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1:2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内部控制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篇1

(1)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从目前铁路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言,内部控制的环境不够理想可以说是影响铁路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执行力不够的关键因素。之所以出现这方面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铁路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将内部控制作为铁路企业管理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这就导致铁路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方面不够理想。所以要解决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就需要铁路企业的管理人员转变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

(2)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铁路企业在构建组织框架的过程当中,法人治理结构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就给内部控制的执行带来了不少障碍,制约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严重影响到内部控制制度贯彻落实[2]。对铁路企业来说,法人治理结构可以说是较为合理的企业治理方式,并且可以给内部控制的执行带来直接的影响,企业制度方面的缺陷导致铁路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3)信息沟通系统不够畅通。在铁路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信息的沟通不畅,从而严重影响到内部控制执行的具体效果,这一问题出现最为主要的因素是铁路企业的内部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从目前我国铁路企业的信息沟通系统日常运作而言,只有通过不断完善信息沟通系统才可以真正解决内部控制的执行问题,为内部控制措施的具体落实提供支持。

(4)奖惩考核制度不够健全。因为目前我国铁路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同企业管理人员之间存在隶属关系,这就导致针对铁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方面的奖惩考核制度不够健全,无法调动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积极性,从而制约内部控制措施的落实,使得内部控制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效果大打折扣。

2铁路企业提升内部控制执行力的措施

(1)加强会计系统控制有效的会计系统管理可以完善铁路企业的内部财务分析,对于铁路企业发展有推动作用。因此在对铁路企业会计系统加以控制的过程当中,需要严格根据会计法以及政府出台的会计制度等加以实施,从而根据铁路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完善的并且适合铁路企业特点的会计控制制度。对于常见的会计要素,例如会计账薄、会计凭证以及会计报告等,铁路企业需要明确详细处理程序,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以及真实性。此外在筹资成本估算和筹资偿还计划具体执行的过程当中,也要做好事先的评估、事中的监督以及事后的考核等工作,从而最大程度上完善铁路企业的内部会计系统。

(2)落实全面预算控制对于铁路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而言,全面预算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对预算实行全面控制对于铁路企业更好发展还有强化财务控制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预算控制本身也是铁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铁路企业在落实全面预算过程当中,需要改变传统预算控制的方法,使用科学方法对铁路企业预算进行全面管理,实现合理规划铁路企业资金流动的效果。在具体执行的过程当中,铁路企业应当重点抓好下列环节与步骤。首先要建立系统完整的预算体系,从而进行详细预算编制还有审定共走。其次是预算执行需要通过严格授权制度而展开。最后是预算实施的过程当中,铁路企业需要予以严密监督,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从制度上保证铁路企业能够落实全面预算控制,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3)强化风险防范控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铁路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往往会面临各种风险,在这样情况下,铁路企业需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并且不断强化风险防范的能力,保证铁路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当中占据主动地位,实现快速持续的发展。铁路企业应当针对风险控制关键节点而构建风险管理的系统,并且借助于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报告等来制定执行风险防范的各种措施,对于铁路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加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在风险防范的过程当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方面,包括筹资风险评估和有效预防以及投资风险全面认识。铁路企业在这些领域做好风险掌控才可以更好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为企业的发展扫清障碍。

(4)完善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控制可以说是铁路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当中的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控制事关铁路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合理合法,铁路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是否全面具体。从一定程度而言,内部审计控制是对铁路企业其他的内部控制措施执行效果的检验标准,或者可以说是实行再控制的过程,对强化铁路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有积极影响。因此在进行内部控制过程当中,铁路企业要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概括性、全面性以及合理性。

3结语

篇2

(一)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审计以上十家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到有效问卷53份,其中79%是经理级以上人员,21%熟悉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从工作经验上,63%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21%具有3-5年工作经验,其余的具有1-3年工作经验。这表明大多数被调查对象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骨干。

(二)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调查情况。

1.对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调查。通过汇总,发现53名注册会计师中76%表示出具过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且出具的均为无保留意见,其余的24%表示没有出具过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2.对审计方式的调查。整合审计方式是将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这是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建议采用的方法。在调查中,58%的被调查注册会计师认为可以采用整合审计,并分别出具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但是实务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4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单独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且单独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3.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利用调查。调查后通过统计发现,28%的被调查者认为董事会或相关机构能够按照规定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且可以有效利用;30%的注册会计师认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不能全盘否定,但是有部分工作不切合实际情况,可以选择性利用;剩余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该项工作流于形式,整体看来无效,没有利用价值。

4.对审计程序使用的调查。针对内部控制审计,一般使用询问、观察、检查、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五大程序。在实务工作中,不一定每个项目都要用到以上所有的程序,具体用哪个程序要根据项目情况来确定。通过调查,被调查者认为以上程序用到的可能性平均分别为81%、89%、74%、86%、85%,所以,如果排序的话,用到的可能性从大到小顺序分别为观察、穿行测试、重新执行、询问、检查。

5.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判断的调查。按照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通常将内部控制缺陷分成四个种类,其中《审计指引》对内部控制最严重的重大缺陷的认定指出了四种迹象,统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7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些现象在工作中能体现出内部控制具有重大缺陷;27%的人不太同意,认为重大缺陷不仅仅包括这些,比如相关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做出了处罚决定、媒体曝光等,也可能被判断为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属于重大缺陷的范畴。

二、山西省上市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以上对山西省上市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分析及调查问卷了解到的信息,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程度欠缺。目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所要求的上市煤炭企业对此项工作引起了一定的重视,近几年能够按照要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但是从主观上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中小型煤炭企业,由于政策没有强制要求,于是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

(二)需要正确处理是否运用整合审计。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注册会计师认可采用整合审计,这种方式是将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如果煤炭企业聘请了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就适合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在出具意见时,二者是否具有矛盾?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是否必须相同?有的学者认为,如果注册会计师针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则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可能是标准审计意见,也可能是非标准审计意见,这是广大注册会计师及学者认可的观点。但也有部分学者持反对观点。实务中如何处理好两种审计方式在实施程序、证据提供、意见出具等方面的关系,缺乏理论的指引,在实务中也需要更多的摸索。

(三)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才的培养欠缺。由于近几年国家才开始对内部控制审计有强制性要求,所以审计煤炭企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还没有来得及设置专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部门,更没有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审计模板、标准和程序,没有培养或配备专门的内控审计人才,这就造成了以前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人员用一些惯常的做法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方面的工作会欠缺一些。

(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利用程度不高。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许多注册会计师对煤炭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不太看好,认为流于形式,有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所以,虽然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控制审计在工作对象上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前者的工作效果受到怀疑,所以利用程度不高。

(五)内部控制审计缺陷难以认定。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对是否属于重大缺陷难以认定,套用规定中的依据不是很明确,根据煤炭企业自身确定的缺陷认定则不一定客观,所以导致出具的报告意见类型不一定正确。

三、内部控制审计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企业管理层加强重视。要想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仅靠审计工作是不够的,企业管理层要转变观念,把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当作是自己的责任,不能转嫁至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只能作为事后监督机构,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作为企业管理层,要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

(二)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加强实务工作应用。作为出台相关内部控制规范及要求的政府部门,比较重视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状况,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尤其是针对整合审计程序实施、报告意见类型等工作的实施问题,在此基础上推动实务工作更加规范,更加有据可依。

(三)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管理。首先,会计师事务所应重视内部控制审计的培训和学习交流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使得注册会计师能了解别的国家成功的经验,商讨我国现实的环境中应如何开展该项审计工作,尤其是针对煤炭企业这样具有行业特征的企业如何开展,从而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应密切关注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情况,适时对审计工作底稿填制要求、证据获取等进行调整,完善审计过程,进而出具更有说服力的报告。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督等。在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中,环境要素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是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由于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在特定的控制环境中实施的,是和特定的控制环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发挥的过程就是内部控制系统与控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控制环境不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还直接决定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影响到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有:管理者的经营风险和经营理念、董事会、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人员的品行和素质、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管理控制方法。影响外部控制环境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法律规范、思想意识。在不完善的控制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弱化,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健全、对经营者监管弱化、运行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所以,要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首先应优化控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内部环境的优化,则必须靠企业的努力以及政府的引导来完成;外部环境的优化,主要是由政府通过体制改革、法制完善、道德教育等来进行。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措施:

一、政府要做到加强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保证交易和竞争的公开、公平、公正;尽量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多以法律手段对企业进行间接管理和调控等,以优化经济环境。要加强法律建设,尽快填补法律空白,并不断完善制度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优化法律环境。提倡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敬业爱岗等一系列好的道德。

二、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是提供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框架。良好的组织必须以执行工作计划为使命,并具有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流畅的“意见沟通”渠道、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它是合理划分权力与责任的前提;企业如果能适当地注意实体内部权力与责任的划分方式,就可明确界定资、权、利,强化控制环境。

三、董事会应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时,根据职务分离的原则,规模较大企业的高层次的组织机构一般为董事会、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会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中,董事会一直很受重视,董事的挑选极为严格,一般由懂技术、懂管理、有才能的人担任。而在我们的很多企业中,虽然有董事会,但往往是虚设,没有办事机构,董事长通常由企业经理人员担任,董事会其他成员大多由企业内部人员兼任。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因此,搞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使其真正发挥监督和控制经营者的作用,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使股东及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利益真正得到保护。并完善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系统,全面行使董事会的职权,履行董事会的职责,充分发挥董事会监督、引导作用。

四、建立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经营者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地要按照其管理人员的意图运行,尤其是经营者的决策更具有决定性作用。经营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在我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为经营者所拥有,而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和激励经理人的外部机制。因此,经营者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他们往往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只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在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下,他们不惜出具虚假财务报告而尽量夸大经营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使之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就必须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为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经理人才市场,形成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2)注意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建立一种“约束+激励”的控制方式,去引导经营者的行为。(3)应从法律法规或制度方面要求经营者搞好内部控制工作,并制定“经营越轨行为”的惩罚性措施,提高制度执行者的素质。

五、要使企业内部控制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经营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制度执行者的态度与素质。

如果执行内部控制的人员忽视制度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串通舞弊,就可能导致设计健全的内部控制部分或全部失效。因此,内部控制系统所设置的各个岗位,必须物色精明强干、训练有素和具有责任心的人去承担。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使执行内部控制的所有管理人员及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2)采用科学、合理、实用的管理控制方法,包括采用经营计划管理、预算管理、利润计划及责任会计等规划报告系统、,采用制定及完善会计系统的政策或控制措施,采用有助于调查偏差期望值原因并予纠正的纠正程序或措施等。(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定期进行工作轮换,以发挥人才的潜力。(4)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考核,促使制度执行者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六、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

篇4

1.1在企业中,财务管理处于核心的位置

对企业发展来讲,对资金的管理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进行财务管理的相关负责人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有着其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而会计工作人员也不止是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还需要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核查与监督。会计人员需要充分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中,为企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财务管理同时也发挥着监督与规范作用,也能将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进行充分体现。在企业内控过程中将企业的各项业务经营结合在一起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是对其发展和壮大的必经之路路,这个过程不但包含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监督过程,其本身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企业内控与企业经营发展充分结合,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财务所具有的监督职能能够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发挥出其控制、调整和促进的作用。无论在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中还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计人员都担当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因此,会计人员在对企业各项数据进行统计与核算时必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从数据上真正体现出企业的发展现状。除此以外,会计人员还需要对企业制定激励机制做出帮助,让企业能够得以更好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1.2会计人员本身的专业素质能够给内部控制提供一定的便利

会计人员在履行财务监督、审核职责的过程中能够对企业发展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了解,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可以结合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对企业的发展制度、激励机制等提出有益的建议,这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完成具有重要作用。在过程中我们容易发现,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的高低将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和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从全方位了解企业发展信息,从而将其对企业内部控制所具有的作用很好的发挥出来。

2.会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分离会计控制权

2.1想要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便必须将会计人员和其他员工分离开来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岗位与其它工作岗位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会计人员需要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企业经济和员工负责,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切身利益,维持好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平衡,若会计工作只能工作于领导的带领下,那么其就失去了独立性,它所具有的监督作用和规范作用就无法正常发挥,甚至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想要有效发挥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就有必要将会计控制权进行分离。

2.2会计控制权的主要内容

会计控制权指的是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所具有的权利,它所包含的内容和项目是很多的,比如有投资策划权、会计选择权等等。企业的发展会涉及到它的经营权和所有权,一个企业如果它的经营权没有在企业所有者的手上,那么该企业则会产生两个主体,也就是经营者和所有者。企业的经营者更注重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和经营工作,而企业所有者所关心的则是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者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风险不会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如此一来企业的所有者就难以真正控制企业,想要从根本上强化所有者的权利,优化企业发展结构。将企业会计人员权利从企业控制权利中分离出来显得十分必要。

2.3分离会计控制权的实现能够保证会计人员本身的独立性

这样独立的方式能够避免出现监督领导的尴尬情形,也能充分发挥出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但是为了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先进性和有效性,会计人员就必须要保证会计信息记录的真实准确,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使企业避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为企业领导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除此之外,会计人员在进行建议提出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主观意识的影响,以避免会计失真的情况。

3.做好会计内部控制,保证其控制作用的建议

3.1做好制度方面的管理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企业内部各项制度的完善,怎样才能够优化企业结构,企业领导者必须要能够做到下面三点。包括保障内部体系的严密性、制定激励性的政策、和对企业沟通系统进行完善。

3.2将企业管理制度以及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首先,需要充分结合社会审计制度与会计内部控制作用,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对企业审计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同时还能够为企业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其次,内部审计与内控作用的结合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审计部门的自觉性,减少和避免会计失真的情况;最后需要把经济责任与内控作用进行有效结合,如此能让企业的业绩得以真实体现,这对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3对会计人员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一定的完善

在进行制度执行时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容易体现出来,所以在执行中发现和改进能够有效发挥出它的作用。而且企业在各项制度执行时也容易产生矛盾,企业的内控制度的执行也有与其它制度发生矛盾的可能。在产生矛盾时,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对企业的内控制度作出全方位的考虑,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提高它的有效性和兼容性,真正发挥出内控制度的作用,让企业更好的实现经营,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4.结论

篇5

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部控制完成了其主体内容的构建,其各项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见,散布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实务中,但未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把内部控制当作管理的附属。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中,承认内部控制超越了与财务部门直接相关的事项。1958年10月,该委员会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重新进行了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研究时,亦已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联系性,但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这一变化的标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的颁布和实施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代替原有的“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解释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及它们的具体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公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提供保证。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个要素。

纵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轨迹,其理论和概念的演变就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源于内部牵制的理论假设,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业务处理程序化、业务分工标准化、企业员工间协作与制约制度化,以及与经营目标关联化的理论格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重点集中在如何防弊纠错上,使内部控制在面对企业管理实际时显得过于消极和狭窄。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影响,以及90年代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兴起的冲击,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两种观点。虽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则反映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步从一般向具体深化,并将内部控制“要素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管理阶层的经营方式与管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根源

(一)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论

20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技术的空前提高,其结果导致了生产迅速增长。一方面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经济垄断集团;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职能部门增加,更需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协调,以达到节约资源、防止差错和舞弊、提高经营效率等经营目标。因此,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包括组织机构、业务程序等在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而此时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形成恰好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支持。就控制论而言,它是一种研究由各种耦合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以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为目的的经济控制论,成为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之一。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理论在研究每个具体组织的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时所设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制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信息论也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控制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过收集、筛选、加工、传输的信息反馈的过程,以指导物流和资金流,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有效调控机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据。它的真实性、及时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论的诞生,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给人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依照这一理论观点,把企业当作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内部控制则是这一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二)委托理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按委托理论涉及的领域来分析,它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人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权范围内,以人的名义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这一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可以看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从个体业主形式转向合伙制,最后变成公司制形式,是委托———这一问题产生的源头;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高度聚集和经营职能的高度专业化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该理论最终形成的内在原因。从企业总体发展的趋势及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公司制企业是一种最高的企业组织形式,即,投资人或股东将企业资产的经营活动权交由经营管理阶层承担,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特别是它们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委托———关系存在成为必然。可见,企业作为一张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是多种委托———关系的集合,为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解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内部机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也证实了委托理论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三)审计方法的改变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增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推进器

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方法主要采取详细审查,详细检查企业全部会计凭证,计算复核所有账户余额,进行账证、账账核对。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业务活动日趋繁杂,无疑于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抽样审计的方法便应运而生。抽样审计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增加的审计任务带来的难以进行详细审计的问题,但却带来了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可信度下降的现实情况。另外,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的拥有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要求企业管理阶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此,许多国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督促企业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审查,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和有关法令的颁布,在增强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同时,也使企业注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尽量避免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委托审计或提出保留性的审计意见。

(四)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从内部控制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一种主要外部力量。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如1977年的《反国外行贿法案》中规定了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针对8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招致了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提出了质疑,其中所关注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恰当性。为此,成立了“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其工作成果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从报告的内容来看,既对以往内部控制定义进行了修正,又为设计更广泛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指南。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财政部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及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定和通知,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实践的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进程。

摘要: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内部控制,从其产生至今,已经历了发展和完善两个阶段。透过其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根源,即: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

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

参考文献:

[1]高建兵。委托关系与会计控制权浅论[J].财会月刊,2000(4)。

[2]马崇明,贾成。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完善[J].当代财经,2000(12)。

[3]史金平。现代企业的委托[J].经济史,2000(2)。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0(9)。

[5]李风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6]周晓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7)。

[7]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5(2)。

篇6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根据调查显示,隶属于内部审计委员会时审计质量最好,隶属于财务经理时的审计质量最差。原因在于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地位高、独立性性,受企业控制小,在进行性审计工作时就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相较之下,财务部门负责人级别低、地位低,自身权威性差,受企业干扰,审计工作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拥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遇到问题可直接向董事会反映,将审计工作做到公允披露,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2.提高审计人员能力

2.1改变审计人员结构。增加审计队伍中经验丰富、责任感强、业务能力强的审计人员的人数,优化群体结构,平衡审计力量,以便组成多个具有综合能力的内部审计项目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2.2改变审计人员观念。审计人员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的了解审计风险的概念,创新内部审计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做好审计工作。

2.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与审计人员素质高低有很大关系,审计人员应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努力提高专业知识、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工作胜任能力,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做准备。

2.4加强审计人员考核。应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法,具体到项目负责人、主要审计人员、一般审计人员的责任,对于违反审计工作制度和审计到的职业规范、有重大嫌疑过错等审计人员进行责任的追究,加强审计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的提高。

3.创新审计管理机制

3.1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保障机制。有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条件。第一,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使内部审计委员会、审计管理部门、派驻审计办三级联合成审计组织结构,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有效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第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岗位责任制,主张审计委派制,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责任分派到每一个岗位和工作人员,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真正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保证。

3.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机制。主张审计委派制,将责任分配到个人,对审计人员进行集中调配、垂直管理,将审计监督重心逐渐由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后、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将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代替静态审计,实现审计资源的最大优化,减少利益冲突带来的独立性问题,使得内部审计最大程度发挥其管理和监督作用,更好地为企业增加价值。

4.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4.1提高审计效率。利用审计项目的各种分析工具以及技术方法,对大量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同时,发挥利用技术方法对各种数据进行整合,将工作简单化,提高审计效率以及审计质量。

4.2加强审计管理能力。推进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加大技术方法的利用,加强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为审计工作做准备,为提高审计管理水平及工作质量提供基础。

5.充分发挥行业监管和部门督导

现如今,内部审计是社团型的行业自律管理、集中管理模式。需通过行业自律管理来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第一,根据经济环境以及外界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的内部审计规范、内部审计准则等,并进行落实,加大其被遵循程度,使得规范与准则能够对审计工作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审计质量。第二,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资格认定、职业道德教育等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资格认定工作把关,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为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准备。第三,定期对企业内部审机构进行考察,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6.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的规章制度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企业应制定包括内部审计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在内的内部审计规范。首先,保证制定的制度能够将责任以及权力分配到个人,将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实现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控制。其次,内部审计机构针对内部审计全过程设置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审计立项制度、内部审计委派制度、审计计划编制制度、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及复核制度等。内部审计机构通过编制制度、完善制度、落实制度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7.改善企业的管理

内部控制的好坏对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如内部控制做得好,可以从根本上避免部分事件的发生,便可有效地防范风险,因此内部审计质量高。内部审计为事后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事前控制,因此企业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进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除此之外,内部审计还应获得企业高管层的支持,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获取优秀的审计建议均有显著帮助,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应不定时向企业高管层进行汇报审计工作,让企业高管层认识到内部审计重要性,从而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有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结语

篇7

质量标准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古语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一样,需要有一系列的法规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因此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法规制度体系,让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法”可依,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法规制度体系应是多层面的,既要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也要有证券交易部门的规定和行业标准,还要有企业层面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规范体系。在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法规制度体系中,既要有保证审计质量的审计管理方面的制度,也要有保证项目质量落实的业务操作规范,还要有强化质量保证的监督、检查、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从执行力角度讲,法律具有强制执行的属性。在法规制度体系中,首要的是在国家法律层面要有明确的企业内部审计及其质量控制的规定,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协会及企业要共同努力,推动和促进内部审计质量国家立法。其次,要建立具有权威性和执行力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这一体系既要有管理标准,也要有实务标准;既要涵盖审计程序,也要包涵实体控制。同时要积极探索发挥行业管理作用,强化行业标准的执行力,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行业准则真正在企业落实。再次,企业要进行制度细化,一方面落实上位制度的规定,另一方面对上位制度作必要的补充。制度要具体,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有效执行。

二、抓住审计工作重点

(一)把握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环节

(1)重视立项调研。调研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如果调研不到位或方向把握不准,就难以提出高质量的立项计划,从而错过符合决策层和管理层需要以及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或增加企业价值的项目。因此,必须了解宏观政策、管理层需求、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并在分析评价调研成果的基础上,为立项提供参考依据。(2)科学编制计划。审计计划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环节,审计计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的效果,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往往来自高水平的审计计划。企业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必须着眼宏观,立足微观,既要落实和执行政策,维护国家法律政策的权威,又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体现决策和管理需求。只有将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切合本企业特点和企业急需的项目计划,只有做到这一点,项目实施后才会产生达到或超越预期效果,从而体现出项目的高质量。(3)强化实施监控。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对项目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审计项目,如果实施环节控制不好,就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审计产品。在这一环节中,审计组构成、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现场查证共同影响着项目的质量。实施环节质量体现的最终载体是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方案指导审计实施,对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审计成果——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审计决定的编制依据。实践表明,审计组成员的经历、经验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查证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审计组成员的构成,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审计组既定以后,项目的组织实施就是关键性的质量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是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主审的技术指导程度和组长的组织把控水平。(4)精心编制报告。尽管审计报告是基于审计工作底稿,但两者质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同向关系。即使有了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也不一定产生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原因在于编制审计报告也需要技术和技巧。审计工作底稿带有一定的专业性,有的底稿非专业人士难以看懂;而审计报告一方面不应是工作底稿的简单叠加,要用简短的语言对工作底稿作概括描述,反映底稿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审计报告要表现出通俗性,要能使非专业的人员看得懂。要达到这一点,报告编制、审核的质量控制也就成为必然需要。另外作为企业内部审计,报告一定要有及时性和富有建设性,否则容易形成事过境迁,达不到应有效果,从而影响内部审计的总体质量。(5)强化整改跟踪。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防范经营风险、规范和促进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基于此,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督促整改。尽管整改的主体是被审计单位,但绝不能轻视审计部门在这个环节所起的作用。现场整改是体现审计成效的最佳方式,在不具备现场整改的情况下,审计部门要督促跟踪,直至完全整改。因为如果问题得不到整改,会影响审计的宏观质量;所以对审计整改环节实施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掌控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要素

(1)严格遵循审计程序。按规定程序开展审计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企业内部审计,要遵循程序合规原则,依照规定的程序、流程开展工作,既包括工作步骤、顺序,也包括履行各种手续,如先通知后审计,进入信息系统之前的申请与审批,底稿的复核和签字确认,报告的交换意见等。(2)核清审计事实。以事实为依据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因而“事实清楚”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要做到事实清楚,就必须满足审计所揭示的问题、事项或反映的情况是客观存在、实事求是的,而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或主观想象的。(3)获取充分可靠证据。用证据说话是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把握的原则。审计所认定的事实,必须有充分、可靠的证据加以证明,才能保证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要重视审计证据的收集。作为证明事实存在的证据应首选直接证据,只有在直接证据无法取得或无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才可运用间接证据,且要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间接证据加以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才能加以认定,否则就会有审计质量风险。(4)依法依规准确定性。对审计查出问题给予准确定性,是审计部门进行责任界定和企业进行责任追究的客观需要,因其涉及对相关事项、人员的处理,政策性强,因而也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最相适应的条款定性。对于同一事项,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规范规定相矛盾或不一致时,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即专项规范)优于“普通法”(即一般规范)、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优于企业制度的原则适用和定性;如果相同级次的规范对同一问题有不同定性及处理规定时,按从轻原则适用。否则就会有“申诉”、“翻案”的质量风险。(5)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发现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高质量审计的体现。因此,审计意见与建议成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之一。审计报告所提意见或建议切忌空洞、就事论事,意见或建议不但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更要富有建设性;要能“以小见大”,立足企业全局,着力从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意见。

(三)重视审计复核、推行审计审理

(1)强化内部复核。审计复核是指在审计组内部通过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产品(如底稿等)或具体事项(如证据等)的复查、核对,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复核就其实质来说,既是核对,又是把关。就审计项目而言,复核主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由主审指定的人员和主审、组长完成,是一种过程控制方法。在审计人员的工作产品正式上交前,通过强化复核,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或补救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或减少上一流程(环节)的错误流向下一流程(环节),从而起到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复核必须是实质性的、而非程序性的履行形式需要;只有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了形式符合性、程序合规性、内容真实性等实质性的复核审查,才能起到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作用。(2)实行审计审理。审计审理是指由审计部门专设机构或人员,在审计项目实施完毕后,对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以及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资料进行检查、审核、把关的质量控制过程。实行审计审理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部审计还未建立审计审理制度,这说明审计审理的作用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在审计项目形成最终审计报告前,通过审理,对审计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间产品(如审前调查报告、审计实施方案等)、审计产品(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及其形成依据,从程序、实体等方面进行审查、核实,可以及时发现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采取补救措施,纠正错误,从而降低审计质量风险。审理可以分级次,如果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具备分级审理的条件,拟实行分级审理。程序的审理应侧重于合法、合规性,实体的审理应侧重于内容的真实性、证据的可靠性、定性的准确性、审计意见建议的适当性、可行性和具有形式要求事项的符合性。

三、创新审计质量控制方法

(一)推进技术进步

推进技术进步就是将先进的技术手段、方法运用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借以提高审计水平、审计效率,促进审计质量提高的质量控制方法。推进技术进步既要在审计装备、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等方面进行技术革新,更要在审计人员技术运用上进行层次提升。一方面企业要随着控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适时进行审计装备的升级;另一方面企业及其审计部门要不断适应新技术、新管理的变化,积极研究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手段、方法的升级改进。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审计的软、硬件条件落后于企业生产管理现状,才能为审计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条件。

(二)推行标准模板

推行标准模板、实行审计工作标准化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技术成熟的审计领域,对以往工作成果或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解剖,提炼出具有规律性和可格式化的因素,制作成模板,供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使用或作为判断参考依据。运用标准化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审计人员在工作要求、工作标准相统一的情况下,得出的审计结论不会有大的差异;由于标准是统一的,这样既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又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同性质事项的质量控制,并为同类项目质量控制进行横向比较提供了可能。

(三)采用专业分工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专业性越来越强,在人员配备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可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化分工,如确定专门人员从事信息系统(IT)审计,将审计人员分为现场查证人员系统分析人员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审计人员进行知识、经验的积累,做精做透专业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四)运用专家指引

专家指引就是在不具备由专家组成审计组的条件下,让审计专家和业务专家承担审计项目中的主要和专业工作,其他审计人员作为专家的助手,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审计人力资源不足情况下的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五)引入外部评价

尽管企业内部审计是监督部门,但目前普遍缺少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因此,探索对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监督,将外部监督、外部评价引入企业内部审计及其质量控制,是现实条件下促进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办法之一。相对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状况有发言权的外部机构有企业决策经营机构、被审计单位、外部审计和各种专项检查。决策经营机构能够从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深度以及审计意见的层次,判断出审计项目的总体成效及质量。被审计单位最了解自己的底细,对审计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问题以及审计意见是否切中要害、是否科学合理最有感触,因而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状况有话语权。外部审计和各种专项检查能够从不同方向,运用专业标准,对企业内部审计已审过的事项作出专业的评判,从而比较得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状况。

四、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一)加强审计管理

再完善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无异于废纸一张。因此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只有强化审计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检查与考核,才会促使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需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审计管理,通过建立质量管理台账等形式,进行质量考核资料积累;通过严格的质量考核,推进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为审计质量控制营造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完善激励机制

人都有满足自尊的需求,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利用人的这一特点,通过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将经济手段和精神奖励措施运用于审计质量控制。一方面要依据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量的考核结果,确定审计部门、审计人员的经济待遇、职位提升、职称晋升、绩效奖励;另一方面要畅通审计人员流动机制,将经过审计工作锻炼的高素质人员交流到业务、管理等岗位。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能提高审计部门的责任感和审计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从而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实行责任追究

审计质量责任追究是指在发生审计质量问题时,追查对审计质量控制负有责任的部门或人员的相应责任。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对因工作不到位或工作失误,以及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岗位职责,而导致审计工作未达到预定目标或者出现严重错误、遗漏重大事项等审计质量事故的审计部门或人员,进行相应的问责,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包括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从而对审计质量的控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一)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随着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拓展,审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有些审计事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以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性强的事项审计,绝不可能达到查深、查透的水平,也不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所以企业要进行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优化,一方面要将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另一方面要合理确定审计队伍中审计、财务、工程、法律、管理等不同专业人员的比重,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质量控制创造条件。

(二)培炼人员胜任能力

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增强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所谓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指的就是由企业内部上至董事会下到所有员工全体实施,旨在防范企业运营风险、加强内部监控管理,建立起来的立体过程式控制机制的规范。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帮助企业从容应对运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与否正在引起各方的关注,只有内部控制工作效率高的企业才能最大程度达成战略发展的目标、提升财务透明度以及企业的社会信誉度。

一、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主要现状

(一)企业管理决策层该工作的关注度不足,让企业内控工作浮于表面

当前,国内内部控制管理执行情况最令人担忧的是规模比较小的民营或合资企业,由于此类企业内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尽如人意,多数未经过专业的企业管理培训,无法有效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另外一些大中型企业的核心决策人员虽然对这项管理工作有着足够的重视度,但是由于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单位以其企业内部其它员工的对此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使企业内控得不到有效贯彻,只是流于形式。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企业的风险评估形势更加严峻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内部财务工作也走向了信息化、系统化与智能化,在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着诸多系统运行风险和设备使用安全问题。具体来说也就是财务信息平台运行所涉及到的软件、硬件风险,由于信息系统的运行对电脑、网络、通信设备的依赖性过强,造成整个系统在面对外界自然灾害以及突然断电、失火、等风险时,损失难以控制;而且财务信息平台的推广使用,虽然大大提高了导致财务工作的工作效率,但是因许多传统业务流程被精简,原先严格的负责人签字制度变更或者真接去除,导致财务的内部控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削弱。

(三)多数企业中缺乏完整的专业内部控制人才队伍

鉴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应当有具备丰富财务预算、监控经验的专业人员负责,但是当前,多数企业此类人才不足,特别是信息平台大范围应用的情况下,既精通财务监督管理又精通财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企业内部空有控制机制却没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导致制度虚设,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企业运营效率得不到提高。

二、解决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困境的策略

企业内部控制困境的解决策略已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课题,虽然目前一些企业已经摸索出了一些适于自身情况的方法,并因此而受益,但必须认识到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鼓励大中小企业内尽量建构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事前监督、事后核查、事中审计三个基本层次,这三个体系的完整性有助于在管理工作中及时的预防问题、发现风险并进行化解。对于当前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彻底的情况,笔者认为大中小企业均应当引进企业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在这一制度之下,企业中全部的经营活动都须在预算范围内开展,而且各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将更加明确,在工作中就可以有效规避各种风险,同时强化责任意识,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工作效率。此外,全面预算还可能有效规避内部贪污现象的出现,加强企业各类资产管理,保障资产的利用率。当然,这种制度下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必须要保证执行力度,最大程度上确保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以有这样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健全的企业制度体系,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

健全的企业制度必定包括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能够让内部控制工作成为企业运营的客观需要,以此为基础才能更进一步确保该机制的执行力度;而畅通完整的信息沟通平台能够让企业决策层实时掌控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信息系统是否通畅将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率和成果。正常来说企业财务信息平台会涵盖财务信息及管理信息,前者主要内容是财务会计数据信息,后者是相关的管理数据信息,信息平台数据库如果健全,将为决策层提供更高质量的控制参考,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更有效开展。

(三)加强专业内控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资源储备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人才结构也在发生着空前巨大的变化,虽然人口基数很大,但是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仍然供不应求。虽然国内用工成本持续走高,但是广大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加强内部控制工作,还必须全力重视具备先进管理技术人才的引进。但是人才的发掘仅仅依靠人才中介是远远不行的,用人企业应当开拓多种培养专业人才的途径。如从企业内部选拔有责任感、有上进心、有长期服务意愿的员工,组织这类人员参加专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如可以与专业院校开展合作,与学校签订财务管理、会计、数据统计等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协议,为企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储备力量。

三、结束语

作为企业审计理论的内容之一,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企业本身的审计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为企业迎接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挑战做好准备。当然,这项工作要走向完善不可能在一夕之内达成,更不可能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单独努力,同时还需要一个重视企业内控工作的宏观政策以及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芸.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垦,2012(04):68-70.

篇9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

(1)企业组织人事控制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内容首先就是对企业组织人事的控制,会计部门负责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因而在会计部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利用计算机对经济活动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达到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同时由于经济活动参与者包括企业的其他部门,因而会计部门在对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有职责对企业组织人事进行控制,以便有效避免企业工作人员越权行为的发生。

(2)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控制

为了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实效性,企业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前制定出一系列符合企业发展的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控制,进而在会计部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有效避免计算机本身的故障影响到企业会计部门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同时,企业会计部门也应根据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系统软件的特点构建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措施和方案,以便确保会计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规范化,并促使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若遇到相关的计算机故障状况,可及时开启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方案,进而降低计算机故障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

(1)输入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首先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入控制,在输入控制中,企业会计人员可以采用如下两个方法:第一,是程序控制法,其要求会计人员在将信息输入到系统前,应对其金额和合法性等进行检验,从而达到会计信息系统输入控制的目的;第二,为了控制输入信息,会计人员应运用计算机系统中的检测功能,对数据信息进行核对,并及时修改部分错误的信息。

(2)处理控制

企业会计人员在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系统程序逻辑的影响而导致数据的最终结果出现偏差。对于此现象的发生,企业相关人员有必要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进行相应的控制。首先在会计人员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应对各项数据的来源实施追踪的策略,以便通过数据追踪可确保数据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其次,在企业会计人员处理相关数据信息的过程中,要对信息进行备份,避免计算机故障时,发生数据丢失的现象。

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国家法规中详细规定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的内容,因而在企业的业务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关的法规条文,致使其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发展;第二,为了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安全,我国相关部门针对其设置了外部监管部门,进而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但是外部监管部门设立在保障了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秩序以外,也同样限制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行业因素的影响也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之一,例如,制造业等产业,由于其本身行业具有成本核算较为复杂的特点,因而促使其给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而会计人员很容易由于对某成本核算的疏漏而影响到了最终的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制造业等成本核算较为复杂的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能力。

(二)内部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内部影响因素首先就是企业领导的风格因素,若企业领导在管理的过程中,未实施正确的企业管理策略,那么企业会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将保持懒散的状态,进而促使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达不到企业发展的要求。其次,会计人员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效果,因而在信息化时代下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必须确保会计人员在提高会计人员记账水平的基础上,重视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

三、结论

篇10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督等。在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中,环境要素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是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由于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在特定的控制环境中实施的,是和特定的控制环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发挥的过程就是内部控制系统与控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控制环境不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还直接决定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影响到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有:管理者的经营风险和经营理念、董事会、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人员的品行和素质、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管理控制方法。影响外部控制环境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法律规范、思想意识。在不完善的控制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弱化,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健全、对经营者监管弱化、运行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所以,要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首先应优化控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内部环境的优化,则必须靠企业的努力以及政府的引导来完成;外部环境的优化,主要是由政府通过体制改革、法制完善、道德教育等来进行。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措施:

一、政府要做到加强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保证交易和竞争的公开、公平、公正;尽量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多以法律手段对企业进行间接管理和调控等,以优化经济环境。要加强法律建设,尽快填补法律空白,并不断完善制度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优化法律环境。提倡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敬业爱岗等一系列好的道德。

二、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是提供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框架。良好的组织必须以执行工作计划为使命,并具有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流畅的“意见沟通”渠道、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它是合理划分权力与责任的前提;企业如果能适当地注意实体内部权力与责任的划分方式,就可明确界定资、权、利,强化控制环境。

三、董事会应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时,根据职务分离的原则,规模较大企业的高层次的组织机构一般为董事会、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会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中,董事会一直很受重视,董事的挑选极为严格,一般由懂技术、懂管理、有才能的人担任。而在我们的很多企业中,虽然有董事会,但往往是虚设,没有办事机构,董事长通常由企业经理人员担任,董事会其他成员大多由企业内部人员兼任。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因此,搞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使其真正发挥监督和控制经营者的作用,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使股东及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利益真正得到保护。并完善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系统,全面行使董事会的职权,履行董事会的职责,充分发挥董事会监督、引导作用。

四、建立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经营者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地要按照其管理人员的意图运行,尤其是经营者的决策更具有决定性作用。经营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在我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为经营者所拥有,而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和激励经理人的外部机制。因此,经营者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他们往往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只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在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下,他们不惜出具虚假财务报告而尽量夸大经营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使之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就必须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为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经理人才市场,形成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2)注意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建立一种“约束+激励”的控制方式,去引导经营者的行为。(3)应从法律法规或制度方面要求经营者搞好内部控制工作,并制定“经营越轨行为”的惩罚性措施,提高制度执行者的素质。

五、要使企业内部控制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经营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制度执行者的态度与素质。

如果执行内部控制的人员忽视制度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串通舞弊,就可能导致设计健全的内部控制部分或全部失效。因此,内部控制系统所设置的各个岗位,必须物色精明强干、训练有素和具有责任心的人去承担。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使执行内部控制的所有管理人员及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2)采用科学、合理、实用的管理控制方法,包括采用经营计划管理、预算管理、利润计划及责任会计等规划报告系统、,采用制定及完善会计系统的政策或控制措施,采用有助于调查偏差期望值原因并予纠正的纠正程序或措施等。(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定期进行工作轮换,以发挥人才的潜力。(4)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考核,促使制度执行者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六、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