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本文主要依托电子书包平台,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生物《开花和结果》内容为设计对象,设计电子书包有效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案例,以期为一线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创新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电子书包;教学设计;初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3-0042-04
《开花和结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的教学内容。本章讲述的是被子植物的一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节是本章的第三节,是在学生了解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的基础上,认识植物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七年级的学生感性认知能力强,对于生活中“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的现象司空见惯,并且对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具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初一学生对植株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认识上。因此,教师以“花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它的梦想”为教学主线,通过情景对白和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以此为基础,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利用实物观察、多媒体交互、IRS即时反馈功能等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观花赏花,进行审美和爱护植物的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识别花的基本结构;②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③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技能;②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②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③通过实物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概述花的基本结构及其重要部分,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②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探究等技能。
难点:①雌、雄蕊的主要功能,子房的结构与受精的过程;②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质疑、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采用“目标引领、自主探究、教师释疑、IRS即时反馈”的教学活动设计,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
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
本课采用网络多媒体环境实施教学,需要准备的学习资源与工具包括电子书包的实时监控系统、IRS系统、云端书柜、电子书包教学资料(PPT课件、练习题)、电子白板,同时为学生准备可供解剖观察的百合花、放大镜、刀片、镊子、解剖盘、白纸等。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视频让学生欣赏花开的美丽,让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继而产生观花、赏花的愿望。
教师引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令人爱不释手的花朵,它们美丽多姿,芳香四溢。那么,对于一个完整的植株来说,开花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花又是如何变为果实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课件展示课题“开花和结果”)。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是一朵桃花,它的梦想是有朝一日变成一个让人垂涎欲滴的桃子。那么,桃花是如何实现梦想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桃花的寻梦之旅。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踊跃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从而引出实现梦想是艰难的,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投影呈现实现梦想的“三步曲”:(1)开花、传粉;(2)花粉管的萌发和双受精;(3)形成果实和种子。
2. 合作探究:花的基本结构要探究桃花从盛开到凋谢,如何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形成桃子的过程,首先需要认识花的结构。
各种植物的花,虽然形态、大小 、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一致的,此处以百合花为例。电子书包发送“观察导学案”,四人一组,参照课本104页图3-21开展观察花的探究活动。
观察步骤:(1)取一朵花,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2)用镊子从外向内依次摘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仔细观察雄蕊和雌蕊的结构。(3)用镊子夹开一个花药,用放大镜观察花药里的花粉。(4)用刀片纵向剖开子房,用放大镜观察子房里的胚珠。在活动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活动。
观察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交流和分析,教师围绕花的基本结构,利用课件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最后,要求学生对照教材104页识记花的基本结构,IRS系统测评每位学生的掌握情况。
3. 一步曲——传粉组织学生表演话剧,由四位学生分别代表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阐述自己对植株繁衍后代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IRS系统从植物繁衍后代的角度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结构。教师根据反馈名单让选错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时释疑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这4个变态叶的主要作用。
教师引入:雌蕊产生的花粉是如何传到雄蕊上面去的呢?我们来探究桃花梦想的第一步:传粉。
观看推送到学生端的桃花传粉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传粉?(2)传粉的方式有哪些?(3)虫媒花和风媒花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达成共识,并用电子书包IRS系统抢答问题,最先抢到并答对的小组获得加分。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思考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区别。学生经探究分析得出结论:虫媒花颜色艳丽,气味芬芳,可产生花蜜;风媒花花粉轻而多,柱头分叉或成羽毛状。
教师总结并强调:被子植物的花能够借助各种媒介传粉,这与花的特点有关,也体现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4. 二步曲——受精
教师引入: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花儿迈开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接下来,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花粉会发生怎样的奇妙变化呢?
学生观看flash动画,教师讲解:胚珠里面有卵细胞,当花粉落在柱头上以后,受柱头粘液的刺激,花粉长出花粉管,花粉管是的通道,沿着花粉管到达子房,最终到达胚珠里面,跟卵细胞相遇,形成受精卵,这就是受精的过程。
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生理活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云端书柜推送课件到学生端,播放受精过程,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分步探究,进一步熟悉被子植物受精的过程,并向小组成员口头描述被子植物受精过程,使这一抽象的过程得到具体深化。
5. 三步曲——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师引入:受精作用完成后,花朵的各个部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呢?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从花到果实”的录像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受精完成后,花瓣、柱头、雄蕊都纷纷凋落,接下来子房开始发育、长大,最终发育成果实,这就是果实发育的过程。
教师出示一组果实和种子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回顾果实的结构,指出图中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
在学生学会区分果实和种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桃花的子房和桃的果实图片,并引导学生推测出子房的各部分的发育情况。教师发送画板题,让学生在平板电脑上用连线的形式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最后,播放子房发育成果实的PPT动画,对假设加以验证。
师生小结,将结论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观察思考、探索研究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 总结提升
学生跟随教师重温这节课的重点知识:①你明白了吗?花的主要结构;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②你会描述吗?传粉和受精的过程。③你认同了吗?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护花的好习惯。在整体感知开花和结果的过程中,领悟花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教师激励每位学生主动参与,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学习评价(用IRS系统出题)
利用 IRS系统直接将习题发送给学生端,学生根据题目作答并通过送出按钮将所选择结果发送至教师端。教师监控答题情况,即时纠错,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可对学生端的答题时间进行及时监测,对已作答人数和未作答人数进行统计。教师还能统计每个选项答题比例并查看每位学生的答题状况。
教学反思
推广电子书包是西安市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新举措。本节课是在智慧教室教学环境下实施的,教师充分利用电子书包以及电子白板的优势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目标引领、自主探究、教师释疑、IRS即时反馈的教学活动设计,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知、情、意相结合,达到教育的目的。
篇2
关键词:二维数字动画FLASH软件教学
Abstract: The two-dimensional digital animation is the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paperless animation on computer, whose main platform is FLASH software. Mentioned herein 2D digital animation teaching is actually the FLASH teaching software. As software teaching usually boring and the laking of interest, case teaching methodology is a important means to alleviate these two defects. In this paper, two-dimensional digital animation teaching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o explain the specific use of case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he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s of case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each chapter. Teaching by the case of the seven chapters, students will be familiar with the use of Flash software, and will use the FLASH software to make animation.
Key words: two-dimensional digital animation; FLASH; teaching software
中图分类号:TB85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二维动画是指在形式上采用平面的表现手法,在形象绘制上采用勾线填色的工艺制作的动画。二维动画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动画制作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更新。最早的动画制作方式是先把动画画在赛璐璐胶片上再拍摄的方法制作出来的。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动画的艺术面貌和观念有了极大的更新,出现了无纸动画这一新的动画制作方式。无纸动画相对传统动画而言,是指全程采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制作的动画——动画人员将原有的人物设计、原画、动画、背景设计、色指定、特效等全部转入电脑中来完成。而这种无纸动画则可称为二维数字动画。目前国内二维数字动画的发展趋势也日趋明朗,绝大多数公司和个人进行二维数字动画创作的软件是一款叫做FLASH的由美国Macromedia公司推出,之后于2005年被ADOBE公司收购的多媒体动画制作软件,它具有矢量绘图、文件容量小、易于网络传播及便于操作的特点,因此为绝大多数受众所接受。Flas的制作仅需要普通的个人电脑、Flash软件和其它几个相关软件,Flash软件相对其它动画软件容易掌握,硬件要求低,操作简单。功能较强,可以实现无纸动画。Flash集众多功能于一身,包括镜头和场景管理,原画和动画绘制,动检与上色,特效处理和音效处理,后期合成与输出等,每一项功能可能并不强大,但是可以保证制作出一定质量的动画片。另外造型设计和分镜头设计也可以在Flash中进行,这样可以更容易把握整个动画片的走向。简化动画制作难度。提高动画制作速度。一方面可以通过Flash的元件技术来实现,因为元件是可以重复利用的,这样一些动作或图形可以重复使用,如头部的转面,各个角度只需画出一个,在不同场景镜头里反复使用,这样即可提高动画制作速度又可防止走形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Flash所提供的运动、形状及引导线变形技术,使一些动画出电脑自动完成。可控强。Flas的制作过程容易控制,因为Flas都是通过电脑来完成的,只要把电脑联网就能方便地互相调用所需元件,导演随时监控动画进展,敲一下键盘就可直观地
看到动画效果,有了问题立刻解决。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二维数字动画教学主要指FLASH动画教学。
笔者对于二维数字动画的教学安排分为几大章节,每个章节都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当前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讲解,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软件教学的趣味性以及互动性。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即便是枯燥的软件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以下便分章节进行阐述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篇3
教学档案与教学管理是一种教学质量界面双向演化的互动过程。教学档案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具有形成的过程性与阶段性、构成的成套性、内容的专业性等特征。教学档案记录着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历史过程,字里行间蕴涵着高校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真实信息,可以多视角地映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全校师生的精神境界。它真实地反映学校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过程以及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的原貌。
二、高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档案的特点制约了档案数字化管理
高校走在信息化的前沿,但高校教学档案因其数量大、涉及面广,且具有连续性、周期性、专业性与通用性并存等特性,使其在信息化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高校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教学档案相对于人事、科研、基建、会计等档案,在高校一直未受到相应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其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尽管教学档案本身多数已经实现了电子化,但在对其进行搜集、整理过程中,档案的规范性、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等无法得到确认。这主要是因为教学档案分布广,它分散在学校各职能部门,如招生就业处保留了学生招生就业相关的档案,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学生成绩档案、奖惩记录又分别保留在教师、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三个地方。这种档案的管理模式使得档案的规范化、集约化管理受到挑战,信息化管理也无从下手。
(二)教学档案管理手段较落后
尽管各高校基本配备了性能良好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但是由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一些高校在教学档案管理方面还采用手工操作完成工作任务,以纸张和案卷为工具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和检索,在向相关部门上报档案材料时,需要准备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两种材料,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严重影响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而没有实现教学档案资源和档案管理过程数字化。有的即使建立了计算机检索系统,也只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抄写案卷目录,造成了档案管理软件功能利用单一,自动化水平较低。加上教学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普遍较低。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之后,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了解教学经验、内容、教学管理与质量等。但在实践中,教师利用教学档案次数很少,大部分老师依靠自身的经验进行教学,对利用教学档案进行教学创新的尝试较少,这也制约了教学档案的数字化进展。
三、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我认为可以从整合教学档案资源、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的软件建设着手,这样对于教学档案数字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才有基础,有了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数字化才有牢实的根基;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各类教学档案数据库,才能服务教学管理。
(一)整合教学档案资源
1、整合教学档案实体
整合教学档案实体,将分散在学校二级档案管理部门的教学档案按照保管期限进行整合,即永久和长期保存的教学档案全部纳入学校档案馆室,短期保存的教学档案留存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对数字化档案的整合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保证整合后教学档案资源的可用性和共享性。
2、整合教学档案人力资源,确保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稳定性
整合教学档案人力资源,尤其是各二级院系的兼职档案员,一般由教学秘书兼任,在确定教学秘书时,要责任心、使命感强,懂教学工作的人员,平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培养,学校要引入激励机制,定期考核确保其职称职务的晋升,这样才能在仕途上给其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才能提高兼职档案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院系教学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整合教学档案工作提供人力保证。
3、整合教学档案设备
在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和利用的各环节中,设备投入是必须的,设备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了档案工作效率和现代化建设程度,因此对教学档案管理设备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各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设备的配备水平不同,在整合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档案管理的需求,促进各院系教学档案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立规范和完善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教学档案建设目标,确定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职权范围,使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教学档案应采取集中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在学校实行二级管理制度,并建立档案管理领导小组,确实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及利用价值,把教学档案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定期抽查教学档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对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进行相互交流,促进教学档案工作的快速发展。
篇4
【关键词】信息化 教师专业发展 校企合作 校本研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容和新方向。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培养了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促进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形成。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职业教育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它的内涵涉及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等方面。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从构词方式角度有两种理解,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意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从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正体现这样两种思路和视角:一是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二是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应当说上述两种认识和思考过程密切相关,但却是和而不同的,是在一致的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牵涉不同的领域与概念范畴,甚至研究方法和逻辑也有所区别。因此本文探讨的是第二种视角,即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面向职业教育的,其任务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的发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劳动者,即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够在自身原有知识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创新的劳动者。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的教师肩负重要的责任,他们自己首先要成为信息能力的掌握者,在此前提下才能培养出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由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所含“信息化的法规政策和法规标准”属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范围,所以在具体职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不应包括信息政策和标准,仅包括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才培养及资源建设四方面。而网络设施建设属于学校层面,鉴于此,笔者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做出如下界定,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职业学校教师以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专业发展具有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共性,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内涵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将已经掌握了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渗透,而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运用是实现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主要任务。鉴于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笔者将数字资源建设引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校本研修两种专业发展模式。
(一)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职业学校立足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具体实际,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优势,运用现代教育设备和设施,将信息技术融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中,通过教学仿真软件、动态课程、虚拟工厂、校企课程认证等手段,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和实践,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环节的衔接,在师资培养、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起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企业为源头,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厂为主题,以资源建设为载体,最终谋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企合作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企业” “基于生产实际”和“在学校企业中进行”。它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1.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达成一定的协议,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一个具体的发展计划;企业组织有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对所需人才进行严密的规划,并为所需人才量身制作出他们应当具有的技术水平或管理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制作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仿真软件、教学网站、生产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形成教学软件(包),其中内容包括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企业在生产第一线的具体操作流程、企业在生产科技中的成果、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等,并及时向校企双方反馈,选拔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师作为培养和培训对象,增强实效性。
2.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
教师在企业提供的教学软件(包)等数字化资源的指导下,在校内通过网络掌握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新工艺、新技能、新方法以及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并可通过远程视频、录像来接收企业内部的新信息、新动态。教师通过对企业发送的教学软件(包)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到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流程、技术更新、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另外,教师有疑问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企业联系,请教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3.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
教师通过一定时间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在掌握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技术技能、生产一线的诸多实际问题之后,再结合自身理论知识,通过动态课程、虚拟工厂、在线辅导等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快速适应企业生产的员工。教师通过对教学软件(包)的学习,也能够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企业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尤其要充分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把握其实质;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并发现企业在某方面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和及时反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与技术改革中,进而达到校企双方互相依托、互相支持。
4.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企业方在线、电子邮件或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传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场景,与企业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和探讨,在充分渗入相关企业文化、企业专家在线点评及相关技术培训提升后,企业适时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作品做出评价和认证,并及时将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相应教学手段反馈给师生,做到“教学做合一”。另外,通过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将一批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才融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地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辅导,进一步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跟踪、了解企业发展信息、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掌握本专业最新技术,熟悉企业操作规范,摸清市场对人才规格培养要求等诸多内容,促进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专业领域不断拓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许多独特的教学方案,开发出一些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种合作必将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企业也可以通过整合中等职业学校的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为社会开展信息资源和远程培训服务。因此,对校企双方而言,这种合作是双赢的。
(二)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利用网络共享交互的特点,通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教学案例研究为核心,利用网络远程授课、在线辅导答疑、网上讨论、现场研讨、专家引领等方式把学习、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把中等职业学校办成开放的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反思、探索、研讨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专业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这就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地,以任课教师为主体,以教学案例为主题,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本研修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学校”“基于课堂教学”和“在学校中进行”。它主要有四个阶段:教学案例选题阶段、项目独立实施阶段、项目集体研讨阶段和总结成果阶段(如图3所示)。
1.教学案例选题阶段
校本研修首先就是选题的问题,我们最需要研究什么问题,我们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应该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的决定。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由教研(备课)组长组织相关理论的学习,通过网络征集、调查、讨论提出活动的主题,明确活动形式和任务,在研修活动前要对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充分而精心的准备。此阶段活动设计一般分为五个步骤:集中讨论、确定主题方向分期搜集、学习相关理论资料提出个性化主题集中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并制订方案。
2.项目独立实施阶段
在本阶段,教研组全体成员首先以独立探索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网络资源、开展网络讨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等,开展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自主化的符合企业实际特点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此阶段流程一般为: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自我反思。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每位教师要利用网页、博客、BBS、网络空间等手段轮流汇报自己研究实践的情况,汇聚众长形成教研(备课)组主题研究实践方案。
3.项目集体研讨阶段
教师以集体研讨的方式,就教研组形成的教学方案,通过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全体成员都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各自的观点,教研(备课)组长及时提炼和总结,达成共识。此阶段主要以组员独立实践反思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分三步走:首先,组员围绕主题独立或合作完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后,展开对比性课堂教学实践,并撰写出各自的课后反思;其次,集思广益,交流、讨论并确定一份能够体现教研组集体意图的共性研讨教案,并开发设计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其中一位组员公开执教(根据需要也可以让一人多次或多人次执教),所有组员集中进行现场观摩并进行课堂录像;最后,组员就集体教案的课前预设和课堂实际效果进行客观的、综合性的分析与整理,准备现场研讨交流,通过交流来,达成共识。
4.总结成果阶段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是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研修的四个核心要素,共同构成了校本研修的四位一体的关系。因此本阶段要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四种力量。教研组全体成员通过回顾参与主题研究的过程,就自己亲历主题研究的收获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积极修改教学案例及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组长在汇总组员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完成本教研组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主题研究报告、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网络资源库。此阶段的活动程序为回顾过程撰写论文交流评比总结成果。
在校本研修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交流的互动性,打破了“空间”“环境”“对象”的限制,促使教师、学生、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等多方合作参与,凸显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企业实践的校本研修特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走校本研修之路,构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选择。
三、对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又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途径,而专业发展模式能否在实践中落实,能否切实提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对其内在运行环境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此,仅就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谈一点思考。
(一)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从而对职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职校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因此,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迫在眉睫。
(二)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数字资源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职校教师要有开发、整合、管理、应用的能力,要求建构起区域内的网络教研平台和数字资源库的共享中心,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最大效益地发挥联动学校的各自优势,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三)改革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数字化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数字课外学习支持服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研究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将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数字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层面,校企合作和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正在突破以往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认识,它不仅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创新,而且也有利于职业学校将教育服务融入社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8):17-20.
[2]范如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3]杜玉霞.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77-80.
[4]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5]谢海波.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04-109.
[6]包砚侠.谈中职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技术,2013(2):38.
[7]徐圣龙.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74-75.
篇5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11-0082-03
随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日益推进,艺术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各院校已经自建了部分数字资源,但是内容分散,没有统一的组织结构,而且各个部门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所以,很有必要规划建设具有艺术特色的、共享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本文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对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做初步的探索。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1.总体目标
立足区域社会创意设计产业发展,通过校校联动、校企对接,在准确把握和认真分析企业设计流程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遵循“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社会”的原则,以工业设计应用为重点,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涵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交流、虚拟实训、企业信息、就业资讯及作品展示等,为设计教学和实践提供鲜活的设计形象元素和珍贵的创意资源,建设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行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需要的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开放式平台,创造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工业设计专业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库。
在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目标如下:
(1)整合区域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2)创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开发网络教学软件,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和多元网络化教学的平台。
(3)确定先进的艺术设计类资源库建设的结构和呈现形式。
(4)形成并完善资源库的共享共建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思路
(1)资源库建设要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联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而不单纯是学校文本教材、教案、试题的简单电子化。
(2)资源库建设要体现专业的顶层设计、先进技术、网络运行、开放管理、社会服务等多功能、多层次、多元化的建设格局。
(3)资源库建设采用双向的建设路线,既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又要开辟自下而上的资源应用建设的途径。
(4)资源库建设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引进他们的标准,采取“企业需求在前,学校开发在后;课程开发在前,资源建设在后;课程标准在前,课程设计在后,网络平台同步跟进”的建设思路。
(5)资源库建设要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基于实际工作场景、实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6)资源库建设要按照顶层设计、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利用信息科技手段,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整合、编辑和存储,并对资源库的知识结构、功能结构、内容质量、应用平台、服务模式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范标准,实施资源建设和网络平台同步跟进,形成一个系统化与规范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良性循环。
二、建设规划
从企业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的要求出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全面介入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标准制定。根据教学资源的内容、形式、标准、所需存储空间等特点,结合企业要求和区域经济特点,参考国内外职教经验,遵循通用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通过网络开发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一个集专业性、教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实效性和通用性的,符合区域性职业教育需求的适应教学、结构规范、接口开放、自我完善、集中管理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资源应用系统。
1.组建“校企一体化”合作的资源库开发团队
以上海汽车集团设计院等大型企业作为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企业,集聚行业、企业、高校的专门人才、专业教师、设计人员、电教专业人员,构成一个具有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项目开发团队,确定院校和合作企业资源库建设的负责人,完成方案策划、素材搜集、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互动编程、测试和制度管理等各个环节。以企业技术指导、企业标准解读、典型案例提供、设计制作过程视频制作、联合编写教材等方式,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与能力训练相配套的、能够更多地展示职业场景、显示真实操作的“产、学、教”融合的专业标准教学资源库。
2.提出资源库建设总体设计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明确资源库建设目标――进行整体系统设计――制订资源库建设方案――构建资源库平台层次(模块或专项区)――划分资源类型――制定资源库建设标准――搭建每个平台的二级栏目――合理设置素材资源子库――推广应用――评价反馈――完善更新”的建设思路,进行科学合理规划。针对资源库建设涉及到的诸多问题,如资源库设置哪些功能和相应的程序?如何确定资源库各版块的结构和具体内容?需要遵循的规则和标准有哪些?以及项目预算的编制等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途径,确保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3.明确资源库建设的定位与规格
专业资源库建设以学校为主题,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高职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设计思考能力、2D(2-dimensional space)沟通能力、3D(3-dimensional space)执行能力、模型塑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以支撑专业教学、服务自主学习、提供在线学习为建设目标,进行高起点建设、开放式运行与管理,力求资源库架构合理、内容准确、素材丰富、格式规范、更新及时,引领区域水平,体现行业企业、专业建设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实现资源共享与资源应用的有机结合。
4.确定资源库建设框架和层次目标
教学资源库将按照教学资源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两个部分同时进行建设。教学资源系统包括四大平台及其划分的十个专项区,网络管理系统由资源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和用户管理模块组成。通过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建设、课程标准的开发、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等途径,形成互促互补、动态循环、持续改进、强大而完善的教学资源库系统。
(1)建设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及教学单位的教学专业标准库(如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大纲);
(2)建设10门核心课程资源库(如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大纲、电子教案、项目/案例库、试题库、课程考核办法);
(3)建设以真实任务为基础的3D虚拟实训平台;
(4)建设专业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专业素材库;
(5)建设以能力测试和从业测试为子集的综合试题库;
(6)建设以完整项目和案例为单位的教学项目包和企业案例库;
(7)建设行业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8)搭建与院校、行业企业就业信息连接的就业与培训网络平台。
5.资源库构架
数字资源库框架图
资源层: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和各类资源库;
专业教学文件库:(教学指导性文件)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专业能力要素,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
专业公共信息库: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规范、行业现状、行业发展以及校企合作等相关信息。
网络课程库:以专业为单位的课程群,学院核心课程;
精品课程库:学院荣获国家级以及市级的精品课程;
多媒体课件库:能够实现课件的上传、下载、查询、管理(主要为视频课件,以实训为主的各类视频教材,体现艺术类,高职教育的特点)。
专业图片库:以专业为单位,包括各专业介绍,实验实训设备与场所,校外实训基地的图片,各类教学、实验、实习、培训等教学过程图片,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行业信息发展的图片――素材库。
教学案例库:各工作室的项目包,以及教师的教学案例。实现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应用。
虚拟实验室:确认首饰设计专业以及数码系是否有虚拟实验室;
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资源库:主要包括学院专业涉及到的各项职业技能鉴定的等级、考试要求、考试大纲、培训信息以及考试习题库。
应用层: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专业教学文件库――专业介绍;专业公共信息库――行业信息;精品课程库――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库――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库――课件资源;教学案例库――大师工作室;虚拟实验室资源库――虚拟实验室;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资源库――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专业图片库――图片素材库。
用户层:学校主页――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
资源库内容建设是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部分,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原则,实行整合已有资源与持续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建设具有艺术类专业特色的、共享的、开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验收报告[Z].2010.
[2]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2008年度总结报告[Z].2008.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 课程教学 信息技术
一、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在商贸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我国加入WTO后,许多高等院校也陆续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及相关课程。作为一个新兴的试点专业课程,它的产生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各高校都有加大了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和教学力度,在师资、教材、实验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辅助教学、电子化教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之所以被众多高校所重视,是因为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将成为全球未来的重要经济模式之一,电子商务专长的人才更有竞争实力,未来信息社会对这类人才有着潜在的巨大需求。
从国内现阶段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来看,已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高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综合类大学,这类院校侧重于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电子商务支持环境、电子商务的综合解决方案等技术,比较关注电子商务技术层面的知识领域和应用领域;另一类是财经类院校,这类院校侧重于电子贸易活动的流程与贸易活动过程,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和电子商务运行环境的培植,比较关注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流与物流在贸易活动中的综合管理和效益分析。两类院校在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和教学上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教学研究成果。
二、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在于其整合的现实状况、整合的难度,以及整合的途径等,电子商务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加深对整合概念的理解
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和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整合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某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2.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首先在于教师。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程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环境构建者等新型角色转移,因而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制约因素。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工具,也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一定意义上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水平,是整合所需要的最具有现实性的条件。
3.加强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同教学设施一样需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新的速度比传统教学设施要快得多,仅从网络的带宽发展速度就可见一斑。因此,信息技术环境只有紧随节拍,不断加强建设,用最先进的信息载体去传播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整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4.将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
限于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仍是主流,没有从整合的意义上去普遍使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往往成为教师讲授公开课或授课质量检查、评比的装饰。
三、电子商务教学的几点改进建议
1.电子商务教学应采取跨学科、综合集成、面向对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活动中,以创新为基点,坚决摆脱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此,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灌输与引导、讲授与讨论、教材与实验的关系。一方面要增加课程的知识量和知识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应用;另一方面要探索电子商务的其他教学形式。总之,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2.提高电子商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在教学中依靠校园网络平台,加大教学中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多媒体新技术的比重,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加快建设电子商务教学的专业虚拟实验室
电子商务虚拟教学系统的使用,将真实的应用环境搬到教室或实验室中。这种虚拟的教学环境可以消除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视角对立,对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开展网上讨论,提高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4.鼓励教师编写数字化的电子商务教学案例、实践指导书
教学案例和实验指导书是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缺乏电子商务案例教学的经验,二是缺乏电子商务的实际教学案例。为了推动教师编写数字化的教材、案例、实习指导书,学校应资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收集和撰写案例,并将正式出版的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视为同等教材或科研成果。
5.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计算机、工商管理、法学、贸易经济等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对自己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四、结束语
21世纪将是电子商务的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要求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改变知识结构,掌握电子商务新技能、新方法。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改革,以适应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中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婧.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J].内江科技,2011,(05) .
篇7
二、实践思路及过程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大大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的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挑战,如何及时应用科学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呢?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期间,便萌生了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专业博客和班级博客。很快,想法便付诸了行动,“数海泛花”和“四(4)班博客”相继诞生。
(一)个人博客简介
(A)、博主简介
博主,李xx,网名,枫叶(蓝天)。自毕业以来,一直在凤阳县实验小学执教数学。2007年4月获滁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7年9月被聘为县兼职教研员。于2006年通过人事部组织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2008年获得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结业证书。
(B)、博客建立背景
在教学上痴痴追梦的我,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学习期间,便萌生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博客的想法。当今社会正快速地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前进,作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博客,不失为有效快速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一条捷径。博客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既增长了知识,又拓宽了视野,从而丰富了自己的个人世界。博客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束缚,在与别人一起分享交流之际,也为自己的事业增添了一抹长青的色彩。基于此,我的“数海泛花”博客于2008年7月诞生了。时隔不久,我的班级博客也随之诞生!半年多来,班级博客给本班乃至整个年级的同学、家长、老师带来了许多的好处。对同学们而言,博客既是学习的天地,又是展示自我的舞台。而家长们也能通过博客,对自己的孩子、对整个班级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C)、博客版块简介
篇8
关键词: 法律基础课 案例教学 现状 改进措施
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从而重点培养学习者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学习者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重要教学形式。[1]其中,案例应该特指教学案例(简称案例),它是指为了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精制而成的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际情况的客观描述。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便于解释较为深奥难懂的法律概念、规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学原理及现行法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在未来工作实践中的综合能力。
一、高职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基础课的内容理论性和规范性强,对高职学生来说,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尽管许多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然而,实际上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并没充分发挥,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不尽如人意。
(一)对案例教学认识比较肤浅或存在误区。
有些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用举例来对学科的内容进行说明,或以案例练习作为讲授内容的补充、辅助手段。其实不然,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虽都要引用实例,却有很大不同。首先,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学任务都是借助案例来展开的,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处于次要的地位;其次,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举例则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最后,案例教学与举例说明的指导思想不同,案例教学重点在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既应该学到法律概念、法学原理和法律条文,更应该增长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说明一般是以说明问题为目的。对案例教学法的误认致使许多教师停滞不前却心态安然。
(二)对案例教学局限性认识不足,运用过多过滥。
尽管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法律概念、原理,并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高职法律基础教学几乎涉及各个部门法的内容,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专业法规、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时间是十分紧张的。因此,案例教学的组织不可能次数过多。事实上,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案例的学习不能代替理论、知识的学习,案例法也不能全面代替其他教学方法,高职法律基础教学不能也不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全面采用案例教学。
(三)选择实施案例教学的环节和内容不妥。
有些教师实施案例教学不能做到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对实施案例教学的环节和内容不加选择,在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或细枝末节部分实施案例教学,使案例教学提供的情境“孤岛化”,往往花费很多时间而学生受益不多。实施案例教学应依照范例教学理论的要求,对关键原理和关键概念实施案例教学,才能够起到以点带面和提纲挚领的作用,才能帮助学生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案例提供的情境应不仅涉及这一节的教学内容,而且存续于其他章节的教学内容,以有限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认识问题,避免主观思维的片面化。
(四)案例选用过于随意,质量不高。
讲授者对教学案例的组织和处理的随意性典型表现为案例事实简约化和人工化,缺乏典型性和关联性。究其原因,一方面,许多教师未受到过正规的案例方法的训练,总体素质不高,再好的案例,没有“高手”使用也是毫无意义的,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与案例教学相对应的案例库资源供应不足,质量低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开展;加之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是调查和选编案例,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时间、经费的投入,许多教师望而却步,找些过时或典型性不强的案例来凑数或干脆远离案例教学。
(五)引导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分析不够充分深入。
在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中,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而学生则显得过于被动。一方面,教学案例选取方面的不足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和主动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过于主动和分析方法的单一化、确定化及分析结论的定向化、确定化不仅消解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法,更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死记硬背、照搬知识,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考的案例教学方式,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讨论时常出现“冷场”,最后不得不以教师提供正确答案作为课堂教学成果而告终,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复存在。
二、高职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改进措施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但对于高职法律基础课而言,运用这一方法时受规定课时及教学对象的制约,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组织、综合分析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实施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重视案例教学法,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提倡、鼓励使用案例教学法,并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拨给相应的经费,组织专门人员,加大投入,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调动教师在增强实践的基础上,主动创造和学习新型的案例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参与案例编写,可在教学酬金及提职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所提倡的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素质。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当具备准备和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外,更应当具备丰富的法律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能力。备课任务量很大,讲课难度也很大,因此授课教师要迅速加强专业知识储备并常抓不懈,多学习案例教学法理论,多参与教学研讨、观摩、比赛等活动,及时总结自己案例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不断改进。学校也应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多参与司法实践,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等,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丰富实际教学的经验。
(三)正确确定实施案例教学的内容。
很显然,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会遇到教学内容的繁杂和教学学时短缺的矛盾。因此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地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并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施案例教学就必须做到“少而精”,其内容和环节必须依照关键程度和可能选用案例提供情境的存续程度合理确定,力争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实体法和相应的程序法可综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提供的情境不仅存于实体法教学内容之中,而且存续于诉讼法的教学内容之中,能帮助学生在教材的不同内容之间建立相互联系,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和基于案例推理的能力。
(四)合理选用教学案例,探索数字化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是否恰当对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要注意挑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离开教学内容,缺乏教学目的,讲授案例是没有意义的。其次,应针对学生思想实际、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实践中意义重大的问题和学生普遍关注而又认识模糊的问题选择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树立正确的观点。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改编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引起法学界或社会广泛关注并能将本课程及相关课程涉及的概念、制度、法理、法律规范有机联系起来的典型案例,既富含争议、有讨论价值,又不使学生感到是脱离实际的理论假设。同时要积极开展数字化案例教学的探索,运用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编写案例教学课件,使案例教学实现文字型案例向多媒体型案例、静态封闭的课堂讨论,向动态开放的课内外交流、课堂交流讨论,向电脑设计仿真、师生双向沟通,向团队多向沟通的转变,从而适应人才培养的数字化环境。
(五)切实引导学生课前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案例。
有效的案例教学,必须坚持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如果学生在课前不能熟悉案例的内容,不能进行独立的法律推理,不能对案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不能带着自己特有的认识和观点走进案例教学的课堂,就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的课前准备是案例教学开展的前提,教师在课前不仅要有目的地选择案例,而且要组织案例材料供学生阅读。课前阅读案例非常重要,可以节省课堂上较多的准备时间。如果没有预备的过程,学生在课堂讨论时往往就会不知所措,消极地等待答案,这也有违案例教学的初衷。这个过程,既能使学生熟悉案例的情境脉络,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和研究案例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为更好地实施课堂案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怀疑批判精神,使案例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优势。
(六)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有效组织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
学习是心理的积极动作,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教学过程的本质应该定位为交往,强调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承认教学是以客体为中心的师生之间交往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师生之间的知识、智慧、生命、意义的共享。[2]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契机,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促进学生进入最佳思考状态,让他们始终处于探讨、研究的案例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维、参与讨论,在思维和语言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得出案例所包含的法学概念、原理和法律原则、法律精神。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思考,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让学生有效地共享学习资源,并借鉴他人的观点,超越个人的局限。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能够举一反三、上下贯通,真正主宰课堂活动,掌握学生的思路,正确对待学生的看法,善于听取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给学生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当然课堂讨论与“讨论问题”的设计密切相关,一定意义上,“讨论问题”比案情还要重要,正是“讨论问题”将案情与教学内容联系了起来。“讨论问题”的设计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创造性工作,设计得好会大大增强案例的讨论价值,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讨论问题”应具有结论的非显而易见性、争议性、启发性、引导性和层次性。
(七)改变课程的考核机制。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法,其作用不是传授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因此不能把考核目的仅仅定位在寻找“正确答案”上,而应该是积极推动学生对法律原理、原则、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实行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有很多发表意见的机会,因此在学生的考核方面,应加强对平常表现的追踪及记录,注重平时成绩,把学生发言表现与卷面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成绩,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讨论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克服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搭便车”现象。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数字化实验;初中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59-2
数字化实验(DIS)是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重要基础。数字化实验室的设备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配套系统软件及配套教具等构成。它以真实实验为基础,通过各种传感器替代传统的仪表,通过数据采集器将采集到的实验数据送往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图线分析,借助计算机平台更直观地显示物理现象,更深刻地揭示物理规律。传感器是数字化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包括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声波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磁感应强度传感器等。它能够快速、高精度地适时采集物理实验中力热声光电等各种变化着的物理量数据。基于传感器的计算机实时数据采集和基于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的计算机建模和图像分析等技术是开展物理探究教学的两大技术支撑。
下面列举两个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DIS数字化系统的实验创新教学实例。
案例1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传统教学中,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利用滑动变阻器多次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别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电压值和对应的电流值,再在坐标系中描点作图,通过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但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既要设计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表格,又要完成定值电阻的电压、电流值的多次测量,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如果电压值取得太接近或者不是倍数关系,测出的数据不容易得出结论。因此,在实验前,很多教师往往会提醒学生使电压成整数倍变化,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确实容易发现规律、总结出结论,但是“探究”的意味就淡了许多,原本生动有趣的实验也变得枯燥乏味了。若非如此,学生就需要更多时间来进行更多次的实验,一节课的内容又很难完成。
应用DIS数字化系统就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为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将一个5 Ω和一个10 Ω的定值电阻串联进电路进行实验,用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代替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
2.将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分别接入数据采集器。
3.打开计算机,进入数字化信息系统软件,新建实验,设置电阻的电流-电压关系图线。
4.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测量多组电压和电流值。计算机根据得到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实时在界面上生成电流-电压关系图像,如图1所示。
⒌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
从图像中能明显地看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与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将电压、电流传感器引入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教学,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清楚地记录下电流随电压变化的曲线。使教学手段更多样,促进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使用数字传感器的好处一是时间短,通过设置,每隔0.1 s就会有一组电压电流数据对应的点描绘在坐标系中,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几秒钟)内就会有几十个点记录下来,同时生成I-U图像。二是数据多,结论更可靠。由于采集的数据较多,因此图像较为理想。
案例2 探究磁铁周围的磁场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1.将磁传感器接入数据采集器。
2.打开数字化信息系统软件,新建实验,设置磁场强度-时间图线,时间设置为1 min,时间间隔设为10 ms。
3.将磁传感器探头向下,在条形磁体表面从条形磁体的中间开始匀速地向一个磁极移动(如图3),再从一个磁极匀速向另一个磁极移动,如此往复,测出磁场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4.观察图像,总结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特点。
应用磁感应传感器可以使学生明显地观察到电磁铁周围磁场强弱的变化,使我们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变得显而易见。
由以上数字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看出传感器的介入提升了实验的效率图像的展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教师无需语言的赘述,通过理性的数学分析得出,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但数字化实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利于学生对传统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和正确使用。同时,数字化设备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处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再学习,必须接受新仪器、新手段,才能掌握好新的科技手段,并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篇10
【关键词】通用网络技术 信息化 案例库
目前,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兴起,案例教学逐渐引起职业教育界的关注。各职业院校大力提倡案例教学,一些敢于探索且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始引用企业真实的项目或自编案例用于实践教学中。对于网络技术专业而言,同类院校网络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虽然有部分课程已开始建设,但是总体来说,目前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库资源少。许多高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特别是能够适用于网络技术专业的项目案例少之又少。
(2)案例库建设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全面,质量不高。目前大部分的案例库的建设不是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建设,而是围绕课程来建设,并且项目案例只能是就案例而讨论案例,既空洞乏味又难以和学生的工作或今后的实践联系起来,缺乏对工作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从原始材料的选样可以说就已经偏离了专业核心技能的视角,因而也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
(3)案例库资源的推广不足。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案例资源的共享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案例的获取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另一方面,如何组织这些案例资源成为关键要点。目前大部分网络专业建设案例库的初衷都只是为了满足本专业学生案例教学的需要,因此覆盖面有限。
1 项目案例库建设的目的
基于以上的不足,进行通用网络技术专业信息化项目案例库的建设与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采用案例库中的项目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2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的特殊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学生将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采用案例库中的项目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3 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案例库应用到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让每一个学员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在案例库应用到教学中,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
1.4 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全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案例库中案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企业运作模式、项目运作流程及分工,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具体从事一项具体岗位的具体工作,完成项目具体任务,通过项目案例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学生对就业的预期更加切合实际,就业能力大大提高。
2 项目案例库建设内容
针对网络技术专业项目案例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项目化要求建立通用网络技术专业项目案例库专题学习平台,平台建设按通用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特点进行,围绕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企业项目的要求由浅入深,注重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结合校企业合作,建立一个整合网络技术专业优质资源和系统全面的专业学习平台,为学生网络技能认证(华三H3CNE、趋势科技TCSP、网页设计师等)提供保证。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2.1 建设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实训案例
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Windows网络架构》、《Linux网络架构》、《网络设备与互联》、《网络管理与安全》等课程,每门课程的项目实训案例包含实训项目需求、实训原理、实训预备知识、实训操作过程演示视频、实训成果形式等,可以在教学和实训前供学生和教师参考之用。
2.2 建设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技能考核综合案例
根据网络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对核心课程中的过程考核设计综合案例,要求学生根据项目的需求,进行任务分解、任务实施,最终形成实训成果,完成实训答辩等。
2.3 与企业合作建设网络技术专业真实项目案例
真实企业项目案例主要包括项目设计文档(可行性报告、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报告、详细设计报告、测试报告、使用说明书、项目实施阶段总结)、项目任务(模块)分解、项目模块原理、项目成果演示视频等),真实项目案例库主要用于校内定岗实习项目化实训和学生第二课堂学习之用。
2.4 建立一个整合网络技术专业优质资源和系统全面的专业学习平台
建成的实践教学案例库系统集专业教学资源及其开发、管理、应用、评价与职业技能训练和认证于一体,作为高职通用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中心。
3 总结
以网络技术核心课程的案例库建设为例,案例库建设面向未来专业发展,面向职业特点,提高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同时对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学也有借鉴的价值。案例库的建设围绕网络专业的核心内容,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跨越时空,只要有需要都可以来学习,更好、更方便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就业岗位的竞争力。建成的项目案例库系统集专业教学资源及其开发、管理、应用、评价与职业技能训练和认证于一体,作为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纳入学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库。
作者简介
邹贤芳(1983-),男,江西省石城县人,中级职称,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