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秀语文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优秀语文教学案例

篇1

一、谁“问”,“问”什么?谁“答”,“答”什么?

笔者按“问”者的身分加以梳理,通过表格,呈现这一部分内容。

《论语》120个“问”字,直接发问113次(因另有7个“问”字是在感叹句和叙述句中出现)。梳理整合表中的113次“问”,可以清晰地看出:谁“问”,“问”什么?(表中的“问”什么内容,有些部分是笔者提取的关键词或者概括)谁“答”,“答”什么?(表中的“答”什么内容,有些部分也是笔者提取的关键词或者概括)下面对113次“问答”作类化性地阐释。

1.诸侯君王卿大夫之“问”:概括来说,“问”的是“政”,“答”的是“仁政”。从具体章节来看,除直接“问政”的篇章季康子问仲由、赐、求可从政?(6.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12.1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12.17、12.19),定公问: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有诸(13.15)?叶公问政(13.16)以外,还有问孝、仁、拜神、弟子好学、患盗、陈(阵)等,但这些“问”都可以说是问“政”思想行为的关联,或者说是君王卿大夫以问“政”为目的而引发的“问”。

从孔子的回答来看,都是围绕孔子的思想核心“为政以仁,为政以礼”来回答。如“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15.1)”孔子的回答与“遂行”就是明确反对卫灵公的“武治”治国思想,表达了“礼治”“仁政”的思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孔子的回答赋予了“君臣父子”名分的道德内涵,要求各尽其职,各行其道,纠正不符合名分要求的道德思想行为。孔子针对当时存在的弑君、弑父,僭越的行为,仁德、礼仪人伦秩序的悖乱现象,发出了“正名”的呐喊。治国安民就是要君臣“正”,尽其职,行其道,而道就是“合礼”的“仁道”。孔子其他章节的回答也是围绕“仁道”“礼治”的思想来阐发的。

2.孔子弟子之“问”:概括来说,“问”的是“仁”,“答”的是“仁”。先来说“仁”,整部《论语》讲“仁”109次,而113次“问”中,孔子学生直接问“仁”的也有13次。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12.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2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13.19)”,“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17.6)”,还有其他章节问“仁”及孔子答“仁”的内容。孔子对弟子问“仁”有不同的回答,到底“仁”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从孔子对学生曾参说的话可以推知“仁”的真意:“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吾道”就是孔子的整个思想道德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是“忠恕”。孔子对“忠”的定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对“恕”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而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所以概括说“忠恕”就是“仁”。

3.孔子及他人之“问”:概括说“问”的是“礼”,“答”的是“礼仁”。如“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3.4)”,孔子回答的意思是,礼仪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礼”的根本不在形式而在人的内心真正合乎于“礼”的仁德,正如孔子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3.3);孔子入太庙(周公庙),每事问的懂礼行为及对周礼的恭敬态度(3.15);阙党童子不知礼的行为(14.44);厩焚,孔子问人不问马的“礼”问,“仁”问品德(10.17);曾子回答阳肤“为士师”的“哀矜勿喜”的“仁道”劝告(19.19);子贡回答公孙朝,老师(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19.22)。“文王武王之道”的“道”不就是包含“礼”“仁”为主要内容的“道”吗!而“礼”是什么?《论语》中孔子没有明确回答,我们可以参见《礼记》中孔子及言游谈及的“礼”:“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礼就是做事的准则)”,“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子游问所谓礼,恐怕就是指导人们抛弃坏的而保全好的行为吧?孔子说:“是的”)”。所以孔子及他人之“问”,问的是“礼”,答的是“礼仁”。

二、孔子的思想体系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9.8)”。“叩其两端”是孔子解决鄙夫之问的方法,在这里我把这种方法拿来,“叩其两端”——谁“问”,“问”什么?谁“答”,“答”什么?用来解决《论语》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问题,明晰孔子的思想体系。

由以上对120“问”中113次“问”什么?“答”什么?的整合优化可以得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包括恭、宽、信、敏、惠、忠、恕、孝、弟、知、勇、中庸等内容。从“仁”的思想体系出发,生发了孔子“仁政”的政治观:为政者应为民表率、礼让为国、诚信教民、举用贤才、具备温良恭俭让等美德;生发了孔子“仁爱”的德行观:忠恕贯之、孝弟仁本、恭敬合礼、谨慎言行、忠信交友、君子修为、中庸之道、博施济众等仁德;生发了孔子“仁教”的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不愤不启、学文修行等教育观念;生发了孔子“仁学”的学习观:学诗学礼、持之以恒、三人有师、不耻下问、学思结合等学习观念。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217-01

时至当下,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要立足本国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教育的本土化意识。笔者也认为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中华民族拥有非常久远的灿烂的文明,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淀了大量优秀的经典,而这些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而让人遗憾的是,如今这些“精髓”正渐渐被淹没在世界文化大同之中,以语文学科来说,这种现象尤其突出。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烟花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此外,佛教和道教也是主流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诗词歌赋、水墨丹青、仁义礼智信等。

然而,在我们的学校教学中,充斥着外来文化。作为主课的英语和数学完全来自西方,而语文和历史这两门被视为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的科目,却在很多学生看来是索然无味的。所以,探索一种传统文化思维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成为迫不及待的需要。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语言是保存一个民族文化最长久的方法,同时,语言也是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有效手段。二战中的日本对中国曾经试图通过改变语言来改变中国的文化。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表现不足的现象主要有:

(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受到了阻断

这种现象在初中阶段比较明显。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这几年,中学语文课本中虽然增加了一些古文名篇,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途径,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传统文化来说,其所涉及的方面还是非常有限的。

(二) 长期以来的重理轻文、重应用轻基础的惯性思维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

一直以来,我国都有着重理轻文、重应用轻基础的的现象,这个是与当下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只能将人文类的学科抛之脑后。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显得弱不禁风。语文学科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人文性和工具性。所以,长期以来的重理轻文、重应用轻基础的惯性思维直接导致了学生文学修养不深、道德境界不高的局面。

(三) 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今年来,外来文化迅速占领我国的文化领域,盲目的追星族、星座学说、好莱坞电影、现代科技产品等等,出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当然也包括语文的课本中。这些外来的文化有其优秀的一面,也有其糟糕的一面,在吸收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照单全收。这样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显得岌岌可危,因此,拯救传统文化,让几千年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重放光彩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如何在传统文化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

(一) 注重识字表达的教学案例

下面是某两个同学电话通话中的一段话,请找出下面四句话中表达不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①你还是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即将马上召开给我们“清江文学社”写篇稿件吧!体裁不限,诗歌散文小品都可以。还请你在班上多发动同学投稿。②你看,我们班已有十个同学连我在内交了稿子。你可以直接把写好的稿子交给我,③我给你们点拨点拨。④请注意交稿日期截止本月底。综合分析以上四句话,可以发现答案就是:①“即将”和“马上”重复,需要删去一个;②将“连我在内”提至“我们班”之前;③语句不得体,应改为“请老师点拔一下”或者“我们共同来斟酌斟酌”;④改为“交稿日期本月底截止”或“交稿日期截至本月底”。

(二)注重诵读教学案例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不仅仅是记住书本知识,更是一种文化熏陶。

在朗读的时候注意断句的划分,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通过这样的断句读出来的非常的有感彩。如果这样来读下面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这句话,你会发现有种很奇怪的感觉,语句本身的那种力量没有被展现出来,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足够重视诵读教学。

(三) 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堂,让传统教育活起来

篇3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问题 改革

从2001年至今,我国小学和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开。在基础教育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最能体现师范性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全新的巨大挑战。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非常突出的实践课程。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具有培养学生语文教育能力、训练学生语文教学技能的意义。因而,这门课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更加关键的作用。为了积极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不少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被公认为枯燥、乏味的课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门没有用处的课程。学生对它的喜欢程度也往往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不当,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理论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举是它的特点。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其他理论不同,它是直接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教师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才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才是有用的理论。

然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其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本来就差之甚远,也就不太容易吸引学生。再加上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变革,一味地满堂灌。一味地用讲授法单纯地讲授抽象、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少联系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实际,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就极易导致这门课的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对它产生空洞、抽象、无味、无用的认识,因而没有多少兴趣听讲,更不可能有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新理念、新理论、新变化缺乏深刻、充分的认识甚至是最基本的了解。那么,还何谈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呢?还何谈培养学生必备的语文新课程教学能力呢?又何谈这门课程的价值呢?

2.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人们习惯的一种错误观念是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单纯定位为一门理论课程。而且,在高校教学中,所谓的“理论性”往往被过于强调且达到了一个极端的境地。因而,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才会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而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实践的现象。因而,不可避免的,整个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被严重忽视的境地。

因为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大多数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一直存在着“理论讲授多,实践训练少”的问题。这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一般占3/4以上,实践训练时间不到1/4。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每周的课内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常常只有甚至不足1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大部分项目不能正常开展,仓促进行的一些训练如设计教案、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走形式,收效甚微。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呢?学生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也就难怪不少学生在教育实习时甚至毕业后仍连最基本的口语表达、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都严重缺乏。

3.实践教学科学性不强,教学技能训练不够系统、细致、扎实。

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开始重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每周1-2课时来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但是,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至今只有理论教材,没有规范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所以,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项目、组织形式、程序、重点、评价等完全靠任课老师来设计、操作。这就很难保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的科学性。一些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来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细致、扎实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比如,不让学生站上讲台进行朗读、自由演讲、讲导入语、设计板书、提问等基础训练就直接开展说课训练、试讲课文训练;不让学生观看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讨论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就让学生设计教案;训练中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点评及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应付训练而教师不作严格要求,等等。显然,即使实践教学有较充裕的时间,如果组织、实施不够科学、扎实、严密,也会导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使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积极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首先,能够使抽象的理论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易懂、有用,使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学生学好理论:其次,因为课程与教学理论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作用,搞好理论教学又能够为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也恰恰是搞好其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改革策略。

1.让学生先感受、体会中小学新课程教学实际,再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历小学、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模糊记忆中。在他们对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际没有任何具体感受和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让他们去学习语文新课程方方面面抽象的新理念、新理论,理论就会显得枯燥、空洞而难以消化,从而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先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具体感受、体会,再开始学习理论,是最好的做法。而各高校传统的做法都是在学期中段或末段理论学习过半时才安排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或到中小学课堂现场观摩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改革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在第1至3周先安排学生观摩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或者到附近的小学、中学现场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第4周才开始启动理论教学。当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一定要认真、投入地观看,写出比较详尽 的课堂实录并保存好,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要求学生以后随时把这些课堂实录带到理论课的课堂上。带着观看课堂教学实况的感受和经验开始后面的理论学习,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动力。而且,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举出那些观摩教学中的实例来阐述抽象的理论,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讨论一些实例,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理论将不再空洞、抽象,不再枯燥无味。

当然,根据理论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学期中段或末段,教师还可以再安排一定的观摩教学录像或观摩现场教学的活动,并把观摩和理论讲授、探讨紧密结合在一起。

2.突出理论重点,强调其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要突出两大重点。一是语文新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些新理论、新变化,例如,反映语文新课程总体指导思想的四点课程基本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性质观,全新的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教学对话理念,个性化写作理念,综合性学习理论,语文新教材的巨大变化,等等。二是操作性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因为前者对于学生从事语文新课程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新理论,了解这些新变化,无论学生具备多么优秀的教学基本功,他们都无法成长为合格的新课程语文教师;而后者具备突出的实用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以及一些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如教学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至关重要,而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正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教学能力之一。所以,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这两大重点方面来精讲细讲,对其它内容则可以少讲或略讲。

3.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一词,英文中称“case”,也叫个案、事例、事件,是指与教学有关的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义出的事实”来代替,它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为相互脱节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具体、生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并能帮助他们用理性思维去解决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或者认识课堂教学的一些规律。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学会提取案例中的理论成分来对照自己学到的相关的教学理论,有助于深化他们的理论修养,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思考其合理性。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培养他们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广义的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用文字记述的反映教学中一些具体情况包括经验、疑惑、感悟、反思等的教学案例,如方智范、赵志伟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评析》中的许多案例,文字记述的详细的教学实录,教学录像,现场教学,教案,教师所了解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等等。这几种案例都可以具体运用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案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常见策略有:(1)呈现案例,解剖麻雀,内化理论(主要用于系统理论讲授中);(2)呈现案例,展开讨论,把握理论(主要用于个别理论探讨中);(3)案例观察,做听课记录,写评课报告(主要用于观摩教学中);(4)案例开路,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设计(主要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中);(5)案例呈现,系统学习(主要用于学生试讲前)。

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非常适合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且能够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真正把这门课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最好的纽带。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

为改革学生总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教师可从这门课的理论中精选出一些重点专题,如“语文素养”观、语文课程三维度目标、语文课程性质观、对话教学理念等。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按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地去研究、探讨,最后在理论课的课堂上分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且展开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只做一个引导者、旁听者、评点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相互合作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也是实践者。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那些重点理论,又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等多种优良品质。这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为了使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引导。而且,理论教学中要保证至少开展两次这样的活动,所占的理论课课时应在6课时左右。

三、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为了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措施如下。

1.重视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教学技能训练课时。

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课时。只有课时充足,学生才有时间进行多个项目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多次登上讲台。反复进行训练。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才有保证。要专门安排每周至少两课时一共不少于36课时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在理论课的54个课时中,还要抽出约18个课时安排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习汇报和讨论等活动,使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

要改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只有单本理论性教材的现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一套实践教学教材,可将其定名为“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当然也可以组织多所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联合编写。两套教材在内容上互补,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如理论性教材阐述的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知识,训练操作教程就可以有相对应的具体案例分析或技能操作训练内容。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较易理解。在进行技能训练时也会因有案可依而就较易上手,既能保证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

3.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科学安排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和程序。

在实践教学没有教材无所凭依的情况下,教师自己要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明确其地位、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训练项目要全面、充分,包含各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单项教学技能训练及综 合性的模拟试讲训练;训练程序安排要合理,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例如,我们近几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是这样安排的:(1)学生课外练习普通话、粉笔字等教学基本功;(2)课文朗读技能训练;(3)自由演讲训练;(4)教学观摩及评课;(5)语文课导人技能训练;(6)语文课板书技能训练;(7)语文课提问技能训练;(8)语文课讲解技能训练;(9)学生课外进行教学设计训练(编写教案);(10)说课技能训练;(11)模拟试讲课文训练(即教学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最好采用微格训练的形式)。其中的第二、三、五、六、七、八、十、十一项都是学生必须单独登上讲台训练的。这样,学生在最后模拟试讲时已经经历过多次包含读、写、说、讲的公开训练,语文教学综合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了。

4.扎实、严谨地组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将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教师不仅要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而且要扎实、严谨地组织每一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把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学生训练前的指导工作。每一项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师都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练习时间。并且,在布置训练项目及任务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指导,让学生练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例如,语文课导入技能训练前,教师就要把导入设计的内涵、作用、要求与方法等要点进行指导,最好结合一定数量的优秀导入案例使学生加深体会与理解。这样。学生才可能设计出有吸引力、有创造力的导人语,导入训练才可能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要做好学生训练的课堂组织工作。在训练课上,要求每一位训练的学生要真正进入角色,认真投入地训练。教师自己也要做一个全神贯注的观众,认真观看每个学生的训练。而且,教师还要组织好整个课堂,让所有学生认真观摩台上学生的训练,不能出现一人登台认真训练而其他学生在台下漫不经心、各行其是的现象。教师要严格要求和认真组织,使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成为一个气氛庄重、热烈、活跃的学生充分锻炼自我、表演自我的舞台。

再次,做好学生训练后的点拨与评价工作。每名学生训练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训练的得失。教师一定要首先肯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鼓励、称赞学生训练中的优点,然后中肯地指出学生训练中的不足。教师不能以过高的要求对待还未正式踏入讲坛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肯定,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才会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训练体会,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评价。每个学生训练完之后。自己的体会是最深刻的,如果能让他们及时对自己的训练进行评价。效果是真实、贴切的。而同学的评价往往更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准确地指出一些亮点、优点或缺点、问题,使训练者容易接受。教师如果营造出这种积极的氛围,用学生训练的范例去引导所有学生,就会对所有学生产生更好的教育实效。

篇4

教科研 教师 专业成长“科研”二字十几年前对我来说是那么陌生,那么深奥,而今它已成为我的知已,成为我教育教学的法宝。使我在工作中充满活力;使我明白了成功的道理和失败的原因;使我更具热情、远见和行动,促使我不断地成长起来。

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钱伟长说“学习是终身的职业。在学习的道路上,谁想停下来就要落伍。”不断学习,成了我开辟教育科研之路的有力武器。每学年我都订阅《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多种杂志,及时了解教育科研热点问题和最鲜活理论及实践。专业的理论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也随之得到了转变。

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购买和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专著,并做了大量的笔记。还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研讨会,不断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

网络发展的日新月异,必将成为教育科研的有利武器。我为此自学了多种多媒体制作平台,为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随着课题研究及学习的不断深入,我掌握了主体教育,创新教育及多元智能等理论。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教育思想,并指导我的教学工作,成为我参加教科研的内驱力。

在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的探索过程中,我的教科研意识有了质的飞跃。使我逐渐无惧教育科研工作的烦累,变得更加热爱教育科研工作。

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科研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作为教研组长,只重视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这显然不是一名合格的组长。于是我带动本组老师和我一起热爱语文教学,共同提高教学科研的水平,做名副其实的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

我们采取群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每周两次集体学习、座谈、交流学习心得,检查学习笔记、读书卡片,并布置学习任务及下一次讨论题。

我带领课题组成员深入到教学第一线,与教师谈话,了解教学中存在的疑难。走进课堂听课、诊课、议课。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他们急需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上好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研究分析,向专家请教: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样教?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马卡连柯曾指出:“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我力求在语文组范围内,甚至在所有教师中,建立这样的集体,使教师得到关怀、帮助、熏陶和提携。在我们充满科研、团结向上的集体中,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教育教学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特别是我们的青年教师:相彬、于光荣、刘相菊、丁静老师,一年中他们经历三次评估,互相交流每一个经验,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同时,我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如:教态、语言、问题的创设等等。他们现在已成为青年教师的佼佼者。区语文教研员这样说:“从相彬老师的授课中可以看出她真是钻研进去了,进步幅度太大了,真是今非昔比呀!”她为了今天,付出了多少个带灯的夜晚;而她一个人的成功,又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啊!

青年教师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李老师,你什么时候来听听我的课?”“李老师,你看我这篇论文怎么样?”我听到这样的请求,感到非常高兴。我会把我的经验告诉给他们,我会挤时间一次又一次地去听课,我会为他们论文中的某一现象查找资料。为他们做了这一切,我感到疲惫,但我更加感到欣慰。

三、关山初度,路犹长

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不只是读读教育科研专著,看看教育科研文章,写写论文,而是要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教育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教育科研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第一线广大的教师才是主力军。

于是开始了点滴的尝试,2009年7月,撰写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教学案例,在全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案例评选中获贰等奖。2010年5月,撰写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做到“三境”》教学论文,在《语文学习报》发表。这只是一点心得,零碎地写一些案例、总结、论文,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科研。

直到2010年,在市区教研室有关领导和一些课题研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参与并实验了山东省教育科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学案导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才算是真正开始了教育科研。课题主要研究:①学案导学准备策略的研究。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的选择、作业设计等,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总纲,以语文课本为主线,以本校学生可接受水平为标准,按教学计划设计编写的一套教路、学路、作业设计等内容的学习方案的研究。②学案导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运用等策略的研究。③学案导学反思策略的研究,主要是指对教学案例、教后反思、教学小记、教前反思等的研究。

2012年12月该课题,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顺利结题。(编号:2010JZ052),通过这次课题研究的尝试,熟悉了课题研究的操作过程,积累了研究经验。

有了这次经验,更加深了我对课题研究的热爱。我感到值得探讨研究的东西还有很多。2014年8月,课题成果《学案导学在初中语文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岚山区科学技术进步叁等奖。(编号:JB2013-3-6-2)。2014年9月,申报的《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策略的研究》课题,被日照市教科研中心列为2014年度日照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PT2014118)。2014年9月申报的《挖掘乡土资源,研发卓越课程》课题,被市教科所列为2014年度新教育实验专项课题。(编号:XJYZX2014024)。

篇5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在培训中不断提高自我,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结合个人在职专业培训学习,就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做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谈几点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专业能力 提高

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专业化新的实践内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各种专业培训,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本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在职专业培训,谈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做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保障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构建具体发展计划

从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自我发展意识,因此,为了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加强教师对职业生涯构建具体规划的培养,促进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长足发展。对于部分不曾关注自身专业发展的语文教师来说,对自身职业生涯做出具体规划是推动他们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做法如下:

1.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

方向是个体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确定个体发展前景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先确立好发展方向,思考自己将要成为怎样一名教师。

2.善于进行自我诊断

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特长、教育理念的认识和判断,分析自身的兴趣好爱、性格特征、智商情商、思维特点,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等,认真对待在校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要求。

3.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这一专业发展规划维持的时间可以是一年半载,可以是3—5年,也可以维持10年左右,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由此可见,只有真正提高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才能帮助他们构建合理有效的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与规划。

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求。

1.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在获取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工总结而成的知识体系,要想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不但需要教师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其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2.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

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学习学科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方面知识,不但要增强自身对多元化知识的积累,而且要善于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学科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与整体化。

3.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懂得如何依靠科学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教师应不断积累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这种经验的获取一般来自教师对教育教学案例的分析,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不断内化教师的理论知识,促进专业知识的有效发展。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基本不缺乏本体知识和条件知识,而是缺乏实践知识,因此,实践知识的获得,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都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标志。教师获取实践经验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二是对优秀教学案例的收集与积累。

三、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形成多元化能力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追随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型能力,形成多元化知识及能力结构。此外,还要培养自身的特殊能力,即:是否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高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此,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

1.组织单元教学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一般都是由独立的单元组合而成,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单元教学能力,即:通过一两篇重点课文的教读,来带动学生对本单元中其他文章的自读,并善于将阅读、练习、写作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贯彻“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原则,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实现师生对目标问题的共同研究与探讨。这种方式与传统的单篇教学比起来,不但能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和知识的整体性,而且还能体现出课型的多样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单元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单元教学的综合性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掌握单元教学的内涵和真谛,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充分体现单元教学蓬勃的生命力。

2.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

能够指导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特殊能力之一。中学生正处于练笔写作的重要阶段,而作文作为表达学生思想感受、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应得到教师的充分利用,并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写作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教师要在写作的基本原理及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写作的奥妙,体会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要通过精心设计和全面规划,将写作指导贯穿于教学始终,使之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总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立身之本,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关专业培训理念,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红霞.走进语文新课程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2】郑碧筠.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07,(06)

【3】夏伶.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专业化[J].长沙大学学报,2008,(04)

篇6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越来越侧重以学生为本位。课堂中教师如果忽视或漠视出乎意料的教学情境,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理答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理答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的效率。

首先,本文先结合一些案例,探讨教师在课堂中的积极理答。

1.巧妙理答。

“教学案例” 一位教师请学生用“尾巴”造句,一个孩子说:“人是有尾巴的。”全班同学都笑了,然而这位教师却说:“你能积极发言不错。但是从科学上讲,说人是有尾巴的是不合理的,因为现代人是没有尾巴的,若改成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就好了。不过,我们平时常常讲‘他有了点成绩就翘尾巴了’这句话,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尾巴’和刚才我们说的‘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中的‘尾巴’是不是同一个意思?”于是大家在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位教师善于利用资源,抓住机会,巧妙地处理问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取得意料不到的效果。

2.因势利导。

“教学案例” 《两只鸟蛋》教学片段:当文中的小主人公送还鸟蛋后, 老师提问:如果是你,你愿意送回去吗?一开始,小朋友都说愿意,但一个男生说不愿意还,接着也有不少学生说不愿意。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两只鸟蛋慢慢裂开,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鸟蛋飞出了小鸟。”“再细听听,看看。”“越来越多的小鸟出现了。”教师:“看到这么多快乐的小鸟在林间飞舞唱歌,你觉得刚才的放生值得吗?”小朋友们都觉得值得,达到了关爱小鸟的情感目标。

3.对症下药,灵活多样。

“教学案例”  如特级教师窦桂梅用激励性的语言理答《晏子使楚》。

师:你怎么这么会读?你把晏子的心理都读出来了。

师:你的回答就是与众不同,别人想到楚王的无礼、傲慢,你则想到楚王的幼稚可爱。了不起!

这样激情的话语,学生听了肯定轻松,一点也不紧张了。肯定的情绪使人振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定的情绪使人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会使人的注意力难集中、思维迟缓。

其次,我们谈谈课堂中注意学生情绪的细节。

举例:学习课文后,老师请小朋友把这一段话读一读。

师:谁来试一试?

师:还有谁比他读得更好?许多孩子的小手高高举起。叫到的学生也不见得读得很好,没叫到的学生就唉声叹气:怎么不叫我呢?

教师既然设计了这个环节,就不能过过场算了。一方面那位学生读得不好,被别人比下去了,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 有一些爱表现的学生也是热情高涨,却不一定能读好。老师要给予指导,鼓励他们在下一环节表现自己。

最后,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更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开朗、自信,通过教学活动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篇7

多媒体教学是随着近几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发展的,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工具,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缩短教师的备案时间,在课堂上可以将枯燥、不易理解的语文知识通过多媒体工具进行形象化展示,实现其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研究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多媒体课件概述

1.1 多媒体课件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在现代教学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多媒体课件的概念分析主要是指: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通过多媒体技术将需要讲解的知识转化为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讲解的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其具有积极地作用,它占据教学过程重要的地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1.2 多媒体课件的特征 ①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动态演示工具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视觉感、听觉感逼真的实物反映;可以将学生不易理解的立体层次事物进行动态的展现,必要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复杂事物的演变过程。②良好的交互性: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在内容的学习使用上提供良好的交互控制,而且可以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学习、更好地体现出“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③极大的共享性: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就是依托网络资源,通过网络资源的全球化传输,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资源的共享实现对于语文知识最新的理解,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广泛的形式实现共享,实现提高语文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过程的优化,实现教学目的。

2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依赖程度在逐渐提高,其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

2.1 多媒体课件的过分使用 由于多媒体课件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师备案的时间,结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分的强调使用多媒体课件,基本上不管教课内容而采用多媒体课件,而不能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而选择性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导致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果降低。

2.2 多媒体课件内容缺乏新颖性 由于网络的普及,网络知识已经实现共享,大量的网络精品案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但是教师在使用网络教学案例时没有进行选择性参考,而是照搬网络教学素材,忽视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知识掌握程度等,结果出现网络精品案例使用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同时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其过重于动态演示的展示,而忽视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2.3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观念不正确 对于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一般都存在着追求华丽的观念,有的语文教师为了制作的课件获得认可,他们采取大量的动态展示语文内容,比如有的语文教师为了展示山水美,他们利用4分钟进行流水的动态展示;有的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就是为了降低以后的教学备课。

3 小学语文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效果分析

3.1 巧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进入课题 语文知识存在画面感特征,需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环境,理解语文知识内涵,由于小学生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他们对于新课的接受存在一定的理解差异,而通过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加强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语文知识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多媒体课件丰富的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画面感,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巧用多媒体教学,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主要是依靠单纯的记忆形式,没有建立抽象思维意识观念,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也是侧重对于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忽视他们对于语文知识的抽象理解,这与我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不符的,通过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解决这一弊端,实现对于学生抽象思维意识的培养。例如《海底世界》一课,我们可以通过将海底世界的真实画面生动的展示,让学生们直观的观察海底生物的活动,进而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讲解,引导学生进入海底世界情境中,以此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于授课内容的记忆。

3.3 巧用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对媒体课件的综合利用对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优化学生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写作积极性,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一是以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运用多媒体创造现实中的美景能激发学生热爱写作,助其养成乐于动笔的好习惯;二是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多媒体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体,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充分发挥写作创新能力。

篇8

一、品词析句,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美的内涵

进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是用词精练、语言精美的典范。这些文本既是进行智育的范本,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孩子们感受语言之美,丰富他们美的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文本的词语教学入手,与学生一起在词语品读中发现美、品味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全篇文章描写了桂林山之美、水之美,然而,通读全文没有一个“美”字,作者是怎样实现这样的描写目的的呢?在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品读全文。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如何描写漓江水之美。作者抓住了漓江水的“静”――静得感觉不到流动、“清”――清得看见江底的沙石、“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给人描绘了美妙绝伦的美。学生从中不仅感受到了水之美,更体验到了文字之美。接着,我再让学生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桂林山之美的。学生从上面得到启发,发现作者是从“奇”、“秀”、“险”三个角度,通过恰当的修辞手法,给人展现了桂林山之美。

在这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词语、描法的品味,感受了山清水秀、风光绮丽的桂林山水之美,如进入了一幅美妙的图画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也提高了人文修养。

二、引导想象,不断拓展文本意境美的特质

文章的美,还在于通过词语构建的情境,给人创造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在其中获得美的体验,这就是文本的意境美。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受到的约束少。在文本品读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意境,不仅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而且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文时,文章对山里孩子们艰苦的上学环境进行了描写,他们起早贪黑,每天要花很长的时间在上学的路上。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短短的几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和想象,进入文本创造的情境。(1)在上学的路上,山路的情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指出通过“变绿了、变紫了、变红了”三个词,写出了孩子们经过一段很长的上学路,从天黑走到“天空醒来”。(2)孩子们放学回家的路上情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又抓住景物渐渐“变黑”,月亮出来,感受到回家要走过的一段长长山路。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身临其境般进入了文本创造的情境,感觉到孩子们上学的艰辛,然而他们却每天都坚持不懈地走在这样的山路上。通过文本描绘的朦胧美景,又体会到孩子们为了山村美好的未来,以苦为乐的心境,实现了教学的效果。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我通过文中的几个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和想象,带领学生进入了文本创造的意境。在品读中,学生既获得了美的体验,也通过与山村孩子上学的对比,提高了自身学习的目的性。

三、感情朗读,充分体验文本情感美的价值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优秀的文章通过其中的丰富情感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抓住文本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品味其中的情感美,从而提高阅读兴趣。在品读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中读出情感,提高阅读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分生命》一文时,本文通过小男孩要与自己的妹妹平分生命的故事的描写,给人展示了一个崇高的孩子形象,描写了血浓于水的情感,催人泪下。在教学中,我抓住这样的情感脉络,通过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品读。(1)小男孩抽血怕吗?为什么?(2)在抽血时,小男孩为什么要微笑?(3)你怎么理解小男孩再次挽起袖子,要抽一半血给妹妹,与妹妹“平分生命”?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合作讨论,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了小男孩身上的那股勇敢、坚毅,对妹妹的爱,懂得了亲情。然后,我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的质量就出来了,实现了美读的效果。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教育技术;误区;原则;对策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进入到教育领域。对于高中语文的教育而言,教师应当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为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努力学习,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能够熟练地将微课程教学、远程教育资源、翻转教学等运用到教学中,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奠定基础。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误区

虽然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实际的整合运用过程中,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在整合方面存在不少误区:1.重形式,轻内容从本质上讲,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创新,更应当是教育理念和思想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上,不过是将传统的课件、讲学资料“搬家”而已———从黑板上搬到演示课件上,最终的教学效果是“换汤不换药”,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2.重手段,轻目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手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积极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但是,实际上,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只关注课件和技术本身,忽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所带来的效果,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最终不仅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还可能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原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适用和适度原则

所谓适用原则,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媒体的选用必须适用于教学,以全面提高教学的效果。而适度性原则,是指在媒体的使用上不能过度,不能滥用多媒体教学,而应当做到适可而止。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遵循适用和适度的原则,确保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

2.互补和优化原则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相关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语文教学课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凡事皆有两面性,虽说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但却不是万能的。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应当坚持互补性和优化性的原则,让多媒体的各项功能成为优化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手段

结合以上分析可见,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存在不少误区。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有机整合起来呢?

1.巧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音、形、色于一体的优势,通过制作优质的教学课件,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课件教学,还可以将一些有趣的教学视频、音频资源等资料运用于教学中,如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师生交流的环境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蜀道难》《琵琶行》等古典诗歌时,由于这些诗句对于学生而言有点生涩难懂,且现代学生绝大多数不太喜欢这种古诗词教学。教学在给学生讲解这些章节的内容时,可以通过一些古典背景音乐的播放,充分展现古典诗歌的意蕴和意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2.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当前,远程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有效的网络教育资源,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尤其是对于一些边远的农村地区,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是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远程教育资源有机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资源或者是视频资源等,有效地拓展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良好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3.借助网络平台,构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

自智能手机问世起,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容易。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的交流和互动方式,借助网络平台,构建现代化的师生交流和互动机制。例如,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借助校园网,形成一个共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微信、微博等,通过交流群的建立,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实现无限制的交流,同时,这样的网络交流平台,也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指导,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总而言之,21世纪是知识化、经济化和全球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和发展高中语文的教学。只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存在不少误区。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这些误区,坚持原则,为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翠爱.探究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8):167.

篇10

一、 关于情绪培养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关系

生活和生命的过程是流动的,体悟生活、感受生命的语文教学过程,便是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着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和环境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案例1: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课的过程中,在两个平行班之间,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甲班是常规教学,采用讨论式,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乙班强化了情绪刺激的控制,更注重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周的时间,再次对教学的效果进行检测,发现两班得分值出现明显差异,甲班为68,而乙班为81。(数据来自课题组研究报告)

教学案例2:《史记》教学中,对与《鸿门宴》的施教过程,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中的情绪体验模式,通过相关技术控制,对刘邦和项羽的心理进行分析与感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经过艺术升华,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此过程中,我们立足于学生的本位角度,发现个体情绪的培养,对与学生感受力的提升和思想维度的拓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吕淑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艺术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情绪的培养,用美的情怀去感悟多彩的世界。

二、 关于情绪的解读

其实对于情绪的研究,心理学上已经相当深入,在本篇中,我只做简略介绍。

简单地说,一个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总会产生某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就叫情绪,它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能力和行为支配力。

情绪与人的个体需要是相互联系,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不一定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的产生伴随着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也受情感的控制。通常那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满意、喜悦、愉快等;反之则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忧愁、恐惧等。

情绪对语文学习的影响非常显著。比如:在观察中,如果一个学生感到快乐、,那么他就会想弄明白不懂的问题,并且会为自己所获得的东西感到欢喜;如果一个学生情绪低落,他的接受系统就会遭受破坏,甚至产生抗拒感和厌恶感。

三、 情绪形成的因素的分析

情绪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先天的遗传因素即素质,是个体所具有的解剖的和生理的特性。研究表明,情绪可能是由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完成的,这个功能系统可能包括下丘脑、边缘叶、丘脑核团等,丘脑核团是获得情绪的核心结构,丘脑中存在一种叫丘觉的遗传结构,丘觉是用来产生情绪体验的。

比如,心理学家发现,神经过程不平衡的人虽然在分配注意力上有一定困难,但却很容易产生情绪体验。又如,荷尔蒙中的某种成分分泌过剩,容易产生情绪的兴奋;分泌不足,则容易产生疲劳,进而影响到情绪的产生。

对大多数正常的人来说,先天的遗传因素会起一定的作用,但最主要的影响却是来自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

埃里克森认为人在生长过程中有一种注意外界的需要,并与外界相互作用,情绪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我在论文中主要关注影响教学过程中影响情绪形成的外部因素,而不讨论先天遗传因素。这不仅因为在一定条件下更具有现实意义,也因为我们的目标是研究教学模式。

那么,语文教学过程,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情绪形成呢?我们把人际关系,生活实践和音乐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学生是在学校里形成较固定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师和同伴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在人群中的地位对他们的情绪发生着影响。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经历的感情体验以及由此留下的回忆将对学生未来情绪产生影响,年龄越大其影响也越大。我们把音乐作为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独立因素,是因为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调协学生心理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四、 语文教学中情绪培养的具体方法和实施

1 建立起赏识型的人际关系

“没有激励就没有教育。”这是美国教育界富有哲理的论断。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人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与赞赏,多给赏识与激励,人的进步将会令你大吃一惊。无数美国家教的事实证明,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成优秀的孩子;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让孩子变得不上进。也就是说,如果你相信孩子行,虽移山倒海之难,孩子也能轻松做到;如果你认为孩子不行,虽摧花折木之易,孩子也难有所成。学会赏识、鼓励、表扬孩子,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激活孩子的潜能,增强孩子的信心,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和学生,还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的,是一种赏识型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赏识。因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应该是越早越好。

对于这种关系的建立,在研究中,我们给出了几点可行的建议: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闪光点,给以真挚、客观、及时的激励,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地方,“你的字写的真漂亮”“你的回答证明你是个善良的人”“你的朗读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等等。

创造让学生发挥才智的机会,对学生情绪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赏识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赞美,而是一种行动,老师和父母应多给孩子创造发挥他们才智的机会,帮助他们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力。婷同学在高一学习期间,认为自己完全缺乏写作的能力,毫无学习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理想。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她的潜能迸发出来了。她在语文课上最先背诵出了文章,得到大家的掌声鼓励,她很高兴,也很自信,我请她把这件事情写信告诉她的好朋友(在另一所学校就读),并征得她同意,和她一起修改信的语言表达。她的朋友在回信中很为她高兴,并称赞她文章写的很好。从此,她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高二的时候参加南京市作文竞赛中获得名次。如果我们能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学生体验这种可以建立自信心的情绪,也许会改变无数学生的命运。

2 认知和暗示在学生情绪培养中的作用

L.Festinger的认知协调理论认为,人的脑内存储着以往的抽象的经验图式,包含了我们的观点、信念、态度等。如果一个新的情形在外部世界出现,感觉通路把新的信息传送到大脑,大脑按原先的图式进行加工,理解其意义,依本人的态度和期望进行评价,并产生相应的情绪。我们为什么会为某些文学作品感动,甚至泪流满面?因为当作品中人物的经历和我们的经验相吻合时,我们就会引起情绪上的共鸣。这告诉我们,我们评价事件、处理事件时,总是要采用适合自己认知假设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认知和暗示,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关途径,找到个体和教学内容的相容性,可以很好地强化学生的情绪体验。主要方法是假设和比较,但要避免强迫性效应。《李将军列传》教学,我们采用假设法,假如你是李广将军,身受重伤,从匈奴人的手里死里逃生,却下狱获罪,你现在要为自己辩护,怎么办?首先让学生理解他,同情他,了解他,然后再展开辩论。学生经过这番情绪体验,义愤填膺,自然会深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去。

3 音乐对情绪培养的特殊功效

音乐可以影响到人的情绪,它的短期效应是十分明显的。经过分类选择,我们将其分为抚慰型、激励型和培养型。在情绪培养的过程中,这些音乐起到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学生情绪的调节,更在于它运用美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起到了暗示的作用,L・霍夫曼说“音乐是拯救垂死灵魂的特效药。”

4 人性化生活空间为学生的情绪体验提供帮助

校园生活具有人为性和不自然性,主要表现在人员构成的两极性及其文化冲突上。由成年人主导的文化,极大地压制了未成年人的文化,使其几乎找不到生长的空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成人支配下的人格运行逻辑,结果是什么?丧失了情绪体验的机会,导致情绪的“空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