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知识培训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知识培训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知识培训内容

篇1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相关工作起步较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健全.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很低,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的意识十分淡薄,科研管理方法落后,缺乏资金支持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发展。所以,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并提出新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这对于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和加快农村经济进步以及健全农产品保护法律法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

1.1农业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享有的基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使用的标志等而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

所谓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依法对自己在农业科技领域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产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一是农业文学产权,即关于农业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享有的一种权利。二是农业工业产权,是指农业和其他产业中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一种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农业专利权和商标权。三是植物新品种权。这是一种旨在保护育种者权益的法规,其核心内容是育种者育成的品种被别人作为商品使用时,需要向这个品种的培育者交纳一定的费用。

1.2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

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进行一定规模的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的过程,是科技与经济全程结合的高层次、网络化的技术经济活动。它包括三层含义:首先,知识产权成果放在首位,必须具有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成果;其次,突出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次,强调科技融人经济的技术经济过程,即通过商品性生产和网络化营销,促进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科技与经济结合转化。以上三层意思,对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来说缺一不可。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也反映了农业、科技、产业化三个要素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2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浅析

2.1现状概述

首先,随着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逐步进展,农业知识产权申请数量不断增加。以植物新品种申请为例,截至2005年,我国植物新品种申请总量已经达到了2996件,品种权申请年均增长50%以上,申请地区由1999年的17个扩大到2005年的30个,同时,国内企业和个人申请量也在不同程度有所上升,总量已达到1113件。年申请数量跃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前10名。

农业知识产权申请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先进成果应用于农业的实际生产当中,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便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却不容乐观:农业技术产权的转让实施率较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30%--40%,农业专利技术实施率为20%,这与我国专利总体转化率不足一成的大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2.2制约因素浅析

(1)内部制约因素

①农民文化素质低,影响农业技术的产业化。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民认识不到使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即使愿意采用新技术,其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会影响农业新技术应用的效果。

②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风险较高。由于受白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致使广大农户不敢轻易接受、试用新的农业技术成果。现阶段,我国农户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当脆弱。

③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意识淡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低。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忽视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忽视了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严重。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面临严峻考验,表现为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差,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成本高昂,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

④农业企业产业链条短,企业产品单一化严重。农业企业普遍产业链条较短,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和利用只停留在粗加工阶段,农业企业才是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主体,主体的缺失必然阻碍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国内大多数农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都比较单一,影响了国家层面上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水平。

(2)外部制约因素

①农业科研管理方法不利于农业专利保护。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与现实农业生产相脱节的现象,“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的科研管理方法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农业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申请的积极性。

②农业技术推广和知识产权保护两者难以兼顾。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体系完全是一种偏重推广的价值引导方向,这使得许多农业科研工作人员陷人农业技术推广和保护的两难境地,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申请。

③无法控制农民侵权。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其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同,很多情况下侵权者是居住分散、尚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导致广大农业科研人员从道德上不愿将侵权案件诉诸法律。

④缺乏资金及自主创业融资渠道不畅。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资金目前还非常紧缺,更拿不出多余的资金来进行规模性的试验和产业化生产,目前只有极少数银行对部分中小企业提供此项融资便利。

⑤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缺少农业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展示的平台。农业本身作为一种弱势产业,其收益相当微弱,所以涉及到农业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甚至是缺失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评估体系不健全。其次,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评估的一套详细标准,因而对农业知识产权成果的评估就比较困难,从而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交易。

3促进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对策与建议

3.1优化内部环境

(1)增加农民收人,扩大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有效需求。

(2)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使用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比较切实可行的有两种途径:

①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

由当地政府以及职业技术院校联手,组织本地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比较实用的农业技术知识,并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动向。

②充分发挥示范农户的带头作用

鉴于一些农户思想保守、不愿学习新知识、不敢采用新技术的现实,可以先组织一批年轻、有一定文化基础又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农民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并采取优惠的价格资助他们采用农业高新技术,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来带动周围的农民。

3.2优化外部环境

(1)完善健全相关保护法律法规。利用专利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利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保护育种成果;利用商标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利用合同法和反不正当法保护科研成果;建立健全各项推广法规政策,为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为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工作保驾护航。

(2)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完善示范园区的建没。由政府牵头,建立为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园区。

(3)促进农业科技技术体系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技术推广组织,建立健全县级技术推广中心;科研单位要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4)农业知识产权在抵御风险方面的资金支持。政府要建立各项制度体系,降低农业科技应用中的风险;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提供贷款支持;设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基金,扶持农业科研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开发。

<5)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国家有关立法机构要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4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探索

4.1涉农专利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涉农专利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直线双驱互动型”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所谓的“直线双驱互动型”就是指,以促进农业专利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心和纽带,将农业专利权人与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在实现技术和资本对接以后,双方能够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深人合作,如技术指导,联合攻关等的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中介服务机构将农业专利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其二,农业专利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双方就农业专利的转让形式和转让价格进行谈判和磋商;其三,达成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协议,买受人(合法使用者)与专利权人共同进行专利技术产品开发;最后,农业专利技术产品成熟,适合市场化的条件,达到农业专利产业化的目的。

4.2植物新品种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市场导向型”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植物新品种的育种人,在取得品种权的条件下,无论育种人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条件允许,完全可以自己去进行品种繁育,进而推广普及,最终实现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植物新品种权人通过自己找到合适的买受人,经过买受人对该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从而实现产业化;或者是项目投资人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找到了品种权人,经过双方协商,达成合作开发的意向,从而实现对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通过“中介机构”的品种权人可以通过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上帮助其寻找有合作意向的买受人,通过买受人的资本和市场运作能力将新品种进行推广和普及,实现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

4.3涉农商标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涉农商标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直线互动型”模式。其结构如图3。

涉农商标不像涉农专利技术那样,在进行技术对接以后,还有一个较长的产品开发过程,其可以直接被买受人使用,因而提出“直线互动型”。所谓“直线互动型”是指以促进涉农商标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心和纽带,将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经过双方的谈判,从而达到涉农商标产业化的目的。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中介服务结构将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其二,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双方就涉农商标的转让形式和价格进行谈判和磋商;最后,达成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协议,买受人(合法使用者)将涉农商标进行产业化使用。

4.4地理标志产业化新型模式

篇2

我局高度重视开展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成立了市农牧局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确定专门处室牵头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大力开展认证工作

“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优质品牌,在推进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基地化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也是保护农产品知识产权的重要举措。年以来,我局科教处先后办理或协助办理了4个无公害畜产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工作。

通过努力我市“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无公害畜产品从年初的2个已经发展到今年底的12个;芒果已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枇杷、红格脐橙已在农业部网站公示,明年初可能拿到地理标志。石榴的材料已完成初稿,正在进一步修订当中。

目前我市有无公害农产品38个,有机食品6个,有机转换产品5个,绿色食品7个,获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

三、加强涉农知识产权的宣传

按照全市关于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结合市农牧局自身工作特点,充分利用会议、网络、广播、电视、科普画廊和工作简报等工作平台,对与农牧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进行宣传。一是积极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普法活动,征订法制报“《食品安全法》普法知识竞赛”试卷100份;二是是继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的宣传工作,三是积极开展“3.15”、“送放心农资下乡”等活动,继续加强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今年“3.15”期间全市共印发各类资料11160份(其中市局印发资料1000余份);

今年3月和11月举办的全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中,农业知识产权所涵盖的“三品一标”申报、农业品种保护、打击假冒伪劣农资等内容均纳入了培训中,给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就农业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四、严格执法,大力保护知识产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我市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的顺利进行,市农牧局加大了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查处力度。上半年全市共出动农资打假执法人员617人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1259家次,市场291个次,查处违法经营活动52起,查获违法农资566.5公斤,印发各类宣传资料4.96万份。通过全市农牧系统的共同努力和严密监管,全市近2年未发生一起假冒伪劣农资的大案、要案,确保了农资市场的稳定健康。

为维护“三品一标”认证权威性和品牌公信力,切实保障其知识产权,及时发现并消除“三品一标”质量安全隐患,我局今年着重对我市“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重点检查,分别对认证管理的有效性、生产经营规范性、产品质量安全性及包装标识合法性进行了检查,派出了种植、畜牧及水产业的专家深入到供深基地进行了实地检查,市科教处还组织县(区)对我市多家超市经营的“三品”蔬菜进行了现场监督抽检。经检查,我市的“三品”生产经营企业都能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组织生产,超市经营的产品能按规定进行了标识。农业厅绿办有关领导年8月在我市开展绿色、有机食品复查换证工作时对我市有机、绿色食品工作进行了检查,对我市有关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为配合全市知识产权执法周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市农牧局于11月专门组织了相关人员对我市最大的镇川云路农资市场进行了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检查,此次检查了经营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及化肥等农资的经营户27家,商品260多件,对检查中发现的个别经营户台账不规范、检索信息不对称、新品种保护和专利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提出了相应意见及整改措施,此次检查不仅是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而且通过对经营者的宣传,增强了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五、着力抓好农业标准化的制定、完善

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保障农产品规范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农业知识产权的创新。年市农牧局组织修订了年的《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和2003年制定的74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技术标准》。现全市已建立起涵盖市、县(区)级、企业三级的农业标准体系,截止目前共有10个农业标准体系671个标准,其中市级农业地方标准体系2个,共154个标准,县(区)级(西区、区、盐边县)农业地方标准体系6个、共416个标准,农业企业标准体系2个,共1个标准。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全市的农产品生产更加规范。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标语、横幅等宣传工具,开展各种形势的宣传活动,增强农业系统职工及农业企业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

篇3

些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工业产品出口受阻,技术和人力资源在工业领域的相对过剩,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知识农业的发展。早在60年代,美国就已经将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明确地放在以知识替代资源、通过农业科学化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上。1986年的《美国农业年鉴》这样写道:“美国农业通过以知识替代资源在世界上取得了突出的地位。这些隐含在更具生产性的生物、化学和机械技术以及农作物经营管理技巧中的知识使美国拥有了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农业。”可见,科技进步及其在农业中的成功应用使美国农业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农业的高度发达支撑了工业的迅速腾飞,反过来又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的构成要素得到根本性改造,使美国获得了主要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并不优越的以色列,依靠科技进步以及科技知识不断向农业中的注入,使10万农业劳动者生产的农产品不但满足了本国之需,还有占其出口总额8%的出口产值(1997年)。仅其管线式、喷洒式和散布式灌溉等设施实现电脑控制技术的应用,就使水的利用率高达95%。设施农业高度发达的荷兰,其园艺园因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投入,仅用5.8%的农业用地就生产了35%的农业总产值。知识农业的发展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受益匪浅。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资源的日益衰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把眼光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农业的增长上。据世界粮农组织预测,在未来的20年,要满足世界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新增部分的80%必须依靠科技突破来实现。

我国是一个拥有12.6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从资源上看,我国的人均农业资源十分有限: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08公顷,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已被列为全球12个缺水国家之一。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和水资源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多种原因还在持续减少且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总体上比较低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许多农产品在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低下的情况下,面向国内外市场表现为贸易发展缓慢、后劲不足。

在21世纪,我国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5%的人口,要更好地面对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必须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源来解决我国农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生存与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知识农业,将具有战略性的深远意义。

二、知识农业的主要内涵

知识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受到资源有限和市场竞争弱势等因素制约的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传统农业生产是大量农业资源和少量知识(往往是经验)的运用以生产产品的过程。相对于这种以消耗实物资源为主的传统农业而言,知识农业则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中,以科技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应用为核心,以创新为直接推动力,以农业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完善为基础和保障,使知识的物化价值在农业产出中占相当比重的农业。传统农业经济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力和劳动工具,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土地。知识农业则打破了传统农业经济形态生产要素的物质性,将无形化的知识升腾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因此,知识农业的内涵远远超出了传统农业的范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资源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在先后经历了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两个阶段的农业经济时代,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和畜力铁器水平,人类主要依附于大自然,农业经济主要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所谓现代农业阶段的工业经济时代,农业生产活动则以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并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往往忽视环境和生态效益,导致资源衰竭和环境恶化,使农业发展后劲乏力。当前,人类正在步人一个以知识(或智力)资源的生产、占有、分配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以科技知识和人的创造力等智力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因为智力资源不但可被重复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不减反增,以此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有效替代,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人类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将科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以替代稀缺资源。由此,保证农业生产在可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因此,智力资源就必然升腾为知识农业的重要生产要素。

2.创新是知识农业的直接推动力。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依次分为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和创新技术推动的发展阶段。与以要素和投资为核心的竞争相比较,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竞争明显更胜一筹。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这种高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便是知识创新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当然,知识创新不但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体制与制度创新以及经营管理创新等,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社会科学以及经济与社会活动中全部知识创新活动。创新是知识农业的灵魂,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知识生产与应用的源泉,更是实施知识农业的基础和前提。它以研究和掌握动植物及微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为主要内容?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主要体现在:以农业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为基础的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适合动植物生长发育内外部环境的养殖和栽培技术以及设施农业的应用;有利于环保的新型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运用;能够有效延长食品链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新人造食品与饲料生产技术的应用;农业发展新空间领域的拓展等。农业管理中的体制与制度创新为科技知识在农业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宏观上的制度保障。构建与完善农业知识生产、分配与应用的宏观创新体系与运作机制是体制与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它包括:科学地确立政府在体制创新中的地位和主要职能;以知识生产为主的农业科研在机构设置、投资渠道、研究内容和知识转化上的创新;以知识生产、传播和培育人力资源为主的农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观念与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农业知识应用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通过对有关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及农业推广组织与制度的创新,现有农业知识系统蕴藏的生产潜力可以有效地释放出来。农业管理创新主要是指从微观层面上适应科技创新的生产经营及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包括:充分培养与发挥农业人力智能资源的“知识管理”,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竞争的“营销管理”,树立农产品特殊竞争优势的“品牌管理”,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农业“信息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农业产业经营一体化与企业化管理”等。当代的知识创新在内容上一般包括:原始性发现和发明,对知识的创造性整理和归纳,知识的创造性集成和应用,知识创新成果的创造性传播、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等。

3.农业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完善是发展知识农业的基本保障。知识作为知识农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其生产、积累和在农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分配与应用必须依托于一定的主体和渠道——农业知识网络。农业知识网络是以相关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与营销等农业知识机构为主体,以培育农业人力资源为核心,以农业信息网络作为农业知识分配与扩散渠道而组成的复杂的农业知识体系。健全的农业科研一教育一推广体系,是将知识农业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之上并使之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前提,农业人力资源是提高农业知识系统有效性的关键,而有效的农业知识系统则是知识农业的强大支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的建立与完善,是使农业知识信息流在农业生产、流通及消费等各个环节合理分配并顺畅流动以发挥其报酬递增功能的保障。由此看,发展知识农业,必须有完善的农业知识网络。

4.知识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的整体素质与效益不断提升。将具有生产性的生物、化学和机械工程以及经营管理等科技知识向农业系统中的不断注入、转化与应用,一方面在促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断优化中必然带来产品质量与性能的提升,使产品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得以存在和丰富,从而加速农产品结构的不断提升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农业产业链向产前、产中和产后有效延长,从而有利于农业就业面的扩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发展知识农业必将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经济效益。

三、目前我国发展知识农业的主要依据

1.从农业知识的生产与应用上看,知识农业经过艰苦努力是可行的。我国已拥有一个学科体系较齐全的农业科技体系:县级以上的农业科技机构近1500个、农业推广机构1200多个,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4万多个,农业大、中专院校600多所,全国农业科技及推广人员150多万人。我国农业科技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以多熟种植技术使复种指数提高10个百分点,就可增加近0.27亿公顷的播种面积。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每年就可节约1000多万吨化肥,节约近100亿元。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可节水49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年供水量的1.7倍。另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应用将为知识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我国农业科技也已拥有一定实力,每年产出6000多项科研成果。在1972—1982年间的农业产值增量中,科技进步贡献率达27%,“六五”期间上升到35%左右,“七五”时期以来保持在30%以上。据农业部统计,近两年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已提高到45%。从发展角度看,农业科技进步及其推广应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目前,我国农业要实现从自给型农业向商品型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化的伟大变革,客观上要求重要的生产要素——科技知识与信息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因为,作为现阶段具有报酬递增特征的生产要素的投入,科技知识不仅能有效替代其它生产要素,而且能从改变要素的配置方式中提高它们的产投效率,从而将农业经济推向集约型增长的道路。我国科研推广体系所具有的知识生产与应用能力,为知识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定基础。

2.计算机网络作为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科技知识流通的重要渠道资源,它的出现及应用为知识农业的发展准备了客观条件。计算机网络作为知识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它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到消费各个相关环节的应用,不但为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的引进、分配与应用带来极大的效率,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时空范围,使之呈全球化趋势。对于多数鲜活易腐的农产品来说,其交易时空范围的扩大和信息价值的提升,对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知识型农产品需求规模的扩大将是知识农业发展的直接需求动力。据计算,目前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支出中主食和副食的支出比例在2:3左右,而城镇居民主副食支出的比例则为1:6,由此看出,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正从温饱向小康迈进,居民食品消费已经由“吃饱”向追求“吃好”转化;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所导致的城镇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知识(如营养价值、安全、保健卫生、外观等)的更加重视以及他们对高档高品质农产品产生的更多额外需求(如精神文化与心理需求等),将使农产品的知识型消费越来越成为消费主流。农产品的知识型消费结构有别于物质型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人们在消费中越来越看重消费过程给自身带来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程度,而维持温饱的生存型消费所占的比重则会下降。由此会导致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在消费时不但重视对产品的质量、价格等理性层面的理解,而且会越来越强调以文化、知识、品位、特色、安全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感性因素。

4.面对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发展知识农业将是我国农业的必然选择。WTO在我国农业面前展现出一个巨大的世界农业市场,它在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同时,给我国农业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同在,收获与风险并存。面对WTO,首先,要主动引进知识,包括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管理知识,如世界各国不同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交易法律和法规等市场规则,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各国成功的管理方法以及农产品国际贸易与金融知识等。其次,需要结合我国国情生产、复制、改造与应用这些知识,使之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与环节。这一方面能促使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使我国农产品更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讲,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分工,是提高我国农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并达到竞争致胜的基础。因此,发展知识农业将是我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

四、发展我国知识农业需要重视的主要问题

发展知识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合理途径之一,它决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涉及许多方面和部门的深入而广泛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基于现有的基础,在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的情况下结合中国国情,对其内涵、发展途径和对策等进行深入探索,并制定出总体与专项规划,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发展方式。

知识农业是建立在农业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基础上的农业。因此,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与积累、分配与有效利用便成为它的核心内容。为此,结合农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我国农业要在体制与制度创新的前提下,以全面构建并完善农业知识网络为核心,做好以下工作:

1.在投资上,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要加大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投资力度并合理配置其使用方向,以全面加强并完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等农业知识网络的主体系统,为农业科技知识的生产与有效应用提供保障。由于多数农业科技知识的创新、应用和传播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扩散性、周期长、服务对象的规模小而分散、产出和投入不确定性等特点而具有经济学上公共物品的特征,因此,在以政策环境吸引企业、民间组织甚至个人向农业投资的同时,政府要区分科技知识类型及其对国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公益程度而有选择地投资:加大公益程度高的农业科研、教育及推广应用项目的投资力度并明确其投资的最低增长幅度。同时,逐步建立投资的监督机制和责任制,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内部的政府经费拨款制转变为基金管理、项目公共招标以及项目管理制度,让科研与推广机构的收益与经济效益挂钩,促使其在竞争中求生存。

2.从职能上,明确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等主体机构的各自职能和相互关系。在合理确定农业知识网络主体机构的职能上,一是促进农业科研机构由单纯重视科研向科研与科技咨询及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并力促农业生产技术全面突破的同时,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研究,鼓励有条件的研究项目以科技企业或产业化组织为依托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与产业化。二是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及其人员拓宽服务领域、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将无偿的公益职能和有偿的实体职能相结合,以增强其对科技知识应用转化与创新的动力。农技推广机构在将科研单位与生产者联系起来的过程中,其核心职能应该是通过推广教育传播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最大限度地通过提高科技应用力度发挥现有知识对资源的替代作用。推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特点是:它的教育对象是未进入正规学校的农民,教育内容往往就某个生产中遇到的专题展开,传播方式可以有现场示范、科普咨询、电视讲座、专题研讨以及散发宣传品等多种形式。推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出发点将农民培养成农技应用与推广的主体。三是要充分发挥农业教育的知识传播功能,以逐步培养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人力资源为根本宗旨。知识农业的关键是人的“知识化”,没有一流知识的农民,就谈不上发展知识农业。从长远看,发展知识农业最根本的,是把关注的重心从农业知识机构中的物、资本、信息等“身外物”转移到人本身。因为在知识农业发展的微观与宏观环境中,最终决定知识农业发展命运的不是资源量、资本量,甚至也不是知识量,而是知识人量,即具有农业知识创新、扩散和应用能力者(农业人力资源)在农业知识网络中的密集度和广度。因为知识在农业中的生产、配置与使用最终要靠人力资源来实现。总体上讲,我国人力资源与发达国家比显得严重不足,而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兼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于一身的广大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否则将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扩散效果。为此,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上,一是要以优惠政策和经费为保障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农民的基础教育。二是要以扫盲班、补习班等形式加强对农民实施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民专业技能素质上,一是要不断发展农村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和中高等农业院校的培养规模。二是要通过建立乡村图书馆为农民传播农业生产技能。另外,还可通过广播电视、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示范户、乡村农技培训站等形式传播农技知识。实施农民专业技能素质教育要注重教育一生产一致富的一体化,以提高农民接受再教育的主动性。

在明确农业知识网络主体机构的相互关系上,主要是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实现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的生产、传播与使用的有效衔接。

篇4

为全面了解河北省农业专利产出现状,该项研究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为平台,检索2004—2013年河北省申请的农业专利信息。按照国际分类法,选取IPC分类号为:A01(农业;林业;畜牧业;打猎;诱捕;捕鱼),共检索到3318条数据。由于专利涉及到多个学科,IPC分类号不止是一个,因次,对检索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只保留IPC主分类号为A01数据。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长但发明专利授权量少统计结果显示,在2004—2013年间,河北省共申请农业技术专利2948件,每年产生的专利虽然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267件,提高到2013年的541件,增幅为251.3%,年均增长率为15.86%。但最能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数量比较少,在2948件专利中,有实用新型专利2026件,占68.72%;发明专利922件,占31.28%。在发明专利中仅有323件为授权专利,占发明专利的35.03%。专利研发主体个人占主导地位从表1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农业专利中,以个人为第一专利权人的数量比较多,为1808件,占61.33%,其次为企业,占17.94%,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大专院校,占的份额比较低,分别为11.56%及9.46%。进一步对专利申报主体分析,发现不同研发主体在各个领域的专利比例不同,个人申报主体在A01G,A01K,A01D类比较多,企业在A01D最多,以农业机械类专利技术占优势。科研单位和高校除了在A01G类外,在A01N类,即农药、植物生长调价剂方面呈现出较强创新能力。

2提高河北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近10年,经过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河北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了显著提高,涉农专利申报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专利数量的增加为建设创新型农业大省提供了有力在个人手中,而作为创新主体的涉农企业所占份额并不高,拥有较多创新资源和较强创新实力的农业科研机构及高等学校,所占的份额两者加起来才占到20%,说明河北省的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体现出来。

2.1建立专利申报质量导向管理机制

各级管理部门在大力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法规和其他相关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工作的同时,建立专利申请质量导向管理机制,即在制定专利资助、申报、专利评估、专利成果奖励相关政策时,要按照“量质并重、质量优先”的原则,切实把好专利申报质量关。同时,加强专利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规范专利机构和人的执业行为,研究制定涉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推动将专利申请质量的管理作为其重要内容,引导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内部管理能力。

2.2健全专利教育与培训服务体系

各大涉农企业、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农业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人力,开展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服务,设立知识产权相关专业或增设知识产权与创新教育课程,为国家培养大量全面和系统地掌握知识产权法规及其他相关知识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2.3完善专利产出激励措施

为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河北省各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制定了针对高水平论文、论著及获奖科研成果的激励政策,在物质奖励及职称评定中体现出来。但对专利、农作物品种等知识产权类的激励政策不足,通过专利制度、品种权制度等使科技人员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及实用性不高,对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作用不大。因此,高校及研究机构应构建并完善科研成果及科技创新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4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

篇5

       在刚结束不久的对于遵义县远程教育工作的验收中,中央验收小组一致通过了对抽样站点的验收,并对遵义县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给予了肯定,这让我们志愿者很受鼓舞。在刚到遵义县的时候,远程教育就已经开展了近一年,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远程教育的基本框架、组织领导结构、工作流程等正在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从下乡了解远程教育的情况,技术人员已经具备了微机操作基本知识,同时一些站点的操作人员能自主下载文件,并进行有序地管理,内容丰富多样。从党员政治理论、农业适用技术到生活常识和疾病防治,均与本地生活、生产实际需求相结合,并成功地组织了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在实际操作当中,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四在农家”活动相结合,扩大了远程教育的实用效果。

      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所处的客观环境和要求

       远程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内容丰富和信息及时,它摆脱了原有固定学习团体、时间和地点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同一时间对不同空间的个人、团体进行个性化教学。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为新形势下卓有成效地开展党员教育,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新途径。农村的远程教育在具体实施中按学习主体分为两大块: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 1、党员干部培训 党员干部是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是国家政策的解读人和宣传人。因此对国家干部的要求是综合性的、高要求的。干部除要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行政知识外,还要具备行政能力、领导能力、干部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等个人素质。农村工作任务繁重,村干部有许多的工作要抓,以致于自身建设都没有足够的意识和实践。现在每星期的干部培训已经纳入了日常规范,成为了基层党员的一项基本要求。 2、农民群众培训 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要让他们运用现代科技去接触外边的世界,学习相关的农业知识,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现阶段的工作还是依靠党员干部和站点管理人员来具体操作和实施。因此,为农民提供所需信息的内容尽量要做到简单易懂,清晰明了,易于掌握。致富才是农民的切实需要,让农民改变落后的思想是关键,但是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靠的是发财致富,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用俗话说就是“找钱”。所以农民最关心的是农业技术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 三、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与要达到的目标相比较,现阶段我们的远程教育还可以更深入,学习效果应该还可以更好。有些站点仍存在一些问题,学习计划还缺乏长远的规划,工作缺乏细致性,显得笼统,落实起来有些困难。同时我们下乡了解情况和宣传的力度还没有跟上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硬件开发和软件建设的进展。作为长效机制的载体,一方面是要有牢固的远程教育理念和群众基础、组织管理机制、流畅的信息反馈,就像计划生育政策一样,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是要有常备不懈的人力资源保证。站点管理人员远程教育素养、信息技能和应用能力以及相关的农业知识、市场信息意识等,还有农业技术人员,要求具备相当的农业知识水平,能够开展关于农民知识讲座和培训农民农业技能。

        1.做好宣传,持续加强宣传力度 首先让干部接受远程教育观念,让农民群众深入了解什么是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究竟会给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带来怎样的便利。只有认识到了,想学了,才能收到学习的效果。因此对村民进行一些相关的培训,懂得远程教育的意义很有必要。同时在宣传的同时,大量收集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地域性的信息资源库。

        2.开展远程教育作为一个长远的民心工程,要长期坚持下去,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运行程序。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是站点建设是快速而且完善的,只是操作人员技能上还没能很好地跟进。

        3.我们志愿者对农村的总体情况还把握不够,下乡了解的次数也 不多,下乡走得多,就能了解农民需要什么,就能做到工作有干劲,有目标。“党员干部素质”和“农民群众利益”是互相牵制和互相促进,我们从中可以起桥梁的作用,利用好远程教育这样一个好的学习交流机制,争取更多的自下而上的反馈信息,再将远程教育逐渐内化成终身学习的内容之一,通过改变思想来改变农民的生存状态,然后在探索的过程中再逐步丰富远程教育的内容,扩展停它的功能 。

篇6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一)部分政府官员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

制约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基本因素,是政府官员在思想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要成功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没有政府的积极主导与参与是不可想象的c然而,事实是有些官员脑海里往往装着物质资料生产蓝图,行动上追求看得见的政绩。结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则很难被提上议事日程。殊不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要造就和培育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可以预见,现在各地掀起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如果没有较好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很难成功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各级政府官员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才能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程度偏低

在农村大部分地区,有文化知识的人才绝大多数转移到了非农业产业或外出工作,35-50岁的妇女是农村主要劳动力。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 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农村中15-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7200万人,占22.5%;小学文化程度2.07亿人,占45.4%;初中1.13亿人,占24.76%;高中和中专0.33亿人,占0.73%:大专以上仅36万人,占0.08%c我国农村青年人中仅有5%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每年农村有1200万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没有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三)学校培养与经济发展对农村人力资源需求脱节

农村对人才的需求是各种各样且不断变化的,然而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很少深入生产第一线,没有深入调查农村现状与需求,没有动态地调整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方向,做到人才培养供需接轨,因此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一定就是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各类人才培训缺乏有效衔接与管理。例如,对于高中毕业学生在农业知识上应达到一个怎样的知识层次才可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民在什么时候应接受何种培训等等都缺乏组织管理。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探索

(一)必须强化政府官员思想认识

国家应制定各种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并将它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要吸引各类教育资源向开发农业人才投资。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农业发展,真正把人才引到农业教育和生产的第一线,给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确保农民的知识、技能得到及时更新。目前,国家已将人力资源开发列入施政纲领,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将其纳入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真正实现科教兴农。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对农民科技和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人仍是少之又少,使许多应该做的农村科技培训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建议政府在花巨资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对于农村的人力资源建设这类基础工程也应加大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给农民以公平的待遇,各级政府要拨出专项资金用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上。

(二)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国外发达国家无一不把农民培训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如美国除每年为农业生产部门培训大批专业人员外,还把农业教育的对象扩张到产前、产中、产后的从业人员,教学内容也以单纯的专业技能培训发展到训练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1.拓宽培训阵地。农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成人学校等是目前培训农民的主要阵地,在普及农业知识、推广农业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巩固老阵地、开辟新阵地,以阵地建设保证农民培训工作。

2.创新培训方式。对农民的培训一定要适应农村、农民的特点,积极创新思路,立足于让农民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多层次、多形式、灵活多样地进行培训,让广大农民更直接、更感性地学习到新知识、新技能。

3.丰富培训内容。要根据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实际需要组织培训的内容,把重点放在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全民创业等方面,尤其要加大“一技一训”、“一业一训”的培训,不断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此外还应加大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大力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

篇7

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具有一系列的优点,一是可以让资源的获取更加的公平,可能性和选择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突破,不需要较多的费用,但是能产生较好的效果。数字化处理、加工和传送这些数字资源,这样就可以灵活有效的进行信息的处理,频谱资源的占用可以得到减少,信息传送也不会出现很高的误码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二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因为视频、音频以及图像和文字等多种媒体都被综合运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之中,很多现实世界的东西也通过虚拟技术来再现,现实世界中有些实验是难以操作的,但是却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来进行模拟,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给充分的激发出来。

二、某省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服务技术在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在网络结构方面:本省将主干作为卫星宽带网络,并且有效的结合了计算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进行了宽频农业远程培训与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对全省农村进行了覆盖,形成了现代化的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对课程预告以及课件介绍进行定期,对那些受众疑惑进行解答,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栏目以及农业专题数据库提供在网上,让用户下载和分项。这样就有效的结合了卫星宽带网和计算机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远程培训网络体系。

在课件资源方面:结合本省的具体情况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各类多媒体课件和农业知识数据库进行引进课制作,并且构建农民培训专家师资队伍。又对本省农业最新科技成果以及其他的各类实用技术进行全面整合,系统分类以及集成化处理这些收集结果,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多媒体课件以及农业知识数据库的制作。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教学资源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专家授课,将本省农科院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优势充分的利用了起来,对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进行了聘请,录制相关的资料,结合后期制作,安排相应的文字和图片,便于大家理解。第二类是专家讲课结合实景视频,指的是在专家讲解的基础上,将相应的实景画面给配上去,这样就使课件不至于那么枯燥,将技术操作过程形象全面的示范出来,便于农民接受。第三类是电视情景科普教学片,这一类是对电视艺术形式进行了充分利用,将实际情景作为主要内容,针对每一个技术专题,进行农业科普类教学片的拍摄和制作。一般来讲,各类课件片的都保持在30分钟,采用WMV格式。

在基地建设方面:本省在农村培训基地建设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利用卫星地面接收站在本地计算机硬盘上自动接受下载通过卫星传送的培训课件;那么直接可以通过投影机或者大屏幕电视机来对这些课件进行播放,组织农民朋友前来接受培训和学习。二是通过卫星路由器来有效的连接卫星地面接收站和本地局域网服务器,这样局域网数据库中就会储存这些下载的课件,用户的学习观看只需要对视频直接点播即可。三是部分乡镇有着较高的有线电视普及率,那么广电站就可以进行培训频道的构建,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来让农民接受实用技术的培训。用户只需要坐在电视机前,就可以轻松接受实用技术培训,这种技术不需要过多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并且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本文来自于《电源技术应用》杂志。《电源技术应用》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农业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6-1

1 农业培训现状

1.1 镇里集中办大班

范围比较广,一般通知到各村,村里再通知各社,社长组织几个关系比较好的人,来凑个数,来听课的人为了应付了事,走过程,没有用心参加学习,学到的知识很少,记住部分知识过几天就忘了。造成想学习农业知识、专业技术的人往往不知道培训,事后才听说,没参加上学习,造成资源浪费。

1.2 村社办小班

范围较小,一般培训条件较差,想参加培训学习的人多数能参加上,培训效果比大班好。

1.3 上门指导

参加者大多数能够掌握培训内容,由于技术人员时间、精力有限,接受技术指导的人不会太多,不便于新技术普及。

2 农业培训存在问题

2.1 培训流于形式

各级涉农部门多数都有培训任务,造成为了完成任务而培训,不注重培训效果。培训没有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2.2 技术人员知识陈旧

一方面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情况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多数年龄偏大,长期以来农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差,人员浮动,推广工作缺少经费,不利于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造成技术指导与农业生产脱节,技术指导不能很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

2.3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多数在40岁以上,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培训内容理论性较强,不便于他们理解,不易掌握培训内容。

3 农民培训新模式

3.1 农民田间学校概念

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全新农业技术培训形势。农民田间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农民、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模式。

3.2 农民田间学校与传统培训区别

农民田间学校参与主体是农民,传统培训参予主体为技术人员;田间学校是农民参与讨论和沟通,意愿能全部表达而传统培训农民不能充分表达意愿;田间学校设计思路是以农民生产存在的问题为辅导内容,自己动手调查、分析,制作课件,传统培训则是制作固定内容的教材,聘请老师讲课、田间观摩与咨询;从推广效果上看,田间学校是农民由最初的被组织或自愿参与活动,逐步表现为自发地组织活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而传统培训则是农民依赖专家,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未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农民田间学校的优点

农民田间学校将小班培训与入户指导有机结合,取两者之优点,克服其不足,化深奥理论为浅显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农民一看就会,进一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农民田间学校对技术人员也是一种挑战,农民通过田间观察随机就可能提出一种问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知识要全面,要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实验基地将技术人员与农民联系在一起,使技术人员与农民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创办和开展,使农民得到很大收益。口前镇农民田间学校30名学员,基本都是水稻种植户。在第二课堂开课时,正赶上水稻育苗,课由我县水稻专家万昌镇农业站站长王成志主讲,从水稻生长期应注意的栽培、施肥、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方向入手,课程讲得深入细致,同时解答困扰农民多年的如何真正提高水稻产量等主要问题,通过认真细致的解答,让农民非常认可和信服,课后到学员梁文学家进行水稻育苗操作,王站长亲自指导并随时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当王站长发现育苗土不合格时及时告诫其他学员应备什么样的床土才能育出壮苗。通过我们田间调查和学员反馈,按照王站长讲的从育苗到田间管理、施肥技术,今年的水稻秧苗素质比往年好,而且缓苗快,加上合理施肥,适时喷施预防稻瘟病和二化螟的农药,到目前看水稻稻瘟病非常轻,二化螟用药时间适当,不仅二化螟发生比去年轻,而且还减少了用药次数,稻穗也比往年大,初步测产产量基本达到每公顷900公斤。

4 农业技术培训的展望

4.1 将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形式常态化

巩固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方式,使每个技术员,每个生产季节都创办一个田间学校,通过学员带动更多农民掌握先进适用技术,稳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展示作用。

4.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培训的支持,保障农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3 不断增强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建设

每年通过对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使其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4.4 建立考评机制

篇9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程度低。由于我省的整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业科技推广中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发展缓慢,基础差,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力度和贡献都较弱。因此在具体农技推广工作中,长期以来只重视农产品产中技术,高新技术以及应用和发展型技术开发重视不够,农业科研活动缺乏面对市场经济适时运行机制。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合理性,生产的可行性以及适应性都较差,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能形成农产品商品有效供给。

农业技术推广忽视教育特性。我省农业推广长期以来以种植业为主要内容,主要推广的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方式主要以技术指导,成果展示,以点带面的推广新技术。往往只带动了一小片,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引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忽视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特性。没有充分发挥农业鼓本人员在推广中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不利于农民自愿接纳新技术自觉创新。

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对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对于没有亲眼看到、亲身体验的科学技术;轻易不会接纳,即使在具体实施新技术过程中,往往不配合新技术具体操作,仍然采用老办法,而使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走了样。农民由于接纳新鲜事物能力弱,往往在农业生产中渴望学到新技术,当新技术送到家门口却望而却步,这种心态制约了新技术在农村迅速推广和普及。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我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基本依靠财政收入,这种单一的投入渠道使农技推广机构没有承担任何风险的能力,财政投入只能保证人员工资和办公事业经费。而对下乡、开展农技试验;示范、推广没有经费保障,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农技人员想搞一些超前的试验,多掌握一些先进技术,因为没有经费支持,只能望洋兴叹,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推广手段落后。长期以来我们的推广形式主要是“权利+科技”这种方式。当’推广工作离开政府权利支持时,工作就无法进行,工作面临萎缩、停滞,大多数乡镇没有简单技术设备和服务设施,工作方式基本停留在“一张嘴、两条腿”的阶段,服务内容十分单一。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差。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差,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质量和转化效率,我省各级农技推广人员学历普遍不高,整体知识水平低,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行深造机会,对现代化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而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掌握多项领域知识的人才。

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几点建议

强化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业信息发展。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和农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传统的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农技推广必须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经营服务功能,以实现科技信息同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快速对接。而我省部分县(市)农业信息网基本是空白的,而对外界迅速变化发展的经济形势不十分了解,因此造成我们的滞后,对外界高新技术的引进速度缓慢。所以必须花大力气发展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使先进技术能走进来,使我们的农产品走出去。

引进竞争,转换用人机制。深化用人制度改革,通过定职能、定机制、定岗位,并按国家有关政策,建立推广全员聘用制度,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并建立完善岗位管理,考核等工作,达到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创新管理机制,实行分配制度改革。通过贯彻按劳分配和按自身要素分配,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成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的分配奖励机制,促进优秀农业技术人员脱颖而出。

为了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性,事业性和创新性,促进推广事业的发展,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做到:(1)技术干部愿干事,转变客观要求多,主观要少,对自己要求少的观念;(2)技术干部会干事,表现在勤于思考,善于钻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3)能干事,表现在事业上有创新,能带动地方优势产业发展。

强化科技示范区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我省的土地资源,农业生产特点,结合自己的技术优势,将设施栽培、名特优品种与繁育、节水灌溉等高效农业为主要内容,建立自己的高效精品园和科技示范基地。同时在广大农民中培植科技示范户。使之逐步成为新技术的聚集地。示范样板和辐源,以启发、引导,示范于群众,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

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要积极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力度。强化农业知识与技术培训,走出去引进来。培养一些具有综合农业技术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篇10

关键字:林果生产;技术课程;教学

一、林果生产技术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林果业也迅速发展,国家政策中实施“退耕还林”,其主要目的是要将自然的林果业发展起来。在林果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其技术培训很是缺乏,一部分原因是市县级政府不够重视林果业,没有把培训的工作提到日程议案上来,那么关于林果生产技术的教学也就很缺乏,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林果业培训没有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开设的相关的课程也无法真正的实现课程开设的价值,致使林果生产技术教学实施不彻底、不规范,没有将林果生产技术完全的交给学生。

然而,在林果业的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的认识到林果生产技术,没有将真正的专业知识学到手,那么就导致林果生产技术教学不能产生一个量高的教学质量,这对于林果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改善林果生产技术教学刻不容缓。

二、林果生产技术教学策略

1.课前进行课程相关调查

自从林果业发展以来,林果生产技术就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那么在林果生产技术教学中,首先就要让学生有实践性能。林果生产技术的学习,首先要认识教学中的每一种果树。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认识每一种果树,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以及外貌习性,认识到发展果树生产的意义,这样才能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思想,从而激起他们对此专业的兴趣。

课前调查要有教师的相关指导,教师可以将课前需要调查的项目分列给学生,然后在教师的陪同下认识并学习课前课程知识的初步掌握。比如教师在讲解苹果树的栽培中,教师可以先设置几个调查项目,例如:调查本地苹果树的种植面积;调查本地苹果树种植的主要品种,调查主栽品种的结果状况以及果实特征等等,通过这样的调查,学生就能够提前了解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对于林果生产技术的教学质量也有很大帮助。

2.适时适量的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现代的林果生产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年龄、基础知识是参差不齐的,那么教师为了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在不偏离林果生产技术教学大纲,而且还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情况下,应该适当的调整教材,对于教材的内容适当地进行删减。比如在教学林果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新型的林果技术引入到教学当中,对于教材进行合理的删减,有针对性的取舍。这样通过教材的合理删减,因人施教,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基础知识,并且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才能提高林果生产技术教学质量。

虽然任何教学教材的编写都是系统有序的,但是,林果生产技术与别的学科不同的地方就是,林果生产技术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那么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林果生产技术,教师应该适当的调整教材的顺序,使得教材内容中的林果与当季的林果相匹配,在教学中根据季节的变换掌握教学的核心内容,适时的进行现场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

在以往的教学中,都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对于林果生产技术教学来说也不例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从而更喜欢学习。农业学科本身就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大多数城市里的学生没有农业方面的实践知识,这些因素都造成学生对农业知识提不起兴趣,无法真正的投入到农业知识的学习当中。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学生的农业知识掌握程度,结合教材的内容,在满足大多数学生吸取知识的情况下,调整学生有关林果生产技术知识结构的连续性,使他们能够尽快地投入到林果生产技术的学习中。

除了培养学生学习林果生产技术的兴趣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二利用这些优势也会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但是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那么教师可以将这些优势放到具有此优势的某些学生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表现欲望还是很强烈的,那么如果他们教师知道发现他们的某些优势,就会竞相的主动学习,从而激起他们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4.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引入丰富的实践教学

如上述所说,林果生产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那么在此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并将实践教学引入其中。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教师可以将某一节课作为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实现他们的价值。实践教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可以挖掘他们自己的潜能,扎扎实实的掌握专业知识。

在上述中所说,调整教材顺序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的变换进行实践课程。还是拿苹果树成长的学习举例,教师可以结合苹果成长季节,让学生在苹果开花的时候就进行观察,直到苹果树结果为止,这时候进行实践课程,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论述他们的观察,讲解自己在观察中掌握的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就能够充分的掌握专业知识。

5.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尽管林果生产技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很多知识还是靠教师的讲解才行。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灵活多变的教学可以消除基础知识的乏味,消除学生学习林果生产技术知识的消极情趣,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已经不断的涌入课堂,对于林果生产技术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说,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动画,课上放给学生看。比如果树的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要做的必要修剪等技术,均可以制成视频动画,在播放的过程中配以教师的详细讲解,这样在视觉与听觉上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林果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

三、小结

目前,在农业相关的学科中,教学效率普遍偏低,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而且,在其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把握没有很好的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在林果生产技术教学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学的关键。就农业本身来说,理论性的知识很重要,但是实践动手能力也很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将这两方面更好地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优势,发觉他们的潜能,因材施教,从根本上改善林果生产技术教学,提高他们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在兴趣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本门学科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浅谈《果林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体会,石丽恩,《科技咨询导报》[J],2007年21期

[2] 林果生产技术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陈绍莉,《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0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