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的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管理师的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管理师的教学

篇1

在一般人想象中,教师职业是一个既清闲又稳定的工作,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实际情况远非如此。2011年,哈尔滨市道外区进修学校师训部在进行全区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过程中,发现很多学校都有1~2名教师由于患有精神疾病,而无法正常工作,这已经是病态,而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一群有着不同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禀赋、能力,不同气质、性格,不同意志情感,不同思想行为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正处在成长发展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好奇性,又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这些使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大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因此,在一部分教师中很容易产生“教育难搞,学生难教”的紧张心情。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性,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

2.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加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风的蔚然兴起,也要求教师变革原有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

3.教师的心理安全感不足,福利待遇缺乏保障。不少农村教师的工资拖欠严重,有的城市学校也有不能全额发放的现象。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不尽如人意”。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新的竞聘制度带来岗位竞争日益激烈,使不少处于弱势的教师不适应,长期处于难以摆脱的、甚至时时被强化的心理压力之中。

4.对教育体制改革的不适应。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已进入全面改革: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而不少教师由于教学技能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心理的焦虑、困惑日益增多;另一方面,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成绩取报酬等,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压力。此外,有位老师认为,近年来不断课改和更新教材,部分老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不懂电脑、不懂外语的老师难以适应,就会积压心理疾患。

5.教师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不足与心理问题排解。疏导渠道的缺乏。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免不了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可是,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导致恶劣情绪突破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而爆发。?另外,在教师这个职业里,女性已顶“大半边天”,在城市中的学校里女教师的比例已达60%,而农村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绝大多数女教师一身兼任多个社会角色,是教师,还是母亲、妻子、女儿,女教师大多承受着来自工作、家庭的双重重担,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身心之累。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节与改善

1.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

教师存在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此,许多心理学专家呼吁,应开设针对教师职业心理的培训课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海飞在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就曾提出中学教师不但要接受心理培训,还要定期考试,持“心理健康证”上岗,“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2011年以来,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学校相继为教师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聘请高校教授、心理咨询专家做顾问,或从在职教师中挑选具有专业学历和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兼职心理医生,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接待心理咨询等,为老师排解心理压力。但许多受访教师认为,心理咨询效果有限。全国政协委员张皎认为,“单纯依靠心理咨询还不够,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要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2.减轻教师过重的压力

应试教育在给学生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冯增俊认为,重新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和继续教育内容。关键还是要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们找回职业幸福感,关心教师生活,树立民主平等观念,注重感情投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都不失为好的着力点。置身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中,教师才会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

3.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首先,教师应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纯洁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等心理素质。教师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能够克服,对突发事件能够冷静、沉着地思考,客观公正地处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衡量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教师纯洁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心理基础。教师的情绪能直接感染学生,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教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能力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

篇2

不是的,我们的教育之所以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的管理者忽视了一个关键性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中的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要关注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关心、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前提。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并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是要从思想上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只有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疏导、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优劣,事关孩子健康成长的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二是积极营造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浓厚氛围。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运用校园广播、板报等各种媒体,多途径、全方位向教师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学校要科学制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措施,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并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常抓不懈,切实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加强校园建设,为教师创建健康的工作环境。一是创造优美、舒适的物质环境。人的情绪是受环境影响的,一个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让教师抛弃之前的烦恼,而且还会让教师产生积极的情绪。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想维护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就必须要在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上下工夫,无论是校园的外部建筑、还是内部设施布局都要以服务教学实际和审美标准为基点,要既能满足校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放松心情、舒缓心灵。二是竭力打造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人际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著名心理学专家丁瓒教授也曾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因此,学校学校管理者要想维护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就必须要精心设置和开阔校园沟通渠道,让每一名教师都能及时与身边同事、学生以及家长进行对话、交流,有效消除各种芥蒂和对立情绪,只有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再次,要及时唤醒教师成长的内驱力,远离职业倦怠。在职场中,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问题,而教师行业则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想维护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就必须想法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一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学校管理者要主动关心教师,自觉为教师服务,为教师排忧解难,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困难,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二是要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要鼓励并定期组织开展教师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教师的心态,调节教师的情绪。三是要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学校管理者要对学校每位教师的“长”“短”之处都了如指掌,并根据每位教师的特色创设相应的环境,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经营自己的长处,并收获自己的成功。专业成长是让教师保持职业激情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剂良药。

最后,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还必须切实增强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让学校的每位教师都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学校除了要有和谐健康的外部环境之外,还必须要及时地教给教师一些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和防护技术。一是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提高员工心理素质。或是定期聘请心理专家为教师开设相关心理学知识讲座,普及心理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员工心理保健意识。也可以适当选取学校部分优秀教师,让他们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在平时工作中是如何成功应对和处理各种压力的,让教师在具体的案例中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合理调节负面情绪。二是学校要设置教师专属的心理调解室,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和接受教师进行心理咨询,以便及时对教师因心理压力而产生的不满、郁闷等情绪进行排解,从而减少教师由于长期心情抑郁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篇3

关键词:体育;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20-01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古人所说的“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的名言,也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如何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一、要以学生的主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从体育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做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他们同样是独立的,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克服过去那种把成人对体育的认识方式强加给小学生的做法,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做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的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自己,尊重教育。可见,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对学生关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在师生关系中,情感因素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教师既是教育者,是学生的榜样,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对学生必须以诚相见,必须相互尊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切实帮助他们,真正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

三、体育与健康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恰当的组织教学等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体育教师要在观察学生思维、情绪、行为变化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内容、进度、课的部分、场地器材的配备情况等,恰当地进行示范、讲解,组织或调整练习的方式方法,变换场地器材的布置,适时地展开提问、讨论、游戏、比赛等教学活动,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口哨等手段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情绪。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示自我风采。同时,我们要教学中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快乐元素,不要把体育课上成专项训练课,而应该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和成功感上下工夫。此外,还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能使难于留驻的瞬间的动作,清晰的反映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得到深刻的感受,激发了学习兴趣,集中了注意力,也有利于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还要 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上下功夫。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课程的教与学进行诊断,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而在教学中,教师合理、激励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舞台。所以,在教学中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优点,营造表扬激励氛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运动能力的大小,正确地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健康发展。

篇4

纵观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那么,何谓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而要实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有效的实施途径。

笔者认为,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教师群体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国际接轨”使21世纪的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挑战,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困惑、心理困扰也就越来越频繁地发生。面对这一现实,我们要做的不是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要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而教师的“全员参与”又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最大能效的法宝。

总而言之,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如何,是学校能否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关键。因此,建立一支能全员参与的、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创设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俗话说:苑美洁人品,物美长才气。整洁优雅的外部学习环境,对学生心理起着良好的“心育”作用。这种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是学生自身的一个心理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的获得至关重要。

优美、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一个物质平台,而家庭和学校提供的“心理环境”的优劣,则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因”。它能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归属感,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相反,紧张的亲子关系、糟糕的师生关系所导致的心理环境只能使学生缺少关心、缺少温暖、缺乏亲情的沟通,造成心理障碍,出现心理失衡,进而行为失范。如:学生孤僻自闭、自暴自弃、忧虑暴躁、偏激等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都与其心理发展的环境密切相关。

因而,创设一个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和学校的内部环境,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任务。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关键在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劳动的欢乐和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起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热情总是从取得成功、解决困难后心理上的满足感中培养起来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断激励表扬,使之把优点发扬光大,把缺点消失于无形。在老师的爱心教育下,学生的成长才不会出现畸形。爱心是融化学生内心寒冰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只有爱才能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才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我们的学生才会健康成长,我们的学校教育才会更加成功。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契机,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一,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应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或具体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品一品、议一议、评一评等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上要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语文课上的续编故事、数学课上的一题多解、实验课上的从一个实验看到的多种现象等等,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出发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心理因素,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内心感悟,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篇5

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能够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输给孩子对孩子的态度与由父母行为表达出来的情感气氛的一个集合。相关调查报告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好,那么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所以,本文对于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索。

1 采用的方式

1.3 关于齐性检验

这个分析要对于来自多个报告的效应量开展异质性检验,从而决定每一个报告的独立效应量是不是来自一个总体。此次研究使用Q的检验方式,其计算公式就是Q=∑Wi(Zri-)2。Q检验值需要服从自由度(df)=K-1的X2分布,所以能够采用X2检验来确定纳入研究的异质性状况,而K是研究报告的个数。最终按照异质性检验结果运用对应的固定效应模型,并且用经FisherZ转化以后的有关系数来表示平均效应量和其百分之95的置信区间。

2 结果分析

2.1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表示,除了父母的惩处、严格以外,其平均效应量的显著性检验的P值都是小于0.01的,这也证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是非常显著的。在这个研究分析当中,父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平均效应量绝对值就是r=-0.153,其明显比母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平均效应量绝对值r=-0.124要大一些。

2.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亲教养方式关系分析

在研究报告显示当中,各因子得分当中,平均效应量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值是负数,其波动范围就是-0.176到-0.108,其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而平均效应量在父亲惩处、父亲严格、父亲过于干涉孩子、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和父亲否认、父亲过于否认值都是正数,其波动单位就是0.071到0.217,其同样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

2.3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母亲教养方式关系分析

在研究报告中显示的各因子分析得分当中,平均效应量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值是负数,其波动范围就是-0.158到

-0.099,其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而平均效应量在母亲过于干涉、母亲保护、母亲拒绝、母亲否认、母亲惩处、母亲严厉、母亲偏爱被试值都是正数。其波动范围就是0.072到0.244,并且平均效应量的百分之95置信区间当中是没有包括0的。所以,其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

3 研究结论分析

通过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显著,而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这也证明了父母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非常有益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父亲是大学生成长当中的重要客体,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可是母亲不良教养方式和孩子心理健康关系更加大,母亲比较倾向对大学生行为参与,因为母亲和孩子互动大于父亲,且和孩子相处时间也大于父亲。如果母亲使用了不好的教养方式,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过度的父母保护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并且在生活当中遇到了事情不能够单独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受到多方面影响。比如说人格特点、家庭、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等。而在这之中,父母教养方式占有比例最大。

父亲情感温暖以及理解效应量绝对值高于母亲,就证明了父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更加大。而在母亲的过于干涉、拒绝、否认、惩处严格、偏爱被试、父亲过于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于否认都是正数。这表明父母不良教养方式,这不益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并且结果还表明,母亲不良教养方式效应量高于父亲不良教养方式效应量,这就说明了母亲不良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非常大,且非常有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篇6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Nursing (Health Assessment) Theory and Teaching Practice

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高职护理专业就是要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专业护理人才。在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健康评估无疑是一门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专业护理的桥梁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本门课程能否达标,换言之,即学生在健康评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后期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效果,最终会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在教学理念、方法措施等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专业技能实训的把握以及两者关系的处理有着较大的差异,导致教学效果迥异。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当前的教学改革和实际现状,作了一些必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现将健康评估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训的有关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作如下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1 理论讲授 突出重点 健康评估这门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学时安排相对有限,如果平均分配学时,则很难把理论知识讲清、讲透,尤其是临床上常见而且常用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我们的做法是,一般性理论知识尽量压缩时间,对于重点内容如护理体检中心脏和肺脏评估授课的时间增加到8至10个学时,其中心脏评估授课在6个学时以上,重点在心脏听诊。因为心脏评估不仅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我们在讲授重点内容时,一仅时间上有保证,二是力求通俗易懂,深度也要适当掌握,同时借助于多煤体、仿真模型、图例等直观教学手段,边看边讲,使学生一看便知,印象深刻,效果显著。例如心脏正常心音、心脏杂音的讲授中,重点阐述正常心音产生和心脏杂音产生的主要机制、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利用简图和仿真模型反复讲解,多次反馈,直至大多数学生理解为止。对于少数当时仍然不能理解的学生,则利用晚自习时间单独辅导。同时注重在授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我们体会,只要重点和难点问题能顺利达标,其他一般性理论知识则较易被学生掌握。

2 技能实训,突破难点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际和岗位工作需要,要求每个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临床常用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的要领和技巧,学会病人健康评估的基本方法,以便全面、准确地采集患者的健康信息,及时发现病人身上现存的和潜在的各种身、心健康问题,为制订具有性的护理计划,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切实解决各项健康问题提供充分的依据。为达这一目的,除要求技能实训时间、物资器材和场地得到充分保障,教师和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实训的重要意义要有高度的重视之外,还须有得力的措施,方能取得预期的满意效果。我们认为,实践技能的实训,要掌握好求教、练习和反馈三个环节,并且要突破实训中的难点问题,如身体评估的视、触、叩、听、嗅,是其最基本的方法,其中叩诊方法的掌握往往是个难点问题,特别是心脏和肺部叩诊,如果不能掌握正确的操作要领,是很难检查发现问题的。我们的做法是,在任课教师规范地求教后,让一名学生进行当场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学生3至4 人一组进行分组练习,可先在人体模型上试行叩诊的练习,后学生之间相互练习,反复进行,直至基本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巡查中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在心脏听诊中,听正常心音以学生相互听诊为主,听异常心音和心脏杂音时,利用电脑仿真人体模型,重点的常见的听诊音要进行多次重复练习,让学生在听诊中去加以比较,鉴别出不同异常听诊音和杂音的不同特点,以不断地加深印象,并在以后课程中随机加以强化,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渐转化为理性知识。心电图和医学影像的教学主要是利用典型心电图谱和X线、CT胶片,使学生能看得见真实的病理表现,直观教学效果显著。最后是反馈,以教研室统一讨论、制订的考核标准,认真组织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考查,并将成绩记入总分。总之,我们在实践技能的实训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中难点问题的解决,使实践技能的合格率得以明显的提高,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和扎实的基础。

3 病例分析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实践技能的实训,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扎实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是高职护理专业的终极目标。医学理论来源于医学临床实践,是对实践过程的科学总结,是临床实践的结晶,同时对实践的全过程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将医学理论揉入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就能使实践过程变得更加规范,医护人员就能时时刻刻运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操作。否则,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我们在健康评估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典型病例的分析,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病人身上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和心理变化,从中找出需要护士用护理手段解决的各种问题,独立制订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然后具体加以解决,并能评估其效果。在病例分析、讨论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纵向和横向联系,分析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相关性,学会透过临床现象看到疾病的本质,以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将来的临床工作,大有裨益。

诚然,要想在短短的时间内,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目标的要求,并非易事,无论是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是实践技能的掌握,都有一个时间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探索,完善。经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从2005至2009级高护15个班级的成绩分析,08级和09级考核合格率级较前三届提高12%,成效明显。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各项探索,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为进一步提高健康评估这门重要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俭强,陈琪尔.护理学专业专升本健康评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评价[J].医学教育,2004,(2)59-60。

[2] 陈丽萍.如何加强高职护生健康评估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3,23(3);22-23。

篇7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体系

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确保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探究基于实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切实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构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我国当代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处在18~26岁之间,正值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即处在心理断乳期。他们在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情绪心理、性和恋爱心理、挫折心理、择业心理等八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心理教育、辅导和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问题对教育所产生的需求,要求我们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就是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将受教育者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者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统一,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能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创新精神根据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尊重受教育者即全体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要能唤起和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能动性,促进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性原则,就必须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合起来,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激发起自我教育的要求,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实现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

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标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且要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热情、果敢、坚毅、人格健康、个性和谐、具有创新能力,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并重性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发展性教育引导与问题性咨询辅导并重,坚持预防学生自杀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并重。根据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型,即教育发展型和咨询治疗型。咨询治疗型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是具有医学特征的模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心理障碍或身心疾病患者为服务对象,以消除症状作为首要的咨询和治疗目标。教育发展型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模式则以所有的人群,特别是健康的正常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把求治者称为来访者,不以消除症状为首要治疗目标,而以促进来访者的成长、发展为根本目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二者兼顾,坚持二者并重。

三、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内容

1.建立结合机制。高校要理顺工作体制,从总体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实现心理建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课程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切实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要鼓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心理学知识的积累,将心理健康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达到宏观与微观并重,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两种教育理论的教育合力。

2.建立干预机制。高校要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方位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由校(院)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社团组成的纵向链条;建立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家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和心理咨询室组成的横向链条;建立由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援助热线、心理信箱等构成的心理求助“绿色通道”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与干预体系等,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功能覆盖全体学生。

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专业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通过授课、辅导、咨询及心理训练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院(系)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指导下,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委员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变化,及时发现和反映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重点学生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并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学生心理社团则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形成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建立服务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应激事件或者外部环境造成的,从根本上消除或缓解这些负性事件的影响,对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作用。为此,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还要从学生资助、管理和就业指导方面,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外部条件。对于贫困学生,要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资助,减少他们因为学费、生活费无法缴纳而带来的焦虑和压抑。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辅导员要及时介入,多给学生一些关注和辅导,有针对性地建立一对一指导与服务。对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建立就业基地,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应聘技能培训等,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4.建立互助机制。高校要通过组建大学生心理协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等,加强同辈教育骨干队伍建设。建立起联动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即加强各层次同辈教育组织的互动与联动。定期组织同辈教育骨干培训,强化同辈教育骨干的专业知识修养,对在同辈教育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篇8

从表1可以看出,在父母教养方式诸因素中,母亲的偏爱和拒绝否认与听力残疾学生的孤独倾向呈正相关;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和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都与听力残疾学生的过敏倾向呈正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都与听力残疾学生的身体症状呈正相关;母亲的过度保护干涉和惩罚严厉与听力残疾学生的恐怖倾向呈正相关;父亲的偏爱与听力残疾学生的冲动倾向呈正相关。三、讨论与建议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家长教养方式诸因素对听力残疾学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两组维度上:父母的惩罚严厉――父母的过度保护、干涉和父母偏爱被试――父母拒绝否认。原因可能在于:由于孩子存在听力残疾,一部分家长的情感体验可能会发生偏颇,对听力残疾学生在感情上或厌恶或怜悯,具体到言行上会表现得比较极端,有的家长会对听力残疾学生的所作所为全盘否定,或者对他们的过失严厉惩罚,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使听力残疾学生产生焦虑体验,在这种压抑感下,听力残疾学生会对人、对事产生恐惧,害怕犯错,由此可能产生强烈的生理反应;而有的家长凡事给孩子代劳,处处给予保护和帮助,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因而,当听力残疾学生自己独立面对生活和社会时会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现象,也会产生压力和焦虑感,因而可能导致生理的异常反应。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听力残疾学生,但生活中琐事或小细节的忽略可能会造成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从而使听力残疾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例如,家长若不注意尊重听力残疾学生,言语之间嘲笑他们的缺陷、幼稚或过失,随便给听力残疾学生以否定性的评价,就会给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灵以致命的打击,损害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给听力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以消极的影响。因此,作为听力残疾学生的父母,应当直面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既不必事事代劳,也不要放任不管,要真正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考虑,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因为任何的过度保护与放任自流实际上都会造成对听力残疾学生生活、生存能力的剥夺。

参考文献:

[1]辛方兴,王家同.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

[2]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篇9

一、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一)职业压力导致精神紧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学内容与速度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便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在突如其来的教改冲击下产生极大的压迫感,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此外,新课改要求当下小学教育要着重引入现代化技术教学模式,例如“慕课堂”和“微课”等。此类教学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许多农村教师长时间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很难迅速提高自身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从而导致精神紧张。 

(二)教学工作强度和难度大,教师“身心俱惫” 

农村小学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往往是一个教师教授几个班级。其工作量让教师的身体承受极大的负荷,在长期大量教学任务的压力下,教师的教学难度大,甚至有一部分教师产生了教学的倦怠感。此外,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断涌入课程教学中,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显得不够得心应手,在文化课教学中往往显得思维反应速度迟缓,进而产生了一种难以胜任教师工作的心理[1]。 

(三)学生管理难度大、工资低,心理落差大 

农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加之当前很多小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抗拒心理强,不愿服从教师的管教,学生的管理难度过大给农村教师造成了心理障碍,甚至一些师生之间的肢体冲突使众多教师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导致教师消极工作现象的产生。此外,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较低,在与其他行业所承受的工作量和工资进行对比时容易形成心理落差,如公务员的薪资待遇往往要优于农村小学教师。而且,公务员的工作压力与工作量往往亦没有小学教师高,这种工作量和薪资待遇的差异性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落感不断加重,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优化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教学环境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感 

学校的教学环境是直接影响教师工作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学校要积极加强教学环境建设,对教师的办公室和授课班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办公室中安装空调、教师讲台和教学器具换新等,教师的办公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亦改善了教师的心理环境。此外,教师之间亦要周期性组建教师联谊活动,让教师之间构建起良好的同事关系,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感[2]。 

(二)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引导教师自我心理调节 

教师难以适应新教改后的教学压力是其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之一,为此,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强化自身专业教学能力的机会。例如,组织跨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让来自不同院校的教师进行教学技巧分享和经验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减轻教学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此外,学校还可以为教师组织一些心理健康讲座,要求一些知名的心理健康专家对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培训会,让教师学会放松自己,尝试通过心理暗示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 

(三)强化教师精神力量,增强教师心理承受力 

生活呼唤人性,农村小学校园管理更要重视人性。为了能够让教师时刻保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承受能力。校长和主任作为教师的领导,要时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并定期给予教师一定的关怀与鼓励,让教师获得自我价值感的肯定,从而防止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此外,学校领导还应为教师送上“心灵鸡汤”,在教师的办公室设置一个读书角,里面尽可能地放一些关于“如何调节心理压力”“教师五忌八要”和“不了情绪控制法”等系列用书,让教师学会主动调节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学会正确地面对生活和教学工作,形成态度温和、诲人不倦的教学风格。 

综上所诉,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态并不乐观,这要求教育部门将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重点工作贯彻与落实。作为学校,要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多地给予教师精神鼓励,让教师能够在自我价值认同感中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从而更好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去,保证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缪丽珺,邹弯弯.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2). 

[2]陈梓朗,陈志明,肖垚南,等.罗定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5(11). 

篇10

论文摘要:采用自然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健康水平的影响。采用健康信念、行为调查表和cawte健康量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明显改善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事实表明,不仅有害的物质因素能造成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常因人际关系的矛盾而产生心理上的烦恼,并持续地出现焦虑、压抑、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而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使人的免疫力下降,生理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大学生体育教材中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够,加上个别教师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视不够,因此难以起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实验以兴趣课的形式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课,在自愿报名的学生中随即抽取60名学生构成实验组,大学一年级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课程的学习,在同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人作为对照组。

1.2研究工具

采用开放式与封闭式相结合的调查问卷,作为评价大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的研究工具。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般背景信息,包括年级、年龄、班级、干部、三好学生等;二是关于健康信念(个人对健康、健康原因的认识)与健康行为(个人为自己的健康行为所做的一切)的开放式问题;三是cawte健康量表,其中cawte健康量表是用来评估个人的健康水平,它包括2个分量表,分别测量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水平。每个分量表有10个有关身心症状的是非判断题目,分数越高,则健康水平越低。

1.3研究的组织

“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辅导”兴趣课程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的。开课前,先用健康教育信念和健康行为问卷及cawte健康量表对实验组进行前测。然后将实验组进行“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的课程教学。教学时间为15周,每周2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共为3o个课时。以华南师大应用心理教研室所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为主要教材,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概论、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困扰、以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能。讲课时,教师着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教学方法根据主题需要而灵活变化,有讲座、讨论、座谈、观看实验录相及学生心理咨询课堂模仿训练等。再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大学生健康问卷,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最后,对实验组被测前后两次调查结果,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调查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健康概念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分别在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前测结果之间,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之间,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身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进行了比较(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组与实验组身体健康的前测结果不存在差异x2=0.22>0.5)。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x2=5.96,p<0.o1),实验组本身的前、后测结果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4.15,p<0、01)。以上结果表明,通过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对健康概念的理解的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单纯从生物学意义去理解健康的学生人数减少,更多学生能全面、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即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无病、无残、无伤”,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2关于健康方法信念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我们就健康方法的信念对对照组被测、实验组被测的前测和后测的三个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性检验(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照组被测健康方法信念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被试前测结果基本一致;对照组被试健康方法信念调查结果与实验组被试后测结果的差异增多。实验组被试健康信念的前测和后测结果在某些项目上有显著的变化,即认为体育锻炼和有病及时看医生是健康方法的人增多,主张乐观人生态度和认知提高是健康方法的人数增多。以上结果表明:健康教育的实验有效地改进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特别是对有关心理调节方法的认识有了提高。

2.3被试健康行为的调查结果及其比较

将对照组与实验组被试健康行为(%)的前测和后测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比较(表3)。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在锻炼行为上,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前测结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与实验组后测结果之间有显著差异,主要是实验组的有病及时看医生、体育锻炼、交友、情绪调节、乐观人生态度和个人和环境卫生行为显著多于对照组;实验组被试的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体育锻炼的学生有所增加,有病及时看医生的学生有所变化,丰富业余生活、交友和认知提高的学生明显增加。

以上结果证明:心理健康的实验明显改进了学生的健康行为,特别是有关心理调节的行为明显增多。

2.4被试健康水平的测试结果及其比较将对照组健康水平测试结果与实验组前后两次健康水平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平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cawte健康测试的两个分量表分和总分上,对照组与实验组前测结果均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与实验组后测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

3 结论与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时改善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