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语言学常识;初级汉语;重要性

本文采用定性描写的研究方法,根据语言习得的假设模式:输入(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信息处理(认知系统、推理系统、记忆系统)输出(语音、语义、句法、语用),对大学期间修过语言学相关课程的两名初级汉语学习者进行了一学年的跟踪,进行语言行为记录、针对性访谈、教学笔记及测试,搜集两人在输入和输出阶段表现出的各种差异,通过分析语料中句法、语义层面的常见偏误,试图考察语言学常识对其影响作用。

A,男,22岁,菲律宾人,2012年3月媒体与传播专业本科毕业,英语流利。B,女,25岁,泰国华裔,2012年3月产品开发专业本科毕业,几乎不能使用英语交流。两人都是零基础汉语学习者,获得奖学金来华留学一年,都感到机会难得。他们学习动机明确,主观上很努力。两人性格外向,乐于与他人交流。他们全班共20人,泰国7人、越南4人、非洲3人、日本2人、蒙古2人、菲律宾1人、老挝1人,大家同住一栋宿舍楼,相处融洽。

本文所分析语料大多为两人造句、作文中的自然语料以及测试材料。零起点班级在第一学期大多为语音、词汇及简单句学习阶段,语料相对零散,因此本文着眼于一学年的习得情况,但语料多选自第二学期。

一、句法结构的理解运用

以介词框架为例,采取“语法词汇化”的课堂教学策略――“把语法现象、语法结构通过词汇的教学方式进行,以词汇教学代替语法教学(语法说明),以词汇教学带动语法教学。”

以下为B的偏误:

①不会用:他要求医生打针他,因为他要快好快工作。

②用错句法位置:她选择衣服为了晚会了。

③错用他词:一直往前走,然后出在三号出口就到了。

④滥用:回国的时候对我的重量增加两公斤。

⑤乱用:他无聊听她说得话了,为了她的发音真慢,也很单调。

将偏误部分用“ ”标注,并附注正确的介词框架。如例①,标出“打针他”并附注“给……打针”,观察B的理解状况。我们发现,讲解到不及物动词“打针”不可以后接宾语时,B显得困惑不已;在追加解释“什么是不及物动词以及动词的简单分类”后,B非常肯定地表示“明白了”。紧接着换成“见面”当堂练习造句,B仍造出了错句――我今天下午见面老师。沟通后得知,B对什么是不及物动词,如何辨别不及物动词,甚至副词、介词等一些基本术语都不了解,因此,在理解此类句法结构时存在一定难度,具体运用时更是云里雾里,短时间内缺乏类推运用的能力。

关于介词框架,A表示知道这则语法,看课文或者看HSK的阅读都能看懂,知道意思,但是自己写就常常忘记,常常有错,怎么办?在理解和选择多个介词时A很少出错,但由于受母语或英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在具体运用时容易出现偏误。

以下为A的偏误:

①每个人要做工作在很方便的地方。

②不通过HSK对每个留学生感到绝望。

③他从来没跟父母反对。

④按照我大夫,我应该减少喝汽水了,可是我不要,那怎么办?

⑤这节课该由潘老师给我们负责。

⑥我和中国朋友一起主动约。

分析A的偏误,①是因为受母语或英语表达习惯的影响,②是因为自身词汇储备不足,③、④、⑤、⑥是因为不熟悉汉语表达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精读课上教师板书13个介词“对、跟、在、给、到、和、比、从、为、把、被、向、替”,要求学生课堂上独立完成13个造句。结果全班20名留学生中仅2人分别错了4句和6句,错6句的学生是请假一个月刚刚返校。大部分留学生仅用错不常接触的“向”,A和B几乎全对。

可见,当学生具备所需语言学知识时,更容易聚焦并有意识地主动运用,如看到一组介词会联想到介词的有关语法知识,偏误便会大大减少;而当学生自己造句或作文时,更多是需要语义衔接,容易忽略它本身作为介词的语法知识,所以容易出错。

二、语义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在句法语义理解层面,B的偏误:

①有人说:不安的地方常是最安全的地方。

②这件事情请发表给你同学。

③我不太有趣详细的报导,只有趣头条新闻。

④他把旧车收购获得了多赚。

⑤全的客人都到了邀请。

⑥回家的时候,我的家人让我告诉留学的经验给他们。

⑦他有理想大学毕业以后,回他国家找工作。

⑧我本来不喜欢你,但是现在很恨你了。

⑨因为她没准备去别的地方,不过她而相信这里给了机会。

⑩冰箱的好处是保持菜。

11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所以不要比别人。

12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男生,跟你过幸福和辛苦的事情。

13于中国留学时,一欣赏父母鼓励的话,本人就有力气。

14我常常增加糖在咖啡里。

15你到达家后,请给我打电话。

问题分析:①,②对词语语素进行简单拼合;③,④,⑤缺乏词性意识,随意搭配;⑥,⑦不了解汉语习惯用法;⑧,⑨前后语句逻辑混乱;⑩,11语义表达不完整;12,13搭配不恰当甚至错误;14,15未考虑词语本身附带的语体特征,如书面语、词性色彩等。以上偏误多源于B将“语义”等同于“语言”。

B常常有意忽略教师针对生词的课堂讲解,认为“了解词义”就等于“学会”了这个词语。如教师刚在黑板上板书完“告诉”,B便低下头查阅词典,依据释义认真地用泰着笔记,错过了教师针对“双宾语动词”的具体讲解。这种自我摸索式的学习方法很难建立起对言语例句及语言结构的系统理解。自简单句过渡到复杂句后,内容日益繁杂,短时间内难以梳理,B进入了学习混沌期,最初在班级中的领先优势逐渐丧失,有时要求解释前一天她的造句,可她表示自己也看不懂了。

对自身习得状况则A表现出较为清晰的认知,他说:“汉语的语法对我没有问题,开始的时候就没有问题。我的问题是意思,因为汉语和我们的语言真的不一样。”

关于学习策略,A说:“做作业的时候,我常常不用词典。我自己想我的句子。如果那个词是新的,我不理解它的意思,我查词典慢慢感觉生词的语义,知道意思了,我写了句子。”

以下A是的偏误:

①生病的时候,他常常去窗户看看。

②你想很好的房子吗?你必须让专家设计装修方案。

③今年很多人要健康状况,所以在网上找很多最好的方法。

④来中国的时候,别犯规中国的法律。

⑤好好休息,可以缓解每个人的累。

⑥同学们常常找不到他们爱问题的答案。

⑦我破潘老师的雨伞了,所以我向她道歉。

⑧他还没决定如果今天他去不去上课。

⑨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专心老师们说的话。

⑩他穿衣服穿得很单调,只有一个颜色,对我不太好看。

可以看出,A的偏误集中在深层语义的理解、某些固定搭配或特殊表达方式上:①要用方位短语表处所“去窗户旁边”;②③助动词后需跟实义动词“拥有”;④需将不及物动词“犯规”改为及物动词“触犯”;⑤用错词性,应改为“劳累”;⑥⑦不熟悉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应修改为“关于爱情”和“弄破”;⑧⑨带有⑩较重的英语表达痕迹,应改成“是否、专心听、我觉得”。

虽然错误颇多,但标注出来之后,A大多能自我修正,做作业时甚至会特意标注出不确定的地方,希望得到就师针对性地详细批注。A对教师说:“给你一段错的句子,所以你可以批评我。你批评我的时候,你的批评给我很大的勇气!”

在具体生成语言时(输出阶段),两人均出现了很多偏误,但A在句法及语义结构的理解层面上(输入和信息处理阶段)比较顺畅,容易获得汉语学习中的满足感。B由于缺乏语言学系统常识,在进入信息处理阶段后存在一定难度,例如,当需要使用复杂结构表述时容易嵌套不当或者杂糅句式,久而久之,容易挫伤其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有趣的是,在本文考察的一学年内,A在“输入、信息处理、输出”各阶段上更显优势,更善于运用语言学知识监控并剖析自身习得状况,及时调整习得策略,保证有效输出,表现得“更会学习”,写出来的语句更符合句法。但在2014年6月的汉语水平四级考试中,B的成绩反而更优秀:听力99分,阅读98分,书写82分,总分279分。A的成绩分别是:听力75分,阅读70分,书写82分,总分227分。毕业后,A回到了菲律宾,汉语水平进步不大。B留在中国继续攻读硕士,汉语水平进步很大,这应该归功于B在学习过程中大量、大胆地试误。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克拉申“输入假说”中所提到的“只要有可理解输入,并且有足够的输入量,学习者就能自然地习得必要的或相关的语法。”

在一门独立的语言中,语言学知识通常表现为一条条具体的语法规则。如汉语中,副词通常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一般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同样,作为汉语初学者,A和B在理解把握这些语言规则时表现出的种种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学知识对初级汉语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尤其在信息处理阶段会有效影响学习者理解运用句法、语义结构等汉语本体,并有效制约着初级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综上,我们认为,针对初级汉语学习者,授课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必需的语言学知识。然而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控制,即使习得者自身具有深厚的语言学知识,也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

参考文献:

[1]李泉主编.汉语综合课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学习;重要性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07-0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人只有拥有处理、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数学与现代社会中任何一门学科相同,也必须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和传递知识。数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数学特有的形式化符号体系,依靠这种语言进行思维能够使思维在可见的形式下再现出来。

1.数学语言及其分类

教学语言是一种人工符号语言,它的符号、规则,都是人工加以规定的,是先有规则,后有语句的。[ ]例如,数理逻辑中的命题演算是一个形式系统,它先规定命题的初始符号和命题符号化的规则,然后引出一系列命题公式和推理规则,进而实现推理和证明过程符号化。数学语言一般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

1.1文字语言。文字语言与自然语言相近,但不是自然语言文字的简单移植或组合,而是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限定而形成的。并且,这些语言具有数学学科特有的确定语义,常用于定义数学概念、术语和陈述数学性质、定理,其特点是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可读性强;缺点是语言冗长繁琐,语言信息不集中,不易表露知识的内在结构,有时不够精确,也不便于形式上的推理。

1.2符号语言。符号语言是在文字语言的基础上限定、精确化而形成的,它的特点是简洁、精确、抽象。正是符号语言的使用,明化了数学问题,简化了数学推理,使数学思维过程出现简约、跳跃,促进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使数学证明、计算、演绎达到形式化、机械化、自动化。但若教学中过于集中使用符号语言,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基本语义。

1.3图表语言。图表语言是指用图形或表格对数学对象和数学关系进行描述,如用二叉树表示前缀码、树T的遍历、命题逻辑中的真值表,它的特点是直观、形象且生动,有助于记忆,有助于思维,有益于问题解决。缺点是有局限性,它受时空的制约,如求120和500的最大公约数,就不好用图解的方法来解答了。

1.4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在数学中不是绝对孤立地使用的,三种语言通常是优势互补和有机结合。文字语言能够明确界定符号语言或图表语言所描述的数学对象的意义与内涵。符号语言从文字语言的字句中解放出来,避免了冗长繁琐的叙述,使思维得以准确清晰地进行,又弥补和超越了图形语言的局限性。图表语言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直观模型,也为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意义和内涵奠定认知基础。能否自如地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进行数学描述,是理解数学的试金石。

2.数学语言对数学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2.1数学语言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所谓数学思维是以数学概念为思维细胞,借助于数学语言,通过数学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认识数学对象,揭示数学结构和关系的思维。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 ]数学思维过程也就是对数学符号的操作过程,是主体借助于语言符号而认识和再现客体的过程.在这里,人的思维能力集中地表现为运用语言符号去再现客体、使语言符号的结构成为对象结构的逻辑再现,使数学符一号所表达的完整意义成大数学对象的观念再现。[ ]因此,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前提,对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数学语言的培养,就会产生许多产重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减慢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速度,而且使这种过渡不够完全。其原因有三:一是缺乏相互作用的词,这些词是直接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并使之相互关联的先决条件;二是缺乏借助具体经验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的练习或训练;三是不能准确地把握数学问题的内容、结构和实质,推理过程难以进行。

2.2数学语言是数学认识结构的"构件"

首先,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数学符号的学习。事实上,只是由于有了高度概括的数学语言,才使得最复杂、严谨的数学认知活动成为可能。所谓数学认知结构,也就是用内化了的数学语言在头脑中重组数学知识经验的过程。其次,布鲁纳的符号原理表明,如果学生掌握了适合他们智力发展的符号,那么就能在认知上形成早期的结构。"数学中有效的符号体系使原理的扩充和新原理的创造成为可能。"例如,当表示方程的符号形成以后,就能学习解多项式方程的一般方法。数学语言在数学认知活动中起有关键的作用:一方面,它给予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名称,所以,那种将已知概念联合起来并转化为新的抽象概念的认知过程才有可能进行;另一方面,用数学符号表达数学概念,是一个使这种概念更清晰、明确和精细的提炼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把语言表达看作整个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2.3掌握数学语言是数学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奥苏伯尔提出,符号代表的新观念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乃是区分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两条标准。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所谓实质性联系,是指表达的词语虽不同,但却是等值的,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简单地说,数学有意义学习就是学生能够理解由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理解它所代表的实际内容,并能融会贯通。

以上我们谈了数学语言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学阶段就要教给学生以符号化、形式化的数学语言。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还要考虑到可接受性的原则,照顾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此,中学数学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有机的统一体,至于应该如何统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参考文献:

[1]邵光华,刘明海. 数学语言及其教学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05(02).

[2]张国平. 数学语言与数学语言教学[J]. 池州师专学报,2006(03).

[3]畅燕. 初中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篇3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其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部分的第三条强调,倡导“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该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阐述:本《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应依据课程总的标准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的实验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中学英语教师对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越来越感兴趣,在英语课堂中积极、大胆地尝试这种新的教学途径。但是,不少教师由于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本身的内涵及其特点的认识不足,在实施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这种途径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David Nunan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如下一些特点:它强调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进学习的环境;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的过程;把学习者的个人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试图将语言学习和社会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要素分析

任务型学习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要达到设计者所预期的语言学习效果,我们在充分认识“任务型语言教学”特点的同时,对影响任务有效实施的因素也要有充分的认识。任务能否有效地实施,直接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一)明确的任务目标

确定任务的目标是完成任务的坐标,也是检验、评价任务完成好坏与否的标尺。在同一任务下,有不同的目标纬度(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因此,通过一个任务是要完成一个目标还是多个目标,这些往往会干扰教师对任务活动的设计。确定什么样的任务目标,取决于任务本身的性质、任务的内容以及教师对这些性质或内容的理解。任务的内容丰富多样,但性质无外乎两种:即接受型任务(阅读或听力)和创造型任务(口语或写作)。一个任务或任务链应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总体目标,在确定了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其他的目标都应依附总体目标而确定。即教师对情景的创设、信息的输入、活动的展开、师生角色的体现都要服务于总体目标这个中心。

(二)恰当的任务环境

由于任务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来完成,而且要实现话题语言的学习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因此,创设恰当的任务环境是保证任务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教师在设计任务环境时,一方面,必须努力营造课堂民主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使所创设的情景富有新意,从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使所创设的情景能自然地与话题接轨,让学生自然溶入任务之中。

3. 使所创设的情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认知需要,让学生能乐于投入任务之中。

4. 使所创设的情景与社会语言活动相结合,体现任务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三)有效的语言信息输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需要利用已知信息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特定语言信息来开展活动,并完成任务。有效信息的输入是确保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保证。因此,教师所输入的语言材料,无论是语言信息(如dialogue,reading passage)还是非语言信息(如pictures),都要确保其有效。首先,要有适当的输入量。信息量不足,不能给学生提供所必需的任务资源;信息量太大,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和认知的负担。其二,确保信息的质。信息的质比信息的量更为重要,所输入的信息必须同所要完成的任务和社会活动均有相关性。真实的语言材料是任务型教学中的重要因素,不少语言专家阐述了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对于学生学习地道的英语文化,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把课堂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真实的语言材料(无论是阅读材料还是听力材料),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学者)来说,在对信息的有效吸收上,都会有意想不到的难度(无论是其语言的速度、语音语调还是词汇量,无论是语篇的布局谋篇、行文习惯,还是语言文化意识等),从而使学生不能将注意力放在对于所输入的语言信息对完成任务的意义的理解上,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对于材料本身意义的理解上。因此,Brosnan et al(1984:2-3)在就如何利用authentic materials(真实的语言材料)时建议道:

语言是自然的,通过简化和改造语言来为教学目的服务。这样,所输入的语言材料既给学生提供处理语言片断的机会,同时又包含完整的和赋有意义的语言信息。所输入的语言材料给学生提供机会使用非语言线索(版式、图片、颜色、符号、所供材料发生的自然背景等),使其能够通过这些线索更容易理解材料的意义。人们需能看出他们在课堂上所做的事与课堂外他们要做的事之间的直接联系,通过联系实际地处理那些被看作是真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可使这种联系显而易见。

(四)合理的任务活动设计

任务活动是任务型教学的中心内容,只有使任务活动有效地开展,才能使任务有效地完成。任务活动与语言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任务活动所谋求的效果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侧重在执行任务中,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因此,无论教师设计什么样的任务活动,都应考虑以下方面。

1. 学生的参与。

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特别是在那些大班)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兴趣爱好、个人需求都不尽相同。要保证学生的全体参与,教师就必须提前研究学情,对学生做必要的需求分析,这样才能保证在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任务要求,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2.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任务活动的形式很多,教师既可以利用一些传统的活动形式,也要创造性地设计活动,即便是传统的活动形式,也可以利用“变式”,让“老树开新花”,在同一话题下,提供多种任务形式和内容供学生选择。Pattison(1987)给开展任务型教学提供了供参考的七种类型的活动:提问和回答,对话和角色扮演,猜谜与解题,搭配活动,交际策略,图片和图片故事,讨论和决定。

3. 任务活动的真实性。

David Nunan在阐述课堂的任务活动时指出:课堂的活动应该尽可能接近真实世界的活动。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材料和方法都应该将重点放在语言信息上,而不是语言媒介上。例如:在阅读活动中,课堂阅读的目的就应该和真实生活中的一样。

无论是学生的个体活动还是学生间的互动,无论活动以什么形式展开,活动的内容是什么,交际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信息差。信息差的存在是活动过程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只有存在信息差,才能克服理解性任务中的“假读”和“假听”,以及创造性任务中的“假说”和“假写”。因为只有在活动中存在信息差,才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利用已知信息探求未知信息,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4. 活动过程的流畅性。

任务教师都期望任务活动的进程与其所期待的一样,而实际情况却往往不是如此。要保证活动过程的流畅,教师应考虑以下因素。

(1)确保学生对所输入信息的理解,能够对输入的信息加以吸收、整合和利用。

(2)活动的分组要恰当。既可以按学生的水平编组,也可以按学生的性格特征编组,还可以混合编组。这取决于教师对于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以及活动本身对于角色的要求。

(3)培养学生的提问技巧、方法和习惯。事实上,这也是一个角色的转换问题。不少学生已经习惯了被提问,而一旦给他们提问的机会,他们又会缺乏必要的提问策略,不知道该问什么、如何提问,所提的问题与任务往往缺乏关联性。

(4)培养学生必要的交际策略。学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交际策略,就会有助于消除交际过程中的紧张心理,有助于缓解紧张氛围,从而使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5)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语言的流畅性置于准确性之上,不要见错必纠,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避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五)真实的任务结果

教师创设任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用英语来完成一件事情,因此 outcome(结果)既是任务型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任务设计者的主观期待;既是任务和一般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检验任务目标完成好坏与否的标尺。没有outcome也就不能视其为任务型教学。也就是说,我们分析的以上各要素都是为着outcome能同期待的一样,从而能体现任务型教学的真实内涵。

(六)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很多活动需要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努力才能完成,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必定会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全体成员要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对于团体和团体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及价值,(All for one,one for all,each of us can do something,but none of us can do everything.)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同伴并信任同伴,实现学习资源共享,体会团体努力的成果所带来的快乐和价值。

(七)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务型教学在课堂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实际情况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很容易地得到实现,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课堂管理等方面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也就无法用英语去完成一件任务。要让学生变成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充分的互动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使他们在课堂活动中和对课堂活动的评价中唱主角。

(八)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新课堂管理策略的形成

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主导者”变为“指导者”“帮助者”“建议的提供者”“活动的组织者”兼“参与者”,以及学生的重要“资源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课堂指令要准确、清晰、有效,而且要通过观察课堂活动的进程来确定指令的时机、方式和内容,满足学生的认知和心理期待。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建议和帮助,同时还要把握好指导和帮助的度。

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对教师课堂管理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要保证课堂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必须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但是又不能以课堂纪律的好坏作为课堂管理评价的唯一尺度。最佳效果是做到“活而不乱”,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管理的策略。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在情感上先自主起来,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其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尝试自我调控学习的方法、节奏和进程。其三,体现人文精神,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缩短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和情感距离。其四,改变传统的教师独断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行动态的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或同伴间的相互评价。

教师在进行任务型教学之前,要加强理论学习,对影响任务型教学的诸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任务型教学积极有效地进行。

参考资料: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David 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on Clas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袁昌寰:《任务型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7期。

篇4

关键词:语言,交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29-01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方式,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对方的心意和喜怒哀乐。但人类无声的肢体语言的运用,往往也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应该身体力行,做学生行为的表率,言传身教,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引学生的目光,会有一定的示范与榜样作用。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的肢体语言,还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力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与学生共同努力,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相联,运用肢体语言,使之成为随时使用的教育“共同体”,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一、肢体语言要大方、得体、到位

有些教师忽视肢体语言,有些教师根本没有肢体语言,就是站在讲台上单纯的用嘴讲。教师要通过肢体语言给学生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印象,适当的肢体语言会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在适当的时机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表情要丰富,自然。一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激情澎湃的课堂,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表情来吸引自己的学生,要热情奔放,要豪情万丈,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教师永远在用一双深情的双眼注视着自己,要使自己的学生在教师的脸上看到快乐,看到希望和信心。要让学生沉浸在你的情感中,随你乐而乐随你哭而哭。试想一个表情木然的教师学生怎么能喜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教师赢得不了学生的喜欢,还谈什么成功的教师,成功的课堂?

二、以引申意创设探究情境,寻找求新、解疑的切入点

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以拳头的引申意创设探究情境,寻找求新、解疑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如以“拳头产品”促进商品的属性的教学。在学习《多变的价格》里的商品时,询问学生:市场上同类产品其实不少,为什么有的就能在市场上叫得响,消费者认可,而有的却销路不畅、无人问津,最终被淘汰出局呢?在纵说纷纭中,教师适时伸出一个拳头,引导说一个知名企业,绝对会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如海尔的空调、TCL的彩电等。之所以能成为“拳头产品”,除了与同类产品有诸多共同点外,恐怕很重要的一条,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不同不仅有自己高人一筹的营销方略、广告策划、宣传公关等,更重要的是有能让消费者格外喜欢的地方,如空调的静音、冰箱的超大冷冻室之类的个性和特质,使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从而让学生思考培养“拳头产品”的方法,于是就有了可喜的研究性学习探讨。在讲解的《多彩的消费》和《征税与纳税》时,以手辅助表演“顺手牵羊”,在轻松的课堂气氛里,教师引申说:“顺手牵羊”是三十六计中捕捉战机的一种谋略,“顺手牵羊”属于三十六计中的“混战计”,兵法原语为: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原本是说在完成主要作战目标的进程中,顺手“捞一把”的意思,即出现微小的漏洞,也必须及时利用,发现微小的利益也要力争。所以,当同学们作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莫忘索要发票,切记“顺手牵羊”,保护自己应得的权益。而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要顺手牵羊,并且举一家超市遇到消费者拿了商品没付钱而对其进行罚款,被当地法院判定属非法得利,要求其返还的事例,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作为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对待问题有了分辨能力而且有鲜明的态度,这不能不说是手势下延伸的结果。

篇5

现代科学研究,有相当一部分中药的特性,特别是功效方面,已可以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来表征,从而可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采使用。对此,如果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设法标定出其相应的中药的特性,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人们就可以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西药。那么,临床医学中如何发挥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呢?

1.中医具有研究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悠久历史

现在使用的一些中药,本来并不是中国产的,它们在传入我国之前,即使作为药用,因其不具备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也只是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或民间药来使用。但在传入中国后,由中国的中医药人员加以使用和研究,逐渐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使它们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最后成为中药,有的并成为常用中药;例如番红花主产南欧及伊朗等地, 乳香产在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苏合香主产土耳其西南部,没药主产红海及阿拉伯半岛,西洋参主产美国及加拿大等地。西医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是按西医药体系来使用的,而现在它们早已是常用中药了。就是在近年,这类研究工作仍在进行,如水飞蓟,为菊科植Silybum marianum(L.) Gaertn 的瘦果,原产南欧及北非.六十年代末及七十年代初,国外报道,它可治疗肝炎,并进行了化学、药理、临床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确可治疗肝炎。 我国将其引种后(主在华北、西北等地),不仅进行了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等研究,同时进行了西医药学体系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也证明,确实对肝炎病有一定疗效,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下的研究,经临床使用和总结,归纳出了它的一些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的功效。如“性味:苦、凉; 功用:清热解毒、具保肝、利胆、保脑、抗X线 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125).这样它就成了中药,可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了。总观之,过去既已把一些按西医药理论体系使用的西药,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 性和功效,那么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西药,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单体化合物,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其“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表征的功效。

2.通过文献研究,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

中药的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从根 本上来讲,是由临床疗效总结、归纳出来的。就中药的重要特性一一性味而言,就是这样进行的。例如秦艽,《本草衍义》云:“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 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 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是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可见,作者倾向于此药为寒 性。再如雄黄,《本草经疏》云:“雄黄,味苦平,气寒有毒,《别录》加甘、大温,甄权言辛,大毒。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寒则非也。” 对于西药,己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应用,对它们的功能、主治、毒性、 副作用、禁忌等,都已积累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分析和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可以赋与它们相应的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3.创立适合中药特性和功效的实验动物模型和指标来进行研究

创历史和研究的中药性和功效性的实验动物模型和指标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是一种很重要、并且很有前途的研究方法。其优点很多,如能控制条件,进行对比研究,能将动物处死,作深入研究等。但就目前情况看,这样的模型和指标,还仅处于探索建立的阶段,也就是说,还不能很有效地用来研究中药的特性和功能.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进展还是鼓舞人心的。例如,用大剂量考的松所致小鼠肾阳虚模型,用温补肾阳的药物治疗时,有较好功效。如果何种西药能治疗的话,则能说明此种西药具有温性这一中药特性及补肾阳这一中药功效。再如用大黄所致小鼠的脾胃虚寒证模型,如果何种西药能使动物的这种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那么它就是能对抗大黄苦寒性,而本身为温热性的药物了。在进行研究时,可设立多种药物的多种剂量组,又可将动物处死后进行深入研究,故为一种应当引起重视的研究方法。

篇6

一、非语言交际以及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非语言交际的实际意义

国学研究者杨平曾说:“非语言交际是指交际者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言意义的过程”。

实际上,非语言交际就是指不用语言、不需吐词,只利用语言因素以外的方式手段来进行表达与交流。它不仅是语言交际的辅助工具,还能表达语言所表达不了的特殊情感与思想内涵。一般来说,它由体态语、副体态语以及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所构成。它可以是一个很随意的手势,也可以是外在的发型或服饰。

2.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英语课堂上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非语言交际行为对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学校、对学生,甚至对学习的看法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重视非语言交际的运用,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能力、交流与交际能力才会得到更有效率地跨越性提高。库珀也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留意语言交际方面的应用而忽略非语言交际的话,教学目标是很难达到最佳效果的。”同时,也有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利用非语言交际甚至比正规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教学效率会更高。因此,要想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充分地重视并且巧妙地应用非语言交际。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强大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才能完善语言交际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令初中英语课堂的特色与魅力倍增。另外,它也是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英语课堂距离的紧密贴合器,它不仅体现着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还是其整体行为素质的综合展现。

二、初中英语非语言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1.教师形体语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初中英语课堂的授课是以师生集中面对面的形式来进行的。而中国传统的教学形式大多是以“师道尊严”为要义的,因此,绝大多数的教师在上课时总是恪守师道、不苟言笑,并以此来显示教师权威。在调查瑞金市某中学教师讲课时对非语言交际的应用情况时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讲课时面部表情过于刻板、严肃,而只有少部分教师能经常保持微笑,甚至还有的教师讲课从不微笑。课堂上,教师严肃的面部表情的确能够得到学生某种程度上的尊重,但也只是一种带着敬畏的尊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直接面部表情来感受某些难以用言语来形容或者表达的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授课时的面部表情应该是恰当的、丰富的。比如,在学生有闪光点出现时,要用惊奇、赞扬、满意的表情来鼓励他于无形之中;如果课堂气氛出现混乱时,要用愤怒或者严肃的表情来及时纠正他们、警醒他们。

2.教师在时间语言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孙孔懿有云:“时间道德就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在时间关系上的行为准则”。这说明了时间是被个人和社会二者同时所属的。而有一项教学过程的研究调查充分的显示了,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对时间道德的认识与修养不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展现教师利用时间支配教学任务的过程。因此,教师对课堂时间的利用和制约会影响学生对课堂时间的支配。而初中英语课堂的指导教学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点,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并通过亲身的实践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但是,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导致大部分的英语教师还是以老套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其结果就是教师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黄金时间,学生自主思考、自由操练的时间相对减少,课堂教学效率变低。

篇7

关键词:认知与应用衔接;知识应用;能力形成

一、遇到的问题

本学期我教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教起来感觉很累,特别是第一章。回想我上一届,在第一次教课时也是这种感觉,虽然本学期是第二次教,对这套浙教版教材的理解应该更透彻,但到教学实践中,每节课上后心情并不愉悦,总觉得自己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

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比较好,但在“认知与应用的衔接”时,情况就显得很不稳定,比如,作业中的提高题很多学生做不出,甚至课堂讲解后还有比较多的学生再做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认知与应用的衔接”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比较长,比如说:第一章的知识要在期中考试后也才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才能比较灵活地应用,而且余下三分之二的学生这一能力参差不齐。

针对教师和学生所反映出来的情况,说明我的教学存在问题:没有及时搭建学生的认知与应用之间的平台,而且这一平台要能够使学生把他们学过的基础知识系统化地理解和应用。

这个平台只能在章节复习课中搭建,由于是认知与应用的衔接,补充必要的二级基础知识(课本中的定义、定理概念称为一级基础知识,它们的简单应用成为二级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练习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补充的知识和练习的深度和广度成为我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原因说明

1.教材在章节中对概念的介绍不深,但一章中的概念有时很多,对七年级初学者来说在“知识应用,形成能力”上的要求较高。

2.教辅资料中的题目偏难,虽然纵向看没超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但横向比较,对七年级初学者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3.作为一线教师,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自己的校本教辅用书,而购买的教辅用书中的习题偏难,在章节复习时补充知识和练习,用来解决学生做教辅用书时遇到的问题也是必要的。

研究目的:通过七年级章节复习课中对补充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整理出每章复习时要补充的内容,并形成复习课的教案,通过每章一节的复习课,使七年级学生把他们学过的基础知识能够系统化地理解和应用,为教学和学习积累经验。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问卷调查数学教师在教七年级时感觉哪一章最难教,是采取什么对策来解决的?上过的复习课中哪一章印象最深?(2)合作法,把这一问题作为集体备课的一个课题,共同研究,介绍经验,请老师们提供印象最深的复习课的教案。(3)“行动法”,把复习课的教案应用到课堂,让课堂检验“认知与应用的衔接”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是否缩短,灵活度是否提高。(4)经验总结法,写成研究论文,如确有一定推广价值,则参加年会交流。

四、预期成果

篇8

数学学科是一门知识内涵丰富、内在关系复杂、逻辑思维严密的基础知识学科,需要借助图形、符号等介质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延续.数学语言作为人类社会语言体系构成的分支之一,能够通过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等表现形式,将数学科学思想、知识内涵、教学意愿进行具体、准确的呈现.但由于数学语言在表达上要求较高,加之学生学习能力、内在素养等方面的局限,使得数学语言运用和表达成为数学有效教学的难点和“软肋”.当前,随着初中新课标内容的有效渗透,抓住教学目标要求,展示知识精髓,准确运用语言,已成为展现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内容和标准.

一、发挥数学语言互译性,使数学知识内涵直观形象

数学语言作为学科知识内涵进行有效展现的重要途径和表现方式之一,而普通语言是教学语言的一种类型,学生较为容易掌握.但由于数学知识点内涵丰富,体系复杂,数学语言在表达知识点要义时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数学语言时,要善于做好数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互译,实现普通语言的“数学化”和数学语言的“通俗化”.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针对学生知识理解的难点和知识要义的关键点以及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衔接点,将知识内涵的数学语言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使数学知识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反映,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语言表达中掌握内涵要义和难点关键.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模块教学中,教师就运用“在手工课上,老师发给学生10厘米、6厘米、4厘米等三种长度的小木棍,让学生动手组成一个三角形,请你判断一下这三根木棍能够组成一个三角形吗?”的生活化语言进行有效展示,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直观的认识和掌握.

篇9

合作性学习作为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有着若干代表性的定义,而本文所指的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1.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合作性学习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而此类研究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从合作性学习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目标意义以及基本要素等方面,为其在实际教育系统中的应用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近几年,关于合作性学习的研究也逐渐从理论框架的构建转移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对于其的具体应用上来,不少一线的教师或研究者们也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但其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于合作性学习的应用条件、模式缺乏相对清晰、系统的认识;第二,初等教育阶段应用合作性学习的平台与方式较为局限,没有真正将“合作”与“学习”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融为相互促进的一体;第三,合作性学习模式在初等学校教育中缺乏成熟的引导机制和评价系统。

2.案例分析

根据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结构,反过来各组织与结构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后。而这种知识网络的搭建和共享可以通过现实中的网络平台得以实现,如丹麦VIA大学(以下简称V)就创建了一个专门为学生、教育者,以及各类机构组织者、管理者提供表达、交流、合作平台的网站——VIAConnect。而V很好地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去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项目的进行。以下笔者将以在V亲身参与的一次跨专业团队合作为例,对该校如何组织、指导以及利用该网络平台促进团队合作进行简要说明。

V把全校共计150名学生(来自五个不同专业与不同年级)划分成25个团队,让其围绕“FromLonelytoCommunity”这一主题构思并制定一个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历时两周,最终的评价者由VIAConnect这一网络平台系统中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用户充当,共同挑选出最佳方案。而保证该项目高效且顺利开展的两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有序的指导与网络平台的利用。其中有序的指导主要表现为:第一,清晰的任务阐释与目标划分(将主要任务分为三个分任务进行)引导参与者能够较快地聚焦问题并进行思考;第二,利用理论与练习(Theory&Practice)的穿插帮助参与者快速熟悉实践工具以引发合作性学习;第三,伴随合作过程的反馈与调控能够帮助参与者及时做出修改。而另一重要因素,即VIAConnect的“桥梁”作用:连通着参与实践的设计者与接受服务的使用者双方,并通过双方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推动设计者完善自己的方案,因此它是各团队展示方案,回收反馈,获取信息,进行交流,以及最终呈现的重要基地。在这里,不同的学生团队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如图片、数据、文献、报告等)充分展示自己的方案构想及细节等,同时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约束,收到来自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或非专业人士的各类建议或质疑,并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除此之外,以此为桥梁将学生团队的方案设计放于公众平台进行检阅,能够将小范围内的团队合作扩大化,增强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也能够将各个团队之间通过创意、经验、问题等的共享过程紧密联系起来。

3.建议

在以上所介绍到的合作模式的启发下,结合当前中国初等教育的环境以及其对于合作性学习的应用现状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缺陷,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网络平台

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等网络平台创建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制的合作交流平台,并利用这一平台作为合作性学习的辅助工具,同时也可作为学生私下交流,探讨的学习园地。尤其是在当下,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社交的重要渠道,以此为媒介不仅可以延伸学生的学习领域,还实现了学生学习渠道的多样化。以网络为平台将更多不同年龄层次、能力水平的学生联系起来,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习发生的可能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氛围的形成。更重要的是,网络平台同时作为一种社交平台,可以通过一种相互干扰的过程极大地扩大学生的学习量。如此一来,不仅将合作性学习赋予了信息化时代的特征,而且还有其他多种益处,主要体现为:①投入更少的精力和资金就能收获更深入的学习;②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判断同辈贡献时形成批判性的学习思维;③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和清晰的解释等要求促进学生深入的理解与相关学习的驱动;④使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⑤网络平台的广阔性为学生合作学习群体提供了异质性背景。

3.2 Presentation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之中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经常性地利用Presentation教学法,即展示教学法。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法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已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活跃性,而新课改以后,为避免“师讲生听”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所导致的如学生逐渐形成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教师难以全面把控和评估学生在课外的课前预习、课后巩固情况等问题,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主导教学思想之一,因此也就有了诸如“杜郎口”“昌乐二中”等中学的教学模式。而此处所提倡的Presentation教学法更着重于强调以学习内容为基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入这一环节,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走近”并“走进”学习内容,并且学生设计、准备与呈现Presentation的这一过程本就是一种潜在的学习过程。将这种教学法经常性地应用于教学之中,其好处在于:①使学生在搜集资料时最大限度地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了解各种题材;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组织、语言表达、应变、创新等;③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增强学生自信感;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某些枯燥内容的兴趣,以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与增强。

3.3 强调小组作业中的同辈学习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同辈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国新课改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中一种主要教学模式。相比于欧洲国家而言,我国初等教育阶段对于学生合作性学习的应用基本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小组作业的环境、时间普遍集中在学校区域里及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此外,还包括教科书中一些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所进行的亲子间合作性学习。然而这样的合作性学习所能达到的效果并不可观,原因在于:①合作模式太过单一且目标任务所具备的挑战性不足以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潜能;②合作环境较为局限,对于学生“社会化”的目标体现不够明显;③校外合作学习的类型倾向于亲子合作,相比于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学习,父母等长辈的角色容易在合作过程中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根据教育社会学理论的观点,同辈群体被认为是隐形课程的根源;同辈群体具有影响个别学生的行为的力量的原因在于个体自愿服从较大的事业;同辈群体可以不顾许多个体差异形成(智力、成就、人格、家庭生活、体貌、社会兴趣等)。因此在设计小组作业时指导者需要有意识地将学生进行组合,打破常规地以位置进行组合的方式,尽可能选择在性格、学习能力上可以互补互促的组合,实现独立个体在合作中的平衡存在状态,并且相互之间的交流及反馈等能够对彼此起到正向的强化作用,放大同辈作用。同时,清晰该小组合作任务中合作目标、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及可发生环境的一致性与可行性;其次,在指导过程中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过分干预,也不过分放任;最后,则是选取恰当的评价标准予以反馈。

3.4 明确合作学习与同伴互助学习的区别和联系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与同伴互助学习(Peer-to-peerlearning)是两种有着明显区别的学习模式。明确他们的差异并且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运用才能够做到“药到病除,强身健体”概括来说,两者区别主要在于三点:①前者属于有着共同目标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在一定的组织领导下,通过合作的方式以某一问题或概念为中心进行学习的活动。而后者则属于由学习能力较强或学习水平较好的一方带领其他学生就某一概念或问题进行学习的活动。②前者是参与者们在团队和合作中一起进行学习。而后者是部分参与者在团队和学习过程中向某一人学习。③合作学习模式中话语权和知识流动方向不定,所有参与者均可作为提供学习资源的一方。而同伴互助更倾向于“同辈指导”话语权和知识通常由指导者流向被指导者。当然,这两者并非绝对独立存在,当同伴互助学习模式中的指导者与被指导者能力处于相当地位时,角色可以互换,此时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界限也就逐渐淡化,即向合作学习模式转化。根据《论同辈学习环境及其作用机制》中的观点,无论是同辈指导还是合作学习,都属于指导性学习环境,其影响机制在于激活“惰性知识”。明确这一点是为了区分合作性学习中不同方式的应用条件,更有针对性地运用到实际中去,如在应对一个班的同学的学习表现在某一科课程学习中差距较明显时,应选用同伴互助学习以提升学生对该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降低差距。

4.重要性及优势总结

第一,合作性学习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沟通、交流及表达的能力,组织及领导的能力,选择与决策的能力等,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第三,有利于消除班级中“尖子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利用同伴指导学习实现“双赢”——即充当指导者的“尖子生”在自我确信和担当意愿方面能够得到提升,自我要求与期待也会随之提高。而充当被指导者的“学困生”则会在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方面有所改善和提升,自信心得到加强。双方在同辈学习机制下实现知识的转移与共建。

第四,将课堂的主导权真正地交付于学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与“主人翁精神”表现为学习积极性、自信感及成就感的提升。

第五,是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途径之一,为学生进入社会群体,参与更多、更复杂的社会性活动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改良,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实现学习过程由书本转向实践的综合化。

篇10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学习现状;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进入21世纪以来,人才市场对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相应的大学英语教学就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通过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笔者总结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如下:

(一)英语学习态度不端正,英语学习目的单一

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首要动机是“应付考试”,其次为“对于四、六级证书的要求”,仅有少数人学习英语是由于兴趣。这说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的渴求其实很少。虽然他们也认识到了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英语作为一项技能的重要性,但这表层的利益动机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出现厌学的负面影响。

(二)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广泛的教学资源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高效和便捷。但是仍然存在多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还沉浸于传统的英语课堂中,只专注于英语课本。 因此,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它既能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新时期需要的全能创新人才。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 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包括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活动、安排学习内容、跟进学习进度以及评估学习效果等。Benson(1997,2005)则把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在独立学习的行为、内在心理和对学习内容这三个方面进行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习效率是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更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每个学生各行其事,而是指导学生不盲从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够调动整个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发展全体学生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并且要让原来的后进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让他们看到希望和学习的信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又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众多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和英语学习者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以及学习者顽强的学习意志、刻苦的钻研精神,同时也需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有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能够灵活准确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Benson, 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First published in 1979,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1981.

[3]程绍彬.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2007.

[4]冯军霞.教师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中的作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能力的的培养[J].外语界, 2002.

[6]文秋芳,王立非. 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