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区队安全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矿区队安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煤矿区队安全管理

篇1

【关键词】煤矿;基层生产区队;安全管理

0.引言

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安全也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更好的生产。区队干部必须进一步加强安全法规和业务技能的学习,积极进行区队安全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以往长期着重生产进度忽视安全生产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人常以“偶然”两个字来分析和解释各种事故,以事发“偶然”来开脱,这是完全错误的。长期从事煤矿井下工作的人都知道,煤矿井下自然条件特殊复杂、生产区域变化频繁的确是安全管理的难点,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许多看似“偶然”的安全事故真正的原因并不是这些“高危点”所致,而是事故责任人生产施工中忽视安全、违章操作的恶果。这些原因中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安全投入、安全教育以及安全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到位或不重视,出现问题和造成事故是必然的。区队安全管理要以此为鉴,牢固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把“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落到实处,并深入持久的巩固和提高,从制度上、纪律上、时间上、方法上逐步建立一套考核机制。唯有如此,才能有所提高和发展。

由于煤矿大环境、基层生产区队大形势的改变,以及人、机、环境安全生产三要素的动态性,安全管理中的新问题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在传统、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安全管理的思路、手段、方式和方法进行不断的更新,以应对各种因素带来的问题。煤矿区队是生产和安全管理的基层单位,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煤炭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最终都要通过区队去落实,因此,煤矿区队安全管理十分重要。

1.当前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到位

认识不到位是一切工作不到位最深层次的根源。一些煤矿企业的负责人不能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法规观念仍然比较淡薄。有的煤矿企业不能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煤矿区队的工作可以说每一天都在和安全打交道,能否把安全生产观念深入贯彻到区队每一个职工的心中,作为煤矿企业的领导应该经常下到区队、班组,与一线人员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形成思想互动模式。

1.2动态下的安全问题没有解决好

安全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搞好安全生产离不开严格的现场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是由每一个职工的内在因素产生的个人行为。要解决动态下的安全问题就必须规范工人的行为和操作。制定的办法再好,管理制度再严,还需工人的积极配合和实施,否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现场动态和静态,即人机、环境应协调一致,否则安全的可靠性就不高,就容易发生事故。静态是煤矿现场的环境条件,动态是人的行为活动过程,任何一方的瑕疵都为事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煤矿井下的环境条件可以通过周密的安排去改善,通过各级管理人员的努力去改造而人的行为就必须解决人的思想,思想支配行为在煤矿安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职工放在安全生产的中心位置。

1.3安全投入不到位

从政府的层面来看,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对于涉及公共安全设施建设、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事故预防所需的投入甚至连安全生产日常工作经费都还没纳入财政预算,给予应有的保证。从企业的层面来看,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条件较差,安全设施不到位,存在大量的事故隐患。

2.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对策

2.1注重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引导,营造大安全氛围

全社会应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区队的职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也是各项规章制度、安全措施的最终执行者和安全生产的具体操作者。只有强化安全教育,加强管理,把要职工安全转变为职工要安全,才能从根本上构筑起安全生产的牢固根基。

实施正向引导,全面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安全教育要取得效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采取正向引导教育,做到情融于理,情理并重,情理交融,真正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一是开展安全教育,达到循循善诱,触动心灵的目的;二是把安全教育融入到安全生产中,开展亲情教育,培养职工的安全自律意识;三是做到安全教育的内容常新常变,培养职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四是把安全教育真正融入到职工的日常工作中,与职工的情感相结合,使安全教育充满人情、充满趣味,不断提高职工的理性认识;五是安全教育紧密结合区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本职工作,从每一个岗位、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生产环节对照规程和标准深入细致进行分析;六是安全教育融会于对规章制度的学习和理解,联系本区队的实际将规章制度讲透、学好,让工人自觉执行。

2.2强化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抓好职工的安全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工作,让每一个职工理解标准,掌握操作技能,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一是分操作层、决策层、管理层等3 个层面,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培训计划和考核办法。二是招收新工人严格把好素质关和培训关。三是对新工人的培训必须系统化,培训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检查、考核、验收制度。四是对区队负责培训的工作必须常检查、常考核。五是对区队管理人员的培训重实际操作、全能培训、重在对现场的安全隐患的检查处理上,各单位应建立起一套对区队管理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和处理安全隐患等能力的检查、考核办法。六是对班组长的培训必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在对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

2.3强化现场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预见性和规范性

(1)抓好区队班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严格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付诸行动。

(2)抓好区队管理人员和班组长的培训工作,提高思想素质、操作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加强区队班组长的责任心教育,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促使其职责到位。

(4)督促各区队抓好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安全隐患的排查过程中,必须预测到安全管理中将会出现的问题,预防措施必须提前。

3.结语

篇2

由于相关煤矿生产的法律性文件或是各个矿业的制度制定不完善,如缺乏对人员工作规范的要求,没有施工条件制度,安全责任制不完善等,造成基础性的安全管理缺乏保障。再就是新汶煤矿是当地经济的主动力,所以,当煤矿事故发生时,常常以小罚款的形式进行处理,这就达不到惩治之目的,这也是煤矿事故频繁的一个关键性原因。

安全投入减少,生产设备老化,技术缺失,基础性安全保障不到位

煤矿行业的历史性,造成老化、陈旧设备量增加,基于“能用就用,能省就省”的观念,在设备、技术投入上勒紧腰带,而这就直接埋下了事故种子。而鉴于现阶段的技术采用和技术应用能力低的影响,一些采矿事故发生后并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甚至是并没有发现可运用的防范措施,这就不利于事故避免与解决。

事前防范空洞,事故隐患严重

事前预防的功能远远大于事后处理,但是现代煤矿管理观念仍停留在事后处理上,如没有事故检测设备、瓦斯报警仪器、并不进行适时设备查看、井下没有可靠的通风安全设施等,这都是引起采矿事故的直接诱因。

矿工安全意识低,安全行为不规范

采矿工作者一般是基层人员,尤其是农民,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学习,这就使得他们对安全生产没有全面性的认识,不能够规范化进行操作生产,如在生产中没有按照设计施工,顶板伤人,操作失误,注意力不集中等,而且在面临风险时不知所措,这也是致使他们成为伤亡事故受害者主体的关键原因。二、强化安全管理,保证矿区稳定和谐安全性环境是煤矿生产的关键性保障,这也是促使煤矿获取效益的客观性保证,在矿区管理中,必须确定安全管理地位,使其统一于煤矿管理之中。

(一)进行制度性落实:实行责任落实制,将安全生产的标准、措施、要求等规定下来,并形成制度性规范,如《照明制度》、《安全施工制度》、《煤矿安全规程》、《矿井灾害预防处理计划》、《瓦斯日报表》等,并在1990年,强化安全责任制,以责任书的形式,将职责落实到个人。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煤矿生产的相关条例进行制度性提升,强化对事故人员的惩处力度,如在潘西煤矿瓦斯爆炸后,对领导进行撤职、停职等处分。

(二)强化安全培训:一方面对煤矿管理着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通过事例分析和市场分析的方式,促使管理者树立安全管理观念,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坚持都要坚持安全生产,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矿领导定时召开安全管理会议,对每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布置下一期安全生产工作,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实际安全管理查看等。另一方面,加强全员安全培训,如开展安全教育课,对工作人员进行分批安全教育,运用身边案例对安全事故进行分析,促使他们提升安全意识。展开矿区安全活动,进行现场模拟事故处理等,并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如对矿井工人展开装药量操作、采场回采高度、顶板管理等相关内容培训,对全矿职工进行“一通三防”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严格考核,不合格者不能下井,以安全性知识和技能来提升矿工的安全操作能力和防御与脱险能力。

篇3

本文作者:吕清绪杨君工作单位: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锦界煤矿

优化设计创新开拓方式简化生产系统优化矿井设计,实现集约化生产,降低事故概率:矿区井田边界突破了省区界限和原来人为划定的井田范围,矿区骨干井田面积达到150~200km2,首创千万吨矿井的建设格局,形成“一井一面300人年产1000万t”的格局,提高了单井单面的规模,实现集约化生产。神东矿区原规划2005年以23个矿井建成年生产5000万t的规模,现在16个矿井达到2亿t的生产能力。创新开拓方式,简化了生产系统:创新斜硐开拓方式,矿井的井筒与布置在煤层中的大巷直接相连,使其适应无轨胶轮辅助运输,成为矿井设计、生产经营的一项革命性技术。无轨胶轮化的应用,提高了矿井辅助运输效率,简化了辅助运输环节,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为综采工作面实现快速搬家创造了条件,从而使矿井辅助人员得到大幅度精减。依托无轨胶轮化技术,独创了综采工作面辅巷多通道快速搬家工艺,将8000余吨重型综采工作面搬家时间控制在一周之内,并使搬家全过程的安全系数大为提高,为矿井高产高效提供了保障。在盘区大巷两侧条带式布置综采工作面,井田边界就是切眼位置,尽可能地将综采工作面走向长度延长,实现合理集中生产,综采工作面的设计推进长度由原来的平均2000m左右加长到最大6000m以上,工作面长度也由原来的150~200m,加长到240~360m,减少了掘进工作面数量,降低了万吨煤掘进率,单位产量内减少了综采搬家次数。这些技术的创新,减少了开拓准备工程,发挥了采掘设备的效能,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了事故多发的环节和人员伤亡概率。采用先进装备和技术实现科技保安全采用先进的装备,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建立了浅埋深、薄基岩、厚风积沙开采条件下的矿压模型,按地质条件和矿区特征,在国外加工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采掘装备,并充分发挥设备生产能力大,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性高的特点,大幅度提升了矿井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提高了设备开机率、矿井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率,改善了生产条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了安全生产。探索了“连续采煤机、连续运输机、履带行走式液压支架短壁机械化开采工艺”,实现短壁开采综合机械化,使不宜布置长臂工作面的边角块段煤层得到高效安全回采,采掘机械化程度达100%。定员仅为45人的综采队年产突破了1000万t,边角煤开采区短壁工作面单产达224万t,相当于同等条件下国内长臂综采工作面产量2~3倍。进一步提高了安全保障水平和安全效果。利用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有效避免安全风险: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多年来不断强化新技术、设备的应用,通过提高安全科技含量和保障能力来克服人在安全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将信息网络技术集成应用到煤矿生产系统中,建成了覆盖15矿16井、15个洗煤厂、12个装车站,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特大型矿井群综合自动化系统,除井下移动设备以外所有设备高度集中控制,实现了远程控制、监测、维护和诊断。井上下运输、供电、通风、供排水、洗选加工及装车系统实现了集中控制,固定岗位无人值守,矿井人员减少了36%,全员工效提高了22%,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改善了作业环境,减少了事故点和事故发生概率。矿井装备了先进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对所有采掘工作面和作业地点、机房硐室有害气体的监测和监控,保证了安全生产。坚持科技保安实现安全生产:多年来,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各级科技人员针对神东矿区地质条件、开拓系统、采煤工艺、设备装备的特殊性,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神东矿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若干规定》,使矿区的技术管理得到成熟固化。同时针对矿区属Ⅰ级自燃发火矿井、浅地表开采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防治自燃发火的有关规定,成功研究了山砂注浆技术,遏制了自燃发火灾害的发生。针对矿区覆岩移动规律和水文地质特征,通过理论分析,采用疏、排、固、支、堵等综合措施,有效防治了薄基岩、厚风积沙、厚含水层下开采的突水溃沙。对各矿井煤层赋存情况、矿压规律和围岩特性进行分析,优化了支护工艺和支护参数,不仅实现了及时支护,而且达到一次紧固,有效防止了顶板事故的发生。公司不断将比较优势与地方小井的资源有机结合,先后与地方政府合作经营了榆家梁、康家滩两个煤矿,并购了地方的大海则、哈拉沟、后补连、前石畔等4个煤矿,并用“神东模式”改造小煤矿,实现关小建大,整合资源,实现了企业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地企共赢。在对资源整合过程中,按照国家“关小井、开大矿”的产业政策,关闭周边小煤矿,如在对榆家梁煤矿整合过程中,就关闭周边各类小煤矿19座,从而提高了矿井的安全保障能力。

狠抓安全基础不断健全管理制度狠抓安全基础,提升安全综合管理水平: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几年来,先后推行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并形成了SDIMS一体化体系,充分发挥了一体化的管理功能。引入和推广了NOSA五星安健环管理体系,在补连塔煤矿、维修中心进行了试点,补连塔煤矿成为中国首个通过NOSA认证的煤矿企业。试点成功后,在全公司进行全面推广,进一步推进了管理规范化。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多年来始终把质量标准化建设作为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结合矿区实际,修订完善了采、掘、机、运、通等各个系统的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对工作要求、责任划分、考核奖罚进行了详细规定,按月检查,按季度考核验收。并在全公司树立了上湾煤矿为“标杆单位”,建成了一批高水准的质量标准化单位。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管理责任: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坚持从强化管理机制入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建立了安全超控制指标取消干部提拔、风险年薪和奖励资格的“三个一票否决”制度。建立了基层领导集体、业务部门安全管理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和人员实行警示制度。对班组长推行了安全风险抵押制度,增强了班组长的安全管理责任。创造性地将安监员、瓦检员的职责由生产现场的班组长兼任。这些管理举措,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依托群众监督构建安全机制依托员工的自律监督,形成了自保互保的安全秩序: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始终把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作为预防事故的根本措施。通过事业感召人才、通过重奖吸引人才、通过情感凝聚人才。多年来对成绩突出的58名生产一线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分别进行了重奖,形成了学技术、抓管理、搞创新的良好氛围。在教育培训方面,注重投入,加强岗位培训,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到北大、清华进修,选送技术骨干到国外生产厂家强化培训,有力的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安全监察局,建立了安监管理专业化队伍,安全监察与生产矿井形成网络化管理体系。坚持狠抓现场安全管理,不断加大动态检查力度。业务部门狠抓业务保安工作,坚持深入生产现场,及时指导和服务基层安全生产。两个安全督查小分队每周安全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安监、生产、机电等管理部门坚持实施安全生产跟踪管理,在全公司逐步形成了自保互保的安全生产秩序。培育先进安全文化,构建安全生产有效机制:神东的安全文化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宗旨上的文化,始终贯穿着先进的理念和崇高的目标,融入神东人特有的价值观和使命感。“神东煤、神东矿、神东人”的形象建设,延展培育了神东安全文化,“神东煤”是安全生产的产品;“神东矿”是安全有保障的矿井;“神东人”是以人为本的团队。“三个形象”都浸透着神东的安全理念。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自我约束机制,使安全行为从他律走向自律,促进安全生产的稳定发展。

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构建。一是构建安全的作业环境,二是做到作业行为的规范化。神东模式、神东的技术体系支撑了现代化亿吨矿区的快速发展,也是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综合技术。神东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安全作业环境的水平,而安全的作业环境,又能提升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构建也是一个良性循环互动的过程。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企业是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的新课题。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在建设亿吨本质安全型矿区中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必将对中国煤炭企业扭转安全被动局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篇4

关键词:煤矿企业;工会组织;群众安全工作;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6-0150-02

基层工会组织在煤矿企业群众安全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会工作的独立性、群众性和结合性等方面。充分认识到群众安全工作是维护职工根本利益的需要,是实现煤矿安全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构建煤矿安全文化需要。因此,工会组织要抓住群众安全工作的关键,通过搭建安全文化平台,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推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向纵深发展。

1 矿工会组织群众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朱仙庄煤矿现有群众安全人员197名,划分为18个小组,各基层生产单位均有群安人员分布,成立了以工会主席、安监处长为主任的群众安全领导机构,下属各基层生产单位成立群安工作小组,组长分另由各科区工会主席担任。根据群安员队伍实际情况,及时地对群安员进行调整,将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较高、热爱群安工作的职工充实到群安员队伍中。对生产中存在的隐患实行闭合整改管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安全隐患闭合处理制度。加大群众安全监督检查的力度,做到事故事前防范、提前排查,加强安全生产各方面的监督检查,维护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中的各项权利。对于在检查过程中的隐患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令其限期整改,对上及时进行反馈,整改后进行复查确认,使群众安全监督检查形成闭合管理。

2 矿工会实施群众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举措

2.1 全方位提高群安人员素质

结合矿区实际,以群安培训为切入点,研发一般员工、群安员、管理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采用菜单式教学,满足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收集现场反映的或我矿目前不能有效解决的职工安全思想、行为问题,与高等院校合作,针对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形态、行为等,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中,指导、帮助煤矿实现安全生产。为有效发挥“感动中国十大杰出矿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倪龙同志在群众安全方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朱仙庄煤矿开办了全国煤炭系统第一家群众安全工作讲堂――“倪龙群安讲堂”,利用倪龙的示范带头作用,为职工做安全方面的正面引导,也有效地提升了职工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倪龙”。

2.2 健全群众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为健全群安工作制度,朱仙庄矿制定有关群安工作的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群众安全工作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对《朱仙庄煤矿群众安全工作条例》、《朱仙庄煤矿群众安全工作实施细则》两项规定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对矿、科区、班级各级群安会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定。同时,规定每名群安网员要配带袖章、持证上岗。同时设立激励机制,矿工会每月不定期组织群安网员集中上岗检查活动,对井下采掘头面、机电硐室、运输斜巷等重要部位进行地毯式隐患排查,并将排查的隐患及时落实整改。在考评方面,每月一次考核,每季度一次评比,每半年进行一次表彰,把考评结果与群安员的经济利益挂勾,根据考评指标的完成情况对给予奖励或者处罚,以此来调动群安员查找安全隐患的积极性。

2.3 提高群安网员的隐患排查能力

提炼倪龙隐患排查法,提高群安队伍排查隐患的能力。根据倪龙多年排查隐患的实践经验,提炼总结安全隐患排查法,让安全成为一种技能,提高广大群安员在实际工作中排查隐患的能力,树立“倪龙”品牌,营造人人都是群安员的氛围。在日常工作中,朱仙庄矿群安网员坚持隐患闭合跟踪管理,对现场可以整改的隐患坚持小隐患不过班,大隐患不过天的原则,及时进行整改,落实、整改,整改率达100%。

2.4 强化安全生产宣传工作

为了给职工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朱仙庄矿工会还定期开展多种多样的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通过活动的开展造就了一批高素养的技术人才和劳动模范。并对这些优秀人才给予经济和精神的奖励,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注重人才、注重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利用矿区现有广播、内部电视网络、安全文化长廊等各种宣传平台和工具来宣传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上级关于安全生产的指令、指示精神,对在安全生产中的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以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朱仙庄矿经常性开展有关的安全知识有奖问答,安全寄语和安全文化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进行各种生动活泼的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安全生产教育常态化,让安全真正成为职工的日常习惯,通过日常的教育职工群众不但可以学到安全生产的知识,还能有效地增强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生产的理念。

3 矿工会在群众安全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3.1 提升了职工的安全素质

截至目前,该矿通过“倪龙群安讲堂”对全矿所有群安网员进行了强化培训。职工操作行为、安全技能、风险识别能力等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倪龙群安讲堂”突出“特色”培训,以“群安培训”为切入点,以提高职工安全责任意识为核心,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心理沟通疏导等方面开展培训,解决群安员在工作中遇到矛盾、冲突时的心理调适问题。在排查隐患、督促整改时的方式方法与工作技巧问题。在岗位风险识别能力、自救互救能力、班组建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开展培训,解决职工协调组织、团结互助不强的问题,稳步提升职工的安全素质。

3.2 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对于职在生产中的习惯性违章的现象,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方面教育,有效的解决了职工安全生产中的侥幸思想。对职工的安全理念进一步明确,对安全生产过程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于基层干部不想得罪人而“睁一眼,闭一只眼”的思想进行教育,也及时对一些职工存在的“违章不一定出事故”的侥幸心理进行教育。通过提升群监网员素质,加强群众安全工作以来,朱仙庄矿现场隐患逐年减少,减少率达29%。该矿已经连续3年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伤亡”,杜绝了轻伤以上事故,现场隐患显著减少。职工现场排查隐患、处理隐患的实际能力显著加强,职工安全技能,筑牢安全基础,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高素质的队伍保障,为矿井安全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3.3 构建了企业的安全文化

工会组织在构建企业文化方面,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工会组织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思维,宣扬企业的安全文化,把工会建设成传播企业安全文化的平台,创造性地构建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同时利用工会工作时时和基层打交道的便利,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基层职工的安全观念和行为,从而发挥优势,可以对广大的职工进行潜移默化的安全教育。有针对性地运用安全文化的力量,提出符合企业发展的安全理念,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质量。

4 结 语

煤矿安全是第一号的大事,维护职工权益,抓好群众安全工作,减少事故的发生,就维护了职工的最大切身利益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工会参与安全管理,是工会建设职能的重要职责。事实证明,只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群众,动员的组织职工,人人关心安全生产,人人参与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从根本上维护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使工会安全网员抓安全监督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任世琴.搞好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存进企业和谐发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

[2] 唐永宁.煤矿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矿区中的作用[J].当代矿工,2008,(6).

篇5

安全技术措施是指煤矿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解决事故隐患,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为保证职工安全健康所必需的设施和措施以及职工培训。现场安全措施是煤矿企业组织安全生产必须遵守的作业程序,也是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的可靠手段,对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和持续稳定发展亦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现场安全措施必须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得到严格执行和落实。

纵观煤矿企业发生的各种灾害事故无不与现场安全措施的执行不严、执行不力或者执行不到位有关。进入21世纪以来,煤矿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也随之呈现多发态势,山西屯兰矿难、重庆同华矿难、河南大平矿难、黑龙江新兴矿难……这些事故着实令人不堪回首。这一起起振聋发聩的矿难犹如高举在手的一条条皮鞭,在不停地拷问着我们煤矿安全生产:难道这些事故真的就不可避免吗?这种恶性事故何时才能得到根治?矿区和谐创建之路还有多远?实际上,扎实抓好现场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各项现场安全技术措施,是煤矿安全的治本之策,也是关键所在。

现场安全措施不仅是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也凝结着矿工用汗水或生命换来的深刻教训和经验,它起于现场,也归于现场,在现场得到有力、有效和认真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方能有效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方能显示出安全措施的巨大威力,方能切实促进矿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那么班队如何落实好规程措施,我想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严把技术措施编制规范关

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在制定技术措施时,要严格依照有关政策规范,做到切实可行,不能照抄照搬其他煤矿的技术规范,要因地制宜,积极编制适合本矿地质条件和有利于采区安全管理的设计方案,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在编制规程措施前,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摸清现场情况,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将现场实际情况与相关规定紧密结合,确保规程措施编制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严格把好规程审批关

首先区队自己编制的措施区队技术副队长及队长要亲自审核,各班组班队长和自己相关的措施要亲自参与编制,其次经过队内部审核后要经过矿相关部门(科室)及矿领导进行层层审批,写出修改意见,使规程措施更加贴近现场,切合现场实际,真正起到指导生产、保证安全的作用;

三、严格把好规程措施学习关

首先作为区队负责人要熟知规程措施,其次作为班组班队长要熟知规程措施(无论是自己队内编制的还是其他单位报送的措施),然后由区队长或班队长再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学深吃透,牢牢掌握,尤其是对新开工工程、重点工程或现场条件发生变化时,区队负责人和班队长要把规程措施的重点内容提炼后贯彻给职工。

四、认真把好规程措施现场落实关

井下各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作业规程施工,坚决做到措施不落实不生产,而且一旦发现不符合规程措施质量标准的,要对照标准进行返工或推倒重来,绝不能马虎凑合不在乎,敷衍了事。此外,鉴于矿井地质条件及各相关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在生产过程中还需根据现场情况不断地对措施进行修改完善(复审)。

此外还要积极营造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础;持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切实提高职工在现场的超前预防能力,做到对不安全因素发现得快、控制得住、排查得早、解决得好。

篇6

义桥煤矿位于济宁市汶上县,是一座设计年产量45万吨,装机容量9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2006年1月投产以来,义桥煤矿牢固树立“安全出政治、安全出稳定、安全出效益”的核心价值理念,全力推进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矿井连年实现达产稳产,杜绝了轻伤以上人身伤亡事故。先后获得省煤炭系统“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安全程度评估AA级矿井”、“一通三防示范化矿井”、“安全文化示范化企业”、“先进培训企业”等荣誉称号。

安全生产,人的因素是主导,物的因素是根源,环境的因素是条件,但最终管理因素是关键。义桥煤矿在借鉴周边煤矿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健全的四级安全责任网络,即总经理、分管矿级领导、区队、班组,形成了考核分层、压力共担、利益共享的奖惩激励机制;对职能科室与区队实行安全生产责任连带制度,形成了归口负责、协调连带的纵向制约机制;对现场隐患实行“四级”排查治理制度,即区队班检,安检员巡检、科级值班日检、矿月检的层层把关的检查治理制度;强化现场“三违”控制,形成了分工明确、闭环管理的责任考核机制。这些制度及责任体系的完善,为义桥煤矿安全管理的良性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要保障安全生产,就必须发挥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安全生产。义桥煤矿以“创建一流信息化矿井,打造‘数字化’矿山”为目标,先后引进了KJ70N型调度监测监控系统,安装了瓦斯智能巡回监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装备了KSS-2100矿井防灭火束管监测系统,地面工业广场到井下的重要工作地点、工作岗位都安装了工业电视监控系统,还安装了方便井上下联络的小灵通通讯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这些高科技设备的投入,大大提高了矿井的抗灾救灾能力。

安全生产是一个企业素质的综合体现,要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就必须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义桥煤矿高度重视企业人才的培养教育,与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常年合作,开办多层次、多专业、多学科的成人学历班,把成人高等教育引进矿区,让员工不出矿门就可以接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为造就高素质员工队伍,义桥煤矿招收新员工一律实行变招工为招生的办法,新工人经过一年多的脱产培训,具备技术人才的素质后再走上工作岗位,充实员工队伍,全面提升了职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在选拔干部上,义桥煤矿不唯资历看能力,不唯文凭看水平,不唯职称看称职,不唯既往看发展,变“相马”为“赛马”。通过副区级以上岗位公开竟聘等方式,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同时,本着“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信誉留人”的原则,建立公平、公正的具有激励性的稳定的薪酬体系,促进了人才的脱颖而出。这些做法,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人人以“我是义煤人”为荣;立足岗位,争创一流,蔚然成风;职工顾大局、识整体意识明显增强,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安全生产是煤矿永恒的主题。而安全管理则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义桥煤矿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以及在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地尝试,矿井的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不断的巩固和加强,安全整体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但安全发展无穷期,安全生产任重而道远,义煤人将一如继往,脚踏实地,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打造本质安全型和谐矿井而努力!

篇7

矿井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开拓以及开采设计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煤矿生产的安全与否。开采设计以及矿井的开拓工作主要是用于从总体上安排规划矿区的相关布置(巷道布置、工艺流程的选择、划分采取以及选择设备造型和相关技术安全措施)。在对矿井进行技术设计时就需要广泛了解矿区实际地质、先进装备以及技术工艺,为矿区的开采以及拓展奠定合理化的基础。在煤矿设计中应当遵循三项基本原则:机械化原则、技术应用合理化原则、集中化原则。在对巷道进行设计时力求简单便捷,保证系统中所用的设备符合技术合理化原则并保证技术的经济合理性,保证事故预防措施能够覆盖全矿。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必要的技术之上的,需要经过专业的技术方案比较、技术论证以及分析,通过综合选择得出最佳方案。矿区的设计以及矿井的设计是一座矿井、一个矿区是否具有良好效益以及是否具有长久寿命的基础关键,因此在进行开采以及开拓的设计时技术管理工作就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2技术管理在防治煤矿事故中的作用

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井下环境极其恶劣,水、火、顶板、煤尘以及瓦斯是影响井下环境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井下事故的主要因素。生产中生产工序以及环节之间的配合对事故发生几率的影响较大,若是配合不当极容易发生事故、故障,甚至引发灾难,威胁着矿井安全以及人员生命。煤矿本身就是高危险区域,开采煤矿的工作环境具有很多无法消除的隐患,只是隐患程度高低不同,只有严格的排查,不断的检验消除其中的隐患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这才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通过有效的措施以及技术的应用,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煤矿生产中事故的发生几率同隐患存在的数量以及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消灭隐患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点,若是忽视小隐患,没有及时彻底消除该类问题,小型隐患问题便会发展升级为大隐患。煤矿开采中的不稳定因素始终威胁着生产,因此基础工作的加强是对长期隐患消除的前提,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保证井下环境的安全稳定。开采中,矿井局部极易出现瓦斯超限现象,个别采掘面距离含水层较近,顶板初次来压、周期来压问题,以及钻空顶和断层问题,这些短期隐患应当通过相应临时措施的制定、责任的明确以及管理手段的强化进行消除。在技术管理中矿井工作面的短期隐患需要进行定期分析,并保证分析定量。通过经验以及理论对事故同隐患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关的科学可行的合理措施,以便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3一通三防的重要性

煤矿瓦斯爆炸是目前我国煤矿事故中民众听到的最多的事故种类,并且其结果往往会给人民生命以及国家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因此一通三防工作在煤矿技术管理中不可或缺,且占有重要地位,若是稍有松懈便有可能威胁到煤矿安全,铸成大祸。不仅无法保证生产的安全性,更无法对人民的生命安全负责,对国家的财产安全负责。因此一通三防工作必须放到安全生产的工作重点。狠抓技术管理,对瓦斯、煤尘进行控制,杜绝事故发生。而一通三防工作中技术管理的重点包括:

3.1建立健全责任制度

一通三防管理工作从各层领导就需要明确责任,通过责任的明确,加大制度落实,共同管理,协同作战。严格把握设计、生产布局以及措施审批和隐患处理工作质量。

3.2通风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矿井的通风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是治理预防瓦斯和粉尘的必要条件,是灭火工作的前提,实际工作中通风管理以及系统合理性改造调整是通风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另外,保证通风设施的完好性,并建立健全的通风管理制度,保证供风合理、分配科学。同时加强员工教育,提高爱护设施意识,避免人为破坏的出现,保证通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3.3加大“一通三防”安全设施资金的投入,配齐通风防尘设施

也就是说在“一通三防”设施的资金使用上,该花的钱,坚决花,以确保通风、防尘设施安全可靠,做到万无一失。

4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

要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努力改善井下的工作环境。煤矿安全状况整体不是很好,除受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

5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篇8

论文摘要: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煤矿企业在推行的一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它是以提升人的潜意识为出发点,建立起以人为核心内容的安全文化新对策和新手段。

0引言

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煤矿企业在推行的一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它是以提升人的潜意识为出发点,建立起以人为核心内容的安全文化新对策和新手段。煤炭企业发生的各类工伤事故,据统计so%是由于矿工的安全素质差,安全意识淡薄,也就是由于人的失误即“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抓住了人的问题,安全工作也就迎刃而解,而安全文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保证。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突出了煤矿行业的特色,本质要求是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近两年来平煤股份十矿在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安全管理新思路,提出“不安全不生产,努力创造安全条件去生产”的安全理念,把“以人为本,本质安全”确立为安全文化建设的精髓。基层各单位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有力促进了该矿安全工作的根本好转。

1安全文化的作用

1.1安全文化塑造安全生产力历史证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对稳定的信息流,人类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都是由相应的文化培育成的。正是高度发展的安全文化才使人们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之一;理解安全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体验出“伤亡是不能用经济效益弥补的”这一观念的深刻涵义认识到自己在生产安全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而明确自己的安全行为规范。总之,没有具备现代安全文化素质的人作为现代企业的安全生产力,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1.2安全文化的功能①规范人的安全行为,使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安全的涵义、安全的责任和安全道德,从而自觉规范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行为,②组织及协调企业安全管理机制;③使企业生产进入安全高效的良性状态。不论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还是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安全文化都是最根本的基础。

企业生产,安全第一。而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五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安全责任、安全法规、安全科技、安全投入都在安全文化的统领下进行。平煤股份十矿在屡次血的教训中深刻明白了这一道理,在全体员工中确立和培育安全文化成为各级人员的共识。

2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活动构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

2.1健全制度,创新思路,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必须真正从认识上重视起来,把它纳入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下大决心去抓,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才能使职工从被动服从管理制度向主动执行安全管理制度转变,该矿创新思路,遵循“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为指导思想,提出“不安全不生产,努力创造安全条件去生产”的理念,在安全宣传教育的时效性、连续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一是因地制宜采取电视、广播、宣传专栏,井口板报、活动简报、挂图、彩旗、分发安全知识小册以及在矿区显著的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在作业场所设置安全劝导牌、警语牌、提示牌等各种手段、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工作;二是在井口、区队学习室、家属区设置安全文化长廊、安全用语,亲情嘱托等宣传牌板,扩大宣传面;三是根据各专业、各工种的特点,制作安全警句牌板,悬挂在会议室、井下工作地点等,营造氛围,让干部职工时刻绷紧安全弦。

2.2重视区队、班组安全文化,做到点面结合区队安全文化和班组安全文化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尤为关键的环节。区队安全文化是执行层。要结合区队工作性质、生产环境、人员素质等情况,在全矿井的安全文化共同愿景下,结合本区队的特点,制定出本团队安全文化共同目标,创造性开展安全文化活动,以丰富整个矿井安全文化内涵,其目的是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这是区队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其主要任务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决策层的安全文化建设要求,从区队管理入手,在生产、安全、经营以及区队建设等方面提炼出安全管理理念,用于指导班组文化建设。同时,不断推广过去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创新安全宣传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增强安全文化宣传的渗透力。

班组安全文化是最基层、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落脚点。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直接作用点是班组的每一个成员,其文化建设不如全矿井、区队那么全面系统,但其产生的功效都远远大于它们。班组长作为这一层的主要领导,在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起着决定作用,班组长的责任就是通过管理和沟通,使组员产生正确的自觉行为,这种自觉行为就是文化建设的无形体现,最终在班组内形式交流的工作习惯,严谨的工作作风,探索的工作态度。

篇9

19世纪60年代,由于过多的煤矿安全事故的社会影响,美国国会也曾提出关于成立联邦矿业局的法案,以建立联邦矿山安全管理体制,然而由于受当时对煤矿安全认识水平的限制和立法经验不足,法案极不成熟,因此,法案颁布后没有推动矿山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当然对煤矿安全几乎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重大矿山灾害事故仍然不断发生,如西弗吉尼亚州造成362名矿工死亡的矿难(美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重大的矿难),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民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以控制严重的重大事故的发生。在18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治理煤矿安全的第一部联邦法规,标志着规范矿山活动的联邦立法的开端。由于该条例的法律位阶较低,相关的规定较为宽泛,所以没能够有效地规范煤矿开采行为,对煤矿安全产生的作用有限,之后的20年煤矿每年因事故死亡的人数仍然超过2000人(1907年人数更是高达3000多人),这一时期(20世纪初的前十年)也是美国采矿史上最为黑暗惨痛的时期。于是国会1910年通过成立矿业局的法案,隶属内政部,同时赋予矿业局管理采矿企业安全的责任,以减少采矿引发的事故,这是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的重要标志性事件,自此,矿业局会同各主要产煤州陆续制定了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些规定和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同时还加强了煤矿通风设备和安全仪器(如瓦斯检测器等)的开发和应用。这些安全措施的实施明显地促进了美国煤矿安全状况的改善,但当时国会出于保护资本主义高度自由市场经济环境考虑,未授予矿业局进入煤矿的调查权。直到1941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烟煤和褐煤矿井全国性安全法规,并在煤矿区开始建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派驻煤矿安全监察员和检查员,依据该法文,联邦调查员有权进入煤矿,进行年度检查,获取相关信息,但没有制定和安全与健康相关的条款,这一举措使煤矿事故率下降,1947年国会授权又制定了第一部关于煤矿安全的联邦法规,到1949年美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降到了585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1.3。

(一)修订完善阶段(1952~1976年)以通过《1952年煤矿安全联邦法案》为标志。1951年12月下旬西法兰克福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19名矿工遇难,再次引起公众极大关注,1952年第82次国会将《公众法552》颁布实施,并通过了《1952年煤矿安全联邦法案》,主要在于防止重大灾害,要求对地下开采煤矿进行年检。规定了地下开采煤矿的安全要求,尤其是对高瓦斯煤矿提出更加严格的标准,该法案赋予联邦监察员更大的权力,有权下发撤离危险区的命令和违纪处罚通知,规定州监察员在州的计划体系下进行监察时也须遵守联邦政府规定的标准。同时规定对于不听从撤离指令或拒绝调查员进入矿区检查的矿主,将给予民事处罚,但并未对违反安全条例的行为做出罚款的具体规定。该法案有37条是关于煤矿安全与健康的标准,增加对无烟煤煤矿的管理,但未包括露天煤矿和那些矿工低于15名的地下煤矿。可见1952年的法规仍存在许多不足,次年立法委员会对之修改,取消了关于小规模矿井(井下职工少于14人)免检的规定。煤矿灾难性事故仍然接连不断的发生,要求建立一支专门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关报告于1963年8月提出。196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66年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安全联邦法案》,将1952年煤矿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的井工开采矿山,该法案是1952年法案的延展,制定了金属和非金属矿山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标准分为建议性和强制性两部分,增加了对小型地下煤矿企业的监管,明确提出了对地下矿山必须进行一年一次的例行安检,对于屡次违规的矿山,联邦监察员有权下发违法通知和关闭命令,并增加了教育和培训项目等。然而,煤矿重大恶性事故依旧不断发生,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立法进程仍然不能跟上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于是1969年国会通过《煤矿安全与健康联邦法案》(通常简称为《1969煤矿法案》),该法案比此前的那些法案都更加全面和更加严格,法案包括了露天和地下开采的所有煤矿,并规定露天煤矿一年必须进行两次安检,井工开采的煤矿一年必须进行四次安检。该法案扩大了联邦政府对煤矿的执法能力,《1969煤炭法案》规定对所有违规行为要处以罚款,并制定了对故意违法行为的刑事处罚条例,规定了针对所有煤矿的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并建立了职业健康标准,规定了对因煤尘吸入(尘肺或“黑肺病”)引起的进行呼吸性疾病造成完全或永久性残废的矿工的赔偿。《1969煤矿法案》比《1952年煤矿法案》前进了一大步。它不但规定了详尽的强制性安全与健康标准,还规定了严格的安全监察制度。该法律规定若发现违法作业时,矿主将受到警告、罚款以至关闭矿井的处罚;对于故意违法的矿主,由联邦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外,监察机构有权调查任何一起事故,并追究责任。如1970年底,芬利煤炭公司一个矿井瓦斯爆炸,死亡38人,经理被判3年徒刑,罚款7.5万美元,公司被罚款10万美元。1977年,煤矿违法事件罚款总额达到1200万美元左右。《1969煤矿法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煤矿安全立法逐步走向成熟,对煤矿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年,即1968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有331人,千人事故死亡率2.31,1969年下降到203人,千人事故死亡率下降到1.52,之后持续下降,到1972年,事故死亡率人数下降到152人,千人事故死亡率下降0.96,首次降到了1以下。

(二)日臻成熟阶段(1977~至今)以《1977年矿山安全与健康联邦法案》的通过为标志。在1969年《煤矿安全与健康联邦法案》和原有的《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安全法》的基础上,通过合并和大量修改后制定出来,并于1977年10月由美国国会通过《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案》(简称《矿山法案》),1978年3月9日当时的卡特总统签署生效。该法修改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矿山安全监察与安全管理体制做了重大调整。将内政部内部的安全管理职能从内政部划转归劳工部,新机构命名为“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由一名副部长领导。二是根据该法案设立了独立的“矿山健康与安全联邦调查委员会”,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管理局进行独立的监督(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做出的强制性决定进行司法复审),使煤矿生产和安全健康监督监察最终形成了高度独立、相互分权制衡的科学的管理体制,煤矿安全管理的公正性大大增强。三是加强了所有采矿工业的联邦健康与安全规定,将煤和非煤开采包括在一个法案内。四是大大加强了“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的权限,调整并加大了联邦机构的设置。五是规定了矿工代表可直接参与矿山安全事务,为工会和工人参与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保证,改善了矿工权利,加强了因矿工行使这些权利而遭受矿主报复对矿工的保护,鼓励矿工及其代表多参加与健康和安全相关的活动。六是规定加强安全技术研究和矿工安全培训。七是进一步加大了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八是规定所有地下煤矿必须拥有救援队。2006年国会进一步通过《矿山改善与应急新法案》。修订补充了《矿山法案》中地下开采煤矿应急方案,专门制定了地下煤矿应急方案,增加了一些有关矿山救援队和废弃矿区的新规定,规定了矿山灾害发生后的报告制度,即矿山灾害发生后应立即报告,并增加了矿山事故的民事赔偿额度,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发生矿山事故的成本。美国煤矿目前执行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主要是1969年国会通过,1970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职业安全与健康联邦法》;1977年10月国会通过,11月9日颁布实施的《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案》一般简称《矿山法》;2006年国会通过《矿山改善与应急新法案》是上述法案的补充。职业安全与健康法的执行机构是隶属劳工部的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它的监督与复审则是一个独立的由总统任命的执法机构———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复审委员会,它的职能是监督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依法行使权力,受理机构和个人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决定的投诉或复议,从而使其的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为了更好地执行《1970年职业安全与健康联邦法》,美国联邦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详细的、便于操作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标准,汇编入《联邦法典》的第29卷中;同时由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主持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一整套详细的矿山安全与健康法细则,汇编入《联邦法典》的第30卷中,且每年根据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现状补充修订一次,成为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执法的重要依据。执法和监督在美国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监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执法监督工作的程序由事故预防、调查处理和最后的仲裁组成。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根据《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授权,主要任务是强制执行法定的矿山安全与健康标准,消除矿山死亡事故、将危害程度减低到最低点;保证使美国矿山的安全与健康环境得到改善;为了保证执法的公正,在联邦层面上成立了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复审委员会,根据《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的职能则是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的执法行为进行司法复审(其5名委员由总统直接任命)。从而形成了煤矿安全管理的立法、执法和监督的完整的闭环体系。

二、推动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与立法发展的主要动力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1891年前美国煤矿无法可依,煤矿事故频发,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超过2000人,到如今(2011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煤矿立法和安全管理最为完善的国家,每年生产煤炭超过1.1Gt洗精煤(相当于1.6Gt原煤),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少于30人,12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和立法进程的主要动力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动力,即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条件和相对自由的社会舆论环境。由于经济社会相对发达,整个社会对安全事故高度敏感和较低的容忍程度,煤矿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媒体跟踪追捧,舆论高度关注,产生巨大社会压力,引起政府和全社会对煤矿安全事故的高度重视,从而大大推动和加快煤矿安全立法的进程。如1968年11月20日,位于法明顿附近的固本煤炭公司9号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事故,78名矿工遇难,几天后矿井被封。同日,康苏尔煤矿发生瓦斯大爆炸,又有78名矿工死亡,触发煤矿,社会舆论哗然;在此之后,又有发生了几次矿山安全事故,造成170多名矿工死亡,事故的不断出现,使得采煤业成了美国最危险的职业;同时,成千上万的矿工由于吸入过量煤尘而患尘肺病,致死致残严重,迫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更加严格的煤矿法规。二是行政动力,1973年,通过行政手段(内政部部长签署行政命令),设立矿山安全监察局,该机构独立于矿业局,负责实施以前由矿业局行使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的职能,避免了矿业局既负责矿山资源开发,又负责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当资源开发与行使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矛盾时难以处理的问题,从而使矿山安全管理体制向独立、分权制衡迈出了重要一步。美国以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为主导,从煤矿安全事故中总结惨痛教训,完善煤矿安全法规。几乎每一条煤矿安全法规背后都有对应的事故教训,煤矿煤矿事故发生后,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立即组织专家调查组,对发生事故的内、外部原因进行系统深入调查,提出基于事故科学分析的调查报告和煤矿安全修法补充草案,提交议会审议通过,如《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案》形成和完善过程即是行政推动立法完善的很好例证。该法案到目前为止仍然执行,已经影响了美国煤矿安全生产35年以上,并将继续产生影响。该法案的实施,推动了煤矿安全产生历史性的变化,安全状况持续改善,美国煤矿安全形势得到彻底改观,恶性多人事故已基本杜绝,工伤事故率稳步下降。煤矿事故伤亡人数由1977年的272人(百万吨死亡率0.21),下降到1980年事故死亡133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17,进而到1989年事故死亡68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08,10年中年平均事故死亡94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52.9%。从1980年起,美国对煤矿安全考核采用20万工时死亡率。进入90年代,美国煤矿事故伤亡人数继续减少,是历史上的最好水平。1990年美国煤矿事故死亡66人,1999年事故死亡34人,10年中年平均死亡45人,20万工时死亡率降到了0.03,2008年事故死亡30人,20万工时死亡率降到了0.02,和1977年相比事故率下降了6倍。煤矿进入到了长期安全稳定的一个崭新的本质安全生产阶段,引领煤炭行业成为美国安全状况最好的行业之一,行业社会形象达到大大改观。通过以上阐述和分析可知,煤矿安全法律制度完善的基本路径是:(1)煤矿发生安全事故;(2)强烈的公众反响;(3)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4)经验教训总结;(5)提出修法议案;(6)立法机构审议通过修法。其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的立法程序主要包括:第一步,事故调查;第二步,由劳工部长主持,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或咨询委员会等提出立法方案建议,草拟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标准)的方案;第三步,通过国会参众两院小组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并经两党议员辩论;第四步,取得一致意见后表决通过;第五步,总统签署生效成为正式立法],并严格实施。

三、结论

篇10

郑煤集团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推行安全隐患闭环管理,实现了安全隐患辨识、监控、治理链条的无缝对接。1)“评价与监控”闭环管理。每月末矿长和总工程师组织,逐头逐面进行瓦斯、水害、顶板3项评价和矿井机电安全可靠性评定(简称“三评价、一评定”),预测、辨识下月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隐患,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经集团公司审核,根据隐患等级,逐级落实责任,跟踪监控,直至隐患消除。

2)“信息采集与跟踪”闭环管理。集团公司和各矿调度室每天采集生产环节、生产地点动态信息,根据安全生产信息动态,辨识、预测安全生产隐患,分专业筛选后,送达各业务部门,业务部门责任人全程跟踪监控,直至隐患消除。

3)“隐患排查与治理”闭环管理。安全监察部门将通过通检、专项检查等各种渠道排查出的安全隐患登记建档,列入监控名录,下达重点隐患监控计划,根据隐患等级,将责任分别落实到公司领导、部门、具体人员,挂牌管理,跟踪监控,直至隐患消除。

2抓基层打基础,从根本上给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不能仅靠“看死盯牢”、“严防死守”这些“拼刺刀”的做法,而应该强基固本,构建长效机制,打造本质型安全防线。2011年下半年以来,煤炭经营形势变化,企业效益严重下滑。但是,郑煤集团坚持“安全投入不能减,质量标准不能降,设备设施不能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按照原煤产量70元/t、高瓦斯矿井40元/t、瓦斯矿井35元/t的标准,足额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瓦斯治理、水害防治、支护改革和设备设施升级改造(其中瓦斯治理费用不低于70%)。此外,还筹资2.17亿元,在各生产矿井建设“安全避险”6大系统;投资1.06亿元在4座矿井建设综合自动化系统;投资3000万元对矿区供电调度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投资900万元建立员工安全培训计算机考试系统。郑煤集团下属各煤矿在区队中实施员工安全网络小组管理办法,小组成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月度考核奖罚,增强员工安全自保、互保意识,构建“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全矿”安全联保机制,形成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自下而上“一级保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良性互动式安全管理格局。

3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破解安全管理瓶颈

郑煤集团是个老矿区,随着开采的延伸,矿压、瓦斯、矿水、地热、冲击地压等灾害越来越严重,过去没有的问题出现了,过去存在的问题严重了。破解这些难题,必须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郑煤集团已经拥有一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一个博士后研发基地,一个国家级实验室,2011年又组建了郑煤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并与北京大学等多家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开展科研技术攻关,取得显著成效。

1)在全国率先成功研发瓦斯防治导航系统。系统采用“危险源探测—信息采集—辨识分析—可视化表达—安全导航”的技术集成,以数字化手段对煤矿生产作业过程中采掘工程信息、瓦斯地质信息、通风系统及日常管理信息、生产与环境实时监测监控信息,集成、叠加在数字化采掘工程平面图上,以可视化的方式对采掘生产进展情况实行动态分析诊断和监控管理,实现采掘作业面对瓦斯防治的预测、预报、预警和预防导航。

2)所有矿井都装备了安全监控系统,并进行升级改造,配齐各类传感器。直属生产矿井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与集团公司联网,资源整合矿井实现分公司内部联网,分公司与集团公司联网,提高了安全监控的可靠性和抵御灾害的能力。

3)在生产矿井推广应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及时、准确地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和移动设备情况,动态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随时掌握井下人员和移动设备的数量及分布状况、跟踪干部跟班下井情况,以及每个矿工入井、出井时间及活动轨迹,增强了调度管理的科学性,特别是危急时刻,救援人员能够掌握事故地点的人员和设备信息,及时采取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效率。

4)开展支护技术攻关,全面推广软岩锚注支护,探索煤巷锚网预加固技术,提高支护强度。力争实现新掘巷道不扩修、扩修巷道不返修。推广综采工作面两巷无坑木替棚支护技术,减少作业环节和事故危险源;研制试用综采工作面新型端头支架;在巩固和发展综合机械化系统工艺的基础上,推广悬移支架机采工艺,截至目前,郑煤集团所有矿井完全淘汰了单体柱∏型梁炮采等落后生产工艺。

4强化培训,注重实效,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搞好煤矿安全工作的“三要素”是“装备、管理、培训”,可见“培训”在煤矿安全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煤矿安全培训有两大任务:一是对员工安全思想、安全意识的教育;二是对员工安全知识、操作规程、作业技能的训练。员工提高了安全意识,掌握了安全知识,具备了操作技能,煤矿安全就有了基础保障。2012年,郑煤集团整合当时的教育培训资源,成立了教育培训集团,构筑了煤矿安全培训教育更广泛、更务实的新平台。

1)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完善制度。以岗位知识“零漏洞”、岗位技能“零缺陷”、岗位操作“零失误”为目标,各级安全培训管理部门必须与生产计划同时制定,下达年度、季度、月度员工安全培训计划,全方位、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训工作。

2)注重实效,学用结合,严格考核。各级培训机构在培训计划编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定等各个环节中注重实效,不走过场,大量采用本公司、本矿、本区队甚至本班组员工身边的典型案例作教材,针对性强,直观易懂,使参培人员做到学以致用。郑煤集团各矿均实行安全培训结构工资制,安全培训坚持一月一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收入挂钩。

3)形式多样、因人而异、灵活变通。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郑煤集团邀请来院士、专家、知名教授做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了解煤炭行业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动态,更新知识结构;对新上岗员工除岗前培训外,必须与老工人签订师徒合同,由老工人进行“传帮带”,月月跟踪考核,按月为师傅发放津贴,但徒弟出现违章或技能达不到要求,追究师傅连带责任;对农民轮换工实行“半工半读”措施,变招工为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