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相关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咨询相关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咨询相关培训

篇1

2015年,全国农技中心与中国种子协会共同创设了东北玉米机收籽粒品种推广及产销模式创新项目,并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试点实施,在玉米适宜品种筛选、品种性状研究、籽粒直收机械性能指标测定、经济效益指标分析以及对粮食收储、加工企业需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又在公主岭市建立1个核心试验示范园,规模近400亩连片,包括品种筛选区、收获机械展示区、配套技术产品展示区和企业自建自管展示区四部分。

包维国在致辞中指出,吉林省是粮食大省,也是种子大省。全省种子生产经营量超过1.5亿公斤,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3%。全国农技中心把相关持续攻关项目连续2年安排在吉林省,必将带动和促进吉林省玉米籽粒机收品种和机收粒栽培模式的快速发展。吉林省农委将全力支持该项目的开展,在技术、人员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服务。将重点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以增产、提质、提效为重点,推进良种、良法、农机、农艺、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区域特性明显、集成技术先进、生产规程标准、辐射带动较强、示范推广较快的绿色高产高效新模式,为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个新模式、树立一个新样板、探索一个新路径。

籽粒机收是玉米实现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个关口,对于实现玉米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很有意义。据今年示范区初步测算,每公顷籽粒机收玉米比果穗机收可节本增效3000元以上,相当于每斤玉米降低成本0.1~0.15元,可大大提升我国玉米市场竞争力。

马淑萍强调,开展以籽粒机收品种为核心的玉米生产新模式,要把握5个内涵,即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投入品低量安全高效、籽粒收获与干燥储存无缝对接、产业链多方合作。发展好这个模式,在推广中要达到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必须以籽粒机收品种为核心推进。籽粒机收品种是解决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也是决定产量、品质及其与之配套的物资与技术的核心要素,在模式推广中需以种为先。二是必须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作。以籽粒机收品种为核心的玉米生产新模式涉及范围广、环节多,只有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才能有生命力。三是必须根据区域特点形成全程解决方案。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生态条件差异较大,品种布局、耕作制度、栽培模式各具特点。需要结合生产实际统筹谋划,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不同类型的生产技术模式和服务方式。四是必须先行试点再扩大示范推广。在某一生产区域,先行在小面积试验示范,争取试验一个、成型一个,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快速推广。

篇2

1、心理咨询师的考试是不支持个人直接申请报名的,必须要向的授权机构报名,然后由授权机构代报名,最后参加考试。具体考试流程为:向授权机构报名课程学习课后练习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

2、心理咨询师报考不限于一定是心理学相关的专业,非心理学专业满足条件者依旧可以报考。(满足其中一条即可):专业不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医疗、心理等相关的专业专科学历,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医疗、心理等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知情同意、保密、转介、价值中立等原则是心理咨询中最起码的伦理规范|2,这些规范不但保护来访者的利益,同时为心理咨询师们提供了在特定情境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也简化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在我国的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中,这些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在执行的时候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复杂性,这些基本原则也远远不能解决咨询师的所有问题和所面临的道德两难选择13。

 

国外有关心理咨询的伦理学和行为规范经过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的过程,比如:美国心理协会(APA)1892年成立,在1938年就专门成立了科学及专业伦理学委员会,来处理与伦理学相关的问题;在1953年正式制定了“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法典|4|;在1992年,伦理学标准委员会又通过调查把伦理学标准修改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

 

而我国在这方面发展比较缓慢和薄弱,使我们心理咨询师在工作时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为此,笔者试结合国外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发展,对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业规范作一些深入的探讨。

 

1我国心理咨询的伦理学现状

 

我国目前管理心理咨询工作的相关协会有两个:中国心理学会(CPA)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CAMH)CPA创建于1921年,下设14个专业委员会,其中包括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没有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美国APA在建立46年后就专门成立了科学及专业伦理学委员会,61年后正式制定了“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法典。而CPA在成立的85年中,只在1992年的时候,公布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其中包含了9条道德准则,但没有说明违背该准则伦理问题的受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CAMH成立于1985年,现在下设14个专业委员会,其中包括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但是也没有专业伦理学委员会,没有制定注册会员应该遵守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直到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试行《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的时候,劳动部委托CAMH制定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中的2.1款中包括了6条职业道德,其中涉及:歧视、知情同意、避免双重关系、转诊和保密等。但是,该标准同样没有说明有关心理咨询中的伦理学问题的受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管理职能上的不明确和缺失,造成对心理咨询工作从业人员的管理真空和实践的困惑,导致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无从界定和约束,工作中出现纠纷后难以找到法律和职业规范依据,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相关法律和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乏也为职业资格认证、职业培训机构认证、职业监控和管理带来了巨大困难。这些问题相互钳制,对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构成巨大阻碍.

 

2国外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发展

 

在国外,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比较长,基本上各个地方都有开业的职业心理咨询师,尤其是欧美。在美国,对心理咨询的行业规范和管理的部门就有四个161:专业伦理学委员会、州注册机构、民事法庭(主要处理渎职的行为)以及刑事法庭。尽管这四个部门职能可能有相当的重叠,但每一个机构都有其不同执行标准,对心理咨询这一行业进行有效和严格的管理.

 

美国心理学会(APA)针对1319名会员做的随机调查中,有679名心理学家遇到过伦理学上的挑战和麻烦171。在美国各州的心理咨询的注册机构中,因为违反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而受到的惩罚案例中,与来访者发生性或非性的双重关系的就占35%;非专业、非伦理或忽视的行为占28.6%;欺骗性的治疗行为占9.5%;犯罪行为占8.6%.每年都有大量的投诉正是因为病人对心理咨询的投诉日益增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督促美国心理咨询的伦理学原则走上了规范和正规的管理.

 

成立于1892年的APA,于1938年首次成立了科学及专业伦理学委员会,主要处理心理咨询当中的投诉问题,但因为没有正式而明确的伦理学标准,只能以舆论和劝说为主要处理方式。APA认识到了伦理学标准制定的重要性,于1947年决定制订一个正式的伦理学法典,并随即成立了一个制订伦理学标准的委员会,1948年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经验研宄及起草法典的部门,发给APA的7500名成员每人一封信,请他们回答:通过对具体情况的描写反映出解决伦理学问题的经验,以便确定伦理学的主题委员会陆续收到了1000多份评论性事件报告。在认真分析、归类、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这些事件与附加评论于第2年制订了法典草稿,并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杂志(1951)上,此标准归纳为6个主要方面141:(1)心理咨询伦理学标准与公共责任;(2)心理咨询职业关系的伦理学标准;(3)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关系的伦理学标准;(4)心理咨询科学研宄的伦理学标准;5)心理咨询专业写作与出版的伦理学标准;(6)心理咨询教学的伦理学标准。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几经修改,最后在1953年正式定稿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美国心理协会结束了60年没有正式的伦理学标准的历史。

 

1990年APA依照上述方法,再次进行了调查研宄,然后把伦理学标准修改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EthicalPrinciplesofPsychologistsandCodeofConduct)(1992APA),发表在AmericanPsychologist杂志上,它包括介绍、前言、6个总的原则以及具体的伦理标准171。协会通过它的伦理学委员会,要求和约束其成员遵守该法典中规定的伦理学原则。如果有来访者投诉咨询师的伦理问题,那么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会予以受理处理,认定情况违反了伦理学规范,将会被处以除名、取消注册资格、判处渎职和刑事等处罚。在1996年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公开处理的案例当中,因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性行为而被‘注销资格”的占63%;其次不适当的专业行为,涉及儿童的监护权,违反保密原则,测验的滥用,保险费用问题,不胜任职业;还包括不适当的研宄、教学、管理问题,不恰当的公开发表、错误、虚假或误导的言论等,也是咨询师被处理的主要原因|8)。2002年美国心理协会又一次对其进行了修订。

 

英国咨询与治疗协会(BACP)也在2002年对旧的伦理和执业法规进行了修订,颁布新的《关于咨询和治疗的伦理规范和执业完善框架〉,新框架较之旧法规在各方面都更趋于完善。伦理学原则包括:诚信(fidelity)、自决(autonomy)、有益(beneficence)、无伤害(non—maleficence)、公正(justice)、自尊(self—respect)等条款|91。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投诉程序,对于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3我国心理咨询的伦理学思考

 

笔者依据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伦理学现状,结合欧美国家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发展历程,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首先,应该尽快成立心理学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CPA)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CAMH)应联合成立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门负责探索、制定、修订“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同时受理各类心理咨询相关的伦理学问题的投诉和处理。让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投诉渠道。

 

其次应该起草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伦理学规范。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针对所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行业规范和伦理学原则,而完全照搬欧美等国相应正式的心理学伦理规范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仅仅只能起借鉴作用。美国心理学家Hobbs说1101:产生于真正本土心理学的伦理学法典才有生命力。所以,中国心理学会应该尽快着手制定‘中国本土的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业规范’,强化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和管理。该规范的制定方法可以借鉴欧美国家做法,以经验研宄为基础,向中国本土实践的心理学家发放调查问卷,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和整理,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予以试行,然后再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再次,应该加强心理咨询师的注册和认证工作。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到最后是由心理咨询师来进行实施和遵守的,要想减少咨询当中伦理学问题,就必须对所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咨询师必须在中国心理协会或者注册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同时予以公开,来访者可以在网上查询,予以吊销执照的也能在网上进行查询,这样,就增加了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样,可以避免非专业的人员来从事这一项专业的、神圣的工作。在我国现阶段,心理咨询师鱼龙混杂,很多非专业人员未经任何正规的培训,就上岗咨询,而来访者又无从识辨,这样影响了心理咨询的信誉和健康发展。

篇4

彭丹(1989-),女,汉族,重庆人,教育学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教学论。

仲福丽(1988-),女,汉族,甘肃酒泉人,教育学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教学论。

摘 要:当今社会进入网络的时代,网络心理咨询也应运而生。网络心理咨询有便捷、匿名等诸多优点,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目前网络心理咨询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咨询的资格、保密原则、知情同意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相关部门严格的监管制度,其次要求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最后要求加强对网络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关键词:网络心理咨询 问题 应对策略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使传统的人际互动模式受到挑战,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压力,人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逐渐重视起来。网络因其“可能为需要心理辅导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调节、改善适应不良困扰的新界面”[1]而逐渐成为现代人解决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平台之一。

二、网络心理咨询的定义与特殊性

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未有关于“心理咨询”含义的统一界定[2],与传统心理咨询相比,网络心理咨询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业人员及服务专业性的不确定。虽然大多数研究者和研究协会都使用了“专业”这个词对网络心理咨询人员及其提供的心理服务加以修饰,但是目前在网上提供心理服务的人员除了咨询师和治疗师之外,还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心理学爱好者和社会人员等等。(2)“治疗关系”的特殊性,在缺乏非言语线索的条件下,一种自然、亲密关系能否在互联网上建立并且加深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这种在缺乏非言语交流情况下所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实质上是否真的等同于面对面条件下建立的治疗关系,即“咨询人员和来访者是否真的进入一种治疗关系中”[3],还有待讨论探究。

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有很多特点,随着网络心理咨询实践的逐步展开,其潜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开始显露出来。

三、网络心理咨询涉及到的问题

(一) 咨询资格和能力

由于网络心理咨询是一种非面对面的、非接触性的咨询方式,来访者通常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也没有办法对咨询师的资格进行验证[4]。在现有条件下,来访者难以通过网络对咨询师的身份和资格进行有效认证,并且也难以判断咨询师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有效。同时由于咨询者与来访者可能分属不同的地域,而且各个地方的法律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规定可能是不一致的,一旦出现纠纷,难以给来访者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 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指咨询师在咨询前应该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特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来访者并获得其认可。除了应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特征、形态、保密的程序、相关的限制加以说明之外,还需要把咨询人员的专业资格、收费方式等信息事先告知接受咨询服务的当事人。当网络来访者为未成年人时,咨询师还应获得其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但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咨询师要获得来访者或其监护人的真实同意变得异常困难。

(三) 保密原则

网络通信和资料的保密与安全是网络心理咨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4]。网络心理咨询提供者不仅应该严守保密的原则,还必须有适当的安全措施来维护当事人的隐私。与传统心理咨询不同的是,网络心理咨询中可能出现的泄密与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有关系。因此资料的保密在传统心理咨询中主要是咨询师的责任,而在网络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也具有一定的保密责任。此外,网络心理咨询往往是建构在商业网站的基础之上,一些非常私密的或敏感的信息很容易被截取。

(四) 保护的职责

保护的职责即是咨询师有责任保护无辜的第三者。在保密原则与保护的职责相冲突的情况下,首要的是实施保护的职责。但网络心理咨询师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因为在网上他们难以判断来访者言语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诸如语气、表情、体态等来访者的有关信息。因为网络本身允许一定程度的匿名,这样咨询师就难以提醒无辜的第三者。由于网络的非接触性,网络心理咨询难以对来访者进行有效的保护,如果来访者在网络上出现自伤、他伤、自杀等意图时,咨询师的干预手段也非常有限。

四、网络心理咨询现存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 需要严格的监管制度

网络心理咨询机构应以严格的验证方式限制其计算机使用者的身份与资格,使不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人无法使用该台计算机或进入网络心理咨询的系统。比如,可采用“电子签名”的方法来获取来访者的知情同意或者传输有关咨询师的认证信息等。

(二) 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提醒来访者网络心理咨询中可能会出现的泄密方式,根据来访者的上网方式和计算机使用情况提出有效的保密建议,特别应提醒来访者一些可能的泄密渠道,以保证其隐私[5]。对于咨询师一端的计算机,应该有严格的安全措施,这些措施包括:(1)严格的验证制度,确保有资格的咨询师和有足够资格的来访者使用咨询服务;(2)完整的网络技术,如咨询信息和文件传输中的加密与解密、咨询信息的存储与备份等。

(三) 加强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这包括对心理咨询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和心理咨询伦理道德规范的培训。网络心理咨询师应有足够的计算机使用和网络技术,能处理简单的、突发的计算机和网络故障,确保在线咨询的顺利进行。由于网络心理咨询地点的可移动性以及咨询信息的电子化都使得资料泄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有必要规范和强化咨询师的基本伦理道德意识,防止咨询资料的随意存放和保管。

五、总结与展望

就网络心理咨询现有的发展而言,并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在线心理治疗师也曾在他们的主页中指出,网络心理咨询不是传统心理咨询的代替品[6]。网络心理咨询若想在心理咨询的领域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需要将服务的性质不断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推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克服网络心理咨询在安全性和缺乏非言语线索等方面的局限。此外,还需要建立类似美国心理咨询和资格认证制度[7],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对网络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以培养有专业素养和遵循咨询伦理规范的网络心理咨询员,这对网络心理咨询发展前景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世鸿.大专生电子邮件协商中个案特性与协商满意度之分析[D].国立台中师范学院,2003

[2] 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杨晶,余林.网络心理咨询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40-145

[4] 吴岚,张大均,余林.试论网络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西南大学学报,2006,32(4)

[5] 崔丽霞.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效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350-357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26-02

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养培训工作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1年3月,教育部把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政府工作中,并强调了建设好这支队伍的重要性[1]。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2]。

据教育部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分析中心统计,到2007年,全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已有2 106人,但与日益扩大的办学规模相比,依然是编制紧缺,师生比严重不足。在队伍结构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专兼结合的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人员少,兼职的有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任课教师等,专兼职人员培训制度还未形成,兼职人员培训机会更少[3]。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总结出建立和培训一支包括专职心理咨询师、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心理信息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在内的复合型队伍对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建设和更加系统、深入、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一、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以发展、教育和咨询为导向的学校级专业化、全方位队伍

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专业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专职心理咨询师必须全面、系统地规划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结合学校性质和学生特点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设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等。具体工作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测评,实施日常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等。

以美国为例,1999-2000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1681.5。美国设置了完备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另外还注重专业训练和实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达到专家(是经过硕士学位以后的学习,但得不到博士学位的一种称呼)水平,最少需要54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要达到博士水平最少需要78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在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中也都要求包括有督导的实习期,在规定的实习期内,学生们由实习单位的职业学校心理学家给予指导,每周要求工作20-40小时,实习期为10-12个月[4]。

据调查,我国大约不足10%的高校能达到1∶5000的师生比,有的高校则为1∶30000。屈正良等人2006年对我国27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以兼职为主,女性教师多,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上,尚未形成制度。

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必须是一支专业化水平高、全面发展和全方位教育的队伍,最好能按照师生比1:5000-1:3000来配备,最好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硕士以上学历,最好能达到“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咨询师的标准,即专职心理咨询师在获得其硕士学位后2年内,在有效注册的督导师督导下与寻求专业帮助者直接接触的实践小时数不少于150-250小时,接受有效注册的督导师正式的、面对面的案例督导或集体案例督导小时数不少于100-200小时。

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应该包括专业培训和个人成长两部分。主要培训形式是参加培训班和自我学习。专业培训由以下部分组成:心理咨询基本技能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高级培训;不同视角的心理培训,咨询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各种培训,如心理剧培训、叙事治疗、焦点治疗、家庭治疗、格式塔心理培训、催眠技能培训等。个人成长也是专业咨询师培训的重要部分,个人成长主要通过自我反思和接受督导来完成,所谓督导是指在培训实习阶段由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对培训对象的专业操作状况加以监督、指导和评估的过程。

二、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以咨询和干预为导向的学校级治疗性、实战型队伍

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是以咨询和干预为导向的,是学校心理咨询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校内外咨询师组成,主要负责日常心理咨询值班和危机干预工作,也可以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兼职心理咨询师必须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硕士毕业,要求获得劳动部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认证,同时具有3年以上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接受过专业督导师的督导。

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包括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心理障碍相关知识培训、危机干预培训、职业道德训练、心理测量工具使用、团体心理辅导培训等几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定期选送兼职心理咨询师参加以上相关培训,帮助他们专业上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组织各类活动,促进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如案例讨论、咨询技能研讨会、个案督导、专家讲座、咨询师成长小组等。

篇6

关键词:心理咨询 高校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可塑性很强。已有研究发现,在高校中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竟占学生群体总数的30~40%。这个数字也从一个反面证明了发展高校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制约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心理咨询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的提高必定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高校心理咨询可以在咨询过程中深入了解求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上遇到的困难、挫折,帮其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其情绪自我控制力与环境适应力,增进积极的个人品质和活动效能;

再次,在心理咨询的辅助之下,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提高,整体趋于更加健康的状态,能够以轻松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生活,遵守校纪校规,减少学校管理阻力,利于学校整体稳步发展。

总之,高校心理咨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开展有着显而易见的、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开展时间不长,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当今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视度不够,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度较低

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但大多不够重视,宣传力度也不够,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及其位置所在。很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懂得如何进行心理调节;还有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认为暴露心理问题是个人性格缺陷或意志薄弱的表现,怕被同学耻笑,没有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这些都表明了学校在普及相关知识方面上缺乏力度。

(二)所配备的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实效性不强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大多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心理学教师、德育教师或校医院的保健医生,多数又属兼职人员。由于精力和时间的分散,及必要的理论底蕴、有效的咨询技术的不足,使心理咨询往往仅停留在简单的对话水平上,而且缺乏必要的案例管理,更不用说科学严谨的定量定性分析。而这必将降低心理咨询的效用,极大影响其实效性。

(三)偏重障碍性咨询及防治,忽视发展性咨询

高校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要使少数有各种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危机,以使其能正常地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适应正常的大多数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学校心理咨询应侧重于“发展性”问题的解决,而不应偏重于“异常性”问题的调适,应实施“促进发展为主,防治障碍为辅”的咨询模式。

(四)与思想教育工作相混同,思想政治化太明显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都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全的有用人才,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说服教育,要解决的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及道德水平问题;而心理咨询侧重人性,肯定个人价值,采取客观中立态度,探求错误认知、行为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一些从德育或思想政治工作转型过来的心理咨询人员,很难从原有角色中有效转变过来,往往把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看做思想问题,把人格障碍看做作风问题,并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对待处理,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高校心理咨询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咨询的重视程度及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理解程度

学校相关领导应首先对心理咨询工作重视起来,并引导全校师生对心理咨询的关注。可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来宣传心理咨询,如,校园网络、学校报刊和专家讲座等。通过这些宣传途径,全方位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消除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提高其对自我心理的正确认识,是心理咨询成为学校的一个常项业务。

(二)大力建设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师资队伍

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而专业化咨询队伍的建设可通过多个方面来实现,如:选派优秀心理学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聘请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做兼职咨询师;建立工作例会制,加强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促进其咨询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的督导制度

建立并完善学校心理咨询督导制度,能够促进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提高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督导经验和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督导制度。如,学校可建立驻地咨询督导专家或者巡回督导专家队伍等。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建立一个这样的激励机制,我们首先要改善咨询室的工作条件,其他措施如:提高相关人员的报酬;为心理咨询室的从业人员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学校相关部门应拨出专款,用于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专项应用性研究。

参考文献

[1]朱阳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篇7

【关键词】 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专业能力;情感能力;横断面调查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4.001

中图分类号:R749.055,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4-0229-06

美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中指出:心理学工作者必须在其胜任的专业能力范围内从事工作、教育及行为研究,并以其教育、培训、督导或专业经验为基础[1]。中国2007年9月在《心理学报》上发表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1版)》中也明确规定:心理师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应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在专业界限和个人能力范围之内,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工作[2]。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一般是指其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应用相关临床治疗方法、策略和技术,同时具有广博的人文与社会学知识,以及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3]。在西方国家,对此要求很严,如从事成人抑郁症治疗者不能接待儿童来访者,除非接受过儿童抑郁症专业培训[4]。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情感能力一般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督导,即治疗师能够认识和承认自己是现实生活中独特而难免有错误的人,知道自己情感方面的优缺点、需要和资源、临床工作的能力以及局限性等[3]。因为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对治疗师及患者造成强烈的情感震动,如果治疗师不能承受某种情感压力或治疗工作中应尽的责任,则其帮助别人的良好意愿就会差强人意,甚至得不偿失或给患者造成伤害。

本文拟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两个方面,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了解我国目前从业者能力的基本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全国的行政区域划分,选择其中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行政区为调查区域(港澳台除外)。在每个行政区所包含的城市中,选择2~3个城市(主要选择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发展比较好的城市)作为主要调查点。每个调查点的负责人主要是课题组成员单位的同行,或同行推荐。按照所调查城市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的开展情况,每个调查点发放调查问卷70~250份。由各调查点的负责人利用学术会议、培训等机会进行调查,并现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为60.1%。调查对象包含13个省的60个城市,以及两个直辖市(北京、上海)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其中:北京 77份,上海 74份,广东104份,东北三省70份,浙江66份,湖南与湖北50份,山东39份,甘肃36份,安徽30份,四川29份,河南与河北26份。调查时间为: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

1.2工具

自编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该问卷包括三部分:(1)人口学资料及从业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月收入(包括各种来源的收入)、受教育程度、专业背景、工作单位性质、职称,及所接受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培训类型、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年限、是否在为从业者作督导、对来访者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平均的治疗疗程等;(2)伦理行为调查,主要包括工作胜任能力、履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设置、知情同意、保密原则、双重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多数题目采用两级评分,即回答“是”或“否”;(3)伦理意识调查,参考Gibson等调查问卷[6]中条目的表述编写而成,该问卷主要包括涉及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的条目84条,请被调查者判断所属条目的内容是否符合伦理规范,采用“符合”、“不符合”和“不清楚”3项计分(分别计1、2、3分)。本文选用其中有关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条目22条。

1.3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 被调查者人口学资料及从业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平均年龄(36±10)岁,女性、已婚、本科各约占2/3,绝大多数在公立单位执业,职称分布均匀。见表1。

被调查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中有一半每周的咨询或治疗时间在5小时以下,70%以上的人工作时间在5年以下,接近1/3的人同时在做督导的工作(见表2)。

2.2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状况分析

多数被调查者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76.2%),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会有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并曾接受过心理治疗或督导的帮助,少部分人有过极端抑郁的情绪(24.6%),14.8%的人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其中男性为13.8%,女性为15.7%)(见表3)。

2.3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方面的伦理判断情况分析

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伦理判断,较有争议的条目是“用自我暴露或‘现身说法’来作为治疗技术”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的气了”,均有半数左右的人认为符合伦理要求。有26.1%的人认为“因担心被而回避某些来访者” 符合伦理,27.1%的人认为“对患者感到愤怒和失望,并告之患者”符合伦理。其他条目的回答比较一致。对于各条目判断为“不清楚”的人占10%左右(表4)。

2.4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有难以胜任治疗的感觉”这一条目与人口学因素、执业基本状况中的各分类项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性质、职称、工作年限、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有无处方权、是否合并用药处理等均是影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其中,女性、20~30岁年龄组、未婚、私人执业、无专业技术、执业年限在2年以下、每周工作5小时以下、无处方权、不合并用药处理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难以胜任工作的感觉高于其他同行,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有难以胜任的感觉”为因变量,以经过卡方检验有影响的因素,如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性质、职称、工作年限、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有无处方权、是否合并用药处理为自变量,运用Enter法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影响较大。每周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越短的被调查者,难以胜任自己的专业的比例越大。模型总预测正确率为76.4%,回归模型的确定性系数为Nagelkerke R2=0.11( “有难以胜任的感觉”编码为1,“无难以胜任的感觉”编码为0)。

3讨论

3.1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在中国所从事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多数被调查者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76.2%),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研究中[4],则少有类似的情况。因为在西方多数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有准入标准,积累了几十年实践的经验,对工作胜任是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最起码要求。然而,中国近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历史发展是不连贯的,真正的起步是近20年,至今仍缺乏大学本科的临床心理学系统规范培训和毕业后继续教育的体系、制度、方式等,虽然近些年随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各种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培训班层出不穷,但绝大多数都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的演练,尤其缺乏系列、循序渐进的案例示范与实践机会。相当一部分学员在培训过程中觉得有收获,但在以后的实践中却发现,连基本的沟通技能、治疗关系的建立都未掌握,仅凭各自的社交能力与理解来实践,自然力不从心。而且,从本调查的结果每周从业时间在5小时以下的人占51.6%,从业2年以下的人占42.8%可以看出,一半左右的被调查者从业的时间比较短,没有相应的经验积累,这也是是从业者有不胜任感觉的一个重要因素。

3.2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情感能力分析

美国针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在心理治疗中是否有强烈情感经历曾做过几次全国性调查,发现较常见的情况为:大多数治疗师曾经有过强烈的忧伤和悲痛体验,其中超过一半(61%)的治疗师报告曾患过临床抑郁症;超过29%的人报告曾有自杀意念,4%的人报告曾企图自杀;大约4%的人曾因精神科问题住院治疗[5]。本研究亦发现61.6%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有过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少部分人有过极端抑郁的情绪(24.6%)。提示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是不同的文化背景,负性情感的出现是普遍的,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本研究发现,有66.2%的从业者曾接受过心理治疗或督导的帮助,相对于美国资料(约84%的治疗师曾接受过心理治疗帮助)[5]而言,中国目前该领域的从业者本人接受督导或专业指导的比例仍落后于西方,但已有半数以上者认识到这些问题,并试图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或督导来解决。

3.3 个人经历对情感能力的影响

国外资料显示,几乎1/3的男性治疗师和超过2/3的女性治疗师至少在其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期间曾经历过某种形式的虐待[5]。本研究结果发现14.8%的人(其中男性为13.8%,女性为15.7%)有过被虐待的经历,这一比例显著低于国外的相关报道,可能与东西方对于虐待的理解和界定不同有关,西方国家很注重人权,而我国更注重家庭,“家丑不可外扬”是我们传承下来的文化信念。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讲,一个人以往的经历的总和,通过内化过程,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情结和人格,进而会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和行为。被虐待或特别的痛苦经历会影响治疗师情感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可能对咨询工作造成影响。不过,至今仍缺乏证据说明有无被虐待史经历的治疗师是否胜任从事咨询工作。

3.4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对能力方面的伦理判断情况

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伦理判断,较有争议的条目是“用自我暴露或‘现身说法’来作为治疗技术”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的气了”,本研究发现,认为这两条符合伦理要求者约有一半。而美国Gibson等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分别有92%和83%的美国心理学从业者认为这两条符合伦理要求[6]。国内的张爱莲、钱铭怡等的研究中,判断这两条符合伦理规范分别为75%和58%[7]。这表明,自身的经历是否能在咨询的过程中应用,美国的从业者普遍接受,而中国的从业者则存在较大分歧,在此方面能否用文化差异来解释?还是因为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和讨论较少,仍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只有26%的人认为“因担心被而回避某些来访者”符合伦理,而同样的问题在美国资料中有64%的人认为符合伦理[6],这个数字的差异比较大,说明美国的从业者比较注意自我保护,伦理意识比较明确和鲜明。

3.5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发现进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时,较多变量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如职称、咨询年限、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等因素都与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有关。但是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每周工作时间上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每周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越短、从业年限越短者,难以胜任自己的专业的比例越大,这符合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一职业,与人生的经历和阅历,以及实际工作的经验密切相关,同时也提醒我们对初入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一行业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系统培训,显得必要而迫切。

3.6本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力图反映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伦理问题的现状,研究伊始对于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的选择非常严格按照地区分布和标准取样原则,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有些地区的从业者不太配合调查,且多数是利用学术会议或学习班进行的调查,自愿填写,回收率较低,造成研究对象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其次,伦理学话题是比较敏感的,因此调查的结果与实际的情况可能会有出入,提示单纯用横断面调查难以全面反映问题,建议应用更深入的研究方法,如质性研究的结果来补充;第三,调查问卷的部分内容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个别项目理解较困难,应进一步对调查工具进行修改和完善。

致谢:感谢参与调查的同行们!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2,57:1060-1073.

[2]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伦理守则制定工作组.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J]. 心理学报,2007,39(5):947-950.

[3]季建林,赵静波.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伦理学问题[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7-44.

[4]Knapp S,Vandecreek L. A principle-based analysis of the 200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thics code[J].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2004, 41(3):247-254.

[5]Pope KS,VasquezMJ. Ethics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A practical guide, Second Edit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8, 109-125.

[6]Gibson WT, Pope KS. The Ethics of Counseling: A National Survey of Certified Counseling[J]. J Counsel Dev, 1993,71: 330-336.

篇8

一、保密与保密例外

与传统心理咨询相似,保密与保密例外原则同样适用于网络心理咨询。从保密原则来看,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入侵、计算机的公用与多用途性或使用操作不当等都可能造成资料的泄漏、破坏或丢失,而需要保密的资料遭到无关人士的阅读、复制、修改、删除等也可能威胁到网络信息和资料的保密与安全。因此,对资料进行加密成为一个有力的网络安全工具,同时也可让当事人知道如何保护其资料的安全,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隐私。而由于电脑往往都是共享的,所以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都有一定的保密责任,咨询师应当考虑与当事人讨论互相保密的问题。除非当事人同意,咨询师不会把当事人的身份、个人资料及咨询内容向外泄露,以保障当事人的安全感,信任咨询师,放心倾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则同样涉及到保密例外问题。遇到当事人出现紧急心理问题或行为时,则需要咨询师突破保密原则,尽量采取一些保护当事人或第三方身心安全等方面的措施。

二、当事人的知情同意权

知情同意是指咨询师在咨询前应该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特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当事人并获得其认可。网络心理咨询师应该公开一个有关知情同意政策和信息的网页,方便当事人了解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性质、保密的程序、相关的限制、咨询人员的专业资格、收费方式等信息。当网络来访者为未成年人时,咨询师还应获得其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求助者需要提供身份和住址证明;提出提高安全性的建议等。总之,咨询师给来访者提供的信息应足够让他们权衡网络心理咨询的利与弊并做出相应的选择。

三、咨访双方身份确认

许多咨询师提供匿名服务,这种做法是不正规的。咨询师必须提供全名和地址给当事人。咨询师必须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资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是网络心理咨询,而不是普通的网络心理互助或者一般性的聊天。咨询师的真实身份一般可以以一定的途径确认,如咨询师是否系统持续地具有专业特征的信息,是否上传自己的专业执照并经过专业人才数据库确认。网络心理咨询是一种虚拟的沟通,这就涉及到当事人以匿名身份还是以真实身份交流的争议问题。一方面网络沟通匿名性的特点使得心理咨询更直接、更放松,也更适合不善于表露个人隐私或敏感问题的当事人;当事人应该尽可能地隐藏真实身份,最好不填写真实的个人资料,以便有效保护隐私。但是,另一方面在实际治疗中又需要确认当事人的身份。一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心理咨询师有责任保护当事人不受到伤害时,有必要联系当事人的家属、监护人或医院等机构,因此必须知道当事人真实准确的联系方式。二是因为确认当事人的身份有助于避免双重咨访关系。三是因为当事人的匿名身份可能会降低当事人求助问题的真实性,可能会造成个性化的沟通情境,而引发攻击、伤害行为。而网络的匿名,会降低咨访双方的社会临场感特别是情绪感受度,影响咨询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因此,对于当事人的身份确认面临一个两难境地,需要进一步应对并加以解决。

四、咨询师的咨询资格与能力

咨询师的资格与能力问题是网络咨询师面临的一个重要伦理问题。在网络上对咨询师的身份与资格的认证十分困难,在资格能力上,如何建立执照制度还有待商榷,跨文化情况下咨询师的专业资格能力能否被网络当事人或其居住地的当地政府所认可,咨询师要有真实合法的身份证件、营业执照和学位证书。网络心理咨询机构应以严格的认证方式限制其电脑使用者的身份与资格,使不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人无法进入网络心理咨询的系统。网络心理咨询师在独立从业前必须完成一定的培训和获得认证,例如要完成一定的基础知识培训、要在督导和独立情形下进行若干小时的临床实践以及通过认证考试等程序。咨询师除了应具备咨询专业资格与能力外,还应具备使用网络的能力。网络咨询服务人员要对电脑键盘操作比较熟练,善于网上表达和应对当事人的各种反应。咨询师要熟练掌握电脑设备的使用方法,做好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如机器故障、网络突然中断等的心理准备,增强抗挫折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

五、如何诊断评估具有一定困难

心理诊断本身是心理咨询的前提和必须信息,由于当前的网络心理咨询主要通过在线的书面语言交流和利用E-mail进行沟通,缺乏对来访者口语和肢体的观察,因而要做出临床上的判断相对传统咨询而言要困难得多,所以可能会在诊断上产生较大误差,导致咨询师在咨询、辅导或治疗上的失误,使得无法满足当事人的需要,甚至对其造成伤害。如果通过视频设备采用在线视频,可能会减少这方面的困难。但是在线视频又受到诸如咨访双方的时间限制、网络是否畅通等条件的限制。因此,通过网络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如何诊断评定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成为极大的挑战。

篇9

【关键词】精神科实习;症状学;临床心理学培训;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2.3,R749.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3)005-0350-07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应的,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也逐渐进入系统化的阶段。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心理学家常常会遇到来访者表现出精神病症状,需进行转介的情况,如何对来访者进行观察以评估是否需要精神科医生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若没有及时建议来访者接受精神科治疗,延误了病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临床心理学家不仅需要掌握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还要掌握基本的精神科常识,以及积累与各类精神障碍病人接触的经验。

欧美各国在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上,均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需要完成相应科目的学习,还要在医院、咨询中心等机构积累一定时长的临床实习经验。如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则规定,学生必须在督导下积累1500 h以上的临床经验方可取得职业资格。学生通常是在大学的临床心理培训门诊,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APA指定的精神病医院,综合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等机构完成这一要求的实践。澳大利亚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在对研究生的项目认证中,要求必须在课程作业期间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硕士生要求1000 h的实习,而博士生要求1500 h。德国对于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分为理论部分、实践培训部分、临床实践部分、自我体验部分、其他理论学习及论文报告共5个部分。其中临床实践部分明确规定应包括精神病院工作600 h,占总培训时长的14.3%。

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关于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接受精神科实习的培训规定。然而,我国精神科疾病的患病人数又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数量。一项针对我国四省63004人的抽样调查显示,1个月内任一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7.5%(95%的置信区间为16.6—18.5),心境障碍的患病率为6.1%(5.7~6.6),焦虑障碍为5.6%(5.0~6.3)。如果临床心理专业人员对临床实践学习,尤其是对精神科疾病的实践经验缺乏,可能会导致在实践中存在不能及时甄别精神病症状或未能及时转介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在国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与精神科医生一样,是一个国家心理健康领域的主力军。例如在德国,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心理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占3/4之多,他们与精神科医生共同从事对各类精神障碍、心身疾病病人的治疗工作。而我国经过良好培训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加强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人才的培养。

从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培养情况看,我国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2007)规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应该包括心理针对临床或咨询心理学领域的实习(见注册标准2.08)等。对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实习及接受督导的情况提出了具体规定。此外,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对注册实习机构(见注册标准4)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陈红等对22所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培养课程及计划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在此方面与国际发达国家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存在明显差距。研究发现仅有21.4%的学校既包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习,也包括精神病学的实习;在实习时间方面的要求也很不一致,时间比较短或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等现象突出。在陈红等研究的学校中,许多是211重点大学,而全国众多的非重点大学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可能情况更为参差不齐。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参考国际发达国家的重要大学的情况,自2003年就开始制定对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方案,至2009年共进行了4次修订。事实上,从1990年代开始,进入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必须经历在北京大学或其他高校、中学等心理咨询或治疗中心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实习过程,并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提供个体或集体督导。鉴于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尚缺乏精神病学的临床经验,这一手册规定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需具备至少240~320 h的精神科临床实践和学习经验。自2002年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系教研室每年利用假期安排临床心理学低年级研究生赴精神科实习,此后逐渐固定到北京市安定医院进行为期6—8周的精神科临床实践和学习。

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临床实习的相关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近四年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系研究生进行赴精神科临床实习的情况进行总结,以探讨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接受精神科实践学习的效果和影响,并为以后培训的改进提供依据,为国内相关培训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进入精神科实习的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均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引论、心理测量等与临床心理学相关的课程。

样本1:为客观评估精神科实习效果,本研究选取2009~2012年间接受安定医院精神科实习培训的研究生共37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培训时的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1)岁,其中男生5人,女生32人。29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心理学,2人为临床医学,另有6人所学专业分别为护理、新闻传播、社会工作、动物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植物保护。除1人本科毕业后因考研耽搁1年外,其余均本科毕业后直接升入研究生阶段。在完成6~8周的临床实习后,所有受训者均参加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考试。考试题目由安定医院精神科第1年住院医师考试题库抽取,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同时选取2008年和2010年安定医院第1年住院医师共40人为对照组,均为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年龄24—28岁,平均年龄(26±1)岁,其中男生10人,女生30人。收集其在完成1年的临床实习后参加该考试的成绩作为对照组成绩。

样本203:为考察受训研究生对精神科实习培训的主观看法和感受,在2005—2012年间接受过安定医院精神科实习培训的人员中,选取36名受训者发放自编调查问卷,其中男生8人,女生28人,28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心理学,2人为临床医学,另有6人所学专业分别为护理、新闻传播、社会工作、动物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植物保护。受训者填写问卷时的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4±2)岁,参加培训时的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1)岁,至今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年限0—7年,平均工作年限为(1±2)年。

1.2实习培训内容

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实习的主要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个部分,具体方案由本文第一作者根据北京安定医院临床精神病学的教学大纲结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的实习要求而总结制定。

理论培训部分主要涉及精神科症状学诊断、常见精神科疾病的介绍等;临床实践部分包括实习研究生在医生的指导下与病人直接接触,积累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症状学的了解等。研究生要先在具备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随后被分入不同的病区,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临床访谈和学习,参与查房和案例讨论。理论培训部分的培训内容及要求见表1。

1.3工具

1.3.1精神病学考试题目

考试题目共包含100道选择题,所有题目均抽取自安定医院第1年住院医师期末考试题库,内容包括症状学、精神疾病的分类、表现、特点以及常见精神科药物的疗效和使用等。每题计1分,满分100分。

1.3.2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

共包含19个条目,其中2个为开放性条目。条目1~13均为实习培训的大纲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方法、对精神病人的访谈;条目14~17为心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治疗的应用等。调查问卷的条目的编制主要考虑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在精神病医院实习涉及3大部分内容:精神病学基础知识,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与精神科治疗,精神疾病的心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治疗。受训者根据自己对实习的看法和感受,对每条目进行1(完全没有收获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完全没有帮助)~7(收获非常大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帮助非常大)点计分。条目18和条目19为开放性条目,要求受训者补充其他收获和提出改进建议。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为单因素组间设计,描述性统计指标包括平均值和标准差计算,采用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被试在精神科症状学基础知识考试上的得分差别。采用软件SPSS13.0完成。

2 结果

2.1精神病学理论考试成绩

精神病学理论考试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样本1)所得分数的范围为65~90分,平均得分(81±5),40名第1年住院医师得分范围为62—96分,平均得分(7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38,P

2.2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得分情况

对样本2在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各条目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得分最高的3个条目是:“症状学相关知识”“精神疾病的精神科治疗原则”以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心理测量工具在精神科病人中的应用”“精神药物治疗后病程发展特点”以及“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表2)。’

对样本2在开放性条目上所填写内容进行整理,其中关于“其他收获”部分报告人次在3次以上的内容有“与病人直接接触,改变对精神科病人的偏见”以及“参与专家查房、案例讨论”。而关于“改进建议”部分,报告人次在3次以上的内容有“希望增加实习时间,接触更多科室”和“希望得到更多专家、医生的指导并参与案例讨论”等(表2)。

3 讨论

3.1培训的现况和改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参加精神病学理论考试的成绩略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在接受了为期6—8周的精神科理论知识培训之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生能够基本掌握精神病学基础知识,包括症状学、各主要精神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等。而从主观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感到“收获最大”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帮助最大”的3个条目也正是“症状学相关知识”、“了解精神疾病的症状特点”以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说明虽然培训内容偏重精神科基础知识而不是心理咨询的技巧,但是心理学系的研究生仍然感到有很大收获,其所掌握的精神科基础知识对他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以下分别从培训的日程安排、培训方式和教师选择3个方面详细讨论培训的现况和未来应考虑的改进。

首先,从培训的日程和内容设置来看,目前为期6~8周的培训基本能够实现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部分。从精神病学理论考试的结果来看,理论学习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主观问卷的结果显示研究生在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方法两个方面均感到收获很大。不过,主观问卷的结果也提示培训的安排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报告对于“访谈与心理治疗的应用”这一内容感到收获较小。一项对大学、精神科(精神病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负责人的研究发现,各机构负责人认为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具有扎实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职业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可以考虑加入精神科中的心理治疗应用这一方面的相关内容,具体应包括对精神科病人进行心理评估、心理测量、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原则和心理治疗方法等。

另外,在开放性条目上,许多学生报告希望能够增加实习时间,接触更多的科室和病人。故在今后的培训安排中,也可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并未明确规定具体的实习时间的要求,是考虑到目前的国情。国外发达国家临床心理学学生的实习时间通常为1年,根据我国的情况,可考虑将精神科实习时间定为1~3个月;进行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临床实习时间可以在3—6个月或更长时间。

其次,从培训的方式上来看,目前的培训采取理论与见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而受训学生在精神科症状学测验中得到良好成绩和主观问卷的作答情况可以基本反映这一培训方式的适用性。通过理论的讲授可使学生形成精神疾病症状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而通过在病房中与患者的直接接触,则可以增加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

最后,从教师的选择上来看,目前的培训选择既有精神科背景又有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来带教,本文作者认为这一点对于保障培训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与患者的接触中,同时拥有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也能够更好地解答同学们的困惑,分享针对精神科疾病的心理治疗经验,指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与精神科的诊断评估结合在一起,综合的理解问题。这也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为什么规定注册实习机构中必须拥有已经注册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督导师和心理师的原因。因此,在实习机构带教老师的选择上,应选择同时具有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以保障培训的效果。

3.2培训的意义

目前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的数量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所占比例太少。而且这些心理治疗与咨询从业人员受训背景也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只学习过临床心理学相关知识而缺乏其他必要实践培训就直接从事临床或服务工作,或直接将所从事的精神健康或心理健康工作冠以临床心理的名义从事临床治疗的情况。如果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来推算,我国需要约86万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而这个理想状态目前还难以实现,心理咨询治疗领域专业人员的缺口仍然很大。

我国特有的羞耻感文化往往衍生出病耻感,许多病人及其家人在羞耻的情绪影响下迟迟不肯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其中一部分人则有可能转而到心理咨询门诊来寻求帮助。这就需要临床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精神科症状学常识。因此,规范而系统的精神科临床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对精神科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与病人直接接触的经验,提高临床实践的胜任力。

4 未来研究方向

篇10

一、国内高校生对心理咨询误区现状分析

(一)误区一:心理咨询就是解决心理疾病。钱铭怡的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但是求助门诊的主动性却差强人意。原因之一是担心污名效应,被贴上“精神疾病患者”的标签。这种认知偏差可以导致一部分来访群体的求助延迟和脱落。因此,无论高校课堂,社区,大众媒体都应该加强此类科学常识的普及与推广,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和性质。

(二)误区二:心理咨询师无所不能。高校群体对咨询师普遍要求过高。来访者希望咨询师博学多才,知识广泛,个人能力超强,人生阅历丰富等。同时,来访者对治疗的效果也期待过高。然而,来访者应意识到心理咨询师同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且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人员无论从学历背景到个人能力还远远不及一些发达国家。另外,整个咨询过程,从咨询主体、治疗目标、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来访者而非咨询师。

(三)误区三:心理咨询是无原则的闲聊。不同于漫无目的的闲聊,心理咨询是有理论支撑的言谈举止。例如包含面质,辩论,澄清,共情等等多项咨询技术。而这些专业层面的技术是融入在与来访者的交谈过程中,不宜暴露给来访者。另外,在咨询过程中,合格的咨询师应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如保密原则等。一项研究的调查对象里,有47%的人提出会担心个人隐私泄露问题。但是根据保密原则,除非有危及到生命等紧急情况外,咨询师都会为来访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做好保密工作。其次,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咨询收费问题有所争议。但在心理咨询中进行合理的收费一方面是有助于提高来访者对咨询的重视程度,有助于促进来访者的咨询效果,另一方面咨询师与专业人员付出了时间和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是合理的。

二、国外高校心理咨询状况的借鉴意义

对比国内高校心理咨询,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心理咨询模式以及行业特点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一)机构设置规范化。不同国家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体系设置各不相同,但共同原则是机构设置规范化。如陈阳对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经验作出的总结和评述中提到,德国的大学生服务中心独立于大学之外,由政府出资建立并支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加拿大高校中,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隶属于高校的大学生服务中心。心理咨询的费用在学生学杂费中收取很小一部分。相比之下,国内的各大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对已有的咨询设施、咨询体制、人力资源、财政支援等方面加大投入。

(二)咨询师队伍专业化。德国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管理、认证、培训等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员需要经历 4 年的大学培训,以及在督导指导下的 2年工作经验。美国一般规定要具备心理学硕士以上学位,系统全面地掌握与咨询相关的必要知识与技能,且具有3年以上咨询实践或临床经验的人员才有从事心理咨询的资格。英国高校心理咨询有着严格的心理督导、伦理和投诉准则,“坚持每月督导,个体督导一般维持在每月1到1.5小时”。

相对于这些发达国家制度化下的咨询师队伍的专业程度,国内的心理咨询师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在我国目前对于心理咨询治疗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教育水平及专业培训尚未有很明确和系统的要求。钱福勇的研究报告中表示,从我国心理咨询整体状况看,具有专业背景的咨询人员比例太低。以高校为例,北京28所大学中,心理咨询人员的专兼比例为1:40,其中学工干部占26.6%;两课教师占23.9%;医务人员占14.7%;心理学教师占21.1%;其他人员占13.7%。因此,提高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心理咨询行业的从业规守势在必行。

(三)咨询模式优质化。在借鉴西方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的众多优点的同时,仍需要明确我国的特有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特性等等。李焰等人(2010)的研究提到,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主要是提供个体心理咨询,而我国是“集体主义”思想为主导的文化,心理咨询中更多坚持教育教学与咨询相结合的模式。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以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为主,重视伦理制度,加强心理咨询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逐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咨询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