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研究
引言
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并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屡禁不止的校园暴力事件不仅给学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阴影。校园暴力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出现的原因往往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家长和教师的疏导。而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另外,我国的学生心理教育相对落后,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健全、完善的体系。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家校合作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一,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第一位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形成健全的心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如果孩子能够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其心理状态自然而然也会获得良好发展。但是由于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甚至有些孩子的父母离异或外出务工,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第二,孩子承受过高的学习压力也会导致心理问题。很多父母给予孩子很高的期望,并且给孩子安排了很多兴趣班、补课班。但是家长本身的能力有限,很难合理地协调孩子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态度恶劣,甚至恶语相向。有的家长则采取放养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不管不顾,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都会消失。这些不良的教育方法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引发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2]。反之,有些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父母全方位的照顾严重影响了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形成。第三,很多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很多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防止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些教师往往会忽视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对学生做出不当的指责。这些不合理的教学行为都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另外,有些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认知
家长的行为和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需要家长能够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平等的姿态,以朋友的身份来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并让孩子有表达自我的机会[3]。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心理或行为上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最不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打骂孩子。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伤害。家长可以将自己观察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和教师一同解决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尊重孩子,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在呼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学校都采取提前放学、减少课后作业量的方式来减轻学生的负担[4]。但是,部分家长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很多家长都会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感受,自行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课后班。这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孩子往往也会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所以,家长在给孩子安排课后班时,要根据其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客观情况,并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达到培养孩子特长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尊重每位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对于比较调皮的学生,教师要多多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维护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前提下,用爱影响学生。
(三)学校加大师资投入,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应加大师资投入并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的心理教学工作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心理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进步的效果。
(四)成立家长学校,营造良好环境
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来说,家庭教育起首要作用。但是很多家长由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采取了很多极端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会疑惑,过去就用这样的方法教育孩子,为什么现在就不可以了?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当下的情况了。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家长共同探讨心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给家长介绍更为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从而保证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结语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 原因 对策 建议
一 背景与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性格抑郁等不良心理。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其误入歧途。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二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4.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
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取决于家庭。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
三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
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做到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的角色,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等问题。
2.开展“三个一活动”
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
(1)发动全校教师与留守儿童组成“一对一”管护对子,做他们成长保护人,要求老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农村社区还有许多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如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重要性。
(3)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群体活动对于他们影响非常大。在群体里有和他们同龄的同伴,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一个温暖、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负责,不但要教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于留守儿童,还要教会他们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2)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关怀。
(3)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了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较差,内心孤独。心理辅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积极推行家长学校的建设,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解决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留守儿童教育偏差的问题
(1)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
(2)定期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教育孩子的知识培训,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5.建议
(1)目前农村学校的生活设施比较简陋,不利孩子的成长,建议政府加大投入,从硬件设施方面改善学生寄宿条件,让孩子们有健康成长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篇4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思考
一、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小学生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要素,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需要各个学科协同起来,重视小学生个性心理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下面接着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结合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教育策略。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2.1家庭的因素
有相关的研究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小学校园学生所承受的最大心理压力是来源家庭背景条件方面,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学生没能获得正常需摄入的营养,相当一小部分学生由于这个患上不同程度的营养性疾病,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阻碍和影响。这些学生还在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开支所苦恼,他们所有的爱好兴趣、学习用品都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牵制。而这样的情况会随着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或者持续地紧张而不断往差的方面进行发展,进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可弥补的消极影响,不利于正常的发育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2.2文化氛围的因素
一些小学生学生的成长一直都是笼罩在不良文化氛围当中,久而久之便让他们养成了较为固定且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往往因为家庭实实潜藏着较多的消极情绪,例如在想法观念上的传统破旧、家庭放松对学生的教育,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学校时期依旧会带有实际家庭情况给自己的烙印,与当前积极乐观、热情开放、具好奇心的小学生心理不同,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围给孩子从小的影响是巨大的,与其他孩子接触往往会显得较为闭塞,心理失衡问题的出现。
2.3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能够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种环境进行分析。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通常父母亲的综合素质、对子女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和途经以及整个家庭的生活氛围都会直接和间接给孩子的性格养成以及各方面的素质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亲往往在巨大的压力下形成严重的心理扭曲问题,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其次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在目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经常会出现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一些学生因为受限于经济问题不能很好地参与进去,进而无法找到真正的心理归属感,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是社会的影响。在当前整体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的贫富差距是越拉越大,学生需要承受由于家庭条件差距无止境的拉大而给自己形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带来了不安和焦躁的不良心理因素。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对症下药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心理和个性发展特点,对个别同学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只有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找到突破口,家长和教师加强沟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育过程中改一改耐心,讲究教育的方法,择机而教。
3.2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磨练个人意志品质
小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是生理方面导致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缓解学习的压力。所以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讲究“积极的休息”以及“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学生的压力和心理状态就会逐渐趋于平和,把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或是个人兴趣上,慢慢享受生活和学习的时光,这种自觉性的形成有赖于心理较快教育课帮助学生形成的良好作息规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其次,培养健全的人格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增强信心,树立起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的个人精神,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失败不气馁,这是学生时代需要慢慢培养起来的个人品质。往往有着积极失败管的学生往往更加乐观和开朗,心理问题会越少。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尽量培养孩子独立完成的习惯,不要果断的干预和限制,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是健康心理教育极力避免的问题。
3.3满足孩子正当的要求
家长和老师往往给孩子过多的要求和自由的限制,使得他们的意见得不到尊重,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老师和家长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及时针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培养小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取得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面对问题家长和教师也应该要善于等待,把健康的心理观念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传达给学生,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这是当前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结束语
总的来说要想真正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给予良好的改善,需要长期坚持的扶持行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和转型,小学生群体会暴露出越来越多新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要求每一个教育从业者都能够切实投入到其中,在小学中慢慢养成一种健康的学习环境。给予小学生时刻的关注,尤其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小学生群体,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及时改变当前小学心理健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梅玲.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小学时代(教师) 2011年01期
[2] 仝云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条途径[J]. 甘肃教育 2011年10期
篇5
【关键词】儿童期青春期过渡阶段特征健康疏导
一、 研究背景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孩子任性,脾气暴躁,以我为中心,不懂规矩,没有责任感,抗压能力差,无法承受学业的压力造成了情绪困扰,环境的突然改变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往往会诱发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生理疾患。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行为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的行为心理特征
随着孩子的成长,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会呈现出特有的心理状态。
(一)思维能力提高,自控能力差。幼儿时的情绪冲动和游戏色彩会逐渐减少,被较为自觉的意识所代替,要求家长减轻对他们的限制,开始主动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他人的思想品质,并自觉地进行评价。只是这种评价是模仿他人的评价尺度,还缺乏客观性,行为意识对自己控制能力差。
(二)价值观初步确立,坚持能力差。这一时期,他们常以具体的形象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于崇敬的人物和道德行为,会努力去模仿,有时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还没有完全摆脱情感冲动的特点,坚持能力不够。
(三)心理矛盾冲突,情感易于激动。这一时期,他们容易偏激,常犯忽冷忽热的毛病。处于顺境,受到表扬,他们会激动、兴奋;遭到挫折,受到批评,他们又会垂头丧气,失去信心。如果遇到有人跟他们的认识、观点不一致,他们会同别人进行激烈争论,维护自己的观点。
(四)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学习压力加大。幼儿时的习惯还是不稳定的,好习惯可能倒退,坏习惯也可能发展。任何习惯都是从一个个行为开始培养的,良好行为经过多次强化而成为良好习惯;反之,不良行为,多次强化之后就成为不良习惯。随着学习课程的增多和个人、家长期望值升高,学习压力不断加大。
三、教师的健康疏导情况调查
为了解当前民族地区教师对学生健康疏导情况,笔者采取随机抽样问卷测试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选取幼儿园、小学和完全中学十所办学体制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检测。经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后,检测结果显示出以下问题:
(一)缺少心理辅导教师。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但除城区部分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室,配备1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外,大部分学校没有心里辅导教师。
(二)对心理教育课程重视不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忽视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种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辅导解决。大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配备心理教师的必要性,以及缺失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性。
(三)家校联动作用不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做到学校和家庭联合进行,内容协调,步调一致。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育方式与态度、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学校因素方面,多停留在专家呼吁、理论探讨、对分析和方法指导方面,而具体指明效果的研究很少,或者这些效果只是定性的现象描述。
四、 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社会需要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学业和考试成绩的提高有积极影响,但不能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当作仅仅为教学、考试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建立学生信息档案。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没有相应的机构,就不能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并在教师中培养兼职的心理辅导员。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和登记工作,建立学生数据库和“心理疏导”数据库,准确掌握结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综合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应重视引导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辅导水平,加强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四)坚持“双访”制度,即访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访临时监护人。“心理疏导教师”要经常与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委托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情况。每月定期以电话、见面、书信等形式与孩子和临时监护人联系,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信或通话,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到家庭看望留守儿童,每年陪孩子过一次节日,让他们感受浓浓的温情与关爱,逐步成为儿童生活的知情人、情感的贴心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呵护人。
(五)明确教育重点,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疏导”要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主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思想、身体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引导关爱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总之,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机构,加强教师培训,充分家校联动合力,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虹.建队伍,重研究,示典范,创氛围,稳步推进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杜松彭同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4).
篇6
在班主任的诸多工作中,德育工作是核心工作。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依托学生良好的心理,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德育的基础,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原则,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班主任能够也应该开展创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讲究方法,我在这项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第一,举办心理健康和青春期知识讲座,发挥心理知识的作用。
第二,关注每个学生,学会及时主动进行劝说。
首先,班主任在劝说前要深入了解劝说对象,关注每个学生。其次,要让自己保持一种热情的、友善的、沉稳的心理状态。最后,要运用必要的劝说技巧和策略。如学生在情绪动荡的状况下,很难听进善意的劝告。稳定情绪的技巧有:①避实就虚。班主任在劝说前谈一些与劝说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以使学生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②“冷处理”。班主任不直接实施劝说,而是让学生对刚才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或写在纸上;③肯定学生的成绩与优点。适当的表扬与奖励会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进而身心放松,情绪稳定。此外,劝说时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根据情况调整劝说的内容和方式。应根据自己察觉到的学生心理,适当调整自己的劝说内容或暗示学生要引起重视。
第三,重视偶发事件,及时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第四,学会和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在家的时间比较长,受父母的影响较大。但由于有的家长没有正确的健康标准,较注重身体的健康,不太关心心理健康;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对子女要求过高,动辄打骂;要么对子女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家人的这两种态度可能会导致学生心理走向两个极端:要求高的子女心理常处于恐惧状态,性格内向,要求低的子女心理则过于散漫,缺乏进取心。
那么,班主任如何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呢?
首先,充分利用好家长会。利用家长会有计划地向家长介绍一些基本的实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向家长讲述家长育人成功的范例,或者推介这方面的书籍,如《给孩子一生的财富》、《哈佛女孩》等,帮助家长树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念。
其次,发挥家长的辅助作用。帮助家长树立创设良好家庭气氛和关注孩子心理需要的观念。目前,大多数的家长比较注重物质条件创造,关注孩子的吃、喝、穿、住等生理需要,却往往忽视家庭良好的心理环境的营造,忽视孩子多方面的心理需要。同时,对于那些父母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良,都会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班主任应启发、引导家长不断自我完善,家长之间应有亲密和谐关系,亲子间应有平等、互爱的关系,形成关怀、爱护、民主、平等、以理服人、鼓励为主的教养方式。
篇7
【关键词】 中职生 心理健康 SCL-9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2-02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曾颁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重视。中职生多为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学生,即初中时所谓“三差生”(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常被父母与老师指责。中职生的父母大多为生计奔忙,较少有精力关注孩子,不乏留守儿童。大多数学生为寄宿生,空间距离在客观上造成家校联系薄弱。诸多调查结果显示,与同龄的中学生相比,中职生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是中职教育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我校对一年级学生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系统测查,了解并分析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应对策略与建议,希望能对中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文调研对象为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学校一年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工具为瑞格心理健康管理软件,所用量表为90项症状清单(SCL-90),上机测试并生成结果。SCL--90症状自评表是以Derogatis编制的Hopkin's病状清单(HSCL1973)为基础,主要从感觉、意识、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从饮食睡眠、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多种角度进行评定。总共有90题,包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强迫症状、躯体化、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等9个因子,为1-5的5级评分,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等特点,信效度高,并被广泛应用。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筛查总体结果
本次调查试筛选出有效问卷598份,按全国常模,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即可考虑为阳性。一般规定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大于或等于3分为阳性,为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一年级学生中,有心理困扰者263人,占参加测验人员总数的43.98%;其中有中重度困扰者95人,占有效测验人员总数的15.98%。近一半人数有产生心理困扰,中重度人员将近百人,说明中职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其中,中重度学生尤其需要关注。需要开展团体辅导、个案咨询,加强家校联系,社会、家庭与学校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表一 南平农业学校一年级学生调查总体结果
阳性症状人数 中重度症状人数
人数 263 95
占测评总数的比例 43.98% 15.89%
2.各因子分阳性症状人员筛查结果
SCL-90各因子分统计结果显示,南平农业学校一年级学生中,各因子有阳性症状者比例很高,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占总人数42.98%的学生在躯体化方面有程度不一的问题;在轻度症状中,人数较多的因子是“躯体化症状”和“精神病性”。现代医学证明,心理问题会在身体方面有所表现,躯体化症状的人数较多,也折射出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测查结果中,精神病性的中重度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 您认为应该为自己的过错受到惩罚”以及“从未感到他人和自己很亲近”等三项上。而中重度人数最多的分别为人际关系敏感,有56人;其次分别为强迫症状,主要集中在“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以及“忘性大”这两项上。这些在表述上都与人际关系、自我形象有关。
3. SCL-90十大症状排行汇总
中职生对人际关系及情感问题较为敏感,关注自我形象,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对前途迷茫。这是青少年的普遍特点,而中职生表现较为严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相关主题的团体辅导、知识宣传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帮助中职生确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改善人际关系,了解人际交往基本原则,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
以上统计数据显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建议中等职业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1.在观念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应该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等四个方面。我校的调研数据和其它诸多报告显示,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数据不容乐观,亟须改变“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做法,心理健康课也不是其它课程的附属,在观念上树立育人思想,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在中职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性,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合格的中职学生。
2.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学校心理健康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建立以学校心理咨询室人员为主的专业队伍,以及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体的常规心理教育队伍。班主任和一线教师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就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疏导具有轻度症状学生。对于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则交由心理咨询师组织开展团体辅导,或对个案进行深度咨询。这样,既顾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涵盖面,也保证了对中重度学生进行重点帮助。
3.着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提高教师心理教育水平。面对数量庞大的问题学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及掌握相关知识的一线教师,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亟须借助继续教育等平台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使其不仅自身心理健康,还能掌握基础的心理辅导方法,及时处理学生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同时对专业心理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培养中坚力量。
4.探索适合中职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职生群体心理特点与中学生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方式与内容上符合中职生心理特点,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其心理症状有的放矢。团体辅导、常识讲座、心理剧表演,以及沙盘疗法、音乐治疗、美术治疗等方式都是常用的心理辅导手段,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书写表露技术具有普及面广、操作便利、行之有效等特点,可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5.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作,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因中职生多为外地学生,所以家校联系较为薄弱,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校方应利用日益发达的通讯技术,加强家校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能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教育。同时,可引进社会教育资源,促使各种社团组织与中职生接触,传播相关知识,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亟需广大心理健康工作者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程宏.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王玲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亲子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
[3]李鑫. 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亲子关系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 2009.
[4] 邹洪升.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以聊城市中职学校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5]王红瑞. 中职生学业行为特点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的调查[J]. 职业教育研究,2011.
篇8
文/芦咏莉 董奇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小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什么是心理健康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地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根据几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我们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篇9
中国传统的教育把家长、教师放在绝对权威上,师道尊严,高高在上,是教育的主导者,但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孩子在被动接受权威教育时,往往出现抵触情绪,教育后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造成知律脱节。社会发展到今天,追求平等,构建和谐关系,以生为本的教育已经是当今教育的趋势。陶行知先生有一段非常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亿元的慷慨。他失手打破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象是罗斯福找不着机会带兵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呵斥,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那样的恐惧。他写字想得优秀没得分,仿佛是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苏联柯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者要能细心地真正理解“儿童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明智的教育者,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蹲下去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心理.从心理教育抓起,开展一切教育活动,可以使教育活动走向深入,落到实处。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切实有效。
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一个孩子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如果孩子心理不健康,如自卑、嫉妒、不信任他人,遇事逃避,推脱责任等,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条件。另外,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易产生品德不良问题。有嫉妒、狭隘、敌对等人格障碍的学生易出现偷窃、攻击等品德问题。对这些孩子仅仅进行品德教育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心理辅导,矫正人格障碍,而家长、老师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而且往往是最亲密的接触,如果把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理论,原则和内容合理地融入我们的教育工作,必定会事半功倍。
有一个小学高年级男生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气急之下踢破学校食堂大门,拿出菜刀就要砍同学,在老师、同学的阻止下才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发生一系列行为。在学校领导、教师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孩子平时逆反心理就非常强,对班主任、家长的教育非常对立,一直咬着嘴唇不承认错误,只强调是同学欺侮他。班主任介绍:他平时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处理方法也很简单、粗暴,常常是用拳头解决。他的爸爸前几年到了城市,在一个菜市场批发蔬菜,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就疏于对他的沟通和教育,经常是说几句不听就打,或者威胁孩子要把他送回老家。孩子认为爸爸不仅不喜欢他,不关心他,老打他,还经常威胁他。时间久了孩子就具有攻击性,对同学、对他人也养成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那天孩子的爸爸接到学校通知到校,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刚听老师说明原委就跳起来要揍孩子。在场的老师、校警、学校领导制止了他的冲动,提出了对教育孩子的要求,希望他回去后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再辛苦,再忙,也要抽时间培孩子,配合学校一起加强这个孩子的教育管理。第二天,孩子来了,交出了他对错误行为的认识和检讨。看得出,孩子的心情有些平静了,能接受教育了。学校、老师抓住这个时机,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指出行为的危害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给家长也进行方法的指导。后来这个孩子过激行为慢慢的有所好转,在小学毕业前未再发生。
看得出:教育者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了孩子的需要,才能有针对的引导、关心,学生易于接受,教育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创设氛围形成合力关注孩子心理。
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各中小学要从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管理,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学生阳光心态。
在思想教育时家长、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家长、老师采用交谈、观察、疏导、心理换位等方法,让孩子感到老师、家长是协助者,他们会从内心自觉接受家长、老师的教育,并学会方法,去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一是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咨询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经过培训合格的心理专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偏差.培养其心理抑制能力,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苦恼。学校通过心理咨询活动、设立心理信箱等途径,加强团体心理指导和个别心理辅导,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心理咨询活动。
同时学校聘请专家为教师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培训。各中小学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切实做到“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时”,开课率力争达到100%,同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定期召开教师会,了解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行为表现,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相对措施.如举办主题班会、专题辫论会、师生谈心,同学交流等,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教育合力,把心理教育融于教育教学之中,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心灵的沟通。
二是各个班级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将学生成长过程的困惑、成绩、奖励等资料装入学生档案,引导学生树立阶段性成长目标,及时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篇10
【关键词】初中 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一、前言
社会竞争和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是无法全面发展的。初中班主任需要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初中生的心理压力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生活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生活环境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十分宠溺孩子。这样一来,更容易让孩子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里,导致孩子恃宠而骄,甚至不能独立生活,对家长的依赖性太大,导致心理素质比较低。除此之外,家长和学校过分看重成绩分数,把重点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而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二)学习
目前中国大环境就是应试教育,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初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学科多,竞争激烈,不少家长还会为学生报名参加一些辅导班,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十分繁重。这样一来,学习的压力会对学生的情绪以及心理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势必会导致学生心理的不健康发展,也会因此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心理
初中生正处在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容易发生很大变化,青春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自己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导致在人际交往上出现一些问题。
(四)态度
对于初中生来说,态度方面主要指的是学习态度。在初中阶段,学生都会有升学压力以及考试压力,老师和家长过于重视成绩,给学生造成不小的压力。对于这种学习压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有的态度端正,积极向上,可以及时通过合理的方式来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从而可以正确看待学习,在学习上不急不躁,稳步前进;但有的同学因为不能端正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进一步加大了自己的心理压力,导致成绩不断下降,成绩的下降反过来又影响自己的心理,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学生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
三、初中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初中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初中生心理正处于趋向成熟阶段,容易冲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初中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据出现问题的原因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笔者就自己的实际工作,对于如何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几条策略:
(一)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需要先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只有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好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班主任首先需要自己进行理论学习,自己要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可以通过自己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另外,还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心理动态,提早发现问题,提早解决。在学生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班主任不要急于下结论,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疏导,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要慢慢循循善诱进行开导,从而解决心理问题。
(二)积极组织开展班团活动
班团活动通常是学生可以真正掌握主动权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帮助。学生可以在班团活动中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自己的内心压力。同时,班团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班主任可以在活动中与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学生也容易打开心扉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因此,班团活动既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又可以让学生放松自己、缓解压力,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也是一个让学生正视自己心理压力、正确了解心理健康的好方式。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摆正自己的态度,不能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认为教师比学生高一级。班主任应该认识到自己与学生地位的平等性,在教学中,要尊重、平等对待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交流,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可以顺利开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体现出班主任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也可以让学生正面对待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释放自己的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与家庭的沟通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最为重要的两个环境。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初中班主任要在平时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问题扼杀于摇篮之中。
四、结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班主任认真对待的一项工作,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班主任一方面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一方面需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抓住课堂教育机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