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部节能降耗管理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仓储部节能降耗管理及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仓储部节能降耗管理及措施

篇1

关键词: 饭店;节能降耗;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11.19+5

1 饭店消耗现状

饭店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消耗,主要是日常消耗和设施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1.1 饭店的日常消耗

饭店的日常消耗主要是纸张、布草、食品、印刷品、餐具、用具和各项设施设备等,客房的一次性消耗用品是其中较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资消耗。饭店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其中有一部分是建立在对这些物资的过量消耗上的,如无视客人入住天数的客用床单、毛巾等的一日一换洗就造成大量能源和人力的消耗,而且多用的洗涤剂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卫生间的清洁用品如牙刷、梳子、小香皂等的一日一换不仅造成了物品的浪费,而且物品使用后被废弃成了垃圾。据上海的资料,饭店一年丢弃的六小件(一次性用品)总量达1814吨。在餐饮方面,食品的浪费同样严重,饭店的餐饮基本上是吃一半倒一半,有的菜几乎没怎么动就倒进了泔水桶,有时候饭店一天的剩菜剩饭多达1吨左右。根据上海市容环卫局废弃物管理处的统计数据表明,上海餐饮业每天被浪费的食物,保守估计也在1000吨左右。

1.2 饭店能源消耗

饭店行业其实是一个高能耗的产业,其能源消耗成本仅次于人力成本居于第二位,水、电、煤、气等能源消耗占经营成本的30%,一般占收入的10%左右。三星级(含)以上饭店,好的6%-8%,差的15%以上。饭店单位建筑面积的平均用电量是城市居民用电量的10倍以上。如中央空调系统,是耗电大户,用电量在所有电器中高居榜首,一般可达年总用电量的50-60%,占楼宇耗电量的65%左右。能源消耗已经成为饭店行业发展的障碍。

除此之外,饭店还有办公消耗、后勤消耗如纸张的消费等,消耗同样巨大。

2 造成饭店消耗现状的原因

2.1 饭店建筑设计不够合理

饭店建筑设计不够合理,没有充分考虑自然能的利用,建筑的功能布局不当,造成能源大量浪费,使得能源成本增加。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心理下,几乎所有的饭店建筑都是高能耗的。

2.2 饭店的物资能源规划管理不规范

饭店对物资能源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能耗与经营存在脱节。许多设施设备本身的设计缺乏节能保障,能源不能充分利用,使得设备没有处于经济运行状态,设备控制系统也不够完善,在长期负荷不足的情况下运行,造成能源浪费。一些客用品采购不合理,所购物品质量差,影响客人对物品的信任度和使用率,也造成浪费。另外由于仓储管理不当,造成食品长期存放,过期浪费。

2.3 饭店管理者和员工缺乏节能意识

员工没有节能意识的培训,服务操作缺乏能耗意识,长明灯、长流水现象严重,设备故障没有及时修复,办公纸张随意乱用等等现象更是司空见惯;有时饭店为增加餐厅的营业额,还要求员工诱导客人多消费,也造成浪费

2.4 客人方面的原因造成资源浪费

一是客人认为自己已经付费,理应享受一切与价格相符的物资与服务,对饭店出于环保考虑的节约措施表示不满。二是面子问题。餐桌浪费多出于面子。请客吃饭,节约被认为是小气,而打包也因为可能影响身份或因不方便等原因,极少被客人接受。

此外,由于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及标准》中曾有“星级饭店中要提供洗浴用品”的条款,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很多饭店依然根据此标准为住客提供洗浴用品,也助长了消耗品的数量。

3 饭店节能降耗的措施

3.1 饭店节能降耗的意义

(1)饭店节能降耗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饭店的经营成本中,能源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且随着能源价格的调整,其能源成本所占的比重还会增加,因此节约使用能源,降低基本消耗,实际上就意味着饭店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营业利润,加速资金的积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饭店能源消耗相比,我国饭店的能耗水平偏高,三星级(含)以上的饭店每万元营业额消耗的煤、电、水、气、油折合成标准煤平均为0.5吨,而国外品牌饭店只为0.27吨。因此饭店通过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大有可为。

(2)饭店节能降耗可以缓解能源危机。

未来20年,中国的能源领域面临一系列挑战。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水资源,即使是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福建省,由于时空分布不均,或受降雨和河流走向的影响,在空间上也呈现北多南少的明显地区性差异。沿海地区基本属于“水资源紧张区”或“贫水区”。而这些地区经济较发达,饭店多集中于此,饭店又是用水大户。因此饭店节能降耗对于解决能源问题,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据专家测算,全国创建一万家绿色饭店,将节水2亿吨,相当于20个西湖的水量,185万个城市家庭一年的用水量。

(3)饭店节能降耗可以促进饭店可持续发展。

饭店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又向外界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热、废气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污染了环境。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要有“节制”,不能破坏后代人的环境质量。更何况能源不能无限永远使用。饭店在满足目标客人的需要的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因此,节能降耗不仅对饭店个体的经济利益有重大作用,而且对行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此外饭店行业提倡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等理念,还可缓解能源的供需矛盾,推进节能技术进步,有助于改善和强化行业整体形象乃至区域综合形象。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要发展循环经济。此外饭店业实施节能降耗,也与国家宏观环境相适应。

3.2 饭店节能降耗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节能意识。

饭店的节能降耗,必须从思想上端正态度,树立正确节能意识。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必须明白,尽管节能降耗的依据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但减量化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不是减少服务内容,降低服务标准,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管理者首先要确立节能降耗是饭店的社会责任,是饭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整合成企业文化,通过节能培训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理念。

(2)做好饭店建设的前期规划。

饭店的能耗水平与其设计和基建关系很大。因此最好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导入节能设计,仔细核算节能投入和能耗成本的比较值,考虑到许多可能对能源消耗产生影响的因素,从建筑到设施设备都尽可能一次性完成节能定位和设计,如地址的选择重点考虑自然能源的最大利用,饭店的设计要符合2005年出台的建筑节能国家标准,在选购设备时尽量考虑其节能性等,尽量从源头开始节能,以保证饭店未来的经营管理更顺手。研究表明,在施工或修缮时采取绿色建筑措施能显著节省建筑运行的费用,同时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

(3)改善管理。

由于饭店的很多浪费是因管理不善引起的,所以管理者要加强对物资和能源的管理。通过建立节能降耗管理小组,将能源管理纳入饭店经营管理决策中,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起能源管理的运行机制、约束机制及激励机制,确定能源物资消耗管理的内容及实现内容的实施细则、实施步骤,明确职责分工,做到节约到部门,节约到人,并建立检查分析、考核评比、奖励办法等具体措施,将节能降耗的成果与员工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研究改进服务操作,改变服务方法。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其思想意识,约束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行为。要重视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员工的认识,统一思想,保证同心协力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还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聘请节能服务公司来为自己做节能改造,通过合同的形式让服务公司提供一系列节能服务。尽管由于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的能源管理方式,推行起来可能存在一些障碍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业界信誉体系不大健全;从银行进行这种贷款比较困难;目前的税收制度和财务制度都还不大适合这种模式等,但进行“合同能源管理”是饭店业打开节能之门的一把钥匙。

(4)采用先进技术作为保障。

节能降耗本身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其核心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工程部除了要管理好为日常经营提供的能源设备,还要密切关注饭店业节能技术的应用趋势,结合现有设施设备的实际,引进适当的节能技术。如在空调系统和电梯系统中运用变频和数字模糊技术,在照明方面使用绿色照明技术以及智能化管理,卫生间节水龙头的引进等。

此外,对于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节能行为,一要明确告知客人,二可通过合理的价格或其他优惠措施来争取消费者对绿色行为的理解,如对于无烟楼层、绿色食品等可明显增加消费者自身利益的可采用高价位的“撇脂定价“策略,而对于公益型的产品则采用低价位的“渗透定价”策略等。

另一方面,饭店节能降耗,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得到市场的认可,还应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和保障。政府可以通过价格杠杆、法律手段、优惠政策以及所掌握的媒体优势,为饭店节能降耗提供最佳环境。

4 总结

不管怎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追求更着眼于未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观念,在这种大背景下,饭店管理者必须从改变观念出发,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培训员工,做好规划,采取具体措施,加强节能降耗日常管理,做好能源基础管理工作,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在政府和消费者的支持下,保证饭店节能降耗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袁国宏.现代饭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2]吴怀祥.酒店节能增效的几个关键问题――观念、机制、技术[J].饭店现代化,2007,(12):5861.

篇2

关键词:能源统计体系;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我国当前能源统计现状

1.1 能源统计的概况

能源统计是运用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指标体系和特有的计量形式,采用科学统计方法,研究能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流转、使用等各个环节运动过程、内部规律性和能源系统流程的平衡状况等数量关系的一门专门统计。它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能源的总量平衡,又反映能源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向。我国现在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是计划经济形成的,原隶属于物资统计,后来归属于工业统计。目前,国家统计制度中的能源统计,主要包括: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量统计,能源加工转换统计,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产量能耗统计,能源平衡统计等。能源消费信息中,工业部门消费主要依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的统计报表数据直接测算出全部工业消费。工业部门之外的农业消费、建筑业消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消费、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消费及生活消费除电力品种有直接的消费统计资料外,其余能源品种均参考各部门、各行业有关信息和城调、农调两队的抽样调查资料并采用不同方法测算取得。

1.2 我国当前能源统计的现状

1.2.1 能源统计逐步受到重视

随着能源问题被社会各界关注程度的提高,能源消耗统计也正逐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提出建立“单位GDP综合能耗公告制度”、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家发改委制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原国家经贸委出台《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各省、市、地区也试图在节能降耗上做出大文章,各种“节约能源办法”、“节能降耗目标”、“加强能耗监测”等文件规定层出不穷。就专业层面讲,能源统计已经不再是一个附属于大工业统计下的“小专业”了,而是被高度重视的“大专业”,各地也相继成立“能源办”专门从事能源宏观监测管理工作。

1.2.2 能源统计制度及网络已基本建立

企业是能源消耗的最基层单位,工业企业又是能源消耗的重要产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做好能源消耗统计是工业企业了解生产状况、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能源消耗统计要从企业基础工作抓起。现有的能源消耗统计已对能耗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基层报表制度,统计网络基本建立,为及时、准确地采集能源消耗数据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1.2.3 重点能源消耗单位已被纳入重点监测范围

在能源消耗主体行业中,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因此,中国高耗能行业消耗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0%。科学地反映高耗能行业的综合能耗、促进节能降耗,对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能源消耗统计制度除了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纳入到统计范围之外,对于高能耗行业单位(年能耗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单位)又进行了重点跟踪监测,用统计数据有力地反映出重点耗能单位的能耗水平、结构及趋势,为科学制定节能降耗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 能源统计存在的问题

现行能源统计体系,与过去的能源管理要求基本上是相适应的,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与中央现在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强能源等资源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满足万元GDP能耗下降指标考核等方面的需要。

2.1 能源统计调查面不全

现行的能源统计制度仅统计工业能耗,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非工业能耗无法反映,就工业行业而言,仅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规模以下能耗无法直接反映。

工业部门之外的农业消费、建筑业消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消费、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消费及生活消费除电力品种有直接的消费统计资料外,其余能源品种均参考各部门、各行业有关信息和城调、农调两队的抽样调查资料并采用不同方法测算取得。

2.2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

现行的能源统计只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没有反映全社会能源的生产、消费、调入、调出、加工、转换以及市场销售和市场供求的指标体系,不能有效地提供能源供给与需求、能源管理与效率、能源资源与生产、能源开发与节能等决策信息,不能全面掌握能源生产、购进、消费、库存情况及发展趋势,对能源节约、能源经济效益、能源生产与需求缺乏预测,使各级能源的社会管理部门制定能源发展规划和考核能源消耗控制目标时欠缺依据。

2.3 能源统计力量不足

目前,统计部门内专职从事能源统计工作的人员十分欠缺,省以下统计部门建立专业统计机构的极少,从事能源统计人员多为兼职,更没有专项经费预算,满足常规能源统计工作已十分困难。力量配备与工作任务明显不协调,使能源统计工作的开展无力深入,更无法开展能源消耗和利用情况的分析研究工作,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宏观管理和经济社会对能源信息不断增长的需要。

2.4 政府重视程度不一,上紧下松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同样,能源消耗统计也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通力配合。然而现在的状况基本是国家提口号,经济学家指不足,但到了下级则变为任务的分解,没能从思想根源上重视起来,没有形成全社会同心协力、力促节能降耗的氛围。因此,就形成了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一,上紧下松的状况,“节能降耗”的重大责任,最后简单地落到了专业工作人员身上,能耗统计渠道不顺畅,统计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5 能源统计的“双基”工作不够牢固

基础和基层是能源统计数据的源头,当前基础和基层特别是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还比较薄弱。在一些能源消费相对较少的企业,能源管理不严,管理渠道多头,如电力消费由财务部门管理,油料消耗由运输部门管理,其他能源品种具体由相关的使用部门管理,整个企业没有完整的能源消耗数据。统计人员只在填报能源年报或能源季报时搜集指标数据,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产量能耗等参考资料。而且基层企业基本上无专职的统计人员,一般由会计或仓库保管员代为统计,能源专业统计知识还比较缺乏,人员不固定,变动比较频繁,能

2.6 能源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县、区统计部门及基层企业大多没有专职能源机构和统计人员,且企业统计人员流动性大,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在现有能源消耗统计人员中,大多为“半路出家”,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亟需提高。加之能源统计业务培训较少,兼职的统计人员平时工作又较为繁忙,以致对能源统计知识不熟悉、不全面,严重影响了能源统计工作的开展和能源统计数据质量。

3 几点建议

3.1 充实能源统计力量,加强能源队伍建设

3.2 改进能源统计方法,完善能源统计体系

3.3 规范能源统计基础,破解“弱基”难题

3.4 强化能源业务培训,提高能源统计水平

篇3

摘 要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生产原料价格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主要化工产品如甲醇、尿素等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下跌,出现成本与销价严重倒挂,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紧张,资金链的安全性受到很大的威胁。为了确保维持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生产运行,必须加强对现金流量的掌控,根据我厂实际情况,对现金流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进而指导经济效益运行。

关键词 现金流量 核算 效益

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中,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强化和依赖于有效的现金流量管理。现代企业作为一个资源转化增值的价值链,从企业产品的市场调研、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库存销售至售后服务等整个工作流程中,所有环节都涉及资金的流入与流出。

一、建立现金流入流出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利用集团公司资金网上支付管理系统建立企业资金流预算管理制度,使得企业每一项工作流程所带来的财务变化都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到现金流量上来,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做出评价。

(一)以保现金流为核心,严格资金收支预算管理

根据项目建设与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科学预测年度资金余缺,统筹安排资金筹集预算,安全做好资金筹划工作,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保持资金的长期动态平衡。

(二)根据资金支付系统要求,建立月度预算

每月月底前编制下月度资金支付预算,并按旬制定定期的管理报告、预算与预算控制报告来对现金管理进行及时的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按照“量入为出”原则统筹安排资金支出,严格执行月度资金预算。做到没有预算的钱不花,没有预算支出不支出。

二、利用ERP系统建立每日边际效益核算系统

鲁化作为一家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的国有化工生产企业,是利用气化炉技术联产加工尿素、甲醇两个主要产品,同时可以利用装置优势调整其生产负荷。进入2011年尿素、甲醇产品销售价格变化起伏比较频繁,企业利用边际效益分析法对尿素、甲醇单位边际贡献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组织最优化的生产方式,有效地指导了生产运行,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最大化。

(一)根据每日销售情况建立销售价格趋势模型

企业进行产品销售过程中,现金流量管理的主要表现在现金回收期的管理,由于ERP系统要求所有的销售行为不得出现赊销,企业从取得订单到收到货款、发货的每一个程序都要指定专人定期检查,现金的回收有了必要保障。

(二)根据生产成本习性,建立变动成本即时核算模型

由于化工生产企业的复杂性、特殊性,为了确保每日边际贡献的可靠性、科学性,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制定了辅助材料消耗定额、可控制造费用定额,职工薪酬定额等定额手册,建立煤炭采购价格、产品销售价格每日通报制度。每天由财务人员根据每天生产调度统计数据合理计算出主要产品消耗,准确计算每日的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变动成本、产品单位边际贡献,并能过手机短信平台发送至相关领导及责任部门。为形象直观的反映出产品销售价格、变动成本与单位边际贡献的变化趋势,编制了三条曲线图,即单位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产品销售价格曲线的周、旬、月变动成本趋势曲线。

(三)根据每日产品边际效益情况,指导生产效益运行

为了动态分析系统每天各产品生产效益情况,企业建立了主要产品的日成本核算及单位边际贡献分析模型,坚持每日根据生产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生产成本的日核算,计算各系统主要产品的生产成本及单位变动成本;同时紧跟市场行情况变化,每天根据各产品销售价格变化,计算当天各产品的单位边际贡献。

通过每天计算产品的变动成本及边际贡献,结合三条曲线走势,认真分析比较尿素和甲醇哪个产品的边际贡献更大,然后与生产部门沟通,建议多生产边际贡献更大些的产品。

三、完善物资采购系统,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现金流出

(一)注重制度建设,规范采购行为

主要制定了《鲁化采购控制程序》、《鲁化经济合同管理办法》、《鲁化招标管理办法》、《鲁化废旧物资管理规定》、《鲁化生产用设备、材料、备件采购及质量验收流程再造会议既要》、《鲁化双结构及回用水处理项目设备材料物资管理会议纪要》、《鲁化合格供方评价与管理办法的会议纪要》、《绩效考核及实施细则》等制度,促进了采购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操作。

(二)完善物资采购系统,降低采购成本

1.实施网上计划申报和审批。在采购过程中严格遵循货比三家,择优选择,优质优价。对于零星采购计划一是每次采购相同品名的物资价格在10万元以下的通过内部网采购流程,在合格供方中进行三家比价,经审核批准后方可采购(合格供方中不能满足要求的,经过批准后方可参与);采购物资价格在10万元以上的要进行招标或议标。其中采购物资价格在2万元以上的要签订合同。重要设备及零部件要求同时签订技术协议。为节约采购成本,提高业务人员的责任心,接受监督,不定期将采购信息,接受广大员工的监督。

2.重要的设备材料物资估算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按照集团公司的相关规定委托招标公司进行邀请或公开招标采购。单价估算金额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物资报上级公司审批进行邀请招标。

(三)加大物资超市管理,降低库存资金占压

1.坚持并扩大通用物资招标入超市量,降低采购支出和库存占用。在现有超市托管的基础上,新建库房空间,借鉴“井口超市模式”,根据专业不同,划区域,分类别,实施超市化管理。给使用单位留下自主选择空间,减少资金占压,逐步向零库存迈进。

2.建立库存物资明细与内部网的链接,方便了各单位和各级领导对库存物资的查寻和利库。调整了出入库结算流程,更有利于各使用单位对费用的控制,杜绝了白条借料现象。公司将采购业务员、仓储保管员绩效工资的20%比例与采购计划的控制、月度库存占压的升降额度联挂,确保责任落实,确保库存占用呈逐月下降趋势。

3.企业做好清仓利库工作。对库存占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对现有库存占压物资进一步整理鉴别,分期分批处理,以有效地降低库存占用。对于使用单位提报计划前要先落实库存情况,有库存的要利库,能利废要优先利废,能代用的要代用,也可视工艺情况以高就低,调剂使用,确保有效利库。

四、以现金流为基础的企业经济运行管理取得的效果

(一)每日核算产品边际效益,实现了企业现金流量最大化

通过运用边际贡献分析指导生产运行以来,利用企业装置联通生产的优势,转移生产负荷,调整尿素、甲醇生产量,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亏损,现金流量有了明显的改善,2011年通过生产系统调整了生产运行方式累计多实现现金流量1396.78万元,在企业困难时刻确保了资金链条的安全。

(二)狠抓节能降耗,强化费用控制,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1.节支降耗管理

狠抓长周期稳定及节能百条措施,强化节支降耗管理,消耗指标明显降低,使得生产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明显。8项主要消耗指标,与考核比,完成7项,实现节支降耗513.12万元。

篇4

仓库年终工作总结 1

  本人于XX年8月入职xx公司,任仓库主管一职。在过去的4个月工作中,我逐渐熟悉了公司概况,产品特点及仓库管理工作流程。

  一、保证仓库各项工作流程的顺利开展

  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仓库全体人员做好如下工作:

  1、产品入库会把好验收关,对产品的数量、质量、包装进行验收,如发现本次入库产品不符,仓库人员会迅速反映给产,采取相应措施。

  2、产品出库会把好复核关,对于出库产品,仓库必须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凭证发货,对客户要所发货逐项复核,做到数量准确,质量定好,标志清楚,并向送货员(司机)移清交货,以免造成客户收到货物不相符的问题出现。

  3、根据当地市场的情况,合理化利用备货计划、进出库计划、编制客户畅销产品的储存计划,保证客户第一时间里拿到货物,有个满意的服务发货工作。

  4、按照安全、方便、节约的原则,合理利用仓容、库房,货物有必要的道路和产品适当的墙距、垛距、分层。产品出库按照先进库的先出,有效期在前的先出的原则办理。

  5、对于客户的退货产品回仓,以对应的采购退货单为收据收货,仓库核对货单无误后开具标准的退货单,注明原采购单号,并经办事处主管审核生效后返回总部调换或退货,保持客户能在第一时间里收到新的产品。

  6、仓库会根据产品性质和仓储条件,对储存的产品安排适宜的场所,合理堆码,妥善苫垫,易碎品轻拿轻放。注意操作安全,保证产品在仓库全年无事故,对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

  二、发货和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

  1、协调好客户定货所发货的时间控制,与柳市仓库协调好所发货物的周期。

  2、仓库严格管理火种、火源、电源、水源。安全工作实行分区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明确各级安全负责人对所在区域的仓库安全,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各种安全知识和技能。

  3、加强对产品的进出库验收及清洁,安全工作,确保准确无误,加深对公司所生产产品的了解,对客户所咨询的问题所提必答。

  4、往后加大对仓库每周、月的清洁力度,保持库容整洁,美观、防潮。

  5、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业务水平及加深对产品各型号的认识,争取做到成为优秀的管理队伍成员之一。

  6、提点小建议:

  ①是否可以少量订购两种托盘,一种1.2x1.2的,一种就是现在用的,

  ②公司生产比较量大的产品时,是否可以不把所有的领料单都打出来,像113b的,可以打出一张在上面写1x15这样,然后单据整理也方便。

  仓库年终工作总结2

  回想这段时间来的工作,内心不禁感慨万千,做为一个部门的员工,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检查核对,对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只有从如何节约时间,如何提高效率,如何使配料员的工作标准化,才能提高每个配料的操作技能水平,减少工作当中的失误事件的发生。每天对于工作当中遇到的难题加以不断的完善,以及与仓管员的不断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工作的开展更进一步,达到新的层次,管理水平进入新的篇章。现对今年工作加以总结。

  一、仓储规划和备料

  了解各仓管员的所管区域物料摆放后,针对于仓储规划的不明确。对物料现场的大面积区域划分进了相应的调整再次细分与标识,以更有利于现场物料管理、及公共物料暂存区。并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仓储的重新规划,使物料都做到了定点、点量、定位储存管理。

  避免仓管员在备料过程中存在找不到料,及找料时间太长,为了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要求他们对库位表定时更新,对于部分仓管没有做库位表的,要求他们对这一缺陷进行了整改。现所有货架都已贴上了库位表,做到了不是仓管员走到物料区短时间内也能及时的找到所需物料。在与采购课的协作沟通的情况,逐步加强了对物料来料规模、到料时间的控制,仓储根据计划排程,为了避免货物堆放过高导致货物发生倒塌事件,要求所有包材供应商卸货后的堆码尺度不能超过限高2米,并相应要求所有包材卸货后用拉伸膜进行打包防护。

  二、除尘和封存

  物料现场所有库存物料进行除尘工作,特别是库存时间超一年以上的物料外包,对于彩盒尾数,以及部分裸露在外的,全部及时放于原包装内封存,做到防光、防尘管理。为防止在堆码过程中,由于货物太重,堆码层次太高,存在挤压,损坏,由现有的六层降低至四层。防止物料由于阳光的直射,使物料本身的性质发生变异,完成了窗户的遮uv工作。为了改变没有做到尾数管理,对所有物料存在两个,或者三个尾数的物料全部按照尾数管理执行,所有物料发料完成后,一定只能存在一个尾数,并在外包装上贴上尾数标签。

  三、做好资料汇总

  为了使财务在成品核算及时准确的得到基础信息,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相应的基础数据。仓储所有人员积极配合相关人员对仓储物料进行彻底、准确、无误盘查。为了及时了解仓储工作中发现的异常事情、能把出现的异常事情第一时间跟进解决,特做了一个仓储信息管理看板,看板中的内容包括,仓储工作前言,仓管员工作异常信息跟进汇总。现代企业的竞争已到白热化,单一的工作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自己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多加学习做到懂得更多,做得更好!多与同事沟通,保持良好的沟通方式,吸取好的建议。悉心听取领导的点评,对自己不好的做法即时予以改正。为了使仓储物料做到帐、卡、物一致,也是对仓管工作的一个考核,仓储目前每个月进行一次自盘,

  总之,仓库能在现实情况中不断的改善是离不开各位领导的悉心关怀和指导及各位同事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挥手昨天的时刻,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对过去取得的成绩,将不骄不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对过去的不足,将不懈的努力争取做到最好,我们将会用行动来证明我们的努力,我们更加清楚获取不是靠辉煌的方式,而是靠不断的努力。

仓库年终工作总结3   时光飞逝,转眼间20xx年已快过去了。为把今年项目部仓库精选管理在提升一个档次,现对项目部仓库管理工作,做如下总结,以找出不足,发挥长处,响应公司降本增效节能降耗总体要求,也为下步更好加强精选物资管理提供经验方法。

  一、精选申购

  根据公司要求项目部生产实际,对所需要精选物资做好统计,由项目部领导进行审核后,提报《备品备件计划表》,严格按照公司精选物资申购程序要求,申报采购需要精选,并详细注明物料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等。认真执行低成本高效益管理方法,购买时做到货比三家,询价问价,择优选取,优中选优。

  二、入库

  规范库存精选核算管理,严格控制精选库存合理储备,减少资金占用。对所有需要精选物资,严格验收,经精选提报人认真核对型号规格数量质量,没有问题后,方办理入库手续,如发现所采购入库物料物资不符合规定要求,则时办理退换货手续。通过严格筛选层层把关认真管理,杜绝了不符合不合格质量差精选物资入库,使所购买精选物资起到物尽所用,无有所用,减小了库存积压现象,做到了降本增效。

  三、精选保管

  物料分类摆放。按照精选种类规格型号摆放堆码,杜绝混乱堆,保持库房整洁。随时对仓库精选物资进行点清,做到帐物卡三者相符,并在物料登记卡上详细标明进货日期数量等信息。随时检查掌握库存物料有效期情况,做到先进先出。落实防虫蛀防鼠咬防变质等安全措施卫生措施,保证库存物料完好无损。认真做好库存物料清点统计,时更新各类台帐,做到账卡物相符。积极配合生产需要,按照轻重缓急合理提报精选物资申请计划,严格压缩库存。保证库存报表上交时间数据准确性,真实性。

  四、精选发放

  严格执行《仓库管理制度》。精选物资发放,严格审批手续。对所领取发放每件精选物资,须经项目部领导签字确认后,才进行发放,并严格签字手续,询问用途用量,严防精选物资浪费丢失。做好后续跟踪事宜,配合生产时做好退补换工作,保证生产正常顺利开展。

  五、仓库管理目标

  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也找出了精选管理不足,下步对仓库精选物资管理中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时时做好仓库6S工作,保持环境整洁,所存放物料井然有序;

  2、为了使仓储物料做到帐卡物一致,坚持每月进行一次自盘,做到随时检查整理,消除隐患,压缩库存避免积压现象;

篇5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由英、德商人于1903年创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公司于1993年6月16日注册成立,随后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于当年同时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在国内拥有47个啤酒生产厂和3个麦芽生产厂,分布于全国17个省市,规模和市场份额居国内啤酒行业之首。其生产的青岛啤酒为国际市场上最具知名度的中国品牌,已行销四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自1996年起,青岛啤酒采取了以并购为主要手段的“低成本扩张”战略。这种扩张的负面影响在于对被收购方高昂的改造费用,从而造成集团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急剧上升。2001年,青岛啤酒将重心从“快速扩张”转向了“内部资源的整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提出了三大战略:成本战略,标新立异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其成本战略是以管理为纽带,以网络化为基础,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标新立异战略是不断创新,在机制、市场、品牌、组织、策略、产品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使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目标集聚战略为不是在全国遍地开花,而是有选择地在部分地区占有绝对优势,尽可能地在高消费区、大城市、水源地,抢占制高点,形成优势兵力。不难看出,青岛啤酒已经将成本管理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

二、公司的战略成本功能要素

在国内啤酒市场上,还没有任何一家生产商拥有市场占有率方面的绝对优势,排名第一的青岛啤酒也只有不到13%的占有率,前三大厂商市场(青啤、燕京、华润)占有率之和也刚好超过30%,可以看出,公司面临着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由于没有一家厂商具备完全的定价能力,可以预计未来价格战仍将继续,由此,成本将成为价格战的支撑。

(一)SWOT分析公司通过SWOT分析,可以认清自身的优势,并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为公司下一步战略布局提供关键信息。

通过SWOT分析,公司的劣势和面临的挑战里都包含了成本的因素:由于公司前期收购对象多为濒临破产或者是竞争力十分低下的公司,所以并购后期公司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子公司的协调与管理。

(二)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经过几年的努力,青岛啤酒建立和规范了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体系,完善了财务分析系统,并在调整存贷比例,压缩存货占用,控制应收账款的增长以及财务结构的优化方面制定了详实的方案。

(1)加强内部成本管理。公司对管理体系进行了重构,推行事业部制,压缩管理环节,精简管理机构,降低了因沟通协调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同时提高了整个集团的管理效率。此外,公司强化了节能降耗等环节的控制,订立了科学合理的消耗指标并严格考核,积极推行经济目标责任制,使各项能耗指标有较大程度的下调。例如,在节水方面首先“抓大”,如冷凝水回收,年节约价值100多万元;制冷系统串缸水循环利用,年节水折合75万元。其次“不放小”,只要有利于节水,再小的措施也积极推广。利用包装车间一号线杀菌机的溢流废水,作为酒糟罐刷洗用水,每月可节约自来水千多吨;硅藻土过滤薄膜自来水回收装置改造,每年可节水近万吨。

(2)加强资金管理。一是利用资金结算中心,对50余家销售分公司实施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二是通过集中财产保险管理每年节约保险费用300多万元;三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1998年至2003年公司销售收入增长3.4倍,应收账款下降67%;四是严控对外担保,至今除控股子公司以外对外担保为零。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成本。

(3)强化营销费用的管理。青岛啤酒作为日常快速消费品,营销策略和促销力度的大小很大程度决定了销售的进展。过去青岛啤酒实行营销费用跟产品走的政策,很多费用支出到渠道2级、3级后就难以控制。而可控的费用管理使公司可以对费用的预算、申报、使用、报销进行全程的控制,重点控制几个关键领域,并建立节约审核、审计和优先权项目来管理费用,杜绝渠道营销费用非规则支出,加强公司的营销费用支出管理。

(三)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确保满意的质量所发生的费用以及当质量发生不满意时所受的损失之和,它包括鉴定成本、预防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由此,质量成本是企业总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持续性经营中不断发生的动态成本。对质量成本的管理有利于控制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能够寻求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和掌握质量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拓宽成本管理的道路。

(1)加强质量成本宣传。质量成本对大多数员工来说,是一个新课题,而在推行时涉及到很多部门与人员,对此,公司十分重视,每年4月公司都会开展活动,对企业员工进行质量教育。

(2)质量成本目标。质量成本目标与公司的质量目标相一致,并分解到各相关职能部门与层次(包括各岗位)。目前在质量标准方面,青岛啤酒实行的是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在国家没有对啤酒行业实施强制性安全认证的情况下,青岛啤酒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认证,实现了食品安全的零风险。

(3)质量成本管理具体措施。各部门包括最高管理层及技术工艺部严格按照质量计划与质量目标提高企业的鉴定质量和预防质量,尽可能降低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加强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它特别强调细节的控制,譬如空气、水源会不会交叉污染,员工衣服会不会是污染源等,它甚至要求我们洗手都不能用手开关水龙头。”青岛啤酒的技术人员说。

目前,青岛啤酒的主要生产企业已经从5S(整理、整顿、清理、清洁、素养)的质量管理级别上升到包括“环境、安全”在内的7s水平,同时,已经开始试点以“零缺陷”为目标的六西格玛管理法,进一步向着更高水准的质量管理目进发。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虽然提高了产品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但是将产品质量风险降至最低,大大减少了外部损失成本,同时也提升了公司产品形象,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收益。

(四)ERP系统青岛啤酒确立了以Oracle ARP为核心ERP信息系统,信息化总体规划框架如图2所示:

ERP系统的建立与运用,为公司经营带来了如下变化:

第一,规范、优化了公司内部业务流程。全面梳理了6大类100多个流程,通过软件平台固化,划分责、权、利;流程设计以客户为中心,剔除非增值环节,向“服务导向型”发展;按新流程的要求取消、修改了8种关键业务单据。通过以上工作使业务流程尽可能地向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业务流程靠拢。

第二,实现了信息传递的扁平化。实现完整的过程控制,控制过程由原有的事后控制变为事前的预算、事中的控制、事后的核算,杜绝了许多管理上的失控。

第三,提高了经营效率。查询时间由原来的1-2天缩短为现有的1-2分钟,及时发货率由原来的82.7%上升到94%,月末结账

期由原来的6天缩短为现有的1天。

随着新一轮ERP系统在全公司范围内滚动推广,能更有效地实现公司内部市场网络、管理、品牌、销售等方面的整合工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挖掘青岛啤酒品牌所蕴涵的巨大市场潜力,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真正形成协同效应及规模效益,不断提升盈利水平。

(五)价值链管理青岛啤酒的价值链管理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基于物流的供应链管理。青岛啤酒首先成立了仓储调度中心,对全国市场区域的仓储活动进行重新规划,对产品的仓储、转库实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由提供单一的仓储服务,到对产成品的市场区域分布、流通时间等全面的调整、平衡和控制,仓储调度成为销售过程中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一环。同时青岛啤酒还对运输仓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重新整合、优化,以减少运输周转次数,压缩库存、缩短产品仓储和周转时间等。现代物流管理体系的建立,使青岛啤酒加快了产成品走向市场的速度,同时使库存占用资金、仓储费用及周转运输费每年下降4000万元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它使青岛啤酒集团的整体营销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基于管理的供应链管理。基于管理的供应链,实际上就是经销商、供应商、分销商之间一个共同的游戏规则来进行相互的业务操作。供应链的计划不是企业单独做计划,而是经销商、批发商做计划,而且他们的计划不通过供应链的管理与公司的计划协调一致,供应链上的计划可以缩短计划时间。青岛啤酒和旗下的销售公司之间,销售公司与各大分销商之间,通过这一供应链,达到了很好的协调,提高了计划的准确性的同时,也深化了公司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经销商的忠诚度,从而在成本控制、客户快速响应等方面创造了新价值。

篇6

近年,随着各种环境现象的日益严重,使得会计必须将环境问题纳入管理的视野,环境管理会计(EMA)是随着现实问题出现而诞生的一门会计学分支。美国环保局(USEPA,1995)依据管理会计性质将EMA界定为:为帮助组织决策而确认、收集和分析关于环境成本和环境业绩的信息过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8)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发展和实施恰当的与环境有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进行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的管理,涉及生命周期成本计算、完全成本会计、收益评价和环境管理的战略规划”。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UNDSD,2001)将其定义为:为了满足组织内部决策和环境决策需要,对实物流动信息(如材料、水和能源流)、环境成本信息和其他货币信息进行的识别、收集、估计、分析、内部呈报和使用。从上述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可以看出,环境管理会计是以环境管理为核心,包括企业环境成本分配与管理、产品流程设计与定价、投资决策评价、业绩评价、资本预算和价值链管理等诸多内容。环境管理会计涉及到公司管理的诸多方面,如何实施环境管理会计就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环境管理会计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绿色消费主义等诸多外部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落实和推进,但外因仅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内部驱动机制是实现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关键。本文试图对青岛啤酒案例进行剖析,拟从其管理实践中寻求答案。

二、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内部驱动机制实践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啤酒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截至2012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市地区拥有59家啤酒生产厂。在环境管理方面,青岛啤酒荣获了“首届中国绿金奖”、“中国社会责任百榜”、“国际碳金奖”、“最佳企业公民”等奖励,且四度蝉联“中国绿公司百强”。在企业内部,青岛啤酒几年来一直推行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并将其贯穿在企业投资、融资、产品定价和采购等诸多环节。通过不断推行和优化环境管理会计体系,青岛啤酒环境绩效显著提高,公司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单位COD、二氧化硫排放量环比削减率分别为9.38%和42%。青岛啤酒环境管理和环境发展能力成为啤酒企业的风向标,数字和荣誉背后是与其内部环境管理机制密切相关的,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培育。近年来,青岛啤酒从组织价值观转向社会价值观,从为整个供应链转向为整个社会负责,把责任与担当渗透到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青岛啤酒提出企业发展力量来自于股东货币资本、员工智力资本、自然的资源资本和社会环境资本的组合,企业做大的过程,不仅仅是资本的做大更是责任的放大。在环境方面,青岛啤酒信奉“好心有好报”的朴素环境观,呵护大自然,履行环保责任,让消费者享受绿色产品,并受益于绿色价值链,用大自然所赐予的大麦、水和酒花酿造好酒,并将“一切源于自然,也将回归自然”的环境伦理观渗透到公司价值链全过程,通过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多个环节全方位调整,提升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同时,也将环境伦理观渗透到公司每一个员工价值观念中,使得绿色环保成为员工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环境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的完善。良好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内化为企业决策和行动中,需要科学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一方面,青岛啤酒完善环境管理制度,企业以履行社会责任、防范环境风险、提升环保绩效为宗旨,持续推进精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环境管理机制,将水资源保护、能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废物资源化利用等作为公司环境管理战略重点,构建了企业各个层次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如制定《能源资源控制程序》和《能源使用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能源管理检查和考核体系。另一方面,青岛啤酒建立覆盖各层级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首先总经理为公司环保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分级管理和总经理约谈、红黄牌制度,实行环境事件一票否决制度。其次,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公司环保管理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例会,会议内容包括环境安全工作回顾、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分析、重点工作推进、环境管理案例分析等。再次,落实环保岗位责任制,推行环保岗位标准化配置,加强人才储备,如组织污水操作人员参加公司职业技能大赛,将环保纳入到技术工种竞赛范围。最后,将环保指标层层分解到现场管理各项工作中,细化环境管理考评体系,公司每年与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节能降耗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班组,由部门组织班组进行能源消耗的数据分析,对每月目标进行评估考核。

(三)全面环境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青岛啤酒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调整,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第一,开展环保设计,青岛啤酒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优先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将环境影响作为最重要参量,除考虑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考虑到产品回收和处理。第二,进行环保经营,啤酒在生成过程中有来自电力消耗、化石燃料燃烧、酿造工艺过程等的排放温室气体,青岛啤酒采取节能降耗、二氧化碳回收、温室气体核查等构建环境运营模式。第三,选择环保物流,青岛啤酒首先选用易回收再生的包装材料,其次选择环保运输,实施共同配送,再次实现环保仓储,即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并加强维护和保养。第四,重视环保回收,啤酒在生成过程中实行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技术,将发酵过程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和处理,最终回用于啤酒灌装过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如2012年每千升的冷麦汁二氧化碳回收量比2011年提高16.89%,相当于种植了116万棵30年树龄的冷杉树。

(四)环保创新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青岛啤酒坚守和重视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工艺创新,1994年公司创设科研开发中心,2011年成立了“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啤酒的《啤酒风味物质图谱技术》和《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荣获了啤酒行业仅有的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术为青岛啤酒节约近三分之一的能耗。同时,为鼓励全体员工环保创新积极性,在公司内部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方案活动和奖励制度,如2011年公司员工共提出技术革新方案375项,为公司降低电耗56190千瓦时,节约用水97460吨。另一方面,青岛啤酒重视节能技术的应用和高能源利用效率,公司通过工艺创新、技术改造、细化节能降耗等管理,能源绩效不断提升,能耗指标大幅降低,如公司废水处理系统采用USAB厌氧处理工艺,该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沼气,公司将沼气进行回收处理,将其作为锅炉蒸汽生成的燃料,既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又降低了能耗成本。如2012年公司下属14家工厂陆续启动沼气回收装置,回收使用沼气量比2011年提高了26%。通过水资源保护、节能技术应用与推广、生物能源利用、降低废气排放、废物回收利用等多个环节全方位保护环境,提升公司绿色价值。

三、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内部驱动机制实践的启示

(一)环境伦理观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价值基础。伦理学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价值观引领作用。传统企业管理更多地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管理思维,道德关怀对象被限制在保障股东价值、员工权益、客户权益等人的范围内,将人类之外的自然看作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东西。随着伦理学现代环境向度的转向,伦理范围已由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在强调人际平等的同时,把自然价值和代际平等也纳入伦理关怀范畴,强调用道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企业作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契约组合体,由于契约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客观存在,必然需要伦理等非正式制度的相应约束。青岛啤酒在发展过程中,环境伦理观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公司内形成了“人是资源的一员”的文化,科学的环境伦理观为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的践行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使得企业实现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体系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制度基础。JohannesFresner实证研究表明,引入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后,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与优化是环境绩效改善的主要原因。青岛啤酒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将环境管理纳入长期战略发展中,制定了详细的环境管理规划和明确的环境目标,并把环境目标和规划落实在全面环境管理制度中,体现于环保研发设计、环保采购、清洁生产直到环保物流。如采取绿色采购措施,青岛啤酒按照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IS014000系列要求,优先采购有利于减轻环境负荷的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实行清洁生产,青岛啤酒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在企业生产中效仿自然系统内部运作的低耗高效循环性能,采用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运行机制。通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使环境管理会计获得了制度的有力支撑。

(三)环境管理组织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保障。公司管理组织的建立常常是各项制度落实的重要保障因素,随着企业发展,环境管理正由外部压力驱动下的“他组织”向内部可持续发展驱动下的“自组织”进行转变。企业环境组织机制的建立主导着企业环境管理的发展,互动有序的企业组织结构是培育企业环境管理组织能力的基础(范东阳,2009)。青岛啤酒的管理实践也表明,环境管理组织的建立不仅使环境伦理观得以植根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中,也成为环境管理会计制度落实的保障,尤其是作为高层管理者的理念和行动更是其主要保障因素。青岛啤酒遵循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写进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为贯彻“一切源于自然,也将回归自然”的环境伦理观,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结构及制定相关的岗位职责,同时,对环境管理组织的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按照管理层、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层次进行培训,使得环境管理会计实践获得了根本保障。

篇7

为加快实现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崛起的步伐,深入实施“两创”战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高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现就进一步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扶优扶强,着力培育优强企业

1、培育重点工业企业

每年经申报推荐审核,按标准分类确定优强企业名单。市政府与其签订目标责任书,企业须制订发展规划,并提出实现规划的保障措施。责任期内若企业经济指标下降或一类优强企业无技改投入、技术创新项目,二、三类优强企业无市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则不列入扶持范围。

(1)国地两税2000万元以上的优强企业为一类企业,以历年最高税收净入库数为基数,市政府可与其签订“一厂一策”协议,给予重点培育扶持,以财政奖励形式支持企业技术进步。

(2)国地两税1000~2000万元的优强企业为二类企业,以历年最高税收净入库数为基数,所得税、增值税净入库数比上年增长15%和18%以上,超基数以上的市得部分,由市奖励60%用于企业技术进步。

(3)国地两税500~1000万元的优强企业为三类企业,以上年度净入库数为基数,所得税、增值税净入库数比上年增长20%以上,超基数以上的市得部分,由市奖励40%用于企业技术进步。

2、对有突出贡献的工业企业和经营者给予奖励。每年对优强企业的发展实绩进行综合评估,对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亿千”企业和销售收入超5000万、利税超500万的“双五”企业予以授牌,并选择若干名入库税金贡献大、增长快的企业和企业经营者予以表彰并重奖。

3、鼓励优强企业收购兼并市内企业,对收购兼并所涉及的土地、房产权证过户手续及税费按园区有关政策办理。

4、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对企业上市并在*注册登记的,股票公开发行并将募集资金80%以上用于本市投资发展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实现买“壳”上市将其公司注册地迁至本市并在本市纳税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企业上市募集资金的投资计划项目,优先准予立项并按拟所需土地优先安排指标。由于历史原因,股份公司组建过程中因资金重组涉及的土地、房产、车船等资产的变更,在办理过户手续时,按园区有关政策收取相关费用。

5、发展总部经济。对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集团公司总部从外地迁入*的,达到销售限额标准并纳税在本市的,视纳税状况给予“一厂一策”扶持。

二、培育企业主体,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6、培育创业主体。坚持未禁即入,放开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的行业和领域,全部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放宽注册资本金额限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均按最低注册资本限额执行,有限责任公司为3万元,股份有限公司为500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为10万元。且公司注册资本可分期到位,首次出资额最低为注册资本的20%,其余部分两年内缴足。放宽投资者出资方式,其中无形资产出资比例最高可占注册资本的70%。

7、积极发展家庭工业。拓展家庭工业发展空间,鼓励家庭工业集聚发展,充分利用空闲宅基地、村集体用房等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家庭工业。国土部门要安排一定比例用地指标专项用于家庭工业发展。村存量建设用地可作为临时建设用地批给家庭工业加工户或企业建设临时加工和仓储设施,不改变原建设用地的权属。年产值100万元以上或年上缴税收5万元以上的家庭工业户或企业,在符合村、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安全、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可由业主提出临时用地申请,经镇乡、街道审核,报国土、规划部门审批。符合上述条件的新办家庭工业,设备投资在10万元以上,经申请给予适当补助。对家庭工业租用园区标准厂房,租期在一年以上且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第一年每月补助3元/㎡,第二年2元/㎡,第三年1元/㎡。

8、每年确定100家成长性好、创新欲望强、经营者素质高、有特色优势的中小企业列入重点培育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优先推荐给各金融机构,把支持成长型企业贷款作为人行考核金融机构实绩的重要依据,同时择优选择若干家企业享受优强企业政策。

9、设立成长型中小企业奖。在当年企业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1亿元且销售收入和实交税金比上年增幅20%以上的企业中,评选出10~20家“优秀成长型中小企业”,给予表彰,并奖励每个企业经营者5万元。

10、鼓励微小企业上规模。实施“微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微小企业提档升级。由镇乡、街道和工业主管部门排选出一批规模以下企业,作为发展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的重点,加以培育的扶持。对年销售(营业)收入首次突破500万元的工业企业经营者奖励5000元,对当年新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的,其上年超过200万元的工业生产性投资项目,在当年给予技改补助。

11、对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从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销售收入工业企业50万元以下、商业企业80万元以下)的征收率统一下调到3%。对向规模以下小企业特别是初创型小企业出租标准厂房的出租方,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税务机关审批后给予减免房产税的照顾。对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非营利性的科研、咨询、检测等机构,允许其注册为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

三、推进自主创新,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

12、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对列入市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按实际完成设备投资额和投产状况,给予重点技改奖励。对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自营出口企业,适当提高奖励额度。对列入市重点技改项目的有关规费参照园区政策予以优惠并给予资金奖励。

13、鼓励企业实施“挖潜节地”项目。重点鼓励企业通过工艺改进、设备更新的“零增地”技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厂房加层、翻建改造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凡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建筑设计标准及消防、环保要求的拆翻建和加层项目,其城建配套费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减免;建成使用后次月起3年内,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经税务机关批准,给予减免房产税照顾。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对不新增用地且新增投资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按市重点技改项目给予奖励。每年评选出“土地利用效率十佳企业”,授牌并给予适当奖励。

14、实行城镇土地使用税奖励政策,暂按市政府办公室[20*]109号抄告单执行。对缴纳房产税确有困难的企业,报经批准后,可酌情给予一定幅度的减免。对困难行业和困难企业需上缴的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规费,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可酌情予以减免。

15、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扶持、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强市建设步伐。在申报各级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新产品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新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孵化器等方面予以财政奖励。

16、认真宣传贯彻并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为自主创新活动而引进专利技术,其用于研发活动的专利技术摊销费用可纳入研究开发费用范围。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从2009年1月1日起,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抵扣其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国家鼓励进口设备的减免税政策。简化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操作程序,先由企业自主立项,报送税务机关备案,然后费用归集、抵扣,再实行事后管理。

17、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对新开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设立之日起3年内,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可免征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18、企业新创一只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奖励50万元(司法认定获得的减半奖励);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奖励20万元;新创一只浙江省著名商标或浙江名牌产品的奖励10万元,新创一只浙江省知名商号的奖励3万元;新创一只金华市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的奖励1万元,新创一只金华市知名商号的奖励1万元。(同一年度同一级别不同荣誉不重复计奖,获不同级别称号的按最高级别计奖,省级以上品牌通过复认的减半奖励)。奖金按70%奖给企业经营者,30%奖给有突出贡献的部门有功人员。设立市长质量奖,对产品质量稳定优秀的企业进行适当奖励。

19、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融合。以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支持工业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统、先进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改造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力推进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财务、物流、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环节的应用,实现管理的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积极应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促进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对新认定的信息化示范企业、工业设计创新示范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20、加强工业企业项目包装和申报工作。鼓励部门积极帮助企业争取省级以上工业用地指标和补助资金,对争取到省级以上工业用地指标的,给予相关单位每亩5000元奖励;对争取省级以上补助资金成绩突出的部门,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四、加强工业发展平台建设,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21、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动作”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推进经济开发区城市化进程,建成区要按城市化的要求加强管理,逐步把园区内的水、电、路、通信、绿化、治污、消防等基础设置的养护纳入城市建设计划。

22、促进集约发展。按照“节约、集约、高效、挖潜”的总体要求,发挥园区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优势,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按《浙江省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的标准提高20%以上,绿化率不超过20%。在满足消防安全和建筑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工业用地容积率控制在1.0以上,新建标准厂房必须建三层及三层以上。对投资强度达不到120万元/亩且用地小于5亩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按照“以用为先、依法处置、分类处理、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大对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鼓励园区和企业盘活存量土地,实现“腾笼换鸟”。

23、进一步完善工业项目考核评价制度。继续坚持工业项目预审制度,凡市域内的工业性投资项目,必须对企业的投资实力、产业方向、技术层次、节能环保、亩产效益等情况进行审查,工业用地安排与亩产效益相挂钩,实行项目保证金和土地预发证制度,运用规范程序和措施,督促工业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快达产,从而提高投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

24、鼓励企业按产业布局向园区集聚。鼓励城市规划区内的工业企业搬迁、扩建、技改等方式按产业布局进入园区,促进集聚发展。

五、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25、明确节能降耗工作目标。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努力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和公众参与的节能降耗格局。到2010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20%;能源利用效率达到40%;主要产品生产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降耗标准体系、政策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26、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加强企业节能用能审查,严格控制新增高耗能项目,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依法监察能源利用状况,重点抓好建材、电力、冶金、化工、印染、医药等行业和年综合能耗超过1000吨标准煤企业、年耗水超过10万吨企业、年耗电超过200万千瓦时企业、拥有4吨及以上燃煤锅炉企业以及列入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入园企业。全面推进全社会节能,大力实施政府节能工程,积极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倡导生活节能,建设节能文化。

27、落实国家关于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设备投资额抵扣应纳所得税额,企业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以及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收入减计收入总额等方面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以及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企业,经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六、加大工业经济扶持和考核力度,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28、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和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已出台的有关收费减免措施;严格执行兰纠办发[20*]2号《关于缓收涉及工业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部分费用的通知》。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以任何形式和名义,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拉赞助搞评比或搭车违规收费,增加企业负担。

29、为加强对工业经济的协调领导,激发创业创新热情,营造合力扶工氛围,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发展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贸局(简称工业办),设立重点工业企业“直通车”,定期召开工业例会,通过企业服务年、企业文化年、项目推进年等有效载体,及时沟通协调处理各类企业发展中各种问题。

30、强化对工业经济考核力度。建立镇乡、街道、经济开发区及市有关部门的工业经济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订)。

篇8

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装备业的冲击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物流技术装备业影响巨大,直接表现就是影响了物流装备产品的出口,使叉车等重要物流装备的出口呈现自由落体式的大幅下滑。尽管四季度以来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物流装备产品出口的严峻形势略有好转,但前景依然很不乐观,出口市场还未见复苏迹象。

从国内市场来看,金融危机对物流装备市场的不利因素远大于有利因素。受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一季度物流装备业出现整体的大幅下滑。根据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物流装备采购意向的影响,回答有利的为0,说明没有企业受益;回答没有影响的占25%,主要集中在食品、烟草、医药、商贸流通等行业,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行业特点较为特殊;回答受到较大负面影响的占51%;受到严重冲击的占24%(参见图1)。总体上,受到严重冲击和较大负面影响的企业比例达到75%,说明中国物流装备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大。

4万亿投资计划拉动物流装备市场走出低谷

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极大地提振了中国企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流装备业的快速下滑局面,使物流装备业在2009年二季度出现触底回升迹象。

国家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直接拉动了物流及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2009年上半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巨幅增长,总投资额达到9244亿元,同比增长61.8%,增幅比同期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高出28个百分点。从投资构成看,交通运输业投资额为6691亿元,仓储、邮政业投资额为712亿元,贸易业投资额为1841亿元。这对物流装备业的振兴与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是拉动物流装备市场走出低谷的最主要因素。

在2009年二季度投资大幅增长的基础上,为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三季度投资增幅有所放缓,但全年仍保持大幅增长。根据投资增长对物流装备市场影响的滞后效应分析,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仅对2009年物流技术装备市场需求产生巨大影响,也将直接拉动2010年上半年需求的增长。

《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将对物流装备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大大提升了物流业的地位,为物流行业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规划》明确了政府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仅对2009年物流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物流装备业带来市场机遇,更为今后物流装备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工业与物流业增速的强劲反弹对物流装备业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9年11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自4月以来,中国工业已连续7个月同比增速加快,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2%。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业2009年前三季度的分析,社会物流总额一季度下降3.3%,上半年下降0.8%,1~3季度转为增长2%,扭转了持续下滑势头。扣除价格因素,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反映出物流需求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企稳回升步伐有所加快。

根据对中国物流装备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物流技术装备业与物流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呈现的是联动、同步的正相关趋势。因此,中国工业经济的复苏、物流业的发展,必将给物流装备业带来有利影响,直接拉动中国物流装备业走出低谷,实现复苏,并为2010年物流装备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2009年中国物流装备业发展分析

2009年物流装备业的调整幅度巨大

在2008年底,我们提出了关于2009年中国物流装备业将面临巨大调整的基本判断,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影响是一个新的问题,将超越固有的经验与知识,因此物流装备业受到的冲击可能超过预期,必须做最坏的打算。

2009年中国物流装备业的发展轨迹不幸被言中。进入2009年,物流装备业就出现了大幅下滑,一季度出现了十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增幅由过去的年增长30%左右下降到两位数的负增长,巨大的下滑超过很多业内人士的预期,企业更是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2009年中国经济困难的开局直接促使国家权威部门实施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刺激计划,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尤其是4万亿投资计划的出台,直接给中国物流业打了一支强心剂。物流业投资的增长提振了企业信心,也拉动了对物流装备的市场需求,因此,在2009年二季度,物流装备业开始触底,并从低谷缓慢回升,从三季度开始,物流装备业回升幅度加快,四季度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同比增幅约在30%以上。2010年一季度还将延续这一增长趋势。

从2009全年来看,物流装备业与上年同比基本持平,扣除价格因素,全年增长不会超过5%,与2009年初的预测基本一致。这是十多年来中国物流装备业最低的增长幅度。

2009年叉车生产与销售大起大落

根据监测分析,叉车行业在2008年4月产销达到高峰,同年5月开始逐月回落,到2009年1月达到谷底,产销量从2008年4月每月产销2万台左右下降到2009年1月6000台左右,下降了近3/4。自2009年2月起,叉车企业产销开始逐月缓慢回升,2009年3-7月在低位徘徊,8月开始回升加快,四季度的月度产销出现创历史新高的局面。

2009年叉车产销的运行趋势表明,中国叉车市场在2009年出现了大起大落,增长速度从前些年的30%以上,下降到负增长25%左右,到四季度再回复到30%左右的同比增长,其产销的振幅变化前所未有。

中国叉车出口自2009年2月达到谷底,目前虽有所恢复,但国际市场仍然低迷,仍然未达到2008年上半年的出口水平,全年累计处于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区间。

考虑进出口因素综合分析,尽管2009年四季度中国叉车产销出现爆发式增长,出现报复性反弹,但2009年全年叉车产销累计仍难以实现正增长。

根据对国内市场运行监测分析,国内的叉车市场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回升,三季度回升加快,四季度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预计实现叉车产销正增长5%左右。尽管增长幅度不大,但相对于国际叉车市场的下降,中国叉车市场仍是世界叉车市场的亮点,更是全球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叉车市场。

2009年托盘与货架行业全年微幅增长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托盘与货架行业在2009年上半年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负增长。根据监测,托盘与货架行业在一季度达到谷底,二季度开始触底回升,但幅度有限,从三季度开始回升幅度加快,四季度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来看,产销与上年基本持平,出现3%左右的增长。

2009年上半年,货架市场萎靡不振,销售下滑,供大于求,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下半年以来,随着物流业的复苏,国家投资的逐步到位,货架市场开始复苏,市场需求增加,到四季度市场需求增长幅度加快,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全年看,2009年工业货架行业可实现微幅增长。

托盘市场需求与货架市场类似,但上半年市场下降幅度大于货架行业。托盘行业也是从二季度开始触底回升,三季度回升加快,四季度出现加大增长,但全年也仅仅与上年持平而已。

2010年物流装备业发展预测

目前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已不可逆转,全球经济危机最困难的局面也已经过去,这一利好必将逐步向物流技术装备领域传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物流装备业必然会度过寒冬,快速复苏,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局面。

首先,从工业经济增长来看,2009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2%,连续7个月同比增速加快;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同比增长。其中,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0.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7.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31.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6.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4%,都超过了平均增长幅度。

根据对国民经济发展预期和国家4万亿投资延续效应分析,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的增长一定好于2009年。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为中国物流技术装备业2010年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物流行业来看,2009年前三季度,物流实物量呈现逐步回升势头。前三季度,国内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5%、6.5%和6.1%,增幅分别比上半年提高3个、1.6个和3.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速由一季度下降3.3%,上半年下降0.8%,转为增长2%,扭转了持续下滑势头。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6.9%。反映出物流需求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企稳回升步伐有所加快。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物流业的需求正呈回升势头,四季度回升速度逐步加快,预计2010年中国物流业发展将好于2009年。

此外,2009年国家加快投资增长的效应会在2010年显现,《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必将对未来几年物流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可以预计,2010年以后中国物流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从而带动物流技术装备的市场需求。

从物流业投资情况看,形势更为乐观。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国家在投资结构中对物流业及相关行业给予了重点倾斜。根据相关统计,2009年1-3季度,国家对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达到了55%,远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水平。其中,与物流技术及装备更为密切的仓储业与邮电业的投资更是达到了71.2%。2010年,物流业投资虽然会逐步回归平稳增长,但增长幅度也不会小于30%。物流业投资的大幅增长必然带来物流技术与装备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

根据上述因素,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及物流技术装备产业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工业周期,考虑到对2010年工业增长的预期分析、物流业稳定发展及物流业投资快速增长的趋势,初步预测,2010年,中国物流装备业将出现15%左右的增长。其中,叉车产销将创年度新高,货架总产量将超过60万吨,市场流通的托盘年产量将超过3800万个。

2010年物流装备业的市场新机遇

市场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预测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时展脉搏,跟上市场发展步伐,抓住市场发展机遇。

2009年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走向复苏,工业经济出现连续的景气回升,物流业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扎实,为了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下一轮中国经济的增长需要转换增长模式,大幅度调整经济结构;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带来热点的转移,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和挑战,更会带来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如果不看到这一点,继续延续原有的做法,极有可能抓不住市场机遇,最终丧失发展良机。

新医改将促进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热潮

2009年国家出台了新医改方案,加强了对医药流通的监管,对医药企业采用现代物流技术改进医药流通给予了政策支持,这些措施都会加大医药企业对现代物流设施的投入,增加对物流技术装备的需求。基于此,有专家预计,2010年医药物流即将进入一个真正的拐点,即现代医药物流产业由过去的“小打小闹”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目前随着基本药物目录配套措施陆续出台,预计国家、省、市三级政府将围绕基本药物目录的扩容投入大量的资源,各地的区域型商业药企会加大与制药企业的强强联合,而围绕各地基本药物配送权的争夺,将成为点燃现代医药物流建设的火种。

由于各地在基本药物配送中都将“现代医药物流”的诸多因素纳入到评分细则,因此,对药监部门、商业药企而言,尽快建设符合要求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是当务之急。在这一大环境中,预计2010年随着新医改医院配送招标政策和地方政策向现代医药物流倾斜,将有更多的医药企业在2010年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将广泛采用自动分拣系统、WMS系统、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RF手持终端等现代物流与信息化设施设备,从而促进物流装备市场需求,为物流装备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2010年低碳物流成为热点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达成实质性决议,但低碳经济已经深入人心。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这一表态必将影响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在物流领域,多年以前绿色物流就成为热点,随着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低碳物流必将成为未来的热点,更会给物流装备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

基于此,现代物流中心必须考虑节能与环保问题,尤其是冷库建设,更应把节能降耗作为重点;此外,冷链运输中保温与制冷问题、内燃叉车尾气排放问题、托盘租赁与循环使用问题、货运车辆节能降耗问题等都将成为未来的市场关注焦点,国家将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物流作业中的节能降耗,从而给相关的物流技术装备企业带来市场机遇。

当然,如果企业不注重节能降耗的物流装备的新技术开发,也必将面临市场的挑战,在今后的发展中遇到很多问题。

物资管理与现代物流对接将带来商机

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本企业所需物资的采购、使用、储备、配送等行为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过程。企业的物资管理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组成企业的物资供应链。

过去受计划经济影响,我国企业的物资管理模式被深深地烙上了计划、配额、定量等烙印。虽然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探索,企业物资管理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受传统的物资管理理念的影响,电力、煤炭、钢铁、铁路、石化等传统行业还没有全面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其物资管理手段与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

近些年,一些企业已认识到现代物流理念的先进性及重要性,开始在物资管理领域引入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与装备,提升企业物资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神华集团物资公司已在全集团普及物流知识,并开始大规模更新改造或新建自动化立体仓库,引人现代物流技术装备,完善和优化企业物资采购、储存与配送系统,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外,一些电力、铁路、钢铁等传统行业物资管理部门,也纷纷引进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建设现代化物资立体仓库,大大改善和降低了企业库存,提高了物资的利用率。

中国传统的煤炭、钢铁、电力、铁路等系统,规模庞大。这些系统的物资管理领域引入现代物流装备还仅仅是开始,其未来市场空间极其巨大,将是中国物流技术与装备未来急需开发的巨大市场空间。2009年太原刚玉在铁路系统物流改造中收益巨大,新松机器人在电力行业的物流系统改造中获益多多,就是很有力的说明。相信随着传统行业物资管理与现代物流的对接,物流装备市场必将受其影响而有所收获。

2010年,中国传统行业物资管理部门现代物流系统改造预计将启动,这一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为此,《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中国物流产品网将联合相关部门组织相关研究与会议,推动中国物资管理领域的物流系统改造。

物联网发展推动物流信息化革命

近期,中国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取得突破,电信技术的发展为物联网搭建了基础平台框架,RFID/EPC技术、传感网络技术、物流可视化追踪技术等技术发展为物联网发展奠定了基础,智能交通、智能电力、智慧物流的发展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从而引发了物联网新一阶段的发展热潮。

对我国物流信息化而言,借助“物联网”东风,搭乘新一轮技术革新的高速列车,积极构建统一信息平台,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将促使中国物流业信息化技术变革,为物流信息化产品供应商提供新的市场机遇。

物联网具有内涵丰富、信息渠道多种多样的特点,因此“物联网”的建设不会排斥物流信息平台的百花齐放。而随着物联网的兴起,物流业信息化整合将进入新周期,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单点应用将会整合成一个体系,以追求整体效应,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总之,物流信息化的变革,智慧物流的兴起,必然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服装物流将有大发展

近些年,服装物流领域获得了较快发展,一些大型服装企业通过改善企业供应链管理、构建现代化物流系统与网络、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取得了成效,极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服装商品季节性强,流行因素关键,对物流运作的要求也很高,要求物流系统反应灵敏、分拣速度快捷准确、信息服务周到、退货与收货及时、物流网络发达、物流包装精良。

近些年,雅戈尔、森马等著名服装企业纷纷改造物流系统,给物流装备企业带来了市场机遇。预计2010年,随着服装行业的发展,服装物流也将获得大发展,从而会带来物流装备的市场新机遇。

烟草、食品、汽车等领域物流装备需求保持旺盛势头

近些年,烟草、食品、汽车、图书等领域是中国物流技术装备主要的市场需求领域,这些行业每年建设大量的物流中心,对物流装备的系统集成、物流咨询服务需求旺盛,对叉车、托盘、货架等物流装备也有较大需求。预计2010年,这些行业还会继续保持旺盛的需求势头。

篇9

低碳经济下发展煤炭物流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改变能源结构,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的能源结构。

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必经之路

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海啸、地震和恶劣气候等自然灾害日益增多,这些已经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国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危机,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矛盾更加突出,在我国运行低碳经济的形势任务十分紧迫,而且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必经之路。

低碳经济对煤炭物流形成倒逼机制

随着煤炭物流需求的加速增长,低碳经济对煤炭物流的发展形成倒逼机制。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北部,但其消费重心则在东部和南部,这就形成了我国煤炭物流的特色。现有低水平的煤炭物流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整体和长远发展。因此,采取多种科学方式,大力发展更加节能、环保、高效的煤炭物流,已成为我国煤炭物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低碳物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煤炭物流业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大,煤炭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是30.66亿吨标准煤,我国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是2.37亿吨标准煤,因而我国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73%,据专家推测如果把企业的物流能耗考虑进来可高达10%以上,这与国际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意味着我国煤炭物流在节能降耗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煤炭物流存在于煤炭产品的开发准备、生产过程和销售活动的全过程中,它是一个由煤炭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和废弃物物流构成的大系统。它具有物流路线长、节点多、运输周期长、仓储限制条件少、作业场所变动频繁、供应物流占主导地位等特点。目前,我国的煤炭物流发展的状况是:

煤炭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在煤炭的开采与洗选作业中,矿井排水、洗煤水、煤矸石淋溶的排放等都会对水文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对地表及地质的影响:井下开采煤炭会造成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垮落、直至地表塌陷,对地面构筑物、农田、灌溉设施以及桥梁、铁路、输电线路等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煤炭的储运、破碎、筛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煤灰,这会造成对大气的严重污染,其中部分可吸入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性还很大。

煤炭配送方式粗放,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我国目前的煤炭物流经营主体多样化,运营规模差异大,配送体系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煤炭物流配送的临时计划多、急用料多,加剧了配送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路线规划不科学、车辆配载不合理等现象的出现。大多数煤炭企业仍采用高污染、高损耗、低效率的传统物流运作方式,使煤炭在配送和中转运输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煤质下降等问题,这不仅影响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且对整个社会资源和自然环境也产生不良影响。

煤炭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虽然极少数煤业集团采用了ERP系统,但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缺乏相应的煤炭物流信息交换平台。许多煤炭物流企业采用传统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无法提供物流监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现代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共享能力差,不能充分整合资源,从而难以发挥煤炭物流企业间的协同效果,导致煤炭物流成本高、浪费资源严重的问题出现。

另外煤炭物流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低,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标准不统一,不能互相兼容,严重影响了联运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和仓储空间利用率,因而加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煤炭物流立法不完善,低碳物流意识淡薄

中国煤炭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煤炭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合理;煤炭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弱;煤炭资源保护法制宣传不够等。这将会导致煤炭行业缺乏规范约束和建设标准,一些污染环境的恶劣现象没有得到重视和及时制止。

此外,许多煤炭企业重生产、轻环保,导致煤炭的库存量大、仓储设施和运输车辆利用率低的现象出现,进而带来煤炭资源浪费、碳排放量增大的环境问题,煤炭物流的低碳意识淡薄。

煤炭物流认识不足,缺乏供应链管理理念

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将竞争的焦点放在生产领域的资源扩张、降低成本及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对煤炭物流的认识不足,往往把非生产领域的煤炭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活动常被分散在不同部门,而没有将其纳入到煤炭物流统一运作与管理的大框架内,缺乏供应链管理的理念。

煤炭物流人才匮乏,教育投入力度不足

煤炭物流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中高低各个层次的优秀物流人才。随着煤炭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就目前情况看,煤炭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有些操作人员是从搬运工、仓库管理员、装卸工而来。这些人员对操作原理、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之甚少。目前,煤炭物流人才面临较大缺口,教育投入力度不足,这加剧了煤炭物流人才匮乏的现象。

低碳经济下发展煤炭物流的策略

煤炭物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必须变革思想与认识,进而全面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低碳经济的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煤炭产业特色的现代物流业,将有利于我国降低碳排放量的国际承诺,为国家长久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意义。

开发煤炭物流专用设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针对不同煤炭加工产品,开发应用煤炭物流专用设施以及与之相关的装卸、仓储等先进物流设备,其次加快煤炭物流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改造,包括仓库建筑、场站设施、装卸设备、运输工具、运输通道等,促进煤炭物流在运输、装卸和流通加工作业环节的更新,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高耗能设备,运用先进工艺和装备,通过技术变革实现节能目标。

例如公路运输应尽量采用污染和损耗少的运输交通工具,采用厢式封闭公路煤炭运输车辆及天然气、电能等新能源汽车;引进煤炭抑尘技术,保护运输通道沿线环境,降低运输过程中煤炭散落造成的损耗与污染;装卸作业中强制配备自动淋洒、流动淋洒等湿式除尘设施,避免粉尘对环境的污染。

建立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降低碳排放量

煤炭物流业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改变原有的煤炭物流组织和运作方式,即引入第三方物流建立煤炭物流配送中心,改变以往煤炭企业自产自销,实现从煤炭企业到配送中心再到用户的现代煤炭物流运作模式。区域性现代化煤炭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可加速煤炭物流的发展。其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煤炭产品在配送中心可以进行流通加工业务,例如除矸石加工、为管道输送煤浆进行的煤浆加工、防止煤炭自燃的流通加工等,它们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煤炭资源的不同需求,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以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从而提高煤炭利用率。

其次,各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可以通过包销或买断方式建立稳固的煤炭资源基地,对煤炭质量进行监控并稳定其价格。而且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可根据煤炭需求企业的具体需求,制定出最佳运输方案,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碳排放量。

第三,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研发煤炭废弃物流,将利用粉煤灰或深加工的企业纳入煤炭物流行业的服务领域,在提高回收率的同时延长了产业链,进而减少了碳排放量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信息化建设,减轻生态环境影响

低碳物流信息化是指借助于计算机信息以及网络技术等实现对煤炭物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应用,是有效服务低碳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煤炭物流的信息化,可以降低煤炭物流在服务过程中对有形资源的依赖;通过采用智能信息化手段可以共享煤炭物流供应链信息,提高煤炭服务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减少煤炭物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炭物流信息系统包括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供应库存、配送、煤炭仓储、运输、销售等主要功能模块以及基础数据维护、综合信息查询、财务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等辅助功能模块,实现物流、资金流、数据流和信息流的统一。煤炭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依托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最终实现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目标。

制定低碳物流政策,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

以上观点与建议重在微观层面,相应地宏观方面我们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紧解决影响当前煤炭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具体的例如:研究制定系统的低碳物流产业政策,清理有关的行政法规,加强对煤炭物流领域的立法研究;引入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管理,发挥政府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促进形成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倡导的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以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替代能源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通过减少碳排量,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将使低碳经济为广大民众所了解、认知,并使发展低碳经济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改进煤炭物流管理,实施低碳供应链战略

在煤炭物流宏观与微观分析建议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煤炭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将原材料供应者、产品生产者、商品营销者、最终用户以及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利益与目标结合在一起,谋求供应链成员共赢。低碳供应链考量的不仅仅是单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寻求与环境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所以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是解决我国煤炭物流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煤炭物流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低碳供应链管理全新的生态发展观点将再造煤炭物流管理,低碳供应链管理战略将影响从煤炭物流企业管理目标的建立,组织设计,运营领导与控制的全过程。

加快煤炭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低碳经济条件下煤炭物流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技能、多方位的物流行业人才,物流人才培养是发展低碳煤炭物流的必备条件,因此对煤炭物流人才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煤炭物流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领导首先应转变思想观念,在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明确煤炭物流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其次重视煤炭物流人才管理,加快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做好煤炭行业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提高行业物流人才的质量,满足行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例如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等对员工进行培养,还应该鼓励在职员工进入高校学习,提高其专业水平,进而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结论与展望

煤炭物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低碳经济也需要煤炭物流的支撑。煤炭物流企业将借助低碳经济的渗透与发展实现行业转型,并不断增强竞争力,从而实现我国煤炭物流业新的、跨越式的发展。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下,寻求建立适合我国煤炭物流行业的发展策略,对于促进整个煤炭物流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与建议。

篇10

 

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实施背景 

 

近年来,电冰箱市场严重饱和。目前国内冰箱需求与供给之比由几年前的1:2演变为现在的1:3.生产能力的过剩导致竞相降价促销,冰箱行业平均利润率也由1994年以前的10%以上降到现在的4%左右,明显进入了“微利”时代。因此企业几乎不可能依靠高价格获取利润,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拓展利润空间,实现成本管理由单纯数量价值型向质量科技型转变。1997年,美菱集团从科技创新战略高度出发,拓宽成本管理空间,建立了一套适应竞争要求的成本管理体系,即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 

 

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的涵义及主要特征 

 

美菱集团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指导下,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关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企业成本管理组织、方法、手段科技化,大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广泛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拓展成本管理空间,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的竞争优势。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传统成本管理注重现有产品的节能降耗,成本下降空间极为有限,成本和利润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常常是老产品亏本促销、新产品高价难销,不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重点是通过新产品开发、成熟产品的优化设计、新材料的运用、工艺技术的创新、设备技术的改进、员工素质的提高和采用计算机管理等措施,实现管理手段、方法的科技化,增强产品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降低成本,扩展利润空间。 

 

 2.是注重扩大利润空间的科学成本管理方法。企业产品创新有减利因素,也有增利因素。减利因素主要有:新产品开发费用、新产品市场风险、技术改造投入等。这些因素无疑会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成本。增利因素主要有:(1)创新产品可适当提高售价;(2)创新产品会增加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3)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可以提高效率,节能降耗,减少废品损失。通过适当增加投入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这种支出短期来看似乎是增加了企业当期的费用,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主动权。 

 

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后者大于前者,即:在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创新所带来的产出必须大于对创新活动的投入。为此,美菱集团在实施成本管理时,特别强调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科学的产品开发规划和预算制度,通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建立以科技驱动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 

 

 3.使企业生产组织形式更趋现代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很重要的特点在于,把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快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注重物流管理向注重信息流管理、按照信息化组织生产经营转变;从“产——供——销”的传统管理模式向“营销——开发——制造——销售”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确定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制以及完善的激励管理机制。 

 

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主要内容 

 

运用科技方法和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对所有的成本项目进行控制和改进,是美菱集团实施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优化设计、工艺改进、设备技术革新、先进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降低产品材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通过产品创新,扩大产品的利润空间。如1999年美菱集团开发的智能变容电冰箱投放市场后,单台毛利额达到了其它产品的1.7倍。二是优化产品设计,降低材料成本。通过系列化产品设计,使零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既节约了模具制作费用,又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1999年技术中心通过产品优化设计共降低成本537万元。三是革新工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对冰箱制造中吸塑和发泡核心技术进行革新,使吸塑板材利用率达到95%,每年节约材料成本1000万元以上;发泡生产线日产量平均提高了12%。四是更新技术设备,降低单位产品成本。目前美菱集团在全国电冰箱行业率先实行多品种混线生产,可同时生产20多个品种。五是采用科学的标准化技术和先进检测技术减少质量损失。重点抓新产品一次投产质量水平,配套件入厂质量水平,控制制造环节质量;采用最可靠的试制工艺,保证设计环节的质量;采用高科技的检测设备和先进的检测技术来保证制造环节的质量;采用先进的统计技术,建立用户满意度指标,有效地实施产品质量改进。 

 

美菱集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条码管理系统,使电冰箱从出厂到终端销售实现全过程控制。公司物流管理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跟踪电冰箱的去向,全国范围内的美菱电冰箱如同在一个仓库,不仅使运输过程损失和仓储费用降低,同时也杜绝了恶意商业操作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 

 

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的实施与保证 

 

(一)实施美菱集团通过建立成本目标体系、核算控制体系、责任考核体系、信息反馈体系来实现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标准和定额,完善目标考核体系。按照成本管理精细化原则,对成本目标进行分解,使92个品种的20000多项指标和225项费用全部落实到责任人,明确归口管理的责任部门。各部门建立费用控制台账,对费用申请、使用、登记、结算严格按照计划控制,不得超支。实施“三全”成本控制,“三全”即全过程、全要素、全员参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的全过程和全要素的成本费用目标全部处于受控状态;公司从总经理到每一个职工都自觉参与成本管理活动。建立严密的三级核算体系,以科学管理的方法严格控制所有成本费用项目。建立以内部索赔制度为核心的责任考核办法,针对成本目标和成本责任,考核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定位、定量、定时。建立面向市场、基于企业业务应用的计算机管理信息反馈系统,有效地保证成本控制的及时、准确。 

 

(二)组织保证设立管理中心,作为专门管理机构,突破过去“内部银行”的单一结算职能,赋予其参与预算、确定成本目标、核算管理结果、核定采购价格等管理职能。建立四个目标责任中心,技术系统为竞争力中心,营销系统为利润中心;制造系统为成本中心;管理部门为费用中心,明确从各责任中心到各部门、从总经理到各级管理人员的具体成本目标和职责。专门成立了督查部,对包括成本管理制度在内的所有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不间断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制度保证首先,从激励机制上增强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的实施效果,制定技术人员收入市场化制度。基本原则是:技术人员的收入高低取决于其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效果和为公司创造的效益。 

 

其次,建立成本责任内部索赔制度,并把索赔制度和责任链制度结合起来,强化控制体系和考核体系的作用。在美菱,谁造成的损失就由谁负责。索赔责任是根据各职能部门成本职责规定;索赔程序是:成本管理中心根据核算结果开出《内部索赔通知单》,由管理信息中心在每月考核时执行。有责任争议时,公司督查部门负责调查并明确责任人。承担责任部门必须对所有索赔项目提出并落实整改措施。 

 

第三,实行科技开发预算制度。通过定期编制科技开发预算,保证了科技开发的投入,加强了项目管理、费用管理和投入效果的管理。预算程序是:技术中心根据公司技术发展规划,按照年度营销规划、年度产品开发和改进计划,提出项目申请;公司对申请项目进行评估,确定开发目标、开发进度、成本目标、费用指标。申请项目立项批准后,列入公司资金和费用预算。财务部、成本管理中心下达项目资金和费用计划,成本管理中心、总师办进行项目进度控制和按照收入市场化原则进行目标考核。 

 

第四,实行择优评比的采购制度。择优评比采购制度是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在采购环节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比”定点、择优评比、经济索赔三个方面。这种采购制度把价格、质量、信誉等主要指标联系起来,追求最佳的性能价格比,促使供货方技术质量水平和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五,推行内部管理市场化。成本管理目标确定后关键要把目标责任落到实处。美菱集团通过在企业内部形成企业与职工、企业与部门之间和上下工序之间的买卖关系,建立相应的内部市场,从而实现了“管理机制市场化、经济关系买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