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

篇1

国外互联网校园网网络安全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十几年里,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以大学校园网为主体的校园网络建设迅猛发展,大学校园网已基本普及,中小学也有近6000所学校建设了校园网。校园网与互联网相连,在享受互联网信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安全管理成为新时期校园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和借鉴他国先进的互联网安全治理经验,对于校园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欧美国家的互联网安全治理

1.美国的互联网安全治理。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在美国发端,由此推动了美国数十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发展过程也是互联网的治理过程:用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网络信息安全及实体基础设施的安全。如早在1966年就制定的《信息自由法》、1976年制定的《阳光下的政务法》、1978年制定的《总统档案法》和《计算机犯罪法》、1987年制定的《计算机安全法》《2001年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法案》、2002年SNAS学会的《保护赛伯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等法律法规,有效地保护了公民的网络信息安全及实体基础设施的安全,这其中也保护了全美大中小学数千万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安全。

2.欧盟的互联网安全治理。2000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电子欧洲”行动计划,主要目标是在欧洲实现信息社会,并重视对互联网的安全治理:

首先,是注重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保护。一是在2009年2月10日第六个“加强网络安全日”,欧盟与全球17家知名网络服务提供商共同签署了《保证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协议》,这17家网络公司包括Facebook、MySpace、Google、YouTube、Yahoo、Europe等业界顶级社交网站,要求它们要协同做好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保护;二是对移动运营商进行规范。从2007年开始,与28家移动运营商签署了《为青少年和儿童创造安全的手机使用环境的框架协议》,协议包括对内容进行分级、严控未成年人访问成人内容、撤查清理违法内容等,呼吁青少年和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一系列举措对我们在网络时代如何加强校园互联网治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其次,是在法律规范下有效监管互联网。上世纪90年代,欧盟了4个关于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法律文件,即《关于信息安全决议》《关于计算机犯罪的协定》《关于打击信息系统犯罪的框架决议》和《关于建立欧洲网络和信息安全机构的规则》等4个文件,把公共信息作为管制的重点。并在1997年9月15日了《电信部门个人数据处理和隐私保护指令》以保护互联网个人隐私信息。

从以上美欧的互联网治理看,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对网络社会的措施和实践有着其成功的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网络时代加强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管理,我们也应该有应对措施和部署。

二、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现状

校园网与互联网相连,在享受互联网信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校园网的安全状况又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的活动。我国校园互联网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用户规模大、自主意识强、环境开放、动态性强,管理上相对复杂。

在我国校园网络大规模建设和普及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和弊端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师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网络执法人员不足;校园学生用户缺乏自律和约束;校园网络安全治理方面的资金、人力投入不足,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相对滞后,未能驾驭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我们应该根据以上校园网安全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借鉴他国先进的互联网安全治理经验,构建校园网络安全防御系统,推动校园网络安全管理逐步走向完善。

三、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对策

1.提高校园师生网络技术素质,构建自主防御堡垒

人是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环节中最重要的因素。“大多数网络安全事件都是由脆弱的用户终端和“失控”的网络使用行为引起。”如果校园师生严重缺乏网络安全基本技术素质,网络安全堡垒将不攻自破。所以,对学校师生有计划地进行网络安全技能培训是校园网络安全的首要任务。其中,新生入学教育和新员工岗前培训是提高网络技术素质的好时机。培训内容可涉及查杀毒、病毒库升级、程序安装、对操作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弥补各种网络漏洞等,并就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问题进行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

2.完善网络安全法制化建设,依法保障校园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管理的法制化,是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必然趋势。只有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才能科学有序地应对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实现网络安全的综合治理。一是要落实现行的法律文件,如《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等。二是要及时出台缺位的规章条例,缓解法律法规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带来的弊端,如出台《未成年人信息安全保护法》、《网络游戏管理法》等。三是要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制订适用于自己院校的规章制度,来保障校园互联网的安全运行,如制定《校园网安全管理实施办法》《校园网络管理人员职责》《校园网管理记录簿》《校园网络安全事件记录簿》等,实现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加强校园网络安全教育,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在4.5亿的中国网民中,青少年网民占46.3%,达2.12亿人,其中未成年人超过9,858万人。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上,学校尽管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和义务。但以目前的中国互联网生存状态,家长也依然承担着为未成年人创造安全互联网环境的主要任务,并在孩子们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学校要保持与家庭、社会三方之间的密切联系,要做好对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的指引工作,提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互联网信息,屏蔽有害信息,集合三方的引导力量,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4.完善校园网络安全的组织建设,构建科学化安全管理体系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完善的组织建设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我国校园网安全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可以成立“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组织,完善网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队伍,根据自身条件构建科学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新时期网络安全的严峻形势,要求校园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干预、评估的科学化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时对网络安全动态及安全状况做出评估和预测,并有科学应对预案,保证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良性发展,确保它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篇2

最近几年,水利部门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状况,在对治水经验和实际操作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提出要转变过去的水利发展道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水利道路,建立水利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水利信息化构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转变成为水利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的一期工程城市水资源的监控管理,水利电子政务的相关项目和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等重要工程的顺利完成,水利信息化基础设备也在不断的健全,对业务的使用能力也在逐渐加强。防汛抗旱,城市水资源的监控管理,水利电子政务和全国水土保持监管信息体系等业务也开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水利信息化基础构建和业务不断拓展的过程中,相关的保证水利信息化安全的体系也逐渐形成。

2强化水利网络信息安全的解决措施

网络和信息的安全隐患问题,使得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受到阻碍,所以要及时的进行预防,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逐渐增加信息的安全性,加强其中的保护能力,保证水利信息化的持续运行。

2.1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规划包含了技术、管理和相关法律等多个层面的问题,是稳定网络安全、物理安全、资料安全和使用安全的关键因素。信息安全规划不但依赖于信息化的管理,还是信息化形成的重要力量。在信息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信息系统安全构建和管理要更加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目标性。

2.1.1以信息化规划为基础,构建信息化建设

信息安全是在信息化规划的基础上,对信息安全进行系统的整理,是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信息安全规划不但要对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更好的发现信息化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还要根据信息化规划以及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战略和思路,有效的处理信息安全的问题。

2.1.2构建信息安全系统

信息安全规划需要从技术安全、组织安全、战略安全等方面入手,构建相关的信息安全系统,从而更好的保证信息化的安全。

2.2日常的运维管理

2.2.1注重网络的安全监控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水利网络安全和互联网安全关系更加紧密。所以,注重互联网安全监控,从而及时的采取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是现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

2.2.2安全状态研究

网络信息安全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定时对网络安全环境进行整体的分析,这样不但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还可以及时的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改正。安全态势主要是利用网络设备、主机设备、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工具等策略来进行信息的处理,通过统计和分析,综合评价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并且对发展的状态进行判断。

2.2.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进行风险评估,可以及时的发现信息安全中的问题,并且找到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是:(1)对被评估的主要信息进行确定;(2)通过本地审计、人员走访、现场观看、文档审阅、脆弱性扫描等方法,对评估范围中的网络、使用和主机等方面的安全技术和信息进行管理;(3)对取得的信息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判别被评估信息资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4)从管理体制、管理措施、系统脆弱性判别、威胁研究、漏洞和现有技术等方面,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分析和管理相关的安全问题;(5)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建立相关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2.2.4应急响应

所谓的应急响应就是信息安全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主要是为了尽量的减少和控制信息安全所造成的严重影响,进行及时的响应和修复。应急响应包含了前期应急准备和后期应急响应两个部分。前期应急准备主要有预警预防制度、组织指导系统、应急响应过程、应急团队、应急器械、技术支持、费用支持等应急措施,并且定时进行应急演练等。后期应急措施主要有检查病毒、系统防护、阻断后门等问题,对网络服务进行限制或关闭以及事后的恢复系统等工作。通过两个部分的不断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应急响应的重要作用。

2.3教育培养

人是信息安全的主要力量,其中的知识构造和使用能力对信息安全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强化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时的进行信息安全教育,提升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从而有效的减少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

3总结

篇3

钓鱼网站通常是指伪装成银行或电子商务类的假网站,主要危害是窃取用户提交的银行账号、密码等私人信息,并以此牟利。

钓鱼网站一般通过电子邮件传播,在邮件中提供一个和真实网站仅有细微差别的链接,如真实的工行网站为省略,针对工行的钓鱼网站则有可能为省略。而链接所指向的页面则与真实网站界面几乎完全一致,并要求访问者提交账号和密码。一旦他们获得信息,就会试图从用户的账户中汇钱出去或者收取费用。

目前钓鱼网站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钓鱼网站源代码编写―销售―建立假网站实施钓鱼欺诈―骗取钱财。几年前,建立一个钓鱼网站还十分困难,但是现在每个环节都有专职人员提供服务,只要懂基本的电脑操作,任何人都可以花几百元雇佣这些人建立一个钓鱼网站。

虽然技术含量较低,但就是如此简单的攻击手法,却让“钓鱼者”屡屡得手,受害者更是不计其数。事实上,它主要是利用人们的心理实现诈骗。钓鱼网站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种是假冒抽奖网站,以中奖信息骗取网民钱财,主要特征是以中奖为诱饵,欺骗网民填写身份信息、银行账户等信息;另一种是模仿工行、淘宝等在线支付网页,骗取网民银行卡信息或支付宝账户信息谋财。目前,假淘宝网站、假腾讯网站、假工商银行网站、假中国银行网站占据了钓鱼网站的前四位。

据了解,对钓鱼网站的诈骗行为,工信部和公安部都设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同时一些域名管理机构、注册服务机构以及银行证券类、电子商务类、网络安全类等企业也联合成立了非官方机构―“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但由于钓鱼网站频繁出现,现有的处理机制很难及时有效制止钓鱼网站。对于层出不穷的钓鱼网站,国内反钓鱼网站协调机制和反钓鱼网站综合治理体系的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因此,有效防止“被钓鱼”主要还要靠用户自己增强防范意识,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

首先,不要直接点击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如果你认为电子邮件可能是合法的,但又有些担心,那么可以通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官方网站查询其域名是否真实,也可以通过登录工信部ICP/IP地址/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获得网站的真实信息。

篇4

信息化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在通过信息化促进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而言,在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方面,整体规划存在不足,缺乏从学校整体的通盘规划和设计。同时,部分教师和管理者信息化意识薄弱,对信息化在教学与管理变革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人群信息素养难以支持信息化应用。当前学校数据资产未能得到有效梳理,尚未基于数据开展深入分析挖掘。在信息化建设机制方面,归口管理刚刚起步,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部门职责界定需清晰,部门协作需磨合。在管理信息化的推动方面,仍有部分管理流程尚未明晰,部分管理系统尚未建立。在信息化教育教学方面,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效有待提高,创新教学模式尚在探索之中。教师的整体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信息化手段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深度不足。在基层设施与服务建设方面,IT基础设施有待加强,服务精细化程度不高,服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在信息化建设保障条件方面,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

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为了应对这一系列挑战,我们从学校整体的发展目标出发,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和中期建设与发展目标。学校“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确定了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注重民生改善等一系列发展目标。

基于这个目标,我们从长远着眼,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更为长期的规划,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长期目标。预期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智能化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成熟,应用覆盖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建立并完善新技术支持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自主、泛在和高度个性化学习,形成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模式;形成跨院系、跨学科的科研体系,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完整链条,形成具有领域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孵化出业界影响力的企业;构建学校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实现大数据治理体系,实现各项管理与决策工作有数据、可量化、能预测;提供根据师生个体需求精确定制综合服务,实现主动服务模式。

基于这些长期目标,我们进一步从管理机制、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流程重整、人才培养和决策支持方面提出了信息化建设在最近5年当中需要完成的中期目标。

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从学校层面建立并完善信息化规划和决策机制,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统筹全校各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明确学校各单位在信息化工作中的职责,建立学校信息化建设规程和协作机制,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升级有线、无线校园网络;完成数据中心计算和存储资源升级,提升云计算供给能力;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建设物联网和智能感知基础设施。

在网络安全保障方面,全面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护软硬件系统,杜绝安全隐患,保证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建立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处理。

在管理流程重整方面,根据业务应用和管理需求,由信息化建设管理处协助业务部门提炼业务主线,完善管理流程,形成以业务为核心的跨部门服务系统,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实现更为规范有序的管理。深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基本实现面向师生管理和服务业务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大力推动教学模型变革,借助信息化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教学质量,在全校逐步推广信息化支撑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特色,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实用价值的MOOCs。根据学校应用需求,建设实用型智能教学环境,促进远程教学与交流协作。同时,支持创新创业,通过环境建设、平台搭建和能力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多元化支持。

在决策支持方面,统一各个业务部门的数据标准,便于数据共享和交换。根据学校需要,建立并完善各种数据模型(如教师模型、学生模型、资产模型等)。针对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开展大数据分析,发现规律与趋势,支持科学决策与精准管理。

信息化发展的原则和思路

在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过程当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思路和原则。我们认为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原则是:技术驱动、模式创新、深度融合、流程再造。在信息技术最新进展的支持下,推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促进技术应用与学校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对教学流程、管理流程、服务流程进行重整和再造。

在建设思路方面,我们希望实现以治理促管理、以数据促决策、以素养促教学、以协同促科研、以定制促服务。

以治理促管理,即通过信息环境和系统建设,进一步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明晰主体责权,形成系统合力,探索有效机制,实现“系统治理、综合施策”。

以数据促决策,即利用大数据方法与技术,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建立各类评价与预测模型,实现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

以素养促教学,即通过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人为本,从教师与学生双方向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水平与能力,提高信息化教学支持的有效性。

以协同促科研,即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协作机制设计,促进各学科的打通和互补,构建有民族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创新科研体系。

以定制促服务,即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服务的适应性,针对师生个体进行定制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教育信息化发展架构初探

信息化发展需要学校层面的统筹规划,信息化部门的落实推动,以及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部门的群策群力。目前,我们正在着手构建包含学校、各院系和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支撑体系。

在学校决策层面,我们由校领导牵头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订战略目标,建立机制政策,进行效果评估。

在执行层面,我们成立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处负责具体的规划与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管理处负责根据学校要求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起草相关管理规定,推动具体业务工作,提供各类信息化服务。

在教学层面,由教务处牵头带领各教学单位共同推动教与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探索,并在教务处主导下推动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科研层面,由科研处牵头带领各科研单位共同推出信息化科研系统需求,与信息化建设管理处一起建设科研协作平台,探索信息化科研创新模式,建立科研孵化基地。

篇5

关键词:财务核算中心 内控体系 建设 实践

一、内控制度建设现状与成效

(一)各项内控制度逐步完善

2007年9月中国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成立后,为适应局计财司对财务核算中心的工作要求,针对中国气象局财务核算特点,以内部控制和谨慎原则为基准,着手制定和修订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会计核算与管理组织体系,财务核算中心重新修订了《中国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中国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信息网络业务管理规定》、《中国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稽查监控及内部财务检查制度》、《中国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中国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公务卡报销规定》等制度、办法,编印了《财务报销手册》,进一步完善了财务核算与管理规章制度。

(二)内控制度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财务核算中心成立后,如何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切实防范资金风险,有效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核算中心做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尝试。根据业务特点,开发了财务报销系统,实现了预算执行实施监控,在日常业务核算中建立了包括业务主管、现金主管、出纳、分管处领导对资金盘点与核查的具体方案,开展定期盘点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最大程度地消除安全隐患,严格遵守财经纪律、财务制度,采取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保证基础核算工作的准确完整;积极配合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税务等部门的常规检查,采取召开座谈会、联席会等方式,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制度的实施与落实,用制度规范业务,有效地纠正了不合规的行为,规范了财务核算中心的会计核算。

(三)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实施,需要称职的人员来执行,核算中心成立以来,把提高员工的素质放在首位,采取了许多切实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一是采取形式多样方法,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警示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境界,防范犯罪的范意识;二是完善职工了相关培训制度。适应财务核算中心业务发展需要,开展多层次的业务培训,财务核算中心每年组织举办了会计职称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安排职工参加专业知识培训,组织职工参加计财司、管理局举办的财务业务培训,邀请税务部门相关人员讲解税法知识;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会计职称学习,逐步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在此基础上,财务核算中心内部各处(室)经常举行业务交流、学习,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培训、学习、交流,财务核算中心的会计管理与操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四)财务网络安全体系初步成型

财务核算离不开电算化,财务核算专网的安全运行与病毒防范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专门设置了系统运行维护人员,管理财务专网的安全运行,首先从制度上规范网络管理,一是制定了《中国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信息网络业务管理规定》对财务核算中心信息网络网络管理、统筹协调、规划设计、具体运行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财务核算中心信息管理实行“谁主管谁负责,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人员防范与技术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二是实行专人管理。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财务核算中心信息网络管理、统筹协调、规划设计、具体实施及相关技术支持,各部门确定一至两名网络安全员,协助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网络管理工作,这样层层负责保证财务网络安全运行。三是加强工作人员对网络安全的重视,消除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从思想上认识到防火墙只是作为网络安全策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切实保证财务网络安全运行。

(五)财务会计内部检查和监控进一步加强

内部检查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会计核算进行监督、检查,不仅是强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核算质量,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举措。根据内部控制管理要求,核算中心稽查部门对会计核算定期进行内部检查,开展对中国气象局在京直属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的财务联网监控和稽查工作,在会计核算电子化的前提下,依计财业务系统,通过客户端对日常的财务核算进行监督监控,及时的查看录入系统的凭证,使得财务监督工作能够在不打断日常核算工作之下开展,有效的促进了内部控制的实施;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对各省气象局(含副省级)的财务联网远程监控和稽查工作,通过监控对疑义事项进行甄别,及时了解、核实情况,听取意见,并做好记录。通过对账务核算的监控稽查,一方面加强了对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促进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可疑事项,降低了财务核算的风险。

二、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服务单位内部监督薄弱

2007年9月财务核算中心成立后,整合了中国气象局13个直属事业单位和10家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使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分离,由于会计核算集中到财务核算中心,服务单位与核算中心任务职责划分不清晰,各单位把财务风险防范完全依赖于财务核算中心,大多数单位除做好日常预算、预算进度执行及经费的一般管理外,对于经费、课题等费用支出的监督及资金风险的防范基本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目前许多工作均有核算中心承担。

(二)财务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难度加大

核算中心承担22个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量较大,监督难度加大,虽然核算中心制定的许多内部控制制度,但仅仅制约本单位业务处理,由于财务管理分散在各单位,各单位的经费支出、课题管理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完全统一,核算中心在日常业务处理中要执行各单位的报销政策,会计人员对各单位的情况不太了解,因而对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知情度较低,对经费列支的真实性审核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加大了核算中心的监管难度。其次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脱节。实行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财务核算职能转移给会计核算中心,但资产仍由原单位负责管理。这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脱节的状况势必更加剧资产管理薄弱的问题,如不及时建立健全各种内控及相应的牵制制度、强化资产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损害单位和国家的利益。

(三)会计监督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财务核算中心的基础核算业务均已实现电子化,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计算机技术犯罪具有快速、隐蔽的特点,单纯的事后审计往往难以发挥出防范控制的作用。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要实现有效的内部审计必须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与审计相结合,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因此为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确保财务核算中心正常运转,必须符合一系列适应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要求、又能适应自身实际状况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财务监督体系,强化监督和控制,切实防范核算中心运行中潜在的风险。

三、强化和完善内控系统的措施

(一)健全强有力的内控组织体系

在管理上建立部门独立、业务分离、权力制衡的内部管理机构;建立职工业务技能考核、岗位轮换和政治业务学习培训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机制,激发员工参与内部管理的积极性。在业务管理上, 建立和完善如下监控防线,有效堵塞内部管理漏洞:一是以全体员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为基础,各岗位间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机制; 二是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形成各岗位、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三是充分发挥稽查部门的职责,对各部门、岗位、各项业务进行全面检查监督。

(二)加强以业务操作流程为客体的内控制度建设

根据核算中心业务发展与管理的要求和发展的需要, 及时建立健全包括岗位责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业务操作制度(财务会计控制制度、计算机系统控制制度等) 和相关业务配套控制制度等内控制度, 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得到有效执行,从而形成有效的约束和保护机制。

(三)建立严格的财务会计控制体系, 确保内控信息真实可靠

要充分考虑核算中心的工作性质,在日常工作中应按照规范化原则、制约化原则、安全谨慎原则,坚持岗位定期轮换, 重要物品专人分管( 如财务印章)。

(四)充分发挥内部稽核的作用

一是完善内部稽核的工作范畴,重点是以防为主。内部稽核应以事前、事中、事后稽核相结合, 并以事前预防为主, 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形成前就发出早期预警信号, 以及时防漏堵塞, 查错防弊,防范风险的发生。二是完善内部稽核工作条例、程序和方法。要根据内部管理的要求,对不同业务设定相应的稽核方法、评价标准, 同时, 要建立稽核人员责任制和稽核奖惩制度, 明确稽核人员的职责和稽核检查责任, 并根据稽核的效果质量优劣进行奖惩,从而强化稽核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稽核工作质量,。三是强化实时监控。依托财务网络系统对业务处理进行实时跟踪,将收集的数据实时处理并及时反馈,并把跟踪情况和特殊事件记录在审计日志中,从而形成威慑力,减少内部人员违规操作行为,实现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目的。

(四)加强对计财业务系统的安全控制

篇6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冗余容错

Abstract: so-called power dispatching automation system, by collecting data and monitoring system of the power grid to provide power scheduling staff analysis, control and decision-making.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this stage dispatching automation systems, including system architecture, features, and optimize system performance indicators, technical experience, only the peer reference.

Keywords: power dispatch; automation systems; redundant fault-tolerant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 言

电力系统调度控制的基本任务在于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以质量合格的电能满足用户用电的需要,并使发电成本为最低。传统的电力系统调度控制中心需要采集和处理的数据数量多,实时性差,已无法满足要求。特别是在事故情况下,丧失时机可能就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调度自动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用电子计算机对电力系统进行监视和控制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收集、处理电网运行实时信息,通过人机联系系统把电网运行状况集中而有选择的显示出来进行监控。运行人员可借此统观全局,集中全力指挥全网安全、经济和优质运行。

一、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实现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信息处理、统计计算、遥控、报警处理、安全管理、实时数据库管理、历史库管理、历史趋势、报表生成与打印、画面编辑与显示、Web浏览、多媒体语音报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调度员培训模拟等。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侧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的设计

由于电网规模不断扩大,要求电力调度控制和保护系统必须运行安全、可靠、经济。各级调度中心需要更多的信息,以便及时掌握变电网及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这就要求加大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的设计力度。进行设计时,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在正常运行状态下,采集系统运行数据,显示主接线图,监视设备的状态,显示监控设备的遥测量数据及遥信量状态;在指定时间将数据存档,绘制遥测量运行曲线。二是定值及设定方式的查询与修改,在用户权限内,对历史数据删除,显示并打印查询结果、编制报表。同时,要结合系统运行环境的特点,将显示、存盘部分编成单独的线程;通信部分用特定事件实现;主接线图显示放在窗口完成,用定时器实现。查询也放在窗口完成。系统运行后,自动启动显示、存盘线程;自动启动定时器;自动实现通信;自动打开数据库。

2、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问题

可靠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电网输配电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保证,如何保护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的安全,成为关注的重要课题。首先,要提高网络操作系统的可靠性。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应选用运行稳定、具有完善的访问控制和系统设计的操作系统。笔者认为在目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选用U-NIX或LINUX。不论选用何种操作系统,均应及时安装最新的补丁程序,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其次,注重防病毒。防病毒分为单机和网络两种,因此,必须采用单机和网络防毒结合的防毒体系,及时发现并杀死企图进入内网的网络病毒。第三,防火墙设置。防火墙可以阻断非法的数据包,屏蔽针对网络的非法攻击,阻断黑客入侵。防火墙分为包过滤、状态检测和应用级3种。包过滤技术的速度最快,但安全性最差;应用级防火墙技术的安全性高,但速度慢、需要人工参与;状态检测防火墙技术速度快、安全性高,是流行的防火墙技术。

3、电力调度自动化设备防雷问题

随着电力系统容量的增加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已使用了相当数量的计算机RTU和其它微电子设备。由于一些微电子器件工作电压仅几伏,对外界的干扰极其敏感,而雷电流产生的瞬变电磁场对微电子设备的干扰和损害尤为严重,仍常出现雷害事故,因此电力调度自动化设备防雷问题,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为避免雷害,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应采用“整体防御、综合治理、多重保护”的方针。技术方面,可以使用电源与UPS的过电压保护、载波机过电压保护、接地电阻与屏蔽等技术手段,管理方面,要严格按防雷接地规程办事,应用新技术新装置,采用综合性的防雷措施,确保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

4、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评价标准的建立

我国要根据运行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自行设计开发实施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的经验,尽快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测试评价体系。在具体操作时,系统提供者的经营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对应用对象及现场的熟悉与把握程度、对本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向的熟悉与把握程度程度,以及能提供的培训、文档资料、项目管理、售后服务等均对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有较大的影响,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建立一个科学、全面、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测试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艰巨、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运行、设计、科研、开发、管理等部门的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二、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扩展与应用

从系统造价,运行维护等方面考虑,充分利用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可扩充的优点,实现了较有特色的集控站管理:即在投资很少的前提下,可靠、稳定的实现了集控站管理功能,并且天然地与调度自动化系统无缝结合,便于系统维护。

1、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电力调度中心可能会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系统,比如同时运行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生产管理系统、点能量计费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这里的每个系统又有可能运行多个应用软件。

2、技术智能化发展

在技术发展上,我国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经历了经验型调度和分析型调度,根据调度自动化技术的需求,必将迎来智能调度的大力发展阶段。

三、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向

1、数字化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入,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数字化变电站和数字化电网的研究开发。电网的数字化包括信息数字化、通信数字化、决策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等方面。

2、集成化

集成化需要综合利用多角度、多尺度、广域大范围的电网信息以及目前分离的各系统内存在的各种数据。调度数据集成化就是要实现调度数据的整合,实现数据和应用的标准化,实现相关应用系统的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实现电网调度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从而为实现调度智能化服务。

3、市场化

未来的调度自动化系统需要和电力市场的运营系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传统的EMS和WAMS应用中更多地融入市场的因素,包括研究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安全风险分析理论,以及研究市场环境下的传统EMS分析功能。

4、智能化

智能调度技术采用调度数据集成技术,有效整合并综合利用电力系统的稳态、动态和暂态运行信息,实现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监测与优化、预警和动态预防控制事故的智能辨识、事故后的故障分析处理和系统恢复,实现调度、运行和管理的智能化、电网调度可视化等高级应用功能。

四、结束语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综合自动化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近几年来,综合自动化已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电力工业各部门的注意和重视,并成为当前我国电力工业推行技术进步的重点之一。自动化调度技术的日渐成熟将有助于切实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提高处理事故能力,减少停电损失,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危险品 安全管理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X921 文献标识码:A

1针对极端危机情境的应急演练常态化

1.1 应急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指挥信息系统、应急物质保障、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应急标准体系以及运输、现场通讯保障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规范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公司应急管理工作,提高测井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水平,增强综合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控制次生灾害的发生,保障测井公司员工和公众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特大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维护测井公司的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促进测井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测井公司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以及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和山东省、东营市相关管理规定、应急预案等文件制定了综合应急预案。

发生测井公司级发生放射性、爆炸物品、火灾爆炸、人员重伤死亡以及公众关注容易引发舆情的事件立即上报,时限20分钟以内,每半小时一次持续报告。其他突发事件不得超过40分钟,境外事件不得超过5个小时。

1.2应急演练演练内容

包括测井公司在内的油田各单位应制定年度应急演练计划,按照“先单项后综合、桌面推演与现场实战相结合、循序渐进、时空有序”等原则,合理安排演练的频次、规模、形式、内容、时间、地点以及责任人等。

公司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性应急演练,三级单位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综合性应急(或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成建制四级单位每月至少组织1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各单位应急演练应以相关应急预案或应急处置程序为基础,编制应急演练脚本。演练脚本应体现和执行应急预案所有环节,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目的。

应急演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1)桌面演练:没有时间压力情况下,发现和解决预案中的问题,取得一些有建设性的讨论结果,锻炼演习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问题,此演练是功能演习和全面演习的基础。桌面演练通常在会议室举行,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按照应急预案和标准行动程序,讨论所应急采取的应急行动。讨论问题不受时间限制;采取口头评论形式,并形成书面总结和改进建议。主要特点是口头“走一遍”应急响应的场景,成本低。

(2)功能演练:功能演练是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行动举行的演练活动,可分为单项演习和组合演习,需要调用有限的资源开展现场演习并形成书面报告,目的是为了熟练和检验某些基本操作或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所需的技术和实战能力。

(3)全面演练:全面演练是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开展演练。全面演练一般要求持续几个小时,采取交互式方式进行,演练过程要求尽量真实,调用更多的应急人员和资源,来开展人员、设备及其他资源的实战性演练,以检验相互协调的总体反应和应急能力。

1.3演练资料总结归档

应急演练结束后,演练单位要对演练的组织过程、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形成演练总结报告,存档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演练结束后做好总结,总结内容应包括:

(1)参加演练的单位、部门、人员和演练的地点;

(2)起止时间;演练过程和各相应时间节点;

(3)演练项目和内容;

(4)演练过程中的环境条件;

(5)演练动用设备、物资;

(6)演练效果;

(7)持续改进的建议;

(8)演练过程记录的文字、音像资料等。

2提升对危险品可能引起的社会安全危机的认知

测井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有放射性源、爆炸物品,公司的人员聚集场所多,存在发生工业生产事故、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风险。加强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源分析,排查公司生产、生活、大型活动中,易发、高发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各类施工、活动场所,做好各类事件的危害预测,分析突发事件与各类次生灾害、次生事件的关系、紧密程度,为科学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公司通过宣传和培训,使各单位应将应急培训纳入本单位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年底前编制完成下年度应急培训计划,并上报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

同时各单位应定期开展单位负责人、分管领导、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从业人员等各级各类人员,特别是新入厂、转岗员工的应急培训。

应急培训的主要内容有:

(1)危险源辨识、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分析。

(2)应急救援知识与技能,个人防护、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

(3)应急职责、应急响应及实施程序。

(4)应急设施、设备、器材的性能与使用方法。

(5)应急对策与防护措施。

(6)相关应急预案、应急处置程序。

(7)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章。

测井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会同组织、宣传和培训等有关部门,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向员工和各单位周边公众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普及安全生产突发事件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知识。

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组织测井公司应急培训,内容应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人员、培训效果、培训考核记录等。

3加大危险品管理信息化等安全投入

首先进一步完善危险品动态监管数据库、库区数字化监控系统、生产运行监控指挥系统三大与危险品有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与实时更新,同时由异地数据定时更新保存变为异地数据实时更新保存。其次打造危险品数据采集、数据使用、数据管理三个方面的坚固可靠的信息安全体系,加强危险品管理信息化工作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系统应用安全三个方面的信息安全考核,确保危险品管理信息系统安全。

篇8

辅导员公寓安全工作巡访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始终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着力在“强基础、抓规范、提水平、增实效”上下功夫”,高等学校安全工作面临学生多、难度大、困难多的现实状况,辅导员进驻公寓办公是一种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寓管理的力度,对新时期全面构建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体系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2]9号)明确指出:“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学生公寓安全状况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生公寓是学生一天中在校滞留时间最长的场所,由于人数众多,所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也特别多,防火和防盗是学生公寓最为主要的两大安全任务,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到具体公寓管理人员以及入住学生都必须加强警觉意识。以往学生公寓安全管理机构主要以后勤部门、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组成,随着学生公寓功能的不断完善,学生公寓内其他安全隐患也相继出现,如网络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因此,网络管理部门以及学校医疗等部门也应纳入安全管理部门。各安全管理部门应实行层层责任制,明确职责以及工作内容。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宿舍的管理也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后勤企业化管理模式转变,高校学生公寓逐渐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管理上的分化和弱化。后勤企业聘任员工受客观条件制约良莠不齐,且存在人员流动的情况,部分员工往往对公寓安全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安全检查不深入、不细致,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清除,许多安全制度得不到落实,或落实不到位。

学生生公寓安全状况好坏关系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有较大影响,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学校要加大“三个投入”。一是要投入责任心强的干部管理公寓;二是要投入精力,定期检查公寓安全工作的落实情况;三是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陈旧的消防和防盗安全设施,保证其完备和实用。

二、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办公的必要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职责使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2]6号)明确指出:“在推进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公寓内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行为管理,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主要责任”;《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社政[2004]6号)要求:“要坚决落实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切实选派足够数量的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校学生规模迅速膨胀,导致在校学生在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分化越来越明显,给公寓区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现今在校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自理能力较差,各方面承受能力也较低,在学习、生活、情感以及心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学生公寓区学生教育管理难度明显增大。“独生子女群的出现,给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添加了新的课题”;学生公寓社会化管理后,一些辅导员、班主任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对学生公寓的管理不重视,甚至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出现了多人管而无人管的状况,公寓区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盲点”和管理上的薄弱点,造成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出现漏洞;随着学分制等教学改革的推进,“班级的概念正在逐渐淡化,学生公寓化管理的普及使学生宿舍成为大学校园中最基本的‘单位’”,寝室成为有效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单元,这给公寓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情况。上述问题的出现与存在,反映出没有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人员的介入已不能满足当前公寓区学生教育管理的需要。因此,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

学生公寓是学生自己的家,在家中就应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保证这个家的安全、和谐,因此在公寓内加强对学生自律、自治的管理尤为重要。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高校现有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着数量不足、力量薄弱的问题。加强公寓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让辅导员进驻公寓办公,已成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这不仅有利于弥补和解决公寓区学生教育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将明显改善队伍的素质结构。

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办公取得的成效

自2007年笔者所在单位所有辅导员进驻公寓办公,各学院学生相对集中住宿,相应学院辅导员办公室设在男生公寓一楼,辅导员工作时间内在公寓办公。为指导辅导员切实开展工作,学生工作处制定了《辅导员寝室巡访制度》,要求辅导员定期对所分管学生居住的所有寝室巡访,与在寝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或召开寝室现场会,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合理要求和相关建议,并按程序向学院和有关职能部门反映;深入学生寝室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因上网等原因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学生;检查学生在公寓内学习和生活的情况,督促学生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检查所管理学生的寝室卫生和安全状况;有效控制并及时汇报和处理学生公寓出现的紧急事项和突发事件。

通过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办公,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学生公寓文明、安全、卫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对良好学风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校启动了公寓文明建设年活动,并配套出台了《学生公寓日检周查月评比办法》,

切实推进学生寝室管理的精细化,实现了我校学生公寓环境建设的改变,以转变“寝风”促进“学风”建设,提高辅导员在公寓内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对学生的考评,强化学生遵章守纪意识,引导学生争先创优,辅导员进驻公寓带动了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在公寓内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宿舍文化、网络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公寓内的文化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在辅导员的关心、教育、带动、引导下,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出了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公寓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服务管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辅导员在公寓内带领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强化了学生自律,形成双向管理的良好格局,提高了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实效性。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通过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办公不仅确保了学校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而且在学生公寓实现“四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天候育人)示范作用,保障取得最佳的育人成果,实现了优化学校发展环境的愿景。

参考文献:

[1]邱悦颜.论大学生公寓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10,(3):176-178.

篇9

众多城市已经着力开展视频监控集中管理系统的建设,即对一个城市作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从而使城市视频监控系统运行得更加高效、可靠。发挥更大范围的作用,以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实现科技强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提供联动及预案措施,以应对各种活动、事故、案件、自然灾害等进行快速处理。

只有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视频监控管理系统,才能够使政府管理部门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及应急预案,提供科学的分析手段,实现防患于未然。对城市突发时间具备快速反应能力,提供事后查询及分析的数据、资料,为城市的应急管理体系及管理水平提供有效保障。

城市视频监控管理系统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基础。

“平安城市”数字视频集中管理系统化科技手段为直接战斗力,整合各种资源以适应城市应急保障制度,是打造“平安城市”的必行之路。

第二章“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需求分析

2.1“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需求

a)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联网系统,构建省厅市局区分(县)局派出所多级视频监控图像传输联网的社会治安动态视频信息综合管理的数字平台

b).对商业区道路路口监控:通过设置在各主要路口的监控点,对整个道路的交通情况、人员流动情况以及治安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各监控现场的实际情况,有效的预防各类案件的发生,并对各个监控点进行全程的录像,从而为日后的事件取证提供一个有力的依据。

c)对城市道路卡口的监控:通过设置在城市道路卡口的监控点,实时的监控车辆出入情况,为特殊情况下的围堵创造一个条件,从而为平安城市的建设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d)对娱乐场所监控:通过设置在个娱乐场所的监控设备,实时的了解个娱乐场所内的实际治安情况,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并且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效的了解事发现场的实际情况,从而为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提供第一手的现场资料,并为突发事件的事后复核提供一个有效的依据。

e)对其它重要治安点的监控:对于各级政府部门、行政部门、各级行业的主管部门等重要防范区域,通过设置在其主要重要部位的前端监控点的实时监控,为其的日常工作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从而为“平安城市”的构建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

f)对各社会单位的安防管理:社会治安监控系统需要涵盖社会众多场景和领域,包括:1)金融、文博、涉抢防爆和剧毒化学等重点单位;2)关系国计民生的水、电、气、核电站等重点部位;3)公共复杂场所、治安复杂区域、大型广场、民用街区、居民住宅小区;4)大型活动的现场;5)各类学校、幼儿园等,从而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平安城市”。

g)对原有监控系统的接入:合理有效的利用各监控现场原有的监控系统,并通过相关的方式方法实现统一管理平台下的联网运行,从而为平安城市的具体操作提供一个殷实的经济基础,在有限的资金预算范围内发挥联网安防系统的最大性能,从而为平安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更有力的“技防”支持。

2.2“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需求分析

结合上述的“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需求的描述,整个“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必须具备如下的特征。

第一:“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必须具备如下系统组成特性,包括:1)必须具有强大的接入能力,以实现大规模、大范围的监控点覆盖;2)必须支持灵活的接入方式,以适应各个监控点网络传输条件的差异性;3)必须能够整合已有的、分散的各个监控网络,以保证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4)必须具有集中管控功能,以保证整个系统可控制、易管理。

第二,“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需要完成各类应用的整合与调用,包括:1)监控图像的录制、存储与点播;2)已有报警系统的视频联动改造;3)与110、119等报警系统的联动;4)GIS系统的融合;5)GPS系统的结合;6)图像识别、移动侦测等。这要求系统必须具备灵活的扩展能力和强大的整合能力。

第三,“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需要结合分级、分层、分权的管理机制进行图像资源的合理化调用,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用户对图像资源的使用权限、优先次序是不同的。这要求系统必须支持分层组网架构,且具有灵活的用户管理能力。

第四,作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需要保证资源的保密性、运行的稳定性,因此系统必须具备可靠、强大的安全特性

综上所述,通过“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的建立,能够。。。。。。

第三章“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系统组建分析

3.1系统构建分析

3.1.1系统构建面临的问题

3.1.1.1地形地貌:“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最终是一个跨地域、跨行业、跨应用的立体的、全方位的一个综合性治安防控网络,其各基层单位、各现场监控点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离散分布的,而且区域跨度较大,因而采用什么样的技术、产品来构建既定功能的安防系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3.1.1.2建设规划:“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的规模化决定了其不可能所有需要监控的现场系统一次性全部安装到位,在建设规划中,通常会将整个基础建设分为若干个阶段,根据规划,逐个的对各个阶段的基础设施进行安防项目的建设,因而如何将后续阶段的安防系统无缝的合并到已有的系统中,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3.1.1.3建设预算:建设一个完善的安防系统,不能建立在无限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如何在有限的建设预算内,实现我们既定要求功能的系统,并且建设完成后的系统能够与“平安城市”的发展趋势相吻合,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3.1.1.4管理要求:一个完善的安防系统包含了若干个不同功能的子系统,如何将多个独立控制的子系统统一在一个平台上,为日常的管理过程提供一个可操作性更强的方式,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3.1.2解决方案

从前面的需求分析、系统构建面临的问题分析来看,“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将涉及非常广泛的视频监控技术领域,包括早期的模拟监控到后来的数字监控、网络监控以及现在的智能监控。而作为整个系统的传输、控制以及管理中心的监控平台,必须采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者融合的新一代视频监控技术。

首先,它必须是一个数字化的监控平台。

模拟监控技术起源于90年代初及以前,图像的传输、显示以及存储均依赖于模拟信号处理技术,它具有传输距离有限、信号易受干扰、应用不灵活、无法集中管理等特点,因此仅适合接入端的信号采集或局部联网应用。尽管视频光端机的出现解决了模拟监控信号的传输距离等问题,但又带来线路成本高、浪费资源等缺点,而且仍然没有解决应用不灵活、无法集中管理的问题。

而数字监控技术通过不断发展的高效视频编解码压缩技术(如H.264),可以在已有的各类数字传输网络上以非常低的带宽占用实现远距离传输,而且可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实现灵活、丰富、广泛的多媒体应用,对图像的观看可以利用计算机、监视器等各种手段。另外,随着数字信号处理和嵌入式设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类数字编解码设备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廉、功能会越来越丰富。

其次,它必须是一个网络化的监控平台。

早期的数字监控系统具有本地化特征,由视频编码器或DVR(硬盘录像机)构成的整个系统类似于一个个信息孤岛,用户需要在PC机上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或通过IE浏览器分别登录这些孤岛,才能完成图像的观看与控制。一方面,操作不方便、应用很不灵活;另一方面,无法集中管理与控制这些孤岛。而网络监控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现状,它以网络化的信号传输与控制为依托,以数字化的视频压缩、传输、存储和播放为核心,通过设立中心监控平台实现对系统内所有视频编解码器及DVR等设备的集中管理与控制,用户仅需通过IE浏览器登录中心监控平台,即可实现全网中各个监控点的控制和图像的调用与浏览。中心监控平台与视频编解码器及DVR等设备间的通信完全依赖于网络化的协议机制。中心监控平台的实现既可以采用简单的PC或服务器。

最后,它必须是一个智能化的监控平台。

单纯的数字化、网络化视频监控技术仅仅解决了传输与控制的问题,而要实现真正的综合治安防控还必须依赖智能化的监控平台技术。智能化的监控平台以网络化传输、数字化处理为基础,以各类功能与应用的整合与集成为核心,实现单纯的图像监控向报警联动、GIS、GPS、流媒体、图像识别以及移动侦测等应用领域的广泛拓展与延伸。

3.2系统应用技术分析

在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的组建过程中,其整个系统的建设载体是网络,在最早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所采用的压缩技术、网络及网络安全性等多方面原因,曾造成数字化安防系统会严重影响网络运行的不良影响。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上述的疑屡早已得了解决,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3.2.1数字压缩技术的分析:H.264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共同提出的继MPEG4之后的新一代数字视频压缩格式,它即保留了以往压缩技术的优点和精华又具有其他压缩技术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代表了当前业界最先进的视频压缩技术。它具有如下特点。

1.低码流(LowBitRate):和MPEG2和MPEG4ASP等压缩技术相比,在同等图像质量下,采用H.264技术压缩后的数据量只有MPEG2的1/8,MPEG4的1/3。显然,H.264压缩技术的采用解决了视频流在网络传输中占用带宽高的问题,H.264压缩技术的理论传输带宽占用值仅为125Kbps。

2.高质量的图象:H.264能提供连续、流畅的高质量图象。

3.容错能力强:H.264提供了解决在不稳定网络环境下容易发生的丢包等错误的必要工具。

4.网络适应性强:H.264提供了网络适应层(NetworkAdaptationLayer),使得H.264的文件能容易地在不同网络上传输(例如互联网,CDMA,GPRS,WCDMA,CDMA2000等)。

3.2.2传输载体的分析:VPN(VirtualPrivateNetwork)即“虚拟专用网”,是一种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它通过在网络层使用专门的加密和认证算法,在公共的网络(Internet)上构建起用户自己的安全通道。VPN在实现如同专线一样传输效果的同时,还可以为用户带来更高的安全性、更大的网络带宽和更低的网络构建与运行费用。目前VPN技术已经在全社会各行业广泛使用,

3.2.3网络安全性的分析:网络安全保密可以通过密码技术来实现。密码技术是目前实现网络安全的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实际上,数据加密作为一项基本技术已经成为网络通信安全的基础。一个网络系统经过加密后进行通信,不但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搭线窃听和入网,而且也是对付黑客软件的有效方法。

根据密码算法所使用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否相同、能否由加密过程推导出解密过程(或相反),可将密码体制分成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

1、对称密码体制是加解密双方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解密,最著名的对称密码算法就是DES及其变形3DES。对称密码算法的优点是有很强的保密强度和较快的运算速度,缺点是加解密密钥相同,要求密钥必须通过安全的途径交互,因此产生了密钥管理的问题;

2、非对称密码体制是加解密双方使用不同的密钥进行加解密,并且两个密钥之间几乎不可能相互推导。最著名的非对称算法就是RSA算法。它的优点是密钥管理简单,适应了网络的开放性要求,缺点是算法复杂,运算速度较慢。

这两种密码体制的优缺点都是很明显的,在很多场合下都是需要将两种密码算法结合起来使用。譬如先通过使用非对称密码算法认证对方的身份并协商出一个只有双方掌握的密钥,然后由这个密钥来加密保护真正的数据通信。

VPN系统的技术实现是基于IPSec标准的第三层隧道协议。相对于以PPTP,L2TP等为代表的二层隧道协议,第三层协议更加安全,更加容易扩展,效率也更高。

IPSec是一组开放协议的总称,它给出了应用于IP层上网络数据安全的一整套体系结构,包括网络安全协议:AuthenticationHeader(AH)协议、EncapsulatingSecurityPayload(ESP)协议,密钥交换协议:InternetKeyExchange(IKE)协议,用于验证及加密的一些算法等,用以提供访问控制(AccessControl)、数据起源的验证(dataoriginauthentication)、数据内容的机密性(Confidentiality)、抗重播保护(Anti-replay)、无连接的完整性验证(connectionlessintegrity)、以及有限的数据流完整性验证(aformofpartialsequenceintegrity)等服务。

3.2.4综述:从技术的先进性、运行的可靠性、网络的安全性、操作的适用性、系统的扩展性和建设的可行性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建设以内/外报警监控网络为依托的远程报警监控信息平台,是构建以科技为支撑的城市现代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在技术实现上的择优选择。

第四章技术方案

4.1设计依据:

本方案的设计根据甲方常规要求,并符合以下设计规范要求:

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GBSOl98—94《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A/T74—94《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GA/T75—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B32/T367—1999《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

相关产品厂商技术手册;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

“社会公共安全设计标准”

4.2设计规划

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是集安全防范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视频传输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庞大系统。它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体系,系统采取独立建网,资源共用、联网运行、信息共享的建设方式和自下而上、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建设步骤,用两年时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网络包括两方面的建设内容。第一是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主要涉及有公安机关市、县、所三级报警监控中心建设;三口(城际间出入口、重点路口、治安卡口)三区(案件高发区、商业中心区、金融集中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公共场所、隧道桥梁、交通要道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第二是社会报警监控技防网,主要包括风险单位、要害部门、娱乐场所、居民小区等,并接入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同时,扶持有经济技术实力的专业报警监控服务运营企业,通过两网融合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完成对整个城市的视频监控覆盖。

4.3视频监控报警系统结构图

根据实际的管理及使用情况,整个“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分为三级结构、逐级管理、独立运行。一级中心市级管理中心平台、二级中心县级服务平台、三级中心派出所级服务平台。

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中,以不同的功能、地域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在每个区域中,设置一个控制中心(弱电机房、区域值班室、或多媒体箱),各个区域内的视频监控点通过同轴电缆或光传输方式将视频信号进行汇总,然后进入到各派出所中的矩阵型数字硬盘录像机中,在市局总控中心和县局二级中心内,设置IP数字矩阵切换控制主机、网络集群管理平台,通过TCP/IP网络,将各派出所内的矩阵型数字硬盘录像系统和总控中心及二级中心内的IP数字矩阵切换控制主机和网络集群管理平接在一起,依托于IP数字矩阵的视频还原功能、IP数字矩阵的控制管理功能,从而实现各县局二级中心和市局总控中心对于各监控现场中各前端监控点的全方位监视功能。对于防盗报警系统,采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解决思路,各报警探测点采用多线制或总线制的方式传送到各分控区域内的控制中心中接入到区域报警管理主机中,区域管理主机通过IP转换设备将各类信息数字化后传送到总控中心内的综合安防管理平台中,依托于直观的多媒体显示方式,将各类报警信息实时的显示出来,同时依托于网络,在综合安防管理平台上,对各分控区域内的报警设备的状态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借助与综合安防管理平台,依据约定的相关协议,实现防盗报警系统和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之间的智能联动。

其中社区警务室需要与其所在的派出所通过光纤实现百兆光纤联网(新建),派出所至县局二级中心利用现有的TCP/IP专网联网,县局二级中心和市局总控中心利用现有的TCP/IP专网联网。所有监控点通过光纤、光端机或者同轴电缆以模拟图像的方式分别接入监控分中心的监控主机,所有监控图像不直接接入分局监控中心,而是通过现有的派出所——分局的百兆光纤网已数字化图像接入分局监控中心,分局监控中心通过网络可以调看各派出所所有监控图像中的任一路图像。非公安的监控中心,采用光端机进行光纤复用,将多路图像信号以模拟图像的方式传输到派出所或社区警务室,再由派出所或社区警务室将图像进行数字化。

4.4系统结构说明:

4.3.1各派出所监控子系统

派出所中心负责浏览本级平台设备的图像,如其辖区重点单位、要害部门、主要出城卡点,主要社区等等。

在发生报警时,派出所中心接收由二级平台转发过来的报警信息,值班警员根据现场报警信息和事件发生地图像复核报警的真伪,并根据事件的性质出警。同时值班警员通过现场摄像机可观察社会面的情况。

4.3.1.1前端监控点:摄像部分是监控系统的前沿部分,是整个系统的“眼睛”。根据整个治安电子防控工程建设的要求,对于一般监控点,为满足24小时监控需要采用红外摄像机,个别交通治安枢纽要道以及监控范围较广的场所则采用一体化智能快球。

全方位监控点:采用彩色/黑白一体化智能室外球型摄像机(注意:建议选用水平转动速度在1800/S以上的变速高速智能快球),分辨率480线以上,270倍变焦,水平转动速度在0-150/S变速,128个预置位;可以在白天或光线好的情况下输出彩色图像,在光照不好或晚上星光的情况下自动转换为黑白图像,从而在不同情况下,在控制中心均能够看的清楚现场情况;根据一体化智能球型摄像机监控的具体场景,能够依托智能球机的预置位功能,设置若干个预置点,从而在有情况发生时,能快速的将摄像机切换到事发现场,从而及时了解现场发生的情况。

4.3.1.2传输系统:基于各摄像点的分散以及复杂的地形,我们采用汇接局集中传输的模式来对前端绝大部分摄像点进行视频与控制信号的传输,即在各个社区监控中心范围内,以小片区域(半径不大于400米的圆形区域)划分各个摄像点,把就近的几个摄像机的视频点通过同轴电缆集中传输到某个汇接局,然后在汇接局,通过一路或者多路数字单模光端机,把附近区域的摄像点通过光纤集中统一传输到相应的社区监控中心或派出所监控中心。这样一来,不但节省了整体系统的建设成本,而且集中传输模式便于管理与维护,考虑光纤传输的特点,视频图像质量及稳定性均达到视频点对点的传输要求和优势。

4.3.1.3派出所监控分中心:在派出所分控中心内,根据具体的各前端监控点的数量及派出所分控中心内的查看及管理要求,设置矩阵型数字硬盘录像系统,各前端监控点的信号(视频信号、报警信号)进入控制室后接入到矩阵型数字硬盘录像系统中,同时输出显示到相关的显示设备上,从而完成现场闭路电视监控子系统的系统组建。

4.3.1.4防雷系统:作为“城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其负责了整个城市治安防范的功能,因而其自身的安全性也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问题。现代的安防监控产品均系微电子化产品,这些监控设备具有高密度、高速度、低电压和低功耗等特性。其对各种诸如雷电过电压、电力系统操作过电压、静电放电、电磁辐射等电磁干扰非常敏感,这就使得监控系统设备极易遭受雷击/过电压破坏,其后果可能会使整个监控系统运行失灵,并造成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和安全方面的风险。为了能够准确、有效地提供安防监控系统的防雷解决方案,我们首先应准确了解安防监控系统的系统构成,进而,准确分析安防监控系统遭受雷击损害的主要原因以及可能的雷击过电压的入侵途径。在此基础上,选用合适的防雷保护装置,研究和探讨信号、电源线路的合理布放,明确屏蔽及接地方式,方可给出准确的、系统的防雷解决方案。有效提高安防监控系统的抗雷击过电压干扰能力,优化系统的整体防雷水平。

安防监控系统遭受雷击损害的主要原因

直击雷

A、雷电直接击中露天的摄像机上,直接损毁设备;

B、雷电直接击在线缆上,造成线缆熔断、损坏。

雷电侵入波

安防监控系统的电源线、信号传输线或进入监控室的其它金属线缆遭到雷击或被雷电感应时,雷电波沿这些金属导线/导体侵入设备,导致高电位差使设备损坏。

电磁感应

当附近区域有雷击闪络时,在雷击落实通道周围会产生强大的瞬变电磁场。处在电磁场中的监控设备和传输线路会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以致损坏、损毁设备。静电感应:当有带电的雷云出现时,在雷云下面的建筑物和传输线路上会感应出与雷云相反的束缚电荷。这种感应电荷在低压架空线路上可达100kV静电电位,信号线路上可40-60kV静电电位,一旦雷云放电后,束缚电荷迅速扩散,即引起感应雷击。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引发的雷击现象均称为感应雷,又称二次雷。它对设备的损害没有直击雷来的猛烈,但它要比直击雷发生的机率大得多,有统计显示,感应雷击约占现代雷击事故的80%以上。

地电位反击

直击雷防护装置(避雷针)在引导强大的雷电流流入大地时,在它的引下线、接地体以及与它们相连接的金属导体上产生非常高的瞬时电压,对周围与它们*得近却又没与它们连接的金属物体、设备、线路、人体之间产生巨大的电位差,这个电位差引起的电击就是地电位反击。这种反击不仅足以损坏电器和设备,也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或火灾爆炸事故。

结合上述的分析,对于各现场所辖的室外监控点,考虑到其均在室外工作,从系统的稳定及安全角度考虑,在本设计方案中,对于每一个室外监控点,均考虑防雷处理,并且在前端及控制中心内,实行双向防雷处理。对于一体化球型监控点,从防雷的严密性角度考虑,对其实行三重防雷处理,一是对其供电线路进行防雷处理、二是对其视频传输部分进行防雷处理、三是对球型摄像机的485控制线路进行防雷处理;对于固定监控点,对其实行两重防雷处理,一是供电线路的防雷处理、二是视频传输线路的防雷处理,从而为整个系统的稳定工作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

防雷手段

A、同轴电缆传输监控系统:雷电防护重点在于传输电缆的两端线路接口防护及传输电缆自身的保护;

B、双绞线传输监控系统:雷电防护重点在于,前端及终端的电源防护及双绞线接口防护;

C、光缆传输监控系统:雷电防护重点在于,前端及终端的电源防护及光缆自身屏蔽铠层及加强筋的防护;

4.3.1.5供电系统:摄像机的常用电源伏值为12V或24V的低压交直流电源,线路的压降损耗比较明显,因此应尽量避免线路远距离传输,而导致压降过大,造成摄象机的工作性能不稳定或图像质量受到影响。由于快球一体化摄像机消耗的电流较大,应采用直接220VAC供电到前端摄像机处,然后再使用变压设备降低到工作电压24VAC供电。

因此综合考虑合理利用现有通信配电线路管道、道路用电的配电资源、工程施工、取电的便利等因素,本方案考虑采用分布式就近分片集中供电模式:分布式就近分片集中供电模式。片区大小可以是一个监控点,也可以是靠近的几个监控点组成,片区汇聚点具置及覆盖区域(即多少监控点)依据现场查勘来定。原道路配电、公共照明有冗余的点,并能负荷片区设备用电的,可以和片区共用一个电源源点,并加装独立的空气开关,进行用电的分配隔离,通过管道和电缆将电源分别引到摄像机等前端设备。如果没有冗余的配电取电点,需要另行敷设专门的供电线路,加装配电箱、空气开关,再将电源线缆引到前端摄像机使用。

因治安监控系统管理面积大,较分散,所以前端设备供电可能会迁涉到相关部门,需要很好的协条与配合。另外,取电工作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必须由相关部分做相应论证工作,以保证前端设备工作的可靠性。

4.3.1.6接地系统

4.3.2县(市、区)局指挥中心

在县(市、区)控制中心内,依据整个系统的功能要求和管理要求,设置HG2116-D00系列IP数字矩阵切换控制主机(目前单台IP数字矩阵切换控制主机的最大输出路数是24路,如果中心需建立的屏幕墙显示的窗口超过24路,可采用IP数字矩阵主机多台叠堆的结构)、VideoManager网络集群控制管理平台,SIMS1000SE综合安防集成管理平台,各IP数字矩阵主机和各管理平台接入到以太网中,从而与各现场安防子系统组成一个完整的安防系统。

其负责本级平台设备的管理和分配,如辖区重点单位、要害部门摄像机,辖区出城卡点,主要社区等等。

在发生报警时,向报警点辖区派出所发送报警信息,同时在本级平台对报警进行复核,确认报警真实后向市局平台发送报警信息和图像信息。

4.3.3市公安局总控中心

在市公安局总控中心内,依据整个系统的功能要求和管理要求,设置HG2116-D00系列IP数字矩阵切换控制主机(目前单台IP数字矩阵切换控制主机的最大输出路数是24路,如果中心需建立的屏幕墙显示的窗口超过24路,可采用IP数字矩阵主机多台叠堆的结构)、VideoManager网络集群控制管理平台,SIMS1000SE综合安防集成管理平台,各IP数字矩阵主机和各管理平台接入到以太网中,从而与各现场安防子系统组成一个完整的安防系统。

其负责直接连接到本级平台设备的管理和分配,如市交警道路监控、市重点单位、要害部门、高速公路出入口、国道收费口、治安卡点、主要社区监控点的图像等。在发生报警时,接收来自分局级平台的报警和图像信息。

4.3.4网络客户端系统

在相关领导的办公电脑上,安装相关的专用电子地图版客户端软件,即可组成网络客户端系统。依据不同的使用习惯,INANTER提供了另外两种的客户端控制模式:IE浏览器和专用4画面客户端,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4.3.5系统工作流程

报警触发:报警触发源位于各前端报警和监控系统(点)。报警触发后,报警信息和现场图像信息首先传输到派出所、所属分局中心平台。在分局中心进行报警复核,如果确实发生报警,分局根据现场报警的级别按照事先预定的工作流程处理报警,同时根据事件的性质决定是否向市局中心转发图像。

预案形成:市局、分局将根据需要制定预案,并提供预案触发条件。这些预案将以软件的方式存储在市局、分局平台中。

报警点地理信息定位(GIS):在城市远程视频监控报警信息服务系统中的一、二级管理平台均安装有城市电子地图GIS系统。在发生报警时,系统会自动提示报警点的地理位置。

用户管理:系统对登录系统的用户施行分级管理。每一级管理平台负责对其下属的用户进行管理,分配浏览、回放以及报警响应权限,中央管理中心具有最高权限。

登陆用户验证:各级管理平台平台将根据其身份确认是否允许登陆,在确认无误后将为这个用户颁发数字签名,并在平台内所有管理中心。

管理员验证:一、二级平台管理员首先通过活体指纹验证,通过后再进行用户名和密码验证,在中央管理平台上建立管理员认证中心。

超级管理员认证:在中央管理平台设置三个超级管理员。一个超级管理员的所有的操作必须同时由另外2个超级管理员同时签署方能生效。

4.5系统整体功能描述

1、采用先进、成熟的网络视频技术,可以实现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和所有监控报警单位的视频报警联网,并为入网客户提供远程可视化管理服务。

2、系统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建设方法。点是重点路口、单位、区域;线是重点行业、街道、线路;面是派出所辖区域,实现全市联网。

3、视频图像经数字化压缩通过ADSL传输与采取光纤模拟信号接入方式相比较,资金投入将大大降低,信息共享水平却大大提升。

4、多种功能融为一体,通过将视频报警、远程管理、图像传输以及语音对讲功能融为一体,实现了自动电子巡检,随时发现设备故障,能及时提供远程技术支持。

5、视频复核,通过对用户报警进行远程视频复核,保卫部门、派出所、分局、市局四级直通联动报警,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报警误报率。

6、安全可靠,系统实施内网、外网严格物理隔离,视频信号在省厅落地上传,在确保公安信息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内外网视频资源共享。

7、资源共享,被授权的政府其它相关部门可以共享平台内已有的资源,不必再建立自己独立的视频监视网络。

8、提供可视化基础,为城市应急系统提供可视化基础,是未来城市应急平台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9、网络运行实行专业化管理,系统可实现无限制扩展,管理软件依据实际需求可升级换代,能确保系统在技术上始终处于领先状态。

10、所有信息均以数字化数据形式通过以太网络传输,有效利用了TCP/IP网络资源,大大降低了系统布线的工作量及系统维护量,系统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又可充分节约投资成本;

11、分布式多级控制结构,整个系统具有组网灵活、扩充便利的显著特点,不仅符合现代控制理论,且具有强大的发展和升级潜力;

12、系统既涵盖了传统安防系统的所有功能,又具备传统安防系统无法比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多媒体可视窗口显示效果以及直观简便的操控能力;

13、引入全新的数字矩阵监控概念,将所有通过以太网相连的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各个控制子系统虚拟成一个结构灵活、组合方便、功能完整的大型矩阵控制系统,可以任意在网络内的任一场所建立多个总控管理中心、分控管理中心,并可完全与模拟监控系统一样在每个管理中心建立切换显示的屏幕墙;

14、安防系统的各种信息均采用网络传输、数字化形式存储,各种信息通过内部局域网络共享,因此非常便于用户进行综合管理系统的进一步集成;

15、采用纯数字结构,符合信息化数字安防建设的发展要求,适应新形势下社会需求;

16、系统浓缩了多项现代科技精华,这种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系统体系结构;

4.5系统分项功能描述

4.5.1派出所控制中心

4.5.1.1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矩阵型数字硬盘录像系统)

硬盘录像功能

■视频和音频的实时显示、记录和网络传输一个系统主机可同时处理最多36路音视频源,可同时实时显示/记录/回放,并可同时通过各种网络进行传输。

■灵活方便的录像资料回放工具系统支持按摄像机通道、驱动器、录像文件类型、按时间等多种条件进行录像文件的模糊查询。系统内嵌一个独特的播放列表式录像文件播放器,用户可以将一批需要回放的录像文件一次性添加至当前播放列表中,进行顺序播放或任意点击播放。

■抓拍、打印功能系统实时监控图像和录像资料回放时可在线抓帧存储,并可直接浏览或输出打印成照片,便于提供证据。

■报警提前预录在报警发生时(图像动态侦测或外部报警),系统不仅能对报警发生后一段时间的现场情况进行录像,还能将报警发生前一段时间的报警现场图像记录下来,预录时间10秒到3分钟可调,确保报警现场录像资料的完整性。

多种报警系统接入与多媒体管理功能

■多媒体报警管理功能外部报警支持手动和按时段自动撤布防等形式,支持中文详细报警信息显示与报警电子地图及多媒体音响语音提示等,报警生成历史记录并可随时查询。

■多种报警联动输出控制形式报警联动录像、报警切换单画面、报警自动调用外部连接快球预置位、报警弹出电子地图、报警联动控制外部连接矩阵自动切换、报警信息与对应联动摄像机图像向指定IP客户端上传或转发、报警联动输出打开外部灯光等一系列复杂联动动作。

■报警联动输出的自动/手动控制功能对于外接的ACP16-16报警控制器,系统支持输出继电器的报警联动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的功能。

■视频会议功能任意客户端、DVR、数字矩阵、VideoManager管理软件之间均可作为一个主/分会场发起或加入视频会议中。

数字矩阵切换功能

灵活的矩阵模式控制功能能够以摄像机名称列表和电子地图中摄像机图标的方式灵活的实现模拟矩阵系统所特有的功能:

在单个监视器任意调看任意摄像机图像

将系统中任意个摄像机编成任意个序列,可以很方便地在任意一个指定的监视器上顺序切换

全方位摄像机的全功能控制,支持串口接入PELCO-P协议的快球控制键盘进行变速控制。

实现多种画面分割形式的模拟视频输出显示功能系统不仅允许多画面序列调看,实现多路图像多画面分割形式同时显示在一个监视器上,还可以进行多画面群组切换,实现多个序列以多画面分割的形式在一个监视器上自动群组地切换。

基于对图像的数字处理可以在实现视频切换的同时,对图像进行很多处理,比如叠加字符、叠加图像,区域遮盖等。

多媒体可视窗口与智能化综合控制功能

综合的多媒体控制管理功能,操作简便、直观、灵活依托于多媒体操作窗口,仅需用鼠标简单的点击界面中的按钮、快捷工具、中文名称或电子地图上的图标,即可以直观的进行摄像机的调看、控制、模拟矩阵系统的切换和控制等。

多层电子地图系统支持多层电子地图控制管理的功能,可设置若干级主图和子图,支持各级地图中的关联点跳转操作。

高度集成的智能化功能MatrixDecode(即MD)数字矩阵切换控制系统,依托硬盘录像系统本身完善的智能联动功能,能够实现报警后电子地图的自动弹出功能、报警后关联图像的屏幕墙全屏显示功能、报警关联通道的自动联动录像功能等。

4.5.1.2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嵌入式数字硬盘录像系统)

硬盘录像功能

■视频和音频的实时显示、记录和网络传输一个系统主机可同时处理最多16路音视频源,可同时实时显示/记录/回放,并可同时通过各种网络进行传输。

■灵活方便的录像资料回放工具系统支持按摄像机通道、驱动器、录像文件类型、按时间等多种条件进行录像文件的模糊查询。

■报警提前预录在报警发生时(图像动态侦测或外部报警),系统不仅能对报警发生后一段时间的现场情况进行录像,还能将报警发生前一段时间的报警现场图像记录下来,预录时间10秒到3分钟可调,确保报警现场录像资料的完整性。

■多种报警联动输出控制形式报警联动录像、报警切换单画面、报警自动调用外部连接快球预置位、报警信息与对应联动摄像机图像向指定IP客户端上传或转发、报警联动输出打开外部灯光等一系列复杂联动动作。

■视频会议功能任意客户端、DVR、数字矩阵、VideoManager管理软件之间均可作为一个主/分会场发起或加入视频会议中。

实现多种画面分割形式的模拟视频输出显示功能系统可以实现多路图像多画面分割形式同时显示在一个监视器上,还可以进行多画面序列切换。

基于对图像的数字处理可以在实现视频切换的同时,对图像进行很多处理,比如叠加字符等。

4.5.2分局控制中心管理系统

4.5.2.1系统功能描述(IP数字矩阵功能描述)

显示、录像与回放功能

采用纯硬件解压缩结构,一台矩阵完成最多24路网络视频和音频的实时显示

支持手动和自动录像模式

支持本机与远程DVR主机录像文件回放

支持远程回放,可按通道、现场监控主机名等多种形式检索

报警接收与多媒体管理功能

报警多媒体管理功能

支持中文详细报警信息显示与报警电子地图

多媒体音响声音提示

报警生成历史记录并可按时间、报警主机、报警防区分类或交叉查询

报警联动功能

收到报警后声音或语音提示

收到报警后弹出电子地图

收到报警后在指定监视器上自动弹出前端报警现场图像

报警自动调用外部连接快球预置位

收到报警后将报警信息向指定IP的DVR转发

数字矩阵切换功能

能够以摄像机名称列表和电子地图中摄像机图标的方式灵活的实现模拟矩阵系统所特有的功能

在单个监视器任意调看任意摄像机图像

将网络中前端数字主机连接的任意个摄像机编成任意个序列,可以很方便地在任意一个指定的监视器上顺序切换单个序列

多画面序列调看,实现多路图像同时多个监视器上一次性调看显示。

多画面群组切换,实现多个序列在多个监视器上自动群组地切换显示。

全方位摄像机的全功能控制,支持串口接入快球控制键盘控制

多媒体可视窗口与智能综合控制功能

综合的多媒体控制管理功能,操作简便、直观、灵活

系统支持多层电子地图控制管理的功能,可设置若干级主图和子图,支持各级地图中的关联点跳转操作。

在软件界面上打开单个窗口进行图像调看,并可方便地控制全方位摄像机的各种动作。

在矩阵连接的VGA显示器上以多画面分割窗口全屏显示所有矩阵监视器输出的图像

篇10

一、2016年金融业发展状况

2016年中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中国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GDP增长保持在6.7%,CPI上涨2%,均在政府目标区间。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开放,支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2016年,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和审慎监管,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为应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2016年我国货币政策“稳”字当头。在总体稳健的基调下,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保持政策灵活适度,注重稳定市场预期。针对外汇占款下降形成的流动性缺口,考虑到准备金工具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效应且信号意义较强、受到的制约较多,央行更多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提供流动性,保持了流动性合理适度和利率水平的基本稳定。上半年,在稳增长要求下仍较为宽松,年初降准一次;后转向以高频的公开市场操作和MLF、SLF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为主。下半年,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防风险,表现在流动性投放总量控制和结构上“锁短放长”。2016年12月未,广义货币(M2)余额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狭义货币(M1)余额48.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上年多2.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44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总的来看,货币总量和利率水平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相匹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主要针对系统性风险,着力平滑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目标是保障金融体系稳定性。2015年底,央行提出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2016年以来,为了更好地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央行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同时,央行进一步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

三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2016年以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初步建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弹性增强,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随着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人民币全球接受程度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央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2016年以来,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基本形成;配合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央行和相关部门着力培育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国债收益率曲线和贷款基础利率(LPR)等为代表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2016年,我国金融业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银行业改革逐步深化。2016年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了银行“十三五”良好开局。支持“三去一补”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全面实施,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16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余额2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全年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同比增长4%;截至2016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拨备覆盖率175.5%,资本充足率13.3%。2016年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改收官。经过多年发展,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均已成为国有大型金融控股集团,旗下拥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等金融牌照。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作用的发挥呈现出如下特点:对农村金融的需求有所提高,融资额也在逐年增长;农村金融服务的领域逐步拓宽;农村金融体系在逐步形成。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业改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关注农村,形成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随着担保公司、民间互助社、典当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使农村金融?`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巩固传统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银行卡、信息咨询、理财业务等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创新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改变着农民的传统理财观,同时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农村金融市场。

2014年,银监会批准了前海微众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的筹建。截至2016年底,首批试点5家民营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300多亿元。目前,银监会共批准筹建11家民营银行,其中6家已经开业。这些银行探索出了有别于传统银行的发展特色,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股东资源优势,提出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特定战略,开展颇具新意的各项业务,与现有银行实现错位竞争。

我国信托业不失时机地抓住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不断开拓业务空间。2016年,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保持增长态势,跨入“18万亿时代”,利润总额实现两位数增长。信托公司的业务拓展能力以及与业务协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信托业的资金实力处于提升时期,为今后信托业务转型夯实了实力基础。近年来,在国务院以及商务部、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鼓励下,融资租赁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企业数量、行业实力和业务总量都大幅增加,为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融资租赁规模看,已形成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其中金融租赁公司市场份额领先,市场占比39.45%;外商和内资租赁公司的租赁市场份额分别为30.40%、30.15%。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我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与商业银行传统消费信贷业务差异化竞争、互补发展的新型金融主体,已经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增长的新抓手。2016年底,消费金融公司行业资产总额达到1100多亿元。

二是保险业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保险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保险监管和保险行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各方面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6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5.1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全国保费收入从2011年的1.4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1万亿元,年均增长16.8%,保费收入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全面深化保险监管改革,推动保险监管走向现代化。坚持“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积极推进保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改革、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保险产品监管改革,正式实施“偿二代”监管制度体系,打造全面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格局。个人税收优惠健康保险、巨灾保险工作持续推进,大病保险全面铺开,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责任保险产品体系日益健全,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日益发挥。

三是证券业积极创新和稳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多项基础性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历史遗留的一些突出制度障碍和市场风险得以化解,我国资本市场发生转折性变化,已初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并正常运行,宏观经济“晴雨表”作用日渐显现。从2015年 11 月股转系统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以来,到2016年 6 月 27 日新三板分层制度正式实施,新三板将进入价值重塑的新常态,新三版挂牌企业从2015年的5129家发展到2016年的10163家。

二、金融业面临的挑战

2017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防控风险将面临挑战。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叠加,可能会给已经聚集起来的泡沫、杠杆带来更大的压力,从而给经济金融带来风险。

(一)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

2017年我国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一方面美元进入到加息通道,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美国新选总统上台后,在“美国利益优先”的口号之下,我国的外贸环境面临更大压力。受财政约束、供给侧因素的变化以及去杠杆、遏制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基建投资可能有所回落,房地产销售也将受这些因素影响出现下降,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从消费和出口看,2017年消费将与去年基本持平,出口形势依旧严峻。总体分析,2017年经济将延续缓中趋稳态势,经济增速将在6.5%左右。

(二)金融运行面临的风险压力较大

一是杠杆率过高。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为249%。尽管与美、英、法、日等主要国家相比,这一水平并不算高,但有再次加快趋势。二是货币存量高企。中国的货币存量(M2)是世界上最高的,高达150万亿元人民币,折成美元超过21万亿;而美国作为最大的国际货币美元的发行国,货币存量也仅为11万亿美元左右。

三、2017年金融业发展展望

(一)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

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再平衡”的过程,货币政策需加速转型以应对再平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调控方式将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7年货币政策定调“稳健中性”,同时强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调节好货币政策闸门,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既要防止顺周期紧缩,也要防止货币供应过于宽松而产生的加杠杆效应和放大资产泡沫。根据调控需要,灵活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适时适度运用利率工具预调微调,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用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中央银行调控能力,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有效发挥利率走廊的作用。对于短期利率,将加强运用短期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以培育和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形成。对于中长期利率,将发挥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对中长期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以及中期政策利率的功能,引导和稳定中长期市场利率。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积极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切实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平衡跨境资本流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继续稳妥推进金融业改革

一是银行业深化改革和稳中求进。在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增长动力转换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盈利放缓、息差收窄、资产质量下滑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促进货币信贷增长和资产质量改善的有利条件,比如我国经济整体保持平稳,银行业在不良贷款管理和化解上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消费稳定较快增?L带来相关贷款需求增加、基建投资融资需求较大等。预计2017年我国M2增长11.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2.8%左右。预计2017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增速将分别保持在11%、10.5%左右;不良贷款率上升势头将持续放缓,小幅上升到1.8%左右的水平。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依然面临两大问题:营收能力面临挑战;信用成本持续增加。综合考虑,2017年上市银行整体净利润增速将与2016年基本持平。

我国银行业面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挑战,将借鉴国际大银行战略发展经验,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和金融监管新变化,把握好当前经营策略和长远发展规划之间的平衡,持续推进经营转型。第一,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银行业根据社会融资结构的新变化,实行综合性经营、多功能服务、集约化发展;牢牢把握客户需求,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创新型业务,注重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场景化和自主化,向“轻型”银行转型。第二,加快组织体系、业务布局和信贷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力转换将带来更多新业务增长点。银行业抓住国家战略部署带来市场契机,加快优化组织体系、业务布局和信贷结构,积极对接包括“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在内的“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持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企业兼并重组、注重通过智能化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节能环保改造升级等促进过剩产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加强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当前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依然严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正在向银行业传导,不良贷款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性金融风险、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非法集资风险、外部冲击风险不断积累。因此,需要更加清醒认识到金融风险的扩散性和蔓延性,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完善监管规则,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加强防范风险宣教、积极主动预防与处置各类金融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主体之一,在促进我国“三农”经济发展,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缺陷等方面作用明显。但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当前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改革和转型,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竞争力,从而有效提高农村金融效率。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合理运用宏观审慎工具,完善定向降准政策和再贴现业务管理,运用和管理好支农再贷款,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对投放较多涉农贷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加大财政补贴,降低运营成本。建立财政风险担保与损失补偿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和补偿自然风险。第二,完善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大中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资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网点布局上,要继续强化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以农村金融服务力量薄弱的贫困边远地区为重点开展业务,同时积极化解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实施分类监管。第三,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针对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简化审批程序,探索更加灵活、便利的服务模式;积极开发符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制定合适的贷款还款期限,积极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规模化、多元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拓宽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和开展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股票。促进传统金融机构与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平台“对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守住网络安全和金融安全底线,促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二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创新和较快发展。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为信托业安排和调整业务布局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托业应努力探索新的转型方式,根据新的市场机会配置资金,深入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改善信托资产管理方式;不断延展信托产品的投资范围,给投资人更丰富的产品选择。我国是世界上潜在的最大租?U市场已成为国内外业内人士共识,融资租赁行业未来仍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复合增速。未来,中国将面临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新兴行业和装备制造业正迅速发展,传统产业正待升级,这势必会加大对高端设备的需求;同时,民生工程如保障房建设、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开展,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设备投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这些都为中国融资租赁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金融租赁行业将主要在体制机制、业务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持续创新,纵向深耕特定行业,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融资的多样性、多元化,提升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水平,加大租赁资产流转,提高盈利能力。消费金融公司抓紧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历史发展机遇,围绕服务居民消费升级谋发展,坚守功能定位,坚持特色经营,夯实专业化能力基础,依托“小、快、灵”等独特优势,持续发挥促消费、惠民生、稳增长的积极作用。

三是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和规范发展。随着互联网金融各项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自律组织的建立,互联网金融将会更加规范,发展将更加稳步,逐步摆脱“野蛮生长”的局面,发展模式会逐步稳定与成熟。随着金融改革创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会愈加激烈。金融科技引领互联网金融新发展,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在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金融“电商化”、一体化服务平台等综合化服务模式逐步涌现。互联网金融加速与产业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市场下沉,细分市场表现良好,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甚至延伸到农村,成为普惠金融。

四是保险业谋划战略发展定位和稳定发展。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要始终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正确把握保险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做实“保险业姓保”,成为国家发展的稳定器、人民生活的保障器和实体经济的助推器。保险业全面深化保险改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深入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进保险业双向开放。继续抓住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贫攻坚战略两大主线,推动保险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建设、脱贫攻坚战略、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坚持预警与防范化解相结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进一步改造万能险业务规则,重塑万能险发展生态,研究制定万能险的经营门槛、业务资格、产品期限最低标准等一系列刚性约束,强化比例控制;研究制定在“偿二代”框架下更高的资本约束。切实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互联网保险业务飞速发展的同时,其运营模式也逐渐向着多样化发展。各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借助公司网站、网上商城、离线平台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未来随着互联网和保险业继续融合深化,以平台建设、渠道拓展、客户资源以及大数据精准营销为主要着力点的互联网保险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时代。

(三)金融市场面临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