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项目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能减排项目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结构调整 节能减排 机制 政策
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结构调整则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全球性经济危机面前,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压力面前,我们如何化“危机”为“机遇”,全面理解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保持理性的发展方式,坚持以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的大思路,成为对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考验,也是我国能否高质量地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一、以结构调整促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1、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严峻 “十一五”规划中,我国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2007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2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4.66%和3.14%,首次实现了双下降。2008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3.96%和2.48%;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5.76%。从行业来看,2008年1―9月份,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纺织、电力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煤炭、建材和纺织行业的降幅均超过5%,分别为6.74%、9.98%、9.61%。从作为节能减排主体的企业来看,2008年上半年与2005年同期相比,中央重点类和关注类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现价)下降12.15%,节能3,943万吨标准煤,化学需氧排放量减少21.4%,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5.2%。其中化工、机械、军工、建筑、电子、煤炭、钢铁7个行业万元增加值可比能耗呈明显下降趋势。一批中央企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实现上述约束性指标的努力取得了可喜进展。
然而,尽管国家密集出台了系列一推动节能减排的政策举措,尽管近几年节能减排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启动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许多地方政府也随后跟进公布了庞大的投资计划。这的确有利于较快地、大幅度地拉动经济增长,但新开工项目越多,对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大,越会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呈扩大趋势。这对节能减排确是个巨大的挑战,使节能减排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2、结构不合理限制节能减排
(1)产业结构不合理。从我国近几年的情况看,产业结构虽然了发生变化,但是不仅变化缓慢,甚至出现逆向变化。2001年全国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4.4:45.1:40.5,2007年为11.3:48.6:40.1,第一、第三产业分别下降了3.1和0.4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则提高了3.5百分点。国内重工业增长率,2001年到2005年平均达到16%,2006年为17.9%,2007年为19.6%,高于同期国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近两年,为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国家相继采取了增加节能减排资金投入、加快落后产能淘汰、限制“两高一资”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2008年1.9月份的经济指标来看,在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2.8%、30.2%和24.8%,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对经济结构调整非常有利。然而,全球性金融危机却有可能打乱我们的结构调整节奏。中央启动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这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但是,需要谨防为了保增长而使产业结构逆向调整,不能把“保增长”与结构调整对立起来,更不能把“保增长”与又好又快发展对立起来,从而直接影响到节能减排的进程。尽管“十项措施”已给出鲜明的信号――除了投资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外,4万亿元资金将更多地投向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环境保护等关涉民生的领域:在产业结构方面,也明确提出要“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但事实上,在许多地方政府随后跟进公布的庞大投资计划中,的确呈现出偏重于大型基建项目和重化工业项目的倾向。在2008年1―9月国内重工业增长率仍高达16%的基础上,随着新一轮的“投资热”,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将带动冶金、电力、建材、化工等高耗能的重化工业生产加快发展,比重进一步上升。
据统计,不同产业单位产出的能耗大不相同,以天津为例,2007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万元GDP能耗分别为0.71、1.12、0.43吨标煤;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足重工业能耗的40%。高消耗必然带来高排放。因而,消耗高、排放高的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上升),消耗低、排放低的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趋势,无疑会限制结构性节能减排的能力。
(2)技术结构不合理。支撑我国经济运行的技术结构尚未完成由传统的以向自然大量索取资源能源和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技术创新观也未实现由单向度的经济价值取向,向多向度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取向转变。表现为我国的节能减排技术相对落后,与国际先进的能源技术相比,我国能源转换效率普遍低15-35%,重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O%至40%,一些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也非常有限,限制了技术性节能减排的能力。
3、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1)经济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据测算,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能源消耗总量至少可以减少2,5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约1个百分点;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台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地下降1个百分点,每年能源消耗总量可减少2.800万吨以上标准煤,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1.3个百分点。低消耗必然带来低排放。可见,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率极高。因而,提高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比重,降低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比重,是缓解经济发展对节能减排压力的必然选择。因
此,我们更应该把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看作是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一次好机会,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保增长”的进程,在保增长、重民生、促就业的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节能减排。
(2)技术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另一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一些节能减排技术政策的推进和实施,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全国1995-2005年的工业分行业经济与排污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工业产业结构以及工业增加值排污强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石油化工、金属加工、造纸等废水排放强度较大的行业,其COD排放强度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中以造纸业为例,虽然其COD排放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但其下降速度较快,2005年其COD排放强度已降至69kg/万元,与2002年相比下降了43%,表明技术进步对工业废水及COD排放的控制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同时,煤炭燃烧、烟气脱硫等技术和设施的开发应用,也使得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业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单位增加值SO。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表明减排技术对这些行业的污染减排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因而,我们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加大技术结构调整力度,促进节能减排。
二、以结构调整促节能减排的对策措施
以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是: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加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拉动节能减排;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低能耗物耗、低污染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的加快发展;推动产业聚集,形成集约效应,提高能源利用和污染治理效率。
以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的对策措施,核心是:通过完善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来达到控制、引导产业增量,调整、优化产业存量的目的;通过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政策体系,来达到激励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推广,优化技术结构的目的。
1、建立产业增量控制引导机制
如果地区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新增能力将是2005年生产能力的61%;如果按13%的速度增长,5年中新增生产能力将是2005年生产能力的84%,届时全部生产能力中的一半左右(46%)都是这5年中新增的。如果新增部分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将不但不能支持地方和全国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两个约束性指标,而且还会对不断增加的产业存量造成更大的节能减排负荷。因此,加强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控制和引导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1)提高“产业门槛”,强化招商引资的结构导向机制。以是否有利于建设资源能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系统为基本的取舍标准,设立“产业门槛”、“能效门槛”和“环境准入门槛”,引导投资转向大力发展低能耗物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2)建立新增项目的能耗和排污总量控制机制。即当期新增产能的能耗和排污总量必须小于同期(或者前期)的节能减排总量。否则须采取限批等措施限制产业增量投产。
(3)加大约束力度,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限制扩张机制。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把好土地、信贷闸门,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清理和纠正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
(4)完善新项目节能评议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尽快研究、制定、实施节能评议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实行新上项目节能减排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
2、健全落后产能加速淘汰机制
加快落后产能退出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的另一重要手段。全球性经济危机是落后企业的“危机”、先进企业的“机遇”。它可能引发的企业倒闭加速,无疑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供了有利时机。我们不能困其可能引发失业增加、社会动荡而错失大浪淘沙的良机,放缓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而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完善保障机制,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为优质产能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激励、约束政策。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对淘汰落后产能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实行递减性补贴政策,对先期淘汰的产能给予高额补贴,关停越晚,补贴越少,超过一定关停期限的还要进行处罚,引导落后产能尽早、尽快淘汰。对未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区县,严格控制安排投资项目,实行项目“区域限批”等。
(2)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善后补偿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基金,将税收的一部分划入该基金,并接受单位与个人的捐助,在等量替换产能中对依法建设生产的淘汰企业的经济损失进行必要的补偿。鼓励被淘汰企业转产转型,在项目立项、土地审批、信贷政策、税收减免等方面对落后产能转产企业给予优惠。
(3)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指标交易市场和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被淘汰企业可以通过出让节能指标和排污权,来获得收益、弥补损失。
(4)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扶持,建立被淘汰企业职工培训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3、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政策体系
(1)鼓励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零排放技术等的研发。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
(2)完善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财政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重点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每节约1吨标准煤中央或地方财政将给予企业200元到250元的奖励。参照绿色照明工程的做法,建立高效节能产品、环保产品推广的财政补贴机制,落实补贴资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篇2
一、唐钢人力资源优化管理的思路
管理流程再造即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从而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改善。如果进一步扩大企业流程再造的概念,就不仅仅是对流程进行再造,而是要将以职能为核心的传统企业改造成以流程为核心的新型企业。
2007年公司ERP项目启动以来,对管理流程已经进行了一轮认真梳理。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资源占用,提高运行效率,公司决定建立本部和中厚板、不锈钢、唐银三大子公司为主体的“四大板块”集中管控平台,对生产调度、人力资源、资金财务、设备检修、原燃材料、备品备件采购与库存管理、能源、销售等实行集中管控。这一举措是公司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一次彻底的企业流程再造。唐钢建立集中管控平台的实质就是重构公司管理流程,这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建立新的管控流程坚持三个方针:(1)摒弃职能导向管理思想,每名职工都是服务的创造者,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建立全新管理流程;(2)推进扁平化管理,压缩现有管理层级,缩短中高层管理者与一线员工和用户之间的距离,提高市场响应速度;(3)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消除中间环节传递、协调、监控所带来的成本与风险,降低人为因素影响,压缩产品开发、制造、销售与储运周期,降低唐钢运营成本。同时,唐钢提出实行企业再造,深度整合管理模式,必须选择恰当的流程推行流程再造,要广泛学习借鉴,反对简单照搬。
二、唐钢人力资源优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唐钢本部铁、钢、轧“三步走”技术改造完成后,对管理流程曾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合并了南北两个炼铁厂,钢轧系统串接在一起,设立了长材、板材两个品种部。这次调整的最大成果就是大大降低了生产组织节点数量,减少了工序间管理界面,提高了生产组织效率。经过几年的磨合,特别是通过最近两年的系统优化,已经攻克了管理幅度过宽的难题,实现了长周期稳定运行。但是,当时的体制改革没有解决生产与市场对接问题。当时提出的是两套机构调整方案,一套是目前正在运转的这种模式,两个钢轧厂都是成本中心,销售由公司(现在是河钢集团)集中统管,充分发挥专业化营销的优势;另一个方案则是把两个钢轧厂升级为两个利润中心,直接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组织销售,目的是进一步融合生产与销售部门之间管理界面,提高经营效率。
应该说这两种方案各有所长,在短缺市场环境下,难以比较这两种方案的优劣。唐钢优化管理流程的重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实现生产、研发与市场对接
终端产品用户的差异化需求是市场主流,也是企业产品开发向导和提高技术、质量的推动力。公司本部转入大规模生产差异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是一个必然趋势。生产单位与终端用户对接是本部流程再造的首要内容。行业内先进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作为一个现代化钢铁企业,唐钢本部在集团统一的营销框架下,要不断加大产品直销份额。一钢轧、二钢轧、冷轧厂要积极参与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网络建设,板材、型材的直销比率要达到70%以上,品种长材的直销比率的目标是100%。同时,公司要进一步加大配送加工中心的建设步伐,提高产品技术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2.最大限度提高“界面管理”效率
在“经济运行理念”指导下,唐钢先后组建了装备制造公司、检修公司、新事业发展公司,扩大了自动化公司的业务范围,对本部各道工序的检化验也将实现集中统管。集中统管后,在提高了专业化效率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一些管理界面。对各专业之间、专业公司与生产厂之间的协调管理是公司运行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唐钢认真研究学习了八一钢厂“三大中心”(生产制造中心、物流中心、能源中心)的组织协调功能,以及马钢等企业对“研、产、销”的协调组织经验,优化本部横向管理流程。
3.实施专业化集中管理和管控
唐钢全面实施专业化集中管理和管控,如:人力资源、财务和检修、自动化、制氧、动力、运输、计控等专业;整合组建非钢单位,大力发展非钢产业;优化本部人力资源,用于充实到非钢单位和三大子公司以及为新建项目配员,计划两年内优化13443人;无条件清理压缩本部劳务用工4500人;三大子公司优化劳动力3555人,清理劳务用工4300人;到2012年末,本部主业实物劳动生产率最终达到622吨/人.年;吨钢人工成本控制在160元之内。
4.推行专业化集中管理,建立集中管控平台
流程再造如果成功,将给企业带来高回报高收益,但是流程再造的高风险性也不容忽视。在推行流程再造的最初阶段,应该选择那些最可能获得阶段性收益、再造难度相对较小、周期相对较短或者是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流程,作为首批再造对象,待取得经验,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后,再逐步在面上推开。建立高效、极具钢铁行业特质的集中管控平台,为经济运行理念搭建强有力支撑体系,把近年来形成的竞争优势固化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唐钢全面组织建设了本部、子公司“钢铁板块”专业管控平台。2010年,财务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借助信息化工具实施了公司一级管理。自动化维检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将公司各单位现有自动化维检人员783人全部划归自动化公司,按生产系统、作业区域设置维检站,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优化出的资源充实到控股子公司的自动化维检岗位,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包括新上项目及控股子分公司自动化维检任务。优化公司检修体制,推行点检定修制。从借鉴先进企业检修模式和推行PM系统需求上看,现代化企业检修体制是企业降低人工成本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做法。打破原有的各生产单位小而全的检修模式,整合公司检修力量,实现检修人员按区域、专业进行重新配置,改变现体制下闲时冗员,忙时缺员的现状。实行点检定修制,点、检彻底分离,在公司现有检修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的再优化、再配置。另外,唐钢还对运输、计控、动力、制氧等专业全面实行了集中管控。
5.延伸产业链发展非钢产业,盘活现有人力资源
唐钢积极借鉴杭钢、首钢等企业发展非钢产业的成功经验,按照公司提出的“在稳步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同时,走相关多元化的道路,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产品深加工和金属制造业,延伸产业链。”的思路,整合现有非钢产业,使之形成合力,使非钢产业成为公司新的增效点;拓展已有非钢产业业务,向市场要效益,挖掘自身优势,发展壮大,尽快将非钢产业实行市场化运作。截止到现在,唐钢组建8个非钢产业单位:唐钢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商贸公司、唐钢检修工程公司、唐钢重机装备公司、房地产公司、自动化公司、新事业发展公司和钢源冶金炉料公司。另外,在组织机构上专门成立了非钢事业部。
6.组织流程优化,参照行业先进标准,制定本企业定员标准
企业全面推行流程再造的同时,理应利用成熟的管理理论,先进的管理手段,继续深入广泛地开展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借鉴行业可比先进定员标准,科学对标,挖潜主体岗位定编。二是打破原有按车间(作业区)人数设置科级职数的标准,从严核定科级岗位定编;从严控制管理岗位设置实行岗位兼职合并;技术岗位按工作需求设置,取消“小而全”的定编设置。三是推行点检制和巡检制,取消变配电站、泵站、空压机站、除尘器、皮带等值守性固定岗位定编,优化人员充实到其它缺员岗位。四是推行专业集中管理,实行区域合并作业,按行业先进标准核定优化化验工、质检工、库管工等岗位定编。五是优化内部作业流程,投资安装必要的设备及仪器,通过远程集中监控减少劳动力资源的使用。六是通过对劳动组织的优化进行人员挖潜。七是按工作量核定岗位定编,对于平均工时利用率达不到80%、工作量不饱和或工作连续性不高的岗位,通过相邻相近岗位的兼职合并进行人员优化。八是取消各单位的后勤服务岗位,实行集中管理。从2008年开始,我们分别与京唐公司、首迁公司、首秦公司、鞍钢集团、日照钢铁、国丰钢铁、文丰钢铁、八一钢厂、杭州钢铁等企业进行了全面的对标工作。通过学习吸纳先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管理经验,以及与先进水平逐岗位进行对标,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参照行业先进定员标准,形成了唐钢的定员标准。并以此为依据逐步开展人力资源优化工作。经过全面推进流程再造与创新管理,截止到现在,唐钢本部优化人力资源9165人,已分别用于充实到非钢单位和三大子公司以及为新建项目配员。
7.清理顶替外委外雇人员,切实降低两外费用
根据公司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降低人工成本工作要求,2010年6月初开始清理压缩外用工工作。首先逐单位对劳务用工使用人数、岗位性质、使用背景等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公司本部及三大子公司《全面清除顶岗外用工及外委、外雇计划》。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对可以取消的外用工岗位无条件清理。二是对可以合并的岗位进行优化整合,用优化的正式职工顶替。三是对不能取消与合并的,直接用优化的正式职工顶替。四是对于不适合公司正式职工工作的岗位,进行了严格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通过报告说明的方式建议公司给予保留使用。从2010年6月底开始着手落实外用工及外委、外雇的清理,至2010年底,公司已清理钢铁主业及非钢单位外用工4563人,其中:钢铁主业2635人,非钢单位1928人。三大控股子公司从2010年6月份开始着手外用工的清理,至2010年底,清理外用工4367人,其中:中厚板公司1957人,不锈钢公司2047人,唐银公司363人。各主业单位在为公司优化抽调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深度挖潜,无条件用自身正式工资源顶替的岗位外用工。到2010年底前,共计清理各类外用工及外委、外雇9000余人。通过对外用工及外委、外雇的清理,其优势已经显现,既为公司优化正式职工提供岗位条件,充分挖掘并发挥劳动力资源潜力,又优化规范了公司的岗位设置。既降低了公司劳务费用的支出,又摊薄了公司的人工成本。2011年公司将进一步清理顶替本部外用工及无条件全部清退三大子公司外委外雇。
8.强力推进子公司人力资源优化,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唐钢的三大控股子公司中厚板公司、不锈钢公司和唐银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为此我们提出,举全公司之力抓好其生产经营及各项管理工作,其中主要任务就是挖潜人力资源降低人工成本(。),使其在技术装备上优于同类民营企业、人员配备上与同类民营企业水平相当,成为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企业。为此,集团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三大子公司提出了分阶段目标,2009年内,三大子公司实现“511”计划,即:人员总数控制在5000人以内,科级人员职数控制在100人之内,吨钢人工成本控制在100元以内;经过周密细致的工作,又对原计划进行修订,要求三大子公司2010年内实现“411”计划,在接收本部生产技术骨干2550人的基础上,建立“四大板块”人力资源集中管控平台,三大子公司将全部在岗人数控制在12000以内,实物钢劳动生产率达到700吨/人.年,吨钢人工成本控制在100元以内。具体措施是:全面无条件清退劳务用工。将子公司各项工作与集团公司全面对接,实施专业化集中管理,以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到2011年6月底实现三大子公司人数均控制在3500人以内,清理所有外委外雇。
9.积极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EHR)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随着唐钢逐步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管理理念、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已不能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向精细化管理方向推进。作为公司整体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组织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通过两年多的开发、试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较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逐渐显现出优势。———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变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转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实现了开放式管理,实现了功能外包以及虚拟组织的设立,达到了革新企业管理理念、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人力资源管理向互动、多方位、全面、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念逐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转变了管理角色。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人力资源管理从提供简单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并向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和解决方案。
通过成本分析,人力资源部门创造的价值可以量化出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企业可以整合现有的管理资源,为其它管理系统提供基础平台。人力资源信息包括完善的员工背景信息库,对人力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方便企业在进行其它管理时方便地调取各种信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使上级的有关信息和资料直接传递到基层,有利于管理和政策的实施。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企业迅速、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加强内部沟通,加强对全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时监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三、实施效果评价
2010以来,面对持续严峻复杂的市场形势,唐钢全面实施“以流程整合再造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与人才工作,围绕打造精品唐钢、建设业内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持续优化各项指标,全面改善品种质量,不断强化节能减排,有力地推动了精品唐钢建设,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创新和转型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公司利用信息化手段,从标准规程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检验管理、过程质量管控等方面,持续加强管理,在冶金行业率先建立了“全过程质量跟踪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了钢铁产品质量证明书客户远程服务及全过程质量管理精细化。以调整检化验管理机制为契机,以削减非计划产品为突破口,全面加大技术质量管理力度,使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和整体水平实现大幅度提升。经过科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公司产品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2.技术经济指标取得新进步
2010年度,唐钢坚持向加快技术进步、推进技术攻关、实现系统优化要效益,从完善工艺保障条件、推广先进技术手段、强化全流程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扎实开展相关工作,实现了技术经济指标的不断提升和优化,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不仅保持了行业领先水平,而且部分指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在全行业23项可比指标对比中,公司有多项指标达到行业先进以上水平。
3.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大力实施了管理职能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唐钢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一是管理组织创新,优化流程为生产注入活力。对炼铁厂、炼焦制气厂实施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公司铁焦系统的管理效能,使该区域吨焦成本降低100元的目标提前实现。将技术中心质检、化验职能划入生产制造部管理,创新了管理流程,优化了工艺过程衔接,提高了检化验效率,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升。二是自主创新工作稳步推进。一年来,公司立足于解决生产、品种、质量、成本等方面的现实难题,扎实开展科研课题研究;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形成了集科研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知识产权管理为一体的运行和管理体系。
4.产品品牌形象显著提升
围绕打造和树立唐钢品牌的良好形象,从严格内控标准、加强工序质量控制、完善公辅介质管理、提高成分命中率、提升产品包装质量等多个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公司整体质量水平和产品形象大幅提升。冷板出口钢大大提升了唐钢产品的国际市场形象。2010年,公司完成冷轧产品出口量57万吨。唐钢冷轧产品已经辐射到世界上48个国家和地区,占国内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十分之一;出口品种达到5大类、269个规格,其中薄基板厚锌层铝锌硅品种、欧标双涂双烘彩涂品种、厚规格热基镀锌品种,产品质量和工艺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冷轧无取向电工钢及不锈钢产品基本贯通了冶炼、轧制等关键工艺环节,填补了河北省该产品研制生产的空白。
5.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再上新台阶
2010年度,唐钢持续完善、优化和提升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继续取得新的成绩:吨钢综合能耗完成569.4千克标准煤,同比降低5.3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含中水)3.2吨,同比降低0.6吨。自发电量达到12.3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19亿千瓦时;自发电比例平均达到60.6%,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最高日发电量达到817.56千瓦时,最高自发电比例达到70.2%。焦炉煤气实现零放散;高炉煤气放散率降至0.35%,同比降低0.2个百分点;吨钢转炉煤气回收量完成120.52立方米,同比提高4.92立方米;全年SO2排放量15304.1吨,同比减少2421.3吨;烟粉尘排放量8384.1吨,同比降低1965.4吨。
6.人才强企战略不断深化
一是通过引进和培养提升人才队伍素质。2010年以来,公司引进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73名,加强对引进人才的培养、管理与使用,较好地发挥了他们在生产、技术、科研中的作用。二是通过健全激励机制提升人才创新热情。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人才管理制度,搭建了具有唐钢特色的人才成长平台,调动了各级各类人才的创新热情。三是职工教育培训步入精细化管理阶段。自主研发的“唐钢人力资源开发系统集成化管理平台”、“网上学堂系统”,基本满足了新入厂职工、岗位操作工、班组长等不同类别人员的自主学习需求。。四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得到普遍认可。借助于“唐钢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整合运行平台”,在全国率先推出“网上申报、自动审核”和“无纸化考试体验”等职业技能鉴定创新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广大职工、减轻了劳动强度、堵塞了管理漏洞、提高了工作效率。
7.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
篇3
谈到办公设备,就不得不提全球领先的文件管理专家――富士施乐。自施乐率先发明了世界领先的复印机、激光打印机、彩色激光打印机、彩色复印机后,世界就因此而改变:人们再也不用抄抄写写,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得到了真正提高,打印机走进了千家万户,彩色文件随手可得……
然而,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在创新技术推动下的办公变革则永远超越人们的想象。当人们还在体验自动化办公时,富士施乐又推出了数码复合机,并提出文件管理的重要性;随后,富士施乐又推出了世界领先的彩色数码复合机,并预见了中国彩色办公即将出现跨越式增长。为此,富士施乐不断强调彩色文件的影响力。就在市场纷纷追随彩色办公和文件管理时,富士施乐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现代化办公的方向是“低碳、彩色”。富士施乐早在2008年便率先推出世界领先的低碳型彩色数码多功能机。
富士施乐,在挑战自身实力的同时,凭借每一个划时代的技术和产品推动着办公变革。在中国,富士施乐更是通过提供能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数码办公解决方案,不断推进以“低碳、彩色”为主旋律的数码办公的发展。
作为文件管理专家,富士施乐始终认为文件就是知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力工具。中国是一个文件大国,各行各业和各级政府部门每天都需要处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文件。如何更好地进行文件管理,增加企业现有知识的价值?如何借助文件的力量增加业务机会,从而提升品牌形象?如何从精美文件中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以上这些问题,成为各行各业所共同面对的挑战。
接下来,通过几个案例来了解一下富士施乐究竟是如何帮助政府部门以及不同企业应对这些挑战。
上海市某事务管理局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打印、制作和分发众多文件,因此对办公设备本身的品质和稳定性具有极高的要求。另外,他们还有大量的彩色打印和彩色扫描的需求。富士施乐的彩色数码多功能机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该设备每分钟输出45页黑白页、35页彩页的输出速度充分满足了政府机关日常办公文件、红头文件、彩色报表、项目报告等文件输出,且文件输出数量大和时间紧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性能十分稳定,打印、复印任务再多、运转时间再长也没出现过任何故障。另外,它的自动装订功能可将文件、报告等在输出后直接装订成册,而不再需要进行人工装订,减少了文件的制作时间,加快了文件分发的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应用了富士施乐彩色数码多功能机以后,该事务管理局不仅提高了办公效率,而且在文件电子化方面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该单位负责人说:“我们早期的很多图表、盖章的红头文件需要通过彩色扫描保存成电子文件,采用了富士施乐先进的彩色数码复合机后,我们可以直接进行彩色扫描,非常方便、高效。”
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提升偏远地区办公自动化水平是当务之急,一台高质量的入门级黑白数码复合机就能解决一个地区日常办公的大量问题。不久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简称疾控部门)曾公开招标,采购了1000多台富士施乐入门级黑白数码多功能机DocuCentre2000 N2。该设备每分钟可输出20页。疾控部门看中的是该设备丰富的功能、合理的价格、过硬的质量、极低的故障率,以及富士施乐的供货能力、实施经验、服务等综合实力。目前这些数码多功能设备已陆续入驻全国31个省的疾控部门,正在为改善各地疾控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发挥作用。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如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办公效率,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某知名大型国有银行和美资银行就不约而同地采购了富士施乐的高速数码多功能设备,希望借助其先进的数码多功能设备简化工作流程、提升效率。两家金融界巨头不谋而合的选择,无疑将提升其整体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
两家金融巨头分别采购了八九十台富士施乐数码复合机,其具有每分钟45页的输出速度和每分钟52页的自动双面扫描速度。外资银行利用该设备将所有客户资料及业务申请表扫描成电子文档并通过邮件发送至上级部门进行审批,一步完成审批文件的扫描和提交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这家国有银行的各营业厅也借助该设备的证卡自动双面复印功能而大幅提高了办事效率。此外,让两家银行满意的是,该设备除了给他们带来高效、高品质打印、复印等服务外,还具有极高的安全性能,具有文件输出的权限控制,复印或打印时可为机密文件嵌入禁止复制密码,设备的数据覆盖、数据删除等功能。
“如此的输出速度和质量,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更大大改善了文件输出品质。”这家大型国有银行的采购经理如此表示。
2010年,富士施乐为商业地产巨头凯德商用提供了31台最新低碳型彩色数码多功能机ApeosPort-IV C2270,以帮助其全面实现高效、高质的现代化彩色数码办公。曾荣获日本政府颁发的2009年度节能产品奖的ApeosPort-Ⅳ C2270,不仅采用了富士施乐新LED技术,输出分辨率达到1200×2400dpi,更采用了生物塑料、无铅轴和EA环保墨粉等多项尖端的绿色科技,在打印、复印时几乎没有异味和粉尘,能耗更是大大低于同类产品。
凯德商用将这些设备分配并应用于全国各地分支机构。设备装机之后,凯德商用的每个分支机构只需配备一台设备,便能完成所有文件输出及管理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这也使得凯德商用的彩色办公应用与管理更趋完善、办公成本和能耗有所下降。通过采用统一机型的设备,凯德商用轻松实现了文件输出的全国统一管理,使用方便,还有效缩减了成本。
富士施乐先进的数码多功能产品和数码办公解决方案不仅帮助企业创造新的价值,也得到了政府机构的信任和称赞。“这台设备操作简便、速度快、彩色输出品质非常接近印刷效果,再加上它方便精美的装订,如今,我们能够随时印制各种彩色文件和小册子,在能快速响应领导要求的同时文印中心的工作强度也在不断降低。”商务主管部门文印中心的负责人如此评价富士施乐的彩色数码复合机。
该部门采用了富士施乐70页彩色输出速度的数码复合机DocuCentre C7550I,不仅满足了文印品质的需求,更让其真正感受到彩色办公的价值和魅力。如今,商务主管部门文印中心不仅走在了彩色文件应用的前列,还在为推动彩色办公做着积极的努力。该文印中心主任称:“彩色文件的普及无疑将有助于提升政府在国际及公众中的形象。现在经常有兄弟单位来这里参观学习,他们都说我们走在了政府彩色办公的前列。”
而凯德商用办公效率的改善也印证了富士施乐所提供的高品质办公。凯德商用的负责人表示:“我们之所以选择与富士施乐合作,就是看重了他们出众的产品品质和专业的服务。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合作,能够提升公司的文件管理水平,实现更为高质、高效的彩色办公。”
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对于文件管理、办公品质和及工作效率的要求是一致的。如今,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节能环保的低碳产品也逐渐成为政府机关和企业采购的重要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