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篇1

经济增长是许多增长现象的一种,它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过程,会引起复杂的社会经济效应。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本文研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新的一轮全球经济增长中,不断扩大开放、加大对外贸易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客观要求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年度国内生产总值

2002―2013年我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如表1所示。

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GDP(万亿元)120313581599184921632658314034094015473151955688

增长率10%13%18%15%17%23%18%9%18%18%10%10%

表1 2002―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表

表1所示2002-2013年GDP增长速度逐渐增快,但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出现瓶颈。10年速度又继续加快。总体来看我国GDP的增长速度维持在10%-20%的区间内,增长速度快。2002-2005年,GDP的增长率波动幅度小,05年增长速度达到228%。但是在09年GDP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放缓的现象,考虑到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短暂下滑,随后经济增长逐步加快。

(二)研究对象:对外贸易额

本文将对外贸易进出总额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仅考虑对外贸易出口额或者对外贸易进口额,并不足以说明对外贸易的影响。如下表2所示:

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进出口额(亿万元)514705955116914101669179915062017236424422582

增长率22%37%36%22%21%18%8%-16%34%17%3%6%

表2 我国2002-2013年十年内的对外贸易额与增长率

(三)进出口与GDP的正相关关系

对比表1和表2可知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即进出口额增长率上升,GDP增长率也上升;进出口额增长率下降,GDP增长率也下降,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三、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性分析

(一)模型选择

由于本文关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他的因素诸如投资、政府财政支出、价格、预期,并未考虑进去。采用如下简化模型:

ΔGDP=β0+β1?ΔE+εt

Δ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前面我们已经说明了我们的研究对象,所以这里,ΔE国际贸易进出总额的增长率。

该模型是用国际贸易额增长率来解释GDP的增长率,如果β1的值无法被拒绝,那么我们就能讲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重要重要。

(二)ADF检验

考虑到国内生产总额与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是时间序列数据,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GDP增长率数据做平稳性检验,得到一阶差分后ADF值,结果显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数据存在单位根。对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做平稳性检验,得其做一阶差分后的ADF值,结果该数据也存在单位根。因此将两个数据做差分处理,获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均为平稳时间序列。

(三)回归分析

经过差分处理后,数据满足回归前提条件。运用eviews70将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做回归,得到各系数如下:

0=0115099 1=0260419

即,

ΔDP=0115099+0260419?E+t

通过1991-2012年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对外贸易的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在5%水平显著,且无法拒绝原假设即对外贸易增长的系数不为0。所以从1991-2012年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总体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增长对经济的增长还是较为显著的。这是因为对外贸易可以为一国提供提供对外商品交换渠道。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对外贸易出口还是进口贸易,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四、政策建议

由研究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增长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将国际贸易作为我国大力发展的一个方向是非常必须的。

(一)出口增长的同时,扩大进口

就长期经济发展来说,应将进出口基本持平的方案作为一项基本策略。长期内,若进口额较出口额来说持续偏低存在不利影响。因为在长期内,高的国际贸易进口额意味着国外技术的引、先进的设备和零、国内短缺的各种资源。所以要将进出口基本持平的方案作为一项基本策略。

(二)优化出口结构,调整国内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产业升级依旧存在技术限制、国际分工制约、需求结构的变化等等,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我国在扩大贸易出口的同时应以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从现阶段的半成品加工向原材料加工转变,延长加工贸易在我国境内的生产链条;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外贸易;影响;对策

近年来,我国通过节能、提高能效、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加强生态建设等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低碳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从中长期看,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本文对世界低碳经济的现状以及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出口贸易应对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传统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以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上,这些出口项目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同时,也以跨国投资形式将大量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所占比重约为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据统计,中国现在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中国一顿煤所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高投入、高消耗必然带来高污染和低效益。而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6%、1.02%和6.34%。目前,中国已近1/3的国土被酸雨污染。[1]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特征

1.全球性。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之时提出来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诞生的。因此,低碳经济具有全球性,应通过国际合作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经济发展起步早,对环境的污染长期存在,因此,发达国家有能力也有义务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利用自身的优势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又协助发展中国家完成其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发展滞后,但拥有更大的减排空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合作,能够共同进步,实现双赢,更能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低碳的发展。[2]

2.多重收益性。传统的经济模式是企业一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低碳经济并不把经济利益看作是唯一指标,而是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是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的完美结合,使整个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到道路。

二、低碳经济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一)成为对外贸易的绿色壁垒。目前产品“碳足迹”标签的国际标准ISO14067已经完成草案的拟定,计划于2011年,一旦“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出台,商品加注碳标签将不可避免。同时,“中国制造”面临的将不仅仅是市场竞争的压力,更是以“碳足迹”标签为借口的一个又一个贸易壁垒。[3]

(二)推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引导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加强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国的外贸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污染产品方向转变,在利用外贸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

(三)发展重点向绿色产业转移。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已经形成,这表明国际绿色消费品市场上存在较大的开拓空间。从长远看,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可以引导企业按照绿色要求改进产品种类、生态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推动企业的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促进企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可持续型转变。

(四)低碳经济是一次重要的机遇。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一)加快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是保障。发展中国家应结合本国国情和长远战略目标,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本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对外贸易朝着低碳化方向转型。

(二)调整贸易政策,构建绿色贸易体系。为应对世界贸易低碳化大趋势而言,需要在贸易政策上更多的体现出低碳化导向。发展中国家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扩大工业制成品进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调整和修改本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国内征收碳关税,现阶段,中国的碳技术还很不成熟,很难达到低碳的标准,这将成为发达国家减少我国进口产品的重要方法。WTO准则规定,对同一商品不能重复征税,因此,我们可以在我国对产品征收关税,一方面,可以避免碳关税,另一方面还可以积累资金,用于低碳技术等项目的发展。

(三)积极调整能源结构。通过能源技术、减排技术、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等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大规模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和环境的根本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据了解,在一些传统行业中,我国低碳能源发展比一些发达国家落后了很多年,但是在新能源领域,如风能、太阳能和锂电池等行业,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大。因为我国资源较为丰富,所以我国可以迅速抓住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机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这样对于贸易企业来说,可以促进其积极开发新的产业增长点,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从而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促进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升级。[4]

总之,我们知道,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发展趋势,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对外贸易来说,可谓喜忧参半,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发展优势低碳产业,并进行出口转型,我想,我国的对外贸易前景将十分广阔。否则,在低碳经济的冲击下,会让我国的对外贸易蒙上阴影。

【参考文献】

[1]李泉宝.浅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环境管理转型[J].海峡科学,2010(06).

[2]黄琼华.浅谈低碳经济下的发展策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1).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 贸易环境 贸易政策 对策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

传统贸易理论与实践往往集中关注贸易量差、国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视环境这一重要变量,如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李嘉图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H-O)的要素禀赋理论均未考虑到贸易可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依照这些理论,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实现帕累托意义上的经济效率,满足社会需求并增进国民福利。然而,这一观点只是在静态条件和未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贸易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负效应情况要复杂的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条件下一国发展某些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会给它国带来环境损害,如跨过河流上游国家砍伐森林以推动林业相关产品出口将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从而会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出口型农业所依赖的环境,导致以邻为壑,破坏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有关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应;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关的法规效应。所以这些效应均会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长短期的持续作用,进而反转影响贸易利益及国民福利。

以出口为例,由于工业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长弹性却较大,负的规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术效果,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国过度出口往往对环境不利,如资源性产品的跨国贸易常常以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为背景,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产品的盲目出口更极易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而当代盛行的转基因产品贸易已日益被证实背后隐藏着不少环境风险。此外,从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来看,当今国际贸易中凸显的绿色壁垒、环境关税,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亦侧面反映出不恰当的贸易活动将危害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困境

(一)、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出口创汇的单向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1、生物资源破坏

就外贸出口而言,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一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数量大为减少,相关衍生品质量下降,出口货源已经或濒临耗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动植物,破坏了地区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还导致产区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某些地区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过度已濒临绝迹。

2、矿产资源损耗

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盲目开采,不仅因此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并威胁到环境和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大,投入自然资源高于产出水平,使原本稀缺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不经济性,而这一类的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出口却占全部出口额较大比重,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隐患。

(二)、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

1、资源消耗型产品进口

国家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都在增加;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品的进口正快速增长。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随着油气需求每年的扩充,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万至1亿吨,净进口率达41%。这种趋势既对国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也将加剧我国环境问题。

2、易污染型产品进口

进口氟氯烃和使用氟氯烃的空调器、冰箱等产品,加重了我国环境压力,尤其是国家淘汰此类破坏臭氧物质的难度。此外,进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威胁,而最终失去农业价值的塑料薄膜则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

3、废弃物转移进口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直接贸易形式向中国大陆转移废弃物的事件相当严重,2006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入境的占进口总量的21.3%、7.8%和11.3%。另据报道,仅英国在2003年就向出口有毒废弃物36.2吨,价值约1155万英磅。这些有毒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电池、旧衣物,甚至含放射性废物,其再生过程已对使用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三、我国贸易科学发展的环境策略

实现我国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恰当地引入环境变量,将环境因素纳入政府贸易政策规划的视域范围。在当代全球贸易环境经历深刻变化,“绿色浪潮”汹涌之际,环境效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一)、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全面推行环境标准制度

出口的规模、速度及质量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和产业竞争力,在当前我国出口面临持续性“刚性”顺差但总体附加值不高,频频遭受“绿色壁垒”及倾销诉讼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环境规避的贸易观,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将出口产品导入更多的环境质量因子,使之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及相关质检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将环保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促使环境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大力宣传彰显优质品牌中的环境优势,通过树立若干环境“标杆”型贸易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转型提升;此外,努力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将环保产品提升为国家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培植环境型规模经济,[2] 对出口型绿色产业的孵化发展尤其要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努力形成企业与社会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绿色营销、开辟绿色渠道、发展绿色消费的风尚。

鉴于当代国际贸易中突显的环境标准效应,我国必须全面加强与国际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标准认证。首先,要积极推行ISO 14000国际标准认证制度,完整对出口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回收过程中绿色方案的施行步骤;其次,积极实施环境标准制,使出口产品在环境认证基础上扩大对环境标准的适应能力;再次,大力拓展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在标识认证领域的合作,推进环境标识的多边认可,同时努力扩大标准制订层面的国际发言权,减少不合理的环境壁垒。

(二)、坚定可持续型进口观、规范贸易类投资准入

进口是一国对外贸易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受历史产业结构和传统贸易政策影响,我国贸易活动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对进口的战略性地位和发展层次的认识相对薄弱,进口中的环境观念更是鲜有涉及。2007年,针对贸易持续性顺差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商务部明确提出了“扩大进口、优化结构”的口号,同时将环境因素置于政策调整的视域范围,这对于全面理性地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性进口要求立足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与设备,尤其要积极引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产品如污染防治技术及设施,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进口商品结构,坚决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口,对拆船业和废钢、废纸进口要实行专营;严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植物的进口;严格管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的进口。

(三)、建立环境税收制、培育环境贸易示范区

国际贸易活动中对环境的漠视并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环境的公共性特征、企业没有将环境成本置于其生产经营总成本框架中,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激励和动机,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较低而社会成本较高的产品在高额利润刺激下盲目发展,现代税收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经济学理论及西方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下税收具有有效的杠杆调节效应,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消除外部性,促进环境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从事环境标的生产和经营的有益税种。[3] 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应尽早启动环境税收制,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按照产业特点分门别类征收级差性税收,对不利于环境贸易产品的生产、经营尤其要加强环税调控功能,以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贸易”。

(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环境贸易主动性

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亦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应积极加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及多边谈判,利用WTO舞台努力促成相关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达成;在环境检测方面,力争使部分资质佳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并获取可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权威授权,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责任推进国际有效合作,防止任何严重退化或有害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活动迁移转让至第三国,尤其严防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科学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11-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速度增长, 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85―201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667亿元增至26424177亿元, 增长了1279 倍。众多学者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验证了各自的观点。

通过分析我国30年间的对外贸易数据,建立序列模型,并在平稳以及Engel-Granger Test协整的基础上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本文样本为时间序列数据,覆盖了我国1985―2014年共30年的对外贸易及经济状况。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计算方法从国民收人恒等式出发来考察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其中Y, C, 1, G, X, M 分别代表国民收人、消费(包括居民消费以及正度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和进口,X-M代表净出口。

(一)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国内生产总值代替国民收入;消费包括居民消费以及政府消费,其中政府消费的数据由于随机缺失,不仅会带来样本量的减少,还存在估计精度下降的问题,因此,将政府消费换成财政支出作榭刂票淞浚煌蹲室蛳低炒罅咳笔Ф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控制变量;同时加入经济活动人口作为控制变量,此处不使用全国人口作为控制变量,是为了减小模型的误差与方差,控制与经济强相关的变量,从而提高估计精度;还加入了各项税收的情况,控制税收情况。使最终的模型能准确估计出,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和其他控制变量的数据来源见表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二)变量的统计数据描述及相关关系

由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表2)可知,各项变量的方差都过大,则表明1985―2014年,无论国民经济还是对外贸易,都出现了巨大变化,为了更好表明其集中趋势,尝试使用对数来进行回归,但由于系数过大且降低了其显著性,因此使用水平值进行回归。

(三)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由表3可知,各变量之间除了经济活动人口之外,都高度相关,因此不能排除高度多重共线性存在,那么该模型可能带来微数缺测性问题,估计系数有不精准的可能,产生特定样本方差,但高度多重共线性不违背G-M定理,不影响使之成为最优线性无偏估计量。

三、实证分析

(一)平稳及协整检验

在较长的时间序列中(大于20年),时间序列数据存在平稳和协整问题。因此,在最小二乘法回归之前,还需要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Engle-Granger推荐的ADF检验法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4。

一阶差分依然发现,国内生产总值(GDP)与进出口总值(I&E)无法同期平稳,二阶差分后所有变量显著,但由于缺乏经济意义,在此不作过多赘述,但仍然需要进行协整分析其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因为关注的解释变量进出口总额(I&E)和被解释变量(GDP)在单位根检验和一阶差分中不能同期平稳,因此需要对残差进行ADF检验,即Engel-Granger 检验。Engel-Granger 检验结果表明,残差的Z(t)为-2086大于10%置信区间上的-2625,因此协整仍然不平稳。其原因可能在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下行,大大削减了各国的消费能力,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也日益明显下降,对我国出口额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导致外贸企业产能过剩,也使得我国失业率不断上升,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二)最小二乘估计(OLS)

考虑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线性关系如下:

其中GDP是国民生产总值,I&E是进出口总值,IC为居民消费,GC为政府消费,I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T为税收。

采用最小二成法估计得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各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见表6。由表6可知,从调整的R2来看,该模型解释了国内生产总值9994%的变化,说明该模型拟合优度较好。进出口总额在前三个模型中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异于零,而在最后一个模型中进出口总额显著性降低,表明税收加入后,很好的控制了残差中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部分。从系数上看,模型4表明,无论出口还是进口,每增加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变动0163亿元,也证实了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而预期应该为正的固定资产投资在三个模型中均为负数,原因可能由于固定资产出现了饱和,使得其边际效应产生递减效果,同时,也可能因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使得流动资金减少,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与前三个模型相比,显著性都降低了,但对国内生产总值依然存在正向影响,尤其居民消费影响很大,其系数表明在控制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每增加1亿元,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164307亿元。

除此之外,新加入的控制变量中,回归结果发现,国民经济总值公式之外的经济活动人口分别在模型3和模型4中在10%与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且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人口每增加1万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420亿元。从模型4的回归结果中发现,在控制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系,税收每增加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638亿元。

(三)自相关检验

由于扰动项存在自相关,故OLS估计所提供的标准误是不准确的,应报告异方差-自相关稳健的标准误。由于n1/7 =301/7≈1627,故Newey-West估计量的滞后阶数为P=2。报告异方差-自相关稳健的标准误的回归模型如表7,即可同时解决异方差以及序列相关性问题。

与异方差稳健标准误的结果相比,异方差-自相关稳健的标准误使得在模型4中居民消费的显著性由1%上升到10%,控制变量经济活动人口和常数项均在模型3中从10%的显著水平变为不显著,在模型4中从5%显著水平下降到1%,通过报告异方差-自相关稳健的标准误,可以同时解决异方差与序列相关问题。

(四)内生性问题

在对模型进行回归之前,应对模型中主要壬性问题进行讨论。若主要解释变量存在内生性,则会导致估计系数的一致性、无偏性以及有效性受影响,从而导致结果出现偏差。一般来说,内生性的产生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解释变量与扰动项相关,即扰动项中存在既影响解释变量又同时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因素;二是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存在因果关系;三是来自于测量误差与数据缺失。

针对第一种情况,可以通过加入合适的控制变量来缓解,而后者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工具变量来解决。为解决第一种情况产生的内生性导致估计系数偏差,本文加入了税收、经济活动人口等可能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针对第二种情况,可以采取主要解释变量的滞后期作为工具变量;针对第三种情况,分随机测量误差、系统测量误差、随机数据缺失与系统数据缺失进行交换变量或者运用工具变量来解决。模型5加入了I&E的滞后项进行讨论,并报告HAC聚类标准误。四、结论

基于我国1985―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在检验其平稳性以及协整性的基础上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对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显著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一般来说,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进出口额每增加1亿元,国民生产总值增加016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未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原因可能在于固定资产饱和导致边际效应递减。

[参考文献]

[1]包群,许和连等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3):3-10.

[2]陈冬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1(6).

[3]董秘刚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郝雁中国的进出口与经济增长:ARMA最优预测模型分析[J].统计观察, 2005( 11):78- 80.

[5]胡兵,乔晶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LA-VAR 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5):12-20.

[6]林毅夫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J].中国贸易,2001(9):22- 26.

[7]刘小鹏我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从增值率看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J].当代经济科学,2001(3):43-48.

[8]魏巍贤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 商业研究,1999(1).

[9]姚丽芳对外贸易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J]统计研究,2001(9):20-22.

[10]邹正方,杨涛中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6):64-69.

篇5

湖南对外贸易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研究的对外贸易质量,并不是指进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而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外贸易基本功能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程度及其效果。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质量,主要由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条件、贸易地理分布、贸易方式、贸易区域结构、从事外贸的企业资产状况及自身素质等指标衡量;二是对外贸易的效益质量,主要由外贸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效益决定,如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升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以及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增加税收,吸引外资流入等。这两个方面存在密切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来说,外贸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强弱,即对外贸易的效益质量取决于外贸发展质量的高低;反过来,对外贸易效益质量的高低优劣,也将反作用于外贸的发展质量。如果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良好,而且外贸对国民经济的促进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切实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即可认为对外贸易质量高,反之即为质量低。

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既考虑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状况,又考虑外贸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将对外贸易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概括如下。

利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对外贸易质量。

湖南对外贸易发展质量的评价

1.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商品结构指在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所占的比重。2012年湖南省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达85.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38.8%,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24.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11.2%。但是,OECD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出口的比重平均超过40%,可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湖南出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仍偏小,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2.贸易方式

2012年,湖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为63.7亿美元,增长136%,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9.0%。但是,现阶段湖南采用的加工贸易方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贸易创汇能力差,经济效益低。这种低层次、低效益的加工贸易方式,导致对外贸易的功能萎缩乏力,“动态效应”微弱,极大地影响了外贸基本功能的发挥和外贸质量的优化。

3.贸易地理分布

湖南省商品进出口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2012年,湖南对前三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1.6%,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75.8%。对外贸易地理分布的集中度与国际市场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南省对外贸易地理分布过于集中,将从各个方面加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风险,阻碍对外贸易质量的提高。

4.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参与国际贸易所获利益大小的重要指示器,它从价格方面评价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恶化与好转,简单直观地反映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变化情况。已有的研究大多表明,由于部分出口商品深加工程度低、质量差、档次低等原因,湖南的对外贸易条件处于不断恶化之中。如湖南出口金属钨主要是原料和半成品,但进口国外钨丝价格却是出口价的七倍。

5.贸易区域结构

湖南省内部不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衡性,如2012年,长沙市对外贸易量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39.62%,而张家界、湘西、怀化等市州对外贸易占比则不超过1%。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能够起到“助推器”作用,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迎战国际市场激烈竞争冲击的根本保证。但是,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真实促进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对外贸易质量的优劣。面对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日益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增速减缓甚至绝对值开始下降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多方位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实现湖南对外贸易增长模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势在必行。

篇6

对外贸易是指国际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而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它是一国生产要素增加和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提高的共同结果。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受到该国参加对外贸易程度的重要影响。从具体国家和地区来说,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这“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其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的推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从1978~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15%以上。由于贸易的迅速增长,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979年的10%不到迅速提高到1998年的40%左右,以及2003年的60%以上。中国在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增长的同时,经济也取得了年均8%左右增长的幅度。通过对外贸易,中国引进了大量外资,利用了国外的先进技术,进口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和投入品,逐步建立起了耐用消费品、轿车、通信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等一批先进产业。贸易的扩大使得许多中国的产品能够利用国外先进的工艺技术来生产,产品质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产品竞争力有所加强。另外,对外贸易的发展还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这在缓和就业矛盾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一)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需,促进生产发展

1.利用国外市场加快社会产品的实现,促进再生产不断扩大。社会产品的实现,指社会将其所生产的产品全部销售出去,在价值上和物质上得到补偿。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生产与消费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要求国内市场供求平衡,否则就会出现某些产品的过剩或不足,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利用世界市场,解决商品的实现问题,对再生产的不断扩大具有重要意义。

2.利用国际市场取长补短,促进再生产协调发展。国民经济中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以及各部类、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比例都需要达到综合平衡,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国际商品交换,转换使用价值和实现价值,取他家之长补本国之短,从而改善和加强生产力构成中的薄弱环节,促进最优比例关系的建立,迅速实现高水平的综合平衡,大大加快再生产发展的步伐。

(二)引进先进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科学技术的提高直接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应用完善,都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和付出很高的费用。所以对于各国而言,通过对外贸易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加速提高本国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经济效果,第一是直接增加产量,消除“短线产品”,满足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第二是直接引进技术避免了开发成本,可以节约资源;第三是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四,能够迅速缩小与国际领先技术间的差距。

(三)提高利润率,加速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1.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增加国内价值总量,获得超额利润。如果出口商品在国内生产上拥有一定的优势,所花费的成本低于世界平均成本,此时,出口商品是按照高于国内价值的国际价值出售的,它所换到的进口商品就能比在国内换到的同种商品更多、更便宜。既然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比国内更便宜的商品,增加了国内价值总量,那就获得了额外的高于国内正常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因而也会相应地提高国内的一般利润率。

2.通过对外贸易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进口,一方面可以获得廉价的原料、机器等生产资料,使不变资本的要素变得便宜,从而节约用于不变资本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可以获得食品、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等消费资料的可靠而便宜的供应,使可变资本转化成的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生活资料价格越低廉,工资也越低,而工资成本越低,利润率就越高。

三、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

事实上,各国的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增长是制度、资本、技术、管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外贸易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只是外因,或者必要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即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只有在具备充分条件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发挥促进作用。第一,本国必须有较为合理的经济结构。在出口方面,如果国民经济结构较不合理,不断扩大的出口会使资源大量流入出口部门,加大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的差距,此时出口增长不能有效发挥其促进作用,牵引作用变得极为有限。第二,本国企业必须有争取利益的内在动力。在进口方面,如果企业缺乏争取利益的动力,即使存在进口竞争的压力,他们也不会努力谋求自身效率的提高;即使给他们先进的进口设备和技术,他们也可能不充分利用这些技术设备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第三,必须保证充足的贸易量,同时贸易的时间必须持久,如此才可以保证对外贸易能够产生充足的出口收入及其收入的稳步增长,进而保证对国内经济持续、有效的刺激。

四、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类型

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促进作用的大小,还受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市场规模的大小、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所采取的贸易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使对外贸易对国内的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还需要从具体时间出发,正确选择外贸促进经济增长的类型。

(一)第一种经济增长类型针

对于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和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国家,其对外贸易策略是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为主特殊的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使得这些国家具有供给初级产品的能力,而外部的工业化产生了对作为食品、原料和燃料初级产品的持续需求。

(二)第二种经济增长类型则

是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的贸易策略,即主要生产和出口制成品与第一类型类似,出口在他们国内生产总值中也占很高比重,但是由于制成品与国内经济的联系更深入,且其贸易条件不存在下降的趋势,他们常常能够获得比初级产品出口国更快的增长速度。

(三)第三种经济增长类型

适用于具有较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且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优势的国家对于这类国家而言,对外贸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进口克服国内生产扩张导致的“瓶颈”,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出口获得外汇收入,以支持进动的规模,避免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五、结语

篇7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在国际交换中,一国与他国的交换比例高于其国内的交换比例才会发生贸易。实际上这种观点只适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和厂商问的贸易。对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而言,其进出口商品结构大多是缺乏弹性的,很难根据贸易条件的优劣随意调整进出口商品构成。所以,决定一国贸易结构除了贸易条件的优劣外,更为重要的是该国的产业结构。如果一国的产业结构合理高效、不断优化,就可以利用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比较优势或者竞争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利益。如此探讨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理论体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

1.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对外贸易结构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中开放部门的增长

由于各产业的要素贸易依赖程度不等,对外贸易结构或多或少会改变各产业的要素供给弹性,使那些受制于国内要素禀赋的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样,由于各产业对商品贸易依赖程度不同,对外贸易结构也会改变各产业的产品需求弹性,使受制于国内市场容量的产业得到规模经济效应。

(2)对外贸易结构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系

对外贸易结构与国内流程的结合,直接改变了产业问的供求关系。国内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对外贸易结构的弥补,因为对外贸易结构不仅通过产业中间需求,而且通过产品最终需求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供求关系。这样,开放程度越高的产业结构,其与别国的产业结构关联程度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3)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推动作用

进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有着密切的关系。进口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更重要的是发挥进口贸易对地区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改变。

2.产业结构变化影响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

(1)对外贸易结构是由产业结构状况所规定的

一方面,一国产业结构通过对外贸易结构获取比较利益。另一方面,一国产业结构通过对外贸易结构反映竞争能力。

(2)利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对外贸易增长

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必须不断的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业结构转化,拥有自主品牌及自主研发能力,使产品、企业、产业具有国家竞争优势。日本、韩国的国家崛起就是依靠不断的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分工中确立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3)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可以改变贸易结构。

二、中国加工贸易模式与产业链

1.中国加工贸易产业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加工贸易国内配套能力不足,缺乏长期发展后劲

资料表明,从1996到2005年中国加工贸易链上的内资企业所占比重从35.5%下降为18.2%,下降幅度较大,且内资企业生产能力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低端,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多依赖进口,国内配套能力不足,仅有的一些配套产品,生产企业也多为外商投资企业。

(2)加工贸易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缺乏可持续的盈利空间

中国的加工贸易主要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迅猛发展,这一模式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但其盈利能力却很难持续。具有国际比较成本优势的行业往往也是供给充足乃至过剩的行业,一般以“三低”(低成本、低价格、低档次)维持竞争优势。

(3)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很低,利润大量外流

据统计,在来料加工中,目前中方企业仅能获得占出口总额5%左右的工料费收入,产品增值的大部分被发包方获得。例如,中国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国内加工贸易企业仅得35美分,美国等外国公司所得则是25美元。

2.延伸中国加工贸易产业链提高其增值率的措施

(1)制定加工贸易的战略规划

首先,应把“引进来、扎下根、本地化”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创造产业、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其次,加工贸易应由加工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资讯等方向转型升级,其中全球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和选择机制至关重要。再次,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尤其要坚决抵制对经济,社会和自然有长期负面影响的投资、生产和服务性活动。

(2)完善政策提高外资加工贸易企业配套程度

把加工贸易进口中间品从境外保税进口,改为从出口加工区外保税进口

3.鼓励合作。

篇8

关键词:金融发展;对外贸易;就业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1-0009-05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作为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1984年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金融得到了较大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对外贸易总额达22072亿美元,占同期GDP的比重达到44.94%。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将始终面临持续上升的就业压力,在2009年失业率达到4.3%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推动就业增长已经成为一国的头等大事。而对外贸易产业和金融业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渠道(产业内就业)来解决,也可以通过间接渠道(带动就业)来解决。而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就业增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效应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如何,这都需要用实证检验来证明。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文献研究较多(杨小玲,2009),但把两个部门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其对就业增长影响的文献则较少。而金融与贸易是相互影响的,故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对就业增长的作用,以期为解决中国就业压力问题提供相关的政策措施。

二、作用机制分析

金融发展对就业效应的作用机制,一般认为是金融深化通过提高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和降低实际利率,会推动金融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增加就业(爱德华・S・肖,1989)。本文认为金融发展作用于就业增长,主要通过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来进行。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社会公众最基本的生活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会逐渐派生出对金融产品及其服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金融产业规模相应地扩大,这种需求拉动型的规模扩大会直接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加就业(杨艳琳、陶新桂,2004)。同时,资本的本质是逐利,依附于资本而发展的金融产业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其内在发展需求和外在竞争压力的双重作用下,金融产业各部门为了生存不得不根据市场导向做出合理的战略调整,积极地创新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这是金融发展的直接就业效应。金融发展的间接就业效应则是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行为,推动不同行业的成长,促进产业结构变迁,带动就业增长来实现的。

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在,当一个劳动力充裕的发展中经济处于一种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开放状态时,这一类经济会呈现两个显著特征:第一,本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低下,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第二,资本要素的投资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资本的报酬率就要不断地下降。因此,资本要素就会从报酬较低的发达国家流向报酬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在上述两个因素的作用下,发展中国家就可以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力推动出口,通过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另一方面。通过本国劳动力要素与国外资本要素的结合,突破原有资本要素短缺的制约,起到扩大本国就业的作用。由此可见,对于开放经济下就业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讲尤其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从出口与进口对就业的影响来进行分析,出口是国外部门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对商品的需求进而派生出对生产商品所要求的劳动力的需求,出口的扩大在一般情况下有助于扩大本国国内的就业总量。进口对国内就业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来讲,普通消费品的进口会对国内生产产生替代作用,减少国内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雇佣;而对进口国所不生产的资本品(机器、成套设备等)的进口,由于需要劳动力与机器设备等相配套,一般会增加国内的就业。

三、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在对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中,生产函数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基本分析框架,本文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检验对外贸易、金融发展对就业效应的影响。开放条件下扩展型的总量生产函数:

在(1)式中,Y为社会总产出,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力投入,T为贸易因素,A为技术水平。假定技术水平(A)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带动而不断变化的。而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动员储蓄、增加金融投资资源、监管技术革新投资项目以及减少投资风险等途径,推动技术发展。鉴于本文分析的需要,认为技术水平的发展主要受储蓄转化为投资效率的影响,故用金融发展变量(Finance)替代,(1)式可变为:

为探讨对外贸易、金融发展对就业增长关系,需对(2)式进行转换处理,并进行回归分析,将(2)式进行对数处理得到线性对数计量模型如下:

同时金融和贸易是一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故本文引入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交互乘积项(Finance*T),因为交叉乘积项的引入不仅反映了金融变量与贸易变量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而且有助于消除变量间的内生性问题,可以更好地检验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交互作用对就业效应的影响。由于地方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反映影响就业的因素,本文引入控制变量Exp。由于中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全局,采用面板数据。则(3)式可变为:

在式(4)中,下标i表示省区,t表示年份。各变量设计解释如下:La为被解释变量,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代表就业增长。Yit为各省生产总值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本文用不变价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来衡量;Finance代表各省金融发展水平,由于中国缺乏各省市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数据,故不能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戈氏和麦氏指标来衡量各省的金融发展水平:同时在我国直接融资占比较小的情况下,企业主要把向金融机构的借款作为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故采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比重(Finance)来衡量中国各省市金融发展水平。关于对外贸易的指标,则采用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T)来表示。在二十世纪90年代我国“出口导向”外贸政策的影响下,各省市的对外贸易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由于地方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反映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本文引入控制变量:地方财政支出占当年名义GDP的比重(Exp),用来衡量各省区

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显然,这一比重越大,表明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越高。u为随机扰动项,其服从均值为O、方差为δ2的正态分布。

(二)数据来源

较多分析中国省际的数据,往往忽略对重庆和两省市的研究,为了分析的全面性,加之重庆于1997年设立直辖市,故本文使用1997―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31个省(市)地区进行分析。除特殊说明外,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各省市《2009年统计公报》。由于进出口贸易额是以美元单位计,因此将当年的出口、进口贸易额分别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换算成以人民币为单位。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所示。通过表1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严重不平衡的。为了消除各变量间的异方差,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对这些变量都进行对数化处理。

四、计量结果和解释

关于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Hsiao(2003)认为它不仅可以扩大样本量,而且可以增加自由度,减少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由于面板数据包括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为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的具体形式,首先构造F统计量用于比较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混合估计模型,原假设为不同个体的模型截距相同,即应建立混合估计模型;备择假设为不同个体的模型截距项不同,即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然后利用Hausman检验判断应当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还是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当Hausman检验在10%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时,应报告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表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估计模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又优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因此应当更加依赖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

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人均国民收入、金融发展、对外贸易及政府支出对就业增长的影响都为正,并具有显著性,这也与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相吻合。为了更好地分析金融发展、对外贸易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本文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EGLS)对随机效应模型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进行纠正,得到表3(见下页)所示的拟合结果。

根据表3的回归模型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第一,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正好支持了这一结论。在对1997-2009年31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的模型中,模型Ⅰ、Ⅱ、Ⅲ、Ⅳ、Ⅴ经济增长的系数为正,说明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这意味着,当一个社会经济处于增长态势时,其就业效应愈加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历届政府都十分强调经济增长的原因。

第二,对外贸易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检验结果显示:对外贸易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这是因为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国“出口导向”战略的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而对外贸易出口产品中,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商品的需求进而派生出对生产商品所要求的劳动力的需求,出口的扩大在一般情况下有助于扩大本国国内的就业总量。这可以较好地解决就业增长问题。这也与众多学者研究分析的结果一致。

第三,金融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模型Ⅰ、Ⅱ、V的金融发展回归系数为负值,这进一步确认了谈儒勇(1999)、黄嵩(2007)等人的研究结论。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存在金融抑制,在融资活动中对于非国有经济往往采取歧视性待遇,大量的金融资源配置到了无效率的部门,资本与良好的投资机会相分离,大量的资金在低效率的环节流转。

第四,对外贸易与金融发展互动效应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在模型Ⅲ、Ⅳ、Ⅴ中交互变量的回归系统为负,这意味着对外贸易与金融发展并没有如金融深化理论预期那样通过利率――储蓄――有效投资传导机制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进而未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其原因在于:一是我国金融改革滞后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故不能和对外贸易较好地形成互动作用。二是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相比,对就业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

第五,政府支出变量的系数大都显著为负,这说明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从而使大多数吸纳劳动力的中小企业得不到有效的贷款。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作为经济转轨国家,政府所设计的是一套通过国家信用动员金融资源向国有经济注资的国有金融制度,在动员、控制金融资源,支持和监督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方面具有强有力的作用,但在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方面存在严重的扭曲。需要说明的是,在1997年和2008年两次受国际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增加支出、确保就业的政策效应是明显的,本文未对这两年数据进行剔除。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分析,证实了如下结论: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仍是推动我国就业增长的动力,而金融发展、对外贸易与金融发展的交互项与就业增长之间在部分情况下呈负相关关系。在目前中国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应更多地强调发展的质量,强调各种因素间的协调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一)对外贸易的作用不可忽视

虽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根据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贸易是一国财富增加的途径,特别是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对外贸易发挥的作用更大。今后发展对外贸易的重点,应注重进出口商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同时应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扶持力度,这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具有较好的作用。同时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必须与就业目标相协调,在相关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就业作为政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大金融发展的扶持力度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探讨金融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并不能完全囿于内生增长理论等宏观层面分析,而应把研究视角细化到金融中介体、金融市场等金融资源的微观作用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政治体系、文化环境与管理制度的分析。

(三)注重金融与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

金融和外贸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分析上来说,二者会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特别是在目前全球金融扩张的情况下,要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和完善金融与贸易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篇9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增长了49倍多,年均年增长9.4%。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1%左右提高到近4%,在近30年时间里保持这种高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现在,我国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六位。迄今为止,只有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3个经济体在20世纪连续40年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的记录。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概况

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7%。我国的外贸规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04年的第3位,利用外资也连续12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600多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70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308亿美元。

继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后,2005年更是达到14221.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3.2%,相当于2001年的2.8倍。2005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98.1亿美元,创当月进出口总值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2005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5948.1亿美元,增长21%。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与前6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均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分别突破2000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

日本经济学者小岛清的观点是,要揭示贸易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把贸易量的扩大同国民经济的增长加以对比更为合适。因此,本文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上加以分析。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包括外贸整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三种。就世界范围来看,在2000年当中,世界总贸易依存度为25.1%,发达国家为21.8%,发展中国家为35.6%。货物贸易依存度:世界为20.5%,发达国家为17.4%,发展中国家为30.1%,中国为21.1%。服务贸易依存度:世界为4.6%,发达国家为4.3%,发展中国家为5.5%。

结论与对策建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具有很明显的时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进口是对经济增长的漏损,进口的增加将减缓经济的增长,加重进口国的失业,对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但经济的增长将会拉动进口的增长;出口则是对经济增长的一个纯拉动,出口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国内的就业。

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加速通货膨胀,此时的国民收入的提高取决于供给能力的改善,这时的进口会增大本国的供给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进口产品又分为进口消费资料和进口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进口会提高国内的暂时供给,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生产资料的进口能增加国内的长期供给能力,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出口则会降低国内的供给能力,加速通货膨胀,并不能增加国民收入,而出口初级产品和大量的原材料则会降低国内的生产能力,导致国民收入下降,这就是有名的“贸易贫困化”理论。但另一方面,出口能增加进口,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篇10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运行态势

    我国经济增长概况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增长了49倍多,年均年增长9.4%。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1%左右提高到近4%,在近30年时间里保持这种高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现在,我国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六位。迄今为止,只有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3个经济体在20世纪连续40年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的记录。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概况

    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7%。我国的外贸规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04年的第3位,利用外资也连续12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600多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70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308亿美元。

    继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后,2005年更是达到14221.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3.2%,相当于2001年的2.8倍。 2005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98.1亿美元,创当月进出口总值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2005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5948.1亿美元,增长21%。 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与前6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均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分别突破2000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见图1)。

    综合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运行轨迹的趋势基本一致,即当经济发生波动时,对外贸易也随之发生波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而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往往不景气。由此可见,二者呈现出较为密切的依存关系。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

    日本经济学者小岛清的观点是,要揭示贸易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把贸易量的扩大同国民经济的增长加以对比更为合适。因此,本文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上加以分析。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包括外贸整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三种。就世界范围来看,在2000年当中,世界总贸易依存度为25.1%,发达国家为21.8%,发展中国家为35.6%。货物贸易依存度:世界为20.5%,发达国家为17.4%,发展中国家为30.1%,中国为21.1%。服务贸易依存度:世界为4.6%,发达国家为4.3%,发展中国家为5.5%。

    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30%以上,2000年达到历史的最高峰44%。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当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51%,2003年进一步上升到60.2%,2004年上升到约70%,2005年上升到80%(见表1)。

    表1说明,我国外贸依存度不仅大大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水平,也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目前的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为保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出口贸易的问题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结论与对策建议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具有很明显的时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进口是对经济增长的漏损,进口的增加将减缓经济的增长,加重进口国的失业,对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但经济的增长将会拉动进口的增长;出口则是对经济增长的一个纯拉动,出口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国内的就业。

    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加速通货膨胀,此时的国民收入的提高取决于供给能力的改善,这时的进口会增大本国的供给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进口产品又分为进口消费资料和进口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进口会提高国内的暂时供给,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生产资料的进口能增加国内的长期供给能力,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出口则会降低国内的供给能力,加速通货膨胀,并不能增加国民收入,而出口初级产品和大量的原材料则会降低国内的生产能力,导致国民收入下降,这就是有名的“贸易贫困化”理论。但另一方面,出口能增加进口,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对外贸易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总量和质量。经济发展要求对外贸易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如果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这些目标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对外贸易才能实现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外贸易结构失衡,效益低下。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大多是附加值低的产品,而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尤其是纺织业,大大超过世界水平,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所占比重寥寥无几。因此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是当务之急,了解世界的需求并顺应需求,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质量,增强其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重要途径。

    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不能忽略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占有。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主要依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经济管理经验等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水平和能力,通过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但一个国家的经济若长期依靠“外力”,不加快由导入型经济向内生自主型经济转变,将会给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一方面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国际比较优势,走开放型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以国内市场来支撑对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合日趋紧密,全方位的竞争将明显突破地域的限制,我国只有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才能在国际交换中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我国的对外贸易才会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