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游戏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课游戏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体育课游戏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 小学 体育游戏 价值取向 游戏创编

游戏,对于每个人成长的过程有着积极作用。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已经被人们所共识,他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和基本活动能力,同时也是运动技术教学不可以缺少的教学环节和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教学发展少年儿童的体育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智力与个性发展。大部分体育游戏蕴涵教育因素,从游戏的名称、内容、方法、作用、目标无不有丰富的教育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的同时又对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创编思路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为什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游戏都那么相似,那么一成不变?我们是否忽略了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一种工作,游戏是竞技吗?我们太重视游戏的结果而忽略了它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养成正确的走、跑、跳、投、攀爬、滚翻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体育教师需要创造更多更新的游戏,使游戏在孩子心中更美好,笑的更灿烂!

新课程标准在学习领域及其目标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体育教材的结构体系,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也给我们的体育游戏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创编体育游戏的价值取向

(一)体育游戏内容价值

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选择活动的成功和欢乐,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的选用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A学生的满意度高(许多游戏幼儿喜欢的游戏而小学生不一定喜欢)。B有利于基本教材的教学(人体活动的部位,组织的要求等)。C效益性强(不需要特殊的器材与场地条件等)。体育游戏的创编和组合,构成一个游戏的基本要素是活动方式,竞赛的组织与判罚规则。活动方式可以依据课的教学内容的需要自由选择和设计,判罚的内容也可以较灵活,教学手段的采用亦可为具体内容改变而改变。

(二)体育游戏组织构建价值

体育的规则都强调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它们其实都源于游戏。但是体育游戏与体育竞赛不同,游戏中的公平不单是指参与比赛的机会均等,也指取胜的机会均等。体育游戏的最终目的是承认并消除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差异,这也是学生对它喜爱有加的真正原因,它让参加者对胜利充满信心与希望。主要体现为:1.实力差异的弥补,如强弱互换,要求不一等。2.多因素组合,即不会单凭借某项素质或技能(速度,力量等)就能取胜。它可以包括个体、团体、裁判等多方因素的影响。3.不确定性,如投准,猜拳、反常动作等,结果难以预料。体育游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由学生个性差异所带来的吃不饱与跟不上之间的矛盾。

(三)体育游戏文化价值

体育游戏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本身的娱乐性质对人体生命功能必要的调节作用。快乐性是游戏的第一特征,快乐性一般通过有趣的活动方式,输赢体验,违规判罚等途径获得。通过体育游戏的矫正,人的进攻本能被规则化,透明化,游戏化,它在个性发展,人际和谐,社会进步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公正与公平,利己与守则,分享又共承,在个体社会化活动中,让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体育游戏的创编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具有思想教育价值是创编游戏时必须考虑的一条重要原则。无论游戏的名称、内容、方法、规则、情节还有评价等方面都应该考虑目的性、教育性、避免丑化、庸俗化、肤浅化等不健康、不文明的做法。游戏是针对学生意志品质还是行为习惯,是针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还是学生个性,或者我们同时兼顾多个目标,总之教育的目的性应该明确。

(二)健身性原则。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可以脱离体育学科的特点。它必须具备通过游戏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游戏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技术含量,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不重视其健身价值,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不能称之为体育游戏。

(三)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又称娱乐性原则。如果游戏富有趣味性,会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同学们自始自终,全力以赴的参加活动,游戏越新颖,竞争性越强,情节越生动,趣味性越强。

(四)针对性原则。创编游戏必须明确游戏的对象,不同的对象对游戏的要求有很大差异。男生喜欢的游戏女生不一定喜欢,小学低段生喜欢的游戏小学高段学生未必感兴趣,适合少数人活动的游戏,不一定适合班级教学。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龄组的同学的生理,心理以及班级的特点,创编具有实效性的体育游戏。

(五)安全性原则。由于体育游戏大多借助器材,道具和障碍进行活动,就必须考虑安全因素。一是场地器材的安全。二是游戏动作本身的安全。三是组织教学的安全。因此在游戏动作的设计,规则的制定,组织方法的运用以及场地器材的选择上,保证游戏的安全。

(六)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创编的游戏简单易行,便于组织开展而有运用价值,不必花较多的讲解,示范和组织时间,不需要贵重或种类繁多的器材,凡身体正常的人都可以参加,学生很快就能投入运动之中。

三、体育游戏的创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以及现代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不断变化和发展,体育有本身也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怎样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创编体育游戏,改编现成的体育游戏使之更有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育游戏的创编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对原有体育教材中的游戏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新游戏,焕发新活力。

案例一 母鸡爱小鸡

操作过程:

甲乙两人分别为老鹰和母鸡。面对面站立,母鸡身后有一小鸡,老鹰可以用手和脚赶小鸡出窝即算抓住,母鸡努力保护。若抓住则互换角色。

规则:A球必须放在身后一米处。

B甲可以用假动作但不能推拉乙。

C甲四肢碰球并致使球移动,即获胜。

教学分析:

对《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进行改造,进一步加强了游戏的对抗性,而且不受人数限制,同时也解决队伍容易断开,中间的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新游戏可以让更多学生在游戏中祈祷主人翁作用,感受母爱的责任,体会成功失败的滋味。而且游戏简单易行,如实心球、篮球、排球都可以当作小鸡。

(二)从日常生活,劳动中挖掘游戏素材,创编出新颖,充满生活气息的体育游戏。

案例二 我们爱劳动

操作过程:

A清晨起床,去小河抬水,注意脚步平稳,保持正确的负重姿势。从低处抬至高处,距离30米左右(下肢运动)。

B两人一组协作锯柴,注意动作协调,拉送一致;劈锯好的柴(上肢,胸部运动)。

C两人一组开始打地桩,一人扶,一人击打;夯地基,两人共同用力夯打(腹背运动)。

D可以呼喊劳动号子,声音整齐响亮。

器材:两人一根体操棒

教学分析:

根据我们农村劳动工作的场景,对劳动的动作加以选择,提炼和虚化,进行模仿练习,感受父母劳动的艰辛,体验劳动的情景。使学生在模仿农村劳动生活的练习中,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思想教育,代替了传统的肢体准备活动,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总结

体育游戏是一种较全面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它包括人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运动技能教学有机的融合为一体,所以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一定要体现出体育游戏的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具有情节和目的性,趣味性,新颖活泼性等特点,能满足儿童少年的求新、求动、求趣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 -0088-01

如何才能提高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呢?这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努力美化动作示范

人们有追求美的愿望,学生也不例外。在体育课上,如果教师的动作示范机械、僵硬、缺乏美感,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教师应该努力美化动作示范,增加动作的美感,使体育课堂更富有艺术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为上体育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其喜欢上体育课。

例如,教学健美操。虽然笔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练习,但是动作仍然有一些僵硬。为了保证示范的效果,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健美操视频,看到视频中那些充满力量和美感的动作,学生们很快就产生了“想学”的念头。然后,笔者再将动作进行分解,逐一进行单个动作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整套动作后,笔者请动作做得到位的学生在班上进行表演,并配上优美的旋律。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利用健美操视频弥补了教师示范“美感不足”的缺点,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的表演是另一种形式的动作示范,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够“学好”,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当前,不少教师的体育教学比较程式化,基本上是采用“组织准备活动―讲解动作要领―组织训练(游戏活动)”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程序一成不变,学生很容易就能猜到下一个学习任务是什么,学生会觉得体育课没有新鲜感,体育课因此而失去了吸引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让体育课常教常新,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

1.在体育课中融入趣味元素

教师可以将趣味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中,如在体育课中增加猜谜语、播放音乐、讲故事等环节,使体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短跑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个谜语:“一腿伸一腿蹬,两手直直撑,发令枪声响,像箭往前冲。”这个谜语中暗含了短跑的动作要领。通过猜谜语,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而且对短跑的动作要领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笔者再进行具体的动作讲解和示范。由于笔者的讲解和示范与谜语是相呼应的,学生的认同感油然而生,他们乐意去“专心听,认真练”。这样教学,比单纯地讲解动作要领、机械地组织训练的效果要好得多。

2.在体育课中融入竞争元素

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不想落后于他人。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在体育课中融入竞争元素,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耐力跑。在学生基本掌握耐力跑的动作要领之后,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一场耐力跑比赛(3000米)。在比赛的过程中,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学生一心想超过其他人,完全把耐力跑的要领抛之脑后,拼命地向前跑,才跑了约1000米就无力再跑了。而一些身体比较柔弱的学生按照动作要领,有效地控制了跑步的节奏,他们刚起跑时虽然落在了后面,但2000米过后,他们就渐渐地占据了领先的地位,最终出色地完成了比赛。比赛结束后,笔者还请获得优胜的学生和顺利完成比赛的学生介绍了自己的经验。通过比赛,学生们意识到开展体育运动要讲究技巧,并不是身体素质好就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上体育课也需要“认真听讲”,否则就无法掌握动作要领。

三、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师生关系融洽,能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好感度增加。因此,体育教师要努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例如,笔者班上有一名学生,他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当组织室外体育活动时,他总是以各种理由逃避参加活动。为此,笔者在平时注意观察他,希望可以发现他在体育方面的特长,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引导他喜欢上体育课。经过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这个学生的身体柔韧性非常好,于是,笔者主动找他聊天,并建议他参加学校的健美操表演队。刚开始,他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笔者,总觉得这是“老师开的一个玩笑”。笔者没有气馁,多次找他谈话,还带他去参观健美操表演队的排练。此时,他才真正意识到“老师是欣赏我的,是喜欢我的”,并对笔者产生了好感和亲近感。为了不辜负笔者的期望,他加入了健美操表演队,而且积极参加室外体育活动,真正地喜欢上了体育课。

篇3

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堂是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会反过来促进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体育课中重视德育是十分正确与必要的。以“行进间运球”一课为例,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小游戏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团队意识,运用教学案例来探析体育课堂中的德育实践。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被片面地当作增强体能、掌握技能的一门课程。殊不知,作为学校教育总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是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体育课中重视德育是十分正确与必要的。行进间运球小学作为篮球单元的项目之一,是球类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采用游戏与运球练习相结合的活动方式,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行进间运球技能水平。在组织教学方面,本课主要采用合作形式,让学生在通过游戏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要领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一、通过“名人效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篮球明星已成为媒体宣传的一个焦点,许多小学生对此也都报以极大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这些篮球明星已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目标。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榜样更具感召力和吸引力。为此,课堂初始,笔者以篮球明星作为切入点,直接导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再适时讲述姚明、郑海霞等为国争光的事迹,自然而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篮球的理解和认识,又将团队协作意识融入其中。

二、通过小游戏激发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也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对青少年而言,轻松趣味的游戏不失为首选方式。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灵活运用各种游戏,可以迅速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采取以游戏形式为主线的方式,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巩固,寓教于乐。而且游戏自身往往带有比赛性质,参与游戏的学生也都抱着渴望获胜的心理,这就使得参加活动的学生更有兴趣去学。可见,游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学练的过程。如游戏“巧运粮”,在游戏前,笔者通过言语讲述,创设抗战前线缺粮这一情境,要求同学们运用好身体的协调能力,将“粮食”(篮球)顺利运达“前线”(游戏终点站)。笔者根据教学目标,适时进行讲解与示范:怎样持球、怎样原地运球、怎样在跑动中快速控制好球。这些信息通过反复看、反复听、反复感受、反复练习,不断输入学生脑海中,使其最终在轻松的氛围中,基本掌握了行进间运球的知识与技能。与此同时,在“巧运粮”游戏过程中笔者还穿插讲述了抗战前线的艰难和运粮保障队的重要性,在帮助学生掌握运球技能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通过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团队意识

一个人是否具有主动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也明确要求应“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但在教学中,由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及个人心理方面等原因,很大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两人或小组学练为主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游戏练习过程中逐步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如练习快速行进间运球时,笔者提出:“快速行进间运球与慢速行进间运球有什么不同?手触球部位发生什么变化?”随后,让学生两两一组,观察、体会、探究。在学习探究过程中,不仅能通过沟通交流获得运球技巧,还能体会与别人合作的重要性。另外,在游戏过程中,笔者因势利导。当学生获胜成功时,及时组织大家思考:为什么能获得成功?而当学生失败时,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失败?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沟通、合作,找出解决办法。这样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输入了品德教育。在《体育之研究》中曾经说过:“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见,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体育课堂更富优势,因为学生需要亲历每个教学实践活动,参与性强,积极性高,所以,体育教学渗入德育的效果会更明显。作为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在重视体育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善于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教学案例

案例:五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方法,70%的学生基本会行进间运球,30%的学生有行进间运球动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协作能力,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以中国篮球代表人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篮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发现篮球运动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渗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1)提问

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篮球明星或是篮球代表人物?(郑海霞、姚明、易建联……)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

(2)提问

篮球是一项需要多人参与的体育运动,那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明白篮球运动中所需要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

(3)小练习

①集中注意力游戏:拍打小篮球。教师说人体各部位名称,学生复述,如,教师:“头上、胸前、胯下,蹲姿拍打……”学生:“头上、胸前、胯下、蹲姿拍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讲解游戏规则,球要跟随口令不断变换位置,从头上、胸前到胯下,再到蹲姿状态拍打篮球。游戏中,教师应规范学生双手持球的动作和手触球的部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做“我上、我上、我上上上”“我下、我下、我下下下”等身体幅度大、动作变化快的反应游戏及一些球性的练习。②复习原地运球。要求学生抬头不看球进行原地运球练习;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向上、向下的手势,指导学生练习高姿势运球和低姿势运球的动作。在两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两腿弯曲站,手臂带手腕,眼睛向前看。通过以上小游戏,集中学生注意力,协调灵敏身体各部分器官,体会运球动作要领,激发学习篮球的兴趣,并逐渐过渡到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行进间运球。

2.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主动探究。

①教师创设游戏情景“:巧运粮”。抗美援朝初期,由于美军的严密封锁,后勤供应不上,我军严重缺粮,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稀饭,不少战士得了浮肿病、夜盲症。得知这情况后,老乡们十分痛心地说:“绝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仗!”于是,每家每户都拿出粮食,并派人运送,确保将“粮食”(篮球)万无一失送到战士手上;②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运粮”(运球)要领,同时请一名学生双手拿球前平举站立,教师绕其进行行进运球练习;③提问:“高姿势运球、低姿势运球时,身体重心发生什么变化?”④学生练习,观察、体会、探究;⑤教师巡视指导、纠错;⑥教师总结学生探究结果,并请探究正确的小组进行示范表演,师生评价。

(2)组织措施。

①练习队形:两列横队,两人一组;②练习方法与内容:分四组训练,一、二组对应的两名同学轮换练习,三、四组对应的两名同学轮换练习;③练习要求:同组两名同学互相帮助,积极思考。④练习次数、时间;轮换练习五轮,完成时间为4分钟。通过游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练习中体会如何迅速变化身体重心去运球。

(3)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①教学:慢速行进间运球。教学方法与步骤:第一,教师提出要求:一边运球,一边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学生学习慢速行进间运球,并引导学生探究原地运球拍球部位与慢速行进间运球拍球部位;第二,学生练习;第三,教师巡视指导、纠错;第四,教师总结学生探究结果,并请探究正确的小组进行示范表演,师生评价。组织措施:第一,练习队形:两人一组;第二,练习方法与内容,一、二组的同学对应的两名同学合作练习,(三、四组与一、二组相同动作)轮换练习;第三,练习要求:同组两名同学积极思考,相互学习;第四,练习次数、时间:轮换练习。通过讲解示范与学生的主动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行进间运球中手拍球的部位与原地运球的不同(稍微向后侧方),通过练习,逐渐提高学生在行进中抬头不看球的运球能力,并掌握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②教学:快速行进间运球。教学方法与步骤:教师讲解、示范游戏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快速行进间运球拍球部位;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错;教师总结学生探究结果,并请探究正确的小组进行示范表演,师生评价。组织措施:第一,练习队形:散点;第二,练习方法与内容:学生一边运球,一边问教师:“老狼,老狼几点钟?”当教师回答12点钟时,学生迅速运球向两边散开,教师运球出击五步,未能抓到学生后,继续运球;第三,练习要求:注意力集中,反应迅速;第四,练习次数、时间:轮换练习。通过讲解示范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理解快速行进间运球的要领。这可让学生体会到快速行进间运球拍球的部位比慢速行进间运球位置更靠后,同时球的落点应在同侧脚的侧前方,较好地掌握本课的难点:快速行进间运球需要协调全身才能控制好球。

(三)课堂总结

教师领做放松操,学生两人一组放松身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能获得成功?为什么会失败?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结;教师总结。对全课进行回顾,巩固行进间运球的知识与技能。

(四)课堂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是通过创设合作探究和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的基本技能。“巧运粮”“老狼,几点了”等游戏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练习内容,又可达到提高学生兴奋性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单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五年级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但学生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部分女生对篮球运动兴趣一般。在教学中要更注意合作小组的人员分配,让优异的学生带动暂时落后的学生,争取共同进步。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有耐心,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热爱体育运动,培养他们不畏难、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游戏环节;失控;探析;可控

作为新教师的我,常常思考怎样上好一节体育课。除了要有完整的课堂结构,合适强度的运动量,更重要的是能全面激发学生的运动乐趣,养成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因此,我总是在课的合适部分添加游戏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致大大提高,可也就是在这样的环节常常失控。本学期中旬的一节公开课,本是我较拿手的健美操课,可最后的合作运球环节失控了,毫无课堂纪律可言,一节课乱哄哄地草草收场。这不得不让我开始反思:

一、从课堂纪律的角度出发,游戏环节到底该不该设置

体育课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中逐步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它不仅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模仿,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其中,大胆尝试,不断体验到克服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所带来的优越感。

游戏环节的趣味性大大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因此并不一定破坏体育课堂纪律,只是学生的参与度加大,突发状况增多,加大了课堂的管理难度,容易出现所谓的“失控”现象。

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地总结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做到灵活面对,相信有效的游戏教学不但不会扰乱课堂纪律,反而会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氛围。

二、游戏环节失控了怎么办

正确看待“失控”现象,从学生的角度着手,换位思考,找到症结所在,机动灵活,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正轨,相信学生,做到收放自如。

1.转移注意,顺势利导

体育教学大多是在室外进行的,这对大部分时间关在教室里的学生来说,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场所,学生表现出活跃、好动,常常会借机捣乱。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学生乱中有序。回顾以往的游戏失控局面,大多是因为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很高,自己或小组进行尝试,忽略教师的引导,从而造成所谓的“失控”。此刻,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不是喝令停止,或让他们保持安静,而是引导他们在某一规则下进行尝试,循序渐进地增加要求、加以约束,从而控制场面。

2.明确规则,收放得当

让学生动起来,将学生归置于主体地位,以充分展示自我,并不是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自由活动的体育教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主导地位,调控好教学进程,松弛有度,灵活选择教材内容,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3.相互评价,鼓励总结

游戏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教师的规范,还需要让学生对规则自觉遵守、互相监督。在“失控”时刻让学生自评与他评,及时意识到问题,回到正轨。游戏后的总结环节,教师要坦然面对没有讲明规则或游戏编排失当的问题,同时肯定游戏质量的提高都是大家的功劳,并征求学生意见合理地编排游戏规则,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共同提高。

三、怎样才能确保游戏环节的可控性

随着新课标的逐渐完善,教改的逐步深入,高质量的游戏环节也不断提出新要求:必须要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抓住实质,提高效率。

1.课前编排合理

游戏的编排不是课堂上的即兴发挥,而是需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编排。小学阶段的学生爱说又爱动,兴奋性比较高,但自制力较差,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不够稳定、持久。因此,游戏规则讲解不宜过于繁琐,游戏方法简单化,便于学生操作;安全因素必须要考虑其中,场地、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将直接决定游戏进程的顺利与否。学生心血管系统发育不够完善,运动量不宜过大,应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调节学生的承受的生理负荷,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

2.课上机动灵活

学生在课上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在做游戏中,特别容易激动,大喊大叫,不守规则,情绪波动很大。甚至在游戏失利时,互相责怪、打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嘴勤、眼勤、脚勤,要经常正确引导学生按教师指定的内容、动作、方法和规则去进行练习;其次,注意尽量不要训斥学生,以鼓励引导为主,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使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互相责怪只能有碍团结。引导学生一起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3.课后及时反思

游戏的主体是有独立思维的小学生,他们机智敏捷,但是神经抑制性较差,再周详的游戏编排,也会频频发生特殊状况,作为游戏的主导者,应该及时在课后与学生沟通,听听他们对游戏的直观感受,听听他们心目中的游戏是什么样的,并且记录下来,感性地回顾与理性地思考,提高游戏环节的教学质量。教师本身还应多看有问题的游戏教学案例,多多地进行思考,提高应变能力。

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法;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8

一、体育游戏的主要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游戏化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树立强健体魄的观念,还要着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精神、团结友爱、努力拼搏、遵守规则等。作为身体素质教学活动,体育教学还应涵赋教育性的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几年来,体育游戏已广泛的应用到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区别于传统游戏,体育游戏延续了体育运动针对性强、选择性大的优点。因此,根据不同体育教学的目标,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游戏方式,以达到游戏和教学的目的。首先,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为教学目标,准备活动相关的游戏;其次,课程内容相关的游戏。为了配合课程设计,将主题课程需要掌握的技巧融入到体育游戏中,力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体育课程的关键技巧;再次,课程结束部分的游戏要轻松、简单。课程结束前需有放松过程,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接下来的理论知识学习中;最后,室内活动的体育游戏部分要符合室内的活动环境。在保证游戏趣味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部分智力方面的内容。

(三)趣味性原则

游戏的趣味性表现在它的多样性、生动性和竞争性等方面,这项活动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为了突出游戏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时应考虑如下几点:第一,增加游戏的竞争因素,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体现出有趣味地竞争,在竞争中得到欢乐;第二,力求做到游戏动作新颖,灵活多变。第三,注意选择带有惊险的游戏内容。如“过独木桥”、“合理冲撞”、“跳跃障碍”等游戏都有助于提高游戏的趣味性、惊险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第四,设计和选择活动性和智力性相结合的游戏,让学生活动身体的同时,积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从而保证游戏更具有魅力。

二、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应用

(一)准备活动阶段的实践

准备互动对体育活动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显得更加重要。小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尚未定型,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活动,很容易造成身体上的损伤。传统体育教学准备活动存在模式化的特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枯燥的准备活动很难调动他们的情绪,无法使他们进入充分的体育教学准备状态。针对体育课的不同运动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游戏化准备活动。这样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身体兴奋程度,还为接下来要学习的课程起到铺垫作用。

(二)体育课程A段的实践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参加运动的积极性。体育游戏融合入体育课程时,既要保存游戏轻松活泼的特点,又要与课程相结合,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例如:传统体育跳绳一般采用两人摇绳,学生一次跳绳的方式进行,趣味性不高,如果采用分组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人数相近的几组,几组轮番采用不同的跳绳方式,通过比赛计分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乐趣。

(三)整理放松阶段的实践

传统体育课程的整理阶段多为教师带领学生慢跑,或练习徒手操。这种形式较为枯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整理活动添加小游戏,不仅能达到放松身体的目的,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完成体育课程,为下一次体育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体育游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体育游戏要因材施教

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加入适当的游戏元素,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的完成体育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在采用游戏化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知识点,提高身体素质,达到教学目的。在选择游戏方式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二)控制体育游戏的运动量

体育游戏组织要注意不能过度,防止过犹不及。组织、设计的体育游戏是否合理、适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在备课阶段,教师应当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分享体育游戏教学的经验;课堂教授阶段,教师应当向学生明确游戏的目的、方法和必须注意的事项,并做好游戏示范,避免发生危险。

(三)体育游戏需主次分明

体育游戏可以选择的形式有很多,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期,因此特殊的身体条件决定了游戏形式必须适应小学生的身体要求。小学体育教学的形式多为短距离跑步、立定跳远、体操和各类球类。因此在体育游戏的运用过程中,也应当侧重上述几种运动元素的应用。

四、体育游戏的创新

(一)走跑类游戏教学

1.残疾人运动会

让学生模仿各种残疾人进行各类跑步的练习,既能让学生在练习时体会身体各个部位的相互作用,又对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有所了解,形成了要帮助残疾人的品德,无形中进行了德育教育。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学生体验身体各部位协调用力,纠正各种错误动作有很好的效果。

2.大追捕

学生散开并站立在操场上。游戏开始后,追者在操场上追赶逃 者,如果追上,逃者出局。逃者可在游戏中,碰站在操场中的其他同学,则与他位置互换。以培养学生速度和反应为主,方法可适当变换,也可多组进行游戏,适合各年龄段学生。

3.骑马

两人一组,短绳一根拴在一个同学腰部,一人当马,一人骑马,马需要听从口令前行。适合低段学生,学生兴趣极高,可作为耐久跑练习。

4.扶杆接力

每组3人先扶杆,成三角形站立,其他人一路纵队。游戏开始后,每听到教师哨音一次,排头出发去接替前一个扶杆人,此扶杆人再去接替前一个扶杆人,依次类推。以杆不倒为胜。适合中高段学生,可锻炼学生起跑、反应能力等。

(二)跳跃类游戏教学

1.跨越封锁线

教师手拿一根长绳(绳子最远端可以拴上破篮球),从学生脚下以划圈的方式前进,学生必须双脚起跳,避免让绳索碰到,如碰到则出局。游戏时,可要求学生按照特定动作进行跳跃,如单脚跳、双脚跳、蹲跳等。

2.跨过手臂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两个学生手拉手蹲下组成一个高度标志物,学生按顺序进行跳跃。游戏时根据学生能力,可适当调整高度,各种跳跃方式均可。

3.看谁先跳到

两个学生一组,先进行石头剪子布,赢者可以立定跳远或跨跳一步,看谁先到目的地为赢。适合低中段学生,以练习立定跳远等基本技能 为主。

4.小白兔圆形接力

划若干个大圆,一路纵队排列,依次模仿小白兔跳跃顺时针绕圆跳跃,先完成的组获胜。适合中低段学生,以跳跃接力练习为主。

5.看谁摘得多

吊球若干,要求学生做助跑起跳用手触球,触到球就算摘到果子一个,也可设多个不同高度不同分值的球,以每组累计果子数多为胜。单纯的跳跃,如立定跳远、单跳双落、跳高等都比较枯燥,安排趣味或有故事内容的教学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投掷类游戏教学

1.人球大战

两人一组,距离前方目的地 15 米,一人准备跑步,一人准备投掷篮球(各种方法均可),看l先冲过终点。各种球均可,适合各个年龄段,对跑步和投掷者的刺激都很大。

2.打靶比赛

标靶若干个,以羽毛球为投掷物,按每人投掷的环数相加,多者获胜。适合各个年龄段,主要以透准练习为主。

3.地对空大战

利用氢气球在10米左右的空中漂浮,学生利用手中的沙包,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到的次数越多则获胜。练习时,学生会根据投掷中碰到的问题,主动调整站立的位置、出手的角度,适合小学中低段学生。

4.

划三条平行线,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站在最外两条线后,每组30个羽毛球,游戏开始后,所有同学开始向敌方投掷羽毛球,2分钟后,看谁的场地球少就算获胜。适合各个年龄段,锻炼学生出手的速度和频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的有效运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更好地利用体育游戏,可提高课程效率,增加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体育技术的理解与掌握,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成长。

参考文献:

[1]董玉泉 . 体育教学案例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优化 教材资源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55-0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界定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所谓身体练习,是指“一系列具体的体育动作或动作组合”,在目的性与规范性上都不同于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各种活动,而是具有一定规范的动作技能。作为手段,这些技能是实现健康目标的主要载体,离开了技能,体育教学就失去了目标实现的基础。同时,动作技能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形态,离开了技能教学,体育教学也就失去了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可见,体育技能的教学在体育新课程中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之一。但由于新的体育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技能教学的理念也必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而促进了技能教学的深刻变革。

纵观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教师们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教学,努力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的民主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体育新课程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 好多课看似热闹,实则无效。我们知道,有效是指做事有效果,产生效益。体育课堂教学效益,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是否获得进步、发展。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掌握到掌握,从不熟练到熟练的变化和提高。这里的进步或发展不仅有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获得方面,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热闹”与“作秀”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体育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可以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运用教学评价等方面下手。在“目标统领教学”的新课程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是导致体育新课程课堂教学各种形式主义的一个直接原因。因此,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灵魂,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但是,要体现一个目标的明确、突出、有统领意义就必须在技能教学上清楚的反映和展示出来。所以,体育课堂上,技能教学的有效性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文以教学实践中的案例为素材,通过对体育教材资源、教学手段策略等方面的优化、创新,提高学生技能教学的有效性实践和思考,力求通过优化、改进、创新等手段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上有更多的突破和收益。

一、整合教材资源,简约中求效率。

“简单的才是美丽的”,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最普遍的审美观。只有追求把课上得“简单”的教师,才是有前途的教师。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之初,诸如“表演性”、“热闹性”、“活动性”的课十分流行,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更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原本简单的课变复杂,将本可一目了然的结论性知识,插入“讨论”这一“时尚元素”。这正应了某学者的一句话,“什么是教师,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往复杂里讲的就是教师”。为此,我们得共同重温自然美的第一原则,即“简单的才是美丽的”。一节好课、高效的课、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课,一定是一节简约的课。可以说,判断一位教师教学前途的大小,可以用一个字来衡量,那就是“简”。如果一节课需要教师讲的内容越来越少,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说的话越来越少,需要教师“教”的学生越来越少,那么这样的课就是简约的课,就是好课,这样的教师离“教学能手”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如果一位教师的教学不是越来越简单而是越来越复杂,那这位教师离“庸师”就不远了。

“简约”是相对“烦琐”而言的,时下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烦琐哲学”时有抬头。有人曾生动地说,“一脸笑,一身汗”的体育课就是好课。如此简洁而不失精确地概括,确实道出了体育课的本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使得体育教学积重难返。体育教学的简约,要做到目标简明扼要,过程简洁明了,手段简捷有效。

新课程以来,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甚至是自己平时的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位上课的教师都想办法让自己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学生学的兴致盎然,可是热闹之后却发现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像预设的那样,我们看到教师准备了繁琐的教具、漂亮的场地、充分的器材等。学生下课了,却留下教师不停的在收拾现场。思索:如此的付出,学生的收获在哪里?当技能课堂、技能教学又重新作为体育课的重心,我们的教学思考便是: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会这个技能。当简约课堂成为一种新的指引,我们又该思考:如何采用最简单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轻松的掌握和学会,达到“教的轻松,学的轻松”,当然,最后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还是 “学会某项技能”。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制定简明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到“真”知识;选择简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到“纯”的知识内容;组织简化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实”在化;巧用简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起来;运用简洁的教学评价,使体育课堂的评价“准”时、“准”确。实现简简单单的教体育、完完全全的为学生、扎扎实实的求发展。使体育课堂教学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体育课堂教学一定能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

二、二度教材创造,实践中求有效。

运动技能有效教学关注点不仅仅在于学生和教师方面,还应该在教材方面,只有三者都给予了必要的关注,才能够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才能够让运动技能教学更加有效。而这个切入点就是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学生的运动能力高低不同作为技能教学的起点,每个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流程、教学评价,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体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成长”的课程理念。老师应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点在于教师,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了教学要点,就能很好地解决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体现在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影响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的关键行为也有五种:清晰授课(导入、讲解、组织练习,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多样化教学(创设问题;多样灵活的教学;对体育学习资源的合理运用);任务取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分配的时间比例,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中(运动参与和身体练习);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有体育学习的成功体验,有继续学习的渴求)。专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运动技能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在吃透技能要领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创新,在不违背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如何让教学变得简单”――让学生学得容易,让运动技能的掌握变的轻松;通过寻求更简便易行的教学途径让学生能对技能的学习不再反感,把难以掌握的动作通过另一种动作的辅助变得简单易掌握同时能提高技能成绩。

三、解析教材重难点,突破中求实效。

案例展示:在执教《趣味跳跳乐――立定跳远》一课时,通过水平一的情景教学之后,学生基本上已经学会了跳跃,进入水平二阶段,学生通过单双脚的跳跃练习后逐步开始学习“立定跳跃”的动作,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况并不理想,总是有很多的同学出现“跳不起来”或是无法手脚同用力的现象,以至于立定跳远的成绩很难让人满意。通过思考,个人认为将立定跳远的动作进行分解,把完整的技能动作分解成“站立―摆臂―蹬地起跳―缓冲落地”的环节。在整个动作中,学生最难把握的就是摆臂与蹬地的协调,所以在设计时就先解决学生这个突出的问题,在教学设计环节上,我采用层次教学,为让学生体会手脚协调配合的重要性。通过不同的游戏安排,让学生从小幅度的摆臂到大幅度的摆臂,配合双脚的用力蹬地动作,完成各个环节的练习后,学会立定跳远主要的技能要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达到“蹬摆结合、以摆带跳”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的通过不停的立定跳远,枯燥乏味的学习。

本课的技能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各种跳跃游戏体验手脚的协调性,掌握立定跳远的摆臂、蹬地的动作。立定跳远在教学中学生都会“跳”,却不会“摆臂”,所以很多同学无法达到“蹬摆结合、以摆带跳”的要求,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摆臂”上,让学生明白只有手脚协调才能跳的远。在用“跳竹竿舞表演”的环节只需要让学生明白“手要随着身体的跳动而自然的摆动”那样动作看上去会更轻巧灵活,小幅度的摆臂体现身体手脚的协调;第二个环节“快快跳起来”,让学生明白要想跳起来,手和脚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双手用力往上摆同时双脚迅速蹬地往上跳,才能跳的高;在第三个跳皮筋的环节,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摆臂、蹬地”,从预备站位开始,引导学生双手用力往前上方摆同时能用力蹬地起跳,充分发挥手脚的协调性才能挑战成功;最后一关是学生运用刚才的技能动作练习立定跳远。整个环节的安排较有层次性,学生整节课都能体会到手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课的尝试,让我更加确信,急于求成的心态在教学中不但导致学生难以接受,更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值,何不稳中求胜,在“步步为营”的状态下达成教学效果,把握动作技能的重难点,从教学失败的关键入手,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通过教师的“对症下药”,学生才能学到得心应手的技能。

四、进一步的思考

运动技能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运动技能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多少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①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②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学的内容,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③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看得懂。

笔者认为,运动技能有效教学关注点不仅仅在于学生和教师方面,还应该在教材方面,只有三者都给予了必要的关注,才能够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才能够让运动技能教学更有效。而这个切入点应是学生运动能力,以学生的运动能力高低不同作为技能教学的起点,每个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流程、教学评价,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体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成长”的课程理念。

然而对学生来说,有了教材,就必须让学生接受教材,如何让学生合理的、善于接受教材内容,学的“得心应手”,教师教的“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能比较明显,就看教师如何合理的运用和创新教材。把不同的技能项目在传授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困难,面对学生“歧义动作”、“错误动作”的产生,结合各年级,各任课教师在传授时的不同思路、想法、效果等,在原有标准动作的前提下,改进、创新动作,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学的简单,练的容易,以此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形成不同的案例研究。

第一,对体育技能大三类“跑、跳、投”的教材要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吃透在每项技能上学生最难把握的重难点,在这些“重难点”的基础上,寻求突破,采用改进或创新的办法解决这些难点,让学生能更容易的掌握,结题时能罗列成册,资源保存。

第二,通过课题的专研,体育教师将侧重对课堂和对教材的钻研,促进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篇7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体育教育;《体育与健康课标标准》;“二次实习”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是一种由学校教育走向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培养体育教师和专业体育人才的综合实践环节。它能使学生把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等综合运用于体育实践中,对所学的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育实习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更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合格的专业人才的需要。

一、研究对象

重师大等高校近六届约50名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文献、归纳总结等方法

三、存在问题

(1)实习生前期准备不足,到实习岗位后,面对学生紧张,目前重庆师范大学到我校实习时采取集中实习的,每年至少来六名应届毕业生,其余几所学校都是分散的来我校实习。我采用问卷调查:

实习前期实习生心中应该有准备,实习生要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转换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中来。

(2)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解不够,部分大学生实习课中强调了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突出兴趣的培养,而忽视了体育实践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忽视学校体育在心理、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多种功能,为“教技术而教技术”,轻视锻炼的规律和教学原则,缺乏对知识点的讲授。

(3)初期实习课中心态紧张和焦虑

实习生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到实习效果。如:若有疲劳、易怒、语速控制不好等现象。

(4)教学基本技能缺乏,课堂降低了实效性。表现在:

第一,忽视学生年龄特性和学科特点,过多讲解,学生练习得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也影响课的练习密度。如2009年有个陈X实习生,一节游戏课,讲解时间居然达到半节课多,游戏虽进行,但练习密度小。

第二,对示范位置,距离,示范时机等把握不准。不同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第三,写教案对新课程把握不好,尤其对几个目标领域不知道写什么,在语言上不简练。

(5)个别指导老师一开始就放手让实习生来上课,太快进入角色达不到目的,容易养成一些坏的习惯。

四、实习建议

(1)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前期应该学习教育方针,特别要理解“德智体”中的“体”的重要性和教育范畴。体育生应该在物质上、精神上做好充分的实习准备工作。要点燃实习生的对体育教育的痴情和热爱,这是必须的,是保证体育教师队伍稳定的条件。

(2)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体育意识:由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由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刚入行的体育实习生易怒,易激动。但可以先尝试做到:多渠道了解学生,对学情要仰头充分的把握,现在的孩子好动,兴趣广泛,教师应该根据年龄特征选取合适的教材和年龄符合的游戏等。对教材也要有充分的分析;实习教师自己也要学会调节心态。积极忘记过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要求实习生写心里日记,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

(4)体育教育专业在实习阶段虽然刚步入教坛,但一开始就要从提高教学实效性来培养。

首先实习生应该加强体育教学实践的了解与认识,熟悉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与其教学常规,如:讲解与示范,队列动作与口令,队伍调动等知识与技能。

其次多观摩课程,学习别人的长处,观摩后写教学案例。再次就要多阅读其他优秀体育教案,明白每一点。依靠《学校体育学》、《体育与健康课标标准》等书籍,领会其思想精髓。

(5)指导教师应该帮助实习生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包括专业、性格、语言、情感的表达能力、教学能力、对反馈信息的敏感度等。指导教师应具备中学体育教学的知识链,熟悉基层体育教学基本规律、学生特点和教学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一点思考

1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标标准》、《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的理解,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体育课堂进行观摩,让理论联系实际。

2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培养口令要有节奏感,动令、预令区分开;培养讲解要规范,技术要突出,表达合理,为实习做好充分的内在准备。

篇8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面向全体、能力为本、全面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断推进学校艺术体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引导和鼓励各单位积极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艺术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参与各类活动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全面规范办学行为,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确保学校艺术体育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发挥艺术体育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经常性、多样性的艺术体育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体质健康状况和技能水平。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的艺术体育教师队伍。

二、加强艺术体育教学,提高艺体教学质量

(一)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实施艺术体育教学,做到教师安排到位、课时落实到位,确保开齐课程、上足课时。每学期初,各单位要将课程安排表上报教体局基教科和教研室备案,并上传校园网和莱西教育网。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删减或挤占艺术体育课时,不得随意调整课程或赶超教学进度。

(二)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各单位要根据音乐、美术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学校艺术体育学期教学计划;每位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目标,撰写单元和课时教学案,要在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的同时,结合教学实际确定教学内容。要重点抓好备课、上课两大常规环节,备课和上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艺体课堂教学的快乐,提高歌唱、欣赏、绘画和运动技能水平。各单位要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工作的意见(西教普发〔2010〕23号)》要求,组织开展好艺体教学的推门听课、汇报课、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三)加大艺体教研力度。全市要通过构建市、镇、校三级教研网络,从抓教学模式和小课题研究入手,加强艺术体育课堂教学研究。市教研室成立由全市骨干教师组成的市中心教研组,每学期初制定下发本学期教学重点,每月召开一次中心教研组会议,及时讨论解决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全市艺体教学深入开展;各镇办教委、市直学校要根据实际,成立镇(市直学校)级中心教研组,选拔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的作用,抓好集体备课、师徒结对帮扶等工作,提高全镇(市直学校)艺体课堂教学水平;各学校要成立艺体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鼓励教师围绕探索高效课堂、提高学生技能、创新学生思维等方面,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教学论文及案例撰写等活动。

(四)强化特长生专业培养。各单位要根据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兴趣爱好,在加强艺体学科教学的同时强化特长生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要面向全体学生选拔艺术体育特长生,并根据学校教育资源,成立音乐、美术、体育兴趣小组或社团;要坚持每周定时活动和常年训练相结合,并借助各种艺术体育赛事提高学生艺术技能和运动技术水平。各学段要切实抓好特长生的专业训练,做到师资到位、制度规范、措施得力,以达到储备人才、培养特长人才的目的。

三、开展艺术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各单位要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以及校外时间,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体育活动。要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目标,以深入推进“艺术体育2+1项目”为主线,以打造艺术体育特色学校为抓手,坚持艺术体育活动与学生德育相结合、与建设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强化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努力培养学生掌握1-2项伴随其终生的文艺特长和体育技能,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

(一)大力开展体育技能训练活动。各单位要积极开展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使每个在校学生均能掌握两项体育基本技能。重点抓好以下活动:

1、开展市、镇、校三级体育节活动。以“人人参加阳光体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每年举办体育节。通过组织体育集体项目竞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篮球赛、足球赛、趣味运动会、体育游戏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质。大力提倡乒乓球项目,逐步打造莱西特色校园体育项目。

2、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各学校要每天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完成跑步里程,每天跑步参考距离基数为:五年级学生1000米,初中生1500米,高中生2000米。冬季长跑活动期间要积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设立“”、“跑遍神州”等意向性活动主题,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3、开展体质健康达标活动。各学校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估机制,每年按时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统计、汇总及数据上报工作。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98%的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等级;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75%以上的中小学生达到良好等级,学生的耐力、力量、柔韧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肥胖和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

4、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各镇(街道)、学校要确保每年召开以田径为主的春、秋季运动会。在此基础上,组织每周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竞赛活动。教体局将每年举办全市综合性中小学生运动会,运动会开幕式集中展示各单位的体育活动成果,各单位参赛情况计入体育工作考核。

(二)积极组织艺术教育活动。各单位要以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艺术活动,提高活动的参与面,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素养。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1、开展三团(合唱、舞蹈、器乐)一社(美术书法)活动。要作为每个单位的常规工作,制定活动计划,建立指导教师的活动备课制度、活动督查制度,确保活动效果。

2、开展“唱红色歌曲”活动。各单位要结合传统节日,围绕歌颂祖国歌颂党等主题精选曲目,让每一名学生敢唱歌、会唱歌、爱唱歌,让校园充满歌声。通过活动的开展,每个学生至少会唱10首经典歌曲,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开展“校园集体舞比赛”。要利用大课间和活动课,加强舞蹈和音乐的普及教育,促进学生身心愉悦。教体局将定期组织校园集体舞比赛。

4、开展“艺术角”活动。各单位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设立教室一角、校园一角、宣传栏等各种方式,经常性地举办美术课堂作业、书法、手抄报等艺术作品展示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不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三)开展艺体特色校创建活动。各单位要在开展艺术体育常规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研究确定本单位的艺体特色,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一校一特色”。要争取社会知名人士支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学生参与面,探索形成有组织、有制度、有成果的艺体工作特色。教研室将加强指导、培养、总结和推广,促进学校艺体工作特色的形成。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艺体教师业务素质

(一)加强艺体师资配备。各单位要坚持“专业对口、专职专用”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艺体教师。要配齐专职教师,暂时配备不齐的,要安排有一定艺术体育特长教师兼职,并通过各种渠道对兼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各学校兼职艺术体育教师队伍要保持相对稳定,原则上专业教师不得转行改教其他学科。各单位要加强与社会体育、艺术团体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团体和专家的作用,逐步建立一支社会兼职教师队伍,借助外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校艺术体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教研室将在落实三级教研活动的基础上,随时掌握艺体教师特别是农村兼职艺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和困惑,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各单位要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加强校本研究,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外出培训教师要撰写学习体会,通过报告会或观摩课形式向其他教师传递培训成果,扩大培训效益。市教体局相关科室将定期组织艺术体育专业技能培训、教材教法培训、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选、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城乡交流等活动,提高艺术体育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

五、改进评价办法,推进艺体工作规范开展

建立健全学生、教师、学校艺体工作评价机制,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逐步推进学校艺体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对学生的艺体素质评价由任课教师组织。艺体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技能测试等各种渠道,对每个学生的音体美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公正、全面的评价,并记入学生的素质报告手册。

对教师的艺体工作评价由各学校组织。要进一步完善艺体教师和兼职从事艺体活动教师的工作评价制度,合理计算工作量,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要将艺体教师的常规教学、学生技能考查、艺体活动组织情况、艺体竞技成绩、特长生培养等方面纳入目标绩效考核。

对单位的艺体工作评价由教体局组织。教体局将组织相关科室采取定期不定期督查的方式,结合调研活动,强化单位艺体工作的评价。评价重点围绕课程实施、推门听课、学生技能抽测、艺体活动、艺体竞技成绩、艺体师资建设、特长生培养等项目进行。每学年对每单位的艺体调研不少于一次,调研成绩计入单位绩效考核。同时,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对出现课程开设不齐、课时落实不足等问题的单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各镇(街道)教委也要建立相应制度,加强对所辖学校的过程管理。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教体局成立艺术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管理、指导、督查全市艺术体育工作的开展。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落实和监管力度。通过市、镇、校三级管理,促进艺术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加大经费投入。各单位要将艺术体育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之内,做到专款专用。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尽最大努力按标准装备艺术体育所需教室、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等,满足学科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要因地制宜,积极鼓励师生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简易场地,自制艺术体育活动简易器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解决体育教师工作服装的问题。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同志多次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在西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一个时代命题,其实质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式。

由于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会牵涉到教育的许多方面,所以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将会有利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二期课改要求我们在中小学中设立研究性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卓越的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个个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正在告诉我们教师,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目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各个学校在探索和实践的。

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宜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儿童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的,可见,开发和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是学校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意识最有效的途径。

为此,我校科研课题组与2001年确立了“小学生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区级重点科研课题,课题贯彻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从科技教育、德育及学科教育教学的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实践和研究入手,探索创新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创新教育活动总体构想

(一)创新教育活动的涵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的创造性分为有特别才能的创造性;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指科学家、艺术家、天才人物的创造性,后者是指人人皆可有的行为与经验,但其创新活动不一定得到社会承认,而只是他们自己才感受到是有价值的新经验。显然,小学创新教育活动中的创新,从学生主体角度看,主要是个人意义上的创新,包括个人生活的创新,大多不直接显示其创新的社会意义。

我们提出的创新教育活动是指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的,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创新人格的养成为指向的教育活动。而不仅仅局限在搞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小学生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的设计和积累创新活动方案,编写创新活动方案集,提炼创新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评价等相关操作方法;把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研究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作来对待,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而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使学校的创新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有关创新教育情报资料的收集,学习创新教育,结合学科教育教学写创新教育随笔;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和部分创新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编写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和相关活动操作方法的提炼。

(四)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原有开展的相关活动中,以创新作为理念,在科技教育、德育和学科教学三大板块进行创新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研究,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一套创新教育活动模式,如:《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少先队创新小队活动方案集》、《创新教育教学案例集》、《科技创新活动模式》等等。

具体实践研究分为三大板块:(一)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主要从编写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部分科技创新教育主题系列活动的实施和科技活动模式的创新三方面开展研究。(二)德育创新活动,主要通过编写德育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和德育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努力在科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三方面开展研究。(三)学科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从学科渗透创新教育的教学公开课展示,编写学科创新教育教学案例集两方面入手。

(五)研究过程

1、科技创新教育的研究

(1)编写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

科技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能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健康和谐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课内出人才,课外出天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日本早在1954年就创立了不少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活动,如:“星期天发明学校”、“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等。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科技教育创新的关键是科技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要推层出新,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

我们把“活动促发展”作为科技创新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在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上下功夫,及时抓住社会生活热点,用独特的视角赋予科技活动全新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创新的乐趣,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分享创新的成果,让学生愿意创造,勇于创新,逐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的科技活动方案,它凭借多处创新亮点一举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首先,活动主题创新,“寻找流动的芳草地”本身就是个亮点,是一个独创,它诠释了环保宣传的真正意义,投射出环保的生命力,《上海科技报》的孙玲记者在一次科技研讨会上,一听到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顿时觉得耳目一新来了兴趣,执意认为有东西可挖,执意要跟踪采访、报道活动。其次,活动内容创新,“集资在公交车上做环保广告”是一个首创的环保活动内容,它给环保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过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做环保实事,体验环保活动过程,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让环保教育成为活的生命体,东方电视台“有话大家说”栏目得知小学生要集资在公交车上做环保广告宣传环保,觉得前所未有,是一个创举,立即被其独特新颖的活动内容吸引,特意准备专门制作一档节目讨论这一有意思的话题,希望为孩子们出一点力,帮助他们实现愿望。最后,活动形式创新,“流动的芳草地”的活动形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狭隘的空间,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把课堂拓宽到家庭、社区,开放活动空间,如:在家里和家长设计制作环保广告牌,把环保广告牌挂在家长、老师的自行车上;为做环保广告集资社区义卖活动,在地铁里刊出了学生自己设计的环保灯箱广告;给家长、市长写环保信等等。这样的活动形式又是一个创新,它得到了«国家科技教育指导纲要»科研课题组的青睐,并指导我们进行专门的探究,我校创立的“学校、家庭、社区”的三位一体化科技活动模式就是从这一活动方案的实践探索中衍生出来的。

《“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的科技活动方案,又是一个响亮而新颖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学校丰富的科技资源,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运用无土栽培这一高科技方法培育吊兰,敢于将高科技技术在小学中实践、普及,用学生的成果描绘绿色春天,这在小学生中是首创;在培育吊兰的过程中,要进行观察、绘画、摄影、制作、试验、写作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多方面得到了综合性的锻炼和培养。

《花房的设计》的科技活动方案,当时学校正在建造花房,教师就及时抓住了这一科技活动热点设计了这一活动方案。整个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们运用所学的几何图形、植物知识、设计技术等进行实际创造设计,提出了多种建造花房的方案,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

《从洗手习惯看讲卫生的重要性》的科技活动方案,教师设计了独特的活动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觉地养成洗手的卫生习惯。教师针对活动对象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把学生未洗手和洗过手的手印进行细菌培养,若干天后,通过菌落数的比较,学生们被真实的现象和数据吓了一大跳,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很自然地达到了活动目的。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事实证明,创新的科技活动使学生活动兴趣盎然,学生喜欢探究科技活动,愿意为活动出主意,想办法,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激情。

三年来,我们陆续设计了《“和你交朋友”——认养濒危动物系列科普活动》、《过期药品的回收和处理系列科普活动》、《环保祝愿——关于田林三小师生贺卡使用情况的调查》、《流动的芳草地——东西部手拉手环保系列活动》等十个具有创新色彩的科技活动方案,为此,我们编写了《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

(2)创新科技活动内容

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对开展科技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底怎样的科技活动才能吸引学生,能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火花呢?我们认为应该着眼于科技活动内容的创新,活动中每一个内容的设计都要独具匠心,别出心裁,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视线,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下面介绍《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中的几个独具特色的活动内容:“我给妈妈讲环保”的活动,这一活动为“三•八妇女节”注入了新的内容,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环保信,给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家长给孩子回一封环保信,不仅为家长和学生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而且使双方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独特的环保教育,由此活动我们还衍生出鼓励五年级学生给给市长写环保信,畅谈环保环保问题和“芳草地”的活动;“我和家长共绘环保广告牌”的活动,学生和家长共同创想,设计和制作环保广告牌,而且学生不拘一格把环保广告牌挂在家长和老师的自行车上,利用自相车宣传环保,形成流动的芳草地,这项活动设计又是一个独创,在创新大赛上吸引了不少评委的目光;“征集环保宣传画”的活动,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激情释放创新激情,每一幅环保宣传画都极富创意,以至于我们最终在制作环保灯箱广告时难以取舍,最后我们把学生设计的环保宣传画组合起来合成一幅环保灯箱广告。

上述事例可以看出,每个活动都有亮点,都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自主创新地学习。

(3)科技活动模式的创新

有了全新的科技活动内容,广阔的科技活动领域,我们决心创设一条富有田三特色的科技活动模式,于是,在已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一条“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崭新的科技活动模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学校的科技教育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实践中,也提升到新的台阶。

“学校、家庭、社区”的三位一体化科技活动模式,首次提出把学校、家庭、社区加以整合,组成一个联动的整体,形成一体化的科技活动体系,实现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该活动模式遵循了互动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希望通过三位一体化的活动模式,一方面把家庭、社区中丰富的科技资源引入学校,增强学校科技教育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利用家庭、社区资源的吸纳,为学生的科技活动领域提供广阔的天地,让学校的科技教育,融入家庭,走进社区,使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承担科技教育的责任。由此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多方拓展、互动互补的科技教育运作机制。

该活动模式运用多元沟通和强化过程教育的策略。通过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多元沟通,形成校内、校外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科技教育管理机制;学生通过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的亲身体验,强化环保教育的过程,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宣传环保的艰难性。

几年来,我校坚持运用“三位一体化”的科技活动模式开展科技教育卓有成效,逐步形成了以环保教育为主,以环保活动推进环保教育为特色的科技教育。这一独创的科技活动模式被收入《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研究》一书中。

2、德育创新教育的研究

作为学校的两大活动板块,我们除了在科技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活动的研究外,还在德育中探索创新,展开少先队的系列创新活动实践。

(1)德育活动领域的创新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认为要拓宽学生德育活动的时空,集合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开展德育活动,把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内容、活动形式加以整合,创立一条自己德育活动的途径。

为此,我们利用田林社区丰富的社会资源,与田林社区的14个单位签约,共同创建德育基地,其中有航天基地、第六人民医院、联华超市、田林街道各居委等等,这在徐汇区的中小学是第一所,我们通过创建德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与校共同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创建德育基地后,我们把社区资源请进来,加强了德育师资队伍力量,丰富了德育的素材。如:社区科学家给学生做科技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植物克隆”的探究,社区的老给学生讲故事,学生们通过与科学家们的真实接触交谈,学习科学家成长的轨迹,敢于探索创新的事迹。

创建德育基地后,少先队的各中队走出校门,与各自的德育基地共同探讨体验教育的创新方法,共同设计德育活动的创新方案,“雏鹰假日小队”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学生的课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逐步纳入正轨。

(2)德育活动内容的创新

我们都知道德育内容枯燥,总是老一套,但是如何让这些传统的德育内容“亮”起来,“活”起来呢?只有依靠德育活动,而及时更新德育活动的内容,更是让德育活动保持生命力,增添活动的关键。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在学生德育活动的内容上开拓创新,为爱心教育、孝心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赋予更新、更广的涵义。

例如:我校德育中几个常规活动的内容设计:

“学雷锋”活动,一提到3月5日,人人都知道这一天要为别人献爱心、做好事,学生早已厌倦了如此单调重复的活动内容,使得每次的“学雷锋”活动走形式主义,陈旧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开展活动提不起兴趣,缺乏活力,不愿意创新,借于这一点,我们把“学雷锋”纳入到环保科技活动中,打破常规为德育活动开辟内容。

3月5日这天,少先队的“雏鹰假日小队”到各个德育基地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有的在肯德基的店堂内贴环保宣传小报、环保警示标志,有的到居民家中安装节水瓶,有的为田林街道各居委设立环保宣传牌等等。富有特色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到新鲜,愿意去创造,他们自己设计环保警示标志,自己设计环保宣传画,自己制作环保宣传牌,处处闪现创新的火花。

独特的德育活动内容还扩大和拓展了“学雷锋,做好事”的内涵,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宣传环保也是“学雷锋”,它是为地球母亲尽责任,为子孙后代做好事,为社会和国家做好事,这样的德育活动内容立意更高。

“三•八妇女节”活动,我们从情感体验出发,作到德育以情育人。我们鼓励学生和妈妈互写环保信,关注环保问题,交流环保信息;开展“环保妈妈”的评选活动,学做丝袜花献给妈妈;开展“妈妈的一天”社会调查活动,体验妈妈生活和工作中辛劳,学生们体验后会更热爱妈妈,会更能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期望,随后,我们又继续开展创新小队活动,让妈妈快快乐乐地笑一笑,用独特的视觉角度开展爱心教育和孝心教育。

“迎新贺岁”活动,我们抓住“如何使用压岁钱?”这一社会热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金点子一个又一个,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请家长赠压岁言贺新年”的金点子,成为活动内容的一大亮点,学生既懂得了节约,又从赠言中了解家长对自己新一年的希望。

大量德育活动方案的实践证明,只要活动内容新,学生就喜欢参与,敢于创造,能够自觉内化自己的道德品质。

(3)少先队小队活动的创新

由于我们持之以恒地开展德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创新实践、探索的良好学习氛围,他们在活动中因为创造而获得成功,从为完成活动而动脑转变为喜欢而想开展活动,学生们已不满足老师来设计活动,带着他们走路,他们想自己设计开展活动,体验创造的乐趣。

为了能给学生更自由开放的空间,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不仅放手让各个少先队雏鹰假日小队自己起队名,设定队名的涵义,制作队标,更是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创新小队活动防哪个按,尽情发挥聪明才智。

都说孩子的思维是最具创造力的,他们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摆脱束缚,任意驰骋,往往创造出的事物别具一格。

例如:我校几个雏鹰假日小队的创新活动方案设计:

“爱心小队”中有名队员的姐姐仇英瑛是位脑瘫患儿,长期呆在家里,当队员们得知仇英瑛一直有一个心愿:能背上书包,走进校门。孩子们找到了设计活动的灵感,他们设计了“我来帮你”的小队活动。新学期第一天的升旗仪式上,仇英瑛背着队员们准备的新书包,在队员们的陪伴下,坐着轮椅走进了田林三小的校门,她第一次看到了操场、老师、同学、教室……,流下了激动的泪花。除此之外,孩子们还鼓动青年教师们加入活动的行列,为青年教师设计了“上门送教”的活动,每周有一位青年教师上门给仇英瑛补习功课。

“绿叶小队”的队员看到亲手培育成功的无土栽培吊兰欣喜不已,他们到德育基地田林四幼和小朋友开展活动时突发灵感:“我们也当老师,把无土栽培的方法教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和敬老院的老人们。”学生们精心设计了“播洒绿色,辐射绿色文明”的小队活动,他们到幼儿园、敬老院指导小朋友和老人们用无土栽培的方法培育吊兰,望着茁壮成长的吊兰,孩子们高兴不已。

每一个小队活动方案的设计都有创新的内容,都十分精彩,这正是我们坚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成果的体现,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学生就会有创新的东西,我们认为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创新,教师善于启发、鼓励学生创新,学生才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自主学习。

3、学科教育教学的创新

我们除了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外,还鼓励教师在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探索创新。教师们积极地从教学手段、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摸索研究,力求教学过程有新思路、新想法,变教师的单项信息传递为双向的交互式信息交流,变“让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启迪智慧,经受探索新知的磨练。

例如:我校各学科教师设计的小学创新教育探究课的教学方案:

《800米跑的训练》,这堂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从训练方法上探索创新,一改传统800米跑圈的常规训练,设计了“越野定向”的游戏来进行800米的训练。学生通过钻山洞、绕障碍等内容不知不觉完成了较大运动量的训练,健身实效比之以往单纯跑圈大大提高了,而且教师在教、学法的安排上,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自己选择练习路线、方式等,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形成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力求创新,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途径探索,鼓励学生设计装饰自家住房的方案,从要购买什么规格的瓷砖,需要购买多少,需要多少涂料,大概需要准备多少钱等问题着手思考、计算,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家具装修信息的网络寻找一些必须的资料数据用以解决问题,从而在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

《怎样购物》,这堂现代科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环境上打破常规,把教学环境搬到真实的超市,带领学生到超市里上课,学生们通过了解商品价格、观察货品摆放、购物,学会如何到超市购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语文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尝试打乱教材中的单元排列,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主线进行单元设计,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真正起到引导、组织作用,语文规律和方法。顾菁老师把五年级的语文教材重新编排,分成了通读单元、朗读比赛单元、书写单元、戏剧单元、段落与段落大意单元、复述单元、问答(思维训练)单元,这样的编排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和方法,阅读分析其他的文章也能融会贯通。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研究,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课,要让学生学得“活”,高高兴兴地学,自己的课必须要“活”起来,有创新的亮点。

三、研究成果

1、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

自从学校确立了“创新教育”的科研课题后,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创新教育

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他们对学生提出的希奇古怪乃至荒诞不经的想法,不再视为捣乱,不再大声训斥,而且注意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设想,他们认为教学已经不单单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

例如:九月中旬的一堂体育课上,老师为了避免阳光直射眼睛,使眼睛看不清,影响教学,戴了顶遮阳帽,而队伍中有位男生也戴了顶雪白的帽子,老师请学生把帽子摘下,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老师可以戴帽子,我为什么不可以戴?”老师二话不说脱下帽子,别以为事情结束了,接下来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叫口令”的游戏,不失时机地请戴帽子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叫口令,当学生站到老师的位置时,强烈的阳光直射身上和脸上,不到2分钟,就使他满头大汗,眼睛模糊,学生已经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当学生走到队伍中时,头上的帽子不见了,只见在旁边的草地上,放着一定雪白的帽子。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多有创意啊!

在一节30米快速跑的教学课中,有一个孩子顽皮得问到:“我能不能横着跑?有一次我抓螃蟹,螃蟹是横着跑的,而且跑得很快,,抓了很长时间才把它抓住。”学生们哄堂大笑,面对这样的奇思异想,教师没有呵斥,而是将计就计,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横着跑比赛”,这样一个独特的跑步方法,学生们争相跑起来,小小的设想不经意间让学生了解了侧身跑的技术,也通过实践知道了直跑是跑的最快的动作。

我们不仅启发、鼓励学生创新需要耐心和爱心,更要善于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设环境。在一堂心理课上,一个孩子突然提问:“老师,我有很多心事,就是想找个人聊聊,出出主意,可是,我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怎么办呢?”同学们顿时议论纷纷。

老师灵机一动,来了灵感:“我们大家帮他想个办法解决困难吧!”一个小学生自己的“小麻烦诊所”应运而生。学生们把自己的心事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投入小信箱,青年教师轮流为学生解决问题,畅谈心事,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呵护、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往往也会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灵感,得到启发。为了把教师这些宝贵的创新教育教学经验体会保留起来,我们编写了《教师创新教育案例集》。

2、锻炼了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

几年来,通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欣喜地发现无论在课堂里还是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校内校外无处不闪现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组织开展活动,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兴趣得到了培养,素质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001年至今,我校的学生参加徐汇区“壳牌美境行动”环保活动方案设计竞赛、“汇中杯”环保故事演讲比赛、“上中杯”金点子活动方案设计竞赛、“五九”锦旗环保小报设计竞赛都获得了一等奖,其中我们师生共同开展的“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一举荣获了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同时被选送参加了全国的创新大赛荣获二等奖;科幻画《白果树》荣获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科幻画二等奖。

我校曾经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成为第一所小学生开展“植物克隆”试验和研究的学校。如今,我们又再次突破,对《鸡粪转化为鱼饲料》、《校园立柱式无土栽培》两个崭新的科研小课题展开研究。

3、获得的成绩

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老师写下了近30篇渗透创新教育的教育教

学案例,10篇创新科技活动方案设计和活动总结,30篇班主任创新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0篇各科教师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教案,我们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编写了《创新活动方案集》、《德育创新活动方案集》、《教育创新案例汇编》和《教学设计的创新》4本集子。

我校教师的探究课《无土栽培》、《怎样购物》分别荣获全国现代科技优质课评比二等奖;科技活动方案《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系列科普活动》和《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分别荣获全国科技活动方案评比二等奖,刊登在《现代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一书中,并被收入中国科技活动方案题库;我们创立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科技活动模式》荣获徐汇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被刊登在《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研究》一书中;思品课教案《小乐队听指挥》和体育课个案《关于“尊重学生”》和《关于“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刊登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案例续集》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