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精神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思想的精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The Promoting of Confucianism to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ZHOU Yu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0)
AbstractConfucianism is profound, and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China, and ha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to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occupies a pivotal position, it contains positive elements, can be taken as a valuable resour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play a role pf promoting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e content of which there will be serious constraints of feuda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nly to enhance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Confucianism in the correct guidance, do keep the essence, remove the dross, to make Confucianism play an active role i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Confucianism;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1 儒家思想的主要精神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未曾止息的发展使它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沉淀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处事,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深层次精神支柱。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系统,其主要精神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孔子在继承殷周对天的敬畏的同时,把天的人格内涵变成具有必然性特质的命运,其中既包含宗教的色彩,又包含人的道德与天的规律性的合一。孟子则在此基础上更多的强调人界定天,而不再强调天的主宰性和宗教意义。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成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他将阴阳五行的学说引入了儒学,由此提出“人副天数”之说,鼓吹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人合一论。张载则把“天人合一”看成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协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儒家繁杂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理论,但是从其对民族文化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来看,其思想是在充分肯定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以及对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相互协调的关注。
第二,“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儒家不仅维护“礼治”,而且还提倡“德治”,非常重视“人治”。 儒家认为国家是否有序应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礼”是法的一种形式,它的核心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如果违反了“礼”所设的规范,就必须受到“刑”的惩罚。 其“德治”主义则是主张通过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不是通过外在的纲条而是通过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向善,知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种积极的方式可以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而这一点也正是法律制裁所不能从根本上办到的。 儒家的“人治”主义,是把人当作具有复杂变化性和有主动选择性以及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对人的特殊性、可能的道德发展及同情心的重视,“德治”强调道德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教化者本身的道德水平,所以这也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着巨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又发展为了“为政在人”等过于极端的“人治”主义。
第三,“忠恕”、“五伦”的处事原则。“忠恕之道”即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总的指导原则,所谓“忠”指忠诚待人。所谓“恕”,指宽厚待人,这是仁者爱人的两个不同方面。孟子将全部人际关系分为五大类,提出“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成为调整社会人际关系的准则。儒家思想中严重的等级观念及男尊女卑的观点是典型的封建残留,是与当代社会完全不符的,应当被摒弃,然而其中的仁爱思想等一部分却又是可取的,这些正确道德行为取向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
第四,“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主张义和利的结合,他们强调“富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义然后取”的原则,反对 “不义而富且贵 ”的行为。 儒家义利观强调的是重义轻利,重公义,轻私利,当利和义发生矛盾时,把义放在首位,舍生取义。
第五,中庸原则。历代儒家都把中庸看作是道统正传,它在儒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强调中和、和谐, 反对过犹不及,反对固执一端而失之偏激或片面,“叩其两端”来把握事物,这种中庸的思想不仅成为了儒学的主要思想方法,同时也成为了儒学的道德原则。当人的心性修养能达到“中和”境界也就能与天地万物相和谐。而儒家和谐观的重要内容也正是以中为度,中即是和。
2 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儒家思想作为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人生观、价值取向、行为标准的形成,我们若能将其积极因素发扬,必然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发扬儒家思想中的德治思想,使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推动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发展,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儒家很倡导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重视将这种忧患思想转化成为爱国爱民的积极行为,政治上的人治与德政。儒家清楚地提出来治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是修身、齐家,对于每个人而言,道德是立身、事业、理想这三者之本。儒家同时还非常注重执政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带头领导作用,要求执政者先正己后正人,要忠于职守和洁身为民。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就需要各级领导的带头作用,在法治的同时做到以德服人。
(2)积极倡导仁爱思想,追求克己为人,有利于建立安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思想认为可以通过一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来推断他对国家、社会、他人的态度,家庭伦理可以作为教化社会的工具用来推己及人,提倡在全社会形成仁爱之风。儒家主张平等待人,提倡宽容精神,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强调自责与自律,与人为善,不与人为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的这些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人际关系面临着更加多样复杂的考验,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这些进入社会的八零九零后大多数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身上缺少的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宽容精神,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不够成熟,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而儒家的仁爱、平等、宽容的精神正好可以给他们正确的指导,处理好各种人际问题,建立安定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其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倡导重义轻利,反对利己主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复杂多样,利己主义乘风而上,儒家思想中重义轻利,重公义,轻私利,当利、义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把义放在首位,舍生取义的精神早就被人们遗忘,在物质水平飞速提高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将儒家重义、重公利思想融进市场经济的个人意识中,可以抑制利己主义,更有利于引导人们在不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个人利益,使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建立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从长远方向取得生产经营的成功,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4)提倡中庸精神,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都有着贵和尚中的观念上,对实现和保持和谐局面的都有着共同的期盼,这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做事不采取极端方式,求大同而存小异,对于集体利益的着力维护,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普遍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各领域发展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人口的环境的矛盾问题等等,必须要建立起合理的发展观是能继续健康的发展,儒家中庸精神的适度思想,以中和的方式做事,以维护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的观念正好可以为当今构建社会起到一定的思想指导作用,使人们在发展中循序渐进而非采用极端方式,构建和谐持续的发展观,使人们在积极进步的同时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5) 加强诚信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儒家思想中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即崇尚信义,重视诚信。在当今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早已不仅仅是个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更是体现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整体的社会之间是否能融洽、协调的重要标准,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更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诚信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反而成为了社会健康发展的阻力,诚信问题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当前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强国人的诚信意识,大力弘扬儒家诚信思想,全方位各方面地开展以诚信为中心的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各级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各级公务员的诚信建设,对全民起到带头作用,同时要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从小培养正确的道德观,然后,对广大人民要做好诚信宣传工作,把几千年来中国儒家中的诚信教育推广开来,让人们在回归传统文化的时候理解到诚信的重要性,大力推动诚信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的主流意识,几千年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一直都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但是由于中国意识形态的多种原因,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对儒家存在着偏见,不少人仍然认为“儒家思想”是“四旧思想”而需要破除,不可否认儒家思想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取的封建思想,但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仍然有着很大一部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儒家思想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那一部分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保留发扬,创造出由中国特色、民族精神的精神文明,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思想与理论,得到更好的推动。
参考文献
[1]李明辉主编.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1997.
篇2
关键词:多神崇拜 天神崇拜 自然力崇拜 董仲舒 敬畏思想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5)02-18-23
一、从多神崇拜到天神崇拜
(一)多神崇拜
天神崇拜观念是由多神崇拜观念发展而来的。多神崇拜又称百神崇拜、自然神崇拜,它形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以木器、石器为标志的极端低下的原始生产力,使人类的物资生活资料极端匮乏,科学认识能力极端低下。原始人每天与阳光、雨水、山林、草木打交道,却无法解释种种自然现象。太阳升起来了,又落下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带给人们以光明及温暖,生存及希望;然而,它又会烈日高照,久晴不雨,烧死禾苗,干涸大地。太阳在赐予人们幸福、幸运的同时,也会带给人们巨大的灾难及不幸。太阳如此,雨水亦然。雨露滋润,禾苗茁壮,江河奔腾,沃野千里。然而,它又会连天不息,倾盆而下,平地成河,家毁人亡。雨水在赐予人们幸福、幸运的同时,同样会带给人们巨大的灾难及不幸。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远古传说故事,反映的就是这种现实。《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1](P126)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一个,消除了干旱之苦。《揽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f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1](P99)天坍塌了,暴雨倾泻不息。女娲炼石补天,才止住了洪水,拯救了人类。《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2](P266)后羿射日的故事发生在尧的时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禹的时代。尧与舜,以及禹、汤、文、武、周公,都是儒家尊奉的圣人、儒学道统的开山。
太阳、雨水如此,月亮、火焰、山川、树木亦如此,万事万物无不如此,更何况天崩地裂,山呼海啸。原始人经常生活在恐惧之中,科学知识的匮乏,使他们只能使用自身类比的方法来解释眼前的一切。在人是有灵、有魂、有神的,有灵魂、有神灵看法的基础上,太阳、月亮、雨水、火焰、山川、树木也同人一样,有感情、有思维,有灵魂、有神灵,于是就有了太阳神、月神、水神、火神、山神、树神,有了众多神灵。
太阳神。远古传说中,太阳神是一位女性,叫羲和,生下了十个太阳。《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2](P234)她不仅是“太阳之母”,而且善观天象,制定了计时的历法。《尚书》载,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3](P119)羲和因而被尊为太阳神。羲和之外,炎帝也被尊为太阳神。《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炎者、火者,赤日炎炎似火烧也,故为太阳神。炎帝还是神农,亦即农神。传说他发明了五谷,教会了人类农耕。《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勰疚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4](P362)
水神与火神。传说中,水神姓姜,属共工氏部落,以水为图腾,掌管水。《左传》:“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5](P2083)《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1](P126)火神名重黎,祝融氏,黄帝之后:“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6](P203)他传下火种,教会人类使用火,掌管火:“火正曰祝融”,[7](P2123)被尊为火神。《史记・补三皇本纪》:“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4](P362)乃有洪水滔天、女娲补天之传说。
原始人用自身类比的方法创造了神灵,用自身类比的方法理解神灵。神灵高兴、理智的时候赐予人们以幸运,发怒、丧失理智的时候就带给人们以灾难。神灵威力巨大,掌控着人类的命运。原始人恐惧于神灵,崇拜神灵。生产力的极端落后,使他们无力应对自然灾害。无奈之中,他们奉上精美的食物,献上优美的歌舞,用隆重的仪式祭祀神灵,让神灵高兴,祈求神灵赐予人们以幸运而不是灾难,祈福避祸。鄂伦春民族有着崇拜火神的习俗,“每天用餐时,要向火塘里扔些肉、饭等食物,以示供奉。”[8]远古黄河流域崇拜河神,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杀羊,甚至将一位年轻女子投入河中,进行活祭,祈求河神不要发水泛滥;否则“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这种习俗直至战国时期还存在。[9](P350)以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云南西盟佤族的许多氏族都供奉主管谷物生长的女神司欧布。每到春种及秋收前夕,他们便千方百计到邻近部落猎取男子,砍下其头颅,捧到田头,举行隆重的谷神祭神仪式,祈求丰收。[10](P129)远古食物匮乏的时代,人肉是神灵最欣赏的美味。诸神之中,太阳神对人类影响最大,因而威力最大,地位最高,祭祀最为隆重。《礼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兆于南郊,就阳位也;扫地而祭,于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于郊,故谓之郊;牲用U,尚赤也;用犊,贵诚也。”[11](P1452)殷商时代,每天早、晚均有迎日出、送日入的礼拜仪式。[ 12](P354~355)太阳神、水神、月神、火神、山神、树神,神灵众多。有一神灵,即有一祭祀;有一祭祀,即有一崇拜,乃有多神祭祀、多神崇拜。
(二)天神崇拜
经历数十万年乃至数百万年,原始人对外部事物的观察渐次深入。他们发现,不仅日月、水火、土地、山林与人类息息相关,大千万物都与人类有关,都会给人类带来或利或弊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有小而已。有一物即有一灵,有一物即有一神,无物不神,无物不灵,乃有百神祭祀、百神崇拜。人们的思维能力渐次提升,相互联系的观念及综合能力渐次增强。他们意识到,外部事物虽然千千万万、千差万别,但都有灵、有神,有利有弊。伴随着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演进,社会组织也由昔日众多的、彼此平行的部落或部落联盟转化为有着一个统一至上王的国家。依据自身类比的思维模式,百神之上也应该有一个统一至上神,百神崇拜之上也应该有一个统一至上神崇拜。人们在百神之中提炼出一个统一至上神――天神,多神崇拜演变为天神崇拜。
天神原本是诸多神灵中的一个神。在古老的传说中,伏羲(庖牺)被称为天神:“庖者包也,言包罗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数,故曰宓牺。布至德于天下,元元之类,莫不尊焉。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谓太昊;昊者,明也。”[13 ](P10)他掌管春天;发明了渔网,制定八卦,与女娲婚配繁衍了人类。故被尊为东方天帝亦即天神。伏羲之外,太阳神羲和、水神共工氏、农神炎有天神之称,大概是因为他们较之其他神威力更大的缘故。不过,天神更多地是指日月星辰之神。“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1](P54)茫茫宇宙,除地球外,尚有数不清的星辰,包括日、月,故被尊为天神,其威力自然非日神、月神可比。当多神崇拜演变为天神崇拜的时候,天神自然成为统一至上神的首选。
天神又称天帝、上帝、皇天、昊天等,简称天。作为简称的天,既指天神,也指天神的居所天宫、天庭。普通神灵威力巨大,作为百神之至上神的天神,更是威力无比。天者,“巅也,至高无上”;“至高无上,是其大无有二也”。[14](P1)它不仅掌控百神,掌控神灵的世界,而且掌控人间;不仅掌控普通人的生死存亡,而且掌控着人间至上王的承袭更替、至上王权的兴亡替代。天神也同人类一样有感情、有意志,天神的意志、指令被赋予一个专门的词汇“天命”。天命不可违,具有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地位、权威,普通人不能违抗,具有人间至上权力的王也不得违抗,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直至人亡政息。夏朝之立,商之代夏,周之替商,无不如此。
禹及夏代。《尚书》载,夏王统治人间,乃受天之命:“有夏服天命”。[15](P213)《墨子》引《禹誓》谓,禹征三苗,乃奉行天之命:“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16](P112)《尚书》载,启征有扈氏,乃遵行天之命:“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17](P155)
商代。《尚书》载,商王奉天之命,统治人间:“有殷受天命”。夏桀荒暴虐,天绝其位,命商汤诛之;商汤不敢不从:“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民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天帝,不敢不正。”[15](P213、160)“天道,福善祸,降灾于夏,以彰厥罪。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18](P162)
周代。商纣无道,上天弃之;授命文王、武王,诛灭殷商:“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佑命尔,燮伐大商。”[19](P506、507、508)商王“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沉湎冒色,敢于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15](P180~181)
周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天神都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圣旨首句都有“昊天有命”、“上天眷命”、“奉天承运”一类的话语,以示治权源于天授、秉天命而行。
古代社会,天神祭祀最为隆重,最为普遍。在民间,家家户户于正房设置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神牌,天神赫然列于神牌之首。每日清晨,主人面向神位,上香作揖;清明、七月半、除夕夜,更是点明红烛,供奉美味,跪拜祭奠。在国家层面,祭天是最重要的祀典,由王亲自主持,礼仪隆重、繁复。祭祀前,王与百官沐浴斋戒。“冬日至”,率百官至南郊圜丘祭祀。奏响鼓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徵,姑洗为羽,Y鼓、Y鼗,孤竹之管……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王亲奉全牛、全羊、全猪等牺牲;牺牲与玉、帛等祭品置放柴堆上。王点燃柴堆,烟火直冲天云,天神嗅味歆享。“以祀祀昊天上帝”。进献美酒;天子同蹈“《云门》之舞”。[20](P789、757)祭天祀典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民国三年(1914年),大总统在天坛圜丘祭天,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大典。
天神崇拜固然存在着统治阶级利用天命观论证统治合法性并树立其统治权威的的政治考量,但也的确存在着古人对于自然现象尤其是诸如干旱洪涝、地震海啸一类灾害的困惑、恐惧及神秘感。
二、天神崇拜:儒家的大自然敬畏思想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神观,声言“惟天为大”;[21](P2487)“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2](P2522)“获罪于天,无所祷也”。[23](2467)
西汉中叶之初,儒学独尊,儒学、儒家思想、儒文化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学术、主流思想、主流文化。儒学大师董仲舒代表的儒家继承、光大传统天神观,建立了系统的天神崇拜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为:
(一)天为自然物的总和,为大自然
天者,“万物之祖”,[24](P518)“百神之君也”。[24](P507)天通过显示自然现象,表达自己的意志。过去,天通过巫师传达自己的意志;巫师是天、人之间的中介。董仲舒对此做了改造。他推演孔子《春秋》一书所记载的各种自然现象,以为这些自然现象正是天命的反映。“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24](P445)“《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25](P236)人间君主有道,国泰民安,天就会显示种种吉祥的自然现象,如树木华美、五谷丰登,出现群龙、甘露、凤凰、麒麟、灵龟等所谓“符瑞”,以示喜庆嘉奖。[24](P465~477)“天子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君主有道,“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来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25](P235)当今陛下“明德嘉道”,故“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凰来集,麒麟来游”。[25](P236)君主无道,民不聊生,天就会显示灾害、怪异现象,以示警诫惩罚,如树木枯槁、五谷不成、疫病流行、气候异常、群龙深藏、凤凰飞离、麒麟远去、灵龟深藏等;[24](P465~477)乃至大旱大涝、天崩地裂,“政乱国危”,王朝败亡。“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25](P234)君主无道,“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叛,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T而娇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25](P235)
(二)“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天如同人类一样,有思维、有感情:“天乃有喜怒哀乐之行”。[26](P411)“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24](P418)天之暖清、寒暑由人的好恶、喜怒化生而来:“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26](P403~404)“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26](P385)天亦有人间的纲常伦理、仁义礼智廉耻;不仅有人间的纲常伦理,而且是人间纲常伦理之源:“天,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26](P402)“道之大原出于天”。[25](P236)“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24](P534)
(三)天神至上,畏敬天命
天乃“万物之祖”、[24](P518)“百神之君”,[24](P507)权威至上,掌控着人间的一切;纵然是人间至上王,天亦对其有生杀予夺之权:“王者,天之所予也;其所伐,皆天之所夺也。”“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26](P273、271~272)“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宰阋园怖置裾撸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26](P273)天神至上,天命可畏。人如违背了天命,得罪了天神,必然遭到报复,遭到惩罚。对于天神,人类必须常怀敬重之心、畏惧之心。古人所以重南郊祭天,即在于“畏敬天”;故“天子每至岁首,必先郊祭以享天”。[24](P509~510)
商汤伐夏,声言奉天命而“不敢赦”,[18](P162)表达了对天神的敬畏之心;武王伐周,亦谓奉天命而不敢违,否则“厥罪惟钧”,[15](P180~181)同样对天神怀敬畏之心。孔子明确提出了“畏天命”[22](P2522)论断。董仲舒进而提出了敬畏天命的论断,在“畏”之外增加了“敬”:“天之不可不畏敬”。所以畏惧,在于违背天命必然受到惩罚:“不畏敬天,其殃来至”。[24](P499~500)这种惩罚小至警惧,大至败亡,因而不是一般的惩罚;不是可有可无的惩罚,而是必然的惩罚。“《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25](P234)“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26](P318~319)知畏,始有敬。何谓敬?敬者,尊也、顺也、慎也。所以要尊,在于天不会仅降灾异于人类,而是首先赐福于人类。人类的生存所需,均来自天:“天者,万物之主,万物非天不生。”[24](P518)人间君王的治权,亦来自天的授予:“王者,天之所予也”。[26](P273)“天若不予是家者,是家安得立为天子?”[24](P515)甚至人类自身也是天的产物:“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26](P385)因而对天要尊重、敬重,如同子女对待父母那样。所谓顺,就是顺从天命、循行天命而不背离天命。“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要如同诸侯接受天子之命、儿子接受父亲之命那样顺从天命。顺从天命,就能得到天之护佑;背离天命,就会受到天的惩罚,“则废”,“则绝”。[24](P520、521)所以要顺,在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7](P266)天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行常道,人类只能遵行常道、循行常道,不能随心所欲、违背常道,否则就会“废”“绝”。所谓“谨事天”,[24](P515)就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避免疏漏,不出差错。“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19](P507)“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24](P499~500)天道,“福善祸。[18](P162)知人类福祉仰赖于天,即当敬天、尊天、顺天、慎事天;知违背天命必遭报应,即当畏天、惧天。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常怀敬畏之心,人类才会不张狂、不放肆、不妄为,尊重自然,循行规律,天人合一。“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道德。”[26](P359)
多神崇拜、天神崇拜,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物及自然现象的崇拜、对自然力的崇拜,区别在于前者是对具体自然物及自然现象的崇拜,后者是对整个自然物及自然现象的崇拜。所谓自然力,指自然界每一物体及自然现象都对其它物体及自然现象有着或大或小的作用及影响;作为整体的自然力,更是对人类社会发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远古人类那里,这种作用及影响被视作一种神秘的力量;具有巨大的、神秘影响力的物体及自然现象被视作多神,整体的自然力则被视作天神。人们对神灵顶礼膜拜,物质的力量采取了非物质的形式。
以此类推,敬天、畏天,本质上就是敬重大自然、畏惧大自然。阳光、雨露、土地是人类生命之源、生存之本,人类自当常怀敬重之心、顺从之情;失去了大自然,就失去了生命之源、生存之本,人类自当常怀畏惧之心、慎事之意。所谓天命,从今人的角度解读,就是自然规律。大自然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人类在“胜天”、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时候,只能顺应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引发灾难。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飞跃,人类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进而日益优裕的同时,也日益滋长了无知与狂妄,自以为“人定胜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以无穷尽地掠夺自然,可以无止境地膨胀欲求。过度的开发造成了森林的消失、大地的漠化、气候的异常,过度的排放导致了大气的污染、水质的变坏、气温的上升,造成了自然生态的巨大破坏。
在古人那里,引发天神震怒降罚的原因主要地并非砍伐森林、过度开发等生态破坏行为,而是人事特别是君王的奢靡、暴虐等失德行为。然而,深入的分析却可以发现,人们过度开发的动因,正在于其无止境的欲求,正在于在上者的穷奢极欲;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人们“人定胜天”、张狂肆为的心态。
“天之不可不畏敬……不畏敬天,其殃来至”。[24](P499~500)两千多年前的哲人,竟如此之先知先觉!
参考文献:
[1]刘安撰,陈静注译.淮南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王学典编译.山海经[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3]尚书・尧典[A],十三经注疏,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史记・补三皇本纪[A],二十五史,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5]左传・昭公十七年[A],十三经注疏,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史记・楚世家[A],二十五史,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7]左传・昭公二十九年[A],十三经注疏,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8]鄂伦春族的火神崇拜[A],中国民族网,2014-10-28日.
[9]史记・滑稽列传[A],二十五史,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10]宋恩常・云南少数民族研究,上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11]礼记・郊特牲[A],十三经注疏,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郭沫若・殷契粹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段玉裁・天文训[A],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5]尚书・周书[A],十三经注疏,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墨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7]尚书・夏书[A],十三经注疏,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尚书・商书[A],十三经注疏,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19]诗经・大雅[A],十三经注疏,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周礼・春官[A],十三经注疏,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21]论语・泰伯[A],十三经注疏,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22]论语・季氏[A],十三经注疏,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23]论语・八佾[A],十三经注疏,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24]董仲舒・春秋繁露,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5]汉书・董仲舒传[A],二十五史,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6]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7]安继民注译・荀子[M].郑州:中州古籍,2006.
Worship of gods: The Reverence for Nature
Chen Qi Tang Suting
篇3
[关键词]启蒙时期;儒家思想;传播;影响。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义”“礼”“忠”
“孝”“知”。它历经孔孟哲学、西汉独尊儒术、宋朝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当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播基督教时,他们一方面把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引入了中国,同时也把儒家思想带回了西方。儒家思想的传播对启蒙时期的西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传入西方的背景条件。
儒家思想主观上并不具有基督教的普世性质,但它却通过基督教传教士的书信、著作和译作传到了西方。儒家思想在西方文化中的传播和接受并不是偶然的,它与西方的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通,与当时西方的社会环境相契合,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与古希腊哲学中的伦理思想有共通之处。无论是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即幸福”都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对道德伦理的重视。苏格拉底的哲学集中表现在“认识你自己”,主张建立人的哲学,发挥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认为人的幸福与否取决于灵魂的好坏。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和孔子的思想学说相似,孔子因而被尊称为“中国的苏格拉底”。古希腊的伦理道德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追求和拥有伦理道德成为许多人的理想。这种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同样体现在基督教文化中。
儒家思想和基督教都体现了对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的道德标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①“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而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获得拯救。儒家思想的精髓“仁”与基督教文化的核心“爱”也有一定共通之处。“仁”的核心就是“爱”。
仁爱就是要关爱别人,从爱自己的家人推及到爱自己的朋友、左邻右舍。孔子关于“仁”的说法在《论语》中有较多论述。“仁者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克己复礼为仁”。基督教则提倡在神爱的基础上的博爱。在爱上帝的前提下,人们要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于爱自己的敌人。
“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不认识神……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亲爱的兄弟们,神既然是这么爱我们,我们也应当彼此相爱。”[1](P.275-276)与此同时,儒家思想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儒家思想的传入客观上适应了当时欧洲社会反对封建世袭特权、倡导民众的自由和权力,呼唤资产阶级民主和理性的需要,并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和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二、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这些著作和译作的出版一方面是为了使欧洲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文化,满足西方人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与探究之心,另一方面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从而更好地传播基督教教义。
根据传教士利玛窦的日记整理编撰成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向西方呈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和民族,同时对中国的儒教、佛教、道教都有评述。
利玛窦意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起到的思想统治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因此他推崇儒教、称颂孔子,把儒教称为文人的宗教:“凡做学问有了名气的人或从事学问研究的人,没有一个是再信任别的教派的”。[2](P.101)利玛窦对儒教的了解、介绍主观上是为了以一种中国信众更能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基督教,客观上却对儒教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耶稣会士基尔歇所著的《中国图说》一书也提及了中国的儒释道三教。西班牙的多明我会传教士闵明我的《纵览》的第三部分提及了孔子的政治和道德格言,第四部分辑录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朱熹等历代先哲的言论。莱布尼茨和伏尔泰等著名思想家都曾阅读过此书,认为这本书对了解中国大有帮助。1687年,柏应理的《中国圣贤孔子》在巴黎出版。作为全面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此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的关注,其拉丁文本被翻译成法文和英文。这本书包括了对孔子及其学说的介绍,也包括《大学》《中庸》和《论语》的译文。《中国圣贤孔子》是欧洲人了解儒家思想的主要读物,莱布尼茨和孟德思鳩都曾阅读过此书。1709至1713年耶稣会士卫方济整理出版了《中国典籍六种》,收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
《小学》的拉丁文译文,从而首次将四书完整地介绍给欧洲读者,使欧洲读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②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在知识分子、思想家和哲学家中引起了不同凡响。这种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伦理道德思想。儒家思想与西方的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伦理道德的许多方面契合相通,并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因此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受到了众多西方人士的称颂。其二,政治体制方面,表现为对以儒家学说作为思想基础的政治体制的颂扬。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以父权为基础的专制政体保障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其三,对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儒家反对世袭制度,提倡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同时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把“民”置于学说中心。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应有君主的样子,实行德政、以德服人。这一主张与资产阶级追求平等和权力的民主政治学说相兼容。
作为欧洲研究中国名气最大的学者莱布尼茨认为中国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平。“中国具有(在某些方面令人钦佩的)公共道德,并与哲学理论尤其自然神学相贯通”[3](P.72)“在实用哲学方面,也就是说,在道德戒律方面,在适用于现实生活和凡人的政治方面,他们肯定超过我们,尽管承认这一点令人脸红”[4](P.69-70)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也曾赞颂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中国人生活在一种最完善、最实用的道德之下,在世界的这部分地区,任何人都不具有这种道德”。[5](P.496)对儒家思想谈论和赞颂最多的当属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伏尔泰以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力推崇和美化被称之为“欧洲的孔子”。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6](P.369)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6](P.369)伏尔泰根据中国元剧《赵氏孤儿》改编成的《中国孤儿》中,征服者成吉思汗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被征服者所折服,最终放下了屠刀。这个结局正是孔子道德情操的最好诠释。
以儒家学说为思想基础的中国政治体制得到众多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国家。他渴望稳定、和谐的理想社会,期盼仁慈开明的君主,并以中国的长治久安来论证中国体制的优良。在伏尔泰眼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最合乎理性,是因为它建立在父权社会的基础上。”儿女孝敬父母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阔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7](P.216)在启蒙运动大潮中产生的”重农学派“理论也得益于中国的儒家思想。学派创始人魁奈主张农业为一国之本。中国的历代帝王都重视农业,而这一传统正源于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他的《的专制制度》一书中,魁奈赞扬了中国的专制制度。他认为中国的专制制度是”合法“的专制主义,符合自然法、是自然秩序的体现。在魁奈眼中,中国的谏议制度和监察机构可以有效地限制皇帝的权利,因而是值得效仿的专制主义。
三、儒家学说对西方的民主政治也有促进作用。
”学而优则仕“的中国科举制度和用人制度得到了颂扬。这一人才选拔制度强调依靠品德、学识和才干而不是凭借出身和门第选拔人才,与西方尊重个人价值、提倡民众的权力和平等的精神是相通和一致的。魁奈也曾提及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在中国没有世袭贵族,一个人的功绩与才能是他可能获取显贵地位的唯一标准……儿子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求学上,以此作为获取功名的唯一途径“。[8](P.44)对中国用人制度的颂扬揭示了当时的欧洲社会对封建贵族世袭制度的不满和抗议,反映了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和愿望。同时儒家的”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来源。启蒙运动和随后的法国大革命都体现了反对专制特权、争取民众权利和自由的精神。
尽管启蒙思想家并未去过中国,但他们通过传教士的著作和译作了解了儒家思想,并对这种异域思想大为赞赏。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和赞美反映了接受者基于自己的背景和需求所做的理解、加工和有选择性的接受。首先,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和赞美反映了启蒙思想家对稳定、和谐、开明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他们认为儒家提倡的道德思想不仅与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在许多方面契合相通,而且有助于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以道德为基础的”礼“规范了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伦理秩序,规范了每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处事准则,由此避免了冲突和纷争。儒家倡导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治理国家,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儒家思想反映了当时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17、18世纪孔子及其学说在欧洲风靡一时。在许多启蒙思想家眼中,孔子不仅教导人们如何做人,也教导人们如何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成为许多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世袭的重要思想武器。启蒙思想家惊喜地在儒家思想中发现了与自己的想法相契合的学说与理念。儒家反对世袭制度的思想与启蒙时期反对封建和宗教神权,争取权利和自由的诉求和主张不谋而合。儒家思想的传入客观上适应了西方社会反对特权政治、倡导民众的自由和权力,呼唤资产阶级民主和理性的需要,并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和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源泉。1945年,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出版了《孔子与中国之道》一书,对中国儒学在17—18世纪给予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如下阐述。”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9](P.5)结束语。
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体系,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二者都是对人类的生命价值和世界的终极意义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领域。双方都互有可借鉴之处。儒家思想的许多理念能救治西方文化的弊端,解决西方文化的危机。因此它在西方的传播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当代意义。
注释:
①本文所有关于孔子的引述都出自张燕婴译注的《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②有关”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参阅了徐明龙著的《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参考文献:
[1]圣经新约[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6.
[2]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秦家懿编译。德国哲学家论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3.
[4]劳端纳。莱布尼茨”中国近事“序、评、译[M].火奴鲁鲁,1957.
[5]戴格拉夫编。孟德斯鳩的随想与随笔[M].巴黎,1991.
[6]伏尔泰。哲学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伏尔泰。风俗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000.
篇4
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特色的思想源泉。我们有必要对儒家学说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剖析和扬弃,培养中华民族特有的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继承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体育 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在数千年体育文化发展史里,中国的儒家文化思想,在传统文化和思想中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同时儒家的文化思想对我国现代的、特别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体育文化的现状,是儒家思想在我国体育文化圈内的一个现实的、根源性的集中反映。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行为都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从而使得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都有着各自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体育逐步在体育思想、体育价值取向和体育体系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一 礼、仁思想与传统体育文化
儒家学说的理论核心是礼与仁。礼是一种正统的社会行为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人都要控制自己的私欲,按照自己的社会身份行事。这也是当时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所遵循的通用规范。仁,就是爱他人,爱自己认为应当爱的人。由于过分拘泥于“礼”,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其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的竞技性特征被慢慢消磨掉了。正如《礼记・射义》中所说:“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这里礼射被当成了实践仁与礼的手段和方法,仅仅是为了“明君臣之义”和“明长幼之序”,礼射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人的体育竞争精神意识,而只是用以维护礼教和等级伦理秩序。
在礼所容许的范围内,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有自己的发展。如在体育文化里,没有、怪异和粗野的运动,没有危险、野蛮的体育项目。运动的参与者都懂得遵守规则,合理竞争,实现了“礼”在“艺”先。再如孔子在谈到射箭时说,比赛的目的是提高技艺,锻炼身体,只要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行了。此外,都要求要加强友谊,比赛双方要互相尊重,讲究礼节、礼貌。这些思想在当今仍是可贵的体育文化思想。
在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体育竞争所需的最基本的社会环境是欠缺的。其实在体育活动中所进行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有时甚至会发生野蛮的碰撞与冲突,这与儒家学说所宣扬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及等级秩序不相融合,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在儒家思想观念中,仁是有条件的,超过和违背了礼的仁是不允许的。儒家思想中的这种礼与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从根本上是压制人的个性发展的,个人的独立人格、人的自尊自爱往往得不到尊重和社会的保护,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服从,这是对人创造精神的一种压抑。其实,体育就是要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充分地展现自己,养成自己的独立人格,用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力争上游,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改进技术,推动竞技项目的发展,这和儒家思想追求的礼和仁是有很大冲突的。
二 中庸思想与传统体育文化
体育运动发展的根本在于竞争。无论什么类型的体育运动都充满了竞争精神。但儒家思想提倡中庸,忽视竞争,与发展体育运动的精神相冲突。中庸所崇尚的是颜回式的准苦行僧般的道德生活模式,强调如何协调宗法人际关系的协调性道德,而不是提倡个人积极向上的进取创新精神。中庸之道强调无原则的调和,安于现状,不为人先,严重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意识的伸张,同时也泯灭了人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结果导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缓慢、缺乏生机。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儒家崇尚中庸的思想导致了中国传统体育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从而缺乏体育特有的竞争精神,造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难于顺利发展。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把自已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高度文明,达到至善、至仁、至德、至圣的理想人物,追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盛世和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在儒家中庸思想影响下,和谐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个体和谐、天人和谐,逐步形成了君子之争以和为贵的伦理型体育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竞争、对抗和有剧烈身体运动的项目在中国传统体育方面的发展。在和谐观点指导下,中庸思想讲究人与人的友善,追求人体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反对人与人的对抗,反对人对自然的独立,挑战和对抗,而强调二者的对立统一,逐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体育文化体系。
三 天人合一思想与传统体育文化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另一特色,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指自然界与人类之间存在一种统一协调的关系。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典型的对立统一特征,始终将人的整体和谐作为健身练习的出发点和最终追求。中国传统体育把世界的两大基本要素,即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强调天人合一;把生命的两个主要标志精神与躯体看成一个整体,强调神形合一。这种整体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在传统的气功、武术和养生体育活动中随处可见。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主张通过身体锻炼来促进精神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一些以阴柔文化为特征的项目,如中国围棋、气功、太极拳等,都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代表项目,进而传播到东南亚各国甚至全世界,成为人们养生、健身、内修和调节身心的体育活动,受到全世界的欢迎,在世界体育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 重文轻武与重义轻利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文教的国家。儒家主张礼义修身,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鄙视体力活动、视体力活动为低贱之事的文化思想,进一步促使整个社会重文轻武,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并延续到今天。加上科举选仕,强调文章、品德和门第出身,视武学为下品,这样,重文轻武,蔑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逐步成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少有人在体育活动上去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甚至有人对自己本身精通的体育活动也不提倡。更有甚者,封建统治者也抛弃了文武兼备的选仕标准,而以“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为选贤标准,并要求人们以和处世,以静修身,严格按儒家的伦理道德修身养性,把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视为“下技末务”,主张“损人间之末务,息田猎博弈之游戏”。重智力、轻体力,把强身健体、保家习武的体育运动看成“不急之末学”,为封建士大夫所鄙夷。由于封建体育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严重制约,体育运动在中国封建社会遭受冷落。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结果从人们的需要中被排挤掉,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晚期是止步不前的,也可以说是严重倒退的。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是重义而轻利的,主张“行义,远利;义重于利,义高于利”,认为见利忘义是小人之举。《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抑制了人们对个人需要的追求,把义作为一切利的前提,追求利必须是在义的允许范围下进行的。这种“贵义贱利”的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人际间的利益关系、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是积极的一面,但这种义利观反映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是通过竞争追逐功利的,只受体育活动规则的约束,而不受道德伦理规范的制约,只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各种手段和途径都是可以被认可的。因此,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义”就被抛弃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而“义”的原则也就失效了,这在儒家思想看来是“不义之举”,是儒家思想所不能容许的。所以,带有竞技性的体育活动也就很难被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封建家长制社会中的上层统治者们接受,带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也就难以找到自身生存发展的土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处处表现出这种思想的影响痕迹。
参考文献:
[1]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2] 谭华:《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影响》,《四川体育科学》, 2000年第12期。
[3] 唐桂黔:《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体育科技》,2004年第3期。
篇5
[关键词]传统儒家思想 大学生 道德观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30-02
高等学校是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对于高校工作者来说,不仅要解决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思想政治觉悟等问题,还要培养大学生们树立正确优良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责任感。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的优秀思想正是提高大学生道德观的良好思想品质,也是一种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逐渐地将传统儒家思想融入在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建设上,这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进入了充满挑战的时代,新思想和新潮流不断冲击着陈旧的体制,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人们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大学校园内的莘莘学子们。面对着新时期所带来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是高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代大学生整体的道德素质都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大学生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有着较高的政治觉悟、较强的正义感,在认知和行为的表现上都呈现出一种正确和健康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社会活动空间增大,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大学生的人生观变得复杂多样,他们的道德观存在的很多问题,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
(一)人生理想模糊不定
当代大学生对于人生理想基本上都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其影响既有积极的,同时也有消极的。有些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价值在逐渐的淡化,将眼前的利益当成自己的理想,用经济价值尺度衡量自己的行为,追求物质享受,造成思想麻木,精神空虚,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从而丧失了人生中重要的精神支柱――人生的理想。
(二)价值取向重利轻义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新的体制、思想和观念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一些负面的影响很容易导致他们价值取向的偏失。有些同学在市场经济的趋利下,一切都要向“钱”看,以为只要追求了最大的物质利益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这导致了他们淡化了理想和信念,养成了只索取不奉献的思想。有些同学政治意识薄弱,言必及利,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这导致了学习和生活散漫,纪律不严谨,个别同学甚至误入歧途,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个人诚信责任缺失
诚信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如果一个人连诚信都做不到,那么以后怎么立足于社会呢?但这些不讲诚信的问题仍存在于我们大学生身上。在学习方面,大学生不讲诚信最突出的方面是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论文剽窃等,这也是老师和学校最头痛的问题。在毕业离校后,有些大学生助学贷款到期不予归还,甚至换名更姓逃避还贷。在就业的过程中,有些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他们在签订合同后有出现毁约的情况,也有在面试简历当中造假的情况。企业看中的不是头衔而是这个人的勤奋、实干和品质,而伪造简历却恰恰说明了伪造者的空虚、不自信,让别人不敢轻信。本来是想争取机会赢得信任却反而受到了怀疑,这样被录用的几率也降低了。
(四)人际关系注重自我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现在不少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交往中只顾自己表现,不给对方表现的机会,忽视了对方的感受。而有些同学在交往的过程中过于拘谨,不愿与同学接触交往,从而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逐渐产生惧怕心理;有些同学交往范围过于狭窄,只局限于本系、本年级、本寝室和老乡,这样小圈子内的交往,不能促进自身素质全面发展。
(五)社会责任难于担当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利益多元化,造成个人价值独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也随之增强。有些大学生不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注重个人的物质追求和自身需求,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团结意识淡薄,缺乏了对社会和集体牺牲精神。不爱护公共设施、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等一些现象也会在部分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二、传统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吸取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进取的精神。儒家思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其中经典著作《大学》中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成为了后来学者俗称的“三纲八目”,其中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些儒家思想所主张的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可以帮助提升精神境界,树立理想信念,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等等,无不蕴涵着引人致善、教人向上的力量和精神。这些传统儒家思想精华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难得的教材,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最佳途径,通过研究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也恰恰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二)加强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它向外展示我们民族的团结与爱国激情,对内则能团结和聚集仁人志士,而学习传统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信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国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主要就是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培育起来的,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范仲淹写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清代顾炎武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言,因其体现民族精神而世代相传。儒家思想最主要就是崇尚“忠孝仁义”,强调忠诚祖国,孝敬父母,诚实守信,重义轻利,这些道德标准,对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养成博爱待人的习惯,净化社会风气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将会使大学校园里怀有不同爱好性格情趣的学生,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培养出爱国主义精神,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校园内的生活更为和谐轻松。
(三)加强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环境是很复杂的,并非只依靠自己就足够了,而高校大学生更需要学会做人的道理,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这也是困扰大学生的难题之一。传统儒家思想提倡“反求诸己”,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经典言论有利于在交友、完善人格等诸多方面提升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帮助大学生具备宽容的心态、包容的胸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最大限度地汲取人生智慧,提高其人文素质,让大学生学会临事不乱,成为有主见有决断能力、有技能、内外兼修、创造力无限、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提出传统儒家思想寓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社会与家庭对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弘扬传统儒家思想,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宣传,通过媒体播出相关栏目,在公共场所建设宣传栏,刊登诗词名段和文化典故等优秀传统文化,扩展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修养的人。加强大学生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增强各级图书馆藏书量和服务力度,针对大学生免费开放各类博物馆、标本馆等,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教育场所。而家庭也要对其子女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共同参与各种重要的纪念活动,体会中华民族传统的团结合作、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感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学校是传统儒家思想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建议学校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将优秀传统儒家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并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之中。一是增加“第一课堂”有关传统儒家思想的教学活动,建立一支可以担当传统儒家思想教育艰巨任务的队伍,为教育的顺利发展和深入提供有力支持。开设专门学科,使之成为各专业系的必修课程,组织学生学习古代经典和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并在有关学科中渗透其知识和教育。二是组织“第二课堂”开展传统儒家思想的课外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学术报告、展播影片等形式促使传统儒家思想推广更加深入,吸纳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成立社团,植根于学生中,以更加活泼的形式达到共学的目标。三是利用“第三课堂”进行传统儒家思想的实践活动,利用网站、报纸、广播等形式,在学校中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开展不定期的讲座、讲演。此外还可以组织游历、参观旅游、各种表演竞赛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学习,使传统思想教育健康持久地存在和发展下去,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增强学生提升自身道德素质的自觉性
现代社会承载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自觉性,更需要加强主体性辨认和体识的能力,既要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又要敢于面对和承担风险,具备坚守信念的能力和意志。大学生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的主体,要对自身经验与知识结构进行深刻的思考。同时,在实践中激活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并进一步反思自我价值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知识的汲取,可以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必须的历史文化根基与横向跨文化比较的基础,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现象,既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尊重差异,又能够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文化利器,抵御不良侵蚀,加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更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文明道德操守。
今后,我们将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为中心,不断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以特色校园文化熏陶学生,让其掌握高技能的同时,继承更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掌握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宣霖.钦州学院学生国学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钦州学院学报(增刊),2007.
[2]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序[J].民报,第7号,1906.
[3]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增订本)[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篇6
Abstract:The Chinese Confucianism takes our country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branch, its contains the excellent part has the prominent function to Our country 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melts to China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with Confucianism with the factor which repulses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he discussion, spies on some are advantageous to the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enterprise own development figure of merit.
关键词:企业 建构 儒学 斥与融
Key words: Enterprise construction Confucianism reprimands with melts
作者简介:吴选鹏(1980-),男,江西上饶人,助理研究员,南昌大学硕士,工作单位:核工业二七研究所。
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最早产生于80年代初的美国,由于二战后到70年代末,美国经济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统领着全球经济,但到了70年代末,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日本已对美国经济构成了强大的威胁,这引起了美国经济学家的惊讶和关注,于是在经济学界兴起了美日经济比较管理研究。在这大势发起的比较研究中,最终发现日本的企业管理不单单是一种为管理而管理,它是一种从经营哲学层面来考虑和把握管理,是用企业形成的内在文化来管理企业的,因此,日本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普遍高于美国企业。
由于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所以企业文化是该企业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它从属于该民族文化,是由该民族文化所决定的。
一、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构的相斥性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辉煌历程中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深深地积淀于我们的民族性格与民族心理当中。儒家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它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了我们两千多年,并还将继续以其独有的方式对华夏子孙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儒家思想的形成期刚好是我国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因此,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宗法社会的伦理秩序和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相处的原则和态度。而以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等高度发展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产物,它所依托也正是这种开放的民主政治体制。首先,从价值取向上看,儒家思想是重理想而轻效益即所谓“轻利”的,而现代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生产产品和销售产品来到达利益的最大化,是“重利”的,这就是两者产生冲突的原因所在。再者,儒家思想注重“形而上之道”而轻“形而之下器”,造成“重道轻艺”的倾向,认为只有对形而上之道探讨才是有意义的,把对形而下之器的认识和掌握是雕虫小技,为壮夫所不为也,这正好妨碍了对科技理论知识的追求。还有儒家思想中在精神诉求上与现代企业文化所追求的精神不同,儒家思想中注重的是自我内在的精神提炼和过分地强调自我修炼,强调“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表现出是一种异常内敛的保守心态。同时,“贵和”的思想与现代企业倡导的竞争精神区别却也甚大。
二、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构的相融性。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有相斥的一面,但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是否也有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融相继的内蕴呢?它培养和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抵御外掳的精神力量,它倡导与人为善,引人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都彰显出其强大的精神资源。那么,在建构现代企业文化中,能否从儒家思想中攫取两者的相融部分,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奠定深厚的企业文化基础呢?
1、人本主义思想的延伸。孔子首先将人们的视野从“天”转向了“人”,主张“仁”道,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里儒家所关注的是己与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精神。到了孟子,他发展了孔子的“爱人”思想,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尚礼”精神的外化。“礼”是儒家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论语・颜渊)就是要求人们的视听言行都要合乎于“礼”,目的是通过“礼”的规范来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秩序。
3、“以天下为己任”精神的感召。孔子一生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到处奔走,虽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坚韧不拔、积极入世的精神深为后世所敬仰,时人评其“知其不可而为之”。 “夫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也曾发出这样的感言。孔、孟所代表的儒家积极入世和对国家、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财富。
4、“为政以德”思想的表率。儒家学说认为“德”是领导者必备的修养,是治国平天下必须具有的品行。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明确指出,在上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足见孔子对领导者的表率作用的肯定。受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限制,儒家所论及的领导者当然都是指君主和官吏,是当时社会的统治者,这些“为政之道”也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儒学在中国的影响面之大,历史之悠久,没有哪一家可以比得上,它已渗透到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民族的共同信念。因此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时能自觉的吸收儒家学说中的精华成分,并融为自己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探析儒家思想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启示,对于最终在中国企业内部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企业文化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纪金・企业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篇7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山东高校 艺术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How to Integrate Confucianism into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of Shandong Universities
YIN Yunchao
(Academy of Fine Art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
Abstract Currently, the way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n Shandong University is built on the platform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to establish a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system, this system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and Shandong to build a unique art design education system. Specifically, the need to explore Confucianism into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n a variety of possibiliti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ordination of curriculum, elective courses and seminars related to increase,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nd organizations with Confucian characteristics the art and design practice areas for research.
Key words Confucianism; Shandong universities;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当前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出路就在于突出特色教育。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所以对于孔孟之乡的山东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对儒家思想继承发展的文化选择成为必然。儒家思想作为哲学思想,欲将其融入到山东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力求在新时期将二者协调统一。
1 课程设置的协调
艺术设计的专业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文化性。面对新时代的要求,设计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设计的灵魂,而创新的来源便是文化的积淀,文化底蕴是设计教育的灵魂。将儒家思想的文化底蕴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之中,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时代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对于山东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结构体系需要不断优化,在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上突破传统的“求职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造就二十一世纪所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新型人才,就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有着艺术类课程的特性,是一个非常灵活、时尚的专业,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都无法过分强调统一化和标准化,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与学是非常灵活的互动关系,最终的目标是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展示他们的个性。
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们要试图寻求一个适合山东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既能体现艺术设计行业对自身功能的要求,又能反映社会对一个设计师基本素质与能力的认同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的协调上,在遵守艺术设计教育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适当融入具有山东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到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协调不同学科间、相近学科间、学科内部的课程关系。
将儒家思想融入到山东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协调是第一位的,有了优化的课程结构体系,结合各高校自身特点,可以把二者很好的融会贯通起来。
2 增加相关选修课和讲座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儒家思想相关课程的选修课和讲座是有益的补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思想有着深邃的意境,要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精神方面的研究上,在学习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同时,体会“融会贯通、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
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分量,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现代高校的教育,尤其本科阶段,是通识教育。需要学生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融合多学科知识与信息的收集,增进各学科的交流。进行学科渗透,我们应将这一文化内涵作为课程建设来进行,建立与儒家文化相关的课程,将己有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内容归纳、整合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强调文化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指导意义。
艺术设计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即便是科技超级发达的今天,很多事情都由电脑来完成,但是仍有电脑无法替代的专业技能,所以要多增设一些手绘方面的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又是个时代性相当鲜明的专业,在很多领域中是时尚的引领者,所以前沿信息的及时更新是非常必要的,而讲座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是非常有益的。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山东高校在前沿信息上不及北京、上海等政治经济发达地区更新快,与国际艺术设计的交流机会相对少,世界顶级的艺术设计作品展也不多。邀请本领域顶级专家到山东高校进行学术讲座,或者派遣本校教师外出进修访问,回校做讲座,对于学生和本校教师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开阔视野的机会。但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如果这样的讲座一年只有一两次,前沿信息的补充就很难有保障,这就需要学校之间、学校与专家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对山东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3 对师资的新要求
在新时期,教育多元化的发展,只具有单一的知识背景的教师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新时期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知识面需要不断的拓宽,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设计与教学能力。
艺术设计教育的师资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需要有多学科的知识和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尤其对于山东高校艺术设计教师来说,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应当作为一种习惯。学习儒家思想并不是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成为儒学专家,而是通过对儒家思想的研学,领悟其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精神,结合山东独特的地域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将儒家思想自然的融入到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兼具的艺术设计中去。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引导,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并从中汲取养分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
无论从何种角度讲,师资水平的提升对艺术设计教育都有好处,对儒家思想的学习非常有利于在教学中传统思想的融入,有助于山东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特色的建立。
4 组织具有儒家思想特色的艺术设计实践活动
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逐渐有设计作品产生,设计作品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各高校可以组织或者联合组织一些相关的艺术设计活动。对于山东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可以更便利的举办以儒家思想为主题或者与儒家思想内容相关的设计比赛活动。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宋润民副教授就曾于2007年初策划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儒家文化国际视觉设计大展”。本次大展作为2007年孔子文化节的一个重要活动,以“走近孔子,感受中国”为主题,以视觉艺术设计为表现形式,突出“和谐意识、人本精神、忧患意识、道德伦理”等中国传统人文色彩,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下,依托“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这个孔子故里著名文化品牌为活动平台,通过视觉艺术的方式,多角度、多层次的诠释与解读孔子思想及儒家文化。
这次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设计大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在课堂内外,我们都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对传统文化有所思考。
篇8
园林景观设计隶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独有的艺术门类,主要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来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进行设计整合,设计营造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域。环境艺术设计对于空间的设计研究的侧重不同,主要划分为室内空间设计和室外空间设计两大类,其中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室外空间设计的一大分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利用中西方的造园的手法理念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改造地形地貌,完成植物的合理配置,艺术化地建造园林景观节点,规划景观空间序列、合理设计安排景观道路等手段来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景观设计涉及的专业知识较为广泛,景观生态学、设计美学、建筑学、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诸多领域。景观空间环境属于群体生活区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审美与感悟。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带来了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和灵感来源。其通过对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渗透,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审美风格上,这就实现了中国园林设计的审美影响。中国园林独特的美学思想理念不仅体现在园林的布局立意与建筑营造上,还体现在各个园林景观节点间的巧妙联系与深刻内涵寓意上。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要充分挖掘出具有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理念的设计要素,融合现代园林环艺设计理论,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环艺设计审美风格。
二、园林环艺设计中审美的本质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作为主要的道德理念也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伦理道德为根基,以古典造园手法为依托,以园林景观空间环境为传达美学理念的载体,通过自然景观布置来让人们在自然和艺术的审美氛围中感受体悟人格之美。将道德人格依附于造园设计上,这种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本质其实是对人性美的一种赞赏。
(一)景观元素中的审美
筑石叠水、植物配置作为园林景观设计中基本元素,体现了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这都是将美好的道德人格依附在大自然的植物上。通过在花草树木等自然形象上寄托人的美好道德,从而达到外在景象与人内在本质的相互照应,实现对人的道德品德的熏陶和感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指聪明的人反应敏捷且思想活跃,如同水一般,仁义的人心境平和,如同山一般。这也是通过山水寄托人们对美好道德品格的赞赏。之所以采用山水、花草、树木作为道德人格的寄托,是因为这些自然存在的景物在外形或内涵上与人的内在本质具有相似性,通过对含有人性之美的自然景物的欣赏可以体会到人内在的道德人格之美。因此,在这种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园林景观设计中多使用含有道德人格比喻内涵的景观元素来进行景观配置和植物种植,这也是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审美本质的一大体现。
(二)景观空间中的审美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景观空间的合理分区对其最终设计成果有着很大的影响。现代园林景观空间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区域,还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用途多种多样而不再单一化。因此,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景观要素要起的作用,巧妙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使在同一空间内可以展现出每个景观要素,形成多姿多彩的环境氛围,让人们能够得到美的享受。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遵循传统儒家思想中悦心的思想理念,不注重于所要展现的园林具体形象,而是追求园林形象之外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和道德感悟的精神体验。美不是景物的外在体现,而是人们的主观感受,通过对外界景物的感知达到美的愉悦,这才是人们真正的审美体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传统儒家思想精髓为根据,综合考虑每个景观构成要素,满足精神与物质两者需求,带给人们道德人格熏陶与审美愉悦的双重体验,这才是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追求。
三、园林景观设计中审美的形态
我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达到一种有机的结合,这种思想更多地出现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其美学念形成了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要素,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注重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和谐统一,这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美学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审美形态中的极致体现。“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注重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和谐统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园林景观自身审美的和谐统一,即各个园林景观元素之间错落有致、高低合适、典雅美观;二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人与自然之间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氛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就是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互相影响,从而达到两者之间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传统儒家思想中审美理念表明,传统儒家思想熏陶影响下的中国园林景观设计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本质,还有着由这种审美本质决定的审美形态,而这种审美形态就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论语》记载儒家圣人孔子曾在评价《关雎》时说过“《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乐”与“哀”是动,“不”“不伤”就是动而不过、动而适度[1]。孔子对《关雎》的这句评价表达出自己对美的形态观点,即“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美学理念,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最主要的审美形态就是“乐而不,哀而不伤”,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这种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产生的美学理念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追求景观设计的柔和典雅和表现方式上的恬静委婉,这也是中国园林景观设计推崇含蓄美的集中体现。在园林景观设计和审美中注重“乐而不,哀而不伤”的传统儒家美学思想,这使得在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了审美形态的新境界。
(二)和谐统一的审美形态
传统儒家思想审美理念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就是使人在园林空间环境游赏中处在一种和谐的氛围并找到与自己意气相合的景观,达到游赏园林的舒适恬静而非情绪上的大起大落,一直保持着“乐而不,哀而不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不能只关注其表面,更要注重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和空间布置的合理性,即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强弱合适、整体优美。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展现传统儒家思想的情趣追求,让人们通过视觉体验的方式激发出自己的审美愉悦,实现审美需要与外在景观的内在统一。要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必须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注意情感的表现方式,采用委婉的方式寄托情感而非直接的情感宣泄。通过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审美形态的分析总结,从而对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现代景观设计师体悟以传统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内核,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采用,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和突破。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的交流碰撞产生了新的灵感源泉,现代园林景观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设计准绳,展现了生态保护的理念。传统儒家思想中“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美学理念作为中国园林环艺设计的审美形态和最高境界追求,必将给结合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的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带来补充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四、园林景观设计中审美的功能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与灵感源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功能,影响十分深远。在这里我们主要论述园林景观计审美中的两大功能。
(一)艺术功能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不在于园林本身,而在于提供审美的艺术功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营造宁静恬适的生活氛围,注重景观元素中的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典雅优美、简单通透,这是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所遵循的审美功能追求。以山顶高处的亭阁为例,其作为一个提供游玩休憩的场所可便于人们观赏整个园林的美丽景色,但当游人仰观高处亭阁时,可以感受到亭阁的展翅高飞之势,从而使游人内心产生心情激荡,唤醒人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感,继而影响到游人的环境行为。
(二)精神功能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 儒家思想 教学研究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之一。在古代,它指导君主治理国家;在现代,它教导人们的品行修为。儒家思想已经融进了中国人的血脉。在高中教育中,学生除了在语文课本上可以接触到儒家思想,通过高中历史也可以让学生对儒家思想有所涉猎,学习儒家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学派的认识与了解,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也有很大帮助。因此,老师在教导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就要注意向学生传播儒家思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但是,儒家思想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仅仅通过历史课本上的点滴不能表现儒家思想的精髓,反而会让学生觉得儒家思想晦涩难懂,从而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产生反感。老师在儒家思想的教学中就要采用一些方法,让儒家思想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一、以史实反映思想
在高中历史的范畴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集中展示了儒家思想以及百家争鸣的历史事实,老师在宣扬儒家思想的时候就能将儒家思想与课文结合,遵循儒家思想的演变进程和思想内涵向学生介绍儒家思想,让学生形成画面感,形象的感知儒家思想到底是一种什么思想。
1.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
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史实,向学生讲一讲儒家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儒家思想诞生于东周时期,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与此同时出现了各种学说,旨在帮助各个诸侯国治理自己的国家,其中影响最大的学说当属儒家、法家、道家等。老师可以绘声绘色的描述东周乱世,让儒家思想的诞生更具传奇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少学生都认为儒家思想就是孔子思想,这是错误的,老师可以借着这个时机告诉学生,孔子只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儒家思想的推动者,并不是创建者。
在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时,老师可以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讲起,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消除儒家思想。之后老师再讲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时期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最后到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为儒家思想著书立说,自成流派。在老师讲述过程中,学生会对儒家思想的进程有一个清晰的画面,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儒家思想的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各个时期儒家思想之间的区别,比如在东周时期的儒家思想是正统的儒家思想,而在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中,儒家思想结合了儒家、道家、阴阳家对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集大成的思想,和传统儒家思想不同。老师要告诉学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直接导致了以后的儒家思想都不是正统的儒家思想,而是结合诸家思想之后的产物。
2.儒家思想的内容
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儒家思想包含了“仁义理智信”,这是从先秦儒家到孔子再到孟子一步步形成的儒家思想。那么要向学生传达儒家思想的内容和内涵,就要清晰的表述出“仁义理智信”各方面所代表的意义。
比如,“理”代表的是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学说,这也是儒家思想发展到近代影响最大的一种学说,它的前身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又比如,“仁”是孔子提出的思想,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爱人”思想。如此,在儒家思想的教学中,老师结合一些历史史实,让学生将儒家思想分开来看,有利于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儒家思想。
当然,儒家思想远不止“仁义理智信”那么简单,但是教学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以事实传达思想,以思想指导行为,这就是学习儒家思想最根本的目的所在。
二、通过对比看清思想
在东周时期就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情景,事实证明,只要是乱世就会有各种学说,在我们印象中最根深蒂固的当属儒家、道家、佛家等等。针对这么多思想学说,如何让学生从中准确找到儒家思想,是老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老师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将各种学说思想以中心思想的形式记录下来,比如说,在文化主旨上,儒家的文化是进取文化,道家的文化是规律文化,佛家的文化是奉献文化;在人生观上,儒家的思想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的思想是顺其自然,自我完善,而佛家的思想是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与文化主旨、人生观同在横列的还包括做人标准、世界观、价值观、哲学倾向、物质与精神等等。在对这些内容进行图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清晰的看到各种学说之间的区别和差异,在记忆的时候就不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不仅方便了学生学习儒家思想,也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了其它流派思想。
对儒家思想的对比学习,还可以表现在实践与课本之间的对比上。比如,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去博物馆进行体验学习,通过各种古物感受一下历史的厚重感,通过一些诗词等文化遗留体会儒家思想穿越历史洪流的痕迹,再把自己的体验与课本结合起来,做到知识和思想的双重学习。
三、结语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改进,已经成为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一种思想,潜移默化的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高中历史作为人文情怀较高的学科,就要担负起传播儒家思想的责任。在儒家思想的教学上,老师也要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爱人”为前提,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接受儒家思想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逯成武. 高中传统文化史教学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马其凤. 史料资源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开发利用[D]. 华东师范大学,2009.
篇10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在传入日本以后,对日本社会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之一便是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本文从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入手,结合日本企业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分析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思想;企业文化;影响
企业文化也被称为企业精神,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成员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都包含在其中,他具体体现了企业的凝聚力,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成功企业的体现.文化是与民族分不开的,在日本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中,日本企业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也就代表了日本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而追根溯源,日本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巨大影响.
1儒家思想的传入及发展
公元5世纪左右,儒家思想传入日本,据《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是百济的阿直岐和王仁,他们不仅带来了《论语》、《千字文》等儒家经典,还曾为当时的皇太子讲授儒家学说.平安时代末期,圣德太子高度重视儒学,编制了许多以儒学为基础的典籍,如“冠位十二阶”、“十七条宪法”等,基本上所用词汇和资料,都来自儒家典籍.7世纪开始,中日两国互派使者,打开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大门,来自中国的使者、留学生和僧人大量涌入日本.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化革新”,其指导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他们的制度建立都是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使日本社会全面发展,儒家思想也由初期传入进入到实际应用的阶段.13世纪,日本开始流行起宋学,以“明经训诂”为主的旧儒学逐渐的被以“义理”为主的新儒学取代,“新儒学”成为日本儒家思想的主流学说.德川幕府建立后,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被逐渐建立起来,而最适应这种思想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名分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由此形成.从近代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西方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代替了老旧的儒家思想,但日本文化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明治维新以前,“四书五经”基本上是日本学校的必交课程,日本知识界甚至以对“四书五经”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作为判断学者水平高低的标准.而且,日本社会也把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之道都吸收进来,等级森严的上下级体系在当今日本社会仍然保持着.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发展,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是相伴相随的,儒家思想更是做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日本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蔓延开来,其中就包括日本的企业文化.
2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2.1“以人为本”———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人”都被经营者作为企业的中心,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逐渐形成了.日本著名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把员工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认为“企业即人,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他自己的经营哲学就是:“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他还曾经说过:“松下先塑造人,后生产电器.”而有“国际经营者”之称的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说得更加直接明了:“使企业得到成功的,既不是什么理论,更不是什么计划,而是人!”索尼公司的口号则是“要让管理工作去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管理工作”.这些日本企业的管理思想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另外,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只要员工没有过错,就可以在公司里从入职一直工作到退休,而且薪酬和地位也会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得到提高.同时,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和对在职员工的再教育,企业会根据公司的盈利情况,让员工在公司内部或者外部、甚至去国外进行研修,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使其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人为本,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善于发挥和调动他人的积极性巧妙结合,这也是日本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奥秘.“以人为本”还有一个体现,那就是日本式的经营方法,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家族式经营方法.日本人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庭”,每个员工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都应该与自己的“家庭”荣辱与共.公司的社交性活动计划通常都排得满满的,表面上说自由参加,实际上是全员参加.公司还会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给全体员工提供福利:从家属补贴、交通费、职务补贴一直到公司住宅、宿舍、住房贷款、借贷的延期偿还、存款、健康保险等,无所不包.毫无疑问,在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下,大多数日本企业的员工都会因此认为,公司的经济稳定就等于自身的稳定,公司的经济发展就等于自身的发展,所以才会愿意为公司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公司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2.2“以和为贵”———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把“以和为贵”作为最高的社会价值原则,日本文化将他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把“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吸收进来,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将他作为基本准则,并且把它引入到企业文化中去.例如,松下公司的“和亲”、丰田汽车公司的“温情友爱”、三菱电机公司的“养和精神”等,这些都反映了“以和为贵”的思想“.和能生财”这一观点尤其在现代日本的企业管理中大行其道.在企业内部“,以和为贵”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人和”被广泛运用于员工与员工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即企业内部的团结.日本企业称为“株式会社”,他的意思就是说企业如同一个大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维持家庭内部的和谐、团结,从而来避免产生家庭内部矛盾.“以和为贵”在日本企业内部被相当重视,从而使企业员工内部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强烈的集团主义意识.松下幸之助认为,一加一等于二这是很显而易见的法则,但是在人与人的关系调节上,如果编组恰当,一加一的答案可能远远大于二.可如果搭配不合适,一加一很有可能等于零,甚至有可能都会出现负数.所以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是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和调整的一部分,即使发现并解决员工之间的矛盾,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团结的良好关系.最重要的是,“以和为贵”还能改善劳资关系,弱化雇佣与被雇佣意识,使整个企业呈现一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景象,为企业以致整个日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2.3“礼治、德治”———日本企业管理的圣经
礼治和德治思想是孔子治国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孔子认为,在治理国家上,行政和刑罚只能使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却不会使人有知耻之心,自觉不去做坏事,而用“礼治”来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德治”来教化人们,却能起到行政和刑罚起不到的作用.日本的企业经营者把“礼治”和“德治”思想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管理员工时更多的以用“礼”和“德”来教化、管理员工,尽量不采用严格的管束和处罚的手段,使他们自觉自愿地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尽职尽责的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因此,在招聘员工时,非常注重对员工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入职以后还要对其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教育,在日后的晋升和提拔时,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就是道德素养.另外,在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中,特别强调统治者的身教,即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日本的企业经营者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都要做员工的表率.而且在与员工交流时非常注意措辞,尽量避免给人留下高高在上的印象.例如著名的东芝公司董事长土光敏夫就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领导,他最崇尚的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主张言教不如身教.他经常深入员工之中,与员工谈心、聊天,认真倾听员工的声音,有时甚至会与员工一起举杯畅饮,把酒言欢,充满了人情味.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深深打动员工,使员工都乐意为公司效劳,极大调动了员工们的积极性.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更是日本企业经营者的行动指南和商务圣经,在我国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日本许多有名的企业家,如涩泽荣一、伊藤淳二、北尾吉孝等,都把《论语》作为自己为人处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南.尤其是被称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也被称为“儒家资本主义的代表”,他将《论语》作为第一经营哲学,并在自己的著作《论语与算盘》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当然,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并不是无条件地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批判性地继承,并将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部分发扬光大.在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共同构筑的“日本式经营”学说中,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思想的特征,并特别强调儒家思想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分析研究日本企业文化时,一定要先认真研读我国的儒家经典,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
作者:赵小平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许启贤.日本企业的思想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6(5).
〔2〕林智鑫.试论日本企业文化的儒学情结[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8).
〔3〕刘乃成.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与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02):77-80.
〔4〕官文娜.日本企业的信誉、员工忠诚与企业理念探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40-149.
- 上一篇:对节能减排的意见和建议
- 下一篇:影视艺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