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政府 社会诚信体系 构建作用
王良在其主编的《社会诚信论》中提出社会诚信体系可分为个人诚信体系、企业诚信体系和政府诚信体系,并指出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中的作用为:“政府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则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或者说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首要前提。; [1J(P15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极为关键,它不仅影响着本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认知度,为此,现阶段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是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本义所在,而且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密切相关。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首先,社会主义诚信体系构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以道德为支撑的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客观上对我国社会诚信水平的要求也越高。诚信缺失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其次,社会主义诚信体系构建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必要条件。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石。要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建构一个促进道德体系建设的社会诚信体系,即借助完善的诚信体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通过他律的控制层和自律的屏障层共同促进社会道德的健全完善。
再次,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形成一种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利于我国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为社会秩序的规范、民主政治的建设作坚实的铺垫。由此可见,社会诚信体系的建构是解决社会诚信问题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二、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的职能定位
社会诚信体系构建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结合世界各国政府职能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政府必须在社会综合发展方面发挥必要的干预和促进作用。根据我国建构社会诚信体系的紧迫性和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应发挥以下职能:
1、健全有效的宏观调控职能。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社会诚信体系的建构很容易形成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就应该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主要应该从法律制度上规范我国目前在建构社会诚信体系方面的窘境。“上海在1999年8月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个人诚信的试点以来,接着深圳、温州等城市也进行了社会信用建设,但至今我国仍没一部全国统一的规范诚信方面的专门法,如《公平信用报告法》、《企业信用管理法》、《个人信用管理法》、《公平使用信息法》和建构社会诚信体系方面的制度框架,致使我国各地在建构方面的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尴尬现象。‑ [i]}rzz})所以我国政府在今后的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应尽快制定宏观的发展计划和全国统一的诚信法规,以引领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少走弯路,朝着预定的目标稳步前进。
2、提供完善的协调服务职能。为社会诚信体系建构提供服务应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首先政府应加强服务于诚信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社会诚信体系得以存在、运作的根本前提和物质保障。包括建立统一的征信、评级和服务标准;集中力量打造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动诚信管理教育,培养诚信服务专门人才。其次,为中介机构及信用服务企业提供协调服务,创设供其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同时因为个人信息大都分布在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他们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因此,不同部门的利益需要政府去协调。最后,政府应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加强诚信宣传和教育,逐步增强全社会懂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观念和意识,让“诚信守信”成为全体公民的基本行为规则。
3、发挥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能。监管职能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起着保障作用。监管职能的缺失将会使社会诚信体系的建构前功尽弃。不管社会诚信法律制度多么健全,如果得不到执行或执行不到位,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规范和有序需要政府部门加强领导和监管,尽快形成行政性惩戒机制,政府各个监管部门要采取记录、警告、处罚、取消市场准人、直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监管手段,切实保障社会诚信体系的有效运行,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健全的市场和社会监管机制,为最终建立一个以市场规则为基础,制度健全,手段完备,管理有序的社会诚信体系作好铺垫。
三、政府在杜会诚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方式
篇2
关键词:诚信;理性;交易博弈;制度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12-0041-08
经济学界讨论诚信的理论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以声誉或信誉为主题进行分析,大量利用了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方法。Kreps和Wilson讨论了不对称信息下的企业声誉建立问题①。在产业组织理论中,这一理论应用得非常广泛,这构成了关于声誉或信誉的基本理论。第二,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广泛讨论了诚信问题。其一是关于政府货币政策的争论。这一争论的核心实际是政府的政策如何取信于民,是一个政府诚信问题。卢卡斯引入理性预期指出了政府政策有效性和政府诚信之间的关系②;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一个动态博弈的环境中分析了政府诚信对政府和公众之间政策博弈的影响,首次提出了动态不一致性概念,此概念成为后来讨论政府诚信的基本方法③。其二是研究银行中的借贷关系,在相关研究中强调了信息是否完全和博弈是否重复进行对诚信的影响。麦克凯韦和帕夫雷分别撰文,从实验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借贷关系中诚信机制的建立过程和对经济活动的影响④。其三是委托人―人问题。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多与此有关,相应的解决方案则是设计合适的机制,诱发诚信。第三是对群体诚信的讨论。康杜里分析了群体诚信问题,他指出群体的成员越少,则越容易建立起诚信,维持这个诚信的方法是“传染性惩罚机制”⑤。
一、基本模型:个人效用最大化中的诚信问题
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在个人诚信的基础之上,个人行为特征以及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人的诚信状况。诚信固然是一个社会伦理概念,但也包含着经济因素。就个人而言,一方面,诚信是个人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前提,良好的个人信誉可以为他赢来广泛的商业机会,从而像资本或劳动一样起到了生产要素投入的作用;另一方面,诚信也是个人效用的来源,毕竟每一个人都有高尚的动机。但是,诚信并不是免费的午餐,良好的信誉是通过事先的投资获得的,是要花费资源的。就社会而言,诚信决定着交易是否顺畅,从而影响着资源配置效率⑥。因此,个人的诚信决定可以纳入到理的理论框架中分析。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首先可以建立柯布―道格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转型期社会诚信体系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6JJD790024)的阶段性成果。
拉斯形式的个人效用函数如下:
u(h,c)=(h-θ)αcβ(1)
其中,h代表诚信,c代表普通商品,这表明诚信起到了类似于普通商品的作用,能够增进个人的效用。α和β分别表示诚信和普通商品对个人效用的增进强度,其中β<1,表示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α>1,表明诚信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也就是说,个人诚信的生成具有自我强化的特点。θ为一个大于零的正数,代表个人的诚信底线,依不同的人而有所不同。
其次,诚信也是有成本的,这可以在个人的消费约束条件中反映:
c=(he-Φ)k+γ(he-h)(2)
其中,k为个人的各种物质的和人力的资本,能够为个人带来收入。每个人能够从物质和人力资本中获得收入,其大小取决于个人的商业信誉,即诚信。但是,个人的商业信誉并不是内外如一的,没有人不坚称自己为人诚实,信守诺言,但实际所为却有可能存在距离。因此,更重要的是交易对象是否相信他的个人诚信。如果相信,交易就会很好地开展,于是一个人就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从交易中获得收入。换言之,潜在交易对象对自己的诚信状况的判断影响着自己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发挥,本文称这种判断为预期诚信,用he表示。显然,he的确定方式影响着预算约束的结构和最终的信用水准。he可能是根据个人以前的表现推断出来的,例如,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可以假定hef=ht-1;he也有可能是根据一个人的行为特征来确定。(2)式右边第一项代表了自己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他人对自己诚信状况的预期所产生的收入。在这一项中,Φ代表整个社会对个人诚信的最低要求。(2)式的第二项表明,维持诚信是要付出成本的,这里的成本体现为收入的减少,减少程度由γ表示,因此γ代表了诚信的价格,γh表明为了维持h程度的诚信而花费的资源。它可能是因为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为了履行合约或遵守诺言而招致的亏损,也可能是因为爽约后要赔偿给对方的损失。如果在不利的环境下,不守约也不支付赔偿,那就是失信了,用h的减少来表示。失信或h减少固然可以增加一个人的收入,但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导致下一个时期他人降低对自己诚信的评级,即下一个时期的he下降。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个人是在(2)式的约束下求(1)式最大化。通过建立拉格朗日函数,可以求得h和c的解:
h=■ he-■ (3)
c=■ he-■(4)
(4)式中c与he成正比,这表明,一个人能够消费的数量取决于他人是否相信自己。越相信,则交易就越顺利,交易成本降低,因而收入增加。(3)式同样表明了h和he之间的正向关系。别人越是相信自己,自己就越是要做到更有诚信。这倒不是因为出于知恩图报的心理,或者是为信任所鼓励,而是因为当别人信任自己时,自己的收入增加,消费增加,仓廪实而知礼仪,因而更注重诚信,也更有能力追求诚信。(3)式还表明,一个人的诚信状况取决于α、β、k和γ,与 α和k成正比,与γ和β成反比。α越大,个人从诚信中获得的满足就越大,也就越是重视自身的信誉。β越大的人越有可能是一个物质主义者、享乐主义者,对诚信就不那么重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k和γ。k对个人诚信起着积极的作用,这表明,一个人越有能力获得更多的财富,支配更多的消费资源,也就越是崇尚诚信。礼仪廉耻,诚信公德,关爱他人,这些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从我国的现实中可以看到,收入较高的阶层相对而言更在乎诚信带给自己的感受。当一个人没有能力或机会循正道获取收入时,通过投机行为获取收入不失为一个替代办法。留学生在留学前和毕业后对诚信的不同选择或许是这一结论的最佳注释。一些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为了出国而改动成绩曾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但还是这些人,当他们完成学业并建立了一定地位后,就不再愿意有失信的污点,例如他们不愿意为不认识的学生写工作推荐信和申请留学推荐信。同样是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成绩不很突出、难以找到理想工作而不得不回国的归国人员却出现了不少欺骗行径,动辄号称是谢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盛情挽留而毅然回国的。其实,主要不是这两类留学人员的道德素质有差异,他们其实有着类似的效用函数,都追求个人效用最大,更主要的是因为个人人力资本迥异(差别体现在k上)。当真正学有所成的留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人力资本打下自己的事业和支持自己的物质利益时,是绝对不会使用欺骗这种下作的手段的。相反,潜力差的留学生中有一些则选择了通过欺骗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增强对物质资源的支配权,因为他们无法通过个人的人力资本来获得成功。这正所谓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盗名。高校里的学术腐败也可以利用这种理论来解释。γ对个人诚信起着负面作用。这是因为,γ代表着诚信的价格,是为了维持一定水准的诚信而需要付出的成本。因此,第一,在坚持诚信或执行合同的成本非常大的时候,人们倾向于采取投机行为,减少对诚信的需求。例如,求职者或求学者请人写推荐书,或是在填表时真实地描述自己的身体状况时总是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与诚信相背的行为。第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高能力者倾向于维持更高水准的诚信。如果一个人有非常强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判断市场环境,低成本地履行合约,则诚信的价格就非常低了。反之,能力低的人为了维持一定水准的诚信,不得不付出较高的代价。
二、社会相互作用对诚信选择的影响:一次交易博弈
上一节模型的基础是他人对一个人诚信的预期是外生变量,换言之,模型中没有考虑社会或他人是如何评价一个人的诚信状况的。这样,模型是孤立地讨论一个人的理。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反过来,自己的行为也决定着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他人或社会是在观察到一个人行为的基础上来形成对其诚信的预期的,因此,模型需要进一步扩展以讨论诚信预期的决定过程对当事人实际诚信选择的作用。
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会遵守诺言,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诚实,显然要根据该当事人的行为特征来判断。该当事人的行为特征可以用一个模型来描述,那么我们的预期就可以以这个模型为基础。从理论上说,这是一个与模型一致的预期,或称为内生预期。根据模型,我们知道当事人是在(2)式的约束下寻求(1)式最大:
■ u(h,c)=(h-θ)αcβ
s.t.c=(he-Φ)k+γ(he-h)
据此,建立拉格朗日函数如下:
L=(h-θ)αcβ-λ[c-(he-Φ)k-γ(he-h)](5)
根据(5)式可知,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α(h-θ)α-1cβ+λγ=0(6)
和 β(h-θ)αcβ-1+λ=0(7)
根据(6)式和(7)式,我们有
h=■c+θ(8)
既然我们知道当事人的决策结构,也就知道(8)式和(2)式的存在,可以利用二者对该当事人的诚信状况进行预期,即:
E[h]=E[■c+θ](9)
和E[c]=E[(he-Φ)k+γ(he-h)](10)
(9)式给出下式:
E[h]=■E[c]+θ(9)’
(10)式给出下式:
E[c]=(E[h]-Φ)k(10)’
将(10)’代入(9)’式,我们得到:
h=he=■(11)
c=■(12)
上述解的实质是,当潜在的交易对象判断一个人的诚信时,他很清楚地知道(3)式的存在,知道自己的判断会影响到该当事人的实际诚信水准。因此,他将根据(3)式来确定自己对当事人诚信水准的判断。显然,(11)式或E点值的大小取决于该条线或(3)式的斜率是否大于1,即■是否大于1,以及■是否大于0。可以证明,如果社会和个人的诚信底线相同,即θ=Φ,则(11)式和45°线的交点一定在第一象限,而且,h=he=θ。
接下来讨论内生预期对效率的影响。为简单起见,假定社会个人的诚信底线为θ=Φ,同时假定个人诚信的完美状态为2θ。这不失一般性。如果每个人能够坚持这一水准,社会相互信任,则有h=he=2θ。根据(2)式,则c=θk,于是,利用(1)式可知个人的效用为:
uperfect=u(2θ,θk)=θα+(θk)β(13)
但是,坚持完美状态的诚信并不能使得个人效用最大。如果当事人仍然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就会采取投机行为,在潜在交易对象已经信任自己的基础上,根据(3)式来选择实际的诚信,利用对方的信任以增进自己的效用。此时有:
h=■θ+θ
c=■θ
相应地,该当事人的效用为:
uendogenous=[■θ]α[■θ]β(14)
但是,如果预期是内生的,则根据(11)式、(12)式和θ=Φ,我们有:h=he=θ,c=0。
相应地,uendogenous=u(θ,0)=0(15)
根据上述推理,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是:
uexogenous≥uperfect>uendogenous
在这个不等式中,第二个不等式是明显的,第一个不等式成立的基础是显示性偏好原理。显然,既然uexogenous≥uperfect,当事人就不应该选择完全的诚信,而是采取投机行为,在对方对自己的诚信判断确定的前提下,再选择一个不同的诚信水准。这样可以得到 uexogenous的结果,而不是uperfect 的结果。问题是,当该当事人这样做的时候,交易伙伴会依据对其行为模式的认识而正确地推断其诚信状况。于是,结果一定是回到uendogenous,效用为零。这是一个次优结局。
三、社会相互作用对诚信选择的影响:连续交易博弈与惩罚机制
如果当事人和潜在交易对象之间的博弈是一次性的,则投机行为很容易发生。但是,当两者之间的交易无限连续地进行下去,那就存在着报复机制,报复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成完善的诚信体系。
报复机制的作用在于,如果在一次交易中当事人欺骗了交易对象,则交易对象会在下一次交易中予以惩罚,例如或者不和他进行有利于双方的交易,或者让对方付出更高的价格。考虑到要和潜在的交易对象不断地做生意,当惩罚机制足够严厉时,即使当事人的效用函数没有发生变化,他也会放弃欺诈行为或不背信行为,因为现在每个人着眼于长期的效用最大化。惩罚机制可能采取两种形式:内生预期和静态预期,为简单起见,仍然假定θ=Φ和充分的诚信为2θ。
一是内生预期与无限连续交易博弈下的惩罚机制。第一种惩罚机制是以内生预期为基础。如果在第一次的交易中当事人宣称自己坚持充分的诚信准则,例如百分之百的诚实或完全地遵守合同,而交易对象给予充分信任,但当事人随后根据(3)式改变对诚信的选择,则第一次交易中双方的策略选择是(h1,h1e)=(■θ+θ,2θ),而不是(2θ,2θ)。这样,当事人在第一阶段的效用等于(14)式,即:
u(h1,h1e)=uexogenous=[■θ]α[■θ]β(15)
但是,从第二阶段起,交易对象不再相信当事人的承诺。交易对象观察到第一阶段当事人的行为,发觉对方利用了自己的信任,其对诚信水准的选择是根据自己的预期做出的,因此,根据内生预期,有:
ht=hte=θ,?坌t∈(2,∞)(16)
(而不是hte=■θ+θ)。这样,从第二期开始,当事人的效用就一直为零:
u(h1,h1e)=0,?坌t≥2 (17)
于是,当事人的总效用为:
U失信=■■u(h1,h1e)=u(h1,h1e)=[■θ]α[■θ]β(18)
其中,σ为反映当事人时间偏好的折现率。
相反,如果当事人确实经受住了诱惑,坚持了事先宣称的诚信准则,就可以获得信誉,这样就有:
ht=hte=2θ,?坌t∈(1,∞)(19)
此时他各期的效用都相等,由(13)式决定,即:
u(ht,hte)=uperfect=u(2θ,θk)=θα(θk)β,?坌t∈(1,∞)(20)
于是该当事人各期总效用为:
U守信=■■u(h1,h1e)=■■u(2θ,2θ)=■■θα(θk)β=■θα(θk)β(21)
显然,当事人是否坚持充分的诚信,取决于(21)式和(18)式的比较,即取决于下式是大于1还是小于1:
■=[■θ]α[■θ]β/[■θα(θk)β]=■[■]α[■]β=■(■)α(■)β(■)α+β(22)
(22)式是大于1还是小于1,主要取决于k、γ和σ的数值。显而易见的是:γ越大,或是k越大,或是σ越大,(22)式就越有可能大于1,则当事人越倾向于选择违背事先的承诺,失信于人。k和γ的经济含义已经在第一小结解释过,σ的影响就更为直观。σ越大,表明当事人越不看重未来的效用,越是倾向于今朝有酒今朝醉式的短期行为,以至于惩罚机制对他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此,他可以不顾后果地选择不诚实,骗一次,吃十年。
在无限多次交易博弈中,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第一,如果(22)式小于1,则当事人始终选择充分的诚信,其总效用由(21)式表示。换言之,连续博弈中的惩罚机制足以促进交易各方走出囚犯困境。第二,如果(22)式大于1,则在内生预期和完全信息的环境中,潜在的交易对象一开始就能够正确判别当事人的诚信状况,于是有hte=ht=θ,?坌t∈[1,∞]。这样,(18)式不再成立,当事人各期总效用都是零。尽管这个结果与(21)式相比,不守诚信显然得不偿失,但这个结果是纳什均衡。推理如下:虽然当事人希望得到(21)式的结果,会对报复机制做出反应,在某一阶段或一些阶段做出种种努力,花费资源、承受牺牲来重建诚信,以赢得交易对象的信任,但仍然得不到对方的信任。原因在于,交易对象清楚地知道(22)式大于1,即(18)式大于(21)式,这使得当事人有充足的动机在赢得信任后采取投机行为;如果交易对象根据当事人过去的努力相信其诚信,则随后的交易博弈中当事人可以利用这种信任而投机。结果,虽然是无限连续的交易博弈,也不能走出囚犯困境。
二是基于静态预期的惩罚机制与对诚信水准的选择。如果预期不是内生的,则报复机制会采取另一种方式:根据当事人以前的诚信状况来判断他当今的诚信,即:
hte=ht-1 (23)
这样,约束条件(2)就变成:
ct=(ht-1-Φ)k+γ(ht-1-ht)=(k+γ)ht-1-γht-Φk(2)’
于是,在寻求跨时期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当事人对各期诚信的选择由下式决定:
ht=■■■u(ht,c)■■■(ht-θ)αctβ
s.t.ct=(k+γ)ht-1-γht-Φk(24)
三是内生预期与有限连续交易博弈下惩罚机制的无效性。惩罚机制在连续的交易博弈中才能起到作用。当一个人在一次交易中欺骗了对方,就会信誉扫地,对方就不会再和他进行第二次交易。如果该当事人比较看重未来的效用,σ足够小的话,则这种惩罚机制足以促使该当事人一开始就自觉遵守充分的诚信水准。但是,惩罚机制只有在无限连续的交易博弈中才能生效。如果交易博弈是连续的,但次数有限,例如为T次,则惩罚机制还是无效。惩罚机制起作用的关键在于下一次的惩罚对本次交易的约束。既然交易博弈是有限次数的,则存在着最后一次交易,而这次交易不管是否坚持诚信准则,都不会受到惩罚,因为已经不存在下一次了。这样,在最后一次交易中,当事人几乎铁定了选择违背充分的诚信准则,这点可以从(24)式中看出来。如此一来,不管倒数第二次的选择是什么,ht-1是多少,是坚持还是违背充分的诚信,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ht早已确定,从而倒数第二次的选择不受约束,结果有ht-1=ht。依次回推,则各期的诚信水准选择都不受下一期的约束,结果有h1=h2=…ht-1=ht。同时,潜在的交易对象也能够获知当事人的选择逻辑,从而在内生预期的作用下,h1e=h2e=…ht-1e=hte=h1=h2=…ht-1=ht=θ。
换言之,当事人在选择当期的诚信水准时,不用考虑其对下一期的影响。这样,当事人每期的决策都是独立的。即(24)式演变成:
ht=■■■(ht-θ)αctβ
s.t.ct=(k+γ)he-γht-Φk(24)’
这同下式是等价的:
ht=■(ht-θ)αctβ(24)”
s.t.ct=(k+γ)he-γht-φk,?坌t∈[1,T]
根据第二小节推导出来的内生预期,其解由前面的(11)式表示,这样交易就无法展开,当事人的各期效用均为零,结果仍然没有走出囚犯困境式的结局。
四、模型的应用:制度、发展阶段、经济转型与诚信体系
从模型中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社会诚信的状况取决于k、γ、α、β、σ和he的值,这些变量对社会诚信状况的影响在前面已经论及。问题在于,这些变量的值又是如何确定的?在这些变量中,k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关,γ取决于制度因素,其他变量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整体诚信状况是不相同的,诚信与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U形曲线关系。在一个经济停滞的传统静态社会,市场交换活动稀少,因此一方面人们的物质欲望并不强烈,另一方面即使投机取巧也占不到太多便宜。因此,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中,整体诚信状况要更令人满意一些。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物质欲望被诱发出来,对高尚情操的向往被对物质的渴望超越;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违背诚信的机会成本降低,鼓励了更多的投机行为。对各国诚信水准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在偏远的乡村社会和经济落后地区,民风更为淳朴;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个人行为也以遵守规则为多。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政治腐败与商业欺诈要略多一些。在中国,k处于U形曲线的底部。
社会文化因素和经济发展程度共同决定着α、β的相对大小。在中国,的影响较为恶劣而深远,造成思想混乱和信念丧失,中国古代的良好社会准则不再被遵守,α相对变小。在这种背景下,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开放条件下国外发达经济的示范效应,人们心里的物欲主义被刺激出来,相对于α而言,β变得越来越大。σ主要由文化因素决定。应该说,中国民众是比较看重未来的,因此σ很小。从这一点来看,单个的个人在心理上是更希望依诚信行事的。问题在于,这一积极的影响被其他方面的因素抵消。相当一部分人对溺水和车祸见死不旧,远非人们心目中没有爱心,而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γ的大小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从(2)式的约束条件可以看出,γ的作用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不坚守诚信的惩罚――下调并通过γ而减少不守信者下一次的所得和效用;另一方面,γ也衡量人们为了遵守诚信而要在本期付出的成本大小。事实上,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对不守诚信者的惩罚力度非常小,虽然舆论极为不齿,但惩罚却小而又小,有时甚至在失信者的周围对失信的评价也较为宽容。这种制度因素的结果是γ可能很小。例如,中国高校对待考试作弊的态度与处理方法就远远比西方国家高校宽松,而学生对作弊的态度也较为宽容,认为考试作弊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举止不当,并非什么特别不好的事。但西方社会的舆论中这几乎就是道德败坏,是断断不能容忍的。中国社会之所以宽容,可能是因为大家彼此彼此,因而法不责众;也可能是起因于囚犯困境式的制度环境,当别人这么做时,自己只能同流合污。
潜在的惩罚机制还体现在he上,这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如果当事人在一个时期不诚实,则在下一个时期潜在的交易对象就会据此将其在信誉簿上打入另册,不和他进行交易,从而也就切断其收入来源。但是,这种惩罚机制还得看连续的交易博弈是有限次数的还是无限次数的。虽然人们在日复一日地参加市场交易,但是每次交易的对象都不相同,而且不同的交易对象并未共享有关诚信的资信。由于信息传递的阻塞,当你在学校考试作弊时,仍可以在IBM中国公司谋得一席职位;当你在IBM因报销假发票被辞退时,还可以尝试应聘《21世纪经济报道》的IT专业版记者。结果,重复的交易实际上是由无数个一次性买卖构成,连续交易博弈遂退化成一锤子买卖,惩罚机制自然难以建立起来。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骗子屡屡得手,对象并不是同一个人;受害者或许常常受骗,但还不至于两次失手于同一个骗子。在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社会中的交易博弈实质上并非是重复的。但是,如果信息完善的话,一个人在和A的交易中,无论是守信的良好记录,还是背信的劣迹,都会被下一个交易对象B所获知,B会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决定是否和他交易,或者决定是否对他提出额外的资信证明要求。在迅速流动的信息条件下,一个人和不同人之间的市场交易活动就变成了无限重复的过程,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得以建立。
注释:
① D. Kreps, and R. Wilson, Reputati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2,(50), pp.79-253.
② R. E. Lucas,Expectations and Neutrality of Mone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72, No.4.
③ Kydland, Finn and E. Prescott,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7, Vol.85.
④ R. D. McKelvey, and T. R. Palfrey,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Centipede Game, Econometrica, 1992, Vol.60.
⑤ M. Kandori, Social Norms and Community Enforcemen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2, Vol.59.
篇3
关键词:诚信缺失 社会诚信建设 政府作用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的诚信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推崇,各企事业单位纷纷将诚信建设列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个人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诚信记录,把“诚实守信”奉为追求的“价值目标”。但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互动的、全而的系统工程,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中,个人是基础,企业是重点,政府才是关键,政府应在诚信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旗帜、导向作用。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为推动诚信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系统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积极正视这些问题,科学界定政府作为的方式、范围和程度。
一、我国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的作用也是关乎全局,不可或缺的。但在社会诚信建设中,必须明确规定政府职贡义务,以防缺位,严格限制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以防越位。根据诚信建设的自身规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在诚信建设中应发挥好以下几方而的作用:
(一)示范引导作用。在日常经济社会管理事务中,政府讲诚信,则会给企业和个人树立榜样,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使社会公众“见贤思齐焉”。反之,政府失信,社会主体也极有可能加以效仿,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产生恶劣的“传递效应”,误导社会的“价值取向”。
(二)规划协调作用。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内容杂,任务重,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所及部门来看,包括银行、工商、税务等;从所涵盖的内容来看,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诚信建设。因此,要使诚信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用地有条不紊开展,就离不开政府对诚信建设的统一规划,对方方面面的利益协调,对不同行业特点的兼顾,否则,各社会主体就极有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而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地区、行业的割据、垄断。当前各地区、各行业盲目地自成一体、大建数据库就是缺乏规划、协调的恶果。
(三)监管保障作用。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嬗变过程,其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会出现或强或弱的利益冲突。要把这些矛盾、冲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仅靠社会公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教化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垄断组织应在其中发挥监管保障作用,大力强化诚信行为,坚决惩处诚信缺失,使得诚信建设沿预定的规划、设计顺利、高效开展。
二、我国政府在推动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思维惯性的影响和诚信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的缘故,政府对自己在诚信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作为方式等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行动上的不力并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自身诚信缺失现象大量存在。受传统权力思想的影响,很多政府工作人员常常误认为讲诚信只是个人、企业的事情,政府的权力是为社会公众谋福利的,只需着眼于大局和长远,对于局部和个人利益宜倡导“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不必“谨小慎微”,可以不讲诚信。
(二)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互动关系不明确。“自主经营、自负赢亏”的市场化运作是企业“重合同、守信用”的根本动力和最大约束。然而现实情况是,“政企不分、产权模糊”仍是我国很多企业的重大弊端,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并不健全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在政府对诚信建设的调控中,各种“缺位”、“越位”现象时有发生。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确实分清“作为”与“不作为”的界限,分清“主体”与“支持”的区别。但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在调控诚信建设时,就没有把握好上述的界限,没有分清上述的区别,作了许多“不该做也做不好的事”,同时“该做的事”却没有做好。
(四)在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各级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危害极大。这一方面造成了信用信息的割据和垄断,增加了一些政府机关索贿的砝码,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的信息不能按价值规律自由流动而闲置浪费。
(五)政府对诚信服务机构的监管存在着重“事前审批”,轻“动态管理”的倾向。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片面地认为,加强对诚信服务机构的监管就是强化对服务机构的“资质认证”和“行政审批”,于是便想方设法增设“准入条件”,千方百计抬高“准入门槛”。与此同时,又对己获准入的机构缺乏必要的检查、考核和淘汰机制的设定。
(六)与社会诚信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不完善。如我国的产权制度仍不清晰,企业缺乏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很难始终做到恪守诚信,“奉信誉高于一切”。对于信用信息的管理也缺乏可操作性强、效力适中的法律规章。
(七)我国社会诚信建设的运作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缺乏统一的层次高、专业化水平高的政府诚信服务管理部门,管理多头、分散,政策不一;(2)诚信服务行业标准尚未确立,造成对行业的管理弹性大,可操作性差,行业整体竞争秩序混乱。(3)诚信服务机构人才匮乏,设施落后,很难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信用服务,影响了市场主体的信用服务诉求;(4)诚信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很多的服务机构缺乏市场意识,缺乏对诚信服务市场的调研,不能敏锐把握市场对诚信产品的需求,导致诚信产品的市场转化率低,影响了其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国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一)以制度创新打造诚信政府。首先,创建和完善社会参与决策的机制。其次,力促信息公开,透明行政。再次,要制约政府权力,规范权力运作机制,促进依法行政。最后,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大力消减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以杜绝各种借审批机会乱收费、乱设卡的现象。
(二)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没有道德约束的诚信体系是不牢固的,没有道德内涵的诚信制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诚信道德教育应是诚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把诚信教育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同时又要注意把诚信建设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篇4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积淀的传统美德。人无信而不立,企无信而不振,国无信而不兴。树立诚信观念,不管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根基。构建和谐社会,既要靠法律规范,也要靠道德修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积极推进经营者价格诚信建设,是价格主管部门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实践,这既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的治本之策。通过推进经营者价格诚信体系建设,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还可以找到新形势下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实现“放得开、管得好”总体要求的新路子。
推进经营者价格诚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一定要克服困难,勇于开拓,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努力把经营者价格诚信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推动经营者价格诚信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通过多种途径,增强经营者价格自律意识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推进经营者价格诚信建设,政府是外因,企业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努力为企业搭建价格诚信平台,使价格主管部门倡导的诚信理念变为经营者的自觉行动。一是要加强舆论宣传。结合各种价格宣传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宣传价格法律法规政策;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扩大影响,倡导诚信经营观念,鼓励诚信经营行为。二是要开展培训教育。组织开展企事业单位物价员培训工作,充分发挥物价员的作用,通过物价员达到加强企业内部自律的目的。三是要帮助企业完善各项价格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制定价格诚信准则或规范,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道德义务和职业操守,并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使经营者的价格诚信行为变为自觉和习惯。四是要综合运用提醒、告诫等手段,引导和督促经营者正确运用自主定价权,严格价格自律,依法诚信经营。
(二)推进明码标价和价格收费公示制度,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
在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交易行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信息弱势的状况,推进明码标价和价格收费公示制度,是价格主管部门提高政策透明度,促进诚信、公平、和谐交易氛围的重要途径。明码标价和价格收费公示制度实行以来,各地进行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标价率、公示率都有明显的提高。要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继续分行业制定明码标价实施细则。应当看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仍时有发生,少数企业甚至将明码标价当成了实施价格欺诈、坑害消费者的手段,虚高标价、虚假折价、连环返券设置消费陷阱等价格违法和不规范销售现象屡禁不止,与推行明码标价制度的初衷明显相悖,消费者对此反映强烈,应该进行正确引导和依法打击。因此,真实标价、合理标价、规范标价成为全社会的呼声,成为对经营者价格诚信的迫切要求。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一些崇尚诚信经商的经营者已经认识到,价格诚信的关键是明码实价,做到明码实价是通向价格诚信的必由之路,是从源头上扼制不正当价格行为的重要手段,并开始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尽管目前推行明码实价的企业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影响还不大,甚至还可能出现反复,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明码实价企业的示范作用,就一定能取得工作的新进展。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有赖于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市场价格运行规则。为此,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修订相关的法律规定,探索全面实施商品和服务明码实价的法制途径,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三)继续开展价格诚信优秀单位创建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开展价格诚信优秀单位创建活动,是价格主管部门开展比较早、取得成效比较明显的推进经营者价格诚信建设的一种工作方式。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完善社会评价机制,继续深入开展“价格诚信单位”、“百城万店无假货”、“价格诚信一条街”等价格诚信优秀单位创建活动。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失信约束还不明显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政府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的引导作用还是非常必要的。要继续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消费者认可、社会监督的基本思路,把完善社会评价机制作为转变工作方式的内容。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务求实效。要科学制定创建标准,严格规范创建程序,逐步扩大创建范围。要公开创建的标准和程序,加强监督,保证创建结果的公正性和公信力。要适时制定诚信创建活动的实施办法,明确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考核标准、时间范围、创建方法等。要认真总结过去开展这项工作的经验得失,好的要坚持,不足的要改进,力争有所突破。要注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扩大社会影响。要注意巩固工作成果,加强对价格诚信优秀单位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发现问题的,及时敦促整改,问题严重的,要坚决取消荣誉称号,不搞终身制。
(四)建立并逐步完善经营者价格诚信信息记录公布制度
建立并逐步完善经营者价格诚信信息记录公布制度,主要包括对经营者价格诚信信息的采集、建档、管理、使用等内容。这既是推进经营价格诚信建设的一种长效管理机制,也是价格主管部门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要把诚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价格诚信信息数据库建设,创造条件,融入政府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平台。要从正反两方面记录经营者的价格行为信息,把经营者的价格诚信信息同其他社会信用信息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守信者获得竞争上的比较优势,使失信者受到相应的处罚和约束。要善于形成和使用价格诚信产品,逐步实现经营者价格诚信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成果共享。通过依法公布经营者价格诚信信息,为市场交易行为提供辅助决策,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这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也是确保价格诚信信息能够切实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有的地方已经开展了这项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提高水平。没有开展这项工作的,要制定方案,积极探索,着手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价格欺诈等有悖价格诚信原则的价格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使不守信者、不讲诚信者不仅不能得到好处,还要受到处罚。
二、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确保推进经营者价格诚信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价格诚信工作,深刻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把做好价格诚信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抓紧抓好,把经营者价格诚信建设做成价格主管部门的又一个品牌工程,从而赢得政府的信任与支持,赢得经营者的理解与欢迎,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拥护。各地要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工作指导。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实机构力量,选拔一批责任心强、工作思路清晰的干部负责这项工作,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二是要提高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诚信建设工作水平。主要把握好:一要务求实效。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一切以实际效果为检验标准。二要整体推进。诚信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只有多方入手,才能取得总体的预期效果。三要突出重点。要选择好工作切入点,哪一项工作容易突破就首先做好哪一项工作。四要不断创新。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进经营者价格诚信的实现途径,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完善政策,改进措施,提高效果。
三是要坚持德、法并重。讲诚信既是一个道德概念,也是一种法律要求,既要依靠道德约束,也要依靠法律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心态浮躁和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大量存在,促进诚信经营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内在规劝和法律的外在强制,坚持德、法并重,努力推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经营者道德体系。同时,价格主管部门开展诚信活动也必须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为开展诚信活动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制度建设,为开展诚信活动提供规范,这是诚信建设的基础。要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法规政策的不足和漏洞,借鉴国外诚信建设的经验,抓紧完善对价格欺诈、价格串通、低价倾销、牟取暴利等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监管的法律规范,适时修订明码标价规定,提高针对性,增强可操作性。本着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四是要发挥整体合力。经营者价格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经营者价格诚信建设工作,并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衔接,一方面需要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业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信用管理职能机构、新闻单位等方方面面的配合与支持。要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善于调动、引导各方面参与经营者价格诚信活动的积极性,既要做好价格部门系统内的协调与指导,也要做好系统外的沟通与磋商,形成多方参与、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
五是要注重经验交流。通过不断的沟通情况、交流经验,达到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从而提高全系统诚信建设工作水平的目的。
篇5
中国是重信义的国度,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历史时期,加强诚信建设是事关个人、企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事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
党的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国家“xx”规划《纲要》中,强调要“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方面。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兴业之本”,也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力量源泉。为了倡导企业提高诚信经营意识、弘扬诚实守信的体系建设、优良品德,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向全国企业和企业家倡议:
一、强化企业诚信意识。学习和实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诚实守信为核心价值观,纳入企业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使诚信经营理念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二、完善诚信建设体系。把诚信建设列入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企业诚信建设目标,通过建立客户自信管理、内部守信、合同管理等项制度,完善诚信管理部门,健全企业诚信建设管理体系。
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生产经营,决不利用非法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遵守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我国法规。严格遵守财务会计制度,准确、真实记载和反映自身的精英级财务活动情况。依法按章缴纳各种税费。
四、加强商业道德建设。制定商业道德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商业道德,信守合同,友好合作,公平竞争。决不为企业自身利益而侵害、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杜绝弄虚作假、见利忘义商业欺诈,商业贿赂等不道德和非法行为。
五、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依据市场需求,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严格质量管理,提高商品信誉。不做虚假广告,不制作假冒伪劣产品,不生产销售损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产品,不损害消费者利益。
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涉及劳动者权益的重大决策应征求职工意见。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护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卫生与健康。杜绝拖欠工资、擅自违约,强迫加班等侵权行为。
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而且要重视社会效益。要强化企业对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责任,维护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注重环境保护,热心公益事业。
八、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遵循市场活动的公开性原则,自觉接受工商、税务、质监、环保、安全、社区、银行、新闻媒体等相关方和消费者的公共监督。决不采取不正当手段逃避检查和监督。
九、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企业和企业经营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和大局意识,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保障诚实守信的好人好事,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20xx年xx月xx日
XX物业管理企业自律诚信倡议书
xx市物业管理企业: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诚实守信、打造信用xx”的号召,更好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秩序,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作为我市物业管理的专业筹委会成员,我们提请全市物业管理企业以人文关怀为己任,依靠《物业管理条例》赋予的法律地位、义务、责任构建现代化的和谐社区,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为此,我们特向全市物业管理企业发出自律和诚信倡议,并向社会公众承诺:
一、保证按物业管理资质承揽物业管理业务。
二、保证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提供相应的服务。
三、保证按照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的物业服务费标准收取服务费。
四、保证积极配合当地公安部门做好小区安全管理工作。
五、保证对小区配套设施和相关场地进行自觉维护、养护、管理。
六、保证小区环境卫生优美,并能按照人性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七、保证合理利用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为物业管理工作服务。
八、保证没有将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部物业管理一并委托给他人。
倡议单位:
XX企业诚信自律倡议书
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方面;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兴业之本”,也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不竭动力。为了倡导企业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自觉强化诚信自律意识,不断完善诚信建设体系,我们向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家倡议:
一、强化意识立诚信。认真学习和实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开展诚信教育,不断强化诚信意识,把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价值观纳入企业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使诚信经营理念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二、遵章守纪育诚信。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规定、企业财务制度等,防范和杜绝偷逃税费、制假售假、合同违约、商业欺诈、恶意贷款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经营秩序,共同创造自由竞争、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
三、完善体系抓诚信。把诚信建设列入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企业诚信建设目标,大力推进以市场信用度为核心的企业诚信建设,通过建立客户回访、质量问责、合同管理等制度,健全企业诚信建设管理体系。
四、注重商道讲诚信。制定并遵守商业道德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信守合同,友好合作,公平竞争,绝不为企业自身利益而侵害、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杜绝弄虚作假、见利忘义、商业欺诈和商业贿赂等不道德和违法行为。
五、践行承诺守诚信。坚持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弘扬“一诺千金”的传统美德,信守承诺、践行承诺,做重诺守信的企业家。
六、维护权益树诚信。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凡涉及劳动者权益的重大决策应征求职工意见,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障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杜绝拖欠工资、擅自违约、强迫加班等侵权行为。
篇6
关键词:中国;政府诚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10-02
一、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诚信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持整个社会价值结构的核心内容。当前,在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同时,作为政府应率先垂范,致力于自身的诚信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对加强中国特色诚信体系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
政府是社会诚信体系的维护者。信任是政府存在的基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国发展进程中一次重要的会议, 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其中,特别是把“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中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公信力”。因此作为社会管理的责任主体,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对于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具有基础性作用。
2.政府诚信是依法行政的具体表现
依法行政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行政法制化与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对于维护法律的尊严、构建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依法行政对于行政执法制度与领导方式变革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同时也加强和完善了党的领导。而依法行政,首先就要加强政府诚信的建设、公务员及公务员工作内容都要依照法律的程序进行,并且行政机关的决策也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3.政府诚信是维护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政府的行政权要与公民的公民权对等平衡。而在政府行政的过程中,实现公民的权利的目的,而行政权力则是手段,并且需要行政权力作为保障,才能进一步促进公民权利的有效实现。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进行政府诚信建设时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公民的公民权利,同时这也是对于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实现的一种有效监督。因为只有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才会更好地去实现公民的权利。
4.政府诚信是我国立足国际的基石
国际地位,一般是指某一国家主体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该国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的对比结构状态。在这个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年代,如何抓住机遇发展本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是关键。不可否认政府诚信是相互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加强政府的诚信建设,才能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上扫清困难与障碍,为在国际上长足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二、我国政府诚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因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遍存在着失信的现象,进而引发了人们对于诚信建设问题的思考。同样,人们对于政府诚信建设的思考也是从政府行为中的一些失信行为而开始的。
1.政府诚信建设观念相对滞后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各级官僚占据着更为靠近社会中心制度的位置,使得官贵民轻的观念根深蒂固并一直影响着现在许多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尽管我国自古以来始终强调民贵君轻并对行政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但官本位的思想依然存在。更有一些思想道德意识薄弱的官员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不但没有认真地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反而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之脑后,这种行为把我国政府的诚信建设置于危险的境地。
2.政府决策缺乏科学性与连续性
政府决策是政府进行行政管理、履行行政职能的基础。政府决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政府的执政能力。因此,政府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的调查研究为依据,没有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没有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没有有效的民主监督,必将产生决策失误,从而为实现社会发展的政府诚信机制就很难得以建立。
篇7
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细则》重要内容。新世纪,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具有诚信传统的中华民族把诚实信用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表明我党和国家对诚信道德观念建设的高度重视。历史经验告诉我诚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城市乃至于单位和个人的文明标识。失信,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一大公害,重建信用,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紧迫课题。信用归来,已经成为全国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共同而迫切的呼唤。
一、诚信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标识。
有了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文明的角度来讲就是诚信经济。经济交往才能可持续发展,产品和货币才可正常流通运行,金融风险才能减少。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或一个企业,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通过"打官司"来进行的话,就会大大增加城市和企业发展的成本。诚信是对社会服务质量的认同,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大量的相互服务的关系,而当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就会给与城市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个社会认同和信誉的物质基础,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上下级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都大量地存在着这样的关系,那么我社会在诚信的基础上互动就会形成新的时代文明。
才能政令畅通,诚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而我政府一旦树立起诚信的形象,发展战略任务的实现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国经济社会运行中因信用不良而引发的经济社会矛盾屡见不鲜,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中介机构信用、政府信用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良记录,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失信“综合症”像恶性“病毒”一样,全社会快速传播蔓延,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步伐。
反映了人格力量。莎士比亚认为:"无暇的名誉是世界最纯粹的珍宝""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重建信用问题已经引起全国从上层到下层的普遍重视,诚信是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的反映。诚信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对每个人的客观需求,新世纪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吸取焦裕禄、孔繁森、吴天祥等模范人物的高贵品质。
才能保证商品的等价交换,诚实守信是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石。货真价实、互惠互利、童叟无欺等道德规范的建立。保证合同契约的履行。选择诚信、建立诚信、巩固诚信、完善诚信,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在交往中避害趋利的必然选择。有了诚信,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充分的利用,商业运作和经营管理的效率的提高,交易成本或交往成本的降低,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才能成为现实;有了诚信,人类才能在经济社会交往中“兼相爱、交相利”才能实现从野蛮竞争状况中提升出来,过上有道德、有尊严的文明生活;诚信,便成为人类社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最重要的类智慧和类道德之一。个人无诚信不立,企业无诚信不兴,国家无诚信不强,社会无诚信不稳,这正是诚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真实写照。
二、诚信是两个文明建设互动作用的纽带。
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内在反映和要求,诚信兴业。社会进步的要求,两文明建设互动作用的客观反映,正因为如此,文明城市的建设者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塑造城市文明新人。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的诚信规范的好坏状况,城市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互作用的结果。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成败,而经济发展的结果,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城市的诚信道德水平的高低。诚信乃立身处世、从政经商之通理。古人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诚者商之道也”诚招天下客,誉中信中来”而当今社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与标志”
武汉的"老通城""四季美""长生堂"天津的"狗不理"云南白药,诚信可以兴业。一批中华老字号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的"奇正"等品牌的存在与发展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证。从现实来讲,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我国的一批大型企业都把诚信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工程。相反,以银广厦、蓝田股份等一批“造假高手”为代表的企业,虽然多年来曾经逃过了诚信的检验而造成了不诚信比诚信更有好处”假象,但终于因股市黑幕的曝光,遭遇信用危机而致生存危机。
实施重建信用工程,诚信可以立市。有中国经济发展龙头之称的上海市。给我城市的发展以好的启示;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启动了信用浙江”工程,实施信用一票否决制,年将29家信用欠佳的骨干企业淘汰出重点培育企业行列,同时增补44家信用佳、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武汉市开展的"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就是全社会倡导一种诚实守信的风尚,为城市发展奠定了道德基础。
倾刻间土崩瓦解。年,失信可以毁企。国南京冠生园因“陈馅事件”悠悠70年的企业因一朝失信。震惊美国朝野的安然破产案,牵扯出了全球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公司。其创始人阿瑟·安达信以自己的诚实正直赢得崇高声望,竞争中发展壮大,如今这个以诚信起家的百年企业却因为安然公司做假帐、丧失信用而面临生存的危机。
三、加大诚信建设力度推动现代大都市的发展。
还是中介机构以及社会其他信用的建立,诚信建设需要制度创新。诚信建设问题是一个制度安排和制度规范的问题。无论是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都需要制度作保障。个人失信、企业失信、政府官员失信的背后是制度建设的滞后、漏洞和缺失。有的专家指出,国目前的信用危机在于目前的社会规范不成熟,制度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使失信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守信的收益不明显,失信成为“头脑灵活”经营有道”为官有方”代名词。因此,建立严肃的失信惩罚机制是建立信用体系的关键环节,失信行为泛滥的情况下尤其如此,需要我执政者进行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保证守信者的经济利益,尤其不能让失信者感到失信犹如臭豆腐,说起来臭而吃起来香”必须使失信者在经济上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还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使之得不偿失,伤筋动骨,殃及命脉,不敢侥幸。当前各职能部门推出的一门式服务、政府采购制、服务承诺制的建设是一种创新,方便了群众,从源头上扼制了腐败。
当前我国加入wto背景下,提升城市文明程离不开诚信建设。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尤其是要加强诚信建设。认为加强诚信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企业无信不存。诚信是企业的生命。向社会推销商品的同时,诚信建设首先要增强守信意识。人无信不立。还展示了人格。精品加人品才是真正的名品,企业发展是如此,由各个企业集合支撑的城市发展更是如此,需要我加强诚信教育,从娃娃抓起,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网络,把好诚信教育观,增强全民的守信意识。要把诚信教育贯穿于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职业活动的始终。
政令不信者弱"商鞅变法首先做的就是移木取信,诚信建设需要领导的示范。荀子认为"政令信者强。带来国家的政令畅通,执政者学习古人,就应该加强领导干部的诚信教育。总书记曾经说过:"各级领导同志更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各个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别人做到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言必信,行必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为党的形象增光添彩。
篇8
论文摘要: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对于经济建设、道德建设以厦发展先进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实际.通过对诚信原则厦东北三省社套诚信体系建设具体举措的比较。对东北三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举措给东北只省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现代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条件。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部署,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对于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诚信和诚信原则
诚信,是指诚实信用。诚实,不说谎;信用,说话算数,做事踏实,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原则,在法律上是个古老的民商法原则,而在实践中的应用或适用范围,已远远超过了民商法领域。它原意是指:社会民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从善意出发,正当地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杜绝欺诈、说谎、弄虚作假等,以维持当事人之间以及与国家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的原则。
对诚信原则的发展作以考察,可以看到:该原则先是作为道德原则出现在氏族社会,到了阶级社会出现国家与法律时发展为法律基本原则;该原则作为法律基本原则,从只有少数国家采用发展为所有国家逐渐明确肯定该原则;该原则从诉一讼法或民商法的原则发展为其他法律部门甚至宪法原则;该原则从国内法的基本原则发展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诚信原则是法、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法律的本质特性,是我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
1.2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在国内,近年诚信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如假证、假币、假票、假药、假酒、假烟、假账、假广告、假新闻、假医生、假警察、假投资、假验资,等等,“假”在社会上几乎无处不在,诚信危机已在社会上广泛蔓延,东北三省近年来诚信缺失的现象亦大有发展之趋势。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信用环境不健全或是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东北振兴的一个关键因素,影响着东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单纯地“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快东北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已成当务之急。对此,我们既要面对当前信用缺失的具体原因,如产权不明、市场发育不全、改革不到位、政府行为的不确定与不规范、缺乏信用文化环境、社会信用法制不完善、缺乏失信惩罚机制等,又要从完善社会信用立法、完善信用服务、加强信用文化及信用监管等方面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2东北三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体举措比较
2005年8月,辽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意见》提出了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到2010年逐步实现“一个保障、两大平台、共大体系”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和信用标准及有关法规,提供法规保障;建立信用基础平台,提供服务与应用的技术支撑;建立信用监管平台,提供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形成全省信用体系基本框架。辽宁信用数据交换中心项目已经得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准,正实施和建设,它通过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信息资源框架,建立信用数据库,开发、整合、查询、各种信用信息资源,为全社会信用行业特别是信用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奠定基础。先期完成对信用数据源部门的同业征信,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联合征信。该中心的主要建设任务是“一个平台、三个数据库、一个网站”,即:建立辽宁省信用数据交换平台;政府、各种机构(企业)和个人信用等三类数据库;“信用辽宁”门户网站。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4年启动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吉林省质量诚信企业”自愿申报、年度认定工作正式开展;"12365企业质量诚信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工程”开始实施。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诚信企业认定是对高质量信誉企业的一种肯定,是对企业加强质量诚信建设的引导、鼓励和监督;也是实现由广大消费者、企业和职能部门共铸质量诚信,打造企业质量诚信品牌的举措。"12365企业质量诚信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工程”是为客观披露企业质量诚信信息而搭建的权威第三方信息平台,包括“12365语音查询系统”和“12365网络查询系统”。
2006年3月,黑龙江省开始“诚信龙江”建设,以“商业诚信”和“企业诚信”建设为中心环节,采取曝光严重失信企业、建立企业法人诚信档案等措施,带动诚信建设全面展开。“诚信龙江”建设的目标:力争用五年时间建设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地方立法初见成效,有关配套制度基本形成,社会信用服务行业有较大发展,对信用缺失行为形成有效的社会联防和制约惩戒机制,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全省经济发展环境有一个根本性转变。作为起步之年,黑龙江省建立了严重失信企业曝光制度,2006年起将每季度召开一次严重失信典型曝光会,每次至少曝光5个失信典型,并向社会公布,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促进改善企业信用状况。信息产业厅的企业联合征信平台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信息公开披露载体“诚信龙江”网站已投人运行。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诚信档案建设规划已完成,进人落实阶段。通过各有关单位联合共建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诚信档案,可实现企业信用资源共享,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各行政监管部门对企业实行有效监管提供服务,为支持保护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提供事实依据,为黑龙江省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创造条件。伴随各行业信息的逐步整合,逐渐形成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网。
通过对东北只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体举措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三省政府都已经认识到了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着手开展实质性的建设工作,尤以辽宁省的规划与建设更为系统和全面。吉林省虽然起步较早,但是诚信建设内容比较单一,仅针对企业质量,缺乏政府的规划和推动,难以形成体系;黑龙江省起步较晚,诚信建设内容单一,仅针对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虽然提出了初步的建设目标,但欠缺形成诚信体系的可操作性措施。
即使是规划较好的辽宁省,创新体系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3对东北三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应当包括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服务系统和社会诚信文化三个层面的建设。
3.1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建议
(1)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大诚信体系相关制度的建立,围绕个人、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明确规范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使用,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人和运行规则,以及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服务和监管,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收益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的地方法规体系,为社会
信用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完善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要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规划信用服务行业的建立和发展。要完善信用信息传递和网络披露机制,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源的网络系统,依法实行信用信息的传递和披露,提供查询服务。要在不侵犯公民隐私权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建立个人、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3)加强信用文化建设。要在传统信用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现代信用观念,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文化,大力普及信用知识,积极开展社会诚信创建活动,为老工业基地振兴营造和谐信任的社会环境。
(4)加强信用监管。完善的信用监管体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可靠保障。要建立信用管理机构,一是在已成立的各类行业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信用管理协会;二是工商部门作为信用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其作用。
3.2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特别建议
(1)建立企业负责人个人档案数据库
企业负责人个人档案应包括其在担任该企业负责人时的企业信用基本情况。将企业信用记录同时记载到企业负责人个人名下,企业信用就有了明确的责任人;客观上还有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企业家制度。
(2)建立从事企业信息服务人员数据库
政府对从事企业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监管薄弱,造成虚假信息泛滥,给社会和经济秩序带来很大危害。如果建立了从事企业信息服务人员数据库,一旦发现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出具虚假信息,即宜布对其不信任,对其以后出具的报告不予认可,从而形成有力约束。
(3)建立被惩罚人申诉机制
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中的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对企业的影响巨大。因此企业违法记录记人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前,应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记录企业:所有不良信息记录应完全对被记录企业开放,允许其查询、申诉,以及时纠正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4 )建立企业利益平衡机制
现在守信企业与失信企业利益颠倒,存在失信有利、守信失利的不合理现象。政府部门在处理违法企业时,也是先罚后赔,甚至只罚不赔,守信企业的利益得不到补偿。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环境,必须重视和解决企业利益失衡问题。
篇9
[关键词] 诚信 诚信缺失 诚信缺失的原因 诚信建设
一、我国国内保险业诚信问题现状
我国保险业现今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保险诚信是最主要的。目前,我国保险业的诚信问题,存在于开发、管理、宣传、经营和实施的各个方面。一方面,有些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为追求利润不顾损害消费者利益,如设计保单时的文字陷阱,出险时的惜赔或无理拒赔,故意误导顾客,借助行政力量强迫保险,展业理赔两张脸等等,还有些中介公司缺乏诚信,夸大其词,隐瞒欺骗顾客来获取高收入;另一方面,有些投保人通过投机或非法手段骗保取得钱财,甚至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带来的危害和产生的原因
1.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那么,我国保险业诚信缺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据调查,主要有保险公司和保险从业人员的诚信缺失、保险中介的诚信缺失、保险消费者的诚信缺失等,以下就以上问题做具体分析:(1)保险公司和保险从业人员的诚信缺失,突出表现为:保险公司在设计保单时,用隐晦或所谓专业性的语言设置陷阱,待出险或给付时逃避保险责任;对客户进行误导宣传,为获取业务不择手段;通过协议或借行业协会名义联合限价、划分市场进行垄断经营;展业理赔两张脸,通过拖延赔付、无理拒赔等手段侵害被保险人利益。(2)保险中介缺乏诚信保险人夸大保险产品功能、隐瞒不利于投保人的条款、有的保险人甚至与投保人合谋欺诈,损害被保险人利益、保险中介机构欺诈误导投保人或欺骗保险公司等。保险公司没有进行风险控制,以及对保险人的有效管理,最终承担保险人承诺的责任。(3)保险消费者诚信不足,主要表现在:不履行如实告之义务,隐瞒风险信息,骗取赔偿;有些投保人先出险,后投保;有的伪造与保险事故相关的证明、资料和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保险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钱财;有的人为制造保险事故骗取赔偿,故意造成保险财产的损失及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事故。
2.诚信缺失带来的危害
第一,对社会的危害,保险业是三大金融行业之一,如果保险业出现诚信危机,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整个金融行业的顺利运行,人们的安全不再有可靠的保障。第二,对保险行业的危害,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存在严重的诚信不足,就会使公众对保险行业失去信任,导致保险需求大量减少,使保险行业失去稳定健康长期发展的基础,最终使保险业偿付能力不足,失去立足之本。第三,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危害,对保险从业人员来讲,如果对保险消费者不诚信,一旦被对方发现,不但人格会受到鄙视,还会失去客户,业务开展就非常困难,收入自然就会减少,甚至会失去工作。
3.保险市场诚信缺失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诚信缺失的问题呢?虽然诚信缺失的问题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原因所致:第一方面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只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和保险从业人员的最终目的,但有些企业和保险从业人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赢得客户和利益,便不遵守诚信的规则, 推销产品时一切都顺客户之心意,不向客户介绍真实情况而是夸大自己的产品效果,当出了险时得不到原来承诺的赔偿,最终的受害者肯定是消费者。第二方面诚信缺失的外在原因――市场规则不健全,信用管理的方法不明确,大多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一个漏洞,那就是没有明确的惩戒措施,这就使一些投机的人放大了胆子去欺骗客户,制度也就无从谈其作用。
三、解决诚信缺失的具体意见和方案
那怎么样来实现保险业的诚信建设呢?笔者根据诚信模型图的分析提出几点解决诚信缺失的具体意见和方案。
诚信模型图分析:不管是保险公司还是消费者,都是根据利益最大化来展开活动的,这就要求相互之间有较高的诚信度表现,哪一方出问题了必然影响整个保险业的运作,带来很多弊端。由此引出一个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诚信模型图,如下:
保险公司与客户的诚信模型
我们来分析上图:在(Ⅱ)中,客户不守信而保险公司是诚信的,如果保险公司发现其行为,可以拒付赔偿金,并将其列入不诚信客户名单,以后再遇到这类客户时,可以根据情况向其谨慎提供保险服务或者拒绝提供服务,减少不合理费用和损失;在(Ⅲ)中,客户是诚信而保险公司是不诚信的,当客户了解到这一情况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为自己取得合法权益,而此保险公司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必定大打折扣,其公司的生意也会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受到影响甚至瘫痪;在(Ⅳ)中,两者都不讲信用就形成了互相骗取的格局,其恶果必定由双方共同承担,诚信也就无所谓存在了。而在(Ⅰ)中,保险公司和保险消费者都是以诚信的态度相互对待,当然在保险公司取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消费者的权益也得到了最大的维护与尊重,这是相互受益的最好情况,是我国保险市场应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保险业在我国经济市场中稳健发展的最佳保障。
既然诚信在保险业中如此重要,那么保险诚信缺失的问题就不得不加以解决,由此从改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提出解决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具体意见和方案:
1.改善外部环境
第一,加强政府参与管理力度,就我国目前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在保险诚信建设过程中,如果只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显然不够力度,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适度的干预,可以加快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二,需加快保险信用信息建设,信用信息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石. 首先要加强保险信用信息的有关立法,尽快出台关于界定数据保密范围的法律法规,从而充分保护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权和企业的商业机密,并设立严惩不真实数据提供者的条款。其次,加快保险行业标准建设,建立健全保险信用指标评价体系。建立保险从业人员和保险消费者的信用档案和保险信用信息网络,实现保险机构、监管机关和社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三,加强保险诚信失信的惩戒力度和体制,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所以必须实行严格监管模式。充分发挥法律的惩戒作用,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增加失信成本,使具有良好信誉的保险企业和从业人员充分享有诚实信用的益处和便利,使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付出沉重的经济和声誉代价。第四,建立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保障机制,保险监管机构应通过立法或规定,要求保险公司要建立专门的保险保障备用基金,其目的是将破产保险公司的债务由各保险公司进行共同分担,向破产保险公司的客户偿还破产保险公司不能偿还的债务,以此来保障保险消费者的利益。
2.改善内部环境
第一,加强保险机构自身的诚信建设,各保险机构是开展保险业诚信建设的主体,所以,首先要要求全体从业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以诚信教育为重,打牢诚信经营的思想基础,彻底清理本单位的保单,对于不明确、不规范的条款及时进行清理修订,不给欺诈误导可乘之机;其次,把提高理赔质量作为规范经营和提高公司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来抓,让顾客得到满意的承诺;最后, 及时真实地提供有关人员和经营方面的信用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第二,加强行业自律,通过行业自律,减少不诚信现象,提高所有行业人员和企业的信誉度,使保险业在中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这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第三,提高信用评级级别,信用评级制度是对保险机构实现承诺能力和完善诚信建设的综合评价。这一制度的评价标准涉及公司的资金状况、人员素质、组织结构等方面,反映公司的经营实力和诚信分值。评级结果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社会诚信度。保险公司应当提高评级级别来提升竞争力。第四,培养优良的保险诚信文化,保险诚信文化建设应以保险从业人员诚信建设为基础,以保险机构主体信用建设为重点,以被保险人信用建设为依托。加强宣传教育,以教育感化人。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和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以增强保险从业人和消费者的信用意识、规则意识,形成人人“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的良好风尚。
四、结论
总之,保险诚信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参与、行业自律、等级评定制度、企业内控、社会舆论监督和文化影响等各方面的力量。保险监管部门应重点做好保险行业诚信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推动保险业的信用立法和制度建设,并加强对保险市场的严格监管;保险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保险学会要深入开展保险理论研究;保险公司要尽快完善内控制度,提高诚信管理水平;新闻媒体要对保险业存在的不诚信行为及时进行曝光,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每个保险人做到诚实守信的自我规范。
参考文献:
[1]刘吉舫:关于我国保险诚信问题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02年第12期
[2]蒋艳清: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保险业的诚信建设[J].前沿,2005年第4期
篇10
[关键词]诚信建设;制度缺失;诚信风险;信用评级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59-01
1 保险业诚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十几年,是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十几年,也是问题不断暴露的十几年,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我国保险市场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一方面,投保人及被保险人存在欺骗行为。投保人及被保险人为减少保费支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在不满足投保条件的情况下,为获取保险保障而提供虚假信息,更有甚者,为获取保险金而进行保险欺诈,虚构保险标的、制造保险事故、伪造索赔单证、故意夸大损失等。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存在欺骗行为,主要表现为不如实告知,误导客户和拒绝被保险人索赔要求。过去十几年,中国保险业一直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各家保险公司始终将业务规模与市场份额放在第一位,保费是考核公司领导最重要的指标,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家保险公司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出现诸多不诚信行为。具体来讲,保险诚信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社会信用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诚信体系建设也不到位。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现行的社会信用体系难以满足社会经济活动对其的需求。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信用保证主要靠人的伦理道德要求,由此企业和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产生违反诚信原则的道德风险,这是我国保险业产生诚信缺失的重要根源。
1.2 保险诚信教育的缺位
诚信教育的缺位是导致保险诚信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加强保险诚信建设应该首先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造成保险诚信教育缺位的主要原因是保险经营管理者认识不足。一是由于长期受粗放经营、保费至上思想的影响,国内保险公司的经营思想目前大多仍停留在盲目扩大保费规模上,驱使保险公司以保费收入作为最终经营目标。二是当前保险公司为员工和人员提供的培训,大多是销售人员展开技巧性培训以求市场和规模,很少将诚信教育放在事关公司生死存亡和立业之本的战略高度来展开教育。
1.3 保险营销机制的不完善
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约302万人,保险人的数量几乎占到保险从业人员的90%,共实现保费收入2305.93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28.83%。这支销售大军对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现行的营销机制的弊端也暴露了出来,这种营销体制存在保险营销员法律定位模糊、社会地位低下、对个人人缺乏保障制度、对其考核以业绩为主、有些公司的佣金不合理等。这些问题诱发个人人产生背信弃义、误导欺瞒客户行为。同时,对营销员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持证上岗的要求不严格,营销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其流动性非常大,使保险公司很难控制其行为。
1.4 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公司内部的考核机制的压力
近几年保险市场主体增加较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保险行业难度相应增大。新公司成立后,虽然整个市场也在竞争中得到了拓展,但更多的是与既有公司争抢业务。在竞争初期,价格竞争及与价格相关的手段自然成为各家公司的首选。无论是老公司还是新公司,都是层层下达保费、利润、费用率等硬性指标进行考核,完不成考核指标的分支公司负责人的任职就要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各家公司的分支机构为了完成任务指标而不择手段。各种名义的降价、返还、高手续费等手段在各家公司不同程度地存在。
2 加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各个群体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实现良好的互动,所以说,建立诚信社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由于保险经营活动的特殊性,保险活动对诚信原则的要求特别严格,要求做到最大诚信。当前,保险业是否能够做到诚信经营已经成为保险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重视和加强保险公司的诚信建设。
2.1 要加强保险诚信建设的宣传教育
加强对诚信教育的统筹规划,要充分利用保险公司和社会的各种宣传媒介,发挥整体宣传的优势,促进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对保险市场主体的诚信教育,要使行业主体及广大从业人员认识到,诚信从业有利于维护行业长远利益。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的宣传,要正确引导消费者对保险的全面认识,各类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分散风险和分摊损失,而投资只是保险的派生职能。
2.2 建立和完善保险诚信教育体系
教育缺位已成为保险诚信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调动行业内外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推动保险诚信教育不断加强,才能有效地加强保险诚信建设,更好地促进中国保险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一是要整合资源,积极打造保险诚信教育的发展平台。要充分发挥我国现有财经类高等院校开展教育培训的潜力和优势,重点扶持高校开展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培训服务。二是要应尽快创建一个行业内部的诚信教育平台,使之能够带动、引导和促进保险业的诚信教育体系建设。三是要充分发挥保险学会、保险行业协会、专业院校以及行业现有舆论工具的作用,积极培养和构建中国保险业的诚信文化。
2.3 完善保险营销机制
改革完善营销机制时,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关系,尤其是保户的利益要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诚信导向。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诚信意识,才能强化诚信行为,才能促进营销员更好地发挥作用,才会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增添活力。一方面要建立保险营销员信用制度。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能够使人们在市场中依据既有信息作出行为选择,降低交易成本。我国应当逐步建立保险营销员信用制度,通过收集保险营销员的信息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建立保险营销员信息数据库并对社会公开,使投保人能够依据保险营销员的信用作出选择。另一方面要培育诚信理念,形成自律机制。构建诚信保险营销机制还应从道德伦理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通过大众传媒宣传诚信的价值以及失信法律后果,从思想意识上强化人们的法律法规和诚信道德观念,使人们在保险行为中自觉运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维护各方当事人的经济利益。
2.4 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
(1)以信用评级为主,对保险市场主体的资信状况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如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人及投保人、被保险人的道德信用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信用等级。通过信用评级制度的建立,保险市场主体始终诚实守信,认真履行保险合同规定的义务。
(2)以信息披露为辅,把分散的反映保险机构和个人的资信状况、履约守诺和遵纪守法情况进行联网管理和整合,实现诚信信息的资源共享,尽可能地缩小保险供给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保证能够区分和评判保险行为主体的信用状况,既使保险消费者能够选择有良好诚信记录的保险公司及保险人,又使保险公司更便于审核投保人、被保险人,降低道德风险。如可建立被保险人的个人信用账户。建立个人信用账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信息掌握度,可以使保险人更多地了解被保险人的个人信用状况,从而促使被保险人更注重个人的信誉成本,降低其选择不诚信的可能性。保险市场可以针对不同险种进行尝试,譬如在机动车辆保险中,同交通系统建立信息平台,对驾驶员驾驶记录及相关信息进行及时考察,降低其欺骗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