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融合教学典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融合教学典型案例

篇1

关键词:肿瘤学;临床教学;教学方法;多元化

腫瘤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顽固性的疾病,近几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而肿瘤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如何提升肿瘤学临床教学实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多学科综合,案例分析指导,问题引导及互动探讨等,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才能让肿瘤学临床教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MDT教学法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肿瘤学涉及面广,且专业性强,更强调多学科的会诊探讨。这也契合肿瘤治疗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参与的治疗趋势。因此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必须引入多学科协作诊疗教学法(MDT教学法)。其倡导临床教学中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临床专科组成固定的工作组,多角度针对性且综合性探讨,实现各学科诊疗意见的汇总,从而得出最佳的诊疗方案。该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就是避免了教学中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其病情必然是综合的,因此单维度的肿瘤学科知识无法支撑临床治疗,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综合思考,分析患者的机体状况,明确病理类型,熟悉病理分期,多学科思考才能避免得出片面的临床分析结论,才能以患者为中心得出更全面的治疗护理方案。肿瘤学临床教学涉及的学科主要有肿瘤流行病学,肿瘤病因学,肿瘤病理学,肿瘤诊断学,肿瘤影像学,肿瘤内外科学,肿瘤放射治疗学[1]等,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安排多学科医生参与教学,提供临床分析指导,引入学术报告会,病例探讨会,学科答疑会等,让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多学科查资料,进行探索研究性学习。多学科协作诊疗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既可以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也给予学生多学科思维启迪,学生在多学科协作诊疗的临床体验中,能掌握更多的治疗方法,能更综合地分析问题,能团队配合相互指导,丰富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到团队参与治疗的重要性,这是本科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必经途径,也是提升其医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渠道。

2CBL教学法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CBL教学的关键是案例引导。弱化临床教学中的理论灌输,配合以生动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肿瘤学临床实践。其以案例为核心,更关注学生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培养。CBL案例教学法实现了临床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构建真实的情境诱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探讨,在案例的驱动下,学生肿瘤学临床学习与实践中保持较高的兴趣。而贯穿案例教学始终的是问题的层层剖析与深入思考,奠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案例教学中,教师给出具体的肿瘤病症案例,包括患者信息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学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患者。真实的病例弥补了教材理论讲解的局限,实现了知识点的完整串联,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也是系统学瘤学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习成果自我检测的过程,带动其完整临床思维的建构。肿瘤学临床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必须注重案例选取的典型性,案例典型才有教学探讨与教学指导意义。如以典型胃癌患者为例,教师提前将案例资料下发给学生,学生前期自主查阅资料,独立采集病史,检查化验,得出诊断结果及拟定治疗方案,教师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意见修改完善,补充调整。典型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通过典型案例实现肿瘤学知识点的串联。除了案例选取典型,更要确保案例真实,具有临床教学意义。切忌杜撰编造临床病例,切忌夸大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切忌忽略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避免对学生的误导。另一方面案例教学必须契合学生临床学习实际和肿瘤学教学要求。案例服从教学知识点,契合教学大纲,带有探讨性,引导性与教学指导性。让学生始终围绕案例思考,实现书本知识与案例分析的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3PBL教学法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肿瘤学临床教学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多学科协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外,较为常用的还有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其关键词是问题导向,以问题到导向驱动学生的临床实践探讨。其遵循设计问题到提出问题到解答问题到总结思考的教学流程,关注学生学习热情,创造学生临床学习的良性循环。问题导向实现肿瘤学临床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层层分解,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并启发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相关内容,进而解决问题,使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过程,其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互动性,通过这一过程掌握临床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共赢的理念。就肿瘤学临床教学来说,问题聚焦于特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基于诊疗问题界定,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的教学主线,解决传统臨床教学流于表面与形式的问题。问题驱动配合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而问题核心不变,使得学生的探讨始终服务于肿瘤学临床思考,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动手实操能力。问题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掌握一定的引导技巧。抛砖引玉而不是平铺直叙。选取常见及重要的肿瘤学临床问题,基于病例提出问题,把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与讨论,教师更多的是辅助者与观察者的角色,切忌在提出问题后立即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不仅打断学生的分析思路,也挫伤学生问题探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思考中配合团队合作,努力围绕问题探讨,从资料收集到思路梳理再到验证强化等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该做的是适时提供关键而有力的指导,防止学生思路的偏差。在学生探讨无法继续时,提供相应的资料或者线索,鼓励学生继续探讨下去。如讲解肿瘤治疗的最新指南,提供最新的文献资料等。

4Sandwich教学法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起源于德国的Sandwich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小组合作探讨教学模式。其往往与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综合使用。[3]该教学法侧重互动,探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探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探讨。小组探讨,组员代表汇报、教师点评、结论汇总等是该教学法的常见流程。互动式教学法旨在营造热烈的课堂探讨气氛,增强肿瘤学临床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也能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能自主创新思考,大胆发言,教学带有民主性色彩。如肿瘤学临床教学中,教师提出恶性肿瘤的知识点,学生在熟悉该知识点的情况下分组探讨,每组成员参与到该问题或者病例的讨论中,各抒己见,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记录者,有代表发言者,有组织者等,组内探讨出结果,教师组织各小组公布组内探讨结论,在班级内进行小组间的交叉探讨,这一过程是学生相互答疑指导与取长补短的过程,实现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由教师对各小组汇报的情况结合具体病例进行总结,从而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教师最后进行有效点评与总结,让学生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深入把握肿瘤学专业的病理知识,掌握临床实践技巧等。肿瘤学作为多学科知识整合的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信息更新速度快,特别是肿瘤研究文献成果的更新,学生依靠自身能力很难把握,而以小组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补充性探讨,可以实现不同角度的知识补充。

5EBM教学法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肿瘤学临床教学中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EBM教学法也不容小觑。其是询证医学教学法的英文简称。其强调遵循科学依据,具体到肿瘤学临床教学,就是以肿瘤学临床实践和医疗决策进行教学指导。当前本科生肿瘤学临床教学最主要的依据是文献资料,教师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引导学生查阅相应医学文献资料,作为循证的依据,做出最佳的临床决策。循证教学确保临床教学更匹配肿瘤学学科要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循证医学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临床教学优势也得到了验证。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任何的医疗行为都必须以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客观证据为参考,基于专家达成共识的证据制定科学的肿瘤临床诊疗规范,进而明确肿瘤诊疗措施。循证教学法应用时,教师可能会参考医生的个人临床经验,而其可信的前提是以循证医学的最佳证据为基础。在教学中,学生必须基于循证医学的思想,不可盲目信赖医生的个人经验。循证教学法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不如案例教学法、多学科协作教学法、问题导入教学法、小组互动教学法应用广泛,很多学生对循证不重视,甚至部分教师倾向于将个人经验作为循证参考,使得循证教学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与主观性。要想确保循证教学法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效果的正常发挥,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确保循证引导的准确性。

篇2

关键词:病理学;PBL;教学改革;CPC案例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26-02

病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桥梁学科,已被越来越多专业的学生学习。作为一门形态学科,病理学侧重于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阐明疾病的本质。在病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感觉病理学疾病病变复杂,理论抽象晦涩,很大程度上采取了死记硬背,不注重在实践中认识理解疾病病变所致。在医学迅猛发展、各学科相互交织的今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病理学实践教学的需要。现代案例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主导者,更注重教学的个体性、交流性、互动性,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互动教学模式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注意和运用[1]。我们尝试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病理学案例,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内容,进行互动教学;建立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并同时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融合基础与临床知识,构建病理学系统疾病学习模块

将传统病理学课程与相应基础、临床多学科有机渗透和融通,以疾病为中心整合教学内容、以新进展开拓医学视野、以临床问题带动医学知识综合应用,重组形成系统疾病模块课程以疾病为中心整合教学内容、以新进展开拓医学视野、以临床问题带动医学知识综合应用,重组形成系统疾病模块课程新课程体系以模块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模块教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线[2],我们编写了系列实验为中心的教程。

二、CPC案例式教学案例的建设

病理学案例教学法是指运用精心选择的案例,通过教师主动引导和学生积极自主学习,使学生系统理解病理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灵活运用病理学知识和逻辑思维方法的一种教学手段[3]。案例式教学的前提是必须拥有丰富的病例素材。我们结合我们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搜寻发掘素材。(1)通过教研室承担潍坊地区的法医鉴定任务收集典型病例,收集的病例资料齐全,利于分析。(2)利用病理科医生参加附属医院疑难病例分析会,搜集资料,这种病例都有治疗和分析的过程,便于学生的分析和提升学生的兴趣。(3)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从教材和辅助教材上选取典型的病理。通过多医学院定期开展远程临床病理讨论会和教师外出参加的病理讨论会积累了一定量的CPC病例。

三、案例式双语教学队伍建设

教研室在采用外语教学方面在学校具有很大的优势,教研室教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5在国外留学超过一年,所有教师参加国外留学生的授课。进一步促进病理学案例式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和学院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师资水平:(1)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给予教师外出实习和进修的机会,使他们接受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2)鼓励教师参加英语授课培训班和出国学习进修,提升外语沟通能力和学术竞争力。(3)充分利用各类国际医学研讨会,或聘任国内知名教授担任客座讲授,直接对学生进行英文授课。

四、基于PBL的CPC案例式双语教学课堂设计

(一)教学手段和方法

1.基于PBL的CPC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授课前PBL病例编撰小组集体备课,按照理论课的教学大纲要求,用双语编写包含有10个典型病例的主要症状,集思广益,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通过病案的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和有条理地分析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的能力。

2.教师采用英文版案例式多媒体课件,双语授课,以典型案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学习,对学生间进行讨论式讲解。以6~8人为一个小组,学生机会均等地参与每次的PBL教学,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结合案例主要病症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结合融会贯通。使学生在每一个教案的学习后,掌握了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3.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科学,在实验教学中建立了开放性实验室,引入动物实验,动物学实验强调疾病的连续性和机体的整体性,通过动物实验提高学生的对于疾病发生发展的认知能力、动手、独立思考、科学实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缩短学生在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时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些实验训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疾病的整体认识。

(二)案例式PBL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

1.在案例式PBL教学法应用在病理教学后,对建立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很好的帮助,案例式PBL教学打破了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教学为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活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想象,提高了教学质量,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4,5]。

2.医患关系是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医患纠纷双方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不能只看问题的一面。医生作为素质要求较高的一方,需要抓好素质文化培养,首先从提高医生素质来减少或杜绝医生可能犯的错误。基于PBL的案例式教学融合了人文教学和医学伦理内容,医学教学中这二者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可以更好地理会和实践常见医疗投诉的接待与沟通方法,将临床医学知识与患者心理需求有机结合,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和住院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6]。

五、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为评估实施模块教学后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水平的情况,我们在全校对接受两种模式教学的学生进行综合考试、发放无记名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授课方法、案例内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内容安排、对互动教学课的印象等方面。新模式技能考试平均成绩比旧模式平均高,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问卷调查显示80%学生认为新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的理论,学习主动性较强,提高了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1]。

基于PBL的应用型CPC案例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的提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延伸之课外知识和相关知识。案例式教学让学生学习掌握病理学基础知识,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培养了英语学习兴趣,更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综合分析、语言表达、独立工作等能力都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基于PBL的病理学CPC案例式教学改革提高了医学专业教学质量,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和教学目标,该教学改革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棉华.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适应现代医学科学观的新型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7):30-32.

[2]高云,梁尚栋.结合案例知识的生理学互动教学应用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243-245.

[3]郑少燕,苏敏,田东萍,刘淑慧.病理学CPC案例式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310-313.

[4]王玉成,徐敏,单叔煤.案例式PBL教学法在影像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7(3):614.

[5]卜晓东,陈平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3):128-129.

[6]唐加步,陈小毅,姚运红,胡新荣.在病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5):789-790.

篇3

关键词:历史;美术;跨学科;美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71号)第八条提出,要“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提倡美育与各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尤其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强调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科书较之前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人教版教材、岳麓版教材还是人民版教材,都增加了大量的图像资料。这些图像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信息,有待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挖掘和采集。作为美术教师,笔者在此谈谈历史与美术跨学科教学的问题,希望有助于历史教师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学的美育功能。

一、历史教学中美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行历史教科书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图像资料。据统计,大象版历史教材中图像资料最多,约880种;其次是岳麓版,达520余种;图片最少的人民版教材中也近450种。显然,历史教材中的图像资料是相当丰富的。这些图像资料包括文物、古迹的图片以及大量的美术图片。无论是文物、古迹图片,还是反映美术史的图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历史的发展,都记载了历史,直观地再现了历史,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从历史教育和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些图像资料对文字内容起到补充、阐释的作用,印证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因此,历史教师正确地阐释和解读美术图片类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而有效开发和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挂图、插图等教学资源,地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如,在讲授苏联卫国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创作的大量战时美术作品。苏联美术家在卫国战争中,为配合苏联抗战的需要,创作了大量的战时美术作品,这些美术作品真实、直观地再现了苏联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光辉形象和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总之,图片类教学资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染力。美术图片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丰富情感,提高精神素质,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

二、历史学科内容与美术学科内容的衔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同学科的特点与课程标准决定了学科教学中侧重点的不同。历史学科中涉及美术的内容注重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对美术的影响。历史与美术的跨学科教学,重在把两门学科间有逻辑和自然联系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调整或融合,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合理的系统结构,发挥综合教学的整体功能,通过两门学科间内容的延伸、渗透与融合,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下的教学案例正是在历史教学中围绕历史与美术学科知识点的衔接而进行的教学尝试。历史与美术学科内容衔接的跨学科教学案例一:江苏省大港中学的束鹏芳老师,在给高二学生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课时,依据高中历史课标要求——“了解”浪漫主义文艺的代表性成就、“认识”或“理解”其时代性,把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文艺史分成文学、音乐和绘画三个板块,聚焦“浪漫情怀”的主题,使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感受和理解浪漫主义。教学环节的学习行为3:欣赏名作,指出作品名称、作者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教师出示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和《梅杜萨之筏》,请学生观察后描述对画面的感受。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互动得出: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发出浪漫主义绘画的宣言,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将浪漫主义绘画推向高峰。教学环节的学习行为5:提问“19世纪上半期的这些文艺作品显露出什么特点”。幻灯片对比展示:19世纪中期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画面淳朴亲切、色彩沉静,像照片般写实与真切,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自由引导人民》通过浪漫主义手法的表现,展现出激越的情绪、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理想的渴望。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束鹏芳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美术作品的同时,渗透着理解和揭示美术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通过比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幅代表作,提出对浪漫主义文艺的理解需要从作品的主题内容、人性诉求、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这堂课在历史教学的文化情境中既欣赏了美术作品,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历史与美术学科内容衔接的跨学科教学案例二:在北京版历史教科书《文艺复兴》一课中,师生可以根据文艺复兴的时代特性研究“文艺复兴三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的郝志红老师在给初二学生讲授《文艺复兴》时,先按照时间顺序欣赏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美术作品,中世纪宗教题材绘画作品中的圣母像,14至16世纪美术作品中的圣母形象,让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圣母像,发现美术表现的变化,接着提问三个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中哪个时期的作品最能体现人的生命活力。在互动式教学之后,教师提出在14至16世纪,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光辉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得以再生,引出“文艺复兴”的概念,并提出这一时期美术作品在题材、内容和技巧方面的创新,提出创造性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无论是西方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印象派的创作方法,还是我国宋元时期文人画的发展,都印证了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对美术家及其创作的影响。以上两位教师的历史教学,用历史学科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美术作品诞生的来龙去脉和美术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用美术与历史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三、历史教师美术素养与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从课标中可以解读到的是历史教学需要创设艺术的氛围与情境,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然而,现实的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偏重文字部分的讲授,忽视了对美术作品的介绍与解读,加之教材中涉及美术作品的教学图片较少,使学生难以把握美术作品的风格,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进而受到影响。部分教师由于缺乏美术素养,教学方法单一,仅限于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简单讲解,难以使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认识历史。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美术的辉煌》一课,内容涉及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主要的艺术流派。教科书较为简略地介绍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的诞生及其特点,列举了大卫的《马拉之死》、安格尔的《泉》等几幅美术作品,而对于作品艺术手法的阐释过于简略。因此,笔者建议历史教师在讲授中外美术史的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美术学科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紧扣历史课标和教科书,搜集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插图,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配合必要的文字说明进行教学。同时,对于美术史中的各个历史时期某一流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及其作品,教师需要从画家的生平、创作风格、艺术语言的运用、时代审美观念等方面适度讲解,使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认识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上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的美术素养与综合能力,提高读图、识图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历史教学生动有趣。

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某医学院2003级〜2006级临床本科学生820 人及医疗系学生813人为研究对象,在儿科学教学中分别应用案例引入式多媒体课件教学及传统教学。所有授 课教师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

1.2 研究方法 

    1.2.1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科为中心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法,老师按 预先准备的教学程序,有步骤地将原理、结论等讲授给 学生,以达到教学目的。

1.2.2案例引入式多媒体教学方法

    1)标准案例的形成采用案例教学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与案例的选择有 很大关系。做好案例教学创新设计,是确保案例教学质 量的关键。因此在案例选择时注意了以下问题:①案 例的选择严格谨慎。插入案例是根据需要,故要按照教 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所要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有针对 性地选择典型案例,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 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②所选的案例形式要简单、 内容丰富,案例的编写要简明扼要、紧扣课堂目标及知 识点,同时根据教学目标适当的应用专业术语进行形象 地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③案例的选择和编与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 的兴趣,同时要有一定的难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恰当的病例,再有教师的启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学习的重点。多媒体教学技术目前 已是教师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把精品课程的多媒 体课件与临床案例有机融合,构建了形象生动、图文并 茂的新型教学课件。

2) 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根据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重点以及该堂课的难点 提出要求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把握学习重点和方向。

3) 课堂讨论每个病例中设计若干知识点,分别引出关于病因、 病理、诊断及治疗的讨论。讨论形式为问答及代表发言 等形式。讨论过程中为了确保每一项教学内容能顺利达 到教学目标,教师要负责控制课程的进度。教学重点在 于引导学生归纳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治思路等帮助 学生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识别并能归纳总结典型的临 床特征,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临床思维。

4) 教师点评由教师对讨论的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分析,广泛 联系相关学科知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 构架。

1.3效果评价采用自填式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课 堂内容及学习效果的评价及对授课教师满意程度的评 价,问卷在课后发放并当场回收。

1.3.2考试成绩包括期末理论考试(占期末理论成绩的85%)及病案 分析(占期末理论成绩的15%)成绩,考试进行统一命题 及阅卷。

1.3.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2.0软件包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 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X2检验或t检验。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不记名调查表1633份,全部回收,结果见表 1。案例引入式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堂内 容、学习效果的评价均优于传统教学方法(P<0.01)。在 以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学生中,550 (67. 7%)人对授课教 师比较满意,在以案例引入式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的学 生中,804(98.0%)人对授课教师比较满意。案例引入式 多媒体教学方法学生对授课教师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教 学方法(P<0.01)。

2.2 期末考试成绩以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为 74. 2±10.8分;以案例引入式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的学 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为88. 4±12.2分,明显高于以传统 教学方法的学生成绩(PA<0.01)。

3讨论

   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医学教育,已经从“讲 授式”向“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和‘‘以案例为中心(Case. Based Learning, CBL) ”的启 发式、讨论式发展[3]。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 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和完善, 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法正逐 步应用于医学院校的各专业的教学实践,是顺应教学内 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5]。

依照现行儿科学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的要求,精心搜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 编写成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了解案例的数据、事 实细节,并熟悉相关的材料,进行案例-多媒体课件模式 的融合。针对每一个具体教学单元’确保把大纲要求的重 点内容和最适宜改革的课程教给学生’投入多元化的教学 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首次接受的知识不再 艰涩枯燥。而为了确保每一项教学内容能顺利达到教学目 标,课前鼓励学生追本溯源、融会贯通,在学习中有效地 串联相应的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及药理等基础知识。 课程进行中首先给出教学案例和问题启发,课堂阐述重点 内容并引导归纳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治思路等,帮助 学生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识别并能归纳总结典型的临床 特征,培养系统的临床思维,同时把学习的时间主动权交 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课中及课后都能积极的发现、提 出并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融会贯通的学习。

篇5

1.1师资队伍

科学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要实施科学教育,需要有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和总统科学与技术顾问委员会的报告中也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他们建议联邦政府在培训、招聘和入职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以在下一个10年招聘、培训10万名优秀科学教师,并创建科学精通教师团队(STEMMasterTeachersCorps),给予位居全国前5%的科学教师以更多的工资补贴、额外的项目资助,让他们不断反思、研究、改进教学策略。2011年,奥巴马总统在国情咨文(theStateoftheUnion)中提出改进数学和科学教学,在下一个10年招聘10万名新科学教师[1]。据文献[6]报道,我国科学教育状况在华东和西南地区相对较好。文中提到肖文军曾经对河南省170多所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状况做过抽样调查,发现大多数科学教师是“老、弱、病、残”,96.5%的科学教师没有本科学历,多数是兼职教师,偏远地区则基本是兼职教师。文献[6]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有62所高校有资格开设本科学历的科学教育专业,但是仅有44所学校正常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其余18所学校因为生源不足或就业前景暗淡而选择放弃。至于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科学教师更是屈指可数。而文献[7-8]的数据表明:美国有约90所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36所大学招收科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25所大学招收科学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专职科学教师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江苏而言,科学教育师资的身份认定是制约一些教师不愿意成为专职科学教师的重要原因。《江苏省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通知》(苏职称〔2013〕4号)所附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第6章第31条指出“中小学教师专业资格评审的学科为:语文、数学、外语……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9]。其中没有列出“科学”学科。

1.2教学理念和方法

首都师范大学的丁邦平老师对中美两国的科学教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比较[10],他认为,中美两国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不同,美国更注重综合教学,而中国则比较注重分科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注重归纳推理,强调学生主动学习[11],中国则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论和书本知识,注重演绎推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1.3周课时数

笔者所在的师范学院重点培养小学教师,因此本文着重就中美两国的小学科学教育情况进行简要的介绍。文献[12]表明:我国大多数小学的科学课为每周2课时(少数3课时),和语文、数学、英语3门主课相比,属于“副科”。反观美国,2005年出台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课成为美国小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美国小学共设有8门课程,分别是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健康卫生、艺术、音乐、体育)。各州情况有所不同,每周5课时到9课时不等。由于教师的素质高,科学课程也成为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2“五结合全科学教育”模式

为了更好地发展小学科学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出台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并将科学列入中小学教师专业资格评审的学科当中,把科学教师置于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同等的地位。在师资培养方面,可以将小学科学教育纳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培养体系。目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丹阳师范学院已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方向)的师范生。培养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有特色,而且还要在教育模式上有特色,为此,笔者提出“五结合全科学教育”模式。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有一个中心思想,即“五行”必须达到某种平衡,事物才能顺利发展。某一要素过强或过弱都会让整体出现不平衡现象,事物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与此相似,科学教育中也应该贯彻“和谐、协调、平衡”的原则,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和谐、协调地发展。人文科学的内容很多,不可能在自然科学课中把所有的人文科学知识都融合进去,必须抓住重点和关键。笔者以为,对于科学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哲学和美学。“哲学是批判之学问,方法之源泉,理想之动力,道德之标杆。”而“美学则是和谐之学问,直觉之源泉,灵感之摇篮,统一之动力”。美学的核心是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开展工作),物与物之间的和谐(自然规律就是物体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一种表现),人与物之间的和谐(目前特别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是人与物和谐的表现)。美学艺术强调整体思维和形象思维,所以美学思维能提高人的直觉思维能力。此外,欣赏美好事物或艺术也有助于获得灵感,有利于创新。美学的终极目标是统一,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是美的最高境界。而统一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上非常重要。当然,科学教育的主体是自然科学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和各种科学实践能力(如观察、实验和制作等能力)。此外,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外语知识是解决问题、进行人际交流必不可缺少的工具。而数学,作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学科,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上面的分析,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五结合全科学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有5个方面、3个层次,包括在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外语、计算机和数学知识),科学教师必须重点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相应的实践能力(观察、实验、制作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人文科学知识(主要是哲学和美学知识以及批判精神与美学鉴赏能力等)。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实践能力和科学知识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强调批判精神。

3实施“五结合全科学教育”的具体措施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因素之一。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从理论上探讨过这一问题了,笔者只是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以供读者参考。

3.1点面结合,融合人文知识

所谓点,即在各门自然科学学科中渗透人文科学知识,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在数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在物理学科中渗透自然美、秩序美、和谐美的美学思想和哲学的批判精神。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生物教学和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等。所谓面,即在《现代科技概论》中介绍最新的科技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3.2内外结合,增强实践能力

每位教师都知道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少,条件有限,很难兼顾到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并举,很难长期坚持自主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为了弥补课时的不足和学生动手能力的欠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丹阳师范学院每周安排4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外搞一些小制作,效果很好。“课内打基础,课外强能力,校内增知识,校外扩视野”可以较好地解决由于课时不足所带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的实验员或科技辅导员,这样效果会更好),也能较好地贯彻“教学做”合一或“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3.3书网结合,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时代,书本知识仅仅是知识海洋中的一小滴,网络上的知识和信息远比书本丰富得多。但是,物极必反,太多的信息扑面而来,有时候会使学生迷失方向,无所适从。因此如何甄别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做好示范,教会学生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教会学生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比如在写毕业论文时,参考文献太多,学生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学情确定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或课题,然后,寻找、遴选相关文献。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选题、研究情况作具体的指导。

3.4案例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笔者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典型案例胜过100遍空洞的说教”。哈佛商学院首创的“案例教学法”非常管用,笔者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13-14]。如植树问题,即6棵树种7排,7棵树种6排,如何种?再如功率问题,即P=FV中,P一定,F与V成反比是否正确?再如,学生很喜欢玩的吹气球实验(连通气球)也是一个典型案例。大多数人认为,两个大小不同气球连通后,只有“大的更大、小的更小”才是唯一正确的结论,网上还有人提出了用“肥皂泡模型”(即把气球和肥皂泡类比)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笔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结果发现,两个大小不同的气球连通时会出现3种现象:大的更大,小的更小;大的和小的直径都不变;大的变小,小的变大。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上网查阅资料,学生明白了这是由于构成气球膜的橡胶具有特殊的应力-应变特性所致(开始时应力变化很快,后来变化较慢,再后来又变快)。通过典型案例,学生从身边的小问题中知道了如何提高自己的批判精神、勇气、胆略以及创新能力。

3.5实战训练,提高教学能力

目前部分师范院校五年一贯制大专班“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五年级时有专门的“小学科学教育与研究”课程。除了教授学生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之外,笔者认为,还要让学生多看教学名师的上课实录,在平时,多进行一些备课、上课、说课的训练和比赛,鼓励学生直接到小学上公开课,并以此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样,可以迫使学生重视实际的教学能力,通过努力提高教学水平。除了上面所述的5种措施之外,还可以借鉴英国大学的导师制(少数优秀学生可以和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清华大学的培训制(聘请校外一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担任实验或制作的辅导员)以及众多高校实施的校企合作(对于师范院校而言是和中小学合作)、顶岗实习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6综合评价,改革考核方式

篇6

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确定了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交叉科学为理论支持,以环境工程为实践手段的知识架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三大模块:环境问题、环境学基本原理和环境调控。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探索性和协作性学习,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教学与实习结合。环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的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把书本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固定安排3个学时的野外考察。配合课程设置中的生态恢复内容,安排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并考察河口海岸生态环境,在现场有专业人员讲解,学生在考察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研究,增强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加深了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认识。

2.讲授与讨论结合。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途径获得知识,作为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我们的课堂讲授以教师提供知识要点及经典案例为主,并围绕关键问题启发学生自由讨论。在讲授“空气污染指数”概念时,我们在课堂展示上课当天的全国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具有典型污染特征的城市外,还将学生的家乡以及厦门,漳州等就学城市包含在内,并根据当天的实时污染指标指导学生计算API指数。学生反应积极,主动讨论家乡的污染水平及特征污染物并与其他城市比较,在讨论过程中对我国目前大气污染的整体情况增进了了解,也明确了我国当前污染治理的主要目标。

3、教师组织与学生策划结合。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环境问题,安排学生做课堂专题演讲。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查阅文献与资料,并形成演讲材料。汇报时,小组成员在讲台上共同完成演示、讲解并接受提问。每个学生都有一次演讲机会。学生很欢迎这种教学模式。我们还会安排一次开放性的实践作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自行策划,并完成实践调查。

三、教学手段的选择

我们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并引入Flash短片,电脑动漫,环保电影,采访录像,实物演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水污染”章节时,通过观看日本水俣病的采访短片,学生深刻体会到水体污染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坚定了保护水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决心。

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广告教育;开放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23-01

一、广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广告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实践目标与内容过于宽泛、空洞;许多广告实践项目是由教师凭空编导,教学内容与广告活动实践存在差距;教学方法不够生动活泼,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了经典的广告理论、方法,却缺乏运用这些理论方法的机会和能力,造成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相对封闭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与快速发展的行业环境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常常导致学生所学非所用,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 在行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弱。这些矛盾在面临数字时代的冲击时显得尤为突出。

二、改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方式

(一)提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专业实践能力

关于广告教育课内实践教学模式,大多为案例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引进较新的真实案例,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 展开开放式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提出策划、设计方案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然后与真实广告创作和实际效果对比,找出差距和优势,改进不足,逐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

(二)加强专业工作室建设,以此推动实践教学

成立配套的实践教学工作室能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系与衔接,在相关广告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项目或在专业工作室模拟公司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更接近真实的行业环境,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求知欲,使学生在现实与理论的互动中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团队作用,共同完成项目课题

加强广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还能从队伍建设入手,高校可以聘请行业精英作为客座教授,开设阶段性课程或综合性项目实践课程,引进一些结合数字媒体的真实项目及科研课题,以学生团队为中心,由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并指导学生团队共同完成项目课题。

(四)开展广告主题讲座,拓展专业视野,达到自我完善

使广告教育了解广告行业变化的方式多种多样,最直接的就是开展主题讲座。通过以反映广告学科前沿的专题讲座,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互动,把广告行业最前沿的理念、知识和技术传达给学生,及时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同时还能丰富校园文化。

(五)专业实习与企业直接挂钩,走产、学、研道路

高校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通过企业开设学生实践渠道,定期安排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例如广告设计、广告运作、广告营销等,使学生深入广告行业市场;或者实习基地的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把参与比稿、投标、广告创作等部分任务布置给学生,内部评比择优推荐给广告主、广告公司,及时反馈学生的实践成果,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将所学的广告理论应用于真实的广告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类的活动,培训和考核学生,为企业自身储备人才。

(六)参与社会广告比赛,展示广告成果,提高学生竞争意识

在广告教育实践环节中,高校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广告大赛,在竞赛奖励的基础上,设置院校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专业领域内前瞻性研究,促进学生与广告行业的交流。

(七)建立资源共享网络,加强学术交流

为了保证广告教育紧跟时代步伐,高校与高校之间可以建设网络共享式的实践教学资源库,共享案例资源、教师资源、实习基地资源等。目前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存在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或者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探索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加强各高校之间的合作具有实际意义。

数字媒体时代是一个高科技融合时代,广告实践教学体系应主动接受新思想完善自我,充分认识到模式更新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全面整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数字媒体时代广告教育的必然选择。通过建设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保证中国广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上是抛砖引玉,希望广大教师探索可行之路,不断改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我国广告教育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英语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88-01

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完整的结合。其中德育是摆在素质教育中的首位,由此可知德育的重要性。

一 为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课堂教学是知与情并重的载体,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教育要求下学会知识并且掌握运用知识的技能。“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教书”“育人”两者同等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教师的失职。小学英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英语课堂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英语文化的感染和德育的培养可以紧密结合,“施德于教”。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英语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育人的目的。

二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离不开德育,课堂离不开德育,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做到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

2.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在这种有竞争、有合作的形式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努力地展现自己,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溢于言表。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不能影响教学,要灵活处理,也要保留一定空间制造悬念让学生去思考。每一节英语课给学生布置一个难度适当的任务,并在任务设计中巧妙地和德育渗透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操练、巩固、连贯和提高,既使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加强,又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交流,习惯得到培养,道德品质受到影响,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3.教师要以自身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师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和实施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教师应及时捕捉、提炼、整理学生身边的德育案例,为课堂德育教学增加真实性和感染力。

优秀的德育案例教育是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针对目前小学德育工作中目标过高, 德育教学事例缺少感染力, 学生缺少真实体验的现状, 我们应在生活中多搜集整理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 构成“德育案例”作为教育学生的典型材料,引导教师围绕德育目标进行教学。各种途径搜集的德育案例既真实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针对意义, 为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建立了一个贴近生活、真实丰富的德育案例资源库,为课堂德育教学增加真实性和感染力。

5.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进行德育。

篇9

应用型二本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录取批次放在第二批的大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二本院校主要区别与综合性、研究性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所以说应用型二本院校应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逐步降低传统课堂讲授法在教学中的比重。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步骤。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学科,公共管理类课程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经济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公共组织,运用公共权力,整合社会资源,为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活动的总称。所以说公共管理是基于公共管理实践和管理经验所形成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公共管理学科试图通过公共管理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尤其是对公共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找到公共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来解决公共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公共管理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只局限于知识传授、理论讲解“满堂灌”现象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以及理论脱离实际和缺乏科学的情景性、实战性、现场性等,不能胜任公共管理教学。公共管理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和能力提升的“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性分析,可以看出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应该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逐步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专题讨论法等。

二、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法实施方法与步骤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较为简单易行且实用的培训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1910 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使用案例教学法。20世纪 20年代初,哈佛大学商学院对案例教学的成功运用和实施,使其成为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学方法、走向成功的教学模式。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教学活动中,大力推广案例教学,60%的课程都用到了案例教学法,学生在两年时间里能学习 100——140个案例。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案例的展示,组织学生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学习案例,通过分组讨论,总结等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说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打比方,案例教学不是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不是做游戏、不是讲故事。在公共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运用实际的例子、案例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公共管理的相关概念、原理。在这个层次上运用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案例材料加深同学们对公共管理概念、原理的理解。例如:(1)讲述什么是“协调”概念的举例(2)讲述什么是公共政策的举例(3)讲述什么是政策过程的举例。在这个层次上使用案例教学,不需要召开讨论或互动,不要交流。但是要求老师讲述的案例必须与公共管理的概念、原理相一致;老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素材,而且能够将实践素材与所讲述的概念、原理有机融合。第二个层次是理论运用的层次,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层次上运用案例教学。在这个层次上的案例教学,就需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需要模拟场景和区分角色,需要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个层次上进行案例教学的步骤是:案例选择与明确教学目标、预习分发和熟悉案例材料、分组和动员、小组讨论、讨论汇报、小结。因此在这个层次上的案例教学需要时间长、耗费时间多、不一定是全员参与,还有大量的观摩者、案例具有模糊性,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会产生一定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安排问题,参与案例讨论者与观摩者——上课人数多于所需案例讨论参与者的关系问题。

三、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用型二本院校的教学中,讲授法教学占很大比重,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很少,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但案例教学主要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公共管理问题,所以说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案例讨论中,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热情,提出关于案例问题的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解决对策。所以说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创造力。

(二)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公共管理中的实际案例,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分组动员、小组讨论,讨论汇报、小结等环节,主要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对知识的体会。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公共管理的模拟情境,训练学生能够在课堂短时间的学习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靠批评性思维技巧和能力来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说案例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而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理论传授是不能实现的,而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公共管理实例,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分析和案例中设置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学习了如何应用公用管理的原理解决案例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即如何通过组织、沟通、协调、激励来完成管理的目标,如何配置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调动组织员工的积极性等。

四、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在应用型二本院校,传统教学方式占很大的比重,案例教学没有被大面积推广,所以说案例教学在应用型二本院校的有效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适合应用性二本院校教学的高质量的案例素材较少由于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部分教材都是翻译或引进国外的比较有声誉的教材。所以在大多数案例素材都来自国外发生的事件以及以此事件为基础所形成的案例。由于过别的差异、国情及文化传统不同,所以大学生很难从国外的案例来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很难进行角色模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也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可见我国缺乏高质量的本土化案例素材,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推广。

(二)典型案例陈旧,缺乏实效性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我国的大部分教学案例较为陈旧,如在公共政策学中,课本上的教学案例较为陈旧,部分案例都是十年前发生的真实事件。国内出版的公共政策方面的案例选编,大都缺乏一定的实效性,部分案例比价陈旧,篇幅过长,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考虑到所用案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关度。部分案例情节和知识背景过于复杂,涉及知识点较多,由于学习者知识储备不足,面对案例无处下手,逐步对案例及案例教学丧失兴趣,因此不能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部分教师长期热衷于讲授式教学,不胜任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课前要认真备课,选择、编写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又要制作相关的案例视频或动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组织课堂教学,又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对各小组的回答进行较为准确的点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应用型二本院校,大部分公共管理学科的老师比较重视讲授式教学方法,从事案例教学的能力不强。对案例的分析、讲解不到位,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五、提高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尊重公共管理学科特征,树立案例教学的理念

按照公共管理学科教育的经验和惯例,以问题和案例为基本导向,展开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以及社会实习,构成了其教育和培养方式的基本特色。由于公共管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要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公共管理知识,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性二本院校老师首先应该遵循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和学科本身的规律,树立案例教学理念,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不断进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二)建设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库的建设,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就搜集了 1300 多个教学案例, 供学生在学习期间使用⑤。要建立案例库和数据库,作为高校老师,首先要处理好高校与地方政府组织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关系,获得更多的关于政府公共管理的第一手资料,为编写高质量的案例提供丰富的素材;其次要把有丰富案例教学经验的老师组织起来,成立案例编写组,专门负责公共管理教学的案例编写工作;最后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典型、符合应用型二本院校实际教学需要的公共管理的案例,组织专门老师负责编写、整理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制作影像资料或视频资料。

(三)加大应用型二本院校师资培训力度,逐步推动教师队伍转型

要想逐步扩大案例教学在应用型二本院校教学中的比重,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思考如何将学生培养成适应职业和公共生活的需要的职业人。教师在这种模式下更可能是一个导演、主持人、编剧、评论家,甚至制片人或者好观众。⑥因此首先应使教师逐步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案例教学在学生能力提升和素质形成方面的要作用。教师应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学。要想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应该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鼓励应用型二本院校老师到国内重点高校学习、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如果条件允许,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外学习,研究案例教学。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课;整合教学

布鲁纳说:“掌握一门学科就是要掌握这门学科核心的、根本的概念。”然而,现实的教学法中,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

误区1: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教概念不如多讲几道题目。”于是,把概念教学与解题教学等同在一起。

误区2:不知道怎样教概念。他们认为“模仿+训练”就是王道,用例题教学替代概念的概括过程,将应用概念的过程等同于理解概念的过程。

误区3:注重点状教学,缺乏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前者“教教材”更多体现在照本宣科上,后者“用教材教”则体现在对知识、内容有选择的整合。

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看,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有的学生认为概念学习单调乏味,不去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概念认识和理解模糊;二是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只是死记硬背,而不去真正透彻理解,只是机械的、零碎的认识。

因此,对概念课的整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作如下探讨。

一、数学概念与整合教学的界定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则是客观事物中数和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本学科系统的精髓、灵魂,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整合教学是英文Blended Learning的译名,指面对面教学和电化教学的融合。整合教学既不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也不是使电化教学更容易让人接受,而是综合了这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并且超越这两种教学方式单独应用的功能。

整合教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从技术的角度理解,整合教学是课堂教学技术和方法与网上教学技术和方法的整合;从教学模式的角度理解,整合教学是面对面教学和远距离教学的整合;从教育学的角度理解,整合教学是对教育过程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资源、环境)的联系的整合。本文的整合教学侧重于教育学的角度。

二、数学概念课整合教学的实践

1.与实际生活的整合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与实际生活整合是常用的方法,如何自然而有效地整合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人教版七上“余角与补角”直接从三角形的两个角之和为90°,引入互余的概念,这样的安排简单,却少了互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学习互余这方面的知识。许多教师采用书本复习巩固的第7题,要测量两堵墙所形成的角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学生带着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得出测量的方法,从而引出互余(补)的概念。然而,也有同学提出利用对角线的方法也可以测出,利用两个木棒沿墙脚做出与之一样的角,然后测出木棒所夹的角,也可以测出两堵墙所形成的角的度数。

有没有一种既能应用生活经验,又能体现出互余(补)的必要性的引入?笔者找到了这种方法.

因为地处沿海,海堤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可以从海塘坡度的测量开始引入。

活动1:海塘大坝的底部是石块堆积而成,量角器无法伸入大坝底部测量,如何测量大坝的倾斜角?

(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海塘出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

当学生得出:先量出外面的角,然后用180°减去所量的角时,教师追问:此时,量出的角与大坝的倾斜角在数量上什么关系?当学生说出和为180°,教师顺势给出:两角互补的概念。

得出概念后,对补角和余角进行必要的知识教学。

活动2:海塘的坡度要求大致相同,在验收过程中,通过如下的方法,工人师傅就可以确定大坝的倾斜角是否一样大,你认为有道理吗?

(设计目的:其一,与前面的引入相呼应,体现数学生活化;其二,分散难点,为下面性质的探究设下伏笔)

由于是生活中常见的方法,学生都认为有道理,此时,教师追问:为什么?

学生讲出另外两个角相等的方法,有的直接在图上测量;有的同桌之间互相合作,运用叠合的方法;有的运用说理的方法得出。教师在肯定上述几种方法的同时,指出三种方法各自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最后利用证明的方法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后,教师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右边测量的方法叙述出来吗?这样,就很自然地得出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此时,教师改互补为互余,学生自然的就得出了,等角的余角相等。

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海塘大坝的倾斜角的测量引入,得出互补及互余的概念,在学生理解了互补与互余的概念,初步会应用互补互余来解题的基础上,再提出整个海塘大坝的倾斜角要一样才算标准,带着这个问题,教师给出了工人师傅的测量方法,问学生是否有道理?为什么?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急切地想知道原因。

生活实际问题的整合,不在于花哨,在于实用;不单单在于知其然,更在于知其所以然,真正达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的目的。

2.对教材习题的整合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教材往往具有普通性,而缺少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的不是机械、照本宣科式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它更多地体现出对内容有选择的整合。

案例:“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

问题1:请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函数y=0.5x与y=0.5x+2的图象。

从表格中得出:从数的角度,y的值加2;从图象中得出:从形的角度,直线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归纳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平移方式。

问题2:如何简便画出函数y=2x-1的图象。

示范:当x=0时,y=-1;当x=1时,y=1,过(0,-1)和(1,1)两点画出直线y=2x-1。

学生操作:试在同一个坐标轴上再画出y=-0.5x+1,y=x+1,y=-x+1的图象。

自主探究:请将四条直线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分类的依据。

自主探究呈现的结果如下:

分类1:增减性;

分类2:象限不同;

分类3:k的正负(与分类1合并);

分类4:经过同一个点.教师追问:经过哪一个点,你觉得与什么有关?(书本练习)

分类5:相互垂直。

教师拓展:两条直线为相互垂直与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等大家升入高中后,就会知道。

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我们不妨与书本教材原来的安排比较一下,教材安排这一节课要画18个函数图象,分别是例2例3各两个,探究四个,练习2六个,练习3四个(详见人教版教材),整合后,选取例3和探究的前两个函数作图象,分别是y=2x-1与y=-0.5x+1,y=x+1,y=-x+1,这样的整合,既减少了大量重复机械地操作,又能直观的得出性质,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出除课本之外的其他性质,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

3.在比较中整合

浙教版是这样安排的:我们已经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否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请观察图,你得到什么启发?

再结合两个方程的特点,介绍如何用代入消元的方法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浙教版与人教版在这节课的安排上多了一个天平的图,如果说人教版是从方程特点出发来得出解法的话,那浙教版就是结合学生认知和方程特点两方面来得出解法。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有它的优点和创新之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浙教版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对于我们从浙教版一路走过的老师来说,或许是“恋旧情节”,或许是“旧鞋耐脚”,我们难舍这段情。因此,能从两种版本的教材中取长补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合理整合、调配,让“教材为我服务”成为常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整合教学,因为我坚信:存在即合理,适合即最佳。

三、整合教学后的几点反思

1.整合教学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一个“数学家”的简捷的思考过程,并不是要培养数学家,而是要培养一群会思考的、会学习、可持续发展的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构建数学概念,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可以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考经验。

在概念教学中,如果仅仅将数学概念作为一般知识,而忽视数学概念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作用,那么,数学教学的价值必将黯然失色,因此,整合教学就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与构建。

2.整合教学是为了更多地体现数学的本质与魅力

长期以来,数学几乎成了解题的代名词,事实上,数学是有用的――在课的引入中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数学是自然的――在学生经历、体验、探究下自然地引入概念,得到知识;数学是清楚的――教师的导,对学生的提问及知识的归纳要清楚,对问题的分析与结论也要清楚。上述几个整合,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而设计的。在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中,学生多了一份热情,教师多了一份激情。

3.整合教学对教师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要求更高

整合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这对教师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进行多维度的融合,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从传统教学走向整合教学需要一个过渡期,我们可以以点带面,分阶段实施。初试阶段,教师可以搞科研与教学整合的尝试,以取得初步经验;然后典型先导,采取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最后以典型引路,借鉴和推广成功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整合教学模式。

变式教学是传统的,整合教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变式教学中的创新,它可以让数学天生丽质的面目重现于课堂之上,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概念是自然的,更让我们体会到方法与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

参考文献:

[1]杨仁宽.数学概念课的特征及教学原则[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5).

[2]何祥齐.数学概念课引课的实践与艺术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1(8).

[3]郭琴.松绑教育、整合教学及其建构主义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