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的魅力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艺术的魅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如今电影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本文基于对电影本质和其重要性的理解,分析电影的特质,以及这一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从电影特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大众接受电影的原因。
关键词 电影 特性 艺术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历史最短。而如今看电影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一艺术形式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正是由于它自身的特性所致,电影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存在形式。
一、电影的特性
就任何一种艺术而言,特征是首要面对的问题。自电影诞生至今,有关其特征的探讨数不胜数。从电影这门独立艺术的本质上理解,它有其独特的特色体系,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
首先,电影具有时空的自由性。电影既可表现同一时间点的不同空间故事,又可展现延长或缩短的时间。在时间上,电影分为放映时间、叙述时间和心理时间。根据表现的内容和目的,三种时间相互联系,电影能够展现丰富多样的形式,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节奏,节奏的缓慢急促,表现出的跌宕起伏都可影响观众情绪。在空间上,电影既可再现空间,同时又能创造空间。由于银幕上显现的空间可给观众营造出“宽、高、深”的三个向度,因而电影“复制”出的空间更加逼真。同时,根据剧情的需要电影又可创造出空间,不仅从视觉上为观众营造出符合当时情境的空间,现如今发达的技术又能打造出非现实的空间。当下备受青年人喜爱的科幻影片就是利用了现代科技,创造出了外太空、魔幻空间等。
其次,视像性为电影打造出多元化的表现方式。银幕中可见的人物、环境形象,构成了电影叙事与审美的基本。影片讲述故事、塑造形象、抒感都需要依靠画面镜头的光影、色彩来组成最直接可见的形式,从而在视觉上为观众展现艺术美感。光线可以打造出不同的层次和空间效果,合理的光线运用与配合能够表现环境的氛围,人物形象,增加电影的审美感;色彩亦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元素,它能奠定影片基调表现主题,《红》、《白》、《蓝》三部曲中分别以这三种颜色为主基调,展现了不同主题,《红》的激情博爱,《白》的纯洁平等,《蓝》的自由宽广。
运动性是电影基本特性之一,也是电影能够吸引人眼球的关键所在。首先,电影是以每秒24 格的速度在运动,其中包含了一切被摄主体和外界自然的运动。电影之所以能在有限的放映时间内讲述故事,就是由于运动着的画面相互连接,因而形成了时间和空间,这才表现出了故事的环境与人物关系,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主题。电影的运动具体表现在拍摄对象的运动,被拍摄对象的人或物处于永恒运动的状态下,并且因为年龄、职业、性格等其运动形态具有相应的特点,摄影机记录下不同的运动形态,将这些展现在银幕上。电影的运动还表现在摄影机的运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景别突破了常规的视觉效果,给予观众想象与还原的立体空间;正面、侧面等多角度的变化展现出更加立体的形象和空间上的灵活度;推、拉、摇、移等镜头的使用打破画框限制,拓展了画面视野。
从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来看,蒙太奇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最大的特征之一。将不同角度、时间和空间的单个镜头按照创作目的有序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组具有意义的连贯镜头,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效果,使单一镜头组合时阐释出全新的含义,这种极其自由的组合形式造就了电影无限的可能。同时后期剪辑所营造出的影片节奏也是电影把握观众情绪的一方面。
电影的逼真性是电影表现生活再现生活的关键所在。电影是视听的艺术,真实的画面记录与声音都能够逼真再现生活中的人与物。基于照相式的记录,电影要求演员在真实的场景和道具中表现真实的人物,因而电影的环境、道具、服装、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逼真程度与人类视觉感受的真实生活高度统一,为观众打造出一个真实而准确的环境。
虽然电影具有逼真性的特征,但是并不排斥假定性的创作,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电影创作本身而言,故事是虚构的,拍摄的人物、环境、服装、道具等本身都进行了人为的创作,再加之拍摄时各角度、景别和光影等因素的参与,同时蒙太奇所创造出的电影时空也是假定的时空,这些都蕴含了创作者的意图。
二、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区别
1911 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李乔托·卡努多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首次将电影宣称为一门艺术,此后,“第七艺术”作为了电影的代名词出现于世人眼前。他认为电影融合了音乐、诗歌、舞蹈这三种时间艺术和建筑、绘画、雕塑这三种空间艺术,构成了其特有的艺术特色,兼具了时间、空间、造型和节奏艺术的特色,是一门综合艺术。如今电影艺术已融入到大众生活当中,形象化的表现方式,使得各领域各阶层的人们都可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人们熟悉电影的程度远超于其他艺术,为何最年轻的艺术能博得大众喜爱?
首先电影与文学相比更加直观、具象化。电影与文学密不可分,文学对于电影情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文学剧本是一部电影的基础。并且,很多电影根据文学作品改编,优秀经典的文学著作被搬上银幕,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创作源泉。在表现对象上二者以人和物为主,揭示自然社会中的复杂关系,反映社会现象,从而表现出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意义的主题。在表现方法上,文学通过语言文字来叙事,电影通过镜头画面来呈现;时间的灵活方面二者都很强,文学通过读者的想象来展现出不同时空的形态,电影通过蒙太奇的运用,组合出连贯的时空。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介质和方式,文学通过书籍传播,需要读者将文字语言在脑中转换为心理想象,并且根据自身理解来重组。而电影则是通过银幕把画面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
电影与戏剧相比,二者在特征方面,都兼具了综合性、时空性和运动性的特征,并且都在剧院或影院等公共场所传播。电影继承了戏剧艺术中的表演元素,首先电影演员的表演受到戏剧表演体系的影响。就情节而言,电影又继承了戏剧化的情节模式,这种美学传统延续至今,好莱坞的“戏剧化”叙事方式正是借鉴了戏剧中的冲突律。但电影又打破了戏剧的舞台限制,在空间上更加自由,表现手段则丰富多彩。蒙太奇赋予电影的时空连接方式是传统戏剧无法实现的,因而电影是戏剧艺术更加自由、丰富的“兄弟”。
在电影艺术中,音乐是共存的。随着声音的出现,有声电影中除了纳入传统的声音元素,还与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电影中的配乐和主题曲与画面相结合,可以更好的表现主题、抒感,同时声画关系所创造出的表现方式可将气氛渲染的更有感染力。现今,人们在关注电影的同时还会关注影片的主题曲,电影已成为推广音乐的一种手段。
电影相对于绘画、建筑来说,最显著的差别在于运动性。绘画与雕塑是静态的造型艺术,需要进行有限、典型的创作,而电影是动态造型,不管是镜头内部的场面调度,还是镜头之间蒙太奇的运用,都需要将不断变化的活动加以无限的创造,从而设计出具有艺术美感的动态影像。当然,电影创作者与绘画创作者相似之处在于,创作之初他们都被银幕和画框所限制,都需要合理的安排构图、色彩与形状。
电影艺术汲取了文学塑造历历在目的形象来表现生活的特点,又借鉴了戏剧中的冲突和表演方式来打造独特的银幕形象,并从静态的造型艺术中学习塑造鲜活的视觉形象,再把音乐融汇于其中,通过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流动打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视听艺术。第七艺术将其他六大艺术有机的融合,这种综合则是其一大特点。就电影本身而言,它还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从声音到光线,再到如今的数字技术,电影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正是电影的这种综合性,使其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各类面向大众的题材使得各种职业、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接受,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观影需求。并且,发达的数字时代让电影的传播更加便捷,一部影片可以跨越国界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观赏,这种广泛性是其他艺术形式做不到的,正是由于电影的群众性使得这一艺术形式为人津津乐道。
结语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它虽将其他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展现出自身的综合性,但同时创造出了自身独特的言语体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这种形式更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多变的表现方式以及丰富的内容,为艺术门类注入了新鲜血液。其魅力就在于懂得抓住观众的心,它会结合日新月异的时代环境,带给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视觉盛宴,可以说这种“接地气”的艺术为普通大众增添了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①邹建:《视听语言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一、色彩艺术和《悬崖上的金鱼姬》
色彩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既深奥又浅显的艺术。色彩不仅可以在绘画、建筑等地方发挥出色彩应有的功能,在电影这个包罗万象的艺术里,色彩同样能够找到合适的角色。很多人都认为电影离不开色彩,动画电影更加离不开色彩。动画电影里的诸多场景都需要色彩的点缀和雕琢,色彩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由色彩所形成的事物,无论是连绵起伏的山峦,还是葱葱郁郁的草木,无论是庄严肃穆的建筑物,还是湛蓝深邃的天空,这些都是色彩有意或者无意的作用。色彩同样能够显示出四季的轮回,时间的更替,营造出不一样的气氛。鲜活突出的动画色彩在电影中,不仅可以奠定整部电影的整体色彩基调,同时也能沉淀出电影的整体风格特色。
《悬崖上的金鱼姬》是日本漫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在这部电影之前,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等作品早已蜚声海外。宫崎骏的动画电影总是带有宫崎骏的特色,关注小朋友的成长,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主题,在这部动画电影中都有所涉及。《悬崖上的金鱼姬》的主要人物有5岁的小男孩宗介、宗介的妈妈理纱和金鱼姬波妞,金鱼姬是拥有魔法的。这是一部关于儿童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关于爱和信任的动画电影。浩瀚的大海,建在悬崖边上的宗介的家,大海边上的向日葵一家,向日葵之家行动不便的老奶奶们,这些生动的人物与事物构建起了这部动画电影的主要脉络,这部电影虽然是动画电影,同时也是宫崎骏先生与孩子间深深浓浓父子情的真实写照。二、《悬崖上的金鱼姬》的动画色彩分析动画电影是电影类型电影中非常独特的一个类型,很多人都说动画电影是拍给小朋友看的,所以动画电影在色彩的选择上会更加丰富,也在电影主题的确立上,更加的人性化和更符合小孩的心理。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能够让电影的画面更加绚丽多彩,不同色调的色彩运用,同样表达出不一样的意义。暖色调的颜色,如红色,让电影呈现出欢乐祥和之气,而冷色调的颜色,则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色彩的这种“传情达意”的作用,让《悬崖上的金鱼姬》这部电影,在色彩艺术的表现上,有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一)暖色调的动画色彩,让电影充满祥和之气动画电影留给观众除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动画形象外,电影里色彩斑斓的各种颜色组合合成的服装道具等,一样动人。变幻的色彩让动画人物的各种情绪如悲伤、快乐、忧郁、高兴等情感表现表达出来。而暖色调的色彩如红色、黄色,营造出的氛围是快乐的、愉快的、祥和的。而这种电影的氛围同样能够感染观众,这些在感观上给人积极的色彩元素同样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和意蕴,这些意蕴和内涵则很好的辅助于电影主题。而电影之外的各种易见或不容易揣摩的含义都能够通过多样化的色彩元素表现出来。众所周知,色彩首先是在视觉上给人以多重的视觉冲击。红色在中国是一个代表吉祥喜庆的颜色,在很多动画人物中,红色都被赋予了这样的含义。在动画发达的日本,暖色调的颜色同样也具有这样的意义。人们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反应,在电影中与多种多样的色彩进行对比,从而对色彩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解释。在很多动画电影中,色彩的运用都是带有某些夸张性,大胆夸张的色彩运用,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同样也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色彩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通过静止的艺术语言传达出深刻的艺术的各种特性,在动画电影中则与电影画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塑造出性格丰富独特的人物。在动画电影中看到的动画人物,看到的色彩艺术,这些都是主观上的感受,在很多时候,这些色彩艺术会不知不觉间在人们的心里留下印记。色彩是具有很多内容的,暖色调的色彩的特性事实上是很容易把握的,色彩具有非常强的表意功能,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影响动画电影的整体审美走向的。向日葵之家在上看起来是非常美的,嫩黄色的运用,将老人家的慈祥随和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在《悬崖上的金鱼姬》这部动画电影中,暖色调的色彩运用是非常多的,同时也是非常恰当的。
金鱼姬是粉红色的,这不仅表现出金鱼姬的性别,同时也展现出金鱼姬在变成小女孩之后的性格,与她身上穿的那件粉红色的裙子一样,鲜艳动人,活泼开朗。电影的开头是一大群的金鱼姬在深蓝色的大海中游荡,它们对大海之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一个个小小的金鱼姬远远望去,十分显眼,配上金鱼姬憨厚可爱的表情,让动画人物显得亲切动人。除了金鱼姬的红色裙子外,妈妈理纱的小车也是粉红色的,这代表着理纱是温情的,是爱孩子的。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还是导演刻意为之,金鱼姬妈妈的那一头漂亮的头发也是粉红色的,两位妈妈身上都带有暖色调的颜色,不仅让她们在身份上有相同之处,也让这两个人物散发出不一样的气息。除了金鱼姬身上的明亮红色之外,无论是悬崖上宗介的家,还是向日葵之家老奶奶的身上,都能看到暖色调的色彩搭配。在他们身上,都能感受温情祥和之气。
(二)冷色调的动画色彩,让电影充满神秘气息在电影中,色彩的作用是让人物看起来更加鲜活,让画面看起来充满质感。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电影也是在各种元素的组合之下才充满了魅力。宫崎骏的名字也总是与动画、动画电影结合在一起,动画和动画电影是宫崎骏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宫崎骏不仅创作出优秀的动画电影,还非常顾及电影的主题,在取得骄人的成绩之后,宫崎骏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创作着属于他的动画王国。冷色调的色彩,最突出的是蓝色,不同层次的蓝色所表达出的意义又不一样,蔚蓝色的天空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清爽舒适的,颜色越深的颜色在视觉上的冲击是不断递进的。动画电影中每个画面,每个画面中的色彩的运用,都是十分和谐、十分相衬的。如行云流水般的动画画面,给人非常美的视觉享受。冷色调的色彩,总是带给观众一些神秘的气息,同时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在不同色彩的对比中,这种视觉上的享受会更加突出。
当色彩与电影情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色彩就融入了故事,融入了电影。金鱼姬是生活在大海中的,在《悬崖上的金鱼姬》这部动画电影中,当然就避免不了大海的画面。大海是蓝色的,对于人类来说,大海是未知的,同时是带有恐怖意味的。在《悬崖上的金鱼姬》这部电影中,在影片的开头,金鱼姬不小心被网住,头钻进了一个透明的瓶子里,不能呼吸,电影中的主人公宗介住在海边的悬崖上,他蹦蹦跳跳地从高高的悬崖上走下来,路的周围都是茂盛的嫩绿的草,在风的吹拂下不断晃动着,小男孩救起了差点窒息的金鱼姬,还给金鱼姬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波妞。在这个情景中,宗介住的房子的颜色是偏冷色调的,悬崖下的大海也是蓝色的,这些冷色调的颜色的运用,与金鱼姬的颜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视觉上给人非常大的冲击,传达出不一样的意味。在电影中,大海的颜色是深蓝色的,有的时候甚至是墨蓝色的。而大海中的浪花不仅是一浪高过一浪,而且每个都长了眼睛,是听从大海的主人藤本的命令。深蓝色是属于冷色调的颜色,这种颜色总是带给人们一些恐怖神秘的气息。电影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作了非常深刻的探讨。当金鱼姬遇见宗介,被爸爸藤本抓回去之后,她想尽了一切办法想再次回到宗介也就是人类的身边;当她运用魔法让自己长出了手脚之后,在姐妹的帮助下,成功地脱离了藤本以及海洋的控制。她追逐着宗介的脚步,在海面上不断地跑,那一小片红色的裙子在大片深蓝色的海面上,这个画面是非常震撼的。金鱼姬不知道的是,她的出走,使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不得不面临着由她而引起的海啸。汹涌而来的海啸不仅冲毁了道路,也让在海上的宗介爸爸耕一带来了麻烦。在冷色调的运用上,特别是在蓝色这个色彩的使用上,《悬崖上的金鱼姬》传达出了令人恐惧的信号。
篇3
关键字:理性之美;古典主义;造型艺术
17世纪欧洲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新文化观的形成与繁荣。这些观念直接为古典主义造型艺术奠定了坚实的美学基础。美学是一个时代审美文化的理论内核,而造型艺术就是这个理论内核物质性外化的时代产物。17世纪理性主义美学对西方艺术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古典主义造型艺术在理性美的滋养下孕育成长,或者说是理性美自身具有将经验提升到普遍原理的能力。艺术家把1理性美的内涵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作品崇尚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典范,创作构思严谨而饱含哲理,具有典雅、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征。绘画提倡“绘画的真实”,笔法严谨、色彩沉稳。雕塑提倡“和谐之美”,手法概括稳重、协调平稳。建筑提倡用“标准的形式”和“绝对的规则”建立规范。在这个所有的艺术都受理性所支配的时代,艺术家带给我们的不是奢华的造型,而是加入理性思考和严整构思的艺术创作。
二、理性美的探究
17世纪理性主义哲学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也是主体意识觉醒后的必然产物。哲学观在理性精神的滋养下,成为人们行动的思想准则。现代人一定无法想象,沙龙里经常举办贵妇们的哲学讲座,她们在对话中融入哲学术语是很平常的事。人们可能会探讨以前的哲学与现在的不同,本体论怎样转变成认识论的等等哲学问题。而哲学家们借助理性,通过求知宇宙万物来解决哲学上最根本的问题。那时人们发现世界充满了矛盾,什么是真实的不得而知。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我们小的时候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作过判断,但那时我们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理性。有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阻扰我们认识真理,怀疑所有事物都是“不真的”,但在我怀疑所有事物的过程中,却不能怀疑我在思考,不能怀疑“我在怀疑”。我这个怀疑的主体没了,就无法怀疑了。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在怀疑,所以我有思考的能力,我既然能思考那我一定是存在的。这就是笛卡尔最著名的理论“我思故我在”。这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由它来完成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变。笛卡尔把思维主体作为最先确定的认知对象,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它的哲学思想是17世纪哲学总的指导思想,为时代制订了新的游戏规则。17世纪理性主义美学就是在这样的理性哲学羽翼下形成发展的,主要理论内涵同样是理性。此时的美学维护理性规范,以“理性”作为文艺的最高要求,认为只有富含理性作品才有价值。对美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崇尚抽象的理性,即普遍的人性;追求真理的永恒性,以真理为美;美在于追求明晰与秩序,在于“和谐”;美是具有普遍性的、绝对的,创造美是要遵循一定原则的。所以作品要遵循理性主义美学的指导思想,从理性的认知出发,以理性的哲学观为归依,形成完整的理性主义美学体系。
三、承载理性的艺术表达
17世纪的造型艺术受理性主义影响很大,理性思辨的方式使得艺术家们对美的理解有所不同。艺术的创作原则建立在科学、理性分析和数学关系验证的基础之上,笛卡尔几何原理的形式价值体系成为艺术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当时的艺术家把理性的审美观渗透在造型作品中,遵循笛卡尔等人的理性主义思想,从古代艺术品中发现理性因素,追求理性带来的灵感源泉,推崇绘画的真实,关注作品自身的观念性,信奉规则秩序、和谐崇高的原则,从而获得理性之美。理性主义时期的造型艺术,在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没有陷入前人既定的思维程式,具有一定的创新。(一)古典主义的理性画风古典主义绘画盛行于17世纪的法国和西欧等国。以古希腊、古罗马为灵感源泉,追求理性带来的和谐之美。法国人尼古拉.普桑酷爱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对数学、解剖学和透视学有一定的研究,还钻研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对笛卡尔等哲学大师的理性思想也十分着迷。这些知识储备奠定了他以古希腊、古罗马为模本,创作古典主义风格绘画作品的坚实基础。普桑曾说过:“绘画总应该表达思想,无论是绘画也好,或者是部分的构图也好,绝对不应该是故意做作出来的,而应该是完全符合主题性质的,符合理性主义审美原则的。”[1]这是理性的产物,是艺术家心灵和想象的产物,是对心灵的直接呼唤,无关于感情。从他的画中可以窥视到画家心灵深处的的思考。比如普桑的代表作《阿卡迪亚的牧人》,绘画以古希腊传说为题材,围绕着生命和死亡的古老命题,描述裸的人性,内涵发人深思。在画中作者隐喻当时贵族物欲过于膨胀、人们沉迷于对于权势的渴求中。普桑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刻画一个想象中的情境,用绘画来启迪贵族们的心灵,抚平浮躁的欲望,用想象的产物对心灵直接呼唤,追求真理的永恒性,以真理为美,追求明晰与秩序,让人们回归理性。其实古典主义者一直寻找的是一种理性的“绘画的真实”。比如普桑在描绘时,不是逐一地去模拟现实世界的景物与事件,而是通过理想来组织画面,展现事物应有的心灵的真实,富有哲理性,发人深思。因为如果只有对现实世界的模仿,通过绘画技巧是可以看上去真实的,但这是“真实的错觉”。“绘画不是去重新开创某些元素,而是致力于心灵的充实、提高、扬弃、净化,因此是在更高的意义上,在更纯粹的范畴里成为呈现者。”[2]古典主义画家会给眼睛不同的惊喜,他们寻找的是“绘画的真实”。洛兰的风景画不像普桑按照自己的理想世界来绘制,而是将他在罗马附近的写生素材,按照“绘画的真实”的方式理想化地表达出来。因为素材都是现实世界抽象出的理想化物象,画面看上去是那样的真实,没有一点虚幻的痕迹。当时许多人认为洛兰风景画里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有人试图寻找那些美丽的世外桃源,当然无法找到,因为那来自他的心灵世界,是他内心世界理性的表达。自然界的物象都是为了总体服务的,艺术家有权创作自然物象,这样才能使画面符合“绘画的真实,”(二)雕塑和建筑的理性美17世纪的雕塑艺术有一种肃穆、庄严、恬静、安谧之美,简言之就是和谐之美。在理性主义时期,雕塑主张模仿古希腊、古罗马对面部及身体刻画方式,反映雕塑形象内在的宁静及安谧,体现出静穆与端庄的古典主义意味。他们追求的是理想观念的表达。在古典主义雕刻家看来,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需要概括出自然界最美的部分,最终表现“和谐之美”。雕塑大多采用中心对称的结构与朴素稳重的雕刻手法。塑造准确而富于秩序感的艺术作品。但雕刻大师们也并没有完全陷入表现人物完美的思维程式,雕刻家依照不同人物的性格,寻找出人物独有的特征。雕刻者从时代背景出发,探寻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雕塑作品《伏尔泰》,面部雕刻得宁静安谧,典型的古典主义雕塑风格,为了表现伏尔泰智者的形象,衣服几乎完全遮盖住伏尔泰孱弱的身躯,衣纹的雕刻手法概括稳重,准确地表达出人物庄严高尚的学者气质。17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开始应用到建筑行业。严格遵守规则和标准所体现的建筑理性,并不意味着采用简单的建筑样式和粗陋的内部装饰。“它仅仅意味着美的效果是蕴涵在使建筑构建得以成功的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本性上,并依据理性的准则去设计那些构件。”[3]古典主义艺术提倡用“标准的形式”和“绝对的规则”建立建筑规范。数学关系和几何结构关系的运用,在古典主义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频繁使用。古典主义建筑推崇古代罗马建筑的设计风格,认为它是最“真实”的建筑形式。古典主义建筑师们主张建筑的真实,不提倡自己的思想情绪在建筑设计中表达,倡导概括理性的一般性表达。当时的建筑中有一种古典的和谐崇高之美。法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路易十四崇尚古罗马秩序及法则,标榜具有“合理性”“逻辑性”的建筑
四、理性之美对后世艺术创作的指引
古典主义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追求画面统一、和谐、庄重、典雅的美,主张用理性来指导艺术创作,将理性表达当作基本目标,创作的过程规范、有序,注重形式和共性,将古典绘画特有的精准造型和高超的写实技法发挥到极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艺术的进步,但任何艺术流派都逃不过由鼎盛到衰败直至被取代的命运,被取代是不可避免的。几十年或上百年以后,在一种新的造型艺术形式中可能就会找到17世纪理性时期造型艺术的思想内涵和创作语言。古典主义建筑对后世的建筑及室内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欧美国家中有很多的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都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的建筑语言。[4]理性主义美学思想对塞尚乃至后印象派的绘画创作影响也很大。他们始终在追求绘画应有的“真实”。这种真实其实就是表达出自我的意图和感受,对于能欣赏的人来说就是真实的。就像齐白石画的白菜,是用水墨的方式表达的,本身立体感不强,好像并不真实,但是又让人觉得很生动很逼真,这是绘画意境所达到的相对真实。塞尚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内在的、忠于自我的真实。比如塞尚的《圣维克多山》,看上去笔触洒脱、凌乱,画面随意、混沌,但实际上是依照内心的感受安置笔触和物象、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理性秩序排列、加入理性思考和严整的构图,出发点就是所谓“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哲思。17世纪理性时期的创作语言,都是通过符合自然规律的色彩和线条表达的,艺术作品具象性强。而在理性时期以后,艺术作品的抽象性元素增多,抽象艺术的比重加大。好像理性时期那种符合自然规律的写实表达逐渐变得不再重要。而实际的情况是写实风格的存在才使艺术作品具有审美的根基。“艺术家在运用这些符号和图形表现创作意向的时候,无不充满了目的性和逻辑性,其本质上的逻辑真实仍然脱胎于古典主义。”[5]优秀的抽象艺术作品每一条直线、每一笔色彩的构成形式好像是没有规律,但是并不凌乱,而且和谐统一,直指物象本质。比如杜尚著名的《下楼的裸女》,几何图形的处理,构成细节上的逻辑真实,线条和谐、匀称、合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理性的艺术观,在200年后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艺术家们用符合艺术逻辑的形态来表现内心世界,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法则之一。造型艺术的思想内涵和创作语言会随着时间的长河,跳脱于流派之争,不断继承、发展、创新,开启新艺术形式的帷幕,进而呈现出理性美的瑰丽景象。
参考文献:
[1]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D].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19.
[2]何仁富.从尼采的“治疗哲学”到罗蒂的“教化哲学”——20世纪西方哲学观念的嬗变及其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138-143.
[3]周祥.十八世纪末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理性[J].华中建筑,2006(9):26-27.
[4]章一峰,孙连弟.浅谈石材幕墙在新古典主义建筑中的运用[J].石材,2012(05):23-26.
篇4
关键词:影视后期;电影艺术;美化
一、引言
电影中有大量的后期制作画面,在电影中使用影视后期技术的首要目的是能够吸引观众,而在电影中常用的美化电影的后期手段包括色彩校正,粒子效果,模拟仿真效果,以及抠像应用和擦威技术的应用等。影视后期主要是以计算机软件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制作而形成画面效果的技术。
(一)CG灯光效果
CG灯光特效的主要作用就是模拟各种光线,通过应用CG灯光特效更加增强了熊猫谷“世外桃园”的感官效果。
(二)CG粒子效果
粒子系统主要用来模仿自然景物,同时还应用在剑气,爆炸,炫酷影像,烟雾,火等视觉效果的制作上面。功夫熊猫3在一开始设计的乌龟大师与天煞对战的片段中,片段中的环境特效,灯光特效,粒子特效更加深刻刻画了的乌龟大师一些“神鬼莫测”以及温润、随和、睿智的性格特点。
(三)CG可应用资源
在特效制作中,有一些特效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会被反复应用到,包括树木、花草、大海、水、天气等这些在应用到不同影视作品中时仅仅需要修改大小,数量等参数,通过简单的大小变量的调整就可以制作出大小各异的特效背景。通过使用CG特效可用资源可以大大缩短了特效的制作时间和工作量。常用的电脑CG特效软件有AfterEffects、MAYA、Houdini、Illusion、Inferno*系统等,好莱坞特效在制作时有自己的开发软件,每一种工具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劣势,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特效效果的把控。
二、3D技术电影
现如今3D立体电影是电影行业的重要技术,从2008年开始,我国也有大量的影院升级了3D立体电。电影《阿凡达》的出现,使得3D立体电影成为热议话题。3D立体放映时会有左右两台投影设备同时进行放映将左右不同的画面在同一个银幕内进行同步播放,3D立体电影在放映时通过左右两边的偏光镜使得观众的眼睛接收到不同的影像,从而产生空间立体感[1]。观众在观看3D立体电影时需戴专门的3D眼镜,这种专门的3D眼镜可以使观众的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影像不同。好莱坞、梦工场等特效团队在特效的制作技术上面已经达到了巅峰阶段,对应用了超高CG特效制作技术的影片,再应用3D放映影像系统展示给观众,使得观众有置身电影中的感受,极大的提高了电影的逼真效果,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空间距离[2]。
三、IMAX技术
IMAX(imagemaximum),是图像最大化的意思,IMAX就是巨幕电影,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是为了以最优的形式像观众展示电影特效技术而使用的。IMAX技术是目前最优的图像显示技术。IMAX技术的核心是具有专利的影院结构,这种影院可以使观众获得一种仿佛置身影片中的体验,具有高保真的声轨,配合影院的结构加强观众身临其境的超级体验[3]。四、CG特效制作技术与IMAX3D技术的结合对电影发展的作用分析当CG特效制作技术遇上IMAX3D技术,如同好马遇上伯乐,当CG特效制作团队制作出震撼的特效技术,如果没有好的影像系统来将这些致力于改变观众的感官体验的画面生动、逼真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时,那么CG特效制作技术就没有达到设计和制作的目的。如果应用一般的影像技术来播放具有超高特效的电影,那么特效所想达到的感官体现是达不到的。IMAX3D技术将功夫熊猫3中导演以及CG特效制作师的杰作以超清晰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功夫熊猫3是由梦工厂,东方梦工厂以及“中影”公司合作的动画片,上映3天票房连续过亿,而在短时间内获得这么高的票房[4],观众除了受功夫熊猫系列的影响以外,和震撼的特效技术以及使用IMAX3D技术有主要的关系。试想如果功夫熊猫3仅仅是由于具有超强的CG特效,而播放时采用的是一般的影院模式,那影片中的奇幻特效能使观众有超震撼的置身其中的感觉吗?肯定是没有的。能让观众在充满奇幻的影视场景中享受IMAX3D除了IMAX提供的影像体验以外,CG特效制作技术是实现这种逼真体验的基础,只有电影在制作时本身就具有了一系列绚丽的特效,才能吸引观众有置身其中的兴趣,吸引观众有兴趣去体验这些超越现实的奇幻之旅,可以说IMAX技术自身在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CG特效制作技术的发展,同时CG特效制作技术的发展,促成了IMAX影院的诞生以及发展。
总结
CG特效制作技术丰富了电影,革新了观众的视角,给电影点来了新鲜的元素,只要有艺术家提出新的CG特效,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电影放映技术和放映方式的革新,CG特效制作技术极大的促进了立体电影的发展,同时对电影显示的清晰度提出了新的要求,CG特效制作技术实现了将艺术想象变为逼真的展示形式,IMAX3D技术实现了最逼真、最具身临其境感的3D效果。虽然CG特效制作技术以及3D技术和IMAX技术都对电影有很大的促进以及优化作用,但是费用比较高,而且如果这些技术超越了故事情节的比重,那将适得其反,技术的发展往往很吸引人,但是喧哗过后我们记住的往往是角色的情感,往往是故事情节,因而技术在影视的发展中作用定位应该是起到画龙点睛,而不是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金悦.数字3D电影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电影技术,2009(06):10.
[2]王琼.电影《阿凡达》3D特效技术解析[J].电影文学,2013(13):113.
[3]吴文忠.IMAX电影:身临其境的奥秘[J].Nature&SciTechNo.185(May-June2011):19.
篇5
关键词:防风抑尘网,电厂,煤场,抑尘
中图分类号:X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1-0017-03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多,同时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正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防风抑尘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虽然一次性投入较大,但能满足环保的要求,日后的运行维护费用又少,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防风抑尘网的原理、结构和应用现状等方面来介绍,并结合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煤场防风抑尘网的实例进行说明。
2 防风抑尘网技术介绍
2.1 防风抑尘网技术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防风抑尘网又名挡风墙、防风墙、挡风板、挡风抑尘网、挡风抑尘板等。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就相继对防风抑尘网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日本在30多年前,就将防风抑尘网技术应用于控制港口露天煤堆场和电厂煤堆场的粉尘污染。如日本东京电厂的防风抑尘网采用“口”字型布置,板材选用1.5mm厚的镀锌板,压制成大波纹多孔状,孔隙率为40%~60%,取得了很好的防风和抑尘效果。另外,日本国内的防风抑尘网工程往往与洒水喷淋相结合,保证堆场内部物料含水率,现场基本不起尘。美国环保局也在1986年总结防风抑尘网使用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防风抑尘网的一系列设计参数。目前防风抑尘网在国外已经形成为一项比较成熟有效的防尘技术。
我国对防风抑尘网技术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开始只是在结合煤场粉尘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防尘机理、防风抑尘网的结构参数、材质和防风减尘效果进行研究,并完成了一些技术验证工作。1986年,武汉水利工程学院流体力学教研室,结合上海港朱家门码头煤堆场“挡风网防尘措施研究”的课题和烟台港石油码头防尘措施的课题进行研究,验证了防风抑尘网的一些结构参数,并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环境中心环境空气动力学研究室合作,研究了秦皇岛码头煤堆场防风抑尘网工程的可行性,并对防风抑尘网的防尘机理、主要结构参数、开孔率、双层结构和材质等作了一些研究论证。2002年南京工业大学和秦皇岛市环保科技开发公司,对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煤场防风抑尘网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2003年6月完成工程的全部安装,使之成为国内最大、最早应用煤场防风抑尘网技术的企业。近年来,台湾海洋大学河港工程系在防风抑尘网多层结构及网后空气紊流结构方面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
2.2 防风抑尘网技术的原理
防风抑尘网的防尘机理是其通过控制改善煤堆场区的风流场,减小堆场区的风速和风流场的紊流度。当强风经过防风抑尘网后,其动能大幅度减小,高强度旋涡也衰减。这样当通过防风抑尘网后的低速、紊流度弱的风流掠过煤堆场,形成低动能和弱紊流度的煤堆场区部分流场,使煤堆场处起尘量大幅度减小。
对于电厂煤堆场,只要外界风速达到一定强度,就会使煤堆表面的颗粒产生足够的向上迁移的动力,该动力会克服颗粒自身的重力、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和其它阻碍颗粒迁移的外力,这些颗粒就会离开煤堆的表面而形成扬尘,此时的风速也成为起动风速。煤堆起尘与风速关系如下:
Q=α(v-v0)n(1)
式中:Q:煤堆起尘量;v:堆场风速;v0:起动风速;α:相关系数;n:指数(一般情况下,在2.7~6.23之间)。
从上式可知,只有当堆场风速v大于起动风速v0时,堆场才起尘。要使煤尘起尘量Q变小,主要的办法是降低v-v0的值。在煤堆表面覆盖障碍物和实施喷淋,是为了增大v0,设置防风抑尘网则减小了v。
2.3 防风抑尘网的结构
防风抑尘网其主体主要由基础结构和防风板两部分组成。基础结构又分为地下基础和支架结构。地下基础,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支架结构一般由钢支架组成,主要是给防风抑尘网提供足够的强度,来抵御强风在墙体表面形成的高压。防风板是防风抑尘网的主体结构,一般采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经剪板折弯、冲孔、成型和清洗制成,产品可以在环境温度为-40℃~80℃的范围内使用。材质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和EVA树脂等,并在生产过程中加入抗UV剂、抗老化剂、阻燃剂、交联强化剂等。目前也有使用钢板、镀锌板等材质制作的防风板,如河北省安平县华润五金公司生产的防风抑尘网。防风板与支架结构之间通过螺钉和压板固定在一起,整体防风抑尘网的理论使用寿命在15~20年之间。
2.4 防风抑尘网的设置
电厂在设置防风抑尘网的时候,一般要考虑设网方式、设网高度、防风抑尘网和煤场垛堆的距离等因素。考虑煤场的大小、形状和当地的气候因素,设网方式主要分为主导风设置型和四周设置型。防风抑尘网高度的设置主要取决煤堆垛高度、煤堆场大小和环保等因素。根据风洞试验,防风抑尘网的高度一般取堆垛高度的1.1~1.5倍。风洞实验表明,在防风抑尘网后一定距离之内有一个低风区,此处的减风效果最好,因此在设置防风抑尘网时有一个最佳的距离。对于一个垛堆的煤场而言,防风网设在距堆垛2~3倍堆高的距离处为最佳距离。对于由多个堆垛组成的煤堆场而言,可视堆场周围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防风网。
2.5 防风抑尘网的抑尘效果
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和推广使用,防风抑尘网的综合抑尘效果明显。单层防风抑尘网的综合抑尘效果可达65%~85%,双层防风抑尘网的效果可达75%~95%。并且风速越大,防风抑尘网降低风速的效果越显著,但网后远风端的效果差,这是由于风速大产生的动量也大,从而引起湍流增加和风障顶部剪切力增加,进入屏蔽带,引起风速增加。美国环境保护局的研究表明:防风抑尘网与风向成90°夹角时,抑尘效果最好,防风抑尘网与风向成40°夹角时,抑尘效果很差。在实际工程中,由于风向的变化范围很大,防风抑尘网的效果低于预测值。
3 电厂煤场中防风抑尘网的应用实例介绍
防风抑尘网以其高效的抑尘效果,目前在国内外的码头、钢铁企业、煤矿、电厂煤场等地方得到了应用,我们选取其在秦皇岛发电厂煤堆场中的应用作为实例来介绍。
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座落于秦皇岛市东部工业区,其前身是秦皇岛热电厂,总装机容量100万KW。其厂区南侧建有露天煤堆场,煤场南北101m,东西340m,煤堆高约12m,最大储煤量17万吨。煤场煤尘常年污染周边环境(邻近煤场的有秦电运输公司、晨砻酒店、办公楼等)。为了抑制煤堆场的煤尘污染,2002年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秦皇岛市环保科技开发公司和南京工业大学对煤堆场周围安装防风抑尘网,2003年竣工。下面是防风抑尘网设计的一些细节。
3.1 煤堆场风向情况
常年风向西南西(WSW),出现频率为10.6%。强风向为东北东(ENE),实测年平均风速3.9m/s,最大风速23.9m/s。春、秋季多西南风或西南西风,冬季为东北或东北东风,夏季多南风。
3.2 防风抑尘网设计方案
煤场防风抑尘网采用四周设置,煤场西侧因靠近晨砻酒店而采用了双层防风抑尘网,其它3个方向为防风抑尘网,在原出入口处留有通道。
防风抑尘网采用非金属复合材料经膜压一次成型,喇叭形状,板底面和侧面均开孔。采用板底面开2排直径2.5cm的大孔(每排74个孔),侧面开8排直径0.8cm的小孔(每排150个孔),两条边沿开长2cm的椭圆形小孔(65个),开孔率为16.39%。防风抑尘网每块长3m,底面宽8cm,侧面宽15cm,边沿宽3cm,安装起来防风抑尘网总的高度为16.3m,其设计使用寿命10~15年。
3.3 防风抑尘网的抑尘效果
防风抑尘网有很好的抑尘效果,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煤场附近污染严重,在风力为3~4m/s时,煤场周围粉尘平均浓度为20.2mg/m3。防风抑尘网安装完成后,监测的煤场的粉尘浓度只有0.12~0.15mg/m3,粉尘浓度有了大幅下降,空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3.4 工程的经济分析
工程共投资980万元,主要包括施工安装费170万元,钢材、混凝土、防风抑尘网等设备材料费约740万元,设计费50万元及其它不可预见费等。防风抑尘网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能够减少煤尘飞扬约2040t(按占堆放煤炭飞扬损失的1.5%~2%计算),每年可节约燃料成本约60万元。更重要的是对改善环境质量作出了贡献。
4 结论
电厂的煤场设置防风抑尘网,不仅解决了煤场的煤尘污染问题,改善了周围的环境,而且还避免了原料浪费,节约了成本。我们应该在火电厂的煤场中进一步推广,但是设置防风抑尘网时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在设置防风抑尘网的同时还要利用其它的抑尘措施,如喷淋水和化学药剂,表面覆盖,在煤场的周围种植乔木等;电厂在设置防风抑尘网的时候还要综合考虑电厂的经济效益、电厂所在地的气象条件,煤炭原料的来源和环保等要求;防风抑尘网的设置还要考虑不要影响消防,不能阻碍运煤车辆进出作业等。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发挥防风抑尘网作用的同时,保证电厂的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 王元战,孙熙平,詹水芬,等.防风网结构设计研究综述[J].港工技术.2008(3):16~19.
[2] 赵庆久.煤场挡风抑尘墙的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2004(10):30~33.
[3] 郭辉.防风网遮蔽效果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4] 祁有祥,程复.防风网防风效能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190~195.
[5] 孙熙平.防风网结构风振抗疲劳特性研究[J].港工技术,2009(2).
[6] 吴维平.中国沿海港口粉尘污染的防治现状与对策[J].交通环保,2003,22(4):380~384.
[7] 李剑宏.挡风墙挡风抑尘效果数值模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8] 王洪,田巍.防风抑尘墙在邯钢原料场的应用[J].冶金动力,2006(5):86~88.
[9] 潘苏,于大海.电厂煤场挡风墙研究[J].山东电力技术,2006(6):45~48.
篇6
关键词:钢琴音乐;电影艺术;独特的魅力;文化渊源
钢琴音乐以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画面。电影画面也是多姿多彩情感画面,但是它需要一种辅助形式来使电影更加的多姿绚丽。钢琴艺术和电影艺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这样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架起了一座由电影通往观众的的桥梁,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也是一种艺术的倾向。
一、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钢琴音乐以多姿曼妙的音调,来演绎自然界的一切有生命的、充满灵动气息的物体。使自然界的景观、和声响通过音乐来表现其独特的魅力,钢琴音乐构筑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范畴。钢琴音乐可以描绘出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也可以诠释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可以用音符来表现波涛惊骇大海的声响,也可以写实方法来表现抽象的画面。钢琴音乐艺术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其关键是在于其具有丰富的蕴含及情感表现。用其特有的精神指引人们走入梦想的世界,展示给人们的是丰富的画面,一次次情感的体验。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中包含的的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将自己置于画面中,其心理反应和音乐的真实效果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欣赏者的心境紧随着音乐的走势。
二、钢琴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1.钢琴音乐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溯源及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能为电影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提供了一个超越时间、空间的理想的助推器。音乐对电影而言不仅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使其纵深感能够延伸到电影的剧情当中,以独特的形式深化人物形象。用本身特有的音符、旋律、声音、节奏及色彩等要素,为电影提供了隽永的意蕴和深厚的文化韵律。
2.钢琴音乐源于欧洲,被人们视为欧洲古典音乐,主要是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的古典音乐区别, 注重强调的是它的永久不衰、百听不厌,常常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有所提升。钢琴艺术作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主体, 汲取了欧洲历史和艺术的内涵。拥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蕴涵艺术美感的钢琴艺术正是电影艺术的完美钢琴艺术的魅力。钢琴艺术汲取了欧洲历史和艺术的养分。拥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蕴涵艺术美感的钢琴艺术,正是电影艺术的完美配偶, 声与影、音与画的完美结合更加彰显出电影音乐中钢琴艺术的魅力。
三、钢琴音乐与电影的融合
1.钢琴音乐主要是根据影片的剧情、视频分段叙述的影响下出现的,受影片的限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内用来深化剧情。试听的综合感受主要是把电影画面和音乐的音响相结合形成的统一体。把画面和音乐同时展现给观众。电影音乐并不是单纯的时间艺术,把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塑造一个具有综合性试听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观众的审美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形象。
2.现代电影是画面与音乐的有机统一体。画面主要是表露生活内涵的艺术,电影音乐则是以音乐的形式渲染人物性格,深化剧情的。电影艺术和钢琴艺术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两者选择同一个主题时,会出现音画合一的、音画平行、音画对立的局面。然而,钢琴具有独特的魅力,很自然的就会与电影融合在一起,并且可以为其塑造其所需要的艺术形式。
3.优秀的影片常与音乐相结合。在电影作品中有很多是通过钢琴音乐来表达的。在《海上钢琴师》这部作品中,为了延伸剧情,就大量运用了钢琴音乐。影片中描述了一个具有钢琴天赋的孤儿一生所经历过的磨难,塑造了一个集喜怒哀乐为一身的主人公形象,音乐一直贯穿着影片始终,特别是在涉及到二战画面时,与音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那种荡气回肠的画面通过钢琴音乐的柔肠煽情来具体表现。在主人公以衣衫褴褛的形象出场的时候,用柔和动人的曲调加以衬托。在剧情悲怆的时候,一首让人称叹叫绝的钢琴音乐使影片达到。在这部影片中钢琴音乐始终用自己独特的魅力牵动剧情, 引导着情节的发展。
结束语:
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应用到电影艺术中去,不仅增添了电影艺术的蕴涵,而且也为钢琴音乐本身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钢琴音乐主要是为了渲染和刻画电影画面的,而与电影艺术的结合是现代电影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袁科.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3).
[2]赵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想象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3]刘琉.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和魅力[J].教育艺术.2010.(02).
篇7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视艺术;蒙太奇;二次传达;科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42-01
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否是同一门艺术,这是学术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有诸多相似之处,以至于很多学者将其二者统称为“影视艺术”,但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对电影与电视的不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笔者认为: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门艺术的不同分支,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二者的差异正逐渐模糊。
一、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艺术共性
(一)都运用蒙太奇来实现其艺术创造
蒙太奇手法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把不同的镜头艺术性的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它的形成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看事物、看世界的方式。以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为例,影片中多次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如:对比蒙太奇,回忆的彩调和现实的黑白色调,冷暖对比;重复蒙太奇,红袄、红发夹、红布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可以算是一条线索,引导着剧情的不断发展;隐喻蒙太奇,途中青花碗的破碎隐约意味着父亲的这次离去,回来时不会那么顺利,埋下伏笔等。以电视剧《铁梨花》为例,交叉蒙太奇将主人公的喜悦与伤悲、期望与绝望、命运的坎坷描绘的深入人心。由此可以看出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突出特征。
(二)从创作过程看,属于二次传达,传播结果定型
文学、绘画等艺术是一次传达,即经过作者的创作,艺术表现已经固定,不可更改。音乐、舞蹈、喜剧等为二次传达的艺术,先有作者作曲、编舞、写剧本、然后在经过演出实现艺术创作,这便是二次传达。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同样属于二次传达的艺术,先有剧本,在经过导演、编剧、摄影、演员、特效、剪辑等成型,并且不再变化。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播放,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异。
(三)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大众化与多样性
大众化与多样性既是内容体现也是形式的体现。大众化可以理解为被广大观众普遍认知,或是广大观众立体视角的全面展示,而非自我单一的认知,多样性则是百花齐放,既可以拍规模宏大的历史大片,也可以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大众化与多样性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魅力的基础。北京大学副教授陈宇认为冯小刚电影获得市场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冯小刚电影首先是拍给老百姓的”,它们面向市场,贴近现实生活,且没有重复,总在创新,抓住了观众的期待。
二、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艺术个性
(一)心理感受与视觉不同
电影艺术艺术氛围浓厚,在大屏幕上观看电影镜头,图像的清晰度高,影像尺寸大,视觉冲击力强,能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震撼,电视艺术则不同,屏幕缩小,清晰度大大降低。电视的观看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看电视的过程中,观众可以讨论剧情、可以发表看法、可以随意变换频道、可以发泄情绪,轻松自然,提供给观众的是类似于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电影强调感染、电视则更强调感受。
(二)传播环境不同
电影艺术是在影院,而电视艺术则是在家庭。电影播放时影院内的漆黑环境及良好的音响效果,能够给观众营造一种强烈的观影氛围,把观众一步步引向对银幕世界的专注和认同,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后者现实感较强,收视环境熟悉,电视艺术作品又是夹在新闻、广告和综艺节目中,因而更容易使观众接受现实主义的作品。基于不同的传播环境,观众的反馈也不同。电影观众不可能边看边评,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别人的欣赏。他们只能默默地接受,悄悄地酝酿,褒与贬都只能在观看结束之后。电视艺术则不同,周围是熟悉的人,边看边说,没有约束,当场反馈,参与性极强,很符合现代人的社会心理。
(三)表现手法不同
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在画面、色彩和场面调度等方面的表现手法相同,但基于各自不同的特点,两者各有侧重,电影艺术在表现手法上倾向于使用远景、大全景、全景等大场面来展现,体现纵深感和大气势,电视则更多以近景和特写为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影、视艺术的差异性正逐渐模糊,在技术的支持下,电视也可以运用长镜头、大全景来表现宏伟壮阔的场面,相反,电影也并不一定要选择大场面及长镜头,小成本故事片、喜剧片也许更受观众的欢迎。现在人们更多地选择用网络形式观赏,因为它克服了许多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更多选择的自由。
因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两者的差异性正逐渐的模糊,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利于影、视艺术的创作者找好自己的定位,为广大的观众创造出更出色、更影响深远的作品。
篇8
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尤其是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能呈现出不同的电影场景和人物特点,将钢琴音乐与电影艺术巧妙融合在一起,在丰富单纯的艺术画面的基础上,激活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电影艺术更加丰富而有内涵,从而更大提升电影艺术的欣赏度。
一、简述钢琴音乐的艺术表达魅力
(一)磅礴的气势表现
突出气势磅礴的演奏特色,从多方面来加强演奏的技巧掌握,不但要从气息上提升运用能力,还要从作品本身的风格着手,研本文由收集整理究钢琴作曲的主要特色,提升乐曲的境界。譬如,在《莫扎特d大调圆号协奏曲》的演奏技巧中,突出气势的庞大和场面的实际感受,给听众亲临其境的感受,实现对心灵的共鸣和震撼,实现曲调优美、词义情感朴实、气势磅礴大气的演奏效果。[1]在追求这种气势的同时,演奏者要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将圆号的艺术处理与演奏结合在一起,圆号融合在整个乐队的演奏中,毫无突兀的感觉,音色柔美而富于变化,一股醉人的气息徐徐而来,如春风扑面,暖人心怀。钢琴音乐的主题体现出婉言讽喻,凝重沉郁,有较多的凑社会、文化批评的成分,更倾吐了对客观现实人生的苦思焦虑,表现作者审美情趣,境阔意达,情长意切,通过气势如虹的演奏状态表现出如醉如痴的心态,融入真挚感人、以情动人来实现艺术演奏的最高境界。
(二)强烈的思想情感
钢琴音乐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感,每一个节奏都能折射出鲜活的艺术看点,尤其是将思想情感融入在其中,可以被赋予美妙的诗情画意和真情实感,将艺术魅力一一呈现出来。正是因为钢琴音乐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意境,并因此演绎出不同的风情和艺术场景,能够更好地在掌握音乐线条的基础上,表达出或细腻、或柔和、或奔放,或豪迈、或激扬的思想情感,并融入理性的情感态度,更好地融入艺术的气息。譬如,智利钢琴家阿劳的演奏则在游刃有余的技巧中又多了许多浪漫的气息,速度和力度的变化较多也较自由,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土耳其女钢琴家比芮特以女性独特的敏感,揭示出了肖邦音乐中阴柔细腻的方面。这些艺术的表现能更好地诠释出电影的艺术表现需要。
二、分析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一)独特的艺术魅力点
在电影中充分发挥钢琴音乐的作用,其中就要注意钢琴音乐的艺术看点,通过钢琴音乐曼妙的曲调、充满灵气、生活气息的载体,从多方面诠释出钢琴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在电影的运用中,将各种不同的曲调、和声等与电影的画面融合在一起,并从音符的角度来表现出不同的电影场景,并赋予丰富的蕴涵和情感表现,形成惊心动魄、激扬上进的艺术震撼力,通过钢琴音乐的精神风貌,引导电影的艺术画面具有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将音乐置身于画面中。譬如,在电影《阿甘正传》一片中,影片开头一片缓缓飘落的白色羽毛和着背景音乐出现,随着悠扬缓慢的钢琴音乐,影片中的白色羽毛随同音乐起伏跌宕,最后羽毛落在主人公的脚下,故事开始。而故事结尾同样是悠扬的钢琴音乐,影片结尾主人公把儿子送上了校车,从他的书中落下了一根羽毛,又开始随风飞舞。将钢琴音乐巧妙地艺术地表达出来,更加具有感染力。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
钢琴音乐的文化底蕴也是对电影的艺术表达有很大的作用的,尤其是通过钢琴本身的音符、音色、旋律、声音、节奏等,可以为电影提供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韵律表现。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蕴涵的艺术美感,使声音、画面、影视形成完美的配合,能更好地发挥出钢琴音乐的深厚作用,因此,在电影中,融入钢琴音乐这一具有文化特色的音乐主题,能更好解决电影单调、枯燥的看点。并通过一种文化内涵的显示,融合导演对音乐的欣赏和剧本的实际要求,从而形成整体的文化底蕴,成为电影主题的实体表现方式。譬如,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片段,将钢琴音乐的唯美艺术和文化底蕴呈现出来,将主人公的心理情感与钢琴艺术结合在一起,更加凸显出情节的跌宕起伏,艺术看点更加具有魅力,增加了电影的亮点。
三、探讨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一)情感元素的融入
情感元素是电影的主题表现与现实生活以及作品本身艺术的结合,通过将音乐情感作为艺术载体,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个性的展示,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在电影中,音乐的主要作用不单单是起到推动器的作用,还要完全融入电影之中,与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个性、主题表现等结合在一起,尤其是要通过音乐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将电影的魅力展现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钢琴音乐的情感表达方式,将钢琴音乐自然地与电影融合在一起,并通过钢琴音乐表达出整部电影的客观性、震撼性和艺术性,从而形成观众思想上的共鸣和艺术上的融合。譬如,在电影《海上大琴师》中,在突出剧情的主题表现中,就融入了钢琴音乐,并将这个具有生活磨难的孤儿的思想情感通过钢琴音乐全部表达出来,将主人公所遭受的磨难和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艺术地呈现出来,将钢琴音乐始终贯穿在电影的始终,凸显出一个荡气回肠的画面,并有柔情的艺术煽动力,通过钢琴音乐的带动,形成整个电影的剧情,并牵动着剧情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技能凸显出情节需要,也能表现出丰富的思想情感。
(二)为电影的艺术形象服务
在钢琴音乐的运用中,通过不同的演奏风格,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人物的艺术形象,让人物形象在不同的钢琴音乐的背景运用下,呈现出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不但使画面更加丰满,还可以将画面与音乐共同呈现给观众,共同塑造一个具有综合性视听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观众的审美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形象。[2]其中,最主要的是以音乐的形式渲染人物性格,深化剧情的。电影艺术和钢琴艺术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两者选择同一个主题时,会出现音画合一、音画平行、音画对立的局面。然而,钢琴具有独特的魅力,很自然地就会与电影融合在一起,并且可以为其塑造其所需要的艺术形式。
(三)创设良好的电影背景音乐
在电影的运用中,钢琴音乐可以作为一种背景音乐的艺术体现来实现,因此,就要从多方面强调钢琴音乐的背景运用,更加突出钢琴音乐与一部优秀电影的结合,更好展示出电影的艺术魅力,通过不同的背景展示,譬如,可以展示出一种激扬的氛围,也可以营造一种悲伤的气氛,还可以塑造出一份宁静淡雅的气质,还可以表现出人情味十足的琴声,不同的钢琴音乐背景体现出不同的主题,在具体的运用中,要结合电影的实际需要和主题反映,为电影的整个剧情发展做好铺垫,尤其是在电影的艺术运用中,更好地将钢琴音乐与电影的整体艺术效果融合在一起,解决音乐与主题不搭调的情况,更好服务电影的情节深入发展,在各种钢琴音乐的推动下,更加显示出强大的魅力。[3]譬如,电影《立春》和《音乐之声》中,前者女主角演奏的钢琴音乐反映出她对于艺术的无上追求和崇敬以及对于爱情的渴望和骄傲,而后者中的钢琴音乐完全展示出女主角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性格特征,随着钢琴音乐的不同旋律也突出了她对于爱情的心理变化。
(四)美学意义的深刻表现
美学是一种欣赏层面的概念,通过对音乐美感的诠释,在艺术角度方面创造出更加深厚的实质内容,能整体突出电影在质感、画面、音乐视听等多方面的融入。在电影音乐的表现手法中,钢琴音乐作为一种最具震撼力的音乐表现手法,就要从多方面展示出强大的美学价值,既带给观众艺术上的鉴赏,也能形成心灵的共鸣,因此,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围绕钢琴音乐的优势和特点,形成声画合一,既能渲染气氛,也能展示出人物的心理特点,并准确地将人物形象、剧情的连贯性等统一起来,不断深化主题,这就需要在选用钢琴音乐上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对钢琴音乐有一定的领悟与造诣,将钢琴音乐的音域宽广、音量宏达、音律精准、音色优美、表现力很强等特点呈现出来,形成美学上的极致享受,譬如,可以在电影中,将一些古典的钢琴音乐作品融入进来,如国外肖邦著名的《夜曲》《练习曲》、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我国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萧友梅的《哀悼进行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4]将这些不同的钢琴音乐通过美学的价值体现,更好发挥出其在电影中的美学价值,形成强大艺术震撼力。
(五)电影艺术品位的全部体现
在钢琴音乐与电影艺术的结合运用中,钢琴音乐可以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因此,可以从钢琴音乐的艺术品位出发,进行有效的融合式分析,将钢琴音乐的艺术品位更好地表现在电影之中,从电影的取材需要、艺术表现需要等多方面来展示钢琴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在享受电影的情节、人物等带来的美感的同时,也能有一种音乐盛宴的感觉,为电影更多注入艺术的色彩。譬如在电影《钢琴师》中,非犹太裔大提琴演奏家演奏巴赫的《g大调前奏曲》时,表情庄重内心却是十分悲痛,[5]钢琴音乐让观众更加体会到主人公对纳粹的痛恨,这种深邃耐人寻味的艺术感觉直达观众内心,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位。
篇9
[关键词]电影;视觉色彩;情感表现;直视;象征意义
从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第一部电影诞生开始,人们就一直在探索电影艺术,探索表现电影艺术的各种元素,尤其是对色彩元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现代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到,电影色彩的创作审美取向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常用被赋予象征意义的色彩表现深刻的涵义,使观众产生共鸣。所以,电影色彩的表现与色彩象征意义的应用是电影人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电影色彩的解读
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是一种美感形式,是一种物质现象,当艺术家把不同的色彩根据人的审美需要处理成具有美的画面时,色彩才能称之为艺术。用这种艺术的色彩语言表达美感、渲染意境,引起心理上的愉悦。色彩在绘画中是与作品的静态造型有机结合成为画面的重要元素而构成绘画的色彩结构,而电影是与作品的动态造型结合构成电影画面的色彩结构,形成影片的运动视觉节奏,表现出银幕色彩特有的魅力。电影色彩的冷暖明暗调子要同影片中故事结构的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人物情绪的高亢与压抑形成一致的画面色彩结构,由此彰显出电影本体的华彩魅力。电影的色彩审美取向除表达美感外还要赋予它深刻的象征意义,挖掘赋予色彩的内涵,色彩要与影片的风格类型相一致,因为它决定着一部影片的风格样式和剧作结构,这需要创作者要具备敏锐的色彩思维感受和悟性。电影中的“色彩”犹如一部交响乐曲,读懂它的起伏、及故事情节、人物情感、象征意义等视听语言元素所要表现的内涵,形成电影色彩的结构,以此展现它的视觉旋律。
二、电影的色彩表现与情感流露
电影作为年轻的艺术种类,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电影人在此过程中乐此不疲地探索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色彩作为电影艺术形式重要的视觉元素之一,也是他们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色彩是电影视觉语言的重要元素
色彩作为电影视觉语言的重要表达元素和手段,一直以来为刻画角色的情感、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丰富画面效果、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一般来说,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色彩宛如键盘,眼睛好比音槌,心灵好像绷着许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有意识地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中引起震动。”在电影艺术中导演就好比是艺术家之手,通过对人物、场景的色彩进行布局和构成、渲染画面的视觉气氛、感受故事情节,使电影画面与观众形成视觉上的交流,体验似幻似真的视觉享受或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引起观众情绪的波折和心灵上的升华。在电影《红高粱》中,大量运用红色基调,使电影主题得到升华,使色彩在银幕上完全被电影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电影画面色彩的渲染使观众得到视觉上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还有《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多部电影都是用极致的色彩表现,如《英雄》中飞雪的红衣飘摇之绝美,大侠无名黑衣劲装之刚毅,残剑白衣飘然之孤绝,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和无穷的力量,这充分体现出色彩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的视觉元素。
(二)电影视觉语言中色彩的生命力
有人说过色彩在电影中更像一位“情感的演讲家”,是承接“剧作者”“导演”“观众”的载体。“剧作者”通过文字的色彩把故事、情感表现出来,“导演”是把对作品的解读用更深一层的色彩含义表现出来,“观众”受制于两位表现者的引导而使自己的感情波动或宣泄。在《霸王别姬》电影中,画面常常贯穿着一个老北京风味的色调场面,那就是灰气蒙蒙的老北京场面的暖色调,无论是老北京街上的杂耍玩弄的场面,糖葫芦的叫卖声,还是老北京剧场里人们追角儿的氛围,使我们好像进入了老北京的历史,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观众在这种气氛中使情绪起伏,这就是电影色彩语言的魅力,就是电影的生命力。
电影视觉语言中色彩的生命力正像西方古典油画一样散发出永恒的魅力,在动态的二维空间里充分演绎着色彩的艺术并融入技术上的手法,使精美的色彩在银幕上将人们带到最真实的境地,带到最梦幻的画面,把色彩表现到极致,使在电影创作中保持永恒的生命力。导演要充分理解色彩、感受色彩和把握色彩,观众才能闻到《白鹿原》浓郁的西北黄土地的味道,才能看到《红高粱》对封建社会的主题悲性的渲染,感受到色彩在电影视觉语言中的强大生命力。一部优秀电影的生命力在艺术表现上色彩是最具说服力的。
(三)电影的色彩表现与情感流露
人们对彩经典画面的谈论,经常会形容为像画一样美,难以掩饰的赞叹之情当中必定包含有对色彩艺术的认可。那种色彩的象征,色调的情绪力量,必定是在艺术加工后将我们的自然生活影像打上了更深刻的情绪的烙印。[1]色彩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罗·马摩里安说:“我认为必须把色彩作为一个情绪元素来应用。如果你把色彩直接用来表达你在一场戏里所要表达的情绪,它会独立发挥其美学功能。它会增加美感,正确地表达情绪。如果违反了场面的情绪和剧情要求,那就会把整场戏毁掉。它会毁掉演员的表演,毁掉你的整部影片。”在此可以看出一部成功的电影,色彩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色彩表达的情感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说,电影色彩的应用要与电影中所表达的情感相匹配,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导演更加重视和不断追求的。
在我国的电影人中,被人们称为“偏爱红色的导演”张艺谋,最擅长用具有中国元素特色的“中国红”。他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将红色调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红色的嫁衣、红色的轿子、翻滚着放肆和叛逆的高粱地,使整部影片达到了野性、阳刚、狂欢,将他刻意追求的红色的爆发力推向高峰,在视觉上给了人们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除此,他还常用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兜等元素,这已成为他的电影作品的一种符号,也许这是他对红色的理解,对情感的表达,也是他用色彩造势的一种手法。因为红色调最能使他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从电影作品中直视色彩的象征意义
(一)直视色彩的象征意义
在视觉艺术中,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都是重点表现元素之一。这些象征意义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色彩习惯,使得一些色彩感觉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永恒的象征。比如红色象征着喜庆、热情、温暖、生命、野性等,所以观众不会忘记《红高粱》电影中十八里坡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弥漫着象征野性的红色向我们张扬着力量和生命;黄色象征希望、收获、丰硕、甜美、权贵,《英雄》中整个画面充满着胡杨树林黄颜色的树叶,在色彩上极为鲜艳饱满,具有铺天盖地之势。《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黄色琉璃、高台,象征着权贵的黄金色也瞬时间充斥了观众的眼球。绿色象征健康、和平、青春、温和;蓝色象征沉静、悠久、理智、博大;紫色象征着神秘、高贵、优雅、静谧等。所以在电影中,导演往往会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即象征意义而设计影片的色彩,我们的视觉才能饱福到具有浓郁特彩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色彩对比强烈至极的《三枪拍案惊奇》、富丽堂皇色调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清香淡雅型的《山楂树之恋》等。在无彩色系中,白色象征着纯洁、苍白、平坦、萧条;黑色象征着沉稳、厚重、高贵、死亡等。对于黑与白更能传达出一种力量,一种真实的力量,一种历史的力量。具有历史感的《南京!南京!》,就是一部用黑白色彩表现的大作。所以无论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它所具有的象征性都能很好地表现电影的内涵,导演需要对色彩有较强的敏感度和对色彩有高超的把握能力,才能创作出既具有内涵又有美感的电影画面。
(二)色彩在电影艺术中象征意义的应用
色彩是人类思想的载体。作为电影的视觉语言,也是电影的灵魂和精髓,是一部优秀影片脱颖而出的利器。色彩的象征意义,是指当一种色彩与联想到的事物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表现出某种特殊的意义,就形成了这种色彩与某些事物关联的象征意义。电影人常把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用于电影的表现上,如以直观的色彩形象涉指抽象普遍的精神,它超越表象的内容,唤起观众对从未见过的世界的想象。影片拍摄的成功与否,色彩在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是密不可分的,某种色彩可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而某些情感的表达又往往需要色彩象征意义的推波助澜。
首先,客观色彩象征意义的应用。客观色彩要大胆运用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一个色彩的世界,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这也与导演对色彩审美规律的准确把握有关。利用客观色彩本身对人的视觉美感的引导,唤起观众的情绪进行审美体验。如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就是追求强烈的色彩取胜于观众的审美的,李四的桃红、老板娘的叶绿、陈七的亮蓝和赵六的橘子黄,去创造艳丽色彩的极致搭配,这些色彩斑斓的服饰体现着导演的特殊的审美价值。其次,主观色彩象征意义的应用。主观色彩渗透了电影人的主观意念和思想性的“美”,利用色彩本身对于人的视觉的美感的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使观众浮想联翩产生某种激情,调动观众的审美体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陈家大院灰黑的深墙宅院,青灰的瓦,暗沉与阴郁的氛围,象征着大院女人的被压抑的悲惨命运。《白鹿原》黄色土地和麦浪的色彩,隐喻着地域性的特色,苍苍莽莽的渭河平原,如同历史的延续与发生。这些都能引起观众的联想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同时也深刻体现了导演对色彩象征意义的追求,渗透了导演的主观意念,是导演思想、观念和情趣的外在表现。
总之,色彩体现在影片中的特色,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注意,色彩表达的情感可以使观众的心境达到升华。色彩体现在影片中的象征意义,并更好地融合于影片之中,也显示电影色彩表现的深层含义,使色彩在影片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的关系上,达到了“化”与“融”的境界时,电影中色彩的意义才能真正全部得以体现,色彩在电影中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存在。
[参考文献]
[1] 胡雪瑾.由《南京!南京!》解读电影视觉语言色彩的情感表达[J].电影文学,2010(01).
[2] 杜娟.浅谈电影中色彩的象征意义与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0(06).
篇10
[关键词] 艺术创作;色彩技巧;构图技巧
一、电影艺术创作背景及其张艺谋电影创作技巧简介
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巨大进步,在物质基础不断雄厚的基础上,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尤其是审美理念在日益飞跃。而对于电影生产来说,更是如此。它就是其突出的反应。而对于电影艺术创作者来说,其创作素质与意蕴更要略胜一筹,走在观众的前面,适应与时俱进,适合并引导观众。
电影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反映,以其独特的角色与地位感染着无数观众。作为电影,其中本身的存在的巨大意义之一就是要尽艺术之可能地渲染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并帮助他们思维的不断拓展。而电影是用画面来呈现,它直接触碰观众的视听器官,把具体鲜明的形象传达艺术魅力。作为电影构成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艺术,它在电影艺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甚至可以说,美术是电影艺术的生命。因此,重视美术技巧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与实践是成就一部经典电影必须的要求与趋势。
在电影创作中,美术技巧的应用,其主要就是色彩与构图的科学合理协调的布局与分配。而色彩与构图本身也是形成电影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一部经典电影的成就也必然体现在色彩与构图的突出配合与设置上。尤其是它们相得益彰,惟妙惟肖,鬼斧神工。给观众留下永远难以忘怀的记忆。
每一门艺术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甚至可以说它的表现元素。而美术色彩与美术构图作为两种特殊的语言,在帮助不仅是电影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在认识与反应客观世界,传递世界思想情感,实现另外一特殊层次的艺术碰撞与心灵共鸣。
国际国内知名电影导演张艺谋,他在电影创作上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艺术成就。作为代表中国第五代的导演,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影片陆续推出,使得他成为中国影坛的最具重量级人物。尤其是在后来的《英雄》中,又把他推向了火红的巅峰。尽管对张艺谋的一些电影,引来观众许多非议,但是这丝毫动摇不了张艺谋导演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能够把无数观众一次又一次引向银幕,牵住观众的心,这就是个最好的例证。而且这也深刻地体现出并得益于其影片中的美术艺术的技巧,尤其是色彩与构图的精心构思与完美结合。
实际上,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并不仅仅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制作加工的精彩优良,而在色彩与构图运用方面都可谓匠心独运,而且它们在影片中的大量运用,都无可比拟地彰显了艺术的本质和文化本性。
分析挖掘张艺谋电影,首先必须认识到电影创造者在精湛的美术艺术下灵活运用美术技巧,而我们作为客体也必须要承认这个前提,也要从构成电影艺术的创作的美术技巧,尤其是色彩与构图二者精彩的运用角度,不是简单地复原,不是僵硬地重复,而是去回归,去还原,去升华,实现与创作者的共鸣,最终体验感悟文化的生命魅力。
二、张艺谋电影创作美术技巧中色彩的运用
张艺谋用色彩讲述古老中华文化,非常奇特地与现代电影交融起来。许许多多大手笔的红、黄、蓝等使得更多的浪漫色彩在他的现实写生电影中缕缕呈现。
显然,对于色彩的取舍,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似乎,张艺谋的创作热情不是特别限于叙事,也不是执意地凸显历史文化内涵。而其美妙之处就在于用无声的色彩语言冲击人们的视觉,感染他们的心灵。对于选择这种虽简单却永恒的色彩,深刻艺术地体现出了张艺谋导演创作电影的色彩艺术技巧。
(一)色彩的运用衬托出浓浓的古典眷恋情结
在刚刚冲破了长久以来思想束缚的20世纪80年代,各种新思潮和流派充盈着整个文艺界,人们不断自觉反思文化突围过程中的人文意义。结果使得艺术家们就开始站在全新的角度用全新的方式方法来表达作品,传递思想情感。而其中张导的《菊豆》《红高粱》等,运用热烈而又夸张的色彩,反映了艺术家们深刻领悟在灵魂与肉体两者矛盾之间以及对伦理道德的叛逆中所蕴涵的复杂的现实生活。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从选取题材到重塑人物形象再到拍摄取景,都无不看到色彩的不同程度运用在不断地反映着中国美学对他的电影创造的深远影响,强烈地展示着中国浓浓的风土人情。
张艺谋用他古典的审美眼光,用色彩的方式审视传统,人文地诉说历史,在突破中也略带几分矜持。但更惊喜的是,他用全新的色调,热烈地渲染浪漫的画面气氛,更深刻地体现出了他的电影艺术创作的审美哲学和审美理想。
张艺谋对色调的把握浓重体现出了他对古典的眷恋。《红高粱》中滤色镜的运用,用大面积的红营造出油画般的效果,无不让观众目光久久定格于黄土高原。同样,《我的父亲母亲》影片中在众多树林、山村和辽阔的雪原的背景衬托下,而置于其中的母亲的艳红的棉袄,格外亮丽夺目,成就在大面积山水中的一点红,无数次激起了观众一次又一次对无限自然的无限向往,也深刻地反映出了东方人天人合一的心灵情结。
(二)色彩的运用衬托出了诗意的追求
中国的美学思想以“意境”为执著追求。而艺术家们就是要把“天人合一”和“自然而然”作为“意境”之妙的终极追求。
张艺谋在《红高粱》中,塑造了一片一望无际火红的高粱地,它已不是单单的画面形式表达,都深刻投射出了中国西北风俗画中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意象化造型。
张艺谋在电影中,对白尽量减少,而把色彩推向语言极致。在《菊豆》中,染布作坊里,红红黄黄那些布,色彩艳丽,把作品里的人物心理、造型和电影的整体风格都强烈凸显出来,引起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增添了无数的感染力。
《英雄》更是色彩与观众的直接交流。比如影片中的绿色山水、白色沙漠、红色枫林和蓝色书房等都强烈地印染着观众的心灵。色彩在眼前的眉飞色舞,就像那国画放荡不羁的写意,深深地反映并引领中国人追求诗意情感的最畅处。
令人惊异的是,其他的诗意般的物景,也幽幽地衬出唯美的色彩。《红高粱》中令人荡气回肠、高亢的酒曲却可以飘逸出艳艳的深红;《大红灯笼高高挂》戚戚不止、哀怨洪亮的京韵,却道出了幽幽的深蓝;《英雄》中棋馆里的幽深、有力、古韵的琴声,撩出了冷冷的深黑。其实色彩最会说话。张导最终选择了色彩来实现他诗意的追求。
(三)色彩的运用衬托出了悲壮的表达
张导的影片,充满着苍凉和凄美的盈盈色彩,也久而久之成为我们熟悉的情感表达元素。张艺谋用大胆的色彩让人们经受了对爱情的追求、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由的渴望等人之所以为人的震撼与洗礼。
比如《菊豆》作品,呈现出了三代之间的情感激烈冲突。尤其是在染坊鲜艳的红红黄黄的色彩透射下,把与社会伦理纲常的屈服与斗争的矛盾,把人物间复杂的痛苦爱恨情仇有力地传递出来。尤其是菊豆的一把红红的火,呈现的不单单是画面的艳丽,而是烧掉浓浓色彩背后蕴涵的伪善威严,这也把悲剧的情感人格推向了。
而在《英雄》中通过选择各种色彩的服饰,营造英雄主义的悲剧氛围,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影片中红、白、蓝、黄四种颜色片段的相互交叉,实际上也暗示了美丽中深藏着的支离破碎。体现得尤为悲情的是,在为几位侠士准备踏上永远征程的服装色彩时,他选择了最为干纯洁净的白色。
同样令人无法忘怀,树林、书剑、棋馆、山水等在黑白绿红蓝中交相变幻,突出地一方面在演绎着东方英雄神韵,另一方面也在记述着可歌可泣的悲剧柔情。色彩已经成为人们评判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三、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美术技巧中构图的运用
在电影创作中,在呈现的画面诸多元素中,构图实际上是其中最基础又是最重要的核心。电影的画面构图往往是导演匠心独运的技巧凝聚。体现了导演表达主题的意图及其方式方法。张艺谋导演在电影的画面上的构图都有着自己别样的魅力。
(一)多元化的风格打造画面和构图的别具一格
张导作为摄影出身,理所当然,画面构图成为他所关注的焦点。注重构图形式是他很注重的。尽管他的电影风格多样性,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画面与构图的全心浇铸与雕琢。
[HJ]应该说张导对构图形式的执著与追求,应该要从他的摄影处女作《黄土地》算起,其实那部作品给当时出道不久的第五代中国电影创作人犹如晴天一声惊雷,让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
《黄土地》中其中的一副画面可以看出,张导对构图的不懈努力与全心全意。在这部影片中,竭力构造翠巧从黄河中走来,却三次都挑着水的画面,还有就是打造黄土高原沟壑张扬的静态构图,更为甚的是影片中的处,动感诱人的安塞鼓。都在从不同角度诉说着对构图的匠心独运。
(二)构图折射出象征效果和暗喻
电影画面中的象征意义对电影语言来说,举足轻重。张导历来都重视画面空间构图等元素的特色运用。他善于把握构图适当的形式感,刺激观众的心理,产生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让构图语汇强烈辐射出暗喻和象征效应。
《红高粱》用火一样的激情把大西北无限自然的生命质感赋予在神奇的东方文化中,进而呈现给观众。其中精心设计的月亮门,在不一样的画面中,变化画面的不同色调和构图水平线的不同高度,传递出不一样的情感意味。比如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许多次展现交相重叠的深宅旧院,采用俯拍角度,纵深构图,传递出准确稳定坚硬的象征意味。
(三)精心的构图表达出浓浓的美感
美感成为电影艺术中必备要素。甚至可以说,是第一要素。能够愉悦身心,让观众感觉舒服,极具视觉享受。画面是电影的基本元素之一。
一部影片,表情达意,定位风格,实际上,其设计与构图是其中的关键。《我的父亲母亲》中,章子怡站立在家门口,尽管不是正中央,却与黄金分割法相符合,可以看见,其实画面都是导演与摄影细心雕琢的结晶。张导在片中使用顶尖级宽银幕摄像镜头,把坝上草原风光,阳光下灵动的树叶、洁白的桦林、大山美女的红袄等一切都极富光鲜和美感。遥远处深秋下的金黄色树林,风吹动下微微起伏的茅草,到处弥漫犹如锅盖覆盖的大雪,还有漂亮母亲的倚门而笑,都无不传递出如诗如画的美感,都无不是完美的构图结果。
四、结 语
作为电影艺术创作中两种重要的艺术语言,在张艺谋电影创作中,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把色彩与构图两种构造方式,灵活多元内涵地运用在一部又一部的电影中,成就了一次又一次电影神话。作为观众,我们也应从这两方面以全新的角度欣赏电影,提高我们的品位,实现与电影创作艺术者不断超越品味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何茂艳.浅谈张艺谋电影之色彩与构图艺术[J].大众文艺,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