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言文学素养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人文素养;融合教学

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

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特征。若学生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其在体会和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可能会存在客观上缺乏科学方法和有效思路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深刻理解和发散思维支持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具有个性化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素材资源,更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分析研究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以便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吸收和理解其中的内涵,获得更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1]。

(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发散性,也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行更进一步的体会和了解。人文素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2]。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其才能够在实践的学习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并且运用个人良好的自主思维为取得更好的实践学习效果提供帮助。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从宏观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优化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效果的科学路径。

(三)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体系相似,人文素养也具有多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内涵。具体包括了人文理论知识、人文技术能力、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品质等多个维度。因此,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从综合性的角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的重要过程[3]。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立足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从多个角度体会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对于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个人的成长发展轨迹。保证个人的思想认知方向,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认知状态。这也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性作用。是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维度遇到问题困难时,能够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的重要动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人文素养融合培养的原则

(一)选取科学的切入点,实现人文素养的融合培养

上文已经提到,人文素养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内涵层次。同时,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也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融合,就需要选准两者结合的科学切入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的一个细节教学环节,纳入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使得两者的融合教学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4]。同时,这也是丰富人文素养培养内涵提升中,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教师在相关的融合切入点选择方面,可结合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学与人文素养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统一性,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学习,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培养教育,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优化,为两者的融合教学找到科学的切入。

(二)注重先进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引入应用,提升融合教学的课堂丰富性

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背景下,课程教学的组织落实过程中先进技术方法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与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能力和基础、认知层次可能存在相对较低的现象。因此,更需要通过引入更加直观而先进的辅助技术和方法,在针对性的知识学习和引导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分地辅助资源支持。使其在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融合时,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掌握课程学习的方法。最终为取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提供支持。在具体的先进技术方法和平台应用方面,可用的先进教学工具包括微课视频多媒体平台,以及一部分基于合作探索教学的视频资料、纪录片资料等。教师需结合学生的主观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先进素材资源进行应用,为最终获得良好的融合教学效果提供支持[5]。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融合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教师在面向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也会影响到课程教育引导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汉语言文学这类发散性和丰富性较强的课程来说,要想立足于基础课程,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升个人的能力素质,为取得更好地融合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关于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升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或参与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的深刻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以此为契机,提升个人的综合性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水平为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积累,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落实,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通过个人思想认知方向的转变,注重个人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个人教学感受的反馈,以此自主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以便在课程教学中立足于不同的课程教学切入点,从自身出发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6]。

(二)应用个性化的教育引导方法,优化融合教学的实际效果

不同的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中,有不同的课程教学需求,且其基础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教育引导就更需要应用差异化的教学引导方式,融入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尤其是在人文素养培养融合的背景下,更需要教师结合人文素养培养的多个切入点和侧重点,应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完成课程教学引导的目标任务。促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和实践学习效果得到保障和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这种差异化的教学引导方式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使学生对相关的课程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好地融合教学实践性效果。在实践中,可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包括,微课视频指导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合作探索型教学模式。上述教学模式能够基于基础的课程教学用更加具备自主性的课程教学方法,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任务同时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体验也会得到相应的优化。

(三)积极利用拓展性教学资源,实现融合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来说,一方面,教师可结合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实践岗位,让学生进入现实环境中进行实习学习,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同时,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岗位中,也包括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和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实践工作内容。这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因此,立足于实践工作环境,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进行提升和优化,具有一定的适宜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通过组织主题性的社会活动,依托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将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机会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作为社会环境中的独立个体参与社会服务和支持的相关实践活动,使其更加充分的了解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的广泛外延,以及人文素养培养和实践应用的重要价值。提升学生对相关课程融合教学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为取得更好的实践教育引导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人文素养元素和教学模块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适宜性。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应当立足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维度、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为适应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要求、提升学生的针对性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慧芬.浅议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J].学周刊,2019(11):11.

[2]蔡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新通信,2019,21(01):171-172.

[3]陈佳娟.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8(10):174.

[4]孙蕾.浅谈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8(24):58.

[5]胡晓薇.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理念[J].牡丹,2017(36):110-111.

篇2

【关键词】专业知识素养;语文教师;农村中学

一、问题提出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知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四大方面。本文通过对宜春市部分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初中语文教师。分别在宜春市的宜丰、上高、高安三县选取多所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共发放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共100份,占回收问卷的95.3%。利用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自编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请调查对象对特定专业知识对教学发展的有用性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从“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共5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研究中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研究比较少。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高校的全日制培养、入职后的课余学习和教育培训。因此,逐渐形成了职前教育—上岗培养—实践锻炼—职后培训的教师专业知识培养模式。当前随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发展,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从学科内容知识向学科理论和教师实践转化,极大拓宽了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来源的渠道。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情况的调查

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城市中学的教学资源相比存在很大的缺陷,如教育经费短缺、教学设施和资源比较缺乏等问题,这严重影响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素养的培养,降低了语文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因此,采用何种方式满足满足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诉求是影响教师教学的关键问题。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几个方面。[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来源主要有阅读专业书刊、同事间的日常交流、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在职培训、教学观摩活动。结果显示:教师获取的专业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主次不分、知识不系统,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知识来源对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教师的学科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语文学科知识的发展仍以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业余学习为主要形式。本文认为获取语文学科知识的来源主要有语文专业课、语文教法课、各种专业书刊。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1%的教师认为各种专业书刊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有27%的教师认为语文专业课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有11%的教师认为语文教法课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结果表明知识来源对语文学科重要的排序为:各种专业书刊、语文专业课、语文教法课。

(三)知识来源对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获取教育理论知识的来源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自学专业书刊、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几个方面。[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4%的教师认为自学专业书刊、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有25%的教师认为和同事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有11%的教师认为教育见习和实习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结果表明教师知识来源对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的排序为:自学专业书刊、自身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教育见习和实习。

(四)不同来源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教学法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几个方面。[4]语文学科知识是指基础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性知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语文课程知识原本是学科知识转化而来的适合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教的具体知识,

主要表现为语文素养目标知识。语文教学法知识是具有语文学科教学特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知识。[3]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45%的教师认为学科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25%的教师认为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23%的教师认为学科教学法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17%的教师认为课程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结果表明:中学语文教师认为不同来源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

四、建议

(一)加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应在教师教育和培训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在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过程中主要工作应该是促进语文教师专业知识量的积累。同时在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中要突出不同学段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积累经验,勤于反思,加强同事交流,同时注重阅读专业书刊,通过以上途径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同时建议学校的管理者采取措施为这些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

(二)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

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课程中专业知识对于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和中国语文教育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存在重要问题,集中表现为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的建构比较困难而导致到目前为止语文教育领域没有统一的课程知识。由于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的本体性知识建构存在问题,而导致其他相关条件性知识的建构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以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为核心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当务之急,对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

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入职及在职评价的重要内容。由于现阶段没有建构起科学完善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所以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为完善语文教师专业教育体系,应该尽快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36.

[2]李琼.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学专长的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3.

篇3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其职责所在。一些职业院校按照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开辟了通道,为职业院校在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平台。

2.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前,大多数院校都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也十分吻合。大多数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也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在设计语文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未来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3.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是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表现之一

作为基础性、应用性学科,语文教育的发展,它主要依赖于语文教育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表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熏陶语文教育之美,提升气质和加强语文教育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看,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可以说是关于“美的教育”的一门课程,也是促进和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职业院校当前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的问题

目前,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指导教学、引导教学、演示文稿等。虽然有一些职业院校通过建立语文教育基地的形式来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教学,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解决了理论知识和实际语文教育脱离的问题,但仍与工作实践操作还有一定距离。语文教育是一门实用技术,所以在教师教学中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教学,就会出现误人子弟现象。目前,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极少。即使有一些从事过相关专业和行业工作的教师,但是由于他们深入实践时间较短,积累经验不够,实践能力不强,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将其实践的部分叙述清晰和完整。

三、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选择

1.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职业院校语文教育教学就是要竭力营造一个大环境,在全校达成共识、学校相关主管领导和教学系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语文教育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既拓宽学生视野,又把已学的知识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2.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设计

职业院校要根据当前语文教育发展前沿,瞄准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相关行业和市场的分析,进一步做好语文教育课程的设计,以落实“求实,务实”的原则,做好教学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的调整等工作。注重语文教育课程设计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与渗透,注重各课程的开设顺序,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专业交叉、渗透与结合的特点。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符合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及社会用人的需求。

3.提高教师的语文教育自身实践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发展的前景。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水平的提升,积极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自动启发和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相关语文教育学历的提高,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成为最终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

篇4

文本的科学组合

群文阅读,需要选好课外的文章引入课堂,拓宽原有教材的外延。教师可以针对单元、课文,寻找合适的生发点,如根据文章主题、体裁、写作方法等,引入合适本年级学生学习的文章,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的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

基于教材内容的拓展 丰富多元的教材内容为群文组合提供了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突出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集中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①帮助理解难点的群文拓展:教材中有些内容的内涵、蕴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愿,对于这个年龄阶层的小学生来说,由于阅历积累不多,往往是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作品,课堂上以群文阅读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全面的阅读体验,提升对作品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②寻找文章出处的群文拓展:选入教材的课文很多是节选自作家的某部著作或是某篇文章,选入时有所删改。在单篇学习后,可以根据文章出处,将原文引入,用类似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和积累。③突出表达方式的群文拓展:文章表达方式的学习和运用,是从言语内容走向实践的关键。教师可以围绕表达的方式来聚合文本,开展群文阅读。

基于学生学情的拓展 群文阅读同样要站在儿童的阅读视角,关注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让拓展的文本能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期待。这是群文组合是否科学合理的检验标准。①关注兴趣热点的群文拓展:教师要善于以学生的兴趣点,“投其所好”地引入相关联的文本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阅读、欣赏和评价能力。②注重学习方法的群文拓展:学以致用,并将课堂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生发点,尽力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方法。

梳理“群文”学习路径

群文组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整体。而群文阅读教学需结合有效的学习路径,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功能,提升群文阅读的价值,从而提升效率。

突破难点式:聚焦阅读增理解 在教材难点上拓展文本,从不同侧面对这一知识点加以阐述,让学生的认知进行互补。这样的学习路径不仅让学生阅读相关联的文章,而且攻破难点,更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习路径:组合文本――认知互补――答疑解惑。策略提炼:一是确定难点,组合文本。教师紧紧围绕本课学习的难点去寻找相关联的文章引入,组成群文进行教学,能辅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内容或明晰表达方式。二是聚焦品析,认知互补。基于难点的群文阅读,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地读与思,再进行针对性的讨论与分析。

追根溯源式:以点带面导阅读 阅读的核心应该是“读”。“读”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重要的途径。选入教材的经典篇章,很多节选自名家名作,课堂上可以借助群文阅读,追根溯源,引入原著中的某些篇章,使课堂教学与教材外的阅读相沟通,使学生从课堂上阅读引申到课外探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好导向和积累。学习路径:追根溯源――速读激趣――阅读延伸。策略提炼:一是追溯原著,见微知著。让语文学习跳出课本,更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思维能力。二是激趣存疑,延伸阅读。教师可以选择教材描述的空白处、省略处或者教师结合原著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群文阅读后,解惑却又存疑,引起学生深思。

表达运用式:迁移表达重运用 围绕知识和能力目标,剖析教材中能迁移运用的知识点,引入群文阅读教学,把多篇文章的同一个表达特点看成一个阅读体系,从比较、提炼写作共性,将多篇文章横向比较,培养学生梳理、评鉴作家的表达方法,再到培养迁移、运用等阅读能力。学习路径:阅读提炼――拓展探究――迁移运用。策略提炼:第一是紧扣目标,提炼表达特点。根据教材表达特点,围绕教学能力目标,抓住一处特点鲜明的表达方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提炼表达特点。再选择同类的文本引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第二是同类拓展,探究表达方式。有类比能让特点更突出。多篇文章同时阅读,借助问题式、表格式、填空式等学习单,引导学生聚焦表达方式,使学生有条理、有目的地探究文章的结构、方法、语言描述等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表达的理解与评鉴能力。第三是迁移运用,尝试自主表达。再让学生就刚才学习的表达方式,尝试表达。

问题引导思考

篇5

语文信息素养,它从属于信息素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这一科目相整合带来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缺少的一种内在素质。正如《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第十条所讲:“应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信息素养应该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收集、获取、评价、整理和语文信息的能力。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语文信息素养,可以立足于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获取、分析、利用、整合信息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课程形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并利用有用信息,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具备信息能力。信息素养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信息素养的展示过程,也是信息素养的锻炼实践过程。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实践贯穿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笔者结合粤教版高一必修三课本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教学,设计了研究性学习方案《传奇女子,一代词宗―李清照》。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动员培训”、“课题准备”和“课题实施”、“评价总结”四个阶段,历时12课时。 (见下表)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诵读感知李清照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作品为学习契机,通过网上搜索、查阅史料、品读典籍,探究其出身背景、家庭环境、个性特征、人生经历、词作风格等,学会知人论诗,领略婉约词风;并对收集和阅读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品赏、整理,用网页、手抄报、汇报会、小论文、成果展示等形式加以展现。此次研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努力,全方位探究李清照的一生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对其作品分门别类,学习其作品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语言质朴隽永的写作方法和艺术特色。领略中国作为诗歌国度的魅力,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制作评价量规,使学生对自己的参与能够有客观的指导和评价。此外,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从李清照的身上,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示;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检查自己质疑、发现、探究、创新、合作的能力是否得以体现或提升。

阶段 活动内容 用时

“动员培训”阶段 让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从课本的学习内容拓展,引起学生走进李清照其人其词的兴趣。组织学生对本课题作提问和谈想法。让学生了解本课题的目的、要求和步骤。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1课时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成立课题组,形成小组实施方案。老师提出总课题并把之分成若干分课题,指导参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子课题并按子课题为单位组成课题小组,帮助各小组成员制定并审核小组的实施方案。

2课时

“课题实施”阶段 按实施方案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各小组分工合作,搜索、查阅有关资料,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指导学生以小组确定的成果展示方式向全体师生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

8课时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用课堂;语言;语用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34-01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鉴于此,阅读教学应减少空洞的说教,增设词句的品析;减少教材的束缚,注重素材的选择;减少只说不练的口号,增加读写交融的实践。教师只有真正从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出发,让学生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打造高效而富有情趣的语用课堂。

一、考量学生,探寻语用训练起点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板块落实的主体。语用课堂在内容和价值点的选择上,就应该紧扣学生内在认知需求,洞察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从而将语用训练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明确语用训练的起点。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时,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文本的考量:学生对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会感兴趣?哪些部分的理解又会有难度呢?回顾以往的教学实践,教师意识到学生对作者与姥姥之间的故事理解得较为透彻,但姥姥剪出的剪纸作品饱含的内在深情却是很多学生难以体悟的。对此,教师做出了如下预设:引导学生观察姥姥剪纸的内容,提炼作品内容的共性特征,并结合生活中祖辈们对自己疼爱的点滴小事,感知姥姥蕴藏在作品中的浓浓深情。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形象的剪纸作品以及鲜活的生活资源,有效拉近了学生意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准确探寻出语用训练的起点,为后续扎实的语用训练奠定了基础。

二、品析语言,铺垫语用发展基石

积极推行语用课堂,必须要有一个适合的切入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聚焦文本中的核心词语,在明晰其义、体悟其情的基础上,感受语言的精妙,在深入感知与广泛悦纳的基础上铺设语用训练的基石。如苏教版五上《水》一文中连用三个“滑过”,描写了珍贵的水浇灌全身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紧扣这三个“滑过”进行反复品读。在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后,教师再引领学生进行深度辨析:用心来感受这三个“滑过”,你体悟到什么?如果换成别的词语,对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在研讨中纷纷将“滑过”与“流过”“淌过”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所在:将水流量、滑行速度和给予肌肤的感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如同是母亲温柔的双手轻轻抚摸的感觉。学生在这种反复品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更从中体悟了作者蕴藏在文本语言中的丰富情感,夯实了语用基础,为后续自身的语用实践积淀了丰富的价值认知。

三、揣摩写法,丰富语用知识储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用”教学理念以来,阅读教学就不再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感知上,而应从文本的言语形式以及写作策略上M行深入感知,在紧扣文本内容的层面上与作者对话,揣摩作者的写作策略,丰富自身的方法积淀。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教师引领学生紧扣课文中“父母之间的真爱”这一线索,对文本中的细节进行梳理,解析文本的内在结构,体悟作者蕴藏在课文中的写法。尤其是将课文教学的重点聚焦在“医院熟睡”的细节描写上,让学生从“紧握”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感受父亲对母亲的悉心呵护;从“恬静的微笑”中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此时此刻的幸福感;从作者笔下环境的描写来感受这份浓郁的深情背后所形成的感人氛围。在这一系列的感知过程中,学生能清晰地认识作者紧扣细节展开描写的方法,感受作者以小见大、看似平淡无奇却饱含深情的表达效果。当然,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阅读教学对于文本的关注就应该着眼于文本的整体,将表达顺序的连贯性、艺术构思的精巧性、语言表达的细腻性等内容融入到阅读教学语用的范畴之中,从而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素养,在触类旁通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四、随文练笔,搭建语用实践平台

语言实践训练是打造语用课堂、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紧扣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文本情韵的体悟在练笔中倾吐,将写作方法的感知在练笔中实践,真正将语用训练落在实处。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时,一位教师针对“辩护受刑”一段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感知,并引导学生描写此时此刻司马迁的内心想法。这样的练笔显然就没有真正将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的核心落在实处。一方面学生对于“司马迁受刑”一段的历史和细节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如此撰写感想,学生也只能胡编乱造;另一方面,本文的重点是“发愤”二字,这种偏离文本价值主旨的练笔就只能是无稽之谈了。因此,教师可以紧扣课文中“克制耻辱,发愤写作”作为练笔的价值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司马迁在各种情境之下创作《史记》的画面,学生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他们的语用能力也就跟着随文练笔水涨船高了。

五、结束语

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运用,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为学生开辟各种听说读写的实践平台,引领学生进行扎实的言语实践,在基于语用实践的历练中促进学生言语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该研究报告通过在大量的文件检索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目前我国及昆明市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状况,根据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尽可能低耗高效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对可能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放在教师科学素养方面,发现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针对昆明市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的策略,并根据策略要求,开发研制了既具有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的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支持平台。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我国,由教育部领导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地把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

2、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的科学课,从学校的重视程度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都与整个课改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观念上看,一些学校把科学课列为另册;从教学计划上看,课时常被挪用去补语文、数学;从教师队伍看,兼职比例过高,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其列为课题研究,在当前,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二、研究的目标

1、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最后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

2、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及时了解本地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3、对儿童科学素养状况以及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本地区今后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点。

4、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取得好成效的行动策略,为云南省创造性地使用《科学》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5、研制开发“小学科学素养培养教师备课系统”,挖掘科学教育资源,为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

6、改革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7、进一步发挥我区的科学教育的功能,扎扎实实地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使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三、课题研究组织的原则

以五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为主牵头,专兼结合,上下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依据,以策略措施研究为归宿。

四、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进行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

五、研究的过程

共包括理论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初步实施与总结分析几个主要阶段。从2003年3月到2005年11月,历时两年零8个月。

(一)理论研究

1、基础概念研究

科学素养是本课题的基础概念。对于这一基础概念的科学界定,直接关系着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通过多渠道查阅文献资料并紧扣课改有关理念,我们的对科学素养的概念性定义认识如下:

在西方国家,科学素养一词的英文表达是ScientificLiteracy。literacy有着两个不同的意思:一是指有学识,有学养,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对象是一般普通大众。《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可见,科学素养主要是后天培养的修养。一种普遍的认识是: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尔(JonD.Miller)教授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①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

②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有所了解,具备科学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判断某种说法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

③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关注影响,能够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问题做出合理的反应。

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观点,联系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出科学素养

四个核心要素,即: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兴趣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引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方法指对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的了解或把握,以及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科学知识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科学精神则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能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由此可见,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与教学的统一。既要进行责任感、团队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等规范性教育,又要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一项需要多方紧密配合,共同实施的系统工程。

2、基础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为在小学阶段加强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原理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整个认知发展基本上可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一发展阶段均有一独特的基础的认知结构,所有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阶段论提供了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应教什么和怎样教的科学教育的心理学依据。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数学水平较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提高,自然常识等科学课程中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探索也成为可能。所以,在这一阶段进行科学教学利于儿童认知发展。但仅靠自发的探索对他们的科学思想的发展是不够的,而科学教育才使儿童的科学思想发展成为现实。皮亚杰所说的自然发生的科学的基本概念,在初等科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原理,根据教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按教学的规律性和原则来制定一个最佳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方案,以期用不超过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所说科学素养培养最优化是针对我区小学生这一个体和群体的实际条件而言,以期遵循尽可能合理发展的进程及取得尽可能好的发展结果,尽量使我区小学科学教育做到低耗高效。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上述基础理论与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可以引为行动研究的指导性基础理论。

(二)调查研究

1、将概念性定义转化为操作性定义,使科学素养可测量可评价是本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确定了调查工具。

篇8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目标定位;彰显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73-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协调的发展。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忽视了“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弱化了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指导作用,远离了“综合性学习”的本来目标。如何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呢?

一、活动内容要凸显统一

(1)综合与整体的统一。综合性学习是对语文课堂学习的一种延伸与补充,同时又与语文课堂学习有着内在的关联与衔接。综合性学习重在学生的主题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交际、书面表达、信息获取等能力都将得到一定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呈现出整体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描写祖国美好河山的一组课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河山之美”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主动搜集著名景点的图片和文字介绍,通过阅读与整理,学生自主创作出导游词和演讲稿,再运用表演、绘画、办手抄报等形式来汇报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绘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整合在一起,得到了潜在的发展。

(2)自主和探究的统一。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自主性,学生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活动中扮演着指路人的角色,并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着重发展个人的自主性,自己发现活动课题、自己分析活动过程、自己制订活动方案、撰写活动报告等,一切的活动都以学生自己参与为主。同样,在上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一切参与项目都是自主完成的,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围绕活动的主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只有将自主与探究充分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它自身的价值。

(3)开放和生成的统一。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活动内容的设定要具有开放性,活动的主题设定通常是围绕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内容而拓展。

例如,在学习了“神话故事”类课文后,开展一次“漫游神话世界”的主题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由书内走向书外,由简单的感知一个故事到了解神话故事的背景、流传的过程以及在故事中所包容的人们的心理诉求。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所生成的一些感知体验是由活动的内容和过程以及学习方式带来的。保持活动的开放性,才能在学习中更好地帮助学生生成有用的内容和体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活动过程要彰显价值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为了完成一次任务而开展的走过场式的活动,要在综合性学习中真正融合学生多种学科知识,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就需要关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价值体现,努力寻求价值的最大化。

(1)放大语文能力的训练。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而且内容也丰富多样,但它要实现的最根本的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综合发展。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着眼点首先是语文学习,它不同于其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要切切实实将语文作为它的核心特征,要围绕语文来选择活动题材,将阅读、表达、交际等贯穿于综合性学习的各个环节,并力求通过表达运用的形式来展现活动的成果。

(2)优化创新实践的训练。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另一大特点就在于实践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实践方式和训练模式都与语文课堂学习有着较大的差异。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不仅需要动脑,更多地则是学生动手、动口的协同参与。在面对同样的活动主题时,不同的学生所选择的活动方式和计划安排也是各有差异的,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设计和构想进行合理而及时地指导,要努力让学生在普通的活动中优化实践的形式,让活动更多地展现出趣味性、知识性和探究性。

(3)丰富情感体验的训练。语文综合性学习还需要实现的价值就是要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精神的洗礼、情感的熏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是这些内容都有着明确的主题内容,这些主题内容常常又包含着最为纯真质朴的人间真情,如“爱就在你我身边”“年的味道”等综合性活动其实就是在向学生传播着这些赤诚而又真挚的情感,将苦口婆心的唠叨说教变为主动感知的情绪体验,如此,化被动为主动,学生才能真正入眼入心,感同身受。

(4)加强合作交往的训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学生个人独自进行的,大多都是由学生自己组成的合作小组共同进行,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安排、小组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成果的展示交流等都需要小组内各成员进行磋商协调,这样的过程本身就在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能力。教师要进行指导的就是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只要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行动有安排,我们的活动就一定能够进行得有板有眼,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孙颖香.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教师,2014(12).

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图文结合;阅读;猜想;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27-01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倾向于重文轻图,经常将课本中的语段分析得详细透彻却忽视了其与图画的关联,这样的教学是不完整的。其实,当代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体会编者的用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完善阅读思维,对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一、活读,自我完型

“活读”指的是灵活运用课本中的图文进行自由组合,将其原本的顺序打乱,引导学生通过碎片进行自我完型,充分地体会图文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每名学生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在对五年级下册Unit1“Cinderella”开头的Story time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由于这篇文章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大部分同学在以前都听过这个故事的中文版本,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和记忆,采用活读的教学策略能够很好地调动同学们的思维,使同学们根据记忆中的故事情节去重组课本上的图文。因此,教师将原本的图文顺序打乱并重新制作了PPT,然后用幻灯片放映,引导同学们通过思考与讨论,组合出正确的顺序,并讲述这个故事的全部经过。最终,同学们借助图画去思考与联想,成功完成了自我完型。通过对这一故事的了解,也能成功地猜测出对话中某些英文单词的意思。例如,最后一张图文中,灰姑娘穿上水晶鞋后王子说道:“It fits”,同学们都猜测出fit是合适的意思。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让同学们认真读图思考语句,使图与文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促进了学生们对故事情节与语言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倒读,验证猜想

“倒读”指的是在教学中先呈现课本图文的最后一幅图,引导学生去猜想前面可能发生的情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课堂气氛,然后再一一呈现前面的图文,验证猜想,达到强化理解的效果。比如,在对四年级下册Unit2“After school”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教学时,这一单元开头的故事由四个片段组成。片段一是刘涛约迈克一起去玩乒乓球,然而由于今天是周三,迈克有足球比赛,不能同去;片段二是刘涛去约苏海一起打乒乓球,苏海由于有游泳课拒绝了刘涛并表示了歉意;片段三为刘涛问苏海苏阳有没有空,苏海告诉他苏阳也有游泳课,刘涛感到非常遗憾;片段四则为苏海说周六没有课,问刘涛可不可以去打乒乓球,刘涛开心地答应了。对于这组图文,教师引导同学们用倒读的方式去学习。教师首先用幻灯片放映了最后一张图片,让同学们解释这组图片的含义,然后提问道:“观察最后一幅图文,同学们通过图和对话能猜测前面发生的事情吗?”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活跃,好说好动的阶段,这样的提问能够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纷纷开始猜想与讨论前面的故事情节。例如,某同学猜想道:“刘涛拿着乒乓球拍说明他打算现在要约伙伴前去打乒乓球,可是苏海协调了时间变成周六,说明他今天有其他的事情,不能陪刘涛去打乒乓球。”紧接着教师展示了第三张图文,很好地验证了该同学的猜想。然后,再引导同学们继续猜测第二张图文,如此一一展示出全部。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倒读的方式教学,促进同学们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学习并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促进了阅读与理解,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补读,发展思维

“补读”即为补充辅图,辅助同学们去理解图文,联系故事情节,发展思维。有时候课本中的图画并不是那么详细,同学们根据简单的三四幅图不能很好地理解图中英文语句的意思,这时候教师需要及时补充一些辅助理解的图片,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对三年级下册Unit4“Where is the bird”这一单元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在幻灯片上放映了第一个片段:“Look!A bird!”“How beautiful!”为了让同学们自主理解这段对话的含义,教师紧接着放映了辅图,辅图一是一只小鸟,下面写了英文单词“bird”,辅图二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女孩并附英文单词“beautiful”。通过这两张辅图,同学们即可猜测联想或验证对话中自己模糊不清楚的单词是什么意思,从而确定出整个对话所表述的含义。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补充一些辅助理解的图文,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及文字信息猜测对话,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思维能力,发展了英语思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文中思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活读、倒读、补读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发展思维,切实达到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钰峰.小学英语低段教W中“文中思图”策略的运用[J].英语学习,2016(07).

[2]毕胜.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05).

篇10

语文教学有两个阵地:课堂内和课堂外。对学生来说,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教师备课时掌握了教材的重难点及其联系,课内教给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而大量对语言文字的实际、具体运用却来自课外,聊天、听故事、看电影、看电视、读小说、看报、写信……无一不跟语文关联。很多语文教育家提出“大语文”的教育观念,其实质就是强调社会环境对语文课堂的制约和影响,说明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内,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具体归纳起来,开展课外语文学习和运用,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多动脑,培养学生读的习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200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第四大题现代文阅读为例,这一试题为17分,而从对300名考生的抽样来看,他们的平均分仅为5.42分,这与教师教不得法,不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忽视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是分不开的。语文是运用最多,而内容丰富多样的一门学科。语言只是交流的载体,课堂有限的45分钟,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较广泛的阅读、积累,所以课外各方面的语言材料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了解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并经常推荐作品给学生,介绍新出版的佳作,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评价作品优劣。学生读得越多,语言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就越强,语文素质也相应得以提高。

二、走进生活,提高正确认识事物的本领

社会是一本大的教科书,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教师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细细观察,处处留意,就可以吸取到丰富的材料,还能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同时,教师要多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听,如组织参观、游览,举办班级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佳作欣赏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语言文字能力得到训练,又在思想情操上受到感染。

三、勤动笔,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和良好的写作兴趣

俗语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学生平日的阅读、观察所得,记忆再好,也会有遗忘,可常备一个本子,随时把这些观察到的、分析判断的结论记下来,养成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随笔等习惯。阅读时读到的名言、佳句、精彩语段,好的材料随时收集储存,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引导学生动手剪报,摘录,教给他们一些基本方法,这样,在有意无意中,就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也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