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活动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活动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活动案例

篇1

关键词: 生物学 课堂活动教学 教学设计 案例研究

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新的课程理念、课程观、教材等不断涌现,有学者明确提出“新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1];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形态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2]。

我们通过对N市具有代表性的中学生物学教师的调查发现:自新课改以来,83.3%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了明显改变;课堂教学活动除了常规的讲授、演示及课堂练习等类型外,有83.3%的教师会组织“课堂讨论”活动,75%的教师会组织“观看影视录像”活动,50%的教师组织过阅读活动,25%的教师组织过辩论活动活动;分别有16.7%的教师组织过游戏类、或知识抢答、或小组比赛;只有8.3%的教师组织过角色扮演。

课堂活动教学已经成为生物学科教学的新常态。

1.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内涵

“知行学说”是我国活动教学思想的本源,并认同知行统一。在《实践论》中对知行进行了辩证分析,强调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西方,活动教学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反映在教学上要重视儿童个性、人格和学习兴趣。活动教学思想在西方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如卢梭的“自然主义”、杜威的“做中学”、皮亚杰主张从活动中学等。

根据活动教学视野中活动的特点和生物学科的特征,我们认为: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生物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丰富学生情感,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活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设计与案例

根据中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通过文献法,并结合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中学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分为语言交往型、操作体验型、探究型三种类型。

2.1语言交往型

语言交往型活动是基于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强调对话双方角色互为主体性,主张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共同交流、相互促进、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在表现形式上,语言交往性活动可以分为:游戏型、表演型和竞赛型三种形式。

2.1.1游戏型活动

游戏型活动教学是指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适当安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拼图游戏、填字游戏等。

游戏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确定游戏活动―创设情境―开展游戏活动―总结。

例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教学(确定游戏活动),在分析各个经典实验时,学生已初步领悟到蕴含其中的科学思维方式,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创设游戏情境),教师出示其对应的英文单词ask,think,try,run,answer,catch the truth,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拼字游戏(游戏活动)。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连起来就是Attract(“吸引”的意思)。总结并引导“正是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吸引着一代代科学家不畏艰难,奋勇探索,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3]。该环节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人类已经完全了解和掌握了光合作用吗?能否人为提供CO2和H2O,在光照后产生O2和有机物呢?

在生物学教学中,消化和吸收[4]、生物生存的环境[5]、遗传基本规律[6]、减数分裂[7]等,都可以穿插运用游戏活动教学。

游戏型活动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但开展游戏型活动教学要依据生物学课标的要求,制定具体目标,挑选合适的游戏种类,设计游戏活动过程,研究游戏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等等。老师要及时指导,教会游戏方法,纠正错误、引发思考、启迪思维。必要时,教师亦可参与游戏,融洽师生情感。

2.1.2表演型活动

表演型活动教学是指从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查阅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设计剧情,师生参与表演的活动教学方式。包括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

游戏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设计表演―角色分配―开展表演活动―总结评价。

例如,“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系统”就可以尝试应用角色扮演活动教学。在课堂上,先利用课件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课前安排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接下来进行各种器官的认识,采用角色扮演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相发言,并进行表演。首先角色A带着道具走上讲台:大家好,我是五官之一的鼻,别小看我哦,离了我可就遭了,为什么呢?一是不美观,二是我还是呼吸的起点。我有两个孔是与外界相通的,并且在孔内就是我的腔,在腔内有黏膜,在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能分泌黏液,别以为黏液讨厌,它可是保护神,在大冷的冬天,寒气逼人,阵阵冷空气从我的鼻孔吹入,是我分泌出的黏液慢慢温暖它,并吸取了部分灰尘、细菌,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清洁了,减轻了对肺的刺激。还有,我的腔上部黏膜内有许多嗅细胞,能够感觉周围的香味、臭味,我的贡献可大了。接着,及时展示了“鼻”的课件,并点拨了相关知识,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接着分别是角色B(扮演咽喉)、角色C(扮演气管)、角色D(扮演肺泡)上台表演。等同学们表演完后,教师对各角色扮演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奖励,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8]。

在生物学中,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后,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袁隆平与贾思勰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表演。当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9]、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0]等难点内容也都可以运用表演活动教学。

表演型活动教学既可以活跃学习氛围,加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了解;又有利于完成对原有知识的重组,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更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表演型活动教学时,教师应选择有趣味性和表演性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实时指导。

2.1.3竞赛型活动

竞赛型活动教学是指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以掌握生物基础知识为目标,通过竞赛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记忆思维,让学生更快更主动地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方式。包括必答题、抢答题、猜谜游戏,也包括与电视节目(如开心辞典等)相结合的形式。

竞赛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设计竞赛活动―制定竞赛规则―开展竞赛活动―总结评比。

例如,在学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复习小结课上,可以借鉴江苏卫视的益智答题类节目《一站到底》的比赛规则,设计“一站到底”竞赛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包括必答题、抢答题、读图分析题等形式,难易结合,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学生已经事先得知要进行游戏比赛,在课前就做了充足准备。在竞赛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效果出奇的好[11]。

其实,在学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时,教师可采取知识抢答的方式进行复习;微生物的代谢[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3]等内容中也可以应用竞赛型活动教学。

竞赛型活动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竞争意识。但在开展竞赛型活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出好竞赛题,设计好竞赛环节,也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强调竞赛的娱乐性,力争全员参与。

2.2操作体验型

操作体验型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根据操作过程中的不同方式,可分为制作型和观察型等。

2.2.1制作型活动

制作型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运用于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包括制作模型和实物模型等。

制作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材料准备―开展制作活动―作品的展示与评价。

例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制作程序,如结构模型的大小(包括高度与直径的比例),确定使用的材料,讨论设计方案,确定制作模型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分工,结构模型的检查与修补,展示制作成果,开展交流活动等。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活动,学生对DNA分子组成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为以后学习遗传信息的传递及遗传信息的表达、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信心[14]。

在生物学中,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的制作、草履虫模型制作[15],设计并制作生态瓶[16]等知识都可以应用操作型活动教学。

生物模型的制作,有助于将书本知识立体化,易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技能和创造力。但在开展制作型活动时,由于制作需要较多的时间和准备,老师应事先布置制作任务,作品的原料必须比较容易找到。尽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作品,并做好评价与评比。因耗时耗力,制作活动不宜开展过频。

2.2.2观察型活动

观察型活动教学是通过学生观察生物学模型或生物学现象及其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

观察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确定观察目标―实施观察―记录观察结果―交流与表达。

例如,观察植物种子的结构,为了让学生正确地区分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采用让学生做贴画的活动。把种子各部分的名称做在一张纸签上,再让学生利用纸签去贴。这个观察游戏活动成本投入很少,而产出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十分感兴趣。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对种子的基本结构有了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通过观察,区分出了两种种子的不同结构,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17]。

在生物学中,血液循环图解[18],花的结构[19]等都可应用观察型课堂活动教学。

观察型活动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第一手资料,发展科学思维,学会实践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在观察时,教师应明确目的,切忌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观看,并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感官或科学观测工具进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共同解决。观察后应及时总结,共同讨论。

2.3探究型

探究型活动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选择研究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等多种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

探究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例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内环境的三个理化性质及其正常值范围,然后展示“问题探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从化验单上看,哪些成分超出了正常指标?(学生积极分析数据,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学生:我发现化验单上除了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酷超标外,肌醉测定值也超出了参考范围。但奇怪的是在肌配的后面没有注明超标的箭头符号。是不是教材印错了?

学生继续追问:老师,肌配是什么?它怎么产生的?肌配超标了此人的健康会出什么问题?

“老师,为什么在抽血查肝功前不许进食呢?”

在经过一阵热烈讨论后,教师请学生总结刚刚讨论的内容,得出结论:“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也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将意味着人体某些器官的机能改变。”[20]

在生物学中,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21],DNA分子结构[22],种子萌发过程[23]等重难点内容也能可以应用探究性活动教学。

探究型活动教学可以突破传授知识结论的倾向,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寻求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但在实施探究型活动教学时,教师需要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学会推理和验证的方法。

总之,教学是一种活动。虽然探究型活动教学有许多优点,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耗时也较长。因此,它必须与语言交往型、操作体验型活动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发挥各种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的优势。在新课程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只有取长补短、优化组合,才能真正把生物学课堂教学组织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参考文献:

[1]李秋菊,关文信,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周先进,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是什么[J].天中学刊,2008(3): 8-10.

[3]姚亭秀,韩宏杰.“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4,01:36.

[4]邱燕华.“游戏”让初中生物课堂充满活力[J].成才之路,2014,26:48-49.

[5]刘爱菊.游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009,07:16-17.

[6]刘爱菊.游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009,07:16-17.

[7]童春水.高中生物游戏教学法[J].中学生物学,2003,01:17-19.

[8]叶桂金.角色扮演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16:150.

[9]张宝平.表演展示激活高中生物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195-196.

[10]雷美华.不费“力”的学习――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表演”的魅力[J].新课程(中旬),2013,05:82.

[11]黄裕花.游刃有余,戏动人生――生物游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考(综合版),2013,10:69-70.

[12]夏虹,韦慧彦,王育水.探索生物课堂教学的新形式――竞赛式教学[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0,02:46-47.

[13]陈文娟.别开生面的生物课堂导入――血疑、原音重现、开心辞典与寻宝[J].中学生物教学,2011,03:45.

[14]王晓玲.使学生灵巧的双手动起来――生物模型制作竞赛活动的启示[J].生命世界,2009,12:80-82.

[15]李智苹.生物模型制作――开启学生创造力的大门[J].中学生物教学,2011,05:23-24.

[16]任守运.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模型制作”课题教学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12,09:43-45.

[17]谢鸿章.初中生物游戏教学例谈[J].学周刊,2012,09:176-177.

[18]张先桂.观察活动与观察能力培养[J].生物学教学,1998,09:11-12.

[19]郭佳.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生物技术世界,2013,01:121.

[20]马婧.高中新课程生物探究教学案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1]薛密.高中生物指导性探究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2]张晓燕.高中生物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设计策略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13,08:21-23.

篇2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中职数学;抛物线的概念;几何画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00-02

一、案例背景

2007年,东北师大的史宁中校长就提出了在数学教育中将“双基”拓展成为“四基”,即在原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经验”的想法[1]。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张奠宙先生和孔凡哲教授也纷纷发表文章对“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予以界定。可以说“基本活动经验”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张奠宙对“基本数学经验”的含义作了界定[2],认为基本数学经验就是“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他认为这里的数学经验应该专指的是对具体、形象事物的具体操作和探究所获得的经验,不是广义上的抽象数学思维所获得的经验。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源于生活经验却高于生活经验。与张奠宙的观点类似,孔凡哲[3]认为所谓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实质是指学生经历了与学科相关的各种基本活动之后,所留下来的直接感受、体验和感悟。中职数学新大纲的要求,加强学生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活动课应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思想,注重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以及数学素养和科学态度的形成。中职数学活动是以促进中职学生对数学知识经验的理解,促使学生认知、情感的协调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宗旨。其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猜想,同时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应用创新意识。

二、案例描述

案例:课题:抛物线的概念

在讲授圆锥曲线之抛物线时,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问题,对前面的椭圆、双曲线的几种定义掌握的不是很好,教学最好都能从最低点开始。所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或是直接把内容讲授给学生,效果通常都不太好。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并用几何画板作为展示和操作的平台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以时下火热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为背景)小河边住着一只青蛙,每天活得无忧无虑,可是有一只灰太狼却盯上了它,从此青蛙的生活充满了危机,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安全领域:一条河l和洞穴A,中间的一块区域长着鲜美的嫩草,青蛙每天都要在那里玩耍,但是在此时那只灰太狼随时都有可能在它面前出现,所以它要以最短的时间跑向自己的安全区域(假设青蛙的奔跑速度一定)。请你帮这只青蛙设计一下逃跑方案。

当教师把这个问题一展示出来,学生立即被它吸引住了,兴趣高涨,很快就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了:

生1:青蛙可以向河里跑也可以向洞穴跑。

生2:要看它离哪里近。靠近河的话就往河跑,靠近洞穴就往洞穴跑!

师: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具体的找出在哪些地方往河里跑,这两种选择的分界线在哪?

[许多学生开始利用几何画板的工具进行模拟试验]。

生3:过A作直线l垂线交于B点,取AB中点C,如果青蛙在C左边就往河里跑,反之就往洞穴跑。

师:(表扬鼓励)好你做的很好,现在我们找到一条线路了。有没有其它的。

生4:我找到不在直线上的点P的判断方法。

师:(适时引导)很好,那你是怎么判断的,给我们讲一讲。

生5:要看P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到点A的距离谁大。

生6(补充):点P到点A的距离就是连结PA。点P到直线的距离就是过点P作直线的垂线,垂线段的长度。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那么请一个同学随机的试一个。

生7:我来。……(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全体电脑进行控制。)

师:做得非常好,那请同学们都去试一试,多试验几次并且猜一猜这两种方案的分界线是什么?(取消控制,让全体学生都去尝试)

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尝试。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所在的位置进行判断。

生8:老师,我知道,我找了十几个点,看它们的情况好像分界线是一条曲线。当青蛙在曲线的左侧的时候,它距离河比较近,应该往河跑,反之则往洞穴跑。

生9:我试了几次,觉得我们要找的分界线就是到直线和到点距离相等的点。

[师延迟评价,让学生充分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当有许多学生都将思路转到“到直线和到点距离相等的点”上时]。

师: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大家找的点,那么所有这些点会组成什么形状呢?

生10:很像抛物线。如果我们取遍直线上所有点的话。

(学生们很激动纷纷尝试)

生11:什么叫取遍所有点?到哪里取?

生12:对,好像是这样的,点在直线l上取。我做了好几个点发现直线上的垂点和分界线上的点是对应的。只要知道垂点就可以找到到直线和到点距离相等的点。

生13:学生可始尝试。顺着他的思路,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抛物线的定义。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一个“吸引眼球”的场景。学生的自主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对知识探求的渴望。学生在寻找最佳逃跑路线时,慢慢地发现:分界线竟然是一条曲线!此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抛物线的定义――“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整节课学生始终在紧张、欢快的气氛中研讨,学生探究出抛物线的轨迹方程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感。在小组合作中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义,作到了有效的小组数学活动。

1、中职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具有数学性

所谓数学性,是指无论何种数学活动经验,都必须是“数学”的。教学案例表面看是学生寻找逃跑路线的问题,但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却有明确的数学目标。引导学生寻找路线只是教学策略,而寻找界线上点的共同特点才是目的。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因而也就不可能引导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活动在本质上是指向学习活动对象的,具有目的性的主动建构、积极探索、不断改造的过程。学生要真正理解一个数学概念或法则,就意味着学生要对它们进行重新探索、再发现或再创造。案例中通过对情境中的问题建构起意义深刻、联系广泛、层次清晰的数学认知系统。首先,本案例发掘了逃跑方案所隐含的数学教学价值,引导学生由单个点的方案,步入整个平面点的判断学习,方案的判断标准:(生2:要看它离哪里近。靠近河的话就往河跑,靠近洞穴就往洞穴跑!)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几何画板上尝试判断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内容“点到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就能够渗入学生自己的主观状态,从而脱去它的外在属性,变成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和数学认知基础。表明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生活经验,是进行科学建构、实现学生获得数学基本知识的前提。其次,关于界点的共同性质不是教师告诉的,而是学生通过对多次试验的观察、猜测、比较、讨论等多种活动获得的,表明获得一定量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载体。表明获数学活动经验,对于数学活动的探究、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数学观念的形成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定向性和方法性作用。

2、数学活动经验具有个体性

学生思维方式不同,比较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戴维斯等人指出,数学经验的内核是数学本身。徐章韬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做数学活动中形成的。操作经验的质量是影响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操作具体事物和具体化的游戏是发展数学概念的最好途径。对一个概念来说,感观上的多样性和数学上的多样性都是必须的。案例中每一个学生在初始的尝试中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特殊点。不同学生虽然他们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专家”与“新手”的差异,但认识活动的本质是一致的,即通过主体不断地探索发现来实现对数学客体的认识,并在这种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学生寻找界线点这个同一数学对象,尽管学习环境等外部条件相同,但不同学生仍然有不同的思维活动经验。所以,对学习群体来说,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多样性。

3、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实践性

实践性原则强调数学活动课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学生自我探求、自我发现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并且这种经验的获得是伴随着数学知识的验证和应用,伴随着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得,伴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实现的。不仅使学生在深层次上理解数学与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动机及其它非智力因素都得以发展。案例中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软件,不断的尝试寻找多个点的条件。对界线点上的寻找通过观察、猜测、比较、讨论等多种活动,获得界线上的点的共同特征。

4、数学活动经验具有社会性

案例中,随着学习活动的推进和内容的深入,学生获得的关于找特殊点的活动经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教师的延时评价,给学生留下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了自我判断、自我学习的空间;教师的延迟评价,给学生一个自我调整、自我修订、自我完善的机会。在教师有意识地延迟评价中.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经历了“独立地”“数学地”思考过程。从而增进了对运算意义的理解,积累了学习经验。而且个体的活动经验在师生对话、相互讨论等群体的“经验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充实,丰富和发展了个体的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千思考[J].数学通批2007(5):5.

[2] 张奠宙,竺仕芬,林永伟.“基本数学经验”的界定与分类[J].数学通报,2008,47( 5) :4 -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第6页.

[4] 孔凡哲.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成分与课程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 3) :33 -38.

[5] 武江红,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及特征探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11( 2) :107 -109.

篇3

为了积极响应省委、省教育厅的号召,深入学习《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进一步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着力提升学生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使他们都能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学校决定在全校开展“八礼四仪”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学“八礼四仪”  传递文明正能量

二、活动时间: 2015年2月——2015年12月

三、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八礼四仪”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成为八礼四仪教育宣传和示范的窗口,学生成为八礼四仪行动的先锋队,为营造西小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为创建美丽校园,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出贡献。

四、活动具体安排:

(一)“八礼四仪” 专题宣传活动

1、开展“八礼四仪”宣传活动。

组织广大学生认真阅读“八礼四仪”的主要内容,利用队课、班会、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等契机加强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想、有所悟,从而真正理解

“八礼四仪”的主要内容。

2、“八礼四仪”齐诵读活动。

利用我校早读、“午间阅读”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八礼四仪”的具体内容,争取每一位学生都能熟记于心,将“八礼四仪”的内涵真正融入到自身的价值观中去。

(二)“八礼四仪”征文评选活动。

推荐有关弘扬“八礼四仪”的优秀文章和报道,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文字来传达对“八礼四仪”的理解;用文字来赞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文字来编织对自己、对他人、对祖国的美好希望,并在此次基础上评选出获奖选手,获奖文章将在每周五红领巾广播“美文欣赏”栏目播出。

(三)“八礼四仪”手抄报评选活动。

1、 在组织学生“知礼仪”的基础上,我校将举行一次“八礼四仪”手抄报评选活动。让学生动笔来描绘心中的“礼仪”,描绘中华礼仪之邦的宏伟蓝图;同时通过评选来让学生选出身边最美的“八礼四仪”好少年。

2 、手抄报进行张贴宣传。以此来带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老师和家长的热情,将学礼仪的号角传递到家庭中去。

(四)“我是最美礼仪使者”评选活动。

号召广大学生争当“我是最美礼仪使者”,积极倡导学生自己在家、在社区等,开展“文明礼仪”主题宣讲活动,使周边的人都能了解”八礼四仪“的主要内容以及“礼仪“的重要性,从而在各班选出“礼仪之星”。

(五)“八礼四仪”主题队会活动

十月份,全校师生认真举行一次“八礼四仪”主题队会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来谈谈“学礼仪”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变化,畅谈对“八礼四仪”的认识和感触,将本次活动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去。

五、评选表彰:

本次主题教育活动由校长室牵头,教导处和少先队大队部联合组织。届时,将组织专业老师对征文参赛作品进行评奖,对获奖学生及指导老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并推荐部分优秀作品投稿;对获得“礼仪之星”的学生进行颁奖鼓励。

六、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希望各班主任、各班级认真执行本次主题活动的相关事宜,争取以此为契机,号召学生“学礼仪”,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

2、精心组织、注重实效。各班主任要根据通知精神,认真组织学生进行专题阅读,撰写优秀文章,参加征文比赛。要围绕活动主题,有机整合学校其他德育活动,开展富有新意、有创造性、深受学生喜爱的主题活动,促进活动内涵进一步深化。

篇4

【关键词】主动参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三个一次的关系;三个二次的关系;数形结合法;以旧带新

引言

近年来,无论是参加什么样的教研活动,说起职高的文化课教学,最头痛、最伤脑筋的莫过于职高的数学教学。究其原因很多,一来普高一而再,再而三地扩招;其次学生受到各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爱学习;再说我们教师,仍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降低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不愿给学生多搭建更多的台阶,让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前行,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职高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逐渐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职高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从教学内容上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数密不可分;并且该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应用又很广泛。

下面就本人多年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得出的教学经验,就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教学进行举例说明,望能抛砖引玉,对职高数学课堂教学能有所帮助与启发。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一节的内容是初中与高中知识点的过渡,又是数形结合法的典型应用。无论是从知识上,还是数学思想方法上,在职高的教材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不可低估。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今后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与积极性。但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这样一点一点地丧失掉了。

为了使更多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并很好地掌握好这部分教学内容,我分成“四部曲”进行教学:

1 复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会识图象

我们有的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很形象、很生动,教师讲得津津有味,陶醉在课堂的教学艺术氛围中,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如在云里雾里一样,不知老师在讲什么。究其原因是学生根本就看不懂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叫他们怎么去应用数形结合法去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从数轴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一小步,思维却一跨步,成绩好的同学很容易掌握这部分知识点,但很多学生就是从这里没跟上,尤其是我们现在的职高学生来说,很多同学没有把这部分内容真正弄明白。因此,在上新课前首先要复习“数轴与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部分内容,学生往往是明白数轴,却不懂平面直角坐标系,当然就不会看平面坐标系里的图象,这让他们怎么去数形结合法解题呢?一般来说,数轴上的点与坐标(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很多职高学生这点知识掌握得挺好;但类比得到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坐标(有序实数对)也是一一对应的,大多数同学就不会了。教师在这里一定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尝试让学生既要会写出直角坐标系里点的位置对应的坐标,也能根据坐标找出直角坐标系中相应点的位置,从而能真正看懂各种图象。这样,学生就可以真正运用数形结合法进行解题了。如果这一教学过程没处理好,课堂上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对牛弹琴,所有的功夫都是徒劳。因此,在职高数学的教学中,每一步的数学教学,学生都需要老师“牵”着走路,甚至“扶”着走路。

2 激发兴趣,引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在学生完全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后,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听得懂,并很好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积极与老师配合,于是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①解方程2x+1=0;

②解不等式2x+1>0;

③解不等式2x+1

④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

学生很容易求解这几个问题,尤其是前三个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上述四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来求解这几个问题,学生感到很容易,但教师这么一问,部分学生却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了。当然了,也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跃跃欲试想说些什么。后教师再根据函数图象与学生共同分析,得出函数y=2x+1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便是方程2x+1=0的根;x轴上方图象部分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就是不等式2x+1>0的解集;x轴下方的图象部分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就是不等式2x+1

3 数形结合,明白“三个二次”的关系

学生在真正弄明白了“三个一次”的关系后,教师再顺势提出“三个二次”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举例说明:

①画出函数y= x2-x-6的简图;

②解方程x2-x-6=0;

③解不等式x2-x-6>0;

④解不等式x2-x-6

先让学生根据“三个一次”的关系,以旧带新,讨论上述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数间的关系,后得出重要结论:求一元二次方程x2-x-6=0的根,转化为求二次函数y= x2-x-6的函数值y=0对应自变量x的值,即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的解集转化求二次函数y= x2-x-6的函数值y>0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x轴上方图象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

4 直奔主题,清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学生弄清楚了“三个二次”的关系后,有的学生还是不会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等式对应的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情况有三种,而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又有两种,且不等式的类型又有多种,大多数学生只会求解二次函数的开口是向上的这种类型,即对应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为正。因此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首先得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然后再求解。其实,解这类不等式,最重要的步骤是求其相对应方程的根的情况和画出简图(基础、理解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不用画简图)。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找出不等式所对应函数的图象,简单地说我们把二次函数的图象分为三部分:x轴上方;x轴上;x轴下方,然后再根据图象找出相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于是,很自然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

①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

②求出相应二次方程判别式的值;

③若有根,求出相应方程的根;

④画出相应函数的简图;

⑤找出满足条件的图象(大于0的就是x轴上方部分;等于0就是x轴上的部分;小于0就是x轴下方部分);

篇5

一、师幼互动要“引导教”

案例一: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子豪小朋友来到科学区域中活动,他发现了今天柜子中投放的新材料是几个镜子,他就拿出镜子照了照,接着又摆弄了几下,觉得没有什么好玩的,就放下了手中的镜子准备离开科学区域,我轻轻对他耳语:“子豪,我们到阳光下玩镜子怎么样?”他就高兴地把镜子拿到阳光下照来照去,突然,他发现了镜子能反射太阳光,还能把光斑投射到墙壁或天花板上:“看,太阳的影子照到墙上啦,还会动呢!”兴奋的声音吸引了不少的同伴一起玩起了镜子。过了一会儿,幼儿们的兴奋劲过了,有的幼儿准备放下镜子,我思索片刻,用脸盆装了一盆水端到阳台上,并故作神秘地说:“我们把镜子放到水盆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子豪小朋友最先把镜子放在水盆里:“哇!天花板上有光斑在动。”“快看,我的这个光斑变成了彩虹啦,真神奇。”“我也来试试!”幼儿们的探索欲望再次被激发了,我打来一盆盆的水让他们动手尝试,“哈,我也发现彩虹了!我成功了!”“奇怪,为什么我的镜子照不出彩虹呢?”他们边探索边讨论,“是啊,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镜子照不出彩虹呢?”顺着幼儿们的问题,我把“球”又抛给了他们,于是他们纷纷寻找原因,“是镜子的问题吗?换个镜子试试。”“把水盆移动一下试试。”“我知道啦,”枋枋小朋友大声说道:“刚才是邹勇把太阳的光线挡住了,所以天花板上的彩虹就不会出现了。”我说:“那大家别把太阳光遮住,再试试看吧。”

反思: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的是幼儿的“无知”和“不足”,因此更强调教师的“教”,区域活动则更强调通过个人的体验和经历来学习,它给了幼儿一个展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的机会。幼儿不仅能真正做到“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还能在一个相对悠闲的、而不是追求当前学习结果的探究过程中得到满足,从而尽享学习的乐趣。因而,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等,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活动,选择恰当的机会与幼儿共同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做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从而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二、师幼互动要“慢半拍”

篇6

关键字:高校课堂;活动―角色;案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26-04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课堂,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课程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郎道尔(C.C.Langdell,1870)首创案例教学,随后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研究所所长多哈姆(W.B.Doham,1919)继承并推动案例教学思想的发展。自1870年哈佛大学率先使用案例教学以来,哈佛商学院的所有课程都用到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400―600个案例,而肯尼迪政府学院60%的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学习100―140个案例[1]。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的思想传入我国,随后在我国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类高校课程中广泛应用,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对我国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案例教学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操作模式和方法,影响着高校课堂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也为推进高校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前期基础。因此,从总结当前高校案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寻求模式创新的思路和路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课堂案例教学的效果。

一、当前高校课堂案例教学的主要模式及其弊端

哈佛商学院定义案例教学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2]。在我国,案例教学已经不仅限于对工商管理案例的讨论,而广泛应用于高校的课堂教学,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教师讲授型、学生主导型和师生互动型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式。

(一)教师讲授型

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多采用的是教师讲授型,主要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理论内容的需要,自主选取案例,并在课堂上通过案例的引入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点的一种模式。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模式实质是教师课堂讲授的一部分,区别于传统的理论传授,增添了案例部分的讲解和实践的内容,意欲辅助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然而仍具有教师主导和单向传授的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

在案例选择、加工、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和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单向传授案例的相关内容,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种模式的案例教学,通常选择较短的案例来配合知识讲解,具有传授效率高、突出知识重点的特点。就案例组织而言,由于教师对理论知识点有清楚的了解,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引入案例辅助教学,最大优势就是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讲授型模式的弊端主要集中在学生对案例缺乏熟悉度,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方面,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教师讲授型的模式下教师单方面主导案例教学过程,表现为教师制作案例、修改案例、设计问题、剖析案例、解决案例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案例缺乏了解,参与度较低。为此,部分课程的教师,通过课前发放案例材料,课中提问的方式试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由于缺乏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参与效果也不高。如何提高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熟悉和参与效果,便成为教师讲授型案例教学改革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主导型

教师讲授型案例教学模式改进后的一部分课堂形成了学生主导型的案例教学模式,即在较宽松的氛围中学生作为教学平等的一员,积极、主动、全身心地介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3]。这种模式相对于前一种模式而言,学生代替了教师成为案例教学活动的主导,其参与意识和效果都大大提升。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模式,最大特征在于学生对案例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表现为由学生组建案例小组,自主搜集、选择和加工案例,课上完全由案例小组来讲解和组织案例,教师则退居背后,只是作为任务布置和设定案例教学要求而发挥作用。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和组织案例教学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案例教学的参与程度。

但是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从教师灌输走向了负面极端,过于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在实践中这种模式完全由学生来主导及讲解,案例的准备到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交由学生掌控,容易导致费时费力、学生养成放纵自流的学习态度、教学效果差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三)师生互动型

师生互动型的案例教学模式是对教师讲授型和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模式改良后的结果。其基本内涵在于,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案例,将学习者引入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学习者批判反思意识、团体合作能力及对复杂问题充分理解的教学方式。

师生互动型的案例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进行双向互动,具有明显的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的特点[4]。再则,该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知识的传输是双向的,即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的参与和讨论也是双向的,即学生以教师的意见为参考来调整自身的行为。

师生互动型的案例教学在实践中存在以下两种问题:一是过程不明确。案例教学的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活动,一旦缺乏某一环节,很容易使得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活动流于形式。该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但没有说明在案例教学的各个阶段如何共同参与。二是角色不清。当前,互动型高校案例教学模式要么是对传统教师讲授型的方法进行修正,教师仍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的参与互动效果受到限制。要么是改进学生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而形成的,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另外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因担心课堂失控和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在实践中没有充分相信学生,导致没有与学生展开深入的互动。

(四)三种模式比较研究

教师讲授型、学生主导型、师生互动型三N主要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是递进式的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后一种模式是针对前一种模式的弊端来改进、发展。学生主导型的教学模式针对教师讲授型模式学生参与度低的弊端进行改进,但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学生的全面主导,没有发挥出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没有解决教学效果差的问题。相较于上述两种模式而言,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针对教师讲授型和学生主导型的弊端进行改进,较为关注于案例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作用和学生参与的双重效果的提升。因此,互动型的高校案例教学模式应是未来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但仍需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去探索其创新方式,以进一步提升其课程教学的效果,当前重点解决其操作过程中,过程不明确和角色不清的问题。

表1 高校课堂案例教学主要模式及其差异

二、基于“活动―角色”中心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的建构

以“活动―角色”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对教师讲授型、学生主导型和师生互动型三种案例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发展。“活动―角色”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设身处地去思考、分析和讨论案例,通过师生、学生间的共同参与、直接互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批判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是以课下案例准备、课初案例讲解、课中案例讨论和课后案例评估的基本案例教学活动为中心,彰显“教师―学生”两大角色,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以“活动―角色”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个案例活动阶段和两大角色定位构成的。由此,其构成的基本思路是,明确案例教学四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活动重点,并界定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他们各自的主要功能和任务。具体构成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以活动―角色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图

(一)课下案例准备

课下案例准备是以“活动―角色”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的奠基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解码能力和分工与合作的精神。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案例选题、资料收集、制作案例、预设问题、修改、制定案例教学活动的评分标准等。具体而言,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来选题,通过访谈、观察等来收集一手资料或通过图书馆查阅书籍,从百度、谷歌、知网、万方等搜索引擎收集文献、新闻报道等二手资料。根据收集的材料编写真实完整时效的案例,编写好案例后必须对案例进行解码,在掌握案例的背景、时间、地点、现状、存在问题等基础上对案例进行透彻分析,预设案例的问题情境图,在不断思考、讨论的过程中修改、完善案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是案例教学活动前期准备的审核者,具有指明方向和教学把关之功能。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分组教学后提出案例要求和标准、选题范围和资料收集方向,指导学生对案例的制作和修改,预设问题情境图,确定案例教学活动的评分标准。然后由教师就学生的分工安排、收集案例的资料、案例的制作结果与学生预设的问题进行把关审核。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批判性审视,若出现问题教师需与学生进一步交流并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更深入地修改。此外,教师通过比较不同小组对案例的理解程度,选取并告知课前准备做得好的小组上台对案例进行讲解。同时,教师从案例的制作情况、案例的介绍讲解情况、发言的次数、讨论的激烈程度、反思评估的深度等来制定案例教学活动的评分标准。

在此阶段,学生角色是案例内容的解码者,具有提升自己信息解码及分工合作能力的功能。学生的任务是组建小组、分工、搜集资料、制作案例、讨论、与教师沟通等。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选题范围,首先通过查阅书籍、文献、报道等搜集资料并制作案例,并集中到一个主题上[5]。通过对资料及案例的解码来加深对案例的理解,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在小组会议中进行讨论,把握案例的重点、难点、标出案例的疑问之处,提出能在课堂讨论环节深入思考的问题。学生小组组长在分工表上明确会议记录、会议整理、制作PPT、演讲PPT、计时的组员。最终的成果由学生小组组长交给教师并与教师进行沟通,若提出修改意见,小组成员则一起商量后分工进行修改。

(二)课初案例讲解

课初案例讲解是以“活动―角色”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阶段,主要内容是PPT的讲解,对案例内容进行解码、创设问题情境、进入案例的真实情境。对案例解码深刻的小组通过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生动地讲述案例的内容,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催化学生更快进入案例的真实情境。教师根据课下学生的准备情况了解学生的能力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能促使学生更快地投入的几个问题并营造和谐的氛围,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案例讲解及案例情境创设能力。

篇7

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健康”这门课的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着手。认知目标,即让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熟悉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的教学内容;行为目标,即让学生学会设计健康领域活动,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展学前儿童健康领域的教育教学能力;情感目标,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有关幼儿园健康教育实践的问题,喜欢并乐意设计与组织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此外,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以幼儿为主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做到学科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真正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对这门课,我们主张采用“学、创、教、评”的教学模式,即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习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理论知识;创造性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撰写活动教案);在课堂上模拟试教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点评并指导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四个步骤。这种模式一方面是锻炼学生教育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前通过模拟教学的活动形式,感知幼儿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技能。

二、建构课程内容体系依据

该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尝试构建“基础理论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拓展技能模块”的课程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模块”,即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健康领域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再综合多种相关教材内容,将该门课的理论知识按照主题板块划分进行讲解,健康领域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身体保健、体育和心理健康三大部分。通过引入案例、图片展示、讨论互动等形式,让学生按照主题内容开展学习。“基本技能模块”,即促使学生达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现代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写、说、授、评”四会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写,即学会设计健康领域的教育活动方案(教案)和撰写说课稿;说,即学会说课技能,掌握说课的基本环节;授,即学会组织和实施教学方案,通过试教的形式掌握授课的基本方法;评,即学会评价教育教学活动,把握评课的重点。为此,在课程的实施中,每讲授完一个主题内容后,通过分组组织学生模拟课堂的形式进行活动展示,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拓展技能模块”,即让学生利用见习和实习的时间,以及学期末下幼儿园的时间,展示课堂上的示范课,真正接触幼儿,将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用于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和幼儿园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促进学生和幼儿园教师的相互学习和提升。这一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促使我们从“上课”到“活动”,从“备课”到“设计”,从“单一”到“综合”,从“照本”到“建构”等一系列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和课程整体观的转变。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一)以“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根据主题板块内容进行精讲,通过展示案例、图片,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的来源,一是教材和网络,精选一些名师名园的优秀教学案例进行点评分析和学习,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能方法的掌握。二是观摩幼儿园的优质课。任课教师需要加强与一线幼儿园的联系,当幼儿园举行教学技能大赛或教学能手示范教学等活动时,为学生争取观摩的机会,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或者利用实习、见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幼儿园进行案例教学活动。通过观看有经验教师的讲课过程,不仅积累了教学经验,同时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更直观地理解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技能。

(二)以“任务驱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讲每一章节前,都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比如,在讲“体育”那一章节时,给学生提出问题:“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都有哪些?哪些游戏是可以推广到我们幼儿园的?”随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搜集相关课程内容的参考资料,课堂上予以讨论和分享,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当讲完一章节内容后,要求学生根据本章主题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即撰写教案和说课稿。要规范教案和说课稿的格式,要求教学环节设计具体且有连贯性。最后,从每班挑选出优秀教案进行活动展示。

(三)以“模拟教学”锻炼学生组织活动能力

在教学中,结合活动设计课程,创设相对真实的幼儿园教学情境,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完善并丰富教案内容,准备教具、道具。各组推选一名学生扮演幼儿老师,其他学生扮演幼儿,通过预先设计的活动方案模拟进行幼儿园教学活动,并将整个活动过程全程摄像记录下来。通过让学生模拟教学,锻炼了学生对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活动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力,对师幼之间的沟通互动以及教师的教态、语言、提问、教育机智等方面的训练都有着非常好的效果。此外,教学活动结束后,挑选出班里优秀教学活动方案,在幼儿园进行活动展示。通过让学生模拟进行幼儿教学,让他们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进一步还可在幼儿园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给学生和幼儿园教师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以“评议反思”促进学生反思能力发展

每个小组在班级展示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进行打分,教师、评委和其他学生在观看完活动后都可以给予点评,指出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讲课老师也可以参与讨论,思想上的碰撞更能激发出火花,从而也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评课内容主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度,活动环节的设计和组织实施过程是否完成了知、情、行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是否把握得当;二是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否符合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三是活动环节的设计是否紧扣活动主题,是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四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否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理念;五是教师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是否层层深入;六是活动准备是否到位,教师的教态、语言等是否妥当;七是师幼间的互动交流如何,课堂气氛是否良好等等。从这些方面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存在的问题,教会学生如何点评课,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四、完善课程评价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的测量和评价,科学客观的课程评价是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转变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让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用多元形式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因此,“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健康”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了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的考核方式。

(一)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重

在考察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它涵盖了平时学习的认真程度、课堂表现的积极程度、各方面能力的展现等,通过这种考核形式,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该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由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方式考核两部分构成。

1.学习内容考核,占70%,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和课程实践环节的表现。平时作业,即学期中让学生以特定的主题设计的

3个相关活动教案。课程实践环节的表现,即通过开展模拟教学活动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的基本教态,师幼间的互动情况及课堂氛围等方面进行成绩评定。

2.学习方式考核,占30%,主要考察学生课堂出勤率、参加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情况、小组学习及参与活动的情况等。

(二)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以开卷考试居多,在重视对有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基础知识与方法的考核外,更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其中包括学生的根据主题内容设计的健康领域活动方案,规范撰写的活动教案等。课程考核的命题则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进度中不同章节课时分配量的差别进行命题,将封闭式题目和开放式题目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终结性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60%。

五、总结

篇8

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法律基础知识课,是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中职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法律知识相对缺乏,对很多法律常识都不懂或似懂非懂,而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存在滞后性,中等职业学校总体课程的设置又一味的重专业课、实践课,轻基础课的特点,导致学校、老师、同学三者对法律学科的学习都不够重视。这对法律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制造了很大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法律教学的开展进行。

第二:现有的法律教材重视了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有法律的整个体系,设计了诸多的法律,但是却存在未突出重点的问题。我国法律体系在完善过程中,新的法律不断出台,旧有的法律也在修改完善中,法律教材的编写、出版就存在了滞后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就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梳理,结合法律教学要求、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学生实际情况、社会现实状况等,重点讲述法学基础理论、宪法、民法、刑法、劳动法等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与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第三: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他们更好的掌握法律知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发现中职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相关的案例非常感兴趣,这样的案例往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法律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大量的使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并选择与学生显示生活紧密联系的案例、与所教专业相关的案例、学生比较关注的案例、社会热点、焦点案例、与中职生就业相关的案例等学生感兴趣的案例。

第四:和谐的师生关系,乐观、随和的态度,对学生的激励和表扬,对教学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一名性格开朗、乐观,善于与学生沟通,并能够善用表扬的老师,对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有调查显示,同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学生拥护、爱戴的老师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表扬比批评更能促进学生进步、发展。在中职法律教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在学习、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善用表扬的艺术,激励他们向前,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和信任,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失败者。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展中职法律课的教育教学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知识大纲》中,对本门课程规定如下: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仅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而且能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1]因此,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法制教学质量,达到强化其法律意识的目地,就成为了中专学校普遍关注的一个课题。作为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法律教育教学的教师,就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对法律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法律水平,普及法律知识,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高职院校开展管理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技能,从而为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方面教学强调理论课程教学的充实;另一方面,要求实践教学的务实开展,即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

一、传统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找几个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一下,再由教师公布标准答案;都是典型的传统高职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概念、原理的讲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向学生介绍,案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原则、原理,对于案例中所涉问题的具体情况及管理者自身情况却涉及甚少,至于学生自身条件所涉就更是少之又少。总之,管理学教学中所涉及的都是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

(二)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落实不到位。单一形态下的教学,不利于构建有效的教学方法。管理学课程具有特殊性,强调案例教学组织开展的重要性。一方面,案例教学契合了课程的特色需求,是师生教与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由于案例教学落实不到位、僵化的讲学形式、缺乏良好的教学经验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管理学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队伍理论知识雄厚但实践技能不强,缺乏企业锻炼的经历,不利于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深入。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优化与调整,关键一点仍在于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夯实管理学教学的基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落后。在很多学校都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主要依靠期末考试成绩。这些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拔尖人才更无从谈起。

(五)案例教学较少。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校的条件不够、教师水平所限,使得所选择的教学案例较少,远远不能满足管理学教学的需求。

二、强化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教学改革,理念先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首先应是相关教育教学人员的教学理念的改革,否则,一切改革都将是“新瓶装旧酒。”“以市场为指导,就业为目的”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因此,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当然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的。通过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基本能力,从而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二)调整教学方法,强化多元化教学构建。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教学的构建,而且逐渐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的调整,逐步构建多元化课程教学。1、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方法强化了“生本”理念的践行,并确保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实践培养。一方面,案例选择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感染力,这是有效案例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实践创造空间。2、角色演练法。角色模拟也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方法。该教学方法首先需要契合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的连贯性要良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角色模拟中,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

(三)提高双师素质,提升培养能力。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要求专职教师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管理岗位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目前,任务引导式的学习方法已经深入人心,高职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各方面,所以双师型的教师对学生管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培养至关重要。

(四)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根据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换教材内容。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向国外学习,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集中著名高校的师资力量,对国内外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及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实现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

(五)设计学习任务。高职院校的课程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这需要科学和系统地组织学习内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作业。作业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它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发展仍需要各方面基础工作的有效落实,特别是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更新教育观念等,都是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需求。当前所面临的教育教学困境,是管理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需要逐步消除,进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发展形态。因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其着力点在于如何创新,如何寻求发展的空间与平台,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袁年英.关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262+272.

篇10

[关键词]叙事;传记;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教师反思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学习一直被视为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学者对教师的职前培训和职后专业发展都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自我研究是西方教育领域在二十世纪开始流行起来的教师学习和研究的途径,并开始在教学和教师教育领域迅速发展。自我研究具有内省与对话并存、追求教学原则而非方法、思考与行动并进等特点。自我研究有叙事、传记、教学日志、教师博客、行动研究、教学反思等方式。

教师自我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新范式中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策略。它与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在目的、假设和推进策略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表现,直接目的是教师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自我研究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外,还强调通过有效和适当的方式使教师创造和运用知识。

在对学习和行为改变的假设方面,传统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认为通过知识的掌握就能改变教师的行为。但不少研究均显示,这种范式并不能引起显著的和持续的教师行为的改变。教师自我研究着重的是通过识别、评价和改变隐藏于行为背后的,而又能引起教师行为改变的信念和假设来促进专业发展的。在教师自我研究中,学习是建立在学习者先前经验基础上的,在学习者的积极投入中通过经验建构的,特别是在合作的、与学习者相关的环境中效果更佳。

一、教师自我研究的特征

1.内省与对话并存

自我研究重视内省,但并不像字面上所显现的那样,只是拘泥于自我的活动,它强调研究者以自己为实践和研究的起点,通过与学生、教材、家长、课程文化、课堂环境、社会、同事以及理论文献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事物之间的对话来实现对自我意识的唤醒。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在进行对话时,可以使人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更深入的思考。反思活动不仅是个体行为,它需要群体的支持。教师个体通过语言,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相互诘问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可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并了解不同的观点。

2.研究追寻教学意义和教学原则而非程序化的活动方法

自我研究的研究成果并非是获得具体教学活动的活动程序,它并不能告知教师在既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下按照什么步骤如何去做,而是追求一些能够驾驭教育教学困境中的原则,所以自我研究更似一种追求“意义”的研究。

在许多自我研究中,研究问题通常被描述为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境、矛盾、挑战、压力等,如:我该怎样才能改善教学行为?为什么我自身会存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的矛盾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身上存在着矛盾?我是如何在矛盾中工作的?诸如此类。通过对自我教学故事的描述,把技术和理’性的东西隐藏起来,解释自己的教学状态,追寻教育工作的足迹,这就是一种追寻“意义”的研究,而不是一种对于特殊问题追寻特定答案的研究。

3.自我研究的研究问题来自于实践中的兴趣、压力和困境

许多有经验的教育研究者不约而同的提出,那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获得的成绩往往更能吸引研究者的关注。“问题”通常包括两个方面:①消极方面,是指教师和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惑、压力和挑战等:②积极方面,包括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教学灵感、兴趣等。教师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更好地驾驭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工作效能。

二、老师自我研究的方法

1.教学叙事

教师通过对教学事件的描述,来阐释流动在教学现象背后的真实,运用经验叙事的方法来研究教师的生活故事,从而发掘并认识隐含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中的深层规律。

教育叙事研究的出现,实现了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即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个体的经验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叙事”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而非理论概括。研究者要清楚地把故事呈现出来,主要靠描述、叙述的方式,而不是通过论证、分析、归纳、推理的形式。夹叙夹议,是叙事最主要的方式。其中以叙为主,以议为辅,是叙中带议,而不是议中带叙。以叙述为主,而不是以议论为主,这是叙事研究的文本区分于其他科研论文的重要表现。

叙事研究的特点①叙述的对象是真实的教学事件;②叙述必须有突出的主题;⑧叙述必须具有“情节性”;④叙述中包含着反思性内容。

2.传记法

教师自传研究即教师的生活史研究,主要通过叙述的方式,分析教师在过去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对教师自我发展的影响及其意义。具体地说,教师作为研究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个人生活史,主要包括其作为受教育者经历的教育事件,作为教育者经历的教育事件及在此两段角色不同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教育信念等,来了解教师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形成,发现、反思、重塑“自我”,从而促进个体专业成长。实质上,它就是现实的“我”与历史的“我”之间的对话。

3.教学日志

教师将自己每天的教学状况作一个反观,可以是技术层面的评价,也可以是批判性的反思。目的是为了及时检验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寻找解决、口]题的策略,用于应对日后类似的困难。

教学日志记载的内容常有①听到、看到的与教学有关的趣事,②进展顺利或不顺利的教学活动或者事件,⑧记录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④体验到的情绪、情感,或对某起教育教学事件的感受;⑤自己处理得较好的事情或对其他教师、学生或学校有启发意义的事情等。

教学日志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要写得具体,不要采取概括方式来写,要包括具体的想法、工具、手段等等。若每天记“今天工作不错,学生表现也不错……”这样记教学日志的意义就不大;②要记现象和过程,不必总是进行总结和小结,③要记录具体的可见可闻的教学事实和事件,④要记录与彼时彼地直接关联的即时想法。

4.网络博客

博客一词源于“网络日志(webLog)”的简称,它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在川流不息的网络航行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进行互动交流、深度沟通及简易的信息等。博客的核心在于其终生学习、主动研究探索的思想。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办了自己的教育博客和教育论坛,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困惑以及一切与教育相关的问题发表在博客中,与同行或学生或专家交流,博客已成为教师们进行教学管理、交流的工具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较新颖的平台。

5.行动研究

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改进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这两种类型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在行动研究中,教师集“研究者”与“行动者”两种角色于一体,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即行动者。通过“研究”和“行动”的双重活动,将行动中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自己的实践,进而提高自己改变实践的行动能力。行动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改进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6.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最初运用于医学领域中,研究病人的案例。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案例研究法在教育教学领域也得到广泛运用,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案例研究通常以单一的、典型的对象(教学案例)为具体的研究内容,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深入或具体的考察,了解对象发展变化的线索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实施一些积极的教育措施以促进它的发展,然后把这些条件、措施与结果之间联系产生的认识与结论,推广到对一般的人和事的发展变化的认识上去。案例研究对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整个过程就像解剖麻雀一样,让人们逐渐看清事物的全貌,因此这种方法也被形象地称为“解剖麻雀”法。

案例研究中,精选教学案例是关键。一般教学案例由三个部分组成,即,①案例背景:一般简要介绍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交代教学案例研究的方法与主题等;②案例描述案例的主要部分,主要是描述课堂教学活动的情景,即把课堂教学过程或其中的某一个片段像讲故事一样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i③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的关键,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做多角度的解读。

?.教学反思

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反馈性思考活动,是把他们的活动从感性的变成理性的,把无意识的变成有意识的思维加工过程。教师通过写教学日记,建立档案袋等形式对所发生的教学行为或事件以及他们背后的理由、观念等作有意识的思考,教学反思也是目前老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对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和结果进行反复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从而赋予教学实践以意义,寻求改善教学实践的可能方案。教学反思是慎思的过程,通过影响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提高结果的质量。在教学反思中知识、思想和行动是整合的。教学反思在意义重构中的功能在于,能够使经验中的各个部分之间、使经验与经验之间、使经验与其相关的知识之间产生有意义的联系。经常反思的教师不仅在寻求结论,也不是整日忙忙碌碌地工作而不去反思行动的理由和结果,而是从他们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学习中不断建构其中的意义,创造与此相应的理论。在教学反思中,教师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对自己行动的理解,实践的改善,知识的扩展,还有对所拥有理论的提升。

以上只是教师进行自我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当然进行自我研究的形式并不局限这些。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像教育故事、教育佳话、教学后记、教学病历、教学总结、教学随笔等也广泛应用于自我研究中,因此,可以说凡是有利于教师学习、成长的方式均可在自我研究中采用,正如教育心理学家Marianne A.Larsen说得“自我研究像一把大伞一样把众多的研究方法包容其中,而不像其他研究把研究方法仅限于有限的几种”。

三、结束语

自我研究贯穿于整个教学事件的全过程,是对一切影响教学进程的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在教学前,表现为对教学设计的分析,包括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对教学语言、教学行为、课堂氛围、学生反应等一切与课堂情境相关因素的分析,在教学后,表现为对教学效果以及整个教学过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