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

篇1

关键词: 母语 负向迁移 中学英语写作

英语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中,一直是一门主科,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即便学了多年英语,仍然写不出正确的英语作文,其原因是汉语作为母语对其造成负向迁移。那么,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向迁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应采取什么对策避免影响呢?

一、语言迁移理论概述

语言迁移是指在学习时,学习者将以前他们所掌握的有关母语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外语学习的一种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产生困难。

二、母语负迁移在中学生英文写作中的分类

中学生用英语写作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的过渡,很多因素都受到汉语的干扰,从而在写作中大量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1.词汇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词汇在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的成分。离开了词汇,人们就难以表达思想。一些中学生因词汇量小,写作时往往不知道怎么表达,就按照汉语习惯误译。如“看报”写成see a newspaper,“学习知识”写成learn knowledge,还经常把 “吃药”写成 “eat medicine”,甚至在英文书信中把“注意身体” 写成 “notice your body”。

2.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一些学习者在写作中经常不按照英语的句法规则,而是以先入为主的汉语表达方式构思,生搬硬套汉语句式,用英语单词一对一地表达思想。这类“对译”式的错误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非常顽固。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Some drivers say there are too many cars don’t well.(有些司机说,有太多的车不好。)

②I advice you ride bike or on foot,it’s good for our health.(我建议你骑车或者步行,这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

另外,英语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句法表达手段,如:强调句、倒装句、复合句、分词、省略等,这些句法手段在汉语中是没有,或是用得很少的。有些学生怕用错,不敢用,所以采取回避的态度。如A man is cutting earth in a tunnel,hopes to find some diamonds. 一句中,hopes如改成hoping,使用分词结构,效果就非常好了。

3.语篇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汉语重意合而不重形合,即我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而英语强调句子的形式和结构的完整,用丰富的连接词来表达句际关系,段落之间必须有有效的衔接性。在重“神”的汉语里,流水句、松散句得到了极好的发挥。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仍承袭这种表达模式,以致句中或句与句之间隐含的逻辑关系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常常写出不被接受的英语流水句,下面来看某学生的英文日记中所描述的内容。如果没有括号内的词语,整段文章就显得毫无生气。

“I had a bad cold last week.(First),I had a running nose,(but) I did not take it seriously. (Then)I began to cough. (After that),I had a fever and felt weak. (Finally),I was sent to hospital and had to lie in bed for three days.

三、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英语教师应怎样减少或排除汉语负迁移的干扰与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母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只重语法、句型和语言点讲授的做法,应适当地介绍一些英文写作和修辞的知识,多讲一些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的异同。同时,加强学习策略的训练指导,使学生有意识地摆脱母语的负迁移。

2.加大阅读输入力度。著名语言学家Nuttal曾指出,增进外语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生活在外语的环境当中,而仅次于这种途径就是大量阅读。我们的学生要想摆脱汉语的干扰、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就必须大量阅读。

3.加强英汉对比,熟悉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人情风俗等方面的知识,适当地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增强使用中的区别意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正确、流利的表达能力是有好处的。

4.鼓励学生多写、多改,增强写作意识。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读书笔记,做到循序渐进。修改也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平时的作文可以让学生互改、互评,典型的错误可以在课堂上集体讨论,共同纠正。这样在词汇、句法、篇章中出现的母语干扰错误,在短时间内比较容易消除。

综上所述,要避免母语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是一个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艰巨的过程。英语教师应尽量使学生了解母语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善于排除汉语的干扰,防止负迁移,写出正确、流畅的英语文章。

参考文献:

[1]杜金榜.从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看写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3,1.

篇2

关键词:藏语文化生态保护双语

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是藏族人民主要的交际工具。由于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等种种原因,藏语形成了卫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藏文据传是公元7世纪前叶,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代王松赞干布派大臣图弥・桑布扎等人到印度留学,图弥・桑布扎返藏后统一、规范原始藏文而形成的。随着藏文的推广使用,藏族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博学多才之士,他们撰写了浩如烟海的藏文典籍,从数量上说,仅次于汉文典籍。这些文献涵括了语言文字、宗教经典、历史文献、逻辑哲学、天文历算、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然而,面对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高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藏语文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藏语与汉语、英语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汉语普通话的作用日益增大,英语的学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藏语文的使用和学习受到了巨大冲击,藏语文的社会功能有弱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事实,一些藏族群众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学习本民族的语言,藏族年轻人也从眼前的利益出发(如考试、升学、就业等)而忽视母语的学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母语危机”。

濒危语言现象全球存在,同时濒危语言问题也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在1992年国际语言学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语言大会上,濒危语言问题被定为这次年会的主题,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该年为抢救濒危语言年,并于1995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关于濒危语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国,濒危语言问题也引起了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关注。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因为在语言中凝聚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体记忆。一个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文化财富,最主要的部分都保存在自己的语言中,母语与其他文化成分和谐地构成民族文化的总体,这就是语言的文化价值。语言的文化特质,使其对于一个民族尤为重要,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丧失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失去一种思维方式,失去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语言生态共生的关系角度来看,多语种的和谐发展对整个人类都有好处,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得以欣欣向荣的发展,就是因为人类有能力发展出多样的语言和文化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正如阿拉斯加土著民族语言中心的米凯尔・克劳斯所说:“多种语言并存有诸多好处,例如保存了某种语言,就可以将其社会的历史、文化以及科学知识传给下一代。在现代医学知识里。不少是从使用动植物的传统治疗中提取出来的,如果土著民族的语言不存在的话,那么有关当地的动植物的重要信息也就无从得到了。”

为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又保持母语的活力,可行之道便是推行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引导人们在母语之外,学习和掌握另一种语言。中国人学习英语,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在民族地区的汉族学习民族语,都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双语化”是当前突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语言障碍”,掌握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

当然,一个民族的发展,单靠母语教育是不够的,特别是当今社会经济一体化和大众媒介(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的传播,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民族地区的本土文化和语言必将受到外来文化和外来语言的强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的民族是不可能发展的。所以既要学习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又要掌握世界其他先进国家、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而学习他们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双语教学的实质,就在于文化之间的互动、借鉴和吸收,对外民族语言的学习,其目的是对外民族文化有用成分的吸收、引进和消化。

由于各民族双语发展进程不统一、文化背景和所面临的问题不同等特点,双语教学的类型也有不同。在四川省的彝藏地区,中小学校主要实行了两种模式的双语教学计划:第一种是以民族语文为主的教学,同时开设汉语文。旨在既能继承、弘扬和发展本民族传统语言与文化,又能掌握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字,从而更有利于直接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信息。第二种是以汉语文为主的教学,同时开设民族语文。旨在保护民族语言文字,使本民族学生不因学习主体民族语言文字而失去或降低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尽管两种模式方法各异,效果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民(语)汉(语)兼通的双语人,既能达到保护民族语言的目的,又不影响少数民族与外界的沟通。

篇3

关键词: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总结语法规律;突破英语句子结构;多背诵;解决困难;促进学习

初中英语与小学英语相比,在知识容量、难度、要求等方面都有了拔高。英语教材也在不断地改革与更新,内容是越来越好,但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累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如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学生学得轻松并效果好是我多年来在工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总结语法规律,帮助学生突破英语句子结构,学生多背诵语段语篇形成语感,对英语教学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是高效实用的。英语课堂应致力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诱导参与,注重探究。因材施教,优化激励。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只是为学生创设一种他们自己能亲自参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并获得成功的机会,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自己走;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心、动脑。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学生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二、抓好语法教学

现行英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多,课时又极有限。语法项目等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语法揭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对于初中英语学习者来说,一定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更正确和更标准地使用语言,也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

我认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讲语法和语法讲的较少的做法是不妥的。英语对于学生们来说,有许多陌生的地方,如单词难记,句子结构不容易掌握。所以,在教学中,要腾出时间补上语法教学这一课,尽量根据语言现象总结语法规律,光靠学生感知是不现实的。语法教学,也不能脱离语境――如能将语法知识融入语言材料中,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重点内容、强化难点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总结语言规律,让学生逐渐习得语言。语法教学选取的材料应有趣: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小文章、诗词、对话等,都可以用。也可选取英美小说简易本中的东西,让学生读。网络上、报纸上许多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材料也可以拿来用。

最重要的是应该注意教材上每单元的Grammar Focus,让学生明白句意,再出现一些例句,归纳词和句的用法。让学生象学古汉语那样,字词都一一去推敲。另外,让学生做点语法练习。这样做,有百益而无一害。语法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不能缺少,方法应多样。学生通过贴近生活的感知、理解来学习和使用语法,而不是孤立的拿句子就事论事。

所以我们既不要谈语法“色变”,也不要脱离语言实践,而津津乐道于语法。

三、突破英语句子结构

英语句子结构与英汉语法差异对中国学生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在句子结构上,英语的句子线形扩展性强,因此句子长度往往大于汉语的句子,而且英语的句子在扩展时除了并列式外,更多的是层级环扣式,一层包着另一层,呈现句尾开放,句首收缩的状态。汉语则与之相反,汉语的句子线性扩展可能性小,因此句子相对较短,但重视句子内在思维的连贯,有句首开放而句尾收缩的趋势。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喜欢用英语简单句来表达,虽然降低了犯错误的可能性,但却使文章显得松散,不紧凑;而且学生习惯套用中文的句子顺序来表达英文句子,写出的多是汉语式的英语。同时也无法正确地分析和运用英语的复杂长句。

其次,从句法上来说,汉语的语序比较固定,而英语的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比如,汉语状语的位置一般在谓语之前、主语之后;而英语的修饰性状语可以根据强调的部位或上下文的需求调整位置,既可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中或句尾。汉语的定语无论多长一般都在中心词之前;而在英语中,单个的形容词、名词、分词或数词等作定语时可放在中心词之前,而有些单个的形容词或分词以及介词短语和定语从句则放在中心词后面。英语的定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最难掌握的部分,原因之一是定语的位置不固定,原因之二是定语的性质、成分复杂,原因之三是定语从句严格区分关系代词。

另外,汉语是一种文字系统形态稳定、自足的语言,不具备曲折形态,特别是动词,没有定式与不定式之分,不必恪守动词形式的各种规范,如数、时态、语态和语气等,运用起来灵活自如。而英语是有形态的语言,词法特征比较明显。英语在语法上明确区别出数、时态、体、语态和语气,并用曲折词缀在名词和动词上做标记。此外,英语中的派生词缀可以用来粘附在独立的单词前后,以改变单词意义或词性。这样的差异给英语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尤其数和时态的变化更是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鉴于以上教学所遇到的困难,教师可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讲句子结构和语法差别,让学生从英语的角度并用英语的思维来学习、分析、和写出符合英语吸光的句子。突破英语的长句和难句,要学会认识这些长句和难句的句子结构,找准主语和宾语,再分析修饰主语和宾语的成分,弄清修饰成分的意思,从而正确完整地理解这些长句和难句的意思。做到了这些,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就降低了,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能提高一些。

四、多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学生一开始学英语,就要注意指导其去背诵。刚开始时,只需让学生背一两句话,逐渐地加大力度。由背句子,背对话,再到背诵长文章,教师要坚持每天督促学生朗读背诵。学生一旦养成此学习习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英语学习本无捷径可言,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想不费功夫,就牢记单词、脱口而出讲英语,恐怕是徒劳的。许多英语名家都提倡学生背诵。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仁毅先生就说过,“在基础阶段,或高年级,要努力背诵名篇,譬如说,背50-100篇,无论从语言还是从内容来说,这都是精华。背熟了,对了解西方文化和研究文字的运用都有好处。”真是至理名言。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既可以形成语感,又可以积累语言知识和规律,对学习和正确运用英语都有很大的好处。

“讲学之功,贵在心悟;施教之功,在于诱导。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教学是一门科学,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研究,一定会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突破口,尤其是突破我们教学中的难点和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此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效,学生才会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4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海外汉语教学师资;教师素质;对外汉语教师培养

一、外语交际能力

对于所有的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而言,外语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无论是对于在国外进行汉语教学的中国籍汉语教师,还是在国外教授汉语的外国当地的本国籍汉语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外语交际能力,就会造成中国教师对外国学生说不出去、外国教师进不来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尴尬情形,那么二者之间就会形成一道高高的围墙,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教师知道的再多但说不出来,本国籍汉语教师多努力学习却看不懂,也不能起到传递任何文化的作用。

同时,因为是在海外进行汉语,除了教学工作之余,日常的生活交际也必然要用到任教国当地的语言,如若不能很好的掌握任教国语言,就会造成很多生活上和日常交际方面的困难和阻碍,势必会影响到教学工作上来。所以说,外语交际能力是作为海外汉语教师至关重要的一项技能。

二、专业技能强、知识范围广

对于汉语教师而言,有着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功底和能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必备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对于到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的汉语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知识面足够大,这样才可以应对外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所有一切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做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

例如我在韩国海云台观光高中给学生们上课以及给韩国籍汉语教师的进修课当中,有时明明是讲一个词语,但遇到相关的或者引申扩展的一些词语时,学生们和韩国籍汉语教师可能会沿着这个线索一路问下去,教师必须尽可能的了解所有跟中国文化相关的知识,例如成语故事由来、中国新兴词语的演变、生物、医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政治、体育、美术、音乐、饮食等所有方方面面的知识体系,才能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解答学习者心中的疑团。

三、良好的个人形象以及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

作为到海外进行教学的汉语教师,因为身处任教国家,当地的汉语学习者以及附近的当地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中国人,这时新来的中国籍汉语教师就会被当成中国人的典范和模板,一举一动都会被认为是中国人的代表习惯,这时不仅需要对外汉语教师要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仪表形象、时时刻刻展现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大方得体的举止言谈,有时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会成为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一种无形的动力。切忌因为一些不好的个人习惯而导致任教国当地人对整个中国人的群体印象大打折扣,甚至对汉语教学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

四、教育技术能力

除了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以外,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掌握足够的教育技术能力,因为对于零基础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如果单纯的用语言来讲另一门语言,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枯燥乏味,尤其是对于未成年的汉语学习者们来说更是苦不堪言。必须巧妙地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手段,结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让学生们对课程感兴趣,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知识。

五、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所有对外汉语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就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教授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接收者却是来自另一个文化和语言的国家,如果不掌握足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别国文化以及民族习惯不够了解,不仅教不好中国语言文化知识,还有可能会不小心触碰别国政治道德标准和底线,使学习者产生心理防线和抵触心理甚至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厌烦,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六、中华才艺能力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掌握一门或几门拿手的中华才艺对实际教学活动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的同时,对外汉语教师还会受到其他外国老师和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对传递中国文化,展示中国人的新风新貌有非常好的效果。

七、适应能力

除了掌握上述几种能力以外,作为一名在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的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比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快速的适应能力,才有可能面对突然的生活环境变化处变不惊,以及对于新环境、新事物、新文化和新的人际关系快速、很好的去接受、消化并适应它。教师只有在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适应的基础上,才能确实有效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乃至中国文化的推广,这是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们首要具备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

篇5

给英语降温可谓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一些人认为降低了英语分数,也未必能够学好汉语,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语言都学不好,英语学得再好也没用;许多家长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改革,英语一直被看得很重,所有孩子都在努力地学习英语,他们也不敢让自己的孩子落后。如果能降低英语分值,既可以给孩子减轻压力,也能给父母减轻负担;语文老师认为提高语文分值是件好事,让孩子们多读一些好的作品,这对于学生人格、价值观的塑造都很有好处。而在学生中则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相对于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来说,就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靠英语提分的同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面对英语降温,最近又兴起了一股汉字热,从8月份开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汉字书写比赛纷纷出炉,人们似乎都开始重视起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汉语,使反对英语的呼声越来越高。

我认为英语教育中存在一些不足,这固然不能忽视,但强行对英语热降温,显然不明智。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世界先进科学与文化的载体,一旦将中华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科学、文化还是艺术领域,不使用英语都很难走向世界。话又说回来了,即使我们降低英语总分、减少学习英语的时间,就能学好语文吗?我们学好了语文,就能学好汉语吗?就能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吗?其实,学习英语与学习汉语从来都不矛盾,两者若能融会贯通,会更有利于语言学习和培养文化自信。“”以后,钱钟书、季羡林等一批国学大师,正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才登上了一座座学术高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改革现行的英语教育制度。正如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汉语教育一样,英语教育必须走出哑巴英语、中式英语的窘境,这对汉语教学和其他语言教学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但我认为盲目通过高考来强行改变,刻意让英语热陡然降温,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

篇6

推进汉语教学

每年3月,德国北威州8所学校的中小学生和家长、老师会参加北威州创意汉语比赛。比赛已经举办了9届。该比赛于2007年由北威州教育部和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共同发起,2008年举办了第一届比赛。比赛面向所有在北威州公立、教会和私立学校学习汉语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参赛形式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团体赛。每个学校可以在15分钟内用汉语表演舞台剧、音乐剧、歌曲、诗歌朗诵等。

德国中学生约翰・汉森刚满15岁。他在汉堡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刚刚上了3节汉语课,就学会了用汉语做自我介绍。他表示:“汉语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没有德语那么严格的语法,语音、语调也很优美”。

汉堡孔子学院语言部主任阿尔维德・施托希介绍说:来汉堡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人群中,大部分是一些公司安排来培训的员工,也有一些人是出于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兴趣,或者想去中国旅游,还有的梦想与中国人结成连理。

孔子学院的德方院长康易清博士说:汉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很多德国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汉语和中国文化之后,会发现德中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他同时指出:现在,会说汉语的德国人越来越多,但多数人只学习了两三年汉语,停留在日常交流水平。为顺应德中之间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必须继续强化学习,以达到精通汉语。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董琦表示:汉语教学近年来在德国取得较快发展,学生们的汉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2014年的汉语桥比赛中,德国的中学生队夺得了世界冠军、欧洲冠军和个人冠军,这显示出德国汉语教学的良好态势。德国汉语教学发展迅速。到2015年,全德中小学开办汉语课程的已经超过300所,其中60余所中学将汉语提升至高中毕业会考科目。哥廷根大学和蒂宾根大学甚至开设汉语师范专业,以着手培养本土专业汉语教师。

在德国,由中德两国教育机构合作开设的孔子学院可谓遍地开花。德国境内已经开设有14所孔子学院和3所孔子课堂。此外,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以及一些华文学校也纷纷开设汉语课程,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学习汉语。据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德方院长罗梅君介绍:在该院学习的很多中小学生对学习汉语充满热情。谈到汉语推广,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培高德深有感触:“我在上世纪90年代学习汉学时,周围人不理解我为何要跟这样一个陌生的国家打交道,而今天,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学习汉语常常被赞为明智且重要的决定。”

尽管汉语教学在德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也有不少专家表示:如想更好地在德国推进汉语教学、推广中国文化,还需在教师、教材上多下功夫。中式课堂通常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而德国年轻人期待的模式是:集体讨论、对话、多媒体运用。教材方面,部分老师和学生反映汉语教材过于浅显。柏林中学汉语学督柳维坚介绍:柏林高中的教学大纲里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综合情况有一定了解。一些学生想要了解如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教育制度、环境政策等,但是,找到相关材料并不容易。

工具语言的潜质

南非基础教育部长安吉・莫采卡6月7日在开普敦表示:南非计划5年之内在500所学校引进汉语教学,本学年已有44所学校正式引进汉语教学。按照当前进度,这一计划是可以实现的。莫采卡当天在议会回答议员询问时作出上述表态。

莫采卡表示:南非基础教育部推广汉语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短缺,基础教育部计划今年安排100名本土教师接受汉语培训。南非基础教育部课程司司长恩兰赫拉・恩杜拉-沃森此前表示:南非与中国在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发展潜力巨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来南非投资,汉语将成为促进两国经贸交往的重要工具。根据南非政府拟定的汉语教学推广计划,自今年1月起,政府在一些公立学校的四年级至九年级开设汉语课,然后将汉语课逐渐推广至十年级至十二年级。

南非是世界上离中国最远的国家之一,其开展汉语教学的决心不止来自于对中国发展前景的重视,还来自于国际汉语教学的新理论:汉语是一种不难学习的语言。这种观点颠覆了之前汉语难学的老观念。

这种新认识从欧洲发端。如同德国,不少高中把汉语作为学生的外语选修课。经过一年到两年的学习,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1500个至2500个汉字,并能清晰地区分汉字四声读法。按照中国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的标准,这个水平达到了文字脱盲和普通话一级。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培高德表示:联合国工作语言西班牙语,有15万个单词,其中常用的基础词汇超过5000个,而要达到商务应用,需要掌握1万个西班牙语词汇。英语就更夸张了:据美国全球语言监测中心的统计,英语有100万个单词。普通美国人正常交谈需要使用超过4000个单词,美国大学毕业生经常使用的单词超过8000个。英语和西班牙语被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但是掌握起来就是这么困难。

汉语水平考试(HSK)曾经有这样的题目:计算15在45中占比多少?答案是三分之一。但是这道简单计算题难倒了众多外国学生。现在的HSK考试降低了难度,内容更科学、实用,被世界各国认可。资深国际汉语教师杨丽静告诉《教育》记者,她从事这项工作十几年,只在10年前遇到过两名学生表示要到台湾工作,要求学习繁体字,之后就再也没有遇到过了。目前,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标准普通话,已经被全世界一致接受。

随着中国于2004年在韩国开设首家孔子学院推广现代汉语教学,外国人逐渐了解到汉语的学习规律。从2010年后,中国加速国际汉语教学的推广步伐。在十几年的教学中,中外专家发现更多教学规律,使得汉语最难掌握的四声和汉字成为最容易掌握的内容。而且汉字的原理类似二维码,英文原理类似条形码,无论从人类角度还是从电脑角度看,汉字都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传递信息的效率更高,更适应今后人类进化的需要。加上最近十几年的汉语教学彻底颠覆了过去全世界公认的汉语汉字难学的观念,使得汉语和汉字具有了未来世界性工具语言的潜质。

应用能力提升

我国1956年推出简化字总表和1958年推出汉语拼音方案之后,汉语变得不难学了。但是直到1980年之后,这一点才逐渐被世界所了解。甚至在那之后很久,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人员也才逐渐认识到这一点。

由于1958年之后,中国很快陷入和连年的动乱,对外交流几近停滞,不要说对外汉语推广了,简化字和汉语拼音在国内的推广也被打断。直到之后,中国重建教育体系,并恢复了对外交往。《汉语拼音方案》编订人周有光教授在1980年首次赴纽约交流介绍中国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时,被国际语言学界多方质疑,又花费了多年,才说服各国语言学家接受简化字和拼音这一现实中广泛应用的语言和文字。又过了十几年,大家才发现,这两个工具使得汉语汉字真正具有国际性。

据周有光先生回顾,早年的中国各地,语言发音五花八门。一字多音,阻碍了中国人互相之间的交流,外国人学习汉语更是无从入手。这也是几百年来外国人认为汉语难学的直接原因。简化字方案推出后,拼音字母近似英文字母,使得外国人掌握起来很容易,基本五六个课时就能掌握汉语拼音。而简化字不仅简化了字形笔画,更大大简化了常用汉字的数量,使得普通话常用字数量成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中最少的。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国家汉语教育工作者在与外国学生和学者交流的实践中发现,用五线谱表示汉字四声,可以简单清晰地教会外国人普通话标准发音。从此,汉字的四声发音对于有音乐基础的外国人来说成为零障碍。而对于有绘画基础的外国人来说,掌握1500个汉字,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许多有过一年以上西洋画基础的外国人,在10分钟之内就可以写出比大多数汉语教师更标准的汉字书法。这是因为,对于画家来说,临摹是他们的基本功,拆分汉字间架结构对他们来说完全不是一件难事。简化字的好处在于更加简单,容易拆解、临摹和记忆。

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师语言 分析 特点

中图分类号:H19;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71-02

刘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提到“教师的语言”,这里“教师的语言”是指第二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1]那么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教师语言就是让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所使用的语言。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肢体语言等。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存在很多问题,这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一节效果良好的对外汉语课需要汉语教师灵活地运用课堂语言,恰到好处地利用汉语进行解释、表达和交际。本文通过对一些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课堂语言运用的例子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见解和策略,希望对提高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一、教学语言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课堂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肢体语言。口头语言是教师在讲课时使用的有声语言,所以也有人把口头语言叫做有声语言。[2]板书语言是教师上课时在黑板上的板书,由于板书语言是写在黑板上,它也叫做书写语言。肢体语言是教师上课时用一些动作、表情、眼神等传达信息,是一种教学辅助语言,肢体语言也叫做体态语言。这种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对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分别对几位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中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肢体语言进行分析。

(一)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也是最直接的一种语言。教师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表达和讲解,口头语言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短,有些语言是教师不经意间说出的,教师也没有对自己说的话有更多的思考,所以有些语言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有些汉语教师深受母语的影响,课堂语言中经常出现一些方言表达,这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在一节初级汉语课上,一位汉语教师的课堂语言出现了许多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语。“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吗?”“这个词语我已经标记出来了。”“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两幅图。”这几句话中的“愿意、掌握、标记、观察”等词语对初级汉语的学生来说有难度。此外还有“尝试、欣赏、回顾、熟悉”等词语。这些词语老师在讲课时要尽量避免使用。

(二)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一种语言,教师通常会通过表情、手势、动作等来表达信息。在课堂上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但是有些肢体语言并不能给学生传达某些信息。某些老师会有一些经常性的动作,这些动作只是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不能表达某些信息。还有一些教师的肢体语言只能是熟悉了该教师的教学方式后才能明白其中含义,对初次听课的学生来说有点难。还有一些教师的肢体语言只能是在了解某些文化背景之后才能明白,也比较难。

在上语法课时,一位年轻的汉语老师经常用拇指搭在食指上、其他三指握紧这样的手势来鼓励和奖励学生。当学生问题回答正确时,老师会说:“老师给你比个心。”这个是近两年才开始流行的一个手势,拇指搭在食指上,拇指与食指相交,指尖形成了一个心的形状。通常这个手势表示爱心、喜爱,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手势不理解,一方面学生看不明白这个手势,另一方面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比个心的形状。汉语教师要减少使用这样的肢体语言。

教师的肢体语言过于夸张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一位教在上课时手臂挥一个大大的圈来表示全班同学一起做。当老师读一个生词要求全班学生一起读时会做这样的手势,很多学生只注意到了这个手势却忘记了这个手势是老师要求全体学生一起做的指令。

(三)板书语言

板书语言也是信息的载体。教师通常会将本课的重要内容进行板书,所以板书内容通常是重要信息。板书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板书语言在上课前可以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较长,不需要立即输出。但是,虽然板书语言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设计,可教师在上课时或因为紧张或是疏忽,还是会出现问题。板书语言又通常是一节课的主要信息,如果出现错误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并改正,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干扰,有时甚至会误导学生。

在一节讲“比字句”的课堂上,一位老师在板书时出现了失误,把“哥哥的头发比妹妹短”写成了“哥哥的头发比妹妹长”。老师没有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学生们在下面窃窃私语,讨论到底是哥哥的头发长还是妹妹的头发长。这个失误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错过了许多内容。

二、教师语言的建议

(一)减少媒介语的使用

对汉语初级阶段的学生可以适当运用媒介语,但是要有所控制,尽量减少媒介语的使用。[3]初级汉语的学生对汉语不熟悉,如果教师用全汉语教学,学生会出现完全听不懂的情况,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以后的汉语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当学生有一位新的老师时需要有一段时间去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所以,当教师刚接触一个班级的学生时,可以适当地用一些媒介语辅助教学,解释教师常用的一些课堂用语,如“跟我读”“我读一遍你们读三遍”“请同学回答问题”“请把课本翻到第六页”“今天的作业是”等,这些语言可以先用媒介语向学生解释清楚,在学生熟悉之后就可以不用媒介语,只用汉语教学。

(二)课前备教学语言

教师上课前需要认真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还要备教学语言。尤其教学对象是初级汉语的学生,教师更需要认真地在课前备教学语言。教师需要考虑哪些是自己惯用的课堂用语,该如何利用媒介语向学生解释以及在到达何种程度时可以不用媒介语只用汉语等。汉语教师在上课时由于使用的是自己的母语,所以不经意间总会用一些自认为简单但是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有点难度的词语,这也是教师语言的任意性和不规范化。[4]这一问题需要汉语教师在上课前预设自己上课的情境,预演上课的流程,对自己上课时说的话进行反复斟酌,思考这些话对学生是否有难度,学生是否容易掌握。根据学生的水平对

所说的话进行修改和删减,以求符合学生的水平。

(三)教师语言的简单化与复杂化

教师的语言既要简单化又要复杂化。简单化是指教师的语言要尽量简单,让学生明白老师在说什么。同时,在学生能明白的基础上,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性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度,这个复杂性的程度是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也就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地扩展。

三、结语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可以给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第二语言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语言进行反复的斟酌,尽量避免失误,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吴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语言综述[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篇8

在蒙古族小学2~4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000个,识字量大,内容较为枯燥。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完成这样大的认字量,教学中一定要抛开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大胆展开想象,努力挖掘生字中内含的“趣”,引导学生在趣中认字,在趣中掌握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学会独立识字。

作为一名民族小学汉语教师,我深知一个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项十分枯燥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结论: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一、趣味游戏识字法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采用“猜猜字谜”、“顺口溜”、“形近字趣谈”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过程,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实现字词的意义建构,同时能养成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并最终实现及早独立识字的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常常使识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在低年级实施教学活动时经常运用的趣味游戏识字法。

1.猜猜字谜

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把生字变成谜语,可以帮助学生在猜谜中识字。

如“待”字,可以编成谜语:两人站在寺庙旁。字谜既体现了字的意义,又提示出了左右两部分的部件。

在学习生字“卡片”的“卡”时,学生举手说要让同学们猜猜他自己编的字谜:“上下缺一横”这说明学生们已经开始自己动脑思考,而且还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在学生们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认识了汉字、锻炼了思维,又理解了字义。这不仅把学生识字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还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识字,感受到识字的乐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

例如:“一天”―― “旧”

“一箭穿心”――“必”

“千里挑一,百里挑一”―― “伯”

“一斤多一点”―― “斥”

“十二点” ――“斗”

2.顺口溜

顺口溜,是把要掌握的生字用一些有节奏的顺口的句子表达出来,让学生易于记忆,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

例如:“亡口月贝凡”是“输赢”的“赢”字。

“不正”――“歪”

“手分手”――“掰”

“有手则能抱,有足则能跑”――“包”

“土字头田字腰共字底挂大刀”――“戴”

3.形近字趣谈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因为刚开始接触汉字,所以,学生经常会分不清一些形近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形近字趣谈”这种方法来教学,这不仅能加深学生们对形近字的认识,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者”对“煮”说:“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

“熊”对“能”说:“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了?”

“王”对“玉”说:“我和你只差一点儿,你就成为无价之宝了。”

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字典的作用

一堂课的四十分钟毕竟是有限的,而有些知识还必须靠学生自主去学习,这时字典就发挥了作用。我觉得,在小学三年级就应该开始训练学生查字典的能力,这时也许他们对查字典还不是太熟练,但是,我们教师可以教给他们利用音序查字典的方法查字。在字典的侧面都标有字母的顺序,教师可以告诉他们按“A、B、C……”的顺序快速查到自己想要找的汉字。查字典对学生有哪些好处呢?我觉得好处是很多的:

1.可以巩固拼音知识。

2.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动手能力和敏捷程度。

4.通过查字典还可以学会更多的汉字。比如高年级学生通过查字典找生字,还可以学到很多没有学过的生字,包括它的意思,并且可以接收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

篇9

【论文摘要】汉语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语境分析意识,并在词汇教学中自觉运用语境理论,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近义词辨析能力和语用得体能力的汉语词汇教学目的。

Ludwig Wittgenstein曾在他的词语语义“用法论”中认为,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仅从词本身不能了解词的意义,只有在词被使用的环境中,才能了解词的真正意义。这种观点虽然不乏偏激,但它却充分肯定了交际语境与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体现了Ludwig Wittgenstein对语言在其运用中的功能的重视。这个观点对词语意义的研究,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语义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何谓“语境”

语境是语言的使用环境,是在交际过程中,参与者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理解接收信息时所依赖的因素总和。Leech认为语境就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也有学者把语境理解为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以及文化、社会和政治。

虽然语言学家们对语境的定义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从他们对语境的理解可以看出,语境的内容十分丰富。总结一下,其对语境的理解包括以下几类:

1、语言语境,即文章或言谈中的话题的上下文或上下句。

2、情景语境,即发生言语行为的实际语境。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J. lyons)把它解释为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言语活动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包括参与双方,场合(时间和地点),说话的正式程度,交际媒介,话题或语域。

3、文化语境,谈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即某一言语社团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即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言语活动中更容易接近、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具有相同的认知环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处于同一地域文化中的人的情感、心理具有相通性的事实。

二、语境对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作用

对于语言教学来说,我们知道的一些重要的语言教学法,如功能法、情景法、视听法等,都是在充分重视语境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绝对离不开语境。而在把汉语作为外语的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语境对于汉语语言的分析与表达更是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制约作用。

1、掌握语境有利于近义词语的辨析

应当说,我们汉语所有词的语法意义和语用价值,都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的。尤其是近义词语,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对其中的分辨困难往往习焉不察,而对于汉语能力还很差的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正确理解和使用近义词的难度是很大的。

所以,一定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即语境,来理解和辨析其中的差异。上下文包括句内和句外两个方面。句内的上下文指本人的一连串话语中的前言后语,句外的上下文指对话中的前言后语。

如果教师能够在近义词语的教学中通过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来讲授、练习,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语境进行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采用例句作为词汇语境的形式呈现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应该同时注意语境例句的安排顺序、语境的信息量、语境的对比性、相关性、科学性、技巧性等问题。

2、掌握语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得体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高级阶段的外国汉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一句话单独说时没有什么错误,可如果把这句话放在具体的语境时,就会让中国人觉得别扭。

譬如我们常会听到外国学生这样说:“老师,我想找您谈话,您有空吗?”经过分析发现,“找……谈话”的用法是没有错误的,同时该学生也懂得对老师应当尊敬使用了尊称“您”。可是在我们听来就会觉得很别扭。究其原因就是整句话违背了汉语中“尊上”的语用规则。因为“找人谈话”,在汉语交际中是运用于“上对下”的一种言语行为。外国汉语学习者的这种语用失误可以说是对“谈话”的语用规则即它所联结的人际关系不了解所致。

这是由于外国人不习惯用汉语思维,对汉语上下文之间“意合”的内在气脉没有充分地感知和把握,因此也就不能随着交际对象的改变而自然地选择恰当的词语。

所以,利用语境培养学生的语用得体能力至关重要。要想让学生做到说话看对象看场合,用词恰到好处,对语境的分析于判断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出,合理运用语境学的理论能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能够培养学生得体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也恰恰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优化语境,运用语境理论设置教学环节,借助语境提高学生的语言分辨能力、加深理解记忆以取得更佳效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的努力方向。同时,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体语境意识、语素分析意识,并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训练中把这种观念外化为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扎实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参考文献

[1] 陈贤纯. 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2] 崔希亮. 语言理解与认知[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1.

[3] 郭继懋 似同实异—汉语近义表达方式的认知语用分析[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4] 黄锦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6] 郝小明. 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释义[J]. 太原大学学报, 2003,4.

[7] 江新.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1.

篇10

关键词:英汉翻译 形合 意合 转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097-03

基于英汉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应用,目前来说已经有了许多相关的介绍和指导,但是在从事英汉翻译技巧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本文总结了对学生认识和提高英汉翻译能力比较重要的一个技巧,即从形合到意合的转变技巧。

一、英汉翻译的时代背景

在实际工作中,随着多国多语种的贸易往来的不断加强,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关系着交易双方的切身利益,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也涉及到不同人种的日常交流,具体而言,英汉翻译就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代表。

二、英汉翻译在文化层面的分析及其作用

在英汉翻译的教学中,对学生起到最大作用的不仅仅是词汇的掌握,还有的就是对翻译深刻的文化层面理解,在拥有适度的词汇量之后,这种从文化层面上的理解有助于将学生的英汉翻译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档次,对这些掌握个中精妙的学生来说,英语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旦他们脱离了逐词逐句的对照翻译,形成了从形式的理解到内在意义的理解,再到表意的实现这个过程,那么他将不再觉得英汉翻译是那么枯燥无味,而是在窥测英语表达者内心的想法,理解它真正的意思,从而将它的意思以符合汉语语言特色的方式呈现在转化受者的面前,其中的过程无非包括对英语的表达特点进行分析,对语言内在意思的体会,对汉语表达特色的地道运用,其中还不乏对转化语言双方的语言习俗的适当了解,这有助于提高高级汉英翻译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代表,世界各国有着各色各样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各自鲜明的语言特色,语言也是历史的积淀,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无不渗透着其跌宕起伏的历史。在地方人种的广泛使用中,语言必然是融入了当地人种的习俗,表达习惯,各种地方含义,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地方语言。这种地方语言就变成了深刻的文化交流,当然在这里不谈过于复杂的地方语言,我们需要的是从这里面找到语言的共同之处,即语言都是有各自表达习惯的。笔者相信在掌握这个精髓之后,学生们将会受用不尽,在学习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将会在不经意间体会到英语这门语言的独特之处,从而映射到对西方人的理解;翻译的过程不再是进行一场生死煎熬的战斗,而是进行一次文化之旅,学生在接受英汉翻译的教学过程中会得到更多的兴趣与乐趣。笔者认为这对学生学习英汉翻译是大有好处的,不仅仅是学习英汉翻译,即使以后学习其他的语言都是一样会用到这个思想。

三、英语的语言特点——形合

我们先从英汉翻译的对象—英语讲起,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国际语言,有着其悠久的历史,原属日耳曼语族,通过英国的殖民统治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英语在与诸多语言的融合交流过程当中,不断变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英语注重语法,英语语法基于日耳曼语源,英语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不同于其他的印欧语系。英语更加注重词语间的固定顺序格式,保留了所有格、动词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过去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动名词、名词的复数、形容词的比较级和形容词的最高级。我们大致可以讲英语中的所有词语划分为十大类,每一类都在英语的句子表达中占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动词、冠词、介词、连词,以及感叹词。从以上对英语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得出,英语是在结构上十分严谨的,说话的时候结构十分清晰,语法的限制使得形式结构在英语表达方面十分的突出,因此我们对于英语的表达的意思理解上的突破口就是从结构上分析,比如从时态,主谓关系,语态方面。

首先就其中的主谓关系我们可以简单举一例:比如我们在表达一起出去购物的时候,中文表达很简单,“我们出去购物”,但是英语中的表达为“we go shopping”,但是中文一旦要表达“他出去购物”的时候,英文则变为“He goes shopping”,不难看出,简单一对比就可以看明白,在主谓关系上,汉语的谓语动词形式不随主语数量而变化,而英语则因为主语人称数量的变化而有诸多讲究,但是我们不能说这就是英语的弊端,反而这个就是英语的关键之处之一,一旦看到英语谓语动词的形式,你就可以在不知道时间的情况下,对时态一般来说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是过去式,还是进行时,还是将来时,但是相比之下,汉语则在这方面相对来说比较不明显了,很难从一句简单的话中了解到时态之类的信息。在时态方面英语则可以是以时间状语来表示,也就是英语一般的会把有关时间的时间状语放在一起作为句子的一部分,类似的有关地点的地点状语也作为一部分放在句子的各个位置,具置的要看具体情境,那么汉语则是类似的也在句子的各个部位放置这个时间,但也有讲究,比如“I am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 tomorrow”,汉语翻译可以有多种的放置位置,比如说“明天我去打篮球”,或者“我明天出去打篮球”,实则对于英语的这个意思的表达也是可以把时间状语提前的,“tomorrow I am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区别在于我们不能说“I am tomorrow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这就是英语的结构的要求。在英汉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形式放在心中,从形式上分析理解句子的意思,就像是解剖一头牛一样,我们可以以一个固定的结构框架来分析之,主动的在结构上找对应的关系,逐个解剖句段,然后就可以全面的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而不至于漏掉,或者面对长句的时候无从下手。

四、翻译输出语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对比

抓住英语在形式上的与所表达意思的相符合是关键,相比英语,汉语则更侧重意思的贴合,这一点和中国人的文化历史都是有关联的,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注重意境,也就是在文化上注重那些少量的话语营造出来的浓郁的难以言喻的感情氛围,也就是说,这也就折射出中国人说话的一个现实的特点,那就是中国人说话很多都是赋予在情境中的意会,也就是具体到句段之间,几乎会把大量的连接词给省去,也就是连接词的隐性化。这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我很饿,去买点吃的吧。我们用英语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会是“I want to buy some food because I am hungry”。其实在汉语“我很饿,去买点吃的吧”中的因果关系是没有直接显示出来的,而是暗藏在说话人的意思当中的,我们把逻辑连接词补全也就是“因为我很饿,所以我要去买点吃的”,这在汉英翻译中将逻辑连接词显性化,那么在我们的英汉翻译中我们则是主动的将逻辑连接词尽量省去,即将逻辑连接词隐性化,以达到汉语说话的简练和地道,这样翻译起来比较流畅。相信对于我们中国学生对于意合的理解应该是很到位的,意合简而言之就是意思的简练切合,抓住英语的所表达的意思,完整的留在脑海中,不漏掉细节的将它用汉语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英汉翻译。

五、其他翻译技巧与形合到意合的转变技巧的关联

在英汉翻译中,不只是这个技巧在单独起作用,它必须和其他的各种技巧以及一些必须的积累共同作用来较好的实现英汉翻译,即我们在学习这个形合到意合的转变技巧的同时,首先得拥有足够的词汇量,足够的词汇量是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各个关键性的名词、动词之类的就是理解所翻译的英语的意思的关键点,再结合语法对句子就有了充分的完整的正确理解。在英汉翻译中还需要对英语文化有适当的了解,在翻译较为难的英语的句子的时候,有必要了解其背景,从而了解典故例子的实际意义,而非简单的逐字逐句翻译,其次还需要适当的逻辑分析能力,对于英语翻译停留在脑海中的意思进行一定的细节逻辑分析,才能得出更为合理的汉语意思,而不会被英语表面意思所迷惑,那么高级点的翻译也就不那么难了。最后汉语的输出就要看学生的汉语功底了,尽量保持地道的汉语表达,不要过于生硬,语言流畅,就可以达到英汉翻译的要求了。

六、结论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了解其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语言的表达特点是我们作为翻译者必须关注的,也是得考虑到的,这样对于我们掌握英汉翻译大有好处,因此基于文化层面的分析,笔者总结了从英语语言的形合特点到汉语的意合特点的转化技巧,相信这会给学生学习英汉翻译提供很大的指导性帮助,同时学习起来效率变高,兴趣会更加浓厚。

参考文献:

1.李芳,索凯峰.试论英汉翻译中习语的文化语境及其差异.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7)

2.陈劲节.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影响的比较分析.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

3.温洪瑞.论英汉翻译中的逻辑推理.山东外语教学,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