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预防及处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纠纷预防及处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纠纷预防及处理办法

篇1

【关键词】法律意识;医疗纠纷;防范;处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154-02

医疗纠纷可发生在医疗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是医疗活动有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公民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典型的医疗服务合同关系的确立,医疗纠纷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矛盾冲突不断加剧,赔偿金额也越来越大。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的管理,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医疗机构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来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创造宽松,和谐的就医环境,是摆在医疗机构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意义重大。

1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

医疗纠纷的本质特点就是医患对医疗后果的认定有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在于不良后果产生的原因,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原因又常常交织在一起,既有医源性因素,也有非医源性因素。医源性纠纷,一是医务人员未能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违反或简化操作规程,是引发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少数医务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不正,工作不负责任,对病人敷衍了事,漠不关心。三是有的医务人员医疗保护意识差,说话随便,不严谨,不注意场合而引起医疗纠纷。往往在医疗过程中,必要的医疗保护措施和医疗用语对医患双方是有益的。四是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不能很好地耐心,细致的向病人解释和沟通,这是造成医疗纠纷的一个直接原因。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和知情同意权应得到尊重,患者出于对自己的生命或健康的关心,询问与其疾病有关的问题,医务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做认真负责,耐心的解答和告之。然而有的医务人员不仅表示不同情,不耐烦,甚至态度蛮横,出言不逊。当患者在治疗护理工作中发生了预料不到的意外事件时,这时患者或家属就联想到医务人员的态度不好,解答不周,告知不全,引发医疗纠纷。五是个别医务人员之间闹矛盾,泄私怨,利用他人在工作中的失误,有意抬高自己,压低别人,挑拨患者,借以挑起事端,酿成纠纷。非医源性纠纷最常见的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对医学知识了解或对医疗制度不理解,对疾病的复杂性不认知而发生医疗纠纷。一是患者不配合医务人员诊治,在医疗实践中,需要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精心诊疗护理,同样也需要患者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以及家属的积极配合。有的患者缺乏信心,不予配合,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二是患者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对正常医疗的不良愈后(如合并症,并发症,可能出现的医疗意外)不理解,一旦发生,就认为是医务人员的失职造成的,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因而导致医疗纠纷。三是患者的素质差,有的为了逃避欠款或想取得高额赔偿等个人私欲,无理取闹,把本身不属于医疗事故的硬要往医疗事故上扯,如达不到目的,就在医院大吵大闹,到处乱告,有的甚至弄些“医闹”在医院聚众闹事,打人砸物,严重扰乱了医院的正常秩序。四是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过高,如果得不到满足,则患者及家属就难以接受,也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其他社会方面的原因导致医疗纠纷,多见于工伤交通事故及伤害责任的转移,社会变革时期某些制度的不适应以及经济价值观念的转变,新闻媒介对医疗纠纷不负责任的报道,保护医疗工作和医务人员的法规不够完善等。

2医疗纠纷重在防范

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我们认为必须一手抓防范,一手抓处理,尤其是要在强化医务人员法律保护意识上下功夫,做到以法行医,以法治院。

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素养是预防医疗纠纷的思想基础。要在医务人员中广泛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为主要的医德教育,要引导医务人员树立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处处以患者为中心,急为患者所急,想为患者所想,恪守职业道德,千方百计为患者排忧解难,用爱心去温暖患者,赢得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赖和尊重,帮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取得患者治疗上的积极配合和患者家属的理解,这对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2.2加强法制教育,用制度来约束工作,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是预防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新修订的《刑法》中明确规定了医疗事故罪,也就是说对医务人员亮起了红灯,因此要在广大医务人员中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民法通则》,《各种规章制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这就意味着更加注重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容侵犯。只有不断强化教育,使他们懂得在诊疗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如果做了就会触犯法律,要承担法律责任。医务人员还要在医疗护理等过程中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办事,严格把关,狠抓医疗质量,这是预防医疗事故的最好办法,也是减少医疗纠纷,实行医疗保护的最有力措施。

2.3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能,是防范医疗事故和差错的重要保证,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的训练和考核,要大力开展技术练兵和岗位培训,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容易发生医疗缺陷的技术部门,重点岗位查找安全风险点,要重点防范,重点管理,要认真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建立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考核,把提高医疗质量落实到每个医疗环节上。

2.4强化医疗文书的法律意识。医疗文书单纯为医院医学教研服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在处理医疗纠纷时的原始证据作用及在医保医疗付费时凭据作用日显突出。对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的要求不再只是医院加强医疗质量进行内部监督管理的需要,更关键的是医疗文书质量将面对的是来自广大患者及社会的挑剔以及法律的约束。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要重新审视医疗文书的功能,作用和社会价值,树立法律观念,从法律的高度来看待将其作为证据来对待。

3医疗纠纷的处置机制的探讨

由于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很多,表现的形式各异,要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回避矛盾,要通过全面调查,多途径,多渠道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力求做到坚持原则与理解同情病人处境相结合,现实处理,与长远影响相一致,依法公平处理,使医患双方的正当权益不致受到侵害。

3.1医疗事故鉴定机制。正确分清医疗纠纷的类别,对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有着积极的作用。医疗纠纷又分为医疗过失纠纷和非医疗过失纠纷,通过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划分医疗机构有无过失,确定医疗事故等级等,医学会对待医疗纠纷要在全面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程序组织专家认真分析,以国家政策法规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科学准确地判定纠纷的性质事故的等级。

3.2卫生行政部门处理机制。在医疗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应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协助处理,必要时向患者的单位,街道办事处,派出所讲清情况,求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同时要向家属讲明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具体办法和医疗事故鉴定的有关法律规定,以便能按法律程序办理。目前,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纠纷处理工作中存在着缺位现象。应借鉴交通安全事故处理模式,建立“医疗争议处理办公室”,配备专门人员规范医患协商解决医疗纠纷。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实施,为有效解决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应在法定的解决纠纷渠道中,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纠纷调节处理中的作用[2]。

3.3医患双方协商调节机制,协商调解是解决纠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无论在处理前和处理后都要做好调解工作。当医务人员的行为构成医疗事故时,或虽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双方意见有分歧,不能达成共识,又不同意申请医学会鉴定时,不要一味地姑息迁就,或用私了的办法求得解决,这样不仅会助长了医疗纠纷处理的不正之风和滋生腐败,同时也会给医疗机构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事与愿违,如果协商不成,医疗机构应主动求助于法律,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医疗纠纷,以保护医疗机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然而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对由于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的过失行为,给病人带来了不良后果,患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在双方同意协商解决的前提下,对患方提出的经济补偿的要求,适当给予一定补偿,使患者在心理得到一定的平衡和安慰,从而有效避免医疗机构更大的经济损失,但要考虑防止今后再有矛盾的发生,要签定文字协议资料,经公证处公证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对没有医疗过失的医疗纠纷,要坚持原则,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3.4医疗责任保险理赔机制: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在保留双方协商解决,行政部门解决及司法调解或裁决的前提下,明确医疗机构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承担医疗责任保险的保险机构设立医疗纠纷理赔部门,并由医疗纠纷理赔部门以第三方介入形式把纠纷从院内转移到院外进行处理[3]。

3.5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实施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明确设立各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建专家库,具体负责医疗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并对工作职责,程序,时限做了明确规定,从而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处置途径[4]。形成具有特色的“政府主管,部门配合”的第三方医疗纠纷调处机制。

参考文献

[1]韩松,刘成勇,王焕春,等.医疗纠纷民事诉讼案件审理适用 法律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12):828-830

[2]蒋士浩,高峰。强化卫生行政调处医疗纠纷的作用。健康报,2010,10,(13):7

篇2

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解决纠纷方式的缺陷

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条例》)对医疗纠纷处理设计了3种模式:“医患双方协商解决”、“行政调解”和“诉讼”。《条例》实施已有7年,这3种解决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1 医患双方协商解决

2006―2008年,浦东新区涉及赔偿的医患纠纷共1 525起,其中1 283起(84.13%)由医患双方协商解决,但存在问题较多。① 患者及其家属往往医学、法律专业知识欠缺,或无法第一时间掌握病历资料,因此无法获得对等的协商地位。与医院进行协商时,院方往往不积极承认错误,甚至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家属达成和解,常以抚慰金、补偿金的方式代替赔偿金。② 自行协商签署的协议法律效力不强,不具有强制执行力,由于医患双方协商的基础和动机不一致、不对称、不协调,造成毁约或重新向法院现象屡有发生。③ 协商的办法难以避免部分患方漫天要价。由于医疗机构和患者方的信息不对称,加上医疗机构在纠纷处理的某些环节上处置不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暴力维权”现象。医疗机构为避免医疗秩序被严重打乱,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这就易产生“大闹多给钱、小闹少给钱、不闹不给钱”实际效果,也造成类似纠纷不同医院赔偿额度相差数倍的弊病。④ 没有法定鉴定结论及有关部门的参与,即使与患者达成赔偿或补偿协议,医疗机构也担心国有资产流失。

1.2 行政调解

以专业化、高效率为特征的行政调解却日渐式微,未能达到制度设计者预期的目的。浦东新区1 525起涉及赔偿的医疗纠纷中,行政调解仅为11起,占0.72%。究其原因:① 医疗纠纷行政调解法律定位不明确,行政调解的范围过窄。依据《条例》规定只能调解已经定性为医疗事故的赔偿争议;同时《条例》对调解机构的组成、性质、调解人员的选任、调解的具体规则和时限等重要程序均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关于行政调解中行政机关职责的规定,更没有当调解机构不履行调解职能时当事人救济如何解决的规定[1];加之行政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医疗纠纷的行政调解积极性不高。② 医疗纠纷行政调解主体缺乏中立性,社会认同度较低[2]。根据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采取全方位的监督管理。这样卫生行政部门既是整个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机构,又是医疗机构的主办机构。这种“管办不分”的体制使得很多患者在与医疗机构发生纠纷时不愿意申请行政调解,其原因就在于认为卫生行政部门是医疗机构的上级,难以公正调解。在部门保护主义及行业本位主义的影响下,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纠纷裁决的公正性也确实令人质疑。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政府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加强对医疗行业的监管,加强事前预防,而不是着重事后解决医患纠纷。③ 医疗机构对卫生行政部门参与处理医疗纠纷心存疑虑。一是发生医疗事故要接受处罚;二是根据2007年实施的《上海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即使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在执业行为中存在违规行为也有可能予以扣分处理,这样不仅影响扩大而且扣满一定分值将面临暂缓校验甚至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风险。所以一些医疗机构宁可通过诉讼和私了也不愿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解决。

1.3 诉讼途径

浦东新区1 525起涉及赔偿的医疗纠纷中,经诉讼途径解决的有109起,占7.14%。诉讼途径解决医疗纠纷也面临诸多问题:① 诉讼成本高、周期长和刚性化,诉讼中医患关系往往进一步破坏,影响社会和谐。② 医患双方的隐私权得不到保障。③ 当诉讼不是被作为纠纷解决的最终途径,而是被普遍作为第一甚至唯一的选择时,纠纷解决的成本和效益凸现出来。国际上公认,裁判是一种很奢侈的纠纷解决方式。当基层纠纷得不到及时处理,当事人又不能接受司法处理结果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申诉、上访。近几年涉法涉诉的医患纠纷中部分无理缠诉者获得了额外利益;另一方面,在司法终局裁决之后,再增设行政性救济手段,不符国际公认的司法是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屏障的法治原则,有损法律的权威性。

2 医疗责任保险化解医患纠纷的局限性

2002年,上海率先实行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制度,引入保险机制介入医患纠纷与医疗事故的处理工作。2007年8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保监会发出通知,为充分发挥医疗责任保险在化解医疗风险、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要求各级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保险监管部门本着“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国推动医疗责任保险工作。充分依靠第三方化解医疗风险,减少医患纠纷,改善医疗执业环境。虽然医责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几年实践来看,存在诸多问题。

2.1 医院没有真正从医疗纠纷中解脱

投保医疗责任险后,许多医院希望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方只找保险公司理赔,不要找医院。事实上,大部分患者认为医院是发生医疗损害的责任人,即使医院参加了医疗责任保险,患者还是要到医院来讨说法,医院仍然无法摆脱面对患者质疑的局面。同时,繁琐的保险和理赔手续,使医院感到投保后的工作甚至多于医院自己单独处理医疗纠纷的工作。保险公司基于商业利益考虑,设置的网点和配备的专业人员数远不能满足医疗机构的需要;虽然保险条款规定,必要时保险人可以以被保险人的名义对诉讼进行抗辩或者处理索赔事宜,但保险公司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调查处理,医院仍需花大量精力来协调,致使医院仍然未从医疗纠纷中解脱出来。

2.2 缺乏中立的医疗纠纷调解机构[3]

通过中立的医疗纠纷调解机构确定三方认可的赔偿金额,是医疗责任保险发挥作用的前提。发生医疗纠纷后,及时认定损害赔偿并使受害人从保险人处得到偿付,直接关系到医疗责任保险的实际运行效果。但从目前看,尚缺乏适合医疗责任保险运行需要的医疗纠纷调解机构。

2.3 保险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第三方

在纠纷调解处理过程中,保险公司趋利性决定了它得不到患方的认可。医疗损害事件发生后,患者家属不愿与保险公司打交道,认为医院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单位。

3 第三方调解的困境

由于医疗纠纷的复杂性以及现有医疗纠纷处理途径的种种缺陷,人们纷纷探索第三方处理医疗纠纷的新途径。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等相关规定,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医疗或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调解处理医患纠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浦东新区于2006年8月起成立了“浦东新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调委)。3年来,医调委共接待来电、来访860人次,成功化解新区范围内棘手、复杂的医患纠纷240余起,签署了人民调解协议书173份,赔偿金额达800余万元,至今无一例反悔。人民调解作为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补充途径,减轻了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医院的压力;同时,医调委在处理医患纠纷中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有效地维护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3年来的工作实践证实,医调委为浦东新区的医患纠纷双方当事人,构筑了一个便捷的医患和谐绿色通道。当然,作为新生事物,在运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1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调解队伍

在医患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中,人民调解员应是懂法律、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调解经验和调解技巧。从体制和机制上确保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高素质的调解员队伍,是推进人民调解方式、化解医患纠纷的关键。

3.2 办公经费的保障是基础

浦东新区医调委办公经费在政府财政中单独立项,办公经费充裕。但从全国各地的医调委运作情况来看,普遍办公经费不足。如全国影响较大的“山西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严重受制于办公经费不足。有些医调委的办公经费由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提供,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了,其调解的公正性难免受影响。

3.3 缺乏统一的调解标准

由于人民调解采取“模糊”的处理方式,双方只是对于赔偿数额达成和解,没有对医疗事件进行鉴定和定性。在实际处理纠纷过程中主要依据纠纷具体诉求、医患双方情绪、社会背景以及维稳工作要求等进行调解,这客观上造成了调解工作弹性过大,只要医院认可,类似纠纷不同医疗机构赔偿额可相差数倍。调解结果与保险相关规定难以协调,增大了理赔的难度。

3.4 整合医疗责任保险处理工作

医调委的建立是对行业性人民调解工作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它的存在是对医疗责任保险有益的补充。医调委化解纠纷所需资金主要由医疗机构提供,缺乏理赔资金的保障,有些纠纷错过了纠纷化解的最佳时机,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化解效果和后期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处理中心掌控理赔资金,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理赔滞后,周期较长,其中立地位不被患方认可,这直接制约了医疗责任险的发展。医调委与医疗责任险处理中心两者需加强协调,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以常态的工作体制予以合作的保障,形成工作合力。

4 成立浦东新区医患纠纷调处中心

浦东新区的医患调处中心,是民办非企业性质的金融保险介入第三方调处医患矛盾的社团组织。2007年10月10日,卫生部召开例行新闻会指出:“各地通过建立第三方机构来调处医疗纠纷的办法是值得肯定的,卫生部也希望各地积极探索,化解目前在医疗过程中出现的医疗纠纷,以及一些造成医患双方都为难的问题。”

今年初,上海市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将全部医患纠纷纳入医患纠纷调解中心”的议案。2009年5月,由上海市处理突出矛盾与会议办公室会同市卫生局、市政法委和市金融办,联合开展“上海市医患矛盾第三方调解机制研究”,组成联合调研组,积极稳步推进第三方调解工作。

2009年6月4日,由上海市联席办公室领导带队到浦东新区进行“金融和保险介入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的调研,对于第三方调解机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浦东新区按照上级要求,经过前期调研论证,在浦东新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利用上海已实施多年的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化解医患纠纷工作综合配套长效机制, 向新区发改委提出成立“浦东新区医患纠纷调处中心”的设想。

4.1 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医患纠纷调处中心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预防、有效化解、妥善处置我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维护我区正常的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浦东平安建设。

坚持思想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法律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相结合,调解疏导与依法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按照“法要维护,事要解决”的总体指导思想,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

4.2 组织形式和服务范围

浦东新区医患纠纷调处中心为民办非企业性质、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非盈利性社会团体组织。由司法局和卫生局批准,经民政部门登记成立。“中心”所有事务的管理与监督由卫生局和司法局批准成立的理事会负责。业务范围:① 浦东新区医患纠纷调处中心负责受理浦东新区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的调解处理和保险理赔。② 在浦东新区成立医疗行业联盟(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均参加),负责向各医疗机构收取年度保费,并向保险公司集中投保。③ 承担医患纠纷的调查分析、调解及医患纠纷的预防宣教培训工作。④ 对于调解成功的案例,由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签署人民调解协议书,符合理赔条件的进行理赔。⑤ 所提供的服务一律不收费。

4.3 工作目标和特色优势

① 该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医院、自然人及司法组织外的第三方组织,浦东新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医患纠纷与事故的理赔均由该组织统一运作。这样既能将医患纠纷引出医疗机构,又将理赔标准相对统一,避免类似纠纷不同医疗机构赔偿额度差额过大的弊病。② 该组织的建立有利于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客观、全面、真实地了解新区范围内发生的医患纠纷及医疗事故,做到早期干预、及时处理,避免矛盾升级。③ 医患纠纷调处中心由具有医学专业、法律知识的人民调解员和保险业人员组成,保证了调处纠纷的专业性。由于该组织权事一致,调查、理赔周期短,同时也有效解决理赔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等问题,是对现有医责险运行模式的完善和补充。调解成功后签署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

5 建议

以人民调解协会为设置单位,建立由保险公司托管的医疗纠纷专项基金。由浦东新区政府发文,制订《浦东新区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规定》,规范新区医患纠纷处理程序。2002年《条例》颁布以来,各级医疗机构均成立了病人服务中心或医疗纠纷接待处理办公室,对于赔偿金额较小的纠纷由医院处理,使中心能重点处理复杂疑难纠纷。但中心对医院处理的赔偿纠纷应加强指导和监管。

遵循社会互助共济、医患共同参与、医疗损害全覆盖、风险全解决的方针,建立医疗执业责任保险制度,设立医疗风险保险准备金。资金组成:① 各医疗机构根据业务总收入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② 医务人员自己缴纳的保险费(根据各单位医疗执业责任风险确定)。③ 新区政府为医务人员提供一定数量的补充医疗保险,新区政府从保稳基金拨出部分专款补充医疗风险准备金。各医疗机构缴纳保费在保险制度运行1年后,根据赔付情况调整缴纳保费的费率。

对于医疗意外等医疗风险可采取病人、政府、社会团体多渠道筹资,鼓励并推行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的机制。医疗意外的发生率远高于航空、交通等其他行业,可仿效这些行业的做法分散和转移风险。

对于医疗事故,可以通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购买医疗责任保险的方式转移,而纯粹的医疗意外可以通过患者购买意外保险的方式转移。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医疗意外保险现阶段适合采用低保费、低补偿、广覆盖的办法,让更多的投保者得到补偿[4]。建议用立法的形式制订《医疗意外基本保险条例》,根据门诊、住院、手术或按病种制订相应的保险金额、缴费标准和缴费方式,并实行强制保险。 患方因投保医疗意外伤害保险而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但他们仍可以通过调处中心或向法院提讼请求判定医方依照公平责任原则分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

在医疗事故及纠纷中往往存在着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竞合。当事人利用协商有可能规避卫生行政部门和检察机关对相关主体的责任追究,逃避法律制裁。有必要完善监管的环节,堵塞监管的漏洞。

政府的指导和扶持是调处中心成功运作的重要保障。① 通过立法保障第三方医疗援助机构的法律地位。② 完善我国医疗立法,解决医疗纠纷处理中的司法二元化的问题。③ 政府有关部门应规范第三方调处机构的工作程序。④ 政府为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构提供经费保障。⑤ 政府为医疗机构执业和医疗纠纷调处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6 参考文献

[1]王伟杰.论医疗纠纷调解解决机制的构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5):337-339.

[2]舒广伟.现行医疗纠纷行政调解制度的实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6):41-44.

[3]史丽波,杨爱荣,赵聪.医疗责任险对化解医患纠纷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19.

篇3

关键词:医患纠纷;原因分析;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人民对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滞后,医疗改革进展缓慢致使医患纠纷事件呈不断上升趋势、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闹冲突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发展到流血事件或恶性的刑事案件,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疑惑,原本都是站在疾病对面同一战线的战友,怎么突然之间就反目成仇甚而拳脚相向了,面对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那罪恶的手怎么就伸得出去了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的经历,试就医患纠纷增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思考。

1亟需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民众对医疗系统的不满,集中体现在"看病难"和"看病贵"上,至于医疗服务质量和医护人员的态度,远未达到重要的位置。"看病难"是因为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造成的,资料表明,我国卫生资源七成到八成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医疗资源不均引起众多就医需求群众看病难的后果,"看病贵"是民众承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表面上看是医院追逐利润的后果,实际上国家医疗投入严重短缺的直接体现--虽然国家每年卫生事业费的绝对数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但中国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国家投入不断减少,医院要生存发展,民众要低价医疗,矛盾怎能不激化?[1]另一方面是目前整个社会依然处于转轨期,但是依靠契约、信用和法治的新的稳定的社会形态还没完全建立起来。医患纠纷的根源在医疗体制,而我们的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远远适应不了这种需要,政府必须加快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政府要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把握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科学制定卫生发展规划,合理设置卫生机构,在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公立医院将工作重点进一步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满意度上来,减少医院因生存发展需要被迫"找米下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共铸诚信医患关系

现在的客观情况是,整个社会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都很紧张。中国的患者普遍对医疗、疾病的了解不够。对疾病和死亡没有办法平静接受。比如有不少患者已经确诊癌症晚期,治好的几率几乎为零,但不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人都一定要砸锅卖铁地治。结果很可能就是钱花光了,甚至欠一身债,最后人也没留住。这时候有不少家属就迁怒于医生和医院。医疗技术的进步本身是好事,但也导致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医生所掌握的信息,有更多是患者不知道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相互之间不信任,医患冲突必然加剧。另一方面医疗卫生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医德有问题的害群之马。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要怎么来给患者治疗、用药?除了靠医生的专业也就全凭医生的个人道德。确实有少数医生利用绝症患者和患者家属心理,诱导开大量的高价药,这种情况并不少。因此上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诚信互助的社会关系,只有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才会渗透到医疗小环境中,让病患双方携起手来共同对付疾病。

3积极呼吁媒体恪守职业操守,客观公正报道医疗纠纷

当前媒体对医院报道存在不良倾向[2]:①正面宣传报道较少。媒体对医院收费高、药价贵、服务态度差等报道较多,对医疗人员尽职尽责、平凡感人事迹报道较少;媒体经常报道一些未经医疗鉴定或行政处理的医疗纠纷,易被公众误解。②不客观的报道多。作为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的记者,对医疗纠纷的前因后果分析不透彻,缺乏对纠纷事件客观、深入以及全面的调查。③带有感彩的报道。媒体倾向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影响了媒体监督的公正性。少数媒体抱有新闻炒作的倾向进行医疗纠纷报道,有意无意地助长了公众对医疗单位的不满情绪,加剧了医患双方的对立。医务人员地位被动,紧张的医患关系,致使医务人员神经高度紧张,甚至出现不堪重负而改行;部分医生工作求稳,遇到高风险的手术不敢做、遇到疑难病患者不敢收;部分医生尽量扩大检查范围,以获得尽可能完善的证据,最终导致患者经济负担加重,贻误患者治疗时机,损害医院和医疗事业的发展等恶果。因此积极呼吁媒体(舆论)恪守职业操守,客观公正报道医疗纠纷。

4强力打击职业"医闹",建立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的新体制、新机制

医疗纠纷成因复杂,举证、鉴定、赔偿等环节繁琐耗时。包括鉴定费、律师费、食宿费、误工费等令受害者望而却步[3]。促使"告不如闹"的逻辑大行其道,甚至催生出"职业医闹"这样的产业化组织。而这正是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医闹"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向患者及时提供医学方面和法律方面的服务,同时降低患者依法维权的成本,将患者的维权行动疏导到合法有序的渠道中来,这样才能使"医闹"无隙可乘,失去生存的空间。建议政府遵循预防为主、依法处置、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制定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的具体办法,明确基层政府和社会各方的责任,争取在第一时间参与纠纷的疏导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引导医患双方依法、有序解决纠纷,要尽可能地主动提供法律援助、技术鉴定等全方位的服务。积极探索把第三方调解机制引入到医患纠纷处理中,组建一个既懂专业知识又超脱于医疗卫生系统的机构,增加医患纠纷处置的公平性、专业性和规范性,赢得医患双方对处理结果的认可,从而建立起医患纠纷处置的新机制。

总之,医疗纠纷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它不仅我们国内有,在国外也有,国外已经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处置机制[4]:患者可以通过诉讼解决医疗纠纷;第三方仲裁机构的介入,也能给予较为公正的鉴定和判断;医疗机构同样可以通过责任保险等方法,降低自己的职业风险和纠纷成本。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破解医患困局的宝贵借鉴。在利用法律武器约束"医闹"等违法行为的同时,拓宽患方申诉渠道,完善医方监督管理,建立权威仲裁体系,让医患双方都能以更理性、更宽容的心态面对纠纷,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才是解决医患纠纷矛盾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刘子兰,师会军.医患纠纷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病案,2012,13(3):40-41.

[2]宿小满,万兵华,薛赤.医患纠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0):56-58.

篇4

[关键词] 医院;防范;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103-01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产生分歧而向医疗单位所在省行政部门或司法机关提请处理所引起的纠纷。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医疗纠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军队基层医院也不例外。现就如何有效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谈几点见解:

1 改进和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医疗质量。

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防范预案》和《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处理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和尽量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基层医院应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防范和处理预案,以便及时发现危机事件,及时启动预案,进行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性和减少损害的发生,避免盲目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认真落实各项诊疗操作制度,及时发现和完善制度。管理人员应经常到科室了解情况,多和一线工作人员交流,及时了解制度的漏洞,及时做好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切实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建立各种工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根据《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各科室的工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到具体人身上,有效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2 发挥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防范风险意识

做好医疗文书的书写和管理工作。很多基层医院在病案文件的书写中存在着缺陷。应当强化此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病历书写制度和管理制度。二是加强病历的质量管理工作,做好病历的归档、检查。三是教育医师书写病历时要有法律意识。四是坚持好病例的借阅制度,做好病历的保管工作。

教育医务人员应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不满,尽量满足和纠正不足,这样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与支持,从而减少纠纷的发生。

提高医师的诊疗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医院要加强技术培训,通过进修、请专家会诊、讲课等形式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诊断符合率和与治疗有效率,防止因误诊、误治等引发医疗纠纷。

加强对全员的法律知识培训,使员工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工作中自觉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和医院及病员的正当权益,才有利于更好地做好医疗工作,防范纠纷。

3 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强化应对风险的能力

明确职责是医院管理的中心环节,是防范医疗纠纷最有效的措施,领导者要以对医疗质量负全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制定符合医疗质量要求的目标和控制措施。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定期召开质量形式分析会,进行医疗质量讲评,保证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顺利实施。

管理者应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奖罚分明。目前,军队基层医院由于编制改革,医务人员短缺,聘用人员较多,管理者一定要坚持制度,聘用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坚决杜绝无证上岗。

管理者应熟悉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医务人员要有法律意识。管理者在处理医院与患者的矛盾时,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要一味地偏袒医务人员,也要注重患者的利益,这样在处理问题时就不会把问题激化。

篇5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纠纷;法律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35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93-01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自我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对于自身的合法权益也越来越重视,因此造就了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增长的结果[1]。为妥善解决医疗纠纷,有效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医护人员职业素养与思想品德的强化不可或缺。本文围绕妇产科护理纠纷进行分析,找出诱发纠纷的原因,提出解决与预防的对策。1护患纠纷的原因

1.1侵犯患者的隐私权总所周知,人们对于个人隐私问题十分敏感。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名誉权,病人和普通公民一样,均有权享受这一权益。而由于妇产科的病患疾病部位比较特殊,同时病因又和病患家庭、婚姻、性生活情况密不可分。在医护人员对病患进行沟通时,病患常常会觉得难以启齿而拒绝回答。而当医护人员采集到患者隐情后[2]。并未遵守《护士条例》,对病患隐私内容进行泄露、宣扬,病患深感个人隐私权受到侵害,于是与护理人员产生纠纷。

1.2侵犯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病患身为特殊消费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权利了解自己的病情,同时治疗、护理方案的选定权也并非只掌握在医护人员手中。病患对治疗措施、治疗方式、治疗益处与弊端都有知情权。同时,当医护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或护理的过程中,在未得到病人许可权,擅自做主随意碰触病人身体,未经同意决定手术或护理方案,均会导致病患对医护人员产生不满与抵触心理,最终导致纠纷案件的爆发。

1.3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过硬护理是份带有服务性质的工作,由于涉及到病患生命安全,因此责任重大。护理人员除了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还应该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工作需要的操作技能也务必纯熟,心理素质要提高,能够灵活应对突发状况。由于妇产科的病患常常在治疗或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突发状况,此时护理人员如果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进行有效的救治,常常会由于错过黄金治疗时间,造成无法挽救的惨剧。2对策

2.1加强法制观念为预防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增强法律观念,掌握相应的法律意识,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为维护自身与病患双方的合法权利奠定基石。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护士条例》,严格按照条例内容管理好自己,做好日常工作。在进行护理工作前,需思考再三,不仅要考虑到医疗专业的层面,还要对法律层面进行充分考量。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妥善得体地开展护理工作,培养医患和谐关系,提高病患对服务的满意度,这是能够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办法之一[3]。

2.2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医疗护理工作的服务性非常强,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改善自己的服务态度。在孕产妇入院治疗期间,与孕产妇友好相处,尊重病患隐私,了解孕产妇需求。对孕产妇进行妇产科知识的宣教工作,帮助消除孕产妇的紧张心理。由于孕产妇即将分娩,因此心理、精神以及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医护人员应常常与之进行沟通,帮助排解孕产妇的压力。有必要时,向其家属进行沟通,双方合作给孕产妇最全面的护理。尽量减少矛盾的发生,冲突发生时,医护人员应当耐心进行调解,化解医患之间的矛盾,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

2.3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对于医院而言,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是重点。因此,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同时对培训情况进行考察。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结合。强化医护人员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训练医护人员心理素质与精神抗压能力。护理人员应注重每一个护理环节,面对任何突发状况都应该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拿出专业心理素质与职业素质,妥善处理问题。此外,在妇产科中,护理人员对于三个产程的相关知识一定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充分掌握各项指标的情况,才能在医疗过错中,察觉到异常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将损失降低到最少[4]。3讨论

为了降低医护纠纷的发生率,因此预防工作务必要做好。本文以妇产科护理纠纷为例,对诱发护患纠纷的原因以及预防与解决纠纷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最终你通过研究与调查发现,通过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养、提升工作质量,定期开展专业化培训,加强业务水平、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能有效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提高病患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参考文献

[1]缪爱华.从和谐社会构建角度看妇产科护理纠纷的防范[J].吉林医学,2013(26):5515-5516.

[2]许亚莉.论妇产科护理的纠纷及其防范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1(7):52.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辖区内共有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家,三级专科医院2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二级专科医院各1家,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2家,二级专业站、所4家;一级医院10家;民营医院6家。对上述28家医疗机构2003年9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和2004年9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两个时间段中的涉及违反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而发生的医疗纠纷上访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1.2方法

按各级医疗机构,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再分别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按性质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门急诊量、出院量以及医疗保险份额基本持平。在2004年7、8月,对研究组的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安全讲评活动,内容包括涉及医疗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并对经区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心鉴定,或经区、市两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心鉴定的定为医疗事故的典型案例,向研究组的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分析和评述。

1.3统计分析

采用SAS 9.1.3统计软件,按普松分布原理进行u检验。

2结果

通过涉及医疗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医疗安全讲评活动后,各级医院中研究组涉及违反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而发生的医疗纠纷数较讲评前都有所下降,除一级医院外,组内比较大多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对照组内的数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讲评后的组间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计研究组涉及违反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而发生的医疗纠纷数较讲评前有所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计对照组涉及违反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而发生的医疗纠纷数较讲评前的变化,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合计研究组和合计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由于医学科学并不是“1+1=2”的精密科学,而是在实践中尚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具有高技术性、高专业性和高风险性的一门科学[1],故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所难免。加之长期以来,对医务人员的考核、晋升制度,使得医务人员重视业务知识而轻视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现象普遍存在,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建立健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法律维权意识日益加强[2],医患双方的利益冲突也日趋激烈,并呈现上升势头[3~5],对维持正常医疗秩序乃至构建和谐社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本研究显示,进行涉及医疗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医疗安全讲评活动以后,研究组发生的医疗纠纷数有所下降。根据普松分布原理进行数据处理,除一级医疗机构以外,组内比较的差异大多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组间比较则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总研究组的组内以及总研究组和总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一级医院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可能与业务量有关,也可能与平时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是风险较低的社区卫生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有关。从法律法规角度来看,进行涉及医疗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医疗安全讲评活动是现阶段加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规避行业风险,提高服务质量,防范医疗纠纷的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4参考文献

[1]宋咏堂,项红兵,罗五金.医疗风险的认识与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7):103,106.

[2]张淳海.从自身做起

防范医疗纠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3):189.

[3]常子奎,管健.社会学视角下的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519-520.

[4]冯国俊,才万,王静.谈新时期医疗安全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48-49.

篇7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c)-107-02

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患者稍有不满往往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尤其是门诊工作,由于患者集中,人多繁杂,是医疗纠纷的多发地,这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门诊工作秩序。因此,正确认识、有效防范、合理解决医疗纠纷,对做好门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门诊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

1.1医原性因素

1.1.1规章制度落实不够一些综合医院门诊,因没有专职医师的编制,所以采取由各临床科室轮流派出办法。然而,短期到门诊工作者由于不熟悉门诊规章制度,易造成工作失误。也有一些同志把门诊看作是临时单位,工作时不够认真,以致出现失误,导致纠纷。还有一些同志过于自信,对疑难危重病例不按规定会诊、转诊,仅凭主观经验盲目诊治,造成不良后果引发纠纷。

1.1.2服务态度欠佳在门诊,由于患者多,工作繁忙,有个别医务人员缺乏耐心,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耐心听取、认真解释,对待患者态度冷漠、语言生硬,令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产生意见及不满[1,2]。也有个别医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修养,为了小团体利益小病大治,开贵重药,或做不必要的高档检查,增加患者经济支出,尤其是当花费、疗效与患者期望值之间差距较大时,易发生纠纷。

1.1.3缺乏医患沟通良好的医患沟通是预防纠纷的重要措施。比如对就诊患者做某些检查或治疗前,应说明检查的目的、方法、费用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征得患者同意后再实施,以取得患者理解与配合[3]。再如开药时,应列出2~3种具有相似作用的药名,说明它们之间在疗效、疗程、毒副作用、价格等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供患者选择,这都属于医患沟通的范畴。做到了这些,就会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但部分医务人员不重视医患沟通,不善于医患沟通。

1.1.4忽视门诊医疗文书有的医务人员住院病厉写得很好,而到门诊后,放松了自身要求,在书写门诊病志或抢救记录时,往往敷衍了事,病史记录不完整、用词不恰当、诊断依据不充足、治疗处置过程交代不详。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便陷于被动。

1.1.5门诊流程复杂门诊就诊要通过挂号、就诊、交费、检查、取药、治疗处置等多个环节,患者多,程序复杂,等候时间长;有的医院候诊、叫号不规范,先来后看、后来先诊或内部医务人员携带患者“加楔”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患者不满;也有个别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工作效率低,患者排队等候时间长而心烦,也会成为纠纷的导火索。

1.2 非医原性因素

1.2.1患者医学知识欠缺对于多数患者来说,他们的医学知识相对欠缺。尤其是对于自身所患疾病,凭着看了一些有关科普书,便生搬硬套于自身,过分强调效果好的一面,而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治疗限度缺乏认识。所以,埋怨医院没有给他治好。

1.2.2个别患者或家属动机不良极少数患者或家属缺乏基本道德素养,有意“鸡蛋里头挑骨头”,目的是索取经济赔偿。也有的是在家庭、社会或个人等问题上不顺心,故意无事生非,小题大做,对医务人员妄加指责,将矛盾转嫁到医院头上[4]。

1.1.3工伤及交通伤害责任的转移由于工伤、交通肇事或其他伤害不能得到应有的赔偿,患者承担不了高额医疗支出,便千方百计拒交医疗欠费,甚至收罗诊疗过程中的缺欠,企图以医疗纠纷为名拒付住院费。

2门诊医疗纠纷防范措施

2.1严格落实规章制度

近年来,我们针对本院门急诊一体化、医务人员流动性大、纠纷隐患多的问题,建立了有关门急诊规章制度,详细制定了门急诊值班医、护职责,门诊病志书写与保管,抢救记录,交接班记录、危重疑难病例会诊制度等,并装订成册、张贴上墙,要求医护人员熟知、熟记、认真落实,有效增强了防范意识,减少了纠纷隐患。

2.2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良好的医德医风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也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5]。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重了这方面的教育引导,要求医务人员一定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把患者当作自己亲人,想患者之所想,帮患者之所需;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患者至上”的理念,做到接待患者热心、解释病情耐心、诊察过程精心、治疗处置细心。并设立了医德医风投诉电话、意见箱,强化监督考评机制,严格惩处违规。

2.3强化医患沟通制度

患者在门诊诊疗时间有限,医务人员为患者所做的一些诊疗措施,患者往往没有心理准备,尤其是一些特殊诊查、治疗、处置,有时患者还没有真正理解其意图,就予以实施,事后极易造成医患纠纷。因此,医务人员一定要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在求得患者和家属同意情况下实施。

2.4规范门诊医疗文书书写

在门急诊,最重要的医疗文书是门急诊登记、抢救记录、门诊病志等。这些不仅是患者就诊的原始资料,也是发生纠纷时判断双方责任和经济索赔的重要依据。然而,部分同志重视程度不够,漏写漏登或记录不全现象时常发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有关制度,建立了病志复写留存制度、定期检查考评制度等。

2.5依法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

近年来,患者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发生医疗纠纷后,积极收集证据、甚至抢夺病历,有的自行向外院医务人员咨询、有的通过网络搜罗佐证等。由于患者及其家属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常常形成判断上的偏差,要求高额经济索赔。因此,门诊部领导应加强预防医疗纠纷教育[6],增强医务人员法制观念,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事故条例,在医疗过程中严格照章办事,规范操作。在发生纠纷时,要沉着冷静,按程序处理,依法维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个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兴武,杨生春.强化内部管理与防范医疗纠纷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4):5805-5806.

[2]刘淼,杨生春,陈玉顺,等.医疗风险常见的原因及防范[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8):120.

[3]唐娟.门诊常见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4):58.

[4]章鑫兴,江萍,潘传德.医疗现状的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6):97.

[5]张全贵,张达.科主任在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35(20):102.

篇8

【关键词】 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结果;输血

输血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是其他任何药物与技术难以替代的治疗手段,但由此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为明确血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划清疾病传播的责任,减少医疗纠纷,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山东省生物制品研究所从2005年11月开始,对患者输血前做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5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本院住院而需要输血的患者5568例。

1.2 试剂与方法 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试剂分别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豪 北京万泰、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均采用ELISA方法,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 仪器 Model1575洗板机Model500自动酶标仪(BIO-RAD公司生产)。

2 结果

5568份拟输血者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5568份拟输血者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结果(例,%)

时间人数

各单项阳性数(率)同时时检出的阳性数(率)

HBsAg(+)抗-HCV(+)梅毒(+)HBsAg(+)与抗-HCV (+)HBsAg(+)与梅毒(+)抗-HCV (+)与梅毒(+)

尚未检出抗-HIV(+)

2000年6至2001年5月1056132(12.5)13(1.23)3(0.28)1(0.09)1(0.09)2(0.19)0

2001年6月至2002年5月1127123(10.9)14(1.24)4(0.35)02(0.18)00

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1312135(10.3)18(1.37)4(0.30)2(0.15)2(0.15)2(0.15)0

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1059128(12.1)15(1.42)3(0.28)2(0.19)01(0.09)0

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1014125(12.3)14(1.38)2(0.20)1(0.10)3(0.30)1(0.10)0

合计5568643(11.5)74(1.33)16(0.29)6(0.11)8(0.14)6(0.11)0

5586例拟输血患者血液传播性疾病标志物总阳性率为14.3%,其中各单项阳性数(率)分别为:HBsAg(+)643例(11.5%)、抗-HCV(+)74例(1.33%)、梅毒抗体(+)16例(0.29%)、尚未检出抗-HIV(+)患者。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者6例(0.11%),与梅毒抗体同时阳性者8例(0.14%);抗-HCV与梅毒抗体阳性者6例(0.11%)。

3 讨论

本次统计显示,在本院拟输血的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1.5%),略高于有关报道的9.8%[1];抗-HCV阳性率为1.33%,同我国正常人群中抗-HCV阳性率(平均为1.35%,)[2]相符;梅毒阳性率为0.29%,与国内其他报道的0.13%~0.38%[3,4]相符。

随着当前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输血的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和《血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血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有效预防和杜绝了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但由于“窗口期”、试剂灵敏度和人为误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血源传播性疾病时有发生,由此产生的医患纠纷日趋增加:另一方面,输血并非HBV、HCV、传播的唯一途径,能否明确是否为血源性传播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凸现了

作者单位:271000山东省生物制品研究所(张顺龙);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赵伟)

患者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的意义[5]。

首先,患者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可以避免或者减少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拟输血的患者中血液传播性疾病标志物总阳性率为14.3%,其中HBsAg、抗-HCV、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1.5%、1.33%、0.29%,这都可能产生大量的输血医疗纠纷。因为一些输血后肝炎等疾病的患者,其在输血前就已经感染上该病毒,只不过是可能在潜伏期而没有发病,但随时都有可能发病,而在输血时由于其他原因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原本潜伏期的疾病发生,却被误认为是由于输血引起的疾病而引发医疗纠纷[6]。

其次,拟输血患者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可以使医务人员严格器械消毒灭菌对自身的防护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拟输血患者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可以使医务人员能清茶掌握患者的情况,进一步减少并杜绝医院感染。医务人员因长期、经常性接触被污染的血液制品或治疗操作中接触导致感染记录高[7]。因此,医务人员特别是临床一线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一旦不慎造成医疗损伤,可根据患者是实际情况立即对该人员进行相关处理和预防用药。

参 考 文 献

[1] 黄志澄,祁国明.中国病毒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上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392.

[2] 吴晓玲,陈剑峰,李文超,等.济南市高校学生无偿献血者肝炎血清学指标调查.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7):1149.

[3] 项蓉,朱发明.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抗体调查.浙江预防医学,2001,13(4):28.

[4] 郑优荣,马琳雅,张蕾琳,等.广州地区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4):282-283.

[5] 付军.5985名患者受血前HBsAg、抗-HCV、抗-HIV检测结果的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2,15(6):418.

篇9

【关键词】 急诊科; 风险管理; 医院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30.075

随着社会交通,建筑、娱乐的发展,急诊外科伤病员人数日渐增多,其病情复杂且变化快,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故此急诊外科伤病员及亲属在急诊科就诊时常显急躁、冲动,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导致医疗纠纷和伤及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事件发生,使医护人员处在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故此在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风险管理是指对伤病员及其陪护者、医护人员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及潜在风险进行评价并采取正确行为干预的过程[1]。通过对本院急诊外科1年时间患者的统计,本院急诊外科高风险病种按病因分类分为车祸伤、高坠伤、斗殴3类。2011年1-6月对本院急诊外科接诊上述高风险伤病员分别进行常规管理和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6月对本院急诊外科接诊上述高风险伤病员共,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0例。对照组男586例(58.6%),女414例(41.4%);年龄4~82岁,平均46岁;车祸伤711例(71.1%),高坠伤104例(10.4%),斗殴伤185例(18.5%);面部外伤90例(9.0%),失血性休克34例(3.4%),脊柱四肢骨折229例(22.9%),胸部外伤202(20.2%),单纯软组织损伤65例(6.5%),腹部外伤128例(12.8%),脑外伤201例(20.1%),其他损伤51例(5.1%)。实验组男612例(61.2%),女388例(38.8%);年龄5~79岁,平均38岁;车祸伤688例(68.8%),高坠伤112例(11.2%),斗殴伤200例(20.0%);面部外伤102例(10.2%),失血性休克40例(4.0%),脊柱四肢骨折217例(21.7%),胸部外伤162(16.2%),单纯软组织损伤82例(8.2%),腹部外伤150例(15.0%),脑外伤184例(18.40%),其他损伤63例(6.3%)。

1.2 管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传统的就诊模式对伤病员进行常规管理。

1.2.2 实验组

1.2.2.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1)科室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包括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及科室骨干,其中包括院前风险管理诊疗小组和院内风险管理诊疗小组,做到明确职责分工,保持通畅的联系方式。(2)制定风险管理预案,完善院前、院内急救流程。(3)由风险管理小组组长启动风险管理预案。

1.2.2.2 院前急救风险管理 院前风险管理诊疗小组接到急救电话后,详细记录相关信息,立即启动风险管理抢救预案,同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安排抢救工作,缩短出诊时间,120救护车在3 min内出诊,医务人员准备好药品、外固定材料、担架、氧气袋、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等急救物品,在第一时间给伤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和充分的知情告知。急诊科与出诊医疗人员保持联系,了解现场伤情的最新动态,并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包括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科室等)调整抢救方案,以便做好院内抢救和接收伤员的人力、物力准备。

1.2.2.3 院内急救风险管理 成立院内风险管理诊疗小组,分成风险管理救护员、抢救员、协助员。风险管理救护员负责中度伤、轻度伤的救治,病情观察,陪检,将伤员转运至住院部或手术室;风险管理抢救员负责危重伤员的抢救;风险管理协助员负责登记患者的一般信息、联系家属、维持秩序、畅通通道、完成医疗文书和知情告知书的书写和签署及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补充抢救治疗物品,做到既分工,又紧密合作。

1.2.2.4 注重急救过程中护理工作 在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给予患者一个温馨、和谐、高效的就医环境,维系“绿色通道的畅通”,一切工作以抢救患者生命为目的。

1.3 观察指标 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两组患者就诊期间接受满意度调查,不愿接受调查的视为不满意(医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技术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院急诊科主要模式:(l)独立型: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2)半独立型:急诊科有部分固定医护人员,其余由住院部医护人员定时轮换;(3)轮转型:急诊科无固定工作人员,各科负责各科急诊。急诊工作的特点:病情危急、不可预见性、疾病谱广、医疗纠纷多。相关文献报道,急诊科比医院其他科室更容易外发医疗纠纷,医疗风险更大,工作人员遭受职业暴力更频繁[2-5]。本院急诊科室属于半独立型,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实行常规管理的时候医疗纠纷发生率达到2.30%,半年总共发生23起,平均每月就有3.8起医疗纠纷发生。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高,对照组共有163例患者对服务不满意,满意度只有83.7%。当采用风险管理办法后本院急诊科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医疗安全管理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处理上,对如何防范风险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6]。

3.1 高风险原因分析 医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治病,又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7],即医疗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要预防风险发生,必须弄清楚风险危险因素。目前将急诊科风险,分为医疗风险和非医疗风险。本院急诊外科主要有3类高风险患者。(1)车祸伤:医疗风险,随着我国交通日益发达,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车祸已成为对人类生命安全最大威胁[8]。此类患者受伤严重,常常为多发伤患者,容易误诊;患者伤情严重而致残疾,容易出现抢救无效死亡。从而导致患者及家属不理解,发生医疗纠纷。非医疗风险,由于车祸伤患者涉及第三方,容易出现经济纠纷,患者方可能因为经济原因和医院发生纠纷,第三方也因为经济问题和院方发生纠纷。(2)高坠伤:医疗风险,同样此类患者受伤严重,常常为多发伤患者,容易误诊;患者伤情严重而致残疾,容易出现抢救无效死亡,从而导致患者及家属不理解,发生医疗纠纷。非医疗风险,部分患者伤情严重,医疗花费大,部分患者无法负担巨额医疗费用,患者家属可能出现不能理解,发生医疗纠纷。(3)斗殴伤,医疗风险,斗殴患者,特别是斗殴所致刀刺伤,患者受伤严重,部分合并失血性休克,可能出现抢救无效死亡,此类患者大多数年纪较轻,患者家属一时无法理解,认为患者死亡是医方造成,从而出现纠纷。非医疗风险,此类患者存在第三方,当患者家属和第三方矛盾暂时无法解决时,可能将矛盾转移向医院。患者在斗殴过程中和斗殴后,情绪激动,容易出现脾气暴躁,对治疗不配合,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可能。

3.2 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组织 首先医院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医院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改善患者安全、减少医院额外资源消耗都是非常必要的。依靠发生差错和纠纷后的事后处理不仅无益于患者就诊,也会增加医院的经济支出,更会影响医院的声誉。条件成熟的可以单独设立医院风险管理科,条件不成熟的可以由医院办公室或者医务科牵头实施。本院急诊科成立风险管理急救组后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3.3 急诊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及保障措施 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与风险,制定各种策略去降低风险,从而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并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体系。保障措施借鉴国外经验可以采用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医院或医师以缴纳一定保险费为代价换取保险公司对其医疗风险承当风险责任,是医疗风险处理的高效方法和主要趋势[9]。

3.4 急诊科规避风险的管理策略

3.4.1 保证急诊流程畅通 保证急诊流程通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拥有高水平的医疗救护人员;提高护理工作规范化水平和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合理布局,简化就诊流程,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充分的医患信息沟通和知情告知也是规避医疗风险的重要手段。

3.4.2 树立风险意识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过程中风险无时不在,必须随时具备风险意识,只有做到了这点,当风险来临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冷静应对风险。可通过全科医学社区实践等形式的教育活动,使临床医生扩大知识面,增进沟通能力的同时,深入理解病患需求,为今后医疗工作中规避风险打下基础[10]。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正确判断医疗风险,正确理解危机管理,危机永远与机遇并存,危机本身就蕴藏着机遇的成分,最成功的危机管理就是要将危机转化为获得成功的机遇。

3.5 重视风险管理 任何医疗机构都不可能免于各种各样的风险,尤其是医疗行业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迅速影响到整个组织、行业的有序发展。风险固然具有突发性,但也是可以预防的;风险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使风险降到最低。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机制,实行风险管理能明显减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席淑华,王雅芳,周立,等.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0.

[2] Ryan D, Maguire J. Aggression and violence-a problem in Irish 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s?[J]. J Nurs Manag,2006,14(2):106-115.

[3] Kowalenko T, Walters B L, Khare R K, et al. Workplace violence: a survey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in the state of Michigan[J]. Ann Emerg Med,2005,46(2):142-147.

[4] May D D, Grubbs L M. The extent, nature, and precipitating factors of nurse assault among three groups of registered nurses in a regional medical center[J]. J Emerg Nurs,2002,28(1):11-17.

[5] Henson B. Preventing interpersonal violenc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criminology theory[J]. Violence Vict,2010,25(4):553-565.

[6]董恒进.医院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3-34.

[7]陈伟强,王晓杭.市场条件下医院新经营策略的探讨[J].中国医院,2005,9(2):25.

[8]施建红.大批车祸伤员的急救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1):18.

[9]陈泳.医院经营战略选择的外部环境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3(19):80.

篇10

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疗纠纷很难完全杜绝,一旦形成医疗纠纷,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医患双方的权益、道德和法律责任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只有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才是解决医疗纠纷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即医德,是医务人员应具有的思想品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是防范医疗纠纷的基础。这不仅仅因为医务人员只有良好的医德,才会自觉磨练意志,刻苦钻研业务,从而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同时,良好的医德也是调节医患关系、医医关系的杠杆和准则,是执行规章制度的基础。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首先就应该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忱、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职业风尚。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医疗单位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放弃了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医疗单位中出现了诸如红包、回扣、以物代药以及乱收费等行业不正之风,一些医务人员在对待病员的态度上出现冷、硬、顶、气等现象。综观医疗纠纷的起因,几乎每一起纠纷中都涉及到医德医风问题,有一些非医源性纠纷,则纯粹由医德医风问题引起,所以,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使医务人员做到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应坚决制止红包等不正之风的出现,严肃纪律,以法治医。第二,医疗机构应把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建立医德考核与评价制度,切实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第三,严禁个别医务人员利用医患关系挑拨离间,激化矛盾,捞取私利。第四,切实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在言语、行为和举止上,讲究文明礼貌,对待病员一视同仁,树立“病人至上,廉洁行医”的观念。

二、加强法治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增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明确医患关系的法律地位及医疗纠纷的法律责任,对有效防范与处理医疗纠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守有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有关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规章制度是管理科学的结晶,各行各业都有规章制度,临床医疗也不例外,而且因临床工作的复杂多变,其规章制度更详细、更全面。这对于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意义重大。

医务人员要做到守法,必须先做到学法和知法。临床医疗和法学是两个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医务人员懂医不懂法,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不甚了解,在日常工作中,法律意识淡漠,不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进行检查和治疗,直至出现差错,产生纠纷,才体会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对其医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培训,要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和岗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做到严格依法执业,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如查对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工作制度,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可以避免许多医疗过失行为,如给患者用错药物、错治患者、错误输血等。知法能够使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了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争议,医疗机构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比如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患者享有知情权,相应的,医务人员就有告知义务,如果医务人员根本就不知道按照法律规定自己还有告知义务,那何谈履行好告知义务。也许到了因为未履行告知义务而承担法律责任的时候,医务人员还对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充满疑问。所以,知道自己依法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是保护权益、履行义务的前提。

此外,也应对病员开展法制教育,提倡就医道德,医疗单位是公共场所,有其正常的医疗秩序,是不容任意破坏的。医务人员除了职业上的特殊性以外,他们与其他公民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同样有自身合法权益要受到法律保护。有些病员及其家属,缺乏应有的就医道德,稍有不满,就对医务人员出口、大打出手,造成恶劣的影响,扰乱了医疗单位的医疗秩序。对此,也应严格依照法律,对责任者予以应有的惩治,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

四、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医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诊疗护理水平是防止医疗纠纷发生的根本所在。医疗是高技术集中的特殊服务事业,医务人员面对的是复杂、繁多的疾病和人体活动不断运动的特殊性。在医学领域中,人们对疾病和人体的研究和认识,还有许多的未知数和变数,这就决定了医疗活动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实践中,不少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水平不高,面对复杂或以外情况不能解决,导致病员发生不应有的损害后果而引起的。

医务工作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医务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这是减少医疗过失,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所在。因为一切医疗过程都是发生在医疗技术基础之上的,没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救死扶伤就是一句空话。除医务人员自身应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外,作为医院也要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建立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严格考核,开展科研,进行学术交流,团结协作,使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五、医疗机构应加强服务质量监控,制定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

医院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纳入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根据不同的规模和等级,医疗机构具备条件的,可以设置单独的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不能设置单独的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的,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工作,保证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落实到具体人,确保医疗工作正常运转和医疗安全。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要监督医务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恪守职业道德。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医务人员的违纪违章行为应当及时纠正和处理。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人员应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并及时受理投诉。对于患者投诉的问题,要做必要的核实,对于问题重大,矛盾突出的,还要做好调查工作。如果确实是由于医疗方的原因引起患者投诉的,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人员要立即采取措施,告知临床和相关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妥善处理,消除医疗纠纷隐患和减轻损害后果。

另外,医疗机构还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除了设立医疗质量监控部门或人员、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提高义务人员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外,医疗机构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所谓预案是指事前制定的一系列应急反映程序,明确应急机制中各成员部门及其人员的组成、具体职责、工作措施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预案在其针对的情况出现时启动。医疗机构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包括两种:防范医疗事故预案和处理医疗事故预案。在两种预案中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在防范医疗事故预案中要明确领导机构和承担具体工作的相关部门,分别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针对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医疗质量、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等因素制定各项预防措施;在处理医疗事故预案中也要明确领导机构和承担具体工作的相关部门,明确医疗纠纷发生后各部门的职责和应采取的措施。

六、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