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中的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学中的艺术

篇1

爱伦•坡短短的一生只有四十年(1809-1849),69篇小说和63首诗奠定了他作为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的文坛地位,他的文学作品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爱伦•坡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也是电影界改编翻拍的宠儿。电影离不开文学,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文学繁荣与否(李尔崴,1998,10-1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学界、文艺界对爱伦•坡作品的深入研究,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被越来越多的导演改编成电影,从小说文学变成了电影文学,从小说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电影的影视艺术。《厄舍古屋的倒塌》被改编成了《厄舍一家》;《黑猫》前后被不同的导演改编为《魔鬼双瞳》和《恐怖大师之黑猫》;《乌鸦》和《丽姬娅》被进行同名改编。这些都证明了爱伦•坡文学深具影视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也很适合运用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极富情节和戏剧性,以此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也蕴藏离奇神秘的气氛,这些元素都深得学生的喜爱。采用电影欣赏来辅助文学文本的讲解是近年来英美文学教学的新趋势,爱伦•坡文学影视艺术确实很适合与英美文学教学相结合。

2影视艺术与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模态

在本文里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这个定义跟计算机科学里研究人机互动时对模态的定义接近,用这个定义看,教学中个体之间的互动都是多模态的。(顾曰国,2007:3)。所以,多模态教学应指在教学活动的互动过程当中,运用视觉、听觉等感官感知学习内容的活动。听觉可以用解说、对白、音乐等手段;视觉可以通过图像、屏幕文字来感知。现今英美文学教学与多媒体相互结合,教学模式逐渐朝视觉和听觉等多感官结合的多模态化趋势发展。影视艺术的发展也是多模态化的。从开始的黑白无声电影对观众视觉单感官的刺激到现在的3D立体电影对观众视听触觉等多感官的刺激,一路从单模态艺术发展为多模态艺术。这和教学模式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影视艺术丰富的感觉刺激正弥补了英美文学作品纯印刷文字当中的冗长、枯燥和艰涩。而且,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学生在喧嚣的经济环境中多少有些浮躁,希望获取知识的速度跟上经济的发展,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影视作品在课堂参与文本的解析可以稍微加快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文字立体化,以弥补文字阅读过程缓慢的缺陷。影视艺术参与英美文学的多模态教学,正是学生个体感官的需求、教学发展的要求。

3爱伦•坡文学影视艺术在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中的运用

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历来是多模态的,多模态感知是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惯性认知心理。人们通过视觉阅读或听觉理解来感知语言文字符号。无论是语言文字或图像画面都是一种表意的形态,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因此,含有视觉信息、听觉信息等不同形态的文本就是多模态信息文本。爱伦•坡的恐怖短篇小说文本着眼于引发读者内心的恐惧,要产生恐惧的效应就必须用文本的文字创设情景,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感官,令他们感应到惊恐的气氛。由此透过文本传递的感知是多模态的。爱伦•坡的恐怖短篇小说就是含有多模态信息的文本,由此改编而成的电影文学也极具多模态性。教师可以通过对电影静态图片以及动态视频的截取配合作品的讲解,甚至可以利用电影的音乐效果增强小说文字的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爱伦•坡文学影视艺术具有丰富的多模态元素,很适合运用在英美文学的多模态教学中。

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文学教学;语言风格;艺术分析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风格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和风格,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语言风格类型大不相同,这意味着其语言艺术也有一定区别,因此本文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及艺术性进行探讨。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用语,教师需要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相应的教材并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一种语言,是汉语言文学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手段,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教师既然已经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那么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汉语言文学语言风格特点与学科、对象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风格既要保证严谨、科学、有教育意义,也要简明、幽默、具备可接受性,恰如其分的汉语言文学语言既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语言知识,也能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语言风格

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的语言风格由三个要素组成,一为一般语言、二为文学语言、三为态势语言,这三个要素构成了稳定、独创的汉语言文学语言风格,教师因社会阅历、认知水平等的不同所形成的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从课堂语言风格上来看,教师的语言类型大约分为质朴型、情感型、典雅型、幽默型等,稍微笼统的讲,可以将其分为消极型、积极型,若根据教师自身性格和教学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外向型、内向型两种。

通常情况下,外向型教学风格的教师语调较高、语速较快,动作语言和表情都十分丰富,很容易学应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教学环境之中,思维和想象力都较为活跃,但同时由于教师传授的信息量过大,很容易使学生无法及时作出反应,不能完全吸收知识,导致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内向型教学风格的教师语调较低、语速较慢,动作语言和表情比较单一,但却能够细密的讲授每个知识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不会造成学生无法及时消化知识的问题,但学生长期处于此类教学环境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会感觉课堂教学十分枯燥,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语言风格对教学效率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风格都有利有弊,至于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究竟采用哪一种语言风格来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对教授对象、学科等进行分析,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艺术化的策略

学科、教学内容等的不同,教师的语速、语调也会有所变化,因此教师要掌握课堂语言的声调和节奏,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师进入教学角色后,要带着感情讲课,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表情、动作的作用,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一定要十分丰富,对于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采用合理词汇来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善用修辞手法能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语言一旦被比喻、拟人等手法修辞过,那么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想象,另外,多多引入诗词名句,能使教学语言更加文学化,整个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语言风格也会更加艺术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教材,从教材内容中寻找与汉语言风格艺术化相关的部分,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楚、语言也更加贴切。

教师要不断学习来扩大自己的知识层面,且要多增加自己的教学情趣,这样才能将高雅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艺术美 对策

在人本社会的建设不断推进以及新型教育理念逐渐更新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即应用课堂教学平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充分展现出语文的艺术美,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逐渐演变为一门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灌溉者,更多地扮演灵魂的工程师,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语文世界,从此开启一扇知识的大门。现代语文教学艺术美,是信息技术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统一[1]。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对灵活,且内容丰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可应用多种教学措施,从而体现出教师艺术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的基本表现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笔者将就这些方面来阐述。

(一)语言美

语言在语文学习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更多地语言,提高语言应用水平。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的应用,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必须遵循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原则,从而来帮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啡ぃ真正地爱上语文。

(二)节奏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节奏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师在教书过程中,学生的身心会随着节奏的起伏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若是评价与反思一堂课,教者必定会回顾:这堂课中是否有情感互相碰撞而四溢的火花?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为情感。一位教师在熟悉了教材与学生之后,被课本中众多美好的形象激起心中的热情,就这样灵感产生了,课堂气氛也被激活了。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被教师丰富、高尚的情感所激发,从而产生师生间情感的交缠DD共鸣,这样的语文课堂真乃气象万千,令人感慨万端。

三、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的措施

(一)提高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质,发挥语文在人文素养发展与培养中的作用。小学语文的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师职业素养,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水平,就小学语文的任课教师而言,其自身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有着密切联系。通常情况下,教师学历越高其自身文化素养也越高,并且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经常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发展与培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文素养作用,不断提高自身学历水平。同时学校能够把任课教师学历水平和自身的效益联系在一起,使得任课教师自觉的、积极地提高自身学历水平[2]。学校要按照本校学生情况与学校情况,实时组织语文任课教师对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进行学习,然后制定考评的制度,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人文素养的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教学艺术美。

(二)加强学生自我提升的意识

在新课程的理念中,着重强调语文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小学语文的教育时,需要重视发展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学生自我提高的意识,强化人文素养培养的指导。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活动中,相关教师需要设计预习的问题,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在阅读中找到文章人文性;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主动与积极的探索、思考文章人文性[3]。

例如:在进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教学时,语文教师需要预设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分析骆驼自豪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红马嘲笑时,骆驼是怎么思考的;并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样预设方式,可以教师在讲解沙漠环境特殊性与恶劣情况以后,方便学生充分了解骆驼眼毛、驼峰与脚掌等各部位作用,继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即便别人如何看待自己,都只是他人片面的看法,并不能说明自己就是那样的人,学生客观与全面的认识自己劣势与优势,通过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开始需要建立开放式的课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事实上,就是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语文学科内在动力与精神,以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内在动力和精神应用,不仅是因为课程自身的发展需要,而且还是因为现实生活与社会变化。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同时关注课外与课内教学,同时用发展眼光去开发课程的资源,推动语文学科对接上社会发展。

如:在进行《长江之歌》这一课教学时,先以诗歌赞美母亲河,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欠缺,所以书本诗歌中对于长江的描述相对单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开发课外的资源,必要时引入黄河资料,然后通过多媒体方式给学生呈现出生动的长江,以便学生真正理解作者书写长江之歌时的依恋之情与热爱之情。又如:在进行《夹竹桃》这一课教学时,作者主要是通过叙述夹竹桃花期之长与桃花色奇妙有趣等特点,彰显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品质。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使得学生真正感受到夹竹桃魅力,教师也可以把夹竹桃带至课堂上,使得学生直观感受夹竹桃的特色。在课程进程安排与课堂气氛营造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课堂资源的作用,在确保课堂安全与纪律前提下,使学生积极探讨课程内容,然后得出结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教学艺术美,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加强学生自我提升的意识,构建开放性课堂教学,使得人文素养提升与培养中的语文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建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9).

[2]潘文杰,尚雪娇.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美[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篇4

一、幽默教学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能碰到这样一种人,一个拘谨、不懂幽默的人,而这样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是不太受到大家的喜爱的。同样的,一个如果不懂适当幽默的老师,也是很难受到学生欢迎的。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可以缩短师生距离,和谐师生关系,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适当幽默可以调节课堂氛围基础上,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这样轻松积极的氛围,能促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愉快。并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在教育学中曾学到过,人的记忆可分有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两种,而教学幽默能使学生的大脑保持兴奋性,消除紧张感和疲劳感,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智力情绪,有利于学生对所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幽默艺术常常通过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材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往往是终生难忘的.教学幽默艺术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激发联想,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幽默教学的运用

幽默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频繁的运用,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上,要把握火候与分寸。让学生只有在欣赏并接受过程中,在笑过之后又需深入思考,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象后才能会意。这样才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幽默不能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脱离实际的幽默很难以引起学生与教师共鸣,其内容和形式都要使学生能够接受。学生在体会这些幽默的同时,会在无形中对自己的老师产生亲切感,师生关系也会因此而更加融洽。 我们知道,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教学风格,因而,对于内向型的老师可以运用语言的机智性取胜,在不动声色中,“幽”它一“默”,对于外向型的老师不妨结合夸张的语言态势以生动性取胜。只“庄”不“谐”会觉得呆板,只“谐”不“庄”又显得滑稽,只有亦庄亦谐方得幽默之妙处。我们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享受教学幽默的乐趣,享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摆脱苦读的烦恼,进而会让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每当学生因心中喜悦而开怀大笑之后,常常会感到精神振奋,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信心,而自信心的提高是素质提高的重要保证。

三、幽默应注意的问题

幽默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运用时出发点应该是真诚善意的,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亲切感、信任感,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它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谐一致,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需要,巧妙使用幽默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加深和拓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幽默是一种很美的教学艺术表现形式,但它宜精不宜粗。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这样不仅会冲淡教学内容与目标,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幽默教学必须本着不是单纯为逗乐而幽默的,它需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并且任何语言幽默艺术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德育教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实际,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幽默教学语言要纯正、高雅,不失文学色彩,以此来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准确解读课本,使学生听的懂,并理解的透彻。幽默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形象、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兴趣。

四、提高修养及素质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对策

有人将教师戏称为“提问家”,可见提问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课堂提问的质量不但反映着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显示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从古至今,各国专家学者都指出了提问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法国文学叫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掌握课堂提问艺术,是提升教学有效性和提升教学过程艺术性的钥匙。

一、优化问题设计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提问的第一步,也是奠定提问艺术性的重要基础。因而应重视对问题设计的优化:一)明确提问目标。要使问题具有明确的目的,一个问题是摸底性的、发散性的、还是复习性的,应当被首先明确出来;二)丰富问题层次。教师应在紧扣提问目的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使其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因材设问。教学方法讲究“因材施教”,课堂提问同样要讲究“因材设问”,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设计不同的问题。例如,对于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设计发散性、挑战性的问题,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和思维广度,有效启发尖子生的思考;对于认知能力一般的学生,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由易到难地设问,引导他们逐渐发展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曲中求解,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是教育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提问方式较为复杂,形式灵活多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投石式。犹如“投石问路”的形式,通过投石子般的提问方式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努力的思考问题;

二)逆向式。就是教师故意设计矛盾的观点,使教师的观点与课本的观点相冲突,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学生可以在这种思维碰撞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三)选择式。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设计多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学生可以根据答案的优良效果选择最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严密了;四)层层递进式。教师可以设计多个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是有上下关联的,只有解决掉前一个问题后一个问题才能解答,而每个问题的知识应用程度环环加深。这种问题设计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挖掘深层次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提问方式并非是单一的、固定的,因而教学过程中应巧妙运用各种提问方式,曾有位教育学家说“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得着的位置”,同样,课堂提问也应让学生的思维“跳一跳”,使问题适当地曲折一些、委婉一些,使学生思考地深一些,全面一些,无疑是提升提问质量和提问艺术性的有效途径。

三、 拓展思路,有效激励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激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思考,应在课堂提问中注意以下几方面:一)营造和睦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立场上,缓和师生之间严肃的气氛,学生把老师视为学习上的朋友,加强与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其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降低学生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回答困难的问题多提问。第四,对于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教师需要给予肯定与支持,即使简单肤浅的问题教师同样需要予以鼓励,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以和蔼谨慎的态度进行解答,防止学生因恐惧而感到自卑;二)教授提问方法,使学生懂得如何提问。教师应当根据恰当的时机传授学生提问的正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发现学生在提问中的出现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些相应的问题,或者是依据课本后的习题,在课堂上用科学的提问方式展示给学生观看,以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提问中模仿学习;三)合理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一般都有一种急切得到答案的心理,这时候教师不应及时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讲解点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后的问题心里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这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

四、 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方法,也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提问艺术,通过有效的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芳.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6):107

[2]刘柳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J].语文学刊.2010(8):153-155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艺术;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实际就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到的语言,这些语言如语音、语调和语态等经过加工修饰后更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更加口语化,使人更容易接受。其宗旨就是使客观的知识的传授人格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科学的语言音乐化,表达的方式多样,使语文教学焕发出艺术语言的魅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语言的美感和人格的熏陶,听一节语文课就像欣赏一幅画或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久久不能忘。所以,教学语言的正确应用是教师教学最起码的条件,精湛的语言艺术是语文老师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

一、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艺术特点

(1)语文教学中用到的语言应该是严谨的,虽然它是一种口头表达语言,但是也应该是严谨的,其严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语言要清晰规范,发音要标准,普通话要标准,一些像“嗯嗯,啊啊”语言累赘尽量不要在语言里出现,这些语言对于知识讲授时的表情达意有害而无利,时间长了还会影响民族语言的纯洁性。遣词造句时,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应该符合现代汉语规律和大众化的语言习惯,讲述措辞等要贴切,清晰规范的语文语言教学是最基本的要求。

②教学用的语言必须要连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阐明事物的现象、本质或其中的道理时,语言前后衔接要自然、连贯,使自己表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不死板,易接受。教师讲授时若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也会集中,与教师的配合也会默契,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③教学用的语言应该具有启发性,教师应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将事物、灵活的思想生动的表达出来,让学生豁然开朗,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明白有利于其成长的人生道理。做到这一点,还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并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讲课,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2)语文教学的语言应具有形象性。语言的形象性要求教师讲课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勾勒出一幅图像、情景再现般的画面,把抽象的概念道理形象化,把枯燥的知识有趣化,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师首先要富有想象力,能将以往的生活体验结合到所要讲授的内容中,用更加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还要能随时构思出各种丰富、浪漫的形象语言文字。

(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还要带有感彩,经过实践证明,带有感彩的课堂教学就像是人的血液,能撩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大家感情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把讲台当做人生的舞台,自己就是演员,倾注自己的感情讲好每一堂课,使师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实现最佳的信息交流。

(4)语言的音乐美感,这一点在教学中就体现在语言音调的和谐、节奏的鲜明、给人以美的享受。这还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增加教学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对学生的智育和美育的发展都有发展。

(5)语文教学用的语言还富有幽默感,课堂讲授运用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趣味性,还能使教学变得轻松、有趣,也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化的现实意义

(1)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好的示范。语文教师富有艺术气息的语言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精神,能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充满兴趣。学生可以从老师的语言表达中增长知识,培养自己的说话艺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用充满艺术的语言教学,使课堂气氛富有哲理、情感,更有诗情画意。

(2)艺术性的语言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率。语文教师运用优美流畅、干净利落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激情,幽默风趣的机智与才华,这些都能感染学生,并能营造和谐而充满审美意义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上课时集中注意力,活跃他们的思维,课堂发言也比较积极踊跃,使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和自身的语言艺术美感。

(3)富有艺术的语言还能促进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语文教师逻辑思维的严密性,高雅的抒情格调,语言方面的准确完美、幽默风趣,都会吸力并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情感与智慧的大门,给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呢

(1)要求教师首先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这是语言富有艺术感的前提,有助于教学信息的顺畅交流,教师不说普通话或普通话不标准,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能促使学生学习普通话,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加快普通话的推广。

(2)教师要加强语言思维的训练,掌握好语言表达的要领。教师讲课时思维有条理性、层次分明、重点内容突出,能够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提高课堂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能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并结合事物的具体情节提出不同的设想、方法设方案,这一点对教师教学很重要,要确保课堂语言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3)教师要注重培养语文优美的措辞,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优美对语文教学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语文教师能用娴熟、优美动听的语言讲课,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的鉴赏水平,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做到语言富有艺术性就先要积淀自己的文学功底,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给自己的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让自己的语言充满朝气,用书去塑造自己的灵魂,以更好的影响学生。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做到用艺术性的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周晓春.语文教学要体现美[J1.教育艺术,2004,11.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评价艺术;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活动的评价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要求,如:“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因此,对于语文课程的评价,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现状,将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倡导评价标准和方式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转变思想,摆正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课程评价已经成为教师在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强调评价在课堂互动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在及时鼓励、及时评价、互动交流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因此,语文教师应转变思想,在课堂中积极使用鼓励性评价,同时采用自评、组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尊重差异,展现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评价学生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评价时要能充分展示其语言魅力,用鼓励和宽容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最先举手的往往是尖子生,此时教师应能够耐心等待,格外关注那些能力稍差、反应较慢的学生,对于难度较低的问题要多让这些学生回答。对于学生不太准确的回答,要能够予以包容。“再读读想想,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相信自己,下次你一定会读得更好!”“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等鼓励和包容的话语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多元评价,实现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职能

1. 评价主体多元化。新课改理念提出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评价时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评学习表现,同学之间互评,取长补短,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加强了评价者与被评者之间的互动,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同时,学生间发自内心的相互评价、相互学习,更加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帮助学生沿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结尾 方法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完美的结尾,会收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课虽已尽而意趣未了",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心理铺垫。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

1.归纳式结尾——提纲挚领法

唐代散文家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归纳式结尾就是老师用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

比如我在讲《木兰诗》一课结尾时,让学生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这样,就巧妙地把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照应式结尾——前后呼应法

这种结尾就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次考虑课前提出的问题,使课堂结语与课堂导入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例如:教学《伤仲永》一文时,我先提出天赋与后天教育哪个更重要的疑问,结尾时再归纳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前后浑然一体,显得自然流畅。

3.悬念式结尾--悬念吸引法

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教,而上、下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第一课时在扫清字词障碍后,顺势提出"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问题一出就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的结语,给学生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引起学生强烈的悬念,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内化,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4.迁移式结尾--课外拓展法

孔子说:"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讲完课之后,教师不停留于课文,而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在学完《杨修之死》一文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历史对曹操评价众说纷纭,世称"奸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其它故事谈一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在学习《夸父逐日》之后,笔者总结道:"提到神话,人们立刻会想到古希腊、古罗马,想起雅典娜、阿波罗,想起维纳斯、丘比特。其实,中国的神话丝毫不逊色于世界任何其它地方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故事大多集中于《山海经》一书,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同学们在下课后纷纷找来这本书进行阅读。

5.比较式结尾——比较鉴别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区别式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

如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出师表》:"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这样通过比较,既总结了新学的知识,也复习了旧知识,并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准确,掌握更透切。

6.煽情式结尾——升华情感法

教学以情取胜的诗歌或散文时,应充分挖掘诗文中的情感因子,创设一种具有诗情的意境,去点燃学生心中潜伏的感情之火,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增强求知欲望,陶醉于"压轴戏"的艺术氛围之中。余音缭绕,催人奋进。让学生在此类诗文的感染下,带着一种不可抑止的激情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人生。

例如教学《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当讲解课文结束时,我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朗读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然后,播放国歌,学生齐唱国歌。

这样的结尾既重温了诗的情感与主题,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还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让心灵随诗人创设的诗情荡漾。

7.作文练笔式——读写结合法

作文练笔式是指教师利用教材本身作为写作范本,学习完具有典型性的课文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作文小练笔的结尾方式。这样,学生在完成作文小练习中既能消化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又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技能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教完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课后我在课尾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秋天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秋天有许许多多令人陶醉的景象。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想象,仿照《春》的写法描绘一幅秋景图,不少于500字。

8.评议式结尾——画龙点睛法

对于一些古文和外国文学作品,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地加以评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识别能力,全面、准确地认识历史事实和人物 ,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例如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古文,讲解结束时,我作了如下的评议:"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水浒》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营养。阅读时,要特别注意生动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时代的局限,这部作品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如滥杀无辜、歧视妇女等封建糟粕,这是需要加以鉴别和摒弃的。"这一评议式的结尾,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课 文内容,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造的精神。

总之,结尾无定法,好在巧用中。成功的课堂结尾,要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成为学生游向知识海洋、构筑知识大厦的起点,使学生感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有的如截奔马,戛然而止;有的如响炸雷,振聋发聩;有的如撞洪钟,余音袅袅。它能给一堂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甚至是叹号、问号、省略号,让课堂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篇9

一、利用课文资源,拓展故事情节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若想丰富教学形式,可先从教材内容抓起,教师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拓展,起到超越教材文本解读的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和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例如,在讲解《孔乙己》这课时,教师在讲述完整篇文章后,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续写结尾。在课文最后,作者鲁迅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结束了文章。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如何去“结案”呢?这就激发了学生探讨的兴趣,教师便可利用这个点让学生们进行猜想并进行续写。其中,有学生考虑文中所描述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坚定地认为孔乙己肯定去世了,他饥寒过度,暴尸野外;有的学生却觉得另有其他可能,没准孔乙己遇到了一个救世主,他被救世主收留,衣食无忧,努力读书,改掉往日作风,考取了功名,回到了鲁镇真正为当地人民造福;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孔乙己精神顽固,生命力顽强,一直这样游荡和漂流着,并与和他思想一样迂腐的人在一起,终生过着这样的生活依旧作风不改。通过这种课堂活动,教师不仅启发学生对课文思想进行了相关延伸,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大脑,拓宽思维,真正增强语文综合素质。

二、利用经典资源,拓展学生视野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不同类型的课文各有千秋,而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的作品,经过不同作家的思想和文笔加工,风貌也是各具特色。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同类资源,也可引导学生对相同主题或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搜集,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和拓展,体验语文这门学科的包容性、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理解语文、发现身边的语文。

比如,在讲解中国古代诗中常出现的黄昏意象和诗人的日暮情思时,教师可将与此相关的诗句归结到一起,让学生们进行探讨和学习,不断吸取故事的精华,提升诗句鉴赏和分析的能力。比如,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相关的诗句,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白居易的“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等,如此,学生便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不同诗人对于黄昏日暮的描写,理解家园落日的温馨和诗人表露的感情。又如,在教学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时,用席慕蓉的《乡愁》与之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在教学文言文《爱莲说》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屈原《楚辞》中香草美人的品质,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不局限于所学知识,注重学生的识记能力。教师要精心搜索类似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对比阅读和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诗人、不同作家的作品内容和感悟,体悟语文的魅力和广博。

三、利用表演资源,拓展学生参与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要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和形式,不要局限于使用单调的灌输式,要适当开发有意思的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参与度,燃起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参与度。

篇10

关键词:西方文学;《简・爱》;艺术成就

《简・爱》这部名著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比较熟知,它几乎在全世界每一所大学图书馆里都有收藏,就笔者个人而言,也十分喜欢这部名著,欣赏里面的女主人公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无所畏惧的勇敢精神。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这个一个故事:一个叫“简爱“的孤女,从小被收养在舅舅家,他舅母十分讨厌她,在她舅舅死后,将还是未成年孩子的她送到一家教会学校,由她自生自灭。几年后,她大概十八岁离开炼狱般的学校,到一家庄园做家庭教师。由此爱上了那个庄园男主人――罗切斯特先生。而正当两人举行婚礼之际,得知了男主人居然有一个老婆,还是疯子,就被关在她每天生活的城堡里。于是,她伤心离开,被一户兄妹三人所救。她隐姓埋名又做起了简陋临时学校的教师,而三兄妹的大哥却发现了她的秘密,原来他们竟然是表兄妹的关系,并且得到了一个死去亲人的一大笔遗产。找回亲情,拥有财富的简爱心中挂念罗切斯特先生,悄悄回到那个庄园,却发现罗切斯特先生在疯妻放火烧屋的行径下,受伤成了盲人,城堡也成了废墟。于是简爱回到了已经单身,没有束缚的罗切斯特先生身边,两人开始了幸福的生活。文章的结局很唯美,让读者对于后面的故事充满了期待。

笔者认为,这部名著的艺术成就在西方文学中独树一帜,很难有类似的作品超越它。它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因为这部作品一夜成名,从此进入了英国著名小说家的行列。总体来看,《简・爱》在西方文学中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小说实际上就是以“夏洛蒂・勃朗特“作者本人的悲惨遭遇改编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艺术加工,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的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小说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不同凡响,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给西方文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冲击了传统的西方文学的桎梏。小说的虚构结尾,描写简爱获得一笔遗产,回到孤独无助的罗切斯特身边。这一情节虽然值得推敲,但是它显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独立平等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移,具有十足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是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所逐渐承认和推崇的。

第二,具有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这部作品令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就是既有现实主义色彩,又兼具欧洲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在写作的文学风格上,夏洛蒂独树一帜,它对于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拿捏十分到位。她文笔简洁而传神,质朴而生动,现实又不失浪漫,加之第一人称的叙述语言,使得小说贴近读者,贴近现实,很多读者读着读着仿佛身临其境般陶醉。同时,小说又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特点,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诗人所特有的气质。作者在叙述中自然地使用了梦境、幻觉、预感和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小说的“自然”境界扑朔朦胧,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令人赞不绝口。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和想象性是《简・爱》的艺术特质,正是它四处弥漫的浓烈的诗意构成了它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①在西方文学中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至今这种影响力仍然经久不衰。

第三,时代与作者相矛盾

仔细阅读这篇小说,很多读者都会发现小说中矛盾的地方很多,也许这就是生活吧,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这部作品被很多西方文学家诟病的地方是缺乏对于现实更为理智和深刻的解读,其实事实也是如此。在对疯女人的描写中,小说过多地追求“哥特式小说”的神秘气氛而减弱了表现现实的真实性。又比如在对牧师圣约翰的描写上,美化他献身基督教的传道事业,而掩盖了殖民主义者文化侵略的性质。不过小说中所表现的这些局限性的成因很复杂,有的是受作者本人的阅历所致,毕竟作者只活了不到40岁,有的是因作品本身形式的特点而定,而有的则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所至,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时代与作者的个人局限性相矛盾。其实这种情况在西方文学中非常普遍,看看《唐吉可德》,再看看《巴黎圣母院》哪一部作品不存在争议与矛盾!不过争议与矛盾都掩盖不了《简・爱》的艺术成就,也许在西方的文学中,时代与作者永远是一对矛盾体,没有矛盾体的作品称不上一部著作。

总之,一百多年来,《简・爱》的影响力依然巨大,作家、评论家对它的热情不成。读者仍然对它百看不厌,它至今仍然是广大读者喜爱的书。其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不必多言,小说的独特魅力在于塑造了简・爱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简・爱的魅力则在于她鲜明的反抗精神与独到的人格魅力。②它的艺术成就早已超出了作品本身,它不仅带给西方文学诸多变革,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更多的人,悄然的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