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疏导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心理疏导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心理疏导办法

篇1

一、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内在的情绪

任何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对于一个新的观念,一定要能够用话语标明,并善于跟别人清楚地沟通,当他清晰地了解你传递给他的信息时,他才会对这个观念有更深刻的了解,才能很快地接纳吸收并转换成自己的。情绪也是如此,当你可以清晰地用话语标明自己的感受并传递给对方的时候,你才有办法疏导,并且处理自己及对方的各种情绪与心理需求。

孩子因为失去心爱的玩具时,缺乏情感智慧的妈妈切合实际地说“丢就丢了呗没什么好哭的”,殊不知,她失去了一次最好的、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情感智慧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就学会了漠视情感、压抑情绪。情感智慧高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用情感词汇去标明心理的感受,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她会告诉孩子“玩具丢了,很伤心,是不是?”“她用“伤心”这个带有情感的字眼来使引起孩子心灵的共鸣。“你是不是觉得好像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这次用语言的图像又帮助孩子梳理情绪,再拥着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好难过,以前妈妈失去自己最爱的东西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几句话一面帮助孩子疏解情绪,一面帮助孩子认识情绪。让孩子知道,人有情绪是自然的,情绪可以被了解、被疏导,被善用。经过这样的话语和心理的疏导,孩子将来如果碰到痛苦与挫折时,就懂得自我抚慰、疏导情绪。

二、引导幼儿接纳“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不同的感觉”的观点

行为可以有好坏之分,思想也可以有是非之别,但每个人的感觉反应本身并没有对与错,用是非道德论断去否定别人的感觉,会拉远心理距离,损坏最值得珍惜的亲密感。很多冲突,都是观点和角度是始作俑者。心理疆界不清楚的人,才会逼着别人跟自己有一样的思想、喜好与感觉。

比如孩子说:我不喜欢吃胡萝卜,你说:怎么会呢,胡萝卜很好吃,很有营养呀,来,吃一块,一定要吃……更糟糕的是:小孩子不能挑食,什么都得吃!这样才能长高个儿!

你很难想象,这种对话的结果是什么?孩子会抱怨,我的父母不了解我,我真的没办法与他们沟通。其实,并不是孩子难管教或不想和父母进行心灵的碰撞,而是他在倾诉需要理解的过程中,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认同、接纳,尤其是对他的情绪的接纳。我们的快速纠正或是立刻否定,会让孩子觉得,我的看法、感受、情绪在父母这里是无关紧要的,爸爸妈妈重视的只是他们自己的看法,而且还要把这些看法“以大欺小”强加在“我”身上。

那么,表达同理心的聊天技巧是什么呢?孩子说:“我不喜欢吃胡萝卜!”你说:噢,你不喜欢吃啊(接纳他的意见),为什么呢?是不喜欢它的味道,还是?(倾听他的想法)孩子说:“我没有当上护旗手,心里好难过!”你说:是啊,不难过才怪呢(表示全然的接纳和理解!)你现在这么难过,妈妈要怎么做才能让你快乐一点呢?(倾听他的想法)这样的语言,自然而言地会让孩子抵触或者排斥的心理得到缓解,再深入一下,他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很容易和父母的心或者父母的需求靠近。

三、探索心理需求

当孩子有情绪特别是强烈的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的需要是什么,我的这个需要有没有可能在不改变对方的情况下得到满足,我和孩子的需要能不能通过我的言语、我的做法合辙在一起。成年人可以帮助孩子慢慢明白自己的需求,通过调控孩子的情绪,改变僵硬的局面,从而满足自己和孩子共同的心理需求。

如孩子坚决抵触自己一个人睡一个房间。

儿子:妈妈,我怕。

妈妈:妈妈小的时候也经常有害怕的感觉。

儿子:真的?你什么时候会害怕?

妈妈:有时晚上怕黑,怕莫名其妙的东西,其实到了白天什么也没有,就自己吓自己(告诉孩子有时害怕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你害怕的时候最想要什么?(帮助孩子探索需求)

儿子:想要妈妈陪。

妈妈:如果妈妈没空陪,你需要什么呢?

儿子:有声音和亮光的时候我就不害怕。

妈妈:那在你的房间放个夜光灯行吗?

篇2

伴随着改革的大潮,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到了我市,严重的冲击了我市学校的常规管理。我校位于辽南地区东部山区,当地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工人进行开采,这样外地民工大量的涌入我们地区,他们的子女因此也就大量的涌入我们学校,这部分群体占学校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这些儿童跟随着父母居住在矿山上的工棚里,他们失去了父母的直接监护,生活上缺少关爱,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没人辅导,心理上缺少正确疏导。。。。。。这些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成长,也严重的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管理。我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战线三十多年的老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在学校的教育,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教育好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子女。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问卷和家庭走访我们发现,他们大多是监护不力有许多孩子根本无人照管,为的是多挣钱,另外他们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观念陈旧,教育的方法也不科学,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对孩子形成放任自流,同时,对孩子的学习业务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一天天下降,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心里会有严重的负担,导致心理不健康。外来务工子女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学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2.教师的爱、教师的责任心犹如温暖的阳光

作为教师必须要有一颗爱心,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犹如阳光雨露时时在滋润着他们的心田。责任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尤其是教师的职业。要想教育好孩子光靠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是基础责,任心是动力。经过我近三年的时间研究,我总结如下解决办法:

2.1倾听心声,互相沟通。由于外来务工子女缺少关爱,缺少和亲人互相沟通的机会,他们的心里具有一下障碍,表现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忧郁焦虑不愿和当地学生接触等。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针对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应当多了解学生,勤与沟通 ,触膝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2.2家校合作,让爱走进课堂。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必将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求。有了家长的支持合作,外来务工子女的问题就会很好的解决了。家长通过开家长会的形式传递了父母的亲情,同时他们也会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3.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外来务工子女尽心心理疏导

外来务工子女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自卑心严重,厌学、不完成作业等,行为习惯较差;(2)逆反心理极强,易冲动,攻击意识很强等;(3)性格孤僻,不愿意与其他同学沟通,形成自我封闭状态;(4)自私自卑,自信心不强,没有进取心。针对以上问题学校设立了心里咨询室,进行心理疏导,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这部分儿童进行心理咨询。

4.全面考核,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其成长

对于外来务工子女要进行全面考核,建立考核档案,把学生在家长的表现纳入考核中去,期末考平时,对这部分学生应当分别进行考评,比如:家长给分、同学给分、班主任给分,最后看综合得分,鼓励他们形成竞争机制,家长的每一句表扬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习动力,老师的每一句鼓励都会不断的温暖着学生。

经过三年的苦心研究,摸索出一点教育外来务工子女的新经验,我研究的省级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研究》历经三年已经结题,但是我会不断的继续研究,找出更多、更好、更实用的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新办法。让我市的外来务工子女在爱的蓝天下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由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一些寒门学子被排除在大学校门之外。南开大学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系陈钟林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大不如从前,农村孩子尤其是家境贫寒的孩子都艰苦朴素、自力更生。他们具有一些城市孩子所不具备的素质,比如意志力更强、更坚韧,这其实是一个人在发展中非常关键的素质,但是却不在我们评价一个学生的体系之中,所以农村孩子自然‘不占便宜’”。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寒门子弟从进小学开始,也就是起跑阶段就已经落后了,他们得到的教育资源就没有城市尤其是中心大城市孩子得到的教育资源好。如果按照现在的这种考试录取的办法,实际上是对寒门学子不利的。我觉得对这个现象要正视,要采取好的办法来解决,而最终是希望国家的教育资源能够均衡分布,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一样。但要做到这样是不容易的,那么国家就要有一些弥补性的办法,比如通过对农村孩子加分,或者得到城市孩子得不到的优惠条件,让他们在一些情况下优先一下,能够让平衡有所保证。”陈钟林教授则认为:“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的资助机制有待完善,不是谁穷就给谁,而是谁努力就给谁,否则,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失公平的。国家需要资助的地方很广,大学只是其中一方,寒门学子一定要有自立意识。”她还特别指出:“家长和学子都要改变只有进大学才能成才的观念,开辟多种渠道就业。社会既需要综合型人才也需要技术型人才,如现在职业技能人才比较走俏,一些家境比较困难的孩子完全可以选择职业技术学校,早点学会一门技能,早点自立,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反哺社会,请给他们一点时间

寒门学子应该如何回报社会?陈钟林教授认为,寒门学子应该“多参加社会活动,不要太专注于学习,更不要用考研考博来躲避社会,回报社会的首要条件是进入社会,了解社会,之后适应社会。” 寒门学子既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同时也要不断自我提高,在同学中成为榜样,感染身边的同学,进而带动一代人的精神。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许益军研究员则认为,寒门学子通过社会慈善机构或者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的捐助完成了学业,这是一个社会有机体发挥了它的应有功能。慈善机构本身就应该是付出不求回报,不能要求寒门学子因为今天受到资助,所以明天必须更加努力,千万不能按照这个模式设定,这会让受资助的孩子觉得有义务感,有的甚至产生反感。他还发出呼吁:“社会最好不要对他们提要求,让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参加社会服务网络,更加了解社会。”

心理疏导,有时比经济援助更重要

提到寒门学子,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经济上的援助,“其实,出身寒门的孩子内心深处是比较敏感的,自尊心也更强,一些孩子更是觉得心理不平衡,我们除了给经济上的援助还得在心理上给予疏导。”许益军研究员说。陈钟林教授则告诉记者,在过去调研中她发现,有些孩子愿意接受无偿资助,但无息贷款却不是那么踊跃。“这其实是对自己未来的不自信,他们中有的是怕还不了贷款拿不到毕业证,有的是不想有压力,不想有负担,曾经有一个学生为了800元的助学贷款就与学校失去联络。”拒绝还款的背后映射出的是寒门学子的心理障碍,他们大多心理压力比较大,自卑、压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交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其就业。

许益军研究员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根据受助学子的具体情况,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中,全方位地了解社会资助机构。一些接受社会爱心人士资助的学子,更是要让他们了解捐助人的资料,定期地写信或者打电话与捐助者谈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建立一个长期的感情连线,使学子们从内心深处自然地产生感恩之心才是最可贵的。

篇4

一、营造良好情绪氛围是关键

《指南》在教育建议中强调要为幼儿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要欣赏幼儿、接纳幼儿等,这对于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安定、愉快的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要以关怀、理解、接纳、尊重、支持、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使每个孩子有一种被关爱、被接纳的心理感受,让每个孩子都认为老师喜欢我。笔者曾见到这样一幕: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一幼儿将其他孩子的沙包扔出墙外,教师来询问原因时,他哭了。这时,教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抱起这个孩子,拍了拍,渐渐地,他平静了。该幼儿的情绪能很快安定下来缘于他的哭闹得到了教师的理解。一个因调皮行为而紧张愧疚的孩子更需要他人的宽容与抚慰。教师与幼儿交往时,应尽可能减少事务性、指令性互动,代之以情感性、交流共享的互动。如:当幼儿想对教师讲述某件事情时,教师可以蹲下来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幼儿,用鼓励的言语支持幼儿的表达,这样会使幼儿感到自己的言行受到了教师的重视。

自我实现、获得成就感是幼儿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条件,尊重幼儿,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幼儿才会产生持久的愉快情绪体验。如:在环境创设过程中,许多教师经历了从过去独自布置环境到探索让幼儿参与布置,直至现在尝试如何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发展的转变过程,也因而发现在环境创设中每一次角色的变换都使幼儿高兴不已。

二、提高情绪调控能力是根本

篇5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0-02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我与家长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时,常听到一些家长感叹:“唉!我们这孩子不知怎么回事,升入初中后变得不爱学习了,也不听话了。”“我们家孩子成天关在自己的房间里,什么话都不愿和我们讲。”“我们家孩子不知何时迷上打游戏,连作业都不写,甚至彻夜不归,我们管都管不住。”“现在的孩子怎么管?我们教育他,他竟敢回嘴,我们真拿他没办法。”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难道真的是学生变坏了吗?我们真的就无计可施吗?以上学生的种种表现,究其原因,都是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现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我们应探明其成因,因势利导,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由于青少年生活、学习的环境不同,因此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客观原因。①社会原因。当今社会环境相当复杂,而青少年的社会阅历较浅,辨别能力不强,加上受各种宣传媒体的影响,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腐败现象、封建迷信等引得躁动不安,似乎与学校的教育相差甚远,从而产生逆反心理。②家庭原因。有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青春期的变化,过分限制孩子的行为,伤害他们的自尊,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的情绪;有些家长观念上存在误区,还认为棍棒下出人才,对孩子实行打骂式教育,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而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2)主观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特殊的心理发展有紧密联系。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从家长那里拿到“解放证书”,出现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可在认识过程中,青少年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加之经验不足,认知的偏差性较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已见。他们对教师、家长的教育、劝说,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此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逆反心理的正确看待

一提到逆反心理,很多人会认为它是消极的,甚至认为是一种变态心理,这些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这种反应。在家庭、学校教育中施教者也难免有误区,青少年的有些反抗不无道理,因此,对于逆反心理,要辩证地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

四、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其强烈的逆反性和对抗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青少年容易做出过激行为,对他们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而且也会伤害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五、逆反心理的克服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可以克服和矫正的,我认为应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共同进行。

1.学校教育。(1)正确认识,科学疏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逆反心理要有正确的认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非常正常,是每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要过程。因此,即便是不能接受青少年的观点,我们也要冷静地面对,用理解、豁达、包容的心来对待。对于青少年的这种盲拒或盲从,教师首先应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关键的是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2)投入真情,融洽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做到与学生心相印、情相容。师生感情越深,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越小。(3)改进方法,正确对待。教师要改进对青少年教育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青少年的不同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坚决克服简单、粗暴,甚至挖苦、讽刺、体罚青少年的做法;学校和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实际,对他们提出实事求是的目标要求,避免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对青少年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有策略性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以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4)注重学习,与时俱进。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避免由于知识不足、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造成与青少年的对抗心理。同时,要真正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2.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积极地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逆反期,与他们一同寻找释放逆反心理的有效方式。家长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知识;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也不要让孩子习惯于靠撒娇、索要或哀求等手段达到目的,要让他们学会“碰钉子”;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首先做到;要注意配合学校,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

总之,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非不可解的疑难问题,经过合理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矫正,会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施教者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用真诚的爱心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教育他们。转变青少年的不良心理,使之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一个良好的心态会使一个人受益终生,心态的培养,靠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配合,靠外界的良好条件,更靠自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沈贵鹏,扈文华,等.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三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使地域经济发展差异进一步加大,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导致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涌入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原因使跨地区务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逐年增加,使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存在,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留守儿童人数已达6000万人以上,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隔代教育、托付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影响整个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必将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常年缺少父母关爱,问题层出不穷。2011年6月15日陕西西安蓝田县孟村乡大王村,一位10岁的留守儿童自杀;2014年1月20日,春节前夕,安徽省望江县一位9岁留守儿童听到母亲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后上吊自杀。还有其他一些心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更为严重的后果,必须引起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的重视。具体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认知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一年中可能只有春节期间才能与孩子团聚,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三种错误认识:一是忽视父母的存在,由于长期不在一起生活,幼小的孩子逐渐淡忘了父母,父母好不容易回一次家,但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二是挣钱重要,自己不重要,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即使关注也只能通过电话问候,缺少细微和深入的关爱,孩子就逐渐形成了挣钱重要的认识;三是挣钱重要而读书不重要,在外务工的父母大多数读书也不是很多,再加上把正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家里,孩子就形成了挣钱比读书重要这样的错误认识;四是有钱就有一切,由于隔代管护溺爱多于教育,物质满足多于心理满足,再加上父母一年半载回家一趟,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与愧疚心理,便给孩子在物质方面较多的补偿,更坚定了孩子的这种错误认知。这样的认知使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厌学心理,进一步形成留守儿童的学习障碍。

2.情感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主要由祖辈管护,其次由亲戚或兄长(姐姐)管护,这些管护以物质方面的管护为主,缺少有效的沟通与教育,更缺少对孩子的心理指导与要求,孩子有了心理问题要么自己解决,要么只能与自己同样为留守儿童的同学交流,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焦虑、冷漠、消极等情感问题。这些情感问题如果进一步发展,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3.人格障碍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四个方面的人格障碍:一是自卑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与有父母的孩子相比,他们经常觉得低人一等,看见其他的孩子由父母领着上学或玩耍时,非常羡慕,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归宿;由亲戚管护的孩子,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二是内向孤僻,父母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孩子的交流对培养孩子的自信与人际交流能力十分重要,但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少这样的机会,因此留守儿童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明显减少,容易形成内向孤僻的心理。三是任性,由于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溺爱和娇纵,容易助长孩子任性的心理,这种心理对孩子走入社会又进一步带来负面影响。四是压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少解决的渠道,渴望父母关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压抑的心理。

4.行为障碍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监管不到位,他们在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错误时缺少监督改正的机会,使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逐渐形成行为障碍,主要包括小偷小摸、抽烟、打架、抢劫、敲诈勒索等。这些行为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解决,将会导致他们进一步走上犯罪道路。湖南作家阮梅在《罪童泪》一书中,介绍了11个儿童犯罪的案例,其中留守儿童犯罪占了多数。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父母的监护下读书成长,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所在地务工,或带孩子外出务工,但这个问题在目前不是很快就能解决的,因此学校在干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必须有所作为,具体来说,学校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1.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作为学校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6000万留守儿童,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忽视这个群体,农村学校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最起码是不完整或有缺陷的,势必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

事实上,目前的学校教育,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多于对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关注,教学改革研究方面也着眼于提高成绩,忽视学生品质与习惯的养成;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没有被当作培养学生品质和习惯的平台,而是教给学生道德方面的知识。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重视度不够,许多学校并没有将留守儿童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也没有开展专门的研究与实践。

2.教育引导儿童理解父母

学校要把留守儿童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契机,引导留守儿童理解父母,以感恩的心态认识到父母外出的必要性,从心底里感激父母。留守儿童理解了父母,就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用来回报父母的艰辛。

3.关爱和教育引导相结合

留守儿童平时缺少的就是父母的关爱,由于祖辈的溺爱,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家庭教育缺失得太多,因此学校教育中要有意识地补上家庭教育这一环,做到关爱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留守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到文体活动中,减少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同时学校可以设立亲子热线,随时让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满足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心理。

4.把心理问题疏导放在首位

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心理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因此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必须要把心理问题疏导放在首位。学校应当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安排专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坚持抓下去。

参考文献:

篇7

一、疏导学生心理障碍应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心理障碍的清除必须坚持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疏导心理障碍,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地发展,因此在疏导心理障碍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理论依据、灵活多样的形式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能耐心正确地研究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摒弃主观武断的做法。

主动性原则。疏导心理障碍的主动性包括审慎对待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体育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可能把工作做在学生心理冲突、心理障碍产生之前,做在问题行为形成之前。

信任性原则。成功地疏导心理障碍,在于信任。信任是一种感召力量,信任是双方的。体育教师在心理障碍的击破过程中,要真诚地站在学生的 立场上,为他们着想,理解和爱护他们,促其敞开心灵大门,自觉地接受心理障碍疏导,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疏导心理障碍的实效性。

二、疏导心理障碍的方法

形象转变法。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常具有服饰保守、说话迟钝、走路畏缩等特点。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其心态和克服其心理障碍的一条捷径。据国外最近的实验显示,举重的时候如果大声喊叫、,人就能多使出15%的力量,举起更多的重量。因此专家认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特别注意改变自己的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饰,养成讲话大声的习惯,走路昂首阔步,比平时加快10%的速度,等等。

语言激励法。语言是思想的暗示,语言是思维的有效刺激物,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我们可以有意地让学生用“我能行”“我能成功”之类的积极语言为自己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在上课之前或练习之前念上几遍,在语言激励后,再满怀信心地学练。

预演胜利法。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每当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学生战胜面对困难时的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显著的效果。

扬长避短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如果一个人用己之短,而舍己之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欢乐。因此,疏导学生心理障碍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办法。

积累成功法。成功是自信的保证,自信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唤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时,人又可以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心情,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充满信心。故此,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时,为了能让学生也能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他们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喜悦,能使人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洗刷阴影法。失败的阴影是产生心理障碍的温床。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比一般学生要多得多。及时洗刷失败的阴影是克服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洗刷失败阴影的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将失败当作学习的机遇,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学习和吸取教训;二是彻底遗忘,有意将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情彻底地忘记,或是用成功的经历去抵消失败的阴影。

篇8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时间和往年一样,安排在6月7日至8日举行,清原考生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复习。临近高考,对于多数考生和家长来说,也是越来越紧张,但是高考打的不仅是知识战,更是一场心理战,相对而言考前的这段时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非常重要.

高考期间绿色出行倡议书

高考来临,这是所有孩子人生的重要时刻,牵动着千万人的心。2019年寒窗苦读,9年努力拼搏,都将在这个6月开花结果。为莘莘学子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考试和休息环境,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清原在线倡议:

1、在此期间,望各位家长多抽时间陪陪孩子,给他们温暖;多跟孩子说说话,给他们减压;多为孩子饮食操操心,给他们充足营养。

2、敬请各位市民在小区和楼道放轻脚步、不喧哗,给孩子充足的睡眠;在学校及周边不吵闹、不鸣笛。

3、在6月7-8日请大家尽量不要开私家车,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如确有要事需要驾车的,经过考场周边时请您不要鸣喇叭。

4、驾车人员在遇到考生出行困难时,请尽力予以帮助。

5、如有家长朋友驾车接送考生,请您在送完考生后,务必及时将车辆驶离考场。

6、高考期间办理红白喜事、开业店庆等请勿鸣放鞭炮;

7、高考前几天,娱乐场所、烧烤、快餐摊点请尽量缩短营业时间,调低音量,增加隔音设施;

8、建筑工地尽量不要进行噪声扰民的作业。

9、高考期间,各考点半径500米范围内不进行建筑施工作业和产生噪声污染的其他作业。

10、欢迎各位微友和市民对一些不道德的影响高考的行为和人员进行曝光。

希望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能给考生营造一个安静温馨的备考、迎考环境,让考生们好好复习,安全出行,顺利应考,正常发挥,成就他们的梦想,也成就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 祝孩子们考试成功!祝广大朋友幸福安康!

温馨提示

篇9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但针对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应以学校的正面教育为主。

一、填补家庭爱的空白

班主任和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让学校变成他们的第二个家。班主任工作要努力做到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了解代管人的基本情况,了解“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方式,还要做到“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沟通,定期与各班的班主任沟通,交流信息和管理经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还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要注意缓解学生在校的压力,教师时常深入到学生的中间去问寒问暖,对一些有疾病的学生及时给予关照,对有心事的学生及时予以疏导,稳定他们波动的情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成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转换,不能只关心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及思想状况,便于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要多运用同感的态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常规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辅导应是农村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必须开设的。通过辅导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亲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和同学们共同进步。学校还可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予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消除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寄宿制管理

篇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把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把它作为保证所有儿童都能获得生存发展权力的重要承诺。素质教育也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发展。因此,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这些不良现象,搞好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和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教育职责。

1.教师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

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觉得很“丢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教师可鼓励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教师可找这个同学聊一聊,相信贴心的谈话和诚恳的态度定会使孩子体凉别人的痛苦的。班主任也可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以便形成正确的舆论,使同学们能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2.密切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互动,建立学校,家庭的联动

机制

日常生活中学校要保持与家长的热线联系,互通学生情况,或定期家访,把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告诉家长,同时也可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如果遇到父亲或母亲对孩子缺乏适当监督,应及时提醒家长,指导他们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当孩子与新组建家庭成员产生矛盾或对离异父母怨恨时,要当好协调员,使孩子能体谅出“父母离异是双方有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但双方毕竟从更大的痛苦中解脱了出来”的无奈选择。

3.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为使孩子健康成长,学校、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最好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处理的就及时疏导处理,不能一下子解决的事情,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再对症下药,同时加强孩子的心理矫正和学习辅导。

4.爱心抚慰,严格教育

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孩子,如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成绩骤然下降时,发动其他老师和成绩好的学生为他们“开小灶”。若发现其沉迷于游戏机、网吧、武侠小说中应及时提醒,多方面启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兴趣且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与之同桌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应在课堂或课下及时批评,一旦改正,及时表扬。

5.营造充满温馨的集体氛围

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乏,家庭的先天不足使他们幼小的心理产生渴望被关怀的心理,班集体中应创造一种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既竞争有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使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班上各项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使他们提高自信心。

6.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