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康复护理诊断及措施

篇1

【关键词】 急性脑血栓;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66-01

我院对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42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84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证实诊断,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痴呆及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急性脑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21±36)岁;左侧瘫痪24例,右侧瘫痪18例。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507±43)岁;左侧瘫痪23例,右侧瘫痪19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降压、抗凝、溶栓、脱水及活血化瘀等方面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饮食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h后开始进行[2],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脑血栓发病突然,导致患者出现神经、运动、语言、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并需要亲属照顾,患者易出现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及心理障碍,对其治疗及康复产生影响。护理人员需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为患者介绍康复过程及成功康复的案例,使其建立信心,消除心理顾虑。争取家属的支持,减少患者因暂时失去自理能力及工作能力而产生的自卑、焦虑等心理。

122 护理 应及时的帮助患者更换,采用平卧与左、右侧卧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因单一位置被压时间过长而产生褥疮。

123 肌力康复锻炼 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应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有效的提高疗效、降低病残程度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锻炼计划,合理的安排锻炼时长及轻度,康复早期可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坐起、抬头、抬臂等简单锻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如进行平衡能力锻炼,为站立行走做准备。

124 语言及认知能力康复护理 语言和认知能力障碍依然是困扰着脑血栓患者的主要问题之一。脑血栓患者失语症状主要为运动性失语,表现为是构音困难的,口语练习十分重要,因此护理人员为患者逐字逐句的给患者做口型示范;感觉性失语患者应定时用声音对耳朵进行刺激。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应及时告知患者家属,取得家属的帮助与支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提醒患者提高对于患侧的注意力。

125 饮食护理 部分急性脑血栓患者会出现轻度的吞咽障碍,应进食流质食物,指导患者自己进食,小口慢咽,避免因呛咳而引发肺部感染。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分为:痊愈(改善达80%以上),显效(改善60%-80%),好转(改善20%-60%),无效(改善小于2O%或无改善)[1];采用Barthel指数(MBI)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采用Fegl-Mevyer积分评定其运动功能[3]。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及好转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用(χ±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

3 讨 论

脑血管疾病是对人类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胁,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我国越有80%的脑血管疾病是急性脑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及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病死率及致残率[4-5]。本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8095%),P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4):381-382

[2] 张苟芳,郑彩娥,余丽珍脑卒中患者ADL评定及康复护理干预[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2):1132-1133

[3] 王万利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4-15

篇2

关键词:加速康复;结肠癌;围手术期

结肠癌是比较常见的胃肠道肿瘤。由于围手术期存在很多风险,因此必须重视对其监测、预防和护理。传统的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还是局限于基础护理的范畴,传统的护理思维受到思维定势、视觉疲劳、注意力转移等因素的影响,责任心不强、查对不严、综合护理及人文护理观念的落后依旧是传统护理的缺陷所在。

加速康复外科(FTS)也称之为术后促进康复的程序,已在多种手术中得到证实[1]。FTS护理,包括术前入院宣教、禁饮食时间、肠道准备、胃管放置、激素药物的合理应用、术中液体护理、体温维持及术后早期活动、早期进食、合理止痛等相关护理,是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中重要的环节。其实质包含有综合性的人性化护理,提供护理技术服务中,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把“人性化”融入到护理工作全过程[2]。自2007年开始对部分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加速康复护理,效果甚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围手术期结肠癌患者50例,其中观察组(加速康复护理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38~72岁,平均55岁。其中升结肠5例,乙状结肠7例,横结肠3例,降结肠2例,结肠脾曲3例,结肠肝曲 2例。合并高血脂3例,糖尿病5例,高血压7例,冠心病3例,胆囊结石2例。对照组(传统护理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40~69岁,平均54.5岁。其中升结肠7例,乙状结肠6例,横结肠4例,降结肠2例,结肠脾曲3例,结肠肝曲 6例。合并支气管炎2例,高血脂4例,糖尿病3例,高血压9例,冠心病4例。经腹部CT、B超、结肠镜检查等检查结合病史、体征诊断为结肠癌,并经病理切片证实。22例患者施硬膜外麻醉,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发病部位、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围手术期定义:指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约在术前5~7 d至术后7~12 d。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传统护理:①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检查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肌力、肌张力等;③预防压疮、呼吸道感染昏迷;④其他措施。

1.3.2 观察组:加速康复护理:①术前措施:对患者健康宣教,如需插导尿管者应告诉患者插导尿管后会刺激膀胱和尿道,使其有便感属正常现象,不能任意拔除身上引流管。胃肠道准备工作包括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预防便秘、术前半月停止吸烟、停用其他药物[3]。消除其紧张心理,并对其麻醉方式讲解作好心理准备。皮肤准备方面手术前1天剃除手术区毛发。②术中措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大多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问题。应营造舒适的手术环境 ,用鼓励性语言沟通。手术时要给暴露皮肤盖上布单;防止消毒液流至眼睛,手术时间较长时采用输液加温器,减少温度刺激;麻醉起效以后留置导尿管。③术后措施:术后常规给予嚼口香糖,加速排气。饮水量达到1 500 ml后即可停止静脉推注。加强心肺功能监测,术后予吸氧、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及血糖。 术后患者给予半卧位30°~40°以上,减轻呼吸困难,有助于腹腔和盆腔的引流;并可减轻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神志不清则先去枕平卧,头偏一侧,防止误吸。 手术结束后各种引流管、输液管要妥善放置,防止导管脱出。引流装置一定要低于插管位置。对于伤口每1~2 d换敷料1次。腹腔内引流管如2~3 d不拔除,则每2~3 d应转动皮管1次,避免长期固定压迫造成继发性损伤。一旦诊断术后肺部感染,有效的排痰是重要的环节。鼓励患者加强咳嗽,并采用蒸汽或雾化吸入、拍背、压迫气管等的方法刺激排痰。④其他加速康复护理措施:手术后镇痛护理方面术后即给予吗啡20 mg,加入生理盐水60 ml微量泵48~72 h持续给药。预防深静脉血栓方面对于活动能力不佳者,可用梯度压力治疗仪进行腿部按摩,每2小时按摩1次,30 min/次。多数患者手术中大多会有焦虑、急躁等,应给予心理护理方安慰。生活调理护理方面术前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必要时深静脉穿刺留置静脉滴注高营养液,改善体质,增强手术耐受性及应激能力。

1.4  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不同护理方式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两组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不同护理方式治疗效果比较组别

篇3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应用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门诊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6岁,平均(3.21±0.18)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20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9.8±1.7)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5岁,平均(3.31±1.21)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2例,共济失调型23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8.8±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1]中诊断标准: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对噪声或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非进行性脑损伤;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以癫痫、听力、视力及语言障碍为常见现象。

1.3排除标准

有先天性精神疾病者;脑积水者。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每日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刺激患儿的组织神经以改善神经阻滞现象,锻炼患儿的视力、听力等。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脑电放射、低频电疗、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干预等。每日配合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3岁以下患儿每日1次为宜,3~6岁患儿每日2次为宜。在康复护理训练期间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及康复指导,尤其是在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

2.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家庭护理模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及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包括护士、医师、理疗及康复师等,其中护士是主导实施者;非正式支持系统是由家属、邻居等构成。家庭康复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指导工作,即要求护士注重与患儿家属的配合和合作,护士必须规范科学地持续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家庭康复护理包括:第一,根据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护理计划,并指派资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培训。第二,对患儿进行人格培养,实施家庭护理期间要指导患儿帮助自己与正常儿童的人格发育一致,要求家长在此过程中主动对其进行引导活动,帮助患儿培养正常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避免用苛刻的语言训斥患儿的过错,避免出现人格缺陷。第三,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要根据个性制订康复计划,要求家长利用周围环境,开展语言或玩具诱导方法,完成小儿在发育各个年龄段的功能训练,如坐、站、爬、行走等。另外,需要根据患儿自身的患病特点作出调整,保证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康复指导中做好首次康复指导每日康复指导阶段性康复指导。①首次康复指导: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家长情绪,增强家长的康复信心。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家能自行对患儿康复进行合理评估。②每日康复指导:康复训练时观察患儿面部神情,保证患儿能紧跟脚步,做好能力训练状态的记录;布置训练作业,教授学习康复技能;康复护理师与家长相互反馈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增减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训练效果评价,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训练方法,全面加强日常活动行为的训练。③阶段性康复指导:家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头部、肘关节、下肢等进行训练,如让患儿在坐位时以“米”字形进行头部活动;患儿平躺,帮助患儿不同翻身;俯卧时让患儿爬行,以锻炼肌肉力量,促进关节运动功能康复。对患儿的运动疗法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此阶段普遍在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期实施。第四,指导日常生活技巧,要求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交会患儿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教导过快而造成患儿无法接受的情况。第五,语言训练,多数患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无法正确表达内心想法,或由于语速过慢造成的语言功能障碍,此时要求患儿家长制订康复计划,帮助患儿完成语言训练,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中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水平。该量表包含5大功能区,共88项指标,总分0~125分,评分越高表明康复效果越好。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运动功能进行分级(Ⅰ~Ⅳ级,Ⅰ级最低,Ⅳ级最高),运功功能表现越好,级别越高。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1)GMFM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两组GMFM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GMFCS分级比较观察组GMFCS分级中I级33例,占比78.57%(33/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4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康复护理

脑梗死或称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占60%~90%[1]。脑梗死患者起病突然,多伴有一侧肢体瘫痪,早期做好康复护理,减少患者肢体残疾和提高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目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均经临床诊断及CT或MRI检查,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入选病例均为首次发病,除偏瘫外,不伴有失语、痴呆等伴随症状,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早期康复护理)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5~73岁,平均(56.4±9.8)岁;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13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8例;年龄48~71岁,平均(56.4±8.2)岁。两组年龄性别、瘫痪例数病变性质和病变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按常规治疗、一般护理及恢复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康复组除对照组措施外,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

1.2.1心理护理文献报道,急性脑梗死患者66.9%存在有情感障碍,同时发现有情感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在病程的第3~4w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近期预后差[2]。因此,应早期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针对患者急性期出现的抑郁、焦虑、恐惧、悲观、孤独感、敏感,过度自尊等不良情绪进行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并介绍康复好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2康复训练①良姿摆放,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为保持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在急性期即要良姿的摆放。可取仰卧位、侧卧位,侧卧应取健侧卧位为主,因躺向患侧易使患侧肢体损伤。每隔1~2h变换1次,每次变换时,应注意置患侧关节于功能位置。如患者仰卧位时,肩胛骨应取于前伸位(肩关节下可垫软枕),上臂外旋、稍外展,腕关节伸直,手指伸开,掌心向上,膝关节下放置小软枕,使腿微屈,腿外侧放小枕,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健侧卧位时,患肢应有支撑,肩向前伸,肘伸直,不能垂腕,掌心向健侧。患侧卧位时,患肩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角度

1.3合理的饮食,加强营养

1.3.1饮食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生。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海带、虾皮等,适当进食鱼肉、鸡肉、蛋及r奶制品,以保证足够蛋白质的摄入。有高血压者要控制食盐的摄入。

1.3.2吞咽吞咽反射沉闷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时间进食,进食有困难者要喂食或鼻饲。对于意识障碍需行鼻饲饮食的患者,注意鼻饲量及灌注速度、温度,鼻饲前应先抽到胃液后再灌注食物,以防食物误入气管。长期鼻饲者应保持口腔和鼻腔的清洁。不吃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等,可选用瘦肉、鱼类,禁用动物脂肪。

2结果

通过对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整个医院护理和良好的护患沟通[3],计划通过积极的,正确的功能锻炼,外功能重组和外部促进因素,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从整体护理方面,患者的康复不仅是身体机能的恢复,而且对身体,心理,情感和心理康复。因此,脑偏瘫患者护理不仅为基本功能锻炼,而且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患者满意,使护理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讨论

两组护理方法效果分析:对照组按传统的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一般护理只局限于患者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及在恢复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4]。而康复组则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早期实施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每例患者均由康复小组制定个体化综合康复措施及各阶段康复方案。患者因此得到了更加全面、规范的护理,故康复组护理前后的效果比对照组护理前后的效果差异有显著性。康复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意义:以往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从患者病后2~3w开始,目前提倡在患病后即开始早期的康复训练[5]。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1.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81.

[3]何建英,潘光强.急性脑梗死患者情感障碍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4):73.

篇5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96-02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位于我国各项疾病的前列,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其对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10~2011.07入住我院康复科首次脑卒中患者120例,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且无明显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排除合并严重其它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29~78岁,40岁以下19例,40~60岁63例,60岁以上38例。其中脑出血54例,脑梗死66例。12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53.8士6.3)岁,其中脑出血22例,脑梗死38例;对照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平均(55.3士7.5)岁,其中脑出血32例,脑梗死28例。入院最早为发病后24h,最晚为发病后半月。两组在性别、年龄、梗死面积、出血量、合并症状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应用脱水药减轻脑水肿,降压药降低血压,抗凝、止血、活血化瘀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对照组按照康复科护理常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给予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等。试验组在上述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1.3 早期康复护理措施[2]: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第3天进行。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肢体锻练。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练,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强度,不要过于疲劳,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遵循机体运动发育顺序进行运动再学习训练,按照翻身-坐起-站立-步行的顺序逐步进行功能训练。②日常生活锻炼。指导患者按正确的方式进行肌力增强训练及运动协调性训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活动,逐渐训练患者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渡到协助照顾,直至患者生活自理。③语言训练。采取听、看、读、说等方式训练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每天训练1h以上。如通过看电视、读报和听收音机等途径教患者发音。利用图片、字卡和实物等强化患者记忆,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与患者交谈时,讲话要慢,句子要短,内容要简单。④咽部训练。对吞咽困难,呛咳的病人先进行吞咽功能训练,用专用吞咽功能训练仪训练或用棉签蘸水刺激舌根以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尽可能让病人自己动手,坐起进食,小口慢食,可给予单一性质食物,稍稠一点的糊状液体,可减少呛咳。⑤心理康复。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问题,细心解答。与患者感情交流,消除孤独感、废用感及自卑感。介绍一些治愈的例子,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同时设法丰富和充实患者的精神文化生活,解除其内心烦恼。

1.4 康复疗效评价:在入院时第1天和护理1个周期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康复护理效果。

1.5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 ±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康复护理1月后试验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康复护理1月后试验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结论:通过积极科学的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有积极作用,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尽最大可能提升患者康复恢复空间,以更良好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中去。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中老年患者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急,导致患者不同程度运动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尤其是早期康复护理(发病1个月内),对病人语言、意识、吞咽及肢体功能的恢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脑卒中患者在接受抢救药物治疗的同时,如果早期能介入相应的康复护理,为患者提供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和心理康复的各种知识,使各项治疗和康复计划早期顺利地开展和良好持续地实施,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3]。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给患者以战胜疾病的信心,能积极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患者要求恢复正常的意志,增强与疾病做斗争的愿望,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疗效。

现在研究表明,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帮助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重组[4]。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早期系统关于肢体、语言、智力训练和吞咽功能等康复护理干预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经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治疗1月后,试验组患者精神面貌、康复欲望、肢体活动能力、大关节活动范围较对照组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我们建议对于初次脑卒中患者,只要病情允许,就可以进行肢体、日常生活、言语、吞咽、情志等方面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以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降低该病的致残率,缓解家庭和社会医疗压力。为患者回归家庭,乃至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如训,梁秀龄.临床神经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92~2611

[2] 范锦娣.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106~107

篇6

1.治疗方法

术前完善检查,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即与家属谈话,签署治疗同意书,行ADIM(阿霉素、达卡巴嗪、异环磷酰胺、美司钠)方案化疗2周期后,对照组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3例、异体骨植骨术15例,干预组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4例、异体骨植骨术14例。术后行继续化疗4~6周期,方案同术前。

2.护理

2.1常规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化疗及手术不同时期给予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化疗护理、术前术后护理、肢体功能锻炼。

1)心理护理:恶性骨肿瘤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病程长,预后差,60%~70%的患者都会对自己所患肿瘤的性质有一定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争取家属、亲友、同事的配合,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的求生欲望和对治疗的信心。

2)化疗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化疗通路,全面进行化疗知识宣教,观察化疗副反应并积极进行预防和处理,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明确患者肝肾功能及骨髓造血功能,观察患者有无潜在感染病灶和淋巴结、肝脾肿大等,以作为确定能否化疗及其观察化疗反应的依据

3)术前康复护理:提前戒烟戒酒,行深呼吸及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床上使用便器;指导患者患肢活动,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发生;协助完善术前检查及完成各项术前准备。

4)术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肢体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引流液的情况等;保持伤口敷料整洁干燥,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保证患者的营养与水分的摄入;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5)术后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病变部位,指导患肢功能锻炼方法。手术后1~5天:被动活动,每2小时按摩10分钟,协助关节屈伸活动;主动训练,足的背伸和跖屈,每隔1小时10下,每个动作持续10秒;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牵拉挛缩组织,避免粘连,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手术后5~14天:可在保护下进行抱大腿上提屈膝活动、侧身患肢在上做无重力屈伸膝关节动作、仰卧于床边患肢小腿悬于床沿下、健侧足与小腿压于患侧足上做向下悠压动作、上楼梯以及双拐下地行走等主动活动,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关节功能,加强肌肉力量。手术后15天~2月:逐渐负重行走,可进行无辅助平路练习行走、上下楼梯练习等功能锻炼;拆线后进行用力推拿按摩瘢痕部位,使瘢痕软化。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肌肉力量,增加患者平衡能力,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6)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进行出院指导,包括继续功能锻炼的方法、定期复查及门诊随访、按时返院继续化疗等。

2.2全程康复护理干预组在给予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整个住院过程中,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

1)术前康复护理注重前瞻和取得患者配合:自患者入院起,即充分告知术后康复锻炼的目的和意义,根据患者病变部位,指导并教会患者术后不同时期功能锻炼方法。责任护士每日2次检查患者掌握情况,对没有完全掌握者继续进行指导直至病员完全掌握,并督促病员练习。

2)术后康复护理注重早期、个体化、实效:将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前移,自患者术后全麻清醒或持续硬膜外麻醉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恢复,即进行肢体被动活动、足的背伸和跖屈以及踝关节旋转活动,以尽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牵拉挛缩组织避免粘连。与主管医生讨论,了解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特殊要求,必要时调整康复锻炼计划。责任护士每日上午、下午、术前3次督促指导病员进行康复锻炼,术后疼痛者给予充分镇痛,保证病员按要求完成锻炼。

3)出院后的延续康复护理:病区成立延续康复小组,小组成员为三级医师和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护士。通过电话或QQ每周一次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康复锻炼进展、进行肢体功能评估,并根据患者情况指导继续康复锻炼。

3.评估工具

本研究结合下肢恶性骨肿瘤手术病员的实际康复需求,采用2.0版本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问卷调查表的部分项目评定患者下肢功能,能客观的反映病员术前术后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生活状况。

4.统计方法

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Sig<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肢体功能(采用2.0版本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问卷调查部分项目评定,分值越高表明肢体功能越差)在腿痛程度、个人生活料理情况、行走状况、坐立状况、站立状况、睡眠状况六个项目评估总分相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周、2周、1月总体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肢体功能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月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7

【Keywords】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care Mood disorders Rehabilitation effects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147-02

心理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异常高涨或低落,并伴有相应认知、行为改变和生理紊乱,严重者可有精神病症状,如幻觉。妄想。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分类标准,临床上常见的情感障碍包括抑郁发作、躁狂发作以及双向情感障碍等几种类型[1]。本组疾病人病程呈发作性特点,有反复发作倾向,病情较长,常影响家庭生活及社会的功能,严重的可导致自杀。有文献报道,家庭教育和家庭干预是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的有效手段之一[2]。社区-家庭干预对精神病复发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社区康复护理是促进心理障碍患者早日康复、延缓社会退缩、早日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我们对首发心理障碍患者进行了系统的社区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辖区内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已痊愈出院的100例心理障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痊愈出院辖区外的100例心理障碍患者为对照组。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心理障碍诊断标准。②经住院治疗达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部分恢复。③患者能理解指令性语言,并能遵照执行。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研究组男42例,女58例,年龄(35.8±4.6)岁,病程(6.3±2.4)年,对照组男51例,女49例,年龄(36.5±3.7)岁,病程(6.1±2.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职业、受教育年限及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社区护理组 患者痊愈出院后,由社区护士为其进行建档登记,并开始实施以下程序。

1.2.1.1 运用护理程序从事社区康复护理,社区护士通过家庭访视,电话联系、交谈、健康咨询及定期座谈会来掌握第一手资料,接着进行社区评估,如环境设施隐患,心理压力,社会应对能力与周围交谈能力,药物管理,症状自我监控知识,再进行分析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适时对患者进行实施,并提供社会功能康复训练,社区护士教会家属及患者生活行为的技能训练。制定作息时间表,训练料理个人卫生、饮食、衣着,个人物品管理,日常家务料理,日用品的采购,帮助患者增强自理能力,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效果及时评价,对评价效果不理想方面重新评估,不断修订、充实调整计划内容。

1.2.1.2 利用家庭支持系统进行家庭干预。社区护士通过与家属的接触交流,找出家庭因素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社区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根据患者要求给予自己喜爱的书籍、报刊杂志、电影,学习健身操、太极拳、厨艺操作等。学习结束后,给予正性评价以树立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向患者家属宣传精神病知识、用药原则,家庭应有态度和做法,调整家庭交流方式,避免引起矛盾激化,并指导家属识别药物不良反应,复发先兆及相应处置事项,并及时制定、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1.2.1.3 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社区护士应鼓励病人遇到困惑时多向朋友或家人倾诉,鼓励病人主动接受亲戚、朋友、咨询机构的帮助,增加与亲友及外界人群的接触量,增加与各种团体的联系,并寻求社会团体的支持。并且社区护士通过走访患者单位、同事、朋友及所居住的居委会进行社区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岐视、患者工作、工资及时进行干预,每6个月统计对照一次,观察期为2年。

1.2.2 传统随访组 每3个月作1次家访,不作特殊指导,每6个月统计对照一次,观察期为2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组复发率比较社区护理组低于传统随访组(P<0.05及P<0.01),说明通过社区康复护理影响患者及其家庭和社区环境,能减少心理障碍患者复发,本研究还显示通过社区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社区心理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了患者的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交性退缩和社交窘迫行为明显降低,使社会功能残疾程度减轻。

篇8

关键词:康复护理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生存质量

Abstract:Objective Study the 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Methods 6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given basic routine care,patient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given routine care reuse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patients care quality of life score..Results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Lumbar disc herniation;Quality of life

目前,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群逐年上升,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了不良影响,身体受到了较大的痛苦,患者生活质量被严重的影响[1]。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多发骨科病,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为腰部或下肢出现明显疼痛,且患者具有较长的病程。保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要的治疗措施,康复护理干预是治疗的关键过程。本文分析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均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诊断标准。观察组患者包括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45~70岁,平均的年龄(59.85±4.59)岁;对照组患者包括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48~72岁,平均的年龄(59.76±5.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后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治疗的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卧床静息、提高营养的神经功能药物及适当的牵引与推拿等基础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基础上继续给予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护理内容为患者饮食上的护理、心理上的护理及康复后的指导。康复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要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腰背肌的锻炼,不要长期保持坐立姿势,可以通过五点支撑与三点支撑等方法进行锻炼。

1.3疗效评定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评分情况。生存质量的评分依据是利用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相对较好。

1.4统计学的方法 试验所得全部数据利用统计学的软件SPSS 19.0来进行统计及分析。在正态分布时计量的资料是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的比较是通过t检验或方差方法来分析,计数的资料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评分情况,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患[2],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保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要的治疗措施,康复护理干预是治疗的关键过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存质量的评分情况,观察组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利用康复护理干预进行护理,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艺成,黄丽华.康复护理措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5):31-32.

[2]邹树红,王升英,张彦妹.康复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4):47-48.

[3]余巧灵,寿棘.康复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21-22.

篇9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肢体功能; 超早期;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8-0088-03

doi:10.14033/ki.cfmr.2015.08.043

脑卒中属于中老年常见脑血管疾患,已有研究证实,早期康复护理可最大限度地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使其尽早开始自理生活,减少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1]。笔者所在医院自2013年以来,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以期对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所裨益,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超早期康复护理组(简称观察组)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组(简称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34例患者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51~78岁,平均(64.5±1.2)岁;发病时间2~72 h,平均(35.2±1.5)h;脑卒中类型:脑梗死19例,脑出血15例。对照组34例患者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50~79岁,平均(65.1±1.5)岁;发病时间5~70 h,平均(34.8±1.9)h;脑卒中类型:脑梗死17例,脑出血17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脑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50~80岁;(2)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且已经脑CT或MRT检查证实为首次发病,出现一侧肢体功能障碍者;(3)患者意识清楚,知晓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其他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神经或者肌肉疾病;(2)有其他严重躯体疾患者;(3)有精神疾患者;(4)不能耐受者,中途要求退出。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生命体征检测、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具体为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主管医师,根据患者的情绪状况予以心理干预,一般本病的患者情绪较为低落,多出现无助感,甚或产生自杀的念头,故而护理人员应严密关注其情绪变化的同时,积极予以鼓励、支持的语言对其进行劝慰,鼓励患者使用健侧进行生活,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1.3.2 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超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调整卧床、功能锻炼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其中可根据患者的情况将其调整为仰卧位、健侧卧位以及患侧卧位,以防止患者出现足下翻、内翻等畸形;而功能锻炼则自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床上被动功能锻炼,多进行肢体的按摩与被动关节活动,尤其是对于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以正常人的关节活动度为活动依据,尽可能使其在床上行翻身、移动等运动动作,2~3次/d,30 min/次。而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逐渐进行肌力的恢复练习,逐渐进行站立与行走锻炼,多进行以机能训练与他人辅助相结合的锻炼方式,3次/d,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加大活动量,逐步将步行训练至独立步行机上下台阶训练;在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如进餐、梳头、刷牙等常生活能力训练,3次/d,30 min/次[2-3]。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标准进行评定,根据NFDS改变情况依次分为显著进步、进步以及无效,总有效率=(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例数/总例数×100%。(2)神经功能评定: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进行神经运动功能评定。(3)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BI)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其内容主要涉及进食、穿衣、如厕等10项内容。(4)生活质量评价: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随访观察,每3个月1次,主要通过电话以及门诊随访进行,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进行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的评定。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失访现象,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随访3个月、6个月的生活质量指标PF、RP、RE得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卒中患者多出现偏瘫及失语等后遗症,而康复护理则可促进脑卒中患者建立自主侧支循环,加速病灶周围组织以及健侧的脑细胞重组或者代谢,可经过学习-获得-强化-再学习而达到永久性固定的作用,以加强脑细胞的可塑性。已有研究表现,康复护理开始的越早,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恢复愈好,其机制与脑神经的可塑性机制密切相关[4-5]。而日常生活能力则是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关键指标,其可较好地反映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及残疾程度,对其尽早进行康复护理可有效防止其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以及神经衰退等[6]。故而根据患者所处的不同恢复阶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循序渐进的运动,保持运动量由少到多,以保障关节疼痛范围内进行最大限度地活动,此时手法应轻柔,直至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得到改善后,方可逐步增加主动运动而减少被动运动,已达到协调及随意运动的目的[7-8]。

鉴于此,笔者所在科室将自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予以超早期康复护理措施,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取超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2]李金萍,刘增军,丁海敬,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7):747-749.

[3]李春明.早期康复治疗及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9):104-105.

[4]周红艳,张少茹,卢丹丹,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74-1675.

[5]勾丽洁,刘旭东,柴叶红,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7):653-654.

[6]黄亚萍.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116-117,120.

[7]赵扭珍,程艳华.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0,8(15):1387-1389.

篇10

【关键词】 脑梗死;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青年脑梗死患者逐渐增多。为了探讨青年脑梗死的有效护理方法,笔者对64例该病患者进行了护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29~44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给予碟脉灵静滴,脱水剂、脑神经保护剂及对症治疗,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经上述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本组基本痊愈38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l0例,总有效率95.3%。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本组多数患者有焦虑不安、失落、抑郁、固执、易激动等不良心理和表现。笔者以热情和积极的态度用语言、手势、表情与患者反复交流,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对疾病的认识。通过表达同情和尊重,稳定了患者情绪并取得了信任与好感,使患者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2.2 基础护理 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定时为患者翻身、做按摩,做好口腔护理。注射时要保证剂量的准确性,做到按时给药,低分子肝素钙为1 ml=6150 U 规格,注射时要用1 ml注射器,抽药前要将药液全部弹至安瓿底部,同时抽净药液,排气时避免浪费,以保证剂量的准确性,同时做到12 h 给药一次,保证血药浓度,以达到持续抗凝作用[2]。肌注拔针后局部压迫时间应>2 min。对有齿龈出血的患者给予含漱0.3%双氧水,鼻出血者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或遵医嘱给予止血剂。

2.3 饮食护理 脑梗死早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易发生吸入性肺炎和窒息。对于假性球麻痹进食呛咳者,宜采取早期主动饮食并予以饮食唇舌肌运动功能的训练,可将患者健侧卧位,或半坐卧位并头部抬高45°,或取坐位,上身前倾、头部稍前屈45°左右,并稍向健侧斜,由健侧嘴角缓缓给予流质饮食。对于不能吞咽或昏迷患者给予鼻饲,为了避免误吸,需经常检查胃管的位置。

2.4 预防褥疮及尿路感染 由于长期卧床,瘫痪肢体受压,易发生褥疮,护理时要注意勤翻身,保护床铺清洁、平整,对于受压部位每天用红花酒精按摩2~5次。对已经形成的褥疮,应及时处理。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5~7 d更换尿管1次,每天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24万U冲洗膀胱, 1~2次/d,平时注意多饮水,如病情好转,应及时拔除导尿管,以消除感染途径。

2.5 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时期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疗法,同时可结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和理疗等措施。对无意识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在第2天或意识障碍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展早期被动运动:先在患肢上涂红花酒精,做肌肉按摩,再做被动运动,上、下肢各关节从远端开始做屈、伸、内旋、外展,每个动作做10次,1~2次/d,以预防褥疮、肌萎缩、肌痉挛和关节变形。运动时用力要适度,幅度由小渐大,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同时鼓励患者增强主动运动。

2.6 认知功能和言语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梗死患者易产生认知功能障碍和遗留血管性痴呆,当脑血管病变损伤了优势半球的言语中枢就可引起言语功能异常。认知功能和言语障碍的康复就要给予患者视、听、触、读等感知觉,具体做法[3]:生活用品、食品及感兴趣的事物均安排在患侧或在患侧进行操作,给予患侧按摩、拍打、毛刷、冰块等皮肤刺激;鼓励多做朗读练习,对忽略侧的边缘用色彩鲜艳的水笔做出标记或训练者用手指点逐字阅读。同时校正患者发音口形,给予示范,并指导患者自照镜子,用视觉矫正发音器官的错误。可让患者写出亲人姓名、住址、编小故事等帮助其恢复记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护理青年脑梗死患者时,要做到基础护理与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相结合,并配合正确的治疗措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对于保证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