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景观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花艺景观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39-02
一、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居住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资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环境,建设文明的时间、方式、程度的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可以归纳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又称为“有形文化”,包括历史文物,城市建筑与建筑群,文化遗址等历史遗存的实体。非物质文化是指各地域人民代代相传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非实体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俗、表演艺术、宗教、民间工艺技艺等。
(二)地域文化景观。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一词最早见于《景观的形态》一文。作者Sauer认为“文化景观是通过文化群体作用于自然环境中的样式。文化是动因,自然环境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地域文化景观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环境内,受该地区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景观环境,它是对该地区的居民生活活动历史的记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景观设计依托于特定的地域与场所,它是地域文化得以体现的载体,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表现。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身处其中的人不仅能感受到它合理的物质性、功能性,更加能体现人的意识观念、审美情趣、以及舒适心理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景观设计表达出来的深层的地域文化内涵便造就了景观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创作源泉,通过对地域环境与文化的研究获得设计灵感。
地域文化景观及其所构成的景观环境,会使得置身其中的人们在思想上、心理上、行为方式上、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一种新的文化素养,并且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推动原有地域文化的创新改造与文化发展。而新融合的地域文化又孕育新的景观环境,形成新的特色。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之间的互动性,推动着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化景观的不断延续、演进与发展。
三、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现代文化主流的入侵,一些源于地域特殊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地方精神和城市特点已经在全球化进程中消弭殆尽,在统一的景观建造技术,相同的建造材料,相似的结构环境下,导致国内的景观设计存在大量的西方化、标准化、概念化、图纸化等文化趋同现象,景观地域性特色丧失的现象十分突出。一大批生硬的毫无特色的环境景观在城市、乡村和旅游景区中泛滥。而随着城市的大建设,历史遗留或保存下来的那些极具地域特色、蕴含文化韵味、充满地域生活情趣的环境景观被逐步破坏,这更加剧了地域文化传统在景观设计建造中趋于边缘化。
在如此的现状下,越来越多千人一面的城市、建筑、与景观的产生,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对地域文化的回归问题。对地域文化景观进行单纯的复原与重复,那不是回归,也无法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相融合。需要透过对地域文化的梳理与挖掘来掌握传统的脉络,进行有取舍的传承和创新。
四、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的表达
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区的历代先辈层层传递,一代一代累积沉淀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理念,渗透在生活中的实践与体验。景观设计中如何对地域文化进行表达,首先必须探究该地域的历史与现状,对历史留存的地域文化进行分析、归纳与提炼,同时要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与价值取向,协调好人与地域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最适宜的设计方法和途径,使得地域文化景观能与体验它的人产生心理上的联系和认同感。
地域物质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可以采用模仿、还原、归纳再创新等方法来体现。地域非物质文化的景观表达则比较抽象,需要设计师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有深刻的理解,从中提取出该文化形式的核心内容与物化的代表符号,最终使用景观设计的语言来呈现。2006年落成开馆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继承苏州古城文化的一个力作,整个新馆的景观设计将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造景手法十分巧妙地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为我们如何建设地域性文化景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设计新馆的设计原则,整个博物馆既有苏州传统园林的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利落的几何造型、精巧的布局结构,以及完善的设施功能。
贝聿铭对江南民居构架进行抽象与再现,采用规则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组合,造就了高低错落的坡屋顶,十分完好的体现了传统的江南“错落有致”的斜坡顶的建筑特色,与周边的苏州古民居的融合度很高。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花岗岩片叠瓦的形式,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材料,下雨后是黑色的,天晴时则是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与江南粉墙黛瓦的地域符号相呼应。同时花岗岩材料的耐久性更好,弥补了传统苏州古民居屋顶材料“小青瓦”的密实度不够、耐久性差、需要经常更换的缺点。既传承了传统地域文化的精髓又进行了创新。
新馆的选址与拙政园一墙之隔,拙政园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经典名园,新馆的造景手法提炼自拙政园的传统园林造景精髓,两者相呼吁相延续,显示了传统园林设计的现代意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那处“山水墙”,借着与拙政园共用的一面墙,“以壁为纸,以石为绘”,高低错落排砌了片石假山,片石颜色由黄色调过渡到灰色调,颜色和肌理层层退晕,意境深远,又借了拙政园高大葱茏的绿植,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传统的造景艺术手法在新馆的设计中随处可见。主庭院的水池如一面明镜,作为空间实体上的留白,却可以产生万端变化:水中的倒影随人的走动而不时变化着,微风撩动水波人影荡漾,形成别致的一道风景。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新馆中的窗具有多重功能,不只用来采光,更多的是借景和框景功能,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运用的最为精到。窗户的形制有四边形、六边形、花形、雕刻镂空窗,以及灵活多变的开窗方式,使得景与景之间相互交融,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真正做到了古典园林中移步换景的造园境界。庭院池水中设亭,通过直线石桥与曲折石桥连接,起到“隔景”的作用,园景便更觉深远了。这些小桥、凉亭、假山、相互呼应的竹林、水池与平台组成了新馆独特的园林景观,在空间的编排上运用现代设计中的点线面构成法,成形成组,结实有力,与整体建筑十分和谐,具有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五、结语
景观的地域性是景观的本质属性,如何使景观设计具有地域性特色,如何建造当地人民认同的景观环境,首先要对当地优秀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发掘出地域文化的精髓,寻求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从尊重与弘扬当地特有的地质、文化特点出发,创造出体现地域文化的现代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赵群,刘加平.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J].新建筑,2003.
[3]林菁,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
篇2
(一)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设计的审美心理中包含精神的追求和意境的表现两个不同方面。意境是客观存在和创作者的主观表达连结在一起的产物,实现了情和景、意和境的有机结合。在绘画中,把以客观事物为参照,加入创作者自身的情感领悟、审美情趣,加以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就称为“意境”。中国画特别强调以“意境”作为创作的灵魂,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形容的那样,我国艺术家们所变现出来的是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自然美景之间的相互交融,描绘出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也成就了艺术之所以可以成为艺术的美妙意境。可以说,意境一直是中国绘画非常看重的一点,追求所描述的事物的意境美是我国独特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绘画特征,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时候能不能恰当地表现出意境美直接体现了绘画者水平的高低。
(二)景观设计的意境美诉求
景观设计是指对包括庭院、街道、公园、广场、道路、桥梁、河边、绿地等所有生活区、工商业区、娱乐区等室外空间和一些独立性室外空间等所有建筑外部空间进行的环境设计以及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包含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景观设计是人和自然关系的调和者。如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景观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与设计是相通的。一方面,它们都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艺术的表现手法可以用于艺术,同样艺术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运用到设计之中。中国绘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追求物象的真实,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表现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意境美的追求。因此,中国画的意境美与景观设计某些方面的要求非常契合,如果能把意境美的精神运用于景观设计之中,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可以充分显示出景观的新颖性和独创性。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景观设计不能只是对西方景观设计的照搬,它必须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而中国画的意境美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设计灵感,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方式。
二、中国画的意境美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一)“情景交融”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情景交融是指内心的感情和客观的景物相互融合在一起。只有通过情景交融才可能产生我们追求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正如明代王世侦所言:“气从意畅,神与境合。”此种境界也可以用李可染先生曾经的描述来形容:意境是艺术追求的灵魂所在,也是客观景物精华的集中表现,再加入人的情感的熏陶和大脑的加工重塑,经过精巧的艺术创作而达到情景交融,进而表现出来的就是艺术的意境,诗一般的美幻意境。在注重情景交融的作品中,意境美有时强调客观,偏重自然美的流露;有时又倾向于主观,强调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之后再进行主观情感的表达。不管是强调客观,还是偏向主观,情景交融都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景观设计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它的观众,所以如果设计出来的作品能打动人心,使观者产生共鸣,产生心理的愉悦感,设计作品的初衷就能达到。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的成品看做“景”,那如何能使观者在欣赏的时候产生“情”,就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景”能不能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景观的“情”。当然,应该强调的是,地域不同、经济水平差异、受教育水平高低等因素会影响到不同人群的审美价值。因此,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有针对性地根据景观所服务的人群进行设计。这样,所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更能被广泛接受,也更容易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二)“不似之似”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不似之似”作为中国绘画的一大准则,是很多绘画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行与意的关系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科技与思想而进一步总结出来的。中国绘画作品不仅有极具欣赏性的画面,而且意在其中、神形兼备是其一大特点。著名山水画画家黄宾虹对这点有深刻的感悟,他这样总结道:“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并不追求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原模原样地呈现在画纸上,而是经过大脑的筛选、重塑、加工,先转化成自己心中想要表达的画面形状,然后经过绘画的过程产生表达情感的意境。而这种创作过程更讲求“神似”之美,这便是绘画家们一致追求的目标之所在,这种“神似”也赋予了中国绘画不一样的魅力。不似之似的神似要求绘画创作具有神韵、意境、趣味、精简等特点,这些特点与现代设计的某些要求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景观设计中,也同样需要这种“不似之似”的韵味。在这一方面,沈阳建筑大学的实践值得我们的关注和学习。用东北稻作为客观的景观设计素材,根据不似之似的韵味这一原则设计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稻田。在这片校园稻田中,因时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田园风光,同时在不同的方位角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读书台,使得稻田都拥有书香四溢的意境,夏夜三两个好友可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意境好不自在,其借助普通的、贴近生活的,既实用又具有观赏性的材料,重现了我国延续至今的农耕文化的故事,非常恰当地表现了“不似之似”之美。这样的例子在设计界不在少数,中国画这种“不似之似”的意境美,已经被很多设计者成功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只是对他人作品进行模仿,对国画“不似之似”的意境要因时因地,更要灵活地运用,这样才能将国画魅力更好地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去,设计出体现设计者自身设计水平的景观设计作品。
(三)“虚实相生”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画的意境美还体现在它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中国传统绘画非常注重虚实相生,中国绘画中的留白就是用虚表实的体现,画面中空白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观者会有不同的领悟,亦天,亦水,亦地,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产生无限的美感。中国绘画讲求虚实相生,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哲学理念在塑造个人品格的同时,也为绘画创作带来了中国人特有的理解。“虚”和“实”原本是一对矛盾的范畴,体现在绘画中则变成了一对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元素。“虚”和“实”在绘画中实现了“和而不同”,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意境美。目前,中国景观设计出现“同质化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只顾着向西方学习,而忽略了传统文化中很多对景观设计有益的东西。这一点在其他方面也有体现,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反而被外国的设计者运用,其设计者设计的作品反过来销往中国,抢占了中国的市场份额。鉴于此,中国当代的景观设计要突破思维定式,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多在设计上下功夫。其实,中国的景观设计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如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布局上虚虚实实、虚实结合,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就是运用了这种虚实结合的创作技巧。在空间层次感上,园林的设计要求是不仅可以显得空间很流畅,而且还需要有空间阻隔感,变在其中,难以一眼穷尽,借以激起观赏者无尽的想象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对园林这种虚实结合感的最好阐述。园林中的各处景观相互映衬,诠释着虚与实奇特的美妙之处。庭、井、院等景观之间或是由围墙相互阻隔了视线而不能一览通透,或是由建筑物将其分割为不同的部分,在不同的部分还有山石、植物等景物相互衬托,形成了相对内敛安静的空间形态。在高处,还分布着众多的亭、台、楼、阁,有着开阔的视角,以一种“登高望远”的心态欣赏周围的山水、植物景观以及建筑景观,可以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视觉效果。
三、总结
篇3
关键词: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规划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规划的目的是创造出美丽舒适的游憩和生活环境,在对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规划过程中,不仅要体现艺术美感,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闲、娱乐的需要。
1 植物景观设计与规划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重要的环境建设工程,是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园林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防灾避难;同时能调节城市的温度、湿度,净化空气、水体,又能防风降噪,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起到巨大的作用。在园林绿化中,园林植物景观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具有美化、保护、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部署,园林植物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显。在园林建设工作中,不仅要重视视觉美感,还要促进环境质量的优化,在多样化的植物景观中,利用园林植物具有的美化、净化等特性,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旅游环境,体现不同的地域特色,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作用。
2 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的注意事项
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不是简单地对植物进行栽种和布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植物景观的美观性、艺术性和实用价值,设计者应尽量以较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2.1 应遵循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园林植物生态学是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中最为基本的条件,不同气候地带和地区的植物的生长习性是不同的,如果忽视了植物的生长习性,在推广与应用过程中,是一种不科学表现。所以在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在体现设计的空间艺术美感的同时必须考虑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即植物生长必需的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立地条件,充分分析植物的耐性和适应性,科学栽植,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设计规划需要遵循四个原则:统一性、调和性、均衡性以及韵律性。统一性的形成不仅要保证相似性的实施原则,还需要促进多样性发展,保证不同植物形状、线条以及比例的和谐性与统一性。主要的调和方法为互补色与冷暖色,所以,需要对植物进行对比分析。并且,还需要按照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设计手段促进其均衡性,这样不仅能保证景观设计的稳重性,还需要促进一定的韵律性。
2.2 应遵循功效性与实用价值的统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想确保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促进生物的多样性发展,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与植物景观设计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在上个世纪的一段时期内,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刻意减少观赏性植物的栽植,改为种植经济类蔬菜、果树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过度的单一植物品种的栽植导致了生态发展不均衡。随着居住环境的不断破坏,人们认识到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植物景观设计才逐渐向改善生态环境的良性方向发展。科学人员指出,城市中不同程度的热岛效应与城市的绿色空间、地表植被设计等存在密切关系[2]。每种植物对废气、扬尘、化学物质、水体等都有不同的吸附和净化能力,在植物景观设计时不能为追求某些植物的个别功效而单一种植某种植物,而应该科学考虑植物的功效性和实用价值,多样性栽植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
3 进一步加强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设计和规划措施
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是居民游玩和休息的重要场所,对人们的观感体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城市建设逐渐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应城市发展的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和规划方式,引入开放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保证所设计的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能够得到受众群体的广泛认同,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1 尊重居民的生活需求,在O计规划中引入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中,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主要是为城市中的居民服务的,景观设计质量对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城市居民作为园林园艺植物景观审美主体的客观性,在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和规划原则,保证所设计和规划的植物景观能够满足人们休闲和游览需求,从而获得城市居民的认同。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各地不同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习惯,在进行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适当的融入与当地风土民情相关景观元素,增强城市居民对景观的认同感,达到植物景观最大限度的为人服务的目的。
3.2 适当的增加乔灌木的栽种比例
城市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仅仅依靠“见缝插绿”是无法完成的,要想保证设计和规划质量,还应该坚持开放性原则,对城市园林园艺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保证城市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用地的供应量,切实解决城市绿化问题。同时,在景观设计和规划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乔灌木的栽种比例,形成群落性的植物景观,使城市整体生态效应得到有效的强化,对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3 因地制宜,选择乡土树种
在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和规划过程中,为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在实际设计和规划时还应该注意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乡土树种,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突出植物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效果。如针对满洲里地区建设“自治区级园林城市”的发展要求,在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中就可以适当的选择栽种榆叶梅、丁香、樟子松和糖槭等适应当地环境植物,并对植物栽种进行合理布局,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生机盎然的景观设计效果,为将满洲里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城市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4 总结
加强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促进生态的多样化发展。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建设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发突出。在未来发展中,要促进植物景观设计的综合性发展,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保证在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向生态性、艺术性、服务性方向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永广.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5(31):1969-1970.
篇4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景观异质性;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 Since the birth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heterogeneity,an important part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has been the focus of landscape ecologists' research.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concept, causes, and spacetime features of heterogeneity. The relations between heterogeneity and landscape stability and persity are studied.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functions and significance of heterogeneity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particular, the building of scenic and historical resorts with unique features.
K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景观(landscape)一词,在不同的学科范围内有着不同的定义。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为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界和设计师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类似于风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1]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开始重建对自然界的新观念和价值理想,并倚重生态科学来使人与自然回归和谐。[2]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将景观生态学及景观美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使规划更趋于合理,以求得人类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共存,是景观设计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景观稳定的源泉,也是提高景观美感的重要途径。
一、景观异质性的概念与产生机理
景观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生物种类或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其理论内涵是景观组分或要素如基质﹑廊道﹑动物﹑植物﹑生物量﹑热能﹑水分﹑空间矿质养分等在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当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扩大,对于某些地区景观的变化更是起到了控制性的作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已引起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用Wilson的话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水库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来使生物多样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总体规划不但考虑经济效益和美,同时考虑生物种类的保护。”[3]
景观异质性可降低稀有内部物种的丰度,增加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景观要素及边缘物种和动物的丰度,因此可增强总体物种共存的潜在能力。对景观视觉吸收来说,景观的实质承载力提供了发展及维持其原有视觉特性,视觉穿透力和景观的复杂性程度影响这种承载力。有两种景观的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分别为视觉穿透力之程度和景观的复杂性。视觉穿透力(即你可于一处观看景观中的远景)受植被和地形影响。穿透力越高,景观之视觉吸收发展力及维持其原有视觉特性之能力越低。同样,景观中视觉复杂性越高,视觉吸收力越大。视觉品质即视觉的重要性,给予景观一个以文化价值与景观本体物质性的判决。当许多因子贡献于一个视觉品质时,可以将之整合成三个标题——生动性、完整性和统一性。[4]
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家在探讨景观异质性的发生、发展、维持机理以及温度方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景观异质性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当前景观异质性研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对此做进一步研究。
二、景观异质性的特点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属性。人类和动物均需要两种以上景观要素的事实也证明了异质性存在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对景观异质性的特点进行系统分析。
(一)景观异质性的时空特点
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对于异质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景观及景观要素的空间结构上,如对于空间组成(生态系统类型﹑数量及面积比例)的统计;空间型(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斑块大小﹑景观对比度)及空间相关性(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关联程度﹑整体或参数的关联程度﹑空间梯度和趋势度)的计算和分析等。然而,景观异质性不仅体现在景观及其组分的空间结构变化上,而且还体现在它们的时空动态上,即空间异质性(在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和时间异质性(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对于空间异质性而言,多数指二维平面空间异质性,如城市中的建筑物﹑河流﹑湖面﹑街道绿地的平面分布。其实,在垂直方向上也存在着空间异质性,例如,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参差不齐,城市大气中的尘埃﹑二氧化碳﹑有害金属离子含量随高度的变化,植物的高低层次等。以上二者相结合,就形成了三维立体空间异质性。同时,由于时间与空间的耦合作用而产生了时空耦合异质性。[3]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二维平面上的异质性是不够的,目前,许多景观设计人员还存在着过于注重平面形式的错误观念,对于景观素材尤其是植物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及动态变化的考虑和运用还不够充分。
(二)景观异质性的尺度效应
空间尺度通常是指观察或研究的物体或过程的空间的分辨度。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空间尺度指的是作为研究对象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尺度越大,分辨率越低,反之亦然。异质性与尺度是紧密相关的,尺度越大,景观的细节分辨率就降低,看起来就越模糊,景观就越趋于同质,也就是说,对于一异质的景观或景观要素,如在更大一级的尺度上去观察,它就成为同质的;相反,对某一尺度下的同质的景观或景观要素,如在更小一级的尺度上去观察,则为异质的。因此,异质性取决于尺度大小,也就是说异质性是绝对的,同质性是相对的。例如在对城市绿地的研究中,如果从大尺度的角度来讲,各类绿地可看作是同质的,各类绿地以不同的大小、形状分布于城市的每个角落,但是,如果从小一级的尺度来分析,作为绿地的斑块,由于种植布局的不同,它们所形成的景观是有差异的,也就是有异质性的存在,比如疏林﹑密林和草坪,或是由于植物种类不同,它们在形态和功能及美学特征上也都是存在着差异的。
景观规划设计的范围有大有小,导致在研究的尺度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就决定了在规划和设计时所要考虑问题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表1)。
三、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几种特性的关系
景观本质上就是—个异质系统,正是因为异质性才形成了景观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才导致了景观的演化、发展与动态平衡。因此,了解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其他特性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景观异质性对景观美感的塑造、景观稳定性的增强及景观多样性的维护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美感
对于“景观”一词的意义,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概念,与“风景”同义;第二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等各种成分的综合体,这样理解时,景观的概念就很接近于生态系统或生物地理群落这些术语;第三种是景观生态学中对景观的理解,景观在这里是指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从“景观”的三方面含义来看,景观美感是景观不可缺少的特性,也就是说,提高景观的美学价值,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从美学角度来看,美的形式有其一定的法则:如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然而,美的最高法则则是多样统一(又称“和谐”)。“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形成一致的差异性,“统一”是指这种差异性的彼此协调,其中包括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均衡﹑比例﹑均匀﹑节奏等,“多样统一”体现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对立统一的规律。[5]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异质性越高,其内部生境的多样化程度越高,必然带来生物的丰富多样,从而形成景观的多样性,也使景观更趋于稳定;稳定也就是秩序,通过秩序,景观也就达到了自身的和谐。可见,异质性与景观美感的形成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二)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
景观稳定性是一种有规律地绕中心波动的过程,反映了一个景观抵抗和适应干扰的能力。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之间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生物正负反馈不稳定性可导致种群区域隔离,增加景观异质性,从而减少干扰的传播;反过来则有利于景观的稳定。另外,资源斑块的内在异质性有利于吸收环境的干扰,提供一种抗干扰的可塑性,而均质性一般可促进干扰的蔓延,不利于景观的稳定,促使景观发生变化。另外,景观异质性是保证景观稳定的源泉。实际观察和模拟研究均显示:景观异质性有利于景观的稳定。尽管表面看来异质使景观显得好像是杂乱无章,但这种状态和交替恰好抹去了景观中的剧烈性变化,而使之趋向一种动态稳定的状态。[6]
(三)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三大热点之一,它反映在景观生态学中即是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之间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均是自然干扰、人类活动和植被内源演替的结果,对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的流动均有重要的影响。但景观多样性描述的是景观结构、功能、动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景观异质性是指景观类型的差异,类似于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代表的是景观镶嵌的空间复杂性,是土地镶嵌固有的特征,存在于任何尺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结构基质。
景观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景观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异质性创造了边界和边缘,因此可以增加边缘种,但却相对减少了内部种,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动物的迁移、植物种子的传播等过程,进而影响着生物多样性。一般来说,景观异质化程度愈高,愈有利于保持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良好的景观异质性,能够提高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景观的持续发展,反过来讲,景观多样性的保存也有利于景观异质性的维持,由于多样性造成的不同斑块间的差别创造了新的生态过程,影响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进而又会对异质性产生促进或抑制。
四、景观异质性在风景名胜区特色构建中的重要性体现
景观异质性研究是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也是自然保护区区划的基本原则之一。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对景观的异质性有了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对景观要素的数量、比例及时空配置进行有效的规划、调整和管理,使景观中资源组合在结构和功能上接近或达到优化;而且景观异质性是形成不同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分配、干扰的传播以及景观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对景观整体功能及生态过程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所以景观设计、规划和管理应是为发展和维持优化的景观异质的,即景观异质性的发展、维持和管理应该是景观设计、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原则之一。
风景名胜区是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一些大型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幅员辽阔,所占地域包含了多个相邻城镇,因而在历史演化进程中,依托各城镇自身特点逐步发展形成了地缘相近邻、景观风貌相类似、地域文脉相关联而又相互独立的子一级风景名胜区。在该类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其发展定位,突出风景名胜区的特色,对于区域风景资源开发和整合、区域经济实力提升及各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地缘相邻的风景名胜区而言,为突显风景区资源优势,构建风景区自身特色,“同中求异”是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对风景区内各类景观资源要素进行异质性对比分析,即通过对风景区内不同类型景观资源分布及分级对比分析,挖掘地缘相邻风景区之间的本质区别特征,从而科学提取风景区典型景观风貌特征,为风景区特色定位的确立提供有利的依据。[7]
五、小结
景观生态学发展到现在,虽然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景观异质性的基本属性的分析,探讨了它与景观的几种特性的关系,结合风景名胜区特色构建,深入地分析了景观异质性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对规划的影响。景观异质性的发展是在生态理论研究的初期,它还不够成熟,不能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因此还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2]姜艳,陈超.景观设计的“四维”价值体系探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791.
[3]肖笃宁,布仁仓,李秀珍.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J].生态学报,1997(5):453461.
[4]李团胜.城市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持[J].生态学杂志,1998(1):7072.
[5]司有仑.新编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81182.
篇5
【关键词】西安;历史文化遗迹;城市景观
1前言
城市文化景观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2提出的一个概念,并被正式列入到世界遗产当中。城市景观主要的侧重点是:地域、历史、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城市改造和再现。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无论是内在的精神文化还是外在的街道建筑,也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在我国拥有深远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的文化遗迹却在某些时候成为了城市设计的最大阻碍,因此,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城市的改建成为了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课题当中的城市建造和改建主要问题。这自然也是历史古都西安所在面临的问题,这座独具特色的自身发展历史,城市的设计是主要部分,但是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本文将如何在城市设计当中维护历史文化遗迹,又如何在文化历史遗迹当中发展城市设计等问题作为主要探究对象。
2对西安历史文化景观和遗迹的探究
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与另一个城市的独有的特色文明,其一般包括:艺术作品,风俗传统,学术思想,工艺技术,文学著作等人类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是一个城市对于文明的记忆,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的表现,是城市景观以建筑的形式对历史的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中许多的历史文化已经慢慢消逝了,许多历史遗迹需要修复还原,例如:西安的城墙是我国至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墙,在明代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经过西安改造和开发,成为了西安城市官的代表性建筑,还有小雁塔,寒窑遗址公园,大明宫等一些经过原地遗迹修建的休闲娱乐场所和主题公园都成为了西安城的独特历史文化景观,可以看出在西安的城市设计和改造中,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被保护,只有通过修复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运用现代的景观建筑观念来设计,以景观讲述历史表示场景,才能够让前来参观的人对城市的文化传承有很深入的了解,了解不一样的历史故事和文化。
3西安历史文化背景及现状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风貌的形象,是一个城市提搞精神品质的最佳辅助,西安是一个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遗迹颇多的城市,身为十三朝古都,历经周、秦、汉、唐两千年岁月历史的冲刷和演变,依然能够看见留存的建筑风格和风俗文化。因此在西安城市景观的设计上,要以其特有丰富历史文化、自然天赋、大气的人文精神以及目前城市基本情况和客观的发展规律为前基础,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众环境,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创造、保护、展示的基础上将西安打造成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在国际旅游特色与历史特色的大文化背景下,西安定制了统一计划改建设计,即在发展现代建的筑理念当中坚守文化传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修复古城墙,改建护城河,将汉唐格调的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构建,在地面上改造鼓楼广场,将商业空间置于负层,这是西安风貌设计的基础定位与重点保护。并在其遗迹保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改造南大街商业街,西大街商业街,保护和开发大雁塔曲江桥的旅游区等工程,将修复和改造设计贯穿于整个西安城市,设计出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现代建筑,例如对汉城湖,大雁塔南北广场,大唐芙蓉圆,唐城墙遗址公园的开发设计,充分展现了秦汉古韵的城市文化景观,收到社会的一致赞赏。
4探究历史文化遗迹在当今城市景观运用
因受现今环境的不佳以及城市的快速变化与改建等影响,人们开始着重保护自身生活的城市,面对城市中历史遗迹的修复和改建。不管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是文化传承的问题都是设计者多多考虑的方向,因为这不只是一个简单历史修复与保护,而是一个城市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层面,是城市风貌、物质空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城市内在特色的物质表现,在时代的不断更替当中,西安城市景观一直在努力探索城市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的问题,例如西大街城隍庙改造项目,具有六百多年沧桑的城隍庙,一直都是道教的胜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时代历史的迁移,逐渐被各种商店百货占据,于是在2003年3月份,西安市政府出巨资把庙中的商业区迁移出去,将庙回归历史,交由道教协会。跟随对西大街改造工程将城隍庙做了全方位位的重修规划,修复了城隍庙当年的英姿,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景观,设计的元素在总体上是按照改造、恢复的新颖思路来实行,将道家文化元素和古建筑的抖拱结构作为主要表现文化景区,西大街的大牌坊与山门便是新景观表现。截止日前,其项目工程已经竣工,西大街标志性建筑除了改造设计的大牌楼和山门作为“点“单体之外,还恢复了周边历史环境基调,从风格色彩、街坊形式以及高度体量等方面和钟鼓楼的广场相互呼应,完成了城市景观对历史遗迹维护的要求,成为了西安古城一道靓丽的景点。除了西大街城隍庙改造外,在西安还有天郎大兴综合设计的项目。此项目以公寓、商业、住宅等多种业态的融合开发,继承了汉文化的精华,将文化建筑的风格作为城市区域建造开发的助推器,其设计旨在建立休闲娱乐、商业居住等特色主题,在园林的山、水、屋、树等元素中巧妙将汉代元素融入其中,深刻体现了设计师对历史文化的探究。总而言之,历史文化遗迹的恢复与改造是城市景观设计主题的主线,通过继承设计将历史文化景观激活,体现出城市深沉而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有因时代变迁而发展的城市景观,要学会将二者灵巧运用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就像西安一样设计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用城市景观表达历史文化遗迹,让历史文化遗迹与城市景观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詹秦川,王婕弘.大尺度空间下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体验性探究[J].艺术评论,2016,14(9):172~174.
[2]徐晓晨.大尺度空间下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体验性探究[J].现代园艺,2015,22(24):179.
篇6
关键词:校园道路景观设计人文环境文化气息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景观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主的设计。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寻找功能上的效益,更蕴涵着深厚的审美价值。道路景观设计是以道路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在满足道路功能性使用的同时,注重将道路与周围环境很好的融合,取悦道路使用者的心情。校园道路环境有别于一般的道路环境设计,它不仅要满足道路的基本使用功能,而且要注重“以人文本”,将校园的传统文化与周围的道路环境很好的结合起来,把师生的需要融入到校园道路景观的设计中,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道路景观设计的新理念和原则出发,通过分析概括以往道路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加以弥补,然后结合现代高校校园的特征,提出校园道路设计应该突出的设计理念,并做出设计建议。
1道路景观设计的理念
1. “灵活性设计”理念
“灵活性设计”的理念并不是试图去创建一个新的标准。实际上,它是建立在灵活应用现有的规范、标准、规章制度和法律规定基础之上,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设计寻求达到更符合公路沿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利益目标。我国地大物博各个省份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差很大,气候环境条件也各不相同,为了保证公路交通网的畅通和使用效率,需要有全国性的公路技术标准、规范。但是由于每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各不相同,所以在使用规范的时候需要灵活处理,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标准、规范。
2.“宽容性设计”理念
宽容公路,也即允许驾驶员由于疲劳、天气、汽车故障等原因造成的一些失误,避免驾驶员和乘客由于这些非主观因素的行为失误而蒙受交通事故带来的痛苦所设计出的更加“宽容”的公路。其理念的核心是“驾驶员的失误不应以生命作为代价”。公路的“宽容性设计”理念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车辆性能和驾驶员生理特点的公路平、纵、横线形设计;二是路侧净空区设计;三是宽容通设施设计。
3.“多学科设计团队”理念
最佳的公路建设应达到社会效益最大、社会损失最小。因此,公路建设中除考虑一般的自然地理、交通和工程标准之外,还要结合资源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统筹考虑。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多学科的专业人员的通力合作,建立一支由交通工程师、生态学家、运输与城市规划师、景观建筑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历史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地质学家、画家组成的多学科的设计团队。
4.“和谐”理念
社会需要“和谐”,道路景观设计同样也是,成功的道路景观设计就要做到道路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2以往道路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
纵观过去我国的道路景观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大多倾向于对实现道路的功能性,注重主要节点上的设计,忽略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往道路景观设计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2.1文化缺失
2.1.1与城市的整体文化不相适应
城市作为各类文化的最大载体, 记录着城市不同时期特有的面貌, 见证了各个时代人们在城市中留下的足迹。城市道路景观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 其整体形象应与城市的整体形象相适应[2]。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近几年来也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之前, 通常都没有通过解读城市物质形态以及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来定位道路的文化特色,从而导致部分道路与城市整体形象不相符。
2.1.2缺乏文化个性
现代的城市道路大多是城市化产物, 大部分道路空间没有经过专门的设计。即使经过设计的城市道路也大多缺乏深度和特色,设计者对不用地区的道路没有区分设计,往往在设计的工程中忽略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不能充分的展示道路的个性文化和传统文化,从而导致道路的差异性小。当然,目前我国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和改造中已经逐渐开始考虑历史文化与道路景观的结合、强调个性塑造,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2.2“以人为本”的缺失
2.2.1生活性空间的缺失
城市人口密度很大,市民的活动范围相对狭小。道路成了人们饭后散步的主要选择。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很少考虑市民的生活性需求。人们在城市道路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休息和交流的场所,更谈不上丰富的文化活动。
2.2.2生态功能缺失
部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没有充分利用绿化的生态属性,造成很多环境问题。道路绿化的修补不及时,整体性较差等。这就造成道路对行人和驾驶人员缺乏足够的吸引,无法驻足久留。
2.2.3景观设施轻功能
城市道路景观的部分节点设计不详细,没有充分考虑行人的需求,如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缺乏无障碍设计等。盲道设置间断不连续,给盲人的行走带来不便,存在安全隐患。侧分带、绿化带随意打开,导致行人横穿马路,在影响车辆行驶速度的同时也对过街行人的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
3校园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路
综合考虑当前乡村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存在的缺陷,并结合高校校园的特征,我认为高校校园道路设计应该更加关注以下几点。
3.1传承文化,推陈出新
学校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根基。在校园道路景观设计中,必须充分注重历史文化的承接与校园的结合。比如,充分利用校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营造有自然美的生态环境、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学习空间。校园的雕塑、建筑、绿化要与道路设计遥相呼应,在给师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体现大学教书育人和环境育人的人文气息。
3.2体现独特的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比如重庆地处西南,四季以绿色为主,可以引进一些四季分明的植物来体现四季变化,银杏树春夏绿茵茵,一到秋天银杏叶变黄,富有秋天的感觉。重庆的桂花也是一大特色,一到九月桂花飘香的季节,满校园的桂花香会让师生的心情愉悦,给校园平添一道独特的风景。
3.3注重生态与景观的和谐
校园道路景观的设计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创建绿色生态校园。道路绿化不但可以在炎热的夏季降温遮阳,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还可以降低尘埃,净化空气。同时,道路绿地、绿带、绿篱还可以起着隔音和降低噪音的效果。
3.4新材料的使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应用在道路建设中,同时在给道路景观设计增光添彩。比如近年来处于热潮的“白改黑”,以沥青混凝土路面代替水泥混凝土路面,增加了行车和行走的舒适性。另外,彩色路面的出现也给校园道路景观设计到来了新的亮点。具有光催化效果的涂料,可以用在路面上,分解汽车尾气排放的有害气体;保水剂的出现,可以增加绿色植被的成活率。
3.5人性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校园道路主要是为行人提供场所,应该从行人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人性化的道路景观。比如垃圾桶、电话亭、公厕、自动取款机、邮局和盲道等。
篇7
尽快建立完善医院总会计师制度
“总会计师”的提法源自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是一个既对国家负责,又对厂长(经理)负责的职位。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我国企业一般都是在“对总经理负责”这一含义上定位总会计师的职责。财政部于1996年6月17日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第九条明确规定:“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总会计师。”1998年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中也要求“符合条件的医院应建立总会计师制度。”
2003年,陕西省财政厅、卫生厅进行财务大检查时要求300张床位、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医疗单位必须设立总会计师。在此前提下,我院当年便建立了总会计师制度。
1. 设立总会计师的必要性
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民生、保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意识的形成,医院的经济管理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从对外树立形象上讲,医院能否为患者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服务,关系到医院生存与发展。从对内运营管理上讲,医院经济日趋广泛、频繁,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在经济核算,组织、调配资金等方面要求逐步提高,这些因素均使得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而许多医院“重投资、轻治理、轻核算”所导致的医院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在经济资源的筹措、投资、融资和经济管理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加快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尤其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作为自主管理和运行的独立法人,自主调配资金越来越多,更是迫切需要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完善。杭州市的医疗卫生单位为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实行的“总会计师委派制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 现行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早有规定,但距今为止,依然有很多医院并未设置总会计师职位,这种情况在大城市的很多三级医院以及地、市和县级医院普遍存在,尽管这些医院中很多医院的国有资产已达到上亿元。其中,主要原因是一些政府部门以及医院院长对总会计师的职责认知还不到位,认为总会计师所做的工作与会计主管工作类似,因此医院不必设立总会计师。其实,这是对现代医院管理中总会计师工作的误解。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总会计师体制是参照了发达国家的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首席财务官)模式,是根据我国具体经济环境和体制,按照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所推行的一种企业管理制度。
国际财务总裁联合会主席康奇塔女士曾介绍说:外国对CFO的知识结构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财务与会计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而且要有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与经验,还要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对于目前各医院的总会计师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经济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是医院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如今,医院的各项业务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最早便是围绕收费环节展开,可见,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密不可分。信息化贯穿于医院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从最早的会计电算化,到现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HRP实施,从后勤保障到行政管理,从门诊到住院,无一不证明,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与时俱进,使得当前医院的管理工作高效、快捷、安全。据统计,医院管理所需的信息有70%是由财务部门提供的,由此看来,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中便显得尤为重要。
1. 融入HRP理念
医院的经济管理目标是不断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向领导反映以供决策之需。而当今时代,一所医院的财务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医院的经营决策,也决定了医院是否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HRP(医院资源计划系统)是医院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引入ERP的成功管理思想和技术,整合医院已有信息资源,融合财务流、业务流等信息,创建出的一套支持医院整体运行管理的系统化医院资源管理平台。由于涉及一系列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国内外的大公司都看准了这块市场,包括微软、IBM和用友、方正等软硬件服务商已经纷纷大手笔地开始在这一领域的布局。
2.医院财务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1)如同现代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一样,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财务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在确保医院获得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做到及时反馈信息,尽可能早地发现问题,及早处理问题,以避免更多的经济损失和人、财、物的浪费。
(2)实现医院财务帐务、报表、分析的信息化。医院作为专业机构,业务数据复杂,不同的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需探索适应各自医院工作特点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机制。全面高效地建立以财务预算为前提,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重点,把发挥现有资产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并渗透到卫生服务全过程的管理体系中的各个环节,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3)财务信息化是实现医院财务、业务集成的管理模式。财务信息化立足财务管理,是从医院业务出发的考虑问题的新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人员要逐步改变过去拖沓冗长的多数以纸质记录为主的工作流程,尽可能的通过信息化实现业务目标。也只有上行下效,管理人员以身作则,才能使信息化在财务部门尽快地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的应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院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建设,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4)财务信息化管理贯通财务与业务之间的流程,要面向业务服务。医院财务管理理论上将向开放化、技术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医院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变动分析、医疗业务运行分析、医药费用控制分析,收支结余分析等。医院财务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偿债能力分析方面和营运能力分析等。这些都要求医院的财务管理必须围绕医院业务进行。
总之,医院要把握时代节奏,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反映医院资金流、信息流和物资流,从而改变以前的资金流信息滞后于业务流信息的状况,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医院决策能力和竞争能力。以上作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总结中的一点浅见,希望各位读者朋友指正。
(王晓红,陕西省妇幼保健院总会计师,财务科长兼信息科长。)
新闻链接
中国证券网:8月24日,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何锦国在“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上透露,卫生部正在研究近期推出“大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以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和检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
篇8
一、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会上传达了吴新雄省长在省机关效能建造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讲话精神;听取了区效能办关于前阶段全区机关效能建造的情况报告;区机关效能建造领导小组组长江胜文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上研究部署了全区下一阶段的机关效能建造工作。
二、召开了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传达省、市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吴省长讲话精神的通知以及领导小组会议的内容,同时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吴新雄省长在省机关效能建造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讲话精神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回去后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学习讲话内容,贯彻落实好吴新雄省长和江胜文区长的讲话精神,并结合工作实际,写好报告材料上交区效能办。
三、下一步机关效能建造的工作措施。
1、加强效能督查力度。为贯彻落实好吴省长的讲话精神,全面了解我区效能建造的进展情况,以年初成立的四个督查小组为主要工作人员,对全区各单位、各部门的效能建造情况进行全面督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查岗与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单位、各部门执行上级文件要求的落实情况、市纪委“六条禁令”和区委“八个不准”的情况进行督查,监督区级单位效能工作。认真执行好省、市效能办的工作要求,保持与省、市效能办工作步伐的一致,同时创新自己的工作特色,尽量做出一两件特色工作。加强对各单位、各部门效能工作的指导督察工作,使效能活动的目标要求传达到位。
2、认真办理效能投诉,切实解决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投诉有门、办理有效、结果透明、督查到位”的效能投诉工作机制。加强行政投诉中央建造,规范运作,建立重要投诉件跟踪回访和“一诉一整改”制度,不断提高投诉件办理质量。加强投诉网络建造,拓宽投诉渠道。建立效能投诉综合分析制度,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健全效能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背效能建造有关规定,不认真履行职责、效能低下的人和事,及时给予效能告诫。建立健全主动服务企业和接受企业诉求机制,着力解决各级部门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办事行为的监督制约。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保障措施,努力提高政务公开工作质量。进一步拓宽政务公开的渠道,完善新闻制度,建立行政决策过程和结果公开制度;加强网站建造,规范政务公开网页的设置,充分发挥政府公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在政务公开中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前言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作为人工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和再创,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也是城市规划的一个缩影,是城市意境、文化和形象的体现。因此,想要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满足现代城市道路建设的公共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层次性等时代特征,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实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也在快速的发展着,城市的全新形象也越来越被生活在此的市民们所重视,因此,全面实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对于城市的形象以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关乎到人们所在城市外部环境,即公共环境的好与坏。其次,全面实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承担着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责任,是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不仅应该与整体的城市规划风格相互融为一体,还应该符合道路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一定要符合城市整体规划风格。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性质与功能相适应
性质与功能不同的道路所产生的路网也是不同的,因而现阶段的市政道路都有着其独有的特色。同时,因交通目的的不同,对于环境景观元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道路附属建筑、雕塑、绿地的风格及其设计特点而言,都必须符合不同道路所具有的特点。
2.2 道路景观设计应突出车辆的安全感
“危楼不可居,危栏不可依”,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安全的重要性,若行车中无法保证安全,道路也没有美感可言。因此,安全感是道路景观设计的前提。司乘人员在行车过程中会产生压迫、压抑等不良感受,此时更要保障道路的安全感。
2.3 道路景观设计应强调路边的色质感
道路和沿线的绿化、构造物等的色调搭配等都会影响道路的景观设计,好的色彩会带给人们欢快的感受,可以消除在行车中产生的压抑情绪和疲劳感。
2.4 可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原则
在市政道路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 3 方面要素进行综合的考虑与分析,并尽量加强对于自然要素的运用,从而让道路景观真正融入到自然景观中去。个性化设计原则是指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对城市自身的形象特点与文化进行协调分析,并加强对于城市个性化元素的应用,以充分展现出城市的特色。
3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措施
3.1 行道树式景观
行道树式的绿化景观实际上就是指沿着城市道路的两侧各种植一行灌木或是一行乔木,也就形成了“一条路,两行树”的形式,这种种植形式也是最为基本、最为简单的一种景观种植形式。
3.2 自然式景观
这一类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规划形式主要是针对于城市道路上有较大空间,如果是采用自然式的景观种植方式,在道路中是可以种植各类灌木、乔木、地被植物、植物以及花草品种。在种植这些品种时,为了保证种植效果的美观以及形成一个活泼生动的自然气氛,应注意植物和花草的高低、疏密、数目的形状、各种类型数目的比例以及色彩的搭配等因素。
3.3 规划式景观
规划式景观与自然式景观是相对的,其应根据城市道路的线条走向并依据道路两侧的绿地空间,整齐并且对称的种植各类植物和花草。种植时为了保证种植效果的和谐统一,选取的灌木和乔木必须是同一胸径和同一高度的,这样才能体现出整齐划一的美感,并且韵律性也很强,行人在道路上驾驶车辆时才能有好的视线感觉,也便于他们高速行车。
3.4 立体式景观
这种形式就是指在道路两侧的绿地边缘先布置1 层高度大于5mm,胸径约为10~15m 的大乔木。之后再进行第2层小乔木布置,高度应在3m左右,胸径约为5.5m。然后是第 3层已经修剪整齐的灌木布置。最后则为地被植物的第 4层布置,这样就形成了层次分明并且立体效果明显的景观形式。
3.5 丛状式景观
这种形式主要是以乔木为主并辅以灌木进行封闭式的种植形式。这种形式主要是应用于城乡结合入口处或是道路交汇处,这种形式具有整齐统一的美感,但应成行成排的整齐种植,切忌杂乱无章的种植。
4 使用功能种植
4.1 遮荫式
种植我国南方区域夏天十分炎热,为了保证良好的遮荫效果,应种植一些遮荫度大、常绿并且覆盖范围广的绿色树种。
4.2 遮蔽式
种植遮蔽式种植主要是指用绿色植被挡住城市道路的一个方向,不让城市道路暴露全貌。
4.3 地被植物和草坪
将地被植物和草坪种植在道路两侧,能够起到防尘防雨、覆盖黄土以及降低噪音的作用,常见的地被植物有:黄金叶、大叶油草、花生藤、台湾草以及铺地锦等。
5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注意事项
5.1 绿化形式的确定
绿化形式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①两侧用地的性质;②周围建筑风格;③设计绿地的宽度;④道路变化情况。植物的高度层次和季节色彩也进行考虑。例如,假设道路两侧大部分为商业用地,建筑物群高大稠密,中间分车带宽 12m ,可以在绿地的中心种植高大乔木,两侧种植低矮的绿篱或者灌木,以满足两侧商业建筑展露的要求。
5.2 考虑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在进行绿化设计时要以人为本,考虑到人们实际的生理需求。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时候,驾驶员对道路旁景物的敏感度是随着距离和车速变化的,在设计道路绿化时,一方面要保证不影响道路交通,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车辆行驶的动态特点对景观进行实时调整,既满足了行人在静态视觉上的要求,也满足了车辆行驶中人的动态视觉要求。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的车速下,人们可对景观进行辨认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以及能够进行清晰辨认的景物的最小尺度是变化的。以限速 100km/h 为例,司机前方的景观,其最大距离不应大于660m,最小距离不应小于8.50m,景物高度应大于2.00m。如果绿化设计时对这些因素不加以考虑,建设出来的景观尺度超过了这些值,那么对正在驾驶车辆的司机来说,超出这些尺度的景观是看不见的,这就是失败的绿化设计,因为它不能给道路上行驶的人们带来动态视觉上美感,忽视了人生理上的需求。
5.3 道路绿化植物选择
由于建设过程的影响,城市道路绿地的土质都比较差,因此应多选择例如杨、榆、槐等耐生长、抗病虫害的树种;灌木选择枝叶丰满、花期长、不需要太多修剪的海棠、丁香等。
5.4 重视安全安全问题
是绿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进行栽种,植物会因为根系无法伸展、减弱长势直至死亡;在交叉路口、公交车站位置、人行过街通道的两侧栽种超高繁密的植物,会误导与遮挡视线,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在有架空电线的地段栽植大型乔木的话,当乔木生长到一定程度,容易因为枝杈牵扯而造成电线断落,带来危害。
6 结语
通过对城市规划进行合理的解决,提出城市景观设计的规划理念,不仅能够作为日后城市建设的指导理念,还能对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考虑。使城市景观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具备美观、舒适的街道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景观设计属于新兴学科,人们对城市景观设计有不同的认识方面,因此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些追求形式感,有些追求其生态性。其中,绘画艺术对提高城市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起着重要作用。
一、绘画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
绘画艺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发展至今早已形成其固有的体系。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并且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了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绘画艺术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物象与空间,展示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多样景观,传达人的思想感情;绘画种类繁多,范围广泛;从体系上划分:东方绘画、西方绘画(本文主要指东方绘画);从使用材料、工具和技法划分:中国画(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素描、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划分: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等。
“城市是一个规模巨大的、人口聚集的经济、社会、政治活动的中心,具有相对固定的地理位置和由国家以形式赋予的特殊的政府权力,它还是都市文化中心[1]。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地域内的景物或景象,是指城市整体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也包括城市区域内各种组成要素的结构组成和外观形态。城市景观是城市空间中由自然地形地貌、建筑物、道路、绿化、建筑绿化等所组成的城市形态的外在表现,是通过人的感官及思维所获得的审美性空间[2]。
二、绘画艺术与城市景观的联系
绘画艺术从中国古代开始就与中国园林设计密不可分,现在,绘画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更是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一)点、线、面的渊源相通
绘画艺术中的绘画都是从基础的点到线再到面,一点一线一面所组成的,点、线、面的如何运用在绘画中有其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质地的材料、不同的作画方式使其组合成为一副生动的平面构图。而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点、线、面则是通过单株植物、道路、广场来实现的。绘画艺术中的点、线、面是在平面上的构图,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点、线、面是在立面上的构图,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二)美的体现相似
绘画中美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绘画的重要美学原则上,其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等。绘画中时刻都要遵守这些法则;而在景观中美的体现也有自己的法则,其包括对称法则、均衡法则、尺度法则、节奏与韵律法则、多样与统一法则等。虽然法则上有所差异,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景观的法则可以用到绘画中去,同样绘画的法则也可以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来。绘画艺术本身就有着独创性的艺术审美情趣,而城市景观设计是设计师把人和环境及建筑物加以取舍、概括、运用并使之成为一个有主次、又多样统一的完整布局的作品。都是作品,都是美的体现,因此,美的体现相似。
(三)意境追求相同
绘画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都具有极?{的美学价值与审美情趣,其在一定程度上追求的都是“意境的创造”。绘画一直重视艺术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的作用,体会自然和生态对人的生活及其精神世界的感悟;其创作理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指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设计师所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通过设计师的匠心独运,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意境创作。
三、绘画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绘画艺术在规划设计上的应用
绘画讲究构图,一要严谨,二要准确,三要具体,只有准确无误的构图才能为后续的工作打好充分的基础,将绘画艺术中的严谨、准确、具体构图运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确定设计方向,只有准确无误地了解了具体情况,才能根据实际来确定方案,排除所存在的问题。如:西安大唐芙蓉园,设计师在确定了当地的具体情况之后依据曲江的历史文脉、山形地貌,确定了“因借曲江山水,演绎盛世名园”的规划理念,绘就出盛唐皇家园林的山水格局。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能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修改;绘画也是相同的,只有经过不断的对比、修正才能完成一幅好的作品,景观设计同样需要不断地探索、修改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规划。
(二)绘画艺术在植物配置上的应用
绘画艺术也常应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上。如:西安市?哄笔澜缭耙栈嵯萄艄莸闹参锱渲茫?植物景观设计本着“适地适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原则,充分运用色彩艺术手法进行配置,在设计中都能化为某种意境而深深地感染观赏者。另外,在植物配置中处处都能体现:师法自然,利用植物景观改善小气候,使人沉醉于景色之中,流连忘返。
在植物上,也运用了绘画艺术中主次关系原理。如:在一些植物设计中,将植物按上中下三层进行设计,上层以落叶为主,中层为大型灌木,下层为低矮的球形灌木、地被植物。从枝形外观上看,有主有从,完整统一,从而充分地表现出线的气韵、线的旋律、线的动态之美。
(三)绘画艺术在色彩搭配上的应用
色彩是绘画艺术传达情感的重要元素,又是最易为观赏者理解、接受、激赏、共鸣的基本手段[3]。绘画艺术中的色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不但能丰富景观设计的色彩,还能展现城市的色彩魅力与艺术韵味。如:在南方城市中建筑的色彩多采用冷色系,南方四季如春,常绿植物较多,建筑物的颜色和植物的颜色合理配置,正是绘画中色彩搭配的体现。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不论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都要能够让人赏心悦目,使城市景观的色彩世界更加绚丽,色彩效果更加协调,景色更加宜人;色彩是直接反应到人的感官系统的,色彩处理得好,就能成为城市中的美感之一,如果处理不好,可以造成色彩危害,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大自然中的色彩千变万化,必须仔细观察自然界中丰富的色彩变化,掌握各种构景要素的色彩和绘画艺术中人工颜料的色彩调配规律,大胆而创造性地进行构图,使城市景观的色彩更加绚丽灿烂,丰富多彩[3]。
(四)绘画艺术在空间体现上的应用
绘画艺术讲究空间的层次感,主次分明,主次结合,只有拉开空间才能表现出其空间立体感,而在景观设计中大多表现为景观格局。景观格局一般是指其空间格局,它是指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4]。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空间的体现也尤为重要,城市人口众多,人流量较大,空间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将绘画艺术中所讲究的空间立体感运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就要合理区分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引导空间及围合空间,要做到空间的主次分明,去划分不同的空间区域,引导人们在不同的空间活动、休憩。
(五)绘画艺术在审美意境上的应用
意境的追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而绘画艺术上意境的追求更为确切明了,“诗情画意”是古代园林建设的精髓。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意境的追求也变得尤为重要,另外现代景观设计受到各种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征,一方而追求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另一方面提倡设计平面布置与空间组织的自由、形式的简洁、线条的明快、以及设计手法的丰富性,使现代景观设计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深化与扩展[5]。
绘画艺术的意境讲究浑然天成,简洁明了,有抽象也有具体,这也为创造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意境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城市景观设计意境若要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就必须要有新的见解,去突破已经形成的固有模式的限制, 要源于传统, 而高于传统,为现代城市景观的发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