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艺术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艺术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艺术的功能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1510-01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2.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

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二、在课堂教学中协调《新大纲》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1.多样性和创新性

《新大纲》的特点是精选内容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对传统的初等数学进一步精简其次要的,用处不大的内容,如删减了指数方程,对数方程,部分三角函数的恒等变形,三角方程,极坐标,幂函数,反三角函数,参数方程,立体几何中的面积与体积计算等。同时降低了某些内容的要求,如可以删删减部分定理的繁难证明和偏怪的习题。更新部分知识、讲法和教学手段《新大纲》增加部分新知识,如向量、概率、统计和微积分初步等。这些知识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且也是有着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更新传统内容的讲法和部分数学语言,应更广泛地使用集合语言,逻辑联结词以及使用向量工具处理某些传统内容等。如引进向量后可以改变使用综合法处理立体几何的传统讲法。更新教学手段也是这次《新大纲》重视的问题,高中数学应该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2.统一性

培养和发展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应当在学目的的基础上,允许在教学的具体要求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即在统一目的下的因材施教。在学习和实施《新大纲》中要充分理解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也就是不仅要重视必修课而且要重视选修课以及活动课。否则,我们就回到老路,体现不出多样性。

3.辩证关系

《新大纲》同时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二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在学习和实施《新大纲》中要继承我们传统的优势,但还要适应时展的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不要把数学教育现代化理解为单纯的增加现代数学的内容,这样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形式主义,应当理解为为四化的需要打好基础。

三、倡导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

1.课堂教学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篇2

关键词:选修课;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03-03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是在充分调研师范专业学生教育与培养的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即将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以新时期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为核心编写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教材。《中学课堂教学艺术》不但注重中学教学艺术理论的建设,在中学教学艺术基本概念及体系构建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而且密切联系中学教学艺术实践,在中学教学艺术方法和技巧上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中学课堂教学艺术》体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以新时期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为核心,对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开放型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就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展开的教学艺术。它在教学艺术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作为中学课堂教学艺术,与一切非课堂的教学艺术有一定的区别。我们知道中学教学艺术研究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但是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成为中学教学艺术研究的中心。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正是在中学课堂上通力协作进行教学艺术创造的,在这个意义上,课堂是教学艺术创造的重要的平台。教学艺术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中,但是中学课堂肯定是教学艺术重要的创造源泉。优秀的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一、为什么要在师范本科院校开设《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校性选修课

近十几年以来,我国师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师范专业技能和知识素质等两大方面。加强对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现代化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师范专业技能培养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和继续教育的素养。从培养内容上看,包括教师专业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的专业技能应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和、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因此,本科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不但要加强师范生师范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应该不断探索师范生的培养措施和方法,重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为国家改革和开放发的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师资队伍作为后备力量,让我国的教育事业发扬光大,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能提高中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较高的中学教学艺术能够很好地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到较多的知识并且其和能力得到的充分发展。中学教学艺术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充分体现和发挥。一个教学艺术水平较高的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以亲切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和准确的讲述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博得中学生的尊重,以至于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中学教师作为教育艺术家,在对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探索中,不但营造了良好教学的气氛,而且提高发展了学生审美意识水平。中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的过程不但关乎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问题。中学教学艺术是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完美结合,是中学教师的自身因素和课堂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每个合格的中学教师都应该掌握一些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论和方法,都应该把中学课堂教学当作艺术创作来精心策谋划和实施。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应成为中学教学艺术研究的中心,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有特别加以强调的必要。师范教育的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就目前师范本科院校师范教育的现实来看,师范专业技能培养的欠缺已成为制约师范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因素之一。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有:一方面,师范生对自身的未来职业定位认识不清以及认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识淡薄,因此,在读书期间没有主动进行师范专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师范院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学生未来所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性,而忽视了对其师范专业技能的培养。师范生素质教育强调的是知识讲授、技能培养与文化素质提高的三者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掌握是师范生自身素质得以提高的前提与保证。在全球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高素质的国际化师范人才已成为人才市场的强劲需求。面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对策是加强专业技能训练,进而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现实中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有些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习中死板教条,缺乏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缺乏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教学手段。有些师范生专业技能较强,但是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这些现象促使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推进师范生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养成。师范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素质,包括掌握良好的备课方法和课堂设计能力,语言表达准确,符合逻辑和有韵律感等方面。

二、《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体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以新时期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为核心,对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开放型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开设中学课堂教学艺术选修课,基本要求是哪那些?我们认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要求。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要求每一章节的内容应该是完整而丰富的。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在讲课过程中要尽量介绍相关的内容和有关参考书,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再者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讲课中适当提出一些中学课堂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是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要结合中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多讲些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理论教学内容(共安排36个学时,其中复习考试安排2个学时)。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分别是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本质、特点与功能(4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结构(2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创造(2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艺术(4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诠释艺术(2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表达艺术(4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沟通艺术(4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艺术(4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调控艺术(2个学时);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素养(4个学时);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境界、风格与流派(2个学时);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修炼(2个学时)等十二方面内容。

三、开设校性选修课《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收获

本人连续三学期在韩山师范学院开设了《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这门校选课,针对这门课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措施。三学期来,选择这门课的学生人数总是满额(开课人数为100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高。首先,选择这门课的学生,有些学生确实对这门课非常感兴趣,也想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选修课及其所规定的学分。这些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上课,学生人数众多,而且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开展教学活动也有一些困难。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首先,本人十分注重和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带着中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去听课,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思考,专心听讲,寻找答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其次,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不但影响教师授课心情,而且决定学生能否全面掌握、正确领会教师传授的知识。为此,本人摒弃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能够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授课方法。本人经常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给予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充分保护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再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沟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课间,本人主动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关心的问题、,学习的难点,从而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最后,积极地和学生开展相关方面的讨论。有效的讨论,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校性选修课《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是面向师范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教师专业技能的校性选修课。作为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组成部分的一门校性选修课,明确其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中相关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对学生来说,选修课成绩只要是够六十分,就得到了相应的学分。学生除了自己的爱好作为学习动机外,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其积极性。加强对大学生在全校性选修课过程中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其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优化,是使其他成为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他自己”的关键所在。只有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个体的内在力量才能发挥作用,发展的动力也得到便增强且稳定。

开设《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这门校选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拓宽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课堂教学管理上的疏漏,《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校选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出现了不少学生对《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校选课敷衍了事的现象,一方面造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影响这门校选课的教学质量。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重视、研究解决,将会影响《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课堂教学质量,并会影响到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如密.中学课堂教学艺术[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如密.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论纲[J].教育学术月刊,2012,(9):95-98.

[3]蔡明,王军.谈高校师范生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175-176.

[4]林彦君.浅谈课堂教学艺术[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46-47.

[5]廖海洋.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1,(3):65-66,88.

[6]蔡明,王军.师范生技能培训与师范生素质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9):92-93.

[7]徐爱玲.师范生素质教育必须处理好四大问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5):36.

[8]李丽娟,郑学良.讲座性选修课“新课程专题”的开设与思考[J].台州学院学报,2005,27(6):73-74.

[9]陈娟.讲授《技术经济学》全校性选修课的几点体会[J].技术经济,2004,(5):50-51.

[10]刘刚,等.关于高校全校性选修课的思考[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17(4):60-64.

[11]钟英.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校选课教学质量的提高[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10):32-34.

[12]韩灵梅.管理学视角下全校性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及其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7):51-53.

篇3

循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教学中各种规律、原则,又要注重表达方式的艺术性,表达方法的灵活性、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

关键词:表达方法灵活、形象、可听、可想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整体,它既要遵循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教学中各种规律、原则,又要注重表达方式的艺术性,表达方法的灵活性、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体育课堂教学艺术的创作主体是体育教师,教师就是学生的欣赏对象( 如服装、动作等),其本质也是欣赏者、感受者,教师的欣赏对象是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艺术不应华而不实,要有机结合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于一体,达到可听、可视、可触的效果,体育课堂教学不但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艺术。在现代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课堂教学艺术的运用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课堂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在遵循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艺术。它是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与审美融为一体; 使学生在愉悦环境中高效率地进行乐学、乐练的教学技能技巧,取得终身锻炼效益; 它是教师学科知识与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模式、方法的升华,同时也是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再现。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艺术性、情感性、娱乐性、个性化等特点.

体育课堂教学的准备教师要做好观念的准备,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愉快的教学,并且要有良好的心态、教态,“教”要积极地适应“学”做好备课、课前的器材场地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讲究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艺术

组织教学是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始终的。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要有条不紊地把学生组织好、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保证课堂的密度和运动量适合学生的身体素质、生理特征。认真地贯彻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在一堂课中,逐步达到既定的目的,生动活泼,饶有兴趣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正确的组织教学,讲究教学艺术,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有组织地进行练习,使学生养成遵守课堂纪律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在课的初始阶段,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练习的情绪,并使学生了解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练习什么、怎样练,以及要达到什么的目标。为了激发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在队列的操练、队形的变化和练习作业的进行要经常变化,而且组织形式多样。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做到口令清晰,声音洪亮,能熟练地调动和变化队形,合理地安排练习。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讲解艺术

体育教学中的讲解是以语言为主要的表达形式,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讲究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能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概念和练习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意图,教师讲解的语言要精明简练、抓住关键体育课的教学与其它课程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教学环境多在比较复杂、周围刺激物较多的运动场上进行。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和技能,并通过反复练习,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在通常情况下,每堂课中讲解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讲解时语言必须清明简练、抓住关键,做到有的放矢,言必有中。这样的讲解就才能吸引学生,达到以一贯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技术动作要领编成讲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听起来易懂易记的“口诀”,教师在讲解时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三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示范艺术

体育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做各种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技术动作练习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技术动作示范是体育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直观的教学法。示范是教师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技术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因为人们的认识主要靠视觉、听觉和触觉接受外界的信息而获得的,其中以视觉最为有效。当教师教授新教材的时侯,学生无疑对其是生疏的,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之后,做一二次清楚、优美、准确、娴熟的示范,让学生的头脑中对所学的技术动作留下清晰的动作表象,这样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这是形成条件反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正确的示范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示范的方向和位置要根据学生的人数和队形,动作的性质、结构和要求,以及学生观察的部位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教师示范动作要以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为原则,有时还要根据动作的变化适当移动方向和位置,同时,在选择示范的方向和位置时,还得考虑阳光、风向和运动场地周围的情况等外界因素。

四、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学生思维艺术

古人云“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某一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多采用“发现教学法”、“小群体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此外,教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出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提出的问题的时候,要突出重点,要有思维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由教师去激励;激励,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艺术之一。加强教学激励的艺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用激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相反,用命令的口气布置任务,则会从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他们活动的热情,尤其是在遇到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时。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暂时遇到困难或动作发生错误的学生,教师要适时地给予他们指导和激励,此时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不利于动作的学习而且还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遇到上述情况时应是肯定学生正确的部分,刻苦练习的精神,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对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其改进提高的动机和行为。总之,运用奖惩激励时,要注意内容、形式、方法的多样化、艺术化,创造适宜的奖惩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奖惩的激励杠杆作用,注意奖惩的激励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求知、求实、创新

五、小结

篇4

教学艺术能更好的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被称为“艺术”的东西,必定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中职英语教师把课上好、上活,上的有灵性、有美感,从而使学生高效率的获得更多的知识,有了教学的艺术,可以改变课堂普遍存在的死板、沉闷、被动的局面。对教师而言,实现了自我价值,成为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对学生而言,教学艺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艺术的途径

每位中职教师都渴望自己的教学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说:“为了高效率的教书,为了高质量的育人,因此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探索教学艺术,使自己成为富有教学艺术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要刻苦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课堂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和研究教学艺术,使自己尽快的成熟起来。富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要在进一步研究教育科学理论和借鉴他人的教学艺术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发展自己的教学艺术,攀登教学艺术的高峰。”2.1每位中职英语教师,尤其是年轻的中职英语教师,都应该积极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认真研读教育科研论文论著,加强理论修养。2.2大胆使用模范名师的教学艺术,积极尝试,认真实践,不断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

3、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形式

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贯穿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设计教学的方方面面:备课,说课,结课,布置作业,板书,提问,等等。笔者就自身体验,着重介绍课堂提问的艺术、言语运用的艺术、教学组织的艺术。

3.1中职英语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使自己的课堂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主要原因就是精彩的提问令学生入情入境。在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注重提问技巧,首先要学会“问什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不屑思考”,脱口而出,也不能过于太难,学生听了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学生回答不出,会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把握学生问题的“度”,让学生在脑子里多转几个弯,经过思考回答出来,学生会“柳暗花明又有一村”豁然,学习兴趣自然高涨;再次,提问题要有针对性。问题应该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

3.2中职英语课堂语言的艺术。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的表达有密切的联系。“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产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是艺术”。英语教学中,富有激情的语言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3.2.1中职英语教学语言要有要规范、简练。英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准确,能准确表情达意,用词恰当,符合逻辑。教师的课堂的语言应该条理清楚、推理严密去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征服”学生。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犹如一堆沙子,没有一点粘性,前后内容连贯不起来。3.2.2中职英语教学语言要有情感性。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并富有激情,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亲切自然的声音感染学生,煽起学生的思维热情。3.2.3中职英语教学语言要有概括性。教师要抓纲张目,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使整个一堂课的内容好像一串有大有小的珠子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3.2.4中职英语教学语言要有教育性。教师的语言要文明礼貌,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民主治学,不用讽刺的语言,奚落的口气,更不能用粗话、脏话。另外,中职英语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激励性等,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在注重知识积累的时候,还应该加强语言的训练,比如学习演讲术、锻炼口才、掌握控制声音的技巧等。每堂课都是训练自己语言的实验室,长期坚持,必有长进。

3.3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3.3.1中职英语教师备课的艺术:新课程要求教师对教案的编写不是机械的“写”,而是一项创造性、筹划性极强的艺术活动。中职英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结果是反映教师教育水平高低的一重要窗口。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学习目标,本着为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3.3.2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中职英语教师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必须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问题为主线,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情景为依托的情境式教学法:图画再现法,演示法,描绘法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以平等交往为前提的互动式教学法。能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一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3.3.3中职英语结课的艺术。中职英语教师要想达到“课虽终,趣不尽”的教学高度,除了做好、做精教学的过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高超的结课艺术,比如快乐式结课,启发式结课,联系式结课,发散式结课等等。

4、结束语

篇5

【关键词】体育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1632年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该书研究的是“把一切知识传授给一切人的艺术。”把教学当作艺术,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常新的命题。体育教学是高中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体育教学艺术也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体育教学艺术对于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艺术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体育教学艺术?从目前一些研究资料分析表明,其看法尚不统一。有的强调体育的“三基”,认为体育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素养高;有的注重组织教法,指出体育教学艺术就是教学方法的熟练运用;有的更直言不讳,认为体育教学艺术就是讲解与示范的艺术。这都从不同的方面阐明了构成体育教学艺术的因素或实践表现,但都未能给体育教学艺术以全面而科学界定。

笔者认为:体育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艺术。它是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愉悦中高效率地进行乐学乐练的教学技能技巧;它也是教师学识与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升华,同时也是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再现。因此,体育教学艺术本质或真谛就在教学符合规律性与教学具有独创性的完美结合。

二、高中体育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审美性

高中体育教学艺术要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教学与审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高中体育教学艺术是高中体育教师发挥自身的魅力,综合运用体育教学技术和技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所以,审美性是高中体育教学艺术最根本的特点。高中体育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二)创造性

富有创造性是高中体育教学艺术的又一特点。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高中体育教学艺术同样具有创造性,照抄照搬会使高中体育教学艺术走上末路。高中体育教学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都要灵活安排、不断创新。同时,新世纪高中要培养富有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材,同样需要依靠创造性的教学艺术的培养。

(三)实践性

高中体育教学艺术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高中体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具有动态的特点,决定了高中体育教学艺术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的。离开了实践,高中体育教学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个高中体育教师都应该注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追求自己教学艺术的提高。

(四)表演性

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行为,如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包括体育教师的表情态度、体育动作、语言等。高中体育教师生动形象的表演,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师所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高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当自己去当演员,还应当作导演,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艺术创造活动中来,与学生一起在体育教学舞台中表演。

三、高中体育教学艺术的功能

(一)陶冶功能

高中体育教学艺术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形成鲜明的情境性和非理性因素,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高中体育教学艺术的陶冶功能在于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痕迹,高中体育教师优美而规范的示范动作、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与学生频繁的人际交往等,使高中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激起和维持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等动力系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向学、乐学,使体育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转化功能

高中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把人类积累起来的体育文化转化为高中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进而形成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促进高中生身心和谐发展。高中体育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在这种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体育教学艺术的转化功能并非神秘的、不可捉摸的,而是高中体育教师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体育知识、富有节奏的语言、独特的个性等,准确地把握转化的最佳时机,使体育教学艺术的转化功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快乐功能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中体育教学艺术的快乐功能从多方面影响着高中生的体育学习,如可以消除由单调的身体练习带来的身心疲劳;降低体育学习中的紧张焦虑情绪等,以轻松快乐的方式激发高中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体育动作的掌握,并进而丰富高中生的情感和精神生活。高中体育教学虽是严肃的事业,如果体育教师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可以使高中生在劳逸结合中获得寓教于乐的功效。

四、结语

具有审美性、创造性、实践性、表演性、独特性特点的高中体育教学艺术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材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掌握体育教学艺术,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苏华.体育教学中艺术交流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J].教学与管理,2008,(9).

[2]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艺术性

语言是以思维为载体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结晶.英语语言自身所蕴涵的韵律、节奏、交际功能、文化底蕴就是艺术的具体体现.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艺术性教学,利用教材中语言内存美营造课堂教学艺术化的氛围,促进形成语言技能的心智和躯体的感官活动,如快乐、喜好、迷恋、满足等审美情感活动融为一体,促使听说读写做教学活动上升为美的欣赏和创造,化苦为乐,变紧张为轻松,改被动为主动,换枯燥乏味为充实有趣,使教育、教养和谐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挖掘教学内容的艺术性

教学内容的艺术性包括教学语言材料的描写形象逼真,情感观点爱憎分明,语言表达生动活泼,情节跌宕,若能将教材内容中形象化、情节化、情感化的因素进行适量、有机、按序、定度的处理,这就是挖掘教材内容艺术性的具体化要求。

(一)形象化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课文内容主要是故事性文章,这些故事对人物、事件的描述逼真、准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时机,恰当引导点拨学生去品味那形象描写的艺术,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亲身感悟语言美的魅力。

(二)情节化

谈话时,话题的提出及展开,文章中故事情节的构建纯属艺术造作,都应是说话人和作者心迹的流露,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纹路、读懂作者的心声,欣赏情节的艺术化组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化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教师投入真切的感情,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因素,用纯真、地道、富有情感、准确的语音语调来讲读,惟妙惟肖的体态演示,妙趣横生的点拨,能引起师生心灵的撞击,再现生活的真实情感,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教学形式的艺术性

教学形式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艺术性的教学形式具有教学过程的交际性、多样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一)交际性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交际性是外语教学方法主旨,是教学规律科学性的核心,也是开展业务艺术性教学,让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中习得英语的主要载体。良好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必将淡化刻意进行传统语法教学的痕迹,而突出了交际效果。

(二)多样性

大家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一名合格的教师从不固定在某一种教学法上,而是随着教学对象年龄特点、教学对象的基础、教学环境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目标升迁而演变出无数的新变体,从而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注意力,使学生学得轻松自如,生动活泼,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科学性

英语教学的科学性通常指英语语言科学、外语教学规律、教学手段和英语学习者的条件等因素。艺术性教学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反过来,科学性又应采用艺术手段体现出来,这样,科学才有活力,才会出彩。

三、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

夸克(Quirk?R)说过:“教师是儿童通往思考过去,抓住现在和走向未来的大门。”英语教师在艺术性教学上起着传授、组织、控制、交流、合作、创造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一)心灵美

英语教师首先要热爱英语教学工作,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恪尽职守,敬业乐群,关爱学生,教师育人,为人师表。同时,还应有乐观、向上、宽容的好品质。心灵美是人格魅力的核心。

(二)思维美

教学的思维美决定着教师如何创造性运用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设计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使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

(三)教态美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艺术; 师生情感; 教学方法 ; 课堂教学功能。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探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种:吸收(读、听、看)、表述(说、写)和思考。当然还有其他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这一切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好奇探幽,并将此自觉转化为独立的探索和追求。一个语文老师,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那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因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必须深思的问题。于是我在这里试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

一 、 教学艺术是“形象+语言”的艺术。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语言进行的。教师的语言往往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个语文老师更应该在语言上下功夫。

一切艺术都是通过形象去反映事物的,教学艺术同样需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语言不会像绘画,雕刻或舞蹈以线条、色彩、音响、旋律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语言与这些比较起来就抽象得多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需要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因此,单调的讲解,缺乏形象的干瘪的语言,会使学生厌倦乏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设法使自己的语言能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那就需要教师绘声绘色地启迪,使学生感受到犹如亲处其境、亲触其物,犹如是“真的”。这样学生学起来快,记得也牢,才会从中得到领悟,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诵,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神态惟妙惟肖的模仿,对课文展示的典型环境栩栩如生的描述,对课文的立意深入浅出、丝丝入扣的剖析,会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震荡学生的心灵。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政治家的素养,科学家的头脑,哲学家的严谨,演说家的口才,歌唱家的嗓音,诗人般的激情,童话大师的幻想,相声演员的幽默,舞蹈演员的身姿。。。。。。

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讲故事。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

二、教学艺术是师生情感的投资。

教学艺术,从广义上说,既是教书的艺术,又是教育学生的艺术。作为艺术是鲜明的形象和真挚的情感的和谐统一。这种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它是依赖于认识,又有反作用于认识,推动或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那么,师生的情感融合不是靠一时一刻就能够建立起来的,而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般的情况不可能出现朱赤一般的平衡相近的学生,双差生难免会有的。要爱这些双差生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这些学生中,有的由于学习成绩较差,有的是由于行为习惯差,累教不改。因而受到大部分同学的歧视和部分老师的不重视而表现出一些逆反心理,即“破罐破摔”。在他们的心灵上有着失去了同学和老师对他们“爱”的平衡。他们中的有些闪光点还受到埋没,是多么的不公平。这就需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老师的扶助教育,去唤醒那些既将迷惑的心灵。我们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去接近、关心、了解和发现他们各自的情况。一旦他们在某些方面有了进步,就要即刻抓住给予肯定、鼓励,并提出新的希望、要求,帮助他们不断进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同学们在关心爱护着他们,他们与同学平等了。这就是教学艺术上的既教书又育人的统一。

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活动。教师的真情实感会给学生强烈的感染。当然,这不是说,教师要像演员那样去表演,去强化。但是,对课文描写的许多人物的悲欢、许多事物的美丑,教师总不能无动于衷。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就应产生对教材中人与事的情感体验。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不是感动了多少师生潸然泪下呢?真实的感情流露胜似装腔作势的表演,其效果显然不一样。所以说,教学是离不开情感,它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融合。要实现其真正的溶合就必须付之诸种教学方法为一体,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教学艺术是师生情感的投资”。也就是诸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综合。

三、 教法灵活――教活语文的前提

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什么是教学艺术,简而言之,教学艺术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它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材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及合理的教学程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艺术的运用是创造性的劳动,往往带着执教者鲜明的个人特点。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四、教学艺术是多种化教学方法的和谐统一。

四 、 教学艺术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这种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生理活动,它必然影响人生理的生长和发展。所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讲的就是情感活动对于身体生理的影响。健与美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教学艺术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感水平,使他们懂得了美的法则,例如,美的比例、线条、色彩、结构、组合等,为他们塑造美的形体,提供了依据和条件。此外,艺术的教学是以教学卫生标准为尺度的,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身体生长的规律和生理学的原理,它能使学生在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过程中,劳逸适度,张弛相济,虽苦犹乐。教师的风度、仪表、穿着更是影响学生身体美的榜样力量。据调查,在学

生中,年轻女教师的发型、服式、体形及走路的姿势等常常被女生所模仿,而这些正是艺术性教态的构成因素。、善用启发――教活语文的最佳途径

教学艺术能维护和推动教学过程的进展,是教学活动的动力 这一功能根源于艺术能引起人的兴趣,激发人的内存动机,使教学成为情感和个性活动的过程。艺术性教学犹如万能的磁铁,吸引着学生的全部注意力,使其全神贯注,乐学不疲。教学艺术经常使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例如,幽默、机智、比喻等,使枯燥、呆板,平淡的教学变得风趣、灵活、新奇,从而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造就21世纪人才。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仅具有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实用价值,而且因其创造性和令人愉悦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所应追求的最佳教学,使小学语文课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寒天主编《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全书》

篇8

教育教学必须具备艺术性往往是许多人所忽视的,而在具体教学中对教学的艺术化问题的思考更是淡漠的。在艺术教学领域里,对于教学的艺术性问题,可能思考得多一些,但是常常有这样一个误解,想当然的认为在艺术领域中的教学由于所教授的内容是艺术本身,那么教学就自然而然、也毋庸置疑地具备了艺术性,艺术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这是一种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

艺术教学是教师向学生展示艺术美的形式、传递美的本质,并和学生一起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因此艺术领域的教学更需要让教学遵循艺术审美特征,让教学审美化、艺术化。而艺术教学的艺术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内容是艺术的,而且教学的方式、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结果等都应该是艺术化、审美化的,是符合美的规律的,教学的全过程和教学的结果都是与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息息相关的。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艺术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艺术教学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存在的问题亟待我们共同探讨与研究。艺术教学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艺术审美特征,缺乏艺术性,教学的内容艺术含量不足,教学方式缺乏艺术性都是艺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的、突出的问题。在艺术教学中,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本质没有完全贯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也没有融入在教学的细节中,教学的内容、方法,都没有得到艺术性的深化、艺术性的整合和创新,或者,即便教学的内容是艺术的,但是教学的方法却是非艺术的,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本质只附在教学的表层,甚至完全脱离了教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很多艺术教师对艺术和艺术教学本身认识不足,同时缺乏教学艺术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导致教学理念、方法陈旧:一方面体现在艺术教学遵循传统教学模式,艺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缺乏艺术性,另一方面体现在运用艺术化形式教学的能力不高。

探讨艺术教学中的艺术化的教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必须从艺术谈起!对艺术和艺术的本质的研讨是我们阐述艺术领域中艺术化教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

艺术是人对真实世界审美认识、精神掌握之后的意识和表现,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物化的结果。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艺术通过人的精神动机和精神活动认识体验世界,展示所获得的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进行的创作和表现,同时将这个过程和结果物化。这种认识活动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个性化的精神和情感主动作用于客体对象,同时对客体进行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造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同时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艺术就具备了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等形象性的特点,同时所塑造的形象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艺术与美是密切相关的,美是艺术的灵魂,审美是艺术的核心本质。“一般地说,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审美特征:

1.实践性和主体性

2.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和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艺术概论》p102页)

7.自由性

8.真实性

下面我们简单阐述艺术的审美本质

深入全面地把握艺术的本质,是我们探讨艺术教学和艺术化教学的关键所在。艺术与美是密切相关的,美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来源于现实美,又形成一种高于现实的美,这种美是需要人的意识和精神去审视、感知、体会才能重现的一种抽象的美。艺术中所蕴含的美是我们无法用具体的言语和文字能够表达的,可以说是无法翻译的,这种不可翻译性使得艺术的美必须直接面对人的鉴赏和判断。“美”的面前如果没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一颗审美的心和欣赏美的情感,那么“美”的价值就会大大减弱,甚至不复存在。因此,审美是艺术美存在的依托,艺术美的根本价值是审美价值。“审美的问题是贯穿在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的认识是审美认识,艺术的创造是审美的创造,艺术的欣赏是审美的欣赏,可以说,审美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艺术概论》p78页)敏泽:“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转引自《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第72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恩寰也认为:“审美是一切艺术的审美本质,无审美也就无艺术。”(杨恩寰主编《美学引论》第161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审美是艺术美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现实美,又形成一种高于现实的美。现实的美如果没有审美的认识和创造,就只能永远是一种自然的、天然的美,审美先于艺术而存在,而后促使了艺术的形成,我们说审美是艺术得以产生和形成的最根本的、无可取代的条件;同时,审美也是艺术得以传承的前提条件,艺术一旦形成就以凝练、完善的形式融集了丰富的艺术文化,汇集了深远的艺术意蕴,也不同程度地聚集存留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积沉,以及不同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情感。没有创造者的审美,艺术的美将不会存在,没有欣赏者的审美,艺术中所凝聚的艺术美将不可能再现。

审美是艺术的本质。一般说来,审美是主体通过对美的物体的鉴赏和体验,从而在精神上获得愉悦和享受。那么审美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或者说审美的过程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精神原则呢?

艺术不是为了直接满足使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上的影响。艺术的美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给予人精神上的陶冶、愉悦和感染,这种愉悦是超功利性的,没有具体的、现实的目的。康德认为美学意义上的美是一种不受功利、概念、目的束缚的美,是一种用最纯真的眼光来看世界所发现的美,而审美也不是用日常的目光对事物进行美与丑的判断和褒贬,而是用最纯粹的眼光洞察事物本身。同时,审美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状态,在审美过程中主体是自由的,是解放的;审美也是一种充满着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状态,审美主体把自己投入到作品中,面对作品中最富孕育性、情感性的点,结合自己的阅历体验和价值取向进行联想和自由创造;审美还是一个饱含情感的过程,没有蕴含情感的艺术品是不可想象的,也是苍白无力的,同样,一个审美的过程没有情感也是不可想象的,只有用情感才能感受到情感,只能用情感才能感动情感。

二〉突出艺术审美本质、体现艺术审美特征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艺术化教学

艺术与美有血缘般的联系,艺术和美始终是水融的。美是艺术的真谛,是艺术的生命之源,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创作的领域,因此说到艺术,不能不谈美,而说到艺术教学,我们更不能不谈艺术和美。我们追求艺术化教学,就是追求美化的教学,追求突出艺术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的教学。不具备教学艺术的艺术教学不是真正的艺术教学,突出艺术审美本质、体现艺术主体性、形象性、创造性、情感性、自由性等审美特征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艺术化教学。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苏霍木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同时他又强调: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个性化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可以营造课堂教学生动鲜活的面孔和朝气蓬勃的生机,使课堂教学有了活的灵魂和永恒的生命力。教学艺术不仅将教学引入审美的境界,而且赋予教学无穷的魅力,焕发师生学习和创造的激情。艺术化的课堂教学必定是一幅“教师青春常在、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春意盎然”的绚丽画卷。

艺术化教学首先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示艺术的美和艺术的本质。艺术的东西、美的东西,如果不能用美好的方式和手段去展现,虽然内在的美本身不会被打折,但是美却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学生所领略到的美就不完全。其次,艺术化的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学方法达到最高层次,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学艺术是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甚至不增加教学的内容,就能优化艺术教学的效果的方法,同时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可以这样打个比方:教学的效果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的“乘积”,即便教学的内容丝毫不变,只要教学艺术化程度越高,值越大,则“乘积”(教学效果)就会(越)大。阎增武在《浅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中认为:“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

勿庸置疑,教学存在美。教学的美使学生愉快、激动、向上,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教学美可以使教学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教学效果也会很好!朱作仁等编写的《教育辞典》中指出:“教学艺术是能够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其次,艺术化教学能够做到以美引入,以情感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让学生在美好的学习气氛中,获得学习的愉悦。在艺术教学中,艺术化教学必然体现美学特征,给人以审美感受。教师通过艺术作品的生动形象和艺术感染能力,使课堂形成一种感情和艺术气氛,创造最佳效果,学生则以主动愉快的心情,在审美中接受知识,并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感知生动的艺术形象中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和熏陶。凡是具有艺术性的东西总是具有美感的,即有非凡的魅力,能够感染人、愉悦人,能够让人倾倒、迷恋。艺术领域内的教学一旦具备了艺术性,经过教师的精雕细琢形成一种美的形象和手段,就能让学生由厌学变成好学、乐学,在课堂学习中乐此不疲,在愉悦的气氛中如沐春风。教师通过创设美的情景,酝酿美的情感,挖掘美好的感觉,置学生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中,使之感动、愉悦,从而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礼学*学记》中讲:“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这就是教学艺术的体现。而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艺术的教学,学生没有置于美好的学习气氛、没有受到感染、没有得到学习的乐趣,就失去了善学与乐学的基础和前提。与此相对,在艺术化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知、情、意融入教学中,构建创造了一个美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达到激情洋溢、生机勃勃、意象情思纷至沓来、愉快轻松的感觉不可遏止的最佳教学环境。

三〉艺术教学和教学艺术的关系

教学艺术和艺术教学是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艺术教学的主体内容是艺术,蕴含着美的作品,艺术教学是展示美,传播美的教学,艺术教学蕴涵着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艺术元素,这些艺术元素如果没有最合适的形式,没有最佳的传播方法,就不能由教师的一端传向学生的另一端。而教学艺术是教师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教学,它用美的方式将美的内容展示得淋漓尽致,而且将教学引入审美的境界,赋予教学无穷的魅力,实现艺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说艺术教学和教学艺术一个是目标,一个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艺术教学需要展示美,教学艺术的过程不仅展示了艺术的美,也展示了教学的美,艺术的美也在艺术化的教学中得到升华。

艺术教学和教学艺术的另一种关系,我们可以概括成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艺术化教学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教学领域中的艺术。从构词逻辑看,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教学艺术是归属艺术的。人们通常所指的艺术具有相对独立的自身形态,如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虽然教学艺术不是此种意义上的艺术,但是教学艺术同样具备艺术的特征,教学艺术是一种不能脱离审美本质的艺术,是一种具有个性、创造性、主体性等审美特征的艺术。展示教学的方式的美,本身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艺术教学的内容,而且,艺术教学中,教学若无艺术性,不但艺术的美不能展示,教学方式也就成不了艺术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艺术的困境

艺术领域内的教学艺术问题是不容乐观的,主要问题一是艺术教师对艺术教学本身认识不足,二是艺术教师缺乏教学艺术的意识和能力。审美本质是教学艺术的灵魂,艺术的审美特征也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当中。艺术教学当中,艺术的审美性质和审美特征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上都应该有所表现。而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对于艺术教学领域内的艺术化教学有许多种误解,这些误解散见在整个教学当中。比如有:误解一:想当然地认为在艺术领域中的教学由于所教授的内容是艺术本身,那么教学就自然而然、也毋庸置疑地具备了艺术性,艺术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即便教学的形式没有遵循美的规律、教学的形式没有贯彻审美的本质,教学的艺术性也丝毫不会有所减少。误解二:教学的内容具备了审美特征,艺术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就一定实现了艺术性,就符合艺术教学艺术化的要求了。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不需要考虑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心理特征,教学内容的艺术性不需要考虑整体内容的整合,也不需要考虑所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当中的最佳顺序和比例。误解三:艺术教学中必须注重艺术技能教学目标、可以忽略艺术欣赏教学目标;在艺术欣赏教学中,只需要完成对艺术形式的欣赏,不需要加强艺术精神的领略、人文知识的学习等等。

所有的教学都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和观念为基础的,如果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研究滞后,那么教学就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同样,艺术教学也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艺术教师对艺术教学本身认识不足,对艺术教学的目标和艺术价值的片面理解,直接导致了艺术教学没有突出艺术审美特征、缺乏艺术性!其主要的、突出的问题是艺术教学中只注重艺术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略艺术的内在价值和本质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艺术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历史、思辨)而忽略审美体验(联想、想象、创造、情感),漠视艺术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方面所起到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艺术教学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方法陈旧,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上。在艺术教学中,一些过时的、保守的、封闭式的教学观念,严重的束缚着艺术教学的手脚。我国传统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弊病众多,在教学目标上偏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单一、高深、繁难的知识技能,没有向学生提供能够拓展视野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知识;在教学形式上长期停留在单一枯燥的形式上。长期以来,教学过分地强调整齐划一,强调共性,漠视个性,强调统一,无视差异,无形之中扼杀了许多颇具创新、颇有建树的设想;教学中处处充斥着刻板的程式、机械的灌输、单调的训练。我国传统教育基本是灌注式教育,在灌注式教育中,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对知识的掌握。艺术教育是与灌输式教育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由于人们缺乏正确的认识,艺术教学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灌输的俘虏,教师一味要求学生掌握技巧,耗费了学生许多时间和精力,却事倍功半。这种艺术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了艺术本身的精神,学生在学习中领略不到学习的乐趣,享受不到美,感觉不到愉悦,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呆滞僵化,没有活力和生机。

缺乏对艺术教学的认识,同时忽略对体系中的新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方法的研究,直接导致了艺术教学的水平停滞不前。而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运用艺术化形式教学的能力不高,也直接导致了艺术教学的非艺术化。正确把握、运用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性,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在艺术领域内,要求艺术教育者既是教育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艺术教学更需要艺术教师具备艺术家和教育家的双重素质,能够将教学和艺术两者融会贯通,将艺术的手段和形式融入教学当中。

我们都知道,一个专业技能很强的演员,并不一定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因为它可能缺乏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样,一个具备非常丰富的教学理论的教师,如果对艺术的本质不了解,对艺术的领悟能力不高,在艺术教学中也是不会称职的。因此,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两个部分:艺术化教学的能力和艺术能力。只有在教学中将这两部分相交融和才能共同构成艺术教师的教学技能。

本论

一〉艺术教学内容的艺术性

艺术教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审美教学,这就在本质上决定了在艺术教学中必须以艺术为主,艺术教学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审美价值,教学内容构成的主体应该是体现艺术审美本质和艺术精神的。艺术教学所选择的作品的内容必须是美的,只有美的内容,才能体现艺术的本质,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才能引导学生置身美的艺术境界,才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艺术品位,才能提高学生美的感悟能力,达到高层次的艺术鉴赏水平。

当然,并不是教学的内容具备了审美特征艺术,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就一定实现了艺术性,就符合艺术教学艺术化的要求了。我们举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中学课堂上的艺术教学,所教授的内容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艺术知识,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突出了艺术的美和艺术的审美本质,但由于不符合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心理特征,我们就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具备艺术性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教学内容构成的主体应该是体现艺术审美本质和艺术精神的,所选择的内容要求是艺术的,同时内容的整合和组织也要求具备艺术性。在教学中,首先要选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艺术审美水平的艺术作为教学的内容,同时这些艺术的内容又必须经过筛选、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内容取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使其成为教学中适宜而经典的成份。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也必须具备艺术性。除此之外,组合这些适宜而经典的内容,让其在教学中具备最佳的顺序和比例构成也是教学内容具备艺术性的一个方面。

在艺术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上的把握,艺术教师必须同时把握好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教学内容的主题内容必须突出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特征。

突出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特征一方面可以来源于艺术精品,另一方面可以来源于自然和生活。

艺术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中外一切优秀的、具有经典性的艺术文化遗产,把经典的艺术引进学生的课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经典的艺术作品具有经典性和永恒性,在艺术形式上、技法上是优秀的,同时“它往往反映人性最深处、最本质的东西、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最高成就,所以能经得住历史的筛选和考验”。(《艺术课程标准解读》98页)因此,其中所内涵的精神是一笔不朽的精神财富。在艺术教学中,把古今中外经典的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并引导学生充分接触和感悟经典的艺术,细细体会,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生命力、所凝聚的艺术魅力,学生课堂和生活就有了重要的文化养分。

艺术教学的内容,可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把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引进学生的学习当中,既可以让学习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让学生更贴近艺术的源泉。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中的美经历了人类的高度概括与提炼,融入了人类鲜活的个性和充满智慧的创造,是高于生活和自然的。但是艺术的源泉是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色彩、声响、形状甚至动态等都是艺术形成的基础,都是艺术美赖以生存和提炼的源泉。一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摸过鱼,那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同”,他眼里心里的艺术形象也会更加鲜活和动人。现实生活中的美和大自然的美是艺术的有利根据和根源,在教学中引进大自然中的美,让学生扎根于艺术的源泉,学生形成的艺术感觉就会更真实、更鲜活,审美愉悦的实现就更容易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个方面:艺术教学尚未真正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无视学生心理与生理的需求,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中的心理顺序,这是教学内容缺乏艺术性的体现。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艺术审美发展水平,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认识规律,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审美的认知规律,提供学生感受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以及学习艺术文化知识的机会,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艺术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个方面:教学内容选择和整合的综合性。艺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艺术创造实践,这种实践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经历着分化和综合的过程。每个艺术门类以及其中的各种样式,都是一个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各自闭关自守的领地。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们都会从其它艺术中吸取营养,甚至同其它艺术结合起来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品种,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并使得整个艺术体系得到发展。(《艺术概论》186页)

艺术教学的内容的组合要注意体现综合性、融合性的原则。艺术的多元化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为艺术教学追求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多样化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条件。而且“不同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能够相互结合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反映世界。这是他们共同的“基因”,是他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雷默提出了“综合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他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不一而足。每一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同时许多艺术又,还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

同样在《艺术标准解读》中所说:“由于社会对具有艺术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渴求,促使艺术教育自身也不断向综合的方向发展,形成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的大趋势。不仅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开始以生态的方式交叉和融合,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造等不同领域间也开始相互渗透。”美国部分学校的艺术教育采用了把各种艺术学科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教学形式,即利用绘画、音乐、舞蹈、刺绣以及其他不同的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去启发学生。

艺术教学内容上的融合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把握:一个是艺术和非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另一个是艺术自身各要素之间的融合。艺术教学要注意发掘艺术各门类的文化内涵,加强姊妹艺术之间和其他相关文化的联系。艺术教学是一个与姊妹艺术及相关文化相互联系与渗透的教学。艺术教学可以把相关艺术门类的艺术特点结合,进行知识整合;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霍斯曼曾这样说过:“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却能扩充艺术课程的方法”,就是使整个艺术教学课程一体化。这种教学强调所有艺术之基础的、共同的东西,即艺术的审美性、创造性、表现性的东西。艺术教学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

艺术教学可以同其他学科,或者是个艺术门类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样可以相互增强活力,否则艺术教学将是贫乏的。提倡艺术教学内容的融合和综合性发展,是对传统艺术教学观念的一大突破,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一大成果。

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舒曼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获益匪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雕像,而对于演员来说,雕塑家雕塑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第148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在教学中,利用现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再组织一些延伸和拓展的材料,形成结构化网络化的教学知识。第四个方面:教学内容顺序和比例的合理设计。

在当前的艺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单线条的设置教学的程序,而并没有从多维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目标,立体的设计教学要包含的内容。

为达此目的,教师应当具备很强的分析教材和组织教材的能力,对所选择的内容能够控制有度,既要放得开,选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又要能收得拢,做到重点突出,言之有物。这样再根据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就能使课堂教学生动,特色突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学程序是教与学之间形式和内容安排的和谐组合。具备渐进性、创造性和突破性的组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然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的领悟美,并能触类旁通,富有创造力。

所以好的老师,要将教学内容合理搭配,给不同深度、不同方面的教学内容分配合理的比例,并使各部分内容保持合理的出场顺序,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艺术性和完整性。

二.教学方式的艺术性

在艺术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体现艺术审美本质的,教学的方式也应该遵循艺术的美的规律和审美特征,使得艺术教学本身艺术化、审美化,让艺术教学这一行为和过程具备艺术的美,同时也让其本身成为一种美的艺术。因此在教学实施中,艺术教学在具备各门课程教学所具备的教学艺术的同时,更应该强调艺术教学所特有的教学艺术。基于这个原因,本文从一般课程的教学艺术和艺术课程所特有的教学艺术两个方面来陈述。首先,针对一般课程所应具备的教学艺术,简单阐述了教学意境的艺术性、教学节奏的艺术性、教学空间的自由性;其次,阐述艺术教学特有的教学艺术:一方面根据艺术教育的审美规律,主要针对艺术主体性、形象性、创造性、情感性等审美特点提出了艺术教学的个性化、艺术教学的直观性、艺术教学的即兴创造性、艺术教学的情感艺术;另一方面遵循艺术美学原理,主要针对艺术审美心理特征提出艺术教学的距离美、艺术教学的移情美。

<一>教学意境的艺术性

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在思想感情上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效果。艺术教学中教学意境的营造能将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让学生置身在美的情韵和诗意般的境界中。具备意境的教学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这种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充满激情,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审美愉悦。艺术从来就是一种充满情感和美感的东西,在艺术教学中,遵循艺术的审美特征,就可以营造出艺术化的教学境界。具备艺术性的教学意境,应该是一种景真、情深、意切,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是一种以“实”情实景营造的教学意境。除此之外,在艺术中常用“艺术空白”的引导和启发下,我们以“空”代“实”,同样营造出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意境。

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

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在教学中处处洋溢着美和迷人的魅力,其实现的前提首先是有“情”也有“景”,然后再实现情与景的交融,构造出景真、情深、意切,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这种意境的实现,可以说是需要将视觉效果、听觉效果甚至触觉效果融合在一起方能达到。在艺术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去促使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的形成。在教学语言上,用散文化的言语去描述对象。散文化的语言是一种美丽的、富有诗意的语言,她能真切而细腻地表达出人内心美妙而短促的思绪和情感,同时其中蕴涵的袅袅流动的韵味和激情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获得美的愉悦和情韵;在教学表示上,用美丽的画面展示对象,画面是静态的、固定的、明晰的。流动的音乐是一幅流动的风景;流动的风景以线条、色彩的形式停留下来,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艺术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凝固,静态的图画展示着流动飞扬的情感。艺术教学把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融为一体,引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愉悦服务。美丽的图画、流动的风景、诗意般的言语融入着教师的情感,同时带动着学生的情感,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展示着美的空间和深远的意蕴,也将学生引入美的艺术境界之中。

“空白”的教学意境

空白艺术是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研究范畴,“空白艺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经》中的八个大字“达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无声是最美的声音,无形是最完美的形象。中国画家常常用“空白”来藏境,空白是构思立意的一部分,是集中、提炼、概括的结果,是创造意境必不可少的,它留下联想、想象的余地和空间,可以表达更多的东西。

在艺术教学中,运用“空白”来营造一种教学意境,是教学艺术化的表现。

艺术作品留下的空白,并非空无一物,它是以空显示实,由实而空,“空”正是情感充盈的艺术空间,是作品的艺术内含所在,清代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对艺术之“空”有这样的论述:“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空白艺术就是对那些能够引起激发人们想象的地方进行画龙点睛的提示,通过暗示和隐语将真正艺术想象的空间及其作品所要直接表达的真正艺术内含和意蕴留给欣赏者,接受者,以最少的笔墨从侧面间接而不是直接地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艺术领域中,空白的运用是很受青睐的。空白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品的蕴涵和思想情感,驱动想象和情感的驰骋。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更应该尊重这种空白的存在,切不可枉自聪明地去填补。空白艺术正如道家的无为之无,这无并非空无之意,而是“无为而无不为”,突破了时局局限的“意无所制”,其范围更加广泛。在教学中运用空白营造教学的意境,以“空白”诠释“空白”,可成就一种超越的教学艺术。

有人把空白的艺术称作是“召唤”“空筐”的艺术,认为空白可以召唤学生发挥其潜在的创造力,空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个空筐,等待学生用自己的思索和想象去填充。艺术空白营造的教学意境可以让学生在空白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以获得完整的美感。不同的学生完全可以“各取所需”,在艺术的想象空间创造美妙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而教学中的“空白”因此可能变得非常的丰富和异彩焕发。艺术化的教学意境应该有意无意的设计许多境界空灵,意趣无穷的艺术“空白”,让学生去补充和创造,让其在自己的创造中获得最大的艺术享受。

在艺术教学当中,运用空白艺术营造教学意境可以学习国画中“计白当黑”之法,音乐之空白的“休止”之法,雕塑中断臂的维纳斯雕像,诗词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做法等等。除此之外,艺术教师还可以运用沉默来达到艺术空白美的效果,实现艺术化的教学意境。在教学中用来“布白”的沉默,不是没有内容、空洞无物的。空白,虽无,却有,似无,却又可见;沉默虽无声,却奔涌着情感。它能使人想到“象外之旨”“弦外之音”“境外之物”,它具有一种无限性。“沉默”这种无言无语的“空白”,胜过了明白直露的千言万语,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二>教学节奏的艺术性

节奏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方式。音乐要有节奏,诗歌要有节奏,平仄相间,动静相间。美学家朱光潜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艺术。艺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教学的节奏性,体现了教学的艺术化。艺术教学节奏是指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变化,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在教学中,不能不追求教学节奏的艺术性。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需要遵循艺术的本质和特征,因此不能不注意教学节奏的协调。艺术教学的教学过程应该像奏乐一样,按照主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相联。其次,追求教学的节奏美,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有秩序、有节拍、有动律的变化,会使教学节奏呈现出一种明快、生动的韵律之美、流动之美。这种美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又能这种美能够感染学生,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也有利于师生间思维与情感的沟通交融,达到优美和谐的境界。再则,教学中要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就不能不注意教学节奏的协调。具备节奏美的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生机勃勃,优质高效。实践证明:凡是课堂教学效率高的教师,必定是善于控制教学节奏,或有张有弛,张弛得法;或有密有疏,疏密得法;或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或新颖多变,起伏和谐。课堂教学能否具备鲜明的节奏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也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在把握教学节奏上,最重要的是教学的节奏应该遵循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和时间。心理学研究认为:青少年的认知节奏和生理节奏像潮涨潮落一样呈现出波浪式状态。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规律,以曲线式的节奏推进教学,设置课堂教学的若干“浪峰”“波谷”。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中这样认为:人脑接受刺激引起的兴奋点如果不断转移,那么相对来说人就不容易感到疲乏,反之,某一兴奋点持续活动,就容易由兴奋转入抑制,同时抑制还可以扩散,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人脑就会出现困倦乃至睡眠状态。教学中节奏的艺术性可以让学生解除学习的卷怠感和单调感,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回归精神的“自然保护区”。美学大师朱光潜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而愉快。”

一堂课平铺直叙,没有起伏,没有跌宕是缺乏节奏艺术的表现;课堂上始终紧锣密鼓,不留一点空闲,不留一点空白实际上是一种没有节奏的课堂;课堂上教学气氛松散平淡,杂乱无章,课堂气氛压抑,沉闷也是没有节奏美的表现如此不一而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然觉得枯燥无味而昏昏欲睡,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如果40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

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艺术化的节奏呢?在教学中,通过动静搭配、张弛交错、疏密结合、起伏有致等多种对比和转化,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并和学生的心理节奏像切合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动静搭配:动,应该是有控制、有节律、有针对性地对问题的研究,而不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的;静,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思考,认真的钻研,而不是一潭死水般的沉寂,而是在酝酿一个成熟的见解,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恬静美。艺术教学中,教学的节奏应该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统一。

疏密结合:(空白)密的地方要求教学内容的容量较大,教学速度较快,用紧张的节奏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疏的地方要求教学的内容较少,教学的速度比较平缓,同时留给学生的空间大,自由思索的余地大。“疏可走马,则输出不是空虚,是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透风,换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让人感到窒息”,艺术教学中疏密结合要求是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威慑的和谐统一。

张弛交错: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艺术教学中,教学节奏也应该是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的和谐统一。所谓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展、宽松,张与弛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张和弛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统一,教学中要么会显得平淡无奇要么,不能突出波澜和,整堂教学就陷入没有弹性,没有张力的状况;只有有张有弛,张弛交错才会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相得益彰,韵味无穷。

<三>教学空间的艺术性

艺术教学需要营造艺术化的教学意境,同时也需要给学生留一个艺术化的空间,一个自主、自由的空间。

1.自主的空间

人作为独特的、精神的主体,有形成自我的本能,也一直在成为他自己的过程中表现出自主性。人的自主性表现为他可以产生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思维、决定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在自知自觉中把握世界、形成个人主体生命的意义,在确定自己的行为当中主动积极的形成自己、完成自我。

德国的卡西尔用“人是符号的动物”来解释人的自主性,认为人是一种能以符号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动物。艺术便是符号中最生动的一种,人类在不断地通过艺术的形式体现着人的自主性、也发展着人的自主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因为艺术融入了主体的呼吸和生命,融入了生命主体完成自我、超越自我的行为和过程。“艺术作品之所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就是因为艺术创作主体对生活原料进行了创造性的选择、提炼、想象、虚构,并在其中渗透着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意愿、情感和审美理想。因此,艺术作品融入了主体的呼吸和生命,体现了对生活的新发现和审美的独特建构;艺术创作活动是凝聚了创作主体的全部心血的、个性化的、能动的、艰辛的创造性生产过程。”(--《艺术概论》第277页)在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之中,艺术家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

在艺术教学中,需要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一是由人的自主性特性所决定的,二是由艺术的主体性特征所要求的。在艺术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始终是艺术,只要有艺术存在的地方,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的特征就会毋庸置疑地跟着存在。在艺术创作全过程中,艺术家这个主体起着决定性意义,在体验艺术家这个主体所释放出来的意蕴时,学生这个主体毋庸置疑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教学可以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主体和学生的主体、作品包含的主体和学生的主体都应该处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之中。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并非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做任何变动的适应。人都有自己的主体性,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接受。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的学习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行动,离开了学生的这个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落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学生认知的目标最终要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在艺术学习中,学生在欣赏、创造等过程中,感受、领悟、审美都是要通过自主的活动才能完成的,离开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传递出去的知识就得不到学生的接收和内化。

教学中,应该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其充分施展个人能力,由学习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这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教学艺术。

2.自由的空间

“在艺术活动中,人们并没有在主观上带着掌握世界的功利目的,但却足以在享受到精神自由状态所带来的愉悦和惬意中掌握了世界,可见,艺术是具有自由品格的。正是艺术的这种自由品格,使得人们在艺术审美活动中,能够细腻而充分的体验自身的情感和想象,从而达到各种心理机能和谐统一的自由境界。”《艺术教育论》p3艺术是一种情感自由的、自主的表现,创造艺术、鉴赏艺术是人追求美、追求自由的象征。人在自由创造中发展了艺术,酿造了美,而美的根源也落在了人的自由创造之中,正如杨辛教授在《艺术美学原理新编》中所作出的结论:“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美学原理新编》第19页)

艺术教学作为一种以艺术为参照对象的教学,必须体现艺术的特征,自由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教学所应该突出和遵循的;同时教学作为一种自由活动,与其他各种艺术活动一样,需要体现出人类的精神、意志活动的自由性,必然要以自由性为其特征的;而且对于艺术主体来说,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是最高境界,将自身从自然和社会必然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精神世界的自由,是艺术家甚至全人类的追求。庄子就是追求自由生活的典范,他不断地以自由的方式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篇9

一、课堂导入的艺术

好的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为课堂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课堂导入可以是一段笑话,一个游戏或相关资料片、图片等。总之,你的导入要注重审美性、形象性、娱乐性等,让学生在获得艺术的愉悦体验的同时,自然合理地引出你要讲的课题。记得有一次我讲解一般现在时的时候,我设计用一个游戏来开展我的教学。我把全班分成若干纵排,每纵排为一组,然后我分别发给每一组最后一排的学生一张纸,上面分别写上表达一般现在时不同意义的经典例句,在我说“开始”后,最后一排的学生即用耳语告诉前面的学生,这位学生再把听到的例句告诉前面的学生……,这样依次进行下去,第一排的学生把所听到的例句写在黑板上或说出来。传得最快、最准确的组获胜。在这个游戏中,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开口说英语,每个例句在学生中传读,因为每组的成员都关心他们合作的结果如何,因此,全班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黑板上的例句上来,整个过程气氛活跃。最后我再对每个例句表示的意义一一讲解,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说出更多的例句。这即培养了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精神,又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当然,因为教学活动毕竟不同于游戏活动,它是有着明显而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不能像游戏那样玩个痛快就完事,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你的学生的需求、知识结构,创设活跃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课堂里“玩”也始终有一个度,换一种说法也就是玩也玩得有艺术,这里,学生的玩就是参与。请记住沛西・能的这样一句话:“解决教育上极大多数实际问题的钥匙在于了解游戏。”

二、课堂设计的艺术性

教学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艺术参与性和愉悦性,教师即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学生参与行为的欣赏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中,既获得了参与的乐趣,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为你的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但要想让你的英语课堂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研究你的学生的需求,英语基础,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来设计课堂,让学生在感受到美,体会到满足的同时,达到教学目的。

我记得我进行过这样一个对话教学,对话说得是一个银行职员,跟他的朋友聊天,淡到他们银行前几天被抢劫,事后仍然心有余悸。如果我让两位同学来表演这个对话,肯定没有什么吸引力。于是,我对重新设计该对话,让一个同学表演抢劫犯,另一个表演银行职员,还有一个表演案发后去采访银行职员的记者,我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设身处地想想在那样的情景下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性格、英语基础不同,每个学生表演出来的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大部分同学把抢劫犯凶神恶煞,银行职员战战兢兢,都表演得栩栩如生。对银行职员勇斗歹徒,负伤住院,然后记者到医院去采访的情节也有同学想得出来,学生在表演中极尽搞笑之能事,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我也作为对话里的一个角色参与,引导学生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应用到表演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注意力更加集中。

三、板书设计的艺术

在我们的印象中,板书除非就是“黑板白字”,形式单一,枯燥乏味。而提倡设计板书就是要一改这一传统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图片资料,使之图文并茂,丰富板书的内容;形式上适当使用彩色粉笔,充实板书的色彩。备课时,在认真钻研课文资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板书,对每一个单词、每一张图片、每一幅挂图,甚至于相应的每句话都要事先安排心中有数。在具体的设计中,特别要注意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如:简笔画。简笔画是最适合于在黑板上表达,她可以在教学中充当“催化剂”的角色。有许多很难进行的教学活动在他的加入下,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可以取得很好地效果。如在学习“laugh”(笑)这个单词时,可能用形体语言来表达并不那么容易,因为老师在课堂中哈哈大笑起来会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而且老师自己也比较尴尬,如果改用画简笔画“^_^”并向他们演示这个动作,同时导入“He is laughing.(他在笑。)”,那不就简单明了了。学生也肯定会哈哈大笑,教师边写“laugh”边说:“You're all laughing.”这样增强了教学趣味性,改善了课堂气氛。总之,板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每个教师必须坚持语言文字的科学性,教学效果的实用性,绘画艺术独特性的三者统一。精心设计,巧妙落笔来再现题目的精髓内容,来反映英语教学的艺术特色,创造一种美感盎然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陶冶,学识的增长。

四、教师语言的艺术

篇10

一、管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厌学归因审视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具有情绪的逆反性、思维的独立性、思想的可塑性等特点,许多因素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其厌学的诱因。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学生的发展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而中学生的厌学问题也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1.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笔者曾对部分厌学学生的家庭进行过初步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是造成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教育功能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部分家长往往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教师”的角色,在教育方式上往往采取过激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如有的家长强制、逼迫孩子学习,造成孩子逆反,对学习产生厌倦;有的家长过度溺爱、迁就孩子,从而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和懒惰性;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导致其无所适从。但不管哪一种教育方式都可促成学生厌学行为的产生。二是家庭教育氛围缺乏。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或氛围并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甚至有些家长认为教会孩子学习只是学校的事情。因此,部分家长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在家中完全感受不到爱的氛围,更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厌学问题。

2.学校教育功能的错位

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不仅让人拥有知识,还拥有道德和良知,拥有幸福和健康。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长期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等问题的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功能观也出现了一定的错位,由此成了学生厌学的又一诱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趋同。长期以来,学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升学指挥棒运转,对教师、学生的评价基本上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由此,学校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难以做到对厌学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此外,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期望客观上也造成了学生学习机会的不均等,使后进生在班级中逐步成为多余的群体,从而导致其逐渐对学习乃至学校产生厌烦情绪。二是教育教学模式单一。中学阶段,教学组织形式是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很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处理。比如学生在升入初中时实行的是免试就近入学,同一班级的学生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能力水平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学校的教学进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对每一位学生却是完全相同的,由此极易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且随着年龄及年级的增长,学生的阅历也在不断增长,兴趣倾向逐渐明显,个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甚至开始出现对职业选择的思考,而单一的教育教学模式,却使学生感到想读的书学校里没有,所读的书又与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选择不相符,于是便逐渐失去了学习动力,慢慢发展成厌学。

3.社会教育功能的异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风气、大众传媒、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对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负面的影响使得社会教育功能出现了异化的倾向。首先是受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上学无用”、“读的书多不如挣的钱多”等言论普遍流行于当代中学生中间,受此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学生错误地认为文化知识是没有用的。由此,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极易产生厌学心理,为了赚钱逃学甚至放弃学业;其次是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冲击,中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学习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学习是在为老师学,为父母学,与自己无关。在信息发达的时代,网络不可避免地成为最广泛的通信工具。但网络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学生比较轻松地了解各类信息、学习各种知识、增长各类见识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学生陷入了虚幻的网络世界,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由于中学生没有成熟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误导,从而在面对各种外界诱惑时迷失心智。此外,各种不良社会风气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如社会上某些通过不正当途径升官发财、相互攀等现象,使得学生的精力和心思被分散甚至转移,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倦。

二、管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厌学自身的反思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因此,从管理学视角看,更应该对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反思。

1.缺乏学习动机

从学习的源头来看,中学生厌学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常以学习的兴趣、理想、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对中学生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因素,是与学习相关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为倾向。学习动机缺乏有几种主要表现,一是缺乏理想抱负。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动力,一旦失去了理想,犹如轮船失去了航向。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不上学照样可以挣大钱,他们没有树立正确航向,胸无大志,任意漂泊,看不到求学的出路,完全是在外在压力下被动学习,这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痛苦并让人疲倦的事情。二是缺乏目标规划。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管是对自己的现在还是未来,都没有科学的规划,更没有具体的长期和近期目标,一切都处于一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三是缺乏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部分学生尤其学业不良者,认为学习没有必要,甚至简直就是活受罪,是苦差事,由此造成在学校感兴趣的事情都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迟到、旷课、早退频频发生,由此,恶性循环下去,对学习乃至学校产生厌倦,失去兴趣。

2.缺乏坚强毅力

从心理学上讲,毅力属于意志的范畴,作为意志的基本品质,毅力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去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而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更离不开坚强的毅力,可以说,坚强的毅力是迈向成功的阶梯。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其持久性及恒心、毅力一般都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于初入中学的学生,基于自身生理、心理特点的制约,独立学习能力还比较差,随着学科、功课的增多,他们必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在目前大的教育环境下,无论进行什么性质的学习,都需要学习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而目前的中学生大都耐力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不愿去努力尝试,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此外,部分学生尽管学习非常努力刻苦,但仍然无法取得成功,也甚少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业失败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自身天生愚钝、智力低下、能力不强,不是学习的材料,最终干脆“破罐破摔”,放弃努力。

3.缺乏科学引导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期。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又缺乏较高的分辨是非能力,枯燥的学习生活和过重的学习压力也使他们渴望一种放松和解脱。社会低俗书刊、电子游戏室等无不诱惑着好奇的中学生,当外界低俗文化成为他们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将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网络游戏、时髦打扮、甚至早恋等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他们极容易陷入学习的恐慌状态,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三、管理学视角下的学校矫正策略探析

笔者调查发现,只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困难而厌学,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某一偶然因素才导致他们厌学。作为进行教育教学主战场的学校,要矫正学生厌学问题,学校及教师究竟该采取哪些策略呢?

1.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认识。学生的厌学行为表现形式多样,原因也复杂多样,教师必须对此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具体的分析,同时,要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真切切地贯彻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前提,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尤其是对于学生出现的厌学情绪不能急躁,不能轻言放弃,更不能有任何的歧视。要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善待学生,尽量避免或减少学生心灵上的创伤,要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可以完成学业,帮助他们愉快地完成学校的生活。其次,经常和学生谈心,让学生倾吐心中的欢乐和烦恼,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一般说来,学生厌学是有预兆的,且有一个渐进过程,学生经常性迟到、旷课,课堂上没精打采,不与同学交往等都可以看作是厌学行为的最初表现。当发现有上述情况时,教师应及时和学生谈心,让学生在感受学校和教师温暖的同时逐渐从内心深处发现和改变。最后要因材施教。一种对策和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每个厌学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必须对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厌学特征作出综合判断,依据其结果研究适合学生状况的具体对策。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让厌学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的重要一环。首先,学校和教师要认真研究每一位厌学的学生,充分认识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尤其是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更要重视和关注。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端正学习态度。中学生虽然积累了一些自然和社会知识,但仍然缺乏独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意志、品质都不稳定,理想确立、学习的目的性等都处于一种朦胧状态,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其次,学校和老师要紧紧抓住这些闪光点,以此为切入点,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学习情境,并引导厌学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这些学生从中找到信心和希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正确认识自我价值。最后,学校和教师还要在其他同学面前及公共场合不断地强化厌学学生的闪光点,在改变他人看法的同时增强厌学学生的自信心。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学习观。

3.注重学生情商培养

情商也就是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而在情商中,尤其是对厌学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忍耐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及抗挫折能力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针对厌学学生的特点,教师要特别注意启发他们自制、自强、自立、自律的能力,指导他们制订计划,引导他们为实现目标而脚踏实地地行动并形成习惯。及时反馈,强化动机,是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厌学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此外,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在顺境中长大的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差,同时外界的刺激与压力却很大,教师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比如帮助学生根据实际调整过高的期望值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让他们遇到挫折时能找到适当的方法予以疏导。

4.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战场,要想让学生爱学乐学,就必须在课堂上下功夫,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课堂教学本身的特征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比如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性就要求教师必须扎根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要求教师需要借助语言、表情、图像、音响等方式来表达或解释知识,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并通过这种感性化的方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要求教师在面对千差万别、个性各异的教学对象时,也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课堂教学艺术的表演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倾情投入表演的同时,还要掌握好综合表演的度;课堂教学艺术的审美性要求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要具有美学意义,要能带给学生独特的审美体会,使学生获得特别的精神享受和熏陶;课堂教学艺术的情境性要求教师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时,既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能重复自身的经验,只能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艺术。由此看来,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