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长廊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长廊设计

篇1

一、环境与审美的优化——参与各类环境的创设与制作

(一)参与班级环境创设

每学期我园都要进行班级环境和区角的创设和布置活动。例如:音乐角,孩子们会画上一些乐器图标,告诉大家这里是摆放这种乐器的地方;玩具角的箱子上会画上玩具的图案,让大家在玩的时候学会分类;饮水机、垃圾桶都有图画标记,孩子们成为了班级环境的主人。

(二)参与校园环境装饰

我园是个新园,原本空空的大厅、走廊、楼梯,现在已经成了幼儿的创作天地。大厅的地上贴上了很多小小的方形图片,那些都是孩子画的“我的梦想”,走廊的墙上有幼儿的绘画作品展示,孩子们的作品被大家欣赏,在这过程中孩子们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培养了自信心,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多元感悟与审美的优化——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

(一)走廊设计成艺术长廊

幼儿园的走廊被设计成艺术长廊,走廊的一边张贴着一幅幅大师作品和画背后的故事,孩子们走在艺术长廊上,感受到艺术大师的诗情画意,又可以从画背后的故事中增加修养、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二)美术室设计成创意美术室

美术创意室更像个美术展览室,墙上贴满了各种画法的画,这些画都是孩子们的作品,有水墨画、水粉画、撕贴画等。创意室里分成了几个区,有水粉水墨操作区、绘画区、手工制作区,在创意室里孩子们通过各种艺术作品感受美,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美,尽情地创造美。

(三)开设手创艺术课程

我园是一所艺术特色幼儿园,开设了艺术课程——手创艺术。孩子们通过剪、折、画等方法,制作出各种手工作品,孩子们的作品既好玩又好看,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三、美育活动与审美的优化——参与多种形式的美育活动

(一)亲子合作的美育活动

结合我园的特色课程,我们定期向家长设计一些亲子开放课程。例如:在制作小花篮亲子制作中,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想象该如何装饰小花篮,最后再把大家的花篮展示出来,让幼儿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三只花篮,评出本次活动中的“亲子制作巧手奖”。开展亲子制作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也能让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有所了解。

(二)融于社会的美育活动

我们经常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在“常州动漫节”时,我们带领幼儿到展览中心,参观了全国各地的动漫作品,让他们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世博会期间,我们还积极组织幼儿参与“我为世博加油”绘画展,用彩笔表达对世博的了解和“我爱世博”的愿望。

(三)走向自然的美育活动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5—0018—01

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谈几点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让文化建设从校门开始,在楼道里延伸

校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桥头堡。我校通过校门口的橱窗,以人文化和艺术化的手法展示办学理念。针对校外人士,我校在校门外左右两面墙上开设专栏,宣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等,打造出了富有特色的校门文化。楼道是师生每天活动的场所之一,我们按照“让墙面说话”的总体设计思路,按年级、分楼层确立“童趣、北风、南韵、民族、家乡、世界”六大主题,结合校本课程《艺术鉴赏》精心设计内容,按照每一个主题都有各自相应的内容支撑、每一个楼层都有独特风格的要求,以图案、文字等轻松愉悦的表现形式,构建独具特色的楼道文化,凸显学校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让师生们在驻足欣赏的过程中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

让文化建设在铃声中传递

铃声每天伴随着师生们的校园生活。我们以铃声为切入点,精心编制了上学曲、放学曲、上课曲和下课曲,凸显铃声的“文韵”之美。例如,上学曲:(伴着优美的音乐,柔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今天的校园生活即将开始,让我们愉快地工作、学习,共同度过美好的一天。上课曲:同学们,上课了,请马上回到教室,做好课前准备,希望在这节课上你们有所收获。这些不同内容、不同旋律的铃声,形成了独特的“铃声文化”,使校园时时处处充满笑声、歌声、音乐声、读书声。

让文化建设在长廊里不断升华

教学楼内的长廊是师生们课间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们以学校的长廊为切入点,开辟了具有一定深度的古诗文长廊、科技长廊、艺术长廊、班级行为习惯展示长廊和风采成果展示长廊等,集中展示学校各方面的成绩,介绍师生取得的各项荣誉,以激发师生的学校意识、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励师生传承学校精神,再创新的佳绩。

让文化建设在课堂教学中开花结果

课堂教学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我们坚持珍视、保护和开发童心的原则,推行学科“文化工程”,内容涵盖小学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在语文教学上从听、说、读、写、看、赏、知、背等8项确定了内容并制订了行之有效的达标细则;在数学教学上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活动等方面对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了归类梳理。各学科文化工程细则都从本学科特点出发,按照不同年级设计内容,凸显了年级评价的递进性及具体内容的操作性。

我校还成立了“芳草地文学社”、“红黄蓝画室”、“布谷鸟音乐坊” “快乐英语”等6个学生社团,坚持开展“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和“体育节”等活动,形成了学生课外文化的亮丽风景线。

篇3

和谐教师团队,为教学提供保障

教师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拥有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骨干教师群体,才能办出最好的学校。为此,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创新方式,强化帮促,努力打造和谐教师团队。

专业规划促成长 学校把教师成长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抢占教师队伍建设的制高点,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年度规划书》,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剖析,设定年度发展目标,制定具体成长措施,年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规划书”成为引导教师快速成长的行动纲领,使每位教师行动有方向,成长有动力。

“二进三出”提素质 “二进三出”即“请进来、走出去”“读进去、说出来、写出来”。“请进来”,即邀请专家、先进人物作专题讲座。“走出去”,即组织有关教师参加由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听课及学科培训。学校先后组织120多人次去北京、上海、焦作、泰安、滨州、济南、寿光等地市参加各种学习研讨活动,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质。“读进去”,即引导老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教师书吧》中的图书等,自觉阅读,认真摘录。“说出来”,即通过开设“教师论坛”,教师们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经验、心得、见闻。本校现有13位教师走上了讲坛,推广先进经验,激发了工作热情和干劲。“写出来”,即积极撰写博文,认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教学论文、案例的评选活动,通过种种形式巩固所学,融会贯通,加快成长。

典型引领育骨干 按照“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在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的培养思路,加强领导,周密组织。一方面,加强结对帮扶,采取“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研讨课―骨干教师点评―青年教师反思―修改教案―再上汇报课”的双向互动模式,互助互促,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坚持压担子、引路子、搭台子,在班主任、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上,都以青年骨干教师为对象,造就了一支作风正、业务精、懂管理、善研究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团队。

和谐管理,落实教学常规

几年来,学校以教师为本,注重和谐管理,减轻教师负担,优化教学常规,促进常规管理向精细化目标迈进。

变革备课,减负增效 为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学校尝试变革备课模式。学期初,各年级组根据课时内容进行划分,每课定出一个主备人,先进行集体讨论,制定出备课的教学思路,然后由主备人完成教学设计,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实际,对这份设计进行修改,最后教研组集体会商,形成最终的精品设计。把这些精品设计汇集起来,编印成册,取名《赢在课堂》。目前已经完成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备课改革,减轻了教师们反复抄写的劳累,提高了教学效率,使老师们真正“赢在课堂”。

检查指导,跟进管理 常规资料的检查目的并不是仅仅得出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发现典型,树立榜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次检查后,都由分管校长分学科召开反馈会,及时和老师进行交流,让老师找到不足。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常规资料展示活动,展示亮点,给老师们树榜样,传经验。

聚焦课堂,焕发生机 学校以创建“和谐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坚持“三课并举”,实现课堂改革的有序开展。一是关注常态课,把常态课看作是发现教学问题的着眼点,学校坚持推门听课制度,校级领导每年听课均在120节以上。二是关注教师的展示课,让展示课成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切入点,每当遇到公开课评选,分管校长都跟踪指导,与执教教师反复研究,打磨课例,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三是研究校本课,让校本课成为展现教研成果的聚焦点。语文方面,先后探讨了基于《方正习字》的写字指导课、基于《妙笔生花》的习作指导课,基于《字趣悦读》识字阅读课,基于《阅读习作直通车》的读写导学课以及新教育实验的晨诵课、读写绘指导课和童书阅读展示课等多种课型。数学方面,积极创建“智趣课堂”,用智慧唤醒课堂,让情趣回归课堂,把“写数学日记、画数学画、唱数学歌、玩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开数学主题班会”等活动纳入数学课堂。英语、美术、社会、科学等学科,也都基于学科特点着力研究新的校本课型,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新课型流程,提高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作业设置,丰富多彩 依照年级、学科特点设定科学实用的作业,同样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教师们自行开发的作业精彩纷呈,如语文学科低年级的“读写绘”、中年级的“循环日记”、高年级的“亲子共读”等,数学学科的“数学日记”“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等实践作业,英语学科的“听读作业本”,社会学科的“成长手记”,科学学科的“观察记录”,综实的“活动乐园”等。各种特色的作业设计贴近孩子实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多元评价,保证质量 考试学科教学以目标导学材料为蓝本,评测自己所教学科的要点把握,抓实《配套练习》的课堂达标,用好教研室开发的“单元作业”;考查学科,制定专项评价方案,找好取样抽查,分析反馈,交流查验出来的问题,树立了学科之间无“小”字的思想,端正态度,认真教学。

和谐课程,构筑多元化的课程结构

课程多元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趋势。学校遵循“和谐、规范、整合、落实”四个原则,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做到了“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国家课程校本化 《新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积淀,在积淀中成长,本校立足小学知识结构特点和学校实际,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深化课程开发,把“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四部分内容作为课程开发的重点。为增加一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促进学生提早进行阅读,学校编写了识字校本教材《字趣・悦读》;为提高学生写字水平,学校开发了以“方正习字”为主题的写字系列用本,引导一至五年级学生持之以恒地练习;为提高学生阅读与习作水平,学校编写了三至五年级的《阅读习作直通车》和一至五年级以“妙笔生花”为主题的习作系列教材。一系列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好地落实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重要教学任务,夯实了语文教学的基础。

地方课程系列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针对地方课程门类众多、课时紧张的局面,学校加强了各科的课程整合,把环境教育与科学进行整合,把安全教育与品德生活进行整合,把文明礼仪教育与班会进行整合等。为保证课程开设质量,学校制订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整体实施方案,要求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特色周五活动课程常态化 学校对特色周五活动课程实行统一规划、全员参与、自主选课、全程管理的工作思路。将特色周五活动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当中,每周五下午安排两节活动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特色周五活动课程分为艺体类、学科类和实践类三大课程系列。其中,艺体类包括剪纸、葫芦丝、粘贴画、乒乓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版画、舞蹈等 10 个活动小组;学科类包括智趣数学、快乐识字、快乐习作等 25 个活动小组;实践类包括巧手制作、生活技能等 17个活动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课、自主选班,自主选择辅导教师,目前全校1700名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活动项目。学校每周对各活动小组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检查记录,作为评价活动课程的重要依据。学年结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申请结业,经学业检测,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学生可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他的小组进行学习。五年下来,本校学生可拿到3-4个结业证书,学会3-4门特长技能。

和谐教研,推动教学向高层次发展

教科研是教学的生命线、教育内涵发展的助推器,没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成果支撑,教育教学就难以向高层次发展。为此,学校坚持以和谐的教研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实现了科研兴校、科研促教。

主题教研常抓不懈 在抓好常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富有共性、又难于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各教研组每周两节连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召开系列主题教研会。同时,把网络教研作为教研活动的有益补充,暑假期间周密部署“双对接研修”活动,组织教师观课、磨课、上课,提升了校本研修水平。

课题研究纵深发展 对课题实行三级管理:校级管理课题由名师或学科带头人主持,并由副校长负责指导;教研组管理课题由教研组长负责,全组成员积极参与;个人小课题由教师自己或者结对子,开展“问题”型小课题实验研究,目前,学校教师100%参与课题研究,其中70%的老师分别参与了省、市、区三级课题研究。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校级小课题展示活动,总结、推广提炼出来的理论或经验。

和谐行动,落实新教育

通过教代会,确定了“启动六大行动,全面落实新教育”这一年度的发展主题,深入开展“晨诵午读暮省工作室、完美教室工作室、数码社区工作室、写字与习作工作室、智趣课堂工作室、特色周五工作室、少先队活动工作室”等七大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让热爱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 通过环境布置,整个校园和班级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建立阅读长廊,介绍名人读书方法,推荐百部儿童经典阅读书目。建立师生作品展示长廊,展示师生写作、绘画、书法作品。充实学校图书室,购买补充适合学生和老师阅读的图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倡导学生以“图书银行”的形式每人捐两本图书,同学间相互交流,达到读百本图书之目的。

让晨诵、午读、暮省成为儿童的生活方式 清晨利用20分钟时间进行诵诗,开启一天的阅读生活。中午,利用2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读书的收获。例如:读书手抄报、读后感、演讲比赛等,学生每天学习结束后,能反思自己的生活,用日记、随笔等形式记录下来,倡导学生、家长、教师共写随笔,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让“专业阅读+专业写作”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学校坚持“校长荐书”活动,校长定期把自己读过的经典文章汇集起来,分类整理,推荐给领导干部交流学习。教师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学校精心挑选教育、文学等精品书籍作为重点漂流书目,分别装在精致的图书漂流箱内赠给学校5个级部,漂流箱每两个月漂流一次。每位教师养成每天读书半小时的好习惯,自觉阅读教育著作或文学作品,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记录反思教师日常教育和学习生活,每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教育博客,发表自己的文章。

和谐文化,打造精品校园

为把学校建成师生“成长的乐园、进步的学园、温馨的家园”,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力求点点做靓,处处做精,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和谐氛围。

校园文化系列化 学校发挥各楼层横贯东西的长廊优势,不同楼层规划了不同的主题,实现了校园文化的系列化。如,北楼的童话长廊、书香长廊、科技长廊,南楼的绘画长廊、剪纸长廊、书法长廊、手工制作长廊等。即使走在楼梯上,你也会发现“文化”的影子,学校通过征稿形式集思广益,制作了台阶标语,涵盖学习方法、习惯养成、卫生保洁、安全教育等主题,处处显示着学校的人文与和谐。

校园文化个性化 一是内容个性化。各班文化均有不同的主题,有的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有的以养成教育为主,有的以展现学生的才艺为主。二是设计个性化。为了展示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历程,每个班级都以不同的形象呈现班级特色,有的用50片孔雀羽毛组成美丽的图案,有的用50个小蝴蝶组成翩翩飞舞的造型,有的用50只小鸽子组成一只衔着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等,构思新颖、设计巧妙。三是版面个性化。每个班的文化版面各不相同,如“荷韵飘香”“童心飞扬”“诗情画意”等,这些精美的版面张贴着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张扬自己的思维和想象。

校园文化的开放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打破一成不变的静止模式,让班级文化动起来。把校园文化向班级、年级、学校、家长开放,利用“班级文化开放周”组织学生参观交流,同学和同学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建立了“经典交换站”。通过课堂教学开放周、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观校园文化,用体验来感受校园文化的内涵,让校园文化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和谐成果,催人奋进

近年来,学校一年一个发展主题,一步一个新台阶,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篇4

那么,本期城市文化看看四大博物馆之首:卢浮宫。

卢浮宫

卢浮宫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其艺术藏品种类之丰富、艺术价值之高令人难以想象。这里的镇馆三宝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维纳斯》、《蒙娜丽莎》和《胜利女神》。旅游旺季时参观者较多,可选择从狮门或卡鲁塞勒长廊这两个入口进入参观。博物馆规模较大,因此建议参观前登录卢浮宫官网,查阅推荐参观路线后再进行游览。

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是举世瞩目的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当时是用作防御目的,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个金碧辉煌的王宫。1981年,被辟为博物馆,如今馆内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卢浮宫共分6个部分:希腊罗马艺术馆、埃及艺术馆、东方艺术馆、绘画馆、雕塑馆和装饰艺术馆,其中最着名的“宫中三宝”是“爱神维纳斯”、“胜利女神尼卡”和“蒙娜丽莎”。

其他着名作品还有《狄安娜出浴图》、《丑角演员》、《拿破仑一世加冕礼》、《自由之神引导人民》、《编花带的姑娘》等。还值得一提的是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着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卢浮宫整个建筑群和广场及草坪总共占地45公顷,展厅面积大约为138000平方米,卢浮宫收藏了人类艺术古代部分的精华,有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总索引”之誉。而就卢浮宫本身来说,她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整个的卢浮宫是一个有着美丽花园的新古典式宫殿,主体建筑带有长廊,廊柱间有精美的雕刻作为装饰,显得古朴端庄,精致典雅。

巴黎真是伟大艺术家的灵感源头之地,你如果到了巴黎不到卢浮宫,我真是替你遗憾,每月的月初第一个周日可以免费进门,排队相当长,时间短促的可以在网上,买免排队的卢浮宫游票,基本要安排半天的时间,否则真是太仓促了,最少也要四个小时左右,好好享受一下吧,世界各地的游客非常多。卢浮宫分为三大馆:德农馆、叙利馆、黎塞留馆。玻璃金字塔是正门入口,强烈建议在去卢浮宫之前要对馆藏品做做充分的事先了解,馆藏物品令人叹为观止,但如果事先未准备,只是匆匆掠过,会错过很多风景,错过很多长见识的机会。

篇5

蒋啸镝,听其名字若电光火石,呼啸有声,接触其人,则感觉他为人行事具长者风范,富谦谦君子之风,集淳朴、温厚、贤良于一身,口碑极佳、受人拥戴。因此,从认识他那天起,我就尊称他为蒋老师。

初识蒋老师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美术社主持年画编辑室工作,编辑室的同事、画家彭本人曾与蒋老师同班同学,当时约好蒋老师为我们画门神年画。我们的年画作者多在北方的一些省份,本地创作年画的画家不多,发展本地作者乃当务之急。当彭本人将蒋老师的门神画递交我发稿时,我的第一印象是画得清雅、细腻、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粗野之处。尽管门神画可以弄得威猛豪放一些,但我很快认同了蒋老师那对雅致而工整的门神画,我同时觉得,画年画正是需要这种严谨工细的画风。从此,蒋老师就成为我们年画编辑室的常年作者了。

新世纪以来,和蒋老师的交往更多了,他主持师大工程与设计学院的教学工作,经常邀请我到学校给学生讲民间美术课,或是参与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每到他那间清洁而规整的办公室,先是热情与茶水的款待,接着就会看到他近期完成的工笔画作品。蒋老师的教务工作繁忙,家里妻子的身体也不太好,工作之余就在办公室的桌面上铺纸画画,且都是细腻入微的工笔画,有的已经赋彩,有的还是白描稿。常常让我从坐位上站起,走近画面,细细地、静静地欣赏他的作品,仿佛,只有以这样的观赏态度,方能与他的画面相匹配。记得有一次,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刚刚完成的工笔人物画,画上是一位温婉贤淑的中年女子,从人物的眼神与笑靥中我似乎读懂,这女子一定是他的亲人,一问果然画的是他的妻子。可以想象,在夜深人静的办公室,蒋老师伏案细描点染,画着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这心中溢满了情愫,是能感化许多人的……蒋老师的工笔人物多以女性为题材,古今、中外、时尚、乡土,无所不涉,若要细致地观察其外表和认真地了解内心,又有谁能超过自己的妻子呢?我还见到他画自己的年轻媳妇和可爱的孙子,我想,这也许是蒋老师常常取自己的至爱亲人入画的原因所在。

大约在十年前,我和友人孙建君、王连海应四川籍艺术家许丹之邀,为成都企业家李世平先生策划“两河文化木雕长廊”的工程,“两河”指中国的黄河与长江,“长廊”将容纳全国各省份的历史文明、民间传说、文化名人、古迹名胜、物产风俗等内容,木雕前需绘制上千米白描长卷。北京的孙建君老师立马想起了长沙的蒋啸镝,因为他是绘制白描画的高手。于是将皖南、浙江卷交与蒋老师创作。接下来蒋老师多方搜集素材、勾描草图,中途几次邀我们去他办公室审阅长卷初稿,其认真谦逊的态度令我诚服。不出半年,蒋老师的长卷完成了。在他的笔下,皖南的徽派风格建筑与民俗风貌、浙江河姆渡文明与吴越文化风土人情构成的艺术长卷,跃然纸上,让人赏心悦目、细细寻味……蒋老师以他精湛的白描技法与皖南、江浙的风情水融、相得益彰,仿佛是为他量身定造!

不久,蒋老师和全国一拨白描长卷名家的画稿被放大三倍,陆续投入雕刻之中,以浙江东阳民间木雕艺人为主的近百余工匠,经过十年来的精雕细刻,一件高2米、长3000余米的阴沉木雕文化长廊即将横空出世,它将是我国白描长卷史和木雕艺术史上的一部旷世之作。

蒋啸镝老师长年身居艺术教育岗位,曾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副系主任、装潢系主任、工程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为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培养殚精竭虑,秉承“为学先为人”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曾先后荣获“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师大首届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荣获“曾宪梓高等教育基金会奖”。在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同时,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多篇学术于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出版了《中国工笔画技法》《透视学》等八部学术著作,设计的书籍封面达数百余种,插图、连环画上千幅,壁画稿数十余幅,其中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省、全国和国际性展览。可以这么说,蒋老师驾驭的艺术之舟,双手摇着两只桨,一只桨是艺术教学,另一只桨是艺术创作实践,两只桨都摇得振臂有力、激越欢畅。

2012年,在长沙北二环的隐居文化会所,蒋老师举办了个人首次大型国画作品展览,以“忆・境”为主题,展出了他从艺四十余年来创作的百余幅工笔人物、山水、花鸟及写意花鸟作品。

走进这所充满着书香气息的文化会所,蒋老师的作品有序地陈列于各厅房与走道,呈现出一种雅的氛围和美的和谐。在他的工笔和写意作品之中,我更看重他的工笔,因为他的工笔画更贴近他的人品气质、艺术学养、绘画功力和审美趣味。

蒋老师的工笔画最为值得称道的是他涉猎的领域的宽泛,可以说是山水、花鸟、人物兼而蓄之。先说蒋老师的工笔山水画。古人说山水画是文人寄托志向与情怀的体现;今人说山水画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蒋老师的工笔山水多表现湖湘山水,如《潇湘八景》《武陵风光天下奇》《韶山》《山水洲城》《四季美景》等;亦有祖国名山与古城,如《黄山》《丽江风光》等。他以写生画为基础,把“师古人”与“师造化”紧密结合起来,面对壮美的大自然,抒发理想,寄托情怀,在工笔技法运用上,多吸取宋代院体画家繁密细腻的线条皴法,加之清丽葱润的色彩渲染,让自己的作品既透溢出传统山水画的典雅气息,同时也表现出新时代山水画的鲜明面貌。

再说他的工笔花鸟画。蒋老师的工笔花鸟画以小品居多,使我想起了湖南民间刺绣中的独幅绣片,一株折技花,一两只小鸟,或嘤嘤其鸣,或枝头对唱,好一派温馨平和景象。我想,这一定是他繁忙工作之后的遣兴之作,它能给人带来片刻宁静与休闲。既使画面丰满的《荷塘清趣》《荷花鸳鸯》,也都显得千般和谐、万般静谧。更有他笔下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无论是公鸡、鸡雏、猫咪、小狗、还是松鼠、猴子,甚至称为“王者风范”的老虎,它都是大自然王国的一员,充满着温存与灵性,彼此生存于各自的空间,相安无事。这也许就是“蒋氏工笔花鸟”的特出之处。

工笔人物画是蒋老师的“重头戏”,是他艺术生涯中倾注心血最多的一部分创作成果。我将他的人物创作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他身边熟悉和关心的人物,如他的亲人(《绿荫下》《祖孙情》《青春》等),民间艺人(《大师新作》《瓷坛新秀》《沙坪绣女》《篾匠》),其他人物(《天工园里》《惬意》《雅兴》《茶余饭后》《香花丛中》等);第二方面是中外、古今美人画,如民族舞蹈(《千手观音舞》《扇子舞》《羽毛舞》《蝶舞》《孔雀舞》等),当代美女(《芭蕾独舞》《球操》《女人体之一至五》),古代美女(《西施浣纱》《貂禅拜月》《昭君出塞》《贵妃醉酒》《金陵十二钗》等);第三方面是少数民族人物风情,是他的人物画中着墨最多、用情最深、表现最出彩的一部分,以表现苗家生活题材为主(《胜似闺女》《婆媳情》《悄悄话》《世代相传》《布娃娃》《边边场》《姐妹俩》《母子俩》《盼归》《晨妆》《柜台前》等),其他少数民族题材(《彝家乐》《赶墟》《思》《盛装映春晖》《三代人》《牧羊女》等)。

蒋老师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亲人、民间艺人还是美丽时尚的少女,抒发出的是脉脉的人文亲情,表现出的是宁静而高雅的情调。特别是他精心刻画出来的少数民族人物,如《婆媳情》《胜似闺女》《世代相传》《姐妹俩》等,是他深入苗寨,观察生活,认真提炼,精心绘制的艺术结晶,堪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典范之作。这些人物渗透出来的心灵与质朴之美,作品散发出来的浓浓乡土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篇6

佛罗伦萨的心脏位于领主广场,这里有宏伟的旧宫,兰奇长廊中的雕塑杰作长廊,以及附近举世闻名的乌菲兹美术馆。不远处是极负盛名的圣母百花大教堂,连同其庄严的穹顶,在托斯卡纳大公国时期,据说其阴影能覆盖整个托斯卡纳区;陪伴巨大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是美丽的乔托钟楼,以及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在其青铜大门之中,还有一扇黄金的“天国之门”。

圣母百花大教堂即佛罗伦萨大教堂,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教堂,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教堂的八角形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之一,内径为43米,高30多米,在其正中央有希腊式圆柱的尖顶塔亭,连亭总计高达107米。巨大的穹顶依托在交错复杂的构架上,下半部分由石块构筑,上半部分用砖砌成。为突出穹顶,设计者特意在穹顶之下修建一个12米高的鼓座。这座穹顶在建成600年后,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用砖和灰泥建造的穹顶。圣母百花大教堂不仅以其建筑闻名,而且也是一座藏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珍品的博物馆。

阿诺河横贯整个城市,在佛罗伦萨历史和居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上,这条河既带来商业的利益,又带来泛滥的洪水,因此佛罗伦萨人对阿诺河是爱恨交加。在阿诺河上的桥梁中,老桥是一座独特的桥梁,桥上开设珠宝店,上层还有贵族行走的瓦萨利走廊。老桥是佛罗伦萨的标志,位于阿诺河最狭窄之处,这也是该市唯一一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幸存下来的桥梁。

站在河边望去,桥面上建有参差不齐的房屋,像一条空中走廊。行走在桥上,则是繁华热闹的商业街道,两边拥挤的小店小铺大都经营着黄金首饰,保持着几百年的传统。陈旧的门面、装饰精美的橱窗,焕发着珠光宝气。桥面中段的两侧有约20米的空旷平台,在西侧安放着被称为“欧洲精工之父”彻里尼的半身铜像,站在这里可以尽情欣赏河道两岸的古城风光。

走过这座被历史磨砺和浪漫渲染的古老廊桥,循着诗人当年的脚步,穿越几条青石板路,进入一个狭窄幽深的小巷,小巷的名字叫但丁街。僻静之处有一幢土黄颜色的三层小楼,粗糙而且陈旧,外形看上去就像战争年代的一座军事碉堡,凹凸不平的侧面墙上有一尊小型的但丁头部塑像,神情严肃,目光深邃。这里就是诗人但丁曾经的家。

佛罗伦萨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时,当地的巨商美第奇家族酷爱艺术,在其保护和资助下,当时积聚在佛罗伦萨的名人众多,如: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薄伽丘等。正是有了众多卓越的艺术家们创造出的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佛罗伦萨才成为了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欧洲艺术文化和思想的中心。

佛罗伦萨拥有众多的美食,其中以比萨、意大利面和通心粉最为有名。意大利比萨是驰名世界的一款美食,具有浓郁的意大利风味。凡到过佛罗伦萨的人,一定要品尝一下比萨饼。刚从红通通的炉膛里烤出的比萨饼,色鲜、味浓、外焦里嫩、香气诱人。关于比萨饼的来历,人们一般认为它于公元1600年诞生在那不勒斯。传说,当地有一位母亲,因家里贫困,只剩下一点点面粉,正在为给孩子做点什么东西吃而发愁。邻居们得知后,凑来了一点西红柿和水牛奶酪。这位母亲就将面粉和成面团烙成饼,将西红柿切碎涂在上面,再把水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后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喷喷的比萨饼。

篇7

北京的“印象建筑”

摄影/小猛哥

望京SOHO号称是“首都第一印象建筑”,以独特的造型与美感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还未建成时就吸引了大批摄影人前来拍摄。落成后,我第一时间带着相机赶到。不得不佩服已故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行云流水般的设计理念,曲面造型与三峰鼎力的组合传递着动态与优雅,华灯初上时更是绚丽、梦幻。鱼眼镜头的夸张视角,将整个建筑包裹其中,车水马龙成为内外分界的光环,周边中规中矩的建筑群与其形成鲜明对比。

云雾笼罩的金茂大厦

摄影/唐徐国

初春的上海,大雾发生的概率较高。我早早来到上海中心俯拍陆家嘴,云雾在脚下慢慢流动,利用慢门可以拍摄出它们的轨迹,以及超高层建筑屹立在云海中的非凡身姿。

华丽的巴洛克教堂

摄影/周三哥

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有两百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也是伦敦的宗教中心,1981年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的婚礼大典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教堂对面有一个现代化商场,商场的玻璃幕墙与教堂建筑之间形成一种对比。黄昏,我用三脚架拍摄了一张长曝光照片,消除了来来往往的行人对画面的影响,后期天空部分做了动态模糊的效果。

办公大楼的层叠空间

摄影/木西

位于英国的Balld Brothers公司办公大楼非常有特色,侧面层层叠叠的窗户,充满了想象空间。

这张照片后期进行了明度建筑处理,对各个面单独进行渐变调整。

红砖美术馆的时光隧道

摄影/周三哥

北京的这个美术馆全部由红砖建造而成,空间、结构的设计有很多出人意料之处。这个走廊由多个圆拱门组成,一眼望去,如同一条时光隧道。我儿子站在长廊的另一头,我恍然觉得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有温度的钢铁巨人

篇8

市政广场:古韵悠悠艺术气息浓郁

欧洲各国素以广场众多著称,佛罗伦萨也不例外,城中大大小小的广场中,最著名的是市政广场,它建于13世纪,因周围都是宏伟的古老建筑和精美雕塑而被称为意大利最美的广场。广场中现在的市政府办公楼,是一座建于1297年的老建筑,曾是佛罗伦萨名门“梅第奇家族”的府邸,这个家族在欧洲有着极为显赫的地位和影响力,先后走出三个教皇,两个法国王后等多位王室贵戚,影响佛罗伦萨近400年,最后因无子嗣,通过政治联姻成为奥地利皇后的家族女主人,在没有继承人的情况下,将所有财产无偿捐赠给了佛罗伦萨执政当局。站在这座老建筑前,凝神观望,尽管有些地方不抵岁月磨砺露出了斑驳的印痕,但却难掩其昔日的风姿。整个建筑用大小不一的方块石砌成,类似一座方形城堡,恢弘大气,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在感叹数百年前建筑师和能工巧匠的精湛设计理念与建造工艺之余,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样一座市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竟然既没有围墙也没有警卫阻拦,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去参观。

市政办公楼前竖立着“梅第奇家族”早期统治佛罗伦萨的可西摩一世的雕塑,他端坐在高头大马上、紧勒丝绳,双目炯炯有神的注视着左前方,一副意气风发的神态。办公楼一侧,是一座晚期哥特风格的长廊,建于文艺复兴时期,名曰“兰奇走廊”。“梅第奇家族”统治佛罗伦萨不久,便在这里开始摆放著名雕刻家们的杰作和其它雕刻艺术精品,其中包括切利尼的《帕尔修斯》、章博洛尼亚的《萨宾人的劫掠》等大师级作品,此举为广场平添了一份浓郁的艺术气息。办公楼另一侧是一座意大利著名雕刻家阿曼纳蒂设计建造的群雕式喷泉,因正中是一尊肌肉健美的白色海神王立像,故而取名“海神喷泉”。喷泉池四周环绕着海神王的是一群姿态各异的青铜人体雕塑,一尊尊造型优美,与站立着的海神王遥相呼应,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精美的油画。

乌非兹美术馆:珍品荟萃享誉世界

市政府广场不远处的乌非兹美术馆,是一座全球著名绘画艺术博物馆。

乌非兹美术馆为一座灰色两层楼高的老建筑,虽然从规模与外观上难以与法国巴黎“卢浮宫”相媲美,但却以收藏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名作而闻名于世,有“文艺复兴艺术宝库”之美誉。由于声名远播,每天慕名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为了控制参观人流,保护好馆内艺术珍品,人多时馆方实施限流措施,实行每隔10分钟放入10余人的办法。我到时,馆外已经排起上百米的长队,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有秩序地等待着,我也入乡随俗,静静地等待着。

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我终于走进了美术馆。乌非兹美术馆共分45个展览大厅,每个大厅内又分设多个展室。为了便于客人观展、详细了解展品内涵以及背后的故事,整个展厅以年代为主线,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个大厅若展出了某个年代的作品,那大厅内的小厅便会有这个时期画家的个人展室,使观展者既能欣赏到那个年代绘画艺术方面的整体风貌,又能仔细领略某位画家的独立风格。值得称道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参观者的增多,展馆还设立了中文解说机。

一路欣赏、一路品味,我看到了达芬奇的《天使报喜》、《博士来拜》,米开朗基罗的《神圣家族》,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人马萨乔等绘画大师的艺术精品。其中令我驻足时间最长的是15世纪末佛罗伦萨著名画家波提切利的画作――《维纳斯的诞生》。画面充满诗情画意,绘画风格与同时代画家有很大区别,画家不强调用明暗法表现人体造型,而是重点突出轮廓线,使画面中的人体有一种浅浮雕的感觉。画面中的维纳斯站立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体态娇柔、肌肤洁白,头上金色长发随风飘逸,给人一种极美的视觉冲击。在这幅画前留步的人很多,我想他们也和我一样,被画家精湛的画技深深吸引住了。

美术馆有一个露天餐饮部,参观者累了可以在这里小憩,点上一杯散发着清香的意式咖啡,一边慢慢品味,一边沐浴着清风放松着身心。

古老廊桥:承载着美丽的爱情故事

国内外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标性作品,大都是造型奇特,让人过目不忘的建筑或雕塑,一看这些作品立即就知是哪座城市。佛罗伦萨亦如此,它的地标性作品是一座中世纪建造的老式石造拱形廊桥,在意大利同类桥梁中属最古老的一座。

老桥位于穿城而过的阿诺河上。关于老桥一直流传着一段美丽的故事――13世纪的一天清晨,一位青春靓丽、气质高贵的少女贝特丽丝,手持鲜花在女伴陪同下,沿着静静流淌的阿诺河向老桥走来,行近桥头拐角处,与从廊桥另一端走来的年轻诗人但丁不期而遇。但丁站立桥头,凝视着贝特丽丝,不觉一阵惊喜,然而贝特丽丝好像根本没看见他,步态轻盈的从他身边款款离去,望着少女远去的身影,但丁感到一阵揪心的疼痛,赶紧一手扶住廊桥,一手捂住胸口。后来著名画家豪里达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油画《邂逅》,以绘画语言记述了但丁和贝特丽丝一见钟情的场景。然而油画描绘的只是但丁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现实生活中但丁并未与贝特丽丝牵手,贝特丽丝遵从父命嫁给了一位伯爵,不幸的是成婚不久便香消玉殒。贝特丽丝离世带走了但丁心中对她的爱恋,她的美丽变成哀伤留在了但丁心中,成了他永远的痛。这种哀痛伴随着思念,后来成就了但丁早年的《新生》与晚年的《神曲》两部传世之作,在他心中贝特丽丝就是集真善美于一身、引导自己进入天堂的女神。

油画《邂逅》的诞生,让但丁的爱情故事广为人知,老桥逐渐成了意大利,乃至世界各国有情人心目中的“爱情桥”。现在行走在桥上,随时都能见到牵着手或相拥而行的青年男女,而临近廊桥的阿诺河畔则成了当地年轻人谈情说爱最青睐的地方。

篇9

壁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十分久远,它代表着中华美术发展的巅峰。今天,壁画仍然备受瞩目,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艺术家怀揣着热忱积极投入壁画创作之中,作品或陈列在国内外知名艺术展中,或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建筑内,成为与人民群众生活密不可分的实用性艺术形式。21世纪之后,壁画艺术以其公众性、时代性而被视为当前公共艺术以及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壁画艺术的公众性

20世纪中国壁画艺术创作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多样性的格局已然形成。纵观当前壁画作品,从抽象形式到具象形式,从装饰性到表现性,壁画创作几乎囊括了所有流行的艺术流派,更满足了不同审美趋向的观众的需要。作为既要美化建筑环境,又要依附于建筑环境,还要满足公众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公众性的艺术形式,壁画艺术必然是面向所有人的,而不是针对某个层面群体的“象牙式”艺术。因此,它必须坚持“从众心理”,以“众”之所需为创作根据,反之,缺少“从众心理”的壁画作品,必然不能被公众接受,那么壁画作为“公众艺术”的意义和价值也就随之消散。因此,当前壁画创作大都以公众的审美诉求为主,以文化的视角审视生存空间,将建筑环境与公众审美诉求等因素综合一体,体现壁画艺术的目的性和功能性。

(二)壁画艺术的时代性

时代是艺术发展的基础条件,而艺术通常是反应时代精神的载体,壁画创作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诠释。纵观古今中外那些优秀的壁画作品,无一不充斥着对所处时代的深刻思考,也无一不反映着所处时代的艺术特征,如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张世彦、杜飞等著名壁画家,其作品中深邃的内涵、明确的时代特征、独特的精神层面无不让人有所感、有所思。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壁画的公众性也决定了它的时代性。因为,公众是身处时代的公众,公众的所思、所求都带着时代的特质,而要满足公众的需求,壁画创作就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的特征,体现时代的特色。

综上,公众性与时代性这两大最主要的特征决定了当代我国壁画创作的前路。进言之,“‘85新潮’美术活动大量挪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方式,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青年美术家们几乎把西方上百年艺术发展的方方面面尝试了一遍……它的意义在于引起了中国美术多元倾向的发生”。[1]在长期的模仿、借鉴中,中国艺术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模仿和借鉴不能解决中国艺术创作的问题,也不能促使我们成为自己,恰恰在不断地模仿中我们丧失了本有的东西。于是,在创作中自省,在自省中寻找自我,传统艺术精神的回归成为如今艺术创作的主旋律。当壁画创作不再模仿和借鉴、当人们渴望走民族之路,壁画的形式语言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摆在人们面前。这其实是一个从学习到自我表现、再到超越自我的创新过程,这里包含着壁画创作对艺术的探知以及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严肃思考。

二、屏南廊桥概述

(一)屏南廊桥的价值

从廊桥自身的意义上看,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的外在表征之一,却几乎被人遗忘。它屹立在河流上的廊桥,见证了岁月的流逝,关系着古往今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历程。同时,它又有着极强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政治价值。因此,有人将廊桥视为凝结着华夏文明和中国智慧的艺术品。进言之,廊桥一方面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自身坚固、科学的设计,多变唯美的风格,无一不是自身文化系统同趋深邃的体现;另一方面,廊桥横跨河流,联系着两岸的民生,也默默促进着两岸文化、民俗、宗教等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反映着人们在文化、思想、心理等方面的趋同,呈现着独特而浓郁的华夏气息。

(二)屏南廊桥的现状

史料记载,屏南的木拱廊桥最早的始建于宋代,其余分别始建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现存的木拱桥都经过历代多次重建或重修,得以保存至今。据《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1986年版),全国木拱桥11座,其中福建屏南3座,这一记载属不完全统计。后经调查,全国现存木拱廊桥近80多座,主要分布在闽东北和浙西南地区,屏南境内的木拱廊桥有50多座,现存的木拱廊桥还有13座,是全国现存木拱桥数量最多的县份之一。廊桥,又称叠梁式风雨桥,俗称“厝桥”。它是用两组共61根圆杉木作为纵梁,与10根横串梁木交叉构架成八字形拱架,然后在拱架上横铺木板,再在木板上盖以4柱9檩穿斗式构架的桥屋。整座桥不费寸片铁,只凭椽靠椽、桁嵌桁,衔接严密,结构稳固,桥底拱而桥面平,其建筑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这种如桥似屋的独特建筑,形似北宋张择揣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但与虹桥相比、建筑风格已由捆绑结构发展为榫卯结构,而且还增加了桥屋。桥屋正中是一条长廊式通道,两边是长木凳。桥屋的梁上记载了建造年月、捐款人、桥筹建者和建桥工匠的姓名,有的还书写着对仗工整、富有诗情画意的对联。”[2]类似这种木拱廊桥在屏南以及中国南方地区十分常见,它们横亘河流两岸,既是居民们日常必要的交通工具,又是旅客乘凉歇息、躲避风雨和观光游览的人文胜境。

三、廊桥融入当代壁画创作的方法与意义

(一)屏南廊桥融入壁画创作的方法

屏南廊桥与壁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二者的结合既体现了时代的需要,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选择以廊桥融入壁画创作,并不是无选择、无分析的直接“拿来”,而需要我们选择、解构以及重组,抽象为民俗艺术元素形成壁画廊桥形象。本文仅从艺术形式、材料选择、意境构造三方面做以简单的阐述。

1.艺术形式上坚持化繁为简

将廊桥提炼为民俗艺术元素,首先需要简化其造型。廊桥形象历经时光的粹炼,蕴藏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奇思妙想,因此在形象上具有明确的民族风格,融入壁画后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气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将屏南廊桥的形象一成不变地照搬到壁画中。反之,应该将外形复杂的廊桥加以具体分析,找到其中最能代表廊桥艺术特征之处,如桥体拱形设计、桥面加盖的飞檐,等等,再将其放入具有现代气息的环境之中。如此重构古老的廊桥,不仅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特质,也可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紧密衔接之中呈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2.壁画材料上坚持中西合璧

从壁画所用材料上看,中国古代壁画的制作大多数以石、泥、砖为载体,在砂砾条面涂抹掺有干草的粗泥,干后再涂掺有麻筋的细泥,在绘制中还要掺动物皮、骨熬制的胶液调和大白粉、高岭土一类调和剂,而西方壁画选择材质则更为多样,如著名的湿壁画、坦佩拉方法、蜡画,乃至现代的丙烯画,等等,选用的材料从水、泥、动物油脂到蜂蜡、糖汁、禽蛋液体等应有尽有,在蜡壁画的创作过程中还要用火炉烘烤等办法。中国传统壁画大都是干壁画(在粗泥、细泥、石灰浆处理后的干燥墙面上绘制),兼使用动物胶调和颜料。动物胶虽然具有粘结的作用,但干后不结膜、无反光,颜料的色彩效果干湿变化大,也会出现变色的现象。而西方壁画使用多种材料,有较好的反光结膜以及防水性,颜料与底面胶结合十分牢固,光泽鲜艳,色彩在干湿时变化小,即便百年之后也会呈现丰润的效果。

可见,西方壁画在材料上的选择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当代壁画创作的选材问题上,可以继承中国传统壁画材质选择的精华之处,兼容西方壁画创作优秀的材料倾向。如在处理廊桥及周围水乡风韵的细节上,可以使用西方湿壁画的绘制方法,增强壁画干后的水润效果以及色彩的灵动轻盈,营造类似中国水墨画的丰沛气息。

3.意境构造上注重廊桥文化意蕴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温故而知新’,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应有的态度。历史每向前一步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探求本源。”[3]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指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反思;二是站在时代角度上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妙之处在于“意境”, 它衍生于传统哲学的“空灵”和“虚静”观,注重以“韵外之音”表现绘画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情感特征,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审美追求。在当代壁画创作中,继承传统“意境”以及创造时代“意境”,并能使其二者兼容并蓄很值得人们深思。

廊桥这一民俗艺术元素恰好为构建传统性与时代性并存的中国壁画艺术的“意境”找到了极好的突破点。当然,廊桥艺术形象的运用,不仅限于使用其造型,更重要的是注重廊桥自身存在中蕴藏的传统审美意识,诸如桥的形式,桥面上长廊的样式,等等,以此入壁画以期构建一个属于民族的壁画视角和意境。

(二)屏南廊桥融入壁画创作的意义

篇10

我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供给幼儿多样化的艺术创作平台,运用天然的素材引导孩子发现自然界中的美,鼓励孩子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美、创造美,并积极作用于幼儿自己的生活,开展其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中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一、在自然环境中体验空间创作的乐趣

周围美好的环境不仅能感染幼儿的情绪,激发审美意识,更能促进幼儿自由表现的欲望。在开阔的自然场景中进行创造活动,突破了空间的局限,利用现有资源拓展幼儿的立体思维,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比如:春季,幼儿园内鲜花怒放、草儿肥绿,每一盆花、每一棵草都是体现幼儿审美情趣和表现美的自然媒介。有规律的摆放会使视觉感受更加美好。因此,我们引导孩子把他们自己收集的盆景进行选景、设计、摆放,以人为创造凸显自然之美。在自然栽种的山坡周围按规律间隔摆上一圈蝴蝶花和小盆景,紫绿相衬、花草相配,温馨、雅致,充满了春天质朴、浪漫的气息,优化了自然环境的视觉效果。再如:沙水池内形态各异的沙雕、鹅卵石石砌、还有随手可得的泥巴都是孩子们塑造自然美术游戏的材料。孩子们在玩玩、捏捏、做做的过程中,把泥巴变成了自己喜欢的各种物体,如用泥球串成糖葫芦、用泥条做成蜗牛。幼儿的作品给幼儿园环境创设带来了灵气和生动,幼儿也在动手创造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的释放,体会到了空间创作的乐趣。

二、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平面创作,体会再现美的成就感

如何充分发挥幼儿的艺术情感,把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留住?为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态度和美化生活的能力,培养其对生活和材料的探索能力,我们引导孩子在亲近自然的同时,珍惜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再创造,体会重现美、升华美的情趣。比如:秋季花瓣离开了花枝,花朵凋谢,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随风飞舞,失去了绿的风采。孩子们在操场上、山坡上、长廊里……在午间散步时、在游戏时、在主题活动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随处捡起了一片片花瓣、一张张落叶,经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有目标地挑选适合创作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展开构思,设计出美妙的作品。失去生命的花朵经过孩子双手的创造又再现出它的美丽,作品的创作过程体现了幼儿对造型美、色彩美、图案美的理解与赏析。这些作品经过塑封,永远地保留了美丽,并有效地运用在环境创设中,既凸显了孩子富有个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体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价值。

三、运用自然实物塑造形象,体验立体创设的灵动

平淡无奇、一成不变的认知方式和教学方法,不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因此,我们运用独特的材料和美术手段,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鼓励孩子大胆创作。比如,我们种植园地内一年四季不同的蔬果,为孩子的手工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激发孩子发挥想象,进行实物创作。有形态各异的山芋、颜色艳丽的南瓜、水灵的橘子等。孩子们对这些自然物有着特殊的感情,能激发孩子与之互动,发生联系。但这些自然素材不是随意选择和运用的,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运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喜好、实物的外形特征和可操作性选择适合的美术形式进行引导,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立体美术创作。孩子们通过摸摸、看看、想想、做做,充满了乐趣与热情,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体现出了认知、情感、创造、技能发展等等整体性积极影响。春季,一粒粒可爱的蚕豆哔啵而出,孩子们用牙签将蚕豆一粒一粒穿起来,变成一条毛毛虫;夏季,孩子们用黄瓜通过雕刻,运用白菜叶子装饰成尾巴,变成了一只高傲的天鹅;秋季,熟透的西红柿圆滚滚的,孩子用一片绿叶为它装饰成帽子,用黑豆镶嵌成眼睛,用辣椒黏贴成嘴巴,最后做成一个调皮的娃娃;冬季,萝卜、土豆,憨憨的,最适合装饰成小动物了……在刮、雕、刻、捏、钻等美术手法的运用下,一件件立体、生动的作品让人惊讶,体现出了孩子的童趣与独特的创作思维,展现了个性与美的结合以及技能的掌握与提高。这些作品有的被布置在走廊里,有的被展示在美术区,不仅优化了环境,给人以美的感受,更让孩子提升了审美观、体会到创作的成就感,也使我们的美术活动更加生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