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课程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课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内容设计包括线上课堂、线下课堂、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内容设计时将知识点归纳分为概念型、原理型、实践型和计算型[4],概念型和原理型知识以线上学习为主,计算型知识需线上和课堂相结合,实践型知识需线上、课堂和实习三位一体设计。以“压力容器安全附件爆破片”为例,“爆破片的分类及结构”属于概念型和原理型知识,教学设计时主要作为线上学习内容,课堂上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补充;“爆破片的设计计算”属计算型知识,主要以课堂讲授、线下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此外,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计了线上拓展资源,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有关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爆破片的使用和检验”,除了线上自主学习、课堂案例讨论、还需配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教学实施过程
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发现并提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汇总学生的反馈,确定课堂重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去探究问题,互助协作;课后,学生进行总结复习自主解决问题,还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深度学习;在专业实习时完成相关知识的实践应用。教学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线上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得进行预习、复习、拓展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线上学习反馈,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惑,从而更有针对性得开展课堂教学。此外,教师共享的课程相关学习资源,能够扩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和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线下课堂是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师生面对面交流,形成基于问题的对话课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任务汇报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变成“学习共同体”,使知识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与交流。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原理和方法的融会贯通能力,如,针对“压力容器的事故调查与分析”这一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通过线上学习了解了压力容器的事故调查与分析内容及流程;教师在课堂上选取一些典型案例展开进一步讲解,强调事故调查分析的关键点,并布置案例作业;课后学生随机分组,合作小组通过搜集资料,协作配合,完成案例作业,并在后续的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展示。采用课堂讨论时,教师可选择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话题,提前精心设置“问号”,课堂上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广泛讨论,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打开“问号”。实践教学是指在实际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课程适当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工厂实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的现场实践教学。实习前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学生构建合作小组,做好人员分工、资料查阅、问题讨论等前期工作,带着问题去企业现场实习,与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最后形成实习报告。实践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和体会,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2.3教学评价改进
教学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于课程、教学、学习的全过程。混合式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方式的多样性[5]。本课程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表现和期末考试给出课程考核。线上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交流、个性探索等;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实践教学评价注重团队合作、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等。教学评价过程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线上学习有学生自测和课后测验,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小组成果汇报评价由组内互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构成;实践项目报告评价由企业人员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构成。此外,学生还会在学校的教务处网站进行网上评教,对教师能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帮助教师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2
作者简介:宫婷,贵州民族大学校长办公室;杨海能,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2019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教育”模式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愈发明显。传统行政法学课程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课为主,互动交流较少,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体现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又能发挥网络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效结合了线上和线下课堂的优势,是新时期推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路径。
一、现状窥视: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授课效果不理想
行政法学课程是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之一。行政法学涉及多个领域,理论知识较多,在课程安排上一般是将其安排在民法、刑法等基础学科之后。传统行政法学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课前阶段,主要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准备,学生预习;二是课中阶段,是指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基于课件内容进行行政法学知识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知识;三是课后阶段,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布置和批改作业,学习完成作业。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由于师生之间联系较少,课堂互动不足,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不够,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热情,这也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教学情况见表1:
表1:传统行政法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工作情况
总的来说,传统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主导,难以突破传统教学思想
传统的行政法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授过程的中心。课堂中教师以理论讲授的方式向学生系统的讲述行政法学课程知识重点,而学生只需要对讲授内容进行记录和记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课堂中心,与学生交流互动较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不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及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1]
(二)学生实践基础薄弱,学习效果一般
行政法相较于民法和刑法而言,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不够密切,而行政法学的相关知识涉及内容较为复杂,加上学生很少参与行政法的具体案件的处理过程,对行政法不能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也很难真正理解案件,这就导致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却一知半解。[2]因此,教师主导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用高校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法律人才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被动,缺乏学习自主性
传统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学方向相对单一,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不够了解。而部分学生没有提前预习,缺乏主动思考意识,听课中理解不深,长时间之后便会对这门课程有了抵触、畏难情绪。
(四)教学模式固化,缺乏积极创新
传统的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是在固定的时间,以课堂为场景,基于课件进行课堂教授,[3]教授的内容主要源自教材大纲,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电脑课件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讲授。另外,很多教师的对学生的教学培养目标仅为考取较高的书面成绩,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创新、应用等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4]
二、原因检视: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一)教学观念滞后,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足
在传统行政法学课程教学理念理念中,“教”是中心指导思想,教师通过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分析等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听课和记笔记的方式被动接受,整个授课过程师生之间互动较少,最后学生通过背笔记的方式应对期末考试。[5]虽然学生通过了考试,但他们对行政法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入,缺乏探索意识,实践运用能力不强。
(二)师生缺乏有效互动,授课过程乏味
传统行政法学教学模式中,主要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之间的互动多表现为课堂提问,学生对课程讲解以及案例分析很少参与,师生之间联系较少,课堂生机不足。
此外,传统的线下课堂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需求的了解,教师讲授成为了课堂的主要内容,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鼓励。
(三)教学模式单一,创新性不足
行政法学课程教学主要是老师以PPT展示的形式对课程知识进行讲解,由原来的口动式灌输转变为多媒体式灌輸。讲授内容上主要是对概念、原理以及法律特征和实施条件、实施程序进行分析和讲解,虽然加入了案例分析,但受实践因素的限制,学生对具体案例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再加上许多教师讲课内容按部就班,缺乏新颖性,很少结合视频网络手段,学生的听课兴趣不高。
(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激励措施不足
传统的行政法学教学评价中,课程完成情况是衡量教师教学情况的主要标准,而对课程设计、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效果等内容重视不够,容易产生教师敷衍、期末划重点应付考试等不好的现象。而对于学生,考试成绩是评价其学习情况的主要标准,期末成绩合格就算完成了这门课程,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理解程度、实践运用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三、解决路径:构建行政法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行政法学和民法、刑法等基础学科一样,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应是行政法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对案例事实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模拟实践、角色重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行政法学案例之中。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分工、资料收集、交流分享、情境模拟式等形式,实现学生参与式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而不仅是被动接收者。
(二)创新教学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在行政法学教学方法上,应从单一走向多元共存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对线下课堂教学的“技术赋能”,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共存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利用慕课、雨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同时通过交流平台与学生建立联系。[6]在线下教学中,教授要将线上与线上的课程知识进行串联,建立与线上课题的有效衔接,通过建立小组、分配任务、交流分享等形式推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7]
(三)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为提高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生效率,必须开展符合学科特点的课程内容设计。[8]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行政法学课程结构,以及线上和线上课题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线上课堂内容与线下教授内容的有效衔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结合行政法知识章节,对课程内容进行小组分配,由小组成员自主分配任务、收集材料、制作课件,然后通过派代表进行内容讲解,与老师和学生交流分享,这样既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行政法学课程知识构建的参与程度,也能提升教学效果。
(四)完善课堂监管,健全线上管理监督机制
线上学习不同于线下的面对面授课,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实际听课情况,这就会出现部分学生拖延、应付甚至是章节测试抄袭等情形。因此,这就需要完善教师作业和截止时间的提醒、课堂签到等网络教学平台的相关监督功能,以此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线上课程作业。此外,可以考虑给行政法学任课教师配备一名助理教师,协助任课教师与学生建立良性的互动以及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也能分担教师的线上线下教学监督管理工作。[9]
(五)实施动态考核,创新激励与考核评价体系
1.多元评价,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建立和健全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的激励机制与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师而言,应当侧重对教学过程中的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共同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之内,通过对教师线上工作量的大小进行量化分析,建立教师和学生依托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10]
2.动态考核,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根据行政法学课程的特点,应建立一个理论结合实践、学习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再局限于期末考试成绩,而是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考核。线上平台的成绩应综合考虑课程视频的完成情况、签到学习情况、线上讨论的参与程度以及线上测试等。线下的考核应根据学生课堂中的综合表现,如资料收集、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等,着重考察学生的分享交流能力,以及对案件的分析合知识的应用能力。[11]
篇3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法;职教云;教学方案;持续学习
1“智慧职教云”平台的优势
混合教育模式能够使师生共同走进课程,体验、感受、领悟和思考,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1]。目前,典型的混合式教学平台有学堂在线、蓝墨云班课、智慧职教云等。每个平台都有其优点:第一,学堂在线是免费公开的MOOC平台,是国家教育部大力建设的,国内外一流名校开设的免费网络学习的平台,主要是研究生和本科阶段的教学资源。第二,蓝墨云班课是一款由蓝墨科技推出的移动教学App,主要由任课教师组织资源,实现混合教学,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标准的职业教育资源库支持。第三,“智慧职教云”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设和运营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是一个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在线教学服务平台,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面向全社会共享的指定平台。三个平台各有特色,“智慧职教云”整合了国家项目成果和自有资源,构建专属在线课程,支持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创新实践,助力“互联网+”时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翻转课堂作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2],已经逐步成为职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2以“智慧职教云”为支撑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实例
基于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成果,我们将混合式教学方式应用于2017年春季,面向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及物联网应用技术三个专业学生开授的“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修课学生为118人。课程结合笔者主持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课题,采用“智慧职教云”平台辅助教学并进行教学改革尝试。课程设计将课堂教学与云平台学习同步。学生自我学习和教师讲解异步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持续学习的环境,主要包含建构基于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的云平台学习环境设计、线上线下的课程内容设计、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及多维度的学习评价方式等。
2.1现代职场化教学设计“职场化”
教学设计是职业教育内核,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将“职场化”融入线上与线下各环节,并根据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始终。职业院校在“职场化”教学过程设计中,线上资源的职场化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选取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要求等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线下教学中,可以借助公司、车间、实训室等职场化环境,根据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设计课堂任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引导学生或独立或小组完成任务、项目或作业,并依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实施评价,以产品或商品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实战作业。传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关联度较小,与项目的联系不紧密,学生不清楚学习了一门语言后到底能做出怎么样的项目,更找不到入门的切入点以及学习方式、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在校期间更有针对性地为以后的职场生涯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对大一、大二学生的Java语言课程引入大学生职场入门成长计划。课程教学设计时结合岗位需求引入项目实战,根据一线职场专家给出的建议,让大一、大二的同学们了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教学实施环节中,通过协同平台企业工程师手把手与同学们一起进行项目实训,提前让学生了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学习编程中的核心思想,避免写出低效冗余的代码,提升编写效率。
2.2线上线下课程内容设计
互动混合式教学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将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热议的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3]。现代职教课程可概括为“线上、线下、职场化”。基本做法是将在线教学与面对面课堂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教师提前录制教学微视频等课程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学生课前登录教学平台观看课件、视频,在线测试、讨论或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完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开展分组讨论、项目实战、任务学习、展示交流、作业及评价等活动,教师主要负责解疑答惑、组织活动。本门课程的三个学习角度:第一,从“新疆软件园常见的Java就业需求”开始,了解目前新疆IT就业市场上提供的主要职位及这些职位技术要求,帮助学生清晰定位。第二,“JavaSE基础案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Java语言基础,通过案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Java语言的乐趣,深入掌握面向对象思想,熟练使用常用的API,巩固和拓展Java程序设计。第三,“前沿技术介绍”主要实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案例,该阶段内容是IT行业的前沿技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感受编程的魅力。本课程所有知识点以案例为驱动,在实训过程中对基础知识逐个击破。线上课程资源涵盖常见技术方向和前沿技术介绍,使学生充分开拓行业视野,进行市场定位,零基础授课,无须相关技术储备,适合已经步入大一、大二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学员。线上课程共涵盖了Web前端及Java软件开发10个案例,所有案例都逐一进行拆解,保证学习者根据课件即可完成整个项目。课程穿插企业中的开发规范,课程中的重难点详解,更有答疑和教务服务,为学生营造一个最好的学习气氛,使学习者快速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学习者完整实现课程中的案例,能够深入掌握Java核心编程及开发规范,为后续学习Java技术生态链打下必要的基础。
2.3知识拓展
教师在智慧职教云上安排了课后拓展阶段,提出思考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移动终端和PC终端访问智慧职教云平台,学习任课教师构建的一体化教学资源。这样既培养学生进行持续学习,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又对已学知识进行检测。在课堂中,采用限时习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课前预习、提问、头脑风暴等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课前、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在线学习视频和PPT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持续学习;对于任课教师,在“智慧职教云”平台上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将被自动采集、分析及统计,这有助于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并可以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轨迹。通过小测试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持续关注度,测试可以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在职教云平台上小测试、提问及头脑风暴等互动活动,评价采用分组互评、学生互评、教师参评等方式进行。这个环节着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可以采用签到功能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持续学习。
2.4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目前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纸质的试卷也不利于保存和统计。利用信息化平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摒弃了传统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学习评价方式。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互评、多方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整个评价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评价阶段、总结阶段三部分:第一,准备阶段。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别进行均衡分组,确保组间竞争的公平性。为每个分组任命小组长,确保小组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明确分组考核规则,确保每个小组能够按照学习目标进行组织活动。第二,评价阶段。根据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学习目标为论文、项目策划书、实验报告等,可以要求小组完成相应任务的演示文档或2000字以上的实验报告,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给出分数并评价,最后由教师总结。该考核方式侧重学生在作品展示及课堂中表现能力的考核。第三,总结阶段。通过设定章节和评价类型权重方式,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修正相应的评价结果,最后利用平台的统计功能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通过综合考核方式,既注重了“知”的考核,又关注了学生“识”的考核,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团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文献检索、应激反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混合式教学实施成效分析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的建立,极大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混合式学习环境,并促进了学习持续化学习新常态,值得推广。通过职教云平台的运用,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延续;一体化教学中的云课堂、微视频、课中小练习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多元评价方式将学生学习过程逐步量化,为教师的教提供参考和反馈。智慧职教云平台的应用使得教学活动的教与学变得容易,却忽略了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要求。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把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远程学习结合在一起[4],对教师的一体化教学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在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的同时,要注重本地学生的特点,将传统教学融入到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要将信息化教学的挑战看成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证。
篇4
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从科学知识的本质性层次发展生产力,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最终有效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作为成人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有效打造、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直接关系到不同职业能力层次学生学习的效果。文章立足于专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在深度剖析《西方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构建新型职业能力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教育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
网络教育;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措施
一、网络教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网络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面授、互联网、电视广播、辅导专线等多条渠道进行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对象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网络教育学生可以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转向新的方向。网络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有区别。专科学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推动学生掌握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技能,基本的经济思维,并学会用经济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第三,促进学生培养网络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传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应试结果,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的专科学生群体,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因此,其实际的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远不如普通全日制大学生的基础扎实。另一方面,部分网络教育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知识的进程相对缓慢。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学传统模式以应试目的为主,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取文凭,课程期末考核也仍以笔试为主,使学生往往趋向于死记硬背,力求考试过关,缺乏自主性、探讨性学习的积极能动活力,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使得多数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自如,相应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没有和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联,缺乏分类和层次性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到的模型分析较为抽象。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学生本身的自有能力不足。因此,随着课程教学难度的不断深化,会迫使学生在受自身教学基础等因素的限制下,压力不断增加。在这种对比鲜明的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社会现实案例的引入,更缺乏对来自不同职业层级学生综合能力的分类,导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现实的操作技能不相匹配,学生个性化培养特色远远不够,也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和成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消磨兴趣,日益消减学习动力。
(三)工学矛盾突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足
广大网络教育的学生是来自社会的各个工作阶层,大多数是在职学习生,学习的起点与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对网络教育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应仅停留在“打基础,引入场”层面,更多的是要在督促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内容、锻炼自主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兴趣下功夫。但面对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家庭时间上的矛盾,传统网络教育模式中非常缺乏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使得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该如何联系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种师生交流“断层”局面,在网络教育课程学习时有限的限制下变得更为突出,是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热情不高,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关键性因素。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必备检验。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模式中,虽然也有日常的形成性考核占据一定比例,但总体来看,仍然坚持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从客观角度而言,这种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知识巩固作用,但从长远学习及学生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忽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成人学生最重要的职业技能考察。在这样的考核环境中,学生通常是依靠老师划定考核范围和重点进行复习,常常借助死记硬背方式通过考核,而从其本身而言,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远远不足,这就导致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体现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职业能力的分类,安德森和马歇尔在1994年出版的《核心能力与特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一书提出核心能力的分类,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概要能力三类。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网络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出一套新的职业能力分类指标体系。在新分类体系构建中,将网络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分成两大类: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细分为知识类和技术类,知识类分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技术类分为观察能力、领导能力等。专业职业能力又分数理分析、经济建模、实际运用、职业规划四类,每类下面又再细分相应的小类,从而构建出层次更为鲜明的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及其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中的体现。
四、进一步提升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要求学生充分做到学以致用,对于网络教育的学生,更应通过课程学习着重培养自己的综合性职业能力。本文认为,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起“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结合的案例教学新模式。
(一)推动线下教学模式创新,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作为网络教育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学生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程重点和难点。首先,传统的线下面授辅导教学重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要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充分梳理的前提下,针对成人专科学生,选取基本性、简单化、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减少对单纯数学模型、公式的推导;其次,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既要广度延伸,又要深度研讨。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传统面授辅导教学中也夹杂着暂时性、短效性的案例讲解,但这种非正式化的案例疏导成效甚微。只有紧密结合学生们的成长、工作、学习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情况,以全面案例教学的理念推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改革,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扩充案例教学层次,富化教学支持方式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式扩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安排案例组合及阐释的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在在线课程页面每一章添加引导性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再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安排把握进度,完成各章节的学习。如以中国石油公司的油价垄断为引导案例,引出“自然垄断”的知识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扩充其他的与“自然垄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来把握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
2.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资源,生活中有大量的经济学现象,这些经济学现象都可以在教学中以视频案例和音频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制作视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线上收看;制作音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在线下收听,更丰富了学生的“线下学习”。
3.学生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除了个人的努力外,离不开老师的及时答疑。教师可以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的教学活动,以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具体案例为话题,进行在线讨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增强案例集的广度和深度研讨,提升教材实用性
1.应增强案例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西方经济学》课程网络教育领域的教学案例更需要结合本研究领域特点进行精心编撰。为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升级,必须尽其所能地继续填充、完善案例集,让其在涵盖西方经济学的各重点板块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现象,并结合网络教育领域学生的特点侧重加强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培养。针对经济形势的日益变化,网络教育全局知识体系都急需丰富和完善,必须着眼于提高网络教育领域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弱、应试目的明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特点进行编写,争取达到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双重目标,将案例集建设成高质量、系统性的案例库。
2.要充分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在扩充案例集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有效考虑到网络教育学生的目标性和职能层次性,定期对《西方经济学》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性修改,结合经济学教材的基本知识元素,融入案例考察,做好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交融。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促进考评体系优化升级
教学模式的效果离不开考核,科学性的考核方式是推动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新模式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对网络教育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应大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规范化的考核指标不仅包括期末试卷成绩,还应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综合评定,合理调整二者之间的比重,为此,应重点改革以往以期末闭卷方式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推进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例如学生总成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线下测评”和“线上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测评”主要是基于面授辅导环节的测评,可以设置为“某一情景案例的小组讨论式考核”、“线上测评”主要是学生在线完成章节作业。
作者:周祥 赵鸿鹞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金琼,刘春风.《西方经济学》本科教材建设改革思路———以人大版教材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07).
[2]彭光细.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企业导报,2016(08).
[3]董彦龙.基于“微博”动态案例库的“微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6(01).
篇5
[关键词] 互联网+;微格精品视频:O2O;无机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97-0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高等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发展和创新,先进的教学手段得以充分利用,具有辐射范围广的优势,摆脱了时间空间的局限[1],从而成就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逻辑新起点,就是将“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互联网+”时代,更要关注人才素养的综合型、创造性和个性化,因此,老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对高等教育者的要求。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化工学院材料化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重要基础专业课,对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所学的各门专业化学课程的学习起桥梁作用,同时又是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关系最密切的专业课。在教学内容方面起到承前启后作用。无机化学课程的纽带作用,要求课程教学由浅入深,详略得当。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只有64学时的课程要涵盖大量的知识要点,所以在课堂上很多重点难点课程只能略讲,甚至是自学,由于缺乏一定的引导,使学生自学效率和效果不佳;大量经典例题不能在课堂上体现,完全没有讲解习题和作业题的时间,只能通过批改作业的方式给学生反馈,但是限于时间,不能做到每位学生都面批,影响反馈效果;尤其单元测验没有时间完成,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平时状态和个性问题。因此,开发建设可供学生自主完成教学设计、协作活动的开放的网络课程,尤其是精品视频课程,不论是对于材化专业的学生,还是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借助于精品网络课程,使学生能够利用微格教学实验室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场景或是参照优秀的教学视频寻找差距,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利用资源库提供的教学设计案例和背景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个性化的答疑系统和论坛相互交流有助于专家和用户及时沟通;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设计弥补网络虚拟环境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限制;利用网上试题系统完成作业和测试;同时网上的电子教案方便学生复习,也为教师提供方便。随着网络资源的发展,无机化学课的课件、素材、案例等都可以借助网络以数字形式传播到每个手里。因此,无机化学课程教师应该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从教学内容的效果来看,微信、QQ在学生群体中的盛行,使得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能够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学生的形式展示出来,增加课程趣味性。本文介绍了针对工科院校的大一学生的无机化学课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建设微格精品视频课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本、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述教学内容;力求使整个课程动静相宜、声像结合、图文并茂、问答及时、现实和虚拟相交叉;多种导航手段同时应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激情,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教学技能的教学目的。
一 课程建设目标
教学模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化学本身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知识性与技术型巨强,课程容量大与课时短的特点使得其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当前必学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十多年的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中,教育实践者已经形成问题导向型、案例教学型、模拟教学型、互动教学型、研究教学型等多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机化学培养的目标,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中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在面对教学中理论讲授实践教学的关系、知识讲授与技能培养的关系、过程考核与目标达成的关系、理念渗透与素质养成的关系等方面问题时,很难给出圆满的答卷。经过多年的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实践,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平台的视角,提出了无机化学的O2O教学模式,试图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使用互联网有效传递信息,将网络与课堂有效协同,从事实现教学效果的突破。无机化学O2O教学模式旨在经过课堂学习,回归网络学习、讨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奖课堂限制于“课堂”之内的格局,突破时间、空间的阻隔,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系统的有机协同。
O2O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 Alex Rampell将该模式定义为Online to Offline ,即O2O。O2O模式原意是指电子商务中在线与离线的协同,是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线上交易平台相结合,以互联网为线下交易前台,线上揽客,线下服务。广义的O2O不再局限于从“线上到线下”,只要同时涉及到线上和线下的都可以统称为O2O[2]。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尤其是二维码和定位技术使得线上、线下业务整合更为顺畅。电子商务关系如此,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交错融合形成了教育O2O模式。尝试给出教育O2O的如下定义:教育O2O就是指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环境中,传统的课堂教学(线下)与现代网络教育(线上)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将网络的丰富资源与学习工具和课堂的有效控制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时空延伸到网络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无机化学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加强。学生在上完课程后也具有较高的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课程建设方案
无机化学O2O教学模式将现在科学技术及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平台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充分发挥其中各子系统的优势,通过系统的自组织,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的过程。其基本结构见图1。在线教育O2O的教学模式是将传统课堂分成线上网络部分和线下课堂两部分进行。线上网络部分主要完成知识点的讲解,而线下实践教学主要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线上网络教学包含知识点讲解和练习两部分。对于面向无计化学这门课而言,传统的上课方式受到时间限制不可能将一次课程时间全部花在重点、难点上讲解,这部分知识的在线教育的优势在于不受课堂时间限制,对于教学内容可以精心准备。课程知识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部分可以进行深入详细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暂停或者回放视频,也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而在传统高校的课堂上,很难兼顾那么全面。任课老师还可以将练习搬到网上来进行,利用学校的教学系统可以组建课程题库。针对课程章节建立相应的题目,帮助学生对理论部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将学生做的习题情况进行收集分析,找出学生容易出错的部分,在线下的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有针对的进行讲解。
吸收就考验学生的理解力。线下课堂将课堂搬到机房,自习室,图书馆等,既可以进行主题讨论,又可以马上开始作业习题或项目实践。主题讨论的目的就是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目前,在教学模式上,中国大学与西方大学的差异就是这种互动性。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才能使学生处于高度兴奋之中,这样学生抓住知识、思考知识的效率才最高。在线下课程上组建小组,布置课程主题讨论案例,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解决案例,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主题讨论可以由基础到复杂的一个个课程案例组成,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利用身边的电脑、手机进行应用实践。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容易理解的部分,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建立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如何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对答案进行总结和优化,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程学习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开展项目案例,利用小组方式共同协作解决项目。每位学生分工完成项目案例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1 一个中心:课程资源网
由图1可见,教学关系系统由教师、学生、SNS平台、课堂、课程资源网等各要素组成。在该设计中,课程资源网是整个教学体系的中心,主要开设课程介绍、主讲教师、课程通知、教学大纲、教学资料、作业提交、互动平台入口等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微格课程。微格课程视频,需要查阅现有的资源课程,了解时展和学生的需求,适时适当地选择题目,不但要有“科技含量”,而且需要充分考虑“普及”要求,进而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创新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微格课程视频更注重的是前沿性、专题性,主要是以能激发在校学生及学习兴趣,启迪智慧,传播前沿科学知识的内容为主,在教学中注重经典理论与现代科学前沿相结合,使学生能自觉地将经典的内容与当今化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串联起来,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来指导科学实践的能力。微格课程和普通课堂教学不一样,教师通过一些语言技巧吸引观众,比如幽默的语言,交互式的对话风格,在教学中通过开放而思辨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该课程资源网将教师与学生两大教学关系主体,SNS和课堂两大教学互动平台进行整合,实现教学系统的一体化、系统化,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2 两大平台:SNS平台和传统课堂教学平台
所谓SNS,即Social Network Software,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的基于网络社交应用软件,当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包括QQ、微信、微博等。O2O教学模式州立构建两大教学平台,将SNS平台与传统课堂教学平台至于同等地位,通过使两大平台充分融合,重构基于网络和现实的新型教学流程,实现师生互动、信息共享、问题讨论等环节的便捷性、高效性,从而在根本上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线上线下学时分配为:线下64学时,线上保证至少64学时。
3 三个子系统:教师、教学和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O2O教学模式构建三个动态的子系统,教师系统、学生系统和教学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教师系统指教师基于课程资源网和两个教学平台进行课前备课、课中讲解、课后反思的循环回路;学生系统指学生基于课程资源网和两个教学平台进行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程复习的循环回路;教学系统指教师和学生两大主题基于课程资源网和两个教学平台进行的课前辅导、课中教学、课后研讨的循环回路。三个子系统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构成了整个过程的信息流动系统,确定了O2O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4 线上资源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的O2O教学模式基于协同学的视角将各教学要素置于系统的环境之中,任何一个组成要素都是一个变量,都会成为影响系统效能的一个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系统观念,明确自身在系统当中充当的角色和定位,并积极参与系统目标的实现。其次,对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充分整合。要合理定位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互动平台的功能,做到既能有效利用传统课堂教学的丰富经验,又能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积极优势,从而使二者进行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第三,教学流程的设置注重系统性。课程资源网既是教学流程的起点也是终点,教师备课、授课、教学反思、学生预习、学习、复习都要基于课程网,而同时整个流程又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网资源。
线上资源会将无机化学划分为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单元,录制精品微格课程视频,供线下教学前后使用(1个学时使用若干个单元),将整节课分割成若干重点难点单元,有利于随时查看、学习。
教师通过教学平台课程相关教学视频资料,组建习题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学号登录观看视频或者做题,平台收集学生的做题情况提供给老师进行分析。网络教学平台还提供网络讨论区,学生可以问题,回答他人的问题或者对某部分知识点进行讨论等。
5 线下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各要素都处于教师的“设计”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虽然一再强调学生主体,但在既定教学模式之下很难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O2O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学改革中学生主体的理念,强调两个主体、两个积极性,即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协同互动,共同参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实现各子系统目标的基础之上,争取教学系统总目标的最优化。整个过程中,既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充分协同,也注重系统其他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消除系统中的“短板”,将互联网和实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目标最大化。
三 考核方法
考核评价是反映学习质量、检验效果的主要手段,这有利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人才质量检测。采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后,考核评价体系也应从3个方面进行:学生的课堂出勤率、线上课时数以及完成作业(测验)情况是其参加考试获得课程成绩的必要条件,所以可以将课堂表现按20%计,线上课时数按20%,作业(测验)按30%,期末考试按30%计。
四 实验教学改革
对无机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进行优化,选用先进教材、科学取舍内容,使教学内容不失科学性和系统性而更具针对性;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方法适宜,并做到理论与实验课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理论指导实验,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的真实有效性,同时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总之,在“互联网+”时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等逐渐与教育结合,进而出现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名词,互联网正在从教育的“边缘”侵入教育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彻底的落实,教师由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互联网+”时代,由传统的教师集体授课、学生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授课形式除了教师授课外,还包括远程学习、网络学习,实现线上与线下、校园与企业、本校与他校学习的有机融合。
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精品微格教学视频,将在线教育O2O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应用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从新的模式出发,既能从网络高效的吸收理论知识,也能从实践教学中获得较强的动手能力。还在主题讨论、项目实践等教学环境中锻炼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成为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文科;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7-0-02
2019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提出“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以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同时针对课程建设,高教司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打造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全面课程建设质量①。“新文科”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其具体含义可界定为: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依托新技术重组传统文科,融入新技术,通过文理交叉,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学习[1-5]。在“新文科”顶层设计背景下,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财会专业核心课程—《成本会计》的实际现状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促进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以打造“新文科”建设要求,完成应用型财务人才培养目标。
一、《成本会计》课程概述及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課程概述
《成本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一般开设于大二学年,是在财会学生初步学习《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的基础上开设的。《成本会计》课程为后续的《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管理会计》等理论课程、《成本会计课程设计》《会计实务综合实训》《财务成本管理综合实训》《VBSE财务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成本会计》一般理论课程控制在30个课时,课程主要包括:总论、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要求及一般程序、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总共六大章节内容,总体上呈显出课时少、任务重、核算方法多、核算程序复杂、实践性强等特征。《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准确核算企业产品成本、进行成本分析、探索财务管理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关于《成本会计》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当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往往是以工业企业的生产制造流程进行费用的归集、分配、产品成本核算。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基本上已进入服务业社会,多数财会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为服务业、物流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等等。因此,财会专业毕业生所储备的理论知识和当前社会实际需求出现了错位,导致工作中应用能力弱。另一方面,《成本会计》教学中过多强调费用归集分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理论讲解,忽略如何具体把这些方法应用到企业中,在《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中也是简单的以某制造企业为例,机械化应用一些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流程,缺乏实际全面的企业案例。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讲解《成本会计》时基本上仍是“填鸭式”的教学,主要还是依靠PPT讲解,教学方法、手段较为单一。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到繁杂的费用分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单一式的讲解较为枯燥,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这种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懂得了如何计算产品成本
数值,而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因何计算。由于教学中缺乏
对企业业务的了解,当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遇到企业实
务成本核算时,往往不知所措,这并不符合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
3.课时不够。企业成本核算贯穿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全流程,涉及到企业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各个环节,核算范围广、流程复杂,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主要是针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而对于成本报表编制、成本分析由于课时量不够,较少涉及。而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是各种费用、成本归集、分配的最终目的,在整个成本会计中是最重要的内容。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鉴于课时所限,无法全面涉及。
4.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性不强。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讲授《成本会计》过程中,过多强调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以及产品成本的核算,而这些内容与管理会计中的责任、控制会计结合相对紧密。此外,成本核算的各种方法也借鉴了经济统计学中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些学科之间的融合,导致学科之间出现“割裂”现象,不符合“新文科”顶层设计的理念。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作为财会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存在诸多教学问题,迫切需要在“新文科”顶层设计背景下,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树立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新文科”顶层设计本质是实现学科交叉、跨学科综合学习。因此,《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中首先要符合“新文科”顶层设计,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计算机技术,努力实现财务云计算、财务共享落地到《成本会计》等财务课程中,逐步进行财务学与计算机等学科融合。此外,针对成本核算方法借鉴了经济统计学中的方法,也可在教学中落实统计学与成本会计的融合。逐渐培养学生打破学科间界限,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的能力,树立并落实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二)优化《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针对上文中对《成本会计》教学问题剖析,结合“新文科”背景,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针对就业市场需求,着重讲解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等服务业产品成本的核算。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努力将合作企业往年经营真实数据按照企业类型形成不同的教学案例,应用到《成本会计》教学中。同时,这些具体企业实际教学案例,可按照不同企业类型形成《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充实《成本会计》实践教学。
此外,要突出作业成本、质量成本、环境成本等《成本会计》前沿问题的讲解,结合合作企业逐步实现前沿问题在具体企业应用的案例讲解。最后,突出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这部分内容讲解,以往受限于学时,无法展开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讲解,而这部分内容在具体企业应用中尤为重要,可通过扩展课时量解决,亦可将此部分内容应用到具体企业《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讲解。
(三)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成本会计》教学改革面临最大的问题。因此,结合笔者教学的实践经验,以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进行探索性学习、协作学习。具体操作为:首先,將《成本会计》每个知识点录制成在线开放课程在线上,在每节课之前,由学生自主学习观看,以小组形式,汇总知识点疑问;然后,线下课堂上由每个小组按照顺序抛出问题,先有其他组尝试解答,然后由教师解答、总结;最后,课堂结束时由教师关于本节课的延伸企业案例,由学生写出企业案例感想,学生先互评再由教师在线上以直播形式进行点评。通过一学期实践表明,对于自主性较强的学生,这种混合教学方法效果较好,但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存在“搭便车”现象,需要教师负责督促。此外,逆向思维法、启发教学法,已在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得以应用,笔者也将深入调研上述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四)优化课程评价考核办法
目前,在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成本会计》以考试课形式,期末试卷成绩占到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到总成绩30%,进而评判学生学习成绩优劣,这种考核方式应试成分所占比重较大,且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契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应通过多样化、过程化考核学生《成本会计》学习状况,突出教学中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所占期末总成绩比重,特别是案例分析所占比重,真正考核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1 实施背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自2000年发展处大量的公开免费线上教学课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称之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媒体广告制作》课程在此基础上开展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借鉴MOOC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立足高职教育特色,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开发,实现教育工具资源多元化,旨在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使学习方式灵活,受众面广,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可以充分的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2 典型作法与效果
2.1 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整体设计与情景式教学任务选取
《媒体广告制作》课程设计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现主体地位,采用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情境创设的方式设计教学活动,提取教学任务。通过课前、课程两个阶段的设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媒体广告制作》作为影视动漫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使用Maya、AE等影视后期特效软件设计制作影视栏目包装、视频广告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具备应用影音编辑及设计能力。课程任务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易入难的原则,选取案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任务进行学习。
2.2 微视频设计与制作技巧
《媒体广告制作》课程由于教学内容以计算机操作为主,适宜采用录屏方式记录教学内容。除了线上学习教学视频以外,在教学平台中附加类似效果的拓展教学视频,丰富学生学习效果,提出类似问题的解决与设计方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提炼,使用录屏专家软件录制关键知识点的讲解,到课程线上学习平台,每个线上学习都设置讨论区,通过学生在线学习,创造一个对话的课堂。在以在线学习为主的混合学习中,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材的提取而是与在线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线自由学习,相互协作、讨论的方式创建了一个线上和线下的合作课堂。
2.3 在线活动设计技巧与导学案设计
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是决定活动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活动任务的设计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以对学习者和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的分析为基础。在这里,活动任务的设计包括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创设任务情境。因此在每个任务线上学习之前都设计了导学环节,要求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4 作业布置与展示技巧
由于《媒体广告制作》课程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实际企业与岗位需求中对理论知识考核较少,因此为了验证学习者在线上学习情况,更好的推进面对面授课任务的进行,本课程采用每次线上学习都要完成对应的线上作业提交,线上作业完成情况将在面对面授课中进行展示评价。这样可以确保线上学习的质量,对学生学习中操作所出现的错误进行集中指正。组织学生作业互评,在作业分享中认识自我技术差距与缺点,扬长补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5 面对面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学生在学习线上视频的同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告知学生翻转课堂的授课安排,使学生可以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及时完成线上作业及相关测试,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线下作业的任务解决办法,提前做好问题思考准备工作,对翻转课堂所需完成的任务知识进行学习积累,更好的实现面对面教学活动的展开。
本课程面对面翻转课堂安排以图2的环节进行开展,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由传统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这种学习方式给予学生很大的学习自由度,但又能进行很好的监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3 创新
3.1 通过构建教学情境,创设企业式项目,以任务驱动法重构教学内容,凸现了行动导向的设计思想。
3.2 结合课程职业特色,设计了丰富的教学任务,由于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更新速度较快,在教学案例中增加拓展教学视频,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
3.3 面对面教学活动设计促进了知识内化,通过听取学生的学习汇报、观看作业成果、进行答疑、问题讨论和深化、师生之间进行深入交流等教学活动。
4 启示与思考
随着在线教育发展的不断成熟,类似与《媒体广告制作》的信息化技术类课程应顺应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变革,将职业教育改革继续深化。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同学习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正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例如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细节设计,对可能出现的异常问题分析不够全面;课业设计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区分度,对学习成绩进度过快与学习进度过慢的学生进行分类设计等缺点,需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设计管理;双平台;移动互联平台
1现状与问题
艺术学院2013年初次在本科三年级教学大纲中开设设计管理课程,课时为32/学期,作为一门全年级专业理论课,至今已教授了11级、12级两届学生,授课人数平均每届200人左右。基于教学大纲的修订,13年以后入校的本科生设计管理课程将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开设。
1.1设计专业学生的不足
(1)多数学生设计管理意识淡薄。本科单元式授课模式使得部分学生专业基础与设计实践学习产生脱节,要么过分关注设计理论,要么执着在意软件技术,授课时发现,不少艺术设计本科高年级同学虽在分析某些设计现状中,能提出自己观点和想法,但是还无法整合系统地消化设计项目,实现创新落地,对团队分工、设计创业即使兴趣浓厚,但基于对设计管理相关信息知识的陌生,无法合理实践。
(2)以创意推动创业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不足。无可否认,国内多数高等院校设计教育长期以包豪斯的基础理论马首是瞻,但设计专业课程中商业运营、资源管理等方面交叉学科内容的缺失,使得大学生难以应对当代多变形势、把握设计创业机遇,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创新观念被动、基础薄弱,导致创新力无法与创业率形成正比。
1.2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
(1)全年级统一授课,师生实际交流不够。国内外许多高校设计管理课程设置为小班授课,以项目为实体,双向式交流,实践课程内容。但是根据本校学生情况和教学大纲,目前设计管理课程仍是以讲授学科理论为主,单向式开展教学,以一对百,每次授课时间分散且短,师生实际交流效果较差,使得相关知识和信息都只能表面传达,即使部分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但课程中普遍学习状态呈现出被动。
(2)课时较短,课程无法延展、消化。根据已完成的课程安排来看,32课时被分配为每周两天下午的两节课,跨8周完成。但是设计管理课程理论内容较多,交叉性强,且无法像其他高校那样与实际项目结合授课,因此学生课后普遍反映“似乎刚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断断续续,知识点多,节奏太快,不少部分难以消化理解,理论应用性转换较难等等问题。
1.3交叉教学现状
设计管理课程中包括管理学等部分知识内容,但目前本校艺术学院设计管理课程少有跨学院交流机会,或是跨学科授课安排。学院之间师生交流较少,课程内外资源共享不多。不仅课堂上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相关交叉学科感受陌生,课后也无法利用学校已有资源补充学习、扩充知识,常常半途而废。对比国内开设相关学科课程的高校,本校“设计管理”课程创新及发展较缓。与现状需求存在矛盾、课程大纲有待成熟、教学形式较为简单、以及可鉴授课范本稀少等问题,突显教学改革课题刻不容缓。
2本科阶段开设“设计管理”专业理论课的必要性
调研发现基于设计管理知识交叉性强、实践变化多等特点,国内外不同院校课程的开设也各具特色、层次分明。作为专业理论课程,设计管理在本科阶段开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于社会需求,设计管理理论基于实践经验,这对大学生项目创新、管理创业具有促进意义。当下国家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以“中国创造”为动力引导新经济模式的变革。作为一门交叉课程,“设计管理”不仅教授设计项目流程程序,还对如何持续整合资源、进行长远更新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补充普及,可为大学生有效创新、合理创业提供一定现实指导,有助于激发学生投入设计创新、文化创业的建设中去。
(3)立足于学生实际,设计管理课内容全面,可为大学生提供层次多样的设计知识储备,为实现从“作业”转换为“成果”打下坚实基础。课程知识点不仅能培养大学生切实可行地解决设计项目,更关注对其团队建设、项目开发、任务管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宏观角度,整合化解日常本科单个课程乃至人才培养上出现的部分问题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3)立足于学科建设,独具特色的设计管理课,既可为本科设计课程开启一扇窗,也可在学科之间架起多座桥。鉴于“设计”与“管理”专业之间复杂多变的理论结构体系,设计管理对于侧重设计的同学而言是深化管理意识的尝试,而对于侧重管理的同学则是探讨设计创新的平台。学科间优化合作,才可实现更具发展力的特色教育。
3设计管理课的“双平台”教学改革
如今,国内设计管理短期进修教育与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硕士到博士)教育体系较为成熟,基于研究生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较丰富,教学效果好,但在基础较薄弱的本科阶段,设计管理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授课模式较滞后;授课内容偏向品牌设计且较少触及多学科;照搬国外教育经验,较少从实际出发设计课程;授课形式结合移动互联的案例较少等等。本文重在研究本校艺术设计本科阶段专业理论课程“设计管理”的内容设计及授课方法,通过对比国内外高校相关学科或课程教学方案,寻求更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方式。归纳整合,改革初探,作者设想到结合移动互联平台,打造“双平台”教学法——“公共理论交流平台”与“线上团队项目平台”,实现设计管理课程“课前课后×线上线下”交叉性授课管理。
3.1“课前课后”——横向扩展课程内容、拓展授课形式、打破时空局限
(1)课前扩展课程内容,课后巩固学习热情。在授课时发现多数学生理解“设计管理”流于字面,认为是枯燥的理论讲解,提前产生抗拒。而“双平台”可在方便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课程、课后复习巩固基础的同时,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组团设计的平台,打破学生对课程的误会,紧密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2)课前拓展授课形式,课后丰富辅导方式。目前年级授课方式单向、单一,是设计管理课程开展的最大问题。作者认为,利用学生生活中最常触及的移动网络媒体来改良教学形式、创新辅导方法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公共理论交流平台”与“线上团队项目平台”从两个不同角度切入,联系课上,贯穿课下,定能带来授课方法的革新。
(3)课前打破时空局限,课后可跨专业、跨年级互动。目前设计管理课程以年级统一授课的形式开设,这对于平时小班上单元课的学生而言,也是一个跨专业交流的机会,但是在授课时发现,学生并不关注这个机会。专业理论课程虽有时空限定,但是作者仍希望“设计管理”的作用能突破时空,结合“双平台”教学,使得学科课程能跳脱书本,真正实现跨专业、跨年级的传播互动。
3.2“线上线下”——纵向更新信息资讯、深化交流辅导、延长教学时效
(1)线上更新信息资讯,线下引导主动学习设计管理课程中,以案例代入理论授课,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可目前课时紧张,许多案例讲解被压缩。建立“公共理论交流平台”可以将许多无法课上讲解剖析的案例补充上线,并且实时更新设计信息,这样有利于带动线下学生自主独立地强化课程知识。
(2)线上增加交流机会,线下保持状态连贯为解决专业理论大课单向授课的弊端,“双平台”——“公共理论交流平台”与“线上团队项目平台”皆可为师生提供多形式的交流,“公共理论交流平台”可实现资讯互联、留言互动,“线上团队项目平台”以团队、课题项目、比赛等作为纽带串起师生,使得设计管理相关知识持续影响学生创作实践,有助于学生保持良性设计状态。
(3)线上延展教学实践,线下延续教学效果例如,国外设计管理本科教育重视应用性课程与实习,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设计项目,但本校设计管理课偏重学科普及,现有课程定位与安排不利于开展课上实践。通过“线上团队项目平台”的搭建,从设计具体问题探讨学习,化解线下理论与实践无法兼得的矛盾。叶圣陶曾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作者初谈本校艺术学院本科“设计管理”专业理论课“双平台”教学法改革设想,相信贯穿课前课后,跨越线上线下,便可实现互通启发、持续互勉。
参考文献
[1]陆玥屹.英国高等院校设计管理专业设计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1.5
[2]张立巍.日本设计管理教育方法探索及启示[J].装饰,2012.3
[3]叶召友钟夏杜宏忠.对国内高校设计管理教育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2
篇9
关键词:SPOC;刑事诉讼法学;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亦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从慕课到SPOC课程,再从SPOC课程到微课,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既为我国的法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也给法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即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从2012年起,慕课教学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的著名大学都开发了相关的慕课平台。如Coursera,edX,Udacity等平台。在我国,主要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等等。在MOOC的四个关键词中,Open(开放)是核心,Courses(课程)是内容,Online(在线)是时空形式,Massive(大规模)是结果、影响力。[1]慕课教学与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比如教学上没有规模的限制、教学开放、成本低、以学生为主导等。慕课教学模式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肯定,但是慕课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暴露出其缺点。比如,由于教学规模较大,几乎没有师生的互动,没有正式的学分认证,学术诚信问题,课程的完成率较低等问题。[2]学者们对慕课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之后,提出了一种SPOC的教学模式。所谓的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简称SPOC),中文意思是“小众私密在线课程”。SPOC课程模式小而精,并能将线上与线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SPOC将慕课与课堂面授有机的结合,弥补了慕课教学的缺点。有学者指出,SPOC是MOOC与传统校园教学的有机融合,是针对小规模、特定人群的,通过MOOC资源来改变传统高等教育现状的一种解决方案,其基本形式是在传统校园课堂采用MOOC讲座视频或在线评价等功能辅助课堂教学。[3]SPOC教学方式与MOOC相比有其优势,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在我国的各大院校得到了推广。
一、当前刑事诉讼法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理念较落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法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同时也是国家司法考试(2018年之后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刑事诉讼法的教学知识点较多,刑事诉讼法的法条也较多,在传统的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较多的时间放在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上,着重讲解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诉讼理念,教师重点讲解刑事诉讼法条的含义,学生课上抄笔记,课后学生花大量的时间看笔记,背法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概念的抽象,法条的枯燥,使得学生慢慢地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较单一,学生缺乏对刑事诉讼法的整体性认知
传统的实体法教学中,注重对知识点采取“说理”式的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刑事诉讼法学教学的内容分为总论与程序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主要是讲解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如刑事诉讼的理念、辩护、回避、证据、逮捕等,程序论主要是讲解整个刑事案件的办案的流程,从立案开始,侦查、、审判、执行、再审程序。刑事诉讼法的知识点较多,相对刑法而言内容更抽象,传统的“说理”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每个知识点进行一一的讲解,确实有利于各个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却往往忽视了这些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得学生对于各个知识点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三)过于偏重理论知识讲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霍姆斯认为,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刑事诉讼法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以研究刑事诉讼主体公、检、法等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为其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办理刑事案件的程序,了解不同的诉讼主体在程序中享有哪些权利,承担何种义务。学生毕业后,走上了法律工作岗位,但是实践操作能力较差,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践中发生的刑事案件,独立办理案件的能力差。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不符合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掌握法律职业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应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
二、刑事诉讼法学SPOC教学思路
(一)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
刑事诉讼法学SPOC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明确的目标定位有利于合理的选择教学的内容。SPOC教学包括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两部分,线上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线下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实践性教学上。有学者提出了,将教学的基础性内容录像化,实践性内容课堂化的建议。
(二)线上教学的重点
SPOC教学是一种典型性的建构性学习,建构性学习主要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地观看教师制作的视频,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每节课45分钟,而视频的时间一般要在5分钟到10分钟左右。学生通过视频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础知识点。同时,线上还要求学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这样的话,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线上的答题情况,合理的安排线下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将网络上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引入到教学中,这样可以弥补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
(三)线下教学的重点
线下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地位。首先是教师对线上反映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就是组织学生对刑事案件进行讨论。其中,线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采取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从而弥补传统刑事诉讼法教学的缺点。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情景教学法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
三、刑事诉讼法学SPOC教学的主要优势
(一)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线上线下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感知—理解—体验—反思”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进行线上的学习,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这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初步感知,课堂上,学生在参加案件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不断的理解和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了教学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在线下的教学中,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理解案件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有利于合理的安排教学课时,增强知识点的系统性
SPOC教学改革要求更多的时间用在实践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老师讲解只需要1节课时,但是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课堂上进行讨论,模拟等活动,可能需要更多的课时,但是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压缩了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课时,由以前的一周4节,变成了现在的一周3节,一共是54个课时,课时的有限性与教学内容的繁杂产生了必然的冲突,这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SPOC模式破解了传统的教学困境,不失为一条刑事诉讼法教学改革之路。“由于基础性讲授内容已经录像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学习中去。”[4]这样,教师就不只是完成各个知识点的讲解。而是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学生对知识有整体性认知。即教师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理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脉络,然后通过不同的形式,如图形,表格,思维导图等,讲授给学生,从而增强知识点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体系性思维的培养。
(三)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教育的定位决定了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去向是到基层的法律实务部门工作,从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统计来看,大多学生都是到地方的基层法院、基层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工作,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在设计刑事诉讼法SPOC课程时,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也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方式。即让学生分担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可以将学生分成“被告人及辩护律师组”、“检察院组”、“法院组”等,让学生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情景模拟,每隔一段时间,小组之间可以互换角色。通过角色的互换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法律职业的特点和工作内容。在此模拟过程中,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法律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都能得到全方位的训练。这些能力都是从事法律职业者不可或缺的,而我们传统的法学教育,却往往忽视了这些能力的培养。这样,也会缩短课本与实践的距离。法学院的专业课程一般是小班教学,人数是40人左右,这样的规模既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利于小组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参与线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对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有整体性的把握。
四、SPOC模式下刑事诉讼法教学的具体步骤
下面我们以刑事诉讼法中的辩护制度为例,讲解SPOC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的目的,通过学习,学生必须掌握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辩护制度的规定,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辩护律师在诉讼程序中享有哪些诉讼权利以及义务,辩护律师如何的行使其诉讼权利,如阅卷权、会见与通信权、调查权证权等,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的将辩护律师的诉讼权利罗列为若干个小点进行讲解,学生课后反映,其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辩护律师有哪些诉讼权利以及如何去行使。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要了解辩护律师享有哪些诉讼权利,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辩护律在诉讼中如何具体地行使相应的诉讼权利。线上课前教学,教师将辩护制度中的“辩护的种类”、“辩护人的责任与地位”、“辩护人的诉讼权利与义务”制作成10分钟左右的视频,学生通过课前观看视频,了解辩护制度的基础知识。看完视频后,学生完成网上的作业,作业的主要内容是,对我国辩护制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测试,目的是要学生掌握我国辩护制度。测试完成后,学生可以将测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网上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线下课堂教学,根据课程网络系统统计数据的分析,教师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中的疑点、难点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辩护律师与非律师辩护人诉讼权利的区别。同时讲解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关程序和规定,比如会见前如何准备,会见时要注意的问题,会见时如何与当事人进行交流等问题。对这一内容,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导,教师设定一个在看守所中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情景,由教师在课堂上公布模拟的案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一般是5至6人,各小组的学生进行分工配合,经过讨论确定角色的分工,包括辩护律师,律师助理,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课后各小组根据案情进行准备,熟悉会见犯罪嫌疑人的流程。在学生准备完成后,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每一小组将按角色进行模拟会见,其他的同学观看完模拟会见后,对模拟会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模拟会见结束后,教师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课后,要求学生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而且需针对这次模拟活动写出自己的心得。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一步进行反思。在整个的情景教学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的辩护制度,而且对于整个刑事诉讼法的知识有了整体性的认识,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从而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五、SPOC教学中应该注意几个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教学改革与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关系
SPOC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重要性。毕竟学生毕业后从事法律职业都必须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而刑事诉讼法学在该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较多,所以,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教学改革与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关系。比如对历年真题中的案例分析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而对于历年真题中的选择题,因为数量较多,教师可以把其设计成课后的网上作业。对于历年真题中的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也有学者建议将考题设计成游戏的模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二)注意教学案例的甄选
线下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以往的教学中,也会采取案例教学法,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存在着轻程序重实体的现象,刑事诉讼法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我国刑事案件的办案流程,因而必须围绕这一教学学目标来选取案例。并且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案件的程序,考虑知识的结构性,而不能只单纯地考虑实体法的内容。另外,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也是在选择案例时需加以考虑的一大因素。除了案例教材上的经典案例和指导性案例之外,也可以选取司法实践中的热点案件。
(三)注意现有考核方式的改革
刑事诉讼法的SPOC教学改革,要求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核心是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作为学生考核重点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已经不符合当前教学的需求,必须要注重形成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如完成网上的作业的情况,网上的话题讨论,尤其是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表现以及参加活动中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它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5]
[参考文献]
[1]桑新民.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06):5-10.
[2]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1):85-93.
[3]徐葳,贾永政等.从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学术对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4):17-18.
[4]王竹.慕课的制作与运行指南———以中国大学MOOC首门法学类课程侵权责任法为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5.3.
篇10
【关键词】药理学;翻转课堂;微课;高职高专
0 引言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两位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他们将带有教师实时讲解的PPT传到网上,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而课堂时间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在观看视频后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并完成相应的测试。就这样,将“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课前在家观看视频,课上教师解答问题”的“翻转课堂”。后来随着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创立的“可汗学院”,其提供的优质教学视频与资源大大推动了“翻转课堂”的普及,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1]。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创新中“翻转课堂”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教改模式[2]。
《药理学》是一门联系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药学的桥梁性学科,是每一位医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药理学》中章节多,药品种类多,内容庞杂,抽象枯燥,且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数少,学生入学基础差,加上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导致《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3]。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显得十分必要。
翻转课堂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录制的视频、各大教育网站上的优秀教育素材与案例、形象的动画模拟能增加《药理学》课程学习趣味,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生的接受性。翻转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课前学习,课中探究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4]。学生在自主研究知识的同时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分析,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实际应用。
本研究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D14药品经营专业1-4班为研究对象,制定“翻转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考核成绩、调查问卷结果分析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院校《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1 研究对象
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D14级药品经营专业1-4班为研究对象,其中药品经营1-2班供71人,采用传统的面授法教学;药品经营3-4班共69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即一周线上学习(学生观看教学微视频,回答课程问题等),一周课堂答疑(学生提出线上学习的难点,进行答疑,并要求学生对线上学习提出的案例进行分析;完成课堂测验)。两组班级学生入学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2 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按照“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理学》教学计划表”及《药理学》课程标准,采用PPT结合面授的方式教授《药理学》课程。每次课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计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翻转课堂”教学具体方法为:将每一章节的内容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根据知识的连贯性及承接性将若干知识点为单位录制微课视频(10-15min,用录屏的方式,结合教师的实时讲解),上传至学校慕课平台,供学生学习。对于不明白的知识点学生可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和其他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微课视频中给学生设置知识点测验,学生需完成测验才能进行下一个内容的学习。本次使用的是学校建设的慕课平台,老师登录平台后可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观看次数、测试成绩等信息,实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度。学生的线上观看进度、作业完成情况计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课堂学了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外,每个视频之后结合视频内容给学生布置适量的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利用本章学的知识分析案例。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组成案例分析小组,在课堂上展示该小组讨论后的案例分析结果。设置案例分析小组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创新性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保证上课的到课率(每个小组4个人,很容易发现没有到课的学生)。
药品经营专业学生在课程设置时没有安排药理的动物实验,因此在安排教学资源时笔者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实验视频同时放在该章节的学习资料中。学生可以在学习文字知识的同时,观看动物实验视频,更加具体的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例如,在学习有机磷酸酯类药物与有机磷酸酯中度解救药物时,学生先通过观看家兔有机磷酸酯中毒与解救视频,了解敌百虫(有机磷酸酯类药物)中度后家兔发生瞳孔缩小、唾液分泌、肌肉震颤、大小便失禁等生理现象,在视频中插入老师的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生理现象?帮助学生复习M胆碱受体的一系列作用。之后观看碘解磷定解救后家兔各项生理现象的改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使之容易理解,加深学习印象。结合视频与PPT讲解,即帮助学生回顾了胆碱受体的作用,又深刻的学习了有机磷酸酯类中度及解救相关药物知识。
3 考核指标及评价
课程结束后4个班级的学生均参加《药理学》课程期末考试,两组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80%。此外,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对《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结果统计,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成绩,以P
5 结果
5.1 两组班级课程结束后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班级学生共140位学生均参加《药理学》课程期末考试,统计考试成绩结果显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药品经营1-2班平均成绩为68.36,不及格人数为5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的药品经营3-4班平均成绩为73.67,不及格人数为2人。将平均成绩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P值为0.036
5.2 两组班级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调查比较
课程教学结束后给药品经营1-4班分发对本学期《药理学》教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共发问卷140份,回收140份,问卷有效。统计结果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翻转课堂”组对《药理学》课程的理解程度明显高于传统方法教学组(图1和图2)。其中“翻转课堂”组63.77%学生表示对《药理学》课程教授内容大部分理解;传统教学组42.25%学生表示对该课程内容大部分理解。此外,接受“翻转课堂”教学班级学生对《药理学》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也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级(图3和图4)。
6 讨论
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高中课程基础差,学习的主动性弱。《药理学》作为医药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且本课程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药店、药厂以及参加执业药师资格证考试)具有重要大应用价值,但该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抽象、枯燥、内容多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学不好,没有兴趣。
“翻转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随时随地的学习知识。多媒体材料中动画演示药物作用机制,动物实验视频观看药物药理作用,结合网络名师的经典授课能够降低该课程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课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案例分析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巩固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笔者将4个平行班级分为2个教学试验小组,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药理学》授课。从期末考核成绩和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形式的教学能够明显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成绩。
“翻转课堂”虽在本次研究中获得了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一系列问题。例如,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主动性不强,不能够按照计划完成视频观看任务,导致课堂学习效果差,参与性不高。遇到这样的问题需要教师主动关心这一类学生,了解他们不愿意学习的原因,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其次,教学视频的录制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PPT制作能力,以及视频制作技术[5]。对熟练掌握以上技术的教师而言还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知识点划分,教学资源的搜集与整合。“翻转课堂”在《药理学》的应用还在初步试验阶段,整个体系不够完善,课程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不够,因此,如何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改进《药理学》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 46-51.
[2]孔德兰,刘丽.翻转课堂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24):65-69.
[3]王春玲.案例式PBL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1):137-138.
- 上一篇:互动营销新媒体营销策划
- 下一篇:农民培训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