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和儒家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学和儒家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学和儒家思想

篇1

一、儒家传统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一直贯彻着人格培养精神。因为儒家着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十分关注人的存在,十分强调“为仁由己”“君子求诸己”“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心”“诚意”“修身”“慎独”等观念,从而有力地突显了人们在道德学问和人生志向方面自主自强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儒家学者在开创了中国“语文”的教学体制的同时,把“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三、儒家思想与高中语文教学

虽然孔子的教育思想诞生于几千年前,但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尤其是高中的教育仍有积极意义。对于高中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其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上要消除高低、贵贱、贫富等方面的差别对待,应一视同仁地给予相同的教育。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家境贫寒者,也有富可敌国者;有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甚至是强盗,也有极富社会地位的生意人。这正是孔子实践其教育主张的鲜明体现。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应像孔子一样重视德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孔子要求学生在学习时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将学习做人之道和塑造完美的人格品质放在教育的重要地位,这一点正是当今社会教育所欠缺的,我们应从德育角度进行反思。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明确教学方法,做到事半功倍,才能应付当前严峻的高考形式。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本义是: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陷入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十指有长短,学生自然也是不尽相同。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指的是要消除阶级上的歧视和差别,其“因材施教”则告诉我们应正视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不同。

篇2

【关键词】儒家仁学;和谐;护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64-02

护患关系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和帮的人际关系[1]。如何处理好护患关系,可以说,是护理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服务的要求随之提高。新型的护患关系不仅仅是以治疗为目的的专业性、工作性、帮短暂的人际关系,还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矛盾关系,当发生护患纠纷时,护患关系还可能是对抗性的[2]。因此,对护理的质量期望更高。同时,整体化护理的宗旨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即“以人为本”的护理[3]。所以,当今的重点是,丰富护理学科的人文内涵,提倡高度的人文关怀,才是促进护患关系和谐的根本。儒家仁学思想是积极的入世哲学,讲的是做人的学问,其中的道德观获得普遍的认同,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二千多年来经久不衰。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它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骨子里流着的是儒家的血,行为里有着儒家的精魂。儒家仁学思想所传达的是一种朴素的情怀,表现为对生命纯朴的关爱、自我品格的修炼以及着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为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提供了非常丰富、符合国情的教育素材。

1 儒家仁学思想的内涵

两万余字的《论语》,“仁”字被提到109次(杨伯峻统计),可见,“仁”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庸》:子曰:“仁者,人也”。许慎说:“仁,人也,从人二”(见《说文解字》)。许慎是从字形上来解字义,这极其形象的说明了仁的本义,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学即人学,而人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4]。在儒家的仁学思想中,“仁”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虽然未对其作出一明确的定义,但却认为“仁”是伦理道德的根本,是构成理想人格的基本条件。

1.1 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用“爱人”来明确指出仁的内涵,说明了仁是人性中的一种共性,是最根本的。《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恰恰体现了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关爱人的仁爱精神。故郭沫若先生把孔子的仁学称为“人的发现”[5]。 及至后来孟子将其范围和对象推广,不仅主张“仁即爱人”,还从爱人到“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由近及远、由人及物的仁爱学说,既有差异性原则,又有极大地普遍性[6]。儒家“仁即爱人”的观点是一般意义上来说,讨论的是人与人关系,而相互交往的基本前提是关爱人,把他人当自身看待,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谐性。

从人际交往来说,要实行仁爱精神,体现为“忠”与“恕”两方面。《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对自己要严谨,对别人要宽容[7]。《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作为处世的基本原则。《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更高层次的规范,更加充分的体现出主体的关怀和意义。其表达的思想都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将别人当成自己人看待,去理解并尊重别人。

1.2 克己复礼为仁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儒家礼学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8]。纳礼于仁,以礼作为人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之道是仁和礼的统一。体现伦理法则的情感就叫仁爱,体现伦理法则的制度就叫“礼制”[9]。《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复礼”以克己自修为前提,“克己”则以礼仪为归宿,内修与外在规范的统一,便为仁,并且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方面内省修身,丰富自己的内涵,另一方面勤加学习训练礼仪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诸内,形于外,逐渐成为仁德之人。

礼学是儒家的外在形态,是内在的道德情感表现出来的伦理规范和制度。换言之,仁是本,是体;礼是末,是用[10]。《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支撑礼,反过来,礼亦需要仁来充实。

2 儒家仁学思想在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中的价值

2.1立志求仁---热爱护理事业,有正确的从业动机 为达到仁的理想,关键是要立志求仁,有谋求事业成功的最大乐趣。《论语・里仁》:“苟志于仁,无恶也”。人际交往中,行仁的机会何其多,然而,必须是内心自发的,主动想去做的。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就是说,仁”和“成仁”在一定意义上比生命还重要,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境界和庄严的伦理义务[11]。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既然患者将生命、健康交付于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理应主动“求仁”,把挽救生命、促进健康视为自己本分的职责。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维护其利益为己任,在工作中遵循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各项操作规程,谨慎、细致、慎独,甚至为了患者的性命及康复,牺牲个人的利益。护理工作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护理人员必须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端正从业动机,尊重、热爱自己的事业,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只有这样,才会有热情的工作态度,在护理这门无涯的学科不断吸取知识,钻研技术,探求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更好的为病人服务,赢得病人的信任,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奠定基础。

2.2仁者无伤---培养护士敬畏生命的纯朴情怀 儒家仁学思想的主旨是“爱人”。不过儒家之爱,并未至此停止,“亲亲,仁民”之外,儒家还主张“爱物”,倡导“仁者无伤”,这使儒家仁爱思想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敬畏生命”伦理情怀[12]。《荀子・王制》:“水火生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这是生命的敬畏,对人价值的肯定,认为人是最伟大的生灵。护理工作是为健康服务的,对保障人类健康应有高度的责任感;面对的是人的性命,应有爱护生命的纯朴情怀。《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护理人员有了恻隐之心,才能站在病人的立场,去体谅、关心病人,对其遭遇、病痛、不幸产生共鸣,以病人的角度去看自己的工作和态度,而不是以自己主观、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去对待病人。护士发自内心的爱心,能安抚病人、减轻病人的焦虑以及提高病人的信任度,使其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巩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2.3泛爱众---提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仁爱从本质上看,是血缘亲情的显发和推广,由爱父母兄弟推而及于社会上其他人。对人的尊重,是实施仁爱的基础,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护士情感的核心是“爱”,对生命的爱心和对事业的热爱而铸就的美好的、细腻的情感,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良药”,同时也是实施护理的基础[13]。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以爱敬之心对待病人,不论病人的地位、贫富、病情,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根据患者情况,针对性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其疾病恢复,从而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发展。

2.4 中庸之道,以仁释礼---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中庸的内容与具体含义,孔子在《论语》中并未做说明,按照后世儒家的解释,“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则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以中为用”之意[14]。中庸就是调节好各种关系,是实现和谐的方法,所以,儒家认为仁爱的理想境界是“中庸”。新型的护患关系矛盾、对抗且相互依赖,护理人员若能掌握中庸之道的精髓,协调矛盾,终会取得和谐的护理关系。《论语・季氏》:“不学礼,无以立”。儒家的仁和礼是一个相连的整体,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为了使他人能够意识到我们心中的所想和情意,就必须有些有形的东西作为生活实践中的媒介[15],而礼就是表达仁爱这个概念的外在形体。据统计,90%以上护患纠纷是由沟通不当导致的。在医疗护理行业服务中,面对广大护理服务对象,良好的护理礼仪及修养无疑是一剂良药,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举足轻重的作用[16]。仅仅进行说话等技巧层面上的培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际上应提高的是护理人员的内在素养。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内在,使自己懂得爱,懂得美,懂得社会道德规范,这时“礼”自然可以洋溢而出,有利于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使护理人员的职业形象焕然一新,大大提高其社会地位。

总之,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业务水平及道德操行会从直观和行为上促进或影响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重操作、轻服务和人文关怀是普遍存在的现状,儒家文化的仁学精神,对提高护士的人文素养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应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融入,以构建符合国情的和谐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祁玉凤,鱼丽荣.新型护患关系下护理人员的应对措施 [J]. 当代护士∶综合版 2006(4):24-25.

[2] 祝秋萍.表格式护理记录的创建与应用[J]. 中国护理杂志2007(9):105-107

[3] 胡晓玲.深化“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J].科技信息,2011(2):197

[4] 丛彩娥,杨世谷.儒家仁学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3):6-8.

[5]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1

[6] 刁生虎.儒家仁学的普世情怀与和谐世界的当代建构[J]. 兰州学刊,2010(1): 1-6.

[7] 陶肖云.中庸方法论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9.

[8] 李祥俊.明体达用:儒家礼学的当代转换[J].哲学研究,2007(8):40-43

[9] 田莉,樊丽,张蕲等. 试论儒家仁学思想在护理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 护理学杂志,2011,26(8):89-91

[10] 刘颖. 基于儒学的中国体育礼仪文化传播模式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0.

[11] 刘薇,郑丽霞,陈惠端等.自制悬挂式洗头装置用于卧床病人床上洗头[J]. 护理研究,2011,25(9A):2258.

[12] 胡发贵.论儒家“敬畏生命”的伦理情怀[J].江海学刊,2007(6):37-41

[13] 刘凤丽等.临床护士的素质对患者健康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3):122-123

[14] 姜展鹏.和谐管理的传统文化视阈--基于中庸之道的当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94-199

篇3

关键词:加强;音乐教学;形象思维;训练

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直觉能力、情感、联想和想象,音乐记忆力、创造力五个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 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

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比如我们在教授《小纸船的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中琵音的效果等。经常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了。

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

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取自一首黑人民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四 乐章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为主题、我国作曲家刘炽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则是从几十首中国民歌的旋律中诞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丰富了人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量掌握音乐作品,从最新的音乐教材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将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135首,这将大大地加强学生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比如在时期流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总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对沦陷的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二泉映月》虽然是一首优秀的中国作品,但也能使外国人产生同样的情感。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该曲时,就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断肠之感”。

三、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 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

四、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己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

记忆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抽象记忆,另一种是形象记忆,即把记忆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凡是记忆力强的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都很强。如一 个高段的棋手能够不看棋盘与人对弈,实际上在他的头脑里有一个棋盘的形象,一幅图胜似千方万语。音乐家的记忆一般都很强,莫扎特能够凭记忆把多声部的《赞美歌》记录下来,门德尔松能把遗失的管弦乐总谱凭记忆再写出来。

五、把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发展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即使是经过改革后的启发式教学也存在着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内的弊玻在音乐教音中,过去我们认为学生会演唱、演奏就是个好学生了,现在看就不够了,不仅会演唱、演奏,还要会创作,才是好学生。

只有敢于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才能的人。

【参考文献】

[1]孙辉.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教与学[J].中州大学学报,2010(05)

[2]邢彦琴.国外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

[3]张向荣.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新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8

篇4

中国教育发展到目前,特别是职业中学中,无论是校方、教职员工还是学生思想教育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

1、职业中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职业中学校方在对学生的教育中重技能、轻思想。许多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是象征性的设置思想政治课程,只以形式完成为目的,而不是将此作为有效载体,达到育人的目的。还有,学校思想政冶教育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形成合力。有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尚未形成体系,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运行中缺乏制度保障,导致教职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相互协作的合力。

2、教职工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教职工思想观念出现偏差,意志不够坚定,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侵蚀严重,躺在功劳簿上享乐,奢靡之风弥漫,不愿意进一步探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职工尚且如此,何谈教书育人?

3、学生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反差。中学生崇尚自我、讲求独立,喜欢标新立异,对事物的认识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不愿意接受简单化甚至他们认为的“教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存在反差。

4、教学方式方法空洞,效果流于形式。教职工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导致教学方法抽象空洞,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使学生对所受教育内容产生质疑。教条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被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制约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解和内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对症下药解决职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职业中学校方

首先,校方应深刻反思,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结合多方意见,查找自身问题,追根溯源,对查摆问题切忌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以确保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其次,要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是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所以,它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一项系统工程,更是我党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第三,要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在具体运行中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杨通无阻。校方要在坚持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要求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监控、考核制度,设置合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职工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树人先树德”。

(二)职业中学教职工

篇5

一、以情感激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师生的感情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动机,形成信念、世界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其一般作法有三:

(1)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样之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事迹展览,可请名人、英模报告,可宣讲英模故事,可阅读名人传记,建立名人名言录等。

(2)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来启发、感染学生,使其学有榜样。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用道德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才能使其实行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二、以情境激情

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就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就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要注意两点:

(1)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如国庆节讲《热爱祖国》,教师节讲《尊敬老师》,新的班集体组成时讲《爱护集体》。

(2)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特殊意义的场所(烈士墓前、十字路口、圆明园遗址、万里长城……)、录相、影片、录音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情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

三、以行为实践激情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我们如何创造实践条件以行激情呢?可否从下面三点作出努力:

(1)开展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

篇6

一、内在学习动力――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我说你听”式的教育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于知识爆炸时代的今天了,那种居高临下“我说你从”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过去。大学生反应敏捷、接受知识快的特征日趋明显。为此,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改变思路、更新观念,把我们的教育对象主体化,把学生放在办学的主置上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作用。

知识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浏览群书。他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需要学量的社会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需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提早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便尽快适应社会,而不被社会所淘汰。面对立体式、国际化的社会传媒,他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抵制不良思想及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沿着正确的成长道路健康成长、成才。因此,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理论与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在理论上理直气壮地给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没有把市场经济理论下应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实际存在的价值观念紧密地结合起来,往往使学生在课堂上搞清了,在实践中却迷茫了。事实上,单纯的理论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往往使学生感到与实践有差距并难以接受,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通过对社会的感性认识来升华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要积极动员、引导和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现实社会中去体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经济建设的沸腾生活,使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了解国情、社会实践,分析社会现实需求,并主动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把自己锻炼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

三、心理健康――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入脑入耳,要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首先要解决入情入理的问题,情融才能理通。情感教育不同于理论说教,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掌握学生情感需求的内容与特点,为情感教育奠定基础。二要尊重学生合理的情感需求,要认真分析学生情感需求的特殊性、合理性与客观性,强化“尊重人的需要”的观念。三要尽可能满足学生中合理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而合理的感情需求也存在能不能得到满足的问题。对学生的合理情感需求应想办法尽量给予满足。四要引导学生的情感需求。要认真区分学生情感需求的性质,对不合理的情感需求应指出其危害,杜绝不合理需求的产生和发展。五要帮助学生的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将情感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为对集体荣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来。

四、政治信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观教育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经济观念不断得以强化,然而,他们的政治观念却在不断的淡化,这种现象是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的。政治观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坚定政治信念,确立远大的政治理想。通过系统的政治观教育,使大学生逐步形成主导的政治信念,引导他们把信念变成自己的政治理想。二是提高认识能力,促进思想发展和成熟。目前在校大学生政治生活的不成熟性是显而易见的,要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以比较、鉴别的态度对待各种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潮,从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能够冷静、理智、客观、全面地做出判断和评价。三是传递社会行为规范。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各种社会关系,学习和掌握社会认可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以及政治行为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保持个人和整体社会的协调一致。四是锤炼政治道德,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五、社会主义道德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和造就了优秀的民族,大学生学习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消除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封闭保守的做法,要求教育者要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健康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道德人格。

篇7

因为政治学科是一门高考科目,所以政治教师既肩负着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的责任,又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体现出政治这门学科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考试的压力,教师可能会只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政治学科作为文科生必考的科目,教师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政治课教学的另一个意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不可忽视。政治课教学为学生的德育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是由政治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政治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自然学科中一般不会涉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且也很难将这些学科与思想道德教育联系起来。而政治学科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思想方面相联系,许多内容甚至就是直接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方面的教育。因此,我们政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把理论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在讲有关“企业”这一方面知识的时候,就可将其与德育工作充分联系起来。经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企业形象的含义”及“良好形象对企业的意义”,知道了企业良好的形象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这时,教师就可以把企业形象的相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人形象结合起来,告诉他们,作为学生也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学生的良好形象表现为要诚实守信、遵守纪律、乐于助人等。也可以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或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我们个人如果没有一种良好的形象,就像企业没有良好形象一样,对我们自身的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同样,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树立了一种良好的形象,就会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个人拥有良好的形象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行为有一个深入的反思,从而认识到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有力地配合了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规范了学生的不良行为。

在政治课教学中,将授课内容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和学习知识的意义。例如我们在讲“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内容时,谈到了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而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就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这时我给学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搜狐网站创办者――张朝阳就是一位业务素质很高的企业家,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又取得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成功与他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是分不开的。讲到这里时,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没有文化知识是不可能适应当今时展的。这样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为他们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耽误过多的教学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其实,我个人认为,如果将两者结合得好的话,不但不会耽误教学时间,反而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行为联系起来,会使理论知识变得更通俗易懂,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在政治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班风的建设,起到协助班主任工作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非常有利。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50-01

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多为“90后”,受家庭环境等的影响,其自身所特有的心理素质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日益凸显,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生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加强对于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需要充分重视的问题。

一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出现了大量的所谓“非主流”。而辅导员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前,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充分了解,以对症下药,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当前,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基本表现在:

1.思想活跃但缺乏自我认知

虽然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能力有限,但是其思想更加活跃,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同时更容易接受现实的思想和事物,创新能力强,进步性大。但是,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认知,或者对自身定位不足,对于高职教育存在错误的认识,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同时,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合理的规划,不能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和利用,从而出现在平时“空虚寂寞冷”,关键时刻则手足无措的情况。

2.能力突出但缺乏组织纪律

高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巅峰时期,自我意识的彰显,使得其愿意向他人展示自身的能力和才华,加上高职院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得他们的能力十分突出。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许多高职大学生存在我行我素的行为特点,出现一些不良现象。

3.目标尚存但欠缺心理素质

在进入高职院校时,大部分学生都怀有美好的愿望和强烈的自信心,希望可以通过大学的学习,掌握相应的技能,以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愿望。但是,在实际学习中,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由于心理素质的欠缺,许多学生失去了信心和勇气,不能正视自己的失败,从而出现一遇打击就一蹶不振的情况,甚至部分学生产生了抑郁心理,走上轻生的道路。

二 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针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需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年龄优势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看,辅导员的年龄通常都在30岁以下,与大学生的年龄相近,其言谈举止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与大学生的思想更加贴近,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工作中进行灵活处理。

2.定位优势

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其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和信任。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掌握,通过与学生的全面接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然后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解决其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三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对于辅导员而言,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师表艺术

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自身的能力必不可少,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学生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共同提升的过程。因此,对于辅导员而言,一方面,要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素质,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要严以律己,做好表率,强化自身的修养,形成良好的师德,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使得学生可以“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效其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2.倾听艺术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倾听艺术的作用尤为明显。对于辅导员而言,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涵养,同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因此,辅导员应该学会倾听艺术,通过亦师亦友的身份和宽容的态度,聆听学生内心深处的话语,了解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解决相应的问题,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

3.情感艺术

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也是对学生最为了解的人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以情感沟通为桥梁,走近学生,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教育中做到情理交融,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减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存在着许多的思想问题,对其自身的成长极其不利。因此,辅导员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渴求,努力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进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与共进

语文教材是按照语文知能训练的需要编排的,这其中的德育因素与整个学校德育的序列先后不一致,深浅亦不同,因此给语文德育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要把握德育大纲,熟悉《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白各学段各年级的德育任务,理清各段各级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宏观上具备驾驭语文教材德育因素的能力,才能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进行渗透。老师备课时要多角度思考,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德育目标,根据课文实际寻找二者渗透的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可能是开篇导语,通过导语使学生具备理解课文的感情基础,使教学事半功倍。有的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特定的历史因素,它们也是很好的德育素材,要让学生了解。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种哲理的智慧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我们也要通过故事情节教育学生。如学习《登上地球之颠》这篇课文时,中国登山健儿们书写世界登山史的新记录的故事,正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精神教育的好时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好的品德示范作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就是一个爱国主义好榜样;《音乐巨人贝多芬》能激发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与苦难和困难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对于有的文章,可在分析教材这一环节诱导学生去发现真知,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如《俭以养德》这样的议论文,只要把文章分析透了,学生就明白了节俭的意义,德育教育就渗透在里面了。还有一些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学习时教师可以问问,中国石拱桥历史如此悠久,结构如此坚固,这说明了什么?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时机,完全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实现“阅与感”的统一与共进

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给予引导,同时加强阅读指导,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阅读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的言情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一些文艺理论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实现“句与悟”的统一与共进

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岳阳楼记》,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由于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四、实现“乐与思”的统一与共进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示范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着重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上除了传授知识外,更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怎样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呢?

一、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言传身教结合,身教重于言传,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讲清道理的同时更需要教师的模范作用,中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如果他们对教师的德行、品性、能力不再信任,说得再多也是白费。教师能否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感染学生,在思想教育中非常重要。

2.情理结合

目的是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地积累、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

3.家庭、学校、社区的结合

这里主要强调班主任要及时协调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

及时教育。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形成单靠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是不够的,必须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家庭、社区)形成合力,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关心爱护,严格管理相结合

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必要的规范其行为的方式方法必不可少。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而不只是表面的认同。严而有度,再加上和善,取得的效果才会好。

二、从我国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

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不断增加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使他们自觉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立志成才,将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

现在,我们已进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21世纪,这对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家庭里,做一个“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好成员。在学校,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好学生。参加工作后,做一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好建设者。

3.加强尊敬父母、长辈的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长辈的心头肉、掌上明珠,这样的环境,使一些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了任性的脾气,他们不知父母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倾注了多少情爱?甚至有的学生对父母的正确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离家出走。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又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遇到和父母、长辈有不同看法的问题,主动找父母、长辈交流沟通,取得他们的谅解,从而使自己健康成长。

三、应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讨论探究

每位政治教师应重视课本各个栏目,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2.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如讲环境问题前,可先让学生去做社会调查,了解自己的学校、乡镇(街道)存在的环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向有关部分提出整治环境的建议。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青少年学生从小提高了环保意识。

3.上网浏览、收集资料

如讲“南水北调”的问题,可指导学生上网浏览,收集资料,然后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在政治课上交流。这样做,既活跃了政治课的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