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与美学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设计与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不同时期的中国传统美学都在不断的发展中,中国传统美学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广告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广告艺术设计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中国现代广告设计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对于新一代广告设计师们认识传统元素与现代广告设计的关系,并能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特点与风格
工艺美术相对来说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潜藏于传统工艺美术品具有众多的特征,其实是一种经济形态,它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很强的经济性。传统工艺美术品是是根据当时文化背景和民族风俗来创造的,其记录民俗生活,表达民俗观念,与人们的生活和民族历史和综合体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强化了民俗事项的情境气氛,是一种广泛而积极的文化态势,其体现是一种追求幸福生活、辟邪、表达情感、美化环境的精神性和审美性特征,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和保持价值。
2.中国传统美学观理念
广告具有传达信息和宣传的作用,其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其目的就是能够使人能够清楚的了解到所宣传的事物、为了使广告中构图概括集中,构思超越现实,形象简练夸张,最终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的目的,我们开始进行广告设计,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以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随着不断的发展,现代广告设计能够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能够使人们能够进行丰富多彩的联想,这些都是依靠传统美学的理念来发展而来的。例如美的的广告坚持的三个原则即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实际上这些都是依靠传统美学中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即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
3.中国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要素处理上的运用
广告在我国是一门刚刚兴起的行业,但是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周易》里所述殷周时代有个叫格伯的人售马给棚先,交易以铭文形式铭刻于青铜器上就是最早的广告形式,此后广告以各种形式不断发展。现代广告已经成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活动,现代广告定义为一种以市场调查为先导,运用系统论、信息论等知识进行创意构思,同时应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为企业产品塑造良好的形象,最终用来指导消费者消费,建立消费模式并促进企业以及社会不断发展的文化现象。如今商业广告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显得更加重要,此时的广告的设计与编排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始终保留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
艺术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在的延续,即形式上的容纳与推动。中国现代广告设计主要是借鉴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外来文化的经验和艺术手法,在坚持传统美学的基础上使其艺术性得到进一步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本国特色,尊重我国民族艺术的独特性,抓住外来文化影响的积极方面,使现代广告设计体现我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心理,展现中国民族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反映现实的时代特征,形成深层文化结构。
4.中国传统美学的色彩观对现代广告色彩处理中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观念可以说是“意足不求颜色似”,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传统美学中对色彩具有主观想象的特点,该想象来源于生活和当时的文化背景,如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和发挥想象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色彩给人感受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是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形成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运用色彩的象征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国古代诗人应用色彩象征的手法就可以使我们传承下来,应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中。
现代广告艺术设计中的绘画艺术中,色彩是研究广告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设计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前提,装饰色彩在现代广告的画面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对现代广告设计起着决定性的效果。在现代广告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为现代广告设计者给予了很多的启示,例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以少用多”的精炼、“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我们要注重平衡、主调、节律、分割、强调、渐层等来提高视觉效果,运用强弱、疏密、反正、大小等形式的巧妙配合表现为色彩的重复、交替和渐变,以色彩关系为基础表达出色彩的美感,使人在视觉上有活力、跳跃的色彩效果,减少视觉疲劳,从心理上产生庄严的、优美的、悲壮的心理感受,激发人们的感情产生共鸣。
5.结语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设计思想,而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理念。因而中国现代广告艺术设计离不开中国传统的美学,我们要将传统美学应用于现代广告艺术中表达出神秘的东方色彩,复兴中式元素,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新豫. 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应重视民族性[J]. 电影评介,2009(02).
[2] 杨帆. 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J]. 才智,2009(18).
篇2
【关键词】生态美学 环境艺术 教学模式
一、生态美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生态美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其从生态的角度去看待美,将生态学和美学进行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根据建筑空间与空间环境的使用性质、所处背景及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美学艺术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要求及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外空间环境。[1]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的理论指导。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协调者,运用设计手段,在解决人对美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修复。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理念指导行为,设计理念决定了设计者对作品的造型、材料、色彩等的选择。因而,生态环境观与审美观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创作理念。当前,许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这无可厚非,但不可忽视对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理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在学生对本专业入门之时开始,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本专业的理论课、设计创作课、实践课之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设计技能,更要有对生态环境、人和社会的责任心,因此,在环境艺术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美学设计理念十分重要。
三、“动态教学”过程的生态美学理念导入
“动态教学”过程是指从学生第一学年的设计基础课程开始,就在教学中融入生态美学理念,直至最后一学年的课程。其中,每学年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将生态美学理念灌输给学生,这一过程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要求的改变而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构思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案例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结合,培养生态保护与修复设计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大多集中在第一学年阶段,主要开设三大构成、素描色彩、户外写生、设计概论、设计史论等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因而在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空间布局、结构造型、色彩与材料的运用达到生态和美的融合,可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开设有关生态环境的讲座,让学生从理论上对生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向学生传授生态观、审美观的设计理念,比如在三大构成的教学中,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上,多以环保生态的设计主题进行课堂训练或座谈交流。同时,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讲授设计的原则、方法与流程,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多选择体现生态性也体现审美性的成功案例。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扩展学生学习生态学、美学、环境学以及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等交叉学科的知识,与设计类基础知识互相融合讲解,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有所感悟。在户外写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欣赏与分析场地的美与生态关系,组织学生评论、发表设计观点,有助于学生将个人设计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相结合。
(二)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创作的培养: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训
应让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养成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第二、三学年专业设计课教学中,应该将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在设计创作课堂中,指导学生在空间划分、功能分区等设计时,在美的原则上以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的理念去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与划分;在模型制作实训中,作品所用材料应要求学生选择自然材料、无污染材料、再利用的材料。同时在实训项目内容上,可从两方面设置:第一,指定未进行任何设计与规划的室内外设计空间,要求学生根据场地环境及相关要求,从生态与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设计与规划;第二,可对指定已完工的室内外空间,要求学生对其存在的生态与美学问题进行探讨与修复性设计。项目可分组进行,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在景观空间布局上,山水与树木的配置应遵循自然法则,植物的选取多使用乡土植物,使所选植物不但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优化作用,同时不会对其他植物或人产生伤害,在整体生态布局上体现生态美。在室内装饰纹样的选取上,应多以几何、自然、动物图案为主,从大自然中去选取基本图案,以美的法则进行再创造。
(三)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实施的培养:施工与材料课程教学+校外实践
在施工工艺与材料课程教学中,应该结合校外实践进行教学,可与设计公司或施工单位联合教学,让学生进入工地现场设计与分析,分析场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材料运用的生态环保性,对场地的水质、地形、光照、植物进行调查分析,以建立生态保护性廊道和斑块景观空间布局,使用对人及动植物无害的材料进行造型与装饰进行室内设计,利用对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有利的颜色进行色彩设计,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进行布光设计,将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生态功能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态美学的指导,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是设计者,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协调者、规划者,需要其拥有艺术的审美眼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是未来的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这是当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陈贝贝,王东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论综述[J].绿色科技,2013(3).
[2]冯欢.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化研究初探[J].艺术教育,2006(6).
[3]王磊.生态美学关照下的艺术设计生态观[J].艺术探索,2008(2).
篇3
关键词:综合性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改革
一、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和传统的艺术门类有所不同。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很多方面的因素。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设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艺术设计在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事业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体制的不完善,这其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
师范类大学中的美术学专业是以培养各级各类学校的美术专业教育工作者为最终目标,专业的美术学校是以培养美术创作人员为最终目标,而综合性高等学校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我们只有明确了综合性高等学校的最终定位是什么,我们才能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们明确自己的定位,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自身和学校的发展。
2.重视技法,忽视对学生民族文化的培养
在现在一些综合性高等学校的美术学专业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重视技法而忽视对学生民族文化的培养。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高峰期,人们用所谓的经济价值来衡量一件作品的艺术价值使得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被搅乱了。很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开始幻想自己的一件作品卖至天价,他们不再思考,不再读书,不再重视对自己的艺术设计,不再有艺术追求,甚至一些学生变得投机取巧、随声附和、急功近利,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归属,放弃了自己艺术设计的灵魂。我国很多高校的美术学专业的教学课程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熟练过程,缺少民族艺术的美术教育,老师只是起到传授知识和技艺的作用,而学生们只限于学习知识和掌握一般化的操作技能,所以大部分学生们都缺乏对自己国家的民族艺术的基本理解,进而导致了对外来文化缺乏辨能力,对设计缺乏创新能力。
现如今,我国的高等美术学专业的教育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现在局部的、为特殊目的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取代了唯一的、以特定的技巧为标尺的专业训练。所以,在未来培养的美术学专业人才将是视野开阔、对自己的民族艺术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综合性人才。
3.单一的毕业论文考核形式
我国高等院校的美术学专业的毕业课程长期以来都是以论文的形式来进行考核的,即基本课程是以绘画实践的方式展开的,但是学生最后的毕业考核却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的。在这种模式下,从一开始的论文选题、撰写到最后的答辩这整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会感到陌生,都会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中。这样,考核的结果就不能体现出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专业性特点,不能体现出这门学科的综合知识技能与创作思想。
为了突破这种束缚,在选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创作设计选题。创作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进行论文的撰写时,要求他们在创作设计的中期进行,这样从选题到编写的过程都有了素材积累。他们要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感觉和美学两种形式的阐述,通过这种系统的论述,既能提高专业理论的素养,又可以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经历一次思想的碰撞和技能的交流。
二、新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构想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新的课程教学追求的是一种适合整个美术领域全面发展的方法,其核心是对培养多元化艺术的理解、感觉和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在较短时期内对多元化艺术的理解最好就是学习其概念,将“由理入道”和“由技入道”有机结合起来,以概念来引导这种综合性的训练方式。
总而言之,我国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调整与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技道同步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使我国的美术学专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发展。只有更多的美术学专业的教育者和实践者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创造,才能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完整的美术学专业体系,才能使其逐步趋向完善。
参考文献:
[1]阴立溥.论高校美术学专业办学趋向[J].艺术研究,2007(2).
[2]黄家琪.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现状解析与思考[J].装饰,2007(4).
[3]岛子.美术学的自觉:走向视觉人文[J].美术观察,2001(9).
篇4
关键词:数字媒体语境;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教学现状分析
1.1数字媒体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就数字媒体语境教学来说,教室的设施和设备是实现数字媒体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硬件条件简陋,导致教学条件跟不上教学手段的更新。还有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数字媒体设施设备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上课的需求。
1.2教师的教学课件创作水平参差不齐
数字媒体是近年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数字媒体语境教学需要教师制作相关的课件,这是数字媒体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辅助教学的核心。尤其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数字媒体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进行设计、绘图、动画、声音等的教学。虽然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都参加过数字媒体的业务培训,但是从整体水平上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仍然参差不齐。
1.3教学方法无法与现代数字媒体相匹配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将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与数字媒体的使用有效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对称的现象,就是教师在使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教学设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却用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和方式相对处于滞后的状态,使得数字媒体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关键作用。
1.4教师对数字媒体的使用观念存在着误区
在数字媒体的语境下,教师在教学中对数字媒体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可以概括为“两个极端”和“三个代替”。首先,是“两个极端”。一方面是“用而不得”,由于数字媒体的出现,学校也都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设备,但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会认为,如果要使用数字媒体教学就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制作课件,就没有过多的时间对教学方案进行仔细的斟酌,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因此,这些教师认为使用数字媒体教学使他们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而且教学效果还是未知数,可能会得不偿失。而另一方面则是“为用而用”,就是说在数字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后,学校积极建立了数字媒体教学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并且对数字媒体教学进行了一定的宣传和要求,部分教师就会认为无论是哪一种课程,都要通过数字媒体进行教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必须要数字媒体的配合。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大型的公开课或者是一些参赛的课程中,对于课件的要求就是必须要将影音、图片、三维立体动画进行结合,而且对于课件的要求就是难度程度越大越好、内容越丰富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或者是评委的注意力。而这种“为用而用”的认识误区使得教师在数字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更多的是关注形式,画面过于丰富,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够专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接受。其实部分课堂可以不必采用数字媒体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但是不要强行地让小黑板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屏幕,要适可而止,适当地配合使用。其次,是“三个代替”。第一,数字媒体课件代替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照着课件阅读,对于学生的反应丝毫没有察觉,不管他们是否听懂、是否存在疑问。第二,数字媒体教学取代传统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用数字媒体代替传统教学。第三,数字媒体代替艺术设计学习。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于依赖数字媒体,总是在学生存在疑问的时候误导学生拷贝老师的光盘进行研读学习,曲解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意义。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媒体教学的对策研究
2.1加大资金投入量,强化数字媒体培训
要想改善数字媒体教学的现状,首先就是要完善数字媒体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加大对相关资金的投入量。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对现代化教学的技术设施设备的推动工作,加大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按照数字媒体现代化的建设要求进行设施设备的完善。其次就是要增强师资力量。学校应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对于数字媒体教学模式采取开放性的政策,加大对教师数字媒体教学的培训,使其能够尽快地熟悉数字媒体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提升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进而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
2.2更新教育观念,整合教学理念
高职艺术教学采用数字媒体的教学方式是依托于现代化教学的发展,是将数字媒体运用于教学中,数字媒体是一种教学辅的工具,而不是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全盘的否定,两者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来达成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要学会将现代化的数字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融合;在运用的过程中既要了解数字媒体教学的优势,也要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弊端,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优势互补,而不是完全替代。
2.3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师生交流
在利用数字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信息量相对来说比较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节奏相对较快,而这就导致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快节奏的教学方式,也一时很难消化教学的内容。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扮演好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在采用数字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要与学生及时地交流和互动,课件也要反映与学生的互动内容,这样一来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4优化教法组合,发挥媒体功能
篇5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专业 美术基础 积极性
当下有很多高职学校学生认为只要学好电脑设计软件就可以成为一个设计人才,从进入这个专业之前很多学生就知道PS、3D、Maya等绘图软件,在学习中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对于素描、色彩等基础的学科知之甚少,很多学生表现出对基础美术学科的忽视,缺乏兴趣。他们认为只要熟悉相关的设计软件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带着这种天真的想法,很多学生完全沉浸在电脑世界中,一些作品只是各种素材的杂乱拼凑与毫无意义的堆积。一些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虽然不断增强,但作为美术设计上的创作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这些学生在艺术设计这一新兴专业中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如下。
1.美术基础在教学目标方面制定不够明确
素描、色彩等手绘美术基础在教学目标方面制定不够明确。比如有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了一年素描,却不知道素描和自己将来从事的室内设计专业之间的关系,于是产生了疑问,我为什么要学素描?我为什么要画静物、石膏像?这些对我从事的专业有什么帮助?但是当学生在学习CAD制图的时候,就很清楚自己在为绘制室内外平面效果图打基础。学生便觉得学习的电脑设计软件离学习目标更近,在学习基础课程的目的和方向上产生了模糊。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要多向学生灌输学习基础美术的目的性和重要性,告诉他们美术基础即手绘基础,无论是广告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动漫设计都要有很好的手绘基础,并给学生欣赏一些大师的手绘作品,强化学生的手绘意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会更清楚。
2.美术基础的教学方法不当
美术基础训练的枯燥、进步缓慢、看不到成效和电脑设计的声图并茂、信息量大,展示方便、快捷,图像生动,形式感强、逼真,修改起来方便,相比起来要缺乏吸引力得多。这是因为在美术基础教学中,一些从事基础美术教学的教师是绘画专业毕业,缺少对设计专业的了解,不善于根据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过多地强调造型基础训练。比如学生石膏几何体画不好我们就继续几何体的训练,直到画熟练为止,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学生的热情渐渐耗完了,进步缓慢。在基础教学中,我们应多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基础训练,而不是以绘画专业的要求来要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教师不妨采取一些方法来加深对设计专业的了解:阅读相关设计类的书籍;熟悉设计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请教设计专业的教师,弄清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通过对设计专业信息的收集、整理,提高对设计专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与设计专业紧密联系的、合理的教学计划。
3.美术基础教学针对性不强
在基础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一张作业完成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长期的素描训练占课时量比较大。这样的练习不见得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反而使学生久久看不到作业效果而失去耐心,而电脑绘图软件在设计时很快就可以把自己的意图展现出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在素描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培养学生的速写意识,特别是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速写式的快速素描练习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快速绘画能力。基础美术中除了素描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课程就是色彩。在色彩课上,我们都是用水粉颜料进行训练,因为水粉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掌握,但是通过几个学期的学习,学生还是在用水粉画静物写生,内容太过单调。而且对于设计专业来说,水粉技法的实际使用的概率很小,无论是室内设计的手绘效果图、广告专业的POP手绘还是动漫设计的手绘稿都很少以水粉来上色。基于这个原因,色彩的教学应该弱化以水粉为主的教学模式,可多传授一些其他材料的色彩教学内容,如水彩技法,适合手绘的马克笔和彩色铅笔等技法等。马克笔和彩色铅笔技法难度低,工具简单,方便学,在设计草图中广泛使用。多种色彩工具的使用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使用价值,一举两得。色彩写生的对象除静物以外,也可以增加一些植物、静物、人物,等等,开阔学生的视野。
4.不重视美术理论的教学
美术基础包括一定的美术理论、技能和审美。美术理论、技能教育的任务着重在于美术基本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更深一层地把握美术的审美价值。审美教育的任务在于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对美术一般常识的了解,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分析与鉴别作品,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在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个普通的受过教育全面发展的人都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审美能力,更何况一个专业的艺术设计人员。艺术设计本身是一种创作,那么创作的素材来源于何处呢?审美主体的艺术设计学生必须在教学实践与社会观察中,不断发现并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美,并认真欣赏艺术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取其精华。真正要创作出高质量的电脑艺术设计作品,还需要电脑和美术设计基础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者的美术基础理论越扎实,审美能力越强,艺术修养越高,他们用电脑设计出来的作品就越受欢迎。
综上所述,当今的艺术设计是美术基础与电脑技术结合的产物,美术基础在电脑美术设计过程中的基础地位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不是削弱。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走出会电脑就会设计的误区,培养出真正理解美、理解设计的艺术创作者。
参考文献:
篇6
根据甘肃省高等院校招生办公室公布的《2016年甘肃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工作通知》得知,2016年甘肃艺考美术与设计学类考试时间如下:
美术与设计学类统考(美术、书法、唐卡)
考试时间为2015年12月20日。报名地点统一在西北师范大学,考试分别在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文理学院进行,请考生注意所在考点。
篇7
关键词:美术课程 多媒体艺术设计 项目教学 嵌入整合
近年来,网络及多媒体艺术日益深入生活,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并被广泛地运用于多个新兴行业。为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成为一个热门专业,在中职学校广泛开设。这为多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促进了中职教育的发展,但是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美术基础薄弱
近年来,广大初级中学在追求升学率的目标引导下,不重视对学生艺术课程的教学。初中一二年级尚能开设美术等艺术课程,但是课时少、受重视程度低,到了初三阶段就会完全停止。抓文化课成绩成为学校唯一重视的工作,这就造成学生在初中阶段,尽管处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旺盛时期,但是表现其形象思维能力的美术课程不能满足其心理发展的需要。在此情形下,学生的创造冲动受到遏制,到了中职学校,一部分学习多媒体专业的学生美术能力薄弱,影响了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创造力和想象力匮乏
中职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足,来源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追求升学率,在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艺术课程的开设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发育的需求。学生长期处于应付升学考试的心理阴影,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受到抑制。尽管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艺术节活动,但是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不够,艺术节成为少数特长生表演的舞台,更多数量的学生被排除在外。
三、专业教学中技术与艺术脱节
现在中职学校的多媒体艺术专业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计算机教师,这部分教师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相关软件比较熟悉,但是缺少美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教授多媒体软件操作。另一部分是美术教师,这部分教师是美术教育或者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具备美术专业知识,但是对计算机技术及相关软件缺少了解,他们主要教授美术知识。这就在多美专业教学中出现技术和艺术脱节现象,专业课程里随时需要解决的造型问题、色彩问题、构成问题,不能随时解决,而美术教师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上不能针对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的要求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导致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中职教育还是培养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中职学校多媒体艺术专业广泛的就业面,对我们提高其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善中职学校多媒体专业教学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我认为,将美术课程嵌入整合到多媒体艺术设计相关课程里是有效的办法,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开发多媒体课程和美术基础课程整合的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由相关教师组织编写的。它是适应符合学校专业条件、学生能力和师资状况的。因此,这种多媒体技术和美术知识整合的校本教材应该是计算机教师和美术教师(包括其他艺术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结果,这样才能把多媒体技术和美术基础知识整合到一起,使学生的学习材料成为一体,而不是技术和艺术分割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大有好处。
2.改革教学模式,运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
对于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而言,创设一个情景化的学习氛围十分重要。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更加适合地运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在项目的引领下,主动地搜寻、学习专业知识,并且把多媒体专业和美术专业知识按其工作的需要,协调地学习和运用起来,这是区别于被动学习的新方式。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其创造力和想象力都会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在中职学生年龄段,只要适当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是有较大的挖掘空间的,从全国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大赛和全国中职学生文明风采大赛情况来看,中职学生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具备很大的潜力。
3.培养高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专业课教师
目前中职学校里多媒体艺术设计本专业毕业的教师较少,大多数还是属于“半路出家”,专业水平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培养具备跨专业跨学科的,既有精湛技术又有美术修养的复合型教师,是学校重要的任务。让美术教师通过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培训,进入多媒体艺术设计的核心课程教学中。同时让计算机多媒体教师通过专业的美术基础培训,能够直接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遇到的美术方面的问题,例如造型问题、色彩问题、构成问题,这样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更加提高,教学质量也会更加提高。
4.改善管理方法和理念,创造科学合理的多媒体艺术设计学习氛围
多媒体技术是理性思维,美术知识是感性思维,学生的学习是要在两种思维方式中不断转换,学习过程具有较大的难度。这在教学管理上也对此提出较高要求,要求能够均衡两者的学习时间、课时比例。降低理论教学的时长和难度,增加实践动手学习的时间。创造出符合情景化教学的学习场所,改进对学生学习和管理的评价标准。技术的学习和美感的培养在僵化教条的氛围中是形成不了的,只有在相对开放宽松的氛围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可能被激发出来。
篇8
其动画艺术系不仅培养学生在传统制作上的能力,更多在全新的艺术形态上进行指导教学。该系是国内第一家与荷兰一分钟电影基金会进行合作,开创工作坊制作的机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动画艺术系将“一分钟”影像逐渐变成授课内容。曾经参加第一届“荷兰一分钟工作坊”的卫诗磊老师在国内独立动画领域小有名气,多次参加国内外电影节的经历让他有意识地将影展的形式带入到教学放映中,在一个大的主题下,让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留学德国的刘恪老师更关注学生作品的艺术构成,拓宽学生视野,尽可能地让学生作品充满更多可能性。
思想大于内容也罢,制作混合体也罢,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用影像、动画、多媒体、纯艺术等各种制作手段,让学生作品中更直接地展示个性,并且与国际化接轨,是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艺术系所要展示出来。
生活在某个空间
《车站·发现》
导演阐述:
短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虚幻、现实和真实,从车站出发,不经意之间被日常生活的琐事所启发,一个小小的站台每天都上演着不同人各自的生活剧,它可以说是我们现在都市生活的一个写照。
虚幻:该部分短片的画面集中在站台的视野里,透过镜子观察对面乘客的喜与悲、聚与散,给了我们一种虚幻不真实感,三列火车的相遇更是将短片带入,镜子里的画面同现实世界的对比体现了虚幻源自真实却不同于真实,虚与实的界限在当今人们的生活里更是越来越模糊了。
现实:这部分的内容都是站台上的广告牌,广告的内容正体现了现在人们生活的压力,现实很真实,却似乎像虚幻一般离我们很远很远。
真实:真实犹如火车通过一般不可阻挡,它带着我们的生活和岁月飞驰而去。
卫诗磊
《车站·发现》是我“DV短片创作”课上的学生作品, 课程结束之后把所有同学的片子汇总在一起做了一次并不严肃的影展,并且在这些影片中找出存在的相似性分成三个单元,其中一个单元很有特点,因为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把镜头对准地铁,这种机缘巧合促成了这个相对记录的单元“列车在地下穿行”。
这部《车站·发现》是拍得很工整也很有意思的片子之一,片子是由三个非常有特点的镜头构成。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固定机位的拍摄,镜头的构图很有意思,镜头的中间有一个镜子,这个镜子造成了列车出现了几个方向的运动,使画面的张力和冲击力变得很强,视角非常的魔幻。第二个镜头轻松调侃,嘲弄地铁中的商业广告。第三镜头,是一个更具力量感的镜头,这种单纯的镜头语言把现实的力量发挥了出来。不过作为单机位长镜头,此三个镜头做的还是略有瑕疵,没有做到十分的完美,也是本片的一大遗憾。
刘恪
《车站·发现》是个很有意思的系列,尽管它被囊括在一个整体里面。这种表现形式的整体感和片中的真实感交相辉映,给人一种莫名的压力。我们的思绪往往随着每一个镜头而辗转浮动,继而回落于属于自己的现
实,这也正是实拍镜头的魅力所在。这种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现场感,更多的是对于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思考。正因为如此,作者的想法不言而喻。
DV影像之未完成《成功之母》
导演阐述:
短片本来想以奔跑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但我第一次使用DV拍摄,十分不顺手,在室内的镜头花去过多时间,后来的奔跑镜头也反复NG,因此积累了大量拍摄失败的素材,同时也深刻明白了每部短片后需要付出的艰辛。本人秉承“存在即为合理”的观点,将这些素材剪辑到一起,也别有一番拙趣。将这部短片命名为《成功之母》,如我在片头所写那样,成功必然要先经历失败,可失败却不一定必然导致成功。生活就是要不断面对失败和挫折,失败过后,成功在即。
卫诗磊
《成功之母》是由我负责的"DV短片创作课"上的学生作品, 课程结束之后把所有同学的片子汇总在一起做一次并不严肃的影展,并且在他们片子中找出存在的相似性分成三个单元,这部片子来自一个相对实验的单元“游戏而已”。这部《成功之母》是其中最能诠释“游戏而已”这一单元的名字的片子,也在影展中赚足了笑声和掌声。
顾名思义,《成功之母》暗示了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而它的趣味正在于这种失败感。因为开始作者是认认真真地打算拍个像模像样的东西。做了剧本,甚至每一个镜头也做了构思,然而开拍之后,一个又一个失败开始了,演员的假正经、导演的不严肃,让每一个镜头都沦为了花絮,这种自然的情感流露而非表演,确实真实可信且引人发笑。最后又一本正经地按照前期的构思把一个个失败的镜头剪辑起来,让整个影片有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
每个轻松的失败镜头也恰恰避免了学生作业经常出现的“假正经”、“做作”、“刻意”等让人受不了、不想看问题,让整个片子变得诙谐、轻松,又平易近人。而《成功之母》这个名字也透着一种调侃和不严肃。
刘恪
《成功之母》在表现形式上是非常质朴的,这种相当于普通正片的花絮镜头在其手下反客为主,以正片的姿态面向大众。这部类似自嘲的作品让人看后感触颇深,某种程度上,它所传达的感觉正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感
受,这种裸的真实给了每一个观者反思自己的机会,也是我们要思考的现实。
《大众DV》
以学生作业来说,影片画面难言精致,甚至有粗糙之感,影片出镜的主角只有一个,却直面镜头,大量制造“穿帮”,与“导演”两人共同完成作品。影片以“思路”取胜, 尽管是一堂难以完成的课堂作业,原本是失败的作品,换一个角度,到看到一部影片的未完成,也是一种有趣的尝试。
彷徨的初次尝试《李智的一天》
作者:李澍 导演/编剧:李澍
摄影:刘海洋 剪辑:刘海洋、李澍
演员:李澍、黄义、孟溪
制作时间:2012年 作品时长:14分31秒
前期设备:佳能EOS 5D Mark II
后期软件: Final Cut Pro HD
导演阐述:
《李智的一天》以简单的拍摄手法展现大学生彷徨的一天,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短片拍摄,所以剧本创作以可行性和试验性为主。《李智的一天》以主角杀人并陷入疯狂作为影片的与结尾。在剧本创作时刻意尝试使最后的杀人举动显得缺少铺垫且十分突兀,以此验证缺少铺垫的杀人举动是否会显得更加突然,更不可理喻。短片意在表达在浮躁社会中人们也许都埋藏着一颗疯狂的心,当自己的价值观被触碰就会爆发,毫无征兆,毫无道理,正如真实人生。
卫诗磊
《李智的一天》是一次剧情片的尝试,可以看出有着很强的想要表达的冲动,是对于生活有话要说的同学。短片显得非常的用力,有着强烈的叛逆和不乐意,对当下的个人生活有看法,可以从片子中看到很强的自我意识。当然对于作品来说,影片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过还是很难不被李澍的真诚和勇敢所打动。
刘恪
李澍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好玩却又很现实的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剧情片拍摄难度较大,但是年轻人总是想尽办法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感触,然而能力的限制往往导致很多作品流于平庸。李澍的这部短片也许还比较生
涩,但其所表达出的血淋淋的现实却让我们不得不忽略那些细枝末节的技术问题。这种剧情和技术所形成的反差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巨大的张力,更是不可预知的人生。
《大众DV》
比较简单的故事,但影片中黑白画面的转换让影片增加了情趣和可看性。
动画的比喻
《相由心生》
导演阐述:
有人说我要草原的花
有人说我要漫天的光
有人说我要地狱的炎
有人说我要春风的吻
欲望是一抹甘露
欲望是燎原之火
是渴望,关于爱,关于眼泪,关于悲伤
也同样是吞没灵魂的黑夜,关于没有星星和太阳的世界,关于在蛆虫里腐烂的心
满嘴的油污的话语长着一张怪物的脸,在虚情假意里,装作人类,活着
不耻的心追逐着虚伪的泡沫,肆意地认为世界已在怀里,猛然回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变成了怪物,蜷缩在人群中,颤抖着
口中出祸,由心生相
卫诗磊
商桑不是位喜欢循规蹈矩的作者,她总是本能地和那些既定的套路、规矩保持距离,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喜欢自己动脑子。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性格。
《相由心生》是部意料之外的片子。最初商桑在和我聊起毕业创作时,说不想做传统的动画,而是拍一部有趣的片子,之后去了很多地方拍素材,比如孤儿院、地铁里。每半个月拿来和我聊一次,她总是在行动中去计划,没有固定的剧本。后来学院引进了一台翻拍架是做材料动画的设备,她又对这个非常感兴趣,用纸上水墨,毛线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在片尾的部分可以看到一些镜头)。同时,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关于“动画的比喻”,把动画语言中“比喻”的成分单独拿出来研究,这是非常有观点的视角。随着对动画研究的深入,也让她最后重新选择动画作为她毕业设计的创作方式,用“动画的比喻”来组织动画,我们可以从片中看到很多“寓意”、“映射”、“暗喻”的成分,《相由心生》可以说是她论文的研究成果的再实践,是一部充满比喻的非叙事性实验动画。《相由心生》声音的设计非常有趣,四两拨千斤,信手拈来各种音效大拼贴,却又不失逻辑,整体控制力很好,让整个片子的气质愈发突出。回过头来看,已与当初的期许大相径庭,完全出乎意料。
刘恪
从制作方法上来看,《相由心生》是很基础的。但是如此简单的作品却表达了很复杂的道理,再一次印证了从一到万,从万到一的逻辑。相对单纯的画面包含了众多的隐喻,如何让观众能够理解并支持作者的意
图,简单的画面就成了某种必需的对应。从这一点来说,商桑的确做得很成功,这成就了《相由心生》成为一部好作品的前提。
《大众DV》
艺术性比较强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具有良好的绘画功底,多种材料的并行运用,与数字影像的结合,形成一种奇特的方式。
忘记自己,找到自己
《隐秘的情感》
(Emotions In The Bag)
导演阐述:
《隐秘的情感》(Emotions In The Bag)是一部被我称为观念电影的片子,没有情节、也没有故事,只是想传达一种生活的感悟,然后求得某些观者的共鸣吧!
整部影片以“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克尔凯戈尔”、“我像村里最年轻的一样年轻,像村里最年迈的人一样年迈。——泰戈尔”、“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克尔凯戈尔”三句人生哲言为影片的主题灵魂。以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袋子里的水果为对象,通过它们在袋子里挣脱时的位置转换来演绎各种情绪,从而影射生活中我们的情绪也像这些水果一样仿佛发生在一个透明的罩子中,只是很多时候不自知罢了。
片子拍到最后仍然没有给任何答案,因为任何一种答案似乎都会成为我个人化的观点,因此只是有了一种感受,提出了一个疑问,然后通过影像、二维图片、手绘图稿等一些视觉语言的碰撞与衔接来做了一种传达吧。我想这也正是一个并不了解什么是观念电影的人愿意厚着脸皮把它叫做观念电影的一个原因吧!
结尾延续了我的一贯风格,那就是大家会看到一段看上去幼稚的话出现,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它的出现很没有必要甚至是破坏气氛。但对于这部片子的作者我来说,却是一个做完这部片子后给自己的答案,也是我想做这部小短片的一种真挚与热忱,是感谢更是鼓励。而这所有的一切我相信都将会成为牵动观者的力量。
卫诗磊
《隐秘的情感》是视听语言课程的一部课堂作业。独立创作并完成一部时间限制为1分钟的影像作品,是北航新媒体学院的传统。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1分钟看似不长,却是一个巨大的制约。如何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成功讲述一个故事,表达想法,传达感觉,是这堂课的关键,也是对作者化繁为简能力的培养和挑战。
崔佳仅完成版本就做了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全篇的结构和作者的私人感受达到了比较整体的统一,青春期的情绪化感受充斥了每一帧每一秒,伴随着含混不清却又不知疲倦的内心独白。崔佳将属于自己的秘密完全展示在镜头之前,这和伴随镜头的窥探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真人实拍与动画相结合的结构也大大丰富了作品的镜头语言,使其趣味性和可看性大大增加。唯一的缺陷是音效上略显不足,但这并不妨碍《隐秘的情感》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刘恪
《隐秘的情感》中定格动画的尝试很多,让动画与实拍有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并利用常见的道具进行表演,试图传达某种情绪。
《大众DV》
实验电影的有益尝试,动画增强了实拍的故事性,稀释了画面的情绪化。
扫描仪·互联网·一分钟
《常识》
(Common Sense)
导演阐述:
《常识》(Common Sense)是一分钟动画作品。该作品源自我对德国的想象。动画中的播音员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向观众朗读着“德国”的概念。而该概念来自baidu(百度)中的词条解释。随后这段中文解释被键入google(谷歌),翻译成德文,并录下其电脑发音。如何理解一个陌生的概念?我们所获得的常识是“正确”的吗?它们有多少通过网络和媒体之口向我们述说?这些问题都是作品想要探讨的。
卫诗磊
汪梦阳说她的《常识》是一部动画作品,我觉得称之为一部多媒体作品更为贴切些。这件作品的初衷源于北航新媒体艺术学院与德国Kassel艺术学院的一次学术交流,每个参加学术交流的同学都要以1分钟影像为主题创作一部影像作品,除了1分钟的时间限制外,其他诸如内容、题材、创作方式都是不限的。让我惊讶的是,汪梦阳在前期并未使用任何传统意义上的拍摄设备,而是一台普通的扫描仪。这样的创作方式对某些人来说有些匪夷所思,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却又暗合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特点。从内容上来说,汪梦阳从互联网上借取她需要的资源,通过巧妙的转换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无形中也让百度和谷歌成为其创作班底的合作伙伴。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已经习惯与从网络上搜索我们想知道的一切,搜索引擎的权威性和仅供参考的注解形成了有趣的反讽。我们对网络的依赖已渐渐成瘾,从中获得逐渐淹没我们内心对这世界的真实认知。如何在纷乱复杂的多媒体时代找回真正的自己?汪梦阳的《常识》已经给出了属于她自己的答案。
刘恪
汪梦阳是插画专业的同学,她的绘画风格非常具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动画来说她是一个门外汉,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距离感让她的作品忽略了很多技术层面的技巧,而使人感到非常真实、直接;且有感染力。《常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用一个形式感很强的镜头和简单机械的语音组成。这简单的组合,使得观者有一种冰冷的且略有距离的感受,然而每一张的变化和逐张抖动的效果丰富了影片的质感,这些都共同构成了影片的独特气质。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气质的传达已经构成了一种独具特点的影像风格,作为一部好的短片的各个元素已经聚齐。
《大众DV》
尽管作品只有60秒,但重复性的信息仍会使观众厌倦,还好在声音上,一个电子女声贯穿始终,使影片形成独特的整体。
卫诗磊
独立动画导演,绘本作者。
现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刘 恪
篇9
摘 要:在本地产业转型需求影响下的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方向,围绕工艺美术品设计教学,搭建平台式教学模式,共建以地方产业链为基础的专业教学链,以"一米集市"助推专业教学成果转化,逐步形成"产、城、人、文"融合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品设计教学思路。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平台化教学模式;工艺美术品;专业创业
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秉承传统,力求创新,搭建传统工艺和现代产业的桥梁,寻求工艺品创新设计方法,突破工艺品廉价低质瓶颈。构建工艺美术大师、工艺技师和专业教师组成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以“两个中心”为教育创新平台,开展以展会友,以赛促学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教学改革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探索,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和动脑结合,设计与制作并重,学生培养差异化特色明显;在工艺美术品工作室开展工作坊式师徒制教学,老师教学生,W长学姐带学弟学妹,工作室教学模式特色鲜明;强调学生设计作品的文化传承意识和自觉商品意识,以市场导向来评价专业教学水平,社会服务成效显著;采用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真实项目导入法等递进式实操演练,与行业企业互动紧密,在“产、学、研”方面开辟了特色发展道路。协同创新――搭建“工艺美术品设计”平台教学模式。
义乌工商学院工艺美术品专业充分利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一带一路”战略先行区的时尚创意产业资源,深化工作坊式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继续依托两个中心、市场和行业企业资源,构建一个产、学、研的旅游工艺品通用型研发平台;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市场运作,树立一个全国的旅游商品品牌,实现专业的内涵发展。
一、协同创新――搭建“工艺美术品设计”平台教学模式
(一)平台化教学模式。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工艺美术品设计依托“政校企研”协同创新的创意平台,集聚整合市场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引工艺大师进课堂;13级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学生参与完成与大连工业大学签订本科和专科校际交换生协议,实施学分互换,实现与本科院校的资源平台优势互补。
(二)建立教学资源库。充分保证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及综合性,满足符合市场的综合型、实践型人才培养需求。引进企业专业技术精简人才,授予名誉导师,为学生实训课程提供生产一线的技术指导,与校企合作企业共享创新技术,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二、校企合作――共建“工艺美术品设计”创新创意教学链
(一)依托产业背景。建立工艺美术品工作室,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对外开展设计服务,积极引进企业商业项目及各种竞赛项目。累计承接项目20余项,累计获得省一类竞赛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10人次;获省时尚饰品设计与制作大赛二等奖1人次,入围奖3人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从通识技能项目、实战演练项目、比赛项目,到企业真实项目逐层推进项目化教学。
(二)深化项目化教学。工艺美术品设计方向与新光集团建立订单班项目化教学模式,实现课程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对接,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新光饰品研发中心及礼品事业部等相关部门实习就业。专业课程《金属工艺品设计》、《时尚礼品设计》、《竹木工艺品设计》、《工艺品包装设计》与企业的设计生产紧密结合,以项目化教学模式完成企业真实项目的导入,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逐步形成旅游文化产品专业教学链。
(三)创新学徒制改革。为使学生能够掌握行业内先进技术,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方向与科技创新企业义乌市3D打印中心共建紧密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技能训练与3D打印设计制作技术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与市场接轨,为义乌工艺品产业转型提供储备力量,为地方旅游文化产品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共享企业平台资源及技术支持的同时,工艺美术品工作室实行“双导师”制,校企一体双导师授课,铸就就业梦。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校企合作项目,也可以接触社会服务订单,组建项目团队,设计项目计划,完成项目设计及制作。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独立的面对客户,接触市场,了解行业的动态需求,有效解决了“学而无用”的困惑。
三、“一米市集”――助推“工艺美术品设计”创意项目孵化
(一)专业创业--特色化双创教育。在我校特色创业教育的良好基础之上,推进创意创业教育,以专业创业带活创新设计。工艺美术工作室坚持以匠人之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筹建“一米创意市集”,深入佛堂古镇、上溪桃花坞等义乌市周边镇、街道,活跃在义博会,旅博会、森博会等平台。旨在搭建开放的创意分享平台,活跃了文创氛围。工艺美术品设计工作室学生可自行筹建项目,完成设计制作。设计成品由校协同创新平台以“一米创意市集”为文创品牌,在展会,校园集市、周边镇、街道等区域售卖。形成以销售设计实物及设计创意等为主要专业创业模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设计、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鼓励引导学生变学校 “上课”到“创客”。
(一)“一米市集”―孵化学生双创项目。除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米创意市集”以推动本土原创,服务地方旅游文化为落脚点,学生通过深入了解本地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师,以传统匠人为师。设计具有地方性,独特性的旅游文化产品,助力佛堂镇古街品牌文化推广及上溪桃花坞桃花节,以专业创业服务地方旅游产业,其中13级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章小丽《义乌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分析》成功申报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
结语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作为浙江省内为数不多的专门针对工艺美术品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以义乌的市场需求及产业转型为导向,不断深化工作坊式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为地方经济及区域建设服务,不断的探索,逐步形成“产、城、人、文”融合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品设计教学思路,构建服务地方的平台化工艺品美术品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以广东科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高广宇 专业与课程 2015(5) 26-28
篇10
一、以理论做导航,更新教育观念
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指南》精神,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进行了认真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的目标。从优化教师个体素质入手,采用培训、外出参观学习、自学、听专家讲座视频等多种学习形式,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题培训和进修,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如,在幼儿园人手缺编的情况下,派出谢似钿老师参加了为期9天的福建省第十二期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了市里安排的“《指南》背景下教育实践活动探索”的系列专题讲座。每月幼儿园坚持开展业务学习活动,学习相关的美工教育方面的文章,如“《指南》艺术领域的理解与实施、实施《指南》,从改变教学设计思路开始,解读《指南》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等,了解当前幼儿园美工教学新动态;同时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让老师们搜集日常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如:“教师如何把握幼儿美工技能教学引导的度”、“幼儿美工教学如何解决技能教授与想象力之间矛盾”、“幼儿美工技能学习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策略”“如何有效的实施美工活动分区教学”等问题进行探讨;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参研人员的理论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环境创设,促进幼儿个体发展
《指南》中艺术领域提出“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操作材料是美工活动的物质支柱,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
如:“花儿朵朵”这一主题的手工活动,第一次教师组织活动时,用了统一的范例,提供给了孩子们同样的制作材料,虽然孩子们制作出了比较精细的“各种各样的花”,但是,这时的孩子们只是在模仿的“艺术工匠” 。这种活动无法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体现创意的机会与条件。
这就体现了活动中材料的提供与幼儿活动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给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幼儿在解决问题上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发散思维。经过几次的集中研讨、修改、实践,教师在设计上做了调整,把活动室环境布置成四组,为孩子们提供了颜料区,折剪区、环保区、泥工区等。丰富的材料,自由的多种选择,满足了不同孩子的需要,孩子们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一下子就扩展了创作的范围,他们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表现“各种各样的花”。
三、开展系列活动,梳理提升幼儿经验
《指南》艺术领域中明确指出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充分创造条件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并由此积累起丰富的感知经验进行艺术创作。系列活动设计能梳理提升幼儿经验。
如:“美丽的花瓶”
活动一《参观欣赏花瓶》,教师利用户外活动时间带领幼儿到花店参观,观察花瓶,了解花瓶的基本形状,给孩子们展示花瓶与花的整体,让孩子们充分的感受了花瓶的美,孩子产生了花瓶、花、装饰的直接关系,他们感受到了花瓶美化环境的美感。
活动二《PPT欣赏花瓶》,ppt课件配上音乐,在音乐的渲染中一幅幅的浏览花瓶,孩子们又从另一个角度感知了花瓶,是一种情感的提升,但是PPT一闪而过的画面无法让孩子近距离的感知花瓶身上的花纹装饰。
图片展解决了这一缺陷,我们将图片长时间的展示在活动室周围,孩子们不断的近距离的欣赏,他们发现了花瓶身上的图案,并喜欢上这些图案。通过这样的不断的欣赏,感知,激发了孩子创作的欲望。
活动三《设计创作花瓶》,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颜料、排笔、剪刀、各种瓶子、皱纹纸、蜡光纸、毛线、彩色吸管、双面胶等材料,在活动室一角设计了花瓶展览台。幼儿自由选择材料,用不同的形式表现花瓶:有的剪纸剪出花瓶的基本形状,有的幼儿拿起塑料J,将吸管竖着粘在瓶子上,无规则的进行排列装饰整个瓶子,有的幼儿拿起了玻璃瓶用黑笔在瓶身上画上图案,有的用颜料在瓶身上涂上不用颜色的大块的色块,这一次活动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对于花瓶的表现方式比较单一,没有综合性的选择材料进行表现,很多提供的材料都无法得到很好的采纳与利用,还有一部分幼儿由于区域范围较小,失去了参与的机会。
活动四《手工坊》,教师投放一些手工作品(图片和小制作)供幼儿欣赏,激发幼儿的模仿再创造。并调整、增加材料的投放,选择幼儿熟悉的,便于表达的材料,一下子就扩展了创作的范围,运用了生活中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出了形态各异、不同材料的花瓶。可见活动材料的投放创设,直接影响着孩子思维的拓展,我们提供幼儿熟悉的,便于表达的材料越丰富,越能激发孩子的创作想象力。极大的满足幼儿动手动脑进行创造的欲望,并给幼儿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反映客观事物提供可能性,使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发挥。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也得到了升华。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