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想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国在高中教育中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如此,但是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高中教育仍然没有摆脱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束缚,过于重视升学率的提高,很多学校都出现了重视智育轻视美育的现象。

一、对高中生的审美现状的分析

(一)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就是当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人们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采用审美的方式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净化和升华的过程。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同时,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也保障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顺利进行。学校各项工作文明程度的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校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

(二)目前我国审美教育的现状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爱美是人的天性。”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高中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不成熟是其主要的特点。高中生追求美好,但是由于其思想不成熟,在对美的追求的过程中可能会走入审美的误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中生追求美,但是却不具备很强的识别美的能力,甚至对于美与丑之间的界限还很模糊,很多时候会产生审美错觉。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把新鲜的事物或者比较奇特的事物视为美,甚至有的学生还把江湖义气视为美。第二,很多学生过分重视外在的美,对内在美的修养有所忽视,不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美。究其原因,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1.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更多的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以及随着商品经济而出现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比较模糊,如果没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很容易把一些丑陋的东西作为追求的对象。

2.家庭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很多家庭都难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审美教育环境。一般而言,很多家长的审美意识也比较浅薄,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尤其是一些“特殊家庭”更难以为孩子的审美萌芽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很多孩子因为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学校单方面很难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的环境。

3.学校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学生应该受到文学、艺术等的熏陶,心灵应该受到美的净化。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和教师都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对音、体、美的教育有所忽视,这对高中生的审美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伤,最终导致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有所下降。

二、对高中生开展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提高自身的美育意识

高中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教师要以“德高为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感染与熏陶。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典范,从语言、仪表和日常的行为来对学生进行影响。教师的仪表应该端庄大方,符合教师这一职业的身份,语言表达要得体。

(二)通过加强对高中生进行语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语文朗读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普通话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方法和技巧,还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高中生可以在朗读中去发现美和欣赏美,在美的文章中培养美的情操与审美能力。例如:朗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感受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洞庭湖的壮美,以及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博怀。朗读这样的文章能够使高中生受到很深的感染,不仅陶冶了学生的美的情操,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在对文章的欣赏中进行审美

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这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通过对小说、美丽的散文等优秀的作品的欣赏,可以欣赏到很多美丽的景象,感悟到人生的百态,深深的为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吸引,使学生的思想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三.通过情景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在诸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情景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情景教学图文并茂,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以文字说明为主的教材的一种弥补,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4.通过写作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的紧密,如果处处留心的话,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典型的审美材料作为语文写作的材料,对各种美好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很好的抒发。

5.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篇2

(一)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有力手段

在主张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现代教育体系中,提高审美教育迫在眉睫。同时,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感情表达为主的学科,它本身就与审美教育有着各种各样的天然联系。语文虽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但是它拥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的特点。把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进行结合,可以让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而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二)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语文的教学发展

因为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加入美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学生的感情系统的形成来源于审美教育,经过审美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中美的元素,对美拥有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总之,小学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的。

二、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化、生活化、综合化,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不断凸显,审美教育的发展因为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出现了很多无法避免的问题。

(一)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所处位置不明确

在提倡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夸大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地位的误区,混淆了在提倡审美教育的风潮中什么最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都对审美教育高度重视,鼓励教师开展审美教育的应用研究。这样往往会给大家产生错觉与很多的误区,认为现在审美教育是重中之重,颠倒了主次地位。对审美教育的理解产生庸俗化、表面化以及简单化。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本是不可分离的,这样本末倒置的想法,不仅不会促进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的发展,反而会严重影响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效率。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自身素质的落后和差异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因为不同教师对审美教育的不同理解,产生理解的偏差,审美教学的形式主义也随之产生,例如滥用课件、滥用多媒体教学等,脱离自身的教学实际,忽视教学的最终目的。其次,教学内容不得当,教师的主体观念太强,严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忽视学生是课堂主要参与者的事实,没有给学生机会去通过自身的阅读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这种变异的审美素质教育,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阻碍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最后,教师自身的素质差异。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之前,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如果教师的审美素质低下,就没有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必要性了。老师的语言规范性、外表穿着、板书的工整性等方面如果不到位,就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开展。

三、解决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作为一门艺术的教学,是非常讲究教学技巧的。小学教育拥有良好的教学对象,外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可以有力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与艺术性。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对审美教育投身其中。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设计好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去体验语文中的美元素,进行良性互动,注意自身的语言表达,最终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相关的手段来渲染美的氛围,例如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渲染和熏陶。最后,要让学生充分融入所讲内容中的角色里,比如让学生进行扮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美,体验作者的情感。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里面的落后理念

良好的教学理念贯穿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里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审美素质是首要任务。首先,教师要改变自身的主体观念,懂得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等硬件措施。然后,教师应该不断地去自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以至可以更好地教学。最后,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语、穿着以及板书的书写等。

四、总结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渗透

1.引言

语文课不是美术鉴赏课,现代编写的语文教材内容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含蓄、潜移默化而又意义深远。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物欲横流,很多教师和学生都疏于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和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及审美教育的认同。为应付考试,疲于读课文、背课文、写生词、总结中心思想等,使得语文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现代教学中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事实上,语文教学中蕴含着极丰富的审美教育,这一点往往都被忽视。即使社会呼吁“渗透审美教育到语文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也仍没有体现。但一些教师却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上实施了创新,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进行积极的引导,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结合长期的教学和听课实践,谈谈在审美教育渗透语文教学方面的一点体会。

2.赏词析句,从词句中感受美

很多教师侧重于句子成分的研究,见到句子后,习惯找出主语、谓语等,而往往忽略词句中丰富的自然美、人文美、结构美。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既是写景,又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到那些不争气的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摘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一扭。实在标致极了。”在这一小段描写中,使用了“解散”、“盘”、“油光可鉴”、“标致”等多个词,从人的动作到形态进行了极生动的描绘,体现了文字表达的艺术美感,尤其“标致”一词,一般多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这里鲁迅先生挪来使用,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装扮的内心情感。林语堂在《论读书》中写道:“令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关女,久女为嫁监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改为做走狗,拟宣占;或为与讣闻,做贺联;成为当义膜,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势;或为做型师,骗小孩……随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这样以一种有序罗列的方式,给人一种极为强烈的结构美感。

3.学会诵读,感知文章的喜怒哀乐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感受审美教育的最直接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不要为了读而读,更不能强烈要求学生背诵。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写法手法也都堪称典范,那么,就可要求学生背诵。但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这样要求学生:一定要把这段文字(这篇课文)背诵下来,明天抽查(或考试要考到)。这显然起不到审美教育渗透的作用,反而成为学生的一个任务,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叶圣陶先生指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强调以诵读感受美,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大胆想象,做到身临其境。如读到韩静霆的《冰灯》一文中“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的冰灯不是热得像要化掉么?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厉厉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会直接诱发想象,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这个冰天雪地却又暖意融融的世界中,像是学生本人在参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内心的那份萌动、新奇和爱心。

4.善于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大胆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评价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有的学生善于写文章,那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续写课文、评价课文、抒感;有的学生喜欢绘画,那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根据文章的描绘画出人物形象或地理景象或想象画面等;有的学生喜欢唱歌,那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比对歌词,等等。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5.加强古文的学习,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十分精炼,用字用词十分讲究。所以,当代中学生加强对古文(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底蕴,对于在物欲横流、多种文化冲击的今天站稳脚跟十分有益。

“正因为艺术反映的形象――综合本质使它完整地、在文化各个方面、因素、成分的相互联系中刻画文化的存在,所以它能够‘代表’它所归属的文化,并向其他文化的代表‘揭示’这种文化。没有一种别的活动范围,无论物质的抑或精神的,能够这样直接进入民族文化……的核心”。(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凌继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87页)古文是现代文化的源泉,所以,审美教育的渗透就必须涉及古文的学习。

6.结语

中学,是一个教学实践极为密集,而理论研究相对稀缺的教育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在此情势下,加强语文教学研究,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既是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学语文教师努力奋斗的重要目标。中学教师有责任在教学实践中,将美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有责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和学会审美。

参考文献:

[1]武彬.浅谈《史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科园地,2009,(2).

[2]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篇4

熏陶,同时又在美育中学到某些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佳作,涉及古今中外。文章立意美、塑造的形象美、抒发的情感美、表达的语言美、层次结构美等等,这一切构成了语文审美教学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把审美观的建立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统一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使儿童认识语文美质,培养语文美感,开展语文美育,陶冶美的心灵。从语文教育自身而言,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审美教育,反过来又会促进对语言文字更深刻的理解,使语文教育和审美统一起来。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现行的《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意识的教育,是由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审美意识是主体根据美的规律、美的体验、美的要求去把握世界的心理功能,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投身实践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美育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按照美学规律将审美意识渗透其中,指导学生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体会感受形象美。

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带有情感色彩。他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产生积极而肯定的情感态度和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最好途径就是激发兴趣。教师在新课开始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审美情感。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从标题入手,激趣。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压力,审美情趣成为求知的动力,使得艺术思维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是作者通过观察慧眼和独特的视觉,用自己的匠心,创造了完美的艺术形象,从而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做出的反应。这些艺术形象又无不寄寓作者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语文学科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师要发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精妙之处,让审美主体(学生)和审美客体之间(课文作品)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即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产生意象,在类似的情境中产生类似的情感,从而进行美的感知和美的鉴赏。美,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使人感受到的,教材的美感大多是以形象为载体而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小学语文课文有不少是写英雄人物的,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模范,一个共同点都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仅行为美,而且心灵美,外貌和心灵是浑然一体的。这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心灵美才是人形态中本质的东西。”因此,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来更好地体会形象美。如在教学《我的战友》、《舍身炸暗堡》等课文时,通过感知人物形象的心灵美、精神美以及高尚的行为,会激发起学生要做一个像、一样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忘我精神的人,一个心灵美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的渴望。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既有英雄人物,也有劳动者,我们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从中认识到:爱国,不只表现在伟大,更多的在于平凡之中。这也是形象美的一个重要特点,能使学生树立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从今天做起的美好品德。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不断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拓展意境美,领悟理性美,体验情感美。

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能力,是审美素质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获得,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亲身领会到生活中的美。引导“美读”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教师进行“美读”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是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主要方法,教师“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真实的情感,调动学生听觉和思维,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浮现于学生眼前。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美读”练习,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感知课文的内容,能与作者心灵相通,进而悟出课文的美来。加强多媒体教学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录象、录音、电视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视觉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运用各种电化媒介,其中的图象、声音、色彩、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力,诸如旋律感、节奏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和选择性。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拓展他们的意境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悟理是审美的最高层次。如果说生情是文章的目的是话,那么悟理则是文章的升华。小学语文课文有的寓意深刻,蕴涵着人生哲理,能给人以启迪与教育。语文教学只让学生生情是不够的,还要拓展思维,引导学生从中悟出道理来。例如由赵州桥、万里长城能悟出我过劳动人民的聪敏才智;由趵突泉、桂林山水悟出自然界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由登鹳鹊楼悟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这样悟理,审美就能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深度,有些哲理甚至成为学生一生的座右铭,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标》特别强调注意情感体验,指出要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体验情感是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的内在动力,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主观因素,更是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而表情朗读则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表情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出感情,而有感情的朗读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表情朗读的指导,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达到了陶冶学生性情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尝试创造美。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审美想象是审美构思过程得以展开的主要心理功能,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审美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的逻辑,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或化抽象为具体,化实物为虚幻,化静止为动态,化无声为有声,塑造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更集中、更理想地反映现实生活。

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阅读者再造想象产生和完形的过程。读者根据课文所揭示的语言符号,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归纳、组合,从而在头脑中浮现出作者所描绘的形象,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在作文课上,不少学生为作文而苦恼,思路呆滞闭塞,形象空泛苍白。原因一是缺乏社会实践,二是缺乏想象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得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实践,细致观察和体验生活,开阔视野。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美好的学习生活、集体生活进行构思、加工、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并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这是审美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环节,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

篇5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美育 研究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具有形象生动性、情感愉悦性和自由创造性三个方面的共同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及课外活动等几方面进行美育。

1.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审美教育

纵观整个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占近百分之八十。低年级课文基本上都是儿童文学作品,中高年级课文儿童文学作品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儿童文学是最富想象力的文学,是以表现儿童生活、儿童情感为基本内容的文学,也是形式最自由,最无限制的文学。入选的作品大都为名篇,情文并茂,其中既有人类喜怒哀乐的一般情感,也展示了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丰富的情感世界,更讴歌了爱国情、事业情、阶级情等豪迈情怀。这是人性美、人情美的集中体现,是陶冶审美情操的最好内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审美教育。

2.小学语文教学手段中的审美教育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忽视了文学最动人的情感因素,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与手段都缺乏审美教育的渗透。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探索尝试:

2.1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因素,充分发挥语文特有的熏陶感染作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时,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整体”,尽量保持文学形象的完整性。要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2.2 采用形象教学法。语文美育是一种形象化教育,它是通过媒介的鲜活形象来感染学生。小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的形象大观。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种丰富的插图,美观科学的板书,调动各种艺术手法,以鲜明的形象系列和丰富的表象运动来展现深广的审美内涵,实现形象与思维的有效对接,使学生顺利进入形象世界,从而享受审美的无穷愉悦。因为学生对外界事物反应最为敏感的莫过于色彩和线条、图形。“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现代教育手段在形象化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可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作文教学,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突出知识的形象性、生动性。

2.3 在作文教学中,要保护儿童自由的天性。席勒认为,自由的达成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可以使必然的人成为自由的人。在孩子的心灵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充满新奇和愉悦。孩子的世界是最为广阔无边的,在他们的心灵旷野上孕育生长着成人无法想象的丰富和神奇。教师应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努力振奋他们的想象力,理解他们的奇思妙想,引领他们进入生活的广阔天空。用真挚的爱去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升华、深化他们稚嫩的心灵中自在的善良和真诚。鼓励孩子在作文中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用成人的思维模式限制儿童,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孩子缤纷的个性。要纠正小学生作文语言的成人化倾向,让学生自由描述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情境,追求一种符合孩子审美心理需求和特征的审美境界。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遵循“寓理于情”“以情达理”“以情动人”的原则,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受到感染,受到美的教育。

3.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审美教育

篇6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尤其要大力贯彻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性灵、净化他们的灵魂,使其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美好的感情、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并创造美好的生活。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发现美

创设审美情境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引导他们展开合理的联想,激活他们的审美心理,使他们发现美。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生动化、具象化,冲破时空限制等特点,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多媒体呈现的丰富图画和完美音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多种感官,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并促使他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建构。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的名单》这类课文时,我基本不讲解课文,而是留出时间让学生观看相关电影,让学生身临其境,更直观地引发他们的审美心理。

2.运用新颖的教学技法。教师的语言、动作,精美的导入,可以创设意境,帮助学生产生审美的欲望。比如在讲授《雷雨》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将教室布置成舞台,并让他们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如讲授《我的五样》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在纸上写出生命里最重要的十个人或物,然后从中一样一样地删减自认为不太重要的,直至剩下最后一样。游戏还未结束,许多学生就哭了,因为他们发现很多东西是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从而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二、激活情感体验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应该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易健教授认为“现代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可以说,情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激活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美呢?

我想,教师本身应充满激情。“文似看山不喜平”,讲课也是一样。波澜不惊的课让人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而充满激情、波澜起伏的课堂却能引导学生达到思维的高峰,唤起他们情感的共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富有激情的示范朗读营造充满美的课堂氛围,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其次,可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课堂节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激活他们的审美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的对话富有“情趣”;最后,可以让学生富有激情地齐读美文,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激起他们蕴藏的热情,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美。当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真实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采用多种形式创造美

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创造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归宿,也是终极目标。它不仅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

1.在对语文课本的学习中创造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而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代表着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表达了特定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情感。因此,要想学生能够顺利地阅读,成功地领会教材文本中要表达的审美意蕴,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所以在讲《边城》一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湘西美景图,将他们带入文本当中,与作者交流,加深其对湘西文化的理解,实现情感的迁移。又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角度重新审视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

2.在阅读训练中创造美。作为文科班的语文老师,我除了要求学生阅读高考必考的十部文学著作,还要求他们大量阅读课外美文,从各类美文中汲取营养。张承志的《汉家寨》让学生感受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其实,“坚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这不毛之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人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有人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有人在“游戏人生”中坚守着作为,有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有人在急功近利中坚守着“治本”,有人在“全盘西化”中坚守着民族精华……这篇美文使学生学会了思考与选择正确的“坚守”,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光彩照人。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现状 有效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无所不在的。热爱美,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那么,美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扰人类多年的难解之谜。《说文解字》中将“美”解释为:美,甘也,从羊从大。这里的“美”显然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评价用语,它表述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认为美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内隐的价值。而审美教育则是以审美活动为中介,从更高的层面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和理想,涵养学生的文化人格、积极塑造美丽人生的特殊教育活动。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如何让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二者之间能够更好的融合成为当今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一、当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语文教学的“实用化”倾向,消解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采用灌输式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作为“硬件”学科之一的语文教学而言,现有的语文教学多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目标,侧重于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审美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这一重要命题。与此同时,又因部分语文教师缺乏一些相关的审美教育理念和理论知识,从而消解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使学生的智育和美育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二)语文教学中“非语文”因素,冲淡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具有自己的独特属性。例如,教科书中文学作品多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呈现,并常常借助各种具体生动的形象将作家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丰富的情蕴。

文学作品的根本属性是审美,美有各种典型形态,如自然美、形象美、形式美等,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得以最充分的展示。这无疑是语文教学发挥自身美育作用的优势所在。然而,由于受到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等一些“非语文因素”的影响,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再加上缺乏科学系统的美学理论作指导,即使他们能够简单地辨别出美与丑的事物,能够感受美、欣赏美,也只是停留在对于美的表面认识上,并不能挖掘其深层意义。正是这些“非语文因素”的存在,不仅给语文教师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些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语文教学“思维性”的弱化,影响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水平,训练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最高要求和终极目标。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却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学生审美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想象力。

在语文审美教学中,无论是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还是引导他们参加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都需要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需要借助各种思维形式来体味其中的意蕴,领略其中的乐趣,获取美的享受。可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语文教学一直都在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并且,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属于“预设性教学”,这便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语文教学的“思维性”得以弱化,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语文教学目前缺失超越性,阻碍了审美教育的高远追求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不仅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而且促使语文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立人”这一中心来展开。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这种目标又缺失了一种超越性。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这是马克思的经典观点之一。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来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在生动活泼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立人”。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丰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以及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修养,而是应该有着更高层次更远大的追求,即培养他们成为“一个美的人”“一个诗意地栖居在语文中的人”。这便强调人们要更加重视将事物内隐的审美价值转化为自身可观的外化行为。

二、改进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的有效策略

(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所以,新课标对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识字写字提出了“质”与“量”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识字写字教学应根据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逐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目前它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在识字教学中,重汉字的直观性而忽视艺术性,重字词的拼读而忽视其音韵美,重字义的机械记忆而忽视其深刻内涵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行审美教育方面的有效探索。

1.在识字教学中进行美育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以独特的字体结构承载着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美感。因此,识字教学的过程就是带领学生从书写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

在识字教学实践中,美育的方法有多种。如字理识字法,它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学生分析汉字构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学生通过对汉字的字理分析,不仅提高了识字率,而且也受到汉字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此外,教师应坚持识字教学的生活化、趣味化,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其在有限的形象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2.在写字教学中进行美育

汉字既是一个表达工具,又是一门书法艺术。通过汉字的书写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提升其审美能力。字要写得工整、规范、美观是我们写字教学的不懈追求。汉字的笔画顺序、字形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汉字,使其逐步熟悉汉字结构、笔顺规则,注意各个笔画、部件之间的联系,然后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培养学生对汉字美的欣赏。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写字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辨析字形中进行汉字笔画美、形体美的审美教育。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1.创设美的意境,帮助学生感知美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理解力。其中,审美感受力是人们从事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舍此,情感对任何美的事物都会无动于衷。”[1]因此,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一些美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感知美、认识美。比如,在学习《百合花》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直观的手法将通讯员的形象展现出来,使学生对作品中的场景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被这位战士高尚的精神美所打动,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加之以情感饱满的诵读是我们常用的美育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如幻灯片、投影仪等再现课文中一些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中,从而得到审美感受。

2.巧妙设计教学,诱发学生理解美

审美理解力是审美主体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总体把握和认识能力。它不只是对审美对象的表层理解,而在于“懂”,在于透过具体形象把握其更深的内涵。这种深层的理解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中逐渐形成的,其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自身的理解。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用心经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情感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但是这种情感的交流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努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营造合适的环境,诱发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对审美客体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当然,语文课的审美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之外,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

3.充分发挥想象,引导学生鉴赏美

审美鉴赏是审美活动的高级形式,它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和欣赏。在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的过程就是对富有美的元素的文本进行赏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想象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会给他们带来独特的心理体验,从而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材中,作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实细腻的笔法,通过生动逼真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例如,散文《荷塘月色》中对月色、荷香的描写:“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视觉上的月光、嗅觉上的荷香和听觉上的乐曲联系起来,其表现出的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所以,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美时,要尽量开发他们的审美想象能力,引导他们的想象朝着美的方向迈进。

4.塑造美的心灵,激发学生创造美

美的创造是人们在一定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创造审美价值的实践活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呢?我们认为其关键的一点在于塑造学生具有一颗美的心灵。因为只有具备了美的心灵,人们才有可能创造出美的事物。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包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如表现作者强烈爱国情感的作品《最后一课》等。事实上这些作品就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最好素材。除塑造美的心灵之外,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创造美的技巧、技能,以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创造出更多美的事物。

(三)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运用语言文字创造美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认识美、理解美的层面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把实践生活同审美教学联系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来表达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和感受美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学生发现、感受美呢?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细心观察,用心体验,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如果学生能够观察到生活中那些真善美,并且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就可以写出很好的文章。因为只有自己切身感受到美的真谛,才能写出更多的具有创造美的作文。既然观察是发现美、认识美和感受美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社会与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使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感受美,而是要学生能够把这些美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头脑中已经认识和感受到的美的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创造,然后用书面语言表述出来。“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是说文章要讲究文采、形式美。具有形式美的文章不仅可以将作者的真情实感更好地外化,而且无形之中也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这便进一步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选择美的内容,确定美的立意,讲究美的结构,提炼美的语言。

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美的这种普遍存在性也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作为一门具有丰富审美元素的学科,语文教学是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诸多动人的情境感知中去获得知识。然而,审美教育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感化作用,主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最终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可以说,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吻合的。因此,切实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成为当前语文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注释:

篇8

一、审美教育使学生有美的享受

阅读作品时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教育及与写作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现象,就叫做艺术欣赏。美的欣赏是在美的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情趣在欣赏诗歌中得到教益。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学生情趣,用外在美好的事物塑造学生内在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这是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育成为德育的先导。如《爱莲说》一文,可指导学生抓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子赏析,引导学生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志行仪态等方面感知形象,使学生认识莲高洁可爱的品格,由此对莲所象征的有坚贞气节的君子产生敬仰。又如《春》一文中“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等词语的描写,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等词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天图充分展现出来。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在审美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美的感受。

二、审美教育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兴趣、审美、个性化的内容。生活中接受各种信息、经历、经验来源,感受教学过程中创设的各种情境的感官刺激,在情境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和参与时的投入。学生以丰富的情感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更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内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杜甫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文中,杜甫高呼:“安得广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由个艰辛的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类似的处境,这种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触动千百万读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有了情感的驱动,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便得到培养。

三、审美教育使学生的认识空间得以拓展

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自足的艺术世界,它包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传递人物个性、命运和内心世界的丰富内蕴。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认识人生,提高观察生活、理解现实的能力。黑格尔说:“实际上艺术是各民族的最早教师。”俄国的赫尔岑认为“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到整整一所大学”,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指出:“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如,沈从文《边城》里有关翠翠心理活动的描写很突出。这种心灵的美,能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不再局限于课本,不再拘泥于课堂,可以说,社会也是大课堂,世间万象就是我们阅读的文本。阅读并非专指读课本,它还包括读自然、读社会等书本以外的东西。让学生走出课堂,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和人文景观。从大自然和人文景观中感受到美,每年都会有大量学生与家长进行交游活动,开学后,让每一个外出的学生讲述所见所感,发现祖国的山美、水美、人文美、人德美,以便进行美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篇9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审美教学科目,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为媒介传达的学科,而是以其独特的语符传达美的“气息”,将认知、审美、德行三者溶于一体,即语文是智育、美育、德育三育的结合。从语文教育的内部关系来看,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是协作关系。智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而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德育和美育是贯穿其中的内容,与智育并行。如果语文只进行单纯的智育,那么我们的母语教学将沦为没有任何思想内涵的空壳,丧失其生机和活力,语文课堂也再次沦为枯燥的讲解,相反“美育使人精神正值、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苏霍姆林斯基)。美育使人的道德向善,情操高尚。那么在这同一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是先导,利用学生爱美之心而调动起学习情绪。

一直以来,学校语文教育以智育为中心,课堂以讲解传授客观知识为主,而且知识陈旧、枯燥与实际生活毫无联系,加上教师没有感情的说教,导致语文课堂呆板、沉闷,学生对语文课不敢兴趣,语文课没有体现语文这一文化性学科独有的魅力,即审美特性。不可否认,语文要传授客观知识,如生字词、语法、作家生平等,这些客观知识若只是机械的呈现,则达不到语文教学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愫,以文化传承的视角讲述其来龙去脉,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汉字的教学,灵活运用“六书”造字原理,甚至现代五笔输入法对汉字有规律的支解,加强学生对汉字作为一种意象性文字独有魅力的欣赏。记得一堂课上,给初一学生讲解“蟋蟀”的写法,老师在黑板上写“悉”“率”两个字,学生都认识这两个独体字,但组合在一起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表明任何事物,这时教师在两个字的前面分别加了个“虫”字旁,并讲明读音没变,但可以表示一种小昆虫的名字,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一旁表读音,另一部分表意义。接着让学生回想还有哪些昆虫的名字是诸如此类的,蜻蜒、蝌蚪、小虾、螃蟹等等,同学们越找越起劲,似乎找到了某种学习的乐趣。这种触类旁通的汉字教学法,不仅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还使学生们获得了一种学习知识的乐趣,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期待,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类似这种举一反三,将知识与理趣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知识“活”起来,不再是一个个毫无联系的知识点,而像是一条枝上盛开的繁花,相互映衬,散发着学理的芳香。语文知识是五千年文明的浓缩,其中蕴含无限的文化气息、古人的智慧。若能将这些古趣古味,在课堂上讲出来,语文课应该会成为更受学生欢迎的课。

这种教学理念不仅传授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智育教学目标,而且更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知识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内心的愉悦,提升精神内涵。这就是美育目标的实现。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无数做人的道理,语文课堂在有形与无形中,都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智育、美育、德育同时并存,同步发展,水融,使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与伦理心理结构得到完善。可见,语文教学是一个文道统一,真善美交融的过程,知、情、意、行相互结合。总之,美育在促进智育和德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的另一重要性体现在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上。审美即自审,主观情感性是审美的特质,人在审美对象面前的情感是自由自在的。一种自我关照,而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时期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主要是从自我的主观情感出发,据个体的思维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见解,呈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千奇百怪”的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肯定,因为美学上,任何意义都是作者本意与读者他意的结合,是文本原形理解与读者创造理解的相融。这种允许众说纷纭的包容姿态,是语文审美理念的重要原则。

篇10

在全面感知语文教材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高中教材看,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些全都是文学作品,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去强化感受,适当用某作家的作品来补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觉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见闻感受,甚至是跨时空地、跳跃性地重组积累意象以帮助学生探幽发微,形神兼备地领会作品的意象及深层意蕴。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学生在学习中潜在的创造性思维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加之审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这就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成为水到渠成的一步。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学生的思维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体现出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换言之,没有学生理性思维的注入,作品还只是独立于学生以外的事物,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便无从实现。

学生越来越呼唤评价性阅读,而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弥补不足,使学生无论是升学深造,还是就业,都能具备必要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独立评价事物的能力去满足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材的特征和任务非常适宜突出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所有学生都是鹦鹉学舌,教科书中的文章固然都是精选的名家名篇,广受赞誉,但我们也不能忘记一点,就算再好的文章,再好的观点,也都是一家之言,一己之见。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发现、更新更好的思想,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思想,并且创造性的运用这些思想,解放思维的禁锢,这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时刻谨记的任务。只要有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们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定会让教师们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