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校生;课外文学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57-03
对于时间和精力相对充裕的职业学校学生而言,文学阅读原本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然而,由于自身学习习惯、审美取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职业学校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呈现出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因课外阅读缺失而造成的职业学校学生的“短板”,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已经显而易见。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职业学校学生课外文学阅读指导意义何在?又有哪些好的途径?
现状概括
近年来,笔者通过对我校学生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发现,职业学校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呈以下状态。
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这部分学生大概占班级人数的80%左右。他们基本不会主动地阅读文学作品,大都认为阅读是语文课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和爱好。
有一小部分学生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但主要的课外读本是以校园言情、同性恋、悬疑盗墓、卡通漫画等为主题的作品。这类学生大概占班级人数的15%左右。这些学生有一些共同点:他们对书中的那些超现实的法宝、魔术等有强烈的兴趣。
总体看,对文学感兴趣,在入学之前就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在每个班级平均只有两三个。这些学生入学后很快就突显出来,在班级里知名度很高,但是带动效应不明显。从这一点能看出,职业学校学生对阅读还是有基本向往的,但大多未养成阅读习惯。
成因探讨
自身历史原因 由于小学、初中普遍存在的升学压力和家庭教育等原因,职业学校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没能养成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的缺失不仅在职业学校学生身上表现的特别严重,也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并不是特别好,对课外阅读,他们认为可有可无,不太在意。进入职业学校后,他们也不可能一下子脱胎换骨。
职教观念原因 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然而受一些陈旧和功利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依然把职业技能当成是职教学生的全部。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境遇还是有点尴尬。学校缺乏阅读的氛围和对阅读的引导也是职业学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良的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原因 在整个社会都缺乏阅读气氛的今天,在职业学校推行课外阅读确实也有一定的困难。当人们在茶余饭后的谈资都是“高富帅”、“非诚勿扰”、“超女快男”时,职业学校学生也特别容易被感染。和直观简单的图像资讯等相比,文学阅读显得艰涩枯燥,自然就不会被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喜爱。
意义归纳
尽管有以上种种原因,但这些不能成为职业学校学生没有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理由。毕竟,对于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而言,错过这一段时间,他们将很难再培养出课外阅读的习惯。因此,职业学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非常重要。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可以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在未来的社会里,学习能力将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将来被社会淘汰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一个缺乏必要阅读能力的人,要成为特定层次的人才是很困难的。课外阅读因其开放性和自主性,学生会经历一个自主寻找、自主探索和自主思考的过程,因此,它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广泛的课外阅读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形成日后职业发展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在个体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从一个人的谈吐到对他人的倾听,从说明书的阅读到工作中的小结,等等。语文素养是一个人智能提高、职场发展的底子,这个底子的深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职业生涯能走多远。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有品质的课外阅读可以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良好的审美判断力和广泛的生活趣味,提高人文素养。除却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教育还要担负起育人的职能。爱因斯坦说过,“学校应该总是以此为目的,即在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具有和谐的人格”。在文学的世界里,学生可以超越有限的社交空间和视野范围,可以“游历”名山大川,看尽云起云落;可以和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师对话;可以见微知著品味滚滚红尘之人情世故……有品质、有指导的课外阅读将会给他们带来终生受用的审美趣味。
途径研究
语文课堂上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经典作品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和学生分享阅读的乐趣,对一些经典作品作简单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经常传达这样的理念:课堂的文学作品学习只是了解了文学世界的冰山一角。对于一个将来的社会人来说,课堂的文学作品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表明,教师的视野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视野。诚如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所言,“学校应该成为一个以经典阅读为主体的书香家园,教师又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引导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非常重要。
开设文学阅读类选修课 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学分制的特点,在校内开一些文学赏析、名著阅读类的选修课。这类选修课要有针对性,不能简单地成为学生获得学分的工具。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集中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力。在选修课培养了一批文学阅读爱好者的基础上,再鼓励这些学生在班级和校园中起到辐射作用。
编制有校本特色的文学导读文本 在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后,教师要着手解决学生在阅读中的实际困难。囿于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等,职业学校学生在选择课外读本时很容易选择一些文字和思想质量不太高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编制有校本特色的文学导读文本就显得十分重要。要结合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知识结构、专业特点、身心发展等诸方面因素,选择学生感兴趣又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文本,教师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来对文本进行阐释,从而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可交互的桥梁。
充分调动校园社团的力量,共同营造书香校园氛围 社团是职业学校学生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读书社,给志同道合的学生一个分享的空间,再由这些可能将兴趣爱好转变为生活习惯的“书粉”们慢慢影响周围的学生。一个团队影响力的形成要有一批坚定的核心力量。每个班级中为数不多的热爱阅读的学生零星散在校园里可能力量很小,但是如果把他们集合在一起,给他们一个可共享交流的空间,就能够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
利用校园的广播台、电视台、刊物、网络等现代媒体加强校园的阅读氛围 今天的学生对电视、广播、网络等非常敏感。教师不妨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入手,对他们加以引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广播台、电视台开辟读书时间,请有一定阅读经验的教师和学生作为嘉宾向全校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和分享一些阅读经验。另外,校园刊物和校园微博也是学生感兴趣且比较容易参与的媒体。
以上是对职业学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概括、成因探讨、意义归纳以及途径研究。职业学校学生阅读工作的推动和进步不仅需要一线教师的努力和实践,也需要广大职业教育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推广,更需要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深远,更会影响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对职业学校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一项可能见效缓慢但我们一定要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吴茹.高职生的课外阅读与指导[J].现代技能开发,2002(12):11.
[2]卡拉普赖斯.新爱因斯坦语录[Z].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71.
[3]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10.
篇2
当前,受应试教育阅读因素的影响,我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有喜也有忧:教师、家长对学生阅读的目的为应试阅读的居多,大量的书写作业占据了学生的时间,导致可供其独立支配的阅读时间很少,再加上电视媒体的消极影响,现在电视、网络媒体兴盛,那是因为看电视、上网很轻松啊,不像阅读需要动脑筋。但是,这两种媒介无法使我们产生一种主动阅读的意识。所以网络媒体不应该成为阅读的主流。学校与家庭缺乏正确完整的阅读指导,导致学生读书兴趣不浓、数量偏少、阅读习惯不佳、能力有待提高等现象。通过家访部分学生,家中除了《小学生图解字典》、《小学生同步作文》以外,人文类和科技类的书一本没有!有关专家认为,课外阅读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关系密切,老师和家长应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小学生增加阅读量并扩大阅读面。
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方法
要达到《课程标准》中“阅读量在400万字以上”这一目标,我认为,必须转变过去相对静止的阅读观念,必须转变过去教师疏于指导的做法。只有转变过去相对静止的阅读方式为流动的阅读方式,只有调动学生、班级、教师、家长四方面的阅读的积极性,还学生一个充分的阅读时间,宽松的阅读空间,课外阅读才会慢慢成为一种习惯。
1. 生生传递阅读。
以前我是布置学生阅读某种书籍后,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寻找书籍进行阅读。教师对学生读书的过程,结果及方法虽然有指导,但是由于教师本身工作繁琐,来不及检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此外,一部分学生常常在书海中茫茫然旋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书来阅读,那些高深的书籍总是让学生望而却步。每当学生们走进书店,跨进图书馆,走马观花者多,看漫画者多,静下心来阅读经典作品的少。
生生传递阅读方式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它改变了上述弊端。生生传递,即把全班同学分成16个课外阅读小组,每组在一段时间共同传阅同一本书,并且这本书适宜学生阅读,即学生们阅读的自己喜好的儿童书籍,如《爱的教育》《木偶奇遇记》《安妮日记》《贝多芬》《昆虫记》等课表上推荐的书籍,这些书籍在学生中流动传阅,经久不息。其流程简单明了:如学生A阅读了《爱的教育》以后,将此书传阅给B,B传阅给C......如此循环,你来我往。传到两三个月后,课外阅读小组中的四个人就都读完了,全班同学坐在一起来交流交流这段时间本组的阅读感受。这种阅读方法需要本组四人经常交流,避免又偷懒的学生。时间一长,形成习惯就没有偷懒的了。
2. 平行班交流阅读。
班级的藏书始终有限,个人的藏书更有限。“一人读书,两人分享,那么读书的快乐就变成了两份”,打破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阅读习惯,是一个共同提高好途径。每个班里都设有《图书流动登记簿》,下课了,同学可以通过推荐人的带领进入其他班借书,但必须在《图书流动登记簿》填上本班推荐人的姓名,这便于追踪图书的下落。同时班里经常开展读书活动,如诗歌朗读比赛、阅读交流手抄报比赛、书签设计比赛等,邀请平行班中喜欢阅读、有一定阅读水平的同学当评委,这样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又可以让本年级的同学有进一步的沟通与了解,还地锻炼了同学们的交友能力,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促进了班与班之间的交流。此外,还有师生共读,教学相长;亲子流动,共同成长等方法。
三、建立评价体系
1. 依据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采用如下评价方法。
(1)资料查阅法。查阅内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月课外阅读计划》、《读书卡》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查阅时间:《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审核、期末验对,其他内容每周查阅一次。
(2)活动评价法。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搜集许多信息,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在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3)作品展示法。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个人阅读成果、独特感受的需要,有展示自己的独立发现的需要,研究人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注重个性差异,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 评定时间与成绩显现方式。
(1)评定时间。每周查阅一次读书笔记、读书卡,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研究人员不定期抽查,并写出评语。每月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总体评价,并填写评价表。期末师生依据平时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氛围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学生兴趣,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可是,在农村实际教学中,学生却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由于一些语文教师观念落后,认为课堂内的教学任务尚不能完成,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展课外阅读,因此他们对课外阅读漠然视之,很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甚至不允许学生在课间读课外书。即使有的老师支持课外阅读,但是他们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以及阅读评价上缺乏适当的手段,致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多处于“自流”状态。当然也有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的功利心太重,强调学生多阅读作文、诗词名句等对语文考试有用的内容。久而久之,老师的这些行为就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当然,家长的不支持也是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原因。
(二)阅读氛围差,阅读不精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氛围主要指阅读的客观条件、环境。(1)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教学思想没有紧跟时代的脚步,学校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生无法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2)由于经济落后,在农村小学就职的老师水平并不是很高,他们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不足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3)由于农村落后,学校未能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源和阅读空间。小学生阅读不精是指阅读得不细致,在阅读过程中缺乏老师的指导以及正确的阅读观,而且孩子天玩,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因此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将阅读做到“精”,他往往喜欢粗略阅读,囫囵吞枣,这样既浪费了阅读资源,又浪费了时间。
二、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对策研究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老师在思想上认可课外阅读,给学生灌输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老师在他们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因此向学生灌输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其次,语文老师可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等,不要给学生过重的阅读负担,虽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很多时候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让学生无任何书面作业的“零负担读书”。最后,老师要与家长沟通,改变家长“课外阅读无用”的思想,鼓励家长支持学生课外阅读。
(二)营造阅读氛围,加强老师的阅读指导
其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加强教学思想,紧跟时代的脚步,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使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其二,增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提升小学教师的师资水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满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其三,学校应该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源和阅读空间,以便学生可以进行丰富的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是丰富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增加阅读量的一大渠道。图书角的图书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教师捐赠或借予、学生自带、图书室借阅。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阅读不如教给学生如何阅读。老师在指导初期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给学生推荐一些书来读。学生只有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他们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地应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这样的课外阅读也就更有效果,更有收获。
课外阅读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它的作用是课内阅读无法代替的。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负起这份责任,面对农村课外阅读的现状,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而是应该打起精神,重整旗鼓,改变目前农村课外阅读贫乏的现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宜.浅谈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11.
篇4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弊端;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教材中明确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第十册第10课《杨氏之子》、第十一册第25课《伯牙绝弦》、第十二册第1课《文言文两则》。可是《新课程标准》却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是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使得小学文言文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改革的“死角”,文言文教学这块“处女地”仍然是一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当然,教学中的病态百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1 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1 见言却把握不当
文言文中的“言”具体来讲有实词与虚词的积累、古汉语的特殊语法、文言文的语感、诵读的方法等。因此,文言文“言”的教学就该有很多涉及的内容和层次。有些教师会在教学中涉及“言”的相关知识,如借助注释了解一些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美、语气美、动态美,从而体会文言文独特的韵味。但对于古汉语的一些特殊语法与文言文的语感这些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最宝贵的能力的载体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1.2 见言却文不现身
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扫清了所有的“言”的障碍后,学生就可绰绰有余地应付考试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教师不管拿到什么类型的文言文,一概先大刀阔斧地剥离出难懂的字词,后滔滔不绝地分析串解。素不知,繁琐的字、词和句的“串讲式”教学,生硬地拉大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在索然寡味的学习中,根本无心去体悟文中的人物形象与文中投射的古人的生活、情感、智慧、哲学等。这种忽略了体裁特点的教学我觉得是最要不得的。
1.3 文言两者皆不见
有些文言文的教学,走的是一统天下模式的“讲读课”,与普通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没什么异样,自然缺失了文言的感觉,浪费了文本中蕴含的文言文资源,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有点背道而驰,因为文言文中折射出来的文化因素仅从语言的层面是难以了解的。我们只有先整体感悟文本,再细读文本,进而才能与文中的人物对话。
文言文“文”与“言”的统一,体现的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出现一些偏颇,主要是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缺乏正确理解的结果,因为在教学目标上认识模糊,甚至误解,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出现了偏差。
2 对新课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解读
曾看到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就小学文言文教学如是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只是泛泛地说“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认为,教师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把握是上好文言文的前提,既不能听之任之,以文解文,把学生丢进云里雾里,也不能和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混为一谈,任意地拔高要求。
3 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晦涩难懂,如一座巍峨高山,但是如果能讲究策略,也能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作用。
3.1 变仓促上马为相映成趣
学生在五年级初次接触文言文,如果在这之前的学段,没作任何铺垫,仓促上马,势必会有畏难情绪,甚至会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我认为,在低、中年级,把教材中的故事和相应的文言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感知文言文作为平时学习的一种调剂,他们就会欣然接受,学得兴趣盎然。换句话说,就是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学习文言文,一点也不难”“学习文言文,真的很有趣。”
3.2 提前起步,升起兴趣之帆
语文教材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座宝库中有很多文章就来源于古代的故事,于是,我早在学生正式学习文言文之前,就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借助教材中的文本与补充材料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在快乐碰撞中实现古今文化的对话。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我在教学快结束的时候进行了拓展阅读,大屏幕打出《南辕北辙》的文言文。学生读通后提问:文中出现了几次对话?内容是什么?因为有课本知识作奠基,学生很容易就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当然,此时的教学,只是本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切不可视为文言文的正式教学。在学习中,由于我坚持这一理念,学生不知不觉产生了探究文言文的好奇心。在学完第二则寓言《滥竽充数》时,他们主动请缨:“老师,我们也想看看文言文是怎么写《滥竽充数》的?”在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后,伴随着一声声的质疑,孩子们涌动着无限的学习热情……这下,我内心的窃喜当然无以言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升起学生们的兴趣之帆也。
3.3 随机穿插,鼓吹航行之风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单臂划桨,应随时随机地予以穿插训练。如一次做《白鹅》的阅读练习,一个女孩在回答“《白鹅》里,丰子恺爷爷把白鹅当作人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她本来回答得很正确:这样写使文章更生动、具体,读起来让人感觉更亲切。可后来添上了“这样用比喻来写使文章……”。我让孩子们针对此事,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他们自然想到了画蛇添足。于是我呈现画蛇添足这个故事的文言文,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后,说说体会到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画蛇添足的事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又指导了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我想,只要掌握时机、持之以恒地带领学生了解、积累文言文,学生一定会鼓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帆,劈波斩浪,快乐前行!
3.4 变满堂灌输为读意盎然
篇5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合作学习
一、激趣、导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教师要运用生动直观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情境中。如在教学文言文《学弈》时,我用《聊斋志异》中的《狼》导入新课。之所以选择《狼》是因为学生读过白话聊斋,他们对于文言原文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这就在无形中减低了学习的难度。再者,《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易于吸引学生。果然,当我背诵《狼》原文,并通过多媒体显示时,很多学生能够说出故事大意。这就消除了学生“恐文言”的心理,轻装上阵,事半功倍。
二、自读、理解
教师在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后,学生可按小组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使其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及时解决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全班普遍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全班性点拨指导。仍以小学文言文教学为例,小学所选文言文内容较为浅显,且文言文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因此学生只要能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即可。鉴于此,疏通文意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自主学习。
三、合作、讨论
在学生自学、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讲授内容的要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小组内展开讨论。学生以前后座位为单位组成4~6人学习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各个合作小组在接受了具体的合作任务之后,组内成员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和资源,集体探讨、整理并得出结论,展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小组的各个成员为了小组任务目标的达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主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和参与,能够使学生明确这样的道理:同伴之间互相帮助,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所学内容;学习是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求知过程。这样,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立体化的互动求知过程。
四、汇报、交流
在小组合作讨论完毕之后,就要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以进一步扩大课堂上的信息交流量,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特别是那些发散性较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更需要全班交流甚至争论。这正好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指出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首先,小组确定的发言人代表本组上台,小组发言要具有概括性,能代表小组成员集体的意见,各小组强调发表不同意见。小组发言人发言完毕,进行全班交流,由全班学生对该组观点加以评论,说明“如果是我,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讲解”。这样,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个个都有发言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大家的辩论,小组的浅显结论就会变得深刻起来,这就为下一部分的教学作好了铺垫。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学生组间的交流来完成,教师是学生集体交流和讨论的组织者。
教学片段:
【教学目标】交流《落花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小组学习成果,并解决小组内悬而未决的问题。
【简单的教学步骤】
(1)每小组推选一名中心发言人在全班交流本组所解决的4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提出本组出现的悬而未决的问题。
(2)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言完毕,其他同学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同意的就可以达成共识,不同意的再交流解决。
(3)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予以帮助。全班普遍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地加以指导,使全班学生都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五、评价、拓展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2—0064—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向国际教育局提供的报告中提及教师角色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责任,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向着重组织学生的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新的知识资源;注重学生的个性,改进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与课外活动。”因此,如果再用传统方式给教师定位,那么将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下面我就小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谈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说:“不许讲话,听老师讲,不许说与教材无关的内容,我们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就可以了,不许乱插嘴。”这样教师成了教材和学生的主宰者,违背了教育理念的“人文性”,同时也扼杀了孩子“爱说”的天性。其实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从而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不能把个人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既不能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擅自代替学生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二、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者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教材知识一字不漏地教给学生就足够了。其实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却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重视课外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多地学习课外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第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同样也是阅读的主体,要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博览群书,循序渐进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开展小型的语文课外知识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只有尊重孩子的选择权,给予孩子自由阅读的空间,孩子才会自愿地去做、去阅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知识,增强阅读能力。
第二,合理使用多种阅读方法。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就是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标注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学会把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相结合,还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不能只为阅读而阅读,要通过阅读解决疑问,拓展知识面。因此,只有掌握阅读技巧,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第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指每天定时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看书、看报、写读后感等习惯。语文教师要知道课外阅读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起促进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做学生身教、言教的示范者
第一,善于“屈尊”。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以一颗平常心与学生真诚面对,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来看待,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第二,善于“倾听”。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交流的,也是相互促进的,在这种互动中实现着各种信息的沟通,汇集融合,从而提升境界、克服偏见,这就离不开“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沟通”,接纳和分享,是双方的人文交流,作为对话“过程”中的一切,教师在对话中必须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欣赏孩子们的“真情告白”。
篇7
1、当前的教学环境。《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说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如上数据,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好,还是新课程实验班级的使用教材,就教材本身来看,都是达到这个量。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我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长期以来,我学校语文教学别注重阅读教学,为拓展课外阅读我们在不同年级开展了读书漂流活动,并在读书漂流的基础上继续了“小书虫”晋级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建立了兴趣,并获得了家长的支持。
为了将读书活动更加深入地开展下去,切实了解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我们对此进行调查。
选取了__市__第一小学二年级四班全体学生和家长进行了的调查。发放学生调查问卷51份,发放家长调查问卷51份,回收学生有效问卷、家长有效问卷各51份。
问卷包括六个维度,即对阅读的态度(学生、家长)、阅读方式、阅读条件(时间、环境)、阅读量、阅读内容选择、教师和家长的影响、阅读结果的评价。为方便学生和家长作答以及数据的整理分析,调查题目以客观题形式为主,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同时,调查题目按照不同维度进行编写,每份问卷共计10 题。
学生部分
1、在对待阅读的态度上,35.3%的学生是非常喜欢,49%的学生比较喜欢,66.7%的学生是能主动阅读的, 74.5%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一天当中必做的事情,而还有15%的学生选择一般和不喜欢,25.5%的学生认为读书不是每天必须要做的,。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对阅读建立了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部分学生以后要加强培养,让他们充分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以后还是要努力培养这些孩子的阅读好习惯。
2、关于用什么方式获取知识,70.6%的学生选择是书籍,,21.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面很窄,剩下则是其他途径,这与学生的年龄以及环境还是有一定关系,说明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来源于阅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重视阅读。
3、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64.7%都喜欢故事类的书籍,86.3%的学生都喜欢文字为主,配一些图画的,这说明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通过文字来构建自己脑海中的故事,但是还需要一些配图来增加画面感,是他们的记忆印象加深。74.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读的书籍涉猎面很广,这说明在喜欢从故事中吸取自己所需的营养,能从书籍中汲取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4、88.2%的学生还是能正确认识到书籍带给自己的进步,而竟然有25.5%的学生不乐意从书籍中了解更多有趣的人和事,开拓自己的视野,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对待阅读和对阅读的理解上有严重的误解,以后要重点加强。
5、在阅读后,21.6%的学生能和别人讨论或争论书中内容,68.6%的学生表现为有时,还有9.8%的学生在看完书籍后不会和别人讨论和争论
6、在阅读时,66.7%的学生可以随看随问,提出自己的疑问,这说明学生是在边看书边思考,而剩下三分之一的学生则有时能和不能,这说明在看书的时候注意力还是不够全部集中
家长部分
1、双休日,本班有41.2%的学生选择在家看电视和上各种辅导班、写作业,有11.8%的学生逛街道、超市,29.4%的学生选择看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书籍的学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而更多的是选择电视以及外出上课与写作业,孩子们的阅读时间被占用了。
2、在对待阅读的态度上,100%的家长都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还是有非常的作用的,94.1%的家庭给孩子购置有专门的书柜,这说明家长们都是很支持重视学生的阅读的。和学生进行亲子阅读的家长经常性的有29.4%,而偶尔的家长占到70.6%,可见家长们非常重视阅读,但是在对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做得还不够,落实不到位。
3、关于二年级学生应该阅读哪类书籍的问题上,只有27.5%的家长认为是国学,这与主席关于大力倡导弘扬国学文化的构想背道而驰,可见国学的发扬光大还是任重而道远啊;几乎一半的家长还是认为读童话神话故事和科普类书籍对孩子的帮助还是很大;还有15.7%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全面涉猎,看看漫画书也是好的,我想对这样的家长说:你们也是看着漫画书长大的吧?!
4、在阅读量的问题上,15.7%的家长认为1——2本就够了,明显有点少,所以有三分之一的家长选择了3——5本和6——10本,这些还是基本合理。只有13.7%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读得再多一些,要是漫画书的话差不多,要是名著之类的书籍的话那就明显有点多了,孩子们的学业任务很重的。
5、96.1%的家长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持支持态度,没有家长反对这种方式,3.9%的家长认为孩子是应付差事,可见家长对于学校的工作还是支持的,并且是非常重视阅读以及阅读习惯的培养。
实施策略之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想读
1、建立班级图书角
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是个很老的办法,但它同样适应新时期。我们已经调查了班上学生的存书情况。有些学生自己家里的书不少,可是读过的并不是很多。“书非借不能读也”,就可以建议大家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大家交换阅读。有的学生自己的书不读,可是对别人的书很感兴趣,总想借阅着来读。
2、保障阅读时间
要让学生读书,时间必须有保障。没有整块的时间,就用零散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挤时间读书。我校学生早晨到校时间较早,很多学生都在上课前20分钟就到校了,就可以让大家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课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这些时间,可以安排一些优秀的学生组织开展,如诗歌背诵、朗诵散文;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让学生来推荐好书,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活动以课外阅读的内容为主,促使他们阅读。
3、营造家庭环境
学生课外阅读,很多时间应该是在家庭完成的。所以,家庭环境,家庭的影响
至关重要。因此,每次开家长会,我们要向家长介绍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好处,向家长介绍辅导孩子读书的方法,转变家长眼里只有分数的观念,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共同阅读,或者在孩子读完一部书后,给自己讲主要内容,或者家长和孩子比赛读书等。为此建议语文教师每天少布置些机械重复的作业,让学生有时间进行阅读。真正的语文能力不是做题做出来的;真正的语文高手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奋阅读和领悟。实施策略之二: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不厌其烦地做。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特别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1、巧借连环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来引导,而“连环画”则是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课外读物。于是,教师应把学生和图书馆(室)的所有连环画都集中了起来,分层次、分类型介绍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榜样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我们都知道这句名言。孩子们喜欢模仿,而且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这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挖掘本校、本班学生与书的感人的故事,取得的成绩,在写话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进步较大的同学,并在班里讲评他们的写话,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的趋向,从而敲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门。
3、开展活动。①朗读比赛、故事会。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朗读比赛或故事会,是常用的辅导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机会;以班级为单位,应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②在年级组继续开展读书漂流活动,选择学生乐读的书籍,按期各班交换书籍,督促学生进行阅读,并开展“小书虫”晋级活动,对积极阅读,阅读量达到一定量的学生进行铜卡、银卡、金卡不同等级的奖励,学期末进行再奖励,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还可以其它活动,如“萤火虫亲子共读”活动,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实施策略三:推荐读物,使学生多读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可以把书直接介绍给学生,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书介绍给学生,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小学生过早地阅读内容不合适的书籍,会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要注意适合学生实际水平。
2、推荐的书籍思想内容要正确健康,符合教育方针和时代的需要。小学生识别能力差,我们一定要让他们阅读思想正确、健康的作品。
3、推荐的书籍语言要生动活泼,要规范,使小学生从小学会用普通话,减少方言、土语和不规范语言的影响。
4、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小学生一般最喜爱阅读故事性强的书籍,教师除了帮助学生选择这类书外,还应介绍和鼓励学生读历史、地理故事、游记和各种科普读物、科学文艺读物,从小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实施策略四:培养习惯,使学生久读
课外阅读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真正成为他们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阅主要情节,不能只问谁是好人或坏人。对低年级学生要指导其做摘录,积累好词好句,写下自己的点滴想法与收获。
2、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反复观察的好习惯。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中各种事物,做有心人。通过反复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
3、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思考。
篇8
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下面是笔者调查的朗读教学的现状:
问卷一:对曲阜市实验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关于朗读教学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一)统计(20名)
问卷二:对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关于朗读教学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一)统计(20名)
问卷一、二说明及数据分析:问卷一和问卷二分别是对曲阜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和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进行的调查结果统计。其中,有20%的初中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读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教师认为自己忽略学生读这一方面能力培养的高达75%(见问题2);认为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很高和一般的初中占到85%,而高中则为40%,还不到初中的一半(见问题3);教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朗读形式是全班齐读,初中和高中分别占到40%和45%(见问题7)。在课堂活动参与朗读教学中,认为初中生非常积极和积极的占到75%,而高中仅为25%(见问题9);
问卷三:关于曲阜市实验中学(初中)学生语文朗读情况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二)统计(70)
问卷四:关于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学生朗读情况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二)统计(70)
问卷三、四说明及数据分析:问卷三和问卷四分别是对曲阜市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和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的调查结果统计。其中,初三这两个班的语文老师特别注重朗读教学,经常给学生讲解朗读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朗读训练。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对语文朗读课兴趣很高和兴趣一般的分别高达92.86%和97.14%(见问题1),认为自己朗读水平优秀和良好的分别为60%和48.57%;对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的朗读方法非常了解的初中占64.29%,高中占12.86%(见问题4);初中语文教师和高中语文教师经常要求朗读并布置朗读作业的占到87.14%和22.86%(见问题5);非常清楚朗读具体要求的初中和高中分别为58.57%和11.43%(见问题6);在朗读时77.14%的初中生和52.86%的高中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信心不足,害怕出错(见问题7);有50%的初中生和57.14%的高中生都希望教师在课堂中能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综合以上问卷及自己和同事的教学经历,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虽然有个别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比较注重朗读教学,在朗读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来看,朗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教学的受重视度不够
1.教师在思想上对朗读教学重视不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主要是在阅读课上进行。阅读课上教师为了课堂的需要,在需要朗读的时候才让学生读,而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去读。往往学生还没有读明白文章的意思,教师已经接着往下讲了,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让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朗读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也没有发挥朗读教学应有的作用。有75%的高中语文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此外,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没能很好地采用朗读这种阅读教学方法。
2.教师不注重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
在实际的朗读教学课堂中,有些教师因为普通话不标准或缺少朗读教学方面的知识、技巧,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朗读指导和训练;有些教师即使能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这些指导往往也是浅层次的、局部的,不深入也不具体,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虽然有将近100%的教师认为教师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在课堂上范读课文,但有些教师不愿意自己范读,不敢声情并茂地范读,以激发、感染学生的内心情感。这些教师通常会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自己的示范朗读,这种方法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和老师自身的示范朗读比起来,其作用微乎其微。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朗读能力有限或没有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但很少有教师采取行动提高自己朗读教学的能力。
3.学生对朗读学习的轻视
教师自身不重视朗读,会对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教师的影响示范作用对学生来说是巨大的,不管透过电脑传出的朗读多么富有感情也不抵教师一句规范的朗读吸引学生。但教师自身缺乏这种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朗读方法非常了解的仅占12.86%,88.57%的同学不清楚朗读的具体目标。所以在朗读时,一半多甚至多一半的同学朗读的自信心不足,害怕出错。此外,学生觉得如果老师都朗读不好,自己肯定也读不好,造成对朗读教学的轻视,不重视朗读。
(二)朗读教学的课堂目标与实施策略不明确
1.语文课堂朗读实施策略目标的模糊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朗读的目标认识不清,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其实每一种朗读都有其目的。比如初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细读课文是为了体会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等,再读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思想感情。有些教师可能也了解这些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知不觉就偏离了这些目的,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读,为了读而读,没有用心,也没有用情,以至于在读了几遍之后觉得自己收获不大,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
2.中学各个学段朗读目标实施策略的模糊
整个中学阶段,从初一到高三,学生的朗读要求和目标应该是越来越高,呈螺旋式上升的,每个学段的朗读教学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朗读教学的目标是最终达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语文课程标准》必修课课程目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选修课课程目标指出:“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断,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1]
从两个学段对于朗读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朗读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阶段的朗读教学目标从普通话的掌握到文本情感的把握都要比义务教育阶段更进一步,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一层。而且,高中阶段朗读教学还要求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这在义务教育阶段是没有的。可以说,朗读教学的目标是逐步提高,呈螺旋式上升的,但这些目标怎么样去实施,具体到每个学年要达到什么标准,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去做这些问题就很模糊了。朗读教学整体目标清楚,但每一学年的目标不具体,整体目标和学年目标之间的断层导致朗读教学实施策略的模糊。
(三)朗读教学的内容不丰富
1.课内朗读以诗词、文言文为主
整体来说,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不经常采用朗读教学法,但在诗词、文言文这类文体中朗读教学法却倍受青睐,在初中90%的教师在教学这类文体时都采用朗读教学法。高中也达到80%。而对其它文体如小说戏剧,5%的初中教师会采用朗读教学法,在进行议论文、说明文教学时,几乎没有教师采用朗读教学法。诗词、散文因其短小精悍,课后又要求背诵,考试会考到,所以备受教师青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篇幅长,读起来浪费时间,不如教师直接讲解,所以教师不常用或不用朗读法。
2.课外朗读将近空白
如果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的话,那么学生的课外朗读量几乎为零。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学到朗读的方法和要领,教师没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课外学生自然不会自觉地进行朗读。有些学生即使是在语文课堂上学到了一些朗读的皮毛,但在课后不能及时复习、练习,在课堂上学到的那点知识也逐渐遗忘了,朗读水平依然得不到提高,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四)朗读教学的方法与形式单一
1.学生缺乏朗读的方法
超过90%的学生对朗读充满兴趣,但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很少有学生知道如何获得帮助,如何去克服朗读的困难,不知道如何去朗读,自然而然他们无法掌握朗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看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顿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2]总之,学生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无法掌握朗读的方法,不能准确规范的朗读,所以学生整体朗读水平不高。
2.朗读教学的形式单一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有将近一半的教师会采用全班齐读的形式,要不就是点名朗读。点名时,教师通常会点平时朗读得好的同学来朗读。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参与到朗读教学中来,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实,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教师应该多种方式相结合,不应使朗读形式过于单调。朗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朗读教学中并不是只有“朗读”这一种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3]在“唐诗选读”中再次指出应“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感情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由此可见,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朗读”是与“感受”、“品味”、“体验”等主体活动紧密相连的,朗读不应当附属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该融合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形式感受、品味和体验文学作品,同时在感受、品味和体验中进行朗读,抒感,这样的朗读教学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朗读教学。
二、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升学率和试题的制约使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不够。现在学校教师都是考什么教什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已属不易,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朗读教学指导。久而久之,这就使得教师不注重朗读教学,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也就很难重视。
(二)朗读教学本身的因素使教师不注重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由于朗读教学是一种耗时多、见效慢的教学方法,即使个别教师自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指导,或是因为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不能坚持到底,或是因为教师自身的原因,课外的朗读教学辅导都不了了之。
(三)缺乏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使朗读教学的课堂目标不明确。当学生朗读完之后,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教师只能给学生一个模棱两可的评价,这种无关痛痒的评价既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使朗读教学课堂目标不明确,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 上一篇:生物医药解决方案
- 下一篇: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