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狂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狂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

篇1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病情分析;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13-02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症,是一种身体、情绪和行为变化的综合征,临床表现轻症有沮丧、抑郁、悲伤、哭泣、易激怒、烦躁、失眠等,重症为狂躁易怒或沉默不语、幻听幻想、拒绝饮食、自杀及杀婴倾向等[1]。由于妇女从妊娠到分娩经历了一次非常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并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故对其认知和行为均有很大影响,容易发生超越正常生理界限而出现病理改变的情况,因此,采用积极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对于产妇安全渡过围生期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就近年来本院治疗的37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产后抑郁症患者37例,年龄24~33岁、平均26.4岁,孕37+4~41+2周、平均40+3周,其中,初产妇32例、经产妇5例,剖宫产23例、阴道助产7例、阴道自然产7例,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11例、初中及以下26例,职业为职员4例、工人7例、个体经营者11例、农民8例、无业7例,生产男婴14例、女婴23例,新生儿正常21例、有出生缺欠10例、死亡6例;本组均除外神经精神疾病、颅脑损伤、先天智力障碍患者及患有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者。临床表现:轻度21例表现为产后情绪低落、精神欠佳、忧郁、失眠等;中度13例除有轻度症状外,还表现有产后饮食欠佳、失落感、自卑、内疚、泌乳减少、对婴儿漠不关心甚至厌恶等;重度3例除有轻中度症状外,还表现有狂躁易怒或沉默不语、幻听幻想、拒绝饮食、自杀及杀婴倾向等。

1.2 护理

1.2.1 心理护理针对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的不同原因开展心理疏导,如教育文化程度低、有重男轻女思想的产妇教育其去除旧的观念,正确认识妇女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地位;安慰生产有出生缺陷婴儿的产妇及失去婴儿的产妇要振作精神、养好身体、恢复功能,以便尽快查出原因而做好再次妊娠的准备;指导因分娩疲惫、会阴切口疼痛、剖宫产术后伤口疼痛及子宫收缩痛等影响睡眠、休息而导致情绪不佳的产妇要正确对待分娩过程,学会精神放松和规律生活与休息。同时,要做好产妇家人尤其是其丈夫的思想工作,给予支持和鼓励,以使产妇尽快恢复正常的精神状态。护士要注意与产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与产妇多交谈、多沟通,语言要亲切友善,态度和蔼可亲,避免谈论影响产妇情绪的事情,减少对产妇的不良刺激。

1.2.2 生活护理指导产妇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食物品种要多样化,荤素搭配,多喝清淡的鱼汤、骨头汤、蛋汤,多吃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主食以细软的面食为主,进食量要比孕期稍增多,忌食辛辣、温燥食物,少吃油炸、坚硬和生冷食物,适当吃水果;指导并协助产妇做好产褥期卫生,保持外阴和生殖道清洁,避免大便秘结或痔疮等发生,每日用温水擦洗及,避免皲裂,做好母乳喂养宣教并指导母乳喂养方法;护士应将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柔,为产妇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修养环境,尽量减少对产妇不必要的打扰[3]。

1.2.3 情绪放松及药物治疗护理对产妇开展放松训练,根据产妇的文化修养和爱好选择适当的音乐以调节其情绪、缓解焦虑,每天开展放松训练1次,每次30 min,7~14次为1个疗程;患者症状减轻后,可阅读书报,看电视,多下床活动,多与他人交流[4];重症患者请精神科会诊后予以药物治疗,护士应严格掌控患者的用药剂量和疗程,防止意外发生,同时要对患者多疏导、多鼓励,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心情放松,达到情绪放松与药物治疗协同作用的目的。

2 结果

本组37例患者经过有效的心理治疗、情绪放松治疗、药物治疗及特殊护理和整体护理,病情均得到缓解,饮食睡眠恢复正常、精神状态良好,安全渡过围生期,住院11~17 d,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症,是一种身体、情绪和行为变化的综合征,临床表现轻症有沮丧、抑郁、悲伤、哭泣、易激怒、烦躁、失眠等,重症为狂躁易怒或沉默不语、幻听幻想、拒绝饮食、自杀及杀婴倾向等,产后抑郁症通常在产后1~2周内发生,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3.8%~16.7%[1]。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原因包括:(1)生理因素,主要与产妇分娩前后体内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泌乳激素等水平变化较大和产妇本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分娩疲劳、分娩应激等有关。(2)心理因素,主要与产妇尚未做好当母亲的准备、担心不能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担心新生儿性别和出生情况未达到家人要求而受到冷遇、担心妊娠和分娩过程影响自己的形象和身体健康等有关,特别是新生儿有出生缺陷或不幸死亡对产妇的心理打击尤为严重,常造成产妇精神崩溃、出现重度抑郁症[5]。(3)家庭因素,主要与产妇对婚姻的满意度低、缺乏家庭尤其是丈夫的支持和帮助有关。(4)社会因素,主要与产妇因分娩而可能失去原有的社会地位和形象、丢失劳动就业的机会、减少经济收入等有关[6]。

由于妇女从妊娠到分娩经历了一次非常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并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对其认知和行为均有很大影响,容易发生超越正常生理界限而出现病理改变的情况,因此,采用积极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对于产妇安全渡过围生期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37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病情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情绪放松及药物治疗护理等措施,并在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下,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产妇均安全渡过围生期;同时,笔者也加强了对妊娠、分娩、哺乳的健康宣教工作,营造温馨和谐的就医环境,努力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从而使本院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逐渐减少,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乐杰. 妇产科学[M]. 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27.

[2]郑修霞. 妇产科护理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9.

[3]楼蓉蓉. 整体护理临床指南[M]. 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0:471.

[4]冷金花,王艳艳. 产褥期产妇放松训练的临床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8(3):1005.

[5]刘蓉,曾文洁. 整体护理在产科的应用效果评价[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715-716.

篇2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26.127

引言

I型糖尿病是一种儿童糖尿病中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所造成的代谢紊乱[1]。一旦出现糖尿病急症和糖尿病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全方位的护理配合、科学的治疗可以控制血糖、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现对本科15例糖尿病患儿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本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儿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8.5岁。文化程度:中学7例,小学5例,幼儿3例。本组患儿血糖均可控制在正常范围,感染得到控制并治愈,糖尿病急症得到有效纠正。

2护理方法

2.1注射胰岛素的护理

2.1.1胰岛素部位的选择手臂、腹部、臀部、大腿等,注射点之间至少相隔3厘米,一个月内尽量不要重复使用一个注射点,时常进行注射部位的左右或区域轮换。2.1.2胰岛素注射的方法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才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1)要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注射之前对手部进行仔细清洗。(2)如注射混悬型胰岛素时,应使液体充分混合均匀,放置在手掌之间,水平滚动10次,观察胰岛素变为均一的云雾状白色液体时方可使用。(3)注射前应将空气排净。(4)使用酒精消毒时应观察皮肤干燥后再进行注射。(5)进针时,针头与皮肤呈90度或45度角,进针要迅速。(6)注射完成后等待6秒以上再将针头拔出,可以让患者在心中默数10-20下。(7)注射后防止注射部位的大幅活动,也不要进行剧烈运动防止因吸收过快而造成低血糖。2.1.3胰岛素注射的观察要点清楚各类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合理安排注射时间,如正规胰岛素应在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应密切观察低血糖症状,轻者可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感等,重者可出现昏迷,应立即查血糖,需要时及时补糖。2.1.4使用胰岛素的误区临床上许多人以为胰岛素会上瘾,一旦使用就没办法撤掉。实际上胰岛素是人体分泌的一种维持血糖水平的生理激素,每个人都离不开胰岛素。没有胰岛素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生命就无法维持。对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对改善疾病及预后大有益处。因此注射胰岛素不存在成瘾性,需不需要用,能否撤掉,关键取决于病情。

2.2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劳动强度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等因素来控制总的热量摄入,以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计算。碳水化合物提供总热量的50%-60%,还要注意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补充,多食用蔬菜及粗粮,应以小麦、蚕豆和不含糖的水果、蔬菜作为每餐的基础[2],20%-25%的热量来自油类与脂肪,注意不要食用过多油脂,保持饮食清淡。蛋白质要低于总热量的15%,可选择鱼类、海产品、无皮鸡肉、坚果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应做到少食多餐,每日三餐要按时按量进食,三餐所提供的热量应均匀分配,严格限制如动物内脏、蛋黄、肥肉等高脂食物,尽量减少油炸食品的摄入,因为高温会对不饱合脂肪酸造成破坏。

2.3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儿及家长在临床中主要存在的心理负担与心理疾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悲观:认为糖尿病病程长,不能治愈,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而对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2)恐惧:害怕长期的治疗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害怕由糖尿病发作及并发症造成的致残、致死。(3)狂躁: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饮食,且胰岛素分泌不足而糖、蛋白、脂肪代谢异常会造成营养失衡,接受长期治疗也会影响患儿情绪。针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应对糖尿病患儿及家属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在执行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前,都应向患儿或家长解释其目的、作用及意义,认真耐心地回答患儿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教会患儿及家属糖尿病基本知识和心理疏导方法,解除心理忧虑,建立康复信心,保持情绪稳定,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3]。

2.4出院指导

注意出院随访及复查,教会患儿及家属测量血糖及使用血糖仪,这样可以随时结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3护理体会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不仅给患者的健康及家庭幸福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对糖尿病患者采取全方位护理,使患者及家属掌握有关糖尿病的知识,遵医嘱长期治疗,维持血糖的稳定,防止糖尿病急症发生,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02-414.

[2]姚春花,廖楚云,洪蝶文,等.系统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儿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6(06):65-.67.

篇3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 心理干预;SDS抑郁自评量表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6—0101—02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prognosi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LI Lili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Xixian People’s Hospital in Henan Province, Xixian 464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prognosi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Methods 42 cases with postpartum depression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 Prognosis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Score of Self—evaluation of depression symptoms form in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 < 0.05 or < 0.01). Score of SDS after treatmen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play improve prognosi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Key words] Postpartum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elf—evaluation of depression symptoms form

产后抑郁症也叫产后忧郁症,是产妇在生产孩子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1],对产妇及家庭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有效的治疗很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产后抑郁也得到人们的重视。护理工作作为产后抑郁治疗的重要部分,对患者的预后也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护理方面探讨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我科治疗的产后抑郁症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8~38岁,平均(31.5±12.4)岁。其中自然分娩19例,剖宫产23例。均符合产后抑郁的诊断[2]。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各21例,两组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常规护理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

1.2.2 心理干预组 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护理。①入院后护理人员首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包括年龄、学历、职业、孕产次、主要临床表现。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沟通内容。每天护理人员都会跟患者进行语言交流,注意语言轻柔,语速不要过快。每天定时让患者听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给患者讲解产后抑郁的常见原因,让患者调理作息,注意休息,树立治愈的信心。另外,还可以组织患者之间进行交流,让恢复效果好的患者给新入院的患者进行交流,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②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也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产后抑郁疾病基本知识的讲解,使其了解产后抑郁,学习如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通,避免增加其心理负担。

1.3 评价方法[3]

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2个月分别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价,包括躯体功能、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得分越低说明症状越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当P < 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SDS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 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女性精神障碍,多于生产之后出现一系列的情绪、身体、心理变化。患者多于以自我为中心、成熟度不够、社交能力不强等人群中发生,而患者大多为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和心理耐受力差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心理因素包括太担心孩子、无法应付产后忙碌的生活、过度紧张、睡眠不足、身体不适等,其他如对现状不满、缺少关怀、对母亲的角色感到恐惧等也可导致产后抑郁。有抑郁症史、不孕症历史、年龄小、单独居住、孩子数量多、缺乏社会帮助、婚后夫妻感情不和、对怀孕准备不够、怀孕期间存在抑郁症状也是高危因素。产后抑郁可表现为毫无原因地想哭、伤心、焦虑;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兴奋、混乱、失望感、羞耻感、失眠、妄想、错觉幻觉、说话急促、狂躁。产后抑郁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就会有自杀或者伤害孩子的危险[4]。

曹律垠[5]认为,产后抑郁与患者性格内向、分娩过程中机体内分泌较大波动、心理准备不足、缺乏家庭关怀等因素有关,提出产前应充分让患者了解分娩过程,分娩过程中给予产妇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产后应根据产妇的情绪,提供各方面的护理支持,从而改善产妇不良情绪。本研究对产后抑郁症的患者采用心理干预的护理措施,在患者入院后即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主要表现等情况,给予不同的语言沟通内容,对患者的情绪疏导更有针对性。在沟通过程中,注意声音轻柔,更容易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交流。让患者树立信心至关重要,因此在整个沟通过程中,要向患者输入正性情绪,请恢复好的患者进行经验交流,可以使沟通的效果更好,使患者更容易树立康复的信心。产后抑郁与缺乏家庭的关怀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家庭成员的支持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向其家庭成员讲解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相关因素、危害性以及家人如何给患者支持,使其家庭成员了解产后抑郁症,能够更好地给患者以支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抑郁自我评价量表进行评价,两组均有好转,但心理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护理能够改善产后抑郁症的预后,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产后抑郁症的患者要注意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叶凤英.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健康的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 322—323.

[2]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J]. 湖南:长沙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127.

[3] 闫峰,王阿静. 心理干预在产后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作用[J]. 浙江临床医学,2012,14(4): 507—508.

[4] 韩思敏,许波,何文静. 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 59—60.

篇4

【关键词】青春期 唐氏综合征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57-03

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trisomy 21 syndrome)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最早被确定的染色体病。分为三种类型:标准型、易位型、嵌合体型。有明显的身体体征:如患儿眼距宽,鼻根低平,眼裂小,眼外侧上斜。唐氏综合征由于基因的异常,同时可能还伴随着各种障碍,如智力障碍、精神障碍。

青春期(又称青少年期)是儿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时期,体格、性征、内分泌及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体生长发育是继婴儿期后出现的第二个高峰,各组织器官由稚嫩走向成熟,由能力不足趋向功能健全,世界观及信念逐步形成。女孩从11~12周岁到17~18周岁,男孩从13~14周岁到18~20周岁的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此时出现第二性征,女性:隆起、皮下脂肪丰满、骨盆宽大、嗓音细高等,月经的来潮是青春期最显著的标志。男性:声音变粗,胡须和腋毛开始长出,生殖器官也逐渐向成熟的方面发展,性腺发育成熟,并开始有遗精现象。由于生理发育的巨变,也带来了心理上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形象,并对异性充满好感。

由于唐氏综合征智障学生的认知、思维、处理事情的能力等较为低下,有些面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他们往往是凭感情,并不能理智地判断与处理,因此他们很容易出现许多青春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一 研究对象

小秋,女,12岁,唐氏综合征,中度智障兼有一定的精神障碍。4岁时经本市康宁医院鉴定,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得分为50分,即中度智力残疾。同时该生还伴随着一定的精神障碍,但由于父母的态度,并没有接受药物治疗。提早发育,很丰满,9岁来月经,来了半年,然后很长时间又不来,断断续续,一直没正常过。

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放任型,在家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看电视,一天可以连续看5~6个小时。月经不调,也没有主动调理过。小秋青春期主要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如下:

1.青春期的心理和问题表现

第一,爱慕心理。喜欢年轻、帅气有魅力的男教师。口里经常念叼着男教师的名字,看见男教师会主动上前搭讪、亲近。时常会把生活中的事与男教师联系起来。如上课教师问:你喜欢和谁做好朋友?她会回答:我和×××(她喜欢的男老师的名字)是好朋友。老师问:你给谁做什么事情?她回答说:我给×××洗裤子。她总是能把生活的事与自己喜欢的男老师联系在一起。

第二,妒忌心理。会把漂亮的女老师与自己喜欢的男老师错搭在一起。羡慕喜欢女老师的美丽外表,更妒忌女老师抢了她喜欢的男老师,把女老师看成是她的情敌。嘴里经常会说一些涉及两性关系的语言。一旦受到刺激时,便大骂女老师,说一些过激的语言。她觉得自己喜欢的男老师被女老师抢了。除此之外,她的妒忌心理还表现在她不允许老师和其他人去喜欢和赞扬乖巧惹人喜欢的女同学,否则她一发怒就会攻击和谩骂这位女生,感觉这位同学夺了她的所爱。

第三,爱美心理。她能看上的男老师都是年轻帅气的,而能引起她兴趣的也是漂亮的女老师。没有给她错配的漂亮女老师,她看见了也喜欢和她搭讪,喜欢亲近,甚至还想亲吻。

第四,欺负弱小心理。乖巧听话且反抗能力小的同学,一般都是她欺负的对象,尤其是暴躁脾气一发作时就会攻击这些同学。这是一种欺负弱小的心理。

第五,臆想症。经常会臆想自己喜欢的男老师和自己的男女之情,会把漂亮的女老师臆想成是自己的情敌,臆想自己喜欢的男老师与情敌的各种男女之情,会把电视剧中的人物一一臆想成生活中的人物。

第六,喜欢与人交流,渴望关注和关爱。小秋喜欢与人交流,并希望得到她喜欢的人、老师和父母的关注和关心。没有这些关注和关爱,她的情绪就会更加不安和暴躁。

2.青春期异常情绪和行为

第一,发怒。内心一有不顺就会大哭大喊,疯狂发飙,大骂令她不顺的人和事。

第二,攻击和破坏。发怒时还伴随着严重的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会摔花盆、摔桌子、暴打同学。

第三,对心仪的异性表现出亲密的行为。看见心仪的异性会不停地送他飞吻,脸上作出很甜蜜的陶醉样子。渴望与异性拉手、拥抱、亲吻、睡觉等亲密行为。只是鉴于老师的威严,不敢乱来。于是在班里找了一个弱小的男生,行使她与男性的亲密行为,趁老师不注意时,两人拥抱着亲吻。

二 研究方法

根据小秋的情况,主要采取个案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小秋青春期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和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小秋进行耐心、关爱和严格的教育训练以及心理和行为的治疗。

三 治疗过程和方法

1.分析异常青春期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第一,偏食非常严重,只吃少数的几种食物。喜欢吃肉,但只吃少数几种肉,如鸡肉、鱼肉,不吃猪肉。只吃咸蛋黄,不吃蛋白,一点蔬菜也不吃。在学校除了吃鱼肉和鸡肉外,其他菜一概不吃。早餐的包子、豆浆、粥、面条也一概不吃。所以造成经常挨饿和身体营养的不均衡。因为挑食挨饿,也加重了青春期烦躁的情绪,严重的偏食少数肉类,营养的不均衡,也造成了病态的肥胖和青春期生理月经的不正常。青春期特殊的生长时期需要全面均衡的营养,而她严重的偏食致使她不能得到全面均衡的营养,营养的缺乏引发了身体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失调,造成生理周期月经的不规律,从而又加剧了青春期情绪的狂躁和行为的偏差。情绪的狂躁又影响着生理的平衡与健康,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第二,家庭教养不当。在家由于父母懒得管理,不闹事即可,所以主要的生活内容就是陪父母看成人的爱情电视剧,一天可以连续看5~6个小时。以至于脑子里都塞满着电视里的暴力和黑暗的情杀斗争的画面,经常会仿照电视里的情爱和斗争的语言。

第三,先天的唐氏综合征。由于先天的唐氏综合征,造成小秋的智力障碍,使她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自控调节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一旦发生青春期的问题,并不能理性地认识和处理,更多时候只凭借自己的感觉和冲动来发泄和抗争。同时她还伴有一定的精神障碍,会臆想出一个情敌,把情敌看成是一个跟自己夺取所爱的人,把自己得不到的喜欢的人归咎于情敌的出现。因此当遭受刺激,心情不顺时,会迁怒情敌,大发雷霆,发生很多的攻击和破坏行为。电视剧的中毒和她的臆想症,又会把电视中的人物和情节,与现实中的人和事错搭在一起。当遇到挫折和不顺时,会把电视中的暴力黑暗情节和恶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和人对应并串联在一起,破口大骂,让人感觉非常恐怖。

2.治疗方法

根据小秋以上的表现和原因,采取了如下治疗方法。

第一,疏导和认知疗法。由于先天的唐氏综合征,造成的智力损伤,使她面对青春期的问题时无所适从,不能理性处理。青春期情感的丰富与敏感,使她容易受到刺激和挫折,让她内心产生不安和不顺。当小秋发生情感和情绪上的伤害和纠结时,运用心理疏导和认知改变疗法,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根据她的语言和行为,判断出让她产生伤害和纠结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运用疏导性的语言和亲切说话的态度,让她逐渐恢复平静,并帮助她清楚地认识事情的原委,纠正其错误的认识,教育其理性地看待和处理事情。

第二,关心爱护。小秋的亲生父亲已去世,长久只与母亲一起生活,缺少父亲的关爱,平时母亲不够严格的看管和教育,再加上母亲的再婚和怀孕生产,让母亲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照顾她。关心和爱护的疏忽让小秋心理更加失落和不安。所以除了让家长尽量多一点时间陪伴她、关心她外,平时在学校的课堂课间,我总是找小秋聊聊天,逗逗她,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她感觉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减少她内心的彷徨和孤独,让她感觉精神上有安全和依靠。

第三,强制惩罚手段。当小秋发怒并伴随严重的攻打同学和使劲摔东西时,除了说理动情疏导外,还要用强制和惩罚的手段控制小秋的暴力和破坏行为。应紧紧抓住她的手或抱紧她的身体,控制住她的身体和动作,并把她强行带离暴发现场,以阻止继续发生激烈的暴力行为。用严肃郑重的口气和表情警告她这种行为非常错误,不是有怒气就可以随便发,随便攻打同学和随意破坏公共财物的,这种火暴和伤害别人的行为理应要得到严重的惩罚。她要打要摔就摔打自己的书包,自己心爱的东西,并要剥夺她喜欢吃的食物。平时小秋都很珍爱自己的书包,害怕别人碰她的东西,而且她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也不愿意分享。这样一警戒,小秋马上软了下来,表示自己再也不敢乱发脾气、乱打同学、乱摔东西了。由于小秋的意志力薄弱,认识、自控调节能力也比较差,小秋的攻击和破坏行为不时仍有反复,但经过严格要求和坚持,小秋的暴力和破坏行为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控制和减少。

第四,医疗帮助。小秋有一段时间频繁发作的暴躁情绪和暴力破坏行为,已经让她很难适应较多规矩和较严纪律的学校生活。她一旦发作,也会咆哮道:“我要退学,我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学校,我要回家。”再加上小秋由于唐氏综合征所带来的一些精神疾病,经常臆想情敌的出现,臆想和喜欢的人种种的亲密行为,把电视人物和暴力黑暗情节与现实中的人和事混淆错搭的等种种精神障碍表现,小秋急切需要心理医生和药物的治疗。在我们的再三劝说下,家长终于答应带小秋去医院治疗。通过专业医生的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小秋的情绪和行为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第五,体育锻炼。由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和体内激素的影响,让小秋内心躁动不安,加上单相思的困扰、情敌的威胁,让她心烦意乱而不能排解。因此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对小秋维持平稳良好的情绪很重要,通过体育运动有节律的动作,让小秋的身体产生和谐协调的运动,在身体内产生愉悦美好的享受。体育运动也让身体排汗除毒,消耗多余的精力,让小秋吃得更好、睡得更香,并转移了小秋的注意力,让小秋没有时间乱思乱想。体育运动让小秋的身体更加健康,健康的身体带来了良好的精神感受,从而让情绪更平稳,精神更良好。

第六,饮食治疗。小秋饮食上的严重单调,只靠每个周末家里带来的几块鱼肉和几个咸蛋就要维持一周的伙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让家里给她多带点好吃的,多带点菜,甚至一星期中间也加送她爱吃的菜和食物,让她吃得饱一些,避免因饥饿而带来的烦躁不安。最近小秋吃得饱,对情绪的稳定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七,家庭生活习惯的改善。在家小秋的主要生活就是看视剧,其中不乏暴力血腥和恐怖的画面,加上小秋青春期的敏感躁动和认识能力的低下,两者的混合与互相作用,加重了小秋严重的身心问题。因此请家长改善小秋在家的生活内容安排,不看视剧,控制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可以看一些适宜她的动画片或儿童影片,但时间每天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平时在家还要多带她到外面玩玩,调节身心,增长见识。通过与家长的沟通,看电视的内容换了,但看电视的时间仍然较长,生活内容还比较单调,主要还是窝在家里。家长仍然需要严格的要求和坚强的毅力来帮助孩子改善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否则这仍是影响孩子情绪恶劣和暴力行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潜在因素。

四 治疗效果

通过以上各种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家庭、学校、老师各方面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小秋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有了显著的好转。情绪比较平稳,大大减少了发作的频率,而且强度也比较小,持续时间也大大减少,只要稍微劝说一下便可恢复平静。暴力和破坏行为也大大减少,偶尔一次,只要稍微制止和劝说便可停止。小秋学习也进步了,比以前更能集中注意力上课学习,知识掌握得更好,也更爱玩玩具了,也更能参与劳动和集体性的活动。

五 对治疗及效果的分析

小秋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是由于青春期生长发育和唐氏综合征所伴随的智力障碍和精神障碍混合引起的。牵涉到的具体因素很多,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中找到影响小秋情绪和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首要的关键。找到各种重要因素后,再联合各方的努力与支持,采取有针对性的各项措施,让小秋接受全方位的治疗,以让小秋改善生活,改善情绪,避免暴力行为,这是保证治疗有效的关键步骤。找到治疗措施后还要各方有顽强的毅力和长久的耐心,持续不断地对小秋进行关心爱护,进行良好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训练。只有这样,小秋的恶劣情绪和暴力行为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改善或去除。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J.马什、戴维A.沃尔夫.异常儿童心理(徐浙宁、苏雪云译)(第3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刘维良、齐建芳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3]尹炳文编.10~18岁青春期,妈妈引导女孩的100个细节[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2

[4]刘果、王旭梅.青春期女性性心理发育[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7)

篇5

年,22岁的医专毕业后,选择到地区精神病院,做了一名临床医生。提起为何选择这个职业时,说:“那时候想法很简单,因为有一个火车站,图的是回家能方便些”。可当从事了这个职业,他才真正了解到,做一个精神病医生有多么难。那时候的精神病院被人们称为“疯人院”,深受社会歧视,为了不让家人难堪,一直没敢告诉家人,直到三年后家人才知道他在精神病院工作。

世纪年代,精神卫生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里也没有这样的专科,上班后,接受了医院简单的培训后,就开始从事临床工作。那时的精神病院床位少,来的都是重症患者,多数是被家人五花大绑来的。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很害怕。有一次,一位来自的病人,患有非常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大小便都吃,病发时给一个棉纺厂放了火,被人打得鼻青脸肿。在为他做检查时,冷不防被他飞起一脚踹倒在地,年轻的当时流出了委曲的泪水,可转念一想,这些病人都是受了刺激神经不正常的人,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救治他们,于是他从容站起来,继续为病人治疗。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除做好药物治疗外,还亲自参与该病人的护理工作。病人思维清晰后,了解到自己病发时的过激行为,主动找道了歉。

“在我们医院,只要在病房干过的,没有没挨过打的”感慨地对记者说。有一天中午临近午饭的时候,几位家属绑着一位男性患者来到的诊室,该男子蓬头垢面,狂躁不安,情绪不稳。一面帮着安置病人,一面进行常规的问话,没防备患者劈面就是一拳,正打在他的上唇上,顿时鲜血直流,“上唇只剩一张皮了,再破就又开一个洞了”笑着说。还有一次查房,他刚走进病房,就被一个病人抓住撕打起来,把他一件价值七、八百元的羊毛衫撕破,“妻子为此心痛了好长时间,幸好她也是本院的医护人员,对这项工作理解”。由于精神卫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医生在为患者诊治过程中,会遭遇很多不测,饱尝很多委屈。国家为了照顾从事这项工作的医务人员,每月加了12元的补助,现在增加到60元,这项补助被同事们戏称为“挨打费”。

“那些病人太可怜了!”说。为了弄清精神病人的发病原因和药物治疗的最佳方法,他自己购买了很多书籍,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积极探索药物治疗加心理疏导的治疗方法,实行心病心医,用真情关爱病人,悉心照顾病人,为病人解忧解烦,收效显着。许多患者家属慕名而来,每年由他接收的住院病人就达200余人次。回想起这些,显得非常满足。他说,挽救一个病人就等于挽救一个家庭,能看到病人情绪稳定,家属心里安慰,即使自己委屈点,也心甘情愿。

篇6

【关键词】 重组人干扰素;乙型肝炎;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6.168

目前临床上常用重组人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 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重组人干扰素在抗病毒治疗中会出现流感样症状、外周血细胞下降、神经精神系统症状、皮肤黏膜病变、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性疾病等不良反应[1]。为保证抗病毒治疗的继续进行, 临床学者尝试了众多预防和减少不良副反应发生的探索研究。本院也积极从临床护理工作中摸索了一些护理干预措施, 能减少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引发的一些不良反应, 尤其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精神系统的不良反应, 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本科应用重组人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其中对照组90例, 男54例, 女36例, 年龄17~41岁, 平均年龄(30.1±7.2)岁;干预组90例, 男59例, 女31例, 年龄18~39岁, 平均年龄(29.7±6.3)岁;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严格选择适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采用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人干扰素, 商品名为赛诺金, 对照组于隔日上午给予60 μg/次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 给予常规护理, 每天详细询问、观察不良反应, 并作好记录;干预组于隔日睡前60 μg/次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 每天给以护理干预, 详细询问、观察不良反应并记录。2周后比较两组的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并作以对比。干预组具体干预行为:①健康宣教干预, 让患者了解抗病毒的重要性, 提高依从性, 树立良好医患关系;②心理疏导干预, 做好与患者的充分沟通, 帮助释放心理压力, 放松情绪, 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③环境支持干预, 改善医院环境, 使病房舒适、卫生、安静, 适合患者诊疗的良好环境, 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④治疗事项干预, 调整给药时间, 从上午调整至睡前, 常改变给药部位, 实时调整药物剂量;⑤免疫支持, 适度锻炼, 保持心情平和, 饮食清淡, 避免劳累, 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提高机体免疫力。

1.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 对照组24例出现失眠、多梦, 干预组有11例出现失眠、多梦的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干扰素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 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组人干扰素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时发挥作用迅速, 特异性强, 既能抑制病毒的复制, 又能有效阻止病毒的扩散[2]。但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会诱发一些不良反应, 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及时做好准备工作, 发现不良反应, 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保证抗病毒治疗能够顺利进行。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干预的良好效果得到部分印证, 对注射重组人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的患者, 采取护理干预行为, 能减少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

应用重组人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 通过改变中枢肾上腺素、神经内分泌因子、阿片类物质等递质, 能够造成人体神经精神系统的损害, 可表现为失眠多梦、焦虑、烦躁、狂躁、抑郁等症状[3]。因此, 在应用重组人干扰素抗病毒之前, 护理人员务必要询问患者的既往史, 若有相应病史和家族史, 就要避免使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但还有一部分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出现了相应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护理人员就要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健康宣教干预, 护理工作者向患者详细讲解乙型肝炎的病原学基础、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重要并发症等, 让患者了解抗病毒的重要性。并介绍干扰素抗病毒的机制、良好的效果、常见不良反应及人体的耐受性, 取得患者信任, 并做好长期治疗和应对不良反应的心理, 提高依从性, 树立良好医患关系;②心理疏导干预, 做好与患者的充分沟通, 了解患者心理动态, 开导患者心灵, 帮助释放心理压力, 放松情绪, 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改变其消极的态度, 促成和谐的医患协作;③环境支持干预, 改善医院环境, 使病房舒适、卫生、安静, 适合患者诊疗的良好环境, 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不与患者发生矛盾, 照顾好饮食起居, 减少患者心理压力, 增加其自信心;④治疗事项干预, 重组人干扰素的给药时间是从睡前调整至傍晚, 常改变给药部位, 实时调整药物剂量;⑤免疫支持, 适度锻炼, 保持心情平和, 饮食清淡, 避免劳累, 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提高机体免疫力[4]。

本研究表明, 对注射重组人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的患者, 采取护理干预行为, 能够增强患者依从性, 能减少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 保证抗病毒的正常进行, 对于促进疾病的康复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冬梅, 肖海波, 孟玉华, 等. 乙肝患者不同时间点初次注射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5):532-534.

[2] 邢现峰.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安徽医药, 2013, 17(12):2131-2132.

[3] 赵志. 慢性乙肝病人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10):1556-1557.

篇7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房颤;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是指左室扩大或左右双心室扩大伴有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最终演变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肌疾病。心衰时一系列内源性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激活,多伴发心律失常,特别是表现为房颤[1]。早在Framingham[2]发现,房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房颤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损害和栓塞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死亡率。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充血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62例,现将抢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62例患者为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30例,女32例,平均年龄(48.56±3.56)岁,心功能Ⅲ-Ⅳ级,全部患者均符合WHO/ISFCl995年制定诊断标准诊断为DCM,同时排除其他特异性(继发性)心肌病和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代谢性和内分泌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淀粉样变性、糖尿病疾病等所致的心肌病。其中初发型房颤3例,阵发性房颤2例,持续性房颤4例,长期持续性房颤3例,永久性房颤7例。经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者2例,转为房扑1例,死亡1例。

2护理体会

2.1一般护理①饮食:饮食宜摄入低盐,将盐的摄入量减少1/3,盐的摄入量每天控制在2~3g左右,禁用含钠高的食品,但也要防止出现低钠血症。少量多餐,高热量\低脂\高蛋白和维生素丰富的B族\C族类食物,同时戒烟忌酒,禁饮浓茶\咖啡等,合理安排患者的休息和活动量,姿势应采取头高脚低位。②用药前准备:迅速建立2条或以上静脉通道,使用静脉留置针应选择粗而清楚的静脉给药。要熟悉一些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适应症、禁忌症,准确掌握药物的剂量、浓度及输注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③扩心病多发于中年人,由于病情凶险,病因不明确,患者在这样的年龄段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又比较重,因而对自己的疾病比较担心,容易出现恐慌、害怕、狂躁、失眠等不良情绪,尤其并发房颤的患者更是如此,不良情绪反而导致病情加重,不利于心衰的纠正和房颤的转复。因此,在接诊治疗时应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向他们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可结合治愈的病例现身说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家属也要进行护理沟通,让家属配合护理。在救治时要沉着冷静,给予患者安全感。

2.2心力衰竭的特殊护理发生心衰的老年患者要避免劳累。以下护理措施可积极纠正心衰:①:取半卧位或床头稍高位,使肺扩张较大,氧合作用增加,同时减少静脉回流。②吸氧:给低流量持续吸氧2~4L/min,保持鼻导管通畅,同时做血氧饱合度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口唇和末梢紫绪情况,根据缺氧情况调整氧流量。③按医嘱予强心\利尿\扩张血管药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④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和体重。心衰症状明显,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头晕甚至晕厥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和情绪影响。

2.3用药护理

2.3.1一般药物治疗护理穿刺护理由于皮肤产生水肿现象,在静脉推注时应谨慎穿刺,为使保护血管,药物更快起效,减少输液量,滴速不应过快和过多,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亦可使用中心静脉置管通道给药。

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除了能增加心肌收缩力,还能对房颤患者有降低快速心室率的作用。在使用时可能会出现耐受性较差,常用剂量就有可能出现中毒,若发现头痛、恶心、视力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通知医生抢救。本组病例中有3例出现轻度中毒,均得到及时处理。

血管扩张类药物会产生性低血压、损伤肾脏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做到严密监测血压,若有咳嗽、虚脱、头昏、血压降低等症状,需要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利尿剂可减轻液体潴留,改善心功能,但该类药物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诱发药物中毒用时应及时复查电解质[3],记录出入量,若有乏力、腹胀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

2.3.2复律的药物护理

2.3.2.1胺碘酮的使用胺碘酮对于控制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及房颤的转复以及维持窦性心律有一定的效果。用药时应遵遗嘱将胺碘酮150mg稀释至20ml,静脉缓慢推注5~10min,0.5h后可重复1次,随后将胺碘酮300mg稀释至250ml,以50~100mg/h静脉滴注,注意应用输液泵,以保证剂量准确,0.6~1.2g/d。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低血压、视觉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损害、肺毒性、静脉炎等。因此用药过程中若出现头晕、乏力、血压下降或输液肢体疼痛时,应立即通知医生。

2.3.2.2普罗帕酮450~600mg/d,3次/d口服。静脉注射常用剂量为1.5~2mg/Kg,缓慢注射。普罗帕酮的不良反应包括快速的房扑、室性心动过速、室内阻滞、低血压、复律后心动过缓。用药时应严格遵守上述剂量浓度,若滴速过快或用量过大,可出现嗜睡、谵语等意识改变及血压下降、肌肉震颤、心衰加重、呼吸抑制等。如用药过程中出现心悸、血压或心率下降时,应通知医生。

2.3.2.3 β受体阻滞剂初次应用宜从小剂量开始,靶目标为清晨静息状态下心率不低于55次/min。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少,主要不良反应有血压降低、头昏、乏力等,美托洛尔口服维持剂量每次12.5~100mg,2次/d。静脉注射为2.5~5mg(5min内注射完毕),可每隔5min注射1次,重复3次。但β2受体阻滞剂容易引起抑郁症,应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4]。如用药过程中出现心率变慢、血压降低的体征和头晕、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通知医生。

有研究表表明[5,6]患者的心衰健康教育知识淡薄,部分患者症状改善后继续应用原药物剂量甚至自行停药或减药,待症状恶化时反复至急诊就诊或住院治疗。因此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要熟悉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加强病房巡视,能够迅速准确的识别心电图的异常,快速对病情作出诊断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朱小红.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临床观察和护理[J].心血管病防治,2008,6:426-427.

[2]Wolf PA,Benjamin EJ.Secular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atrial fibrillation:the Framingham study.Am Heart J,1996,131:790-795.

[3]张凌云,秀峰,曹学颖.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杂志,2011,6(33):6.

[4]Wyse DG,WaldoAL,DiMarco JP,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up Investigation of Rhythm Managemen(AFFIRM)Investigator.A comparison of rate control and rhythm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N Engl J Med.2002;347(23):1825-1833.

篇8

关键词:心理失调;体育运动;心理调节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4-0054-02

一、大学生心理失调状况的分析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大体上仍然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大批独生子女进入高校就学,加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并对大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和强烈冲击,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差。根据《健康咨询报》在八十年代末所作报道:在全国范围抽查126000名大学生的结果表明,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率为20.23%。同时期《人民日报》报道:对杭州高校的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为25.39%。据笔者在本校所做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3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心理失调,15%的人处于高失调状态。

1. 心理失调的理论分析

什么是心理失调?根据马修心理失调测试调查表,通过对失调的五个主要方面的测试,归纳得出心理失调指数。心理失调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焦虑:恶运临头的感觉、恐惧、担心未来、心悸、颤抖、烦恼。

二是抑郁:忧郁、想自杀、对事漠不关心、有罪感、失败感、前途渺茫、绝望、空虚。

三是狂躁:无片刻安静、不能自我克制、缺乏约束能力、过度活动、性情急躁、惹事生非、饶舌、易冲动。

四是自卑:自觉渺小、神经过敏、羞怯、忸怩、缺乏自信、感情脆弱。

五是妄想狂:怀疑、遭迫害感、受剥削和被误解的感觉、不信任他人、好吵嘴。

以上五个方面的总和便构成一个总的心理失调状态。

2.大学生心理失调的具体状况

大学生心理失调主要表现为三种状况,即轻微心理失调、轻度心理失调。和严重心理失调。

一是轻微心理失调。包括情绪波动、自卑、孤独、依赖、焦虑、抑郁、嫉妒。大多数学生心理失调属于这一层次。他们都能从事正常的活动,不过对活动的效率及其个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或潜在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加以消除。问题在于具有此类轻微的心理失调,一般不容易引起重视,若任其发展,会向轻度心理失调过渡,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角度看,重点在于第一层次心理失调的预防和消除。

二是轻度心理失调。包括神经衰弱、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社交恐惧感、神经性厌食症。属于此层次的人虽然能维持正常活动,但已受到明显的干扰并表现出异常行为,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少数学生属于此类。

三是严重的心理失调。这已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处于此层次的人基本无法从事正常生活和学习,其思维意识与行为呈现出极为反常状态,对自己和他人构成一种潜在威胁,必须住院加以治疗。

二、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调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有来自外部的,如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异常气候等等,同时也包含大量内在原因:如性格、情绪、身体等。其中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性格问题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始终支配着人的行为及其方式,几乎涉及人的心理活动的全部特点和品质。由于青年期处于心理上的“断乳阶段”,因而心理冲突多,情绪起伏大。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密切相联。研究表明,自卑、孤僻、怯懦、暴躁、固执、易受暗示、嫉妒、依赖性强等不良性格与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身疾患关系较密切。

2.年龄问题

大学生多数是刚刚步入成年人行列,身体的充分发育和生理功能的成熟并不一定产生成熟的心理,由于他们缺乏对人生的丰富阅历和经验,生活、学习在他们仍然处于一种体验、尝试的过程之中,青春期那种易冲动、多起伏的情感反应在这一年龄群体上有着特殊的影响。

3.人际关系复杂化

作为社会人,最为广泛、最为复杂、最为必须的需要就是交际。这种需要在青年期表现得尤为强烈和突出。但是,由于大学生在伴随着自我独立过程中出现的不安感、孤独感和急躁感等人格不完善和心理刁二成熟的特点,再加上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易感情用事等情绪特点,使其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交际心理障碍,产生不少困扰,进而影响心理状态。

4.恋爱问题

爱情是青年最敏感的话题,而恋爱阶段的心理活动又是人的一生中心理活动最复杂、最奇妙的阶段。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性意识和爱意识很朦胧,其特点是单纯、狂热、富于幻想,在大学生生活中恋爱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51%的学生认为恋爱是影响情绪的最主要的因素。对青年人来讲恋爱无论成功或失败,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容易产生感情冲突和感情危机,造成心理状态波动大,容易引起急性焦虑和抑郁发作,因而是导致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5.自我心理调控意识缺乏

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心理保健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最好方法。但大多数学生没有自我心理健康保健的意识。当生活、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或遇到较大挫折时,当自己处于焦虑、悲伤、痛苦、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之中时,大多数学生不懂得采取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保健的方法来化解不良情绪,消除痛苦,维持心理平衡,致使不良心理反应进一步恶化,导致心理出现失调障碍,导致心理疾病或自杀的严重后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以往人们通常把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局限在“生理学”意义上,而忽略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应该以发展和整体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走出习惯的狭小的思维模式,充分认识大学体育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1.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体育活动是人以自身为对象来进行改造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体育对人的改造绝对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运动,体育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显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来发展人的身心,确立顽强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生命的存在向着更健康、更和谐、更完善的境界推移。

2.通过体育运动维持学生的心理平衡

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作用在于通过运动途径来调节学生心理的平衡,通过运动的多种功能来消除学生心理中那些不良的因素,宣泄各种情绪,消除高校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心理疲劳。从这一点上说,体育运动是心理调节的重要途径。

一是通过体育运动控制心理失调,参加体育运动和竞赛,可以使人精神高度集中,是控制精神紧张和心理失调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消除过度的紧张和疏导被压抑的精力,对于保持心理健康很有裨益。体育运动的娱乐价值及其使参加者获得身心全面健康的作用也是无可争辩的。体育也已广泛地用于医疗,如儿童体育疗法等。集体运动项目还可以使参加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体育中的肌肉运动有益于维护身体健康,身体健康转而又有助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是现代社会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人们认为,由于某些个人心理失调而不能发挥最高效率,浪费了大量的人的潜力和人力资源。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各种形式的心理调节,其重要性便无须再特别强调。

二是体育运动在心理调节中的具体作用。体育运动可以使人有机会显示自己的运动素质,如速度、灵敏和耐力等。这些运动素质和比赛中攻防战术所需要的素质是一致的。心理素质能给人最大的自信与勇气,以便对付后果难以预料或使人精神紧张的局面,使人在失败时不灰心丧气。参加比赛的人通过正当地参加比赛、比赛时成功地运用个人的技术以及与队友配合共同应付令人紧张的场面等等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比赛后的思维和观念就能更加严密具体。这就有可能有助于防止或克服焦虑、抑郁、妄想等心理失调症状。参加体育运动可以防止心理失调的发展,也能够促进良好的心理调节。身体和心理的素质的养成涉及学习对身心的控制。这种调节机制不仅反映在比赛之前,也反映在比赛之后。

四、结语

与其它的素质相比,心理调节或许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全面的心理素质。因为任何运动项目中都有各种各样以短暂而有控制的方式发挥出来的情感;所以,长期参加体育运动很可能使个人在价值方面有所贮备,而这种贮备将有助于品德的培养。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们应当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探讨和研究,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水平及其形成影响的各种因素;第二,必须改变我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传统认识,充分发挥体育在大学生心理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三,对现行体育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德佩,社会心理学. 沈阳体院出版社,1990

[2]卜塞缪尔・约翰逊. 体育运动与心理调节,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4(2):105-107

篇9

情绪力量大,宣泄靠说话

尚学勤(11岁女孩的妈妈):以前我没拿孩子闹情绪当回事,认为不过是心情问题,无影无踪的东西,过一阵就烟消云散了,但前不久我领教了情绪的厉害。我和丈夫都是壮族人,所以有两个孩子,女儿11岁,上小学五年级,儿子刚刚4岁,还在上幼儿园。去年暑假中,我发现女儿闷闷不乐,吃饭没有胃口,两三口就饱,后来索性不肯吃饭了。我以为她在减肥,就说了她几句。开学后,我看她饭量越来越小,人越来越瘦,就想,孩子该不是得了厌食症吧?带她到医院检查,肠胃功能明显减弱。医生说,肠胃功能减弱不是厌食的原因,而是厌食的结果。后来,经过心理医生诊断,孩子被确诊为心因性厌食症。孩子厌食,是因为心里长期压抑着负面情绪,于是茶饭不思。什么负面情绪呢?原来是嫉妒弟弟夺走了父母对她的爱。孩子的想法真幼稚,但幼稚的想法的的确确造成了严重的疾病,真是不可小觑。

主持人:情绪的力量往往转化成了真实的症状才被人重视。其实,人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受情绪的影响。马加爵、药家鑫都是大学生,平时都不是凶神恶煞般的人,但他们心中的负面情绪一直在积累、发酵,遇到突发事件,犯罪动机便一触即发。大家观看体育比赛也能发现情绪的力量。比如射击比赛,选手的水平其实都差不多,比的就是控制情绪的能力;再比如中国男足总是败于韩国男足,不是水平有差距,而是心中的“恐韩症”作祟。我们常说“化悲痛为力量”,悲痛就是一种情绪,它可以转化为奋斗的推动力。

柳春雨(12岁男孩的妈妈):这么说来,孩子的负面情绪还真是不少。平时学习压力大、考试前失眠、考试怯场、成绩不理想时沮丧、被老师批评后不愿去上学……负面情绪简直无处不在。请问,孩子的负面情绪一定会有生理反应吗?负面情绪能够消除吗?

李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感觉到紧张或精神压力大时,就会有食欲缺乏、失眠、头痛等生理反应。这是情绪力量的正常表现形式,说明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宣泄和转化。负面情绪是否产生生理反应,以及生理反应是强还是弱,要看负面情绪的强烈程度、压抑的时间长短以及人的心理素质状况。负面情绪不会自行消失,但它可以通过宣泄和转化来消除。成年人多半掌握了一些这方面的技巧,比如休息、转移注意力、找人倾诉等,但孩子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只能把负面情绪压抑在心里。家长们要知道,负面情绪压抑在孩子心里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发酵、变质,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可以这样说,孩子行为上的问题,比如厌学、狂躁、网瘾、早恋、打架斗殴等,都是负面情绪积累的结果。

尚学勤:那您快说说,负面情绪如何宣泄和转化?

李辉:帮助孩子宣泄和转化负面情绪主要有5种基本方法,下面分别说明。

第一种方法是“说出来”。通过口头表达是最直接、最方便的宣泄情绪方式。家长要注意3个要点: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众目睽睽之下孩子肯定是不愿意倾诉的;其次,要让孩子认为父母是可靠的,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安全的感觉,那就找别人,爷爷、奶奶、叔叔、姑姑等,否则孩子不会轻易开口;最后,孩子表达完自己的情绪后,父母可以不认同,但一定要接纳,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理解的,否则孩子的表达就是失败的,更不会有下一次。

写字能疗伤,画画助自省

韩小京(15岁男孩的爸爸):我儿子是个闷葫芦,一天说上三句话都稀罕,他根本不可能向谁倾诉,这可怎么办?

主持人:别急。人都是有表达愿望和表达能力的,只是方法不同。

李辉:第二种方法是“写出来”。对不善言辞、与人交往比较腼腆的孩子,可能通过书写的方式,比如写作文、记日记、发手机短信、刷微博、写QQ说说等,照样可以起到宣泄负面情绪的作用。其实,与口头倾诉相比,写出来更有优势。书写不仅是记录负面情绪的过程,也是整理负面情绪的过程,当潜意识中的思绪碎片得到修补,提升到意识的高度,孩子就像一个旁观者那样,完成了对自己负面情绪的审视,会对自己的处境、状态有更清醒的认识,起到较好的疗伤作用。

主持人:也就是说,书写的方式是一种更充分的反省,有助于孩子思想成熟。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对宣泄和转化负面情绪大有好处。如果孩子写博客、微博或QQ说说,家长也应该支持,毕竟,那是年轻人喜欢的书写方式。

马连初(14岁男孩的爸爸):我儿子不喜欢与人交流,也不喜欢写日记,更讨厌在网上写日志,但他的负面情绪好像不少。请问还有别的办法吗?

李辉:第三种方法是“画出来”。这种方法效果同样好,不妨让孩子试试。每个孩子生来就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有的擅长书写,有的擅长口头表达,有的则喜欢画画。情绪的表达和宣泄也是如此,如果您的孩子不喜欢说出来,也不喜欢写出来,那就让他画画吧。对孩子来说,画画有随意性,可以不要技巧地涂鸦,所以孩子们格外喜欢。大家一定见过拿着颜料到处乱画的孩子,在雪白的墙上画小人让他们感觉特别刺激——注意,孩子这时正是在宣泄情绪。当孩子情绪不好时,给他几张纸,让他随意画,无论他画什么,都是自己当时心境的呈现。画画的过程和书写的过程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另一种形式,从另一个视角洞察自己的情绪,平复自己激动的情绪。许多心理治疗师用让病人画画的方式诊断,甚至用这种方式治疗,效果不错。

运动好处多,唱歌戒粗口

罗沛沛(9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才上小学三年级,个子已经长到1.70米了,五大三粗的,性格特别暴躁,动不动就打人、摔东西,感觉他心里有许多负面情绪。他从来不跟我聊天,更不喜欢写字、画画,我该怎么帮助他宣泄负面情绪呢?他喜欢跆拳道,请问这个方法可行吗?

李辉:第四种方法是“动起来”。如果您的儿子喜欢运动,那再好不过,跆拳道适合他这种类型的孩子。孩子性格暴躁,动不动就攻击别人、破坏东西,通常是内在负面情绪产生的额外动能使然,孩子小,找不到方式宣泄和转化,只能用这种本能的方式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运动,比如跑步、爬山、球类运动,总比破坏东西强,尤其是武术类运动,粗看与打架类似,很吸引男孩子,但学进去就发现,搏击是有门道的,同样需要尊重人,讲究正义感。这是武德,也是做人的品德。这样,既宣泄了情绪,又锻炼了身体,还能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但要注意,学跆拳道要找正规的道场,只教技术不教武德的老师容易把孩子引上邪路。

郭采薇(10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也很粗野,但他身体瘦弱,不打人,但张嘴就骂人,跟他聊天,他也是满口粗话,非常难听。我打过他,骂过他,都不管用。我想不明白,孩子小小年龄,怎么会满口粗话呢?请问,孩子说粗话属不属于负面情绪的外在表现?

主持人:孩子说粗话、骂人,可以理解为口气强烈的表达,根本原因当然是内心有负面情绪,而且,内心负面情绪越多越强烈,口气就越粗野越恶毒。

李辉:如果说打人、破坏东西是负面情绪产生的额外“动能”的外在表现,那么骂人、说粗话便是负面情绪产生的额外“声能”的外在表现。有些孩子身体不强壮,或者因为别的,使他无法用更直接的方式表达,本能地选择用说粗话、骂人来表达愤怒、抑郁等负面情绪。

郭采薇:那么,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帮助呢?只要让孩子文明起来,不再说粗话,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啊!

李辉:第五种方法是“唱出来”。这种方法是借力打力,对帮助孩子戒粗话非常有效。试想,说粗话、骂人属于“声能”过剩,那么用过剩的“声能”来唱歌,不是正合适吗?实践证明,唱歌也是宣泄和转化孩子内在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如果您的孩子有说粗话、骂人的毛病,建议您尝试着教他唱歌,如果孩子有兴趣,可以报一个声乐兴趣班,用美妙的声音代替粗俗的声音。说不定,您的孩子会在唱歌方面有特长呢,因为他说粗话、骂人已经表现出了过人的声音能量。

篇10

关键词:应急心理危机;识别;救助;对策

正处于生理发展青春期中的大学生,由于身心急速发展,心理困扰因素多,缺乏适当的挫折心理,加上学习任务繁重,面临就业、走向社会和缺乏自我设计等问题,对于性格偏弱及强弱不均型的大学生常常诱发应急心理危机。通过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表明,该阶段的大学生思维已达成熟,情感世界日益丰富,热情奔放易激动;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关注自我及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意识增强;表现出具有交往复杂、淡化权威、较强的心理逆反等特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映在压力集中的阶段,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学业、情感、人际关系、就业,另一方面来自不正常人格发展和早期经历不良影响等。因此,预防和识别应急心理危机的产生以及对己经产生应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实施应急心理救助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构建和谐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大学生产生应急心理危机的成因、应急心理危机的识别、预防诱发应急心理危机的对策以及实施应急心理救助的策略方法等四部分给予阐述。

一大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的成因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就业求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几率不断增高。当问题表现和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克服和有效解决时,往往产生应急心理危机,极易引发自伤、自杀和伤人、杀人事件。造成大学生应急心理障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成因有五个方面:

1精神疾病是导致大学心理生危机和自杀的重要因素

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是指大学生在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挫折、家庭中出现重大事件等因素刺激后,心理承受力超过负荷而带来的压力时出现的情绪反应。抑郁心理一般表现为:(1)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减退,但未丧失。(2)感到生活无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3)常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坏处想。(4)自觉懒惰乏力,精神不振。(5)自我评价下降,夸大自己的缺点,不愿接受鼓励和赞扬。(6)不愿主动与别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接受同情。(7)常唉声叹气,易伤感流泪或愁容满面。(8)有想自杀的念头,但内心矛盾重重。目前,媒体和网络经常有一些关于大学生自杀或伤害人的报道。在其自杀的原因中,精神疾病为主要因素。

2人格成长中的挫折与早期经历不良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和睦、紧张)、父母教养方式(民主、专制、放任)、父母人格特征(平和、温情、心胸狭窄、粗暴、偏执、拒绝或过分保护)等。当早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缺乏,随着心理发展和成长,就会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个性,很难与人相处和沟通,因而极易形成人格异常导致心理障碍,最终发生心理危机。自身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带来的矛盾没有很好地顺利解决时导致的冲突和压力,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期(人格形成的关键年龄是3岁、7岁、13岁和18岁,除3岁前在家外,其它都和社会教育有关系)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指导、家庭变故、社会不良唆使、现行基础教育中的应试观念忽视全面素质培养与人格发展,单一强调分数和学习成绩带来的高分低能与心理素质偏差、独生子女固有的依赖、不坚强个性与薄弱意志等。自我中心过强、自我期望、成就动机以及给自己确立的目标过高,而现实中自身能力达不到,就会导致心理冲突和挫折感。心理抑郁,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就极易发生心理危机。

3适应困难、交往障碍与自卑

新生入学往往会出现环境不适应,大一是最困难的时期,处于与父母亲人的心理断乳期。大一没适应好可能其全程学习都不快乐。很多学生会越来越自卑:学习不适应、人际不适应等。一些大学生在上高中时,考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考上大学后,突然目标没有了,心中一片失落和茫然,考上大学的成就感渐渐降温。有的人开始发现大学校园并非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学习紧张、生活枯燥、远离亲友、人际关系不再简单易处。于是许多人开始感到恍惚、迷惘,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产生了抑郁和焦虑心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家长和学校,而不是出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到了大学后,自学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没有了教师的耳提面命,没有了家长的陪伴督促,外在的压力骤然减轻,很多人为让自己彻底放松,开始挥霍时间和精力。一旦发现成绩下降,甚至考试挂了“红灯”,焦虑和抑郁心理便油然而生。有时,一些学生为一件小事而产生抑郁和焦虑心理,这对心胸开阔的人来说不算什么,而在一和心胸不开阔、人格发展不良的人看来,这些事就会在其心理不断放大,最终成为心理危机的导火索。而人际交往不良又与诸多因素有关,如独生子女、性格内向、个性偏激、自私自卑或自负等。自卑心理是大学生的人格缺陷。自卑往往与高考、学业成就、家庭与自身因素问题密切相关;而生理缺陷、相貌不佳、才不如人、家庭困难等也都可导致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不被群体接纳,会使其内心失落感加重,终日忧虑不安乃至自暴自弃。一般的大学生个体或多或少在自身某个方面都体验过自卑这种消极情绪,但只要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就能减轻或消除自卑心理。如果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里很容易失去平衡。处在这种心境下的大学生个体,在外界刺激的诱导下容易发生心理危机。自卑的危害极大,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大学生自卑都会导致不良心境,其积淤和不断量变都会导致应急心理危机。

4择业、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烦恼

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随着时展呈现出愈来愈大的压力问题,这与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是就业观念滞后,其认知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觉得非得要找个稳妥、长远又固定、有保障的好工作。第二是自我期望值过高,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一定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而现实中,由于我们国家过去是精英教育,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上大学的都是人才;而当今高等的教育已逐步趋向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能上大学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加上就业的市场化,就业人数逐年增多,竞争力逐年增强,其过高的求职期望就很可能与目前这种就业现实产生矛盾。这样,就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烦恼与挫折,当这些烦恼与挫折不断加大和上升时,心理挫折转化为心理危机。第三是对自己不自信,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尤其是那些有自身各种生理缺陷者,更是对自己没信心。在主观上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失望,进而对人生丧失信心,压抑久了会使这种心态在恶性循环下升级为心理危机。

5情感与性问题带来的心理困扰

大学校园恋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情感问题是诱发心理挫折的导火索之一。笔者曾对河北理工大学800名大学生做过一次有关情感与性问题的调查,其中,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不可以谈恋爱”的问题上,有90%以上的大学生持赞同态度。这反应了一个不能不重视的现实,大学校园情感问题己经泛化,必需要有良好可行的针对性措施,进行疏通、引导和科学理顺。大学生情感问题也连带出性问题,目前大学生性问题普遍存在三方面表现:一方面是过于保守,这部分大学生所占比率不高。他们不仅在性问题上保守,而且在对待情感问题上也不从众。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较好,用心专一,性格偏内向者居多,其中不乏自我感觉不良、情感不自信者。因为保守,思想意识并不放松,心灵深处过于压抑,其中不乏自卑者。由于不自信,也相应地影响了人际交往,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亚健康或心理障碍。若遇某些挫折打击或突发事件,极易发生心理危机。另一方面是过于开放,这部分学生的比倒也不高,性格外向者偏多。由于受媒体、网络、西方性解放思潮及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如租房、日租、小时租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发生甚至同居;这部分学生学习不是很刻苦,且往往缺少远大目标,注重及时行乐,把主要精力放在异性上,消磨人生。再一方面是居中型,不开放,也不保守,这部分人占学生的大多数。他们在爱情到来时不拒绝,看中某一位也敢追;学习上知道努力进取,有理想目标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情感问题认真而慎重,但是,在面对失恋等情感挫折时,不同性格取向的人心理行为表现和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外向性格的人挫折感轻或无无妨大碍,而内向性格的人往往挫折感较强或重,产生心灵创伤时,严重者甚至发生心理危机。性问题在当今青年人中已不仅仅是性心理困惑问题,还存在道德挑战问题。

此外,还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类人群常见的心理压力是自卑,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有的学生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吃好的,穿名牌,比享受,请客等,就会给那些贫困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少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也有个别学生连吃饭都成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若处理不好也容易使应急心理危机加重。

二大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的识别

从宏观方面来说,大学生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款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心理危机发生。抑郁心理、孤僻性格、自卑心理、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是引起心理危机、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抑郁心理与孤僻性格往往与人格发展、早期经历不良等因素有关;自卑心理往往与自身缺陷、自我期望过高或过低等因素有关;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是心理问题已经危机化了,并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极端行为。从微观方面来看,识别大学生个体心理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情绪变化

情绪在个体的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绪往往通过表情来表现,是个体行为活动中最复杂的方面。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不良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发生问题的主要因素,异常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足以产生心理危机。异常情绪包括:抑郁、焦虑、冷漠、狂躁等。大学生的情绪突然改变、明显不同于往常,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如: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焦虑不安,无故哭泣、意识范围变窄、忧郁苦闷、烦恼或喜怒无常、自我评价丧失、自制力减弱等消极情绪时,就有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大学生情绪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自我期望值过高、自我评价不合实际以及学业、就业、情感、人际等。恶劣的情绪也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临床表象。

2行为变化

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反应,正常的行为活动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当个体大学生出现行为异常,如:饮食、睡眠出现反常、个人卫生习惯变坏不讲究修饰、自制力丧失、不能调控自我、孤僻独行等非常态行为时,就要注意是否有心理危机问题了。行为异常也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条件之一。行为变化也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必然导致行为的反常变化。

3学习兴趣下降

如上课无故缺席,常迟到早退,成绩陡然下降,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听课。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个体恒定、持久的心理能动状态。正常、有效、良好的学习能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前提和标准。当个体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突然丧失了学习这一功能时,就说明是心理状态发生了问题。

4丢弃或损坏个人平时十分喜爱的物品也是十分典型的识别根据。如果个体大学生不能正常有序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平时很喜欢的东西随意丢弃或毁坏等,这意味着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发生了,而且是心理障碍达到危机的程度时,才会出现的情况。

5自杀意图的流露

如谈论自己的死或与死有关的问题,或写下遗嘱之类的东西。有的甚至已经试图采取过某些手段企图自杀。

三预防诱发应急心理危机的对策

1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

(1)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大学生学会心理调节、自我调控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心理压力及时得到宣泄。这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还要教会学生乐观面对困境,要自信、愉悦地接纳自己,同时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哪些途径可获取有效帮助,以此来提高他们面对挑战、克服挫折、缓解危机压力的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活动课和情绪辅导课。开展心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提高抗挫力;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的自杀。充分发挥心理社团的作用,开展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心理沙龙、心理热线、网络心理咨询、校园心理报等活动。还要有针对性开设危机干预讲座,让大学生了解自杀心理机制,以消除引发其自杀行为的导火线。充分利用大学生同伴效应进行心理支持、心灵互助、同辈陪伴。最好的教育是同龄人的榜样;最有效的关怀是同伴的接纳与支持。因此,在大学生队伍中努力培养一支可靠、高素质的伙伴心理互助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3)通过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和心理测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关注有心理问题学生和自杀高危人群。并重点关注那些有心理应急障碍和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倾向、自杀倾向的大学生。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利于缓解不良情绪,增强心理感受,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幽雅情趣。如:校训可以促学业、明大志、怀天下;人文建筑与设施可以涵养有素、奋发激励等;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可以让人耳目清新、调节情绪等。个体大学生一旦出现情绪、行为等变化,郁闷、焦虑等症状,要及时倾吐,或倾听心理咨询专家的意见。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于交际和沟通的学生要多参加集体活动,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多听朋友、老师的建议。同时学校要及时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有效的救助工作,力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预防自杀的主要有效手段就是进行早期心理危机干预和早期治疗。而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对减少自杀悲剧的发生至关重要。如设立心理危机干预、救助热线。向大学生公开心理热线电话号码:举办心理危机讲座和开设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及情绪辅导课;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体系。即:学生和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学院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构成二级网络,医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立即投入有条不紊的工作;当发现有大学生处于危机状态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1)尽快与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医院精神医生或校医院的医生联系。(2)不要让其独处,与其保持连续接触。(3)对其表现出非常关心及深切同情,设法提出一些良好建议:(4)设法将周围可能对其造成伤害的器具除去。当意识到自己处于危机状态又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时,可采取:(1)尽早求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或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2)将自己目前的状况告诉家长、信任的老师和同学,求得他们的支持。(3)避免独处。(4)周围不放置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器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以至于产生自杀的悲剧已不是单个个体现象,作为一种高危的心理病变,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存在,大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特殊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了。肖永春教授认为,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专科生;同时,自杀己占到18~30岁之间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高学历、大学生占自杀者群体的50%~80%,大有知识结构越高越容易发生心理危机的倾向。大学生因心理危机导致自杀死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此问题已经引起各高校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不容忽视,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