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切实贯彻川委办〔2011〕29号、举委办发〔2012〕18号文件精神,我县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加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通知,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1、理顺管理体制:推行“服务在乡、管理在县、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农业局主要负责业务工作指导,统一管理人员,其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应充分听取乡镇政府的意见,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综合协调、监督等行政管理和政治、思想教育,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配合农业局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建立县乡统筹协调机制,会商解决县乡农技推广业务工作安排、日常运行管理、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2、强化公益性职能:强化公益性职能定位。公益性职能是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农业局细化成工作职责,实到机构和农技人员,实行定岗、定员、定责。
3、完善机构设置:将乡镇农技、农机推广机构整合按我县行政区划设立乡镇农技站32个,并加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牌子。
4、科学核定编制:全县核定农技推广人员编制157人,县87人,乡(镇)70人。现有在职人员157人,农技人员到位,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90%。
5、全面落实人员岗位:按照农业专业技术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不低于80%的总体要求,农业局、人事劳动局和编办在核定的岗位总量内全面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农机管理与技术推广等岗位设置。农技人员到位。
6、经费保障:县农业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属全额拨款事业人员,其工资、保险、福利及工作经费等纳入财政统一预算支付。
7、推行竞聘上岗:实行农技推广岗位准入制度,具有农业专业技术条件和农技推广岗位证书的工作人员,才能竞聘农业公共服务职责岗位。在职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归队从事农技推广本职工作。全面推行聘用人员实名制管理,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进人、冒名顶替、超岗聘用、吃空饷等现象发生。
(二)完善农技推广工作机制:农业局印发了县农业局《关于印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制度的通知》。一是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目标管理制度。将农技推广职能细化为工作任务和要求,分解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与农业局签订目标责任书;二是建立农技推广工作责任制度。建立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制度,实行专家技术负责制。建立农技推广人员责任制度,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联系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示范户等,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是建立健全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制订培训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依托高中等农业院校、市(州)农广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农技人员培训基地,确保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落到实处。四是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农业局制定了绩效考评办法,按县农业局、服务对象和乡镇政府50%、30%、20%的权重,以县农业局为主实行绩效考评,主要考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效果,将考核结果作为农技推广人员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发放、岗位等级晋升、续聘、解聘的主要依据;五是建立健全多元推广制度。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机耕、机播、机收、机防、机修、农资配送等农业专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良种统供、病虫统防、生产资料统一配送、耕种收机械统一作业等服务。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
(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贯彻《省农业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强化队伍。抓好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根据省农业厅下达的培训计划100人,我县主动与培训基地衔接,按要求选送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参加知识更新培训,解决相关具体问题,实行统一往返和县、乡有关人员带班制,确保培训参学率、合格率100%,努力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科学知识水平;农业局集中培训农技人员178人,结合农时和项目工作不失时机的抓好农技干部培训92人。抓好基层农技人员补缺,按照农业专业技术岗位招聘条件要求,按规定实行公开招聘。
(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确定玉米、水稻、小麦和油菜产业为项目主导产业。通过县级专家组遴选,四大主导产业确定了如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玉米:主导品种是长玉13、川单418、青贮1号、荣玉188、达玉5号、蜀龙3号、高玉79等7个综合性状好、增产潜力大的品种;主推技术是选用良种,合理布局;适期育播,躲避伏旱;地膜栽培,抗旱增产;规范播栽,合理密植;施足肥水,主攻大穗;综防病虫、降低损失;辅助授粉,减少秃尖。
水稻:主导品种是丰大优2590、川香317、宜香优7808、冈优198、ⅱ优498、t优6135等6个产量高、抗病性强的优质品种:主推技术是选用良种,防病优质;适时早播,培育壮苗(湿润秧田撒播覆膜育秧技术和旱育秧技术);规格作厢,节水栽培;重底早追,主攻壮苗;杂糯间栽,增收防病;防病治虫,适时收获。
小麦:主导品种是宜选择抗条锈病、白粉病、生育期适中、品质优良的丰产品种。如绵麦367、川麦58、内麦11号、内麦836、川麦42等品种。主推技术是选用良种、适时早播;科学整地、规格播种;配方施肥、加强田管。
油菜:主导品种是宜选用双低(低芥酸、低硫葡糖甙)优质、丰产性好,适应性强的“油研1707”、“广源58”、“宜油16”、“高地油668”、“锦油2号”等中迟熟品种。主推技术是选用优质高产良种;适期育播,培育壮苗;宽行壮株,免耕早栽;早促早管,主攻壮苗。
制定全县农技推广计划、推荐了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印发了土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明白纸等5000份,形成技术操作规范,将推广任务明确到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在关键季节、关键环节和农民有需求时,及时迅速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2、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在全县357个行政村遴选培育示范户1785户,其中玉米产业650户、水稻产业600户、小麦产业265户、油莱产业270户,每个示范户带动周边10个农户,全县共带动17850农户,示范户的选择按程序进行,并进行公示,每个示范户填写省上统一印制的《科技示范户手册》,共1785本。制做了示范户标牌1785个,兑现了示范户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物化补助。按照10:1的比例并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选聘技术指导员178人联系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填写省上统一印制的《技术指导员手册》,共168本。制做了技术指导员胸牌178个。农业局与178名技术指导员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技术指导员与1785户示范户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指导农业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根据绩效考评结果兑现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交通费补助及完成重大农技推广任务绩效奖。
3、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我县建设2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分别竖立了醒目的试验示范基地标牌。县万亩柑桔产业园区,地点瞿河乡,面积1000亩产业甜橙,主推技术起垄稀植、绿色防控、综合利用、容器育苗等,实施了太阳能杀虫灯绿色防控技术,基地实体负责人张清菊,技术指导单位农业局经作站,技术负责人罗莉。建立了基地档案,相关考察参观250人次。县金鹤乡超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地点金鹤乡,面积100亩,产业玉米、蔬菜和水稻,主推技术选用良种,轻简栽培、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对基地试验示范条件进行了田间工程完善,基地实体负责人韩开超,技术指导单位农业局农技站和蔬菜办,技术负责人陈明祥和蒲启建。建立了基地档案,相关考察参观210人次。
4、抓好整合提高推广水平。以粮油高产高效创建、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重大项目为依托,同时我县建立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形成了推广工作合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到田,让农民真正受益。
5、对乡镇农技推广条件建设好的进行以奖代补。
二、项目效益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建立了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提高和统一了各级对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认识,增强了各级对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了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网络;建立了竞争上岗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等基层农技人员管理机制;完善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了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实现了主推品种和主推集成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通过项目的实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示范户达到100%,辐射户达95%以上。非项目乡镇达80%以上。农业增产增收显著。
(三)培育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的排头兵和领路人
为了加快科技示范户的培育,使他们成为农技推广的排头兵和领路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道坎”的问题,我们遴选示范户注重科技意识强、有一定文化程度、而且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示范户。示范户做到“八有”即有示范户标牌、有技术指导员名片、有量身制做的致富规划、有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明白纸、有示范户手册、有科技书屋、有高产示范样板田。为此,极大提高了他们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
(四)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2个试验示范基地制做了醒目的“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试验示范基地”标牌,并明示试验示范内容、行政和技术责任人。引进的三大产业新品种有6个在全县推广达100万亩以上,农民增收5500余万元,种植技术研究创新2项在全县推广面积达80万亩以上,农民增收3000余万元,新机具引进有3个在全县推广面积达12万亩,农民增收节本500余万元。
(五)强化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水平
通过对基层农技人员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技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管理统计技能;农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培训,更新了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激发了他们爱农、为农和献身农业的热情,看到了作为农技干部的希望和价值。他们把培训学到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不分上下班、节假日,冒寒冬,顶酷暑,奔波于农户田间地块,与农民交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被农民誉为“财神”。
三、工作措施和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资金到县、任务到县、责任到县、考核到县”的原则,实行县长负责制。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财政、人事劳动、发改和监察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决策制定、政策协调、审核实施方案,调度实施情况和汇总上报相关数据、开展督导检查与绩效评价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农业局成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及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局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专家组,由农业推广员、市级首席专家陈明祥任项目技术首席专家,农技、植保、土肥、经作、科教等5名相关专业高级农艺师为专家组成员,专家组负责制定全县技术指导工作方案,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参与督促、检查与绩效考评,指导培训技术指导员。
(二)抓好绩效考核
按照《省2012年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政策落实延伸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川农业函〔2012〕374号)要求,实施延伸绩效管理。对用于农业技术人员的绩效奖励资金,由县农业局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为此,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实施方案,层层、逐个落实岗位责任,明确每个农业技术员的工作内容、服务对象,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实行工作任务公开制,全面推行工作手册公示和考勤制度,把每个农业技术员的下乡记录和技术服务情况张贴公示,强化群众监督。强化三方考评制,实行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农民群众三方考评制度,对农业技术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满意度和技术水平等进行综合全面评价,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奖励挂钩,奖励先进,督促末位,杜绝补助资金平均发放、违规补助,充分调动农业技术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抓好资金监管
农业和财政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130万项目资金严格按照部和省项目资金用途使用资金,补助资金严禁用于发工资,确保专款专用。
(四)抓好实施管理
按要求做好竖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标牌、配备技术指导员胸牌、悬挂科技示范户门牌,做到《技术指导员手册》和《科技示范户手册》人手一册。编印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明白纸,制定完善农技推广制度,悬挂上墙。确定向敏同志为信息管理员,建立农技人员培训、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档案,按时在网上填报专家组、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基本情况等相关信息,加强信息沟通,促进经验交流。
(五)抓好总结宣传
要将工作实施中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上载中国农业推广网、利用报刊、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大力宣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成果,大力宣传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先进事迹。
四、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年龄偏大,编制较少。
2、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较差,推广设施设备缺乏。
3、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农民对种植业结构调整认识不足,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高,农业种植效益低下,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
(二)建议
1、补充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保持基层农技推广活力。
篇2
主要任务:抓农业技术服务队伍的培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农业科技成果下乡、进村、入户、到田头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主要目标:
(一)培养科技带头人200人;
(二)农校、农广校招生3000人。其中:市农校2800人,农广校200人。
(三)新型农民培训5000人。在全市行政村中每个村培养1名农民技术骨干,合计1370人;在全市1370个村培训骨干农民6850人实现整村(队)推进。
(四)绿色证书培训10000人;
(五)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3000人,对全市县乡两级3818名专业技术人员轮训一遍。
二、主要工作情况
1、组织参加“三下乡”活动。2009年1月8日由市委宣传部等市级18个部门组织的2009年*市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安宁市八街镇中心广场举行,我局由科教处牵头组成科技人员、专家20余人的服务队,开展畜禽禁养、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村实用技术宣传和种植业、畜牧业专家咨询。共计发放各种宣传品9200份,发放农资500袋,种子200公斤,现场咨询人数达千余人次。
2、组织《云南农业》征订。1月按照省农业厅要求组织局属各单位、各县(市)区征订《云南农业》杂志,全市共计征订1325份。
3、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奖申报。2月在全市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奖的申报工作,全市共完成《*市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检疫净化》等11个项目的评审、申报工作。
4、组织参加科技活动周活动。5月16日*市、盘龙区将在东风广场共同举办*市暨盘龙区2009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安排我局组织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我局由科教处牵头,组织市兽医站、市动物检疫站、市农科院、市种子管理站、市植保站等单位相关农业科技专家、科技人员2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5、完成提案回复面商工作。完成了《关于在*市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等5项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回复面商。
6、组织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按照省厅要求,制定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方案,下发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通知,全市2009年全年计划从种植业、畜牧业、农经、农业科教育等领域开展培训,使县乡两级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人数共计3818人,全部轮训一遍,在全市行政村中每个村培养1名农民技术骨干,合计1370人;在全市1370个村培训骨干农民6850人实现整村(队)推进。主要推广应用10项新品种、新技术。截止4月31日,全市已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262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87.6%,开班274个,其中:县乡集中办班239个,培训2165人;现场实训班35个,培训461人;送2人异地研修。全市已培训农民技术员1956人,开班122个,其中:县乡集中办班60个,培训850人;现场实训班62个,培训1106人。
7、市农校按照市委、市政府决定整体并入*学院,科教处正协助分管领导做好农校的清产核资、平稳移交工作。市农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学校春招班招生60人,完成校内短期培训302人,其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200人,完成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目标任务的100%,校外短期培训2500人。市农广校开展绿色证书培训6491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4.91%,组织技能培训鉴定290人,与*教育电视办的《兴农天地》栏目继续每周一期三次播放。市、县农机校1-6月全市培训各类人员8542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2235人,拖拉机驾驶员2085人,汽车驾驶员3761人,摩托车驾驶员461人。全市共计完成各类、各专业短期技能培训17835人。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投入大部分投入到当年生产中,科技投入特别是科技开发、农民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消化研发力度不够,技术储备不足,在部分县区财政困难,基本无农业科技投入,一些地方过去大力推广转化的先进技术和成果缩水退步。二是农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大多数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都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技术力量薄弱。三是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缺乏,专业结构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新兴产业花卉、蔬菜及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信息和营销人才缺乏;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观念陈旧,缺乏一技之长,需要培训的面广、人数多、农民对科技的多元化需求迫切。
四、下步工作重点
以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统揽全局,贯穿科教工作始终,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积极争取部、省级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在上年年工作基础上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1、围绕*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开展技术储备工作。
2、积极申报省、部级农业科技教育项目,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加快成果转化推广步伐。
篇3
1、基本情况: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总的特点是春早、夏长、秋短、冬迟。年平均气温18.8℃,年平均日照1765.2小时,年无霜期284天,年平均降雨量1497毫米。全县辖14个乡镇,131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5.44万公顷。2012年全县人口31.22万人,农业人口26.88万人,农户72224户,农村劳动力14.99万人;2012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390元。
2、农业概况:县主要农业产业有粮食、蔬菜、花生、脐橙、茶叶、生猪、水面养殖等。常年粮食作物播面约24万亩,蔬菜播面约6.2万亩,花生播面约1.2万亩,果园面积约8.3万亩,茶园面积约7.3万亩,年生猪出栏约18.4万头,水面养殖约4.8万亩。2012年农业总产值127886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37522万元,渔业总产值23843万元。
3、基层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以及省农业厅、市农业和粮食局的统一部署,我县2011年9月份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财政、人劳、编办以及各乡(镇)党委、政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在资金、编制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县14个乡(镇)均整合农技、农机、畜牧、水产、茶果、经管等岗位,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至2013年7月,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各项改革取得较好效果,达到了“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改革目标。2012年和2013年,我县分别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我们按项目方案要求,确定了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遴选与确定了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积极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建设示范基地等一系列相关工作,目前各项工作已取得初见较好的成效。
二、年度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目标,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农技人员工作考核考评制度、多元推广制度等基层农技人员管理机制,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县、乡、村三级顺畅、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具体要求措施是围绕主导产业,搞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推广,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示范户示范作物单产增长10%以上,单位面积效益提高10%以上;加大对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力度,培育主导产业科技示范户1000个以上,示范带动各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主导产业示范基地;强化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每年使农业技术人员集中技术培训一次以上,使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三、实施内容
1、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农科教发[2009]7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7〕14号)和《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上府发〔2011〕15号)文件精神和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根据我县实际,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保障人员经费。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建立农技人员工作考评制度,实行农民、主管部门、乡镇政府三方共同考核;建立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2、确定主导产业,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根据实际,确定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茶叶、脐橙、生猪养殖、水产养殖为我县主导产业,邀请推广、科研、教学、企业等方面的专家,组织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形成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茶叶、脐橙、生猪、水产养殖等技术操作规范,编印相应的技术资料和明白纸,制定推广计划,将任务落实到单位和农技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并及时做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的跟踪调查和数据收集,开展推广效果评价,促进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3、遴选与确定示范户
按照示范作物种植规模较大、种植水平较高、乐于助人、主劳动力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人品好,在周围农户中的影响力较强,能够长期务农,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择优选用示范户。由示范户提出申请,村民委员会推荐,乡镇政府或技术指导单位同意,县农粮局审核批准。示范户的分布应相对均匀,根据行政村和示范作物(品种),每村一般设示范户3-5户,对特色产业在一个行政村内适当增加示范户,以发挥其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选聘确定技术指导员
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从县、乡农技人员中择优选聘76人作为技术指导员,其中乡镇农技人员比例不低于2/3,原则上乡镇农技人员应聘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5、开展技术示范指导与培训
实行分工负责制的工作机制。一是按照行业不同,由农粮局负责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等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县畜牧水产局负责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县茶果局负责茶叶等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二是示范户在技术指导单位和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负责本行政村的示范工作,示范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户共同采用相应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等,扩大技术覆盖面。三是技术指导员在技术指导单位的组织指导下,负责责任区的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实行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每名技术指导员对口联系1-3个村和10个科技示范户,开展对所包村、示范户和农民的培训与指导服务工作,指导农业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
6、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依托现有条件,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的作用,建立区域性试验示范基地,全县共建立2个试验示范基地,其中,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个,生猪养殖示范基地1个。
7、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
建立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制度,采取异地研修、县乡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形式,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每年集中培训的人数不少于60人,主要是到农业部认定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等进行异地培训,同时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县内现场讲授。
四、进度安排(2014年9月—2015年8月)
项目自2014年9月—2015年8月结束。
1、筹备阶段(2014年9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分行业技术指导方案、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筛选、推介2013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分产业技术操作规程,开展宣传发动,召开有关会议,举行启动仪式。
2、项目实施阶段(2014年11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
2015年3月31日前对确定的88名技术指导员进行分专业集中技术培训,并签订责任状。根据农时季节,全年对技术指导员的集中培训不少于2次。2015年3月31日后技术指导员分赴各自的责任区,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服务工作。
3、总结检查阶段(2015年8月1日至2015年8月20日)
2015年8月20日前各项目实施单位分产业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向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写出书面总结报告,2015年8月30前县项目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单位进行检查验收和绩效考核,并向上级写出书面总结报告,迎接上级的检查验收。
五、主要参与单位及分工
1、县农业和粮食局:负责整体方案的制定,宣传发动,组织管理,确定示范户、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单位,主持筛选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制定分产业技术操作规程,并组织项目的实施与工作落实等,协助县政府开展基层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
2、县畜牧水产局:负责筛选畜牧、水产的主推品种和技术,制定分产业技术操作规程,组织项目的实施与工作落实等,协助县政府开展基层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
3、县茶果局:负责筛选茶叶、果树的主推品种和技术,制定分产业技术操作规程,组织项目的实施与工作落实等,协助县政府开展基层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
4、县农机局:负责筛选适合本县的农业机械主推型号和技术,制定农机技术操作规程,组织项目的实施与工作落实等,协助县政府开展基层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
5、县财政局:负责保障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并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6、县人事局:协助县政府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参与农技人员的绩效考核。
7、县审计局:监督检查资金的使用情况。
六、中央财政经费使用安排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扶持,其主要用途用于以下3个方面工作:
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补助。主要用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的补助,占总经费的25%;完成全县农业技术推广重大任务的绩效奖励,占总经费的5%;技术资料印刷、制度建设及工作考评等管理费,占总经费的5%;聘请技术专家的补助,占总经费的5%。
2.农业科技示范补助。主要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以及购买农(兽)药、化肥、饲料等补助,占总经费的15%;试验示范基地购买农(兽)药、化肥、饲料、试验设施装备等物资,采取现代化推广方式以及组织展示活动等补助,占总经费的30%。
3.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主要用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所需的费用;试点利用基于移动互联的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等信息化服务手段推广农业技术的给予适当补助,占总经费的15%。
七、具体工作措施
1、成立领导机构
县政府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农粮局、畜牧水产局、茶果局、农机局、财政局、人事局、审计局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总体方案的制定、综合协调、政策扶持及组织领导工作,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和粮食局,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及日常工作。
2、成立专家组,强化工作队伍
县成立专家组队伍,对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专家组由16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具体成员情况如下:
3、搞好宣传发动
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农业信息网等宣传媒介和召开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二是召开有关乡镇负责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负责人等同志参加的专题会议,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实施该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领导和群众基础。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召开经验报告会、交流会等形式,扩大示范效果和社会影响面,不断将项目引向深入。
4、实行多项目联动
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与高产创建活动、现代农业新品种示范、测土配方施肥、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进行有机结合,捆绑实施,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和增加效益、扩大影响、增强示范带动效果之目的。
5、建立目标责任制
对工程任务指标进行量化、分解,县农粮局与项目技术指导单位,技术指导单位与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之间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做到人人有任务、有目标,工作方向目标准确、清晰。
篇4
主要表现为基层农技人员队伍严重不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很难承担农业科技传播这一重要角色,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吉林省农业从业人员为938.67万人,乡级农技人员4754人,乡级农技人员人均承担农业从业人员1970人(见表1)。吉林省耕地面积8300多万亩,乡级农技推广人员人均承担耕地面积17458亩,人力明显不足。为了维持日常工作开展,全省农技推广系统中,县乡一级目前都是超编状况,县级超编为21.5%,乡级超编20.1%。
尽管如此,基层农技人员却是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由于吉林省乡村人际传播网络的缺失、村农民技术员在补助几近于无的情形下形同虚设;多数农户对大众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的方式不认同,电视对于农户来说主要是娱乐工具,而不是通过电视来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传播农业科技方面的作用也没有想象的大,上网的农民只有6%,如果以全省的农户为基数,这个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上网并不是为了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因此农户对基层农技人员的依赖性很大,近90%的农户遇到技术问题首选基层农技人员。
解决吉林省基层农业科技组织传播中的问题,需要对当前基层农技体系的现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位。客观地说,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面临的情况,不论是从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上看,还是从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上,都颇有过渡的意味。因此在原有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外供给模式已经在事实上解体的情况下,目前的体制安排带有明显的过渡性,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才刚刚拉开序幕,乡镇政府目前这种尴尬的角色亦不会是长久的制度安排。
二、提高基层农技推广
部门科技传播能力的对策无论如何,当前的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很难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依靠大幅提升工资待遇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必须适应当前农村的整体环境,认清形势,在过渡时期采取过渡办法。现阶段对于基层农技人员来说,需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自律,发挥政府的组织传播的优势,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传播方式。
1.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基层农技队伍现代农业的综合素质。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较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短期之内其人员结构是很难改变的,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将决定吉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在此,外企出于占领市场的目的,对自己产品的推广介绍而进行的各类培训极具可借鉴之处。当前应该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农业基本技能的考核测试,对其知识结构、基本技能的分层分类,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同时通过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的制定,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具备自主学习提高能力,当然这些工作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的。
2.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使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化。
篇5
(一)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多样性和高效性。
1.综合性。
生态系统的综合性,主要是坚持以农业整体为中心,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效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再生,以达到调节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
2.多样性。
生态农业的核心是科学技术,通过生态模型的技术方式来实现特定经济作物的增值生产,以生态工程的技术手段来平衡各地区的区域优势,将技术与社会需要、当地实际协调,形成区域农业多样性发展。
3.高效性。
生态农业凭借其循环、再生的综合性,通过对物质的深加工和能量的循环再利用,提高了农民的增值收益,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改变了局部农业产业结构。
(二)唐山市生态农业的作用
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实现唐山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综合作用。
唐山市自身耕地面积少但农业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利用其综合性的特点,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地区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济作物交叉经营和交替管理的模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有效转换。
第二,多样性作用。
生态农业利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在唐山市不同区域设立不同生态模式和生态工程,按照地区经济的增长需要,发展多样性的区域农业经济。
第三,高效作用。
生态农业继承发扬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点,摒弃了传统农业效率低产量少的弊端。同时弥补了现代农业高污染、高投入、低回报的缺陷,将现代农业提升至生产密集化、资源循环化、技术科学化、发展持续化的高效率高收益生产经营模式。
二、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唐山市在生态农业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中,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让人诟病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唐山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理论、技术不足
生态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农业学科,它还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学等多门交叉学科。对这样复杂的农业学科,要从系统综合角度,分析设计生态农业的结构,科学划分各种学科的类别体系,将经济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合理交叉,综合运用。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往往是单学科深研究,或者多学科浅研究,这些片面的研究对于生态农业理论系统的构建和完善,远远不够。理论是技术发展的前提,因此理论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生态农业的技术发展不成熟。
(二)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发展生态农业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分不开。首先,在技术研发上,需要政府联合各大院校和科研部门联合研发,这就需要巨额研发经费;其次,在技术推广上,政府要花巨资和派遣相关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优质幼苗、肥料和技术支持;最后,在生态农业长期发展上,政府要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金融信息机制,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信贷服务支持和信息服务支持。唐山市政府为了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在资源配置、政府财政和人员培训上,下足了工夫。政府对生态农业做出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时因自身财务和人手的不足,支持力度仍旧有限。
(三)推广普及难度大
造成生态农业推广普及难度大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农村人口科技素质低,需要大量科研人员下乡进行现场培训,而政府机构内的科研人员却严重匮乏。
二是生态农业配套的农业技术设备不足,或者部分设备价格昂贵,农民负担不起。
三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有的地方经济作物发展好,农民收益高,另外一些部分,因为地域、气候的限制,经济作物发展困难,造成整体产业化结构发展不均衡。
四是市场结构不完善,土地市场、技术市场、批发市场、区域经济市场等各部分市场都只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还远远不够完善。
五是信息传递不通畅。唐山市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各项信息设施不完善,导致农民无法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接收生态农业的第一手信息。
三、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虽然生态农业有很多问题,但唐山市政府经过多年的经验摸索和实践总结,制定了一套生态农业问题解决方案。
(一)理论讲合作,技术求创新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强大的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理论研究,理论基础的厚度决定了生态农业的高度。因此,必须把理论研究放在发展生态农业工作的首位。生态农业在理论研究上要以合作为原则,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农、教、科为标准,以产、学、研为动力,以少投资、高收益为指标。在理论研究层次上,政府要加大对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奖励,鼓励部门间通力合作,攻克难关。在技术层面上,要继承传统农业的技术优点,同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形成最优化的农业技术配套体系。技术的推广与创新,一定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通过技术将农业的生态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连接在一起。唐山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大致有以下六个方向:(1)节肥式高产农业技术;(2)节水高能式农业技术;(3)无药低耗式农业技术;(4)中低产良田改良式农业技术;(5)资源循环利用式农业技术;(6)生物生态式农业技术。
(二)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支持息息相关,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可以使生态农业最快速度走上正规化、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
一是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方面。
建立自上而下的环境、资源网络监测系统,进行定位监测,对监测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行为,将以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进行双重制裁。
二是农业科技方面。
科技研发经费上,政府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和专项筹款小组,保证研发上的经费支持;技术推广上,设立技术推广基金,帮助农民解决技术方面的资金难题,同时提高下乡技术人员薪资待遇,用高薪的方式鼓励他们深入农村,发展农村。
三是农业市场方面。
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价格。同时,设立市场危机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在减产时,收益损失降至最低。此外,政府要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体制和信息服务支持,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的资金难题和农村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的弊端。
(三)政府、企业共同推广
篇6
【关键词】市场营销;农业发展;实践
农业发展问题在我国极为重要,农业是处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关注点。一直以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是国家下大力气推动与维护的焦点。我国农业经过长期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是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大量农民生活刚刚达到温饱,生活质量较低。我国迫切需要进行农业改革,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1转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观念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关注经济效益,关注科技发展,实现农业布局的区域划分,农业生产逐渐转向专业化,农业管理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覆盖整个区域。农业产业化能够顺利实施,首先需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观念。
1.1以市场需求为先导
在新时期,农业发展与市场营销息息相关。农业发展离不开运用市场营销方式将自身产品推出去,提高市场占有率。一切营销活动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先导的,要满足市场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做好产品生产的规划,生产的产品要迎合市场需要,才能有销路,才能保证农业快速发展。
1.2生产规模化
规模经济是工业发展中摸索出来的客观规律,经过长期实践,验证规模经济也适用于农业生产。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长期以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产量依赖一家一户承包的田地数量,无法形成规模,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虽然有生产积极性,但是生产力没有明显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迅速推广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快速发展。
1.3注重投入产出比
农业生产管理应该以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来指导,与企业经营一样,引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注重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心存投入产出比的概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定期进行人员培训,运用新科技来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集约化增长。1.4着眼国际市场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波及全球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农业生产不应闭关自守,应该紧跟时展,抓住全球一体化的时机,迎头赶上,着眼国际市场,运用各种方法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挖掘国际市场这一巨大宝库。
2提倡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指的是这个营销过程中,要以环保意识作为营销指导,向顾客提供安全,环保,无污染的产品,注重节约资源,符合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1增长方式精细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均采用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农业生产的增长以损害环境,损坏生产环境为代价。在新时期,采用绿色营销方式,改进生产方式,运用环保生产技术,研发环保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2提高产品竞争力
当前消费者消费更加理性,关注环保。绿色消费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重要的消费观念。绿色食品风靡全球,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农业发展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生产绿色产品,通过绿色营销,让农产品迎合顾客修,保证农产品销路。绿色农产品因为更收欢迎,价格更高,投入产出比更高,能够给农业发展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3提高农民收入
国外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的价格高两成左右。我国东北的绿色大米比一般大米价格高出一成仍然受到欢迎,供不应求。我国幅员辽阔,但是资源稀缺,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将地方特色融入农产品营销,采用绿色食品这样的科技产物增加产品附加值,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更有积极性参与到绿色产品生产当中[1]。
3加强知识营销
转变营销观念,生产绿色农产品,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新时期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运用新科技推动农产品营销,加强知识营销,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快速发展。
3.1提高人员素质
科技发展的成果在农村推广,其基本条件就是具备能够使用先进技术的人。我国农业人口的整体素质一般,长期以来,这也是抑制农业发展的问题之一。农业生产技能仅仅依靠简单的个人经验,由老人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效率低下,效果较差。我国农业发展要将农业生产与营销人员的素质整体提高起来。定期进行培训,将新技术推广下去。加强基础知识的培训,引进优秀人才,不仅引进人才,还要将优秀人才的技术留下来。进行农业生产管理,产品研发,营销方面的管理需要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为农村培养跟多的优秀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2]。
3.2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农业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不仅与人的因素有关,还与资源投入相关。我国农业发展缓慢,投资回报率较低。应该提高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提高生产方式与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注重引进外资,通过各种合作方式为农业科研吸收更多的投资。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技术产业化,整合资源,降低成本,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水平,推动农产品销售[3]。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发展问题应该从市场营销的视角出发,以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看待农产品生产,管理,营销全过程,提高技术能力,培养合格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生产绿色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高投入产出比,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推广方式,扩大市场,实现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裘指挥,张丽,胡新宁.农村地区构建农业技术人员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中部地区N市的调研[J].教育研究,2016,(06):158-158.
[2]徐卓婷,张玉芙.农村教育资源建设视角下的农村技术教育“小学化”问题解决方案[J].吉林省农业发展学院学报,2016,(08):192-192.
篇7
他就是刚刚离任的天津市农广校校长——刘训江。
从天津市农业局办公室调任农广校校长时刘训江刚刚41岁,是全国农广校系统最年轻的省级校校长。从机关到基层,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换,对他是一个全新的考验。记得他来农广校的第一天,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服从局党委的安排,也感谢局领导的信任让我到农广校工作……今天我也向大家表个态:第一,虚心学习,尽快进入角色;第二,扎实工作,努力推进事业发展;第三,廉洁从政,一定要带好队伍。请大家监督。”这是他上任后对全校职工的第一次讲话。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长篇大论,却句句掷地有声,让我们每位职工心里顿时有了踏实感。
说的容易,做起事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初来乍到的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办学资金短缺。当时学校在职职工24人,退休职工16人,还有2位离休干部,但办学专项经费只有25万元,还面临着落实房改补贴的问题,怎么办?当时,天津市正在实施“351”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他拜访有关部门,向老同志取经,跑各分校调研,开班子会研究,分析当前形势,寻求解决办法。在上任一个月后的第一次全市农广校校长会上,他全面分析了农广校面临的形势,要求农广校系统树立争创一流的信心,牢记有为才能有位,从干好当前工作做起,用业绩争取各部门的支持,用成果赢得各方面的信任。针对眼下的培训工程,他提出“三个围绕、五个下沉”(围绕设施农业、优势产业和农民需求开展培训,重心下沉到村委会、合作社、生产基地、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的工作思路,扎实搞好培训,坚决完成任务。光有思路不行,关键还要干。他一边跑部门、争支持,一边带领全系统教职工,兢兢业业,创新模式,真抓实干。2007年天津市农广校承担的“351”工程任务超额完成,得到了领导的表彰,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上级部门支持力度大增,体系建设资金、专项办学项目等向农广校系统倾斜,不仅增加了办学经费,还解决了干部职工特别是离退休职工盼望已久的房屋补贴问题。学校的难题解决了,大家心齐了、干劲也足了。
刘训江是个想事干事、胸怀大略的人。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便开始谋划农广校体系的未来。天津市农广校是一所公益性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有12个区县分校,120多名教职工。今后如何发展,靠什么保障,怎样做大做强,保持公益性,确立主力军地位,使农广校持续健康地发展,这是他考虑最多的问题。
用法律保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建立长效机制,让农民教育培训有法可依,这是确保农广校发展的根本,更是农广校系统多年的愿望。立法谈何容易,无兄弟省市借鉴,更无上位法依据,怎么办?刘训江和市农委有关人员一起,争取市人大有关领导的支持,主动汇报情况,研究立法依据,外出考察,撰写报告,起草草案,并邀请市有关领导和人大代表视察农广校体系。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2010年5月26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标志着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是全国第一部农民教育培训法规,为全国农广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开了一个好头,对今后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有了法律保障,还要建立培训补贴长效机制。当时,天津市财政只对“绿色证书”取证实施补贴,而农广校中专教育、农业技能培训没补贴意向。特别是农广校中专教育,随着形势的变化,学员数量逐年减少,招生非常困难。在享受不到国家全日制补贴的情况下,如何争取到市财政补贴,让刘训江伤透了脑筋。为争取政策支持,他亲自写建议、打请示、出题目、提措施、寻求上级部门支持。2008年,天津市启动实施了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又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不仅对参加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每人补贴600元,而且还拿出专项资金,专门补贴上农广校中专的农民每人1600元。2012年,更进一步拓宽了补贴范围,对培养农业高技能人才每人补贴1000元,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每人(次)补贴30元,明确规定,今后这些政策不变,并且随着财政资金的增加,补贴力度还要加大。有了扶持政策,农广人的心气高了,底气足了,事业心强了,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劲头更足了。
中专学历教育是农广校的办学之本。“农业部提出‘百万中专生计划’,我们要充分利用政策,把天津承担的任务落实好,还要提前完成目标。”在班子会上,刘训江提出实施“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工程”,争取用5年的时间完成1万人的教育任务。这一想法得到了班子的一致称赞。他带领市校人员深入区县分校,和老师一起宣传政策,发放招生简章,动员农民参加农广校中专学习,当年就完成招生2200多人。2008年和2009年,全市又分别招生3359人和4236人,在校生达到了7595人,连创农广校招生历史记录,实现了“百万中专生计划”十年任务提前五年完成的目标。
搞好农民科技培训是农广校的重中之重。2004—2007年实施的“351”培训工程,使全市10万农民取得了“绿色证书”,32万人参加了科技培训。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的农民培训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刘训江研究新形势,率先提出实施“涉农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同时根据全市设施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进一步提出“根据需求定工种,突出技能搞培训,学习理论上水平”的总体要求,把农民需求和操作技能放到首位,强化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农民、职业农民。项目的实施,深受农民的欢迎。各分校积极开展蔬菜园艺工、家禽饲养工、拖拉机驾驶员等15个农业特有工种的培训。2008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近7万人,体系优势和资源优势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农广校已成为全市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
在搞好自身项目的同时,刘训江还积极争取各部门的项目支持。2011年,天津市首次实施农业部“阳光工程”,农广校系统承担了大部分的培训任务,培训农民1.3万多人。2010年,刘训江主动与市科委联系,承担了国家科委“星火计划”项目农村科技带头人培训工程。他充分利用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这块牌子,承担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重点技术人员培训项目,以及中央校致富早班车和节能减排宣传试点项目等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锻炼了队伍,而且提高了农广校的知名度。“要培训,找广校”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一句口头禅。
完善办学体系建设,增强教育培训功能一直是刘训江校长心头的一件大事。从上任伊始,他就着手组织调研、研究方案、协调部门,多方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完善市校本身及整个体系的建设。2009年,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市、区县两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200多万元,在全市农广校系统建设了农民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和区县分中心及29个市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市财政的专设资金大力支持在农广校乃至整个局系统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天津市农广校建设了媒体制作中心、卫星直播中心、互联网信息中心和图书音像资料中心及演播室、计算机培训教室;区县分校相应建设了多媒体教室、图书室、计算机教室;全市还建设了31个市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并配备了培训教室、图书室和卫星接收小站及必要的实训设备。短短几年时间,农广校体系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刘训江并不满足取得的成绩,他总是说,“要有忧患意识,要考虑长远发展,要想在改革的大潮中站稳脚,必须得加强自身的软件建设。”
刘训江始终把教师的培养作为头等大事。他组织各分校聘请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体系等技术人员建立了600多人的教师队伍。他带领分校校长走出去,学习外地办学经验,参加中央校A级校长培训班,提升校长领导能力。2010年,他争取教师培训专项资金30万元,举办了首次由农广校系统全体专职教师参加的培训班,聘请了农业部、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专家来讲课。组织开展教学评比、教学观摩活动,2012年参加中央农广校举办的教学评比活动,天津市校选派的两名老师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市校开展“三个一”(学一本中专书、讲一堂辅导课、出一套考试卷)活动,青年教师上台讲课,水平逐年提升。他还鼓励教师出书,做技术光盘,编印实用技术小册子。几年来,市农广校联合中央校组织出版了《盐碱地冬枣栽培技术》等4本培训图书、《卫青萝卜无公害栽培技术》等2套技术光盘,编印实用技术小册子46种,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训江是一个作风严谨的人,他相信“身教重于言教”。他没有架子,很少批评人,但职工都很敬畏他。他处处以身作则,不搞一言堂,从不搞特殊化,廉洁从政。他关注职工的成长,最关心的是职工的切身利益。为解决农广校教师评职称难的问题,他跑有关部门,争取理解支持,在农业技术推广系列中,列出“农业教育专业”,解决了农广校系统职工职称问题。在他任职的七年时间里,市农广校有5名职工晋升了高级职称,8名职工评为农艺师,农广校系统很多教师职称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几年来,他几乎没有歇过一个寒暑假,上班第一个到岗,下班走在最后。利益和荣誉让给别人,困难和问题留给自己。
在农广校的七年,农广校的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收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厚爱。天津市农广校连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培训先进单位;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天津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天津市文明学校、天津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天津市模范职工之家,以及市农业局安全、老干部、信息先进等多项荣誉称号,天津农业远程教育网被评为全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10强。2009年,农业部命名天津市农广校为全国首批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2012年又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基地。这些成绩的取得,饱含了各级领导对农广校的关心和支持,凝聚着农广校系统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刘训江校长的辛勤汗水,更为创建农广校美好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难留,时易损。转眼七年过去了,天津农广校的教师们已经和他们的领路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忘不了他嘘寒问暖的声音,忘不了他促膝谈心的和蔼面容,忘不了他走访困难职工的身影,更忘不了他为工作辛勤操劳的身影。刘训江常谦逊地说“我不会做思想工作”,但他始终用言行维护着这个团队的和谐与稳定。
篇8
**县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
(2006年10月)
近年来,我们**县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事业站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构建全新的农技推广体系入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全面转变工作职能,竭力服务“三农”发展,取得可喜的进展。到目前为止,以“优化县级、强化区域、取消乡级、完善村屯”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仅理顺了体制,健全了机制,而且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工作成效十分显著。我们的作法是:
一、主动探索,把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作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突破口
农村乡镇机构改革后,各站所普遍存在体制不规范,机制不健全,人浮于事、服务质量较差、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特别是把原来的农技推广站并入农业中心,极大地削弱了农技推广工作。一是农技推广体系残破不堪,不能适应工作要求。一段时间以来,农技推广体系的状况,可以说是,“网破、线断、人散”。所谓“网破”,就是县、乡、村、屯的四级农技服务网络已不复存在,机构只有县、乡两级,不能有效覆盖全县;“线断”,是指村屯出现断档,农技服务工作不能延伸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人散”,是指大部分原来的农技推广队伍不稳,人员流失。机构改革后,我县10个农村乡镇中,8个乡镇都只有一名农技专业人员在岗,另外两个乡镇则没有专人抓。二是农业灾害频发的严重后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由于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民盲目施用化肥,加之对各种病虫害缺乏有效的监控和预测,多种病虫害极易大面积发生。去年我县就发生了严重的水稻稻瘟病和大豆菌核病,由于农技服务力量弱化,防灾减灾措施无法落实到位,损失十分惨重。三是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强烈愿望,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群众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科技、用科技,科学种田致富的意识不断增强。而农技推广体系断层,使农民与科技人员的联系缺失,农民群众渴望获得高水平农业科技服务的愿望难以实现。面对这种形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率领包乡镇县领导,深入乡村进行了全面调研,并组织相关同志到辽宁省辽阳市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调研和学家一致感到,必须对现有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改革,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为此,我们确定了从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入手,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趟路子的工作思路。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改革方案,提交县政府常务会和县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今年年初,就扎实启动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
二、改管并举,在完善新的农技推广体系中探索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新途径
实践中,我们积极研究乡镇事业单位的工作运行规律,集中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上进行大胆创新,不断摸索经验,为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积累经验。
1、改革体制,建立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服务网络。一是优化县级。把县农科所并入县农技推广中心,重新明确工作职能,撤销原来分工过细的内设机构,根据工作需要,新组建了测试中心、植保站、科研所和综合办。二是强化区域。根据行政区划和农产品区域分布,跨乡镇组建了上集、阁山、靠山三个区域中心站,分别重点研究推广水稻、大豆和瓜菜生产适用技术。从县推广中心择优选派12人,从原来各乡镇的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选聘15人,到三个区域中心站工作。三是取消乡级。就是把乡镇农业中心的农技推广职能划出,归属区域中心站。四是完善村屯。根据屯型大小,在每个屯选定2—3户科技示范户,每个村都成立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分别设会长1人。全县现成立农技推广协会76个,选定科技示范户307户。
2、创新机制,保证改革不流于形式。好体制必须有好机制才能健康运行。因此,工作中,我们在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建立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机制。一是死编活人。对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各区域中心站的编制采取定编不定人的办法,实行动态管理,以利于人员的补充和合理流动。二是竞聘上岗。县乡村屯四级农技推广人员均按照既定工作方案,经过严格选聘上岗。县中心核定编制37个,41人参加竞聘。对此,我们采取外地出题,封闭考试,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纪检委、人事局全程监控把关的办法,确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落聘的4人待岗,只发基本工资,三年内单位有空岗,允许其参与竞岗,未能重新上岗者三年后交人才交流中心管理。三个区域中心站选聘的27人,也采取了类似的办法。对各乡镇落聘的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由乡镇政府安排其它工作,取消其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各屯科技示范户的选定,通过本人申请、群众举荐、村委会筛选、区域中心站考核的办法,层层把关产生。村科技推广协会会长,则由全体科技示范户选举产生。三是工资活发。对县乡村屯四级科技推广人员,我们都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职责,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办法。把工作完成情况与其经济报酬直接挂钩,以此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县中心和区域站人员,我们将其津贴的30%和奖金作为岗位工资活发的部分,视工作情况兑现,实行上下浮动。示范户和会长,也视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包括补贴在内的各项待遇。四是合同管理。所有上岗人员均签订严格的用人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规范管理,照章办事。
3、政策保障,给予改革全方位的支持。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是机构升格。将县农技推广中心确定为正科级单位,三个区域中心站确定为副科级单位,三个区域中心站的站长上挂县中心的副主任。二是强化管理。将区域中心站的人、财、物、事四权上收,由县推广中心垂直领导,所在乡镇协管。在经费上,区域中心站对县推广中心实行报帐制,由县中心在财政结算中心统一核算。三是资金支持。区域中心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按实际聘用的在职人数核定。在此基础上,财政每年还为每个区域中心站增拨经费1万元。对乡镇竞聘上岗的区域中心站人员,每人浮动一级工资。屯科技示范户给半垧平价机动地,每年给予2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村农技推广协会会长给1垧平价机动地,每年给予4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四是帮助解决办公场所。县里通过多方努力,为三个区域中心站都暂时解决了办公用房,保证工作所需。
三、彰显成效,改革后的农技推广体系迸发出强大的活力
我县农技推广新的机制体制运转以来,成效立竿见影。
1、构建了全新的农技推广体系。通过优化县级,强化区域,完善村屯,形成了完整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彻底解决了村屯断层的问题,实现了对农民群众的零距离服务。通过取消乡级的农技推广服务职能,由县中心垂直管理,从而解决了都管都不管的问题,使体制更加完善、科学。特别是改革后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得以壮大,专业人员达到27人,村屯两级达到383人,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乡镇有人在岗没人干活、村屯两级没人管的问题。
2、切实提高了农技服务质量。新的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后,改进了服务方式,优化了服务方法,不仅使农民群众现实得到了实惠,而且留下了一支不走的科技队伍。区域中心站向农民发放服务咨询卡,公布农技人员的电话号码,农民遇到疑难问题直接打电话咨询,电话说不明白农技人员直接到现场指导。过去搞培训只能在村里把群众集中起来,蜻蜓点水,一晃而过,而现在直接到农民家里,到田间地头现场培训,一杆子插到底,极大提高了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仅年初以来,全县农技培训就达到3.5万人次,占全县总户数的80%,基本达到了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过去农技推广只能抓到乡级,现在是县中心抓区域站,科技人员包村、包片,包屯、包示范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接做给群众看,由过去的指挥员变成了战斗员。像**乡**村的协会会长**,今年大胆引进8个品种进行水稻超稀植示范,最后在群众的参与下优选出两个品种,准备明年在全村大面积推广。长山一部的示范户**,今年采用两段式育苗种植水稻45亩,带动全村两段式育苗种植面积1050亩,每亩增产200斤。
篇9
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大局,县畜牧兽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牧工作会议及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同时结合市局有关要求和安排,周密谋划、精心部署、细化措施、明确责任、定期督查、严格考核,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现汇报如下:
一、工作思路
突出畜牧结构调整,按照市委、市政府“夯基础、调结构、育龙头、强科技、攻难关、促增收、奔小康”三农”工作思路。坚持“林缘牛羊,前塬鸡兔,全县养猪”产业格局,着力培育一批骨干龙头养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畜牧产业,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努力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农牧持续增收,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全县肉牛饲养量万头,至年底。占计划的%出栏万头,占计划的%奶牛饲养量头,占计划的%肉绒羊饲养量3.44万只、出栏万只,分别占计划的%和114%猪饲养量7.23万头,占计划的%出栏万头,占计划万头的%鸡饲养量万只,占计划万只的%出栏万只,占计划万只的%肉类总产量吨,占计划的%鲜蛋产量吨,占计划的%鲜奶产量吨,占计划的%。
全力提升产业规模今年我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科学规划、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的原则,一、抓龙头带小区。加快推进舍饲圈养、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继续完善甘肃永盛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和佑苏兴民养殖基地建设,改(扩)建永正良种猪场、石湾子嘉宾牛场等标准化养殖小区西坡石湾子村支部书记任家斌牵头按照“圈舍简易、品种优良、科学饲养、紧跟市场、突出效益”原则,筹资70万元对本村原宏源种业公司制种中心的房舍进行改造,建成了西坡石湾子标准化养牛场,该场占地10亩,现已建成标准化牛舍26间、520o配套建成兽医室、消毒室、饲料库、业务办公室,建50m3沼气池1个,100m3污水化粪池1个;配套建设草棚4间、平方米,建设260立方米青贮窖2个,运动场平方米;购大型铡草机2台,打捆机、包膜机一套,农用车1辆,全年青贮玉米秸秆吨现存栏早胜、秦川基础母牛80头并辐射带动周围户群众发展标准化养牛基地永正乡友好养猪场建成标准化猪舍4栋,现存栏良种猪头,至目前已出栏肥育猪头,创产值万元,创利润万元;五顷原乡龙咀子村建成肉牛养殖小区1个,共建标准化暖棚牛舍54间,入住养牛户18户;周家乡下冯村冯云建成养羊小区1个,建暖棚羊舍4o一次性调购波尔山羊只。
新增规模养殖户户,全县新建养殖小区(场)6个。占任务户的%规模户累计达到户。
为畜牧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为了加快草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二、抓饲草基地建设。筹措资金10万元,从宁夏固原调购优质紫花苜蓿种子4000公斤,投放到西坡、五顷原等种草示范点上,并派出技术人员蹲点,现场指导种植,共建千亩草带2个,五顷原龙咀子种草点抓住春季降雨的有利时机,采用人机结合的办法,平整土地,一次性完成连片种植紫花苜蓿1048亩西坡石湾子租地种植紫花苜蓿1026亩。
根据县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同时。大力开展玉米秸秆青贮工作,建成五顷原龙咀子、西渠、南邑,西坡乡石湾子、高渠、南桥,三嘉乡关川、松树坪、刘川,湫头乡西沟等个青贮示范点全县青贮玉米秸秆万吨,占任务的%。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认真落实“预防为主,三、开展动物防疫工作。防控结合,综合防治”方针,切实落实“两强一打”防控措施,全年共用口蹄疫苗注射牛万头(次)免疫密度%注射羊万只(次)免疫密度%注射猪万头(次,免疫密度%用高致病性猪蓝耳苗免疫注射猪万头(次,免疫密度%用猪瘟苗免疫注射猪9万头(次,免疫密度99.1%用高致病性禽流感苗免疫注射鸡.万只(次)免疫密度%公路沿线、城镇周围、养殖密集区及规模养殖场的免疫密度均达到%建立建全了疫情测报网络加强了兽药饲料经营及养殖场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所有兽药饲料经营门店、规模养殖场进行了四次拉网式检查,查缴假冒伪劣、过期失效兽药18件,全部进行了销毁;取缔无证经营户3户,核发《动物防疫合格证》户,使全县兽药饲料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养殖环境进一步优化。
努力提高新技术普及应用率一是大力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在榆林子、永正、山河、西坡等乡镇建成标准化养猪场10个,四、抓畜牧科技推广。饲养肉猪3240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二是抓了生态养猪技术推广山河镇佑苏兴民养猪场、永正种猪场各建成发酵床猪舍一幢,500o三是抓了冻配点建设紧紧抓住国家肉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在县实施的良好机遇,新建山河冻配点(处)进一步规范了原建3个冻配点的运行机制,调购西门塔尔、利木辛、夏洛莱等良种肉牛细管冻精7000支,冻配母牛6400头四是抓了暖棚养畜技术推广改圈3570间,扣棚5.26万m2扣棚养畜10.33万羊单位;五是抓了饲养方式转变变散养为圈(笼)养,变自由放牧为设施养殖,变单一饲料为全价配合饲料,变粗放经营为科学管理,通过畜牧科技的推广应用,缩短了饲养周期,提高了养殖效益。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是加大了项目争取力度年内共争取到项目投资61.35万元,五、抓项目工作。其中:①《国家良种肉牛补贴项目》冻精补贴5万元;②《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重点建设项目》11.25万元;③《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9.5万元;④《兴民养猪场建设项目》35.6万元;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县10个乡镇兽医站建设项目、县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续建项目和县级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市上已经初验,等待省上验收。
畜牧科技普及率大大提高一是组织了全县畜牧兽医系统30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二是组织了26名动物防疫监督执法人员参加《行政执法证》学习培训考试;三是对全县94名村级防疫员进行业务培训;四是聘请大北农集团专家举办了1期微生态健康养猪技术和防疫知识培训,六、抓科普宣传和培训。培训养殖技术骨干120人;五是派员参加北京及省、市业务培训12人(次)印发养殖知识、防疫知识宣传页6000份;六是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养殖专业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适时举办各类培训班,全年共举办饲草种植、加工及调制、暖棚养畜、程序化免疫、设施养殖、快速育肥、冻配改良等技术培训班41期、培训骨干4219人(次)。
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全县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开始以后,七、抓科学发展观学习。单位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安排了专职业务人员,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配发了学习笔记,制作了宣传横幅、宣传栏,编发简报26期,职工人均撰写心得体会及调研材料3篇以上,人均记学习笔记3万字以上通过学习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素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使工作作风得到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我不懈努力,总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与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一是林缘和前塬养畜进展不平衡;二是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三是缺乏大项目的带动,发展资金相对匮乏。
三、2011年工作要点
以肉牛羊规模养殖为重点,2011年全县畜牧工作紧紧围绕国家及省、市、县产业开发导向。大力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着力组建养殖公司、养殖协会,走前塬猪鸡,林缘牛羊的发展模式,扶持带动养殖业快速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采取国家项目扶持,1积极扶持建设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招商引资和启动民资等办法,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年内建成4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规模养殖场,重点抓好佑苏兴民养殖基地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石湾子良种肉牛繁育场的改扩建,永正种猪场监控设施安装工作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技术,以林缘乡镇为基地,以牛羊设施化养殖为重点,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新增规模养殖户200户500亩草带3个,2抓好草产业开发全县种植优质紫花苜蓿1万亩以上建成千亩草带3个。其中林缘西坡、五顷塬、三嘉三乡镇,每乡各建1个千亩草带,山河、湫头、西坡三乡镇各建1个500亩草带林缘养牛规模村全部推行玉米秸杆青贮技术、舍饲圈养和良种冻配技术,重点扶持石湾子、西渠、龙咀子、关川、西沟、等5个千头肉牛养殖规模村,使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并积极争取国家产业和项目扶持。
篇10
一、让外来人才安居乐业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003年到2006年10月底,市本级仅由人事部门直接引进的高校毕业生就有7240人。但由于各种原因,引进人才流失较多。据统计,这几年共外流人才1660人,占引进人才的23%。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成本太高,特别是住房因素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才的进入;二是掌握的技能太少,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三是展业舞台太小,外来人才觉得不能找到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为此,我市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力争使外来人才拥有和谐温馨的家园,拥有适应市场的技能,拥有施展才华的舞台,真正能够在绍兴安家创业,成为“外来的绍兴人”。
(一)建设人才公寓:使人才拥有和谐温馨的家园。经过近两年的运作和探索,我市在人才公寓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统筹规划,灵活运作。按照“统一规划、分块建设”的原则,统一编制建设规划和进度计划,统一建立实施方案和运营机制,有关部门共同协作。公寓建设用地由市政府划拨,启动经费由各开发主体自行筹集、自求平衡,实行公司化运作。坚持“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实行项目业主制度。人才公寓建设配套经费中由市本级收取部分全额减免。人才公寓以租养房、以租养管,养护和管理经费不足部分,由经营管理单位自筹解决。当人才公寓入住率不足60%时,经有关部门审批,经营管理单位可以对租住房的30%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经营不改变产权性质和租住性质,周期不超过3年。
二是市县联动,分布广泛。人才公寓按照全市企业和产业的分布现状,从东、南、西、北4个方位规划建设。各县市人才公寓建设也扎实推进,绍兴县一期400多套已经完成分配工作;新昌县人才公寓已建成6幢576套,引进人才的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三是以人为本,优化服务。人才公寓作为引进人才在绍就业创业期间的政策性租赁用房,主要解决企业引进人才住房困难问题,作为人才的周转住房,廉价出租,只租不售。租赁对象是各类企业从市外引进或在市区企业工作暂无住房的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公寓租金标准由政府指导,月租金基数参照相应地块市场价确定,租住人按一定比例缴纳,前四年适当减免,租金标准第一年仅为基数的35%,以后逐年递增。如袍江人才公寓第一年每套(45平方米)月租金仅63元,深受引进人才的欢迎。人才公寓的规划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营造周边文化氛围,完善餐饮、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配套,考虑入住人才的出行需求,优化公交网点布局,为入住人才营造温馨和谐的人居环境。
(二)搭建创业平台:使人才拥有施展才华的舞台。绍兴具有开放的经济形态、优越的投资环境。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8%。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绍兴占41家。目前有规范化股份制企业95家,上市公司25家。全市已有外商投资企业近4000家,外商实际投资达到40多亿美元,与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近年来,我市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为人才搭建创业平台。
一是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建设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技术研发中心,鼓励科技型企业建设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迄今全市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4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60家。积极引导组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由市财政对完成的科研项目每项资助3万元,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业。目前已建成13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占全省的1/6。研发中心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建,全市已有各类科技型企业857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6家,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17家,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的29%。全市还拥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5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30家。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061名,高级职称人员1070名,高学历人员1307名,吸引和集聚了大量人才。
二是加快区域行业创新平台培育。为吸引更多人才来绍创业,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创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活动,在纺织、领带、袜业、机电、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家具等特色优势明显的区域,重点扶持建设了一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面向区域块状特色经济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绍兴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高技术企业的孵化器作用日益明显,目前创业服务中心已有300多名位研发人员,其中引进博士12人,硕士13人,高级职称技术人员4人,形成了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特色。迄今全市已建立2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1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32个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三是加快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根据绍兴产业特色,用足用好1000万元大院名校合作专项资金,积极推动我市企业与全国大院名校的合作,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全市已有1000多家企业与全国3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绍兴纺织产学研战略联盟、浙江纺织工业研究院相继成立。深化与浙江大学的全面合作,发挥浙大绍兴技术转移中心作用,每年拨出500万元专项合作资金,重点支持纺织、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项目。这些平台已成为我市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的通道。
(三)设立实训基地:使人才拥有适应市场的技能。针对长期以来单个培训机构对培训设施投入改造能力不足,职业实训设施落后的状况,我们确立了“用明天的需求来培训今天的学员”的指导思想,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政府集中投资,建立了一个面向社会、市场运作、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合我市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我市公共实训基地总投资规模1?郾22亿元,由市政府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按1∶1共同出资建设。基地根据我市支柱产业发展要求和高技能人才紧缺现状,发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优势,设置了织造、印染、机电、数控技术、建筑等与绍兴支柱产业配套的相关专业。基地主要服务绍兴市区,兼顾各县(市),辐射周边地市,大力培养我市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一是适应我市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要求,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开展在绍高校毕业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三是开展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实训师资培训,提升实训教师的技能素质和教学水平;四是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实训所需的场地和设施设备,切实提高实训质量。同时,针对当前就业竞争压力较大的实际,我市正在着手研究建立供刚毕业的大学生临时工作的实习基地,为他们创造培训锻炼的机会。由政府有关部门在各大产业摸排出一批典型企业,按照“企业出一点、政府贴一点”的原则,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零时性岗位,并发给基本生活费,使其能在绍兴停留下来,一边学技能,一边找工作。如果在企业实习比较适应,符合双方意愿的,还可以留在企业工作,使大学毕业生在学习与工作之间有了一个“缓冲期”。
二、给外来民工以市民待遇
截止2006年6月底,全市登记在册暂住人口99?郾85万人,实际已突破120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0%左右。在为这些外来民工管理服务中,我市始终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并重、强化管理与优化服务并行、线上突破与块上统筹并举”这三条原则,并围绕外来人员的吃、住、学和工作、生活、娱乐,着重在优化生存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上做好文章。具体做法是:
第一,以“居有定所”为目标,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着眼于外来人员居住难的问题,努力改善外来人员的居住条件。绍兴县规定外来人员5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提供宿舍或就近代为租赁,并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思路,推进外来人员公寓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外来人员公寓房45万平方米,约有45%以上的外来人员入住。嵊州市在开发区规划建造总面积50万平方米的外来人员公寓,全市已投入使用的外来人员居住用房12万平方米,入住人员1?郾8万名。袍江工业区投资1800万元,建造了两个外来人员公寓――“建设者之家”,进行集中管理,公寓拥有340多间标准宿舍以及活动室、农贸市场等,极大地改善了2000名外来人员的居住环境。市经济开发区在稽山工业园建造了1万多平方米的外来人员“生活园”,租赁给30多家企业,解决了1100名外来人员的居住问题。
第二,以“幼有所学”为目标,营造良好的就学环境。着眼于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我市采取“开放或扩建公办学校、新建私立外来人员子弟学校”等方式,实行就学“零门槛”,推行义务教育“一费制”等政策,接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绍兴县筹措1000多万元新建了柯桥蓝天实验学校、杨汛桥新民小学等10所外来人员子弟学校,全县已有1?郾86万名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了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袍江工业区因地制宜利用区内撤并的校舍,创办了桃李、英才两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共设28个班级、1800名学生在校就读。2006年又新建了绍兴市群贤小学,秋季开始招收外来民工子弟。据统计,绍兴市现有外来人员子弟学校20所,有4?郾9万余名外来民工子女就学,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有3?郾6万余名,占总数的73?郾5%。
第三,以“劳有所保”为目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着眼于解决外来人员的后顾之忧,依法维护和保障外来人员的正当权益。加大工资清欠力度,建管部门实行了外来人员工资保证金制度。如果建筑企业拖欠工资,就将其存入银行的保证金来充抵;绍兴县出台了企业欠薪预警处置办法,加强对企业欠薪情况的巡查。积极开展职前培训,上虞市对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外来人员实行职业道德、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教育培训;镜湖新区把外来人员培训列入农民培训计划,专门组织外来职工素质培训班。切实解决“就医难”的问题,嵊州市健全了外来人员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网络,积极实施关爱外来人员“健康行动”,免费为他们的子女接种疫苗。保障政治权益,绍兴县不仅确保外来人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近三年来,还有19名外来人员当选为镇(街)级人大代表,2名被评为县级劳模,1名被评为全国劳模,5名获得了县长奖励基金。
第四,以“闲有所娱”为目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着眼于丰富外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多功能、开放性、免费型”为标准,积极筹建外来建设者活动中心,组织外来人员共同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嵊州市围绕“融入与共建”为主题,创设了“一卡三队五中心”工作载体,加强外来人员精神文化建设。越城区建立了268支有外来人员参加的文体队伍,既为外来人员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也丰富和活跃了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袍江工业区举办外来人员自娱自乐晚会,开展“为外来创业者送电影”活动,并规划建设集教育、生活、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
三、对本地农民实行培训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绍兴作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切实提升本地农民的素质。近年来,我市把农民素质培训和转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农民培训转移工作中,我市引入经营理念,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创新培训方式,涌现了许多实用的培训模式。
――“三单制”培训模式。绍兴县首创“三单制”培训模式,即“学校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政府来买单”,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并在各地得到推广。新昌县在开展“三单”培训中,又积极探索了三个“挂钩”:一是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与输出挂钩。以实现就业为目标,通过与宁波、萧山等相关城市和企业建立劳务协作关系,打造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定渠道,走“先招工后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的路子。二是开展“菜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市场挂钩。根据市场和企业用工需求列出培训科目,走“边培训边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路子。三是开展“买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发证挂钩。坚持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培训实行“买单”,经培训考核合格的,由县劳动部门发给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县内企业凭证书优先录用,县外企业凭证书优先推荐,走“政府买单培训,企业凭证录用”的路子。
――“三业”培训模式。新昌县还根据自身实际,推出了“三业”培训模式:一是以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为主的“专业”培训。紧紧围绕新昌县名优茶、高山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促使广大农村劳动力依靠科技推进结构调整。二是以劳动技能为主的“转业”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抓好培训,让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实用的劳动技能。三是以综合素质为主的“创业”培训。把“转移”就业中那些脑子活、能力强的冒尖人才作为“创业”培训的重点对象,把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作为必修课,并对参加培训的人员严格考核,力争培训一批、致富一群、带动一方。
――“四个一”培训模式。上虞市对农民转移就业培训严格按考核标准组织统一考试,培训农民严格按一人一期一证一档“四个一”培训模式进行管理。“一期”,即一期技能培训,每位培训农民必须参加有组织的培训班。“一证”,即一本培训证书,受训农民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操作考试,考试合格的发给培训证或技能资格证书。“一档”,即一份个人培训和转移档案。“四个一”培训模式强化了档案管理,为培训提供决策依据,更能为未转移农民建立备忘录,为其重新找到工作提供可能。
――“三个贴近”培训模式。诸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工作在“三单制”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贴近”的模式:贴近农民,买单培训,体现实惠;贴近企业,订单培训,体现实用;贴近市场,菜单培训,体现实际。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做到什么需要,培训什么;哪里需要,到哪里培训。培训与用工单位需求相结合,做到企业出“菜单”,基地接订单。培训与配套服务相结合,做到“信息、培训发证、劳务对接”一条龙服务。培训与建设项目相结合,做到送服务上门。
――“五个结合”培训模式。嵊州市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培训中提出“五个结合”:一是农村培训与发展特色农业相结合;二是实用技能培训与科技合作相结合;三是素质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四是农技培训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五是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相结合。这种培训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直接与转移相衔接。
综合各地情况,目前比较成熟的有四种培训类型:即直接为企业解决用工需求,提供成熟工人的“订单型培训”;促进在岗农民工技能提高,以适应产业提升需要,实现稳定就业的“提高型培训”;帮助山区农民走出去、立得住、增收益的“输出型培训”;推动农民闯荡市场、自主创业致富的“创业型培训”。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重点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立足“农二代”抓源头。农民子弟走出农村,是家庭脱贫致富的关键,农村大学生走出穷山沟,往往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我市着眼长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着力提升“农二代”素质。一是有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鉴于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一时难以有效扭转、城乡差距近期内仍将持续拉大、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城市集聚的客观现实,我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撤并农村学校,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增加农村孩子获得发展的机会。二是全面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公共财政增量重点向农村教育倾斜,全面实施“完小建设工程”、“扩面工程”、“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五项工程,大力创建教育基本现代化乡,致力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地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全市已有省级示范性成校24所,省一级成校42所,为农村劳动力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