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典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典型案例

篇1

选择重庆医科大学2005、2006级七年制研究生为教学查房对象,以传统的临床带教查房方法即主治医师负责、住院医师分管,带领实习医师以问诊、体检、诊断、处理、查房的常规流程进行实习为对照组;之后以同一主治医师按照典型案例教学查房方法进行实习为实验组。教师在病房选定教学查房的典型病例后,针对所选病例确定研究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预先向实习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要点,让学生提前熟悉相关病例的病史特点、检查结果等,实习学生充分利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图书馆的期刊、杂志、电子阅览室等资源对学习要点做好教学查房前的准备。教学查房时,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着重对有关典型案例的各学习要点进行分析讨论,每位学生均提出有关疾病诊断、处理、治疗及相关医学新进展的意见,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阐述本小组的最终意见,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者提出质疑,甚至提出辩论,所有参与教学查房的实习学生均需积极发言,展开广泛讨论。

在实习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分析、讨论基础上,带教老师再对典型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全面总结概括,便于实习学生理解和掌握,并重点对实习学生的分析讨论做出点评,如分析思路是否正确?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恰当?结论是否准确?处理是否规范?使实习学生掌握分析、处理和解决临床疾病的思路和方法[6]。每次典型案例教学查房结束后,向每位参与教学查房的七年制研究生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项目以“优、良、中、差”4个等级评分,以评定结果为“良”以上的学生人数作为统计指标,对典型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及看法做出评价,了解典型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当场回收问卷。

发放调查问卷130份,收回1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口头表达交流能力、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创新能力、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临床思维能力、处理临床患者的信心等方面,典型案例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儿科七年制研究生是医学院校儿科系学生中的佼佼者,与五年制学生相比,他们的优势在于医学基础知识较扎实,英语水平较好,学习积极性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

但对于刚进入病房的七年制研究生而言,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还完全是抽象的,概念式的,零散的,难以与临床实践中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往往感到有些茫然。因此,如何将抽象的医学理论知识与真实案例结合,提高儿科七年制研究生的临床实习效率是儿科临床教育的重要任务。此外,儿科临床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单纯传授临床医学知识,如何提高七年制研究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儿科七年制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更成为当前七年制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儿科临床教育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临床教学方法[8]。

引入典型案例教学法可更好将医学基础理论与实际病例相结合,既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实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9]。以“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为例,“胎粪吸入综合征”是由于胎儿发生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胎粪吸入发生肺部病变所引起,为新生儿期特有的呼吸道疾病,是引起初生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发生在过期产儿及足月儿,偶可发生在早产儿。胎粪本来是在肠道内,黏稠似柏油样,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宫内不容易排出胎粪,那么胎粪污染羊水的机制是什么?羊水胎粪污染的临床意义又是什么?胎儿吸入胎粪后造成多脏器损伤的机制是什么?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系统的表现有哪些?轻型、中型、重型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特异性胸部X线检查结果有哪些改变?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一般治疗、辅助治疗、并发症的治疗方案?如何预防羊水胎粪污染及吸入?教学查房前预先向实习学生交代需要掌握的学习要点,每位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利用各种资源对上述学习要点做好充分准备,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再进行全体课堂大讨论。

篇2

行为导向教学 中职教学 模拟教学 项目教学 角色扮演

一、引言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得中职语文呈现出被边缘化的趋势。但是,实践表明,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除了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有紧密联系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语文水平的影响。不管学生从事什么工作,学生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都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的实用性,引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与热爱,是教学工作者所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而行为导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以行为作为主导的职业技术教学策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文章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分析了行为导向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指出了行为导向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运用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教学实际工作发挥借鉴指导作用。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缺乏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起来感觉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而行为导向则与传统中职语文教学方法截然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该理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以前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中职学生毕业面临的关键是问题是就业,而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他们必须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而以前任课老师常常忽视这种情况,过分强调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行为导向教学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行为导向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不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题,去应付考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职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有利于促进教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融合。在行为导向模式的指导下,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能够巧妙的融合起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创设各种生活情境,通过情境来学习语文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了锻炼,这种锻炼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与他们交流与沟通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对整个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的策略

行为导向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今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实施行为导向教学,结合教学的实践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运用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教学,向学生展示实际情形,让学生在情境当中得到锻炼。具体来说,模拟教学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情境模拟。在行为导向教学的指示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任课老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情境,提高现场感和直观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例如,在学习与求职相关的一系列实体文书的时候,包括招聘启事、求职信、聘书,等等,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可以模拟一场生动活泼的招聘会,让学生运用相关文体来进行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的运用技能,为他们今后走向招聘会做好准备。第二,设备模拟。设备模拟也是教学中常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之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的运用该方法,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训练空乘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航空实训设备来进行训练,给学生创造真实的情境,组织学生模拟乘务员的讲解和客舱服务员的日常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学会相关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2.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材料,它能够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达到相应的训练效果。例如,在学习合同文书的时候,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任课老师需要收集旅游行业的典型案例,让大家进行分析和探讨;而对于航空运输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与航空运输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供大家探讨分析。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实用性,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3.运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制定相应的计划,并进行分工与合作,以完成项目任务。项目既可以在同一专业内进行,也可以在不同专业内进行。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在同一专业内进行分班竞赛,以小组的形式各出一份刊物。并由特长不同的学生分别担任主编、撰稿人、编辑、美编,等等,通过大家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对于涉及不同专业的任务,需要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合力来共同完成。例如,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份市场调查报告,将其中不同的任务交给不同专业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可以锻炼大家的团队协作意识,还能够充分利用不同专业学生的特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4.重视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模仿、变通、承担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角色扮演可以采用以下形式。一方面,进行剧本改编和表演,让学生进行表演。例如,对于《威尼斯商人》《鸿门宴》等课文,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性的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不仅对课文中的角色定位和人物情感有正确的了解,还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模拟特殊人物或角色来学习课文知识。例如,组织模拟法庭,不仅能够让学生熟练运用书本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辩论技巧、组织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这对学生的就业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行为导向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具体因素,以促进行为导向更好的发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职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能仅仅运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注重多种方法的使用。但是,不管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实践技能得到提升,以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小晖.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优势[J].小作家选刊,2011,(1).

篇3

一、论文题目:论《水浒传》中的血腥暴力描写及其文化内涵

二、开题报告内容

(一)选题背景

“血腥”,本词原指血液的腥臭气味,后来还用以形容战斗或屠杀的残酷。也可表示场面的惨烈。近几年由于翻拍名著的热潮一次次涌来,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都被翻拍成电视剧,其中就不乏像《水浒传》、《红楼梦》等这些四大名著。而其中对于新版《水浒传》翻拍过程中,对原著的极大还原,也使得

一部分人对电视剧中直观的血腥暴力场面产生了一阵阵热议。

《水浒传》里有不少凶杀场面的描写,甚至吃人肉,开人肉馒头店等等。我们《水浒传》的研究者,或熟视无睹,讳莫如深,或严厉谴责,“残暴”、“血腥”、“杀人魔王”。但是,这都不能解决问题。《水浒传》里的残暴、血腥描写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乱杀人,吃人肉对不对?当然不对,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是为什么读者在读《水浒传》时并不觉得恐怖?

选择本题主要是想从历史、文化、人物、史实等几个方面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水浒传》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读,例如,《水浒》小说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水浒传》的女性意识,水浒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运用,《水浒中》中的生命伦理意识,《水浒传》的各种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观、价值观,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的细节进行剖析等等。

关于《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例如:1990年第四期山西师大学报上名为《论<水浒传>的血腥气》一文中写到“小说在表现好汉们奋起抗争、铤而走险的时候,直接地、具体地描写了许多争打斗殴、杀人流血的场面,甚至不加掩饰地描写血淋淋的凶杀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种浓重的血腥气氛,所谓‘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第十回。《水浒传》所表现的这类场景,不仅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闻所未闻,即使在其他文艺作品中也绝无仅有,自然引起读者的注意。”还有《水浒争鸣》第九辑中认为“水浒英雄因暴决性格一怒而起的杀人行为,往往只是凭自己品行便判定对方有错对方该死,以自己为标准,随意裁断他人的性命,这种情况下的杀戮行为,往往不甚顾及,也不会在杀戮之前查询对方是否具有该死的恶行,这种杀戮行径,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实在是草营人命。因此我们说,水浒英雄因性格自负及暴决而引起的杀戮行为,虽经种种消解,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还是血腥味。”

学术界不少学者对《水浒传》所歌颂的梁山好汉形象提出了质疑,如大陆学者陈洪、孙勇进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说水浒》在夏志清教授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汉野蛮暴戾的行为,在指责了武松的血溅鸳鸯楼、宋江的计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杀小衙内、吴用的烧杀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无感慨地说:“水浒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气冲鼻的行为,连追求正义的幌子都没有,完全是为蛮荒的嗜血心理所驱。”

而2011年第二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问题迪考思考》一文中,认为水浒中产生的血腥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语境;二,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代替审美评价;三,把血腥残暴喜剧化、戏谑化、公式化。”

(三)初步设想

本文拟在抓住关键词“血腥”,通过从本源到深入的方式,将其来源,发展,表现形式及其过去到现在的内涵变化进行较深的剖析,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四)拟解决的问题

1.把最重要的——“血腥”的意义进行深刻全面的解析,将血腥与暴力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弥补以往研究成果陈旧性和狭隘性。

2.将人物,意义,时间等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分析,以添补以往研究的一些领域的匮乏和粗浅。

三、论文撰写过程中拟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层次分析法

从“血腥”的表面入手,进行更深一层的意义的挖掘。

2.系统分析法

把《水浒传》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人物刻画、写作方式、写作特点、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其血腥描写的具体含义和文化影响,引出暴力美学的部分内容,最后得出暴力血腥描写的最终含义。

四、论文撰写提纲

1.何为“血腥”

1.1血腥的定义

1.2血腥与其他相关暴力美学的关系

1.3其他作品对血腥和暴力的描写

2.《水浒传》中为什么会有“血腥”

2.1当时的历史文化条件

2.2作者与读者当时的普遍心理与情绪影响

2.3人物刻画的必备条件

3.此血非彼血——“血腥”的现实文化意义与内涵

3.1现代社会审美观念及其当时历史语境的不同

3.2作者的心态以及环境熏染之下衍生出的情感宣泄

3.3作者创作过程中潜在的暴力美学思维

4.结语

    开题报告范文参考: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笔者对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本文是该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效研究课题

经专家评审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本人串报的课题《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获准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08/02/176。现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构建的能够在中学学段里大面积地使每个学生作文水平取得达标或超标成绩的一种作文教学。

这个课题提出的背景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随意无序、低效无效的教学现状。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包含了有效教学的五个主要理念,即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的时间效量,关注教学目标的可测性或量化,关注教学策略的研究,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

课题主要通过以下层面探讨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即“(1)读写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2)“生活作文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作文有效教学”,(4)“高考作文复习命题、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5)“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关于“读写一体化”的研究重要观点有陈文娟在《高中写作教材与阅读教材的裂缝及整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7年1期)一文中表达的阅读教材在选文时要以写作训练为基准的观念。郭志荣老师力图探讨一种阅读课和写作课互动的路径。在“感受——领悟——积累——汲取——迁移——表达”中,使读和写、汲取和表达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既为学生打下精神种子,又达到表情达意,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10期),这是对叶圣陶先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论”观点的深入探讨。

2.关于“生活写作一体化”的研究。有潘新和提出的“贴近个性化生活的写作观”,他提出“写作需要贴近的不是共性化,抽象化的生活,而是生命化。个性化的生活。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人的生命化。”(《福建教育》2005年)叶黎明、种海燕则认为写作“内容贫乏”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活贫乏”的问题,更是“认识贫乏”的问题,“学生生活扁平化和精神贫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造成写作没什么可写的直接根源。”(《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1期)四川董旭年老师则又从“说写生活化”角度对生活写作一体化作出了更广泛,更具体的实践探索(《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2期)。程红兵从“作文是中学生个体生命整体成长性、创造性表现,作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和呵护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的角度表现出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6期)李斌辉从“中学作文要弱化写作的教化,载道功能,强化写作的自娱,宣泄作用”角度,表达了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讨。(《教育评论》2004年2期)毛荣富则从三种体验(走向理性的成长体验,表现独特的个性体验,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为写作内容的角度隐含了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讨。

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的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郑桂华、王荣生等人编拟的《写作单元样章(上)》(《语文学习》2006年10期),表现出了写作教材编制中对过程互动的关注,但样章对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或程序性知识,对作前、作时、作后的互动性探讨尚有强化、完善的较大空间。

4.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研究,重要文章则有程慕宏从科学地命制高考作文命题从而良性促进中学作文教学的角度所作的探讨,(《学语文》2006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9期则集中选刊了一组总题为“高考作文与语文教学:谁是谁的风向标?”的系列文章,集中探讨了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教学的和谐问题。

5.“作文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应该说成果颇丰,重要的有福建俞发亮汇编的中学生有争议的文章集,有许国申被大资料复印中心转载的题为“中美两篇高考满分作文比较”。作文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涉及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可以揭示共性的问题,可以呈现个性化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从“读写一体化”、“生活写作一体化”、“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高考作文、复习命题与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作文典型案例”等五个层面立体深入地探讨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师生共同构建出能够在中学学段里大面积地使每个学生作文水平取得达标或超标成绩的理想作文教学模式。

内容与重点:

①读写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②生活写作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③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④思维训练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⑤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⑥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其中③⑥是研究重点。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是围绕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分别以“读写一体化与有效电学作文教学”、“生活作文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等层面为研究切入点。遵循行为研究的原则,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完成相应研究任务。

课题研究大致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4月)

(1)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梳理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问卷。了解师生在作文教学上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3)组织申报立项工作;

2.初步研究阶段(2008年5月—2009年8月)

(1)举行课题开题活动,邀请专家再次论证方案,并成立专家指导组:

(2)子课题分工,确定各自的研究内容、方式;

(3)初步小结子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交流各自成果:

(4)向专家组报告阶段研究情况,布置下阶段工作:

3.深入开展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0月)

(1)完成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1—5册)的编写任务,并交出版社出版:

(2)汇编“作文教学典型案例”及相关教案成册。争取公开出版:

(3)其余各子课题完成中期报告,发表相关论文:

(4)举办中期成果汇报展出活动;

4.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研究效果;

(2)整理汇编课题论文集:

(3)撰写课题研究终结报告;

(4)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主要有:

①潘新和《中国当写作作教育史》福建人民版1997版:

②章熊等《中国当写作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版2000版:

③王荣生等《写作单元样章》《语文学习》06年10期:

④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专题组“xx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有关中学作文教学部分:

⑤国外作文教学相关研究成果;

⑥有效教学理论。

参与研究者要有阅读后的读书笔记撰写和交流。

2.调查法。调查组成员坚持听课、蹲点制度,通过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反映,作专题研究,定期交流研究成果。

3.个案研究法。确定重点实验班级。重点实验项目,发掘提炼。系统研究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案例,写出典型个案的分析报告,作为课题研究重要构件和深入探究的案例依据。

4.经验总结。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使之作为下一阶段研究的有利条件,并使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利于鉴定与推行。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读是写的基础”。“读”是阅读文本,滋养精神;“读”是提升精神,激发表达;“读”是感受范本,模仿表达。

2.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培养对生活独到的思考力,使作人一体化,是作文生活一体化的含义。

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更加关注作文前,作文时,作文后的每个过程,更加关注作文是作者与范本、与老师、与同学、与家长、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4.高考作文复习、命题必须与日常作文教学构成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日常作文教学呈现有效有用的状态,教考一体化、和谐化是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5.典型案例使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既关注面上的共性问题,又深入点上的个性问题。

创新之处:

1.如此全方位地挖掘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的互动性、过程性是可能的创新之一。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师范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最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其实质来源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最终的目的也是在于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师范生教育专业的不断推进,师范生的教育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环节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发现目前毕业的师范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实践能力仍然不强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学生不能将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所学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并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相应的教学行为。那么,要想提高师范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技能,使学生将学校所学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相应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目前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未来教师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有很多师范院校的教师所选用的教材都偏重于理论性,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原理性知识,在课程内容上比较重视课程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和理论知识的学术性,注重的是对教学规律与原则的研究,从而在客观上就使这门课程走上了追求理性、思辨性的学术研究的象牙塔,从而就脱离了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本身。课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案例,通过组织学生对优秀教师的典型案例进行观摩研究,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教学实例的学习,加深对教学原理的认识。同时,增加课堂教学中模拟情境的实战操练环节,让学生尝试实践运用,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将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技能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传授被动生成的,而是借助于一定的学习情境,在个人原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以及信念的基础上,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建构工具,通过个人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同样,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要强调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优化课堂教学

这门课程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内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弱化了学生对教育教学情境的反思和实践环节。学生往往不是直接、主动地从教育实践中体验和概括教学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讲授间接获得的。这种不是来自教学情境体验的抽象理论知识往往也很难进入教学实践,对培养教师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除了使用讲授法之外,还可以使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时,师范生在经过教师的理论讲授之后,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还有多年的写字经验作为感性认识。但是师范生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写字教学和训练,教师就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给学生观看现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是如何来进行写字教学的视频,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写字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流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之后,让师范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这样师范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训练就会更扎实一些。

三、教学评价过程化

在现行的师范生课程教学中,在课程的评价方法上过于关注对固有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讲讲义、课后学生背讲义、期末考试考讲义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评价方式当然是不利于学生的教学技能的提高。对学生的评价应侧重在平时,采用教学评价过程化的方式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平时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比如以实验、实训、实习为主,包括课程作业、教案设计、试讲、说课等各个专项技能训练,使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够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关注学生的体验,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

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很多教师也都认识到了实践对于师范生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难以实现。所以,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资源内,尽可能多的开发出学习资源,供师范生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例如在学习每一章知识之后,教师可以提供形式多样化的作业建议,作业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使他们能够获得情境化的知识,进而激发他们的内在感受、批判意识和反思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毫无疑问,课程里面的结构化的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将所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生动的实例相结合进行阐释的话,那么这对于将来要从事小学教育的师范生来说,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是枯燥无味的,对于已经学过的一些概念、命题和原理也将对他们来说毫无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代之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课堂中体验教学理论,感知教学规律,使课程的学习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当然《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在这里,笔者只是从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来进行了简单的探讨。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也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着手,进而使师范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篇5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应用

引言

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逐渐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流,并日益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所接受与推崇。这一教育理论对中职语文教学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行为导向教学概述

行为导向教学又称实践导向教学,或行动导向教学,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8年提出来的一种新型职业教学理论。行为导向教学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行为导向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其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一种以人为创造某种与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作为实践教学场所或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实训基地或人造情境中的模拟实践中,学习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模拟教学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低成本的方式给予学生重复训练的机会,强化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借助某个具体情境或特殊问题的描述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整个思考运作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特殊情境或问题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发现或抓住问题,并结合个人自身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和知识,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手段,从而诱发其创造潜能,并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3.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提高职业认知水平的方法。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指的是以完成一项具体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学生通过一个个相对完整独立的项目实施过程,学习和掌握每一环节的基本知识,并逐步培养出实施该项目所需的各种关键能力。项目教学强调的是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及熟练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对某个社会情境中的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扎根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力图帮助作为个人的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了解和熟悉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并形成处理类似问题的恰当的、合理的经验与方法,强化相关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行为导向教学给中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长期以来,有两大难题困扰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一是学生学习被动的问题;二是学生能力差的问题。而且,语文被视为一门与职业发展无关的课程,语文教学一度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诞生,无疑为中职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职业能力发展转变

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化生产的各种职业技能和技巧,并将其应用于现实工作的实践能力。行为导向教学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强调职业教育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职业能力发展转变,强调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的实施都要既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注重社会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与情感等诸多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最高职业教育境界。

2.强调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行为导向教学要求教师以职业能力为本,突破学科体系的限制,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以职业行为活动为依据,综合各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开放式社会化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能力(知识、技能和相应经验)培养为目标,以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或角色表演等为载体,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实践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地获取知识与技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3.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行为导向教学立足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倡导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互相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行为导向教学要求学生参与收集信息、制订计划、选择方案、实施目标、反馈信息到成果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个具体环节的运作,并从中得到关键能力的提高。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咨询者和参与伙伴,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三、行为导向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语文教学应以职业行为分析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跳出学科封闭化的怪圈,实现与现代职业教育最高目标的有机结合。现举例说明如下:

1.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

设备型。模拟设备教学是专业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中职语文教学中若能巧妙地借助这种模拟设备,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对乘务专业的学生进行听说能力训练时,教师便可以借助航空实训设备的真实情境,组织学生模拟空中乘务员的讲解以及客舱服务的日常听说交流。在实训过程中,传授相关知识并指导其运用于工作实践,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

情境型。根据行为导向教学的提示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出不同特色的模拟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的知识现场感和直观感。比如在讲授招聘启事、求职信、聘书、用人合同等一系列与求职有关的实用文体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一场生动活泼的人才招聘会,让学生在实践运作中学会相关文体的操作规范。招聘会所需的各种元素或场景如招聘会场、招聘单位、招聘岗位等都与现实社会中所看到的相同,只是过程是模拟的。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在针对某个特殊问题或情境的分析研究过程中形成关键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可以是专业性的,也可以是非专业性的。

专业型。尽管所教并非是专业,中职语文教师也应保持对不同专业的高度敏感,并善于从中积累有代表性的案 例,结合相关语文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探讨与研究。比如,同样是讲授合同文书,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收集一些旅游行业中的典型案例;针对航空运输专业的学生,则可以收集一些民航运输业中常见的案例。这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既有较强的专业性,又有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前瞻性的辅助作用。

非专业型。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尝试着从教材或社会生活中寻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例,指导学生判断与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提高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年度“感动中国”的十个人物的典型事迹或课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式讨论、辩论或作文,以加强学生对诚信、责任、良知、奉献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认识和感知,促进其良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形成。

3.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的基本方式是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乃至集体主义观念的生成,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养成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品德。项目教学的实施可以是同一专业内的单一合作,也可以是不同专业之间的多元合作。

单一型。同一专业的项目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合作者知根知底,容易协调。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在同一专业的平行班中采取分班竞赛的方法,以小组形式各出一份习作刊物。教师指导学生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发挥各自所长。由善于交际的学生担任主编,由阅读分析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编辑,由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撰稿,由擅长美术且懂平面设计的学生担任美编等。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多元型。在许多情况下,项目的实施都或多或少地牵涉到了专业之外的其他许多部门或领域。比如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某一行业进行市场调查,并合作完成一份《市场调查报告》。这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项目,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熟悉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做好项目计划,并在总体协调的基础上,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任务交予不同专业的学生去完成。由于参加多元型项目教学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或工种,人员背景复杂,学会团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和案例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人”为对象,后者则以“事件”或与人有关的“事实”为蓝本。融入许多内涵的“角色”扮演过程,是教与学的“联姻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拓宽。学生在“角色”的认知、模仿、承担和变通等过程中得到了能力锻炼,培养了职业素质、品质和气质。角色扮演主要有课本剧型和虚拟情景型两种。

课本剧型。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过时间筛选的、有着较强故事性的名篇佳作。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将部分篇目改编成可供表演的剧本,并辅以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比如对《威尼斯商人》、《茶馆》等戏剧文本,以及《药》、《鸿门宴》等故事类文本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专长和喜好,分角色进行表演。表演者在排演过程中的投入是全方位的,他不仅需要正确地把握个体角色的情感定位,还需要对剧本的整体结构、人物关系、情节安排、故事背景以及社会场景等有比较完备的认识。

虚拟情景型。通过模拟某个特殊情境中的人物或角色来学习相关课本知识,形成关键能力。比如模拟法庭。教师可组织学生模拟现实法庭上的特殊人物如审判长、审判员、检察官、辩护律师及受审判者,并指导他们运用书本上的相关知识,各自陈述意见并展开辩论。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学会相关法律文书的写作规范,增强法律意识,锻炼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语文;生动情境;教学方式;开阔视野

在新课改之风如火如荼盛行的今天,传统的“粉笔+黑板+教科书”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已刻不容缓,它能够帮助我们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课堂结构,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下面,本文就在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剖析和研究。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除了利用多媒体丰富课本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外,教师还应该利用多媒体的特点优化课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教师的授课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制作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在原有的课文知识上进行大胆运用假设,制作出具有教学特色的课件,将教学内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强化学生对感彩等语文元素的认知,让学生更容易抓到高中语文内容的重点。例如,教师以文章描述的语言、动作、场景为基础,在课件的相应位置添加作者的心理活动或相关视频或音乐,营造逼真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自由发挥想象,大胆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文章大意,并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得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精彩。

二、利用多媒体实现高中语文课堂延伸

高中语文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不断向课外知识延伸,拓宽高中语文教学范围,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多媒体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方式来收集典型的社会案例,并将其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组织学生对此案例进行自由讨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既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时间利用网络与多媒体设备收集各式语文学习资料,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以此开拓学生自身的知识视野,并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从而为学生高中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课本知识外延,开阔学生视野

传统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尽管在讲课过程中我们多多少少会涉及一些课外知识,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学到的课外知识还是十分有限的。而多媒体技术,犹如一本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应有尽有,若我们将多媒体技术适当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就能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从而使学生的视野在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资源的融合中得到极大的开阔。

比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有关写作的知识点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写作技巧、写作理论,以及众多优秀范文和例文点评等,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扩大了,对于写作会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在学生构思立意方面,也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另外,我们也可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到相关的作文论坛中,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点评,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可行性的建议,进而努力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四、利用多媒体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将来自投影仪、录音带、录象带的各种文字、声音、图象以及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它还能对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建立一种有机的、逻辑的连接。这样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了起来,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通道,而且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容易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更多信息,使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将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积极探究各种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方法和策略,使高中语文课堂在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辅助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适时、合理、恰当地使用,如此,才能充分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高中语文教学变革顺利开展和进行。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1.创新意识不够

现如今,存在一部分学生,其作文写作存在严重的过度模式化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作文教学模式所导致的。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时,会选择一些优秀作文当案例,分析这些作文的优点,鼓励学生以此为典型,完成作文写作,从而使很多学生在学习与模仿中,对优秀文章中的语句过度引用,甚至会不厌其烦地使用同一个素材,这种大范围不断重复的写作,缺乏学生自己的思考,更没有新意可言,只是语言结构变换了一些。这便会导致阅卷老师在阅卷时,看到的文章大多相似,很多文章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模式化写作,使学生的作文缺少自己的情感。

2.与现实生活脱轨

离开生活创作,便显得枯燥、乏味,因此,现实生活应当是写作的源泉,是优秀作文的灵魂与生命力。然而,很多初中生写出的作文,仅仅是应付考试,基本上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大。为了使写出看起来更为优秀、更为规范的作文,学生不惜背诵大量的名言警句,背诵大量的名人故事,写出来的作文一大堆道理,与现实生活存在距离。由很多初中生的作文可以看出,大致方向就固定的几种,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大道理加素材堆积,作文内容严重缺乏创新性。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想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完成写作,并传授一些写作技巧,使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体验在作文中得到最大限度展现。

3.写作状态不佳

好的写作状态包含两部分内容,分别为好的写作环境与正确的心态。然而,很多教师与学生都对文以载道过分关注。他们在写作时,总是会对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等情节过分关注。当然,写这些内容并不是一种错误,然而,这些方向涉及的内容过于重大,层面广,初中学生的境界达不到,因此写这些内容会加大他们的压力,使他们对写作产生抵触心理,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困境的解决对策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针对创新意识不强对初中作文教学产生的影响,需要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化解。对于很多教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书的教师来说,他们的教学方式已经形成,难以根据时代的变化随机应变,所以应做好创新工作。对于刚毕业的教师来说,因为受阅历不足的影响,难以在作文教学时,对其创意做到灵活运用。因此,要想搞好初中作文教学,需做好语文教学师资团队的建设工作,做好师资力量的培养工作,不管是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还是刚毕业的教师,都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到优势互补,让每一位教师的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自然灵感获取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当做好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工作,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对生活中的素材有效运用,从自然中获取写作灵感,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写入作文当中,将生活经历融入作文当中。同时可以让学生写一些生活类的题材,教会学生描述生活的同时,让他们将真情实感融入创作当中。

3.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新课标鼓励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因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个性,避免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写出创新、写出新意。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先明确目标,确定是采取讲评为目的,还是以指导为目标来指导写作,目的不同,教学的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别。在目的确定之后,结合现实条件,做好学生写作思维的拓展工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融入自身感受。此外,还应当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放松身心,不过分限制写作的题材、时间及内容,让学生真正做到自由发挥,喜欢什么题材、内容,都可以此为基础开展写作,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做好个性及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其写作积极性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作文一直令教师与学生感到头疼。针对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教师应当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要求,完成对出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桂丹青.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2).

篇8

一.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地研究语文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能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二.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

首先,要对教学理论和专业基础进行反思。语文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语文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这就需要:1.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的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2.丰富语文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建议多研读语文学科方面的学术论文、著作等。这些专业的文著能让你扎实基础,广开思路,获得更加灵活的研究方法。

其次,要教学基本策略进行反思。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语文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1.语文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2.语文课的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语文学科来说,其实平常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三.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怀疑处反思: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 应用能力 竞赛 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职语文应用能力是中职学生未来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技能,是求职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直接影响工作绩效,重要性不言而喻。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要在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现在,中职院校语文科目作为基础性文化学科,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却依然沿袭普通高中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上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应用, 语文教学与就业需求不对接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深化和推进应用能力教学已成为当务之急。

2010年1月10日,由广东省职教学会语文与文秘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举办的首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在广东省旅游学校举行,这次中职语文应用能力竞赛是广东省首届,也是全国首次,全省共117所中职学校、309名学生参加了比赛。这次竞赛是广东省中职语文界的一件盛事,对推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有深远意义。大赛明确了语文应用能力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实践能力本位的教学方向,提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挂钩,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首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1.明确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向

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设置的四项考察项目是:①工具书及其他工具手段的应用能力;②记录、整理、书写能力;③语文要点概括、信息筛选、归纳整理能力;④应用写作能力和常用写作能力。从出题原则和出题形式来看,竞赛紧紧围绕应用性组织题目,明确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向,突出测量学生生活、工作中的语文应用能力,对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语文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从而使中职语文教学区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2.促进教学活动与企业实践的对接

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体现了当前社会各行业对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最新要求,重视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结合运用。一方面教师能够结合参赛要求和参赛经验,及时完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制定出具有发展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赛,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接近社会职业要求的环境里进行技能的比拼,提高了学生对企业技能要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逐步形成一种技能操作上的职业规范,增加了语文学习的实际应用效果。

3.促进教师由单一的专业素质向“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素质转变

竞赛为广大中职语文教师快速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让一批担任教练的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对中职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竞赛的影响下,中职语文教师要适应应用能力教学的需要,必须树立应用能力教学观念,努力塑造成 “双师型”人才,参与企业专业基层锻炼,实现向一专多能的综合性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优化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

竞赛为中职语文教学搭建了一个自我测试、检验的平台,带动教学、评价教学,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1.优化教学设置,对接社会需求

高质量的中职教学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就业需求的紧密联系。根据应用能力竞赛项目的考核要求、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参照职业标准,系统化重构中职语文教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1)在调整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应用,加大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利用学校资源,将语文教学与演讲与口才、文秘实务、文书档案、公文写作等相关的基础课程互动,如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时,可以与公共关系老师合作,学生在公共关系课上学完演讲的内容和礼仪要求后,结合公共关系课的演讲题目,趁热打铁,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对演讲就有了整体的认识,演讲稿的写作就可以有的放矢。学生写完演讲稿后,与“公共关系”课的老师联合组织一次小型学生演讲比赛,由公共关系老师从形式上评判学生演讲的水平,由应用写作老师评判学生的演讲稿质量,使学生在演讲中既掌握了演讲稿的写作技能,又领悟了演讲的技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加深学生理解度。

改进教学方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按照职业活动的程序、内容和规范实施实训教学,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当作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和训练,使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得到巩固和升华,技能得到提高。大力推进案例式教学,广泛搜集语文应用实践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活生生的例子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工作问题的能力。此外,竞赛是以社会生活、工作中涉及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的,竞赛的题型覆盖了几乎所有语文运用能力类型,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作为出发点,教师授课时在深度和宽度要求上适当补充部分实际生活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强化实践教学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有意识地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的考察项目训练与日常教学相融合,加强语文应用技能的教学实训,促使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1)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竞赛要求实践操作的项目,可采用分阶段的方式组织强化训练。如在实训中重点设计了“听说速记”、“语文工具运用”、“信息资料整理、归纳”和“应用文写作”四个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计若干个阶段训练子模块,同时对学生明确提出四点应用能力要求,即学生能运用网络、查字典等工具检索语文资料,具备一定的记录、整理、书写能力,概括能力、信息筛选、归纳整理能力和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

(2)突出专业训练。衡量学生就业和发展水平,实用是重要标杆。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训中应将的考察项目与学科专业相融合,侧重不同专业的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如将应用文写作模块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在基础模块教学中,教会学生学写与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密切相关的常用应用文,如一般书信、启事、求职信、计划和总结等。在应用写作专业模块中,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如要求文秘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命令、决定、通知、通报、请示、函、会议纪要等十三种行政文书并掌握它们的格式、行文规则等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解说词、导游词等;要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产品说明书、产品广告、购销合同等,实现语文与专业相关人文素养的培养。

(3)强化实践性项目训练。要提高应用能力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了解所教专业的实践岗位群、具体工作场合以及职业环境等要件,并以此为向导,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循序渐进,精心设计若干个语文实训项目。如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区,开展专题调研、模拟招聘、活动策划、营销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多方位地参与语文学习实践。通过组织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项目化职业语文能力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前的综合演练大舞台,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

3.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应用能力教学

中职语文的评价体系决定着教学方向。应构建以应用能力考核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应用能力教学 。

(1)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加大语文应用能力的评价比重。首先,教师要把考核目标细分,除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综合考察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应用能力。比如,在写作能力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现场限时写作来考察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其次,考核内容不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应使单一的笔试变为综合性评价。可以把语文课内外实训活动纳入学习成绩评价,从而考察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比如,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编写墙报,参加演讲比赛等活动,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其锻炼综合能力。

(2)引入运用能力竞赛在日常教学评价中,建立长效的模拟竞赛模式。根据中职语文应用能力竞赛要求,结合学校和专业设置的特点,建立长效的模拟竞赛模式。通过定期组织仿真度高的专项性“模拟应用能力竞赛”,使之常态化,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职场气氛,既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应用技能,又能帮助学生适应职场环境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对应用能力教学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3)建立学生应用能力竞赛测试档案,对学生测试情况进行跟踪。建立覆盖每一位学生的竞赛测试档案,收集学生每次测试情况,掌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对照了解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教师能根据测试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专业技能辅导,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坚持“就业导向”,以应用能力教学为“纲”,为专业建设与学生发展服务,从而充分体现中职院校的教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从业者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阅读课堂 言意共生 朗读 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43

追求文本教学的言意共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所谓“言”,是指说话,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所谓“意”,是指意义、寓意等,反映情感、思维、意志等内涵,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言语共生,主张言意共存、共建、共融,彼此形成支撑,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一、精心设读,追寻知言会意内化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通过朗读获得言意共生,这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导读是阅读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导读是教师给出阅读提示和要求,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师恩难忘》时,教师让学生先展开自主阅读,扫清阅读障碍;然后大声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事情;接着自由读,理清课文脉络;最后齐读,具体感知人物塑造的方法和所列举的典型事例,进行复述活动。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对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总结,并积极参与复述训练。在复述时,学生习惯用课文中的语言展开。这时,教师多方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意义。

教师设计多种阅读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本的核心意义。自主阅读、自由读、朗读、齐读等形式的综合运用,为学生创造更多读的机会。在阅读中,学生逐渐加深对文本核心意义的理解。

二、深入品味,促生言意生长动力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品味赏析,帮助他们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品味语言文字,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如句式、词语、修辞、情感等,甚至是标点,都可以成为语言赏析的切入点。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文本特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细致的赏析活动,为从意到言的表述转换做好准备。学生的语言功底较浅,从语言表层意义到语言内涵意义需要有一个探索过程。

在学习《中国结》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语言赏析活动:读一读,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原因。很多学生找到:“一根根红色的丝绳,经他们的巧妙编结,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它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幸福,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有学生这样鉴赏:一根红丝线,串联成一件艺术品,不仅表现中国人的智慧,也代表中国人的情感,让更多中国人有了中国情结,这样的语言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从学生的赏析中可以看出,文本赏析呈现个性特征,学生根据自身的感知展开,切入的角度各异,赏析内容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自由展开赏析,给学生予充分的自,使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这样赏析的效果会更佳。

三、多元表达,拓宽言意衍生渠道

语文教学要实现言意共生,就要通过多种教学设计来实现。除了阅读、赏析,还需要表达。所谓表达,就是说与写。在具体学习时,学生对言意有了更多的感知和理解,自然有表达的意愿。这时,让学生一吐为快,就能形成有效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将内化的“意”转化为外化的“言”,需要一定的表达载体。首先是口述,这是阅读教学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是学生互动讨论,都属于口头表达训练。其次是笔记,用书面表达展开阅读感知,通过仿写、心得等形式,表达内化言意,展开言意转化的训练。

引导学生表达,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还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提示。如,教学《瑞雪图》,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然后根据第四段雪后景色描法展开仿写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描写景物,用上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大风整整刮了一夜。街道的路面上比清洁工扫得都干净。”

案例中,学生跟着语感走,模仿文本展开仿写,这是促进言意共生的重要手段。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动笔练写越来越少,原因是教师怕耽误时间,致使学生表达能力越来越弱。展开多种形式的练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