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抑郁的辅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对抑郁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2012年3月~2013年6月筛选心身门诊抑郁症患者的家属44名,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实施团体辅导,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干预结束后对两组进行比较,观察团体辅导对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效果。结果:试验组干预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团体辅导可以提高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 团体辅导;抑郁症;家属;心理健康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78
抑郁症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是心理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抑郁症给患者及家庭成员带来的痛苦难以用语言形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是相互影响和互相依赖的,患者家属因为长期与患者相处,工作或生活必须做出较大的调整来满足患者的需要,难免会使家属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并带来多方面的损失,如经济状况的影响、休闲活动的减少和自由支配时间减少,而产生情绪问题[1]。2012年3月~2013年6月对我院抑郁症患者家属进行团体辅导的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身门诊抑郁症患者的主要家属44名。平均年龄(39.64±9.309)岁。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家属与患者共同生活,均知情同意参加的本次研究,44名家属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家属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与患者的关系、城乡、收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干预方法,试验组实施团体辅导干预方法。干预结束后对两组进行测评,考察团体辅导对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
1.2.1团体辅导活的实施方法团体辅导共8个单元,每周1次,每次1单元,每次2 h。活动地点在我院心身科团体辅导室。团体性质为治疗性、教育性和具有固定成员的结构性团体。团体辅导总体方案名称为“同舟共济,共同成长”。主要形式:讲解、材料学习、讨论与分享、角色扮演、作业讨论等活动形式。团体辅导方案:(1)团体初期阶段(第1,2次)。使成员了解团体的运作方式、目标和团体规则;增进成员互相认同感。如热身活动(相见欢)、自我介绍(叠罗汉)、秘密大会串(请成员将目前有关面对抑郁症患者最感困惑的方面写下,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采用讨论、示范、角色扮演、书面资料提供等逐个解决)等。(2)团体发展阶段(第3~7次)。主要主题有压力释放、情绪管理、有效沟通和社会资源利用。帮助成员学会调节紧张情绪,掌握自我放松的要领和技巧,使用合理信念来管理情绪,学会交往技巧,增进成员间信任和接纳,提高交往能力,挖掘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外界资源。主要的活动有“把压力吹跑”“最近比较烦”“快乐清单”“只有一个橘子”“清理垃圾桶”“我想有个家”“能量聚集”等。(3)团体终结阶段(第8次)。帮助成员处理对分离和结束团体的情绪,评价团体的影响作用,成员要针对自己想要做出的改变和如何实现这些变化,做出选择和计划。主要的活动“笑迎未来”“感恩的心”等。
1.2.2调查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该量表包含90个项目,包含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每一个因子反映出被试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每题采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总分是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是评定1周以来的时间。它具有容量大、效度好,已较广泛应用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
1.3评价方法记录辅导前后两组家属SCL-90各因子得分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ɑ=0.05。
2结果(表1)
3讨论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团体辅导提高了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心理健康水平,并减轻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症病程长、易复发,使家人的负担极为沉重。患者情绪抑郁,必影响家庭生活氛围,家庭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容易产生疲劳感,出现睡眠问题等躯体化障碍。照顾抑郁症的家人是一个压力源,不同程度给抑郁症的家人带来了多方面的困难,对整个家庭造成冲击。Ray发现个体在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3]。抑郁症患者家属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抑郁症患者对其家属的影响涉及到心身健康的多个方面,突出表现在自尊、性功能、精神紧张度、睡眠、婚姻家庭、认知功能、正负性情感、躯体不适、娱乐及经济等方面[4]。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需要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从另一个角度可知,要想有效帮助抑郁症家庭,仅依靠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家庭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焦点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上,协助实现“健全”家庭的功能,改善不良家庭关系,减少患者与患者家属之间的负面影响[5]。将心理健康干预教育落到实处,把对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干预作为患者疾病治疗的一部分,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团体辅导提供良性的团体氛围,具有支持性心理治疗作用。在团体辅导干预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团体氛围,成员通常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一种“原来我们都一样”的感觉,自己遇到的问题别人也正在面临,从而减少焦虑和不安,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互相尊重的融洽团体气氛,在团体中彼此接纳,获得认同感,增进了互助合作的精神,激发成员的思考力,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家属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家属实施团体辅导提高家属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家庭和谐,可以更经济、更有效地满足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干预的实际需求,是一种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Highet NJ,McNair BG,Davenport TA,et al.How much can we lose:carer and family Perspectives on living with a person with depression[J].Med J Aust,2006,181(Suppl.7):S6-S9.
[2]常会丽,于海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14(4):63-65.
[3]王继堃,赵旭东.抑郁症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39(1):21-23.
[4]李梅枝,龙浩文.抑郁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9-10.
[5]罗锦秀,彭菊意.系统家庭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4,3(1):55-56.
(收稿日期:2014-04-22)
(本文编辑刘学英)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动力学团体;自评量表
中图分类号:G44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18-02
探讨动力学团体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意义,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动力学团体成员通过招募而来,入组前进行1次~2次咨询,了解其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入组动机、成员对团体期待,主要问题等等。按着有入组意愿、存在人际交往困扰、情绪问题的标准选出7名学生参与辅导。对照组成员则是从大二学年中随机选取的20名学生。测评量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辅导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辅导组接受动力学团体辅导,每周1次,进行12次。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
(3)动力学团体实施过程。动力学团体治疗目标:在团体安全与接纳的氛围中,使成员适应不良或低效的情感、行为及人际关系模式得以呈现并改变。12次的团体活动定义为短程动力学团体。那么多长时间的治疗才算短程呢?有人定义短程治疗为低于20次~25次的治疗。具体实施过程为:在团体情境中自然呈现出团体成员的不良人际交往模式及主要的防御机制,通过小组的互动促使成员对自己不良交往模式及防御方式进行思考,并与过去的成长经历连接以产生领悟。进而重新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并感受新的交往模式和防御机制带来的新体验,当这种新的模式通过实践不断应用之后就可以慢慢延伸现实生活当中。
二、结果
(1)辅导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法,通过SAS软件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因子都为正态分布。对正态分布的因子采用成对数据的t检验,来比较辅导组前测和后测数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由表1可以看出,辅导组各因子后测均值低于前测均值,辅导组前后测比较只有阳性均分检验p
(2)辅导组与对照组组间前测差异性检验。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法及F检验法可知,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总均分和阳性均分的分布是正态,并且满足方差齐性,因此,用Pooled检验法进行精确的两总体的t检验。而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其他虽然分布是正态,但不满足方差齐性,所以采用Satterthwaite检验法进行近似的两总体的t检验。
由表2可以看出,根据Pooled检验法前测组间强迫因子p
(3)辅导组与对照组组间后测差异性检验。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法及F检验法可知,躯体化、抑郁、敌对、恐怖、其他的分布是正态,并且满足方差齐性。因此,用Pooled检验法进行精确的两总体的t检验。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阳性均分虽然分布是正态,但不满足方差齐性,所以采用Satterthwaite检验法进行近似的两总体的t检验。
由表3可以看出,根据Pooled检验法后测组间抑郁因子、其他因子p0.05,无显著差异。又由Satterthwaite检验法可知人际敏感、阳性均分的检验p0.05,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1)辅导组各因子后测均值低于前测均值,辅导组前后测比较只有阳性均分检验p
(2)前测组间在强迫因子、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因子有显著差异、焦虑、精神病性、总均分、阳性均分有极显著差异。后测组间抑郁因子、其他因子、人际敏感、阳性均分有显著差异。从组间比较来看,前测组间有6个因子、总均分、阳性均分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后测组间只有三个因子及阳性均分有显著差异。从中可以得出结论,辅导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在减小。
(3)与同期进行的团体沙盘比较,发现沙盘团体辅导前辅导组与对照组在症状自评量表测试中,在7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经过辅导,10项因子均无显著差异。证明辅导前辅导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辅导后无显著差异。辅导组前后测的结果显示,沙盘游戏团体对治疗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6个因子达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对偏执、其他2个因子达到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从短程动力与沙盘团体比较来看,沙盘团体在具体的因子方面改善明显,而短程动力性团体在阳性项目均分上有改善,对于某一个具体因子改善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吕伟红.对动力学团体应对和治疗自恋型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03).
篇3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干预性研究; 高校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135-03
收稿日期:2013-03-16
作者简介:管秀雪(1982-),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大学生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并日益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一些贫困生无法摆脱家庭贫困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压力,受着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重压。[1]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低自尊[2]、焦虑抑郁[2]、人际交往状况较差[4],应对和防御方式比较消极[5]等。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立足于团体,帮助团体成员自我探索、自我指导、自我成长,使其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功效。近年来,有部分研究者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贫困生实施心理干预[6],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而这种方式是否具有普适性、如何提高辅导技术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对象,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实施干预,旨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技术和积极意义,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东北某高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提出申请且出示民政部门贫困证明,由师生共同参与选定)中,通过海报、问卷调查的方式招募团体成员(排除有严重心理问题者),从中筛选24名作为被试。为检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和实施效果,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对象详细资料见表1。
2.研究方法
(1)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名心理健康协会同学担任助理,每次辅导按照“暖身—活动—反思—分享—总结”的程序进行,时间为2小时左右。辅导方案具体内容如下:第1单元为团体建立阶段(开启幸福之旅);第2单元为人际提升阶段(缘来一家人);第3单元为价值澄清阶段(贫穷贵公子);第4单元为探索领悟阶段(遇见最美的自己);第5单元为目标重建阶段(我的大学我做主);第6单元为成长分享阶段(向着未来奔跑)。
(2)评价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编个人信息表、团体效果评估问卷作为辅导效果评价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共90个项目,是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编制,各20个项目,主要评价个体的抑郁和焦虑程度,用总分作为评价指标,标准分越高,症状越严重,广泛用于情绪状态的评定。
自尊量表(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10个项目,得分越高,自尊程度越高。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
(3)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两次施测设计。实验组接受共6次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则不安排任何形式的活动。
(4)统计方法 调查采用集体施测,问卷当场收回,采用PASW Statistics18(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SCL-90、SAS、SDS、SES方面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说明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
由表2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生在SCL-90量表中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显著下降(p
由表3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生SAS得分显著下降(p
三、讨论
1.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的辅导方案以高校贫困生自我成长为主题,围绕导致高校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设计,如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消极的情绪体验和缺位的社会支持等。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成员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SAS焦虑得分、SDS抑郁得分显著降低;SES自尊得分显著提高。同时,实验组成员在团体分享和书面作业环节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也给予了肯定评价。总之,为期6期共6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明显效果,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①
2.创设安全、尊重、融洽的多维人际互动辅导团体的重要价值
高校贫困生多数来自偏远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较拘谨内向、胆小敏感。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是站在“四不”(不说服、不批评、不论断、不忠告)的立场,用“欣赏”和“关注”了解团体成员。同时,团体成员之间互为情感支持力量,相互帮助和鼓励,大大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敏感和顾虑,减轻了焦虑体验。正是这种安全、尊重、融洽的团体氛围,使团体成员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不设防地开放自己、探索自己,有利于团体成员重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自尊、自信、自强,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注重互动性倾听与表达,改变高校贫困生不合理的“贫困”认知
已有研究表明,同样是贫困生有人抑郁,有人乐观,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待“贫困”的态度和对“贫困”的不同认知模式。[7]因此,改变不合理的认知,理性认识贫困,是提高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之一,倾听自己的独白,可以把问题作为外部存在加以体验;倾听他人的故事,可以感悟生活,获得积极的力量支持。在倾听和表达过程中,成员被压抑的情绪、情感借助语言得以宣泄,不但将过往的经验重组,获得积极的、合理的贫困认知,而且促进了团体成员正视贫困、悦纳自我。
4.贯穿积极的心理练习,改善高校贫困生消极的“贫困”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直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8]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贯穿“快乐放大镜”、“红色轰炸”、“真情告白”、“戴高帽”等积极的心理练习环节。这些环节一方面可以使团体活动变得有趣、活泼,促进团体成员身心投入,提高觉察能力和体悟能力,增强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另一方面,这些环节可以助人自助,提高团体成员自我成长的能力,指导成员在辅导后坚持自我发掘,从而使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好的长期效果。
5.辅以写作叙事辅导,唤起高校贫困生正视“贫困”的生命力量
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后,要求每位团体成员编撰自己的人生故事,将过去、当下、未来有机结合起来,故事可以是隐喻的,也可以是直白的。写作的过程是被试自己与自己对话,是理智和情感的博弈,也是心路历程的展示。在团体成员的故事中发现,团体成员不约而同地将艰难、困惑、无助等作为逆境的磨炼,成长的动力,成功的源泉。这种写作表达有助于团体成员理性审视自己,减少消极逃避情绪,突破心理障碍,唤起内在的生命力量。
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值得在高校贫困生中推广。
注 释
① 陈秀珍.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9):1328-1360;张鸿如.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认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论,2004(7):54-57;李洪波,胡子秀.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137-140.
参考文献
[1] 汪明春.积极心理学与故事叙事取向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应用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98-99.
[2][5] 康育文.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篇4
关键词:自杀意念 认知行为疗法 团体辅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98-03
在我国,新生心理测试与访谈跟进是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环,其中对新生心理危机隐患进行排查更是测试中的重要目的,目前很多高校多半使用UPI、EPQ或者SCL90等工具对新生自杀风险进行排查[1],然而排查后的访谈筛查工作与干预工作任务却非常繁重,一对一的访谈、干预往往难以满足普查后众多危机个案的处理。
自杀行为是在校大学生意外死亡主要的方式,而自杀意念(Suicideideation)是自杀行为发生的最为敏感的影响因素。[2]自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自杀意念的出现,所谓自杀意念,是指偶然体验到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或实现此目的外显行动。[3]虽然关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研究结论不统一,但大部分研究者均认为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是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例如李茜(2016)等研究都发现,及时对高自杀意念学生进行面谈咨询,能有效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4];杨新国(2015)应用研究性心理咨询模式的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进行干预,也得到了良好的干预效果[5];管晓琴(2004)应用认知疗法对大学生个体自杀进行干预,发现认知疗法能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6];还有人应用积极取向和团体辅导干预轻度自杀意念大学生等[7],这些干预方案均显著降低了大学生的自杀意念。
国外许多研究者也对自杀和自杀意念进行过大量的研究,Miller对以往行为治疗自杀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行为治疗能有效降低成人自杀行为[8];Labelle给予30名自杀青少年12次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其抑郁和绝望感减少,认知和自我控制方面显著提高。[9]
大W新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脱离家庭走向独立的世界,有着独特的心理变化,对他们的自杀意念干预使用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可行?本研究拟通过认知行为取向的生命教育团体辅导,拟探索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其自杀意念干预的可行性。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高校新生测试后625名高自杀意念学生(SOISS标准分得分高于60)进行访谈,经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逐一访谈后共筛出89名学生报告有明显的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然后从中选出60名自愿参加本研究的被试,其中3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另外30名作为对照组由专人进行跟踪关注但不予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男生16名,女生14名。
(二)研究工具
1.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
共26个条目,包括绝望、乐观、睡眠3个因子及掩饰效度因子。条目均以“是”或“否”记分,得分越高,则自杀意念越强。总分由前3个因子分相加而成。本研究采用标准分,总分≥60分作为筛选有自杀意念者的量表划界点。该量表科隆巴赫一致性系数为079,四个月后重测信度为086,适合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各年龄段的人群。[7]
2.抑郁自评量表(SDS)
由Zung于1965年编制,反映被试的抑郁主观感受以评定抑郁程度,共20个项目,采用4级平分,得分越高抑郁症状越重[8],该量表经过大量研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科隆巴赫α系数为0798。
3.焦虑自评量表(SAS)
该量表由Zung编制于1971年,包括20个自评项目。其中有15项是正向评分,5项反向评分。采用1―4级评分法,量表中20个项目分数相加,得到粗分,将各题及总分的原始分数乘以125即得到各题及总分的标准分,得分越高焦虑情绪越重。
4.大学生人格问卷(UPI)
UPI是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直译为大学人格问卷)的简称。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精神卫生状况实态调查而使用。量表采用是1、0计分,共64道题,总分超过25分视为存在一定心理问题。UPI具有较高信、效度(Cronbachsα=0871,效度检验r=-0701,P
(三)研究程序
团体辅导总共包括8次活动,每次活动3小时,协调组员时间后安排在晚上进行。研究的量表施测安排在团体辅导开始前1周进行前测,结束后1周进行后测,结束后3个月进行追踪回访。对照组未实施任何干预,仅由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进行关注,并在同样的时间进行前测和后测以及追踪,并在最后进行追加辅导。
根据前人研究,要对自杀意念进行干预,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干预,包括社会支持、自信、生命态度、人生规划等。根据这些研究结论,本研究根据高自杀意念新生的特点,采取团体辅导方法,构建辅导和成长相结合的团体,包括破冰、人际关系、自信心培育、社会支持、人生规划、生命认识、感恩生活和珍爱生命八个模块,旨在通过团体互动,纠正不良生命态度,珍爱生命,减轻自杀意念,提高生活能力。具体方案如下:
每次团体活动中,均分为热身、主体活动和结束三部分。其中热身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小组气氛,使彼此感觉更加接近,创造小组的凝聚力,使成员更投入小组活动。主体部分是当次团体活动的主题,团体成员完成一张与当次活动主题相匹配的活动单,在每个组员都完成活动单之后,全体组员在小组内共同分享活动的内容。
(四)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10forwindows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
二、结果
(一)认识行为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的干预及追踪结果分析
经过8次辅导和三个月的追踪,自杀意念的改变结果如下:
通过表2可以发现,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自杀意念总分及三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t=6839;3179;2812;4435,p
(二)认知行为团体对自杀意念学生焦虑、抑郁及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干预组在实验前的测试中焦虑、抑郁以及UPI各量表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上显著差异。在干预结束之后,实验组SDS、SAS得分均显著降低(t=23462;t=-4792;P05),但是在实验干预结束后三月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实验干预效应在三月后仍然存在,实验组的得分与干预前相比三个量表得分差异均显著(t=32876;t=6805;t=-3295;P
(三)讨论与分析
大学生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新生档案的建O为后续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心理教育、宣传等提供数据佐证。而普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筛查学生心理危机隐患,黄艳苹(2012)等指出,高校心理普查工作应该引入自杀意念的排查工具。[10]本研究采用夏朝云编制的SOISS自杀意念问卷考察大学生自杀意念水平[11],〖JP2〗筛查出高自杀意念个案165个,检出率为135%,这与许多研究结论较为相符,但是经过访谈后得出真正具有自杀意念的人数仅为89个,这个比率低于前人的研究,这也与前人研究大部分是从量表得分进行的统计和筛查,并没有经过临床谈话的原因有关。
本研究是针对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团体辅导。虽然有些研究者对大学生的自杀意念采用过积极团体以及咨询性团体进行干预,并得到积极的干预效果[12],但是大学新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刚刚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有着和其他年级不一样的心理特征。关于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研究也有研究者曾做过探讨,例如黄艳苹(2013)发现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并且与焦虑、抑郁和心理健康等具有显著相关,并且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新生的自杀意念预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13]
本研究通过两周8次的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者进行干预,结果发现认知行为治疗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新生的自杀意念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这与吴远(2006)等人应用认知疗法对自杀的干预研究一致[14],也与秦矗2016)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干预研究结果一致。[15]虽然自杀意念和抑郁、焦虑等情况症状有其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并且间隔五个月后的修复效果显著,但是与实验组相比,无论在干预结束后或者在三个月后的追踪进行调查,自然修复的效果也远低于团体辅导的效果,两者差异非常显著。从此也可以分析出,经过了团体辅导的学生,自辅导结束后到3个月的追踪时,自我修复能力也更强,他们在自杀意念总分和绝望、乐观以及焦虑、抑郁、心理健康因子上的得分都要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认知团辅,使他们掌握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后面的日常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困难更能自行化解。
总的来说,认识团体辅导对高自杀意念新生的干预具有显著的效应,但是本研究没有考察个体访谈与团体辅导两者的干预效果差异,这也是今后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林静.大学生人格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相结合用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8-29.
[2]杨振斌;李焰.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5(15):89-90.
[3]李亚敏,雷先阳,等.中国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元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4):117-119.
[4]李茜,李翠,王伟.对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干预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10):90-91.
[5]杨新国,段修云,徐明津等.基于研究型心理咨询模式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72-73.
[6]管晓琴,吴远.大学生自杀及其认知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458-460.
[7]郑小方,陈华莲.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47-49.
[8]MJ Rotheram-borus,J Piacentini,S Miller,F Graae,D Castroblanco.Brief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 suicide attempters and their famili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4,33(4):508-517.
[9]R Labelle.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or depressed and suicidal adolescents[J].Neuropsychiatrie De Lenfance Et De Ladolescence.2012,60(5):S123-131.
[10]黄艳苹,李玲.高校心理普查危机因子检测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37-39.
[11]夏朝云,王东波,何旭东等.自杀意念量表信效度评价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2,2(13):23-25.
[12]李欢欢.校园自杀的风险因素与干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6:51-53.
[13]黄艳苹,李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7):806-808.
篇5
人类在享受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的高效、舒适与文明的同时,却由于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与日俱增和压力舒缓渠道的匮乏,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到抑郁症的折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全球抑郁人口多达1.2亿人,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每年给中国带来的经济负担达到了621.91亿元。大学生承受着诸多的烦恼与困惑,在社会优势群体的光鲜外表下,心灵的迷茫很难得到公众的真正理解,“郁闷”已成为大学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头禅。我国学者对青少年抑郁的研究显示,大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可高达18%—36%。抑郁情绪导致大学生学习、交往、生活方面遇到障碍,自伤、他伤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引导大学生关爱自我,走出抑郁倾向,建立和谐的身心健康机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二、大学生常见轻度抑郁倾向的特点
大学生轻度抑郁倾向的常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认知偏差,倾向于以消极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对现状有所埋怨。二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三是社交退缩,对学业与生活表现出无所谓,不感兴趣。尽管这些表现一定程度上与抑郁症有类似之处,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未达到抑郁症的症状标准。因此,我们称之为轻度抑郁倾向。
大学生轻度抑郁倾向在不同的年级、性别、环境间具有显著差别。
1.不同年级的学生抑郁倾向存在显著差异。
大一新生的抑郁程度最高,主要原因是未考上理想的院校或专业、远离家乡生活不适应、不适应社交圈变化、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变化等。其次是大四,主要原因有就业压力、处理大学恋情等。大二和大三的抑郁程度较之前两个群体较低,且大二和大三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性别的学生抑郁倾向存在显著差异。
抑郁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女性抑郁患者是男性的两倍。女性经历悲伤时会想到可能的原因及其对她们感受的意义。相反,男人则试图通过集中注意于其他事情或者投入体育运动来积极地分散自己的抑郁情绪。
3.大学生抑郁情绪与生活环境紧密相连。
大学阶段是人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阶段,大学生仍然处于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可能引起抑郁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影响程度较高的十种生活事件依次为就业(升学)压力、亲友死亡、亲友患急重病、恋爱不顺利或失恋、学习负担重、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家庭经济困难、被人误会或错怪、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
三、心理调节对策
既然抑郁倾向的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那么相应的心理调节对策也就应当是多维度的。
1.接受专业心理辅导
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关注,纷纷成立了正式的心理健康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培养兼职心理咨询师,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为大学生抑郁倾向的调节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寻求专业、半专业心理辅导,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途径:一是一对一的专业心理咨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三是朋辈辅导。每种方法的效果各有千秋,但都是心理辅导的好方法。
2.参加丰富的校园活动
所谓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校校园特定环境为背景的学校文化精神和氛围。一般来说,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总是通过一定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精神、心灵、性格、素质的塑造。当个体融入到集体中,充分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示自我才能,获得充足自信,结交一些朋友,具有抑郁倾向的学生往往就会变得乐观、开朗。
3.自我调节
(1)运动法
不同的运动形式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压力,放松心情,减轻抑郁情绪,使人们精力充沛,增加平衡性及柔韧性。从总体功能上来讲,运动疗法安全、有效而且简单易行,但进行新的运动项目之前,一定要同医生商议。结合抑郁倾向及各项运动的特点,在此主要介绍四种运动:一是慢跑。慢跑可以改善睡眠,增强体质,愉快心情,还可以净心宁神。二是乒乓球。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全身运动,可以锻炼全身,集中注意力,使人灵活起来。三是登山。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登山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同时也在克服困难的同时看到了更壮观、更宏伟、更辽阔的风景。对于具有抑郁倾向的学生来说,登山是一次锻炼身体的过程,更是一个锻炼毅力、体验生活的过程,对于他们的消极思维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四是瑜珈。瑜珈的功效之一,便是帮助人放松身与心,以最自然的疗法消除身体的不适。瑜珈的最精深的内蕴不仅在调身,而且在调心;既塑造人外在的形象,又关照人内在的感受,给人一个源自内心最深处的力量。
(2)社交法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抑郁倾向的人常常不愿意与人交往,久而久之就容易丧失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撑。社会支持是指被支持者所觉察到的来自重要他人或其他群体的肯定、尊重、关爱和帮助。研究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良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根据刘春梅的研究,大学生感受到来自重要他人的肯定与支持、陪伴与亲密感、满意度主要与SCL一90的抑郁、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来自重要他人的冲突与惩罚与SCL一90的9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可见,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大学生抑郁症的自我治疗中要重视良好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与利用。
(3)积极日记法
积极日记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写积极日记,发掘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积极的一面,进而改变一个人消极的思维方式。“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具有抑郁倾向的人往往只看到反面、消极面,从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斗志。积极日记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建议患者每天自由地书写,不限题材、体裁,不限字数,不予检查,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从乐观、积极的角度看待笔下所写之人、事、物。坚持半年左右,写日记者往往已经学会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对于抑郁倾向的人而言,犹如釜底抽薪,是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的。
(4)阅读法
阅读心理治疗源于古代,流行于现代。阅读疗法是一种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达到修身养性、建立新的认知、调节情绪、重塑行为模式等目的的心理治疗方法。阅读疗法的特点是:治疗目的藏而不露,治疗过程潜移默化,治疗方法温文尔雅。笔者推荐一套用于阅读心理治疗的文集——《阅读心理治疗》,该文集有5本,分别是《大自然是一间疗养院》、《人生一首未完成的诗》、《挖掘你的快乐之源》、《习惯铸造人格》和《音乐的精神分析》。如果能够每天大声朗读一段或优美、或宁静、或恢宏、或幽默的文字,自我调节效果是非常好的。
(5)音乐欣赏法
音乐疗法是一种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治疗方法,是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音乐治疗疾病的学科。在心身疾病的防治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它将成为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的主要手段之一。音乐疗法是音乐艺术与医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综合的应用,音乐疗法简便易行,无须特殊设备,在基层医院及患者的家中尤其适用。在医疗资源尚不充分的今天,对提高心身健康,辅助治疗各种疾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使用音乐疗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自信自强”,树立康复的信心和勇气;第二是“对症下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音乐,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人士,如擅长使用音乐治疗的医生、心理咨询师等;第三是“随机应变”,根据病情缓和的程度变换不同的音乐。
篇6
关键词:中学生;抑郁情绪;心理辅导;色彩疗法
中学时期处于人生最活跃、最多姿多彩的时期,也是个体由依赖性转变为独立个体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中学生切断以往对家庭的依赖,开始构建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这一时期,各种矛盾与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学生出现许多心理问题,而又无法得到及时解决,使得相当比例的中学生罹患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甚至疾病与障碍。抑郁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杀手,抑郁情绪轻则影响中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引发抑郁症从而导致自杀及自残等严重后果。对有抑郁情绪的学生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其抑郁程度可能会不断加重。如何才能让中学生更有效地消除抑郁,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在生活中建构积极乐观的合理情绪,正确认识自我,无条件接纳自己,是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本文利用色彩对个体视觉及心理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改变中学生的色彩偏好,来逐步改善中学生的抑郁状况,帮助其实现情绪的积极转变,建构合理独特的内心世界,走出以往的灰暗世界,迎接七彩炫烂的人生,创造更加多姿多彩的中学生活。
一、色彩疗法概述
(一)色彩疗法的基本原理
色彩心理是指客观色彩世界引起的主观心理反应[1]。人们在接触不同波长的光的时候,在产生色感的同时,必然产生某种来自心理层面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情感。颜色是由不同波长的光波引起的,可分为彩色和非彩色,非彩色通常有黑、白、灰三种,彩色是指除黑白灰三种颜色以外的其他颜色。颜色本身是客观的、确定的,但颜色对人产生的影响却是多样的、不定的。人类的脑神经对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兴奋度。如红色可提高兴奋度,而灰与白正是人类色彩兴奋区上的盲点,会使人的情绪处于低潮,诱发忧郁症。颜色的心理效应是指,人们在感知颜色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反应,形成某些特定的心理效果[2]。
色彩疗法,也称颜色疗法,简称色疗,是通过让病人眼观目睹各种有关颜色,从而产生刺激,以促进疾病和身心的康复,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颜色令人体能量达到平衡状态,当心理出现异常时,心理能量可借由色彩所带的能量来平衡调整。颜色刺激人体的能量改变,影响人类的心情及心理平衡,进而影响身体机能。但色彩所带给人的视觉心理功能受到思维者的年龄、性格、经历、民族、地区、环境、文化、修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人所处的色彩环境不同,他(她)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身体的感受也会不同。
色彩影响人们的内在与外在。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就证明了色彩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如:蓝色能降低血压与脑波的活动;新生儿的黄疸可以通过蓝光照射得到治愈;阳光的照射可以帮助人们对维生素的吸收。此外,色彩还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帮助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和观念。譬如,出门前,好好思考一下今天的场合,然后选择服装的颜色。色彩搭配得好,除了可适度表现个人的特质与形象外,连心情都会变好,也能赢得众人的目光。如果色彩挑错了,也许你一整天的心情都会阴沉不振。如果一个人心情不好时,遇见一个穿着靓丽色彩衣服的人,他的心情可能会瞬间发生变化。
(二)色彩疗法在中学生抑郁情绪辅导中的可行性
1.抑郁中学生的色彩偏好
抑郁情绪是所有消极情绪中危害最大的一种心理情绪。陷入抑郁情绪的人,往往萎靡不振,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对很多事情麻木不仁;甚至不能去爱别人和体会别人对他的爱。通常人们在遇到挫折时产生抑郁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抑郁情绪长期得不到调节,不断加强和持续就会发展为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可从轻度的情绪不佳到严重的抑郁,有别于正常的情绪低落。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在抑郁心境的影响下极易发生自杀、自残等恶。
色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主外向型性格的人对蓝色有偏好。有研究发现,心理异常的男女中学生色彩的喜、恶态度具有较强的转移性、集中性。大多数中学生都曾表示他们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颜色的敏感度有较大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原来喜好的色彩会出现“屏蔽”,暖色调逐渐褪去,出现在眼前的是冷色调。抑郁的中学生大多偏好黑白灰等非彩调。有抑郁情绪的中学生常有睡眠问题,表现为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睡眠质量差等。抑郁症患者易早醒,尤其易在清晨3~5时醒来,而面对黑夜,黑色的沉重使其情绪更加糟糕,此时情绪严重低落,自杀的危险最大。同时,他们在着装、生活习惯等方面会不由自主地向黑白灰色调靠近,他们认为暖色调太招摇太显眼,情绪抑郁就会变得退缩,而黑白灰色调因为不显眼,能够帮助他们进行“自我防御”,因此,他们逐渐把生活变得让黑白灰“一统江山”。
2.色彩疗法在中学生抑郁情绪辅导中的可行性
白色是全部可见光均匀混合而成的,称为全色光。白色带给人们的心理一种干净、纯洁、清白、扩张的感觉,但是白色也给人一种凄凉、冷清、尊重、缅怀的感觉,所以白色在中国常用于悼念死者。而黑色完全不反射光线,在心理上容易联想到黑暗、悲哀、恐惧、无助,给人一种沉寂、神秘的感觉。由于黑色在视觉上是一种消极的色彩,所以自古以来让人觉得它和死亡或不吉祥相关,代表一种悲伤的感情,因此,在心理效应上,间接地让人有一种抑郁、悲哀、无助、恐惧的情绪,长期在此种色彩的环境中生活,难免会使心境变得更加糟糕,抑郁加重。如果能够用色彩对抑郁中学生的衣着以及宿舍环境进行合理调节和搭配,对抑郁情绪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不同的色彩,通过改变色彩搭配,可以随时对个体的情绪进行调节,相对其他心理咨询方法更具时效性。合理运用色彩疗法对中学生进行情绪辅导已成为一种既经济,又方便,易于接受的心理疗法。
二、色彩疗法在中学生抑郁情绪辅导中的应用
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是美感觉察中最一般化、最直观的视觉形式。色彩会让人产生非常多的联想。因而,不同的色彩对每个不同的个体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象征,也会引发不同的情绪状态。色彩的形式因素对人的情感、思想和行为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引发不同的联想。色彩包含成百上千的色相和深浅、强弱程度不同的色阶,不同的色相和程度各异的色阶相互搭配、组合,产生各不相同的联想和象征,在个体接触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趣味和吸引力。
色彩是情感的表达、信息的传递,也是视觉最响亮的语言,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往往是通过心理来判断的。作为视觉传达最响亮的语言,色彩总是在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在对中学生的抑郁情绪进行调节的过程中,要逐步使中学生认识到个人的色彩偏好及其对性格、情绪等方面的作用。认识到各种情绪的心理效应,然后对其通常的活动环境的色彩以及自身衣着等进行一些调整,达到调整和改善情绪的目的。一般来说,色彩疗法应用于情绪辅导时包含以下几个阶段。
(一)色彩偏好认识阶段
中学生的一般颜色爱好顺序是:白、蓝、黑、黄、绿、灰、红、橙、紫。冷色的白、蓝、黑在前三位,而暖色的红、橙则在第七、八位,说明学生对冷色的偏爱[3]。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抑郁中学生对自己的色彩偏好形成初步认识。在这里可以利用前人研究中学生颜色喜好的方法,即对偶比较法或者排列比较法,重点是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色彩偏好主要集中在黑白灰这些非彩色的色调,并给他们讲解这些颜色会带来怎样的心理效应;让他们了解长期生活在这些非彩调的环境中,会使生活变得单一和枯燥,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让自己陷入更加糟糕的情绪中。
(二)色彩认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向抑郁中学生讲解几种基本色调,让其了解各种色彩的构成及其基本特性,如冷暖效应、对比衬托效应等;进一步了解几种色调在融合、形成新的色彩的过程中会造成的心理效应和色彩心理直觉。色彩心理直觉是指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产生色感的同时还导致某种情感的心理活动,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产生的直接影响[4]。心理学家曾对此做过很多实验,他们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弱,情绪也较沉静。有的科学家发现,颜色能影响脑电波,脑电波对红色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人们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有冷暖两个色系。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这些冷暖感觉并非来自物理上的真实温度,而是与我们的视觉与心理联想有关。人们的日常生活既需要暖色,也需要冷色,在色彩的表现上也是如此。冷色和暖色除去给人们温度上的不同感觉以外,还会带来其他的一些感受,例如,重量感、湿度感等;此外,色彩还具有明和忧郁感、兴奋感和恬静感[3]。明亮而鲜明的色彩使人们感到明快,暗而混沌的色彩使人感到忧郁,纯度低的色彩显得忧郁,纯度高会显得明快活泼。因此,节日里装饰大多采用纯色,显得愉快。在酒吧等场所,为使人兴奋而大多使用鲜亮的色彩,而病房则多用恬静的色彩,这些就是利用了色彩的兴奋感和恬静感。
在此阶段要注重联系色彩的象征。色彩象征是指当对某种色彩的联想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被某个民族、某种社会集团所认可并加以推广时,就构成了色彩象征。色彩象征体现了色彩联想中“共性”的一面,是人们将这种共性普遍化、一般化后形成的某类特定事物的表达形式。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对色彩象征的定义是不同的。例如在现代画家马蒂斯、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米罗等人的作品中都能领悟到色彩象征的真谛。在对中学生进行色彩及其功能的阐述时,多以色彩的象征为导引,让中学生对特定色彩及其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三)色彩调节阶段
此阶段的重点是帮助抑郁中学生进行生活色彩的调节,帮助其改善服装、宿舍等的色彩搭配,摒除过去完全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抑郁氛围,多用鲜亮、明快色调,实现视觉上心理直觉的改变,中医理论对此也有一定研究,认为赤色主血,主要包括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与心能生血两个方面[5]。但对赤色接触过多会产生焦虑和身心受压的情绪,使疲劳者感到筋疲力尽。所以,在寝室和书房应避免使用过多的红色。服装可多选用橙色或绿色系。橙色可产生活力,诱发食欲,有助于钙的吸收,利于恢复和保持健康。这一点对于抑郁所导致的食欲下降有一定改善作用。此色适用于娱乐室、厨房等。黄色可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加强逻辑思维。绿色有益消化,促进身体平衡,并能起到镇静作用,对好动或身心受压抑者有益。实验证明:在绿色的室内环境中,人的皮肤表面温度可降低1~2度。蓝色能降低脉搏,调整内平衡,书桌表面使用蓝色,可消除紧张情绪,促进学习。床铺是对私密性要求最高的场所,其色调选择以私密和安静为前提。一般床铺、床单的色彩最好偏暖、柔和些,以利于休息[6]。在服装方面:女生可尽量使用柔和、美丽娇艳的服饰色调,可显得年轻、奔放、富有朝气;男生可选用朴素、沉静的服饰色调,可以衬托男性稳重、自信、成熟的性格。季节上夏天服装色彩用冷色,冬天服装用暖色,也可以调节心理的冷暖感觉[7]。要注意紫色会对运动神经、淋巴系统和心脏系统有压抑作用,应尽量避免使用。
(四)情绪排解
在这一阶段可以让抑郁中学生更多地欣赏艺术作品,逐步培养自己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学习一些艺术创作的基本技巧,使自己的生活逐渐充实,避免胡思乱想并给自己造成不良情绪。充分运用色彩、光影的结合逐步排解心中的抑郁情绪,要注意更多地使用温暖和明快色调让自己保持良好心境。在情绪排解的过程中应注重心理的需求。比如,毕加索用青色来表现乞丐和盲人,构成了他的青色时期的艺术风格。凡・高用炽热的黄色描绘丰收的麦田,表达了他对生活与自然的热情。艺术家作品中对色彩的偏爱,往往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俄罗斯大师苏里柯夫在《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与《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作品中用冷冰冰的颜色和严峻的历史事件合在一起,以达到一种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个性。面对苏里柯夫的原作,人们会真正领会到色彩艺术的魅力所在。
(五)积极联想
除色彩的直感性心理效应之外,色彩还存在一种更为复杂的间接性心理效应。此时由于色彩而引起的心理效应不仅仅停留在感觉或知觉的浅层次阶段,而是导致更为深刻的心理活动过程,如联想、思维乃至记忆等[8]。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通常与个人或团体的文化背景或社会有关,随地域、时间、民族的不同而不同。
在此阶段要辅导抑郁学生进行色彩联想。色彩联想指的是当人们看到某一种颜色的时候时常会联想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是具体的物体,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色彩的联想与平时生活的经验最为密切相关。比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玫瑰、喜庆和兴奋;白色令人联想到纯洁、干净、简洁;紫色象征着女性化、高雅、浪漫;蓝色象征高科技、稳重、理智;橙色代表了欢快、甜美、收获;绿色代表了充满青春的活力、舒适、希望等。当然不是说某种色彩一定代表了什么含义。在特定的场合下,同种色彩可以代表不同的含义。
从心理学上看,联想是知觉的产物,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还能同时影响到其他的感觉器官。色彩嗅觉产生的作用最常见的是由某种颜色联想到某种花的香味。比如由白色联想到茉莉花的香味,而由桃红联想到桃花的香味;而色彩的听觉作用在广告招贴和宣传画以及书籍装帧等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此阶段一定要给予抑郁学生以积极引导,要注意联想内容应积极向上,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鼓舞作用,并对学生关于情感和色彩的调节模式进行归类,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欣赏和采用温暖色彩,尝试不同的色彩。
在运用色彩疗法调节中学生抑郁情绪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不同色调搭配给学生所造成的不同心理影响,避免选用的颜色相互冲突或者用自己的颜色偏好去影响学生。应鼓励学生多使用自己喜爱的颜色。并要求学生多坚持正常活动,制订适当的计划,及时肯定自己,尽量多参加社交活动。将心理调节与行为改善逐步结合起来,不能完全依赖色彩疗法给学生带来完全的改变。应促进学生多参与室外活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可充分利用室外自然色彩来适当调节心情;注意避免某些过分鲜艳的颜色的过度使用,如红色。
三、小结
色彩疗法与现代色彩心理学虽然是近现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其应用非常方便与广泛,常与艺术疗法等结合使用,且具有良好疗效。以人的心理感受为出发点配置色彩,使之既符合人的审美观念,又满足使用功能,这样就能在健康和舒适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休息和娱乐。
[1]陈燕,陈敏,陈峻.色彩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王颜芳.颜色的心理效应[J].商业研究,1999,08:27-28.
[3]王鸿江.颜色与心理[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4:88-90.
[4]何睿.谈色彩对人类心理情绪的影响[J].艺术理论,2009,1:72-73.
[5]袁铄慧.中医五色理论在现代色彩心理学及疗法中的佐证初探[J].浙江中医药中学学报,2007,1:31-35.
[6]刘涛,龚旭.色彩情绪――室内色彩的功用与配置[J].艺术百家,2010,7:247-248.
篇7
本次案例研究选取的求助人为闫旭(化名),年龄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女,汉族,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做杂工,麻将成瘾,对孩子关心极少。
通过她母亲了解到,闫旭在初中阶段一直成绩较好并顺利升入高中。但是由于从初中开始闫旭就在封闭式管理学校就读,过早的严谨管理压抑了她的自由个性,升入相对管理宽松的县高中后从心理上感到自由了。由于初中学习基础很好,步入高一后就逐渐放松学习,不到一学期就开始了早恋,并渐渐地跟随男友偷偷外出上网、游玩等。老师也反映闫旭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久而久之,她的学习成绩远远落下。几个月后,出现了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一上课就会头痛,并主动要求退学。
主诉人闫旭心理陈述表明:以前初中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步入高中后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学习不能带给她成功感,而父母只忙他们自己的,很少关心她。但是恋爱的对象很爱她也很照顾她的感受。在谈话中她反复强调男朋友需要她,在他心目中她很重要,使得她感觉自己是有需要的。整个诉说过程中,求助者神情自然,说话条理清楚,在叙述过程中有些自卑情绪,而且似乎在以自己的叙述来说明自身的想法,有一种要说服别人的感觉,但是形式过于腼腆。闫旭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悲观、厌学和早恋。
通过心理访谈活动和长时间的隔离开导,并以多个早恋、弃学的案例来说服引导,求助人的早恋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厌学状态依然没有改变,不断诉求要求弃学。访谈共3次。
二、案例分析
1.案例实施的成功点
本次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主要采用了访谈的方法,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到被访者的主观感受、态度、情感等,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访谈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互动性。本次访谈的过程中,我充分体现了尊重未成年人的原则,因为这些未成年人也是人,尽管还不成熟,但是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有了自己的尊严,因此我给足孩子面子,让她觉得我是尊重她的,这样我才有机会和条件与其对等交流。在交谈的过程中,我重视对闫旭进行情感教育,和孩子交流对爱情乃至婚姻的看法,同时交换青春期的成长感受。笔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闫旭谈心,肯定她的一些想法的同时引导她认识到有些想法是不现实的,这个岁数还不成熟,不懂得保护自己。健康的爱恋是成年人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奋斗目标为前提的相互爱慕,而现阶段我们还是未成年人,身心有待发展成熟,对感情无法把握,还会影响学习。不好好学习,没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这样的“爱情”势必是惨淡的。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多数发生早恋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生活并不温暖,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孩子才会用异往来代替情感温暖,虽然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完全替代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后者却可能乘虚来填补前者的空白。通过访谈法的合理应用,本次案例的求助人闫旭轻松地解决了早恋的问题。
2.案例实施的不足之处
从本次案例解决的结果可以看出,针对闫旭厌学的情况仍然没有转变。不足之处在于:(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厌学心理主要是教与学双方面的问题,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从教师与课堂的角度进行心理纠正。因为闫旭表示:学习不能带来成功感,反而让人感觉烦躁。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全面实施鼓励教育,但是本次心理辅导没有实施。(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反复调整才能获得预期的心理辅导目的,并在辅导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心理测试和评估。同时,对每次的访谈与心理干预的结果进行记录,但是本次辅导没有实现这些内容的设计。
三、指导建议
针对案例中提到的现象,本人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办法如下:
1.制订心理辅导计划
针对每个心理辅导的对象应该制订更为周密的心理辅导计划,保证心理辅导的内容能够有周期性、长期性和实效性。计划的宗旨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一般来讲,计划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计划。第一,近期目标。尽快建立情感通道,让心理求助人能够与辅导教师倾诉心声,让求助人有观察的机会和途径,然后才能与其亲属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远期计划。要以培养求助人健康心理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制订具体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其重新定位人生观。
2.心理测试评估
心理学为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因此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心理测试内容。本次案例中厌学的情绪为求助人闫旭带来了明显的焦躁、抑郁和生活不满意的心理反应,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辅导后这种心理反应必然会有所改善,而通过心理学的测试能够更为明确地看到这种心理变化。如可采用HAMD(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和HAMA(Hamilton anxiety)为主的调查方法。HAMD和HAMA分别代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生活满意程度,能够针对厌学、焦虑、抑郁等情况作出很好的测试。心理辅导教师应该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心理评估,计划下一步的心理辅导内容。一般来讲,第一次测试评估,要初步整理求助者的问题,通过测试结果来分析求助者问题形成的原因、爆发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心理的隐患等问题。第二次测试评估,这次评估之前已经对求助者进行了相应的心理辅导干预,因此在进行评估时要鼓励求助者正确面对问题,深入地剖析自己内心的想法。第三次测试评估,要鼓励求助者能够勇敢地讲出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渴望,然后辅导教师能够从求助者的渴望心理分析其心理表现,实现最后一步的情感填补和心理辅导。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测试评估的结果都应该让求助者知晓,让他们有知情权,并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3.采用多种心理辅导方法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诸如厌学、焦虑、自私等问题都有长期影响的背景。在进行纠正辅导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单纯靠某一种方法是很难转变的,例如本次研究单纯依靠“访谈法”就不可能让求助者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基于此,针对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尝试采用如下的心理辅导方法:第一,模拟疗法。未成年人有较强的模仿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要联系班级教师给学生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让更多有较强心理表现的人来与厌学症者交朋友,通过模仿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而榜样的力量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和范例,获得内心的自我鼓励,跨过厌学的困扰。第二,运动疗法。体育运动对于纠正心理问题来讲至关重要,尤其是厌学的求助者,他们往往不愿意运动,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的心理表现之中。运动疗法要坚持进行,教师可以鼓励家长或者是朋友与其一同运动,或者选择一些体育运动中心,通过体力运动来使得求助者有心理满足感,进而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且体育运动的成功能够带给求助者自信心。体育干预强度要逐步提升,心率保持在130~150次/分。
四、资源拓展
篇8
老年期抑郁症是指首次发病于老年期,它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由于老年期抑郁症病机复杂,起病隐匿,所以在治疗上应辨证论治,除用药物外,心理辅导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建立一套完备的抑郁症辨证论治体系和特色的中医心理辅导理论能提高治疗效果。目前,抑郁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属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据统计,世界上十大疾病中抑郁症名列第五位,其患病率超过了冠心病,它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迟滞和繁多的躯体不适症状[1,2]。
1 老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老年抑郁症是属中医“郁症”范畴,中医认为郁症是因情志不舒气机不畅导致脏腑不和而出现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火郁的种种表现,郁症的基本病因是情志不遂从而导致气机郁滞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精神异常改变,病机的基本核心为气机郁滞。郭小青等[3]认为,老年抑郁症病机复杂,属本虚标实,虚实交杂,虚证以气血两虚为主,兼有髓亏。实症以气郁血瘀为主,辨证部位在肝、脾、肾最为常见,与心有密切关系。大多数医家赞同老年性抑郁症的中医病因,主要是“老年多瘀”、“久病必瘀”、“虚久必瘀”、“穷必及肾”、“瘀血同源”等,由于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衰退,久病由气转血,由实转虚,可致久瘀伤心、脾、肾,并可产生瘀血、痰浊两者互为因果,是老年性抑郁症加重的主要病因。肾藏精生脑,老年人或久病伤肾精,肾亏则髓海不足,脑失充氧,可直接导致老年期抑郁症的发生[4,5]。
2 老年期抑郁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2.1 中医古代文献 明朝张介宾《景岳全书》对郁症用药做了辨证归类:气郁者宜木香、沉香、香附……砂仁、皂角之类……寒郁者宜干姜、附子……花椒之类,热郁者宜黄连、黄柏、黄芩……犀角童便,绿豆之类。赵献可《医贯》有云:“木郁则火亦,郁于木中亦……于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而愈。方者何。逍遥散是也”。清朝陈修园《医方歌诀》:“然五郁之中,金木为尤甚。前人用逍遥散调肝之郁……如阴虚不知滋水,气虚不知化痰,是又不善用越鞠矣”。《证治针经》:“不寐之故非一,总缘阳不交阴,故或焦烦过度,离火内蒸,汤宜酸枣,丹用补心,银花竹叶,生地元参,又或忧劳愤郁,损耗心脾之营,养心汤妙,归脾汤同斟”。由此可见,逍遥散、酸枣仁汤、半夏厚朴汤等汤剂是古人用来治疗郁症的常用方。
2.2 辨证施治 王东梅等[6]将郁症分为肝郁气滞、肝郁化火、痰湿郁结型,心脾两虚型,肝肾不足型,分别治以疏肝理气解郁,清肝泻火,化痰开郁,补益心脾,滋养肝肾。尤坤等[7]把老年抑郁症分为三型,肝郁脾虚型用逍遥散加减;心脾两虚型用逍遥散加归脾汤;肝肾阴虚型用逍遥散加六味地黄丸加减。曹继刚等[8]认为老年抑郁症以五脏虚衰及五脏郁滞均有关,多以虚实并见。虚为脏腑虚损,其中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为主,实则多以肝郁气滞、痰瘀交结。蒋有倩[9]将抑郁症分三型,肝郁气滞型采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加减;心肾不交型用交泰丸和六味地黄丸加减。
2.3 单方治疗 李新纯等[10]以疏肝凝神汤为主,治疗老年抑郁症有效率为86.7%。张金茹[11]以小柴胡汤为主方治疗抑郁症有效率为92.5%。贾爱民等[12]以涤痰汤为主方治疗抑郁症有效率为92.3%。陈晓阳等[13]运用忧虑汤治疗抑郁症,结果表明忧虑康汤对肝郁肾虚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疏肝滋肾法是较理想的抗抑郁方法之一,有效率为96%。肖正君[14]采用氯丙咪嗪加丹栀逍遥散治疗抑郁症,有效率为75%。
2.4 其他疗法[1518]
2.4.1 电休克治疗 电休克疗法比药物治疗更安全,见效快,但是有明显的适应证:严重自伤者;药物治疗无效的或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副反应,不能耐受;有明显躯体疾病不适宜用药物治疗,但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对老年人应用无抽搐改良电休克,避免发生骨折,疗程不超过6次。
2.4.2 心理疗法 古代文献《灵枢•师传》:“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与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变,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张景岳说:“凡郁症,属其情,非药所能治,必改心易虑,内观自养,可以却疾”。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心理疏导的重要性,通常采用心理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老年性心理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如本人主意疗法、认知疗法、中医心理疗法、移情异性疗法、导引吐纳疗法、开导劝慰疗法等,并根据五行相克理论提出了喜怒相胜疗法。
总之,老年抑郁症发病原因复杂,我们运用中医辨证疗法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治疗中能够体现个体差异,特别是由于病人的认知障碍,有服药不依从现象,我们应采用中医中药及心理疗法,完善治疗老年性抑郁症并提高其效果。
由于老年抑郁症是一种典型的生理心理社会多种因素作用而致的疾病,发病原因复杂,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层次的病理反应,因此,中医辨证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治疗中能够体现个体差异,因此,老年期抑郁症的治疗除药物外,心理辅导在治疗中起关键作用并能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许晶.老年神经精神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2.
[2] 欧阳帅领,郭蓉娟,崔丽凤.100例老年期抑郁症常见症状聚类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报(中医临床版),2010,17(2):47.
[3] 郭小青,田正良,米金辉.老年期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9):374375.
[4] 欧阳帅领,郭蓉娟,崔丽凤.100例老年期抑郁症常见症状聚类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16(6):46.
[5] 施毅.浅谈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与治疗[J].新中医,2010,42(7):143144.
[6] 王东梅,段华.老年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中医研究,2009,13(3):4041.
[7] 尤坤,张全明,丁长林.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抑郁症12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24(4):107108.
[8] 曹继刚,胡永年,王平.老年抑郁症基本病机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4):1819.
[9] 蒋有倩.中西医结合辩证分型治疗抑郁症3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236.
[10] 李新纯,唐武,李庆.疏肝凝神汤治疗抑郁症60例[J].新中医,2003,35(4)6061.
[11] 张金茹.小柴胡汤治疗老年期抑郁症40例[J].北京中医,2006,22(5):3839.
[12] 贾爱民,温霞.涤痰汤加减治疗老年期抑郁症13例[J].河南中医,2003,23(9):26.
[13] 陈晓阳,黄世杰.忧虑康治疗老年期抑郁症4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1(30):171172.
[14] 肖正君.中西结合治疗抑郁症观察[J].中国名康医学,2006,18(5):336.
[15] 郝楠,李洪涛,马秀琴.老年抑郁症门诊心理治疗研究[J].中国实用医学,2010,5(7):242243.
[16] 丁冬红,何海霞,吴殿龙.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5):298.
篇9
【关键词】 心理干预;分娩结果;母婴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产妇资料 以本院2011年10月和11月入院待产的350例孕妇为对象。孕妇的一般资料为:皆为单胎初产、足月胎儿并成功全部活产,孕妇无内科疾病以及妊娠并发症,无身体及精神方面的残疾。产科护士分组采取不同护理方式,常规组采用常规医疗方法观察护理,心理干预组在进行常规医疗护理的同时,对产妇及其配偶进行心理辅导,配合心理干预的方法指导产妇分娩。
1.2 干预方法 ①孕妇学校作为宣教的平台,开设孕妇培训班,对其进行孕期知识宣传;②分娩期的强化宣传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③由经验丰富的产科护士负责以上宣传活动;④常规组仅开展常规的入院宣传教育。
1.3 对比依据 ①两组产妇均进行完整的产前心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产妇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娩的自我效能表;还需进行产科的常规生物学指标测量,包括血压、心率变异以及胎心监护的检查;②产妇分娩后第二天再次进行心理指标与生物学指标的评估,并与分娩前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生物学指标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与产妇的产后出血量。2 心理干预具体方案
2.1 在产妇学校中由经验丰富并经专业培训产科护士负责对产妇进行分娩的宣教,进行早、中、晚三个不同怀孕阶段的心理干预,用轻松的谈话方式记录产妇最近愉悦或担忧的事情,再根据产妇的不同心理需求制定一般或是深入的心理干预治疗,并提前约好下次干预的时间。若产妇患有产科高危因素则需立刻制定治疗措施,并转入高危门诊治疗。
2.2 孕妇学校建立沟通热线,接受产妇及其配偶咨询了解相关问题。
2.3 产妇进入孕晚期后孕妇学校组织孕妇及其亲属了解本院的分娩环境、分娩过程及产时的配合、育儿知识等,提高其自然分娩的信心。3 评价标准
本组实验结果的统计方法分两种,一种是孕期调查、产后调查以及产妇问卷调查。产妇孕期调查时,采用本院HAD情绪调查方法,其中d值代表抑郁,a值代表焦虑,两者之和小于或等于9分,即表示产妇情绪正常,产前无焦虑和抑郁情绪;两者之和小于9分,则表示产妇产前有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产后调查是在产妇分娩后两周进行的,调查方式是追踪随访,主要调查内容为产妇产后抑郁情绪发生情况。询问产妇妊娠时来自社会、家庭和自己方面的压力。此次调查数据采用艾迪产后抑郁量表进行统计,实验对象总积分小于和等于12分,结果呈阴性,则表示产妇产后正常;13分以上的,结果呈阳性,则可诊断为产后抑郁症。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一对一的全方位对产妇进行信息的收集,因此问卷调查时由产妇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减少其他方面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干扰,确保客观性。产程评价,我院平均产程用时为11.5小时,剖宫产率约为19.6%4 结果统计
对心理干预后的200例产妇进行跟踪观察,分娩2周后EPDS≥13的仅有1例,产后抑郁的概率仅为0.02%;没有进行心理干预的150例产妇周后调查结果显示,EPDS≥13分的有16例,产后抑郁概率高达0.8%,对比得出两组产后抑郁的发生几率差异明显(P
表1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以及结果
组别 例数 顺产 产钳 阴道产平
均产程 剖宫产
有指征剖宫产 无指征剖宫产
常规组 150 131 6 12.8 11 2
心理干预组 200 192 0 9.5 5 3
注:P
由表1可见,进行了心理干预的孕妇组顺产率明显提高,产程较短,而没有进行心理干预的孕妇组,阴道助产和剖宫产的几率明显较心理干预组增高,本次试验结果真实有效。5 讨 论
由于是初孕,对孕期的相关知识缺乏,很多孕妇会产生焦虑、急躁不安的情绪,若不对孕妇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调节,将会影响孕妇孕期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产妇分娩的顺利进行,导致其难产,增加孕妇及其胎儿的危险性。妊娠中孕妇不良情绪的产生多归结于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自身性格、从事职业、有无过往怀孕史,外因则有产妇家庭经济环境、家人影响等,孕妇在怀孕过程中还会过多的担心胎儿健康,加重了产前抑郁的发生几率。通过对既往文献案例的研究,我们发现产妇在妊娠期的心理健康情况不但影响分娩的过程,譬如分娩过程是否顺利、产妇的出血量、胎儿的窘迫情况等,还对产妇分娩后的身心恢复起到直接影响。心理应激论中提到过:应激极易导致消极情绪的出现,而消极情绪由以抑郁与焦虑为主要表现。资料显示超过4%-15%的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而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将直接影响分娩方式、分娩过程、产后的并发症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指数。参考国内外文献后发现,一旦产妇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在分娩过程中会加重对疼痛的感觉、降低对疼痛的耐受力,分娩过程中产妇会提早出现疼痛并且疼痛指数更为剧烈,孕妇一旦无法承受疼痛,便会出现哭闹挣扎,导致体力的浪费以及子宫收缩力度减弱。并且由于产妇不良情绪的产生,会加剧母体内胎儿的儿茶酚胺分泌,宫缩变得不规律,影响分娩的顺利进行,若出现难产情况则会增加剖宫产或是阴道助产的几率。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产妇过于焦虑抑郁可能会出现宫颈水肿、子宫收缩减弱、孕妇产力降低、最终延长产程,严重的将导致产程停滞,被迫以剖宫产结束分娩。如果分娩过程延长,新生儿窒息的几率则会大大提高,心理干预后的产妇其新生儿Apgar指数明显有了大幅提高,产妇在分娩结束后的主要情绪则会转变为抑郁,诱因大致为经济问题、缺乏家人关心、担心胎儿健康养育。这些诱因中,家庭经济情况需要长时间才能改变,但是家人的关怀,孕妇的内心情绪调节、周围社会的支持等则是可变因素。心理干预主要就是以可变因素作为切入点改善产妇产时及产后的抑郁情况。产妇的合理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产妇增强辨别产后抑郁的能力,调动产妇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学会心态的自我调整或是勇于求助医生进行心理辅导。从本次案例中实施了心理干预的产妇情况来看,产后抑郁的现象明显减少,证明了产妇怀孕期间开展心理干预辅导的必要性。对孕妇家人的心理干预,使孕妇家人主动有效的帮助孕妇解决产后抑郁情绪,取得的成效与对孕妇本身的心理干预效果相当。原理是用亲人和产妇的家庭亲密度,帮助孕妇调节心态,教会孕妇自我纾解,给产妇提供了温暖的家庭氛围,降低了产妇可能遇到的应激因素。本次实验采用对孕妇心理干预的手段,降低产妇可能出现的焦虑不安情绪,结果显示顺产率大为提高,阴道助产与剖宫产的几率明显减少,产程时间大大的缩短,与实验的预期效果一致。和没有进行心理干预的孕妇组分娩结果对比后得出结论,产妇的精神因素直接关系着产妇自然分娩的成功率,与既往的文献结果符合。可见产妇的孕期心理干预可有效的提高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避免剖宫产,同时对产后的孕妇情绪有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在各医院推行孕妇的心理干预,开展临产孕妇的心理辅导,并对产后孕妇跟踪观察,对其心理健康以及新生儿的各项健康指标做评价记录,能更好的保护母婴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荣莲,陈起燕,李艳华,等.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4):231-233.
[2] 李芬,韩蓁,王凤琴,等.产后心理状况与产时相关因素的分析.中国妇幼保健,1997,12(5):286-288.
[3] 赵淑婷,陈月嫦,谭章云,李秀云.孕期心理干预对改善孕产妇心理状况的研究(广东省新会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广东新会529100).
[4] 陈书香,文彩玲,尚艳红,等.心理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及儿童心理发育影响的初步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2):836.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238.
[6] 汤月芬,施慎逊.孕妇的焦虑和抑郁情况的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219-221.
篇10
抑郁状态作为一种心境虽然没有明显的抑郁症状,但个体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却会对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具有不良的影响。本文对大学生抑郁的心理成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大学生抑郁状态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希望对于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其发展具有启发价值,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促进未来社会人才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抑郁 大学生 防治
抑郁是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一些研究指出,近几年高校大幅度扩招使高等教育从过去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从国家统一分配到随行就市、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在这个转变和发展过程中,大学生抑郁情绪、情感变化也较突出。且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在校大学生10%以上有程度不同的抑郁症倾向[1]。当然现今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加大,和专科医院的合作也在加强,特别是在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研究上相应有所进步。本文就辽宁中医药大学心理教研室两年来的调查结果分析现今大学生抑郁状态的原因和一些防御措施。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一种神经症,它主要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疲劳衰弱等,即所谓的“三低”现象。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保守估计,抑郁症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据此推断,我国抑郁症病人数至少有3600万。据杜召云等2000年调查1414名医科大学生,抑郁症状总流行率为54.24%,其中轻、中、重度抑郁症状流行率分别为22.91%、26.80%、4.53%[2]。处于抑郁状态的大学生的人数比这个数字还要多,而我院调查结果是大学生有抑郁状态的达50.3%。
1 大学生抑郁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1 人格缺陷
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主要体现为性格与情绪障碍,任性、自私、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抑郁等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寂寞感是大学生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不少大学生都有过孤独、苦闷的情绪体验,但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苦闷情绪之中就很容易产生抑郁。
1.2 情绪问题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大学生的负向情绪高于正向情绪,认为“生活不充实”。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由此带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当他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或没有得到别人的充分肯定时,就容易产生抑郁。有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是缺乏理想和目标,看不到生活的前景或是理想和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而产生不良心理。
1.3 人际关系问题
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中,有80%的学生的回答涉及人际关系,约有23.2%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问题。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另外,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完善,以自我为中心倾向严重有直接关系。
1.4 焦虑问题
主要是自我焦虑(自己在他人特别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和考试焦虑。
1.5 情感问题与性压抑
50%的学生承认心里想着一个人,而对方却不知道。有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有性幻想、性冲动,并用的方法解决性生理冲动。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对恋爱问题不成熟、不稳定。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此外,网络成瘾也是抑郁的一大诱因。
1.6 学业问题
认为“学业负担重”的新生有74%之多,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不学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抑郁、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就业问题也对高校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全国每年有大批的毕业生成为就业大军。招聘单位总是优中选优,对应聘者素质要求较高。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多数学生从入学起就不得不考虑就业这一令人沉重的问题。这些都易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抑郁等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1.7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生活上的窘迫感、交往中的自卑感、对家人的欠疚感、对现实的无奈感。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
转贴于
1.8 生活适应问题有障碍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与环境发生调节作用的能力。大多数的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缺乏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特别是独生子女)。该情况较多出现在大一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1.9 生理原因
遗传因素、长期的使用药物、不合理的生活习惯都会加重抑郁情绪。
1.10 抑郁的产生不仅有社会因素、生理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国内学者郭力平在对中学生抑郁的研究表明:抑郁组学生的理解能力测验得分显著低于非抑郁组的学生。说明抑郁组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个体,理解社会问题、按常规正确解决外界社会事件的能力是相对偏低的[3]。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间的认知不协调,引导动机在解决问题失败以后,个体将产生消极的适应。它往往失望、悲观、情绪的低落,以及与进一步产生的负性认知相联系,从而产生抑郁情绪。
2 大学生抑郁状态的调适和干预
2.1 调整个体的期望值
患抑郁症的大学生往往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和社会期望,而对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生活事件的不正确的认知和不正确的期望,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改变对自己、对社会的错误认知,既不盲目乐观,也不低估自己,从而合理地确定活动目标,使自己保持自信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负、自善而不自弃的良好心理状态。
2.2 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引导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关注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认识抑郁的症状特征及诱发因素,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此外,应充分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衔接,因为大学生很多的心理问题是在中小学阶段产生的。
2.3 合理进行自我调节
当出现抑郁情绪时,大学生可以自己采取一些方法,及早排除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如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理情疗法中的排除不合理思维,实现疗法中的自信训练,森田疗法中的顺其自然思维,此外渲泄法、自我暗示法等也是大学生们自己能采用的排除抑郁情绪的有效方法。
2.4 增进交流、搞好人际关系,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应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纠正交往中的认知偏差;通过自我暗示法、转移法和合理渲泄法等方法进行自我调适,消除交往中的不良心理,保持良好心态;掌握交往艺术,发展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交往素质[4]。
2.5 完善高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高校应完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对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测查。辅导员应成为大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减少学生的孤独、寂寞感,关心帮助他们度过每一个“灰色”的日子,完善有心理问题学生的不健全人格。
总之,抑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极情绪状态,抑郁对人类造成的精神痛苦是难以估计的,而且抑郁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75%以上的抑郁病人有过二次或二次以上的抑郁经历(一般是抑郁过后2年内复发)[5]。而大学生(尤其是19~20岁)正处于抑郁发生较多的特殊阶段,有效减少大学生抑郁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至关重要。深入对抑郁心理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干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Global HC.Survey 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Science ,2000,288(7):39.
[2] 杜召云,仲伟法,祖久胜.济宁医学院学生精神抑郁症状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3,21(5):345.
[3] 郭力平.抑郁症状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