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咨询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感心理咨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贝克认知疗法 情感困扰 咨询
1 一般资料
1.1 人口学资料
周某,男,19岁,潮州人,家中独子,某大专商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和遗传病史。性格安静、温和,喜欢打篮球和阅读。
1.2 家庭情况及个人成长史
周某父母经商,家庭经济好。但父母生意太忙,陪伴时间少,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对其成绩期望很高,管教严格,小学成绩好。总体而言,童年无重大创伤或疾病史。
上中学后,成绩中等,与同学相处融洽,但较少表达自己。到了高二,交了女友,两人相互鼓励考进了同一所大学不同专业。进入大学后,一切还在适应中,较少参加活动,与同学交往一般,与室友关系好。相比之下,其女友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变得很忙碌。随着女友见闻的增长,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多,相处时间越来越少,开始争吵,感情出现了危机。
1.3 心理测验结果
在求助者同意的情况下,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其进行测验。SDS标准分为58分,提示有轻度抑郁。SAS标准分为63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2 主诉与个人陈述
2.1 主诉
近一个月,因感情问题感到烦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疲劳,最近一周睡眠不佳、食欲下降。
2.2 个人陈述
周某与女友小洁高二时开始恋爱,感情很好,高考时考进了同一所学校。进入大学后,一向活泼的小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加入了校学生会等多个组织,变得很忙碌。周某的学习生活仍按部就班,平淡很多。
小洁的见闻日益增长,每次见面总会兴致勃勃谈论工作,并表示会更加努力,争取成为组织部长,证明自己可以独当一面。开学几个月后,周某感到与小洁开始疏远,看到室友和各自女友每天联系,心中不是滋味。最让周某委屈的是,即使尽力迁就小洁,但她经常把他和学生会师兄比较,对他提出很多意见,如不够上进,太儿女情长,没有幽默感,没有主见等。他感到自信心被打击,心中很郁闷,却不敢表达,怕进一步影响在小洁心中的形象。因怕打扰小洁工作,也怕见面时听到她的批评,近期很少通电话,也很少主动约她。
在来访的前几天晚上,学生会正紧张地筹备晚会,两人好不容易见面,小洁刚坐下就接到电话,接着紧张地说:“现在部长找我有急事,下次我们再出来好吗?不要生气!”这时,周某想起室友说多次遇见女友和一个男生在食堂聊天,压抑了一个月的委屈、思念和愤怒再也憋不住了,就跟小洁吵了起来,小洁觉得委屈,一气之下就哭着走了。连续两天未接电话,提出要冷静一段时间,思考是否合适在一起。周某感到被抛弃,但很想念小洁,担心她是否喜欢上更优秀的人而想分手,心事重重,故前来求助。
3 咨询师的观察与了解
周某斯文、瘦高,衣着得体,脸色沉郁,思维清晰,说话有条理,行为正常,谈到感情时表现伤心。从其室友了解到,周某性格温和、内向,与室友关系不错,在班上与人交往不主动。最近情绪低落,上课没以前专心,私下经常问自己是否有缺点。
4 评估与诊断
4.1 心理状态评估
(1)精神状态:情绪低落,但感知正常,思维正常,意志行为基本一致,自知力完整,愿意听意见,主动咨询。(2)生理与身体状态:身体无不舒适感,近期体检报告正常。近期烦躁、忧郁、食欲下降、睡不好。(3)社会功能:能坚持学习,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往不够主动。
4.2 心理诊断
属一般心理问题,是情感问题引起的情绪困扰。原因是认知上有过分概括化、绝对化的不合理观念,使问题难以解决,负向情绪产生。
4.3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的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无妄想、幻觉、逻辑思维混乱等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完整,人格稳定,故可排除精神病。(2)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未影响到逻辑思维和社会功能,未出现泛化和回避,持续时间只有1个月,本周才加剧,故可排除焦虑症。(3)与抑郁症相鉴别:求助者虽有抑郁情绪,但属于现实刺激引起,程度轻,持续时间短,无自杀倾向,也没有言语迟缓、注意力集中困难等症状。情绪和行为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故可排除抑郁症。
5 原因分析
(1)生物方面:近期体检报告正常,可排除因身体疾病产生心理问题。
(2)社会方面:求助者父母童年陪伴少,但管教严格、期望高,养成温和、内向、压抑的性格,人际交往不主动,不善表达。
(3)心理和个性方面:求助者有主观推断、过度概括化等不合理信念,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忽略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性格上过于内向、不善表达自己。因此,在遇到情绪困扰时,容易采取消极的方式,如压抑、忍耐,不良情绪无法疏导,从而引绪反应和躯体症状。
6 咨询方案的制定
6.1 咨询目标
(1)短期目标:帮助求助者觉察和改变歪曲的认知模式,消除不良情绪,更成熟地处理感情问题;(2)远期目标:形成合理的自我信念,提高处理人际问题的能力。
6.2 咨询原理
贝克认知疗法是由贝克(A.T. Beck)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创建的,其基础理论来自信息加工理论模式。贝克认为,人们的行为、感情是由对事物的认知影响和决定的。心理障碍并非由激发事件或不良刺激直接导致,而是在歪曲、错误的思维影响下促成的。歪曲、错误的思维包括主观推断、选择性概括、夸大和缩小等,它们常以自动化思维出现。改变失调的情绪和行为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修正不正确的或失调的思维。
篇2
【关键词】咨询师权力误区职业枯竭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187-02
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即要求进行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情绪障碍,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身心健康。心理咨询的终极目的是助人自助。它是一门使人愉快和成长的科学,需要心理咨询师付出大量的情感与精力。如果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耗费过度,则会导致自身资源的贫乏,从而出现职业枯竭,对自己和来访者产生不利的影响。近20年来,职业枯竭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发生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咨询师这一群体的职业枯竭问题进行了持续而系统的研究。引起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原因很多,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咨询师对自身在咨询过程中的权力把握不当是引起职业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咨询师的权力误区
心理咨询的工作就是倾听、理解和帮助来访者。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最有效的资源是咨询师的个人素质。美国心理学家卡切夫认为:“任何有效的辅导过程的起点,都是辅导员自己。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何都充分反映在他对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上。同样的,他对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也反映在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上。”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咨询师的理论和技术,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调动起来他的全部人格因素,包括他的认识、他的情感、他的经验、他的价值观,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他对生命的态度等等。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根源,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心理咨询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目的是让来访者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处事能力,达到自我完善。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时经常产生两种权力误区:一是无所不能。咨询师认为自己应该无所不能,拥有超人一等的理解能力和救助能力,希望自己能让所有的人满意,过多地沉浸在帮助人的权力之中。另一种权力误区是无所能。表现为缺少职业自信,害怕咨询师应有的权力和控制,逃避参与责任。咨询师的这两种权力误区极易导致职业枯竭的产生。
二 咨询师的权力误区对职业枯竭的影响
咨询师的职业枯竭是指心理咨询师由于工作中所要求的持续的情感付出,由于在与来访者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发的挫折感的加剧,最终导致在认知、情绪和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等精神高度疲劳的状态。一般来说,那些工作态度过度饱满或者缺少最基本的职业自信的人,是出现“枯竭”的高发个体。为什么咨询师的权力误区易导致职业枯竭呢?这主要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及咨询师个人有关。
1.心理咨询的工作性质
首先,从心理咨询的内容上来看,无论是发展性咨询还是治疗性咨询,心理咨询师面对的是来访者活生生的、形形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是扭曲的心理活动。所以,有效的心理咨询需要咨询师足够的精力投入。同时,咨询关系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咨询时所做的大多是给予,而来访者所做的大多是索取。如果咨询师过度地夸大自己的责任或者害怕参与责任,即已出现情感耗竭。
其次,从心理咨询的过程来看,咨询师往往长期暴露在他人的消极、痛苦等负面情绪之中,并且承担支持者的角色,容易出现枯竭现象。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会体验到多种情感反应,要面对来访者的防御、敌视、对抗甚至冲突等阻抗,不良情绪体验就会应运而生。不良情绪长期积压,得不到缓解和释放,也易导致枯竭症状的产生。
再者,从心理咨询的效果来看,心理咨询师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些棘手的心理问题常常会让咨询师体验到挫折和失败,动摇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如果咨询师内心怀疑自己的能力,他就会苛刻地要求治疗的能力,以体现其价值和得到肯定,咨询师对自己无能感的恐惧则会导致过分的责任感和认同来访者的需要,从而使咨询关系变质,来访者和咨询师都会受损。
2.咨询师个人方面
心理咨询师和每个普通人一样,也是平平常常的个体,存在各种情绪、情感体验。他们日常生活中同样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特别是在咨询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来访者负面情绪和负性事件的影响。由于心理咨询工作有尊重来访者隐私的工作要求,对咨询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信息予以保密等职业要求,使得咨询师的工作大都“藏匿于神秘环境之中”,而很少为他人所直接观察和了解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咨询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另外,有关枯竭的研究表明,某些人格和态度可能增加出现枯竭的危险性。高危人群通常具有积极、能干等人格特征,他们往往承担了太多的责任。
心理咨询师对咨询的过分投入,除了可能将个人的认识和体验感染来访者之外,自身也易于出现枯竭状态。
三 咨询师因权力误区而产生职业枯竭的应对措施
1.确立现实可行的目标
咨询师是一个普通的个人,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长环境、接受知识等方面的不同,各自都有不完美的地方,都有一定的局限。如果咨询师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忽视自己的需要和局限性,则会导致在咨询过程中过度付出,承担过多的责任,对自己和来访者都会造成伤害。因此,咨询师必须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自己的责任是有限的,要克服完美主义倾向。咨询师的工作的确能让世界变得更好却不是完美,咨询师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咨询师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根据自己与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及外部环境条件,建立切实可行的理想与目标,保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在咨询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关注来访者的优势、能力和潜力,赋予来访者自我成长的责任,这样也有助于减轻咨询师的压力,减少职业枯竭的可能性。此外,当咨询师的个人风格与资源对来访者不合适时,应考虑转介给其他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2.自我情绪调控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消极行为往往会给咨询师带来不少压力,通过研究这一因素也被证实会直接增加咨询师的情感衰竭,因此,如果能够避免持续的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对咨询师的情感耗竭产生有效的预防。放松和休闲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投入一部分时间用于享受生活中的闲适和安逸,远离消极情绪,可以防止咨询师长时间处于高度的应激过程中,使其身心恢复到正常水平。
咨询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系列的角色,这些角色活动构成了其独特的生活内容,使他赖以生存和发展,并维持最基本的心理平衡的“个人支撑点”。咨询师应注意不要把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带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当咨询师遇到情绪上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寻求必要的心理咨询帮助。
3.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每个来访者都是独特的,对咨询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个体,需要咨询师投入持续而巨大的心理资源。要想缓解和预防职业枯竭,心理咨询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
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包括知识和技能两大块。心理咨询师具备的专业知识越丰富,掌握的技能越娴熟,其咨询的效果就越好,发生职业枯竭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咨询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咨询技能,在咨询工作中不断发现和反省自己有待成长的地方,丰富自己,为自己储备更多的资源,减少职业枯竭的产生。同时,咨询师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注意个人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蔺桂瑞.心理咨询员的个人成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57~60
[2]黄锦玲.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成因及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4):113~116
[3]安芹、贾晓明、李波.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枯竭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4):334~337
篇3
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两个月。“暑期到来后,咨询室的造访人数明显增加,”海明说,“很多来访者都是从外地过来的。”
北京海明心理咨询中心是京城一家普通的心理咨询室,拥有专职、兼职心理咨询师16人。海明是这里的首席认证心理咨询师,他平均每天接待3~5人,每人咨询时间1~4小时不等。整个咨询室的工作量,通常保持在每天接待十几位来访者,预约已排到一周后。
心理咨询师成电视明星
中国人似乎开始前所未有的关注自己的心理问题。在央视收视率调查中,不少家庭把《心理访谈》当成夫妻俩必须共同收看的节目。“比电视剧好看多了,说人家的事,对我们自己也多少有些帮助,就是播出时间太晚了点。”粉丝们如是说。
《心理访谈》前制片人梁红在谈到制作节目的初衷时说,中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轻生,这档节目就是想尝试为人们的心理困惑开一扇“窗”,让他们找到一个倾诉内心不安、矛盾和苦恼的空间。
2004年末,央视《心理访谈》节目首播,几个月后,想上节目的人排起了长队。就连习惯对媒体爱理不理的王朔也在今年3月走进了该节目的演播室,他希望这里能帮助他解决与母亲的矛盾。“这个节目是我自己要来的。”王朔说。
不少观众开始在晚8点档电视剧播完后仍守在电视机前,因为在接下来的时段,地方电视台的心理访谈类节目并不比那些情感剧逊色。北京电视台的《生活广角》和《谁在说》,将目光瞄准了寻常百姓的家常里短;上海电视台的《心理花园》,坚持走都市情感问题的路线;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则紧跟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心理。一时间,心理类访谈节目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有业内人士称,2007年为“心理类访谈节目年”。
在这类节目中,当事者带着各自遇到的问题走进演播室,而现场的心理专家会循循善诱,帮讲述者分析“支招”,寻找缓解压力的途径。
那些在心理咨询行业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专家们,他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风光过。造星机器央视捧出了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超男超女,也成就了李子勋、杨凤池等一批心理咨询师的声名。
在百度上搜索杨凤池,2004年以前关于他的新闻寥寥无几;但自《心理访谈》开播后,几乎所有的记者都要给杨凤池加上“著名心理专家”的头衔。杨凤池的举手投足牵动着粉丝的眼球,有人称“他自信的笑容简直就是古龙小说中杀人的利器”,有人发现他在节目中戴了假发,立即称赞他“年轻了,更有魅力了”。凭借《心理花园》获得超高人气、来自台湾的心理学博士张怡筠,据说走在上海街头,被粉丝兴奋地追问:“张博士。我终于看到你本人了!可不可以告诉我该离婚吗?”
不过也有人对《心理访谈》的模式提出了尖锐批评。有心理专家直斥该节目是“伪心理咨询”、主持人煽动来访者掉眼泪是节目的最大卖点。就连《心理访谈》的嘉宾李子勋也承认,这个节目只是一个“谈话”,不是心理治疗。
“我一直在外边说,《心理访谈》是谈话节目,是有主持人参与的,是用普遍性经验和主流文化,包括心理学理论来引导健康的人,它不能帮助有病的人。”
心理热波及各领域
在访谈类电视节目如火如荼的同时,电视剧也越来越注重心理题材的挖掘,展现心理医生不同寻常,甚至惊心动魄的生活。2005年末,中国首部全程跟踪拍摄男性性心理变态的电视剧《心理医生非常档案》,在南方台经济频道首播后,创造了1.3%的高收视率。该剧导演兼主演胡杰称,电视剧播出后,他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几通电话,要求他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另一部堪称“国内首部心理悬疑大戏”的电视剧《谁懂我的心》,于2007年8月8日在北京某五星级酒店高调开机。
出版商也嗅到了心理热潮的商机。今年4月,一本反映心理医生情感纠葛与职业生活的书籍――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上市,并连续两个月排进全国图书销售总排行前十名。该书出版商认为,人们对心理医生这一职业的好奇,以及对心理问题的关注是该书热销的原因。
2006年6月,一本包装精美而考究的杂志《心理月刊》创刊。比起其他心理类专业杂志,《心理月刊》显得更加商业化。在创刊词中,执行主编王珲这样写道:“在拥有了车、住进了更大的房子、有了自主择业和自由迁移的生活之后,那些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情绪、爱、亲密关系、信任、安全感、健康、睡眠,却仍然让我们困惑。”
有评论说,不难看出《心理月刊》服务的群体定位:有车、有大房子,有诱人而丰腴的物质生活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社会精英阶层。内容的定位是“更好的生活”,这也清楚地表达了这是一本生活娱乐刊物而非学术杂志。传媒界的精英们在揣摩透受众的心思后,给任何一个产品贴上“心理”的标签都可以大卖。
心理咨询业的虚火
人们对心理问题的关注推动了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2002年7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项目正式启动。经过5年的批量生产,中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队伍迅速壮大。截至2005年,全国已有46万人参加了心理咨询师培训。
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之所以吸引众人参与,与心理咨询业在中国门槛较低不无关系。2006年以前,只需要具有相关专业中专学历即可报考心理咨询员。2006年这个门槛被抬高,新标准规定,报考者最低学历为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其他专业学历则需要本科以上学历才可报考。
媒体渲染的心理咨询师高收入,也是报考者趋之若鹜的另一动力。当前在国内,心理咨询收费从每小时100元至1000元不等,平均收费每小时200元。在北京的一些CBD商务区内,咨询收费往往会达每小时100美元。心理咨询师被认为是具有高收入和高成长空间的新兴“铂金”职业。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真正通过考试拿下证书后就开始执业的人很少,而当下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多数仍处在艰难运营的阶段。中国人欢快地享受着媒体的心理咨询热,但让大家掏钱购买这种服务,恐怕还需要时间。
心理咨询执业资格考试仍在不断升温,有专家对此感到忧心忡忡,称“全世界都非常震惊中国催生心理咨询师的这一做法,这简直就是在解决中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中国人有没有这么多心理问题?“只要是人,都有心理问题。”知名心理咨询师李子勋说,人有痛苦是必然的。但当下的文化过度关注这些正常的情绪体验,弄得好像人人都有病。
篇4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应用策略
今年开始进入了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辉煌“十三五”收官,壮阔“十四五”启航,中国在经济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一旦无法疏解,就会成为心理困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量增加,伴随而来的是对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咨询师技能的高要求。“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潮是21世纪的当今社会很重要的一种心理理念,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手段。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本主义起初是“万物之灵”的意思;文艺复兴后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建构“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潮,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便迅速发展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之后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发起人是马斯洛,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人本主义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流派主张的环境万能论,另一方面又反对精神分析流派的性本能决定论,它摒弃研究人的问题行为,转而关注正常人,强调人的积极价值和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1]。
2心理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包括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或手段,狭义指具备心理学理论指导和技术应用的临床干预措施。罗杰斯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2]。心理咨询实质上是“助人自助”,第一个“助”的发出者是咨询师,第二个“助”的发出者是来访者。首先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提高自知、自控、自我行动的能力;其次,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来访者能从中获得帮助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最终能进行自我指导、自我改变,自我提升,从而有效地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人生课题,最终走向成熟。咨询师的帮助,来访者的自助,完美地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实现“自助”是心理咨询中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自助,达成自我实现,是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
3人本主义心理咨询观
3.1人性观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主张性善论,与我国古典主义心理学理论中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论有着天然的相似性。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以罗杰斯为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理念是:人性本来是良善的,人是可以信赖的,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人能够通过自我促进而成长。
3.2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及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假设来访者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专家,他们自己有资源,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而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对自己的情绪情感进一步地了解,以找到解决办法。关键是引导来访者,而不是直接指示或者强行灌输。心理咨询师的任务不是改变来访者,而是要努力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指导和成长能力。
3.3咨询理论的咨访关系
咨访关系,拆开来即为“咨”和“访”,“咨”为咨询师,“访”为来访者,顾名思义即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咨询的发生,咨访关系的维系,使得来访者达到心理改善的作用。它是一种动态的人际互动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氛围。所以秉持人本主义理论流派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交流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真诚、一致、尊重,随时关注来访者内心的情绪情感的波动,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关注、温暖的氛围。
4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4.1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应用策略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罗杰斯提出的,它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咨询师认为来访者有了解自己的问题的能力,有自我治愈的能力,来访者自己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凡是持有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来访者,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务必关注来访者本身,相信来访者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来访者乐观积极的一面。罗杰斯认为态度第一、技术其次。强调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个人特质以及咨访关系是心理治疗过程中最基本的重要因素。咨询师不给劝告、不做评价、也不给指导,只是倾听,咨询师要不断地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他到底在说什么?他要表达的最特殊的信息是什么?在当来访者语言中断时,给予鼓励,支持对方继续下去。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咨访关系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是最需要予以重视的。咨访关系既是咨询过程的开始,又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这种以双方关系为导向的咨询方法,在咨询策略中并不需要刻意针对来访者一定要采取什么具体技术和手段,没有什么固定的步骤或工具,能做的就是在此时此刻对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3]。咨询师不需要始终保持理性地去解决来访者的问题,需要做的是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内心深处,设身处地地从来访者的角度去知觉他们的世界。包括关注、设身处地地理解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使用沉默等技术。①关注:必须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让来访者感觉到这种关注。咨询师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可以很明确展示出,此刻面前的咨询师是否真正关注于来访者的诉求和情绪。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身体距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太远感觉遥不可及,太近感觉不自在或感到威胁,只有适当的距离,才会有促进会谈的效果。咨询师的声音特点包括措辞和声音的抑扬顿挫等,只有选择使用符合来访者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的语言才有助于表达对来访者的理解和接受。咨询师只有全力关注来访者,才能较快较容易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把来访者的内心防御或刻意阻抗卸下来,且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②设身处地地理解言语交流:设身处地意味着换位思考,咨询师要充分理解来访者的诉求、情感和认知,并且让来访者知道,他的情感和想法是真正被准确理解了的。如,一位中学生来访者,对某次考试成绩有情绪困扰。来访者:我考试的分数很低,可我并不认为自己很差。咨询师在表面认知水平上的理解为:你对考试成绩感到失望。较深层次的理解为:你对你的考试成绩一方面感到吃惊,另一方面感到很烦恼,因为这个成绩在你的预料之外,结果不应该这么糟。第一种反应只是简单的情绪重复,把来访者放在“失望”的状态;后一种反应则体现咨询师感受到了来访者内心情感,帮助来访者从更广的范围认识他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来访者自我期望问题,即为来访者潜在的动机问题。③设身处地地理解非言语交流。非言语信息主要通过这些方式传达出来,包括眼神、躯体活动、面部表情、音高音调等。省略的、没有说出的话,以及观察到的机体活动,都能传达非言语信息。比如来访者咂嘴、皱眉,有可能表明他的疑惑、怀疑、回避、拒绝等,从而影响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些非言语传达的线索信息并不完全正确,但这些在言谈之外的非言语线索或多或少会促进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和认知。④沉默是咨询师表示理解的一种有效策略。所谓“沉默是金”,咨询中出现的沉默时刻,可能是来访者需要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是来访者处于情感冲突中,不知从何说起;可能只是需要咨询师的耐心等待,虽沉默但不尴尬,让来访者体会到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没人逼迫,他是自由地,可以沉默不语也可以畅快表达。关键要让来访者意识到咨询师是可以接受这种沉默的,并且很平静淡然,不会让人感觉不安,那么来访者就会继续在这种安全的氛围里去探索他自己。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摘掉生活中的面具,帮助来访者恢复真正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全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来访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对于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所发生的变化,罗杰斯曾用15条标准进行过具体描述,国内学者江光荣将其归纳为5条: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来访者更加信任自己;来访者变得更适应了;来访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称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4]。
篇5
大学生心理问题所引发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干预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通过实际调查,文章阐述了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的看法,并对针对高校心理咨询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学生;高校;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5后,这一代大学生是自我、活跃、个性鲜明的一代,具有创造力、创新力,是可以改变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代。但是,同时也是因为这一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现状导致他们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调查
(一)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笔者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人际交往、学业问题、就业压力、情感问题和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其中有8%的同学经常有心理问题,60%的同学偶尔有心理问题,剩下的部分同学并没有想过此类问题。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多久去一次心理咨询中心,只有0.8%的同学每周去一次,8%的同学一个月去一次,9%的同学一个学期去一次,82.2%的同学从来不去。就目前大学生对生活满意程度,只有1%的同学满意,有58%的同学基本满意,41%的同学不满意。
(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已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却流于形式。很多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除了开展一些基本的心理普测,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外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我国各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并未设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大多数老师不具备专业知识且缺少实战经验,因此,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对改善学生心理问题并无成效。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原生家庭的因素
一个人成长的原生家庭对其自身性格的形成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谈举止开始的。很多人幼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在成年后仍然很难抹去。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父母关系对学生健康性格和心理的形成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温暖、宽容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学生健康性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相反,各方面要求严苛和父母子女关系界限明显的家庭关系,会造成学生孤僻的性格,并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造成阻碍作用。过分溺爱和保护孩子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形成依赖的性格。2.父母关系。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的’95后中有超过10%的学生家庭父母离异,有2%的学生父母存在家庭暴力,3%的学生父亲存在出轨现象,15%的学生父母有慢性争吵,其中还有学生的父亲犯罪入狱等。而这些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都产生着巨大影响。有的学生因父亲或者母亲出轨而不相信爱情,排斥异性甚至恋上同性;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导致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暴力导致自己也存在着暴力倾向。从笔者的调查来看,父母关系对学生的性格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
1.人际关系。目前,多数大学生属于异地就读,需要入住集体宿舍,要学会适应每个舍友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性等。而大多’95后学生是独生子女,因为父母的溺爱,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难免将家庭中的自我优越感带到集体生活当中,引发宿舍矛盾,导致自己被孤立、被排挤,之后部分学生出现孤僻、自闭、社交恐惧等问题,这都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了很大问题。2.情感因素。心理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情感问题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存在自身生理成熟,情感上渴望与异性接触的特征,因此,大学是男女生恋爱的高峰期,但生理和心理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他们在与异性接触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我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在感情受挫后,自尊心和自信心极易受到打击,甚至表现出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纠缠不休的现象,最终导致情绪不稳、行为异常,往往对他人和自身造成伤害。
(三)就业压力因素
就目前中国社会的现状而言,就业形势严峻。而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大四学生来讲,亟待解决的就是就业问题。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读书,积极投入到考研大军当中;部分学生的父母直接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三、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首先,各个高校应当对每届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排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并定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备案。其次,确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危机应急系统,建立由校、院、专业、班级组成的危机管理模式。一级危机管理队伍由校领导、学生处、保卫处、校心理咨询中心组成,主要对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做出决策;二级危机管理队伍由各个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组成,这是高校危机管理的主要机构,也是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关键;三级危机管理队伍主要是由各班班干部、学生党员、心理委员组成,是二级危机管理队伍的组成部分,及时报告学生中间的心理问题。各级队伍之间要保持信息畅通,当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够快速启动应急系统,及时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避免事件扩大。
(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营造轻松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心理咨询是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强调的是咨询工作的专业性,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医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困惑。目前,各高校都设立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大多都是半路出家,甚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疏导全由辅导员担任,这给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带来隐患,因此,当务之急是各高校应提高本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保证心理咨询的高效开展。2.心理咨询常态化。中国高校心理咨询仍处于一种较为隐秘的状态,虽然目前很多学校设立有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有时候学生去了心理咨询室也三缄其口。相反,国外高校的心理咨询却更加常态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咨询专家专门在学生宿舍设点接待学生,打破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哈佛大学在学生宿舍驻派心理健康教师,专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纽约大学也在学生宿舍派驻了心理健康顾问,这些都使得心理咨询更加常态化。笔者认为,我国各高校也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在学生宿舍驻派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咨询,排除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避免延误治疗时间。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笔者认为,高校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询外,应当经常性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作为辅助,如举办心理健康论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同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那些存在一些小的心理问题又碍于颜面的同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四、结语
对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同时,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有效地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进行心理疏导的平台,避免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梅国英.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报,2005(9):18-20.
[2]施福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4):64.
[3]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52-55.
[4]房东波.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及其防范措施[J].世界教育信息,2006(8):36.
[5]李俊生,多俊岗.大学生安全教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
篇6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本主义起初是“万物之灵”的意思;文艺复兴后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建构“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潮,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便迅速发展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之后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发起人是马斯洛,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人本主义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流派主张的环境万能论,另一方面又反对精神分析流派的性本能决定论,它摒弃研究人的问题行为,转而关注正常人,强调人的积极价值和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2心理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包括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或手段,狭义指具备心理学理论指导和技术应用的临床干预措施。罗杰斯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心理咨询实质上是“助人自助”,第一个“助”的发出者是咨询师,第二个“助”的发出者是来访者。首先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提高自知、自控、自我行动的能力;其次,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来访者能从中获得帮助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最终能进行自我指导、自我改变,自我提升,从而有效地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人生课题,最终走向成熟。咨询师的帮助,来访者的自助,完美地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实现“自助”是心理咨询中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自助,达成自我实现,是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
3人本主义心理咨询观
3.1人性观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主张性善论,与我国古典主义心理学理论中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论有着天然的相似性。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以罗杰斯为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理念是:人性本来是良善的,人是可以信赖的,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人能够通过自我促进而成长。
3.2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及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假设来访者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专家,他们自己有资源,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而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对自己的情绪情感进一步地了解,以找到解决办法。关键是引导来访者,而不是直接指示或者强行灌输。心理咨询师的任务不是改变来访者,而是要努力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指导和成长能力。
3.3咨询理论的咨访关系
咨访关系,拆开来即为“咨”和“访”,“咨”为咨询师,“访”为来访者,顾名思义即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咨询的发生,咨访关系的维系,使得来访者达到心理改善的作用。它是一种动态的人际互动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氛围。所以秉持人本主义理论流派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交流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真诚、一致、尊重,随时关注来访者内心的情绪情感的波动,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关注、温暖的氛围。
4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4.1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应用策略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罗杰斯提出的,它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咨询师认为来访者有了解自己的问题的能力,有自我治愈的能力,来访者自己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凡是持有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来访者,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务必关注来访者本身,相信来访者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来访者乐观积极的一面。罗杰斯认为态度第一、技术其次。强调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个人特质以及咨访关系是心理治疗过程中最基本的重要因素。咨询师不给劝告、不做评价、也不给指导,只是倾听,咨询师要不断地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他到底在说什么?他要表达的最特殊的信息是什么?在当来访者语言中断时,给予鼓励,支持对方继续下去。
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咨访关系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是最需要予以重视的。咨访关系既是咨询过程的开始,又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这种以双方关系为导向的咨询方法,在咨询策略中并不需要刻意针对来访者一定要采取什么具体技术和手段,没有什么固定的步骤或工具,能做的就是在此时此刻对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咨询师不需要始终保持理性地去解决来访者的问题,需要做的是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内心深处,设身处地地从来访者的角度去知觉他们的世界。包括关注、设身处地地理解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使用沉默等技术。①关注:必须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让来访者感觉到这种关注。咨询师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可以很明确展示出,此刻面前的咨询师是否真正关注于来访者的诉求和情绪。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身体距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太远感觉遥不可及,太近感觉不自在或感到威胁,只有适当的距离,才会有促进会谈的效果。咨询师的声音特点包括措辞和声音的抑扬顿挫等,只有选择使用符合来访者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的语言才有助于表达对来访者的理解和接受。咨询师只有全力关注来访者,才能较快较容易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把来访者的内心防御或刻意阻抗卸下来,且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②设身处地地理解言语交流:设身处地意味着换位思考,咨询师要充分理解来访者的诉求、情感和认知,并且让来访者知道,他的情感和想法是真正被准确理解了的。如,一位中学生来访者,对某次考试成绩有情绪困扰。来访者:我考试的分数很低,可我并不认为自己很差。咨询师在表面认知水平上的理解为:你对考试成绩感到失望。较深层次的理解为:你对你的考试成绩一方面感到吃惊,另一方面感到很烦恼,因为这个成绩在你的预料之外,结果不应该这么糟。第一种反应只是简单的情绪重复,把来访者放在“失望”的状态;后一种反应则体现咨询师感受到了来访者内心情感,帮助来访者从更广的范围认识他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来访者自我期望问题,即为来访者潜在的动机问题。③设身处地地理解非言语交流。非言语信息主要通过这些方式传达出来,包括眼神、躯体活动、面部表情、音高音调等。省略的、没有说出的话,以及观察到的机体活动,都能传达非言语信息。比如来访者咂嘴、皱眉,有可能表明他的疑惑、怀疑、回避、拒绝等,从而影响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些非言语传达的线索信息并不完全正确,但这些在言谈之外的非言语线索或多或少会促进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和认知。④沉默是咨询师表示理解的一种有效策略。所谓“沉默是金”,咨询中出现的沉默时刻,可能是来访者需要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是来访者处于情感冲突中,不知从何说起;可能只是需要咨询师的耐心等待,虽沉默但不尴尬,让来访者体会到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没人逼迫,他是自由地,可以沉默不语也可以畅快表达。关键要让来访者意识到咨询师是可以接受这种沉默的,并且很平静淡然,不会让人感觉不安,那么来访者就会继续在这种安全的氛围里去探索他自己。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摘掉生活中的面具,帮助来访者恢复真正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全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来访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对于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所发生的变化,罗杰斯曾用15条标准进行过具体描述,国内学者江光荣将其归纳为5条: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来访者更加信任自己;来访者变得更适应了;来访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称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4.2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完形疗法的应用策略
完形疗法,又称格式塔疗法,是由美国精神病专家皮尔斯博士创立,是来访者对自己疾病的觉察、体会和醒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自我疗愈的方法。完形治疗的理论主要来源之一是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完形疗法中,心理学家认为,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需要通过觉察达成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选择,最终促使来访者的自我实现。
完形疗法同样强调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充分认识此刻的存在和感受,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正确对待过去生活向现在生活的过渡。人始终要积极面对生活,正确处理某些心灵创伤或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情绪体验。
在完形疗法中,对于来访者来说,他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自我觉察。觉察自己此刻的心情、此刻的情绪、此刻的状态,以及自己该做些什么。通过觉察进行自我剖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正自己,从中学会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该咨询方法要求来访者将过去与未来统统带入,然后在此刻去直接体验它们。完形疗法的功效取决于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愿意袒露自己的意愿有多少,而非是咨询师使用的技术或做所的解释。咨询师的角色之一是设计操作方案以便让来访者觉察自己在做什么,通过这种觉察使得来访者能看到可以改变他们自己的其他可能选择,来访者因此被要求自己主动去看、去听、去感觉、去体会。
篇7
情境:专题一心理健康导论
目的要求:认识心理活动的实质与特点;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标准。
重点和难点:熟悉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
教具:多媒体
授课周次
授课班级
环节
内容和方法
时间
课程介绍
教师自我介绍,并作本课程的简要介绍。
5
分钟
讲
授
新
课
第一章阳光照进心灵--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案例导读 有两个年轻人到远方去寻找梦想,他们希望寻找一个地方停下流浪的脚步。
为什么对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有着不同的结果?
第一节:走进心理的世界——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
一、什么是心理
所有的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感情、意志、人格等都是我们作为人所经常发生的心理活动,又称为心理现象,简称为心理。
心理现象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一般可以把它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二、大学生心理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
(二)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波动较大
(三)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相对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
(四)性意识觉醒但处理相关问题的知识、能力却较为欠缺
(五)智力接近顶峰但发展未成熟
(六)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第二节:为你的心灵“把脉”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健康“心”观念
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性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一致。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积极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恰当的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40分钟
第 页
第三节:谁动了我的心弦——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一、学业问题
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
二、情绪问题
抑郁、焦虑、情绪失衡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不适、社交不良、内心封闭
四、情感问题
爱的困惑、友情问题、亲情问题
五、性心理问题
性生理适应不良、性心理压力
六、生活适应问题
生活自理能力弱、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
第四节:守护心灵的家园——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介绍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
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
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二、心理咨询的对象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婚姻、家庭、择业、求学、社会适应等心理问题的人群。
三、心理咨询的分类
播放电影《心灵捕手》片段
四、心理咨询的原则
保密性、理解与支持、积极心态培养、时间限定、来访者自愿、感情限定、重大决定延期
40分钟
巩固小结
本次课主要讲授了心理活动的实质与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以及心理咨询的知识。
5
分钟
布置作业
无
分钟
篇8
关键词:职高英语;口语教学;团体心理咨询;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95-03
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新大纲”)的教学内容增加了语音、交际场景,在课程任务上强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职高英语更注重实用性。目前,职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有: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心理存在障碍、情感问题突出,如自卑、害怕丢面子、自我形象感强等。职高英语口语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最为常见,以上这些因素导致职高学生在英语口语练习中不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一、职高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职业教育是应用型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职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而口语是外语学习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非常重要。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职高学生的口语学习主要在学校进行。通常由教师给出固定话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口语练习。但在小组合作中经常出现沉默、冷场的局面,影响了小组合作的效能。根据笔者的观察与调查,其原因主要来自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
1. 教师角色没有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只是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忽视了育人职责;分组不合理,大部分教师为了便于操作,采取就近分组法,没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活动过程控制不足,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及对活动的监控、调试。
2. 职高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词汇量不足,影响表达;心理存在障碍,情感问题突出。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自尊、自信、焦虑、移情、自我形象等。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 著名的监察模式视情感过滤(Affective Filter)为二语习得的关键因素之一。所有划归于情感的因素互有联系,其中自我形象(Self-concept)值得特别关注。根据艾里克森对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的划分,职高学生处在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这一时期的自我形象感强,为了顾及面子不敢开口。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对英语口语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以促进英语口语教学。
二、团体心理咨询的概念及对教学活动的渗透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咨询对成员具有巨大的心理教育作用,如可以为成员的学习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成员的心理健康等。这些往往是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技术来实现的。领导者为了达成团体目标,发展团体动力,促进成员互动,提升学习效率,适时地采取某些方法、态度、策略或手段,都可以视为“技术”。团体心理咨询技术之所以可以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共性:首先,咨询师在团体中的职责与教师在活动小组中的职则具有共通性,如调动团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适度参与引导及创造融洽的气氛等;其次,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而培养学生口语的能力则有学生自编对话、演讲、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训练方式。团体咨询经常采用的训练形式有体验式训练、行为训练、互动活动、小组分享、角色扮演、分组练习、团体讨论等,两者训练形式的类似性为技术和理念的迁移奠定了基础;再次,两者都是“助人自助”,都是通过团体的力量和氛围挖掘成员的自我潜力,使每个成员都成为团体的最大受益者。
三、团体心理咨询技术的应用及其效能
篇9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快速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极强。高中生向往独立性与控制感,追求个性解放,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都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思想活跃,情感体验丰富,完全可以和心理咨询师像成人一样地平等交流。现代社会中,信息畅通无阻,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操作便捷、内容广泛,可以及时满足高中生信息获取的心理需求,高中生可以通过这些媒体迅速了解到任何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传授、观念灌输、晓之以理都显得苍白无力。倘若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没有建立良好的共情基础,则很难与高中生顺畅、有效地交流,心理咨询就难以发挥作用。
共情是心理咨询师体验来访者内心世界的能力,是建立咨访关系的一种重要技能。心理咨询师都明白,心理咨询首先要依靠共情的力量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共情是心理问题得到疗愈的一个关键因素。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心理教师应把握共情的要点,有效地进行共情。
一、先有懂得,再有共情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懂得比关爱更重要。一些心理教师习惯对来访者表达关切,就像母亲一般地谆谆教导,有时候,这会成为来访者的负担。高中学生已经把自己当成成年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内心世界无人能懂。父母、老师却还是会将高中生当成心智不够成熟的孩子,许多老师聊起学生的时候都是以“我们班那些孩子……”开头。而在心理咨询师这里,学生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共情,否则,咨询师就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
例如,一个高中生,外表帅气,爱好踢足球,学习成绩优异,父母和老师都对其寄予厚望。他曾经身患重病,虽已治愈,但心理上所受到的冲击还在。他爱胡思乱想,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存在很多不合理信念。比如在努力追求优异学习成绩的同时,又觉得这样做没有意义,而放弃追求,又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人生;想谈恋爱,又害怕给不了别人未来,总是逃避别人对他的好。他少年老成,常让自己陷入痛苦的境地。由于来访者的经历特殊,父母和老师都对他过分地关心、同情、嘘寒问暖,并认为他没有必要想太多。心理咨询师也从各方面关心他,可是他更需要的是理解,是帮助他找到人生的出口与生命的意义。
二、态度温和,才能让来访者感受到共情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教师的态度一定要温和、可亲可敬,来访者才能感受到共情。假如心理教师性格强势,咄咄逼人,喜欢不断发问,就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道理讲得再好,逻辑再清晰,只要让当事人感到一丝情绪上的不舒服、心理上的不接纳,一切就无从发挥作用。
在与学科名师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名师常常告诉我们要享受课堂,将课堂当成舞台,充满激情地教学。而心理咨询与课堂教学不同,咨询室不是心理教师施展个人风采的舞台,心理教师不是主角,目的不是让学生崇拜自己、服从自己、听从自己的意见。
有的老师能力很强,他所带领的班级学习成绩突出,合唱比赛、篮球比赛、体操比赛、知识竞赛等,处处都是最好。这样的老师往往会受到领导表扬、同事羡慕,是大家争先学习的对象。可有很多学生反映,每次这类老师都会把道理讲得很透彻,让自己无力回击;自己只是无法赢过老师的语言,心理困扰仍然无法解决。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情况各异。过多的道理灌输将学生的情感通道关闭,学生无法将老师的观点内化于心,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消化了而已。因此,要使咨询有效,必须先通过共情打开来访者信息接收的通道。
三、共情过程中,注意用词,关注来访者的眼神
我们一向强调要擅于使用躯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目光、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都能表达共情,我们也能从来访者的眼神反馈中看出是否充分传递了共情。比如有的来访者,一直讲个不停,情绪激动,心理教师无法打断,往往无意间就会露出无法集中关注的眼神,这些都会让来访者看出来并记在心中。
咨询中,要注意用词,避免让来访者产生消极情绪。其次,语调的变化也极其重要,需要不断地反馈、澄清、释义,即使只是“嗯”“啊”“哦”,也需要不断变化语调以表示持续的关注。
例如,在一个咨询个案中,来访者困扰于自己的生活没有界限,无法做到拒绝别人,感到很累。心理教师说:“哎,我知道了,你这就是苍蝇效应。”且不说苍蝇效应的内涵,一听到这个词语,来访者已经面露尴尬,不再想交流下去了。谁知道心理教师还继续讲述了一大堆苍蝇效应的来源,大致是一颗糖很香甜,一大堆苍蝇会来舔,但是如果一只苍蝇都不来,糖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当事人听到这些,心中非常难受,情感通道立马关闭,不再信任这个心理教师,也不再想与他深入交流下去。
四、当语言无法表达共情时,行动可以
当心理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达共情时,可以采取一定的行动。例如,某心理教师在一起跳楼事件未发生时赶到现场,当事人已经哭了四个小时,警察与当事人家属都试图劝说当事人,但当事人还是一直哭。心理教师明白应该首先对当事人共情,承认其情绪的合理性,帮助其宣泄不良情绪。但是,他一开口,当事人便激动地说:“倘若你再说,我就跳下去。”于是,心理教师不再说什么,轻拍其肩膀,然后递一瓶水给她喝,拿一把伞给她,并且让警察和家属停止劝说,拆掉当事人“表演”的舞台,并且当当事人情绪稳定下来之后,让警察直接将当事人抱下天台,给当事人一个台阶下。该心理教师的行动默默地传达着共情,最终成功救下了当事人。
五、充分共情之后,才能实施指导性建议
篇10
一、学校教育规定了学校心理咨询目标的价值导向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咨询是咨询者在学校教育情境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等媒介,通过与来访者建立特殊的人际关系,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增进身心健康,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的活动过程。学校教育既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心理咨询的目标本身就具有价值导向的色彩,更有以社会价值取向使来访者的人格趋于完善的教育责任。如尊重生命、尊重真理、尊重自主和自由、关心人的尊严和平等、关心弱者、履行诺言和义务等价值准则既是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所具有的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心理咨询的目标。当来访者的理念与其不一致甚或相悖时,如果没有适当的价值干预,就不会使来访者发生有效改变,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无从谈起。
就学校心理咨询的具体目标而言,虽然它是由咨询者与来访者商量决定并预知通过咨询达到的理想结果,但它是与咨询者的职业理想和来访者的心理需求相联系的。咨询者总是朝着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的方向影响来访者,来访者也总是朝着自己所希望的“理想的自己”的目标努力和寻求帮助的。咨访双方的“理想”不仅与其各自的价值体系密切相连,更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虽然价值多元化的取向可以使学生的“理想”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但其方向不能偏离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另外,关于健全人格的标准问题一直都是见仁见智的;是注重适应环境的取向,还是强调个体发展的取向;是以心态调整为取向,还是以行为矫正为取向;是认为心理健康只能属于少数精英,还是以社会大众的心理状况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等。究其原因乃是研究者的人性观、研究方法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致,即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健全人格的具体内容。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问题源于童年时代的心理冲突或创伤性事件,其咨询目标是将潜意识内容意识化,帮助来访者重新体验早年经验,并处理压抑的冲突,作理智的觉察,重组基本的人格;行为主义学派把心理问题归因于非适应的行为组型,于是帮助来访者学习适应(建设性)的行为组型以取代非适应行为组型即成为其咨询目标;来访者中心疗法认为个体习得的“价值条件”是自我实现的阻碍,现代人心理障碍的原因在于个人存在感和自由选择能力的丧失,在于意志和责任感的丧失,因此心理咨询的目标就是通过提供安全的氛围,使咨询对象认识到成长的障碍,体验到从前被否定与扭曲的自我,使他们能更开放地体验自我,增加自信、自发力和活力等。
从实现咨询目标的作用机制来看,咨询者对来访者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彼此的人际互动实现的。无论是个体咨询还是团体咨询,咨访双方总是以信息为:媒介进行人际交流的,而信息及其传递方式的选择无不受咨访双方价值观的影响。美国学者考瑞认为:“咨询员与当事人所沟通的,就是价值观。咨询员希望当事人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认为人生应发挥哪些教育功能,这些的确都在散发他们的价值观。”[1]人们总是自动并随时地对所经验的任何事物、行为、人格等进行着价值判断,咨询者总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如行为的强化或消除、话题的选择、面部表情及姿势形态等,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咨询者要完全“悬置”自己的价值取向也是很困难的;来访者在会话中不仅会像咨询者一样流露出自己的价值观,而且几乎总是能敏锐地感受到咨询者的观点和态度,甚至当其察觉到咨询者的态度暧昧时还会直截了当地询问。在咨询过程中,无论咨询者运用何种咨询技巧,无不是其价值观的体现。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立者罗杰斯认为:“心理失调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摄入并内化了大量环境加给他的价值观,并以这种价值观来评价自己的经验,而逐渐放弃运用其本性支配的‘机体估价过程’,结果使一些实际上有益于个体成长的具体经验被拒绝或被歪曲,从而产生失调。‘机体估价过程’的存在,意味着人性本身有办法‘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即人性‘知道’价值。”因此来访者中心疗法通过运用积极关注、共情、温暖、尊重、真诚等咨询技巧,帮助来访者在自我探索中领悟有益于个体发展的经验。如果咨询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皆为环境所塑造,是来访者的非适应行为导致了他的心理问题,他就会运用建立并形成新的条件反射的咨询技巧;如果咨询者认为人在特定阶段的主导需要缺失或过剩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他就会在咨询过程中通过让来访者自由联想或对梦加以解释来帮助他。合理情绪疗法更是通过运用改变来访者非理性信念的咨询技巧以实现咨询目标的。
就咨询结果而言,无论咨询对象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其改变都是一种整体的改变,即咨询对象的变化具有联动性的特点,其所有的心理成分,包括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改变。其改变或者是在咨询者引导下自我探索的结果,或者是有选择地汲取了咨询者流露出的对问题的看法,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像咨询者那样的状态而采纳了其看问题的视角……凡此种种,无不是咨询对象的价值取向使然,因为其选择会谈中的哪些内容用以改变自己,或者其认为咨询者言语中的哪些内容对自己是有价值的,以及咨询对象对咨询者的态度如何,都取决于咨询对象的价值观。
由此可见,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咨询者的价值观是通过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判断、咨询目标的确定、咨询技术的选择等影响 或干预来访者的价值观的。
二、学校心理咨询对象的特殊性使价值干预成为必然
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是身心均处在迅速发展时期的学生。学生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更易受重要他人,尤其是教师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出现价值困惑或价值冲突时,极易发生心理问题。因此,适当的价值干预即成为学校心理咨询的有效方法。
(一)学生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价值观作为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动力系统,是个体衡量或评价事物的标准,甚至是唤起或调整其态度、意向与行为的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阶段是儿童认知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遵从从他律到自律的规律:6~10岁的儿童具有强烈的尊重准则的倾向,其认知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10~12岁儿童已逐渐过渡到以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认知的自律性水平。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学生阶段是儿童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经历了由低到高的3种水平6个阶段:10岁左右儿童的道德观念处在前道德水平的第一、二阶段,他们只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赏而遵从外在准则;16岁左右儿童的道德观念处在因循水平的第三、四阶段,而且其原则水平的第五、六阶段发展迅速,他们为得到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从16~25岁青年期的道德发展只有微弱的改变,接近成年期并渐趋稳定。各种水平的道德推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多地使用高级阶段的道德推理来回答问题。一个人除非已经经历而且建构了前四个阶段的内在道德模式,否则他是不会使用属于第五个阶段的基本人权的概念来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的[2]。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依次经历了价值理解、价值认同、价值选择和价值整合等过程。学生通过建立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与外来信息间的联系,领会来自重要他人(老师、同学、家长)及周围环境给予的信息,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价值理解;教师的教育影响,尤其是教师的身体力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从情感上认为它是“好”的而愿意自觉遵从;学生根据内在认同的价值观念自觉地确立行为目标或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手段,作出价值选择;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个体身心的发展,学生又会不断地修正、更新和完善其内在的价值体系[3]。
周围环境中的任何刺激都可能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各个阶段产生影响,特别是从学校教师处获得的信息更是其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甚至被其直接拿来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二)学生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多缘于价值困惑、价值冲突
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省察能力较差,在多元价值观面前往往会无所适从,从而引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混乱和错位,给其心理和社会化带来冲击,引起震荡。当学生形成某种价值观之后,其对事物的取舍已经很明确。如果某一件事物本身与其价值取向相吻合,他就很容易作出选择。如果几件事物同时呈现在面前,又必须有所取舍时,他就会陷入两难的冲突之中,此即价值冲突,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体的焦虑和困惑。当个人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一致时,个体就会承受来自周围环境的巨大压力,并将自己置于焦虑和痛苦的境地等。当这种焦虑和困惑不能及时得到排解,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个体就会体验到压力和不快,甚至是内心挣扎的痛苦,并导致个体的社会功能受损,引发心理问题。如果来访者的这种错误认知不发生改变,其心理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因此,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评价偏差、价值认同失衡以及价值观念错位等正是学生来访者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学校心理咨询的重点之一便是通过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以协调来访者的价值冲突。
学校心理咨询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如学习、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及挫折应对等问题,无不与学生的价值观密切相连。学生由于把学习等同于生活,缺少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往往会产生“如果学习不好,我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如果考不上大学,我的生活就全完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困惑,或者遭遇挫折时就轻易地想以结束自己的生命应对;由于对人际关系的“想当然”理解——父母应该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同学应该像我对待他们那样对待我、老师应该理解我,一旦现实与“应该”不一致时,他们就会产生不满、委屈,甚至愤怒的负性情绪;由于对恋爱、性的相关信息知之甚少,再加之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当自己对异性产生了爱慕或好奇的想法时,他们要么认为自己是不道德的,无地自容,要么即把其当作恋爱,一旦在其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就万念俱灰,或游戏爱情。如果能够从中蜕变成功,他们便获得迅速成长;如果蜕变过程的痛苦影响到其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他们便出现了心理问题。
就学生来访者自身而言,由于其心理问题多缘于内在价值观冲突时的无所适从,他们特别希望咨询者能够指点迷津,有时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求咨询者代其做出选择。当来访者带着这样的价值困惑寻求帮助时,如果咨询师固守价值中立的立场不对其进行价值引导,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就很可能使学生在黑暗中痛苦地进行长期摸索,而当其摸索的结果不被社会主流文化认同时又会使其更加痛苦,学校心理咨询对该部分来访者的意义也就很有限了。
(三)教师咨询者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他人
毋庸置疑,学生的“向师性”特点决定了教师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他人。尤其是学校心理咨询中的教师咨询者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学生来访者选择的,他们对来访者的影响有时甚至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在学生来访者与教师咨询者的互动过程中,咨询者从专业角度根据咨询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来访者进行言语和非言语的鼓励和情感支持。如咨询者对来访者的用心倾听、积极关注、温暖和共情等,能使来访者在获得更多积极情感体验的同时,也感知到了咨询者的价值选择。来访者通过建立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与当下信息间的联系,以领会咨询者给予之信息,并将其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这些信息不仅会成为来访者发展和完善自身价值体系的重要参照,而且也可能成为其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当来访者在价值选择方 面经历着困惑或冲突时,咨询者给予的信息更易对来访者产生重要影响。
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学校心理咨询要遵循从正面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教育原则,用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会谈内容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这也是社会赋予学校教育的职能。但此处的引导和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它是咨询者通过运用提供信息、积极关注、对峙、解释、情感反应、自我流露等咨询技术,使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强加于咨询对象的。
三、学校心理咨询中咨询关系的双重性为价值干预提供了可能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咨询关系是在学校教育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咨询者首先是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者——教师,其次才是心理咨询师;来访者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咨询对象。咨询者、来访者的双重角色及身份决定了咨询关系的双重性,即心理同盟关系和师生关系并存于咨询关系之中。
尽管新型的师生关系追求民主、平等、和谐,但传统观念中师生间存在的天然的心理位差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有一种半依存关系,教师对学生具有一种权威意识[4]。当这一师生关系与咨询关系相伴而行时,学生来访者就会有意无意、自然而然地把教师咨询者当做权威和专家,并顺着原有的惯性“听从师命”。尽管教师咨询者一再强调咨询关系不同于师生关系,咨询改变需要咨访双方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来访者主动进行自我探索,且最终咨询效果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来访者,咨询者也不会对来访者的言行作是非对错的评价,但来访者总会不习惯在毫无老师建议的条件下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又特别渴望知道老师对自己乃至所发生故事的观点。正像师生间的心理位差使师生关系成为一种教育背景并具有教育性一样,师生关系的背景为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价值干预提供了可能。
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现状是,教师咨询者大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在为来访者提供心理咨询帮助的同时,承担着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又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咨询者同时又担负着学校其他的教学或管理工作[5]。这一现状无形中又加大了咨询者的“教师”砝码。在心理咨询中,一旦咨询者兼具教师的角色,即使咨询者再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其言行也会立即具有榜样和示范的影响力,并最终使价值干预成为现实。
四、价值干预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但咨询者在运用价值干预策略时只有注意到以下问题,才会达到良好的咨询效果。
(一)谨慎干预
首先,咨询者要对自己的价值观有高度的警觉,觉知自己对于一些基本现象的价值倾向,因为咨询者的价值取向会通过咨访间的心理互动对来访者产生暗示,尤其是可能成为来访者模仿的榜样,从而起到价值干预的作用。其次,咨询者要对来访者的价值观保持警觉,要能够迅速意识到在来访者的某个抉择或态度后面所蕴含的价值冲突。再次,咨询者要对咨访间价值观的差异保持警觉。只有觉知自己的价值取向才有可能在面临价值问题时保持敏感,只有警觉于来访者面临的价值选择才会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可能对来访者产生的影响。故咨询者要对该问题持谨慎态度,这是处理其余问题的前提。
(二)以功能干预为主
心理咨询是咨询者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获得心理成长的助人自助活动。咨询者要引导来访者学会分析自身问题的方法,以便在以后出现问题时自己有能力解决。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重点是功能干预。但这并非不需要内容干预。当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由不合理信念引发,或其价值体系中有与社会的主流文化不一致,甚或相反的观念时,适当的内容干预还是必要的。但在进行内容干预时,咨询者要讲究方法和艺术,以免对来访者造成伤害,影响咨询关系。
(三)有选择地干预
价值观是个体判断是非的综合体系。在人的价值系统中,各种价值是交织在一起发挥动力作用的。咨询者只对下列情形进行价值干预:价值取向不明,价值观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与冲突,对价值观与行为和情感间的联系不清,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悖,缺乏价值选择能力等[6]。
(四)适度干预
来访者的年龄及个性特点对选择干预策略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小学生需要较大强度的干预,且功能干预与内容干预应有机结合;中学生需要中等强度的干预,且最好是体验式的干预。对于依赖性较强、自觉性较低、自我探索能力较弱且不善言谈的来访者要进行较大强度的干预,对于独立性较强、感悟及自我探索能力较强且善言谈的来访者要施以较小强度的干预。
(五)适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