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

篇1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1岁(1995年8月22日)

居住地:广东/深圳

电 话:(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1年6个月]

公 司:有限公司

行 业:医疗/护理/卫生

职 位:药品生产员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临床医学医学技术

学 校:哈尔滨医科大学

自我评价

个性沉稳,不张扬,不狂躁,对选择的工作热情程度会很高,有点工作狂特质,对实验室的管理及发展方向有独到见解。我具备诚实可信的品格、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做事干练、果断的风格,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协调能力。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医疗/护理/卫生

目标地点:哈尔滨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药品生产员

教育经历

2007/9 2011/6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本科

证书

2008/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工作经验

2013/6 2014/12:有限公司[1年6个月]

所属行业:医疗/护理/卫生

生产部药品生产员

1. 分管化验室工作,负责指导化验室的日常工作并监督检查制度的贯彻执行,组织化验室对新品进行检验和复审。

2. 对退货、超过存期、检验不合格的产品物料做出具体处理意见,并保留处理记录,负责对其中的质量检验审查和复核。

3. 严格执行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选择与产品质量要求相适应的必要测试仪器。

2011/8 2013/5:我的简历有限公司[1年9个月]

所属行业:医疗/护理/卫生

生产部药品生产员

1. 负责进行检验报告的复核,对有怀疑的分析结果督促QC检验员复检。

篇2

医学影像三维后处理能为诊断、临床、科研和教学提供帮助,服务临床或许是其终极目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董及其所领衔的团队,围绕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海信双子3D医学影像与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Higemi)”是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该系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肿瘤病灶与肝内管道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术前的切除可行性分析及手术规划。该团队的所做的工作,是对影像服务临床的有益探索,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数字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

数字医学作为信息技术与医学科技的多学科交叉领域,是指信息技术在整个医学领域的研究、推广与应用。一般认为,其广义定义的研究范围包括: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与管理、临床医疗技术的数字化、区域医疗协同与信息资源共享、远程医疗会诊与远程医学教育、基础医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管理的数字化等。狭义的数字医学是研究、应用数字医疗技术,也就是在临床医学的范围内充分运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字化手段进行新的探索与创造,包括辅助原有医疗技术的实施和提供全新的数字医疗技术,以实现更加精确可靠的诊断和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

“数字医学”一般被认为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Warner V.Slack教授在其专著Cyber Medicine:How Computing Empowers Doctors And Patients For Better Health Care(《数字医学:计算机技术助力医患健康照护》)中提出的。数字技术除在影像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外,在医政管理、疫情通报、危害健康药品和食品监控等工作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在现代化医院里与数字化有关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在远程医疗、手术导航、虚拟仿真和数字化医院管理等领域,都进行了不少有价值的探索。本文所介绍的数字医学,主要是指狭义的数字医学概念。

数字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数字医疗设备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容量。从一维信息的可视化,如心电(ECG)和脑电(EEG)等重要的电生理信息;到二维信息,如CT、MRI、彩超、数字X线机(DR)等医学影像信息;进而到三维可视化,甚至可以获得四维信息,如实时动态显示的三维心脏。

近代诺贝尔奖多次颁发给该领域的科学家即反映出该领域的科学进步对人类的巨大贡献。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发给了阿伦・马克利奥德・柯麦科和戈弗雷・纽博尔德・豪恩斯弗尔德,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CT)。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瑞士物理化学家恩斯特,其在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劳特伯尔和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以表彰他们在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这些现代影像设备与图像技术的研发,极大地丰富了医生的诊断技术,使医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可视化的信息时代。而基于CT与核磁共振影像衍生出的数字医学技术在欧美、日本得到了快速发展,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近年来,国内许多科研单位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在短期内相继成立了数字医学研究机构,如南方医科大学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数字医疗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与海信集团联合成立的山东省医药卫生“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等。许多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专家学者,在北京、广州、重庆、上海、青岛和厦门等地相继开展数字化虚拟人体、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与导航系统、外科手术辅助决策系统、临床诊断辅助决策系统、临床药学系统等的研究和应用,众多研究已将数字医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数字医院、数字医学工程、数字医疗技术和数字化基础医学研究等各个方面。

计算机辅助手术的概念与临床应用

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或Computer aided surgery,CAS)是一个新的外科手术概念,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手术前规划,并指导或辅助进行外科手术。一般认为CAS包括:1. 创建虚拟的患者的图像;2. 患者图像的分析与深度处理;3. 诊断、手术前规划、手术步骤的模拟;4. 手术导航;5. 机器人手术。

在传统的外科手术中,手术医生根据不同的病情依据其经验形成大致的手术方案,然后在实际手术中进行不断修正,直至手术完成。这种手术方案依赖于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与技能,考虑到术中可能会发生解剖结构改变或其他突发事件,因此手术效果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医学图像设备的进步,疾病的诊断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为了有效地将这些设备提供的信息与外科医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在1986年,日本、美国和瑞士几乎同时开发了由交互式二维CT机组成的导航设备,这成为最初的CAS。CAS的出现要归功于立体定位技术和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将二者结合的尝试。

数字医学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领域的延伸以及CT、MRI和PET-CT等医学图像获取设备的应用,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手术模式――外科精准手术。在外科精准手术模式下,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可建立个体化的人体病理结构模型和用于术式及具体手术方式评估的虚拟手术模型。主刀医生先将其构思的手术方案输入计算机,结合采集到的术前医学影像信息,经计算机系统等处理后形成三维图像,利用医学图像数据和虚拟手术系统合理定量地制定个体化、精密的手术方案,这对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减小手术损伤、避免对临近组织的损害、提高病灶定位精度、执行复杂外科手术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等十分有益。外科精准手术具有精细的术前决策、精密的手术方案、精确的手术模拟、精准的手术操作等特点,可安全、准确、彻底地实现手术目的,达到完美的手术效果。实施外科精准手术,除需相关医学影像设备和能进行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的计算机系统外,还需配备术中导航与术中监护等设备,以便将计算机处理的三维模型与实际手术进行定位匹配。如果手术使用了其他成像手段(如内窥镜、B超或床边CT等),则需将实时观测的图像与术前的医学图像进行匹配融合定位,引导术者进行手术。立体定位系统就是确定目标空间位置的系统,可以实时获得目标在其测量范围内的三维坐标,连接图像信息和手术目标,是虚拟到现实的桥梁,直接关系到CAS系统的精度和手术的成败。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是世界各国在数字医学领域竞相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课题。目前,国际上许多有实力的IT公司纷纷涉足数字医学领域,如日本富士公司已将“医疗/生命科学事业”确定为集团今后的重点发展领域,致力于成为一家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全领域的综合性医疗健康企业。在医学影像信息方面,富士胶片在业内率先提出了基于Web技术的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医学图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研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FUJI SYNAPSE,可对来自CT、MRI和CR等各种数字医疗图像诊断设备产生的影像信息进行电子化保存和分析,并辅助指导手术。飞利浦公司等利用3D地图为医生提供关于脑部的详细信息,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美国麻省理工大学David开发的图像引导手术软件系统3D Slicert已经通过美国FDA认证。德国莱比锡Falk等运用三维图像重叠技术,将术前获得的三维影像重建成的冠状动脉模型与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视觉图像重叠,除了能在术前进行规划,还能在术中进行导航,对术前规划方案进行调整,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另外,美国的EDDA、德国的Julius和法国Intrasense SAS公司的计算机辅助手术软件也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这种应用在我国肝胆外科领域和骨科领域均有探索。南方医科大学方驰华教授和总医院董家鸿教授分别联合影像学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等组成团队,开发完成了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对患者肝胆胰等器官的断层CT个体化数据进行快速自动分割和三维重建为实时图像,观察患者病灶、肿瘤与内部动脉、静脉和胆管等管道系统的详细邻关系,并通过三维重建模型进行仿真手术,在可视化虚拟环境下,进行术前手术预设、术中指导手术等研究。总医院尹庆水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将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高难度、复杂的骨科手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使手术更精确、更安全。

手术演练和解剖教学领域的数字医学应用

虚拟手术系统为年轻外科医生和医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具真实感的虚拟手术环境,操作者可在其中重复练习或观察、模仿专家手术过程,设计、预演和修正手术的整个过程,以便事先发现术中问题,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引起手术失误。

现阶段数字解剖模型软件的研发有如下特点:由单一的结构器官辨识向系统解剖方向发展,由平面显示向三维方向发展,由“只能看”向“还能动”的虚拟解剖方向发展。随着力反馈器械的研制成功和完善,外科医生和医学生可以通过数字解剖模型软件和力反馈器械随时进行人体或手术部位的虚拟解剖和演练,而不用受到伦理约束和标本匮缺的影响。

除了临床应用外,CAS系统还可以用于教学。配合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外科医生或医学院学生可以进行模拟手术。在手术器械上加上反馈装置,受训者不但可以从虚拟眼镜中看到手术部位,还可以感觉到虚拟患者的肢体和器官。通过训练,医生可以提高手术技巧,积累手术经验。医学生不用担心在虚拟手术中犯错误,可以对照手术记录反复操作直到熟练掌握。这些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医务质量。

CAS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刚体手术上,并使用刚体手术器械。对一些软组织器官的手术(如肝手术),或可变形器件(如纤维内窥镜的定位),是CAS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CAS主要使用CT、MRI和PET-CT等图像。而超声图像是医学中使用广泛的图像模式,对超声图像的配准,以及通过插值配准其它低分辨率图像,将有力推动CAS的发展。

海信双子3D医学影像重建与

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的研发及临床意义

篇3

    时行感冒属于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为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疫邪之毒侵袭人体而致病,多由四时不正之气、天行疫病之气流行所致,见于温病的“风温”“春温”“湿温”“伏暑”及伤寒中的“太阳病”“阳明病”。时行感冒四季皆可发病,冬春二季多发,因“春有余寒,热疫易行,冬有烈风,寒疫易行”。时行疫邪分为热疫、寒疫、燥疫、火疫、湿疫和暑疫,其中以热疫、寒疫侵袭人体为多见。六之邪犯人体必夹时疫邪毒,正如清·徐延柞在其《医医琐言》中所指六之邪无毒不犯人”,该病包括西医中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在内。

六邪气是引起外感热病的主要原因,是致病的外因,是构成多种热病的主要因素,并强调季节性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时疫毒邪侵袭人体能否发为外感热病〈时行感冒〉,与疫毒的多寡、毒气的强弱及自身正气的盛衰有关。

1时行感冒的中医学经典病机

    1.1六经病机

《伤寒论》论述了六经病的病机变化及特点:太阳主一身之表,发病初起,外邪侵犯肌表,正邪交争,致营卫失调,病机特点就是卫阳外发受阻,肌表营阴郁滞。少阳为病,气非郁即结,郁则化火,结则经脉郁滞,枢机不利;阳明为病,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而成里实证,如无燥屎,阳明邪热充斥表里内外而成阳明经证;太阴发热,感受外邪之后,未能抗邪于表,而为发热,但脾阳尚能布于四末,故手足自温;少阴寒化兼表,发热、脉沉,少阴热化证表现阴虚阳亢证候;厥阴病的发热特点是正邪相争,表现为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

    1.2温热病病机

主要是指流感不同阶段病机变化的规律。《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反恶热者,为温病。”王叔和则在“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基础上提出“伏寒化温”论说。至金元时期,认为流感病机乃为“阳气怫郁”,郁而化火。至明清时期,温病理论日臻完善。叶天士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卫分证病机;病邪由表不解而入气分,导致肺、胃、肠、胆、脾等脏腑功能失调;病邪入里,侵人营血分则表现伤津耗血、动风之危候。

1.3湿热病病机

最早见于《难经·五十八难》,书中将湿温病归之于伤寒的一种,由外感六邪气所致。宋·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指出其人尝伤于湿,因而中暑,湿热相薄,则发湿温。”金元时期,刘河间认为“湿为土气,因热而娜,不得宣行,故停滞生湿,湿郁化火’而发湿温。”明清医家对湿温病的认识在理论上更趋于系统化。吴鞠通指出内伤湿邪常为外感湿邪的病理因素。

1.4温疫病机

吴又可认为感受“疫气”伏于膜原,发则或入里或出表,伤及营卫。同时感染疫气发病与否,除取决于感邪轻重外,还与人体正气的虚实及体质差异相关。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六经病机和温热病病机的范畴问题,实质即是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学派争论。近代著名中医时逸人尝试将伤寒与温病进行比较融合,他认为,区别伤寒与温病的标准应是“恶寒轻而发热重、口渴者,为温病;反之,恶寒重而发热轻、口不渴者,为伤寒。”著名中医专家薛伯寿队为,外邪以寒温之性而分,则《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温病学说在伤寒的基础上发挥详论其温,有发扬创新,但又多离不开《伤寒论》的理法方药的源泉。

2时行感冒中医学研究

    2.1辨证分型

李素云等对546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文献进行基础证候logistic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初歩筛选出了风热犯肺证、风寒束表证、肺胃郁热证、虚人外感证、兼湿证、兼暑(火)证这5种临床证候。罗翌等对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辨证治疗经验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同度较大的证型为外感风寒、外感风热、气虚感冒、外感暑湿4个证型,分别常选用荆防败毒散、银翅散、参苏饮、新加香薷饮等方剂治疗。

2.2作用机制

中医药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中药的治疗作用不在于直接抗病毒,而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状态,这是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获得疗效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医治法繁多,治则方药各异,各有独特的治疗经验,具有较好的疗效,应对有效经验进行总结应用。但目前缺乏高水平的临床证据支持其疗效。

2.3地域气候差异

地域差异是影响流感证候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广州地区,外感发热患者的证候以外感风热夹湿证型最为多见,均兼夹湿邪,考虑与广州地区气候多潮湿有关,而北京地区流感样病例多为温热病,考虑应该与北京地区气候干燥而多风有关。目前已有证据表明甲流病毒有其特定性质,同一地区病毒的种类是发病初期疾病表现或中医证候的决定性因素,即所谓“一气一病”。

2.4研究方向

目前大部分针对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医临床研究,缺乏病原学诊断支持,针对证型及辨证治疗原则仍需要扩大研究规模及范围,需要进一步完成前瞻性随机调査研究以形成较为完善辨证规律及诊疗规范。其临床证治研究中应更注重“地域、气象、体质”等几方面,加强对“邪毒、疫邪”等病因的诊释。但目前尚无同时进行的不同地点的流感的病原学调查及病毒种类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强调因时、因地、因人不同而立法不同,强调体质和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质状态决定发病与否与发病的倾向性;体质因素影响病机,病情可随体质的不同而变化,即中医所谓“从化”。《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有云:“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因此,在时行感冒的临床研究中结合体质因素值得尝试。

中医“证”本质的研究是跨越两种截然不同医学理论体系的创造性研究,可能由此带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生质的飞跃。为了保证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应强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遵循中医的思维规律。朱文锋教授创立的证素辨证体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较好思路和方法。证素辨证作为一种新的量化辨证方法,有益于辨证的规范,有利于中医“证”的研究的提升与科学总结。目前时行感冒的临床研究中越来越多地运用证素辨证。

3小结

下一步关于时行感冒的临床研究应采用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建立时行感冒中医证候数据库,同时利用现代基因诊断技术确定病毒种类,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病毒所致时行感冒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同时调査患者的体质,全面综合地域、气象、病原学、体质等多因素,确立时行感冒关键发病病机,从地域、气象、体质、病原学等几个方面揭示中医外感证的本质。

篇4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中医阳虚证临床研究文献,对阳虚证临床客观指标进行数理分析,为阳虚证客观实质的探索提供新思想和新方法。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为数据源,“阳虚”、“虚寒”、“患者”、“病人”为关键词搜索临床研究文献,数据预处理后,运用“比值法”和“积分法”两种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计算得到诸多系统的若干生理生化指标在反映阳虚实质上的相对重要性值(比值法为P值,积分法为Q值),并进行等级排序。结果:内分泌系统指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尿17羟皮质类固醇,免疫系统指标免疫球蛋白A,以及第二信使系统指标环磷酸腺苷与环磷酸鸟苷的比值,|P|值(或|Q|值)较大且P值(或Q值)为负值,提示上述指标在阳虚组的水平明显低于“非阳虚组”;血液流变学系统血浆渗透压、全血还原黏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等指标,|P|值(或|Q|值)较小,提示其在反映阳虚状态上表现出较小的重要性。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比值法”和“积分法”分别具有高效性和稳健性的优点。通过对临床文献中与“阳虚证”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数据整理和挖掘,总结了不同指标在反映阳虚状态上的重要性,并对指标筛选提出了合理建议,为中医“阳虚证”实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考。

【关键词】 阳虚; 文献整理; 比值法; 积分法

Methods: Based on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 (CNKI) and Chongqing VIP databases, using “yang deficiency”, “deficiency cold”, and “patient” as keywords, we searched literature of clinical researches and used “ratiocomparison” and “integrationcomparison” to analyze objective data after data preprocessing. Relative importance value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reflected by P value calculated by ratiocomparison or Q value by integrationcomparison.

Results: With calculation of relative importance values of clinical indicators among various systems, we got the ranking of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indexes. Triiodothyronine and urine 17hydorxycorticosteroid of endocrine system, immunoglobulin A of immune system, and the ratio of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to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which had great |P| (or |Q|) values and negative P (or Q) values, had a clearly lower level in yang deficiency patients than in the control; hemorheological indicators such as plasma viscosity, whole blood reduced viscosity and erythrocyte electrophoresis time had small |P| (or |Q|) values. These indicators, however, showed less importance for reflecting yang deficiency.

Conclusion: Ratiocomparison method and integrationcomparison method employed in this study have merits of efficiency and robustness. After detailed compiling and mining of all available data, we have made reasonable advice on the most relevant index of yang deficiency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is syndrome.

Keywords: yang deficiency; literature sorting; ratiocomparison; accumulation comparison

阳虚证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重点。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阳虚证客观实质的研究既是中医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推广中医药的需要。近20年来,国内许多科研工作者在临床上从不同角度,对阳虚实质的内在变化进行了探讨[1],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数据。但是,各学者的工作往往限于人体某一个系统或某一些指标,缺少对以往研究文献数据综合的整理与评价;而关于阳虚实质研究的综述性文章也多是列举各系统的指标变化,缺乏进一步的数学分析。因此,本文拟对临床文献中“阳虚证”患者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数据整理和挖掘。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学整理方法

本研究借鉴meta分析中文献收集及筛选方法进行文献整理[2, 3]。

1.1.1 资料来源

通过联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并追溯文献,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国内1978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中医“阳虚证”临床研究型文献,检索词包括“阳虚”、“虚寒”、“患者”、“病人”。

1.1.2 文献纳入标准

(1)阳虚证临床客观指标研究型文献;(2)患者组及对照组的指标均值及标准差明确;(3)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明确。

1.1.3 排除标准

(1)动物实验类文献;(2)缺乏对照组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3)重复发表的文献;(4)会议报告、文摘、研究简报和信札。

1.1.4 提取的信息

(1)文献名称、发表年代;(2)检测指标;(3)试验组病例数、年龄、性别、指标数值,对照组例数、年龄、性别、指标数值;(4)原文献中的统计结果P值;(5)中医辨证分型标准;(6)西医诊断的疾病类型;(7)原文献研究结论。

1.1.5 文献预处理

对文献的预处理包括指标分类(第二信使系统、血液流变学系统、物质能量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微量元素、生物物理指标和其他)、统一单位和分组(阳虚组和“非阳虚组”,其中“非阳虚组”为正常组和阴虚组的合并)。

1.2 数理分析方法

1.2.1 概述

鉴于中医证候因素的多维复杂性,证候研究时症状或指标贡献度不能简单地以出现频数为依据[4];同时,文献的间接分析使得掌握的数据信息具有不全面性和差异性。综合以上考虑,本研究数据分析所采用的数学方法应具有以下特点:(1)尽可能消除不同文献基准的差异以及不同指标的量纲差异;(2)对指标重要性鉴别的切入点不同于以往的频次统计,而是基于指标组间差异的大小;(3)数据分析结果中能够通过正号(负号)显示出阳虚组某指标水平高于(低于)“非阳虚组”;(4)尽可能降低数据噪音的影响。基于以上考虑,对现有统计方法进行适当调整,构造出比值法(ratiocomparison, RC)和积分法(integrationcomparison, IC)。

1.2.2 数据合并

由于“阳虚证”患者临床指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疾病因素影响,而目前文献中研究对照组的选取不尽相同,故本研究将文献中正常组与阴虚组合并后的“非阳虚组”作为对照组,以尽量消除疾病因素的影响。

对于某一指标来说,若以i±sv代表文献i中正常组数据,nv代表正常组例数;以i±sw代表该文献中阴虚组数据,nw代表阴虚组病例数(若文献中只有正常组,那么nw=0),那么合并后的“非阳虚组”数据的均值i及标准差sy计算如下[5]:合并后均值计算公式为

i=nv×i+nw×inv+nw,

合并后标准差计算公式为

sy=∑nvj=1vi-i2+∑nwj=1wi-i2nv+nw=

sv2×nv+nvi-i2+sw2×nw+nwi-i2nv+nw,

合并后病例数ny=nv+nw。

1.2.3 比值法

对于某一个指标来说,若以A代表总阳虚组,其中文献i报道的阳虚组数据为ai=i±sx,B代表总“非阳虚组”,相应文献中的“非阳虚组”数据为bi=i±sy,由于相对误差能确切地表示近似值的近似程度[6],我们就把相对误差(A-B)/B的数值定义为该指标在表现阳虚状态上的相对重要性P。具体步骤如下。

1.2.3.1 数据标准化

为方便不同文章及不同量纲之间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比较,须将数据进行标准化。由于sx与sy接近,并且已知可以通过方差齐性检验,所以近似地把它们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公共方差,即si=sx+sy/2。同时将ai与bi进行标准化,得到ai的形式为isi±1,bi的形式为isi±1。

1.2.3.2 加权求和

以临床病例数作为权数,对标准化后不同文章中报道的同一个指标“均数”进行加权求和。例如对于某一指标,以ni代表文章中阳虚组的临床病例数,加权求和得到如下计算值

A: ∑ini×isi; B: ∑ini×isi。

1.2.3.3 计算比值

加权后计算A-B与B的比值即P值为

P=A-BB=∑iniisi-∑iniisi∑iniisi。

1.2.4 积分法

对于某一个指标来说,若文献i报道的阳虚组数据为i±sx,临床病例数为nx,“非阳虚组”数据为i±sy,临床病例数为ny,由于在绝大多数文章中有nx+ny>20,满足大样本的条件,故构造统计量U(U服从自由度为nx+ny的t分布)以反映方差不同时两组数据的差异。且在此条件下可以认为U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即各篇文献数据服从的U分布类型相同。接着构造符号秩统计量Q并用其来表示数据差异的显著程度[7]。具体步骤如下。

1.2.4.1 构造统计量U和N

Ui=i-isx2nx+sy2ny,

Ni=nx+ny。

1.2.4.2 计算符号秩统计量Q

假设某一指标出现在3篇文献中,分别计算出统计量为U1、U2和U3,对应的临床病例数分别为N1、N2和N3,考虑到临床病例数对统计结果的贡献,故将U1扩展为N1个相同的U1,同样方法处理U2和U3,这样得到∑iNi个数值。

接着,U取绝对值,对这∑iNi个|U|进行等级排序(按从小到大排序)并按自然数编号(相同的数字取平均编号)。编号完成后,将各个U的正负号赋给对应的编号值,再分别求出正编号值之和Q+以及负编号值之和Q-,最后计算符号秩统计量Q并以其作为积分法结果。即:Q=Q++Q-∑iNi2。

确定算法后,运用MATLAB 7.0编写程序,完成计算。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初检得到文献395篇。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筛出符合要求的文献120篇,排除质量差及无法利用的文献等,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为95篇。

2.2 数理分析结果

比值法与积分法都能够综合分析多篇文献数据,得到指标的阳虚组与“非阳虚组”间差异程度并排序。比值法计算得到的P值与积分法计算得到Q值就是指标在反映阳虚状态上的相对重要性值。|P|值(或|Q|值)大,表明阳虚组与“非阳虚组”的差异显著,提示该指标可能与阳虚实质的关联性强;同时,P值(或Q值)为正值提示阳虚组该指标水平高于“非阳虚组”,而P值(或Q值)为负值则提示阳虚组该指标水平低于“非阳虚组”。依据以上数学分析结果,再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得出结论。

对于比值法而言,统计学上|P|值没有固定的范围,但是医学上阳虚组与“非阳虚组”指标差异一般在10倍数量级以内,所以|P|值一般不会超过10;对于积分法而言,|Q|值最高时略大于0.5,而且随着样本量增大,最高值更加接近0.5。各系统指标相对重要性值见表1~8。表1 第二信使系统,表2 血液流变学系统,表3 物质能量代谢系统,表4 微量元素系统,表5 生物物理指标,表6 免疫系统,表7 内分泌系统,表8 其他指标(略)。

3 讨论

阳虚,与阴虚相对而言,是指人体阳气不足而造成的脏腑功能衰退、机体抵抗力和应变力下降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和不欲饮食等。临床上多依据阳虚的脏腑分型进行辨证施治。但不论是心阳虚、脾阳虚还是肾阳虚,均体现阳虚证的共性。为了研究这种共性,我们忽略了“阳虚证”脏腑分型的差异,把辨证为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及心脾阳虚等的患者统一归为阳虚组。

另外,证候本质研究中始终要注意分析证候特异性指标与疾病特异性指标[8]。即对于某些指标,疾病因素也是造成阳虚组与正常组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与正常组比较,阳虚型慢性腹泻患者与阳虚型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降低程度不同,后者的变化更为显著。又如患有肾脏疾病的阳虚患者,由于具有肾小球滤过与重吸收的障碍,所以尿免疫球蛋白G和尿白蛋白水平异常增高。诸如此类,均是由疾病的个性造成,而非阳虚证的共性。因此,我们将文章中相应的阴虚证组与正常组合并为“非阳虚组”。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尽可能地排除了疾病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提高了对照组例数,增加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对数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尿17羟皮质类固醇等内分泌系统的指标,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等免疫系统的指标以及环磷酸腺苷与环磷酸鸟苷的比值等指标,|P|值(或|Q|值)较大且P值(或Q值)为负值,提示上述指标在阳虚组的水平明显低于“非阳虚组”。

微量元素系统中的锌/铜和镁,第二信使系统中的环磷酸鸟苷,能量代谢系统中的血尿素氮和乳酸与柠檬酸的比值,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等指标,|P|值或|Q|值均较大,表明上述指标可以较为显著地反映阳虚状态,提示其变化可能与阳虚状态的实质更为接近。

临床检测较为普遍的血浆渗透压、全血还原黏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等血液流变学指标,|P|值(或|Q|值)均较小,提示其在反映阳虚状态上表现出较低的重要性,因此将其作为阳虚状态的唯一分析指标是不合适的。同时,环磷酸腺苷的|P|值(或|Q|值)也很小,初步分析是由于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结论大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造成的。

从表中结果可以直观看出,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指标P值(或Q值)为负值的占绝大多数,提示阳虚状态下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处于抑制状态;而表示血液流变性的指标中P值(或Q值)为正值的占绝大多数,提示阳虚状态下血液黏度有增加的趋势。

本研究采用的比值法与积分法均能较好地实现从只有样本均值、标准差和临床病例数的文献数据中充分提取信息。其中,比值法高效,从样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强,适用于样本量较小时使用;积分法稳健,能够尽可能减小数据噪音的干扰,适用于样本量大的情形。由于本研究选取资料的样本量有限,因此比值法略优。

标准化处理使得不同量纲的数据具有可比性。而正常组与阴虚组合并后例数增加,有效样本量增大,并尽可能减小了疾病对指标差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的数学方法具有一般性,可适用于各种文献整理、指标比较场合。

数学语言由于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等特点,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9]。本研究通过对临床文献中与阳虚证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数据整理和挖掘,系统地总结了不同指标在反映阳虚实质上的重要性,并对阳虚证临床指标的筛选提出了合理建议,为进一步研究阳虚证的实质提供了一些思路。我们建立的适用于文献数据信息提取和分析的两种数学方法,也为复杂生物学数据的处理提供了新方法。

4 致谢

感谢李敏、倪莉、赖永金、金勇男、崔一然在前期文献查阅工作中的努力,感谢徐徐在前期数学方法探索中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Li DT, Tian JY, Wang SH, Luan H.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studies of essence of Yang Deficiency. Xian Dai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0; 9(13): 12131215. Chinese.李东涛, 田济远, 王守海, 栾晖. 阳虚的内在实质研究回顾与展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9(13): 12131215.

2 Fang JQ, Lu Y. Advanced medical statistics.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2: 153157. Chinese.方积乾, 陆盈. 现代医学统计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53157.

3 Zhou XY. Comprehensive study of medical literature and metaanalysis. Yi Xue Qing Bao Gong Zuo. 2002; 23(3): 134135, 144. Chinese.周旭毓. 医学文献综合研究与Meta分析. 医学情报工作. 2002; 23(3): 134135, 144.

4 Zhu WF, He JF, Yan JF, Huang BQ. Algorithm of double levels of frequency and weight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value for syndrome factor differentiation. J Chin Integr Med. 2007; 5(6): 60761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朱文锋, 何军锋, 晏峻峰, 黄碧群. 确定证素辨证权值的“双层频权剪叉”算法.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7; 5(6): 607611.

5 Bickel PJ, Doksum KA, translated by Li ZH, Wang JL, Lin H.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basic ideas and selected topics. 2nd ed. Lanzhou: Lanzhou University Press. 2004: 224229. Chinese.Bickel PJ, Doksum KA著, 李泽慧, 王嘉澜, 林亨译. 数理统计——基本概念及专题. 第2版.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4: 224229.

6 Ding ZL. Error theory and data processing. 2nd ed.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2002: 34. Chinese.丁振良.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第2版.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 34.

7 Wang JL, Liang XJ. Nonparametric statistical analysis.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3752. Chinese.王静龙, 梁小筠. 非参数统计分析.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752.

篇5

关键字:医学影像技术 毕业考核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法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和新设备的快速发展而建立的利用医学影像设备获取、处理和分析医学影像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的新专业。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在内容、项目上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往传统的理论笔试存在很多弊端, 这种考试重知识轻能力,只能检验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检查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1]。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概念始于1975 年,由英国Dundee大学的Harden 博士倡导,目前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应用[ 2] 。近年来,国内有部分医学院校采用了OSCE模式来评价医学生或护理专业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力[3,4]。自2010年开始, 我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考核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 采取了OSCE 模式的综合考核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我院2010~ 2014 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分别为2010 届48人;2011届30人;2012 届33人;2013届21人;2014 届36人。其中男生91名、女生77名;年龄21~ 24岁,平均( 22±0.8) 岁。所有学生都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学习并取得合格的实习成绩,同时取得参加毕业考核资格。

2 考核方法

2.1考核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综合笔试(时间120min)

综合笔试由学校组织专家统一命题,采用100 分制,按40%纳入毕业考核总成绩。综合笔试含基本理论考核( 占60 分) 和病例分析( 占40 分) 两部分。

综合考试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基本理论考核主要由5 门主干基础课―――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x线摄影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组成,病例分析由1 例骨科病例和选做1 例相关专业病例组成。

第二部分:临床实践考核

毕业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时间一般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第2 周进行,采取三站式方法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按60%纳入毕业考核成绩。

第一站: X线片阅片( 时间10 min, 占30分):考试采用笔试,利用交互式阅片系统提供十个选择题,内容为x线诊断病例,每个病例提供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临床表现,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要求学生选择最可能的诊断。

第二站:CT、MR片阅片( 时间25 min, 占40分):考试采用现场胶片阅片,考生根据胶片所见书写诊断报告,提出可能诊断。

第三站:x线摄影摆放(时间5 min, 占30分):选择难易度相差不大的临床常用X线摄影操作40题 ,采用抽签制,每人抽选1 题。两人一组,互为模拟病人,要求考生边摆放边讲解,考官在考生进行操作时或操作后,提出相关问题。

2.2组织实施

每一站考核题目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人员命题,实行考教分离。考官由各教研室选派,要求为讲师以上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员,我院教学部负责审核。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第一站统一进行,第二、三站由学生抽选题目,每一站考核都安排2名考官,一名为主考官。学生则由教务干事及班干部组织,按抽签顺序参加考核。

2.3 成绩评定

临床技能学生每站考完后,考核教师当场给予打分。 X线片阅片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CT、MR片阅片满分为40 分,24分以上为合格;x线摄影摆放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每站考核分数低于相应合格线者,须进行该站的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须补实习1~2 周后再行补考。第二次补考不通过者不予以毕业。每站考核成绩之和便是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最终考核得分。

3 讨论

3.1促进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经过连续五年实施多站式临床技能考核,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习中更加重视临床实践操作,更加注重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3.2以“考”促“教”

通过分站考核,可以发现我们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如我们充分利用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加强对见习、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能力;通过考核,我们发现学生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不足,说明我们的理论教学还有待加强。

3.3 解决“一元化”的问题,形成“多元化”的模式

多站式考核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决定最终毕业成绩的做法,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医学教育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做法。使学生由被动的应付考试,变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及临床技能操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经过对多站式考核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我们将会建立一套符合专业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特点及基本规律,将教学目的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途径及考核原则等要素形成有机的组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操作性强的结构系统。使其既符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要求,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影像技术多站式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白波, 李伟, 王家富. 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3) : 15- 17.

[2]景汇泉, 张训巍, 于晓松. 影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因素分析[ J] . 中国考试: 研究版, 2005, 7( 1) : 22-23.

篇6

P键词: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管理策略

Management Strategy of Professional Titles for Clinical Medical Technicians

WANG Zong-ding1,FENG Ding2

(1.Equipment Department,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ayuguan, Jiayuguan 735100,Gansu,China;2.Equipment Department,Shuiche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Liupanshui 553003,Guizhou,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of medical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responsibility.it some feasible measures. Methods Analyze the current medical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responsibility.it management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e future and explore some title promotion measures for the management, setting up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clinical medical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responsibility.it, for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advanced management methods have begun to implement responsibility.it provinces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will be of clinical medical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responsibility.it is a significant change, will accelerate the clinical medical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to implement responsibility.it pace, med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promotion title change ever troubled embarrassing situation. Conclusion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medical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responsibility.it, improved the security service for medical institutions.

Key words:Clinical medic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itle promo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临床医学工程技术服务是一种基于医疗设备知识和医学工程技能的实践活动,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主体。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是其职业胜任能力等级的具体体现,是满足不同复杂程度的医疗设备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职称的高低既是其自身能力素质的象征,也是医疗机构考核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服务的主要参考依据。临床医学工程技术是技术与经验学科,好的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医疗设备维修实践和维修技术与经验的点滴积累、不断总结和持续提高。

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晋升不仅关系到医院的发展,也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百姓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设备保障。但由于目前国家对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造成此类人员晋升职称困难现实情况,严重影响了医疗设备相关工作的持续性开展。为了在各地做好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探讨。

1 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现状

1.1各级医疗机构重视不足 各个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和总务后勤等科室相提并论,在职称晋升及评定方面没有方向归属,导致部分技术人员辞职或另觅新职。

1.2没有统一的职称晋升标准 目前除、上海、江苏、江西、四川、、甘肃、宁夏、新疆兵团、贵州、湖北、浙江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实施了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考试,虽然各个省、市、自治区职称晋升方式还不尽相同,但是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考试还是重要一步,对于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事。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仍没有实施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考试,职称晋升成为此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最大困难。2015年江苏省临床医学工程正高职称全面开考,该省的临床医学工程职称考试已经走在全国的先例,所以其在临床医学工程技术职称晋升的管理经验值得全国学习及推广。

1.3面临数量庞大的职称晋升人员 随着各级医疗机构设备数量的不断更新与增加,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全国没有统一的职称晋升标准,临床医学工程人员职称晋升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各个省、市、自治区晋升的标准不统一,部分地区甚至挂靠在其他专业晋升,导致这部分人员在以后晋升中困难重重,造成转行、离职频发的直接原因。

1.4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缺失 目前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疗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缺失,造成的主要原因有:①高等院校生物医学工程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很少到医院就业;②临床工程技g人员在职业上未被正式认可,绩效分配、职称认定等方面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待遇相对比较低,导致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大量流失;③从事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无法胜任指导使用、维护管理的职责;④培训、进修不足,技术水平无法满足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发展的需要。

2 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数量、技术水平、工作模式等仍与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在全国二级以上医院(约7972家)基本设置了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因此产生出了至少23916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是医疗设备保障护航的主力军,目前由于医疗机构对这部分人员的职称晋升存在不足,造成了此类人员很不稳定,流动成为工作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后的首选,因此导致医学工程人员明显不足,维护与售后工作非常被动。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与增加,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却没有成比例增加,结果导致医疗设备引进速度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不成比例,满足不了医疗机构发展的需要。对医疗机构设备维护与保养以及设备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对医院的发展造成了被动和困难。职称晋升的希望渺茫,没有职业发展,是现在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最头痛的事情,去留之间徘徊,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不足,影响了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发展。

3 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未来展望

国家应将江苏等省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向各地推广,让广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让职称晋升的渠道敞开,对广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有一个安全的保障体系。在国外医院,临床工程师与医生的比例可达1:7,临床工程师对临床医生、护士、检验技师、放射技师等人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我国至今没有专门医学工程人员编制,大部分医学工程人员都是转行过来的,而且数量有限,与庞大的医疗设备拥有量相比,医学工程人员队伍显得异常渺小,造成医疗设备维修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因此,加快医学工程人员队伍的引进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人才和技术缺口如此庞大已成为制约医学工程人员发展的障碍,设立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编制职数,引入正常的职称晋升制度,引进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解决好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让这部分人员安下心来工作,才能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作用。

4 临床医学技术工程人员职称晋升管理的探索

4.1建立并完善临床工程技术人员规范化职称考评制度 借鉴国外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医疗机构建立一套完善的临床医学工程技术职称晋升考评制度,探索薪酬与技术水平挂钩机制,吸引高水平技术人才投入临床医学工程领域,促进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4.2建立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培训体系 将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纳入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和考核范畴,包括三基培训、继续教育、职称晋升考评的基本要求等。鼓励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和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专业理论、实践能力以及尖端技术水平;充分利用书刊杂志、期刊数据库和网络平台开展业务学习;参加专项培训、学术会议和脱产进修,促进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结合维修、质量控制等工作实际,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加强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选择临床医学工程技术水平高的医院和医疗设备培训公司建立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基地,选派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到培养基地进行深造,不断提高临床医学工程技术队伍整体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鼓励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创新,开展临床医学工程科研课题研究;做好新设备、新技术建设,提高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整体队伍科研水平。建立培养基地,通过承办、协办学术会议,增强区域性同行的合作和交流。从医疗器械法规、设备管理、学科建设的角度开展高年资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发展。

4.4将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工作质量纳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健全临床使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程序、加强日常管理等,不断提高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工作质量,把工作重点逐步转到为临床提供医疗器械的全面保障服务上来,实现维修工程技术人员向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变,为医疗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蒋秉梁,王晓堂,医疗设备维修工作浅析[J].中国医疗装备,2013,28(11):73-75.

[2]邬碧波.建议重视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培养[J].上海政协,议政献策,社情民意选登, 2015,01:28.

[3]袁静.医疗设备科人员现状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91-92.

[4]罗孝蓉.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8(36):8893-8894.

[5]郑琨.医疗设备维修行业现状 [J].首届医疗设备社会化服务创新发展论坛,2008.

[6]刘剑,张晓彤.医疗设备的全程质量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06):80-81.

[7]张松.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工作分析[J].科技信息,2010,1(1):366.

篇7

1.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及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较少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及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较少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检验科室也包括不同的分工,有的分工需要与临床医师沟通。就以检验科技师的工作职责来说,他们不仅负责所用专业仪器设备的调试、鉴定、操作、建档和维修保养,更是需要负责血液质量检查和储备工作,参加发血、实验检测、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成分制备。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与临床医师沟通,具体了解血型等相关问题。有这样一些状况,检验人员在检验工作中总是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检验技术的步伐,而临床医师并不愿积极去尝试,在某种程度上就容易导致不良的医疗合作关系的产生,从而容易出现医疗缺陷并引发医疗事故发生。

1.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执行力差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执行力差是存在的关键问题。很多医院的检验科都设置了相关的质量管理机制,这些机制对于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都有一定的规定。但是临床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运行中,并不能够真正落实制度规定的内容,严格最终质量管理制度。比如,在相关技术人员负责对血液及成分的化验检查等各项技术进行检查和监督的过程时,需要精确记下相关的记录,但是个别技术人员在数据记录过程中存在着误差。在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制度明确规定,所有人员需要穿上工作装,但是有个别人员不对自己进行规范,而直接进入实验室。

1.3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考核较少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考核较少是存在的重要问题。技术质量管理的考核工作开展得好,能够督促工作人员做好质量管理。但是实际上,其更关注的是检验技术,很少会开展这方面的考核。另外,目前临床医学技术质量管理考核制度也不完善,质量管理的考核结果不与技术人员的奖金、职称等挂钩,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2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方面就其对策进行分析。

2.1培养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

培养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是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从主观上意识到了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重要,才能够在日常的行为中做好关于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培养质量管理意识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身为相关的领导,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学习,通过从检验工作的本色出发,加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等相关方面的培训。只有质量管理意识提升了,才能够进一步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增强检验人员的基本医学知识。

(2)身为检验科工作人员,唯有质量管理意识提升了,才能够时刻督促自己做好工作。不仅要把技术作为工作重点,更是要重视质量管理。

2.2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是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的重要措施。检验科的工作与临床科室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和其他临床科室的沟通,熟悉不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进一步积累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看,检验科的重要工作就是为临床一线医生提供里相关的检验数据,能够进一步为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研究等提供参考。为此,临床科室医生们的意见就成为检验科检验人员改进工作的关键,强化与临床医师的沟通。

2.3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的执行力

一般来说,检验科需要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检验技术质量保证机制。在今后的工作中,检验科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行事,管理小组要严格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对检验人员工作的质量进行监控,确保检验工作标准化、流程化、质量化。比如,对于仪器的设备和维护就要严格按照制度来做,在使用仪器前,对仪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不出现问题。在仪器使命之后,对仪器进行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值尽量降到最低。

2.4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考核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考核能督促检验科工作人员做好工作,最好是将考核的结果与其待遇、职称等挂钩,真正让他们能够重视质量管理,并全身心投入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检验科的具体管理,不定期地对检验科人员进行检验技术质量的考核和监督。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到整个检验过程中检验技术质量的考核。

篇8

题目: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提高措施

摘要:在现代医学中,医学检验技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本文就医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现状以及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提高措施展开分析。

关键词:医学检验 临床技术 重要性 现状 提高措施

医学检验技术是辅助临床检验的一个重要方法,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水平,影响着治疗的安全性。快速、准确的临床检验技术能够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时间,提高临床诊断效果。

1医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内容多种多样,从内容上看,包括尿液检验、血液检验、粪便检验、检验、羊水检查、前列腺液检查、脑脊液检验、胃液检验、引导分泌物检验、痰液与支气管灌洗检验,根据检查诊断活动、检查项目领域、检查技术内容的差异,检查方式也有所不同。医学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对于临床诊疗工作有重要影响,细菌鉴定、药敏实验等,都关乎着临床诊疗工作的成败。

2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现状

现代化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强调多学科的配合与渗透,满足检验工作的要求,检验工作是一门综合化的学科,各类单项学科技术对检验工作都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就现阶段来看,临床医学检验不仅可以应用在医学诊疗工作中,在保健、卫生预防、康复领域也有广泛的使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临床医学诊断工作也实现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在规模建设、机构设置还是普及率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统一化的管理机制,制剂管理、仪器配置、实验室设置、科室管理上还存在漏洞,导致医学检验时常发生错误,此外,各类新技术的诞生也对临床检验人员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满足这一要求,需要针对临床检验工作的要求进行改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

3提高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措施分析

3.1提高临床标本的采集质量

在临床标本采集前,要核对好患者性别、姓名、待检验项目,向患者解释相关注意事项,保证检验准确性。以血液标本的采集为例,在采集前,要控制好受检者情绪的稳定性,保证标本、注射器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在血肿部位采集标本,在采血前5~10min,避免剧烈运动,空腹时间以8~10h为宜,避免超过16h,不在输液同侧采血,避免输液稀释受检者血液。在采血时,受检者采取卧位与坐位,先使用酒精擦拭消毒,待酒精完全干后,再采集标本,及时加入抗凝剂。对于尿液标本的采集,要叮嘱患者避免服用抗菌药物等禁忌药物,保证标本的新鲜,控制好尿液PH值,避免检验结果出现误差。检验单应该注明患者的详细信息以及申请检验的项目、标本采集的日期时间、化验的日期和时间等,检验科要建立完整的标本采集手册,将具体的标本采集方法、运送条件、保存方式、注意事项、患者责任等做出详细说明。医学检验只有系统化、规范化,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才能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3.2注重检验与临床诊断的沟通

作为检验人员,要加强与临床医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保证每一位医生都可以了解具体检验项目的方法和含义,如果发生异常,要及时将消息传达给临床医生,与其一起讨论异常结果的产生原因与对策。此外,检验人员也要积极学习,听取临床医生的建议和意见,完善自己的检验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3.3保证检验质量的控制水平

在检验之前,要检查各类检验仪器的备用状态,严格按照仪器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给临床检验造成误差。对于试剂的使用,首先要保证试剂质量,检验工作结束之后,要加强仪器的保养和维护,详细记录仪器的维修和使用情况,提高检验管理工作的质量,保证检验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依据。

3.4促进医学检验成果的转化

各个科研机构、医学院校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很多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成果的转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学检验技术水平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个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宣传,针对部分企业缺乏成果转让费用、缺乏专利的问题,可以采用技术入股的形式,降低转让门槛,开拓科研机构与大中专院校的经费来源,保证研究工作可以得到顺利的开展。

4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对于治疗效果的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医疗体系的转型下,我国医学检验技术的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未来阶段下,我国相关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要加强科研速度,注重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促进医学检验事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玉杰。探析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与相应解决对策[J].人人健康,2017(12)。

[2]周丽华。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探讨[J].人人健康,2017(08)。

篇9

临床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化学、物理方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医学检验技术和检验仪器不断更新,临床实验室工作效率得到稳步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大众健康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临床医学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减少误诊是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性能评价是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临床医学检验设计质量控制方法的依据。本文主要探讨了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1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性能评价

基于保证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考虑,临床医学在使用检验方法对患者标本进行检测前,必须采用相应的实验去评价检验方法的基本性能,只有符合临床使用要求的检验方法才能用于临床检验。而在性能评价内容、评价类型与评价方案上,具体分析如下

1.1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内容在性能评价内容上,主要包括:①检验方法的特性。即检验结果可报告范围和检验方法的灵敏度。②检验方法需证实的基本性能。即检验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总误差。③检验方法整个分析性能的其他内容。即特异性分析、建立参考范围及其他必要的性能。

1.2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类型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建议指南ep192中对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类型做出了如下描述:①建立(establishment)。主要是检验仪器制造商在产品研发阶段对其操作性能的规定。②证实(validation)。即制造商为确保其产品性能能够满足使用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产品性能证明工作。③验证。即临床医学检验部门为保证检验方法能够满足临床需要而进行检验方法性能的验证工作。目前,临床医学检验部门多采用6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来评价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性能。该评价方法用数据说话,以科学的分析为依据,简便、直观,是行之有效的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手段。

1.3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方案在性能评价方案上,主要方案流程如下:精密度→准确度→总误差→检验结果可报告范围→参考范围→交叉污染→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

2临床医学检验方法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2.1实现检测系统的塑源随着各级临床检验中心对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的日益重视,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实现检验结果准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建立和保证检验结果的溯源性,而只有检测系统具有溯源性才能保障临床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比性。目前,国内临床检测系统大多未能实现溯源,致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落后于进口试剂。因此,实现检测系统的塑源是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方法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检测系统的溯源主要有两种方法:主要溯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溯源至国际约定的参考方法,包括酶类的检测项目。另一种则是溯源至国际或国内约定的参考物质,包括酶类以外的各检测项目,以通过溯源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2建立临床检验参考体系大量临床医学检验数据显示,在很多情况下不同实验室、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检验结果之间缺乏足够的可比性,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存在检验误差,也会造成重复检查。要现实结果互认,必须研究准确测定技术(即参考体系),参考体系的建立是现实检验结果互认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要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需开展有效的质量保证、评价和控制工作,而开展这些工作的前提是具有可靠的准确性依据,此依据即基于可靠或公认分析原理的准确测量方法(即参考方法)和利用参考方法准确定值的参考物质。因此,建立临床检验参考体系,研制多种参考物质,建立多个检验项目的参考方法,并通过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工作的框架下开展的多项室间质评项目,从而实现全国三甲医院和所有采供血机构常用检测项目结果的互认是实现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又一重要环节。通过检测结果互认,不仅利于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检测重复检查现象,避免卫生资源浪费。

2.3在临床与实验室间“架桥”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分析前变异必然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而避免分析前差错的重要一环是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良好沟通,因此,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体系中,应在临床与实验室间“架桥”,加强检验工作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检验质量。首先,加强异常结果的沟通。对于一些与病情不符的检验报告,以及与历史结果差异大的检验报告应及时与临床进行沟通。其次,检验科在医院内网设立专门的“检验信息”栏目,提供检验新项目介绍、检验项目一览表、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等具体内容的查询,方便临床医生选择检验项目,同时方便护理人员查询标本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为提高检验前质量打下基础。最后,在开展新的检验诊断项目前,首先征求临床医师的意见,熟悉和了本文由收集整理解临床需求程度和对疾病诊断的实用价值以及患者对检验费用的承受能力,掌握临床对开展新项目的具体要求和期望,与临床医师共同制定有效、合理、经济的检验项目组合、指标“参考范围”、“危机报告值”等。

篇10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试行建立在医学硕士、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基础之上,因此弄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学学位之间的关联与差异,是把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征的前提。由于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论文形式以及授予标准上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现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与医学科学硕士学位作如下比较。如表1所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具有技能性(职业背景)和过程性特征。所谓技能性是指培养内容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侧重于从事临床医师这一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谓过程性是指临床技能培养要求二级学科轮转的过程或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有严格的考评记录和考核指标,强调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和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同时专业学位不可越级申请,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也必须按级申请。

二、实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不同培养途径与同一标准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和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职医师,这两种对象的培养途径各异,但要按同一标准授予同一学位。经比较分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核标准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考核标准在具体病种和数量要求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势必导致同一学位而非同一标准。解决这一殊途同归的关键在于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对培养内容细化分解和把握培养过程,采取差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力求培养内容的大同小异。同时通过环节考评、阶段考核等手段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达到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和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确保不同培养途径所授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达到同一标准。

2.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关系

根据专业学位的定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是指临床医师这一职业背景的学位,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其联系在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这一专业学位人才的学科基础;区别在于医学硕士学科授权点是指该学科专业有招收硕士生和授予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权力,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内涵和范围均超过硕士学位授权点,它是指一种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并没有限定是哪些临床医学的学科专业,即覆盖整个临床医学学科,这为学校自主办学提供了空间。但学校在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时,必须优先考虑已有的硕士学科专业点,同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科基础和指导教师的情况,通过一定的申报审>!

3.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培养基地建设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以临床技能为主要培养内容,因此必要的临床资源、人力资源(指导教师)是培养工作的首要条件,为保证临床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条件,在调整挖掘现有临床资源的基础上,应积极利用社会医学教育资源与高水平医院(如教学医院)联合,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基地,实现临床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开辟和建设基地。同时应制订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使基地建设水平能符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临床病人为具体对象,当今社会倡导以人为本,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学生在病人身上“实习”的机会锐减。因此,建设临床模拟教学实验室,提供反复无创伤训练平台,利用模拟仿真环境和高端模拟产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满足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训和考核的双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