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

篇1

[关键词] 著作权法 竞争法 技术保护措施

相较于传统著作权时期,数字时代的著作权侵权问题更为严重。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彻底冲破了限制作品复制和传播的客观枷锁,信息互联的实现使得数字时代的著作权侵权更具隐蔽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数字技术进一步凸显了著作权作品的潜在经济价值,作品由单一的书籍、图画到平面图像、音像再到3D模型,数字技术不仅丰富了作品种类,拓展了著作权作品的应用范围,更提升了著作权的使用和交易价值,使得侵权行为对著作权制度的影响更深远,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更为严重。因此,遏制日益高涨的盗版和著作权侵权行为对计算机软件等新兴产业的威胁,成为著作权人、相关产业从业者以及立法机关的首要任务。

基于数字时代著作权侵权的新特点,著作权人除了借助法律的公权力救济,还运用技术性保护措施来保护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一般是指著作权人对通过接触、复制等方式使用作品的行为进行限制的技术性保护方法,分为有效控制接触作品的技术措施[1]和有效保护著作权人权利的技术措施[2]两种。前者通过限制使用者在未授权的情形下使用作品或软件以促使使用者必须为使用作品获得授权;后者则通过规制非法复制、发行作品的侵权行为,实现保护著作权人专有权利的目的。

相较于传统著作权时期,数字时代的著作权侵权问题更为严重。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彻底冲破了限制作品复制和传播的客观枷锁,信息互联的实现使得数字时代的著作权侵权更具隐蔽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数字技术进一步凸显了著作权作品的潜在经济价值,作品由单一的书籍、图画到平面图像、音像再到3D模型,数字技术不仅丰富了作品种类,拓展了著作权作品的应用范围,更提升了著作权的使用和交易价值,使得侵权行为对著作权制度的影响更深远,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更为严重。因此,遏制日益高涨的盗版和著作权侵权行为对计算机软件等新兴产业的威胁,成为著作权人、相关产业从业者以及立法机关的首要任务。

基于数字时代著作权侵权的新特点,著作权人除了借助法律的公权力救济,还运用技术性保护措施来保护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一般是指著作权人对通过接触、复制等方式使用作品的行为进行限制的技术性保护方法,分为有效控制接触作品的技术措施[1]和有效保护著作权人权利的技术措施[2]两种。前者通过限制使用者在未授权的情形下使用作品或软件以促使使用者必须为使用作品获得授权;后者则通过规制非法复制、发行作品的侵权行为,实现保护著作权人专有权利的目的。

竞争政策是指“市场经济国家为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而实施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确保竞争机制在相关市场发挥作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增进消费者福利”[5]。随着著作权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竞争程度不断提高,技术保护措施与著作权制度的冲突也延伸到竞争法领域,实施技术保护措施所应适应的竞争政策也越发复杂。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著作权人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可能会采取一定的技术保护措施限制或排除竞争对手,实现对相关市场的控制乃至垄断,从而获取垄断利润。其典型表现是搭售,即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著作权人通过对作品进行技术处理使用户只能借助其生产或指定的设备来使用作品。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著作权人以“合法”方式规避传统著作权法的规制,不仅将自身风险和成本转嫁给使用者,更进一步攫取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近年来,现实中已经出现不少利用技术保护措施直接或间接控制产品销售的案例[6]。这种技术保护措施潜在地破坏市场结构,影响正常的竞争秩序。

在市场交易中,由于经济实力弱、识别商品能力不足以及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处于交易中较弱的位置。这种现象在网络时代更为明显[7]。一方面,有效控制接触的技术保护措施有可能使消费者无法提前获得足够的商品信息,用以判断、评估乃至做出决策。这不仅加剧了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例如在一些付费的网络数据库中,付费前该数据库仅提供相关数据资料的简要介绍甚至只是题目,消费者无法充分获知该数据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一旦支付了相应费用后有可能发现该数据资料毫无使用价值。网络数据提供者往往只设置技术保护措施,对于因过度保护而受到侵害的消费者并无救济程序。碍于自力救济的高额成本和繁琐过程,消费者往往只好放弃这一权利。另一方面,有效保护著作权人权利的技术措施可能阻碍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在上例中,一些付费网络数据库为了防止抄袭或学术不端行为的猖獗,对相关数据资料采取技术保护措施使其无法通过简单操作进行复制、粘贴。合法消费者虽然可以利用专业转换软件实现对该数据资料的复制、粘贴等操作,但这一技术保护措施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不利于作品的传播和使用,属于技术保护措施的不当使用。

综上,我们既要借助技术保护措施来恢复著作权人对作品的控制,又要限制技术保护措施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篇2

【论文关键词】发展趋势;营销管理;营销战略

一、消费者行为的发展趋势

消费者行为的发展和变化是促进营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和时代最重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科技,以及消费者因科技而拥有更高的知识和能力。现在他们的行为正向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注重价值取向,追求个性化、独特化。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仅考虑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还追求其附加价值。同时.个性化已逐渐成为现代人性格的一大特征,其号召力还会进一步上升“人们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去寻求、表达、确认并且肯定一种存在的感觉”

(二)信息索取趋于多、捷、便。互联网的运用和发展,正逐步减少和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和高昂的信息成本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和不便。

(三)关注和重视社会利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消费者在满足个体消费需求的同时,更注重保护生环境,防止污染.节省及再利用资源。

(四)消费者的奢华路线。消费者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五)追求便利的要求日益突出,超市和大卖场日益成为购物首选。根据AC尼尔森的购物者趋势调查,80%的中国消费者每周光顾超市或者大卖场。而同等比例的消费者在这些场所的日用品支出超过了其他渠道。

(六)高度竞争的市场,忠诚度不高的顾客。现代代业态的发展为中国购物者带来了便利、实惠、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更多的营业时间。

二、营销管理未来的几大发展趋势

(一)知识化趋势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知识将成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尽管这并非是排斥资本的重要性,但资本作为重要资源的地位将趋于下降。营销管理的知识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企业要想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就必须设法变成能使各阶层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中形成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尊重知识、运用知识的良好风气,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做到创造未来,把握未来。

(二)数字化趋势新经济形势下,数字信息将取代模拟信号,信息处于数字形式之中,许多不同形式的信息被合成、创造,并以光速压缩传送,这为营销形式的变革创造了空前的物质前提。而顺应营销形式的数字化走向。营销管理也必然广泛地采用数字化技术,才会更为科学有效。

(三)个性化趋势市场的细分化和个性化是未来市场发展总的趋势。个性化的营销最终是以产品满足单个消费者需求为归宿的。因此,个性化的营销强化了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管理,营销管理的目标将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顾客忠诚度。

(四)网络化趋势网络是新经济发展的基石。一方面网络经济将迫使许多企业进行必要的改建和调整,另一方面,从产品的研发、设计规划、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都将更多地采用数字网络。

(五)非价格竞争趋势在传统的经营条件下,由于产品、服务各方面不存在大的差异.这往往容易使企业陷入价格竞争。而新的经济条件下,产品和服务日趋专业化、个性化、差异性,因此企业竞争。将采用为顾客提供更具特色、更能适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形式展开。

(六)合作化趋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但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性决定了企业之间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和使用上不仅存在竞争,还必然导致合作。共享知识、共用信息将创造出更多的知识,增强企业竞争力,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又为共享知识提供了可能,

三、企业的营销战略应进行相应调整

为满足消费者心理和行为转变的需要。企业的营销战略应进行相应调整。主要有:

(一)在营销理念上,从满足消费者需要到满足消费者欲望和增加顾客体验转变。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消费者者经从满足基本需要向增加消费体验方向转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要把你的产品和服务从满足需要提升到满足欲望和增加客户体验.必须建立全公司营销导向,并且在市场细分战略上,使用欲望细分,是一种依据顾客价值观念来划分市场的方法什么对他们来说最重要,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这是理解顾客购买原因的关键。

(二)营销重点放在满足消费者心理、精神及情感需求上。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靠单纯的硬性广告轰炸就能提升品牌附加价值并大获其利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中国不少品牌已通过广告完成了品牌初级资产的今天,要把满足消费者欲望和创造体验作为抢占消费者心智的重点。让消费者真切地感受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发自肺腑地认同它。

在产品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单纯的利益需求不足以打动消费者的心,而能满足消费者自尊、自我实现的高层次品味追求,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因此,结合企业产品的特点及消费心理,提出征服消费者内心的“品味”概念。创造一种强调体验的品牌形象确属时代的必然要求。世界著名的宝洁公司明确指出,品牌有三重天:从基本的清洁功能型到中层的时尚型,最高境界是品牌精神行销。

(三)在促销战略上,创意强化体验的品牌形象。今天,消费市场已进入成熟期阶段,消费者的需求也早已超脱“质”的阶段,而进入较高层次的“品味”水准,品味不是商品,而是概念,所以2l世纪商品推广重点应为不是卖商品本身,而是卖概念为主的推广策略,即创造一种强调体验的品牌形象,顾客们就会蜂拥而至,争取购买,拥有、使用这种商品。

(四)在营销策略上,讲究品牌整合营销营销的终极目的在于建立品牌,实现不营而销。品牌整合营销包括几个方面:

其一是强势品牌之间的联合,比如可口可乐与传奇的整合、娃哈哈与QQ的捆绑销售等,互联网的快速聚集人气必然通过与传统产业的整合来实现增值。其二是传播推广策略的整合。公众、户外、网络和电视等多哥广播频道的联合推进。空中传播形象,地面攻打消费防火墙,在生活圈的媒体群中全方位的让消费者感受,终端临门一脚让消费者掏腰包。其三是品牌的延伸和拓展。长虹出了手机,吉利除了轿车还有几所学校。联想除了电脑还有地产等。企业家们永远不会安心于一时一地的做生意。国际是工厂,全球是卖场。

篇3

关键词: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加大对信息化系统的综合利用,在建筑施工中实行信息化的先进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强。

1建筑施工的信息化发展现状

1.1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的原因

1.1.1主观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的竞争已经趋于全球化,建筑施工企业也从原来“政府分配,公司承包”的模式过渡到“招投标竞争”的模式。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竞争机制尚不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时,往往在“投标、资金回笼、验收结算、施工成本控制”等方面碰到一系列困难。为了应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以便在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迎头赶上,建筑施工企业就必须全力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因此,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有意识地努力提高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采取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实行信息化的建筑施工管理,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使企业逐步走向施工信息化[1]。

1.1.2客观原因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而稳定的发展,这也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的高速发展。随着工程的规模越变越大,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工程造价的计算、工程图纸的设计、施工技术管理等方面,传统的人工计算、手工制图和单纯的体力劳动等由于工作效率低、准确率低等原因,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把信息技术跟建筑施工技术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既符合市场环境的要求,也是对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2建筑施工的信息化发展现状[2]

我国建筑施工的信息化建设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这近三十年以来,取得了很不错的成就。一方面,是建立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系统,把计算机技术与工具软件相结合,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和办公管理的的一体化与信息化。通过电脑进行无纸化办公的模式,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还能够使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另一方面,是把自动化控制技术合理地应用到建筑施工中,通过使用大量的自动化施工设备,加强了对高层建筑的垂直控制,以及对建筑测量沉降、工程测量的自动化检测和分析,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工程质量。

但是,我国的建筑施工信息化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对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存在不足:①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普及,特别是投标、预算、合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普及率还很低,只有30%左右。②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及使用的深度有待加强,目前一般企业还只是停留在对日常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层面上,而对于数据分析、资源共享方面的性能还没有得到挖掘。③企业决策者对信息化的建设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全面的了解,往往只是进行教条式的单纯模仿,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应用。

2 建筑施工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2.1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普及化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与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时代,网络及电子商务的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这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通过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普及化应用,能够更加快捷、方便地得到各种有效数据信息,用以完善与发展内部的信息化系统,同时,通过网络数据库,可以对施工的数据信息进行跨区域的交换和共享,这对施工项目的管理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网络及电子商务具有相当便捷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与可存档性,使信息资源的整合得到大大的加强,也使人在建筑施工中的主观重要性大为降低,人才的流动不再会对建筑施工造成重大的影响,企业的并购、重组、合作等变得更加便利。因此,随着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的转变,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普及化已经成为了建筑施工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2.2信息系统的全面数字化

我国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建筑施工信息系统向着全面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在建筑施工的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管理、日常生产管理及财务管理等方面,均已开始实施全面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的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追求、抢占更多的市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不断利用自身的实力,购买各种先进的施工设备,引进高新技术,并以信息化系统为基础进行管理,全面实现了施工管理的信息化,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全面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力度,同时也加快了对全面数字化信息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当今世界是一个数字化全面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已开始实施数字化的信息管理,这样就为建筑施工的生产、管理等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然性。建筑施工企业只有通过实施数字化的信息系统,掌握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权[3]。

2.2 信息系统的科学化

信息系统的另外一个发展方向是科学化。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上,主要是对施工计划、原材料供给以及资金的预结算等进行管理,传统的管理是通过手工进行数据的归类与建档,不但劳力费时,效率低,而且查询既麻烦又费时间,还容易出错。建筑施工企业使用信息化系统后,通过建立信息数据库,进行分类别类的整理,并建立好检索条目。这样一来,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检索查询自己需要的数据,不但能够大大缩短检索查询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准确率,有关的管理人员通过这些操作就能够及时掌握工程施工进度等各种信息,把握好资源的合理调配与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输出设备能够把需要的数据信息进行格式化的输出,实现办公自动化。最后,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对基础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析、整理,归纳出更深一步的有用信息,为生产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信息系统的市场导向性

在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也都在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进行规划。一方面,企业根据施工项目的实际数据来不断完善数据库信息,同时根据市场上的人工、原材料、设备等实时数据,及时修正企业内部的数据库信息,做到数据信息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波动,在企业内部,根据自身的施工成本和市场价格等,建立一个完整的投标报价系统,并根据不同标的、不同时期的市场价格的变化,对数据库信息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在投标时就可以对施工造价进行更准确的预算,同时对竞标对手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以增加投标的中标率。

3 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充分把握好这一点,积极地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在未来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刘洪林.建筑施工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3).

篇4

1.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的原因

1.1建筑施工信息化的客观原因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传统的以人工计算工程造价的计算方式、手工描绘工程图纸的设计方案以及单纯的依靠人工体力进行建筑工程的建设行为,以无法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在建筑施工方面,引进高科技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企业传统的施工生产方式和施工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是市场经济环境对建筑施工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也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2建筑施工信息化的主观原因

我国加入WTO之后,为了增强国内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打破传统的“以政府分配项目,建筑公司承包”的建筑施工模式,促使我国的建筑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对国内的建筑施工企业采取了“投标竞争”的形式,以谋求在建筑施工领域有步骤有层次的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意识。进而促使建设施工企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

但是,虽然国家在建筑领域内的这些改革,提高了我国建设施工企业的竞争意识。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参与实际的市场竞争时,也遇到“投标中标难、回笼资金难、验收结算难、项目低价中标后成本控制难”的难题。并且,由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竞争机制的还尚未完善,这一社会现实更加大了建筑施工企业解决这四大难题的难度。由于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既然建筑施工企业无法改变市场竞争体制,为了寻求企业自身更好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就必须从改善自身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入手,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建筑施工企业可以从创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经济结构、投资方式等方面入手,建立包括办公信息系统、企业资源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四部分的建筑企业信息管理体系。这四部分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建筑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通过建筑施工企业的这些改革创新的举措,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促使建筑施工企业更好的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施工企业中,利用高新信息技术对建设施工实行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渠道,使施工企业从产值效益型转变为管理效益型的有效途径。

2.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2.1全面数字化的趋势加强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程度也得了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在国内建筑施工行业中,全面数字化和网络化趋势已经渗入到了建设施工的资源配置、建筑施工的财政管理、建筑施工的人员利用、建筑施工的日常安排等各个方面。其中,我国国内的很多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商机,打赢这场现代市场的信息战。更是充分地利用企业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建筑施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方面,不仅引进了先进的信息高新技术和设备,为施工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硬件环境。并且,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建设施工企业更是注重了数字信息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软件环境。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这不但为包括建筑企业在内的众多生产经营部门实现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且还为这一趋势的推动提供了必要性。谁先掌握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谁就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抓住机遇。

2.2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的发展

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有利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借助于互联网,建筑施工能够得到更便捷的信息数据支撑,而且对于建筑项目的管理来说,网络同样提供了信息处理和存储的有效途径。此外,在信息交换方面,借助于内外部网络则实现了对建筑施工信息数据的无障碍交换和共享,并且通过网络数据库的建立,为便捷的检索相关信息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和现代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电子商务也成为建筑施工的重要发展趋势。

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操作性强、可复制和存档的便捷性也在建设施工企业的企业重组,企业合作中凸现出来。传统的建设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注重了“人”的主观地位,人才的流失可能导致整个建设施工企业无法正常运行。而网络及电子商务的运用,加强了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即使没有当事人的参与,整个信息系统由于自身完善存档工作而保证企业高效的运转速度,也能在短时间内,综合有效地信息,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而也降低了人的主观重要性。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实现,节约了建设施工企业出门洽谈业务的经费,节约了企业资金。

2.3信息里用的科学化趋势加强

建筑施工企业统一的工期信息可分别为生产计划、材料供应、预算等方面。建筑施工统计部门从各自的需要出发进行检索,而数据库规模和种类的增加, 使施工人员不但可以及时掌握施工项目自身的信息, 还可检索到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与管理规定, 获得全面的信息支持。此外, 检索结果还可加工为各种需要的格式输出, 支持办公自动化。在信息利用方面, 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 引入科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基础信息进行自动深加工, 进一步产生支持决策的有效信息。例如, 可提供工期、质量、成本分析工具软件, 分析比较实际工期与计划工期, 排定下一阶段生产计划; 发现质量通病并查找原因; 及时汇总成本, 找出节支或浪费发生的主要环节。

2.4市场导向性趋势加强

施工建设企业为了应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形式,常常根据中标项目的水准完善市场价格数据库。与此同时,根据市场人工机械成本, 主材、周转材消耗水平建立市场定额库,进而修正企业内部定额数据库,另外在建设施工作过程中,应不断完善企业技术资料储备。建立基于企业内部定额及市场价格基础上的投标报价分析决策系统;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在不同标的、交易规则、业主、对手构成特定市场条件, 分析不同市场环境对投标人及投标技术、价格的影响, 分析价格变动因素,对照企业成本价格, 得出工程结算利润的变动规律, 再根据测算竞标对手出价范围, 结合几率分析判断修正报价。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施工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拓展企业自身的信息渠道,以真正做到以市场发展为企业发展的标杆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依据市场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市场应对策略,促进建设施工企业的长足发展。

篇5

关键词: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规制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网络市场的弥散

(一)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

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界定为:市场主体为争取交易机会或者获取交易上的优势,以互联网为媒介和平台而实施的违反善良风俗、商业道德,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竞争行为。

(二)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

1、虚拟化。虚拟化是网络市场最独特的表现。首先体现为市场本身的虚拟化。其次,体现为市场主体的虚拟化。最后是行为的虚拟化。

2、数字化。网络市场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离散的、无中心的、多元网状的立体结构和运作模式为特征,信息瞬间形成、即时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的人机界面构成的交易组织形式。网络市场中的竞争行为相应的就表现为以数字为基本载体,以网络技术为基本手段来实施。

3、网络化。网络市场通过互联网将分散在各处的交易信息系统联结起来,成为一个市场交易信息交互的组织形式。网络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天然的具有了这种网络化的特征,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借助网络化的互联空间,通过电脑处理接点发散于整个系统。

4、信息化。市场中的竞争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争取交易机会的行为;而从表现形式上说,其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传递行为。市场主体通过竞争行为,向其他主体传达交易信息,由信息受体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选择交易对象。网络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集中表现为信息的产生和传递,体现出信息化的特征。

(三)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1、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网络市场中的弥散。随着网络市场的拓展,随着网络市场竞争的深入,“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借助网络载体,在网络市场中弥散,影响了网络市场的竞争秩序。

2、基于互联网的特殊性产生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类:一是与域名相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二是与网络链接有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三是与网络数据库有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的困惑

(一)价值理念的困惑――自由抑或干预

自由主义者认为网络是天生的自由派,网络为自由而生。“这个空间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完全自我组织的实体,没有统治者,没有政治干预”。而立宪主义者则认为“网络市场的自由绝非来源于政府的缺席”,“在我们所建造的世界里,从社会中排除所有的自觉的控制,并不能带来自由的繁荣;把自由放到某种自觉的控制之中,才有可能带来自由的繁荣。”价值理念的冲突导致网络市场竞争行为规制的制度构建缺乏精神内核,是否应当干预网络市场竞争,干预到何种程度,如何干预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二)规则构建的困惑――法律抑或技术

互联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网络市场是基于网络互联形成的虚拟空间,其产生、运作和发展都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撑。这导致网络市场交易中的行为更多的显现出技术化的特征,许多规范网络交易行为的行为规范都直接套用了技术规则。但是一方面,“技术可能无法解决外部性或市场缺陷问题,如威胁网络经济的垄断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法律和规范来控制技术一直是一个徒劳无益的举措”。为了赶上这个无边界的全球性技术的发展步伐,法律制度也历经艰难。

(三)方法进路的困惑――立法抑或释法

作为独立于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字空间,网络市场是否需要一套独特的法律?或者,适用于现实空间的法律做一些调整和完善后,是否也适用于网络市场?坚持用全新的立法来规制网络市场的观点认为,网络市场是完全迥异与现实世界的新的社会存在形式,它颠覆了现实世界时空观和行为观,这必将带动网络世界中的法律革命。但也有观点认为,对于网络市场的行为控制,不需要制订新的法律,只要对现实有效的法律规则做解释,即可实现对网络市场行为的有效控制。

三、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规制法律体系的构建

(一)理念的明晰――适度干预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网络市场竞争秩序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自由和干预的取舍应当从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维护交易秩序的角度出发。网络市场的吸引力就在于其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异于现实空间的、便捷的、灵活的、高效的交易形态和组织形式。而法律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目的也在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有效竞争,为市场主体创造更为广阔的自由竞争空间。

2、坚持对网络市场竞争行为的适度干预。从本质上讲,网络市场交易主体的竞争行为是作为现实市场的延伸而存在的,是依托于现实空间的社会主体的现实需求而存在的,其行为产生的效果最终作用于现实生活中客观主体,其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现实主体的需求。因此,基于网络市场竞争行为的现实相关性,基于网络市场中市场机制可能失灵的现实状况,对其进行适度干预是有必要的。

(二)方法的选择――多元善治

1、多元价值的衡平。价值目标的多元化是现代法律发展的趋势。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被明确赋予了三重价值,即规范市场竞争、促进有效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在网络市场,市场竞争的过程除了以上价值以外,还承载了弘扬民主、保护自由、发展网络科技等更多层面的价值追求。既要鼓励运用多样的网络技术开展更有效的竞争,又要防止由新兴技术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既要发挥网络便捷、高效、个性化的优势,促进市场竞争的开展,又要防止因为虚拟性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放大,影响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正当利益。

2、多元主体的配合。传统市场竞争秩序的形成主要源于两点,一是“无形之手”的指挥,二是“有形之手”的干预。市场的自生自发秩序在国家干预下趋于理性,趋于规范,“经济人”的逐利冲动在国家之手的干预下纳入了有序的范畴。在此过程中,竞争秩序治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以及经营者,并且,这种治理是政府主导下的治理。然而,在网络市场,由于技术性、信息化和虚拟性的存在,传统的政府等主体对市场秩序的控制能力则趋于弱化。为此,在规制机制的构建中,要更多的考虑多方主体的协调配合。

3、多元规则的协调。美国著名网络法学者劳伦斯・莱斯格在其著述《代码――塑造网络市场的法律》一文中描述了规范人类网络市场行为的四种约束:法律、规范、市场和代码(code)。这种四分法较为精辟的归纳了网络市场竞争秩序规制所要遵循的四重法则,即国家制定的法律、自发的行为规范、市场运行的规律和技术构建的代码。法律在网络市场中最忠实的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政府强制力;社会规范是社区非正式的民意表达;市场通过“无形之手”实现着资源的配置和权利义务的衡平;“代码”则是构成网络市场的最基本的运行框架,是网络市场竞争行为的基础规则。这四种不同类型的规则协同构成了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的现实基础。

(三)体系的构建――“硬法”规制与“软法”引导相结合

1、充分发挥硬法的规制作用。在这里,“硬法”主要是相对于“软法”而言的,是指传统的狭义的法律,即由国家制订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行为规范。从行为角度讲,网络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发生在网络市场,但是其实施主体,及其违法行为的效果,都是客观的,对于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是客观的。因此,对于网络市场竞争秩序的规制也应当建立在对“客观”行为与结果的规制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与现行法律法规相结合,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构建规制体系。

2、充分发挥“软法”的引导作用。莱斯格描述的法律就是前文所述的“硬法”,而“规范、市场和代码”都属于“软法”的内容。由于规范和市场属于传统行为规则所及的范围,此处不再赘述。着重探讨“代码”在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中的指导意义。软法对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规制的根本,在于要以法律理念引导网络市场“代码”的形成,构建符合法律规定的网络市场竞争技术规范,实现技术规制的法治化。

参考文献:

1、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2、种明钊.竞争法[M].法律出版社,2008.

3、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塑造网络市场的法律[M].中信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供电系统 电力营销 数字化管理 模式研究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供电企业需要加强竞争意识,转变工作重点,力求电力营销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供电的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化管理的概念

数字化管理是指依靠计算机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管理目标。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企业资源计划的普及,企业对于新技术或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成本的控制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无疑成为了企业的关注点。在以往的质量管理办法中,信息采集不规范和质量问题的频繁出现严重影响着管理的效果,而在对质量的监控上不能严格依照现有的法规则直接导致了效率的低下。在当今的发展趋势下,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信息化大大增强,相关的质量管理部门开始采用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增强质量管理的效果。数字化管理便是能够实现优良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数字化管理在供电系统电力营销中的作用

在供电系统电力营销中采用数字化管理不仅可以推动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且能够提高供电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伴随着国家对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视,电力在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显现,电力管理体制中,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而这一体制的转变无疑给供电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改革体制中,供电企业逐步独立成为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工作中的主要方向则变为经济效益,以此为中心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现实,企业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保证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传统的供电企业管理体制设计理念较落后,局限性比较大,在供电企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已经落后,全新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将成为管理供电企业的新的重要方法。

电力营销中不仅仅是对营销信息化的要求,还包括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在电力营销中采用数字化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电网经济平稳运行、生产安全和管理规范化,还能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节约生产成本,从而提升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电力营销的数字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于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中的问题应采用分布式结构进行处理。它的总体模式是将整个系统集中到运行平台上,将数据保存到中心数据服务器中,而将主程序分布到各个应用服务器中,利用中间件提高运行效率,增强可靠性。

(一)服务系统构建

建立电力营销数字化服务系统是应用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集合所需要的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事务处理服务器、工作流处理服务器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器系统来配合完成各项任务。服务器的科学合理配置可以采用以下方案:

1、在运行数据服务器时可以将两台小型机同时运行,对磁盘阵列数据进行存储,发挥小型机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高的优势,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2、将多台个人服务器作为应用服务器处理事务,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

3、集中系统数据并存放到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集中布置服务器群,通过信息通道实现客户端与数据库的交互,控制对象级和数据级的访问。它方便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升级,并能保证数据的安全访问。

(二)系统的体系结构

电力营销的数字化管理大致可分为应用的表示、业务的处理和数据的存储。其中应用的表示主要负责客户交互和数据的表示并申请来自于业务处理层的核心服务处理和显示服务的结果。业务处理层负责完成业务逻辑服务,例如校验、统计、分析系统。数据存储层主要进行对数据资源的管理,更新和检索数据。

新的三层结构在二层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业务处理逻辑脱离了应用表示逻辑,用应用程序位用服务器将客户端和服务器进行隔离。在实现业务逻辑的时候采用中间件,根据应用需求的改变调整应用服务器,省去了修改客户端的麻烦,使客户端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客户端在访问数据库时只需要通过中间层,不涉及到数据库,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三)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应用系统通过它实现资源共享。中间件技术的应用使不同节点间应用进程的关系管理、负载保持平衡,还可以使应用调度顺利进行,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网络监控的稳定性、以及流量控制的准确性。实现系统运行的完整、可靠。在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的环境中,中间件技术的应用在系统构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可以快捷的创建和管理工作流,而避免了复杂的计算机编程。工作流平台一般采用的是使用简单的图形化定制工具,灵活定义、管理和监控。也就是将每一个用图形表示出来的组件用拖动和连线的方式相连接,形成相对应的业务流程。工作流技术的采用在电力营销的数字化管理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使系统的应用变得灵活、便捷,而当业务进行的方式有所改变时就可以相对简单地更改组件,满足要求。

四、结束语

在供电系统的电力营销中,采用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保证供电企业系统、规范、科学地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促进供电系统与全球数字接轨的重要保证。加强电力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曹宏宇,戚国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系统的总体分析与设计[J].农机化研究,2004(2)

[2]王平.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建设[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3(10)

[3]金汶.电力需求侧管理期待五大措施[J].广西电业,2005(10)

篇7

有线数字电视的政府规制,即政府运用法律或行政手段对有线数字电视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克服或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失灵,保证市场利益的合理分配。规制的内容主要有内容、市场和技术等几个层面。在此我们重点讨论有线数字电视的市场规制,即政府对有线数字电视的市场进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费率和技术标准等的规制,不包括政府对内容的规制。

政府对有线数字电视进行规制,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1.有线电视的自然垄断属性要求政府规制

有线电视被公认为具有很强的自然垄断属性。自然垄断产业需要巨大投资,且需要通过较长周期才能逐渐获得回报,沉淀成本大,对企业的经济实力要求高,但一旦运营,容易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规模大,资金消耗大,这就要求政府对有线数字电视的市场进入制定管制政策,以保证自然垄断产业的规模经济;有线数字电视的自然垄断属性容易带来另一个后果,即生产的低效率和分配的低效率。垄断企业可能凭借其垄断地位制定高于平均成本的垄断高价。这就要求政府出台有利于市场竞争的政策,放松市场进入的门槛。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在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之间取得平衡。美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政府规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92年的美国有线电视法尽管在法律上禁止某一地区有线电视的特许约定,但并不禁止或者说默认某一地区事实上的垄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和增加市场竞争的力度,美国在1996年的《电信法》中打破了电信和有线电视的界线,允许电信业进入有线市场,刺激了有线电视市场的有效竞争。

2.新型的媒介业务要求政府规制

每一种新的媒介产业或新的媒介业务的出现,都必将对原有市场结构产生影响,给市场带来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参与,以确保媒介市场有序、良性地运行。美国有线电视才兴起的时候,与无线电视竞争,产生了许多矛盾,曾困扰着有线电视的发展。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Must-CarryRule(有线电视系统有责任传输当地无线电视台的信号),较好地调节了二者的矛盾和平衡二者的利益,保证了有线电视的发展。

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的开展,将导致原有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势必对原有媒介市场产生一定影响,这就要求政府能发挥全盘宏观调控的作用,来预防或弥补市场的失灵;

有线数字电视的兴起,并不仅仅对市场结构产生影响,还在双向互动的平台上提供许多新的业务:如数字电视付费节目,影视作品的点播,游戏,股票交易,数据库等信息服务。这些新的服务的出现,需要政府针对种种市场行为出台相应的规制措施,来确保其发挥良好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

3.有线电视的国家产权要求政府规制

根据《有线电视管理规定》,我国的有线电视台由政府或机关、部队、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设立,个人不得申请设立有线电视台,且不得与境外机构或个人合资、合股设立有线电视台和建设、经营有线电视网。尽管我国媒介遵从市场规律,按照产业方式运作,追求市场效益,仍然是公共资源,需要求得市场效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这就需要政府在市场机制失灵出现恶性竞争和垄断时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规制,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收获最大的市场效益。

二、我国有线数字电视政府规制现状

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的政府规制主要涉及到有线电视的一系列法规和新出台的有线数字电视法规。

1990年11月2日,国务院批准了《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于11月16日施行。我国有线电视事业由此走上了政府规制的轨道。广播电影电视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有线电视的行政法规和技术规划、标准,如《〈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有线电视系统技术维护运行管理暂行规定》等。1994年2月3日,广播电影电视部了《有线电视管理规定》,将有线电视台分为行政区域性有线电视台和非行政区域性有线电视台。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资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路建设管理的意见》(简称「82号文件)。2003年12月1日起实施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2005年1月开始执行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广电总局的《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管理暂行办法》。此外,国家广电总局了《有线数字电视频道配置指导性意见》(暂行)等四项行业技术要求。

总的说来,我国有线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的规制在不断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1.规制的权威性不足

纵观我国的有线电视规制,主要以行政手段进行,由国家广电总局和其他管理部门颁发,而不是通过立法。这些条例的出台往往缺乏谨慎的考虑和长远的目标,经常更改,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这就导致对有线电视乃至有线数字电视的规制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比如2003年12月1日施行的《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第四章第三十五条关于有线数字电视的费率规定为:“付费频道的收费标准,由付费频道集成运营机构与付费频道开办机构、付费频道用户接入运营机构等相关运营机构按照国家有关物价管理的规定,共同协商确定,并报相关物价主管部门备案”。在一年后的《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中重新规定:“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实行政府定价,收费标准由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第十二条规定“制定或调整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收费标准应执行《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和《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试行)》有关规定”。虽然这一规制的更改避免了付费频道集成运营机构与付费频道开办机构、付费频道用户接入运营机构因利益分配的分歧导致的拖延,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更举行了一系列政府举办的价格听证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暴露出我国有线数字电视规制不够科学和权威,给有线数字电视的推广带来了一定损失。

2.有线数字电视的规制缺失

在我国的有线电视规制中,存在着管制太笼统的问题,尤其是对有线数字电视这一新兴的电视业务,还缺乏细致的规定和相应的管理。比如2005年1月开始执行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广电总局的《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管理暂行办法》,没有具体规定有线数字电视的基本收视维护费的构成,太过笼统。实际上有线数字电视的费用中应包含安装费、维护费以及频道节目费用。长期以来我国有线电视收取的费用主要是较为低廉的安装维护费,基本上不含节目费用。而有线数字电视的推行,意味着开始收取付费节目费用,目前尚没有法规对有线数字电视费用的构成以及不同费用的征收进行相应的规制;另外对有线数字电视的其他环节如全面实行有线数字电视后的多余频道如何处理分配也缺乏相应的规则。

三、我国有线数字电视规制的完善

目前我国各省市有线数字电视的推广正在全面展开,亟需完善现有的政府规制,以促使有线数字电视良性发展。《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规定“开展付费频道业务,应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广播电视发展规律,按照产业方式运作,培育市场运营主体,实行成本核算,自负盈亏。”这实质上为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的规制指明了方向,即政府在确保媒介所有权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对市场的结构、市场行为等方面进行规制以促进有线电视市场的有效竞争。

1.对市场结构的规制

一个合理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我国的有线与无线在2001年已经合并,加上其他行业不能进入,实际上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但我们看到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决定“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三网合一”意味着有线电视进入门槛的放松,电信可以进入有线电视,有利于形成有效竞争。因此,政府应有前瞻的眼光,对有线(数字)电视的市场结构进行立法,对市场准入的条件以及实施时间进行明确规制,使得有线数字电视市场形成合理结构。

2.对有线数字电视费用的规制

有线数字电视的费用是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重要因素。收取多少费用,怎样征收费用都应该有明确的政府规制。我国数字电视的推广一开始就以有线电视为切入点,征收的数字付费频道的费用对于长期以来只交纳基本的安装维护费的广大用户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因此,除了“内容为王”,以丰富的内容来吸引受众外,还应该制定合理的收费,才能真正促进有线数字电视的推广。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有线电视分级收费的方式,为受众提供可供选择的服务等级,收取从低到高的费用。在美国,1992年《有线电视法》依据不同的服务等级建立起相应的费率管制。基本服务级由政府参照FCC制定的规则进行管制,高级服务级由FCC制定规则并管理,按频道收费和计次收费不受管制。这样基本可以保证收费的合理。

对有线数字电视的营运资金扶持的政策规制由于有线数字电视承担了一定的公益的任务并且具有正外部性,政府理应有一定的财政扶持;再加上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需要大量的资金,运营商需承担很大的风险和压力。事实上目前有线数字电视推广的不如人意跟资金的紧缺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降低运营商的风险,保证足够的资金,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政府对有线数字电视事业进行补贴,另一方面降低贷款利息,以减轻运营商在机顶盒及其它环节上的巨大开支。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与国家开发银行签了战略合作协议,由国家开发银行放贷扶持试点城市有线数字电视转换,目前也有个别省市政府出台了对有线数字电视的资金扶持政策,但力度仍然不够,仍缺乏一个国家的统一政策规制。

事实上,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还有多方面的规制要完善,如实行数字电视后多余频道的分配原则,服务的规范细则和惩罚的条例,以及技术标准的统一等,政府都应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尽量通过立法的手段加以规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线数字电视是一个发展中的事业,需要政府在制定法规进行规制时有前瞻的眼光和不断调整的策略,在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促进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市场形成有效有序的竞争,做到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图书馆 中小型 核心竞争力

一、北京市图书馆发展现状

(一)北京市的图书馆总体状况

2011年北京地区共有图书馆7309个(包括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室)340个,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454个,学校图书馆1087个,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图书馆5428个。北京图书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北京市庞大数量的图书馆中,像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这样的大型图书馆还是占少数,绝大多数是中小型图书馆。这些中小型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一般在几万册到几十万册。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中小型图书馆面临资金、市场、人才等多种挑战,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北京这些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构建问题。

(二)北京市图书馆的数字化状况

进入21世纪,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发展日新月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信息化方面的政策。于此同时,北京市也不断加大对信息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来提高北京的信息化水平。数字图书馆作为北京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

目前,北京市已经建成并运行的数字图书馆主要包括:国家级的数字图书馆,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此外,各行业性质的数字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与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系统。另外,还有企业所建立的商业性质的数字图书馆。北京市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数字图书馆数量与质量皆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数字化水平方面。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数字化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些不同种类的数字图书馆可以为各类读者提供更为专业、快捷、方便的文献信息服务。

二、中小型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中小型图书馆所面临的数字化方面的挑战

数字图书馆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北京市涌现了像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等这样一类大型数字图书馆。由于数字图书馆指的是将图书馆的现有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因而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迅捷、广泛的信息服务。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将会转向数字图书馆。这就给中小型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可以说,中小型图书馆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最大的挑战就是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方面的挑战。

(二)中小型图书馆遇到的资金方面的挑战

在知识化与信息化时代,各类出版物种类与数量大幅增加。无论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还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在种类与数量方面每年都在大幅增长。此外,期刊、报纸等数量与种类也在每年增加。另外,图书、杂志等印刷品的价格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增长,而且年均增长的幅度较大。以图书价格为例,上世纪90年代图书价格比上世纪80年代的图书价格增幅超过10倍。进入21世纪,最近10年图书价格比上世纪末又增加了6倍以上。而多数中小型图书馆的购买图书经费增加幅度非常有限,有些小型图书馆图书购买经费甚至没有增加。导致图书的采购的种类和数量一直都在下降。

(三)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图书馆所面临的技术方面的挑战

第一,传统图书馆所面临的数字化挑战。数字图书馆使传统图书馆从单一的藏书馆扩展为信息服务的场所,即集交流、贮备和传递为一体的新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对知识的储藏与使用模式,符合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被视为21世纪信息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中小型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第二,图书馆所面临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挑战。在网络化时代,图书馆要走向网络化发展,需要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建设,这既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站等数字图书馆硬件方面的建设,还包括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方面的软件建设。由此来看,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图书馆比过去的传统图书馆面临着许多技术方面的挑战。

(四)中小型图书馆所面临的市场化方面的挑战

北京市的图书馆一些属于公共图书馆性质,其它多数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图书馆,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图书馆。图书馆的建设费用与运营费用主要依赖政府财政的拨款。由于近年来,市场化改革一直在进行,社会上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商业性质的图书馆,目前运营状况也比较良好。在北京地区,一些企业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在商业化运作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市场占有率、市场影响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如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书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时代超星有限责任公司等。

北京市目前一批商业性质图书馆的成功运营给目前北京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图书馆未来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方向。但也使得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在财政拨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从市场中来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

三、北京中小型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构建

北京市中小型图书馆数量庞大、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要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环境中要获得生存与发展,这就需要构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时代,北京市中小型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有利条件,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需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目前,中小型图书馆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一)做好中小型图书馆的特色信息资源建设

北京市中小型图书馆与大型公共图书馆相比,在资金、技术、人才等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要明确自身定位,把主要力量放在特色资源的建设方面。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拥有专业化、特色鲜明的别的图书馆所没有的信息资源,才能在数量庞大的图书馆中,保持竞争优势。目前,北京市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分别属于特定行业、专业,用户群体也为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读者,因此具有专业属性强、本领域文献丰富等优势,如果能够做好用户目标定位及适度的资金投入,还是比较容易形成自身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由此来看,中小型图书馆要做好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难度也不是特别大。做好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就可以让有限的馆藏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有效、更专业、更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小型图书馆的市场竞争力。

(二)通过联合提升中小型图书馆的生存能力

中小型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规模、每年的资金投入、用户群体的数量等方面,与大型图书馆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肯定不能再走那种“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必须走联合发展的模式。

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只充足的信息资源量才能为用户提供高水平的图书情报服务,如果信息资源量不足,难以留住以往的客户群,开拓新的用户也会变得困难。因此,中小型图书馆之间的联合就显得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行业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也可以通过区域图书馆之间的联合等多种方式。通过与其它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来摆脱中小型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方面的瓶颈。目前,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除了图书馆之间的自愿合作之外,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协调与推动。

(三)中小型图书馆要积极开拓用户市场

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金融及市场资源。北京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北京还有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庞大的市场资源。北京有数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环渤海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数量超过100万家。

首都有数量庞大的企业群,对企业情况需要有详细掌握,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基础。企业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行业、主要产品、企业性质、规模、经营情况、企业文化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此外,还要了解企业的需求,主要包括:企业文化需求、企业产业研发需求、企业开拓市场需求等。有目的性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对企业服务,不但可以得到企业经费方面的支持,还可以提高自身提供行业地位。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北京中小型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硬件与软件方面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前提与基础。计算机服务终端、服务器、工作站等图书馆硬件的选择,要达到经济实用,更要质量可靠。在网络建设方面,需要兼顾可靠性、经济性等原则。与此同时,要选择那些可以为图书馆的后期运营提供较好的维护服务的厂商,好的后期软硬件方面的维护服务对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中小图书馆很重要。

中小型图书馆的系统软件,应当依据本图书馆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系统软件。图书馆的软件选择,应当满足图书馆的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等方面的要求。软件同时要兼顾标准化方面的要求,如要符合国际图书情报CNMARC格式及中国机读格式的标准;图书馆网络化方面的要求,如软件要支持TCP/IP协议,支持网络传输服务等;此外,所选择的软件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期的技术要求。

(五)提高中小型图书馆员的信息化服务能力与水平

篇9

4月30日至5月1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合肥举行。会议强调“三加快一加强”, 即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今年3月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数字内容等重点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业态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今后出版业发展的方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与传统出版到底有哪些不同?它的发展现状怎样?如何才能做大做强?国外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本刊就此专访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室主任张立。

《新经济导刊》: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数字出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将产生哪些实质影响?

张立:从研究角度看,数字出版在推进过程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新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如盛大、中文在线等;二是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我们已经看到,近年来传统出版业从出版工艺到出版介质再到出版物传播与流通方式的数字化转型,这个步伐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出版业的生存方式。数字出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电子出版,包括CD-ROM等出版介质的革命,也包括激光照排等的出版流程革命;2000年前后互联网崛起引发网络出版浪潮,出版社纷纷开发各自的网站;到2005年,是这一轮名为“数字出版”的浪潮。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还是新兴的数字媒体产业,两者已开始出现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

中央提出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这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改革前,传统出版单位大都是事业单位,虽然采取的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但仍然不是彻底的市场主体,只有打破体制机制上的束缚,进行转企改制,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它们才能用经济和资本的手段做事情,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益最大化,提高我国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竞争力。

《新经济导刊》:当前,我国数字出版市场初步形成了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新兴数字媒体和国外数字出版巨头“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您看来,谁更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

张立:我国出版业经历了传统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这么一个过程,报纸、杂志、出版社等传统出版业在新技术变革潮流中,每一次虽然都是积极应对,成立电子出版社、网站、数字出版事业部等,但并不太成功,主要是不符合互联网和数字化的特点。

从实践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公司、新媒体公司更是数字出版的受益者,它们抓住契机,遵循数字化规律和互联网特点,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挤进了内容出版这一领域。在第一轮电子出版时代,清华同方的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从做内容的电子化加工起家,成为新兴的内容提供商,是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代表;还有北大方正,做流程技术革命,也成功挤进了内容生产领域。第二轮网络出版时代,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迅速崛起,对传统的报纸出版产业造成了冲击。第三轮数字出版时代,内容原创平台商盛大文学、中文在线,以及做硬件的汉王成功崛起,代表了又一股新兴的数字出版力量。

国外出版企业数字化起步较早,它们经历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产业集中度高,竞争实力强,实施商业化运作。如爱思唯尔、亚马逊、苹果、阿歇特出版集团、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和圣・马丁出版社。这些数字出版商正向全球扩张,有的已经在中国市场分得了一杯羹,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Kindle,苹果的iPad、iPhone,索尼的电子阅读器等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所以,这需要国内的传统出版企业和新兴数字媒体公司加快发展,做大做强自己的数字出版实力。

《新经济导刊》:传统出版单位正在转企改制和数字化转型,但步伐有点慢,这当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张立: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但过程是曲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之所以比较慢,我认为有两点,一是缺乏创新,对新技术特点把握不清,都是做内容搬家,线下做原创搬到线上,也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而新媒体面临的是一系列创新,没有创新是没有出路的;二是体制机制落后,对企业的产业化发展规划不到位,没有市场化的经营手段,不擅用资本说话。所以,传统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有利于数字化发展。

《新经济导刊》:新媒体企业一直尝试与传统出版单位合作,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请您对此进行分析?

张立:新媒体产业蒸蒸日上,非常成功。传统出版单位之所以对数字出版或者与新媒体的数字化合作积极性不高,这有它的现实考量。虽然,许多新媒体公司提出“二八分成”等看似有利于传统出版单位的合作方案,但目前数字化销售既卖不上数量,也卖不上价格,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销售量和收入规模还很小,所以它们在数字化不能大量盈利的情况下,是不会快速进入数字出版的,因为那样风险很大。

《新经济导刊》:以电纸书终端起家的汉王科技经历了业绩和股价的“过山车”行情,现在寄希望于汉王书城;而盛大文学靠微支付盈利模式和版权运营打造数字出版全产业链,并准备在美国上市。请您解读一下这两家公司?

张立:盛大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擅长用资本手段来做事情,用资本说话。技术和资本是永恒的话题,盛大的发展过程就是这样,先做人游戏取得成功,后又进军内容原创平台,收购起点中文网后,接着收购了红袖添香网、言情小说吧、晋江文学城、榕树下、小说阅读网、潇湘书院等一系列其他文学网站和工作室。

二是借鉴了网络游戏的思路和模式,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化特点做内容产业。数字出版本质上是企业的数字化流程再造、内容生产方式的数字化革命。盛大文学是网络原创平台,线上做原创,生产方式也是数字化的,提供碎片化、娱乐化的文学作品,并采用特色激励机制,建立庞大的网络原创群体,同时也是网络消费平台,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不足之处是对原创内容的审核把关,不像传统出版那样有三审制,这是新媒体的通病。

汉王也是我尊敬的企业,术业有专攻,依靠手写技术起家,对电子阅读器时机把握得好,手笔够大,铺天盖地做广告,很短时间把市场打开并成功上市,但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大起大落,它的产品路线很值得深入分析。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点,第一,商业思路不清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卖硬件,卖技术,还是卖内容?应该有明确的定位。目前,电纸书的核心技术不在汉王手里,它只是把自己的手写技术植入到里面,技术创新点不明确,硬件是组装的,显示屏是别人的,内容也是移植别人的,商业模式也缺乏创新。

第二,礼品书的定位是否妥当?目前,产品定价偏高,上市后大量生产电子阅读器导致库存过剩,再加上高定价,无法进入大众市场。至于电子书包单单价格就不可行。现在汉王想做书城,同样面临大量竞争对手,这要看它对内容的熟悉程度、商业定位和盈利情况,目前汉王还是靠阅读器挣钱。任何尝试都是可以的,汉王是通过市场发展起来的,我不怀疑它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关键要把硬件和内容的结合点想清楚。

《新经济导刊》: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9亿,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超过2.5亿,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先后推出数字阅读平台,会不会对手机阅读造成垄断?

张立:这涉及到一个话题,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和顾虑呢?传统出版单位实际上就是内容提供商,发行渠道方面图书靠新华书店、报刊靠邮局,而出版单位、发行机构(除了邮局)、印刷厂都是新闻出版业内单位。数字化以后,媒体呈现融合趋势,技术条件使其他单位做内容生产成为可能,这就打破了原先的专业分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做数字阅读基地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但是从管理角度看,内容生产是有资质的,不是什么单位都可以做内容,必须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另外,数字化后,传统出版单位也不要以“内容为王”为借口,画地为牢,墨守成规,要积极进行横向合作,特别是资本上的合作。

《新经济导刊》:商业模式和版权保护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因素,如何有效解决?

张立:传统出版产业本质上是版权产业,如果没有版权机制,传统出版产业就不会存在,版权是传统出版产业赖以生存的内在利益机制。只有出版活动走到产业化时代,也就是金属活字印刷以后,版权机制才应运而生。互联网形态从某种意义上对传统版权机制带来了摧毁性的打击,互联网是开源的平台,内容多为免费使用,当然互联网上也可以卖版权的东西,但99%甚至99.99%的内容都是开源的,这与传统版权产业是不同的,关系到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

《新经济导刊》:许多人都以亚马逊、苹果、谷歌等作为数字出版企业的标杆,您怎么看?国外数字出版产业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篇10

面对挑战,企业广告投放应做出相应调整,以保证效果。

务求理性精准,强化投资回报

经济危机使内销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应该选择更加理性的广告投放和媒介组合方案,达到精准投放的目的,直击目标群体,争取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强化投资回报。具体操作上,可以分阶段制定广告目标,增强企业应变及调整能力;提高广告预算中机动费用的比重,及时捕捉市场机遇。经济危机将强迫中国企业进入理性经营时代,低成本、高效能的精准投放是化解风险的最好方法。

区别行业特点,避免盲目投放

在经济危机时刻,消费者在住房、汽车及奢侈品或享受型用品的消费方面会紧缩开支。此时,这些行业的广告目标为巩固已有市场,品牌传播应做精深化努力。在股市下挫、房价低迷、油价飙升的形势下,消费者购买房产、汽车的决定变得十分踌躇。因此,这些行业的广告投放在战略上可以向市场巩固与深耕倾斜,适度减少广告预算,重视传播效率,注重媒体选择的匹配性和创意质量。对于日用消费品、食品而言,因其为生活所必需,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行为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在经济衰退情况下,这些行业应在加强品牌建设的同时,选择更加精准、直效的广告投放方式。

整合媒介,挖掘新媒体潜能

传统媒体在品牌建设和品牌公信力方面依然具有优势,但定位不清晰、目标受众模糊的传统媒体广告投放应被削减。选择真正有价值的、强势的传统媒体是大企业、大品牌的共识。在广告传播日益强调“精准投放”与“有效到达”的大背景下,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成为经济危机中企业必备的媒介方案之一。2007年中国消费者花费了20%的时间在数字媒体上,但是行销人员在数字媒体上的花费仅仅为媒体预算的8%。数字媒体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通过制定合理化媒介策略,从各个纬度对用户及其媒体接触习惯进行分析,使营销信息准确送达目标受众,让客户获得看得、摸得着的效果,这是数字新媒体的长项所在。网络广告中的搜索广告、“窄告”等形式具有针对性强、性价比高、迅捷高效、效果显著等特点,势必成为企业最为得力的营销手段。另外,数字新媒体用户基数十分庞大,人均广告成本相对低廉许多,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优势特点。

运用公关营销,策划活动造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