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法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经济法 应用
在经济法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都十分抽象,加上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历和实践,教师在讲授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普遍觉得经济法这门课枯燥、空洞、乏味,要教得透,学得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如何将抽象的经济法律知识讲授的生动、具体、透彻,使学生学得好、学得活、学得有兴趣,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经济法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一、 案例教学法作用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
二、 经济法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经济法的课程特点要求应用案例教学法。
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课程,它对教学要求比较严格,离开具体实践,理论会显得抽象、空洞、枯燥,无法将理论阐述的透彻、准确到位。但是,经常性的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一所普通的学历学校,要进行这种经常性的相关实践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在教学中能够较好地引用案例正好可以弥补实践活动的缺乏而引起的教学上的不足。
(二)中专学校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用案例教学法。
中专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差。让他们学习单纯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法律条文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深入浅出,将理论知识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或案例来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如何在经济法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
在经济法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必须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不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案例教学法就难以开展,难以发挥作用。
一是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要具体分析案例,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重要的概念、原理必须从理论上阐述透彻。同时,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又要有机结合,并在学生认识的第一阶段中使案例为理论服务,在第二阶段中使理论为案例服务,既先以理论为中心,后以案例为中心。因为再典型的案例也具有局限性,它只能代表其一方面的法律理论,或某一理论的一个方面,基本原理则适用范围广泛,所以在认识的第一阶段,必须重“一般”,“个别”为“一般”服务,教师应把法理、立法法意等的讲述放在首位。但这不是目的,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概念、原理之后,应把中心转到分析、解决案例上。
二是教与学的关系。案例教学法能够克服填鸭式教学的缺陷,但同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有学生的积极思维相配合。教学实践中,常遇到一些学生不注意思考,满足于“是什么”不求“为什么”,这无法开展案例教学。案例分析要比一般原理、法条的简单记忆难得多,所以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愿意思考、敢于思考、进而善于思考。
在处理上述两个关系的基础上, 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选择典型而恰当的案例。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所在,因为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具体案例进行教学。但案例众多,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适合于教学。因此,如何选择案例,选择什么案例,对案例教学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中专这样比较低层次的经济法教学,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案例必须来源于真实的事件,源于实践。教学案例必须源于现实的社会实践,在编写和选择案例时,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使教学案例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最终,使学生能够把在案例教学中所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
其次,案例必须能体现所要讲授的内容。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只是教学的一个载体,将教学内容寓于案例之中,是希望通过案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经济法律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所以,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必须体现或包含所要阐述的经济法理论或法律条文精神的基本要素、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结构和基本科学规律等。如果缺乏这些基本的内容,那么,它就失去了案例作为教学载体所具有的作用了,就不能成为教学案例。
再次,案例必须与学生的实际基础和实际水平相符合。案例用于课堂教学,它必须着眼于教学对象——学生。所选择的案例应与学生的基本经验和已经达到的经济法律水平相一致,学生从案例中所获取的东西能够足以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这样的案例才能真正起到教学的作用。若案例所涉及的内容低于或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那它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甚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经济法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在确定了教学使用的案例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学生以分析方法。在经济法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求任课教师转变传统的“三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只需介绍案例的背景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材料,必要时协同学生进行小结。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真正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学习、独立地思考分析,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以充分体现案例教学的优势。与此同时,要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要求学生必须作好课前预习。这样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对所要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案例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锻炼和提高能力;而且能使教师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理论修养,拓展知识面。它一方面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调动和发挥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优势,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使学生都有自己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因为学生在分析讨论中,他们的思维是多元的、发散型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分析角度和思维方法,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往往涉及的知识面广、跨度大,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授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熟悉、了解,对一些主要内容教师还要有一定的造诣。否则,无法达到较好的案例教学的效果。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案例教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其具体形式主要有:(1)在课堂讲授中,从大量相关案例中抽象一般法律原理,即归纳法;或运用特定法律原理解释具体案例,即演绎法;也可二者先后进行,这符合人们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2)组织学生对特定案例进行讨论或辩论。辩论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思想表达能力的有效形式,它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多视角地观察思考能力和准确表达法律思想能力的提高;(3)课外辅导采取苏格拉底教学法,即确立特定的案例,教师从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或者相反,由学生从中提出问题,教师作答;(4)布置适当的案例分析作业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5)根据条件与可能,组织模拟法庭。模拟法庭不仅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良好的审判庭环境,同时也是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直观性教学方式。当然,模拟法庭只能在较高层次的法学教育中进行,对较低层次的,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法庭上旁听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
总之,在经济法教学中较好地应用案例教学,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就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满足经济法这门课程对教学的严格要求。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分析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严格地编选案例,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教师与社会的关系,把握时代的脉搏,加深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更新,促进教师把课教活、教好、教透。显然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经济法教学中的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它在教学学派林立,异军突起的教学改革大潮中,无疑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当然,案例教学法只是诸多种法学教学法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它应当也必须与其他教学法相配合,否则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传统教学;经济法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单一理论讲解的传统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经济法教学的要求,传统教学方法呆板僵化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过于狭窄,培养出的学生到工作中缺乏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经济法教学中合理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对案例教学的认识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生动案例进行讨论,以启迪受教育者的思维,并通过教师对案例的综合分析、总结,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经济法理论知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高校法学教学中,我国传统上使用大陆法系教学方法,现在看有一些弊端。近年来英美法中的案例教学方法逐渐被我国法学界推崇。案例教学方法包括特定形式的教学材料案例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材料案例的特殊技巧。案例教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案例教学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案例作为基本的教学素材的;二是案例教学中学习者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参与,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而学生对基本知识全面系统的学习,也是案例教学不可替代的。案例与讲授两种教学法应当是互相补充,协调配合。对于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系统的初学者最好以讲授为主,案例为辅;而对基本知识已全面、系统、扎实掌握的学生可以案例教学为主。另外,要想使案例教学真正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更需要学生做好案例教学前的准备。
二、经济法案例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法案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是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法律知识,并且应用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很有帮助。同时,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一定锻炼。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可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而如果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学生和教师都要参与讨论,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特别是学生可以就与案例有关的实际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选用适宜的、典型的经济法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所教授的内容就不会是空洞枯燥的法律条文,而是真实的法律知识,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再感觉乏味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课下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广泛采集案例材料,对案例材料进行筛选、加工、整理,使之成为适合教学需要的具有实用性、可读性的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加工、整理,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经济法案例教学的运用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由表及里地传授理论知识,这种“以案说法”的教学方法使经济法理论与实践初步结合,使学生既能对经济法理论知识有深入理解,又能从中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运用经济法案例教学方法,笔者归纳如下:
1.认真、慎重的选取教学案例。首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讲授内容选择贴近生活、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教学案例。案例既要反映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又要和经济法原理、规则相关联,可以用之解释经济法的原理和规则。其次除了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以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外,所选案例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难性。一个案件可能出现多种结论性意见,而各种意见、方案、理由均应提供出来,从而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避免采用单一化模式化的僵硬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应以激发学生思考为主,思考由疑问和答案所组成,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常常会引起一个深层次的认知。教师提供案例之后,启发和引导学生发问,或教师主动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发问,如何提出高水准的问题,才能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
3.精心组织案例的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明白案例研究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将案例布置给学生自己阅读,在此基础上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再由教师讲授有关基本理论并作适当的案例评判。教师点评应放在新旧知识的过渡处、关键处、疑难处,教师要有计划地由自己提出问题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
4.注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理由、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等进行总结和点评。分析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是否得当,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下新的讨论。最后还要肯定本次讨论的成功之处,指出存在的缺陷及不足,激励学生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
5.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案例教学法在克服传统讲授方法弊端方面虽然有一定积极作用,但运用不当会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能让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经济法理论的理解,使所学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起到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作用。
6.避免以案例证明法的模式。以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讲经济法理论和条文,再举例说明。这种方法使学生先入为主,对所给案情自然用前面理论和条文得出结论,不能认真独立思考。应当先给出案情,在充分分析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判断如何解决,归纳其中的法律依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3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法
一、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优势
(一)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法律专业术语未免过于艰涩难懂,这样的学习开展不利于学生学习法律内容且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不能起到开展法律教学的目的。尤其是经济法基础教学的教授,其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采用案例分析法,则能形象生动的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内容
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还有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内容。经济法课程是市场经济作用的产物,是学生步入社会后在商场中接触最多的具有实用性的自我保护的内容,因而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思维,指引学生运用法律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对人才的需求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因而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在向全面化过渡。经济法课程的开展,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表现。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教学案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运用视频形式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可以有效地发散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力;最后,再利用法律知识将案例进行透彻分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以此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经济法课程出现的问题
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普遍反应听不懂。这是经济法课堂表现中的主要问题,很多学生的热度只能坚持几分钟,就不愿意再听教师讲解。笔者调查发现,经济法内容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强,且大多是涉及商业活动、公司创建等内容,与学生现在的生活密切联系不大,学生自然较难提起学习兴趣。此外,还与教师的讲述方法有关,个别教师在进行讲述时虽然也有举例说明,但并未把举例内容实际讲解透彻,致使学生的聆听质量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因为事例理解的相对模糊而混淆教材内容,导致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出现偏差,影响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其次,学生与教师互动少,课堂氛围沉闷。这也是经济法课堂中的主要表现。课堂教学沉闷,则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心理。探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教学设计没有按照学生的领悟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教师的讲解过于高深,而不能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
三、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实际运用
(一)与教材内容紧密贴合,促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案例分析法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领悟法律知识,所以教师在实际应用时必须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目标明确。如案例“甲有限责任公司与乙企业共同出资创建丙公司,出资比例为70%和30%,一年后,丙公司经营不善,拖欠丁公司债务80万元,且无力偿还。之后丁公司了解到丙公司是由甲与乙共同合资创建的,且甲公司经济实力雄厚,完全具备偿还能力,是丙公司的母公司,遂去法院要求由甲公司承担相应债务,丁公司的诉求能否得到法院支持呢?”这一案例就涉及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内容,让学生在观看案例后有针对性的学习,什么是母公司,什么是子公司,与总公司和分公司又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决策机构是如何划分的等内容,通过插入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达到教学目标。
(二)和实践生活相互结合,帮助学生强化训练
教师在讲解经济法内容时注意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有效性。比如在学习经济法中的税法内容时,教师要注意引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可以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为案例进行讲解。同时在学习税法前先要了解税收的概念,为什么必须交税?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其中一种形式,古时朝代更迭就有百姓向朝廷纳税之说,旨在朝廷以此作为国家的各种支出,包括边疆战事、抗震救灾等,因而现在的税收制度也是仿效古人创建而来,但是与古人相比却有大大不同,现在的税收更加具有人性化的特点。纳税上升为法律层面,是每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根据税收对象的不同而将税收分为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行为税和资源税等内容。而对于个人主体而言,以个人所得税为主,这也是日后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普遍面临的问题。个人所得税不仅包括个人的工资、薪金,还包括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内容,自2011年9月1日施行的《个人所得税》中明确个税的起征点按照3500/月作为起征标准,意思就是说工资水平在3500/月以下的个人不用缴纳税款,这也是人性化的主要表现,以此减少贫富差距。具体算法为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税额,税额=全月应缴纳的所得税×税率-速算扣除数,以月收入为8500元为例,扣除保险后为8200元,他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8200-3500)×10%-105=365(元)。以涉及学生自身的案例进行实际讲解,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此强化学生关于经济法的基础知识。
(三)注意合理的时间安排,提高课堂利用率
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课堂利用率,而不是成为主要的讲解内容,所以教师在具体讲解时还要注意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切勿使得案例繁复冗长,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反而更容易混淆不清。因此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可以采取之前讲解过的案例,学生充满熟悉感,有效得提高了课堂利用效率,反而更容易促使学生理解学习新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解《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关于美国杜邦公司北京国网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计算机网络域名侵权纠纷案,先给学生布置成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上网搜查相关内容,搞清楚此案的种种纠纷及其缘由,以及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文等。在学生预习之后再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时则相对应的减少了时间成本,这样教师就可以直接进行对该案例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内容的讲解,从而将课堂时间高效的应用于案例分析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程度,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率。因此案例分析法的应用必须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将案例讲解时间把握在1:1的节奏上最为合适,从而加深对经济法的主要了解。
(四)运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增强案例分析教学的目的性
在学习经济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教师可以利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律的公正与神圣不可侵犯。比如很多餐饮业在营业期间巧立名目乱收费,尤其是餐具的使用会有服务人员恶意隐瞒其需要收费,给消费者造成错误认知,而在最后结账时才真正予以告知,这无疑欺骗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此案例作为模拟法庭的练习,让学生真正从课本中超脱出来,按照开庭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进行,包括当事人陈述、传唤证人、出示证物、宣读对证人证物的鉴定意见、法庭辩论以及最后的结案陈词,让学生清楚掌握案件审理的流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在实际生活中真正遇到这种现象时,可以采取拒绝买单或者拨打12315进行投诉,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最大化实现,这样才是引导学生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使用的最高要求。以上就是经济法基础课程中的主要精髓,学生在理解经济法的宏观概念后才能更好地进行经济法内容的学习,尤其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后就更加容易系统的学习。
四、对经济法课程中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完善建议
(一)案例分析注意与时俱进
法律条文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制定更新,所以有很多案件在新的法律颁布之后就不会构成犯罪事实,这在《刑法》中非常多见。因此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也要注意与时俱进,不断变化,防止陈旧案例不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还达到物极必反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学习。尤其是涉及法条变更的相关案例,教师必须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考模式,让学生明确二者的区别。
(二)案例分析注意教学设计
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方法时注意教学设计,可以采用比较有名的案例引导学生自行分析总结,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奶粉生产商、奶粉销售商和奶粉消费者等,让学生自己利用互联网平台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模式。这样在进行模拟法庭的训练时,更加具有充分性和思想性。教师在学生理解准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导,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理解深度。
(三)案例分析注意考核标准
教师在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后注意对学生进行考核标准的总结。这不同于考试的考核标准,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具体针对性的评价,比如在模拟法庭练习之后,对学生扮演的角色有个统一的点评,尤其是作为辩护人的发言陈述,哪里准备得不够充分,怎样表述能使事实更具有信服力,运用哪些法律法条能够更加佐证这一观点等,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以引导鼓励型为主,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肯定自己、充实自己,进而增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会意程度。综上所述,经济法的内容广博而复杂,运用案例分析法应用于经济法教学中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以至于将所学内容进行内化吸收,对于学生日后踏入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淑艳.“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时代金融.2015(20)
[2]吕继妍.翻转课堂模式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3)
[3]么作红.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赤子(上中旬).2015(14)
篇4
教师如果在教学时以讲授经济法律的基本理论为主,课堂气氛沉闷单调,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何在教学中使用生动的语言、典型的案例讲解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以案说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笔者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参考,阐述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运用的相关问题。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经济法基础课程中抽象的法律原理和法律规范往往枯燥晦涩、难懂难学,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不强,加上年纪较小缺少社会阅历,因此对课程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是以填鸭式为主,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影响了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既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无法激励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及课程特点,是在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然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有效解决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剖析来达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将学生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把课程中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难以理解的问题容易化,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和表现。经济法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法基础知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相关法律法规,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选择案例阶段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选择案例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不是随意的事例,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下精心选择的案例。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的过程,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认真思考,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
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案例的选取一般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典型性。通过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征,并且围绕教学核心内容的典型性案例,使学生加深理解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针对性。针对课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选择能够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案例,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解决难点。
(3)综合性。案例要涉及多个知识点,涉及的知识点越多,越能调动学生多方面知识的运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全面、细致思考问题的习惯。
(4)趣味性、生活化。生动、有趣、富有幽默的案例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趋于生活化、通俗化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共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选择这样的案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分析讨论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把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案例向学生展现,可以是文字案例或音像案例,由教师先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研究。案例使用的时机由教师灵活安排,可以在讲授新课前导入,也可以在讲解了新知识点后引入。
(1)课前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疑问一边听课一边思考,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最终寻找到解答疑问的知识原理。例如,在讲解定金(合同担保的主要方式之一)前,笔者先给学生导入一个小吴购房的案例后,留下问题给学生思考:定金与订金哪个可以退?有的说是前者,有的则说是后者,大家互不相让,迫不及待地等着笔者公布答案。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牢牢地抓住,都自觉地认真听课。当笔者介绍完定金与订金的概念及它们的区别时,学生恍然大悟,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
(2)课中引入是教师先讲授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然后再展现有针对性、典型的案例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知识点少的教学案例可以采取个人分析的形式,而一些综合性强、内容多的教学案例则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案例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由每个小组派出代表陈述小组的共同观点。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学生之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最终总结整合出完善的解决办法。学生从具体的案例讨论中得到启发,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总结点评阶段
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交流方式和表达技巧等进行总结和点评,做出恰当的评价。
点评时应尊重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尊重学生人格。学生提出的何一种观点教师都要进行中肯的点评,对于学生做得好的方面以肯定表扬,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而当学生表达的观点不合理或错误时不应讽刺挖苦、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做出强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透彻的地方,做重点讲解,避免分析只停留在表面,还要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题和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
通过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梳理了思维过程,使零散的知识条理化,模糊的认识清晰化,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便于学生学习。最后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4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能否在教学中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讨论,不要过多地干预。当学生过于兴奋、激动时,教师及时组织调控;当学生思维停滞不前时,教师及时引导疏通。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都能积极发言,都能得到锻炼。另外,教师还要掌握讨论的方向,如果发现学生讨论时离题太远,要及时指出。
篇5
[关键词]多媒体 国际经济法 案例教学
一、多媒体环境下案例教学概述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刑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
案例教学也即具体事例教学, 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研究案例,激发创新思维以培养沟通能力和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法, 其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驾驭和发展知识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随着网络的普及, 以及多媒体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这种新兴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媒介与案例教学模式相结合越来越为教育界所关注。
国际经济法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内容庞杂性以及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能对相关的国际经济法规范理解更为深刻。但在多媒体环境下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并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案例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参与式的案例教学模式。
二、国际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国际经济法是我国高校法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该课程的地位尤为突出。分析和研究该学科的特点,进而探讨适应其特点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来说,国际经济法具有以下特点:
1.学科交叉性。国际经济法是随着近现代国际经济交往日趋密切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商法、各国国内涉外经济法等多个法律部门并涉及经济学相关知识的边缘性法学学科。
2.内容庞杂性。由于国际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国际经济法的内容十分庞杂,其体系包括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经济组织法、国际经济争端处理法等;其范围涵盖调整私人国际经济交往的民商法规范、国家政府管理对外经济交往的法律规范、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等。
3.经济活动跨国性。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个人、法人、国家与国际组织相互之间由于从事跨国境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经济关系。因此,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一词具有“跨越国境”的含义。
4.政策倾向性。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包括国际经济条约、国际商业惯例、联合国相关规范性决议和各国国内的涉外经济法等。其中国际经济条约是各国经济利益协调的国家意志体现,受各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而各国国内的涉外经济法往往直接是政策性制度的体现与反映。
5.发展变化快。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快,各种国际经济利益集团势力此消彼长,国际经济法调整的各种经济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较之民商法、刑法、诉讼法等传统法律部门,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变化要快得多。
6.既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又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国际经济法中众多的国际商业惯例是在长期大量的商贸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量的国际经济条约是应各国经济交往的需求而缔结的,庞大的涉外经济法体系是各国在管理涉外经济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然而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在日常的生活或者工作中不容易碰到,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环境,很难形成感性认识。
三、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1.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程度, 将教学模式划分为三种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其中, 学生主动型模式一直是教育实践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现阶段高校中普遍采取的一种形式, 案例教学法从美国传入我国后, 特别在法学教育领域案例教学模式也体现为教师主动型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通过语言的表述把案例的内容传输给学生, 学生根据老师已经讲授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忽略了教学对象个体性的差异,学生的背景知识局限于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当中, 容易产生僵硬呆板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因此, 对于国际经济法这样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 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动机, 学生主动型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2.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不能强化学生对案情的感性认识
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在感性认识阶段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强烈的信息刺激,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传授转化为主动的搜索信息以丰富其对应认识事物的理解, 进而对应认识事物转化为理性认识, 以便在实践中应用所认知的事物。而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有通过声音和文字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信息, 其严重依赖于老师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国际经济法案例通常相对较为复杂, 相关制度也较为庞杂, 而语言和文字传递信息有很多局限性, 如, 教师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声音的频率和强度等对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有较大影响。相反, 网络中的资源丰富多彩,各种信息以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呈现,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多样化、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网络所带来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新颖性和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各种案例的真实情形、表现案情光有文字和口头描述还不够, 还需要借助可视性图像以强化感性认识, 这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学习和分析判断过程。
3.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定式
传统的案例教学通常是采用“基本理论知识传授――案例印证――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试图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前所述, 由于受传输媒介的影响, 其不仅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同时会让学生陷人一种无法自拔的思维定式当中。学生很自然地判断老师所举的案例肯定是为深人分析前面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为目的。 因此, 很容易就根据已知的前提基本理论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网络环境下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应用时应采取的措施
案例教学法是教学互动的主要模式。它是在教学活动中,以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为出发点和主要线索,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生动形象地解释法律的内容,从而深刻揭示其法理内涵。而多媒体技术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在课堂上创设司法情境的捷径。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 要通过文字、图形、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示案例,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案例纯粹阅读文本信息的枯燥乏味, 可以真实、生动地再现案例的起因、、结尾,而且视音频素材更能够增加案例的情境性和吸引力, 使案例活了起来, 更能够体现案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设计网络教学案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教学服务,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其选材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无论是在案例的搜集、编写或选择的要求方面, 还是在培训过程中对所选定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方面,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都必须有“明确的”案例主题和研究主题。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尤其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国际经济法的教学中,这种方法多适合于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和WTO法律制度等章节的教学。例如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一章中,我们就可以在讲解完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之上,利用视频或flas再现商人们讨价还价的商事谈判的过程,提示学生思考合同是否成立、合同中双方的权利义务等问题,然后再回到场景中观察合同的履行状况,分析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履行情况, 继续思考履行中货物风险的转移、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以采取的补救方法等。在这种边观看边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证据及程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法律规则确定当事人的相关责任;接下来就是组织学生采取分组、自由结合的方式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对所涉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各自的理解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冲突,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对冲突部分展开分析与辩论,必要时教师也可以参加辩论,实现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最后, 由教师进行点评。在进行点评时,对于涉及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可以再次播放相关的幻灯片进行复习讲解,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可以直接从数据库调取并呈现给学生。
在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应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方法。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一定要确保学生的中心地位,即整个活动要由学生来组织和参与,并且要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教师仅起到引导作用,即确定主题,提出基本的教学要求,并在最后进行总体评价。以下就以学生为中心的几种主要的案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专题讨论。专题讨论不同于即兴讨论,前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由学生来组织和参与,教师仅作引导;后者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临时穿插于教师讲授课程过程中的短时间小规模的课堂讨论。采用专题讨论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内容选择。讨论的内容必须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讨论的内容应尽量接近生活,或与当前形势密切联系。其二,题目确定、讨论的题目要明确、简练、与授课内容有直接联系。其三,时机把握。专题讨论一般应是在教师讲授了某一教学内容的要点之后,为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或澄清某些事实而开展起来的,这样学生才清楚讨论要解决的问题。其四,人员安排。首先要确定活动的组织者。由组织活动的同学根据老师的基本要求组织安排整个活动,包括拟定活动程序、规则,确定主持人,分组并在各组中选出主要发言人,会场布置等。筹备过程中组织者要随时向老师汇报准备情况,老师要根据了解的情况作出指示或调整。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活动进行总结。
2.专题演讲。这种方式是要让学生走上讲台,就事先确定的主题,综合运用各种技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是一种让学生全方位展示和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除了在案例内容和题目的选择上与专题讨论的要求基本相同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时机把握。一般应是在教师讲授了某一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之后进行,这时学生已对该教学单元的基本框架有一定程度了解,能够综合运用该教学单元各方面的知识探讨该问题,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其二,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一般要有2~3周的准备时间。其三,人员安排。除了要确定组织者、主持人、分组并从各组中挑选演讲者外,还要选出评委和点评嘉宾、统分员和计时员。其四,演讲基本要求。每位选手演讲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必须制作PPT课件,演讲内容要完整,有自己独立的分析,要语句通顺、逻辑严谨、表达清楚。其五,要制定评分标准。其六,为调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加强演讲者与观众的互动,还可在程序的设置上,要求每位选手演讲完毕后,其他小组的同学要向演讲者就演讲内容提出1~2个问题,演讲者必须作出回答。其七,选手演讲完毕后,请嘉宾逐一进行点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其八,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进行现场录像,以帮助同学们事后进行分析和作为教学资料保存。
3.专题辩论。专题辩论具有很强的对抗性,不仅要求学生对所涉教学内容非常熟悉,能够融会贯通,还要求学生思维严谨、反应敏捷、表达清晰,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由于辩论分为正反两方,每方4 人,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在辩论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展示和锻炼,是一种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组织辩论的基本要求在许多方面的与演讲相似,但要特别注意辩题的选择不仅要紧扣教学内容,还要密切联系国际经济活动的实践,并且还要具有可辩性(即不能明显有利或不利于某一方)。
综上所述, 本文的案例教学模式已经不单纯属于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 而涉及到整个教学组织系统的变革。这不仅需老师在观念上有所转化, 同时需要学生在思维和心理上对该模式逐步的接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 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地位, 学生从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换成主动学习知识的角色。因此, 学生在该模式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效果也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丰富更深刻, 分析和思考问题的纬度更宽, 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也较强。教师在该模式中要准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备课的内容及上课的技巧都应侧重于如何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角色, 如何给学生创造开放性的思考空间等问题上。
课题项目:本文系邵阳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成果之二。项目名称:多媒体环境下国际经济法教学互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02.
[参考文献]
[1]庄东晓:《中外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综迷》[J]科教论丛,P257
[2]刘香玉:《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2):50
[3]贾义教、林彩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个案[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74-75
篇6
最初提出“案例教学法”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率先把案例教学法付诸实际教学,具体过程是:以再现或仿真的途径将实际生活中的某些情景带入课堂,随后由学生对此展开探究与讨论,由此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前的案例教学法已发展得较为完备,被大众称为代表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法。
二、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经济法教学中的优势
1.达到强化学生运用法律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经济法当中的诸多法律与实际经济具有密切联系,通常会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及调整而引起经济法及有关法律的相应变动,由此也导致经济法教学存在较大的变动性,必须将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首要目标,而并非是使学生过度钻研书本理论。而案例教学法恰好是以互动模式为基本途径,使教师与学生根据实际案例进行探究讨论,学生与教师可以很好地融入,学生就实际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相融合,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对法律理论有一个更深入的认知与理解,提高运用和分析法律知识的能力。就这一点而言,案例教学法具备其他教学方法所没有的优势。
2.经济法教学的内容比较烦琐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案件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教学材料
经济法相比于其他的法学学科,富含大量繁杂的内容,比如:经济法的总章部分包括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其中有经济法的特性、定义、实质调节对象、经济法律关联等,对于这一部分,专家们各持一言,尚无统一的结论,如果统一向学生展开函授则较为贸然而有失科学性。此外,不能单纯地运用法律方面的理论诠释经济法的一些内容,要以经济学理论为辅助。所以经济法教学需要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并体会生活中的诸多经济事件,这些事件便是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材料。
三、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经济法教学中的感想
将案例教学法付诸于经济法教学中就是对实际事件进行剖析,并且函授法律理论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可是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困难,要想切实地将其运用于经济法教学,还需要以下一些对策。
1.加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较高端的教学方法,一改以往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模式,取而代之以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实际运用中如何进行师生互动,还需在不同的阶段侧重不同的事项。
(1)案例教学中的解析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对事件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从而提出处理方案。在该阶段,学生对问题的分析通常有很多的错误,但是教师不可断然去否定学生的见解,而应该通过间接提问的方式,指引学生挖掘问题的根源,并促进学生自发改正。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学生比较与教师的思路及观点,从而发现自己的缺陷。
(2)案例教学中的探究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要对事件所探究的问题有一个认知。教师在这个阶段要为学生创造提升其能力的环境及条件,激发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成为事件的中心人物,并且要使学生基于事件的核心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营造高涨的讨论氛围。在该阶段,教师不应直接表达自身的专业性观点,而应当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以防学生的才智被约束。
(3)案例教学中的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在事件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基于学生在讨论解析阶段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重要的是要评价学生思路及见解的正确性,分析方法的对错,是否切实处理问题等方面。
2.丰富案例教学模式
(1)课堂讨论法。
事件要简明,该方法是要求在学生对事件有一定的熟悉与了解之后由教师提出合规的讨论问题,对于事件问题的组织应当从易到难、循循而入,让学生讨论不同的问题。此外,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应占据主导位置,使学生基于教学方案进行讨论,时刻围绕教学主题,最终的评论由教师完成,教师应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并总结该事件所涵盖的知识理论。
(2)案例举例法。
篇7
关键词:经济学;案例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39-02
在中国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中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是近几年的事情,开始主要是在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的经济学院(系)中进行的。今后,随着中国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日益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受到冲击并发生深刻的变革,案例教学将会在各类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可以说,中国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索,方兴未艾,其前景是极其广阔的。
一、经济学课程需要应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经济学分析的问题是对现实的高度抽象,是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的,很多理论离开了假设或者假设变化了就不再成立,因而学生学习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微观经济学使用的分析工具很多,如定性和定量分析、均衡和非均衡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边际分析、短期和长期分析、局部与一般分析等等,这些分析方法学生也不易掌握,或者即使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很难了解其中经济学含义;再次,图形较多且复杂,上述各种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都可以用图形表达出来,由于理解这些图形往往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如果学生对所使用的数学知识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难以理解的话,那么就更难理解图形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最后,数学知识运用频繁,在经济理论中,许多是通过数学推导出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太过抽象,如果缺乏必要的案例使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高职生则会感到难懂又难学,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中介性的载体,将经济学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案例教学恰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学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巩固和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的一些经济问题。
二、经济学课程具备案例教学的条件
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概括和预测经济现象的理论学科,在很多方面具有案例教学的条件。
第一,经济学虽然是理论经济学,但是经济学的理论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是解释和预测经济实践的理论,如果离开了实践的支撑,理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其理论的成长和创新都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任何一个规律和原理,都针对着某一特定的实际的经济运行环节。因而案例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基础,其理论大都可以在实践中找出与其相关的案例来佐证。
第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相对于其他学科,对于初学者而言更加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案例中的情景设定必然不会产生陌生感。其实,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可以选择的案例,这就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剖析这些案例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理论运用的一些方法、方向、视角和技巧等,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经济学教学内容在很多方面表现为逻辑推导、图表、公式及其数学证明等内容,比较抽象,因而,单纯的讲授法往往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难以理解,或者即或理解了也只是知道原理而不会应用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经济案例可以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因而案例教学的介人,有利于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运用。
三、经济学案例教学方式的选择
1.讲解式。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自己选择就业还是就学来解释;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以学生自己喝水的亲身体会为例,喝第一杯水、第二杯水、到第三杯水的感觉,以此讲解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邻居种花及工厂污染来讲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等。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案例,使学生“乐”起来,使学生感到了经济学就是身边的学问,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
讲解式讲授的案例主要是针对知识点,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但这种方式由于其形式单一,往往导致教学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灵活性,而且在这种形式下,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师生间缺乏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还需要其他的案例讲授方式。
2.讨论式。讨论式即是由教师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从而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式的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在某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提出一个或几个案例,在课前以书面形式将案例素材交给学生阅读并准备,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在讲授公共产品的外部性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个城市建设规划中存在的外部性及“搭便车”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讲完市场结构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企业为什么要创造自己的品牌等等。讨论中应当注意,所选案例要符合所讲的理论问题,也不宜过分复杂,过分复杂会使学生难以解决案例所涉及的各种问题。教师在讨论时应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大胆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3.辩论式。在案例教学中,采用专题辩论的方法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组织辩论就需要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选择案例后,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通过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充分发挥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功能。如在讲授市场结构理论后组织学生辩论“彩电价格战是好还是不好”,讲完收人分配理论后组织学生辩论“中国现阶段的收人分配是效率优先好还是公平优先好?”等专题。组织专题辩论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一方式需要教师多花精力去组织、调动学生来参加,并且要维护好辩论秩序,使正反双方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教学课时有限,组织辩论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因此,组织辩论最好利用课外的时间。
教师在讨论式和辩论式的案例教学中,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作出决策和选择,从而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所蕴涵的复杂性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四、经济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案例的作用,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避免陷入案例教学的误区。经济学案例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忽视案例的作用,又要避免仅介绍案例,而忽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2.案例与理论怎样结合的问题。 案例教学大体分为四种基本模式,一是案例导入型,先“案”后“理”;二是案例证明型,先“理”后“案”;三是复合型,“案”和“理”有规律地结合。不同模式的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教学中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案例导入型案例在新课前先引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证明型案例一般在讲解完基本原理后再出现,起到印证原理、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复合型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时机要视教学实际情况而定,因为它们是“案”、“理”同步或“案、理”有规律结合,在此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创造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实现自主学习。因此,在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好案例与理论结合模式,使案例教学发挥更大的效果。
3.应选择恰当的案例。目前,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不是从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摘取的,就是从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MBA教学案例中移植过来,缺乏符合经济学教学特点、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案例。经济学也是一门跟现实有很强联系的实践性学科,学生要学好经济学,应该立足于实践,而不能只是面对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外国经济社会的案例情景,面对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显然,这样的案例不足以支持学好经济学的。在教学中,应该努力使用本土化案例,借鉴其原理、方法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服务于中国社会实践。
4.案例和有关专业相结合。经济学是经济类各专业的基础课。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应该尽量和其他学科相结合,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交叉的能力。如在讲述收人分配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时,可与现在中国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和高校助学贷款等结合起来;讲外部效应理论时可以和环境污染与发展战略关系联系起来;讲效用论可以和心理学联系起来等等。这样,在进行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时候,就不会局限于经济学自身的范围,而是拓展到其他学科,这不仅仅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其他课程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了解,更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树立运用交叉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1):55-57.
[3]饶龙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2007,(10):123-124.
篇8
Abstract: Economic law is a boring but practical course. Therefore, how to arouse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and better study and master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the course and then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resolving problems has become a highly concerned subject. Students may be attracted by massive actual cases related with legal knowledge. In this case, case teaching enables the student to understand the foundation of law in realistic living and work in an easier way.
关键词: 经济法;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Key words: economic law;case teaching;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267-01
0引言
著名的职业教育专家石伟平先生指出,“职业教育不同于以掌握符号知识为目标的普通教育,它是一种定向明确的从业准备教育,其所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对职业教育来说,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会了什么”,而不是“知道了什么”,这里“会做”比“懂得”更重要。经济法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既精通经济又懂法律的经济、管理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思维指导其专业实践的能力。
1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贯彻案例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涉及的实务性内容也较多,如果单靠以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会受到限制。但是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案例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学生中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使其激发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意识,就可以更好地实践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形成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因此,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它既是案例分析的出发点,又是案例分析的归宿。如果案例选择得不恰当,相关因素处理得不好,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贯彻案例教学呢?本人认为有以下三点:
1.1 案例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案例是经济法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领会、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如果案例与知识点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牵强附会,那么案例的使用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弄巧成拙,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问,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所选用的案例必须具有关联性、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注重与学生自身的专业相结合,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法律知识相互衔接,融会贯通。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大多从事与钱打交道的工作,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相关的《税法》、《票据法》及《会计法》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如果不慎遗失了支票,应该怎么办?还可以采取哪些补救措施?诸如此类的案例俯首皆是。平常我会让学生关注一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这个节目里面的案例都值得大家去深思,而且通过电视把整个案件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不错。
1.2 案例选择要难易适度,突出实用性和综合性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实务工作,其实只要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运用知识和总结经验的能力,进而能够在生活和工作当中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就达到了预期目的。案例是对知识点的解读,应该简单明了。无论是让学生讨论的案例,还是引导学生剖析的案例,如果案例中涉及的人和事过于复杂,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或依赖思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可以在书籍中找,也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最好选择一些容易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使他们产生现实感、求知欲,自然而然地想弄清楚案例的具体情况,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在讲完了《企业法》和《公司法》这两章后,结合大学生就业的情况,让他们思考:如果自主创业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企业形式?大学毕业以后参加工作,很多学生会选择租房子,那么在签订租房合同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如果发生了合同纠纷,应该如何处理?因此,在讲授《合同法》的时候,所选取的案例不光要让学生有兴趣,更主要的是使他们重点了解合同的订立、解除和发生纠纷时的解决途径,建立起自身的维权意识,掌握好维权的方法。因此,真实的并相对容易理解的案例可以增加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风险的了解并容易使他们运用已有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从而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3 就是案例教学方法要得当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教学实际。教学实践中,有关案例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如教师直接讲解、教师启发式讲解、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归纳点评、学生分组研讨等。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一来教师不用再在黑板上辛苦地板书,因为选取的一些课外的案例篇幅实在比较长,用多媒体来上课的话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二来多媒体教学有声有色,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鼓励为主,调动积极因素,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和质疑,并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有些教材在实训内容的设计方面做得比较好,由课内实训和课后练习两部分组成,这样的话课内实训以教师直接讲解或教师启发式讲解为主,课后练习则可以由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归纳点评;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案情,就可以采用分组研讨、课堂上辩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剖析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当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分析学生的讨论思路是否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是否得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总结
总而言之,在经济法课堂教学中贯穿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既让学生在兴趣中掌握了法律的基本原理,又能够了解如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防范相关的风险,培养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利用法律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淑清.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中参与式教学探析.教育与职业,2006,(12).
篇9
(一)有助于在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
案例教学法作为互动式教学方式,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进行探讨还是运用案例,都十分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与对话,双方均可全面陈述自身观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案例,激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有助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工作,并且产生初步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们学生发现、分析、讨论问题,再由教师集中讲授;课后再由学生形成相应的案例分析报告,进一步缩短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提升学习者们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有助于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要依据教学计划将内容灌输给学生即可,但在案例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全面理解理论知识,而且还应深入到实践中收集一手材料,并加工、整理为典型案例,这也是对经济法教师业务素质的一种锻炼。
二、经济法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一)全力抓好案例教学前各项准备工作
选择案例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案例应当新颖,尽可能贴近生活,要尽可能地选择近期司法实践中的案例,让案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运用案例来讨论司法实践当中所出现的新问题。二是案例难、易程度应当合理,也就是案例不应脱离学生们的知识背景以及实践能力,不能让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或等靠要思想。三是案例应当典型,也就是要围绕着所要讲解的主要内容以及理论来选择、编辑富有代表性的案例,从而实现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深化理解经济法理论的最终目的。
(二)认真抓好案例教学中的各项组织实施工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举例法、设疑法等具体方法来组织实施案例法的教学全过程。一是举例法。这是案例教学法中运用最广泛但也是最初级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指经济法教师在课堂中为说明经济法相关理论、制度而联系现实中的经典案例,从而让学生运用案例理解法律规定,实现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目的。比如,在讲解《商标法》时,可举“泻停封”牌泻药、“脏止依”牌卫生清洁用品等和名人姓名谐音的商标违法案例。二是设疑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典型案例,针对相关知识点设置疑问,让学生通过分析相应案例,回答教师的疑问,再由教师答疑解惑,实现掌握知识之目的。三是辩论法,主要是让学生模拟法院审案情景来处理相关案例。这一方式不仅便于教师讲解相关法律理论,而且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理论知识。四是旁听法。主要是配合授课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旁听。这一教学形式的实施需要高校教学部门与司法部门共同进行。
(三)积极抓好案例教学后的总结和实践报告
在案例分析教学课结束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以讨论为前提进行深入思考,并撰写实践报告,从而深化理解与拓展思维空间,锻炼其司法文书的写作水平。经济法的理论性非常强,应用性更强,学生一定要使理论更加紧密地结合实际。案例教学应当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以阅读与理解案例为出发点,认真分析经济法案例,从而找到经济案件中的争议点,找出合理的法律法规作为自身观点的依据,集体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思维能力与技能锻炼,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进一步推进经济法教学的几点思路
(一)进一步提升经济法教学的实用性
使用案例教学法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知识的更新,法律也应与时俱进,不断修改,从而丰富现实与相对较为固定的法律条文间所具有的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以往的经济法案例难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唯有贴近现实的经济法案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方面的知识,提升其实践认知以及职业发展能力。在经济法课堂教学中所用到的案例,一定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此才会具备时效性。
(二)进一步提升经济法教学的感染力
利用好经济法教学中的多媒体资源,能够让教学材料以及内容变得更为清晰和直观,学习者们也能更加简便和快捷地理解教学素材的含义,让教学过程变得更为情景化与形象化,这样一来也就更加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法案例分析课堂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为丰富多彩,其效果也会愈加显著。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运用
《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概念抽象、理论深奥等诸多难点。如何生动形象地讲好该理论体系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摆脱学习中的困惑、缓解厌学情绪;更好地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具备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引起注意:
一、精心取舍改进完善教学案例的选配
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关联匹配的准确性、适应性等内在因素,是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可见,案例教学之“法”的改进完善首当其冲的就是案例的精心选配。
1.选择国外案例强调在“趋利避害”上下功夫。应舍弃因文化背景等差异较大使学生难以入情入景引起“水土不服”的;要选取中西文化之间矛盾冲突较小、二者容易融合贯通的;便于“移花接木”进行改造替代的;甚至于中西文化或观念中某些彼此之间不矛盾、零冲突可以无缝对接的案例。
2.选择自主案例坚持在“就地取材”上做文章。微观经济学是跟现实联系很强的实践性学科,研究运用案例要立足于现实与实践;因此,关注本土经济促进案例本土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向。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不能只是面对脱离中国实际的和没有体验过的西方社会案例情景;以中国经济发展为背景研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或问题,为经济建设服务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仅从国外引入案例,并不利于有效借鉴其相关原理、方法来总结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所以,选取案例要依托我国经济发展背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我国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现象、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基本能力的需要。
3.案例选取渠道着力在“与时俱进”上求突破。案例选材既要在横向上从中外文化的多元与差异中,寻求融会贯通;也要纵观古今多层次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着力精挑细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案例选择提供了丰厚资源。包括诗词成语、寓言典故等,都是案例选取的极好素材。比如以“杀鸡儆猴”来讲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通过分析“空城计”的故事掌握信息不完全的意义等耳熟能详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我们更要“与时俱进”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情况。尤其是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电视等包罗万象、高度集成;图文并茂、音像俱全;平面立体、动静兼备;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和时效性、新颖性、多样性等优势,理当成为案例选材的重要渠道。
二、精细琢磨改进完善教学形式的运用
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是为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服务的;而教学形式则是为案例教学服务的,采用何种形式进行教学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效。所以,灵活选用与案例相适应的形式组织教学获取好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1.案例教学形式的改善要有利于激发教学动力。微观经济学有许多理论、概念或专业术语等,教师在讲授其中某些概念、原理时是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教师讲课费劲,学生难听懂容易困倦或厌学;特别要强调教学包涵了教与学两个方面,老师讲课受阻、热情受挫,其负面影响也是不难想象的。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形式要以提高教学兴趣、激发教学热情、强化教学动力为目标进行设置。如果依旧理论教学先行,使学生的新鲜感、求知欲在深奥理论、抽象概念等枯燥乏味的蹂躏下渐渐消损,其结果事倍功半也就在意料之中。
那么在目标理论出现前先行介入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寻机切入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就是切实可行的。它对提高教学兴趣、激发教学热情、强化教学动力、优化教学成果的作用显而易见:案例介入时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求知欲等与学习动力相关的积极因素还未被消磨,有利于案例在这些因素的驱使下引起学生关注。如果选取的案例含有重大事件、公众人物或趣闻轶事等其中的某一要素,那么众所周知的事件、家喻户晓的人物、感同深受的场景等都极易吸引学生眼球;使之产生兴趣逐渐融入,不知不觉置身案例教学之中。体现目标理论的知识点溶化在案例里,通过饶有情趣的话题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吸收;有利于教师把握时机适时切入目标理论,被学生分散消化的知识点通过分析思考向靶标会聚附着;在教学兴趣被维护、热情被激发、动力被强化的氛围里,分散的知识点与系统的原理相互验证、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掌握理论基础,这样的教学势必会事半功倍的。
2.案例教学形式的改善要有利于增添教学活力。运用于案例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已比较丰富、也日臻成熟逐步完善。有讲解式、讨论式、专题辩论式、角色扮演式,导入型、验证型和复合型等等。但是,案例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运用等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比如对某案例的教学是采取单一形式进行,还是与其它一个或多个形式结合并举;是以所选用的教学形式按序逐一展开,还是几种教学形式穿插交替进行;又比如教学手段是采用传统的讲述加板书,还是采用多媒体视频影像;是单一手段,还是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等。所有这些都是可变的,是可以依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设计、调配和组合的。
- 上一篇:小学课外阅读知识
- 下一篇: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