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评定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护理评定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康复护理评定方法

篇1

【关键词】康复护理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42-02

近年来,对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医学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医学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对其做进一步的探讨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而且有益于促进教师反思性地成长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教学结构,必须蕴含特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要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能提供可参考的有一定操作性的教学活动结构或程序,具有与之相配套的基本教学方法。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护理学科,康复护理是以提高人的整体功能及生活质量为目标,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体护理的推广和发展,康复护理教学也成为整个护理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康复护理学教学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设计和建设。

1 康复护理学教学的现状

1.1 康复护理教学的师资状况

康复护理教学的师资队伍基本都是由来自康复各个科室的康复医师组建而成的。对康复护理的教学有一个重新认识学习的过程。如何组建康复护理教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如何将康复医学与临床护理有机的融合,如何将康复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护理临床,是康复护理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康复护理教学的课程内容

目前,《康复护理学》统编教材,其内容无论在康复护理理论方面还是在康复护理技术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康复护理教学的需要,康复护理教学内容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的束缚。

1.3 康复护理的教学方法

到目前为止,康复护理的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形式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此种方式

主要的弊端是单纯强调传授具体知识,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康复护理的教学中得以普遍应用,但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思维、分析、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更大的突破。

2 康复护理教学模式探讨

2.1 建立、完善康复护理教师队伍

应该按照美国康复护理学会定出的康复护师资格标准培养和选拔康复护师,充实康复护理教师队伍。我们可以从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护师进行2―3年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之能满足和适应康复护理教学的需要。建立康复护理自己的教师队伍,彻底改变康复护理教学由康复医师承担的现状。

2.2 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康复护理的特色

康复护理是护理人员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通力合作,从护理角度帮助伤病残者, 使他们在肉体、精神、情绪、社会和就业方面的能力,复原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便他们在生活中尽可能地独立,从被动地接受他人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的动态过程。它与康复医学以及其他临床护理在工作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应从康复整体护理、康复护理评定、康复护理技术、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和康复护理管理等方面组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康复护理的特色。其中,康复护理的基本技术(与转移、关节挛缩及其预防和处理、压疮预防和处理和日常生活活动的独立及其护理)和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占重要地位。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在康复护理学的教学上,除了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有关理论原则外,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康复护理过程中的康复护理评定是贯穿整个学科的基础与核心。不仅如此,康复护理评定中的一些基本技能,如ROM 的测定、肌力测定、步态分析等肢体功能的评定在骨科、神经科也运用广泛。因此搞好康复护理学的教学工作,不仅是本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康复的要求。康复护士应能通过功能评定和功能预后的预测, 了解残疾者在某阶段的最佳健康状况,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康复护理目标,并使残疾者亦充分了解此目标,共同为达到此目标而努力。

2.3 课程设置及学时的安排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和临床各科都有很大的联系,涉及的面很广。鉴于康复护理学的广泛性、多科性特点,康复护理学的课程可适当安排在临床护理课的较后期进行。此时学生已接受了较多的各科临床医学及护理知识,这样对学习和掌握康复护理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学时的安排上,康复护理学的教学总时数一般多为30余学时,课程安排太紧,有些内容只能压缩或删除,影响了整个内容的连贯性,也对教学效果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与康复护理在整个护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符。根据现行的实施情况来看,以6O学时左右较为适宜。其中,康复护理概论(4学时)、康复护理评定(16学时)、康复护理技术(10学时)、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10学时),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可适当增加实习或见习课(2O学时),两者的比例可为2:1。这样可使教学安排更为科学、合理,也便于学生学习、掌握这门知识。

2.4 建立现代教育观念,改良现有的康复护理教学方法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迅速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知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应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软件”建设,是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培养跨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保证。现代教育观念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和广阔。它包括:全面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教育创新观;现代教育价值观;现代学生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与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运用密切相关。国外医学教育重视强调:综合性(基础与临床的综合)、实践性(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在启发式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注重基本素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在康复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导学是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导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建立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如:参考书、期刊杂志、网络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网采用E-mail、BBS或QQ群等进行问题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性、主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华夏出版社.第1版[M].北京.1990

[2] 李树贞.康复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1版[M].北京.2001

篇2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护理

    中风作为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其主要特征是起病急骤,神经功能出现局灶性缺损,同时其具有很高的患病率、发病率以及致残率[1]。大多数中风患者所留有的后遗症的程度是不同的,在早期即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有利于残疾程度的降低。文章通过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77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康复护理的77例中风偏瘫患者,该7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28~83岁。该77例患者中有57例患者是由于脑血栓引起的,20例患者由于脑出血引起。同时,该77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上肢肌力<3级,27例患者上肢肌力>3级;51例患者下肢肌力<3级,26例患者下肢肌力>3级;患者均没有出现意识障碍,住院时间18~62 d,平均35 d。

1.2  方法:对该77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实施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技术,并评定患者肢体功能。为了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定,我们采用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法,特别是针对初期评定时,我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记录表格,并根据表格拟定康复护理目标及计划。

2 结果

    文章通过对77例中风导致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并在其出院前按照ADL评定方法,Bary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分级法进行检查。有45例患者评分在60分以上,30例患者评分在40分~60分,2例患者在40分以下。

3 护理体会

3.1  评价患者功能:对入院后的中风患者要先观察,并与其本人及家属交谈,对其意识状态、认识能力、言语、吞咽状态、偏瘫程度、肌力大小、病程长短、大小便控制能力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同时制定早期康复护理目标及计划。

3.2  加强生活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当对生活起居方面给予指导,并为其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同时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①预防发生坠积性肺炎,将患者口鼻及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清除;②预防发生口腔及眼部炎性反应,做好患者口腔护理,使用无菌盐水纱布敷盖眼睛;③预防发生压疮及尿路感染,对患者皮肤要加强护理,定时翻身,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必要时使用气圈。同时要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平整、舒适。对尿失禁者要保持会的清洁干燥。

3.3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使其机体的抵抗力得到提高。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插胃管给予鼻饲的时间应当在其发病后的72 h后。

3.4  心理护理:在患者康复中,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中风患者从正常人变成残疾人是发生在一个极短时间里的,其不能自理生活,不能从事任何活动,遭受了巨大的心理打击及创伤,由此感觉恐惧、悲观、失望、紧张等,尤其是失语患者,其感受更为突出。护士在对其进行护理时要有针对性的按照患者的病理心理特点,多接触、多询问、多关心鼓励患者,在照顾其生活时要耐心细致,同时要做好基础护理。在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后,要树立患者积极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在进行治疗和康复护理的时候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

3.5  护理:良肢位是早期康复护理的关键,主要是为了防止或对抗出现痉挛姿势,使肩关节得到保护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的。护士应当从患者入院即将自然改为康复卧位,为患肢康复奠定基础。时刻保持肩关节的外展外旋,前肩伸直外旋,髋关节内收内旋及手指伸开的抗痉挛康复姿势有利于使患肢的恢复。应将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伸展,同时为防止足下垂,踝关节应当稍背曲,在下肢外侧部放置沙袋或其他支撑物,有利于防止下肢外旋。患者每种卧位尽量不要超过1 h,这对于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及康复进展都是非常有利的[2-3]。

3.6  训练患者自我护理:患者康复情况良好,应当逐步将患者的训练过度到自理方面,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指导时,要确保其安全,始终守在其身旁,并适当的给予协助及鼓励。当患者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要在日常生活中将ADL训练贯穿进去,如洗脸、刷牙、进食、脱衣等训练。

    总之,通过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及训练,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机体内部的潜能,同时对脑神经功能的重组再现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从根本上对偏瘫肢体功能进行改善,使患肢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有利于各种并发症的减少。在进行康复护理训练中,不仅可以使医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同时也可以促进患者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从而及早重返社会和家庭。

4 参考文献

[l] 毕俊红,张  清.老年脑中风康复的早期护理干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4):459.

篇3

方法:128例病人分为两组: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组(观察组)和以往档案资料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4-15天病情平稳后进行单一康复护理,15天后两组评定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是68.75%和43.75%,两组比较P

结论:治疗同时即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联合责任护士利用省力的方法护理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较单一康复护理效果好。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 早期 综合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60-02

脑出血由于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早期康复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尚存的功能,避免由于“制动”或“废用”造成的废用综合征,因此及时治疗的同时即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至关重要。我科自2010年10月~2012年4月,在治疗同时即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联合责任护士利用省力的方法护理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4例,与以往档案资料进行单一康复护理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4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经CT或MRI检查确定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符合200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有关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8例,女40例,平均年龄66.2岁,发病2~120小时入院。无其他部位出血,无心肺功能不全,出血量10-40ml,均为保守治疗。

1.2 分组。128例患者分为两组,2010年10月-2012年4月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共64例,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龄53~79岁,平均66.4岁;对照组是2010年10月以前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档案资料64例,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5.6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既往史、发病时间、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并发症等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脱水、止血、保护脑细胞、等保守治疗。对照组在保守治疗待病情平稳4-15天后,给予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肉萎缩等单一功能锻炼,每日进行2-3次,每次15分钟。观察组在患者入院后开始治疗的同时,即给予患者肢体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对抗痉挛引起的异常姿势进行被动运动等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良肢位是指瘫痪的肢体应放在适当的抗痉挛位置,不受压,防止关节过屈过伸。例如,上肢因痉挛引起的内收、内旋、屈肘、前臂旋前、屈腕和指的姿势,通过被动运动,使之变为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的姿势等。因被动活动: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动度,预防肌肉,韧带痉挛及关节急性挛缩。逐步进行由远端小关节到近端关节的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吞咽困难的训练、语言的训练、面部肌肉的运动等早期康复锻炼。联合利用简单的生活用物,如责任护士自己制作的生活功能训练板、弹力带、泥胶、绳梯等进行功能锻炼,把患者的功能锻炼和生活自理能力锻炼相结合,将康复锻炼和康复器具配合使用。责任护士在护理中动作要协调到位,次序要由大到小,护理人员要能运用自己身体的灵活性来操作,避免给患者康复锻炼时对护士自身造成损伤,每日进行2-3次,每次15分钟。全部患者在患病后15天进行MBI指数评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护士主诉评定有无职业损伤表现。

1.4 疗效标准。按照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的评定量表中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来评定,包括十个项目:进食、修饰、转移、如厕、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穿衣、平面步行、上下楼梯和洗澡,共计100分。MBI对定期评价康复效果有较高的价值,为制定康复方案提供客观依据。①基本痊愈:MBI评分60分以上,残疾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MBI评分40分-60分,残疾程度1~3级。③有效:MBI评分20分-40分。④无效:MBI评分0分-20分,卧床病例、残疾5级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各项指标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定。观察组显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为68.75%,对照组显效率为43.75%,两组显效率差别有极显著意义(X2=7.14,P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6444(68.75)12(18.75)8(12.5)87.5

对照组6428(43.75)20(31.25)16(25.0)75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率比较,差别有极显著意义(X2=7.14,P

2.2 治疗后MBI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6.40,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组别n治疗前(X±S)治疗后(X±S)

观察组6425.15±8.6314.95±9.43

对照组6425.12±8.5319.45±7.83

注:两组治疗后均数差别检验有高度显著差异(t=3.60,P

3 讨论

脑出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为主,多损及内囊,基底节区脑出血可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小便失禁等症状,还会出现肺部感染、褥疮、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由于神经功能的损伤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因此治疗与护理同样相当重要。应早期给予患者肢体良肢位的摆放、对抗痉挛引起的异常姿势进行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变形。为下一步的主动运动,等张、等长和等速收缩等康复护理打好基础。病情平稳后可联合利用简单的生活用物进行功能锻炼,以及康复锻炼和康复器具配合使用,将患者的功能锻炼和生活自理相结合。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利用省力方法也防止了一些职业损伤。以往多以肌力量的增加作为偏瘫运动功能恢复评价依据,而我们此次的课题以ADL能力的评定量表中改良Barthel指数做为偏瘫时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争取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

4 小结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出血的治疗护理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脑神经功能的损伤,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导致许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护理脑出血患者中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工作也是非常繁重的,护士常因此造成自身职业损伤。因此脑出血患者不仅仅需要挽救生命,而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回归社会,早期的康复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锻炼,配合护士利用省力的方法,能使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且减少了护士自身的职业损伤。

我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显效率差别有极显著意义。两组治疗后MBI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我们认为基底节区脑出血常规治疗联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将使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可极大减轻患者的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也减少了护士的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

[1] 鲁秋香.脑出血的康复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1月第11卷第1期

篇4

关键词:心理 康复护理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4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06-02

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自知力缺乏、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缺乏、行为懒散等[1]。给予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利于控制精神症状、缓解病情、维持药物。但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证明,心理-康复护理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观察心理-康复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在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本医院对收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心理-康复护理,康复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本医院收治的72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患者19例,女患者17例,年龄在3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33±7.37)岁。病程在2~1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74±3.76)年。对照组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6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2±5.32)岁。病程在3~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5.88±3.24)年。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身高、体重、病因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康复护理,具体操作如下:由资深主管护师、主治医师进行讲课示范、训练。在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之前,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定制合理的的作息制度以及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由导师向患者阐述心理康复护理要求、目的、计划等。在护理过程中,主要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中所到完成的事情,比如按时起床、洗漱、内务、晨练、吃饭、饮水、服药、参加各项文娱活动、作息等,使患者的生活内容更加具有规律性、多样性。每天按时督促检查,定期进行评比,采取奖励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互动性,促进其掌握生活技能。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作为医护人员应该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状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有效减少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缓解患者的烦躁不安、敏感、沉默寡言以及易怒的情绪,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另外组织患者,进行集体宣传教育,对患者讲授精神疾病方面知识,训练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劳动能力等。

1.3 疗效判定。患者实验时间为30d,在治疗前后,最后由经过训练的精神科护师和精神科主治医师,分别进行护士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30)、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等量表评定[2]。NOSIE-30评分升高则表示患者病情恢复良好,BPRS、SANS评定值降低代表患者病情恢复良好。最后针对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肝胆肾心脑功能作出全方位的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观察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OSIE-30、

BPRS、SANS评分结果(X±S)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评分结果,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非常漫长,在长期的住院生活中,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表现行为异常、感情冷漠、交往能力在衰退。这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单独采取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很难得到良好的控制,无法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通过以上的研究,在治疗前后,护士用观察量表评定总分,观察组患者NOSIE-30评分明显提高、BPRS与SANS评分得到很大程度的下降。可见心理行为康复疗法对精神障碍的疗效比较确切,特别是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治疗中。心理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残留症状、增强患者的生活动力、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功能、社会功能、降低精神病的复发率,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程度。

总而言之,护士是心理康复护理措施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护士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护理技巧,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使患者保持正常人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措施,早日回归家庭,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篇5

方法:使用对比分析的实验方法,将病情和身体状况较为一致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采用药物治疗,而实验组则使用药物治疗结合早期康复护理的治疗方式,将一段时间之后两组的治疗结果同治疗前进行对比。

结果:对采集的三组数据进行Barthel指数评定处理,并经对比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能够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活动能力的提高和恢复,并且合理的设计不会产生副作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活动能力影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1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20-01

脑卒中是我国最为常见且难治的疾病之一,俗称为脑中风,在国内每年的发生脑卒中的病人约为200万左右。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易复发的特点给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脑卒中是向大脑输送血液受到阻碍而导致的急性疾病,脑血管的缺血或出血往往导致重者死亡,轻者瘫痪、虚弱,语言、行动和思维能力都受到极大的的影响,对患者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1实验资料

试验使用的采取的病例是2012年8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之间在某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患者,选择病情程度和身体机能相近的患者60例,都符合我国对脑血管疾病制定的诊断标准。在经头颅CT证实为早期的脑卒中病情之后,同时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均存在肢体障碍,上下肢行动不便;②无意识障碍和思维不清等情况,也暂时无失语情况,能够配合训练;③排除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限制情况;④排除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和其他严重性疾病;⑤无精神病史,近期无抗抑郁、焦虑等治疗药物的摄入史。与患者签订自愿配合试验的协议,选择合适的试验观察对象60例,男女性别不限,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系统的康复护理组,有30例患者;一组为普通的药物治疗组,有30例患者。60例病患的年龄范围在45~70之间,患者之间的一般性情况如年龄、身体机能、瘫痪程度和体征等无显著差异,统计学P>0.05。

2实验内容和方法

整个实验是通过对不同患者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早期的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将选取的患者按照指定的治疗方案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治疗,每隔一个月进行治疗效果的评定和数据记录,通过分析数据和病人的外在表现情况来总结出不同治疗方案的对比实验结果。

2.1实验方法。具体的实验方法可遵循以下步骤:①患者住院之后进行神经内科对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恢复脑组织功能,缓解其他急性病症;②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③对康复护理组按照相应的治疗方案。即:“康复护理+药物治疗”的模式进行治疗,同时对普通治疗组按照常规的药物治疗方式治疗,维持三个月;④将每个月的评价结果汇总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

2.2实验内容。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肢体功能恢复、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坐位训练、主动活动训练、站立走动和上肢日常动作训练等涉及到全身身体部位的物理康复护理,还有心理护理。

实验中治疗方案内容如下:普通治疗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使用阿司匹林75mg~150mg/天,辅以部分降纤药物和相关的中成药,然后根据病患情况来适当的调节用量;康复护理组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案以外,由专门的护士做三个阶段的系统性康复训练。第一阶段,患者肢体患处各关节被动活动、床上良肢摆放、定时翻身练习、早期坐位平衡训练和患侧起坐练习等等;第二阶段,坐站训练、日常进食、脱穿衣服、站立平衡、耐力训练和其他下肢训练;第三阶段,走路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平行内杠步行等。

2.3观察指标及统计方法。国内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所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经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因此本文沿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100分满分制。对所得到的数据经合并分析之后,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而计量资料使用w检验。

3实验结果及分析

将三个月之后的两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数据如下表1所示:

从表2中可知,治疗前的两组情况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外在表现情况都在不断恢复,而治疗阶段完成后两组患者的评分也有一定的提高。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案都对患者的行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Barthel指数评定中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值相差较大,说明康复护理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单独的药物治疗所起到的效果要大。

笔者除了对两组实验结果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外,还注意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情况和在康复训练中能力的恢复情况,如经过康复训练的患者比普通药物治疗患者更快和更好地完成日常的刷牙、洗脸穿衣等行为,而且在行走和肌肉活动控制能力上有更好的表现。脑卒中患者对康复护理的积极配合能够提高完成的效果,心理护理内容能够及时地疏导病患及其家属的情绪、端正态度。

另外,虽然在数据没有明显表露出,但即使在选取实验对象时各身体机能相差不大,在实际治疗中,对药物和康复护理训练的敏感度也会存在个体性差异。需要注意的是,整套康复护理需多次实施才可有效,最好是每天都进行训练,由家属或者陪护来进行支持。

4结论

将早期康复护理系统地纳入脑卒中患者的常规治疗对于患者的活动能力恢复是有益无害的,正确的训练方法能够使患者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能力。虽然需要尽早开始,但是如果患者尚处于脑卒中急性期或者加重期,则需先稳定病情,否则会造成本末倒置。

篇6

方法:将在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5月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应用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Fugl-meyer(FMA)量表分别在试验前后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记录统计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试验结束时Fugl-meyer评分较试验前均有所提高,但试验组评分(36.88±4.72)明显高于对照组(30.26±4.67)(P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康复期接受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康复护理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33-02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而急性脑梗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所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和家庭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精神、经济负担。研究显示,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缺损等,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1],为此,本文选取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恢复期的康复护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试验选取了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5月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且不合并其他肢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Fugl-meyer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性期必要的的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专业系统的康复护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性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及并发症特点,耐心解决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并向其交待肢体功能障碍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是能够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的,缓解其精神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1.2.2肢体功能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协助其变换,及时给予肢体的被动和主动运动,即对患肢肌肉、关节做按摩、拉伸、屈伸等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挛缩;对患肢进行适当的感觉刺激,促进其感觉功能的恢复;要求患者运用健肢进行日常的饮食、穿衣等活动;先让患者主动用患肢做简单的床上伸缩、曲展、移动及关节旋转等活动,再指导患者用患肢握持、抓取物品,并进行行走、蹲起等活动,鼓励其尽早进行的自主饮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活动。

1.3评价指标。于训练1个月时采用Fugl-meyer(FMA)量表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该方法总分100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样本数(n)或率(%)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病死率虽然逐年下降,但由其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却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康复护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数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均提出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而康复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3],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结果表明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明显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这与邓敏玲[4]的研究是相似的。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康复护理重要性的认识,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以改善其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齐瑞,严隽陶,张云云,汪涛,钱义明,张玲.综合康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2008.30(1):36-38

[2]桑德春,纪树荣,张缨,金萍.Fugl-Meyer量表在社区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J].2007.22(3):264-265

篇7

  脑卒中是脑中风医学的学名,是发病突然的一种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疾病,临床也叫做脑血管意外。脑卒中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后遗症即是发生偏瘫,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困难。本文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其中40例患者进行了早期中西医综合康复护理,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1岁;脑叶出血18例,脑梗死2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42岁;脑叶出血16例,脑梗死2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偏瘫原因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床边中西医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总结护理体会。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时进行拍背、翻身的基础护理,预防患者发生褥疮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床边中西医综合康复护理。

1.2.2.1 西医的康复训练 对处于卧床期的患者进行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关节等被动运动[1];对离床期的患者进行坐起、站立及平衡感等练习;对于步行期的患者进行行走等训练。

1.2.2.2 中医的按摩护理 每天两次对患者的偏瘫部位进行中医推拿按摩,可以明显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同时防止肌肉的痉挛[2]。

1.2.2.3 心理护理 患者发生偏瘫后,由于生活的不方便极易造成心理上的影响,护理人员要和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了解患者的顾虑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护理训练。

1.2.2.4 健康教育 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偏瘫康复训练的知识,注意防止发生褥疮等并发症,对患者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酒等对偏瘫康复的影响进行说明。

1.2.2.5 其他护理 对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指导,建立营养食谱[3];对于出现便秘的患者指导其进行腹部按摩,并根据便秘的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5年中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中的评定标准[4],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的协调运动恢复正常,可以独立进行运动,痉挛明显减轻;有效:患者的协调运动有所恢复,患者基本脱离了共同运动,痉挛有所减轻;无效:未达到显效和有效的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转贴于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2.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1.56,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床边中西医综合康复护理,可以使患者的康复速度加快,在康复护理中一定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勿急于求成[5-7]。对于患者的康复指导和护理帮助要有耐心和爱心,不要因为重复和疲惫对患者的康复护理产生厌烦心理;在护理时注意不要忽视常规褥疮等并发症的处理;当患者可以行走后,护理人员可以扶患者到室外进行练习,以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让患者达到可以自行缓慢行走的程度;在进行中医推拿、按摩时要注意手法的适中,避免过重或者不到位;对家属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家属的护理配合对患者的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认真进行指导;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一定要注意对患者的情绪疏导,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宋俊花,李向录.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床边中西医综合康复护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4,18(4):32-32.

[2] 赵凤春,冀秀芳,裴磊.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2,16(4):194-196.

[3] 庞图娟.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14.

[4] 邹家莉,何维娜,杨燕.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西医综合康复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5):472-473.

[5] 葛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20-121.

[6] 任剑锋,刘宏.急性脑卒中偏瘫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疗效观察[j].中 国医学创新,2010,7(4):76-77.

篇8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护理 呼唤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2(c)-151-02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其极高的致残率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在急性期有效治疗的同时,是否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护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为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我院神经内科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08年9月~2009年 9月住院的 60例脑卒中康复患者,按照发病类型及年龄分层等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中,男 17人,女13人;年龄 52~64 岁,平均58岁。对照组中,男18人,女12人,年龄 51~65 岁,平均59岁。康复开始时间为发病后(40.25±21.87) d。两组患者在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基本疾病特征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头颅 CT 或 MRI证实 ,符合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②病情稳定,病程<3个月;③愿签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②恶性肿瘤;③四肢截瘫患者;④既往脑血管病史且留下功能障碍者;⑤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患者;⑥聋、哑患者; ⑦有精神病史,近期内有抗抑郁、焦虑药物摄入史者。

1.4 评定方法

日常生活能力(activ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评定采用国际通用量表 Barthel指数(BI),肢体运动功能采取Fugl-Meyer(FM)运动功能积分法评定。分别在两组患者入选时、治疗1个月后由同一名评定人员评定。

1.5 方法

1.5.1 对照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

1.5.2 实验组患者除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同时给予如下康复措施:

1.5.2.1 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每2小时改变1 次,分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对痉挛、肩关节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作用。如对有肌肉痉挛者的肢体采取用夹板固定、定时放松并行肢体被动锻炼以保持功能位置;对肌肉挛缩者行针灸治疗缓解肢体挛缩;对弛缓性瘫患者,如下肢可用丁字鞋、沙袋、米袋等固定患肢使其维持功能位。

1.5.2.2 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为了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按摩肢体,顺序从近端至远端,手法要柔和,在按摩后可进行各关节被动练习。

1.5.2.3 健肢带动患肢运动如十指交叉双手上举运动,屈膝抬臀做桥式运动,向患侧翻身等。

1.5.2.4 坐立位功能训练对于腰背部肌力较好的患者,应进行坐位功能的训练,待坐位平衡改善后,就开始立位训练。

1.5.2.5 日常生活训练日常生活活动是患者为了维持生存而进行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活动。针对患者功能恢复的程度,进行日常生活技巧训练,内容包括进食、穿脱衣服、起床、洗漱等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1.5.2.6 作业治疗选择作业治疗时,应强调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如为增强手指精细活动功能,选择编织、弹琴、书法等训练;为增强肩、肘伸屈功能,选择木工的刨削、拉锯、砂磨平板的训练;为达到镇静、减少烦躁,选择绘画、刺绣、编织等操作简单,重复性强的作业活动。

1.5.2.7 呼唤护理对于应用“格拉斯昏迷评分”在11分以上的患者实施呼唤护理,即在做任何治疗护理操作时像对待清醒患者一样与其不断地进行交流,如解释操作的目的、意义以及告知有无疼痛感并观察其反应如皱眉或肢体抖动等,并及时给予反馈。笔者是这样做的:①笔者认为呼唤即使用声音刺激可调整神经元的兴奋性,重建神经功能网络,重现功能重组,达到重塑作用,呼唤作为一种神经系统的有效刺激,目前已应用于临床[2-3]。②笔者相对地固定一组护理人员,每次换班时介绍自我,治疗时介绍治疗项目,富有感情地对患者讲解治疗、护理的内容,像家人一样聊天,鼓励家属配合笔者进行呼唤护理,让家属将家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关心的事反复在患者耳边讲述。③针对其文化程度、喜好选择一些报纸、文章、音乐在耳边阅读或播放。

1.5.2.8 心理护理由于病程长,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容易造成患者与家属丧失信心。因此在护理患者时对患者在功能恢复期间取得的一点微小进步给予肯定,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积极配合康复训练[4],激发家属共同努力,坚持训练的信心。

以上康复措施由康复护理人员一对一进行,2次/d,30 min/次。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资料正态分布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两项指标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FM、BI两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I评分、FM评分比较(x±s)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应用良肢位的摆放配合针灸治疗以及被动锻炼,坐位训练,明显降低了肩痛、肌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肌力;在康复训练中,重视呼唤护理、作业治疗和心理护理,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到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参与,康复质量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增强,因此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康复护理人员与康复团队成员密切配合[6],并取得家庭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制订科学、切实可行的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率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347.

[2]范慧琴,李建玲.呼唤对卒中昏迷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J].护理研究,2004,18(5):870-871.

[3]史月田,王碧艳.呼唤治疗护理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促醒作用[J].中国护理杂志,2005,20(6):3-5.

[4]陈喜志,罗华.早期康复教育介入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6):546-547.

[5]邓景贵.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的程序及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9(9):175-177.

[6]Von L, Wottrich AW, Holmquist LW. Rehabilitation in the home versus the hospital: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J]. DisabilRehabil,1998,20(10):367-372.

篇9

关键词脑梗塞;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当前医疗设备先进,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了脑梗塞患者的存活率,但在存活者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为了使脑梗塞患者尽快有效地恢复其社会生活,最大限度的恢复其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程度,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进早进行康复护理。

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对62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临床资料

选择的62例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病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且均有一侧偏瘫,无意识和严重的智力障碍,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46~75岁,将其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4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5岁,住院时间最短23天,最长45天。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和既往史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与入院后即开始实施肢体康复训练,根据病情,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法。

2.1卧床期训练

以患肢的被动运动为主,诱导并强化患肢的主动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的抗痉挛。定期翻身,每2小时一次,以健侧卧位为主,也可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使用。健侧卧位时在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放在枕上,掌心向下;患侧下肢稍微弯曲放在健腿前。患侧卧位时,患肩向前,肩关节呈900,肘关节伸直呈1800,手指伸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向后呈稍微屈膝状,健侧下肢在前。仰卧位时,头偏向一侧,肩胛下垫一小枕,使肩关节处于上抬前挺,上臂外旋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分开并伸直;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大腿稍向内加紧并稍内旋,脚掌下垫枕或足板托,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以防止足下垂、足内翻和髋关节内外旋。在偏瘫状况有所改进时即进行床上翻身训练,首先让患者做好翻身前的准备,即双手交叉向前平举,指导患者屈肘、用健手搭于病肘,将健腿插入病腿下方,在躯干旋转的同时,以健侧带动患侧,进行向健侧翻身的练习,然后护士协助患者达到良肢位。在进行向患侧翻身练习时,可以充分利用健侧上下肢的力量,但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卧位。

2.2坐站位训练

根据病情恢复情况,依次进行床上长坐位、床边坐位、从床上向轮椅的转移、坐站位训练。首先使患者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用健手支撑身体,肩部前倾,抬头坐起,重心移至臀部,护士应站在患侧保持患者的坐姿,以防发生意外;在向轮椅转移时,要充分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支撑身体,身体重心转移至健侧下肢,移动躯干,将臀部摆至轮椅上;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可开始进行站立训练,护士站在患者的正前方,让患者的健手搂住护士的腰部,护士的一只手将患侧手固定予一侧腰部,另一只手放在患侧掖下支撑患者的躯干,利用腰部向上的力量站起。重心先放在健侧下肢后逐渐转移至患侧下肢。在保证正确的站姿后,护士站在患者的患侧保证其安全,为下一步的行走训练做准备。

2.3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强调患侧持重能力及膝关节屈肌和踝背肌的训练。当患者能站立15~20分钟无疲劳感时,即开始步行训练。步行康复时帮助患者扶支撑物站立,多次反复后让患者徒手站立,开始步行时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行走时要缓慢,量力而行,如患者有需要则陪伴患者练习步行。

脑梗塞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时,采取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随着肌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减少被动运动,向完全主动运动过渡,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活动度应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及瘫痪肢体功能状况选择训练项目及活动量,并逐渐增加,每日以护士――患者“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护理指导,每次1小时,每日一次。一般认为,抗痉挛肢位、变换和肢体被动活动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在病后马上就可以开始[2] 。

2.4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方法

应用简易Fugl-Meyer积分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4周后的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定。Ⅰ级<50分;Ⅱ级50~84分;Ⅲ级~95分;Ⅳ级~99分[3]。

3结果

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见表1。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

由表1可见,经x2检验,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康复效果康复组明显由于对照组,且康复组未出现关节强直、肌肉萎缩和各种畸形,缩短了康复疗程,而对照组为给予任何康复治疗,有些患者可能自发的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进行某些运动功能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往往不够及时,不够正确,出现了2例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1例肌肉萎缩。

4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恢复疗法,而且早期康复可能大大的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化、关节萎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脑血管病的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条件,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替代的。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早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训练前,对肢体运动障碍程度进行评估,分别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以提高康复水平。

康复组的病人由于在早期就开始实施肢体康复训练,使患肢处于良肢位,保证了肢体处于功能位,结果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实践证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瘫痪肢体的营养状态。同时对健侧肢体的训练,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的影响[4]。

脑梗塞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的自然恢复能力,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塞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早晚有关[6],康复组的训练结果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早期护理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减少脑梗塞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2.

[2]许治强、周伯荣、梁燕玲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4):225.

[3]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9.

篇10

【摘要】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以便为护理人员提供可参考的护理依据。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康复护理,评价其效果。结果 在经过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后,康复组的DDN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脑卒中瘫患者的自我症状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

【关键词】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

Abstract: Intention : In order to researchwhat effect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will have on hemiplegia caused by acute cerebral stroke ,and in order to provide data for nurses to refer to. Approach: To randomly pick out 121 hemiplegia patients of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0 in our hospital , and divide them into two groups-61 ones of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60 ones of control group. Then apply to the R-group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but to the C-group only conventional therapy .Finally carry out an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Results: After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 the defect degree of neruodefect(DDNF)of the R-group is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led(p

脑卒中在我国很常见,致残率极高,偏瘫是其最多的致残之一。随着我国逐渐老年化,康复医学又起步较晚,人们缺乏康复意识,特别是近几年脑卒中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趋向年轻化。大部分脑卒中患者还不能及时得到康复治疗,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而,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对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收到很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男72例,女49例,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65.8±9.6岁。选取标准为: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②脑CT或MRI提示有脑出血或脑缺血的证据。将选取的病例随机分为康复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两组病例入院时和入院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功能评定。两组病例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基本相同。康复组的康复护理内容包括:

1.2.1早期:让患者处于良肢位,良肢位是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①仰卧位:头下置枕不宜过高,患侧肩后垫一比躯体略高的枕头上,肩外展50°,内旋15°,屈40°,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髋、膝于屈曲位,踝关节位于中立位,背屈90°,伸髋、膝,足下放置T型枕,防止髋内、外旋。②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③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腔,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做翻身练习,定时翻身,从被动变为主动,幅度逐渐加大,双腿桥式练习,患侧起坐训练等,预防压疮。

1.2.2痉挛期:随时保持肢体功能位,对肢体进行按摩,特别加强患侧手臂、下肢的按摩,轻柔缓慢进行,对拮抗肌肉予以安抚性的按摩。如果患者的体力允许的话,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按摩,健侧带动患侧运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肢体的紧缩程度。如:偏瘫患者处于紧缩阶段时,可采用毛巾卷置于偏瘫侧的手掌中心中,以矫正指关节的挛缩。

1.2.3恢复期: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采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治疗手段,让患者适度活动。鼓励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让患者手指互相对指、画图、写字等加强手的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鼓励患者多说话,多唱歌,既可防止舌头挛缩又可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信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确保生活质量。

1.3 效果评价

采用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提出的方法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DDNF) [2],最低0分,表示临床神经功能正常,最高为45分,表示功能缺损严重。对选区病例在入院时和康复护理1个月后各评定1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P

2 结果

康复组与对照组在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DDNF)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经过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后,康复组的DDN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意识缺乏,还有其它的社会因素及经济原因,绝大部分脑卒中患者还不能及时得到康复治疗,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早期康复,是指病人在患脑卒中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的康复[3]。早期良好的康复护理训练可使手功能评分明显提高,有效地预防废用综合征、废用综合征的发生。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和功能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 有助于患者早期回归家庭和社会,康复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脑卒中后遗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治疗和护理对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近几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多年实践,在常规康复护理训练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多种特殊康复护理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陈晓红[4]等研究的音乐床上体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软瘫期给予高亢、雄伟、铿锵有力的音乐;痉挛期给予沉静、悠扬、舒缓的音乐;恢复期给予热烈、活泼、欢快的乐曲。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脑卒中早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和心理障碍治疗有明显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介入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促进相关神经细胞轴突形成新的突触,从而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今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应致力于从众多的康复方法中提炼出有效的因素,探索出最为有效的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康复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宁华,刘宏亮,李玲,等。康复医学―脑卒中的康复〔J〕2008,6(4)158-168

2.于永红,中华临床护理研究杂志--三级网络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J〕2009,4(14)

3 .巩玉秀,郑修霞,姚岚,等。社区护理学-脑卒中〔J〕2007,12(20)228-241

4.胡巍巍.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安徽医药〔J〕,2005,9(4):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