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发展

篇1

正文:

绘画,是孩子们创造天性的显露。我们也许只看到了美妙的幼儿画外在的形、色、图案,却不知这里面蕴含着的重要意义。孩子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为什么他们有如此强烈的内在表现需求呢?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画?为了游戏?为了成长?为了艺术?拟或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

毫无疑问,艺术对幼儿是有价值的,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将为幼儿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艺术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这个媒介,帮助孩子的心智成长,让孩子从绘画过程中体会到艺术的和美感。艺术也是一种个性的表达。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以一种玩的心态来尝试和体会自我表达的快乐。

我们在开展美术活动时,应注重发挥每个幼儿的能力和创造热情,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幼儿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幼儿审美观的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孩子的心。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2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幼儿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3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幼儿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21世纪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科技的日益进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

他们来说,是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

因此,无论孩子的天赋差异有多大,如何利用不拘一格的教育,使所有幼儿从中受益并获得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4完善幼儿的人格

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教育应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幼儿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2

一、通过环境创设,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研实践中,注重为幼儿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

首先,全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了墙饰布置,将校园布置得富有情趣,有孩子们剪的、画的,有老师们贴的、挂的,使幼儿走进幼儿园就置身于艺术的氛围之中,让他们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幼儿进行美的熏陶。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开辟了舞蹈室、歌咏室、表演室、器乐室、绘画室等辅助用房,并根据各室的特点进行了相应的环境布置和器具投放;其次,我们各个活动室还创设了艺术活动区角,如绘画区、音乐角、小小舞台、小剧院、手工区、泥塑坊等。并根据幼儿的兴趣随时调整各个区角的投放材料,供幼儿自由创作。

二、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

1.以“趣”入手,引发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欲望。如中班的音乐活动《认识音阶》,本活动的重点是教幼儿学唱音阶1234567,如果以单纯的教唱就显得比较枯燥,所以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节:一只老鼠走进了森林,看见了一座金色的房子,它忍不住地走了进去,哇――里面有一个非常漂亮的楼梯,每一个台阶上都写有一个数字,我们看看是什么数字?边出示电脑课件边认读数字。老师接着讲:小老鼠实在耐不住走上了第一个台阶,奇怪!台阶发出一种声音,这时配上钢琴弹奏1―,小老鼠又走上了第二个台阶,又发出了一种声音,这时再配上钢琴弹奏2―,依次往上走,当走到第五个台阶以上的时候,小朋友自然地唱出了5―6―7―,就这样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唱音阶。然后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情节:小老鼠实在太兴奋了就蹦蹦跳跳地上了楼梯,这时楼梯会发出什么声音呢?让我们听一听,钢琴弹奏跳音10|20|30|40|50|60|70|,让幼儿感受跳音的感觉,再让幼儿蹦蹦跳跳走一走楼梯,老师配上钢琴弹奏,幼儿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跳音。接下来,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情节:小老鼠跳啊跳,一不小心扭伤了脚,可是它还想走楼梯,想一想,瘸了脚的老鼠走楼梯会发出什么声音?这时幼儿的兴趣很高,整个活动也进入了,幼儿情不自禁地唱出附点音符1.2|3.4|5.6|7.0|,就这样,整个活动在非常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地调动,轻轻松松地达到了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只要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活动。

2.利用音乐的图片的匹配,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康定斯基说过:“绘画是一种视觉的音乐。”这说明:美术和音乐是有内在的联系的,是息息相通的。所以,选择适宜的绘画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是可取的。因此,我们在艺术活动中注意了音乐和图片的匹配。

3.引导幼儿倾听、观察、讨论、表现,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如在欣赏乐曲《森林的早晨》,教师先播放一、二遍乐曲录音,让幼儿完整地感知乐曲的旋律,然后采用分段欣赏和讨论的方法,老师可提示:“这段音乐听起来有什么感觉?你们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幼儿自由发表见解:“这段音乐中有鸟叫的声音,像是早晨,小鸟醒来了……”、“这段音乐听起来低沉、慢吞吞的,好像是大象一摇一摆地走过来了”……通过感知、想象和表达,学生对整个乐曲有了完整的理解。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发掘其教育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建立平等宽松的师幼关系,给幼儿提供艺术创造的自由空间

篇3

——题记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文化艺术市场日益兴旺,许多文化基础设施及其管理运作方式都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标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前所未有地丰富。可以说,文化艺术已经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全体中国人变得更有文化涵养,审美鉴赏力、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以实现国家建设的良性发展。因此,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建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场馆,而应该是将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一部分的文化艺术,达到一个思想上和精神上的高度。很显然,实现这样的目标,必然要以艺术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为先决条件。

一、文化艺术的教育性和审美性

教育作为文化深层次发展的前提,首先是由文化艺术“产品”在创造和“消费”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性和审美性所决定的。与普通商品的流通和消费方式不同,文化艺术品的“消费”往往不是作品的简单购买和使用,而是人脑的艺术鉴赏,视觉和听觉的享用,是一种非物质的、精神上的感染和经历。比如人们在参观博物馆里的青铜器、石刻、绘画等艺术展品时仅仅就是一次欣赏的过程而已,并不形成任何实质性的“商品交换”。我们观看戏剧或舞蹈节目,聆听音乐会,目的也只是一次审美的感受,达到一种愉悦情感、陶冶性情甚至开启心智的精神满足。

文化艺术作品的这种独特的教育性“交易”方式决定了文化艺术“市场”不可能是一般概念上的商品市场。文化艺术品的“消费”需求也不全在于老百姓购买能力的高低或艺术品供应量的多寡,而主要在于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的程度和他们的教育水准。这就需要通过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培养美感、陶冶情性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才能逐步实现使大众从生活性的初级消费提升到文化艺术层次的“消费”。可以说,教育是唤起文化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前提和根本基础。学校的教学和学术性研究既可以进一步提升文化艺术产品的美学价值,又可以带来大、中、小学以及社会其他各界的“学习型”观众,唤起宝贵的市场效应。

文化艺术的教育性和审美性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持久不懈地对人的耐心引导。这是一个持久的、逐步递进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振兴行为,也不是短期内筑造起各类不同层次的文化场馆、创作推出一些文艺大作、音乐舞蹈演出、绘画书法展览等所能迅速成就的。过去的经验已经证明,各种形式的“文化大餐”或热火朝天的群众文化运动,虽然能够活跃气氛,但对提高民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老百姓在享受了休息娱乐以后,往往会依然故我,难以因此而成为博物馆或各种专业艺术演出的有心观众。

很明显,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普及的艺术教育氛围,也就无法建立一个有规模、有素质的观众群。那么,在现代传媒业的挤迫下,我们的多数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就难免要面对一个市场日渐萎缩的窘境。其出路要么坚守艺术的阳春白雪而被束之高阁,要么只好放下身价去迎合“市场”需求,使自身降格为商业消费场所。从2008年初开始,全国的公立博物馆都实现了免费开放,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然而,根据各方面的报道和笔者的观察,观众的增加并不像预期的那么乐观。免费并不就意味着更多的观众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在一个普及的文化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全国的各种文化机构才能吸引足够量的、有品位的观众,进而发挥其特殊的文化效应。

二、文化艺术教育应以学校为核心

笔者认为,只有在学校教育的核心框架下,在严谨、系统、水平不断递进的艺术教育课程中,学生和普通的民众才能得到真正深刻的、有长久效应的艺术熏陶。有了学校教育的良好基础,又在社会各种文化设施和活动的交互作用下,普通老百姓的艺术欣赏就能逐渐变得眼光高远,具备高尚的鉴赏品位。久而久之,他们就有可能形成自我教育的兴趣和习惯,就能产生对艺术的主动渴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正规的专业教育又是滋养艺术创造能力的土壤和源泉。有了学校教育给予的宽阔视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就可能登峰造极,普通民众的鉴赏水平也就能水涨船高。

因此,普及文化艺术教育必须要以学校为核心,并以学校严谨的课程为中心导向。而且教育本身就是潜力无限的市场,就是源源不断的观众。教育可以带动知识精英们深刻的研究和严谨的教学,又会有中小学等各种不同层次的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家长们的参与。在实现了遍及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的、系统性的文化艺术课堂和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之后,当一代又一代人将参观博物馆、观看文艺演出等高雅的文化艺术经历视同完善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时,国家文化的大繁荣也就能水到渠成、长盛不衰。

中国艺术教育的里程碑之一是由王国维和等人从德国传入的“美育”,这对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可以说有开启之功。但是,“美育”作为一项教育方针尚且可以,作为一门具体的教育学科,就一直陷于理论和实践上的许多困扰,至今难有定论。为了确切“美育”的定义和内容,几十年来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1985年的中国第二次美育座谈会认定“美育”即“审美教育”。这样,“美育”也就常被理解成“美学教育”,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美学学科发展的倾斜,对艺术学学科的忽视,会在某种程度上迟滞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地指出艺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直接推动了各级学校的艺术教学。可惜在严酷的高考指挥棒下和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中,艺术教育仅有一些量化的限定,还没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体系,未能改变被边缘化的状况。很显然,仅仅基于“美育”这一理想化的概念,没有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措施,艺术教育还是难以成功的。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经验,尤其是美国实行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四学科交叉重叠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的经验,①推出一套综合性、多层次、相互递进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理解和评判艺术,并具有良好的创意,而不只是掌握一些应付考试的基本概念。

三、文化部门在艺术教育中的作为

学校是文化艺术教育的基本,但学校教育还要依靠校园以外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国外成功的艺术教育说明:教育的课堂并不只是在学校,还应该在剧院、音乐厅、画廊和博物馆等实践场所。喜欢某一门类艺术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欣赏的机会提升和强化自己的艺术品位;而对某些艺术门类不甚了解的人通过对相关艺术品的反复接触和观赏,也有可能会得到有益的启发并培养起新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各种文艺团体和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支持和直接介入是艺术教育普及和成功的必要条件。毫无疑问,文化机构工作的重心之一是要立足于教育、满足教育的需要。

根据2007年上海美术馆历时5个月的问卷调查,上海有76%的中小学生从来没有进过美术馆。从我们的大学课堂里也可以轻易了解到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博物馆。就是北大、清华的学生参观的比例也很低。可以想象,在文化资源极为缺乏的广大其他地区的学生呢?中国的其他人群呢?在西方,没有去过博物馆、观看文艺演出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而且多数人是反反复复地去。中国人不去参观恐怕主要是艺术场馆跟他们的生活没有关系。没有艺术教育的基础,人们走进艺术场馆时不太可能与展品发生多少有意义的交流或互动,这样也就失去了走进艺术的必要性和意义。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一个普及的艺术教育,各种艺术场馆就只会是一个个被遗忘的角落。

一方面,目前各级学校还没有一个能够让文化机构直接联系的部门和运作机制,也没有一个能够充分地利用校外各种文化艺术资源的开放的教育体系。虽然有许多中小学和高校为活跃校园文化,成立了一些艺术兴趣小组如京剧社和舞蹈队等团体,但是,这样的小范围作业跟我们庞大的教育人口相比,只能是杯水车薪。何况这样的活动既没有教育上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也缺乏学术上的研究性和深入性。2008年初,教育部发文开始施行传统戏曲进课堂,但鉴于目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十分有限的教学条件,如果不能获得文化艺术部门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这一类教育措施恐怕既不能解决我国文化艺术教育的欠缺,也难以普及持久。另一方面,我们的多数艺术场馆和文艺团体大都还没有充分面向教育的设计和活动安排,没有让各级学校和普通观众能够前去参观利用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机会。许多博物馆的艺术品仅仅就是有一定艺术性和专业性的陈列展览而已,并无很强的教育性的思考和编排;文艺演出也只是以舞台的呈现为限,没有前后期的教育铺垫和跟进,不能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和各种群众团体,开展各种面对学生、面对民众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以实现更为有效、更为普及的文化艺术传播。

现在许多博物馆和文艺团体都设立了教育部、科,承担起教育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一定的教育资源;文艺团体也时有送戏到校、送戏下乡的义举;有一些艺术家还应邀亲临各类教育机构,开课开讲座,现身说法。可以说,文化部门中热心教育、并有潜力执教的大有人在。但是,没有一个长期固定的、有完整教学大纲和计划、有足够资金支持的艺术教育机制,这样的活动只能是个例化的、一时一事的短期行为,难以使之制度化并持之以恒。我们需拿出必要的时间和资金来保证系统化的教育项目的进行,以得益于每一位学生。

此外,各种文化产业,包括动漫制作、影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企事业单位也都是艺术教育的生力军,应该由政府主导牵头,确立他们的教育义务和要求,并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涉及经济利益的奖惩措施,如税收的增加或减免等,以便创造条件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和大众艺术教育联姻,腾出必要的资源给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艺术教育提供有益的服务,从而在社会的多个层面形成应有的艺术诱导力和冲击力,更有效地实现高雅的艺术传播和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

四、教育与文化部门的双重领导

鉴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意义和发展要求,文化和教育两个部门需要紧密联系合作,共同承担起艺术教育这件事关文化建设成败的工作。其实中国的文化部原本就是艺术教育具体的组织者和直接的领导者,掌管着中国最好的、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艺术专门院校,甚至直接关注艺术教材的编写和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等。可惜在部属院校制度被废除以后,小孩与洗澡水一同被倒掉,最终使文化界与教育界分为不相往来的两家人,使文化界与教育渐行渐远。当前十分紧迫的是我们的文化部门,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剧院、文艺演出等团体,应从观念上和体制上确立作为文化和教育部门的双重定位,或至少是准教育机构或团体的地位,以改变目前这种基本上远离教育的状况,大力提升自己的教育功能,重新承担起引领全国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重任。而广大的教育部门应该欢迎这支重要教育力量的复归,并努力促成这样的转变。

文化部门与教育机构无论在行政定位上还是工作内容上都不应该是两个世界不同行业的人。文化界如果不能够同时把学校以及民间的艺术教育作为自己的当然义务和职责,其无限的教育功能和潜力也就会停止于有限的日常工作或某些短期的行为,这在客观上将造成国家大量现成的优秀艺术教育资源的闲置,也导致潜在的观众和艺术赞助人的流失。其结果就是文化市场的疲软和缺损,艺术团体及各种文化机构生存的困难或为了生存而不务正业。文化部门应该形成一种艺术教育的思维和系统性的持久努力,建立起一个相应的工作机制来推动各个层面的艺术教育。文化艺术部门必须走进校园,成为大、中、小学艺术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各界进行文化艺术教育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文化艺术教育政策和规章的共同制定者。只要是有关文化艺术的活动和项目,无论大、中、小学都有请求文化部门给予协助的权利,而各文化部门都应该义不容辞,担负起给予直接帮助的责任。

笔者认为,为了促成这样的有利局面,国家应该创造政策条件,建立起全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类院校由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双重领导的行政格局,从而使文化部门能够主动地、名正言顺地介入大中小学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有职有权地参与有关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如文化艺术教育的计划和指标、文化艺术培训的规定或要求,授予艺术教育证书、学习证书、资格标准等等。国家还应该给文化部门发放专门的教育经费或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等,使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直接承担起一些艺术教学工作,如提供兼职师资、开设某些课程、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教学的机会、协助开设各类面向学校和社会的艺术类专题讲座,甚至提供一些必要的艺术教育资料和设施等等。此外,也应使文化部门能够与教育部门合作组织各种演出和展览、开展文化艺术的专题研究、重点扶植发展一些特殊的课程或专业等。

由于一直以来的行政管理传统和现行的政府机构设置和分工,普及文化艺术教育这样的重任和跨行业的事业是无法由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自发自愿地协作完成的。我们有必要参照过去成立跨部门的特别委员会的形式,如体委、经贸委那样的机制,成立由两个部门共同组成的“文化艺术教育委员会”来牵头和协调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以克服部门之间的种种障碍,调动起共同的教育积极性,联合各大、中、小学和各类博物馆、文化馆、艺术团体,以及其他各种文艺演出和展览机构等,逐步建立起一个不同层次和门类,相互沟通协作的大文化艺术教育体系。可以说,一个跨部门的领导和协调机构也是实现一个普及的艺术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

结语

最后还应该明确的是,内容包括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的文化艺术教育远不只是为了大众的娱乐欣赏及生活品位的提高,也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大众的文化知识和审美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全能的人,是智育,是为了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发展人们的视觉、触觉和敏捷的手法,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周围的世界。

因此,普及艺术教育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的本身。艺术教育是要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并不管这种创造力用于何处。艺术教育也远不只是为了培养各行业急需的艺术人才,满足大众的职业或工作的需要,而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必要手段,最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是我们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基础和根本保障。显然,艺术教育应当成为我们改革大众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一项主导策略。我们的教育和文化部门须下大力气建立起一个普及和完善的文化艺术教育体系,实现艺术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上的普及和质量上的稳步提高。而且应当认识到教育也是文化部门存在的理由和依托。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是实现文化繁荣、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的重要条件,也是开辟一个广阔的艺术市场的必要基础,更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之根本。因此,我们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应该是教育,应该考虑把教育功能的拓展作为我们的文化部门进行体制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有一个使人人都能得益的文化艺术教育的规划和宗旨。为了达到艺术教育的普及,广大的文化艺术部门与教育部门一样责无旁贷。如果我们能够将文化艺术教育贯穿于我们的社会活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悠久的文化便能得到真正的复兴,并实现可持续性的繁荣,那么,建设文化大国的宏图大志就将如愿以偿。

篇4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教育;创新

一、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点和概念

艺术的特点在于多变,而新媒体的到来给予艺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新媒体艺术包含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技术,甚至还包括哲学。新媒体艺术是一种由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并以电子媒介和光学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型艺术形态,属于一种全新的艺术创造活动。相比传统的媒介艺术,新媒体艺术的特征丰富多样,但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一)结构相对开放。传统媒介的作品往往都体验单一,相比新媒体艺术,与普通大众交互起来难度较高。而新媒体艺术拥有开放性这一特征,由于作品处于动态,使大众参与其中相对容易,并以此呈现良好的互动性。(二)体验丰富多样。新媒体艺术在展现的途径上也远远多于传统艺术,比如传感器、投影仪、计算机等,借助这些设备,在给观众带来的感官刺激上是多层次、多形式的。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现,艺术的表达方式将更宽广,给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体验[2]。(三)内容涉及宽广。新媒体艺术并不拘泥于单纯的艺术形式,涵盖的内容广博。新媒体艺术将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后以电子媒介和光学媒介进行表达,不光满足了现代人对审美的多元化标准,也体现了社会发展需要融合的一种趋势。

二、新媒体时代给艺术教育带来的变革

新媒体的出现的确给传统的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革新,使当代艺术教育工作不得不顺势改变策略,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进行传统教育的变革。时代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才是传统艺术教育的出路。艺术是不变的,但是可以发展、进步,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课程设计具有开放性。有人曾说科技改变了艺术,艺术融入了科技,但二者都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并没有高下之分。两者的侧重不同,艺术讲究的是熏陶人类的内心,用美填充人类的感受,而科学是把重心放在了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中,为人类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和捷径。表面看来两者截然不同,但是艺术和科技有内在的沟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往往都是由艺术体现和保存,科技推动艺术,艺术展示科技。因而我们常常可以在科技中发现艺术的身影,在艺术中也能发现科技的痕迹。(二)艺术具有交互性。这个特点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被放大,从而决定了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必须兼备开放性、多元化、动态性等特征。与此同时,学生的个体也有着多元化的需求,反向决定了艺术课程对多样性的态度。(三)新媒体艺术需要创新。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经过加工和修饰,艺术才能高于生活,给人们带来启发。艺术的题材是有限的,叙事的手法、加工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将创作者的情感、对现实的体会、对生命的感悟完整展现在艺术作品中。但是随着各式艺术作品得到展现,越来越多艺术作品变得同质化,风格趋同,内涵趋同。这无异于杀死了艺术的生命。而唯一的解救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艺术的窘境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三、教学与思政一体化措施

在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如何将高校的思政教育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新的难题,解决的办法分三步。第一步,教学与思政并不矛盾。首先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两者共同提上章程。第二步,改善和创新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既然将创新能力放在首位,那么加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就需要受到重视。教师作为教育的一线工作者,监督和评价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对学生的关注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成就及时嘉奖,为创新提供温床。第三步,当制度遇到瓶颈的时候需要构建教学和思政的一体化平台。通过新媒体渠道,建立教学与思政的一体化平台可以更有效的建设学风。

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流向城市,他们的子女也有一部分跟随他们在城市生活。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的少数民族离开了家乡的同时,也逐渐远离了其民族文化的原生地,他们在城市里感受着现代化、都市化,但是他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却在城市中很难寻觅。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目标,如何让那些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继续传承他们本民族的文化,这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化事业的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城市体系中的少数民族孩子应该在学校义务教育中汲取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学校各种课内课外课堂,学习少数民族文化。这样,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在他们这一代保持和传承下去。

1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民族文化传承课程的设置和教学

根据我国新的课程政策,主要反映主流文化的国家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为88%~90%,而主要反映民族性、地方性文化知识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总课程的比例为10%~12%。事实上,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一些中小学并没有设置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尽管其他课程和活动包含了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在内,但还是不能代表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其他课程和活动并不可能像民族文化传承课程那样,从设计、进行和结束都围绕着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来进行。例如,部分民族中学丰富的课外艺术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但理论知识几乎不涉及,少数民族的服饰、节日、生活习惯、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这些知识应该作为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和灌输,让学生不仅仅看到表面现象,更要了解表象背后的渊源,从更深的层次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才会使这种兴趣持续长久,继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

1.2对教师关于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培训不够

承担着少数民族艺术教育重担的学校,不一定要求每一位教师员工都具有少数民族身份,但对师资队伍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后期培训十分必要。例如,有的老师对于少数民族群体本来就有偏见,那么这样的老师怎么会教育学生去喜爱少数民族文化、团结少数民族同胞呢?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教师的思想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要培养学生对于民族艺术的热爱,首先要让教师自身对其产生好感并且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然后教师再通过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对教师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职后培训是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关键。而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教师接受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职后培训的机会却比接受各科教学职后培训的机会少。

1.3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是每个学校艺术教育面临的头等大事。由于在艺术教育方面分配的资金有限或者说占用很小的比例,许多非常好的想法难以实现,最终不得不扼杀在摇篮里,这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例如,学校的音乐课程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至少应该具备一间独立的音乐教室供日常授课,一间独立的排练教室供课外艺术活动之前的排练,基本乐器钢琴至少两架,其他乐器种类、数量不限。这样的配置不是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达到的,还不包括举办课外艺术活动时能够用到的小型演播厅一间。资金问题是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源头性问题,如何通过合理的渠道加以解决,是能否开展好艺术教育的关键。

2加强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2.1强化学校艺术师资力量建设

艺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目前我国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来看,大学毕业后能直接走上中小学艺术教学岗位的人才数量并不能满足社会对艺术教师的需求。大多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往往只重视个人艺术技能的强化训练,而忽略了社会赋予教师这一职业的其他综合能力方面的使命,四年的高等教育过后,综合素质方面无法达到社会对教师岗位的要求,不能胜任艺术教师的工作。而少部分综合素质比较全面的高校毕业生往往也会选择薪资待遇较高的艺术培训机构工作,造成学校艺术师资的匮乏。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些关于艺术类教师在职称评聘、职位晋升等待遇和职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完善教师履职考核体系,将艺术教育课程纳入晋升考核范畴,尊重艺术教师的主体地位,以保证音乐、美术、体育课教师在学校的基本待遇。这样其一能够充分调动在岗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稳定教师团队,其二可以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教书任职,防止教师资源外流。

2.2加强对本土少数民族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亘古不变的教学原则之一。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当地中小学应善于发现和开发身边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区位优势,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中起到典型和模范作用。例如,云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舞,彝族的烟盒舞、纳西族的打跳、傣族的孔雀舞等,以及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可运用于欣赏教学、节奏训练、课外活动等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又因接近学生生活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编写少数民族特色的艺术教材、收集利用少数民族器具、学习少数民族乐器等措施,都能够有效促进民族艺术在校园中的推广与发扬。

2.3做好与学生家长方面的沟通协调工作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离不开家长的默默付出,校方应多与家长方面进行沟通,相互理解和支持。学校举办的课外活动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与家长的互动环节,要让学生家长能够明白学校的良苦用心。尤其是在艺术教育方面,迫于升学的压力,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或是不务正业。比如说有的学生自己对于艺术方面有很大的兴趣,但由于家长的反对只好忍痛放弃。此外,学校与家长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可以第一时间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有的学生放学回到家以后不愿向家长提及在学校一天的经历,家长也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学校对于学生信息的及时反馈则能促进学生与家长间的交流。学校与家长相互辅助、相互协调,在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同时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促进三者之间的关系融洽。

参考文献:

[1]任志宏,李燕.国家认同视域下的少数民族预科艺术教育路径[J].河北学刊,2014(01).

[2]陈迎辉.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教育开发的路径探索[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02).

篇6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全国农村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前不久在浙江省义乌市举行了开题会。课题核心组13名成员出席会议,课题主持人教育部体卫艺司艺术处副处长万丽君主持了开题会。

教育部体卫艺司杨贵仁司长出席会议,并以“深化课程改革,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为题,作了重要讲话。他说,一直以来,教育部十分关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2000年初,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全国58个县(市)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通过对各实验县(市)的4年多辛勤努力和深入研究,前一阶段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对推动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探索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和途径,该课题进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杨贵仁在讲话中对下一阶段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包括农村艺术教育在内的整个农村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导和基础,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做到:促进农村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使其真正纳入素质教育之中;促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学校艺术教育的差距,为农民子女提供满意的教育;构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模式;注重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探求各地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

杨贵仁说,今后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牢牢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切实把实验工作纳入课程改革的整体框架之中,要确立新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促进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使艺术教育真正从学科、知识本位向以学生发展的本位的转变;要回归农村学生的生活世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必须立足农字,贴近农村学生生活。要加强农村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使农村艺术教育凸现乡土性和民族性,成为回归农村学生生活的艺术教育;要注重学生个体理解的知识建构,尊重学生学习艺术方式的独立性和个性化,使艺术教育过程成为探索和创造艺术的过程;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把农村艺术教师专业化发展贯穿于新课程改革之中,并把它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同时,要大力加强校本培训,引导教师参与艺术课程开发,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岗位上提高,在培训中进步,在专业上发展。

开题会后,课题核心组成员考察了义乌市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工作,对当前农村艺术教育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同时,依据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的原则,课题核心组成员对教育部体卫艺司组织并征集的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进行了评比,进一步了解了当前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并对此做了讨论和总结。

篇7

关键词:校外;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57-01

校外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艺术教育又是校外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校外艺术教育工作者,深知校外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同于校内老师,每周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我们也同样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对孩子同样本着一份负责的态度,坚守在教育的岗位上,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挖掘孩子的潜力。下面从我作为一名校外艺术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谈谈对校外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的认识。

一、校外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作用

校外教育是在各级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的,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需求的素质教育活动,是通过传递人类文化,对人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把其转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并按一定社会要求造就社会成员,促使其社会化,进而又促进其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实践活动的行为,校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校外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它教育对象参与的自主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更能通过各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青少年优良品德的形成。例如:在舞蹈班学习中,通过对民族舞蹈的学习,青少年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服装和不同的乐器,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而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在声乐的教学中,通过革命歌曲和传统歌曲的教学,能使学生自然的接受爱国主义和历史情感的教育。在跆拳道班学习中,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懂得许多礼仪常识,并能学习到克己忍让,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吃苦的精神。

二、校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素质教育的迅猛崛起与应试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素质教育既是人类教育改革的自身需要,也是人们对21世纪人才的培养,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迫切愿望。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加强才能有效地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而校外艺术教育正担负起这一重任,做好校外艺术教育工作,和学校教育无缝连接,充分发挥校外素质教育的“阵地”作用,是校外艺术教育机构的终极目标。

三、校外艺术教育对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的影响

东方佳音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现在的发展方向是以美术、舞蹈、音乐为主以文化课为辅的办学理念,在其短短一个学期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学员数量急剧上升,而文化课学员的招生却相应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与人们对艺术教育认识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分不开的。作为一名东方佳音美术教育者,对美术教育给学生的影响体会很深。

校外美术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改变座位,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与学习,在一起讨论、评价而且不受学校教育那样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

四、提高认识、明确校外艺术教育的功能定位,促进校外艺术教育良好发展

校外艺术教育要以“活动”为主要载体而形成独特的教育模式。校外艺术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让校外艺术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工作思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艺术天才,我们的任务不在于传授多少艺术技艺,而是着重培养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能对学生今后一生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稳定素质和能力。

五、注重品牌形象,抢占艺术教育制高点

品牌是生存发展之本,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要强化品牌意识,创造条件扶持特色科目和名教师,以良好品牌在市场中确定良好形象,以良好的品牌在家长中树立良好的信誉,以良好的品牌在孩子们中建立巨大吸引力,即以品牌为龙头,带动校外艺术教育发展,抢占全市艺术教育制高点。

总之,校外艺术教育其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已责无旁贷的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外艺术教育机构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教育的重要阵地,并越发受到社会的认可,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我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校外艺术教育工作会更加出色,定能将素质教育推向更高的阶段。

篇8

关键词: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发展

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随着21世纪地球村概念的不断普及,外国文化逐渐入侵我国本土文化市场,韩流日流的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我国本土流行音乐文化。如何能够在各种文化充分涌流的现代社会使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传统音乐教育者着重研究的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却因为时代潮流的冲击而黯然失色,新一代年轻人因为媒体的导向,逐渐向外国文化倾斜,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不但受众群体逐渐变少,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险境。对于祖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教育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进行适度融合,在增大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的同时,宣传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应该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来进行,政府发挥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适度拨款;学校普及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对年轻人进行兴趣培养,审美熏陶;民间艺术工作者积极宣传,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表演水平;富有极高造诣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应出版著作,便于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爱好者的培养和指导。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这一过程需要传统音乐教育者的不懈努力。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现状

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方面是民间心口相传的传承,一方面是在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以师生关系为前提,规定教材为指导进行的系统教育。就民间传播而言,虽然已有的经验和传统风俗能够为其提供有力指导,贴近传统音乐自然生长环境的授课地点使其更能够汲取传统音乐的精髓,但是民间的传统音乐传承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备落后,教育系统不完善等缺点。而就教育制度下的传承而言,学生生活在坐落于城市的培训学校,远离自然,原离传统音乐得以孕育而生的生态环境,原离充斥着人文气息的民间艺术家集散地,这使教育制度下的传统音乐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华而不实。如何使教育过程更“接地气”,更原汁原味地体现传统文化来自民间的的特性成为体制下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现代的音乐课堂,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出发,以理论为指导,从民间汲取养分,从国外吸收经验,注重传统音乐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又要把经典的,古老的,有高超水平的传统音乐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奉之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涵养,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学生们,开拓其视野,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后备力量。注重在音乐传媒,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方面的人为调控。把控信息时代的价值取向,生产适合观众口味的具有传统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音乐工作者应该树立高度的民族责任意识,在精心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考虑商业利润,更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插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元素,引导歌迷对传统音乐的正确认识。

(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普及

目前,仅仅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才能够接触到一些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但事实上,由于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并未设置完整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课程,这给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富有浓厚兴趣的音乐专业学生带来极大的不便。如果能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学院设置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专业或者设置相关的辅修课程,不但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还能吸引更多的音乐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进一步培养富有良好音乐专业素养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者的整体素质。其次,不仅应该注重对音乐专业学生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还应该注重对民间传统音乐业余爱好者的教育。国家应成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保护基金,基金应在社会的监督下用于成立非盈利的公益性质的民间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学校,主要面向学校,社区,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阶层,进行具有专业性保障的,同时也适合整体学员认知水平的免费教育。对于民间已有的专业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组织和团体,组织者应该注重学员从小的教育和兴趣培养。为年轻的表演者提供充足的舞台表演机会,使其在学习阶段就能积累大量的舞台经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团体的经营者应该注重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服装舞美等方面的投资,稳健提升其教育水准。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推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可以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如果推广成为产业文化,其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都是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还可以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使世界人民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既是历史的积淀和精华,又是新时期可以借鉴,值得探索的文化宝藏。

二、建议

(一)发挥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对于一些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艺术种类,国家文化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一些符合条件的优秀剧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群众的重新关注。同时,国家应该下拨经费,专门用于推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使一些颇具历史积淀,地域特色,传统风俗的小型的,从事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的民间团体得以在观众群体稀少的当下继续正常运转。保证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固定收入,有利于为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坚持传统教学模式,糅合时代特点

保持传统的口授心传的教学方式,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由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本质上的不同,以至于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无法领悟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为了避免文化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保护文化源头,继承传统基因成为中华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头戏。与西方国家系统科学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更加注重心口相传的教学方式,这顺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从艺工作者千百年来的从艺经验。讲究“师出名门”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不但看中艺术手法上的传承,更看重人品格调上的代代延展。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家适当增强理论研究,总结新的教学方法

相比于西方的音乐体系,我国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缺少完善的理论支撑。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例如“借字”方式的旋律发展手法,传统律制的定律风格等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仅仅是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大面积的普及。我国大多数民间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开展依旧处在由表演者自身的艺术水平主导的阶段,表演水平良莠不齐,并没有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韵味和精髓,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误解和轻视。所以,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方面已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工作者应积极承担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总结自身经验,传播先进思想,为民间业余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提供正确的技术引导,精髓点拨。从基层出发,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领域的振兴。

三、结束语

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大国,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新潮文化不断收获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逐渐黯然失色。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为例,在媒体,舆论都导向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情况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甚至,其中的不少剧种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如何让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紧跟时代潮流,俘获稳定的颇具规模的观众群体,是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音乐如果能够被好好地传承和发展,就能够大大发挥其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特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目前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存在教育不到位,政府不重视,媒体忽视,受众群体老化等问题。如果能够引起政府的足够关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适度的引导;学校设立教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专门课程,聘请优秀教师或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那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复兴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安静 单位:贵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87(2).

[2]樊祖荫.继往开来,团结奋进[J].中国音乐,1994(3).

[3]冯光钰.保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我见[J].音乐探索,2003(1).

[4]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0(1).

[5]姜夔.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构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

[6]李彦.不须“乞灵”自知自重[J].人民音乐,1999(10).

[7]李晓樱.中国大陆新闻教育发展的态势的走向[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4).

[8]戴元光,金冠华.传播学通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18.

[9]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0]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

[11]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文库、文化史论丛书总序见王胜华《云南民族戏剧论》、周楷模《云南民族音乐论》等[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2]蔡仲德.溪山琴况试探[A].中国音乐美学史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篇9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和每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是指人在各方面都有能力,具体指人的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情操、意志、审美等。很显然,恩格斯在这里把情感、审美等艺术修养列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实上,人的认知能力和艺术修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李政道先生在论及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时说:科学和艺术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吗?可见它们确实是不可分的。在历史上,那些对人类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几乎都具备艺术家的素质,而这种素质进一步扩展了他们的思维,对他们取得科研成就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以下作用――

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和道德素养。艺术教育是现代社会中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和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以音乐为例。音乐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素质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音乐作品是音乐家心智的果实,它对于人的精神感染是最直接最强烈的,往往又是潜移默化的,它在人的心理和生理上起着直接共鸣和感奋的作用。优秀的、高尚的音乐作品能够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人们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树立科学的崇高的理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曾谈论过音乐教育的作用。我国最古老的音乐专著《乐记》就有专门论述音乐美育的“乐化篇”。“以美辅德”有利于人们改造世界,改造自己和陶冶情操;“以美益智”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和发展智力;“以美促体”可以振奋精神和愉悦身心。在近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先生、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普及学校音乐教育,以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今天,音乐艺术教育在培养创造型人才中正在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启动思维,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值得注意的是,到了21世纪,人们对实施艺术教育价值的认识已不再仅仅停留于提高人的素养和审美情趣方面。20世纪末美国艺术教育的报告提出,艺术教育具有培养开发人的另外一半大脑的功能。有关研究证明,弹钢琴能增强人的空间感和线性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是学习数学所必备的能力要求。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证明了音乐与全面的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在同样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的两组8至12年级的学生中,受过音乐训练的学生,数学成绩明显高于未受音乐训练的那些学生,其阅读能力、对历史和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社交能力也提高了40%。

会审美才会生活。艺术教育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以艺术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为例。人类审美能力的提高,导致人们的消费心理发生变化。今天,人们购买产品既注重质量又注重外形设计,即既注重使用价值,也注意欣赏价值。这反过来促进生产部门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必须注重外观。消费观的变化,消费与生产领域的互相促进,不仅美化了生活,更美化了人的本质,成为走向新的文明的一个具体表现。今天,人们越来越感到,不会审美就不会生活。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就不能欣赏美,也就不能进行批判、进行创造。不知美也就影响对丑的认识,反过来,知道了什么是美,就能判定什么是丑。让青年学生接触大量严肃或通俗的艺术作品,会促使学生逐步学会从中判断艺术作品的优劣,并作出理智的选择,而他们的这些选择,又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生活走向。

培养青年人的集体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世界许多国家都普遍重视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力图通过美育来陶冶和培养青少年的品德和性情,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而又丰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今天,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单凭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已难以抵御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弘扬团队精神,发挥团队中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使团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得到更大的发展。世界上的许多大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也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培养集体意识应当从青少年抓起,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来强化这种集体意识。凡是参加合唱或乐队训练的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只差半个音,那么发出的声音就会与整个集体很不协调,有时只差半拍或几分之一拍,也将严重影响整个集体的演出效果。我们试想:乐于接受这种教育的青年,会不关心和热爱集体吗?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乐队演奏员会不认真地去练习吗?正是这样的训练要求,促使他们逐步养成学习认真、团结一致、爱护集体的良好意识,从并由此进一步增强他们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篇10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国家整体艺术文化的一种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是允许文化艺术存在差异,并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艺术的尊重。这种多元文化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台湾学者郭祯祥就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文化的过程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及其社会价值进行认知。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由于我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处在起步阶段,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就整体状况来看,虽然我国在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两种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过度重视国外文化,认为国外文化才是最先进的;还有部分文艺工作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这两种极端的一元文化论都是不科学的,会阻碍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使我国艺术教育缺乏多元化视角的创新精神,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复制品。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国高校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整体的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日渐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各个高校举办的艺术文化研讨会,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视。这种多元文化发展意识的增强也符合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宗旨。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逐渐形成平等、尊重的多元化文化观念,进而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这对当前广大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其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促进以往教育模式的转变。

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我国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无论是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授丰富的知识内容,以符合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

其二,有利于学生艺术情怀的塑造。

美作为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的内在魅力,这个学习的过程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习,进而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价值与时代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自身情感陶冶和艺术个性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三,促进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展。

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艺术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融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思想,涵盖了不同的创作历史、人文情感和地理风貌。如,要想理解长城的艺术价值,就要从其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最终体会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埃及的古建筑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样要如此。只有将这些艺术作品还原到当时所创立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所具有的学科交融性的特点,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议

其一,改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施教理念,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作为主角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一切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作为基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文化艺术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渴望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是极为重要的。

其二,重视本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提倡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本土文化,而是强调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国,本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本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本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的凝聚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我国当前的一些艺术教育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存在不足,对西方文化存在过度崇拜,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立足于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同价值观。

其三,创新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美,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在丰富的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也是获得艺术思维的过程,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是以这种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鉴于此,在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魅力,创新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认知,进而由抽象的艺术概念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艺术价值领悟,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学生创新。

其四,开放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这就要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前沿知识的传授,设计出多元文化的艺术教学活动,使艺术课堂呈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从而提高学生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拓展思维和艺术视野,进而增加对艺术学习的激情。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