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行业现状

篇1

关键词 数字化电厂 热工自动化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十三五”期间发电企业将面临节能减排、减员增效等多重压力,但同时也是电力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转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于这样的大背景,电力行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电力市场表明,低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

发电企业如何积极应对经济转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建设高效、安全节约的数字化电厂是发电企业的首选。做为培养发电企业中自动控制人才的专业,进行相应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先行启动。本文首先介绍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和国内外数字化电厂的现状,然后阐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

1数字化电厂的概念

数字化工厂在全世界并没有形成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但在我国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术语》DL/T701-2012中,对数字化电厂采用了电厂数字化和数字化 电厂二术语进行解释。电厂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及微处理器技术将反映火电厂生产和管理过程对象的现象、特征、本质及规律的声音、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和图象等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的过程。数字化电厂是电厂数字化达到一定程度后的概念。

电厂的数字化应包括在其各个生存过程,分为六个层面:即电厂规划和设计的数字化、电厂建设的数字化、电厂运行的数字化、电厂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等各个层面,才可称得上是全面的数字化电厂;数字化电厂具有以下六个特点: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互操作性、信息化、智能化。

热工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参与到电厂的各个层面,因此适应形势、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国内外数字化电厂的现状

2.1 国外现状

近年来,数字化电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德国的尼德豪森电厂是全球第一家数字化电厂,控制系统为西门子TXP-2000,除锅炉安全监控系统(FSSS)、汽轮机控制和保护系统(DEH、ETS)、重要的模拟量采用常规方案外,均采用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被称为尼德豪森二期工程的德国诺伊拉特电厂1100MW的F机组和G机组,控制系统西门子TXP-3000,与尼德豪森一期相比,不仅被控对象采用了Profibus-DP协议,仪表与全部采用了Profibus-PA协议,同时在常用电源系统还采用了IEC61850协议。

2.2国内现状

国内电厂在运行方面基本实现了过程控制及设备运行的初级数字化,具备了一定的控制优化和状态检修能力。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火力发电厂采用了现场总线技术,如即将投产的华电常德电厂(2?60MW)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占40%,在主控和辅控系统中都有用到;

3基于数字化电厂理念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1数字化电厂的推进,要求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转型

我国经济正向结构调整的新常态转型,“十三五”规划期间对电力行业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传统能源方面,因此将进一步推进数字化电厂。数字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力消费者对于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及多元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发电企业内部也面临减员增效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基于行业的需求,要求专业人才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适应社会和发电企业的发展,这样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广,在具备理论基础的能力上,着重培养创新能力。

3.2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电厂采用故障预警、无人值守等技术,将满足发电企业节能减排和减员增效的要求,而实现电厂的数字化主要依据自动化技术。其中先进的测量技术、控制技术和在线优化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故障预警技术,能够实现锅炉燃烧的优化及故障预警等,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和减员增效。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手段都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发电企业将全面实行数字化、智能化,这主要依赖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4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4.1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拓展

目前专业培养人才主要是面向火电、核电行业,但在“十三五”规划期间电力工业的发展重点预计会向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等方向发展,以及更高容量、更高参数、更高效洁净的方向发展,因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能够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利用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并适当开拓新的领域。在优势领域里做深做强,并适当探索新领域,这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

4.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及采用教材的不适应显得尤为突出。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减相应课程,并修订课程中的内容,也需要修订相应教材。

5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5.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校的热工自动化专业是为电力行业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改革首先要适应电力行业的要求,并根据本专业的现状,借鉴和学习其他高校的经验进行改革。因此,首先到本省、外省的先进发电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自动化技术现状,以及对热工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其次,到同行业高校进行调研,学习改革的措施,借鉴成功经验及教训;并实时关注本专业毕业生的动态及听取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切身体验,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动态更新。

5.2 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对具体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主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

5.2.1理论教学的改革

基于数字化电厂理念下,电厂的测量技术、控制技术、在线优化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都将在电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相应这些内容课程的增设就十分必要。除传统的一些必要的专业课外,可增设选修课或开设讲座等,或通过专家学者的报告等,使学生接触和学习这些前沿的知识,做为知识储备,才能在工作岗位上立于不败之地。

现有课程的教材也需要实时更新,测控技术日新月异,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编写讲义、教案等,或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向学生补充先进的技术的内容。

总之,通过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手段相结合,为学生补充信息。

5.2.2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的改革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实验设备及实验手段的改革。

目前学校加大了对教学的投入,不断更新增置教学实验设备。利用此契机,新增加的设备应面向数字化电厂的运行及管理,例如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智能设备的添置,将来还应加大对大数据利用、互联网+等方面的投入,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并为将来的创新提供驱动力。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人才。

6结语

基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大背景,适应数字化电厂的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都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结合热工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探索改革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晋宾.解读数字化电厂[J].自动化博览,2013(10):42-46.

篇2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需要的经济动力、制度动力、道德动力,行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与义务,进而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分工模型。

关键词: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行业组织;职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在互联网技术充分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应用。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也日趋完善。然而高校的数字资源却还是一座“信息孤岛”,无论是建设还是使用,企业、行业的态度基本上是既不参与也不享用。这种现象固然有高校对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应用认识不充足、观念意识不强等原因[ 1]。但根本上还是行业、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不足,共享的意识不强造成的。这不利于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关系的形成。

一、行业、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 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美国学者Mark S.Schwartz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经济动力、制度动力和道德动力。本文借助Mark S.Schwartz的“三动力”模型对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首先,经济动力不足。企业是以谋求利润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体,没有经济利益甚至有损经济利益的活动,企业总是会避免参加。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通过共享平台的利用,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现有员工的技术水平,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从理论上讲,经济动力是存在的,但目前我国以规模较小的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些中小企业对员工的技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劳动力流动过于频繁的社会背景下,企业一般持“与其投入成本去培养员工不如高薪聘请高水平员工”的观点。其次,制度动力缺失。制度动力是指企业必须遵循制度要求的动力,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对企业必须履行教育职责做出的规定。而我国这方面的制度处于缺失状态。最后,道德动力不足。道德的产生、发展及其运作方式决定了道德是一个由外在规范过渡到内在自觉、再到行为再现的过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职业教育活动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外在激励力和外在惩罚力。具体来说包括媒体关注度、社会道德观念的取向。而我国目前这两项都没有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给予足够的关注。

学校、行业、企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关系图

2 行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自199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对政府部门 所属的职业学校进行了改革,将教育管理职能划转地方后,许多职业学校脱离 行业管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减 小甚至缺位。行业制订的职业资格标准对学校教育没有约束力,行业评估学校 的课程标准也流于形式。行业参与职业 教育 的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二、促进行业、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

1 促进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

在经济动力的提供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德国法律规定,企业必须递交员工教育培训基金,由政府部门统一调配,用于补偿和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投入。如果企业在这方面无所作为,那么它将得不到该部分资助,如果企业参与的项目得到政府的肯定,则可以得到100%的补助,大多数企业可以得到50%~80%的补助。

制度动力首先需要法律保障,与德国的《职业教育法》相比,我国的 《职业教育法》缺乏具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对企业未提供实习岗位或提供实习岗位数量不足、企业不给员工提供职业教育的时间等不作为行为都有明确的罚款措施,从而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形成有效的监督。

道德动力则主要需要大众传媒,它是道德行为传播和教化的有效工具。媒体给支持教育、勇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充分的肯定和宣传,营造出全行业企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以此为荣、以此为己任的良好社会道德取向,就能为企业参与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提供道德动力。政府可设立相关荣誉,吸引企业为职业教育作出贡献。

2 充分发挥行业的桥梁作用

从“三动力”途径来看,都需政府的支持。而政府的职能主要应放在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上。具体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主要应该由行业组织来完成。行业组织一方面代表企业反映本行业的发展状况,包括本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等,另一方面行业组织又制定并监督企业执行行业[ 2]。

三、行业、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的具体分工

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学校毫无疑问是建设的最重要主体,它不仅拥有相对应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财政配套资源,也是教学资源库的最直接受益者。然而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必须以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职业岗位的操作技能培养为目标。这不仅需要了解企业的人才、技术需求,而且需要企业提供专业方面的现有资料供学校形成教学案例,而教学资源库是否适应当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也需要企业做出客观的评价。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则需要通过行业这座桥梁来实现,以避免单一企业的片面观点影响教学资源库的质量。学校、行业、企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在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硬件准备、技术支持、人员调动均已充分的情况下,在职业教育领域,行业、企业的参与度成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容是否紧贴时代脉搏,是否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要求,是否值得并确实能被充分利用的关键因素。而行业、企业的参与度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激励。

参考文献:

篇3

这次会议仅仅是个开始,据报道,借此会议,中国将与欧盟各国开展数字物流方面的合作;欧盟有关机构将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合作立项的具体方法,甚至将有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研究与实施。

有专家认为,这次中欧双方对于“数字物流”的探讨,为中国企业学习欧洲在数字物流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未来合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也又一次地为中国物流的国际化开启一扇通向广阔天地的大门。

物流国际化,要求物流的发展必须突破一个国家(或地区)地域的限制,实现不同国家间的物流服务。国际化的物流通过分布在国际间的物流运送体系,以国际统一标准的技术、设施和服务流程,来完成货物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外向型经济越来越明显,国际贸易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03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接近5000万标准箱,比2002年递增32%,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据预测,到2010年,世界货物海运量将达70亿吨,其中,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近4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约1.1亿标准箱。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继续加快。在经济市场化、市场一体化、竞争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物流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重要而急迫的问题。

但纵观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众所周知,物流业与其他行业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个纯粹操作和服务性的行业,它自始至终不是一个点的概念,而是一个网的概念。因为网络经济的出现,现代物流才有了巨大的利润源。说白了,现代物流的成功就取决你网络的建设,即你的物流系统的建设。这个系统是包括“点”(收发货站)、“线”(运输)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就目前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来说,离这个要求还很远,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有全国性的物流网络,而像一些具有国际能力的运输企业,一般只从事国际间的干线运输业务,没有在国外的配送终端体系,形不成完整意义上的物流企业。

“市场是竞争的舞台,又是竞争的裁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物流国际化的实质其实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物流理论和实践的大胆探索的基础上,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物流无国界。

在这种多国合作中,需要我们新建和重建的有很多,而物流的数字化(物流信息网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中关键的一个新建“点”。只有做好的这个点,为物流过程提供供应链的可视性,提供全球通用性的系统,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物流中做出成绩。

在中国物流的国际化进程中,必须紧密地与其他国家的企业、政府等相关部门进行合作、互惠互利。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把握中国开放的契机,通过多种多样的国际间的交流,打开一扇又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篇4

关键字:改革制播分离

一、我国广电行业改革的背景

(一)我国广播影视数字化发展的现状

2009年10月22日,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在答贝塔斯曼记者问时,对我国目前的广播影视产业数字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一是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程度普遍提高,基本完成了数字化过渡。……二是有线电视数字化步伐加快。……三是地面数字电视稳步推进。……四是卫星广播电视数字化积极推进。……五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六是网络视频新媒体发展加快。……七是电影数字化取得重大进展。"①

(二)数字化发展的影响

首先,对于个人来讲,数字化使人们的学习、办公及娱乐便利化,实现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广泛性,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知识的水平,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进而大幅度提升我国公民整体的素质;

其次,对于企业组织来讲,数字化可以减少组织对人力的依赖,精简人员,大大提高组织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再次,对于政府来讲,数字化加快政府电子政务的实现步伐,变革人事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政府公务人员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重塑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提升政府组织的社会威望,从而减少行政实施阻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讲,数字化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对相应研发人才的需求,增加劳动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缓和社会潜在的危机,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我国广播影视业的基本现状

广播影视60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规模和覆盖面迅速扩大。

1.覆盖面大。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外并重的广播影视覆盖网,广播影视的传播能力覆盖水平、服务质量大大提高。

2.制作量大。2008年生产电视剧近1.45万集,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年生产电影故事片406部,是世界上第三大电影大国;年生产动画电视突破13万分钟,产量连续创下历史新高。

3.增长速度快。统计数字表明,从1982年到2008年,广播影视年均增长率超过20%,正日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②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广电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上升的趋势,其前景是很乐观的。

二、我国广电行业的改革

广播影视作为党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需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与时俱进,进行自身的改革创新,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改革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广播宣传内容的创新;其次,是广播宣传形式的创新;最后,是广播影视自身的改革,一是广播体制创新,就是要调整结构、优化资源,促进体制内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效益,一是广播机制创新,使整个广电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1]

(一)我国广电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1.早期的"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两级管理制度[2]

所谓"条条管理",是指从中央到省,再到省以下电视机构间直接的纵向对口领导;"块块管理"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以及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对同级所属的电视机构的直接领导。条块结合双重领导是指既有"条条管理"又有"块块管理","以条为主"。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与广播电台、电视台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直接的上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而且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样造成了分工不明、权责不明的局面,抑制广电部分运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广电行业的长远发展。

2.改革开放后的"四级办"的管理制度

1983年3月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确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

"四级办电视"调动了全国各地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促成广电行业大幅度的成长和繁荣,但同时也使得电视机构数量过多,形成了各单位分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不但令播放的节目内容重复,而且还导致了各电视机构间的无序竞争,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3.集团化下的新两级管理制度

从1996年至今,国务院颁布了"三台合一"(或四台合一)及"局台合一"的管理制度、《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2001年至2010年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计划纲要》、《关于积极推进广播影视集团化改革的实施细则(试行)》和《关于广播影视集团实行多媒体坚硬和跨地区经营的实施细则》等文件,这些政策文件的实施,大大精简了当时我国电视机构的数量,客观上促成其集团化的发展,实现了规模化运作。但在具体运作中,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在体制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新一轮的管理体制改革被提上议程。

4.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化管理体制

4.1制播分离的内涵与模式

" 制播分离"最早起源于英国的Commission",原义是"委托制作",是指将节目制作职能从电视台体制内剥离出来。[3]

制播分离存在三种具体形式:第一种是双制片人制③,即采取一个节目两套制作班子,优者胜出的运作体制;第二种是民间制作公司与电视台合作经营④;第三种是民间制作公司独立运作。

4.2制播分离的必要性

4.2.1外部环境

第一,早期电视台实行的是事业体制,电视节目自制自播,经费依靠政府财政的事业拨款(至少名义上如此),由台统一核算。

第二,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报业集团的不断成立和发展,更是暗示着媒体的产业化经营方向;境外电视特别是入关后海外卫星电视的进入,更是对我国电视业带来很大冲击。

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播分离已成为国际上节目运作的通行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广播电影电视要获得发展空间,在国内乃至世界影视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制播体制改革。

4.2.2制播合一的困境

"制播合一",是指在电视台体制内用行政手段对节目制作与播出进行统一管理,表现为节目的自制、自审、自播。它在新的形势下暴露出严重的弊端:

第一,成本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资源利用率低。[4]电视台整体属于事业性质,其经费完全来源于国家的财政事业拨款,从而使其缺乏竞争意识和成本意识,铺张浪费严重,各种资源利用率低,成本高,产出率低。

第二,组织机构膨胀、人员素质较低、缺乏人才竞争机制。⑤传统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工作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优秀人才得不到高额报酬和发展空间,易造成人才流失。

第三,专业化、科学管理水平低。节目制作程序不规范,技术标准和专业分工缺乏,专业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低、管理效益差。

4.2.3制播分离的优势

第一,降低成本,遏制浪费。制播分离使节目制作单位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出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制作者的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大大增强,浪费现象将得到遏制;节目制作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会降低电视台每年购买节目的经费。

第二,精益求精,多出精品。制播分离使节目生产经营者必须充分考虑节目的市场面和观众量,促使精品节目不断涌现,节目品种日益丰富,电视荧屏更加繁荣。

第三,精简人员,压缩机构。制作部门从事业性质的体制中剥离出去,随之将部分人员推向市场,使电视台体制更加精干,运转更加高效。

第四,广集外源,强化自我。制播分离有利于吸收社会资本进人电视节目制作环节,极大地减轻节目扩大再生产给电视台带来的资金压力;伴随资本而来的成熟的企业管理经验对传统的节目生产管理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促进资金利润率的提高,还可以吸纳优秀专业人才和精品节目来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4.3制播分离的弊端及政府对此的管制

尽管广电产业化客观上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广播电视服务的丰富和繁荣,但从本质上来讲,市场化和产业化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有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和弊病--市场失灵。因而,广电产业化进程,固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需要运用行政手段。

政府要明确自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职能,首先必须要明确广电产业领域与非产业经营领域:一、公益性领域,该领域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无偿的广电服务,这一类广电服务不可以通过产业方式在市场环境下进行经营,必须由政府投入,以确保其公益性,保障广大公众的基本权益;二、准公益性领域,这一类广电服务虽然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进行经营或者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其收入远不能达到其从事广电宣传创作和事业发展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仍然需要国家予以补偿,政府在这一领域不能凭借自身的资金资源优势而任意干预广电产业化的过程,造成权责不明、政企不分,政府要做的仅仅是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资金上的补偿和支援;三、经营性或营利性领域,这一类广电服务完全通过市场采用产业化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政府应将其交给市场,自己只需要通过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规范其经营,促进其发展,其中对可获高盈利者,可采取高税收,对弱质业者,则需要国家通过政策、资金予以扶持。

(二)对我国广电行业机制改革的意见

1.人事制度的改革

在电视台这一事业单位全面实行聘用合同制度。实行择优上岗,中层干部考核上岗,职工与部门之间,实行双向选择,以岗定薪,易岗易薪。

2.经营方式改革

在体制内实行统一管理,坚持"三统一",即统一合同、统一审查、统一上载,实行分块经营,双向考核。

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广电行业可以真正实现产业化与事业化的良性结合,最终实现广电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对我国广电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

我国广播影视业自建立以来,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从最初的小规模、粗放式的生产制作经营,到现如今的大制作、数字化、国际化,无不展示出我国广电行业顽强的生命力。生命力的维持在于不断的改革创新,从而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

在内容方面,要继续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努力生产制作观众感兴趣的、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催人上进的好作品、好节目,从源头上坚决抵制不良节目的出现和传播,净化荧屏,净化整个社会的风气,努力扮演好自身党和政府喉舌的角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在传播方式上,数字化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相应技术和设备方面的配备和完善,国家应当促进官产学的一体化,通过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高校中相关技术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并积极投入到市场中,实现其市场价值,相应的,我国广播影视业在技术设备方面也将因此而受益,大大提升其生产制作经营水平,优化制作手段,如加快"三网融合"的进程,巩固数字化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

在机制方面,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改变原先事业体制的人事管理体制,把奖金、津贴等于工作绩效挂钩,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可以在控股的前提下,实行职工持股制,将职工与组织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增强工作人员的主动性、自觉性。

注释:

①2009年10月22日,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答记者问

②2009年10月22日,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答记者问

③戴继红.电视制播分离的必要性及其困境[M].湖南: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

④戴继红.电视制播分离的必要性及其困境[M].湖南: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

⑤21世纪传媒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省略.2001-06-11.

参考文献:

[1]戴继红.电视制播分离的必要性及其困境[M].湖南: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

[2]王维迎.浅谈中国广电行业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J].hc.省略.2005-3-11.

[3]李岚,王蕾.关于直播分离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北方传媒研究.2009,(3).

篇5

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发展至今,从规模、技术、网络功能各方面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电视网络覆盖面积最大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的电视网络线路达到了300万公里,并且还在逐年增加。我国的有线电视用户达到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从这一点上说,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有线电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文化消费也明显提高,这进一步促进了有线电视的发展。

按照我国光电网络数字化正传规划和数字电视发展规划,从2003年开始,我国已经开始推行数字化有线电视,到2010年全国基本普及数字电视,预计到2015年,广播电视服务商将会停止提供模拟信号。目前,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占到了所用有线电视用户的1/2以上,交互电视用户人群约有1/4。

2推行三网融合技术的现状和意义

2010年1月开始,国务院对电视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进行三网融合的试点运营。丧亡融合对我国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三网融合的现状

从全球的发展情况来看,三网的融合已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三网融合将为客户、行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从三网融合试点运营以来,三网融合的技术体现除了其中的不足,还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其中包括手机网络、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等业务。其中互联网电视以及新近出现的智能电视,逐渐成为了电视用户和运营商的新宠。随着这些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者对其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2.2三网融合的意义

三网融合不但产生了一个电信市场的新的竞争主体,时电信行业间将产生更大的竞争力,这样能使电信企业产生更大的紧张感,从而加强对业务质量的提升,使整个信息产业链得到强化,最终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它对于提高我国通信产业的战略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3三网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从我国推行三网融合的实际情况来看,三网融合还存在着很多的难点。

(1)运营体制上难以统一

由于三网融合涉及到了电视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种运营模式,这就使三网融合后运营模式中会产生一定的矛盾。这些矛盾使三网融合后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运营体制。

(2)技术适应不了三网融合的需求

由于我国通信技术上比较滞后,这就导致了在三网融合之后,现有技术适应不了融合之后业务的需求,这成为制约三网融合后广电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首先,工作明显滞后,我国三网融合才推行不久,这就导致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指明如何进行工作;其次,网路带宽不足,随着三网融合后一些新业务的推出,更大的容量和码率的视听业务对于网路带宽的要求明显增大,现有的网路带宽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求;最后,由于受到以往经营方式的影响,服务质量方面明显不足,大规模的视频开放业务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3)市场发展环境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网将公众客户作为市场服务的主要对象,其中业务和技术水平都需要通过用户来进行评价。如果节目拘泥于传统的内容和形式,就会丧失对用户的吸引力。在如今,互联网上有着异常丰富的内容,这对电视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市场竞争力。

4三网融合中通信技术的发展

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数字化改造技术

传统的电视和电信网络传播的信号为模拟信号,数字化改造技术就是通过转换技术,将这些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目前,真正运用到实际中的数字电视还比较少,这就需要使用第三方设备将从网络得到的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才能使电视正常的播放。目前我国使用的是机顶盒,但是机顶盒覆盖率还不是特别高。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数字化技术改造的目标就是普及机顶盒的使用。

(2)对网络进行整合

我国传统的通信网络是分级进行建设、管理和运营的。这种分级的方式在提供语音、数据的业务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我们除了对传统的通信网络进行体制改革外,还要从技术上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以实现对现有网络的有效整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用户提供各种业务的服务。

(3)现有基础上增加网络接入的带宽

目前,随着视频清晰度越来越高,其容量也越来越大,这就对网络接入的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网络接入带宽制约了我国电信网和互联网向电视业务发展。目前,电信网络对家庭接入带宽进行了大范围的升级。将原有的带宽进行免费升级,以满足广大用户群体的需求。这对与电信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积极存进互联网资源共享

互谅网在设计的过程中所针对的就是点对点的单一通信,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对网络带宽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随着网络资源流量越来越大,也对互联网带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就需要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压力,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资源在传送过程中占用的巨大网络带宽。

(5)提高网络安全性和可控性

网络虽然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其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安全问题,加之我国对网络犯罪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这就大大降低了网络内容的可控性。这就导致了出现用户信息盗用、信息泛滥、网络诈骗等等各种现象的出现。这些情况必须要通过提高防火墙技术、用户身份认证技术以及信息加密技术等来提高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并且有关部门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控制互联网中一些不和谐、不健康内容的传播。

篇6

关键词:数字电视技术; 概述; 现状; 趋势

数字电视是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一切环节都依靠数字电视信号来传播的电视类型,继黑白电视以及彩色电视之后出现的第三代电视便是数字电视。数字电视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数字电视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也越来越先进,但是相对的,人们对于数字电视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旨在对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 数字电视技术的概述

数字电视技术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技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摄像录音到节目后期剪辑制作,每个工作环节都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模拟电视中处理与传送的是模拟视频信号,而数字电视中处理与传送的是数字视频信号。关于数字电视技术的概述,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1 数字电视可提供多种业务

在相关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数字电视除了可以提供电视业务外,还可以提供多种业务,这些业务要结合其他相关信息网络技术来实现,最普遍的便是与因特网相结合而形成的互动业务,如会议电视、视频点播、远程教学与医疗等。

1.2 数字电视内部系统

不断发展的数字电视技术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电视内部系统也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存在。①数字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其通过广播卫星提供的传输通道,对用户直接发送或转播数字电视节目。②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其利用无线电波作为传播媒介,今后数字多媒体接收的终端不仅是手机,还可以是笔记本、PDA等。③数字有线电视广播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机顶盒和模拟电视接收机来观看电视节目。④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其通过电视塔发射数字节目,用户则用天线接收电视节目,目前,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用作移动电视,应用于公共汽车、出租车等方面,其画质已接近有线电视。

2 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现状

2.1 全球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美国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一直到2009年年底,全球已经有5亿户的数字电视观众,到第二年年底估计会再增加2亿户。预测报告显示:有线数字电视广播将在2009年占全球数字电视市场的85%。数字电视最早在美国起步,美国USSB和DirecTV两个卫星在1994年6月开播了数字电视业务,据统计,到2009年年底,美国的数字电视覆盖率已达到85%。1996年4月,法国是欧洲第一个开始商业数字电视广播的。1998年10月,英国第一个地面数字电视开播,11月,卫星数字电视开播。欧洲的卫星数字化已达到百分之百,英国是数字电视普及率最高的国家。而在亚洲,日本第一个开始了数字电视广播,其地面数字广播从2003开始的,2005年,韩国开始普及数字电视,计划2010年关闭模拟信号传输,日本计划在2011年关闭模拟电视。

2.2 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2000年6月,我国的第一家数字电视广播电台在广西南宁诞生,我国的数字电视发展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晚了一些。数字电视广播电台的诞生涉及了很多的企业和部门,但其数字技术也并不都是自己研究的,很大程度上引进了国外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比较发达先进的国家的技术和设备,比如美国、荷兰等。在技术方面,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发展,受到很大的阻力,基本上不能够独自研究与开发,需要与国外的数字技术公司相联合。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普及,很快改变了这种状态,之后广州、河南也开通了省级数字电视广播业务。到了2002年我国的数字广播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上海对有线数字电视进行试播,用户不但可以观看电视节目,还可以点播节目,用户只需要通过有线宽带网和数字机顶盒就可以观看精彩纷呈的节目,这次试播销售成绩远远超过了预期的发展量,被成为我国数字电视试点的典范,促进了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

3 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势

在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被数字电视技术所取代已是必然趋势。数字电视技术将成为电视行业的主力军。这样的趋势为信息产业带来了机会,而这些机会又将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3.1 卫星电视直播

卫星电视直播是通过相应的通信卫星来实现的,卫星直播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可以收到大部分的电视节目,具有相当强的国内覆盖性。而且,只需要接受提供DTH业务的通信卫星的信号就可观看到国外的精彩节目。2008年6月9日,我国成功发送了广播电视卫星“中星9号”,通过该卫星,我国大部分农村以及偏远的山区都能够观看电视节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数字电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更想及时准确的了解到国内的最新动态,这便推动了我国数字电视卫星直播业务的发展进程。卫星直播不仅覆盖面大,而且内容也丰富多彩,与传统的直播有很大的差别。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数字电视技术向卫星直播方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2 数字高清电视

清晰度不同是数字电视技术与传统模拟电视技术最大的差别,传统模拟电视的画面清晰度明显不如数字电视技术的画面清晰度高,因此,高清电视是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又一趋势。数字电视根据清晰度的不同可分为普通清晰电视、标清电视以及高清电视三类。高清电视对自身的接收设备水平分辨率以及电视台传送的节目信号要求相对于其他两者要高的多。在数字化的社会进程下,人们对数字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节目的要求也不断升高,不仅考虑到节目的内容,也开始注重视觉效果,考虑节目的清晰度。由此可见,高清电视是数字电视技术的重要趋势。

3.3 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是一种以PC机为终端,以互联网为载体,向用户提供点播、直播、转播等服务的电视业务。在互联网双向沟通渠道的影响下,能够更方便的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互动节目,例如网游,这也是网络电视的优势。计算机很早就具备了观看电视节目的功能,现阶段也已经出现了电脑配置 上网功能的情况,这些都是在虚拟网络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此可见,网络电视业务也将越来越广泛,其趋向性也会跟随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强。

3.4 手机电视

手机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手机电视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视频接收终端,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移动着接收信号,虽然音质画质不如普通电视。多媒体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电视、车载接收机、笔记本、MP3以及MP4等,其接收和传送的业务不仅仅局限在电视节目、音频、图文以及数据等方面,如手机电视。由于手机的普及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通过手机观看数字电视,其在网络上的运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手机电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它也成为了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总结:数字电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对数字电视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大,这就大大地推动了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而信息行业也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与数字电视技术相融合,形成新的大规模的数字电视业务,这不仅是数字电视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变革,同时也对相关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彭松. 中国数字电视现状及发展策略[J]. 科技信息, 2011 (24) .

篇7

[关键词] 信息资源;数字资源;信息保存;协同保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4-86-3

Abstract:In the formation and long-term construction process, Zhengzhou airpor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experimentation area will undoubtedly form a large number of digital resources. How to implement a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the digital resources more economically and effectively? This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is paper stands the viewpoi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studied the necessity of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and analyzed comparative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inally, discusse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experimental zone.

Key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 digit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Zhengzhou airpor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experimental zone

国务院于2012年11月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简称“实验区”)。2013年3月,实验区成为我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特别规划区[1]。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信息化作为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验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以智慧交通、数字化港区建设为基础,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实验区建设以及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形成大量的数字资源,并实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战略。

1 数字资源协同保存

1.1 数字资源特点

目前,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软资源。如何采用有效的策略解决数字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是各国研究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数字资源是经过数字信息处理(即融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而形成的以计算机二进制形式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存取、及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2]。与传统信息资源相比,它具有对设备具有依赖性、不安全性、不稳定性、载体脆弱性等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使得其长期保存工作任重而道远。能否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且经济实用的模式机制来保存数字资源,是对其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所在。

1.2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必要性

实验区建设紧紧围绕郭庚茂书记“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要求,统筹软硬件建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实验区建设全面提速,吸引力、带动力、影响力持续增强。内陆开放高地正在形成,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初具雏形,对全省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以智能终端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对全省产业优化升级的引领作用开始显现[3]。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长期保存及管理的一系列过程和活动,涉及多个主体机构,整合多方力量与优势,以保障用户在未来能够对数字资源进行访问、利用与进一步开发,并能够为目前的社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4]。实验区在形成及以后长期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并将持续产生大量对实验区建设有重要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电子、声像、照片、实物、图书、资料等数字资源,并实施长期数字资源保存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国内外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实证调研分析

2.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数字资源保存机构基于开放文件信息系统参考模型,开发设计了一系列的开源信息保存系统,如开源系统Fedora、Dspace等,能够依据用户自身的特点以及其长期保存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及扩展,能够为这些保存机构的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提供技术基础[5]。如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项目LOCKSS(Lots of copies keep stuff safe),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主持的资源长期保存项目,该项目的LOCK系统是一个基于Java技术的开放性源码的分布式系统,因此,其点对点(peer-to-peer)分布式的长期保存策略比较有特点,该项目能够为整个信息资源供应链上的生产机构、出版商、发行商、保存机构以及图书馆之间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项目提供很有成效的协作平台,也已经成为国际上相对比较成熟的长期保存应用解决方案。

2.2 国内研究现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研究在对国外成果的引进、介绍和分析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实证层面的研究仍是制约我国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一根软肋。我国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还不完善,并且至今仍未发现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机制的全面研究。通过此部分对国外数字资源研究现状的成果分析,以及对美国著名的数字信息资源长期协同保存项目LOCKSS的实证研究,同时依据实验区建设和实践的现状,将会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问题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带来许多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3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分析

目前若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对数字资源进行保存,结果只能是与既定目标相去甚远。为了确保大范围内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及有效利用,多个领域组织机构,如政府、图书馆、档案馆、IT技术生产商等,携手并肩、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联合性质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模式,我们称之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

由于目前我们身处于全球化的大环境,不同领域都需要协作来完成工作内容。对于全球性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活动,都注重其跨行业、跨领域的协作。因此,这些协作有侧重于协同存储主体的、侧重于协同内容的、侧重于地域范围的,在国内外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过程中,对于涉及不同的保存组织机构应该对于协同方式没有单一、固定的形式,更多的是在具体的协同过程中采用多种、交叉混合的协同保存方式。

4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策略

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为应对数字资源的不稳定性、确保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利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通过学习国外数字资源保存与开发方面的经验,依据实验区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策略。

4.1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

一个创新、高效的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势必要做到规范化和有序化。

4.1.1 协同保存项目的组织者。在一个比较成熟的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的项目模式中,组织者是联系和控制各组成要素的领导者,其下各个部门应该分工明确且各尽所能。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项目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实验区数字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委员会,统筹各组织要素,如项目的资金往来、资源获取、资源呈现等,“大处规划,小处着眼”,进行合理分工与项目评估。组织者作为整个项目的发起者、组织者、领导者,不仅是管理活动的“指挥棒”,也是组织行动的“风向标”。

4.1.2 协同保存项目的合作者。合作是基于共同目标,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联合,旨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而合作者,就是参与其中的成员。只要有利于开展项目工作的合作形式都是可以存在的,实验区涉及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周边省份的若干市县,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过程中,要主动与周边地区政府部门协商合作,可以通过实验区数字资源保存项目委员会共商相关事宜,共同做好建立实验区数字资源库的各项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要协调好各合作者之间的工作任务,在合作过程中任何一方都要切忌大包大揽、忌职责不清,合理分工、协调配合是最大限度发挥“协同力量”的关键。

4.1.3 协同保存项目的第三方保存。数字资源的第三方保存,类似于证券交易活动中商业银行所提供的“第三方存管”业务。委托第三方保存是比较适合的数字保存模式,第三方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为其有效保存数字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三方保存有助于弥补数据生产者、使用者保存数字资源的能力缺陷和技术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数据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可靠的信任机制。换言之,这种模式使得数字资源存储更放心、获取更省心、也减少了用户利用资源不必要的担心。因此,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机制中,第三方保存也不失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

4.2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管理体系

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工作中,应该学习国外发达国家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经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系。任何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的推行与实施,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显然在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管理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工作中,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高瞻远瞩、统筹规划,也要躬行实践、扎实落实。政策、财政方面的支持,必然是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战略有效实施、发挥作用的不二法门。

4.3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保障机制

4.3.1 法律保障。由于数字资源的特性,知识产权问题是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主要障碍问题之一,针对不同风险类型、不同载体以及不同数据格式的资源能够分别描述及规定,对数字资源保存机构的角色、功能、责任与义务能够规定清晰,保存机构在版权资源恶化、损坏或丢失之前,能够采取主动的保存措施,如果出现不可避免地损失,保存机构要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4.3.2 技术保障。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技术方面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防止数字资源遭受篡改和破坏的技术措施,二是要保障数字资源的长期真实性和可获得性的技术措施,可以采取复合的信息资源安全技术,如实时数据备份技术、数据恢复技术、数据保密、数字签名、主动防御技术、权限管理技术、认证机制等技术手段,共同来保障数字协同保存资源的安全性。如采用最新的云存储技术,能够充分应用到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流程中,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库,建设实验区大数据云存储中心,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4.3.3 标准保障。在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过程中,标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保证数字资源保存各环节互操作的基础,贯穿于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涉及的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信息描述、不同类型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数字资源标识、数据格式、资源互操作、存储技术规范等。从实验区数字资源整体建设角度分析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标准体系,基于国际、国家标准体系,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能够最终制定地区性、行业性的标准并能够运用到实验区的项目建设中去。

上述三大保障机制并行,方可确保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顺利实施。

4.4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评估体系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评估体系,是一个涉及多种评估指标的有机整体,从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内容方面,主要是评估数字资源的全面性与可用性;结构方面,评估数字资源在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元数据等方面是否完整无缺损;管理方面,评估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否具备可利用性、可行性、可识别性以及存储系统的可靠性等;安全方面,评估数字资源是否安全、不易遭受攻击和篡改等。

5 结语

实验区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成就,产生了大量数字资源,这正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长期有效保存。同时,我们应意识到,数字资源保存的最终目的不单纯是保存,而是开发。保存是手段,开发与利用才是最终目的。从长期战略角度来看,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资本,实验区数字资源保存也已经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保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黄雏莉.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7):68-70.

[2] 李伟超.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问题研究[J].创新科技,2013(7):58-59.

篇8

关键词:高职 数字印刷技术 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

数字印刷是贯彻“互联网+”行动的具体体现,是电子成像技术、现代电子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印刷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3D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印刷技术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因此数字印刷技术得到社会的巨大认可,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超过120余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及方向。由于硬件投入、师资水平、培养模式等情况不同,各院校培养出的人才素质也大相径庭。随着全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只有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较强实践技能的职业化、市场化人才,才能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及服务地方产业、区域市场的刚性需求。

高职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相应的教育理念指导和培养制度而进行的教学过程设计与模式。人才培养是将教学理念、专业设置形式、课程形式以及教学管理模式等等进行综合联系的过程。基于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定位,高职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定位为:培养社会实用型数字印刷专业人才,满足企业人才需要。

一、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行动的实施为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持,数字印刷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大力发展节约型产业的环境背景下,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数字印刷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对数字印刷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立足于对数字印刷专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开设了数字印刷专业,以此培养满足数字印刷产业发展的要求,但是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符

基于当前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影响,高职院校生源的综合素质相对于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生源而言较差,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成绩不好、分数不够、才选择高职院校”的现象,结果造成一些理论基础差、综合素质偏差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而这些生源的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的人才要求又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开始关注人才,要求人才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其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而高职学生被动的学习思想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基于当前生源的日益减少,高职院校出现了生源竞争现象,很多高职院校出现了生源不足的问题,基于高职院校生存的现实考虑,高职院校不得不降低录取分数,结果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低,进而影响到数字印刷专业的教学质量。因为数字印刷专业要求学生要具有技术与艺术为一体,这样必然会增加高职教学的难度。

(二)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

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紧紧立足于企业人才需求的环境,通过高职特定的职业教育培养符合印刷产业发展的人才。因此高职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及时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一旦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偏离市场就会造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产业结构出现错位现象,进而导致高职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结合当前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主要体现在:一是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基于数码印刷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上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采取传统的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结果造成学生的实践技能比较差,满足不了企业的要求;二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人才要求错位。基于数字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数字印刷专业时存在盲目性,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结果导致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满足不了企业用工人才的要求。

(三)师资构成现状与市场需求失衡

在“互联网+”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始数字印刷专业都是在原有印刷专业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一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主要是来自于高职院校原有的师资基础,高职院校很少有专门针对数字印刷技术专业要求而引进相应的师资配置,而是由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传统印刷专业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也比较少。以某院校为例,该院校的教师结构呈现年轻化现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弱(见图1),另外虽然高职院校实施了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双师团队”,但是由于校企合作机制的不深入,导致校外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影响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基于目前数字印刷专业的建设现状,根据数字媒印刷专业特点,结合区域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加强人才培养与区域市场的有效联系,建设适应区域市场人才需求、校企特色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定位生源,设置明确的专业目标

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以区域结构调整为服务对象。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必须要深化结构转型改革,大力发展生态节能产业,因此高职院校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定位生源、明确专业目标:首先定位生源素质。生源素质决定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也在某一定程度决定了本地区高素质人才的综合水平,如果本地区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高,那么其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就业能力就高,其产生的经济附加值就高。以我院为例,截止到目前我院已经培养了8届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为本地区印刷行业提供了上千名专业人才,为此本院校将生源确定为本地区学生,因此在我院生源结构中本地区的生源比占到64%左右,非本地区则为36%,这样一来本地区的生源就会选择在本地区就业,提高了区域经济实力;其次积极调研市场,根据市场要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提高本院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组织数字传媒专业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市场的方式,了解企业对用工人才的要求,根据对生源质量现状以及区域经济需求的分析后,明确高职院校的人才专业培养目标,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明确性和针对性。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

在深化高校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依托于完善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只有通过完善的实践基地才能保证学到的知识符合市场的要求。例如近些年数字印刷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以2015年为例,陶瓷印刷技术在生产中得以应用,陶瓷喷墨印刷技术使得瓷砖生产开始从“复印机”向“打印机”转变,并使得瓷砖的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因而被誉为陶瓷印刷的第三次革命。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形式,深化校企合作:

首先以引入数字工作室的方式开展教学。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必须要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只有产业、高校、各研究机构三方联动起来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托校企合作企业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比如我院校数字媒体专业依托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将“摄影摄像”“UI界面设计”“网页设计”三门课程的实践部分依托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衔接并引入课堂,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效的为师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平台。

其次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切合专业需求的实习岗位。校企合作企业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支持,鼓励企业与高职数字印刷专业进修对接,实现学生毕业设计与定岗实习的结合,这样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习岗位中,从而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最后丰富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分为艺术基础实训基地和专业实训基地。数字媒体专业一般涉及工科偏多,但设计知识也不可缺少。数字媒体相关人才要求既要懂技术又要懂艺术,这就要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培养出符合自身行业特色或者专业特性的差异化人才,从而最终达到分层、分类成才。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艺术与专业的融合,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完善的平台。

(三)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结合目前高职教育的特点,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按学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职业能力体系。在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学习领域(见表1)。

(四)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

高职教师教学水平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对高职专业教学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必须要积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科带头人不仅是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培养创新数字印刷专业人才方面,需要积极引入学科带头人:一方面完善形成名师成长的体制机制。高职院校必须要依托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完善的名师成长机制,实现以质量工程为载体在竞争中培养名师、以技能竞赛为引导通过激励培养名师、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持续性培养名师。比如我院校每年召开两次教学研究座谈会,对热爱高职教育且有一定贡献的兼职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目前,该专业教师已有18 人具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名师,营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高地。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多层次的用人机制,改变以往的单一行政事业编制的用人机制,鼓励社会优秀的人才到高职院校中进行教学。比如高职院校要向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人才引进计划,实现企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担任高职数字印刷专业实践教学的带头人,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柔性聘用业内著名专家,强化专业建设发展力量。

(五)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一是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高职院校要与校企合作企业成立教学督导机构,以此加大教学质量监控;二是构建“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评价学生单独依靠教师是不能准确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构建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通过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展示以及招聘会等组合起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朝着市场要求进行专业学习与调整。

三、结语

在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更加广阔。目前高职院校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高职院校要立足本校实情,服务域市场,定位生源,因地制宜设置专业目标,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校企特色合作,综合运用“三位一体”创新特色教学落实就业等有效措施,建设适应区域市场人才需求、校企特色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欧亚梅.高职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02).

[2]王雪芳.高职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印刷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时空,2015,(10).

[3]郭瑞明.高职院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以江西艺术职业学院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篇9

关键词:矿山机电;发展现状;煤矿开采;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D6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矿山机电技术为我国矿山机电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正是因为矿山机电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促进我国的矿山机电业实现了现代化的生产过程。矿山开采工艺发展至今,原来许多需要人工直接操作的工作内容,都进行了机械化的转变,现阶段的生产过程离不开大型的机械设备(电动机、提升机、采煤机等等),机械设备在矿山开采施工中已经占有主导地位,矿山机电技术在生产用的机械设备的操作使用、故障诊断和排除、新型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矿山机电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矿山的生产效率,制约着整个矿山事业的发展速度。近年来,国家对于矿山开采和矿山机电技术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矿山机电业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但受我国矿山机电业起步时间晚、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矿山机电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我国矿山机电业的现状分析

我国矿产资源储备丰富,矿产行业自建立以来蓬勃发展俨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现阶段我国的矿山机电业同世界同等地位国家相比较处于落后地位,主要体现在机电创新性和矿山机电行业的市场动态分析两个方面。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导致各个行业中的创新性偏低,矿山机电业也不例外,同样存在创新性低下的状况。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具规模,但计划经济遗留下的影响仍未完全祛除,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之后,给我国矿山机电企业的管理机制带来巨大的压力,现阶段的矿山机电业必须做出相应的机制调整,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方针,带领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矿山机电业做出新的突破,以“饱满”的状态迎接挑战,促进我国经济蓬勃发展。

2.现阶段我国矿山机电业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首先,我国矿山机电企业受规模化经营起步晚的影响,矿山机电企业出产的产品单价较世界其他国家比较偏低,祛除成本后利润空间相对较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出现经济亏损的现象,这样就导致矿山机电企业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投入到企业扩张发展中去,严重影响了矿山机电企业规模化发展进程,此现象现阶段在个别矿山机电企业中已经出现恶性循环,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其次,我国矿山企业外部融资(外部融资主要是指吸收吞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为自己所用的一种融资形式,主要有:与银行贷款、股权买卖融资、商业信贷等几种形式)方面存在问题,加之产品的生产原料价格和人工费单价的不断上涨,给矿山机电企业又增加了不小的压力。

(2)企业发展缺乏创新研发能力

矿山机电企业的发展速度直接受到企业创新研发能力高低的影响。我国矿山机电技术人员的来源面相对较窄,加之矿山机电技术知识体系不是十分完善,机电技术人员的培训存在很大困难,许多在岗技术人员都是凭借多年的生产经验任职,没有正规的机电技术知识基础,这些人创新科研意识相对薄弱,导致整个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比较薄弱。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命力的来源,矿山机电企业薄弱的创新研发能力,决定了其市场竞争力低下,从而导致了我国矿山机电行业发展缓慢,而且在发展中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整体市场竞争力低下

我国矿山机电企业与国际先进国家比较,处于落后位置,具体表现在技术先进程度、设备配备完整度、经营管理模式、新技术的研发能力、产品的创新水平等方面。导致我国矿山机电企业市场竞争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就是新产品研发能力弱(第2条已做论述,此处不再赘述),导致新市场的开拓困难;另一方面原因就是矿山企业的产业链过短,(所谓的产业链,是指有一定的经济关联的若干经济主体以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链条式的关联形态),降低了我国矿山机电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影响矿山机电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矿山机电企业规模小,管理型人才匮乏

当下,我国矿山机电企业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诸多弊端,管理观念陈旧,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缺少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管理人才和运作机制。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竞争体制的改革和国家对金融政策的调整,我国矿山机电企业出现市场需求量下降、企业运转资金不流畅、企业整体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个别企业负效益等现象,机电企业从1996年以来,整体效益呈现下滑趋势,矿山机电企业的根基动摇,严重影响了矿山机电企业的发展。

(5)产品的品种规格不全

我国国内生产和制造的矿山机电产品技术水平落后,严重影响生产进度,并且机电产品的种类不够齐全,机电设备等尤其是重型机械设备的产品和小型机械产品供不应求,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随着大型矿山项目的展开,大型和小型机电设备需求量快速增长,供不应求的程度更加严重,导致现阶段大型矿山机电设备很多还依赖于进口,致使国内矿山生产速率会受到机械进口国家的制约。

3.我国矿山机电业的发展趋势

矿山机电行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矿山机电技术的发展,同时矿山机电技术的发展又能带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下矿山机电设备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矿山机电数字化

矿山机电数字化有两方面的含义:管理数字化和机械数字化发展。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通过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研发、计划、组织、生产、协调、销售、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方法;机械数字化是指将原来由操作人员直接凭借生产经验进行控制的生产活动,转变成数字显示的形式,例如:原来凭借经验判断装载重量,转变后在控制室通过显示屏显示能够直观地看到载重量的大小;还有就是对机械设备本身的各项参数(温度、湿度、运转速率等)的了解,均能够通过传感装置将数据先呆在显示屏上。矿山机电数字化能够为矿山的开采生产活动的定时定量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2)开采趋于智能化

开采智能化发展是矿山机电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智能化发展能够实现矿山开采过程的实时控制和远距离控制,其中综合了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分项技术。智能技术中涉及到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和智能故障解除技术三方面。该智能化的开采系统中运用集成传感器、控制器以及执行器等零部件的智能化性能,在设备出现程序中已设定的状况时(某一项或几项参数出现异常),智能化系统会按照设定好的故障诊断程序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分析,并按照设定程序采取相对应的故障排除措施,将故障解决,保证矿山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大量的减少工作人员的投入,节约劳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代替工作人员去从事一些危险系数比较高的工作,避免了人员对环境(温度、湿度等)的适应过程,减少人员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生产效率。

(3)强化开采技术创新

现阶段我国的矿山开采技术水平处于落后状态,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求,比如:煤矿的开采过程中,往往因为深度、温度或其他外界因素,受到现有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对地下煤矿完成开采工作;再如:石油的开采过程,我国受开采技术的限制,开采出的石油的数量和质量照先进国家技术生产出的大打折扣,造成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我国在强化开采技术创新方面的上升空间还很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加强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力度,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

结语

我国矿山机电行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技术根基和人才储备相对薄弱,在面对国家市场经济竞争机制改革和金融政策的调整,矿山机电业在整体资金的投入、开采技术的研发、配套设备的制造、市场竞争力、企业收益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只有对国内矿山机电业各方面的发展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而透彻地了解和分析,结合我国矿山机电业基础薄弱的特点,加大科研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培养出优秀的矿山机电行业的精英人才,增强矿山机电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矿上机电技术,全面增强我国矿上机电业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园林管理;数字化系统;精细化水平

1 园林工作中数字技术的应用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国内专家学者和园林工作者投入了对园林专业信息技术理论的研究,并在一定的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俞孔坚建立的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理论模型,赵涛构想的风景园林综合信息理论框架,刘滨谊建立的景观信息系统理论框架等。在国外,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对园林规划领域的各项工作早已出现,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就得以了应用,大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园林专业设计机构也集中了大量人、财、物,致力于园林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开发和研究。相比较而言,我国园林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显得还十分落后。截至目前,我国园林行业从业人员在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方面,还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图样绘制或者数据库的建立,数字技术在园林行业中所本应具有的强大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由于社会各界对园林数字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加之园林行业涉及面广、问题复杂,特别是相关高层次的专业人士匮乏,使得园林数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资源瓶颈的不断加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们对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园林行业则在此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和高强度的挑战,构建园林数字化系统,进而提高园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就显得越来越急迫。

2 数字园林系统的目标和特点

2.1 目标

数字园林系统是基于3S技术即地里信息系统GIS、遥感计算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开发的,是提供园林信息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工具。它能够实现对各类绿地、树木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系统管理、查询与统计,并且在局域网络条件下,实现信息的分级权限管理和共享浏览,使得所需单位能够通过局域网和其他人工方式使用本系统内信息,为园林行业提供一个有力的现代化管理工具。数字园林系统能够在园林规划和管理,园林绿地现状和历史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绿地的审批和执法,绿地改造与设计,古树名木的管理,植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分析,植物保护等应用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2.1.1 变传统人工管理为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园林系统”建成后,通过建立园林绿地电子信息档案,直观高效管理园林绿化的全面数据,有效提高了园林绿化管理能力。借助定制终端的使用,实现一体化、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详细提供园林绿化的设计、维护、负荷能力等信息,最终实现园林绿化工作的一张图管理与服务。

2.1.2 变传统管养为科学管养。 以往园林绿化管理维护有时缺乏预见性,或是等资金到位,或是等出现损坏后再进行修补,这种养护方式不利于园林绿化的养护。“数字化园林系统”建成后,园林管理通过综合分析各古树古木、绿地等相关数据,合理安排养护计划,实现运行效能提高与管护费用降低的双赢。

2.1.3 变传统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传统园林绿化管理过多依赖手工操作,存在凭经验办事的现象。“数字化园林系统”建成后,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流程和方法手段进行整合创新,使管理逐步由粗放转为精细,缩短数据更新周期,提高园林绿化的综合管理能力,发挥整体优势。

2.2 数字化园林系统的特点

2.2.1 整合性。数字化园林系统能够较好地把城市基础建设综合应用数据库、城市园林绿化的空间信息数据库等较好地整合起来,全面掌握城市地区建设、绿化建设方面的现状和规划情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对城市园林绿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奠定了基础,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园林绿化信息。另外,园林工作者由于能够通过数字化园林系统数据库,对园林绿地数据的了解能变得更加详实、及时、全面、透彻,使得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为园林管理部门职能的进一步发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2.2 高效性。数字化园林系统具有方便实用的绿化数据统计、查询功能,设计办公、审批业务处理功能,覆盖了整个园林业务管理流程,使得原来的大量统计、核查、计算等繁琐的工作变得相对简单高效。另外,数字园林将信息系统与日常业务工作整合的工作方法,促进了园林行业电子政务工作的发展,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了条件。

3 数字化园林系统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完整的数字化园林系统按现代软件工程和系统工程的思想组织建设,实现园林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软硬件配置科学合理,具有先进性,功能效果达到最佳。

3.1.2 共享原则。数字化园林建设按照地区地理资源数据建设思路和要求,建成园林绿化数据库,实现与国土、环保、水利、农业的城市地理共享数据库的无缝链接,提供园林绿化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3.1.3 经济原则。数字化园林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园林的管理机制现状和信息化水平,广泛调动社会资源,避免重复投入,使得城建、环保等各部门现有的数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整合,做到资源共享,尽量节约成本。另外,要尽力优化系统的应用模式,确保系统的运营维护。

3.1.4 安全性原则。数字化园林建设,承担着本地区园林绿化管理的关键任务,数字化园林系统一旦投入使用,园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对它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大,整个园林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都要基于系统运行,这就对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使用先进的系统维护设计和技术,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才能实现园林管理的时效性。

3.1.5 适应性原则。数字园林系统的构建,要与园林从业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相匹配,要充分考虑政府及社会的现实需要,要紧密结合园林管理的现行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系统设计实用,操作快捷,界面友好生动,查询简便,不需要园林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具有较为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要做到与各方面的无缝对接。

3.1.6 标准化原则。数字化园林建设应遵循国家、行业现有标准,以及本地区地理共享数据库建设所制定的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补充建设数字化园林的相关标准规范。数字化园林系统只有采用标准化的技术和标准化的协议,才能实现数据的有效交换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才能保证系统的适用性和开放性,才能真正服务业园林建设,促进园林事业的科学发展。

3.2 构建方法及内容

3.2.1 收集资料,建立基础数据库。收集各类绿地文字和影像资料,实地拍摄景观图片,并将所有文字、影像、图片资料借助GPS系统进行整理汇总。

3.2.2 完善系统,建立空间数据库。提高对GIS、RS、GPS收集的各种资料按设计模块分类,进行各类信息提取分析,建立空间数据库。点击需要查询的各类绿地信息,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绿地静态的平面布置和文字信息,还可以链接声音、照片、遥感影像、视频动画等,进行动态的、多视角的、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浏览,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3.2.3 利用数字平台,进行信息管理。能够快速、方便地查询、统计、分析、编辑、输出所需要的园林绿化信息内容,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大大提高园林绿化日常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力度。

3.2.4 实现监测与管理的动态化。充分利用遥感技术,通过数字叠加分析,对区域绿地变迁、病虫害灾情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这对于促进城市绿化的管理、绿地流失的控制、植物保护的开展、优美人居环境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5 实现园林办公自动化。通过互联网,实现设计、规划、维护和管理等一系列园林管理工作,同时,搭建信息与社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实现全方位的园林管理和监督。

构建数字化园林系统,必须结合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园林工作实际,实现快捷、准确、高效的科学化管理,进而提高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服务。(收稿:2013-05-09)

参考文献:

[1]蔡凌豪.风景园林数字化规划设计概念谱系与流程图解[J]. 风景园林.2013(01)

[2]杨宝红.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