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医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R39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号] 1673-7210(2017)01(a)-0113-04
[Abstract] Precision medicine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edical science.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precision medicine is dependent on genomics. The genomics research of common diseases and rare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pharmacogenomic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 To help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genomics and understanding the latest genomic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By learning genomics, the medical postgraduates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ay a good found a tion for their clinical work in future.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omics, some elements of teaching mode should bead jus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omics in the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 which can expan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and train medical talent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
[Key words] Precision medicine; Genomics; Medical postgraduates; Cultivation
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讲话,呼吁美国要增加医学研究经费,推动个体化基因组学研究,依据个人基因信息为癌症及其他疾病患者制订个体医疗方案,拉开了精准医学的大幕。精准医学体现了医学科学发展趋势,也代表了临床实践发展的方向,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惠及国民健康及疾病防治。基因组学研究是实现精准医学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精准医学时代培养医学研究生利用基因组学进行科研工作和疾病诊疗的重要性以及基因组学教学模式的调整进行初步探讨。
1 精准医学的本质
精准医学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其他前沿科技,依据患者内在生物学信息及临床特点,在分子学水平为疾病提供更加精细的分类及诊断,从而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订制医疗模式[1]。精确、准时、共享、个体化是精准医学的四要素。
精准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标准化的各种大型的队列研究和多种组学研究,寻找疾病的新的生物标志物以完善疾病分类;完善后的新疾病分型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等手段进行临床转化,达到个体化的精准医疗[2]。如何将精准医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服务于临床实践,将是精准医学模式下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篇2
从个体化医疗到精准医学
随着医学科学和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的发展,感到以上这些还不够,于是2011年11月美国医学院提出了“迈向精准医学”的报告,阐述了精准医学的概念。就是在疾病新分类基础上循病施治,创建适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疾病新分类的知识网络,使患者得到最合理的治疗。实际上,精准医学是根据患者不同的基因型、代谢状态、生活方式(包括膳食、运动、吸烟等)、心理精神情况及环境,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疗及预防方案。
此时已经发现了某些肺癌的基因突变而创造出一些靶向性的治疗药物,而提高了疗效。对某些携带BCR-ABL融合基因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发明了伊马替尼治疗。对某些胃肠道基质性肿瘤发明了拉美替尼治疗等。这些发明使原来的不治之症有了希望。
2013年发生一件事更使V大群众震惊。美国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外表健康,但因其母亲46岁就患卵巢癌,后又患乳腺癌,于56岁去世,其他亲戚也有类似情况,故去做了基因测序,发现了BRCA-1基因有突变。一般美国妇女乳腺癌的患病率为12%,有此突变者诊断为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此病的乳腺癌患病率达87%。故她决定作了双侧乳腺预防性切除,保留了皮肤,几个月后用假体充填,使外观正常,以后她又切除了卵巢。她患乳腺癌的风险由87%降到5%。她自己写文章给《纽约时报》,传至全球,影响很大,使美国妇女做基因测序者增加了2~3倍。这虽然不是一个精准治疗的例子,但对于预防医学是一个新课题。
精准医学:医学发展的必然
这些医学上的进展使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的新年国情咨文中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拨款2.15亿美元,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牵头,以加速精准医学的研究。计划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癌症临床试验研究,主要方向为癌症的靶向治疗。以后是全美国的大型人群队列研究,预期征集100万美国人的各种资料,进行长期前瞻性随访研究。包括各种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及上述的罕见病等。这远期计划十分巨大,预计要许多年才能完成。此计划于2016年正式行动,已有些结果。如根据BRAF、EGFR及ALK基因的有关突变来把黑色素瘤及肺癌进行分型。正在对此研制靶向药物。
我国科技部于2016年3月8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的指南,提出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相对较多的罕见病为切入点,构建百万人的自然人群健康队列及重大疾病队列,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等。如此大的计划恐怕要相当长时间才能有结果。
我们要明确,虽然以上举的例子大多与基因有关,但精准医学决不仅仅是基因组学的研究,还应该包括目前已知的全身健康监测指标、性别、种族、环境、生活方式、生物学,以及心理、精神状态等。尤其要重视这些内容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关系,因此是十分复杂的。
精准医学的研究与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蛋白组学等的发展分不开,而且要动用大数据分析。当然,在收集这上百万人的大数据时,还必须考虑个人隐私的保密、伦理和道德等问题,要加以解决。
篇3
提高并按质量与规范化管理病案使病案信息有效开发利用的基础,病案系统能够对患者从就诊到治愈的全部病情和诊疗状况,真实的反应了疾病从发生在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诊疗的经过以及最终治疗效果。能够为医学研究、教学工作提供充分的依据与材料。病案信息的作用,不仅仅是用于医学论文的撰写,同时还能作为课题申报的佐证材料,能够验证临床研究成果。尤其是对疑难疾病的临床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应用,病案信息能够辅助确定科研项目,制定、实施可行性方案。为医学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病案信息与科学研究二者紧密联系,者同时要求病案管理的质量和病案信息开发程度与科研水平相适应,进而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2病案信息数字化资源库的建立为科研工作提供基础
2.1将病例档案由纸质版转换为电子版有助于病案的科学管理与高效利用
病案关系部门应该逐层将纸质病案转化为数字化病案,并且将电子档案设置成只读模式,防止病案的任意打印复制。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得病案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防止病案信息的滥用、丢失与破坏。对病案信息起到了切实的保护作用。这样一来,病案信息能够充分的发挥、利用,钢架便捷的为乐颜、教学事业服务。是病案信息的价值惠及全社会。
2.2医院网络系统信息的利用
并按信息资源库中的数据能够以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将医疗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电子病案信息,其中包括通过HIS、LIS、PAS系统数据的提取,这能够充分保证所采集的病案信息高效、精准、完整、安全的被病案信息使用者所利用。
3数字化病案信息库能够影响医学科学研究
3.1综合检索及资源利用
病案信息资源库的建立解决了传统纸质版病案查阅困难的缺陷,通过病案信息资源库,可以对单条的病案进行检索,也可以对组合条件的病案信息进行综合搜索,这样能够大大提高病案信息的使用效率,同时提高了科研资料的准确性。病案信息的高效全面利用,为科学研究与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一手资料。在病案信息资源库的已有搜索和阅读模式基础之上,病案信息使用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对病案信息资源库中的检索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自定义,对于病案首页上已经显示出来的数据直接读取,而病案首页上并未显示的数据可自行摘录。对于并按信息资源库的利用,实现了在不涉及病案原件的基础之上查找、使用完整的病案资料,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病案原件丢失损毁,起到了保护病案原件的作用,还能够快速、准确的为病案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资料[2]。
3.2方便医疗科研随访
在需要进行跟踪随访的科研项目中,对于一些极具科研价值的病例,对患者病情进行跟踪随访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在现有条件下,对患者的随访方式只要包括电话、邮件、、家访等[3]。而通过计算机发送短信的方式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详尽的出院指导、提醒患者复诊,还能够让患者对病情及时反馈。确保了随访结果的及时、准确。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跟踪随访信息。
篇4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硕士研究生较本科生培养更加注重独立临床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医学专业人才形成的关键阶段。为了适应医学飞速发展的形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加速医学研究生成长,首都医科大学探索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培养并轨制度。新的培养模式将使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基于这种新培养模式的转变,作者提出了包括招生遴选、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多样化、研究生学习方式转变等7方面的教与学的建议,期望对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医学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1]。硕士研究生较本科生培养更加注重独立临床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医学专业人才形成的关键阶段。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终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其从事的职业神圣,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毋庸置疑的是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时至今日我们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仍然存在局限性。在医疗实践中,医疗模式也随着临床及科研的不断进步而发生转变,我们经历了从过去的经验医学模式到现在的循证医学模式,未来的医疗模式将转向精准医学模式。诊疗模式的更新以及人力对疾病认识的进步迫使医学人才不断更新知识,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医学生们尤其是研究生们,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及日新月异的诊疗技术,其成长之路注定充满艰辛。很显然,医学人才的成长是在无时不刻地更新知识和技术的情况下逐步成熟的。医疗人才之路真可谓“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内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着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不同的培养形式包括3年制(本科生毕业后考研)、7年制(本硕连读)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要具有初步的临床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毕业后获得毕业证及学位证。为了适应医学飞速发展的形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加速医学研究生成长过程,尽早担负起临床一线工作,正在试行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即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培养并轨模式[2],通俗讲就是在3年研究生培养阶段,研究生要按住院医师培养大纲及研究生培养大纲要求,除完成基础课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外,尚需完成相关的临床科室轮转,并开展一定的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论文,通过论文答辩,最后获得研究生毕业证、研究生学位证、医师资格证书、3年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即所谓“四证”),这种培养模式的初衷是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高素质、临床与科研并举的复合型人才,有效缓解目前医疗资源紧缺与巨大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
可想而知,较之过去的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将使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将承载更大的压力与挑战[3]。对于教学管理部门,也需要出台全新的培养方案,譬如研究生课程设计、临床轮转表的制定、毕业论文的要求、考核及奖惩制度的建立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有效监督及科学评价。对于研究生而言,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时间相当紧张,既要顾及理论知识学习,又要重视临床实践及毕业论文工作,应充分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处理临床与科研的关系、如何应对各种考试等等。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与研究生一起讨论科研的时间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将必须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从事科研工作时间,对研究生临床工作的指导必须见缝插针。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探索比较适宜的教与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对圆满完成培养工作是颇有裨益的。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如下建议,期望为这种新模式的顺利实施献言献策。
第一,加强入口管理,提高招收门槛。为了减轻研究生在陪期间的临床工作压力,应该对有报考研究生意向的本科生,在毕业前一年实习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的预适应训练,适当增加临床实习强度,实现本科生培养向研究生培养的顺利过渡。研究生入学考试也适当增加“三基”培训内容考核,这样将具有一定临床实践基础的本科生入选,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研究生培养期间的压力,在面试阶段应重点考核临床专业能力,并增加心理抗压能力的测评,以测试考生适应高强度学习的能力。
第二,教学管理部门要精简基础理论授课内容,将部分理论授课内容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之中。根据专业需要,精选必修课项目,尽量压缩理论课学习时间,部分课程可通过网络学习,完成考核。应关注学习的实用性,充分体现用中学、学中用。应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能力培养,避免只会看书、不会看病的弊端。
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1,4],为研究生提供全天候、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手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通讯功能,扩展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未来的“互联网+”将在研究生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生培养应充分利用手机的互联网功能,大力开发用于研究生学习的APP软件,使学生能够在课外自由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延长学习时间。同时应制作各种视频课件,便于研究生在线学习,增加学习的直观性。
第四,研究生应统筹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新的培养模式要求研究生在基础理论、临床、科研之间统筹安排、均衡发展,这就要求研究生一定要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分清主次,保证按计划进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深刻领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刻内涵。
第五,临床学院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小讲座。内容涉及临床及科研的各个方面,不拘形式,简明扼要,易懂易学。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各种临床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六,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建立恰当的培养及考核方案,构建以导师为核心的指导团队,实施教研室负责制。增加考核的频次及强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扬长避短,促使研究生的培养向个体化“精准”模式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第七,研究生导师应实时监测研究生培养动态,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生毕业课题。由于研究生在临床轮转阶段任务重,导师与研究生交流时间减少,导师很难及时掌握研究生学习动态。为了加强与研究生沟通,导师应尽量多找研究生谈话,了解研究生学习动态及存在问题,并给予适当心理疏导,还可以与研究生通过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交流。为了提高研究生在本专业的临床工作能力,应让研究生尽量抽时间参加导师所在科室的教学查房,并与导师一起出专家门诊,这样有助于快速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导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研究生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及学术讲座,以便开阔研究生科研视野。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时,应尽量选择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课题,并充分考虑研究生完成论文所需的时间及工作量,确保论文的进度及质量,使研究生能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综上所述,研究生培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师队伍、研究生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既要兼顾临床能力的培养,又使科研素养的训练不被偏废,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星虎.关于当代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一些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461,481.
[2]雷笑瑜,张勇,黄卓,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2):65-67.
[3]张毅.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带来的困惑与挑战[J].医学教育管理.2015,1(3):205-207,210.
篇5
循证医学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医学界普遍通行,最重要的是强调对任何一种疾病、任何一个患者作出的医疗决策和治疗方案,都要以当前最好的、客观有效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为依据,结合临床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经验、患者的意愿和需求来制定,这样能让医生和患者形成诊治联盟,患者从中获得最好的治疗结果和最佳的生命质量,因此循证医学是让患者受益的创新医学。
没有循证医学治病只是大概
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下降,而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比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显著增加,这些疾病原因复杂多样,如何更好的治疗这些疾病成为医学界最大的挑战。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学专家逐渐发现,以往的医学诊疗模式治病只能是一种“大概”治疗。比如,对高血压的治疗,根据当时的临床经验,应用利尿剂双氢克尿噻降低血压往往近期内可以收到很好的降压效果,因此双氢克尿噻成为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但是随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出现,医学专家发现利用双氢克尿噻治疗高血压,患者的远期情况不但得不到改善,反而会提高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因此,一些有学识的医学专家逐渐认识到以往医学认为正确的治疗方法也许存在很大的偏差和错误,对患者以后的生存质量可能有害无益,所以必须对经验的治法进行重新审视,这种“大概”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经验医学模式下的临床研究设计很不严谨,病例太少,在几个甚至几十个病例中进行实验得出的研究结果,对于大范围内体质、年龄、生活环境都不相同的人群来说,疗效出现了偏差;而且实验观察的时间比较短,只看到了近期的疗效,没看到长期用药后带来的不良后果;还有评价指标太单一,降压药只观察降低血压的疗效、降糖药只观察降低血糖的疗效,而忽视了该药对人体其他方面指标的影响,这些都使得临床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认识到当时临床诊疗模式的局限性以后,医学界开始探讨新的医学模式,这为循证医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有了循证医学可实现精准治疗
篇6
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同时分析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阐述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个体化诊疗;精准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
中西医虽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沿革,但二者从诞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对于疾病认知模式虽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异,但其临床疗效的实现,必然都是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状态进行了调整而实现的。中医现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医的诊疗方式能够用现代医学的方式进行阐释,在保持中医诊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医药特点和优势发挥的原理,这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谈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明显差异。西医的理论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如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气、阴阳、五行,更多地是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人体现象的解释,如果只从实证的角度评价,中医理论就会被认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医理论这种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对生命体的认识进而衍生的理法方药体系,恰恰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其明确的临床疗效使中医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对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态度都不符合中医认识事物兼收并蓄的特点,而在与现代医学结合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不必强求理论上的融合,而从寻求理念上的对接入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对于最新的现代医学概念,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学会与中医学进行比较联系,发现异同之处,从而加深理解。如当“精准医疗”等概念出现时,我们应该在临床过程中将其与中医的诊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加深中西医结合的理解。“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医学概念,它是通过深入了解每个患者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信息,力争做出达到分子水平的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和正确用药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1]。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的决策、实施等都是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在合理选择病人自己的遗传、分子或细胞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2]。中医诊疗过程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根据每个具体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某一个病理阶段的“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医的“病”“体质”,同时考虑到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甚至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依从性要加以考虑,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诊疗。中医将每一个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考虑,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加以处理或在医嘱中加以体现,虽不同于现代医学精准医疗借助了先进的现代科技将遗传信息与诊疗相对应,并做到精细、量化,但二者在诊疗过程中“量体裁衣”的个体化诊疗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冲突,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也越来可能将其诊治方式以更加客观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通过深入比较精准医疗与中医诊疗思维理念的异同之处,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在理论上“”,在理念上寻找共同的思想基础,进一步进行临床科研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
2中西医结合教育如何在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借助精准医疗等新的技术的出现,将其与中医理念与临床科研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使“衷中参西”的中西医结合原则落实到临床和科研实践中。
2.1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的临床实践
中医与精准医学结合,不是与精准医学比较谁更能做到精准,而是应该思考在临床上如何使之发挥更好的疗效,精准医学目前在肿瘤的治疗中应用较多[3],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患者肿瘤的特定基因选择一种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中医与西医结合的原则应该是“减毒增效”,尽管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视,但相对于靶向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价的证据尚未能完全按照循证医学的规则进行,在抗肿瘤治疗时,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主要不是针对肿瘤瘤体本身,而是着眼于人体的整体状态,依据靶向药物进行“精准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临床不适症候进行诊治,通过发挥中医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优势,改善临床症候和病理状态,以减少毒副作用,使“精准治疗”能够顺利进行,从而达到“增效”的治疗目标,如中医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肺癌的研究,已总结出配合吉非替尼肺癌靶向治疗20种常用中药以及核心处方药物:党参、黄芪、金荞麦、沙参、麦冬、龙葵、白英、甘草、黄精、红景天。体现了扶正解毒的基本法则,在治疗过程别重视从整体出发,调补肺、脾、肾三脏,灵活运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4]。从临床疗效的角度,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2.2医学科研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的中西医结合实践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使医学科研越来越精确,也成为精准医疗得以实现的基础,这些组学的理念与中医的系统观念有相似之处。如“代谢组学”的概念,是由Nicholson等在1999年提出[5]。因其“组”“群”“谱”集成的功能特点,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医“证”的本质。使其成为证候标准化研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代谢组学的系统研究方法在本质上与中医理论相一致。中医采用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方法用于疾病的治疗,与代谢组学的整体观完全吻合[6]。目前已有较多中医联合代谢组学技术的研究,如王喜军等[7]应用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UPLC-MS分析仪器,结合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黄疸证和阴黄、阳黄证的特征性代谢模式,并从微观角度解读黄疸、阴黄和阳黄证候的科学内涵。王广基院士课题组[8-9]采用GC-TOF/MS分析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痰阻心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及气滞血瘀型)患者血浆代谢谱,其结果显示能将疾病组与健康组明显区分,并与临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指标显著相关,提示中医分型的物质基础可能正是代谢组学所研究的体内小分子化合物。代谢组学技术有利于助力精准医学的发展,也有助于进行中医“整体观”临床诊疗机制的阐释,从现代科学角度进行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这种理念上的共通之处更易于进行中西医结合。
3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中存在的问题
3.1信中还是信西的问题
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衷中参西”的观念,西医临床诊疗的过程中,以指南为参考依据,而中医临床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其临床统一模式形成的难度,因而在进行诊疗活动中,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西医的诊疗相对易于操作,中医的辨证相对较难把握,因而在心理上容易认为西医更加客观,中医更加主观,而且中医的阴阳五行及中药的四气五味等与西医学的认知在理论层面较难对应,所以在这个阶段,临床教育对树立中医临床信心至关重要,一方面,要肯定西医的认知模式的实用性,同时,要充分认识中医临床自身的特点、规律和优势,不能一味地在理论层面寻找对应,而要更多地从理念上寻找共同点,如目前西医学对中医扶正、驱邪的理念,未病先防的理念,并不存在认识上的冲突,从中西医的疗效优势上树立自信,进而比较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然后从相互弥补彼此的不足入手。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深入,加深对彼此的理解,更好地为临床诊治疾病服务。
3.2会不会影响中医思维的问题
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有差异,西医以客观数据作为诊疗的依据,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辨证论治,收集到临床信息都必须由临床医生进行主观思维的综合判断,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要牢固树立采用中医思维方式进行临床的思想意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必须完全按照理、法、方、药的思维过程进行,在此过程中西医学的认识作为参考,不能影响到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否则可能会影响中医疗效优势的发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过程中,将理念的相同之处作为结合的切入点,将临床疗效的提高作为结合的目的,将机理的阐释作为结合的手段,将理论的差异作为深入思考的方向,在保持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更好地将中医临床有效性的机制和原理加以阐释,使中西医能够进行更通畅的交流,更好地为提高临床疗效作出贡献。
作者:王睿林 单位:第三二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
参考文献
[1]彭亦良,周雄.精准医疗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启示与质疑[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6,11(1):88-90.
[2]夏锋,韦邦福.精准医疗的理念及其技术体系[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22):1-3.
[4]刘浩,林洪生.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中医药配合肺癌靶向治疗用药与处方规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7):1671-1673.
[6]贾伟,蒋健,刘平,等.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8):621-624.
篇7
2015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年会聚焦精准医学
6月26日,2015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年会暨第二届中华长城-东方肿瘤高峰论坛召开,主题为“加强肿瘤规范治疗,推动精准医学研究”。6位国际著名的院士和10余位国内顶级肿瘤学专家教授,聚焦医学哲学、精准医疗时代的抗肿瘤新药研发、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医学、代谢异常与肿瘤、抗肿瘤免疫、肿瘤本质、肿瘤异质性和肿瘤的复发转移等诸多方面作大会报告。
龙华医院ICU护士长吴文艳荣获首届“上海市仁心护士奖”称号
由上海市医师协会、上海市护理学会、上海市浦东广播电视合开展的“寻找身边的好医护――首届‘仁心医者’大型医护评选活动”,近期评选结果揭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长吴文艳喜获“上海市仁心护士奖”称号。
韩高度关注四家医院MERS扩散情况 疫情致死率攀升
近日,韩国保健当局表示,目前高度关注四家医院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扩散情况。在最新沦陷的首尔江东地区的圣心医院,隔离对象名单中的人接近5000人,当局动员一切国家卫生防疫力量防止MERS疫情扩散。由于感染MERS病毒的患者死亡率高,保健当局应该集中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
为迎接百年院庆,北大医院开展百名医护人员大型义诊活动
6月28日,北大医院为迎接百年院庆,开展了百名医护人员大型义诊活动。40多个学科的专家在现场为患者及家属普及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诊查常见疾病,并首次尝试采用“线上义诊”的方式与不能到现场参加义诊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活动现场,共有766名市民接受了义诊。
关注老年人睡眠质量 同济医院深入社区开展宣讲
日前,上海市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健来到万里社区活动中心,为居民带去了一次关于老年人失眠问题的“同济健康讲堂”,参加的人员除社区老年居民外,一些中青年朋友也加入了讲堂。讲座通俗易懂,非常贴近百姓生活,参加者踊跃地参加讨论。“同济健康讲堂”已然进入了周围居民的心中成为医院的一个宣传品牌。
瑞金医院职工志愿者走进成佳学校关注癫痫患儿
6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彩虹家园”职工志愿者开展“走进社区”第二季活动。院内科团支部书记,神经内科方嵘医生走进了嘉定成佳学校,为学校教师们带来了一堂以《儿童癫痫的识别与防治》为主题的讲课。嘉定成佳学校副校长朱斌、瑞金医院北院团委副书记王潇逸、团委委员吴晓静也参与了此次讲课。
市中医医院小小志愿者亲子义卖献爱心
6月6日,市中医医院各部门工会甄选的10位职工子女代表医院参加了由上海市医务工会主办的“乐家”大型亲子公益活动。十位小朋友代表医院在活动当天参加义卖,筹集善款给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小朋友们自发捐赠出自己心爱的玩具、书籍、书包等38件物品当作义卖品,他们还将自己存了好久的零用钱带到了义卖现场来奉献爱心。
市第一人民医院筹建"长三角航空转诊" 实现医院内急救"无缝衔接"
航空医疗救助在我国将成为现实。在日前举行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研讨会暨公济应急管理论坛”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兴鹏报告了院方努力打造大型综合性医院应急救治体系的设想。其中“建立长三角航空转诊服务网络”的信息,尤为令人关注。
“红枫国际孕妈妈开放日”在沪发起
6月16日,上海红枫国际妇产医院特邀红房子妇产专家夏燕萍教授发起的"红枫国际孕妈妈开放日",旨为实实在在地解决准妈妈在孕期当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现场准妈妈们个个都不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频频向夏教授提出各种各样孕期新问题今后,这种公益化的活动,将以常态化、普及化的宣教方式,面向广大准妈妈们免费开放。
韩哲一基金会、岳阳医院共同援助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远程医疗、教育项目
6月17日,上海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共同援助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远程医疗、教育项目启动会,在云南文山州中医医院举行。该项目旨在缓解文山边疆地区百姓看病难、看专家难,尤其是看中医专家难的医疗需求。
篇8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小切口手术; 早期低视力
中图分类号 R77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0-0155-02
白内障是一种全球性的眼部疾病,也是造成大部分患者视力障碍与眼盲的元凶,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具有较大影响,使其生活质量、生活水平降低,因此对此进行探讨非常有必要。现阶段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手术方法有两种,分别是小切口手术、超声乳化术,这两种手术均有利于患者恢复视力健康,帮助患者重见光明[1]。经大量临床检验表明,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早期出现低视力的患者还比较多,笔者所在医院对2011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0例已行小切口白内障患者的1周视力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0例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者,其中男72眼,女78眼,年龄56~87岁,平均69.87岁。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前视力检查均
1.2 方法
术前患眼滴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使其充分散瞳,结膜囊表面麻醉或球后神经阻滞麻醉,靠近角膜缘后2 mm作巩膜隧道切口,注入粘弹剂,环行撕囊或开罐式截囊,晶状体核及皮质脱离水分,使晶体核脱位于前房,晶体圈匙娩出晶体核,注吸皮质,注入粘弹剂,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充分吸除粘弹剂,视前房形成情况,选择是否缝合切口。术后在结膜下处注射地塞米松2.5 mg,术中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第1周患眼滴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每日6次,以后每周减量至4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复查视力情况。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者共150例,均已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经过1周的治疗和精心护理后,仍存在低视力情况。通过分析,影响视力恢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术中存在的并发症,例如切口出血渗入前房、后膜破裂玻璃体脱出等,占低视力眼的9.33%;术后存在的并发症,例如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等,占低视力眼的10.00%;术前存在的眼部疾病,例如老年性黄斑病变、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占低视力眼的80.67%,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也逐渐变得成熟,手术技巧越来越精湛,相关检查仪器、设备等越来越丰富而精准,为白内障手术提供有力保障,对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重见光明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大多数术后早期低视力,是由术前存在的眼部疾病所致,只有极少部分是由于手术并发症引起。在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角膜内皮失代偿、无人工晶体眼、后囊浑浊等。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过程中如发生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不完全的皮质抽吸等情况,术中如果不能对其正确处理,将导致不能植入人工晶体或出现视网膜脱离、虹膜炎症反应等,从而造成患者术后视力不佳,不能恢复[2]。另外患者术后出现角膜水肿,也可造成早期低视力,此种并发症多见于老年人,这些白内障患者由于年龄过高,晶状体核质地较硬、体积大、皮质液化或无皮质,行小切口白内障术时将核娩出的过程中,角膜内皮受到了一定的损伤,术后角膜会出现水肿,但多数会在一周或更长时间恢复,极少数会发生严重的角膜失代偿,对患者造成重大的视功能损害[3]。
表1 150例眼术后1周矫正视力
原因 矫正视力
0.01~0.1 0.1~0.3
术中并发症 切口出血渗入前房 3 2 3.33
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 2 7 6.00
术后并发症 角膜水肿 2 6 5.33
虹膜睫状体炎 5 2 4.67
术前存在的眼病 老年性黄斑病变 20 42 41.33
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 12 13 16.6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9 6 10.00
青光眼视神经萎缩 5 3 5.33
角膜病变 3 8 7.33
通过上文的研究表明,在临床上引起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低视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原发性眼病,其中又常见于眼底病[4]。患者出现眼部疾病是因为居住环境、文化、学历等方面的影响,致使患者出现严重白内障时才会来医院就诊,检查时大多眼底不清晰,用视网膜电图等检测方法,仍无法确诊,也就不能保证术后效果。老年人人口逐渐增多,白内障患者自然随之增加,其中大部分老年人还患有老年性黄斑变性,此种病症会严重损害视力,这也是造成世界老年人低视力、眼盲的重要因素[5]。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因为视网膜上皮细胞功能失代偿,逐渐吞噬感光细胞,减弱外节膜盘代谢,致使视网膜前堆积,而形成玻璃膜疣。老年性黄斑变性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萎缩型、渗出型,对于已发生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方法,还比较欠缺,一般只是嘱患者服用锌与维生素E,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根据其病症的发展,找出一种通过抑制和消除脉络膜新生血管,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当前可行的治疗方法有激光光凝、光动力疗法等[6]。对于白内障合并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患者,暂时还没有出现较统一的治疗方法,由于此类患者在行超声乳化术后,可能会使其老年性黄斑变性更加严重。
有高度近视的老年白内障患者,由于年龄的增长,玻璃体逐渐液化,就会出现眼球壁薄、脉络膜萎缩、Fuchs斑、视网膜裂孔、漆裂纹样病变、黄斑区变性及出血等[7]。漆裂纹样病变与Fuchs斑是高度近视病变的主要特征,会对术后视力造成一定影响,例如视力差、视物变形、中心暗点等,并且此类病变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在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还是会因为这些无可避免的病变,造成低视力。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早期性筛查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排除患者潜在的眼部疾病,如老年性黄斑病变、视神经病变等,对患者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提升术后效果。由于在白内障早期,可进行常规眼部检查,对其晶状体、视力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估,便于估算术后可恢复视力,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8-9]。有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可矫正视力使其
参考文献
[1]张华.白内障术后低视力常见原因分析[J].当代医学,2013,14(17):118-119.
[2]徐旭亚,龚媛媛,周培培.小切口白内障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358-2359.
[3]易显丽.手法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在硬核白内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27):72-73.
[4]丁庆华.颞侧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73-74.
[5]洪伟兰,廖润斌,黄月梅,等.动态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在扫盲中的疗效及应用推广[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35-36.
[6]栾成连.80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2):176-177.
[7]雷德荣,胡守志.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防盲工作中的实用性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5):138.
[8]高业明,邰平,汝勤,等.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22-23.
[9]吴卫华,张春燕,林杏华.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147-148.
[10]于双成.基于医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篇9
《通知》强调,受理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不受《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限制,对涉及试剂、耗材和设备等医用产品的项目,只要相关产品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生产、具备市场准入条件,均应纳入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受理范围。
《通知》主要内容
要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按照鼓励创新和使用适宜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审核,及时公布审核结果。
对审核通过的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各地要明文规定在本行政区域内执行,并明确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内涵、价格水平或价格管理形式等。
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并向社会公布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受理条件、审核程序、审核时间、审核原则及内容和部门职责等工作规则,确保受理审核工作责任明确、过程透明、结果公开。
各地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拒绝或推诿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受理审核工作。
自本文之日起,若因价格主管部门原因影响医疗技术创新和及时进入临床使用的,发改委将通报批评,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Strategy战略
万达斥资150亿建3座顶级医院
1月6日,万达集团与英国国际医院集团(IHG)在北京签订合作协议。万达将总投资150亿元,在上海、成都、青岛建设三座综合性国际医院,由IHG运营管理并使用IHG品牌(中文名“英慈万达国际医院”)。这是中国企业在医疗行业的最大一笔投资,也是IHG首次在中国运营管理医院项目。
中国人寿计划投建三甲医院
1月10日,中国人寿官微透露,中国人寿与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国药集团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同投资设立医院管理公司。其中,中国人寿为第一大股东。医院管理公司设立后,将负责淄博市中心医院西院区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新院区的设立与运营。新的西院区将按照三甲综合医院的标准建设,计划一期开放床位1000张。
绿叶医疗控股收购韩国高端医疗品牌
近日,绿叶集团旗下的绿叶医疗集团宣布,已与韩国JC健康株式会社正式签约,投资并控股JC健康株式会社,同时持有韩国知名妇儿专科品牌爱丽美(Ellium)。韩国JC健康株式会社是目前韩国最大规模的专业化医院管理服务公司之一,是Ellium(爱丽美)品牌的持有者,专为妇产科、儿科以及整形美容等专科领域提供医院经营管理服务,并经营产后调理医院。
Service服务
“互联网+康复”平台康复汇上线
我国首个国家级“互联网+康复”网络平台――“康复汇”日前正式上线。该平台定位于打造康复“网络生态圈”,将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媒介纵向联合综合医院、基层社区和康复、养老等医疗机构,横向链接医学专家、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打造首个国家级“互联网+康复医疗”平台。
搜狗搜索推出“医院一体化”功能
近日,搜狗搜索利用数据分析引擎,以及与医疗行业第三方专业服务商的深度合作,全新推出“医院一体化”功能。用户只要在搜狗搜索手机版页面中输入医院名称,就能准确获知医院的等级、联系电话、真实地址等信息。同时,在搜索结果中就能直接按照“科室”或“疾病”在线找医生,杜绝了用户被虚假医疗广告所欺骗的可能性。
Medicine药品
屠呦呦研究成果24年后申请新药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出双氢青蒿素片增加适应证的新药申请,国家食药监总局表示,该申请符合新药特殊审批程序要求,将加速其审批流程。据悉,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批准为一类新药后,屠呦呦在对青蒿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发现,其对红斑狼疮的治疗也有明显效果。此次增加适应证的新药申请,就是申请该药可用于治疗红斑狼疮。
“人用皮卡佐剂狂犬病疫苗”获临床突破
1月4日,中国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宣布,皮卡狂犬病疫苗的临床一期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注射皮卡狂犬病疫苗75%的人群在第7天就能实现血清转阳,这样的转阳速度将更有利于防止暴露后狂犬病病毒感染威胁。据介绍,该疫苗采用全新的具有激活免疫细胞Toll样受体3(TLR-3)的皮卡佐剂技术,于2013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大新药创制”项目。
正大天晴16亿向强生转让肝炎新药
1月8日,正大天晴药业与强生制药公司签署独家许可协议,将一款抗乙肝病毒(HBV)临床前药物除中国大陆之外的国际开发权许可给强生公司,强生将在中国之外开展该产品的全球开发、生产、注册和商业化推广。根据协议,强生将支付正大天晴总额2.53亿美元(约16亿人民币)的首付款和里程金,以及上市后的销售提成。据悉,该款在研创新药物是一种新型小分子抗病毒口服药,通过激发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产生对乙型病毒的清除效能。
Technology技术
英国发现影响人类智商的基因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日前报告说,他们首次确认人类大脑中两个与智商有关联的特定基因簇。这一发现不但加深了研究人员对智商的理解,未来或许有助于开发更高效的神经系统疾病疗法。这两个基因簇分别被称为M1和M3,每个基因簇由数百个相互关联的基因组成,它们共同影响人的认知、记忆、注意力和推理等有关智商的方面。
中科院启动“中国人群精准医学研究计划”
1月10日,中国科学院表示,将在4年内完成4000名志愿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样本和多种表现型数据的采集,并对其中2000人进行深入的精准医学研究。研究包括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组健康档案及针对重要慢性病的遗传信号开展预警和干预研究等。
该计划首席科学家、北京基因组所中科院精准基因组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曾长青介绍,考虑到职业人群稳定性强和良好的参与交流条件,这一精准医学计划将以中科院职业人群为队列研究基础,日前第一批志愿者的样本和基线数据采集工作已在北京基因组所员工中全面展开。
砒霜抗肿瘤机制有新解
上海交通大学陶生策研究员与上海瑞金医院陈竺院士领衔的联合研究组研究证实,砒霜(三氧化二砷)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中糖酵解通路限速酶己糖激酶2(HK2)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大量已有研究表明,砒霜在其他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也有较大潜力,但相关机制一直不清,不能明确具体的靶标蛋白质有哪些。
Devices器械
北京大型医疗设备将实施集中管理
1月6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公布《北京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白皮书》,对甲类、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及监管使用情况进行梳理。白皮书提出,未来将在医疗机构内部或各辖区内部探索建立医学影像中心,将大型医用设备集中管理;对社会办医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放宽准入条件,只审查诊疗科目、医技人员资质和医疗技术准入等安全性指标。
磁共振等20种医械将取消关税
日前,世贸组织就扩大《信息技术协定》产品范围谈判达成全面协议,心脏起搏器、磁共振成像设备、超声扫描设备等20多种医疗器械设备和组件计划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降税,绝大多数产品将于3~5年后最终取消关税。此举将为我国中高端医疗设备的出口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国内厂家生产部分高端医疗设备核心元件的进口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
篇10
这一专业委员会正是由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发起的,同时,他们还发起成立了组织器官再生与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科带头人马东初教授应邀在“2012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上介绍了总医院通过转化医学,推动免疫细胞治疗技术规范化临床应用的模式和做法,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和好评。2013年学科成功与中国医师协会联合主办了“2013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这标志着学科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经进入国内同行的前列。自此,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在转化医学促科研成果有的放矢方面为业界做出了表率。
一段奋发有为的图强史
翻开总医院医学实验科的科研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部学养深厚因而成就辉煌的历史。
总医院医学实验科成立于1978年,在田庆生、初俊杰和刘亚革等主任的带领下,不断探索基础研究型科室在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内发展的道路,探索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的最佳路径。尤其是初俊杰担任科主任期间,大胆改革开放,积极探索前行,提出了“以科研养科研”的发展理念,积累厚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7年被批准为临床基础医学研究中心。马东初教授担任科主任以来,特别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的结合。上任之初,就在导师吴祖泽院士的指导下,启动了自体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技术的前临床研究,建立了GMP条件下CIK细胞大规模培养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十一五”期间学科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确立了以转化医学为核心,以第三类医疗技术为切入点的发展模式。2010年,按国际标准建成了一个拥有多个步入式操作间和独立质控单元的大型cGMP洁净室。cGMP洁净室符合我国《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及现行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并严格遵照国家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总后勤部《军队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相关检查准入标准,开展“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等第三类医疗技术,并获批临床应用。2011年,医学实验科与肿瘤科、放射治疗科和介入治疗科等相关科室合作被批准为全军肿瘤诊治中心。
作为转化医学的平台和基础与临床连接的桥梁,多年来学科以勤奋严谨、锐意进取的精神,努力培养专业队伍,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造血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在干细胞分离、纯化、鉴定和冷冻保存及增殖分化调控等研究方面有着长期的工作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总医院血液科合作开展了国际上第一例胎肝干细胞移植工作;在免疫学研究方面,较早地开展了抗人大肠癌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及免疫学诊断的研究和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免疫过继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一些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工作积累,对于推动形成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和医教研全面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医院对学科投入的逐渐加大,使学科的各项建设,包括学术水平、学科规模、设备装置、综合实力、人才梯队等,均有明显提升,为学科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个医学创新的实验园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学科开展一切工作的总原则,为广大军地患者服务是学科发展的宗旨,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室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更好地为广大军地患者服务,学科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现有格局和运行模式,按照“医院发展战略纲要”,以转化医学为核心,以第三类医疗技术为切入点,强力打造生物技术转化平台,强化“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协作中心”和“干细胞临床应用协作中心”建设,使相关第三类医疗技术能高效准入,安全平稳运行,并努力使其最终形成临床应用指南;强力打造基础科研支撑平台,强化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和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建设,为以第三类医疗技术方式准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和新方案准备技术、理论和人才;强力打造分子诊断和质量控制平台,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转化,为相关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和新方案的临床应用把好质量关,并最终实现个体化的临床应用。学科努力加强与相关临床科室在多种模式下的合作与协作,不断促进相关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和新方案的临床转化,同时,学科也不断拓宽渠道,努力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不断促进学术交流和新技术的引进。目前,学科已初步完成了三大平台建设,形成了体系化、规模化和具有转化医学特色的学科布局。
近年来,学科已经建立和正在建立的治疗技术包括,自体CIK治疗技术,自体TG-CIK治疗技术,自体树突状细胞治疗技术,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单个核、CD34和CD133)和器官来源干细胞移植技术。其中一些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到目前为止,共完成免疫细胞治疗800例。同时,开展的各类相关检查大幅度上升,2012年达到1000人次。从以上取得的成绩看,这种学科布局不仅适应转化医学的要求,而且也为学科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学科发展目标,科室实施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学术带头人和平台负责人负责制。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建设,规范各类人员的行为职责;通过实施选择式目标管理,落实各项工作的进程;通过狠抓精细化管理,提高质量建设水平和科室管理水平。
在通过制度抓落实方面,学科要求所有的课题要有开题报告和实验设计;所有的制品制备和实验要有操作规程;所有的制备操作和实验要有详实的记录。特别是在生物技术转化平台,制定了一整套GMP文件,涵盖了细胞制品制备的所有环节,共计204个文件,约50余万字。同时,学科还建立了定期工作汇报制度,定期课题汇报制度和定期学术交流制度。在人员使用上强调一专多能,为此,建立了岗位轮换制度,在提高人员工作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医教研的主阵地
在医疗工作中,学科临床应用的技术基本上都属于第三类医疗技术,技术含量高,操作过程复杂。因此,医学实验科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把质量作为核心,强调所有技术操作和制品制备均应严格遵照“严谨、无菌、精准、有序”的原则进行,用一流的技术、高质量的制品为患者服务。
在科学研究中,他们始终坚持以临床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作为基础向临床转化平台的优势,注重探索解决临床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科的技术优势和长期积累,积极参与和推动以疾病为中心的重点学科群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注重世界观的构建和方法论的形成,强调系统全面地看问题,并提出统筹兼顾的解决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是全面提升能力,而不是片面注重技术的掌握。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学科人员素质和能力均有大幅度提升,实现了“一人多能,一人多岗”。同时,研究生学习也受益匪浅,其中一人成为某大学的教研室主任。
总之,他们恪守“科研服务于临床,临床牵动科研”的创新理念,以技术创新带动科研和教学,再以科研和教学推动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并在推动转化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人才,促进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基于这个发展战略,目前,学科已初步形成了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研发团队和干细胞治疗技术研发团队,并与相关科室临床应用团队协作,积极推动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转化应用和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学科共参加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包括“973”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军队和省部级课题1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93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主编专著3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上奖励72项,其中二等奖4项。招收博士后研究生1人,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人。
学科在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同时,也不断吸引着国内外同行的注意。在造血干细胞,特别是巨核细胞研究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系统,具有明显特色的研究体系,涵盖了从干/祖细胞增殖特性到可塑性,从细胞因子到微环境调控,从多倍体化和分化成熟到信号转导途径及药物靶分子的筛选等方面。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前沿。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学科起步扎实,布局系统合理,运行严谨规范,开始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影响,并受到关注。
一个将威士诚的凝聚体
拿破仑有句名言: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能打败一两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这就是说,一名良将决定一方事业的成败,一名科主任决定一个科室的兴衰。
医学实验科主任马东初教授是一名转化医学专家,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研究,注重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性强、有转化潜力和实用性好的研究成果。在造血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有核细胞多倍体化研究、干细胞移植研究和免疫细胞治疗研究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并将一批第三类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
担任科主任以来,他能够站在生命科学的前沿,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求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完成了对既往分散、独立、交叉少,重复多的科研模式的全面整合,确立了“夯实基础、建设平台、谋求发展、服务临床”的学科发展理念,实现了学科发展模式“由独立科研向协作攻关”和“由科研为主向转化为中心”的转变。
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医学实验科在这位实力超群的强将的领导下,集结了副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技师1人,博士后指导教师1人,硕士导师1人,他们同甘共苦,为医学实验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中有在科研研发中经风历雨、迅速成长起来的业务骨干,也有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带着激情和梦想走进这个创造者的理想部落,一边与棘手难题交锋,一边行远自迩、攻坚克难。
- 上一篇:关于企业节能降耗的建议
- 下一篇:心理抑郁的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