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管理 瓶颈 对策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层出不穷,各种新闻信息汹涌而来,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严重的冲击,这就对大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打破这个局面,实现大学生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一、大学生管理所遇到的瓶颈
新的社会环境,新的发展要求,给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找出大学生管理的问题所在,是摆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对我国大学生管理所遇到的瓶颈做了简要总结,具体如下:
1.大学生管理工作者管理意识淡薄。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这是当前大学生管理所遇到的瓶颈之一。多数管理人员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工作,没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做过多的约束,所以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便有所松懈,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疏于管理。另外,大学生的生活自由性比较强,也无法建立起学生、家长与学校的有效沟通机制,三者之间不能够做到长久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就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所以,高校大学生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大学生管理工作,增强管理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
2.大学生管理制度滞后。大学生管理制度是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大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淡薄,意识不到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所以也没能够做好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一方面,这主要表现在我国高校缺乏规范的大学生管理文件,没有明确的规章管理制度,好多程序不太严谨,大多数制度的制定都是从学校的角度考虑的,而忽视了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不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没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缺乏对大学生合法权利的有效救助,不能够通过法律来对大学生的权利进行保障,造成了大学生管理环节上的不规范,导致高校的规章制度发挥不出其应有的功能。
3.大学生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有赖于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的大学生管理团队,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近年来,高校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与学生人数不匹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队伍规模发展滞后;另一方面,管理队伍缺乏专业的人才,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是兼的或者是临时的,并且缺乏对大学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所以这就导致了管理团队专业素质不强。
二、大学生管理对策分析
针对大学管理瓶颈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解决,笔者认为,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大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增强大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是解决大学生管理问题的首要任务,高校学生管理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管理工作。各个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管理人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大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建立良好的学生管理队伍,发挥学生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是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基础,是进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保障。高校要大力建设大学生管理制度,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学生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开展学生工作会议,对近期学生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做到及时解决,不断优化大学生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管理,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积极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学习,不断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强化其纪律意识,使其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
3.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所以高校应该大力建设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到大学生管理队伍中来,充实大学生管理队伍,扩大管理队伍规模,以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进行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积极组织大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学生管理人才队伍,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做好人才保障。
总之,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管理工作处于特殊的瓶颈时期,急需要广大管理人员打破这个局面,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高校大学生管理者应该增强大学生管理意识,充分重视大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大学生管理制度,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高校还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的大学生管理团队,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保驾护航。
篇2
赫尔巴特把他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提出了自己的伦理学体系。他重视人类的道德规范、强调培养道德观念,认为人们之所以趋善避恶,主要是由于确立了道德观念。赫尔巴特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五种道德观念,以此作为他的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这五种道德观念为:
1、“内心自由”的观念。要求个人的意见和行为摆脱外在的干扰,服从内心理性的判断,真正认识到个人行为的意义,使意见与行为协调一致,确定人的行为方向。
2、“完善”的观念。当意见和行为之间发生矛盾且无法调和时,则依靠“完善”的观念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理智能力加以协调,使行为完善起来。
3、“善意”的观念。当“完善”的观念还不能解决意见与行为的矛盾,两者仍然无法协调时,就要用“善意”的观念,即“绝对的善”的观念去解决。这就是要求个人的意志与他人意志协调,能为别人谋利益,保持与人为善的态度,而不与任何人发生“恶意的冲突”,从而维护安定的社会秩序。
4、“正义”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经常发生的,这就要求用“正义”的观念予以调节,即要求安分守己,互不侵犯,遵守法律,从而巩固社会秩序。
5、“报偿”的观念。假如上述各种观念仍然不能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他还发生破坏社会生活秩序的错误行为时,则用“报偿”的观念对损害社会生活的恶行,给以应受的惩罚,对好的行为予以褒赏,做到赏罚分明。
二、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的伦理问题
1、诚信的缺失。诚信的缺失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最普遍、最主要的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考试作弊、谎报家庭情况、履历失真、学术抄袭等方面。
2、责任伦理面临危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伦理危机体现在很多方面,自身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等等。由于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和当代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关系,许多大学生在面临诸多责任时往往选择逃避甚至极端的方法来缓解或者摆脱责任,并不是通过合理的,妥善的方法来勇敢地承担或者分担自己所拥有的各方面的责任。
3、生态伦理素质低下。当代大学生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等基本的素质规范都不遵守,还有一次性餐具的大量使用,既会造成“白色污染”,还可能关系到树木、森林和生命的保护,并且已经触及到了生态伦理的核心。消费异化则已经成为更加严重的生态伦理问题,许多大学生拒斥节俭,逃避崇高,追求基本生活需要以外的享乐消费、炫耀消费、超前消费。
4、网络伦理问题突出。网络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网络犯罪、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网络伦理问题和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形成等方面。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犯罪分子开展犯罪活动的新领域,大学生利用网络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也成为当下的流行趋势。由于热衷于虚拟交往,造成对现实生活中朋友的疏远, 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疏淡,交往能力下降,自身又易产生焦虑、孤僻和压抑、冷淡等心理障碍;一些大学生网民,为了上网而放弃学业。这不仅导致家庭和社会价值观的改变,而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格成长。
三、分析赫尔巴特五观念对大学生的伦理启示
1、内心自由而不盲目。赫尔巴特强调这里关心的是内心自由的判断,涉及意志判断,而判断和意愿是不可分离的,一旦判断确定,意志就付诸行动。赫尔巴特在内心自由中强调了内心自由有几个关键点:理性判断、真正认识到个人行为的意义以及意见与行为相一致。首先,大学生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应理性的思考。理性地思考问题是他们锻炼自己的最基本的能力,只有学会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理性思考问题,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真正意义,从而确定人的行为方向。
2、顺应外界变化,不断完善自我。赫尔巴特认为在人的意见和行为之间发生矛盾且无法调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完善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大学生是人一生中最阳光、最充满激情的时刻,由于社会、家庭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们在面对问题时容易坚持己见,不愿与别人分担自己的忧虑,久而久之就会酿成惨剧,所以,大学生更要注意思考问题多元化,从多个角度着手分析,完善自己的行为。
3、为人处事仁慈在先。有的人称其为“善意”,它的侧重点在与别人交往上,即两个人在不能解决意见与行为矛盾时,双方就要相互协调彼此的一致,多为对方着想,把对方的利益放在首位,与人为善,避免和他人发生冲突。在赫尔巴特看来,仁慈的观念是最理想的观念,因为它表达的是众人的心愿,这种心愿的基础是不带偏见的认识。
4、合理运用正义与报偿。仁慈的观点教育我们要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前,并不代表软弱,在遇到冲突时,如果仁慈不能解决,那么首先要“正义”,即保证自己正确的意志,安分守己,遵纪守法。若对方仍有过激行为要侵犯个人或社会利益时,我们就要用“公平”的观念即惩罚恶行,褒赏好的行为,做到赏罚分明。当然,一切行为要在法律范围之内进行。当代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或恶势力时,一定要有骨气,有勇气,要正确把握好仁慈的度,在利益不被侵犯或制止侵犯社会或他人利益的同时处理好“正义”和“公平”。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类似的问题,所以大学生们要学以致用,用正义公平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院理论专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关怀;认可;道德教育;大学生
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关怀和爱是教育人性化的一种表现。[1]所谓的关怀,是一种双方的关系,建立在识别了对方的关怀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回馈。在现今社会中,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人却越发孤独。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被利益所驱动阻隔,而大学生作为即将跨入社会的群体,更是应该学会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相互关怀的情感,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对社会的同理心。
一、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内涵及特点
诺丁斯认为关怀并不是个人品质或者美德伦理,而是一种伦理关系。[2]基于此,她引出了对关怀的两种基本定义:第一,关怀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者感觉自己应该为这件事做点什么,那他就是在关怀这件事。第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又期望和关注。那么,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3]而她的理论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体现在尊重上,诺丁斯认为,教育的本意不是通过一个大纲、一本教材这类材料来规束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关心的是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一个关怀型的教师不是只看重整体的成绩,更不会用成绩来压迫学生学习。而是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尊重他们的认知,做出真正符合他们自身的需求和兴趣来学习。第二个特点在于理解。 教师会在意学生的感官体验,不以课程本身的晦涩难懂、枯燥难学等作为课程不精彩的原因,也不会差别的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而是理解体谅他们的感受,发自内心的去关怀他们。第三是榜样性,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也是要平等对待的,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只有教师做好了需要的要求,再对学生提出要求,才是建立起师生信任关系的基石。第四是实践性,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往往在日常的相处中体现的最为透彻,只有教师内心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同等的人,关切自己的举动带给学生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充满包容的引导式教育,才能最好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关怀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不正当的管理模式。
现今社会很注重教育,使得父母也往往会特别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要求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而这种教育思想会促使家长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上,注重学业教育而轻视德育教育,使得现今大学生即使通过了高考的考验,却错失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经验,导致在生活中出现各种问题,不能自食其力,也没有强烈的道德标准。而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十分强硬,有着盲目的自信心,觉得自己经历的多,或者有管教人的经验,就擅自为孩子安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孩子本身没有参与权,被过多的干预和管教。而这些举措虽然也是一种关心,却不是正确的关怀方式,大学生在这种教育中成长起来,很容易产生一些扭曲的思想,影响他们的成长。
(二)高校教育理想化色彩过强。
目前高校开设的道德课程基本上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关注到大学生的刃模也会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基本设置和大纲,会从理论上教导大学生的理想方向和价值选择,也会给大学生普及一些法律的基础知识。但是,高校的这类教导往往会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虽然它依据大学生的状态,为大学生弘扬的爱国、爱家、爱社会的思想。却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切实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其教导模式也基本上以理论为主,缺少实际的事例。对于大学生来讲,缺少缺少具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程度、成长中所遇到的人际交往等困惑、未来就业的选择等指导。这类道德教育理论性强,却缺乏实践,不能达到关怀大学生生活的实际目的。
(三)人与人的社交成因复杂。
工业时代推进了专业化分工,经过分工后的人们被限定在狭小的领域里,大学生也不例外。在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里,基本上只认识和自己有交集的老师、同学、和部分因为兴趣走到一起的人们。但是,即使是在这狭小的领域中,大学生的交友依旧会出现问题。一方面,在现今的生活中,消费社会膨胀了人们的欲求,大学生有时候也会出现出于利益诱导而交友的现象。又或者,相处的朋友之间,也往往存在竞争关系,使得交友目的不单纯,只有个别知心好友。另一方面,很多旧友在毕业后都各奔东西,大学生的交友圈子也会随着自己的选择而逐渐产生变化,而天各一方的朋友,也容易因为环境不同,思考方式不同而引起争执。即使不是周边的朋友,而是在网络社交认识的人,也因为网络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很多人会表现出与生活中完全不同的样子,甚至制造骗局等因素,大学生在网络中很难交付真心,使得大学生本身依旧是孤独的,缺少安全感的。
三、利用关怀理论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相关对策
(一)以身作则。
诺丁斯认为,教师的榜样力量是一种很重要的关怀方式,因为榜样力量的教化不以基础死板的规则作为范本,而是通过学生与自己的关系影响学生对道德的思考。现今高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与小学、初。、高中有质的变化,脱离了高考的束缚,教师对大学生往往缺乏责任心。教师与大学生缺乏具体的沟通和了解,而一对多的模式使教师往往顾不来每一个学生,很多大学生也借此机会逃课。而诺丁斯的关怀教育要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关联,把关怀教育融入教育课程中,固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让师生有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使大学生了解教导自己的教师,从他们身上得到道德品质的学习。
(二)对话。
在很多人性化的教育中都会强调对话的作用,这是因为对话不仅会拉近两个人之间的了解,也会平等两者之间的关系。诺丁斯强调,在对话中,教师不只是倾述者,更多要做一个倾听者,倾听学生们的声音。倾听往往是了解一个人的第一步,此时的教育脱离了灌输的性质,大学生们学习的不是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一种思考学习的模式。诺丁斯提出,叙事法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因为叙事诗以讲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展开道德教育,大学生作为没有完全进入社会的群体,经历的事情不够丰富,而叙事能丰富大学生们的想象,让他们身临其境的体会善与恶,从而提炼出自己的道德观。
(三)实践。
说到实践,这其实也是一个对关怀的接收与反馈的过程,教师在感化大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大学生接收到关怀的信号,并从实践中得到道德教育。诺丁斯认为,这种实践是一种对于关怀的实习。而这种关怀不是针对于教师的,可以使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协助。建立关怀需要真诚不作伪的情感,这种实践需要把大学生们拉到一个共同工作的大环境中,让他们在工作中慢慢学习发展关心他人的能力,从对他人的关心中感受到快乐。
(四)认可。
认可其实也是一种激励教育,通过对大学生长期温情真诚的鼓舞提升大学生的要求。这要建立在教师与大学生有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使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出一些温和的建议。比如说在大学生做错事的时候,不急于进行批评指责,而是站在他的教育,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想,提出“我知道你本意不是这样的。”,“我知道你可以做的更好”等话语,以认可的方式委婉的提出自己的建议,体贴大学生敏感细腻的小心思,给予大学生相应的尊重和理解。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使大学生在被鼓舞的状态下,积极的面对各类事情,并不断提高道德标准,达到自勉、修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星明.教育的人性:关怀与爱――关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J].学术界.2009(3)。
篇4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学习效能;创造力
1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70年代,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成为美国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尽管目前的文献显示,批判性思维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内在逻辑,但仅限于理论探讨,并没有实证研究支持这一假设。为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对实践教学的启示。
2实证研究
本研究对某高校管理学院的177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女生占80%。
本研究中,批判性思维是指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测量采用的是叶玉珠开发的量表,信度为0.94。
学习效能感主要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否达成学习目标的信念。本研究在Sharon开发的自我效能感基础上改编的学习效能量表,信度为0.88。
创造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颖和有用的想法。本研究在Tierney等开发的一般创造力量表基础上改编的学生创造力量表,信度为0.86。
通过SPSS17.0分析,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学习效能感(r=0.575,P
在控制住学生性别、年龄的基础上,我们加入自变量批判性思维,再分别加入因变量学习效能感、学生创造力。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够显著影响学习效能感(β=0.546,p
同时,我们在回归方程中加入中介变量学习效能感后,批判性思维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显著性降低(β=0.362,p
3研究启示
整个研究结论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重要手段。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创造力的提升,这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当前,我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家层面也在呼吁加强对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目标,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技能。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大学生才能不迷信书本,不盲从专家权威,通过证据和推理来支持自己的判断,并在推理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从而促进创造力的提升和创新的发展。
第二,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为创新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提供心理能量。大学生在创新活动和学习过程中面临困境和挑战时,更加需要一套内在动力机制保证个体持续努力以达成目标。学习效能感就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学习效能感不是凭空建立的,只有通过对感知到的效能信息进行整合、认知、加工和反省才能形成。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就是推理的自信,这种自信能产生持续的内在支持力量激励自己,让自己更自信地投入到创造性工作和学习中。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和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心理保障。
第三,深化对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的探索。目前关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模式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独教学模式,比如“论证逻辑”、“批判推理”、“批判性思维”、“逻辑与辩证法”等。主要以论证的辨识―图解―重构―分析―评估为主要内容,还包括其它解决问题的一般技巧;另一类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模式,将批判性思维的技巧、策略、态度等融入学科课程中。而后者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究,贯穿于学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方法、路径、训练策略等关键性问题,却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还亟待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仇瑛,庞京城.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63(2):9-12.
[2]叶玉珠.课老师批判思考教学专业知识、个人教学效能与教学行为之现况及关系研究[J].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99,78:55-84.
[3]Sharon K P.That is my job:How employees’role orientation affects their job performance[J].Human Relations,2007,60:403-434.
[4]Tierney,P.Famer,S.M.Graen,G.B.The examination of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creativity:The relevance of traits and relationship[J].Personnel Psychology,1999,52(3):591-620.
[5]纪滢,杨文妍,薛瑞璇.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综述[J].课程教学,2015,11:102-103.
篇5
【关键词】管理学;参与式教学;女子院校
一、导论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发现: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下,《管理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加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管理人才,对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对《管理学》这门课程加以认真研究,在教学中探索解决问题之道。
二、女子院校的教学特点
笔者所处的院校是全国三所女子本科院校之一,通过长期在教学一线积累的经验发现,女子院校的教学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女大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强。与小学生和中学生不同的是,大学生在学习的自制力方便相对较强。首先是因为大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基本已经形成并稳定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都能自觉地去学习,并且求知欲旺盛;其次,大学所学知识很有可能跟自己未来的职业挂钩,或跟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能引起他们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学习上,形成学习的专一性和持久性。这是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学习的普遍特点,而有研究表明女生在心理上比男生成熟的更早,所以在自制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2.女大学生更期待学习的应用性。大学期间因为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所以大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强调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希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去,以增加自己未来求职的砝码。而现今的人才市场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以貌取人”等现象,这对于女生求职而言,困难重重。因此,女生更注重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3.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来。很多女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表达出来,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女生相对于男生而言,相对内敛,并且有较强的自尊心,她们宁愿停留在思考上,也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或者担心自己万一说错了,会引来同学们的嘲笑而让自己丢面子;其次,教师的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沟通。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许多教师因为受学生上述原因的影响,自己也就缺乏去沟通的动力。当然也存在有些教师本来就教学方法单一,仅用传统的讲授法“填鸭式”地讲课,这就让本来不够活跃的课堂更显沉闷;第三,性别单一容易造成学生缺乏表现欲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性别均衡的团队会比性别单一的团队的运作效率更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而女子院校的成立有其特定意义和积极作用,所以基于现状和女性院校教学的特点,我们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我们的课堂。
三、参与式教学方法概述
1.参与式教学方法涵义及特点。所谓参与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强调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教”与“学”活动中,师生在客观平等的条件下,完成知识构建、情感体验及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马文川,2008)。这种教学方法与一般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一样,它具有开放性、双向性、趣味性、操作性、创新性和反馈及时等特点。
2.参与式教学的内容及学习效果。参与式教学的形式包括很多方法:读、听、看图片/图标、看录像/视频、看示范、参与讨论、沟通交流、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实践等。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主要有: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现场演示法、管理游戏法、视频教学法等。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对于学习效果而言,如果学习者要记住所学知识点,通过听所获的知识只占20%,通过看所获得的占30%,看听相结合的可以获得50%,自己表达出来的可以获得70%,说过和做过的可以获得90%。
四、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这里只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讲授法。所谓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但也是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模式之一。这种方法的操作比较简单:教师主要通过口头表达,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学生主要以听和记为主,很少提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对大量的学生传递知识,并且信息含量大,也便于学生事先进行准备。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缺乏参与感,无法保证学生充分理解所学内容。在《管理学》教学中,适合用来讲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比如管理的定义、特征、原则以及管理的各项职能分类、管理学的思想流派等等。因为这部分内容所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并且也无法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互动。要注意的是,讲授这些内容之前可以叫学生事先预习,再加上课前、课后提问的方式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尽量弥补单一教学手段带来的枯燥和乏味。
2.小组讨论法。所谓小组讨论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交换观点和意见。具体操作方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先选取几个有争论价值的选题,并提供简明扼要的参考答案,在课堂上讲到该知识点时,及时抛出讨论题,然后对班内成员进行分组讨论,并规定好时间,讨论完后各组选取一名代表来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教师对各组观点进行点评,并给出教师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学习者理解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达到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逻辑能力和胆量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讨论的时间不好控制;学生如果如果讨论太过激烈,场面不好控制;人数太多不适宜分组讨论;有学生可能会在讨论过程中充当“南郭先生”;讨论的总结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等等。这种方法适合在讲述《管理学》某些职能的时候运用,比如在讲述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内容是招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目:企业招人是应该赛马还是相马?当然,小组讨论法还可以演变成辩论的形式进行。
3.案例教学法。该方法就是围绕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案例,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操作方法与小组讨论法很相似,课前要精心选取恰当的案例,案例一定要切合实际并能恰如其分地说明要阐述的内容,内容可以参考相关书籍也可以自己编写,编写案例对教师的语言驾驭能力和个人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选取好案例以后,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知识点适时地抛出,并对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案例所表达的意思。讨论的过程与上述的小组讨论法步骤相似。案例教学的优点是,案例的选取一般源于实践,所以真实可信,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形象、生动、直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但是案例的选取比较耗费时间,如果选取不好容易脱离实际,从而误导学生,另外,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这种方法在MBA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用来讲述《管理学》中领导这部分内容,例如,一个公司马上面临领导换届,有几个备选人员,他们的详细资料都公布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讨论谁是最佳人选。
4.角色扮演法。所谓情景模拟就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根据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其操作方法是:根据讲授内容需要,设计某一具体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然后让观察的学生根据表演者的行为来判断这一情境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灵活性比较高,情境的设计可以根据具体需要来进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发挥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受更深刻。当然,缺点也比较明显:很多学生,特别是女生,对登台表演比较胆怯,所以容易出现冷场的局面;其次,学生所表演的内容可能并不是自己想看到的,容易违背自己的初衷;第三,表演完后,难以立刻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事先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并且要设计好每个环节,避免忙中出错;最好在进行角色扮演之前,先选好扮演人选,并就扮演要求对其进行讲解,让其领悟到角色扮演要达到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管理学》中决策这一职能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你是一家公司老板,现在因为公司业务规模扩大,需要招聘一名销售经理。你的一名表兄恰好因为人际关系不好被另一家公司解雇正处于失业状态,他听说你需要招销售经理,于是毛遂自荐。你是招还是不招呢?可以请一名学生扮演老板,一名学生扮演表兄。
5.管理游戏教学法。游戏法是指由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相互竞争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这一方法由于参与性较强,容易调动课堂气氛,所以在《管理学》实践教学中采用较多。具体操作办法是:为说明某一管理学问题,借用管理游戏方法中的一些游戏,请学生参与其中,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剂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并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但有可能把玩游戏变成为玩而玩,不能说明问题,并且学生容易记住游戏过程,但忘记了游戏要说明的问题等。在使用管理游戏法时,第一,要制定明确且完整的游戏规则。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就无章可循,学生也会对游戏本身失去兴趣;第二,重点放在游戏后的点评上,让学生说出游戏说明了什么问题。常用的管理游戏有心有灵犀、捡豆子、切蛋糕、扎筏泅渡、破冰游戏等。
《管理学》课程教学与管理理论一样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而艺术性在于教师在利用这些教学方法时能灵活变通。这也是作为一线管理学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
参 考 文 献
[1]李昱.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
[2]田耘.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3]汝岩,张新锋.《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5)
[4]崔文子等.《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2)
[5]姚建光.参与式教学:理论构建与实证样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篇6
把人本原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近些年来学界尤其关注“人学问题”、“主体性问题”、“人本主义问题”等问题,彰显出学界对“人”的重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更加关注人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人本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企业是由一个个员工组成的集体,整体离不开部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作为个体的员工的努力和奋斗。企业的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客户也可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客户消费的拉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借鉴人本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十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人文关怀是指“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让大学生的生命自由生长,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需要尊重和关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一方面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和满足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和合理的诉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可以说贯穿于企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
(二)人本原理要求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人本原理认为在企业内部,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员工,企业的良性运转离不开全体员工的通力合作,因而要想保证企业的良好经济效益的实现,必须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整体凝聚力,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看来,“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提出的“社会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包括经济利益、社会需要和理等需求,然而社会需要的满足对人的行为则会产生更大的刺激与激励作用。同样,企业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方式有:满足员工合理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量才使用,根据员工不同的专长特点,委以员工合适的岗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增强员工的进取精神等等。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一是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多种恰当的方式方法,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二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养、使用和考核制度,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革新,与时俱进。
(三)人本原理要求加强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管理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在企业运行中,需要注意加强对领导和员工的管理,让所有职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是人才管理的根本。企业有效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集权和分权。集权要求高度集权,是一种严格管理的模式;分权要求适当分权,是一种民主管理的模式。两种方式各有其合理之处。只有让员工有效地参与管理,才能有机会使员工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的全体员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地奋斗。当然,企业的管理还需要服务于企业自身、市场和企业客户等方面的利益,这些因素也是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一是高校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精神生产劳动。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民主性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队伍和大学生的管理。企业需要加强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需要加强管理。
(四)人本原理要求创造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育人环境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管理者既需要为员工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充分展现自身能力与才华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企业管理者又需要加强自身本领建设,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个人魅力来影响下属。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合力以促进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教职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并且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加强自身本领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实际的行为来影响受教育者。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高校思政工作,都需要良好的环境。
(五)人本原理要求重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管理工作离不开企业内部各层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这里的双向互动能够包括员工与员工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领导层之间等的沟通互动。企业管理不仅需要加强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还需要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企业的领导者要善于同下属交流,注意倾听下属的意见,协调处理好内外各种关系和矛盾。作为员工,也要及时与领导沟通,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有:其一,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内心世界相对复杂,心理境界和心理需求较高,转型时期的价值观的冲击可能会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其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避免传统单一式、机械式和硬性灌输的教学方法。其三,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加强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以促进教学相长。关于这一点,企业管理方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同样具有相通之处。
二、结语
篇7
【关键词】 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创业文化
一、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回溯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式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之前一些著名高校如哈佛商学院曾经尝试引入企业家精神的课程教学,虽然这一内容始终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为后来的创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期,百森商学院的以蒂蒙斯教授为代表的一些远见卓识者敏锐地预感到美国正处在一场“静悄悄的大变革”中,即所谓的“创业革命”,从而率先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新思维。由此,当绝大多数高校都还致力于为大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时,百森商学院便独树一帜地开始尝试创业教育,在未来人才身上植入“创业遗传代码”,培养适应“创业革命”需要的创业型人才。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生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出现了高失业和高通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严重缩小了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空间,在获得工资性就业岗位受阻的情况下,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创业。此时,包括美国、日本、法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创业教育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为适应大学生创业的知识需求,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纷纷开设了创业学课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外信息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并催生了一大批基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中小企业,也造就了当今无数的卓越企业,如微软、戴尔等。这些企业在随后的20年间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超过95%的财富都是由大变革中新兴中小企业创造的,这一事实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中小企业的认识,动摇了高校过去一直以来奉行的为大型企业输送优秀人才的教育理念,高校开始积极思考创业型人才培养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众多大学生创业者利用风险投资创造了企业奇迹,如Intel的摩尔、葛鲁夫,Mierosoft的盖茨、艾伦,惠普的休利特、帕卡德,Netseape的安德森,Dell的戴尔,Yahoo的杨致远等。这些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推波助澜,极大地影响了国外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并在美国迅速掀起了一股大学生创业浪潮。这一创业浪潮也迅速带动了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
目前,美国几乎所有高等院校均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美国大多数大学的商学院都将创业学课程设为工商管理硕士的主修或辅修专业,哈佛大学、宾州大学等大学的商学院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培养创业学方向的工商管理博士。许多学校还成立了创业学系,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纳入大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此同时,美国的这股创业教育潮流很快传入其他国家,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等迅速在高校普及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在全球掀起了创业教育的热潮。
二、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经过近50年的发展,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断走向成熟,新的创业课程和学习模式不断开发,创业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创业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了诸多鲜明的特点。
1、以提升创业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教育目标
创业教育目标是创业教育的宗旨所在,也是创业教育内容和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过去,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主要集中在创业知识的传授,今天,更多的大学将创业目标集中于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例如,百森商学院将创业教育目标定义为:“理论联系实践,通过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把学生时刻浸泡在创业思想和创业行为中,培养能够塑造创业机会、评估财务可行性、有创业心态的学生。”剑桥大学贾奇管理学院定义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识别并抓住创业机会,或者创造机会的潜在创业者,促使他们增强能力,为有创业兴趣的人提供良好的背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商学院定义培养目标:“促使学生完成主修课程如工程学、生命科学、城市景观、政治学后对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培育一批有创业热情的企业家。”创业教育目标的这种转变直接带来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变。
2、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各具特色的课程设计
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总体规划和行动指南。国外大学的创业教育计划大多是综合性的教学计划,其教学内容系统地涵盖了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和一系列知识与能力拓展课程。例如,百森商学院的核心课程包括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创业成长五大内容,非核心选修课程涉及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分析六大领域,充分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整合。一些大学由于培养方向的不同,特地开设了一些差异化创业课程,如麻省理工大学的创业教育注重高科技创业;印第安纳大学Bloomington分校注重新企业创立和创新;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Baton Rouge分校注重家族企业、连锁经营以及妇女创业;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注重生命科学应用、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
3、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有机结合
教育方式是实施创业教育活动的具体行动方案。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有着系统而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而且在实施教学计划过程中注重多种资源的整合,包括合作开发网络化创业课程、创业课程与课外创业活动整合、创业课程与各种创业援助整合、创业课程与创业研究整合等。上述整合内容可以基本概括为正式教育方式与非正式教育方式的整合。正式教育主要指课程教育,不少课程教学手段灵活,教学内容模块化,旨在系统强化学生的创业知识。非正式教育主要指大学设立的各种创业实践项目,通常称之为创业竞赛。许多高校的创业竞赛活动直接孵化出一批新企业,这种非正式教育对参赛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将创业意识深深根植在参赛者心中,非常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自行创业。为激励大学生踊跃参加各种非正式教育的创业竞赛,一些大学还设立了丰厚的奖金计划。如曼彻斯特大学则分设两类创业项目:一是针对创业主意的“初级创业项目”,向获胜者提供150―1000英镑奖金;二是针对创立新企业的“深度创业项目”,向获胜者提供2.5万英镑的创业奖金。
4、全方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蓬勃兴起还有赖于全方位的大力支持。许多大学都成立了创业中心或创新中心。这些中心能有效整合学校师资、经费和课程供给,并能跨越传统的学术边界,成为高校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纽带。比如,美国康奈尔大学于1992年成立了“创业精神和个人创业项目”(简称EPE),支持全校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和个人创业技能的提升,9所学院的院长组成EPE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和指导全校的创业教育活动。拉夫堡大学的创新中心是创新知识或技术型新企业与成长企业的商业孵化器,向创业者开放图书馆等学校的主要资源,提供办公场所、实验室各类办公服务以及各类咨询服务。杜伦大学的蒙特桥科技园区内创业者除获得各类办公服务外,还可在学校帮助下向当地政府申请相关资助。英国科学创业中心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实际上充当着连接大学与外界关系的桥梁,在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国外政府、企业、媒体、非盈利组织等也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各种支持和援助,已经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创业支撑网络。
三、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创业教育必须破除功利主义思想,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强调,科学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探究的结论,而且需要学生形成探究的思维,掌握探究的操作程序,即让学生像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工作那样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应该遵循此原则,要打破快餐速成式的创业知识传教方法,由创业知识传授转向创业素质培养转变,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心态、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在创业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创业实务教育和创业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进取意识、风险意识、机会意识,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2、创业教育必须打破专业限制,扩展到其他学院各个专业
成功创业并不仅仅是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目标,也是其他专业学生的共同目标,一个成功的创业组织往往是由多个专业人才组合起来的,这样更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麻省理工学院创业中心附属于斯隆管理学院,他们通过招收具有技术背景的学生来进行创业教育,这种跨学科的方式使得该院毕业生创办的大部分公司,能够应对市场风险并生存下来。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要打破专业限制,将创业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大学生开设,积极推动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在研究生教育层次,更需要招收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实现商业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3、创业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融合
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育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融合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常见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此外还应该尝试加入一些其他教学方式,如计算机模拟教学、多媒体视听教学、角色扮演、专题讲座、商业规划、项目研究、创业竞赛、现场实习等。因此,创业教育不能局限在校园内,必须走出去,寻求与社会的结合点,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从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教育,走向社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
4、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首先,高校必须重视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整体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有计划、全方位地在全校推进创业教育内容;其次,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从事创业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平台,建立学校创业教育中心,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和制定创业教育计划,开展各种创业竞赛活动;再次,高校要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研究成果转化成商业产品,鼓励教师自己创办公司,并带动学生共同创业;最后,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既要多方面争取校外支持,又要积极向社会推广学生的创业成果,为学生创业寻求各种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晶晶等:全球著名商学院创业教育比较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7).
[2] 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动因及特点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7).
篇8
从本体论范畴来看,萨特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从现象学一元论出发,分析了自在和自为两种存在。萨特认为现象就是存在,而人所显现出来的就是人的存在,也就是人的本质属性。萨特把自在的存在意义归结为自为的存在,也就是纯粹意识。他提出“自为永远只能够不定的成为它的将来,因为它是被它所是的一个虚无同其将来所分离:一句话,它是自由的,而它的自由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界限是自由的,就是说命定是自由的”。在他看来,自由的根源归结于意识的虚无化,正是虚无化使意识能够自由的超越他自身,因此意识是自由的,那么人也就是自由的,简单的说就是因为人存在,所以人自由。从自由的表现来看,萨特认为人可以自由选择。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那么如何存在?在萨特看来,人通过选择而成为自己存在的基础,人也通过选择而决定自在存在的意义。除了人存在的基础决定了人需要选择,同时偶然性的存在也决定了人必须做出选择。在他看来,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计划,一旦被抛入尘世就不断地自由选择,不断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不断地向着未来的道路前进,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萨特把人生比作一列运转中的火车,对于每个人来说,他来自何处或是驶向何方,人们都一无所知,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存在中自由选择”,并独立地对自己及整个世界担负起责任。萨特的自由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责任。萨特提出,责任与自由是不可分的,在他来看,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的,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人是通过自己的选择造就了自己,使自己变成了英雄或者懦夫。他提出既然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人的本质是由人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所塑造的,因而,人应该就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对自己、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承担一切责任人也要对他人负责。人在为自己作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作出选择,因此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其他人负责。
二、萨特自由哲学的启示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网络信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集中体现在一些大学生的冷漠、迷茫、自卑等心理上,萨特的哲学思想作为二战后欧洲人们的心理治愈药方,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价值。
当代中国大学生与外国大学生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就是缺乏创造力,其根源在于整个教育体系下主观能动性的缺乏。这种缺乏笔者认为可以从萨特自由的本体论中得到启示。萨特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是不依赖于任何其他物而存在,而当代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依赖心理严重,他们相信父母可以决定自己以后的路,因此在大学期间荒废学业、无所事事。而萨特的哲学思想给出的结论是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这就告诫了当代大学生摆脱依赖心理,主动创造自己的生活。同时,萨特自由哲学的本质观树立了否定命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这就为家庭贫困或身处逆境的大学生实现自我突破提供了心理支撑。此外,大学生要为自身做好人生规划,设计好自己的人生。
(二)敢于尝试,勇于选择。
当代大学生一个普遍的心理特征就是自卑,存在渴望得到认可与不敢自我表现的矛盾心理。萨特的自由思想阐释了人的选择的不可回避性,人生总在做这样或那样的选择,选择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接下来的路,并作用于下次选择。当代大学生自入学以来,其后的人生之路的区别越来越明显。由于第一次活动的不敢参加、学生干部的不敢竞选,导致了更多素质提升的机会的丧失。当代大学生要敢于尝试,大胆的做出选择,为以后的生活奠定更高层的基础。
(三)淡化利己,承担责任。
篇9
【关键词】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和指导,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研究和课题。高校中就业指导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所以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20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指导教育理论及实践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借鉴其经验,对发展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正稳步发展,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滞后于现实的需要。滞后原因集中体现在就业机构设施建设与机构能力建设不足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指导机构在高校中普及率低。在我国,部分省市还没有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尚未划拨就业指导工作的专项经费,从而就业指导活动的场所欠缺,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积极有序开展。
(二)指导对象有失偏颇。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就业指导工作只在应届毕业生中开展,低年级的学生则很少得到就业方面的信息和指导教育。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指导人员缺乏职业性、专业性。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学生辅导员和就业处工作人员,专业老师参与的较少。学生辅导员和就业处的工作人员只是在工作之余给学生一些就业上的指导,他们并非专业人士,不能提供专业性、职业化的就业指导。
(四)指导内容不合理。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实践中,指导内容大多是关于国家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等,而很少涉及有关职业发展需要的内容,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
(五)指导形式较单一,缺乏多样性。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且多半是就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而对不同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指导很少。在大学中,就业指导课通常以讲座、选修课的形式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展,覆盖面有限。
二、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及特点
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开始较早,它作为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种形式,在国外各类大学中得到了普遍的重视。正因如此,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合理的理论模式和运作方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实效。
(一)注重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
在国外,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高度重视。虽然学校对大学生就业不承担责任,但因为学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招生人数,而这些又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经费收入,所以,各高校都很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政府和主管部门,还是高校和用人单位等,都注重在大学生中建立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社会各方都非常注重就业指导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机构设施。比如在日本,学生职业中心遍布了其全国各个主要的城市,这是一个作为政府性质的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办事机构,这类机构根据毕业生的特点和需要,帮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注重就业指导的生涯化、全程化
国外高校往往从新生刚入学开始,便向新生开设或举办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讲座等活动,对他们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教育和服务。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可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特性和能力,合理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即将毕业之前,学校会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技巧训练等方面的帮助,甚至去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国外有一些高校中,毕业生工作后仍然可回到母校接受就业指导和教育,获得学校“可持续”的服务和帮助。
(三)注重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
欧美等发达国家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除了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外,还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专业化程度很高。如在加拿大,就业咨询师被要求在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应取得相应的博士学位,而且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管理员或指导教师应取得人文科学方面的硕士学位。在美国,职业顾问必须取得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才能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应拥有咨询学、辅导学、高等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四)注重就业指导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性
国外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开发学生的就业技能、增强就业机会意识。校内就业指导方面,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帮助大学生发展自我意识,认识个人能力、兴趣、特长,正确看待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初步确定职业目标。校外实践教学方面,给大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和就业直接接触。帮助大学生学会角色转变,做好从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以使其在毕业时能顺利地就业,适应职业生活。
2.共性指导和个性指导相结合。利用课程、讲座或演讲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共性指导的同时,注重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和发现自己的特质、专长,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外表、气质、口头表述等重要的细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3.提供就业信息咨询服务,提高就业决策技能。为使毕业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可以为他们提供的岗位,以及各种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和特点等信息,引导大学生合理正确地分析就业信息,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学校通过书籍、影像和相关公司的宣传册等资料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职业的工作性质、要求、工作范围、发展前景以及相关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等信息。同时,学校还会运用一些方法,对大学生的技能进行评估,使其能够合理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五)注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
国外的就业指导工作中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同时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学校会不定期的邀请知名企业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并与学生互动交谈,培养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而且,在就业指导课程设计时,会设计一些关于产品研发、资金管理、销售技巧、人际关系、方案策划和商业法规等与企业运作相关的课程,使学生们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为其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会为整个社会创造就业机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合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对我国的借鉴及启示
(一)加强认识,合理定位,促使就业指导制度化和规范化
就业指导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且指导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专业性强。高校不能就业指导工作划入学生基本思想政治工作范畴,不能只是用简单行政方式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大经费、人员、设备的投入[8],加快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在我国,中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基本素质时期,很少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所以当进入大学时期,必须及时补上这一中要课程。否则,将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糊,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所需知识的学习和相应素质的提升,从而会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国家及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快立法进度,使职业发展教育法制化、规范化,高校应认真执行相关政策和规范文件,尽快开设相关就业指导必修课,完善教材和课程建设,开展理论研究,促进就业指导教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建立就业指导全程化、系统化模式
借鉴国外就业指导经验,就业指导工作不只是大学生即将毕业阶段的指导教育,而应该是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一个持续、系统的培养过程,不应是阶段性或突击性的,不能只是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服务和简单的就业技巧指导,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学生就业指导应当是发展性的生涯辅导。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从而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高校应主要帮助他们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尝试合理的职业规划;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学校应对其进行提高就业能力、扩展求职过程相关知识的辅导及教育等。社会和企业等有关部门也要对已就业人员进行系统的跟进培训,逐渐提高整个社会劳动力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三)加强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是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要想提高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水平,使其不再滞后于现实所需,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引进高学历人才担任专职老师,其必须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背景,而且应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就业指导老师进行就业指导业务的专业培训,让他们能够尽快掌握就业指导的相关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另外,高校可聘请社会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职业咨询专家给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四)高校、社会及各类企业协调合作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各类企业的责任。社会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高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熟悉各类职业和工种,以便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同时,学校也应注意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和工作配合,让家长做好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工作。学校应加强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使他们在正式进入社会就业后,能发挥自己的才干,爱岗敬业,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兰芳,项中.论国外就业指导先进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
129-130.
[2]胡燕.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和启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1):94-96.
[3]杨莉.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2):66.
[4]李群如.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6):66-67.
[5]张金华.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6):134-135.
[6]赵玲,李全喜,王哲.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研究综述[J].科技与管理,2009(5):130-132.
[7]林瑞青.论高等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100-102.
[8]刘晨,宫海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1):
184-185.
[9]马立红.国外就业指导的特点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4):38-40.
[10]胡元聪,黄晓梅.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改革方向探析[J].人大复印资料,2008(5).
篇10
一、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国外创业教育开展于20世纪早期,美国是最早在大学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国家。美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在整个创业教育中是开展最早和最为完善的。
国外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主要有:聚集模式(哈佛大学商学院);磁铁模式(麻省理工学院);辐射模式(康奈尔大学),他们各有千秋,但都又自成体系,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一)聚集模式
“聚集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以创业学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发展路径,教学活动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哈佛大学商学院是采取“聚集模式”创业教育的典型代表。学生经过严格筛选,并限定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课程内容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经费、课程等都由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这种创业教育能够系统地进行创业方面的教学,其毕业生真正进行创业的可能性及比例非常高。该模式的创业教育也促使创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获得发展。
(二)磁铁模式
“磁铁模式”的创业教育并不仅仅针对来自商学院学生,非商学院的学生也能从创业教育中获益。麻省理工学院主要采取这种模式,其创业中心的使命就是:“激发、训练以及指导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所有不同部门的新一代创业者。”这种模式的创业教育往往先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成立创业教育中心,通过整合所有资源和技术吸引来自全校范围内的、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大部分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计划”、“新创企业”等适应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既可以修习创业课程,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辅修创业。“磁铁模式”在保证其开放性的同时,也保证了运行的便利性。所有创业教育和活动由统一的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协调和规划,师资和经费也由创业教育中心统一调配管理。这样的运行模式整合了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打造优质的创业教育项目,有利于吸引新教师的参与,也有利于校友募捐的顺利进行。
(三)辐射模式
“辐射模式”也是一种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为本位的发展路径,教学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它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氛围为非商学专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还应该鼓励不同学院的教师积极参与创业教育过程。它的实施涉及了管理体制上、师资、经费筹集等各方面的改革。在管理体制上,学校层面成立了创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指导全校范围创业教育的开展;所有参与学院负责实质性的创业教育和活动,根据专业特征筹备资金、师资、课程等。这种模式与“磁铁模式”的本质区别是突出了不同学院教师的参与。他们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特征设置课程,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结合专业背景进行创业。不同学院之前的学生可以互选创业课程,从而打破学科边界,实现资源共享。康奈尔大学是采取“辐射模式”创业教育的典型代表。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我国大学生创业兴起于20世纪末,至今只有十几年的历史。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推广工作。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展开,各大高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教育手段相互包容的,并使得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随着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和意义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国家和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各高校也开始逐渐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三种经典的模式。
(一)能力素质模式
“能力素质模式”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素质为侧重点,中国人民大学是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方面,调整教学方案,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参与式教学;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改革考试方法等;在第二课堂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创业技能模式
“创业技能模式”以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为侧重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浙江大学是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能够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学校成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如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创业企业的设立、研发”等课程。学校还设立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过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
(三)综合模式
清华大学是“综合模式”的典型代表。其的特点是: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确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清华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另一方面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比如清华大学实施“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还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中心,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咨询和评价。此类模式提倡学生在实战环节中,学习并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质。
三、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对民办高校的启示
创新创业教育符合我国改革的大方向,是未来培养人才的新趋势,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我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科教兴国。本文作者结合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经验和民办高校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完成民办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型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只有就业、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几种,整个社会和家庭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因此,民办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改革教育理念,完成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型,树立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二)发挥民办高校优势,构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每个民办高校的发展都有其自身不平凡的创业故事,其发展本身就是创新创业的成功典范,创办者也具备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这些都是可以供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的创业榜样。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结合民办高校自身资源和特色,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的聘任与管理,可以吸引、聘请以及培养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技能经验的教师。由这样一批具备创业经历与人生感悟的专兼职教师执教,就使教学更具有示范性。民办高校的师资优势也是民办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民办高校应科学设置教学环节,为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目前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大多数还局限于课堂式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偏重于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则采用讲座、模拟、论坛、实习、合作等形式,从创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到具体案例的分析,从学习创业到模拟创业再到实践创业,通过不同的渠道让学生全方位接触创业,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增强教学效果。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提供各种保障条件,扶持、帮助大学生创业。在外部有利条件的利用与争取上,民办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创业学生与企业的接触提供联系条件,为学生创业获得外界资金支持;帮助学生了解并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等等。在学校自身的管理上可以为创业学生提供一切便利的条件,比如为有项目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对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必要的实践指导;与当地的劳动社会保障等部门联系,积极引进专业的创业培训课程等。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实行弹性管理,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允许学生中途休学创业等。当学生在创业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知识与能力上的欠缺再回到学校有针对性地学习时,学校应对其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并针对这一类学生给予特殊的指导与帮助。
(四)加强民办高校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民办高校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落实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特性,要求教师拥有“学者+企业家”的素质。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之中;二是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各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三是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四是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
(五)民办高校要注重创业实践
- 上一篇: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
- 下一篇:学科融合教学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