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镇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篇1

一、征收范围:凡在新县城环卫服务区域内所有产生生活垃圾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营者、城市居民和城市暂住人口以及各类营运交通工具,均应交纳生活垃圾处理费。城镇生活垃圾是指城镇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镇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镇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不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

二、征收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费共分五个大类,具体征收的项目与标准详见附表1;其中: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理费征收标准详见附表2。

三、征收办法:征收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单位为新县城市管理局,征收方式采取代征和直接征收相结合的办法。收取的垃圾处理费实行县财政专户管理,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由县财政统筹安排,专款专用。

四、减免政策:对军烈属、五保户、孤寡老人、残疾人,

凭合法证件,经县城市管理局审核,免收生活垃圾处理费;对低保户,凭县民政部门有效证件,经县城市管理局批准,减半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

五、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费包括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各个环节的费用。开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费后,原环卫所收取的环境卫生有偿服务费同时取消。鉴于目前我县物业管理中未含业主生活垃圾处理费,已实行物业管理的生活小区业主的生活垃圾处理费也应按本通知规定的标准收取。

篇2

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容环境行政事业性收费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主管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负责对临时占用城市道路停车督管等。

主要职责:

1、研究制定该区城镇市容环境管理及综合执法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制定城市容貌管理标准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组织草拟我区城市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境的管理办法。

2、负责牵头编制我区城市管理及综合执法工作经费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容环境行政事业性收费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篇3

【关键词】 生活垃圾处理费 经营服务性收费 行政事业性收费 收费载体与通道

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资渠道单一,运行维护资金短缺等问题,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等四部委于2002年6月7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价格[2002]872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下发以来,全国各地先后开征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但由于各地措施和力度不一,加之收费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垃圾处理费用的收取率一直较低。据统计,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取率分别为16.98%、20.22%、23.58%,其他城市的收费情况也基本相同。因此,结合近年来的实践,对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实施,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供参考。

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定性为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部委《通知》指出,“按照垃圾处理产业化的要求,环卫企业收取的生活垃圾处理费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前垃圾处理是按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要创造条件,结合环卫体制改革,尽快向经营服务性收费转变”。本文认为,目前处于垃圾处理市场化初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定性为行政事业性收费较为实际,更有利于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推进。

1、坚持“产生者付费”与“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作为生产生活的主体,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垃圾,即人人都是垃圾的产生者,都要占用、使用环境资源。经营服务则具有经营和服务的双重性,对企业来说,只有进行了服务才能收取费用,而对于垃圾产生者来说,可以选择服务主体,但不论选择哪一个服务主体,其产生的垃圾最终要纳入人类共同的环境进行处理,即从垃圾的最终状态来看并不存在选择性。湖南省政府转发四部委的《通知》中认为“生活垃圾处理费属于经营服务性收费,收费企业应与收费对象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湘政发)[2002]34号)。由此看来,假如垃圾产生者不与服务企业签订服务合同,那么垃圾生产者就可以不交费,有哪一个垃圾产生者会自愿主动地签此服务合同呢?既然人人都是垃圾产生者,都得交纳垃圾处理费,因此,把它做为一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更为合理,也更具实践操作性。

2、税收问题

如果将生活垃圾处理费定性为经营服务性收费,按照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还应交纳一定的税费,如果定性为行政事业性收费,就不存在税收问题。目前我国生活垃圾收费不但收费标准不高,而且征收率低,致使政府每年还要投入一大笔资金用于垃圾处理。推行垃圾处理市场化后,企业既要保持运转,还要盈利,垃圾处理费征收税费,不利于市场化的推进。

3、在经营服务性收费的情况下,付费者选择经营服务企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垃圾处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的需要,不少城市由目前单一的卫生填埋处理向焚烧处理等多种处理方式发展,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的环境效益不同,处理成本费用也相差很大。按照市场化的要求,付费者可以选择处理成本低的企业,这样,不利于多种垃圾处理方式的发展,不利于高科技含量处理技术的推广和提高。

4、生活垃圾处理费收缴率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建设部颂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2007年7月1日起实行)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单位和个人未按照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可处以应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三倍以下且不超过10000元的罚款,对个人可处以应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三倍以下且不超过1000元的罚款”。《办法》的这一规定,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然而,按照四部委《通知》明确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的定性以及湖南省政府转发四部委《通知》中要求“收费企业应与收费对象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来理解,收费企业与交费者之间是一种合同关系,不交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行为是一种合同违约行为,合同违约只能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或通过诉讼程序解决,而不应该通过罚款这种行政处罚方式。因此,生活垃圾处理费定性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更符合《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的精神,更有利于该办法的实施。

二、收费主体应该是政府或其委托的政府部门

将垃圾处理费定性为行政事业性收费,其收费主体应该是行政事业单位。但按照四部委的《通知》精神,垃圾处理费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垃圾处理费的收费主体为企业。实际上,在垃圾处理的市场化初期,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经营企业很难收取或足额收取这项费用。因为垃圾处理费不像水费、电费及其他公共服务产品,对于不交水费、电费的,水电部门可以采取停水、停电的行业措施,而对于不交垃圾处理费的,不能做到不准倒垃圾也不能够让人不产生垃圾。实际上,在征收垃圾处理费的大部份城市,收费主体并非企业,而是政府某些部门。如有环卫部门直接上门收费的,有财政部门代扣的,还有公安、规划、交通、社区、物业管理等代收的。而收费用途都是用于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垃圾处理是一项公益事业,国外许多城市垃圾处理也是以公益性为主,有的具有公共服务和市场化双重性质,而不完全是市场性的,不能够完全按照市场的运作机制来调节。城市生活垃圾的收运及处理大都是承包性质的,一般是由政府拨款,国营或私营企业承包来经营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而不完全按照市场化运行的。例如:德国一些城市的法律规定经营生活垃圾处理的企业既不得亏损,也不得盈利;丹麦哥本哈根市政府规定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一半是由政府经营,一半是由私营公司经营,都以承包方式经营。这些实例表明,城市生活垃圾经营企业的属性仍然是公益性的。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补充生活垃圾治理经费的不足,是许多国家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的主要目的之一。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有职责筹集资金并加大投入做好垃圾处理工作。因此,尽管垃圾处理推向了市场,但政府的管理、协调、筹资职能不能丢,政府应该承担垃圾处理费收费主体的职责。

三、收费方式应该突破行业瓶颈,为其提供高效的收费载体与通道

按照《通知》精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费对象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交通运输工具)、个体经营者、社会团体、城市居民和城市暂住人口等,涉及范围非常广。对如此广泛的收费对象,靠人力上门收取,其工作效率低,效果差。因此,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通过一种公共载体实行“捆绑收费”,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水费、电费捆绑收取,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电力、供水属不同的行业,受其行业监督管理制约,在实质性的推行中落实缓慢。本文认为,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费对象非常广泛,为提高收缴率,可以采取多种收费方式。对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可以由财政部门代扣收取;对个体经营者可以由工商部门代收;对城市居民、暂住人口可以委托社会、公安部门代收;对交通运输车辆可以委托水、电行业代收。以上方式要靠涉及的部门积极配合,齐抓共“收”,且协调性工作量大,收费成本仍然很高。为提高收费效能,降低收费成本,提高收缴率,应该突破行业瓶颈,在制度上、法律法规上进行修改、完善,以便于各地政府建立一种以水费或电费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产品为载体的收费通道。

四、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应该加快制定收费的法律,为收费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四部委的《通知》为垃圾处理收费提供了政策依据,但由于该费的收取涉及到千家万户,没有法律做保障,收费制度的推行难度相当大。国外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很早,如美国于1924年、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韩国于1995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在多年的实践中,各国为强化收费手段,制定和完善了收费的法律法规。如丹麦1986年制定和实施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法令,德国的《避免废弃物产生及废弃物处理法》中规定了联邦政府可以颁布垃圾处理收费条例,法国的《环境污染法》,日本的《废弃物处理与清扫法》,韩国的《废弃物管理法》,泰国的《公共卫生法》等都明确了实施垃圾处理收费的规定。我国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起步晚,更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加快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的立法,为实施垃圾处理收费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等: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价格[2002]872号)[R].2002-06-07.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

[3] 黄华:南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征收途径[J].广西城镇建设,2004(12).

篇4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 农村生活垃圾 对策

    农村实现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却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均在逐年增加。根据农村调查报告显示,农村每户垃圾日产量约为5千克,每人每天产生约1千克的垃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生活垃圾的成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活垃圾组成以有机物成分(厨余、果皮等)为主,玻璃、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物质的比例相对不大,并且随着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垃圾组成越来越接近城镇垃圾成分,无机含量、易堆腐垃圾和可回收废品含量持续增长。由于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已经向城市垃圾发展,其中化学品的含量越来越高,致使这些垃圾被填埋地下数10年、甚至上100年都不降解。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有效手段,是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一、农村生活垃圾带来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不断变化、产量不断增加,垃圾污染问题也趋于严重性。在城市生态化改造和城市创卫过程中,城市环境日趋优越,但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少。一些村庄垃圾没有进行统一处理,随意丢弃现象时有发生。生活垃圾暴露堆放, 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甚至还有工业垃圾、变质过期的药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未经任何处理随意堆放在外。这些垃圾带来的主要问题有:

    1.污染水环境

    垃圾长期堆放产生渗出液。渗出液是生活垃圾本身分解产生的污水和雨水、地表水或地下水流经垃圾层摄取其中的污染物质而产生的污水的总和。生活垃圾渗出液属高浓度污水, 会严重污染水体。而水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根据调查结果表明:使用污染的水灌溉农作物会造成灌溉区域农作物农作物产量下降,若食用了这些污染的农作物消化系统癌病发率偏高,进而造成DNA修复能力下降,影响人体免疫能力。

    2.污染土壤

    生活垃圾及其滤出或滤涸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结构,致使土壤的净化能力日趋饱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教授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并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形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污染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3.污染大气

    长期堆放的生活垃圾,经微生物分解作用,不但产生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还能产生大量甲烷气体。尤其夏季,露天垃圾散发有机物质腐烂的恶臭及含有致癌物质散发的气体对大气都有严重的危害性,直接影响农作物、果树、蔬菜、饲料作物、绿化作物的正常生长;畜禽因摄入含污染物过多的饲料后,致病或死亡,导致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

    二、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上述农村垃圾带来的问题既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同时也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1.现有农村垃圾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农村各郊区县的市政行政管理部门设有综合执法机构,负责对本区县的执法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市及区县市政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范围更多地是集中在市区、卫星城和中心镇,在农村生活垃圾的执法管理方面明显不到位。

    2.农村垃圾治理缺乏资金

    由于资金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的保洁人员和设施配置等参差不齐,一些好的做法难以为继。在不断要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程度提高的同时,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不能同步,加大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规范处理的难度,尤其对财力薄弱的乡镇和行政村无疑是难上加难。

    3.农民环保知识了解不多,卫生意识不高

    当前农民由于经济的因素还不能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还没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需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进行环境教育。

    4.缺少农村垃圾处理处置的整体规划

    对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上,没有形成一个在市、乡镇域或属地范围内的整体规划。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乡镇、行政村负责自己辖区内的生活垃圾的清理,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各自为“政”,在乡镇和村村结合部地带容易出现垃圾“三不管”的死角。

    三、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策和建议

    1.确立生态文明新理念,走循环经济之路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就需要转变旧有的观念,树立起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新观念,确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新理念,这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前提。农业循环经济以经

    济活动生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的资源利用方式,在遏制农业污染、促进和谐农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途径,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之路。

    2.建立健全的农村垃圾管理制度

    要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的清理问题,要制订可行的垃圾管理制度。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机制,垃圾集中倾倒、统一收集、统一处理。

    3.多种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到农村垃圾治理事业中

    农村环境既要从思想上重视,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落实,而落实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是环保资金投入和环境设施建设。就资金投入而言,因为绝大多数镇的财政债务很重,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上级政府无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应该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运行相结合原则。既要注重县、镇两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注重村级集体经济对环卫投入力度,又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要求,实行环卫设施有偿服务,更要按照“谁投入、谁经营、谁收益”要求,通过建立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各种资金、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参与农村垃圾治理与环境建设。在环保设施建设上,要加快建设垃圾场运转和处理的相关设施,尽量就地解决,不使污染源扩大,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治理,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否则贻害无穷。

    4.实施村域多样化保洁

    由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市,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严重缺乏,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症状。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可以借鉴城市社区垃圾管理办法,实施村域多样化保洁,根据不同镇村经济实力,选择自觉收集、义务清扫、有偿包干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的农村多样化保洁,这也是目前农村垃圾收集阶段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官计北.浅谈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状与解决问题的对策[J].农业考古,2005,06:50-55.

    [2]黎煜.土壤污染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N].科学时报,2006-07-20:A15

    [3]周惠.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生活垃圾;处理;对策和建议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城乡环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但是,我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垃圾围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1]全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计堆存量已达70亿吨,在城市的周边形成了一个个垃圾堆甚至“垃圾山”。垃圾围城,是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社会管理大问题。

1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1基本情况

赣榆县位于江苏沿海开发的前沿阵地,县城区26平方公里23万人口,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在夏季和节日等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平时达到120~130吨,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县城20个社区所产生的垃圾。根据推算,县城地区平均每人每天制造的生活垃圾达到1.5公斤左右。农村每天能产生的生活垃圾,则大于这个数字。在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大小河道内以及国道、省道、县道两侧,垃圾成堆成片、随处可见。

1.2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处理的现状分析

1.2.1环卫事业的投入不足,带来了垃圾无法及时处理的难题。

环卫事业是公益性事业,需要大量的经费用于垃圾无害化处理。在县级层面,我县每年投入县城环卫事业的资金只有600多万元,其中包括环卫保洁人员工资。镇级层面的投入更少。县镇两级垃圾只是简单的填埋,无垃圾填埋场,达不到无害化处理。即使这样,垃圾简单处理的费用缺口也达到数百万元。而垃圾无害化处理每吨费用需要110元,不包括设施的投入,资金缺口非常大。环卫保洁人员同样不足,县城区400多名保洁员,分布在县城区主要路段,比国家标准缺少400多人。机械化清扫率严重不足,现有的环卫设施大部分已经陈旧落后。全县18个镇有11个镇没有建起压缩式垃圾中转站。

1.2.2部分市民文明素质不高,加剧了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

城市的文明就是市民的文明,市民的文明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有的市民将食品袋、废弃物等沿路、沿街随处丢放、堆积;有的市民甚至不愿意多走几步路,垃圾袋不入桶、不入池、不入房,扔在垃圾容器外;有的市民把绿化带、河堤、公路边作为垃圾堆放的场所,致使垃圾成堆成片;有的市民白天不方便,趁着夜深人静将建筑垃圾随处乱倒。种种行为造成了垃圾到处可见,垃圾污染令人心痛。直接反映出部分市民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文明素质不高。

1.2.3 职能部门公共管理责任缺失,导致了城乡环卫管理上的不作为。

垃圾围城,客观因素是投入不足,主观因素是部分职能部门管理责任的缺失。比如农贸市场内的垃圾问题、穿城河道及堤内堤外的垃圾问题、居民小区的垃圾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垃圾问题等等,涉及到多个部门,都有责任管,都有理由不管,部分职能部门甚至面对困难推责任、遇着问题绕道走。比如农村道路两侧、村庄沟塘河道、家前院后的垃圾问题,可以说明一个村、一个镇工作态度上的懈怠、管理上的真空。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是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长期的过程。职能部门每天必须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责,加强部门协作,尽职尽责。

1.2.4环卫管理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出现了垃圾管理混乱的局面。

建设科学正确的垃圾处理与管理机制是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关键,而建立垃圾分类机制则是建立垃圾处理机制的前提。全国大部分城市没有建立起垃圾分类机制,我县也不例外。居民无垃圾分类意识与习惯,大量的垃圾只能混装处理。垃圾处理缺乏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国家、省市没有项目资金扶持,仅靠地方财政支撑,捉襟见肘,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产业化路程遥远。镇级没有专门的镇、村市容环卫管理机构,农村没有垃圾处理机制,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显得任重而道远。

3解决垃圾围城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3.1需要尽快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垃圾收集及处理网络。

通过各种渠道,加大环卫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卫生填埋场、粪便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镇级垃圾中转站、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镇村两级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环卫保洁人员的福利待遇,配齐配足县、镇、村三级环卫保洁人员,垃圾处理做到有人扫、有人收、有人运、有人埋、有人管、有投入,在短期内迅速增强环卫服务功能,逐步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与处理机制。尽快建立有效的多层监督与辅助体系,让管理部门尽职尽责,让参与者积极参与,逐步形成覆盖面全、联动性强、运行率高、功能完备、迅速及时的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工作网络。

3.2需要尽快建立起垃圾分类运行机制。

发挥政府善于宣传、组织、领导群众的特点,制定灵活的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采取激励与行政推进并举,试点与整体推进结合的办法,从产生垃圾的源头和每个居民户抓起,实行垃圾源头分类,提高回收利用率,尽快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与动员,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也应是污染的治理者,巩固群众的环保、卫生观念,增强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意识,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各行各业和广大居民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进而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3.3 需要尽快建立起垃圾回收再利用的产业化管理格局。

垃圾中蕴藏着资源,有2/3以上的废弃物能够回收利用,垃圾处理产业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应坚持环境保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垃圾处理纳入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以环境促发展、以生态创优势。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纳社会资金,兴办再生型、环保型垃圾处理企业,杜绝高污染、低效能项目建设。对垃圾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特别是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做到能收则收,物尽其用,使废弃物得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篇6

关键词:垃圾处理 低碳 多主体 市场化

2011年南京市常驻人口总量为810.91万人,全市城镇化率为79.73%,比2010年提高了1.2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产生了更多城市生活垃圾,逐渐成为阻碍城市绿色和生态发展的负担。因此,南京市建立一个低碳高效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有利于不断提升城市形象,也有利于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1其中餐厨垃圾占全市生活垃圾总量的30%—40%,高效处理餐厨垃圾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1.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1.1生活垃圾增长速度快,处理费用投资不足

2010年,南京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84.78万吨,比2009年增长了15.2%。南京的垃圾处理费由市财政统管专支,用于环卫设施建设改造和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每年的清运处理费用至少需要3.5亿元。除了政府拨款1.4亿元外,其余就要靠垃圾处理费解决。

1.2垃圾处理效率低,难以满足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多年来,南京市的垃圾处理由政府对清扫、收集、运输、处理进行统一管理,但是随着垃圾生产量的增加,原有的政府单一主体的垃圾处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市容局、市政局、环卫局等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由于资金和协调等原因出现了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根据我们对984名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7.8%的居民对现在政府统一包揽的垃圾处理效果不满意,希望能有更加高效的模式来提高垃圾处理的效果。

1.3 参与企业少 ,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江苏省两会上,民进江苏省委提出餐厨垃圾应该有效利用,变废为宝,管理办法也要尽快出台。同时明确要求收集、运输、处理必须交由具有资质、经过审批的企业来承担。 2010年,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首座餐厨垃圾处理示范站投产运营,不过这座示范站日处理量只有3—6吨,而南京每天的餐厨垃圾量在400—500吨。这个示范站是通过招标由北京嘉博文公司负责技术支持的,由于低碳循环资源的新技术处理垃圾,将厨余垃圾转化为肥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公司一直以投入大于收益的方式运营,一直未能实现收支平衡,垃圾处理量也十分有限。

2.多主体参与的低碳垃圾处理模式的建议

2.1 政府职能从包揽向引导转变

从生产的角度看,从技术引进、应用性研发到市场开拓,过程长,投入大,前期成本比较高。从使用的角度看,广大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由企业和居民承担购置垃圾处理设备、维持运转和等费用,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负担。在微生物处理餐厨垃圾技术的起步阶段,迫切需要舆论的强烈引导和政府的有力扶持。

2.2 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从源头上完善垃圾处理模式

对于生活垃圾主体的厨余垃圾,根据中国的饮食习惯,社区的垃圾超过50%都在厨房产生,而在厨余垃圾的处理过程中居民是起始环节,他们对于低碳垃圾处理的认识及相关看法直接影响到整个模式的运行。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各家住户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根据调查,部分居民由于观念束缚和经济利益考虑,认为垃圾处理是环卫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不断将一些垃圾分类知识进行普及,并且针对垃圾分类效果较好的社区可以通过行政表彰等方式进行鼓励;从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合作角度看,可以把企业的产品,例如厨余垃圾转化的肥料作为奖品赠给业主,作为社区绿化建设肥料。通过政府和企业双管齐下地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3.分析与结论

3.1构建低碳垃圾处理的市场运行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2004年,南京市鼓楼区在卧室率先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建设工作,并成为第一个通过建设验收的试点城区。在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时,可以借鉴其中数字化管理的运行模式,再结合兴建-转移-经营(BOT)模式,逐步建立数字化城管的实时监管机制,依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想结合的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精确划分和定位,运用实时采集、传输城市管理信息的手段,及时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见图1)。

通过高科技手段在沟通中的运用,使传统的沟通更加快捷便利,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空间层次上形成了四个层面:从街道居民个体办事处到社区居委会到物业单位和管理责任人,以这样的规划为先导,建设为依托的硬件设施配套机制,完善垃圾中转站、城区生活垃圾等城市配套设施的专项要求。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低碳绿色的垃圾处理之路需要政府、企业、市民们的参与和密切合作,从而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模式。对于南京的垃圾处理,先从政府投资、企业入股,建立垃圾转化为产品的产业链,开展综合利用生物转化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慢慢转向企业投资经营的“垃圾产业化”,整个模式的建立和运行将对践行“绿色江苏”和“生态江苏”的发展理念有着重大意义。

3.2整体模式的SWOT分析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机会方面,南京垃圾处理市场化服务潜力巨大。但是在缺乏后期处理资金、技术投入的情况下,前期分类不仅毫无意义,某种程度上还是浪费社会资源。垃圾分类也是一种产业,具有趋利性,有利益的事情自然有人愿意去运作。但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垃圾分类就失去了动力。南京市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表示,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体系,必须有大量资金作为保证。例如,制作、投放分类垃圾箱,打造厨余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发电设施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垃圾产业的投资周期长、回报率远没有其他产业高,真正将垃圾处理推向市场,政府没有合适鼓励的方式是不可能的。对于经过审批经行收集、运输、处理的企业政府应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给予一定补贴。

另外,南京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因为随着公民社会的逐渐发育成熟,政府部门已经无法成为唯一的治理者,政府必须与企业、社会其他组织共同治理,公民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用事业。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政府也要起到相应的监管作用,而公众可以通过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立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督、参与环境执法、提起环境诉讼、参与环保社团活动等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公民参与有利于保障公众利益,有利于政府正确决策,从而降低垃圾管理的成本。此外,公民参与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合作意识,提高卫生管理的有效性。有效的垃圾处理模式将会使整个城市面貌有更好的展现,也利于南京青奥会城市形象的提升。

本课题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J11046。

参考文献:

[1]徐海英.积极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促进节能减排[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9,(3):12-13.

[2]聂永丰.国内生活垃圾焚烧的现状既发展趋势[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9,(3):15-18.

[3]周东.城市垃圾综合处理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3):25-28.

[4]杜吴鹏,高庆先,张思琛等.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现状及成分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6,(5):85-90.

注 释:

1.周溢辉,曾毅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与管理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1,(3):55.

篇7

对张宝昌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如何倾倒垃圾不是一件简单的生活琐事。

4月1日,中国第一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下称《分类规定》)将开始生效。这意味着,广州市的垃圾要按照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和处置。而张宝昌所供职的广州万科物业,也会把小区垃圾分类情况纳入员工绩效考核。

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垃圾分类早已经成为实现垃圾减量、处理垃圾危机的重要手段。但在中国大陆,建设部十多年前在多座城市推广的垃圾分类试点无疾而终。正因为此,广州的破冰之举尤为引人关注。

不过,也有诸多人士对这部规章未来的执行效果抱有疑问。

金色家园迈出第一步

在《分类规定》于今年2月颁布之前,广州市一些小区已经开始了垃圾分类的“试验”。

去年3月,张宝昌和同事主动找到广州市城管委,希望其管理的广州万科金色家园做垃圾分类示范。几番接洽后,该小区于当月14日开始试行生活垃圾分类。在这个由三栋高层建筑组成的小区,每层楼的楼梯间摆放着三个分类垃圾桶,每栋楼外面则是四种颜色的分类垃圾桶和一个回收电池的小箱子。小区的车库里也划出了垃圾分类投放区域,排列着三种颜色的垃圾桶和一排搁架。三个垃圾桶分别标明“饮料瓶罐”“纸类”“其他塑料类”,搁架则用于摆放业主废弃的家电、包装等大件物品。

为了唤起业主的响应,他们还大费周章去搞活动。整个小区与两位贫困山区的孩子结对,用可回收垃圾收益资助他们的小学学业。每户居民还可办理“垃圾分类环保积分卡”,对自家分类投放的垃圾进行积分,家中的孩子可以凭积分换取文具和小饰品。

每晚10点半,物业人员会将各类垃圾分别集中到小区内专门设立的垃圾分拣站。然后,容易腐坏的厨余垃圾由市政垃圾车运送至餐厨垃圾生化处理厂;有害垃圾中的废旧电池由一家专门公司回收;饮料盒、布料、纸张等可回收物则分别摆放。剩余的垃圾再被运到常规垃圾站。

与金色家园的细致不同,广卫街的分类模式简单明了,居民只需把湿的厨余垃圾分开投放,做到“干湿分离”即可。

如何处理厨余垃圾,是试点社区或小区普遍面临的难题。在广州市每日接近1.5万吨的垃圾清运量中,厨余垃圾量超过一半,但只有金色家园、广卫街社区等少数试点的厨余垃圾才能与后期处理对接,或者说得到恰当的后期处理。广州市城管委分类管理处处长余尚风告指出,更多的厨余垃圾生化处理厂尚在规划和建设之中。而在与海龙湾小区对接的厨余垃圾处理厂,去年6月就因为气味问题而停工。后来,与这个小区对接的垃圾车依然是混装运输,小区居民很快失去分类投放的动力,小区的垃圾桶内也恢复了各色杂陈的常态。

目标能实现?

按照《分类规定》,到2012年广州应当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不过,多位人士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表示怀疑。

网民“巴索风云”对广州的有害垃圾处理能力就有过亲身体会。他和几位网友去年4月将六袋有害垃圾运到市城管委。两个月后,六袋垃圾原封未动。城管委给他的最终回答是,会交给环保部门处置。造成此种尴尬的原因在于,广州缺乏处理有害垃圾的能力。根据广州市城管委副主任张建国的公开介绍,去年广州收集的12吨有害垃圾都运到本市以外进行处理,而本市内的有害垃圾处理设备“正在建设中”。

而建立完善的分类运输和处理体系,到底需要多少资金,现在仍属未知。广州市城管委将印刷600万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发放给市民,同时购置大量配发到社区的分类垃圾桶等设施,并制作和投放多个渠道的宣传广告。据报道,居住着近6万名居民的广卫街社区,已经向越秀区政府提交了一份500多万元的垃圾分类工作预算。以800万的广州户籍人口来简单换算,将这份预算扩大到全市需要超过6亿元的巨额资金。这还不包括清运和处理环节的投入。此前,广州市已有多处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因为补贴不足、处理企业难以支撑等原因而陆续失败。

在垃圾分类体系之中,大部分环节都是单纯的支出。“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公共服务,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中山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岳经纶教授说。另一方面,他也承认,环卫、民政等公共服务部门在政府系统内话语权较弱,争取财政预算的困难很大。

对广州的城市管理者、环卫工作者、物业人员和居民来说,《分类规定》的出台意味着考卷已经下发,而最终会交出怎样的答卷,还难以预料。岳经纶认为,如果依靠任期较短的管理者的政绩驱动来推行垃圾分类,恐怕难以做好。“依我看,可能要让一批人在管理岗位上干十年,才能真正出成效。”

蓝图还有多远?

对垃圾分类,各个城市都规划了美好的蓝图:分好类的垃圾经过专门的回收处理,都能物尽其用:食物垃圾变成沼气和生物肥料;废塑料瓶变成新的塑料制品;旧报纸可用于印刷新报纸;金属瓶盖可用来造汽车……现实中,垃圾分类已经进行到第十个年头,只是自2000年开始的8个试点城市都仍在“原地踏步”。

北京市小范围的垃圾分类试点开始于1996年,这在当时是一个有些“超前”的举措。不过,“1990年代的试点工作是断断续续的”。据北京市民邓俊回忆,工作真正铺开是在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作为对绿色奥运的承诺之一,2002年北京市将垃圾分类提上工作议程,开始在小区、单位进行分类试点;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市市管委重新重视垃圾问题,又在北京开展新一轮“试点”;2010年4月,北京垃圾分类正式启动。根据北京市垃圾分类推进计划,2011年50%城镇常住人口将实现垃圾分类达标。

深圳市作为建设部选定的垃圾分类收集的8个试点城市之一,早在2000年4月就制定了《深圳市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实施方案》,按照此方案,深圳2005年至2010年的城市垃圾分类率将达60%至90%,垃圾回收率2010年达到30%。但是10年过去了,知道此规划的市民寥寥无几,甚至环卫工人对此也很茫然,多年来一直用来分两类收集的垃圾桶现在居然改成了一个桶。

篇8

[关键词] 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生态型小城镇

近年来,营口市的小城镇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对环境发展规划薄弱、监管不力、投入不足,导致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主要表现为: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污染城镇周围水系;生活垃圾处理仅限于简单堆存或填埋,污染地下水,危害农作物;乡镇企业普遍缺少环保设施,三废处理率低,环境危害严重;城镇建设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等相互混杂,发展空间受限;道路、工业区、闹市区附近噪声污染日益严重。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的。针对现阶段营口市小城镇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型小城镇就是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的理论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小城镇,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问题。

目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建设生态型小城镇。

一、完善生态支持机制

1.生态规划机制。把小城镇的环境规划提升到生态发展规划的层次,贯彻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使生态发展规划与小城镇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相符合,与县域和市域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与“五点一线”的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相衔接,确实成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

2.生态决策机制。积极支持环保部门参与小城镇的开发、生产力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等全局性工作。凡是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政策措施出台前,必须征求环保部门的意见,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

3.财政保障机制。小城镇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用于生态综合整治的年度预算。市县两级要对纳入小城镇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生态保护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信贷。

4.干部考评机制。加强对小城镇领导班子生态保护工作实绩的考核,将执行和完成生态保护工作的情况列为评价党委、政府工作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和晋升的重要依据。

5.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积极让群众参与重大生态项目决策,逐步建立起全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决策和监督机制。

二、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小户养殖、海洋捕捞、蔬菜瓜果、畜禽养殖、花卉苗木等生态农业,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三节”农业,即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种稻技术,把水田大排大灌的耕作方式转变为干干湿湿、间歇灌溉的耕作方式;发展节肥农业,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给农作物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进行“配方用餐”;发展节地农业,推广间复种技术,使土地、光热能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

2.逐步发展生态工业。针对营口小城镇企业多集中在污染较重行业的状况,积极通过舆论宣传、政策调控、法律监督等手段,引导企业进行“无烟生产、无尘生产、无弃生产、无费生产、无害生产”改造。本着“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综合利用率高、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工业体系。

3.积极培育生态服务业。紧紧抓住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发的双重历史机遇,充分利用资源、区位等优势,积极培育生态服务业。各小城镇要针对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定位,积极构建现代商贸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着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饭店、现代物流、环保服务业等绿色服务业。

4.狠抓生态环境治理

一是建设整洁小城镇。固体废弃物污染是营口市小城镇面临的首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污染。目前,营口市小城镇的大多数工业废弃物,经过回收后可再生物质,余下的可采用填埋、焚烧等方式处理。生活垃圾控制目前尚无较好的针对性处理措施,可进行卫生填埋处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可采取焚烧和堆肥法处理。

二是建设水绿小城镇。水污染治理是小城镇环保的重难点问题。目前,应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在镇区建设投资少、消耗低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污水;工业企业采取点源治理与达标排放的方法处理污水;有条件的村可采用“埋地式无动力”等小型净化与处理设施处理生活污水,这种处理方式是目前营口各小城镇应该重点发展的处理方式。

三是建设清新小城镇。目前小城镇民用燃料结构和乡镇工业能源体系中,煤仍占主导地位,对大气环境质量威胁严重。现阶段,控制大气污染的基本对策是:利用多种气源,发展煤气化;实行集中供热,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消烟除尘,创建烟尘控制区。营口各小城镇都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应该大力兴建秸秆气化站。已经建成的大石桥青花峪村秸秆气化站,投资145万元,沼气的生产成本为0.0087元/立方米,仅炊事燃气每年就可节省20多万元。所剩沼气渣可用于农作物基肥和鱼塘饵料,沼气液可用于追肥、喂猪、浸种等。

篇9

关键词:循环型社会;低碳经济;物质流动指标;努力指数。

构建循环型社会的理念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日本个人、企业和社团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之中。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也曾面临经济高速增长,生态快速恶化的问题。基于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的日本传统社会,每年产生4.7亿吨废弃物,碳生产排放和消费排放居高不下,城市为大量的废弃物所包围,最终使得环境保护成为空谈,生态退化和气候变化为日本社会发展敲响警钟。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从1967年的《公害对策基本法》、1972年的《自然环境保全法》、1993年的《环境基本法》到2000年的《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法》,实现了从公害对策管理向环境负荷管理的转变。《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法》在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除基本法之外还有两部综合性的法律《废弃物处理法》、《再生资源促进法》以及《容器包装品的分类回收及再商品化促进法》、《特定家用电器的再商品化促进法》、《建筑废材再资源化法》等单项法。在基本法基础上,日本政府先后提出构建循环型社会第一和第二基本计划,明确发展循环型社会操作目标和政策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凝聚了社会共识,并取得一定效果。为了推动循环型社会建立,第一基本计划中提出了物质流动指标(MaterialFlow Indicators)和努力指数(Effort Indices),并基于指标、指数的监测结果确定了具体实施目标。第二基本计划考虑了资源减少、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吸取了国际组织、产业界的意见,以2015年为目标期,增加了部分反映环境和气候变化新要求的指标,致力于构建物质循环型社会(Sound Material-Cycle Society)、低碳社会(Low Carbon Society),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Societyin Harmony with Nature)。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城镇化速度保持了较高水平。“十一五”期间年均GDP增长率达到10.5%,1978-2000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约1.1857%,即每年城镇约增加1574.6万人。2008年底,中国城镇化率水平已达到45.7%。按照2000年以来的速度,采用线性趋势外推法,2029年中国城镇化率会达到70%,在这一过程中,城镇人口将增加3.3亿人。由于城乡资源能源消耗存在差异,仅城镇化一项,给中国带来巨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按照2008年数据计算,每年1574.6万人进入城市,全社会生活能耗会增加247.8万tce,全社会生活用水量增加约6.49亿立方米。在CO2排放量方面,按照世界能源署(IEA)测算,1990到2007年,中国CO2排放量增加了170.6%,2007年CO2排放量60.7亿吨,约占全球CO2排放量的21%,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我国城镇生活垃圾高达1.47亿吨,由于人多地少,全国范围很多地方出现了垃圾围城现象,各种社会矛盾也相伴而生。一些地方对循环经济实施方法的理解有偏差,焚烧没有经过正确分类的垃圾,对环境造成损害,引发社会公共事件。

在此背景下,本文简述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的特色指标和实施目标,并与中国相关指标、目标进行对比。对于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各地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现从循环经济向循环型社会的整体跨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指标分析。

日本《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法》将循环型社会定义为:通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费、防止或减少废物产生,促进产品适当的循环利用,妥善处理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减少环境负荷的社会。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一方面要防止原材料成为废弃物,即要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减少产品向废弃物的转化,主要通过尽可能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来实现。循环利用包括再使用(reuse),再生利用(reclamation)和热回收(heat recovery)。该基本法明确要求从技术和经济性综合权衡决定可循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处置,并要求政府制定《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计划》,采取整体和系统性的政策、措施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形成。

在日本《循环型社会推进第二基本计划》中,为了推动循环型社会形成,依据基本法中关于循环型社会的基本原则,分别设计了物质流动指标和努力指数,并明确了具体的实施目标。

(一)物质流动指标及目标。

与第一基本计划相同,第二基本计划采用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最终处理量三个指标分别反映社会实物流动的三个方面,根据日本经济结构变化和环境变化,补充了金属矿物生产率、和CO2减排两个指标,规定了2015年这五个指标的目标值,这些指标值均可以通过构建全社会物流图计算获得。

1、资源的生产率=GDP/自然资源输入。近年来,整体来说,日本资源生产率得到了提高。但也存在新的问题,随着高技术产品为代表的新应用的需求增长,岩土资源输入显著下降了,原油和金属资源的输入量有所增加,由于这部分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约束,导致工业废弃物数量上升。在第二计划中,设定2015目标值达到42万日元/吨,达到1990年的两倍。

2、循环利用率=循环利用量/(循环利用量+资源输入量)。日本2015年目标为14%~15%,比1990年的8%提高约80%。

3、废弃物最终处理量。2004年就日本全国而言,最终处理场工业废弃物的剩余处理容量仅能维持7.7年,在大城市区仅剩下3.4年。因而,废弃物处理量成为一项关键指标,第二计划设定2015年目标为0.23亿吨,比1990年的1.1亿吨下降了80%。

4、金属矿物资源的资源生产率。即在自然资源输入中除去非金属矿物计算出的资源生产率。

设定的目标为77万日元/吨,比2000年的59万日元增加了30%。

5、CO2减排目标。用以测度循环型社会和低碳社会整合发展的实现情况。废弃物和化石燃料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通过废弃物转换为原料燃料,废弃物发电实现。2010年在废弃物方面,预计实现二氧化碳减排780万吨。

除上述指标以外,第二基本计划其他指标未设定实施目标,仅用于监测变化,识别所需要采取的行动。

(二)努力指数及目标。

构建循环型社会不仅仅需要科技、制度和策略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生产、消费观念的转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努力指数同样分为两大类,一是用于设定实施目标的部分,二是用于监测变化情况的指数。前者测度包括减少废弃物数量、思想和行动改变、促进循环企业发展、实施个人循环利用法案四个方面。

1、减少废弃物数量。

减少市政固体废弃物数量。城市家庭和商业活动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不同的。因而,该计划有针对性的设定了三个努力指数。首先是,全社会(包括公众和商业机构)每人每天垃圾排放数量,2015年比2000年下降10%;其次,为了评价公众减少垃圾数量和参与分类收集的努力水平,设定2015年家庭每人每天垃圾排放数量(不含回收利用量)比2000年下降20%的目标;第三,对于商业活动排放的废弃物总量,则要比2000年下降20%。减少工业废弃物数量,2015年工业废弃物最终处理量,比2000年的8900万吨减少60%,比1990年减少80%。

2、思想和行动的改变。

通过调查问卷来测度构建SMC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改变。该计划的目标设定为:90%的回答者会选择倾向于减少垃圾排放,重复利用现有产品和购买绿色产品,而且有50%会采取切实的行动。调查问卷的问项充分考虑到生活方式转变,例如增加了互联网使用、自行携带购物袋等方面的内容,在问卷调研中也利用网络等媒介使得整个过程更为便利和有效。

3、促进循环企业发展。

促进绿色采购。设定目标为:50%的地方政府、上市企业(东京、大阪、名古屋证交所一板或二板市场上市企业),30%的非上市企业(非上市,而且雇员数500以上)在组织范围内实施了绿色采购。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鼓励开展ISO14001认证。拓展循环企业的市场规模。2015年循环型企业市场规模达到2000年的两倍,循环企业雇员数也在考虑范围内。

4、持续实施针对个别项目或企业类型的循环利用法案和计划。

其他指数则用来获取变动情况的量化信息,找到未来可能采取的政策方法。

二、中日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指标与实施目标比较。

(一)指标设定的法律依据。

中国没有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明确提法,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实现目标,散布于中国政府各部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中。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2008年8月,中国政府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自2009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还体现在《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中。

如前所述,日本推动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由一部基本法、两部综合法和六部单项法组成,除此之外由政府定期制定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基本计划。

(二)物质流动指标。

2007年6月,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利用现有的数据信息基础,针对宏观层面和工业园区分别编制。宏观评价指标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和废物处置降低指标五大部分构成。其中,资源产出率指标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一次资源消耗量之比,为了具有可比性,这里的GDP是以不变价计算。一次资源利用效益越高,该项指标比率越高;资源消耗率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可反映减量化的实现情况;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农业秸秆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况,体现了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废物排放降低指标,主要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

由上可知,中国的循环经济指标关注重点在于循环性“经济”而非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经济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于工业领域,缺少对全社会的统计。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中,尚未纳入二氧化碳减排方面的指标。

(三)评价体系。

基于对循环型经济的侧重,中国重视对循环经济最终成果的事后评价,尚未建立针对循环型社会主要相关群体: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参与循环型社会构建的努力程度的测度指数,缺少进行努力程度的过程控制。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指标包括对结果的评价,也包括对过程中态度、努力程度的评价。

(四)实施目标比较。

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同时提出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的目标。尚未纳入循环利用率、最终处理量以及废弃物排放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等约束性目标。同时,中国未对个人、企业、地方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努力程度设定实施目标。

三、对中国构建循环型社会的借鉴意义。

(一)实现从发展循环经济向构建循环型社会转变。

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属于《日本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法》规定的实现立法目标的重要手段,致力于整合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和与环境友好三个方面。其基本计划每五年进行一次修订,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计划增加了废弃物处理方面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

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面临能源、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的严峻压力,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中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在经济发展方面,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这一发展阶段,从关注“经济”向更加关注“社会”,从发展循环型“经济”向构建循环型“社会”是应有之义。

(二)重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对公民、社团、商业机构和地方政府在推动循环型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均给予重视,采用努力程度指标,反映各相关实体在构建循环型社会过程中的态度、努力程度。即不仅考虑结果,而且评价其努力过程。对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政策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具有较大的意义。通过定期修订事后评价和过程评价指标和不断付诸实践,能够形成明确的舆论导向和氛围,提高社会公众对循环型社会的认知度,增强相关群体在构建循环型社会中的责任感和参与度。

日本过程评价中所采用的一些相对灵活的量化方法值得借鉴。例如,采用调研问卷测度利益相关实体对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态度。个人对于产品过度包装的拒绝意向,自带购物袋的比例等;对地方政府则用其为发展循环型社会制定的计划数目来测度其积极程度。对企业来说,定量指标包括了购买绿色产品的比例和环境体系认证的数量。  (三)建立完善单项法律法规。

中国虽然在《循环经济促进法》和一些环境法律法规中规定了推进循环经济的内容,但是《循环经济促进法》作为一部总纲性质的法律,条文不够全面,尤其缺乏日本类似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的实施文件和《容器包装回收利用法》、《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建筑材料回收利用法》等专门法律。

(四)采取精细化管理方法。

精细化管理不仅为日本企业家所擅长,其精髓渗透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循环型社会构建方面,精细化管理既反映在计划条文规定的细致入微,又表现在实际操作中的周到考虑方面。

例如,在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中,对商业机构、个人垃圾的减排量都有明确的量化规定,要求市民把垃圾区分开并放在设计好的位置。实际生活中,日本垃圾分类细致科学,垃圾分为可燃垃圾、金属陶器及玻璃制品、可再利用资源类垃圾(塑料、纸制品等)、大型垃圾(如家电)四大类。垃圾不能擅自随意处理,在日本已经深入人心。作为租房者会收到房东提供的介绍详细垃圾分类回收时间、方法的手册,每个家庭在丢弃生活垃圾前要按照要求对垃圾进行初步处理,例如,可再生的塑料瓶要清洗干净、报刊杂志要用绳子捆扎,干电池等有害垃圾必须装入不同垃圾袋与可再生垃圾分开等等。

中国关于城市居民和商业活动的垃圾排放方面的指标,尚未纳入到我国经济社会的规划目标中去。建城2010[63]号文已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促进生活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应当把具体量化指标和实施指标纳入到规划中去。

(五)完善循环型社会的数据统计。

日本在构建循环型社会方面的统计比较完善,因而其实施目标中有较多量化指标。在日本统计年鉴第24章,针对可再生容器回收情况就进行了统计,统计项目涉及无色玻璃容器、纸制容器包装、塑料包装和容器等,分别统计了期望收集数量、实际收集数量,涉及的市政当局数和人口比例,年内再商品化量和再商品化率等项目。

由于中国现有统计数据指标、统计调查方式限制,前述一些指标尚未纳入到实施目标中。中国现有的统计系统、制度方法和调查渠道主要是反映经济社会活动方面的,对资源和环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渠道相对不太健全。从3R原则来看,其基本思想就是资源的循环、高效和减量利用。建议在后续的循环经济统计中考虑加入其他物质流动指标,把废弃物处理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纳入统计调查范畴,并明确物质流动的调查统计组织方法,把循环利用率、最终处理量在内的物质流动目标纳入循环经济专项规划中。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2011-09-20)[2011-09-25].

[2] 新华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2011-03-16)[2011-08-01].

[3] 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EB/OL].

[4]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EB/OL] .(2008-08-29)[2011-08-01].

篇10

(一)市容市貌秩序管理进一步加强。

1.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和“领导联点包片、队长具体负责、队员路段包干”工作责任机制,重点对桃洪中路、桃花路等主要路段及朝阳市场、中心市场、步步升路口、城西总站、校园周边等部位占道经营、出店经营、流动摊担等违章违规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共劝导、教育、规范和取缔占道经营、出店经营、流动摊担等各类违章违规行为9000余起,城市市容秩序持续好转。

2.设立护学岗,严禁在学校大门口50米内摆摊设点、占道经营、流动叫卖,为学校及周边营造良好的秩序;开展中、高考期间专项治理,对噪音污染实行地毯式治理和即时查处,为考生提供宁静考试、休息环境,受到广大家长和师生一致好评。

3.不断总结和摸索“牛皮癣”市场化运作工作经验,不断强化监督考核,将牛皮癣清理费用与清理成效挂钩,牛皮癣清理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县城主要街道及公共场所“牛皮癣”现象基本消除。

4.户外广告管理进一步规范。严格户外广告、门店招牌、车载广告、气拱门等广告宣传审批管理,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对城区主次干道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进行地毯式摸排,共审批户外广告、门店招牌等各类广告50余起,清除各类存在安全隐患及影响市容市貌的户外广告、门店招牌、布幔、条幅等800余处,户外广告管理进一步规范。

(二)城市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

全面推行环卫清扫社会化运作,主次干道实行16小时清扫保洁、每日洒水除尘,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同时推出了样板路细扫管理模式,桃洪路、桃花路等样板路全部实行每天三大扫、两细扫,全天候巡回保洁工作制度,并对重点项目施工路段和城乡结合部的卫生实行强化管理,城区主次街道基本呈现原色,城市整体卫生状况有效提升。

(三)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指标进一步落实。

1、制度健全,责任到人。一是组建了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各项具体工作;二是制订了《关于落实2015年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工作的实施方案》,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的各项工作进行具体明确,同时与县环卫局、北山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及其责任人员签订责任状,将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工作责任进行层层分解,严格实行职责到岗、责任到人;三是建立定期汇报和部门协调等工作制度,对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工作各项数据进行计量和统计,并建立数据台帐,定期向县、市相关单位进行及时汇报;同时与公用事业、环保等部门建立了部门协调工作制度,严防环保事件发生。四是建立主要负责人定期到垃圾场现场办公工作机制,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渗漏液处理率两个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工作目标的顺利达标。

2、全力争取资金投入,工作指标基本完成。上半年北山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共争取资金投入603万元,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4%,基本完成了市、县绩效考核及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工作指标。

(四)城市客运管理进一步规范。

1.顺利完成出租汽车“三证”换发。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一要求,在今年6月30日前,对全县出租汽车公司、出租汽车车辆、出租汽车驾驶员分别统一换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证》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在规定时间内共换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3家、《道路运输证》180台、《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350余人,全县出租汽车“三证”换发平稳过渡并顺利完成。

2.采取对城市客运从业人员进行服务质量信誉考核,设立群众举报投诉电话,定点稽查和暗访巡查结合查处违章违规行为等多种方式,有效规范城市客运运营服务。上半年,共规范、查处出租汽车拒载、乱收费等行为60余起、公共汽车不按规定时间、线路行驶等行为30余起,打击面的车、小车、三轮车非法营运行为40余起,城市公共客运运营服务行为逐步规范。

(五)渣土运输管理进一步细化。严格规范渣土、沙石运输审批管理,联合交警、运管、住建、环卫等部门,对违规渣土、沙石运输实行联合执法。有效加强工地源头治理,积极督促工地建立冲洗平台、沉淀池,要求施工单位严格实行密闭、覆盖运输和净车出场

,对工程量大、污染道路严重、屡教屡罚不改的工地,实行24小时轮岗严防死守、重点查处,从源头治理违规运输渣土、沙石行为。上半年,共查处渣土、沙石车辆沿途撒漏及乱倒建筑垃圾渣土行为100余起,渣土运输污染城市道路现象全面遏制。(六)其他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1.竭力完成龙舟赛期间市容秩序维护任务。举全局之力,完成了资江一桥左侧栏杆的封闭、战备码头违章棚架拆除、市容秩序维护、卫生死角垃圾清扫等工作,为龙舟赛提供了一个卫生、有序的城市环境。

2.全面完成禁炮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全力配合县人大常委会开展禁炮调研,并多方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学习外地成功经验,拟写了禁止炮工作管理办法及制定工作方案,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进行研讨。

3.认真开展“三联、两访、一帮”、社情民意走访工作。采取分管领导带队的方式,深入桃洪镇八社区挨家挨户走访群众400余户,听取民声民意,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0条,共回访、答复、处理各部门采集的城市管理工作意见建议17条,回访群众满意率达100%,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满意率逐年提升。

4.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扎实推进。严格按照“三率”要求,对建议提案办理进行了明确分工,并由分管领导带队,严格按照初访,答复稿审签,再访、整改、办结的程序,逐个走访、答复代表和委员,听取代表、委员心声,请他们到现场督促指导,再整改落实到位。今年,我局承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共13件,其中人大代表建议7件(重点件1件)、政协委员提案6件,目前已办结11件,还有2件正在回复办理中,办结11件均100%满意。

5.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稳定、油茶种植、扶贫等工作均出色完成半年工作任务。

(一)全面强化市容市貌秩序管理。

1.继续开展市容市貌秩序专项治理。继续加强城区占道经营、流动叫卖、乱摆乱放、乱拉乱挂、乱写乱画、乱扔乱倒等违章违规行为监管,维护良好市容秩序。

2.开展朝阳市场及城东市容秩序集中整治。对朝阳市场周边及城东开展为期半年的集中整治,启用法院背后临时市场,将朝阳市场及周边占道经营、店外经营、流动叫卖的摊担,及城东部分占道经营严重的马路市场进行严格取缔,全部规范至朝阳市场及法院背后市场内经营。

3.全面实行市容秩序14小时无缝隙管理。根据目前工作实际,调整市容秩序管理时间,在城区范围内实行早6点30半到晚8:30的14小时无缝隙管理制度,以切实扭转早中晚管理力量薄弱,市容秩序监管不严的不良局面。

(二)继续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1.全面推行环卫清扫保洁社会化管理。继续强化环卫清扫保洁社会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环卫清扫保洁水平,为市民提供一个整洁、舒适、宜居的城市卫生环境。

2.积极推进北山无害化垃圾处理场规范运行。加大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加快完善整改工作步伐,不断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确保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全面达标。

(三)进一步强化城市公共客运管理。

1.强化出租汽车、公共汽车营运服务管理,严厉查处出租汽车乱收费、拒载、重复载客,公共汽车不按规定线路和时间行驶、不到终点站、拒载老年乘客等行为,维护乘客合法权益;

2.加大摩托车、面的车、私家小车非法营运打击力度,确保城市公共客运市场正常营运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