保健医学与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健医学与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健医学与研究

篇1

HPM单次辐照对大鼠眼视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海带多糖降血脂、血糖研究

北京大学医院口服降糖药的应用分析

吸烟经济对师范大学学生戒烟意图的影响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心理压力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新生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卑感关系研究

团体咨询在研究生“情绪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

特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

大学新生SCL-90量表计分与赋值计分的差别研究

师范院校大学生教师职业认知的调查研究

住院大学生人群致病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培氟沙星治疗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

香砂养胃丸与奥美拉唑合用治疗慢性浅表胃炎疗效观察

高职院校教职工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本刊对统计学检验结果表达方法的要求

大理白族地区中学生考试焦虑现状调查

四川民族学院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

内蒙古大学女教职工妇科疾病普查结果分析

南通市4174例健康体检者的指骨骨密度调查

关于正确使用统计学符号的通知

某高校近6年来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分娩方式调查

某大学医院职工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分析

重庆大学教职工健康调查分析报告

广州市高校高级职称人员健康状况分析

抑郁症个体反事实思维特征的实验研究

图片与英文单词的激活水平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内容需求的相关分析

拖延与完美主义关系研究

不同情景对不同成瘾程度吸毒者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老年与青年支气管哮喘的对比性研究

益母草注射液在预防产时产后出血中的疗效观察

某高校30例恙虫病临床分析

高校教职工B超检查结果分析

高校女教职工健康状况调查

某高校922名教职工脂肪肝检出情况分析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大学生因病休学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女生经前期综合征及影响因素调查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复发性流产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书写要求

桂西北地区某高校5届新生HBV感染状况分析

湖南某大学高级职称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

广东某高校50岁以上教职工血脂血糖水平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在职教职工健康状况分析

西部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疏离感状况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专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研究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单被试惊恐障碍治疗的实验研究设计

本刊对统计学检验结果表达方法的要求

重庆某民办高校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褥疮新疗法的应用研究与疗效分析

16例中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冠心病分析

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54例疗效观察

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TME手术72例报告

蝶形胶布减张对合皮肤清创术的应用效果

社区获得性肺炎95例临床特征分析

篇2

关键词 “2345” 教学质量监控 保障 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武昌职业学院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顺势成才”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2014年教学基础建设年-2015年教育质量建设年-2016年学校品牌建设年”三年的学校发展定位为导向,学校建立并实施以“2345”为特征的教学工作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运行情况良好。

一、现代质量管理的主要理论

教学工作质量监控与保障,属于质量管理的范畴。为了构建科学、规范、规范的教学工作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有必要分析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与制度。

(一)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M)是世界质量管理理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ISO8402《质量术语》标准中给出了TQM的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为了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颁布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因为标准强调的是“以质量为中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全员参与,满足和超越顾客需求和期望”, 其精髓是预防措施。TQM是ISO9000标准的理论基础,ISO9000在许多方面反映了TQM的思想,它是TQM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把ISO9000看作是TQM的一部分也不无道理。ISO9000是TQM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它为各国各企业评价其质量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模式。

(二)学习型组织与卓越绩效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由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创立。学习型组织理论第一次将管理与学习连在一起,被西方誉为21世纪管理圣经。1987年创建于美国的卓越绩效模式是当今国际广泛认可的一种组织综合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工具。它是在研究全球卓越领先企业的最佳实践和最佳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诊断、管理咨询及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系统管理模式。该模式是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一种组织综合绩效管理的有效理论、技法和工具,是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后又一个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新模式,已开始为全球大多数国家、地区所采用。

(三) 以形成性评价为中心的教育评估理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在“以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形成性评价为中心的教育评估理论。他将教育评估分为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 诊断性评估往往用于决策前。形成性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反馈调控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终结性评估,是对评估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现代教育评估理论体现了现代管理学特征,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方式。

二、影响武昌职业学院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创办基础薄弱,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理念有待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办学历史不长,学校领导层更迭频繁,一方面造成学校文化积淀不深,同时又难以形成稳定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这会影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及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水平。

(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首先表现在教师数量严重短缺,与学校迅速增长的办学规模相比,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已成为极其突出的矛盾。其次表现在师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较多,老年教师少;高校毕业直接任教的多,有企业或社会经历的少;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校龄短的多,校龄长的少;最后是女教师多,男教师少。这“五多五少”表明具有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不多,这对教育教学造成直接影响。

(三)教学基础设施不足。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教学基础设施越来越不足。虽然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投入没有与招生规模的扩张保持同速度的增加,实验实训设备、图书等硬件设施等有待加强。

(四)教育教学改革滞后。主要表现在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线等这些职教特色不突出;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等各部分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过程中仍然书本教学多、实践教学少,老师讲得多、教学做合一的少,对学生自学能力、职业技能、就业能力等培养训练不够。同时,由于专任教师较少,大部分教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明显不足。

(五)教学管理的手段与制度建设落后。由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足,教学与教学管理均处于单机版水平,无法满足现代教学与教学管理的需求。这必然造成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适应。

三、构建以“2345”为特征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武昌职业学院构建了以“2345”为特征的教学工作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主要表现形式为《武昌职业学院教学工作规范》。该文件包括了教学工作规程、教学优秀奖励、教学事故处理和教学效果评价等四个部分。这实际包括了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约束与激励体系、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的组织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与信息反馈体系、教学质量的制度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武昌职业学院教学工作规范》通过备课、授课、辅导答疑、习题课、课堂讨论及作业、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等规定了各教学环节和教学文件的基本要求与工作标准。

(二)约束与激励体系:《武昌职业学院教学工作规范》规定:教师取得优异成绩是指为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提升做出突出贡献、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和在师风师德教书育人等方面取得全校高度评价的。教学优秀奖励每年度进行一次。

任课教师与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部门)以及后勤保障的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违反教学工作规范,导致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等消极后果的事件;即为教学事故。各类人员发生教学事故,均要接受相应处分。

(三)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学校建立并实施以“2345”为特征的教学工作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其具体形式为:校院两级教学工作督导,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期教学检查,学生、教师、毕业生和社会四方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准备、教学活动、辅导答疑、作业考核和教学反思的五种教学质量监控。这里,集中体现了现代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教学管理的特点。

(四)教学质量的组织体系:学校各教学与教学管理部门明晰职责、各司其责和沟通协调。教务处统筹管理全校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办公室统筹管理学生工作,干部人事处统筹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招生就业与校企合作处统筹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校产与后勤管理处负责教学的后勤保障,图书信息中心负责图书资料和现代教学技术支持,教学工作督导进行常规和专项教学检查与指导,院(部)承担具体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控与提高,教研室(实训室)组织教师开展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

(五)教学质量评估与信息反馈体系。教学工作信息是及时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教学优秀奖励和教学事故认定的主要依据。教务处负责建立畅通的教学工作信息收集与反馈,对教学工作信息进行初步认定与处理。全校教职员工都有义务及时真实的向学校提供教学工作信息。

(六)教学质量的制度体系:主要有每周一次的教务工作会议制度、每月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师准入制度、听课制度、督导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七)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

形成了以《武昌职业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工作规程》、《2013-2020年武昌职业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和《武昌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为主的制度保障;以教学优先和教师为重的经费投入和人事分配政策保障;以全员集中听课、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期全校联合检查、集中办公的思想与精力保障。

四、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

(一)教学管理制度齐全规范

自2013年秋以来,先后制定了《武昌职业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工作规程》、《2013-2020年武昌职业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武昌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系列文件,按照现代高职教育思想和我校教育理念,制定了《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这些文件制定与实施,为规范、持续和有效运行我校“2345”为特征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起到了制度保证的作用。

(二)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健全

学校以《武昌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明确了各个教学基本环节的基本要求,以有利于教学、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明晰工作标准、规范开展工作。教务处长亲自给全体教学人员解读《武昌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人才培养方案是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学校特别重视,在各学院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务处深入到个学院进行研讨,并组织了以校教学委员会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校级答辩,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学生听证会。

(三)教师教学能力有效提升

近一年来,学校通过改革教师人事分配制度、设立教授特岗和改善教师生活条件等措施,共新增专任教师50余名,其中教授和高职专业技术职务的14名,学校新聘副教授14人、讲师15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基本满足学校教学工作需求、数量基本满足、结构基本合理、发展潜力较大、综合素质较高的专兼有机结合的教师队伍。

(四) 教学质量监控及时有效

校院两级教学工作督导。按照《武昌职业学院教学工作督导》学校正式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工作督导。学校不定期组织教学工作督导与院长信息交流会,及时将各种教学信息面对面的反馈到个教学单位。

教学常规检查工作。学校每天有人在教学场所巡查,及时了解教学状况并进行处理。每周以《周教学秩序检查反馈》的形式,公布近一周教学工作督导听课、教学管理人员查课、和教学信息员评课的教学基本信息;对于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教务处以《教学专项工作》的形式,要求有关教学单位予以及时处理。每学期的期初、期中和期末,是全校教学工作全面检查的时期;大检查期间,全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干部等听课一周。

(五)教学质量保障到位有力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展开,学校将教学管理和教辅人员的工作要求一并列入《武昌职业学院教学工作规范》;做好了,给予教学优秀奖励;做不好,按照教学事故处理。这从制度上保证了教学。

在2013年,学校大力建设校园信息化工程的背景下,新增多媒体教室40余间。2014年上半年,学校又一次性投入3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14间实验实训室,其中会记实操实训室、物流实训室具有省级先进水平。同时新增教学用计算机近300台,新建理念先进、功能齐全、学术与休息为一体的教师研究发展中心一个。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01-206.

[2]曹大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2,(9)

篇3

为了探讨浆样树突状细胞(PDC)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重建的特点及其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和患者复发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9例白血病患者移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晚期重建进行动态监测,并将其与患者cGVHD 和复发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白血病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MDC)、MDC1和DC百分比和绝对细胞数以及MDC/PDC比率均低于正常对照(P0.05);MDC/PDC于移植后120天时已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602)。发生cGVHD 患者移植后120天PDC比例高于未发生组 ;患者复发后MDC1比例及数值下降,而MDC2和PDC比例及数值略回升。结论:白血病患者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外周血DC比例、绝对数及MDC/PDC比率均减少;移植后MDC/PDC比率恢复较快 ;各亚群比例和数量在移植后9月后基本恢复正常;且恢复情况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和患者复发相关。

【关键词】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浆样树突状细胞;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白血病复发

Investigation of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Reconstitu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GVHD and Relapse after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reconstitu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PDC) precursors after allogeneic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mismatched/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and relapse, 19 patients with leukemia were enrolled for this study. Peripheral blood dendritic cell (DC) subsets of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reconstitution of DC and cGVHD, relaps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healthy subjects, patients with leukemia had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roportion and absolute number of myeloid dendritic cell (MDC) , MDC1 , DC and the ratio of MDC/PDC (P0.05), besides the proportion of PDC which reached to healthy controls levels at 1 year(P =0.494). Compared with levels before relapse, the proportions of MDC1, MDC, DC and the ratio of MDC/PDC were lower, but proportions of MDC2 and PDC were slightly higher after relapse. Patients with a 'high' PDC recovery profile had an improved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GVHD in contrast to patients with a 'low' PDC recovery profile on day 120 after transplantation (P=0.007). It is concluded that compared with healthy subjects, de novo leukemia patients have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roportion and absolute number of DC and the ratio of MDC/PDC before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while ratio of MDC/PDC can be normalized with relative rapidity, the proportions of all DC subsets reached to normal levels on the whole at 9 month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also recovery level of DCs is correlated with occurrence of cGVHD and relapse.

Key words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leukemia relapse

目前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供者主要为HLA完全相合的同胞或非亲缘供者(HLAmatched sibling donor, MSD or HLAmatched unrelated donor, MUD),在一些应用HLA不完全相合供者的移植中,供者的T淋巴细胞绝大部分已在体外去除[1-4]。我们的研究已证实,GIAC体系(即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I: 强免疫抑制剂, A:抗胸腺球蛋白, C: 外周血与骨髓联合)不需要进行体外T淋巴细胞去除,急慢性GVHD发生率、移植相关死亡率、复发率,以及两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与同期配型完全相合患者相似,从而使HLA不完全相合亲缘供者(HLAmismatched family donor, MFD)移植/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的方法得到改进,成功跨越HLA屏障,但我们这一体系成功的机制还未完全清楚[5-8]。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不仅能够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 T cells)进行增殖, 充当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而且可以通过调节T细胞的类型使机体产生免疫激活或免疫耐受[9];慢性GVHD的发生需要供受者APC共同参与[10-13]。此外,宿主APC是运输已致敏的供者T细胞和NK至靶组织所必需的。HLA完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DC的重建可影响cGVHD和复发,HLA不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DC的晚期重建目前很少报道;未去T淋巴细胞模式下DC重建研究未见报告。对此我们进行研究,以了解DC重建与cGVHD、复发是否相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 Exp Hematol 2007; 15(2)浆样树突状细胞重建与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复发关系初探

材料和方法

对象

患者 从2005年2月至2006年4月间,对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行HLA不完全相合单倍体移植的19位患者和12例健康亲缘供者进行研究。患者男性14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21(12-51)岁。19例患者中急性髓性白血病5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慢性髓性白血病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急性髓性白血病1例。 所有患者在进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供者标本在获取前均得到本人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供者 所有供者均为亲缘供者,移植前进行HLA配型,HLAA、B位点检测方法为低分辨方法,Ⅱ类抗原采用高分辨方法。依据HLA配型相合程度、年龄、性别以及健康状况选择供者。其中3/6个位点不合10例,2/6个位点不合7例,1/6个位点不合2例。

预处理方案

阿糖胞苷(cytarabine, AraC)4 g/(m2·d)×2天,马利兰(busulfan, Bu) 4 mg/(kg·d)×3天,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y)1.8 g/(m2·d)×2天,甲基环己亚硝脲(simustine, MeCCNU) 250 mg/(m2·d)×1天,抗人胸腺球蛋白(antihuman thymus globulin, ATG) 2.5 mg/(kg·d)×4天。

供者动员及造血干细胞采集

所有患者均接受供者经GCSF动员后采集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所有供者接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 μg/(kg·d),连续皮下注射5-6天。第4天采集骨髓, 有核细胞要求达(3-4)×108/kg;第5-6天应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同一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循环总量10 L,总单个核细胞达(3-4)×108/kg。

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和治疗

应用环孢菌素A+霉酚酸酯+短程甲氨喋呤方案。环孢菌素A 2.5 mg/(kg·d)静脉滴注,移植前9天至肠道功能恢复正常后改为口服,一般用至移植后9-12月;霉酚酸酯0.5 g每12小时1次,口服,移植前10天至植活后减半,后渐停药;甲氨喋呤移植后1天15 mg/m2,移植后3、6、11天10 mg/m2。cGVHD根据受累器官和广泛程度分为局限型和广泛型。局限型cGVHD 包括局限的皮肤损害和(或) 本病所致的肝脏损害。广泛型cGVHD 有下述二者之一加上另外4 项中任意3 项:①皮肤全身广泛受损; ②病理证实局部皮肤病变并兼有cGVHD 的肝损害。另外4 项包括:肝脏病理呈慢性重症肝炎或肝硬化,眼部干燥(Schirmer 试验湿度仅5 mm) ,唾液腺或口腔粘膜有本病病理,任何其他的靶器官受损 。发生cGVHD后根据情况加用皮质激素、CsA、MMF、FK506、依木兰等治疗。

植活监测

所有患者均于移植后6天始接受rhGCSF 5 μg/(kg·d),连续皮下注射至嗜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2.0×109/L。连续3天 ANC≥0.5×109/L被认为白细胞植入;脱离血小板输注7天,血小板≥20×109/L被认为血小板植入。移植后行骨髓形态学、遗传学检查、HLA DNA分型及DNA指纹图(北京市公安局物证所进行)检查证实供者植入情况,每例患者均采用2种或以上指标。

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

单克隆抗体及其他试剂 抗CD14,CD19PerCP及阴性对照单克隆抗体,溶血素均购自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抗BDCA1PE( Mouse IgG2a, clone: AD58E71)、抗BDCA2FITC (Mouse IgG1, clone: AC1441)、抗BDCA3APC(Mouse IgG1, clone: AD514H121 )单克隆抗体均购自德国美天旎公司。

细胞表面标记 每管取新鲜抽取的EDTA抗凝血至少100 μl,分别加入各种抗体及阴性对照抗体10 μl ,4℃避光孵育15分钟;加溶血素2 ml室温避光10分钟,溶解红细胞;然后300×g离心5分钟,弃上清,用PBS将标记细胞洗涤2次;加入含1%多聚甲醛PBS 200 μl, 固定后24小时内上流式细胞仪检测。

流式细胞仪检测 流式细胞仪为FACSort型(Becton Dickinson 公司产品,装备双激光管),应用Cellquest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四色荧光标记活细胞膜,每份标本获取(1-2.5)×105个细胞,用FSC/SSC设门画出有核细胞群R1,以去除细胞碎片和死细胞;二维点图显示R1内细胞,设CD14、CD19 PerCP阴性细胞群为R2,显示R2群细胞,分析BDCA2 FITC阳性及BDCA1PE, BDCA3APC阳性细胞,即分别为PDC和MDC1、MDC2 ,并计算DC、MDC1、MDC2以及PD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 10.0进行分析,连续变量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cGVHD的发生率评估应用KaplanMeier曲线,P

病人特点

19位患者和12例健康亲缘供者纳入本研究,HLA配型3/6不合10例,2/6不合7例,1/6不合2例。发生cGVHD 11例,其中局限型7例,广泛型4例;复发2例,死亡5例,余无病生存。具体情况见表1。

外周血DC前体细胞晚期重建

正常对照组和患者移植前的DC及其亚群 12例来源于健康供者的外周血标本被作为对照组。白血病患者预处理前MDC1、MDC及DC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分别为MDC1 0.03% vs 0.435%; MDC 0.045% vs 0.645%和DC 0.125% vs 0.76% (P均0.05,无统计学差异。各DC亚群的绝对值与百分比相类似,分别为MDC1 1.33/μl vs 26.7/μl; MDC 1.52/μl vs 35.56/μl 和 DC 7.89/μl vs 42.66/μl, 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MDC/PDC比率为0.50 vs 4.21, 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

患者移植后DC亚群晚期重建 患者移植后晚期(移植后>100天)外周血DC各亚群的重建基本同步,各亚群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随移植后时间推移逐渐恢复正常。如表2所示除移植后9月时PDC在白细胞所占比例为0.08%(0.04%-0.11%),仍略低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6)外,余各亚群所占比例均于移植后9月时恢复到正常对照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移植后晚期(移植后>100天)外周血DC各亚群数量的重建与比例重建基本相似,各亚群重建亦基本同步且亚群的数量与比例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正常。如表3所示DC各亚群数量均于移植后9月时恢复到正常对照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MDC/PDC比率如前所述已于移植后30天时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移植后晚期此趋势未出现改变,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DC前体细胞晚期重建与cGVHD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显示,移植100天后所有患者的 c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57.89%(11/19)。移植后120天患者PDC中位绝对值为1.142/μl,我们以此值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高PDC组和低PDC组。高PDC组(PDC >1.142/μl) 9例患者中8例曾经发生 cGVHD,c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89.89% (8/9);低PDC组(PDC ≤1.142/μl)10例患者中仅有3例发生cGVHD,c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30 %( 3/10),明显低于高PDC组。应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07)(附图)。

我们对移植后120天的MDC/PDC也做了分组分析,结论和PDC相似,低MDC/PDC组c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明显低于高MDC/PDC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68)。

Figure KaplanMeier plot of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GVHD by DC group at day 120 after transplantation. Log rank P=0.007.

患者移植后复发前后DC亚群变化

本研究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复发,监测其复发前后外周血DC各亚群的变化,结果显示复发后各亚群比例及数量向患者移植前趋势转化。MDC1、MDC、总DC的比例及数量均较移植前下降,MDC2和PDC较复发前上升趋势(表4,表5)。

AlloHSCT是血液恶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的有效乃至唯一治疗手段[5]。移植后供者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在患者体内重建,这可使患者移植后达到完全治愈,但同时也可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移植相关并发症,从而使移植的疗效受到严重影响[14]。众所周知,树突状细胞起源于骨髓CD34+造血干细胞,广泛分布于除脑之外的全身各脏器;DC在天然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中均有重要的作用[9],但DC在移植后发生的免疫事件中的作用未完全清楚[15],关于DC的研究始终是移植免疫研究的热点,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人体内DC的研究由于其数量很少,仅占外周单个核细胞的1% 以下,且缺乏特异性表面标志而不易进行。目前,外周血前体DC的识别主要通过许多谱系抗体阴性(lin-),如CD3、CD14、CD19和CD56阴性且HLADR、CD4 或CD33 阳性来实现。许多研究已证实,DC细胞并非单一的细胞群,至少可将其分为两群细胞,CD123bright CD11c- PDC和CD123dim CD11cbright MDC。最近的研究显示,CD1c (BDCA1), BDCA2, BDCA3和BDCA4 单克隆抗体可以快速、方便、有效地分离DC[16],且其表达不被化疗及GCSF治疗下调[17]。

cGVHD 是alloHSCT后长期存活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是其非复发死亡的主要原因。在alloHSCT 后存活半年以上的病人中有60%-80%会出现cGVHD,尤其是非亲缘供者、HLA 不完全相合的亲属供者的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不断增加,以及非清髓移植后供者淋巴细胞的输注,使得cGVHD的发生率增加[18] 。cGVHD 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cGVHD 可能为一种Th2 疾病, Th2 细胞可通过释放IL4、IL5、IL6和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效应, 在cGVHD 发病中都分别起主导作用[19]。Arpinati等[11]和Porta等[15]发现移植后6个月时,出现cGVHD的患者PDC数量明显减少, Clark等[10]和Lamb等[20]研究显示,cGVHD患者DC均来源于供者,而宿主来源的DC仅在无cGVHD患者中发现,这提示混合DC嵌合可能诱导耐受或无能;同时还发现移植后出现cGVHD的患者PDC数量明显增高,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此相似。患者移植后c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57.89%(11/19),将移植后120天患者PDC中位绝对值1.142/μl作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高PDC组和低PDC组两组。高PDC组(PDC >1.142/μl) 9例患者中8例曾经发生 cGVHD,c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89.89% (8/9);低PDC组(PDC ≤1.142/μl)10例患者中仅有3例发生cGVHD,c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30%(3/10),明显低于高PDC组,应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07)。

DC是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呈递具有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白血病细胞,尤其是DC1,通过诱导Th1发育促进抗肿瘤免疫。白血病患者DC数量减少,尤其是DC1数量减少,导致肿瘤细胞获得免疫逃逸。Reddy等[21]发现植入时低DC数量与清髓和非清髓移植后复发相关;我们的研究显示,患者移植前DC各亚群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及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减低,尤其以MDC1减少明显;复发后患者各亚群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及数量向患者移植前趋势转化——MDC1、MDC、DC及MDC/PDC较复发前下降,而MDC2及PDC较复发前略有上升,这提示复发可能与DC诱导抗肿瘤免疫减弱有关。

总之,随着HLA 不合/单倍体相合HSCT不断增加, 深入探讨各种移植合并症发生机制,将有助于新的预防及治疗方案的发现。

【参考文献】

1Huang XJ, Han W, Xu LP, et al. A novel approach to HLA mismatched transplantation using GCSFprimed bone marrow cells plus GCSF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without ex vivo T cell depletion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al disease. Blood, 2003; 102:486a [abstract].

2韩伟,陆道培,黄晓军等. HLA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GIAC分率100例临床分析.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4; 25:453-457

3Huang XJ, Chen YH, Xu LP, et al. Combined transplantation of GCSF primed allogeneic bone marrow cells and perpheral blood stem cells in treatment of severe aplastic anemia. Chin Med J (Engl), 2004; 117:604-607

4Jun HX, Jun CY, Yu ZX. In vivo induction of Tcell hyporesponsiveness and alteration of immunological cells of bone marrow grafts using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Haematologica, 2004; 89:1517-1524

5Lu DP, Dong, L, Wu T, et al. Conditioning including antithymocyte globulin followed by unmanipulated HLAmismatched/haploidentical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 can achieve comparable outcomes to HLAidentical sibling transplantation. Blood, 2006; 107: 3065-3073

6Jun HX, Jun CY, Yu ZX. A direct comparison of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primed bone marrow grafts and GCSF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grafts, Haematologica, 2005; 90:715-716

7Nachbaur D, Kircher B. Dendritic cells i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Leuk Lymphoma, 2005; 46: 1387-1396

8Damiani D, Stocchi R, Masoloni P, et al. Dendritic cell recovery after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2;30:261-266

9Banchereau J, Briere F, Caux C, et al. Immunobiology of dendritic cells. Annu Rev Immunol, 2000;18:767-811

10Clark FJ, Freeman L, Dzionek A, et al. Origin and subset distribu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dendritic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ransplantation, 2003; 75:221-225

11Arpinati M, Chirumbolo G, Urbini B, et al.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nd steroid treatment impair CD11c+ and CD123+ dendritic cell reconstitution after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04;10:106-115

12Drobyski WR, Klein J, Flomenberg N, et al. Superior survival associated with transplantation of matched unrelated versus oneantigenmismatched unrelated or highly human leukocyte antigendisparate haploidentical family donor marrow graft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establishing a treatment algorithm for recipients of alternative donor grafts. Blood, 2002; 99 :806-814

13Godder KT, Hozlett LJ, Abhyankar SH, et al. Partially mismatched relateddono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or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younger donors and absence of peripheral blasts improved outcome. J Clin Oncol, 2000; 18 :1856-1865

14Locatelli F, Burgio GR. Transplant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in childhood: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are going. Hematologica, 1998; 83:550-563

15Porta MD, Rigolin GM, Alessandrino EP, et al. Dendritic cell recovery after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acute leukemia: correlations with clinical and transplant characteristics. Eur J Haematol, 2004; 72:18-25

16Dzionek A, Fuchs A, Schmidt P, et al. BDCA2, BDCA3, and BDCA4: three markers for distinct subsets of dendritic cells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J Immunol, 2000; 165: 6037-6046

17Arpinati M, Chirumbolo G, Urbini B,et al. Use of antiBDCA2 antibody for detection of dendritic cell type2 (DC2) i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2002;29:887-891

18Prezepiorka D, Anderlini P, Saliba R, et al .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fter allogeneic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lood, 2001; 98 :1695-1770

19Quaranta S, Shulman H, Ahmed A, et al . Autoantibodies in human 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after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Clin Immunol, 1999; 91: 106-116

20Lamb JR Jr, Gee AP, HensleeDowney PJ , et al. Phenotypic and functional reconstitu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following T celldeplete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rom partially mismatched related donors. Bone Marrow Transplant, 1998; 21 :461-471

篇4

关键词:一般中学;四环双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76-3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一般中学”

在我国当前的办学体系中,由于历史或区域的原因,学校是分层级的。尽管在义务教育领域已经取消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分,但学校事实的差距依然客观存在。本课题所讨论的“一般中学”是指位于农村、城郊以及城市内部区别于重点中学的相对薄弱学校。与拥有各方面优质资源的“重点中学”相比,一般中学突出的特点是生源状况不佳,师资力量不强,无法适应当前“整体划一”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因此,“一般中学”师生要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课堂不能等同于“重点中学”的课堂,在牢固确立“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理念基础上,更宜将培养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幸福公民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推进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全面改革,走适合“一般中学”学生的教育教学路线。

(二)“四环双学”

“四环双学”是本课题所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统称。其核心在于重新核定并正面回答一般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基本的问题。

“四环”:

此处系指课堂教学中师生需共同实施的四个基本学习环节或者须共同完成不同任务的一个过程。这个概念的重点在于明确定位“一般中学”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及实施的基本程序。在基本的知识与技能领域,本着循序渐进与回环往复的原则,我们认为所有的课堂学致可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相对固定的任务,这样在任务与过程之间即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将其中的每一个对应称作“一环”,这样每节课大致形成以下几个环节:

“一环”:让绝大部分学生了解“最直接的知识”。

何谓“最直接的知识”?本课题系指一些最常用、最简单和最直观的知识。获取最直接的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模仿式学习。模仿学习知识、技能和技艺是我国传统的方法。如孟子主张制定一定的教学标准,要求学习者通过模仿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他指出:“大匠不为拙工改废墨,羿不为拙射变其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意思是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有既定尺度和标准,然后让学习者细心观察模仿,自动去学。在第一环,通过模仿的途径激起“一般中学”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并保持学习兴趣。因此,模仿、了解最直接的知识,是为了更主动地学习。

“二环”:让绝大部分学生把握“最亲近的内容”。

何谓“最亲近的内容”?本课题系指学生个性内心乐于接受的、最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奥秘和生活意义的知识。让教育回归生活,是教育幸福的不二法门。新课改理念不提倡教育教学脱离生活,一切教学都应该紧密围绕生活这个原点进行拓展。在第二环,文科课堂,学生能“闻书香,聆听窗外的声音”;理科课堂,学生能“做实验,试验生活的真理”。这种自然化、生活化的学习才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也是最亲近的。

“三环”:让绝大部分学生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而最基本的问题才是“一般中学”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何谓“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学生也有具体的区别。但它一定是基于“双基”而言的。教育者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从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最基本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知识性的问题,而是有利于“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

“四环”:让绝大部分学生获得最实用的技能。

“最实用的技能”即是新课标指出的最基本的技能。新课标对基本技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本技能的界定在于它的发展性。文科类学生的演讲写作技能和理科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都是“一般中学”需要开发的校本课程,因为这些技能最适用,最有利于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双学”:

就学生主体及内容而言,在任何课堂教学中,都存在着以下一些双向的关系:如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社会、一般与特殊等……理论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有互相学习的必要,是谓“教学相长”;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有相互学习的必要,此为“合作或互动式学习”。就学习的具体内容而言,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需掌握技能;不仅在课内学习,还要课外巩固;不仅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关注社会大课堂。据此,本课题将“双学”,定位于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和“互助式学习”。

1.个性化学习。

个体差异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两者关系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了教学的变革。一方面,多元智能理念指导下的个性化教育从“教”的角度出发,改变了传统教育“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在充分考虑到学生智力因素、认知方式、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后,对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了新探索。另一方面,多元智能理论也从“学”的角度指出:现代教育的因材施教,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发现自我闪光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成功的教学应在继承“以学论教”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

基于上述理念,个性化学习方式致力于在学生智能测评和学业测评结果的分析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校本课程自主选修,选择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为其量身定做学习方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确定最为合适的学习内容,设定切实的学习目标,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一般中学的学生只有在“把握学习基点,做好学习准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学习的基本环节才能保证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2.互助式学习。

是指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就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讨论、交流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互助式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环”之内容,一环也无法实现。基于一般中学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惰性、畏惧感及不自信,课堂上需要教师牵头组织学习,需要互为师生、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助”的核心实不在“助”知识,而在助信心、助习惯、助成长。要通过生生之间互为师生式的充分互动,努力改变学生原有的机械、被动学习习惯,强调人人主动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操作流程可概括如下:教师首先讲授基础知识,设置情境,然后有目的地引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学生先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积极的研讨,并现场汇报结果。

互助式学习以大家切实“亲近”的问题为核心,以“思考”、“讨论”、“互为师生”为手段,以“文科感悟、理科实验”为途径,以“发现”、“创新”为目的。学习和交流的内容首先须对学生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同时,要充分注意设置必要的悬念与障碍,使研究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难度,促使学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从而逐步实现自疑自解。

(三)“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各教育理论家对教学模式的阐释,我们以为:教学模式指的是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它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来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化的积极学习。

“四环双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系我们根据自身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结合“一般中学”的具体教学实际提出的一种基本架构。与“重点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四环双学”不追求高投入,高收益,不强化思维的无限止拓展,而是侧重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放性地引导学生掌握并挑战“最直接、最亲近、最基本、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四环双学”的课堂应该是“让课堂焕发最基本生命活力”课堂,应该真正做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真正做到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实践研究”

“实践”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的具体行为行动;“研究”则主要是指研究者的探索活动。实践研究则是把两种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边探索一边践行,一边践行一边探索。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研究、实践,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实践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实践研究以提高实践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强调实际工作者与科学研究者的合作,实践与研究的结合;重视及时反馈;允许在总课题目标的指引下边实践边调整方案。

综合而言,本课题“实践研究”强调以下原则:

1.为实践而研究。

传统上,受一般科学研究的影响,教育(教学)研究的旨趣是为了获取“真理”,这种旨趣假定关于教育真理的知识能够通过教育实践工作者很好地再现于教育实践之中,而教育(教学)研究的任务则是直接为这类知识的增加作贡献。虽然直到今天,这种研究观还是许多研究者甚至许多实践工作者所持的立场,然而最近几十年来通过对教师的研究却越来越清晰地发现:这种实质上是把教师视为一个简单“中转站”的观念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估计得过于简单了,教师这个与专业理论研究者一样有着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样有着知识与思想的“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绝不仅止是某个“专家”理论的简单执行者。科学概括出来的研究知识并不能直接地驱使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某一情境中的参与者能够对自己的情境有一真正的理解,井作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实践研究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启蒙过程”,实践者不但直接参与了研究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是教育科学研究群体中平等的一员,而不是某种“权威”教诲的聆听者。实践研究的根本旨趣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实践研究的精义在于:它是这样一种革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改善某个人或某团体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实践。因为“改善”是一个难有终结的目标,所以“为实践而研究”的旨趣要求实践研究是一个不间断的螺旋上升、循环反复的过程。

2.对实践的研究。

“对实践的研究”表明实践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实践研究关心的“问题”(实践中值得研究的对象)可有不同的层次:一是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通过某种技术的刨制或应用而获得解决的问题;二是可以使教师了解他的行动“意味着什么(已经或可能在学生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实际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不管是哪类问题,问题的发现与界定都是行动研究的起点。因为特定环境中的实践者所面临的问题总是特定的,所以实践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样本往往也是特定的,而不必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实践研究应该是有弹性的,而不是生硬地遵循某一个严格的程序。它不但要求课题组成员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求课题组成员有对实践问题保持一定的敏感,并有适时调节研究方法或侧重点的应变能力。

3.在实践中研究。

实践研究既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研究,更不是在图书馆中进行的研究。实践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将要应用研究结果的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就是研究结果的产出者(至少是其中之一)。这双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体的身上,使得实践研究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的一个“学习过程”。课题组成员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通过不间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与反思,通过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合作者的交流,不断地加深对自己、对自己实践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这样,实践研究就超越了传统上对“研究”功能的界定――真理知识的增加,而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过程。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略)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建立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新型有序的课堂“四环双学”体系,使课堂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具体内涵如下:1.通过教师正确的激励、组织、点拨、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分层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2.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力和才干;3.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出在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模式,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如下:

1.初中各学科“四环”具体内涵确认和归类的实践研究;

2.高中各学科“四环”具体内涵确认和归类的实践研究;

3.一般中学“个性化学习”具体实施策略的研究;

4.一般中学“互助式学习”最佳方式、方法及策略调整的研究;

5.“四环双学”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架构及模型的研究。

关于“四环双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我们设置了知识、能力、程序和时效分配四个系统,有机匹配上述系统,可以形成下表所示具体操作流程:

系统牵引:每节课前5分钟学生都将课前准备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呈现,并提问班级其他同学,以互问互答的形式自助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系统延展:一环一最,层层递进,逐步实现新授目标;

系统迁移:测“四最”,探“技能”,完成自主建构;

系统回归:形成学生各自独特的知识树,完成系统归类。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以本校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样本,分高初中、分学科展开独立的行动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着力遵循以下七大原则:

(1)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

(3)以人为本、发展教师的原则。

(4)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5)评价考核跟进,骨干引领与评比激励相结合,个体与团队相结合(“班集体”、“学习小组”、“教研组”等团队)。

(6)反思性原则。

(7)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原则。

(二)实施过程(略)

(三)研究方法

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行动研究法。按照预定的模式各学科进行相应的研究,对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2)文献资料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3)问卷调查法。形式有问卷、访谈等。

(4)案例研究法。选取重点学科进行全程跟踪,通过归纳、筛选和分析发现问题,从而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篇5

关键词:老年人群;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干预;生存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数量剧增,而且年龄的增长使得人体各器官系统逐渐老化,身体免疫力随之不断降低,大大的提高了患病风险性[1]。相关调查显示,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疾病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均比年轻人高,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已经退休生活在社区中,所以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最基层的卫生保健部门,在老年人卫生服务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采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保健模式,如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为老年人群提供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本文选取87例社区老年人进行研究,分析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下社区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某社区已建立健康档案的87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49例男性,38例女性,年龄60~86岁。所有老年人均进行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干预,且定期到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排除患严重慢性疾病、肿瘤以及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的老年人,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合理。

1.2方法

1.2.1成立干预小组 对社区老年人群进行干预前,先成立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由5个社区医护人员组成,担任组长的是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全科医生,干预小组成立后,对组员进行全科保健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患沟通技巧、常见疾病诊断、心理疏导等。

1.2.2全科医学保健模式 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主要包括:①健康教育。通过个别指导、健康教育讲座、墙报、印发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向老年人宣传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疾病防治知识,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②生活指导。指导老年人改善饮食结构,严禁烟酒,多食高蛋白质、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食物,禁食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少食多餐,同时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最佳摄入量为少于5g;指导老年人进行适当运动锻炼,以老年人耐受程度为适宜运动量,严禁过度运动。③心理疏导。主动上门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为其提供坚强的心理支持,从而有效缓解不良心理反应,而且在取得老年人信任后,反复强调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使老年人积极配合治疗[2]。④随访。定期随访社区老年人,通过电话、上门等随访方式,详细了解老年人饮食、运动、疾病药物治疗以及进展情况。

1.3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记录所有老年人干预前后生存质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环境等情况,作为干预效果评定依据。干预后,对老年人重新进行体检和诊断,并运用统计学对其生存质量和各领域进行评分,以100分为标准,分值越高生存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5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P

2结果

所有社区老年人均顺利进行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干预,干预后老年人生存质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环境明显优于干预前,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

3讨论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增加了老年人口,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所以必须重视老年人群生存质量[4]。本文选取87例社区老年人作为对象,研究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下社区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结果显示,经健康教育、生活指导、心理疏导、随访等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干预后,老年人生存质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环境明显提高。全科医学保健模式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可对老年人生理、心理进行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其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和疾病相关知识认识度。通过生活指导、心理疏导、随访,可改善老年人饮食方式、生活方式,降低各种疾病患病率。

总之,对社区老年人群进行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干预,能有效控制各类常见疾病患病率,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群生存质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环境,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衣运玲,张新宇,刘晶,等.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存质量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02):310-311.

[2]姚雪霜.在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下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J].兵团医学,2013,36(02):40-41.

篇6

【关键词】一站式;婚期医学保健;服务模式;应用

婚前医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有效防控人口出生的缺陷率,其为计生系统及相关卫生部门预防人口缺陷的重要内容。自从我国提出《婚姻管理条例》以来,婚前检查的人数逐年下降,针对此种情况,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多种标准制度,但是还是有大部分的人不主动参加婚检,降低了我国婚检率。据相关调查,我国的不良妊娠结局及出生缺陷率在不断的提高,给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社会及相关政府对其也越来越重视[1]。为了能够对我国出生人口缺陷工作进一步的进行完善,通过我国政府的领导,创建了一站式婚前医学保健服务模式,并且尽快地进行了实施,具有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区进行婚前检查的10000对准备结婚人士作为观察对象,对象的年龄为20~35岁,平均年龄为(25.1±1.4)岁。

1.2方法

1.2.1创建一站式婚前医学保健服务模式

在我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一站式婚检医学保健服务专区,根据医学检查、婚前咨询等多种干预措施,形成一站式的婚前医学检查。所有的体检项目全部在中心一次性完成,婚检到化验结果的出现在24h内完成,在48h内将结果反馈给服务对象,并且对检查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1.2.2创建舒适的环境为了使一站式婚前医学保健中心的氛围温馨,在走廊及室内精心布置优生优育相关的宣传图;为前来咨询的人员准备饮用水及专门的杯子,让准备结婚的夫妇服用叶酸,避免新生儿出现缺陷,从而使新人具有幸福感。在服务中心显眼处设置相关的流程图,并且设置免费及自选的检查项目,向前来咨询的人员发放宣传手册。护士要热情接待每位新人,并且指导新人对婚检信息进行仔细的检查,将信息录入到相应的软件中,实现规范的管理,为人员提供方便且优质的服务。1.2.3优质的计划生育服务可以在一站式婚前医学服务中心委派3名工作人员,为进行婚前检查的人员开展相关生育咨询,为新人发放免费的资料、避孕药物等,从而为人员提供良好的计划生育服务[2]。1.2.4优生优育的宣传在婚前卫生指导工作过程中,重视新婚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除了每周上课之外,还可以使用VCD进行播放,使新人能够在等待的时候观看,从而对婚前及孕前相关知识进行全面了解。并且还可以为人员发放艾滋病、乙肝、地中海贫血、优生优育及叶酸等宣传资料,尤其是地中海贫血的预防及治疗,避免出现地中海贫血儿,从而能够提高即将结婚人员的自我保健意识及婚育、优生优育等知识。1.2.5规范婚前保健工作为了能够保证婚检的质量,婚检医生及护士要根据《婚前保健工作规范》在工作过程中认真执行自身的职责,认真观察新人的检查表,并且对新人询问是否有病史,并且一项一项的填写检查表,根据工作规范进行其他体格及辅助检查。如果在婚检过程中发现问题,要提前告诉受检者,如果受检者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够前来查询,可以通过电话进行告知,并且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如果新人检查出内科或者其他疾病,让受检者做好转诊治疗。如果受检者出现传染疾病,就要将其转到专科医院治疗[3]。

1.3统计学分析

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使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婚前医学检查情况表1为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婚前医学检查情况,通过表1可以看出来,婚检率及疾病检出率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出生缺陷率不断下降。2.2婚检人群疾病检出情况。

3讨论

在现代医学模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站式婚前医学保健服务及检查是尤为重要的内容,其能够创新传统服务流程并且对其进行简化,节约了婚检人员来回往返的时间。坚持以人为本,为婚检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一站式婚前医学保健服务模式提高了新人的疾病检出率及婚检率,针对新人的自身情况提供相应的意见,保证新人的健康,降低人口出生缺陷率,从而提高出生人口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戴卫金.一站式婚前医学保健服务模式的实施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5):283.

[2]刘晓云.探索"一站式"婚前医学检查服务模式[J].医学信息,2014,(17):21.

篇7

[关键词] 学术论文;加权;计量学统计;地位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1-0007-02

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是1984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而建立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及康复于一体的专科医院,是湖北省卫生厅核准的专科三级甲等医院,是荆州市六县(市)两区八所妇幼保健院业务指导中心。医院坚持“妇儿至上、关爱仁爱、诚信求实、追求更好”的服务理念,近几年来积极创建“平安医院”和“学习型医院”,大力提倡“科技兴院”和扶持“重点专科”政策,医院的数量和质量逐年增高。本文将该院1998~2012年的被引用情况进行计量统计,以期从这一方面来分析该院的学术研究情况与医疗水平,为评价该院科研绩效、促进该院科技进步等提供一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荆州市妇幼保健院1998~2012年在《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被收录的论文及其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情况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级搜索和跨库检索为工具,在检索区输入“作者机构”,对应栏中输入“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时间栏选择“1998~2012”,以“被引次数”和有全文为条件,检索出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况。以同样的条件检索出荆州市各医院在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况,虽有不可避免的漏检情况,但检索结果应该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2 加权评分方法

各个加权因子均以平均数为基数分0分,论文总数和被引篇数与基数每相差50评±1分,被引率与基数每相差10%评±1分,其他因子按与基数的差值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被《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量分析

2000~2012年《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发表的期刊和会议428篇,其中期刊论文407篇,就整体而言,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在《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被收录的论文数量在荆州市卫生系统排在第5位,在荆州市妇幼卫生专科系列处于领先地位。见表1。

2.2 被《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的质量分析

将论文总数、涉及科室数、刊物、论文被引频次等来分别评价一个单位的学术水平可能不尽全面,因此,在采用这些因素的计量学统计的基础上,再以平均数为基线0分进行加权排名,基本可以反映其总体水平。见表2。

3 讨论

医学论文是医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的主要表达形式[1-3]。 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在一个时期内人才实力和学术水平,也是评价医院医疗科研力量、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4-6]。从1998~2012年以来被《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量来看,《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收录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发表的期刊和会议428篇,其中期刊论文407篇。2003年以前发表的论文数量屈指可数,2004~2006年医院每年均不足20篇,2007~2010年间平均43篇,2011年医院加大科技兴院的力度,切实推进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论文数量突飞猛进,年论文平均数量增至96篇。以上数据表明医院在科技兴院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一切和医院近年重视、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加大了投入;改善科研实验条件,提高科研奖励力度;鼓励临床医疗人员进行科研,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扶持特色优势科室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应看到医院论文的数量与荆州市中心医院和第一医院的差距,落后于这两所综合性三甲医院近10年。

原创性研究成果通过发表的论文被大量引用,能够被科学界同行广泛认可,产生深远的影响[7-9]。从医院论文的被引率来看,医院论文的被引率与被引频次偏低,12年来39篇被其他论文引用61次,占总论文9.58%;被引用2次以上的论文仅有10篇,远远落后于综合性医院,说明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医学论文的质量尚处于初级阶段,影响力非常有限。现在国家每年以“科技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评价各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实力及在国内所处的学术地位[10-12],提示我们要鼓励职工撰写高质量的论文,进一步加强作者对杂志影响力的认识,在投稿时需增强选刊投稿的意识,并有意识地向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投稿。

多年来,妇幼保健院一直在医学资源、学科建设和科研力度方面处于劣势。我院的论文涉及的范围与综合性医院相当,而且近两年的论文数量已经同综合性二甲医院相当,从论文总数、涉及科室数、刊物、论文被引频次等综合加权排名来看,我院总体排第5位,在全市妇幼专科系统处于龙头地位。随着科技兴院战略的实施,近两年已在数量上实现了飞跃,我们有理由对妇幼医学论文实现质量上的飞跃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陈嘉伟,郑利荣,贺莲,等. 从1999~2008年SCI收录广东省医学论文看其医学科研的发展[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6):65.

[2] 张静. 青海省疾控中心10年国内发表学术论文计量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3):283.

[3] 钟伶. 福建中医药大学2008~2011年学术论文统计分析[J].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6):55-58.

[4] 顾华,李付冬,陈永弟,等. 2001~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发表科技论文分析[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 26(1):65-68.

[5] 黄红稷,程敏,王亚楠. 2007~2012年《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刊载论文分析[J].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6(1):94-95.

[6] 周庆辉. 医学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学术论文评价[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6):707-711.

[7] 龚瑜,黄习文,王晓燕,等. 医院职称评审中学术论文审核的几点思考[J]. 现代医院管理,2012,10(4):75.

[8] 刘览,郁卫刚,杨惠光,等. 浅谈提高基层医院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216.

[9] 程金莲,董秀娟,韩世范. 护理学术期刊科研论文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2,10(21):1992-1995.

[10] 曹倩,林旋龄. 大型综合性中医院的论文管理策略[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29):367-367.

[11] 董秀娟,程金莲,段志光. 护理期刊学术论文投稿评价指标的构建[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213-215.

篇8

第一乐章:咏叹“21世纪医学新视角”

丁辉教授首先提出“21世纪医学新视角”,是这样解释的:“注重职业紧张(压力)和身心健康与保健。”其实此次访谈整个话题都是围着这个核心展开的。

21世纪医学新视角,就是拓展医学的广度和深度,彻底打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这种错误状态。丁辉教授说,20世纪末,WHO提出来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但我们的实践还是远远不够。这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体制问题。我们必须要改变现存的错误体制和态度。更多地关注“身心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丁辉教授认为,21世纪是人人寻求健康的世纪,因此提出了“全人保健”。就是不仅是生理学方面,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层面上关爱人的心灵深处、思想状态、人际关系等。让人保持身心平衡的健康。社会因素、工作环境、家庭负担及个人情感等带给人的压力影响人的内分泌激素和免疫系统,甚至影响人对挫折、疾病的抵抗力。所以对压力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营养、环境及行为的改善是维护人类健康的三大要素。

21世纪医学将向着更全面的关注人的健康而发展,让人们更加认识并注重“亚健康”状态的调整。

第二乐章:“亚健康”的奏鸣

丁辉教授谈到“亚健康”领域是近年来世界医学界提出一个新理论结构:“健康-亚健康-疾病”,其中亚健康是处在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被人称为机体的第三种状态。很早以前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亚健康的层次,现在已经发现了近300种亚健康状态,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也提出了272项只有症状而无定论疾病的子项目。WHO调查:健康人仅占人群总数的5%,确诊患疾病的占20%,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75%。亚健康的表现是:病人总感觉疲乏无力、情绪不宁、烦躁失眠、头昏头痛、健忘、胸闷、心悸等不适反应,但各项检查暂时很难确诊是什么疾病,其后有可能发展为某种疾病,也可能持续于这种状态或者自行消退。亚健康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与健康相邻的“轻度心身失调”阶段;这种失调若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伏着向某病发展的高危倾向的“潜临床”阶段;最后发展到病变症状不明显或没被引起重视的“前临床”阶段。

丁辉教授说,亚健康状态有可能是目前工作节奏过快,工作压力过大及“营养摄取”失调造成。这些原因造成人心理及精神和体内激素稳态的失衡。人身体里有两类激素作用:一是“快乐荷尔蒙”(血清素类),让人平静,比如射击运动,要求运动员保持身心平静,手臂才能稳定,打出好成绩。二是“压力荷尔蒙”(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类),让人激动应对挑战,比如短跑运动,要求运动员保持全身心的激动状态,有爆发力,才能跑出好成绩。

在亚健康的诊疗方面,丁辉教授又提出了新概念:“我们一直追踪国际上最新的诊疗办法,应用多媒体超高倍显微分析技术,能够快速简便地评估人的健康状况,经过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及其全身健康状况的筛查、膳食调整的提出建议。为亚健康状态做出病前预测及提示,达到了‘量子医学’的要求。”

第三乐章:“量子医学”的和弦

谈到“量子医学”,丁辉教授解释道,量子医学是利用生物微磁场对动物、植物和人类,从量子阶段的综合代谢进行研究全新的、有效的、快速发展的科学方向,是由量子物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医学。

20世纪90年代,生物微弱磁场设定装置的出现是量子医学的开端,通过“量子解析法”总结出人体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关系,并基于这一关系进行疾病、亚健康和健康研究,达到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量子医学的本质是生物微磁场。患病时人体的生物微磁场与健康状态时的不一样,通过专门的技术来测量患病时和健康时的生物微磁场,就可以初步确定患病状态。

丁辉教授反复强调水在量子医学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人体中70%是水的成分。水有非凡的特征,人体内的水可记忆人体的各种生理现象,通过尿液、血液等可测得。因为水中总含有矿物质、微量元素和其他多种物质。我们从病人的“尿”中分析病人的身体中3 600种生物元素的状态,得出缺失的结果,再从这方面给予综合调节,达到纠正亚健康的失衡状态。量子医学为人提供环保、无副作用的健康保障和支持,参与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所有阶段。

丁辉教授说,这是我们现在正研究的尖端领域的目的:质量第一。比如对门诊病人的诊治,通过科学的测评,耐心的咨询,让他们得到身心的医治。不单单仅用药物,更主要的是通过改变环境、调节饮食等来达到健康状态。从量子角度来治疗,这是“人文医疗”的一部分。

第四乐章:“人文医疗”的交响

谈到“人文医疗”,丁辉教授微笑地说:“你看我们的环境,蓝天的环境。”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顶棚、墙壁和窗帘。“那是我们的医生自己动手装饰的。”记者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刚来时那种在别的医院不曾感觉到的、心情异常放松的“自然感觉”的原因。这都是在“健康守护者”精心打造下和安排的。丁辉教授说:“这是我们同事自己设计的。让我们的环境给病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而且我们让病人坐沙发。我一上午可能只看十来个病人。我们要求看得十分认真和仔细,这叫‘人文医疗’。”

丁辉教授一直倡导的“人文医疗”是要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都必须发生重大的变革,通过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从而产生新的医学体系――“人文医疗”。

丁辉教授谈到,她在1984~1994年用了十年时间跑了中国的100多个贫困地方,如、新疆等地的100多个县。做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课题、获得了国家科技奖。从那时起,她就开始探究医患关系中的人文因素。当前医疗界在大声疾呼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往往呼声大而实践小,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的比例失调。

所谓“人文医疗”,丁辉教授倡导几个因素: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因素”。如提出了“三安”,即“安心”,有一个稳定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与环境。“安行”,在各种场合坚定、自信地对待自己和病人。“安吃”,这是人与自然做和谐的能量交换。二是“医疗过程中的亲情因素”。如为孕妇减压,丁辉教授拿出她编著的最新的关于育儿、分娩的科普性书籍。她提出几点建议:怀孕、分娩全程有丈夫陪同,让丈夫听胎心等细节,让孕产妇从心到身,从身到心得到关爱;在书中展示生产的全过程,而不是以往的局部描写等。三是对人本身的“身心整体治疗”的提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仅要对症下药,同时还需多了解病人的心理及生活状态,进行一种“整体治疗”。医患之间的交流,不能将病人作为某个疾病的代表符号。针对这一点,西方医学人文学强调,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而且是作为整体的一个完整的人。医生是学者或科学家,更应该是怀有人文精神的人道主义者。

在对人文医疗的倡导中,丁辉教授感慨地提到:21世纪的医学,一定要从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自然层面,逐层深入地看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建立起来一个整体观。“量子医学”的产生适应了时展的需要,解决了人类难以解决的许多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上的难题,并将促进医学模式向“人文医疗”转变。“人文医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成为21世纪医学的支柱之一。

从北京妇产医院走出来,记者的心情异常地平静,像是聆听了一首优美的乐曲。希望这首“健康守护者”的心曲如“高山流水”一样更深、更快、更远地传奏下去。

篇9

【关键词】 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结合

口腔健康教育是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李刚[1]等认为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创作是口腔医学生的基本功之一,是医生对人群促进口腔健康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在基层从事口腔卫生保健的医务工作者,注重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口腔健康状况,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我们对口腔预防医学的教学作以下的探索,以寻求更适合预防口腔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高专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课程改革

我院《口腔预防医学》在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属于考查科目,由于在专升本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少,师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早期该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较低。而基层口腔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较强的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和医患沟通技巧,具有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干预措施的能力[2]。纯理论教学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也很难适应岗位需要。自2010年起,我们对口腔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实训学时,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由原来的理论课30学时,实验实训6学时改变为理论30学时,实验实训24学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8学时的实验实训课时用于社会实践。

2 理论教学

口腔预防医学这门课程内包含了大量的纯理论、政策性内容,还有部分较抽象的提纲性知识。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较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较差。目前的研究证实,在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自2010年起,我们在部分章节如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口腔健康调查及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等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余内容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在学期刚开始时,根据教学大纲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制定提纲,收集信息,分组交流,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教师提问、点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师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了解社会实际,积极寻找和发现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通过研究性学习的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锻炼了自学能力,能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

3 实验实训课

由于我国口腔疾病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不仅口腔疾病防治机构不足,人才缺乏,而且人民群众缺乏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成功的口腔医务工作者,必须在执业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口腔保健意识。我们在实验实训课的开设中以口腔健康能力培养为中心,将实验实训项目分课堂实训项目和社会实践两部分。课堂实训以口腔预防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社会实践侧重于锻炼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1 课堂实训项目主要是口腔健康调查及标准一致性检验、菌斑控制、窝沟封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腔疾病预防方法,为口腔健康教育做必需的准备。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考核要求掌握的内容。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实验实训教学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侧重于基本技能的训练。

3.2 将口腔健康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作为口腔预防医学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的内容包括口腔健康检查、口腔健康咨询、口腔健康教育等。口腔健康检查,有利于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已学的专业知识,并用于临床实践;口腔健康咨询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特别是基层对口腔健康的需要,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口腔健康教育增强了他们的专业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病人”,在相对轻松的情景下锻炼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有助于公共卫生能力的提高。通过几年的连续口腔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我院附属小学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有明显的提高。

3.3 加强口腔健康教育的训练。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实现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口腔卫生保健、实现我国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目标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措施。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自我口腔保健能力的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腔健康活动能力,我们自2010年起,在附属小学及其他专业学生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在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实训课中,我们让同学根据不同的健康教育对象进行分组讨论,根据不同的人群选择适当的健康教育内容。如指导小学生正确刷牙,龋齿预防;帮助大学生认识智齿,口腔卫生知识竞赛等;在附属医院孕妇学校指导妊娠期及婴幼儿口腔保健等。通过这些口腔健康教育的实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加强口腔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人群口腔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塑造医生形象,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我们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调动同学们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人人享有基本口腔卫生保健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刚.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口腔医学生的基本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志,1994,4(2):106-107.

篇10

孕妇保健知识的需求情况孕妇对“膳食与营养保健知识、新生儿喂养及日常护理”的需求都达到100%,且大于50%的人选择了极需要。其次是“孕期症状及并发症、家庭自我检测的方法及产后复避孕”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对其他保健知识的需求也高达95.7%。见表2。

孕妇对医院社区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需求见表3。

孕期健康教育是围产期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母亲与胎儿安全、健康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所管理的社区孕妇的调查分析,结合目前形式下依托大学医学院校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引领、强化社区应有的职能和作用,提高社区服务功能,坚持构建以社区卫生保健为基础的保健服务体系,而不再只是注重发展大型医院。社区借助附属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向孕妇传授孕期各阶段的保健知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孕妇围产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的良好场所。

我国有研究表明,孕期保健知识的培训是孕妇获得自我保健行为的重要途径。应根据孕妇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产次及孕周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借助高等医学院校强大的人才、技术及管理为支撑,针对社区孕妇开展不同个体、不同阶段、具有个性化的、融孕妇为一体、有的放矢的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孕妇的主观能动性,即可以保证健康教育正确且有效地实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又能弥补社区以往的不足,让孕妇满意,让每个家庭放心。

表2显示,孕妇对“膳食与营养保健知识、新生儿喂养及日常护理”的需求都达100%,说明孕妇重视自己和胎儿的健康,迫切希望得到有关孕期营养膳食指导和新生儿喂养及日常护理的相关信息。同时,产妇对婴儿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对自身的关注,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认识不够全面,与相关文献报告一致。由于现阶段的孕妇多是初产妇且多为独生子女,缺乏护理新生儿的经验,抚育婴儿知识几乎为空白。研究表明70.3%产妇分娩后担心胎儿的健康,提示存在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健康教育需求,孕妇产后将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新生儿身上,产妇的科学育儿需求已上升为主要需求。因此在产后护理上应更注重对新生儿的护理指导,从而有效降低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其次,“孕期症状及并发症、家庭自我检测的方法、产后康复、避孕”也占有较高的比例,说明孕妇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需求具有持续性。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孕妇不同的需求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增加产后随访次数,不断完善对孕妇保健知识教育的内容,满足孕妇的需求。

此外,孕妇对其他保健知识的需求达95.7%,说明随着孕妇对优生优育和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加强,对保健知识的需求越广泛,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高校附属医院开展社区工作,可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进而不断改进和扩宽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满足孕妇的不同需求。表3显示,“定期有高校附属医院资深的医护人员到社区做讲座、定期免费到高校附属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的需求人数达100%,其次是“医院社区实行双向转诊预约挂号、社区定期免费发放宣传手册、播放教育影片、高校附属医院在社区开通专家热线并设立咨询机构、社区报刊宣传栏、通过电台服务热线进行咨询”的需求人数达95.1%。

反映出孕产妇普遍有了解和掌握保健方法的需求,几乎所有居民均希望充分利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促进活动。因此高校附属医院需逐步培养适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改变目前社区卫生人才奇缺、治疗水平不理想等问题,转变居民害怕社区医生延误治疗,不愿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老观念,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优质、廉价、方便的保健服务。通过对孕妇发放保健知识需求调查表,总结分析孕妇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需求和对医院社区健康教育方法方式的需求,以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在实际工作中用极大的精力向孕妇开展最佳的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孕妇对保健知识的需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