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干部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干部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度重视,精心规划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推动我县两个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四个培养”工程建设和完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的各项任务,意义重大。为此,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把它当作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去年初,我县已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制订了全年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如县科协认真做好了教育培训规划的制定、教学计划的落实、教材的选编、教师的选聘、教学辅导和管理工作,同时做好跟踪服务,与有关部门共同搞好技术职称评定。农业、教育、财政、妇联和共青团等相关部门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积极配合支持,做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好。
二、因地制宜,统筹安排
为确保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我们结合全县各乡镇具体情况,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员干部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一是对未经过实用技术培训的党员干部进行普及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当地的生产骨干和致富能手;二是对具有初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党员、基层干部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具有初级以上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成为推广实用生产技术的骨干;三是对农村基层主要干部进行经营管理知识、wto知识和适用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现代农业意识、科学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领导者和示范者。
在形上,我们根据农村农业生产特点和生产周期,因地制宜、合理灵活地安排教育培训课时。在农闲季节,举办重点培训班,把广大农村党员干部集中到县城,聘请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专家教授及本县涉农学会会员对学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在农忙季节,一是进行现场实地指导,派遣科技巡视员到乡镇田边地头进行培训后的跟踪辅导服务,帮助学员把在培训学到的科学技术真正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二是组织学员到科技示范场、示范村、示范点参观学习;三是联系科技生产示范点作为学员实习基地,增强学员从事生产的实地操作技能,从而达到以理论为辅、以实践和技能培训为主的目的。据统计,去冬今春以来,我县共举办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班期,参加学员人次,农村党员接受科技面达%。此外,我县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学员到外地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去年底,我县共组织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前往某省湛江、佛山等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使学员真正开阔了视野,领会了先进农业科学技能。
在内容上,根据各乡镇的主要经济作物、水产畜牧和养殖业的特点而确定。如在廉州、石康、石湾设置以无公害蔬菜、禽畜养殖技术等方面内容进行重点培训;在西场、沙岗等沿海乡镇则设置以高密度精养对虾等海水养殖技术进行重点培训;在星岛湖、廉州则设置以花卉种殖技术进行重点培训等。
三、培训效果明显,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整体增强,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让他们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利用科学技术共同致富奔小康,是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目的。我县自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来,工作效果明显,一批以科技创建的农业生产基地讯速崛起,使我县农产品增加了科技含量,农业普遍得到增产,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提高。据统计,我县自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比增.%,让全县农民群众在自家门口真正尝到了一顿丰富的“科技大餐”。
四、存在问题
学员分布区域广,集中培训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学习的情绪。
篇2
本期,编者带您聚焦一家基层小单位――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夏邑分校。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办学典型,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夏邑分校就是其中之一。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单位,究竟依靠什么实现三十年如一日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最终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积极力量、全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一面鲜明旗帜,成就了如今的一番大事业?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去探访夏邑县农广校的发展历程,一一了解学校校长、教师、农民学员们平日的所思、所为。答案,也许就在其中。
“小单位干成大事业,软实力促进硬发展。”这是今年5月12日,夏邑县县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研究县农广校搬迁工作时,县委书记、县长梁万涛同志对县农广校作出的评价。梁万涛这样的评价并不是首次,还曾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等重要大会上多次如此表扬县农广校。
县级农广校一般是农业局的一个二级机构,是个小单位;农广校从事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相对于工农业生产总值、经济发展任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硬任务而言,算是软实力、软任务。夏邑县是一个拥有12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夏邑县农广校也是一个小单位。夏邑县农广校成立之初,办学人员不过是几名,人员编制不过是几个。经过30多年的持续、健康发展,农广校目前已成为县乡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的夏邑县农民教育中心(原夏邑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成为广大农民和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夏邑县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办公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办公室、农科教结合办公室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均设在农广校。县农广校扛起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大旗,承担起了农民教育培训的重任,干起来农民教育培训的大事业,办学规模一直稳定,多年来每年新招中专学历生都在300人以上、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都在3000人以上、承担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任务也都在3000人以上、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都在10万人次以上。累计培养农民大中专学历生9095人,培训“绿色证书”学员83467人,组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33453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6600人、职业技能培训4800人、实用技术培训达150多万人次。农广校为夏邑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使本来作为软任务的农民教育培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有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夏邑被评为 “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中国食用菌之乡”、“ 全国肉牛、生猪优势区域重点县”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纵观夏邑县农广校30多年的创业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并取得如此成效,是县农广校历届班子带领全体办学人员认真把握中央和省农广校的办学方向,积极赢得县委、县政府持续重视支持,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不懈奋斗的结果。
一、理清思路,小单位瞄准大目标
夏邑县是一个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万亩、总人口1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的平原传统农业大县。如何使夏邑尽快实现向农业强县的跨越,夏邑县决策层达成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的共识。农广校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应运而生,使农民不离乡、不离土便可学到多种知识和急需的实用技术,且投资小,见效快,非常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符合县委政府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要求,夏邑农广人坚定了搞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决心和信心,始终坚持中央农广校提出的办学方针,高举农民教育培训的大旗,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拓展工作思路,把办学重心切入到当地党委、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心工作中去,切入到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中去,并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农民大中专学历教育、绿色证书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等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
为促进农广校可持续发展,夏邑农广人提出了“稳定中专学历教育,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实行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并举,规模、质量、效益并重” 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巩固职能和拓展职能双赢。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夏邑农广人提出了“围绕市场选产业,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 的办学思路,创造了“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农民” 的农民教育模式,重点搞好中专、绿色证书和实用技术培训三个层次的农民科技教育,突出抓好招生、教学、科教兴农三项重要工作,实现了“教学人员、教学资源、人才培养”三进村,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融为一体。实现了既方便了农民学习,又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
目前,夏邑县农广校紧抓机遇,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来抓,以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发育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立足产业、结合实际,农民主体、需求导向,完善政策、创新机制”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农广校功能进一步拓展。
二、强化基础,软实力注重硬建设
要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做扎实、做出成效,必须有强硬的教育培训条件做基础和保障。夏邑农广人按照“有为才有位”的道理得到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在机构设置、领导力量配备、财政投入、政策引导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健全机构。从1986年起就把农广校定为独立设置的副科级单位,在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其规格设置,逐步增加人员编制,还明确规定机构改革时“三不减、三不变”,即农广校机构不减、人员不减、经费不减,农广校政府办学体制不变、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不变、独立设置格局不变。目前,县农广校是隶属于县政府正科级一级机构,定编42人,实有专职办学人员62名,还聘任了一批兼职教师,各乡镇也都配备了1名有固定编制的专干。二是加强领导。县委为农广校配备工作经验丰富、干事创业能力强的领导班子。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农广校领导小组,研究、安排、协调搞好办学工作,充分发挥了部门联合办学的优势。各乡镇也都成立由乡镇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组织。三是赋予职能。县委、县政府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给农广校压担子、定任务,赋予新的职能。早在2000年就由县编委批准为农广校加挂了“夏邑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承担了全县农民教育培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等任务,成为夏邑县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牵头单位。四是保障条件。把农广校定为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事业费逐年不断增加,保障农广校办学经费。各乡镇也都列入一定的经费用于办学。同时,还保障农广校基本的办学条件,及时添置电教设备。县农广校目前办公及教学面积达2000平方米,配有卫星地面接收设备、交互式远程教学系统、教学用车等,教学及办公设施齐全。五是政策扶持。县政府根据农广校工作开展的需要,每年都要制定下发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意见等文件,与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年都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加强督导考核,兑现奖惩。还对农民学员落实优惠补助政策,在县电视台设立了农广校科教兴农专题栏目,形成了上下联动、社会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真抓实干,软任务做出高水平
农民教育培训是软任务,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夏邑县农广校始终坚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
第一,在教育层次上分层次开展教育培训,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学习的需要。一是简单的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实际需要,针对广大农民广泛开展的“一事一训”型普及性培训,每年培训均在10万人次以上,为农民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初级的绿色证书培训。1991年开始试点,1996年全面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以青壮年骨干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全县每年培训不少于3000人,每年年初招生,年底结业,教学培训工作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整个生长周期进行,确保学员学到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为农村产业发展培育大批骨干农民。同时又积极承担了国家和省下达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任务,每年都高标准完成了项目任务。三是中级的中专学历教育。主要针对农村党员干部、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及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等骨干专业农民,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有效促进生产发展。一方面在县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学历教育,另一方面组织力量对骨干专业农民开展学历教育。“九五”期间对全县各行政村主要干部进行中专学历教育,每年招收学员300人左右,基本对村级主要干部培训一遍。“十五”期间对全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进行中专后教育,每年招收学员100人左右,实现每个行政村有一名主要干部达到中专后大专同等学历。进入“十一五”,再次加强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学历教育,认真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积极探索了全日制中职教育试点工作,“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进了农民中职教育进村的新模式,近些年每年注册中专生均不低于300人,教学成效显著。
第二,在教育方向上围绕产业实施教育培训,促进农业支柱产业发展。夏邑县农广校把教学培训与高效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了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相关服务一体化,促进了产业发展。1999年以来,县农广校连年在车站镇等乡镇的一些村开办了食用菌专业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每年办班村都在10个以上,先后发展食用菌生产经纪人1000多人,帮助组建了农民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双孢菇生产。目前全县已有19个乡镇、200多个重点村、1.2万农户、3.5万余人从事食用菌生产,全县建有双孢菇标准种植菇棚1.5万座、栽培面积75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1.5亿公斤,实现产值12.06亿元,每棚效益4~6万元。食用菌生产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该县现有食用菌销售加工企业34家,从事食用菌相关产业人员达3万多人。呈现出“一业兴,百业旺”的喜人局面。夏邑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被授予为“中国食用菌之乡”的称号。
第三,在教育方式上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教育培训,方便农民学习。夏邑县农广校把教学培训班办在村镇、办到专业村,组织教师、技术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一边组建教学培训班搞好教学,一边搞好生产示范,使学员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实现了教学和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培训效果。近些年,县农广校组织教师围绕蔬菜生产的发展持续开展了蔬菜专业的教育培训,使夏邑县已形成车站镇、刘店集乡、马头镇、骆集乡等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和李集镇、王集乡等无公害露地西瓜、大白菜生产基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量100万吨,被定为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
第四,在学校管理上切实加强教学管理,确保农民教育培训成效。针对中专学历教育,严格执行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狠抓了自学、视听、辅导、作业、实验实习、考试考核等教学环节的落实。班主任、包乡人员、辅导教师认真做好家访,把电台播讲时间通知到每个学员,督导学员自学、视听。同时加强了辅导教学,由专职辅导教师按规定时间和内容,按时到点面授辅导。辅导时实行集中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平时辅导和考前辅导相结合、课堂辅导与课外直观教学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指导实践相结合。针对绿色证书教育,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安排、统一的教材、统一调配教师。教师按照学校统一安排的教学时间按时讲课,实行包教责任制。包乡人员提前做好通知,组织学员参加学习。针对学校整体工作,实行了例会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教学分包乡镇制度及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办学中引入激励机制,调动了各乡镇和办学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办学工作的开展,使农广校办学实现了高水平。县农广校在2008年以来连续6年被河南省农广校评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特等奖,在农业部举行的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A级校、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突出学校、农民培训工作突出学校,多次被河南省人社厅、省农业厅、国家农业部评为先进单位,农业部、教育部等有关领导多次考察夏邑农广校工作时均给予较高的评价,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专程来夏邑考察农广校工作并竖起大拇指连连赞扬。
篇3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对策
广水市地处桐柏山脉南麓、大别山西端,属低山丘陵地带。全市国土面积2647平方千米,辖17个乡镇,366个村,总人口9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3万人,耕地面积43400公顷,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近一半。由于历史发展、地理区位等原因,我市农民素质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农业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已是农业工作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1 广水市农民素质及教育培训现状
2012年,全市拥有农村劳动力47.7万人,外出务工为22.86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约18.54万人。全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63万人,仅占整个农村劳动力的11.80%;初中文化程度21.76万人,占45.62%;小学文化程度14.15万人,占29.66%;文盲及半文盲文化程度6.16万人,占12.91%。由此可见我市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绝大多数人未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教育培训。
近年来,国家一些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在我市逐步实施,如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推广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对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业生产总量和质量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仅以广水市农广校为阵地,先后培养了大中专学历生3548人,绿色证书培训11061人,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200人次,短期实用培训23000余人次,阳光工程培训农民9481人,退耕还林培训农民4985人。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4476人,成为乡村干部236人,相当一批已成为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需培训的农民数量多,培训难度大
据统计,全市47.7万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每年接受农技培训的农民不足3%,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有2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5%,留在家里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从事农业生产大多数都是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大。
2.2 农民的学习意识不强,组织培训难
从调查情况看,许多农民对“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观念模糊,参培意识不强,“我要培训”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尤其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有些农民认为自身文化程度低,学不进去;有些农民抱着“种田不为巧,别人怎搞我怎搞”的思想,宁愿打麻将,也不愿参加培训;还有些农民虽然参加了学习,完全是为了得到一些实习物资而被动地来学。由于农民参训意识不强,组织他们培训难。
2.3 参与培训的部门多,培训效果差
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劳动、民政等)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有些部门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浮在上面打电话、造培训资料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还有些培训机构重在搞关系,培训敷衍了事,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这样会造成培训内容难以统一、重复培训多、培训缺乏连续性等结果,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培训效果不理想。
2.4 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自身知识需更新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他们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还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技能的需求。而培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2000个农户仅1名教师,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另外,部分教师知识更新不到位,授课不生动,培训效果不能达到最佳。
3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3.1 统筹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迫切需要政府在资源配置、政策配套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农民教育培训应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农民培训资源,统筹安排各类培训,发挥培训基地优势。依托农业系统技术资源,以市农广校为主体,把各个部门的涉农培训资源、资金整合起来,形成人力、财力的综合优势,合理规划,统一协调,有计划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3.2 分类办班集中培训,创新培训工作机制
分类培训在原则上握三点:一是按照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和村民代表的分类逐级进行培训;二是根据参训农民年龄、学历不同有针对性开展培训;三是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努力方向,开展群众乐于接受的培训。可以采取集中授课与创建基地相结合、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开设“网络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等,按农事季节,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利用定期培训、网络教学等方式开展培训。
3.3 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完善培训体系建设
我市农民教育培训数量大、任务重,需大量的资金支持。市财政应该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经常性预算科目,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建设一个上下协调、适应需要、功能完备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首先,要完善县乡村的三级互联互通的知识、信息传播渠道。以中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以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基地,建设新型农民教育网络。其次,要完善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农民教育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4 搞好培训监督管理,保证工作做出实效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督查。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管理制度及培训内容、进度等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对内不断提高自身人员素质和能力,对外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教育培训,使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成为自觉行为,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
参考文献;
篇4
加快构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按照 “省建中心、市县建学校、乡镇建基地、村建培训点”的四级体系建设思路,加快构建和完善以海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办学体系。提升优化农民培训省级中心,全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顶层建设,积极争取各市县政府及农业部门支持,把加快构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推进,总结推广海口市、万宁市、澄迈县试点经验,建立市县分校,力争在5年内基本实现各市县分校覆盖率100%,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基本配套;县级实训基地覆盖率达到100%;村级培训点建设覆盖率达到80%。
全力推进农民远程职业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信息化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依托省委组织部现有的海南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网络平台,结合海南省万名中专生远程教育网络培养建设项目,采取部门共建共享的方式整合资源,争取财政支持,加大远程教育阵地建设经费、器材添置经费、设备维护费用投入力度,共同打造升级一套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提高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多方投资、重复建设,为党员干部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条件。
扎实推进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一是努力争取办学政策。根据《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 进一步完善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财教〔2012〕376号)文件精神,积极与省教育厅沟通,推动并逐步解决务农农民就地就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享受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二是实现中专教育与职业农民培育相结合。从培育职业农民的前瞻性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如何将中专教育与职业农民培育结合起来,让中专教育在催生职业农民群体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提升、培养、奠基作用。适应形势发展,瞄准培育职业农民,编写相关适用教材。三是继续实施“万名中专生培养计划”。 努力扩大招生规模,切实保证教育质量,完成全年招生计划。研究制定各年度中专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加大专项技术课程比例,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四是积极推动送教下乡。总结送教下乡工作经验,加强送教下乡教学班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过程规范化建设,制定和完善教学环节的各项管理细则,逐步建立符合农业系统教育培训特点、满足农民教育需求的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五是大力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核心,重点在教学媒体资源建设、教学设计指导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加强教学课件等媒体资源的开发、及应用,通过竞赛等方式提高全体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完善考务工作管理,推进中职教育和中专后继续教育试题库建设。
篇5
(一)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强大的师资队伍高等农业院校是为“三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持的重要基地。依托雄厚的学科实力和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并拥有一批了解农村政策、熟悉农村环境、擅长农村管理、掌握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三农”的专家、学者、教授,他们长期研究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惠民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有着丰富的授课经验和实践经验,组成强大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学科团队。
(二)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完善的教育教学环境
高等农业院校在教育管理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室资源丰富,不同类型的大、中、小教室、多媒体教室、报告厅、会议厅、礼堂能满足各种规模的培训教学需求;住宿环境、洗浴设施、餐饮质量等后勤保障完备。同时,高等农业院校依托优美校园风光、结合历史传统,打造以“农”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对农村基层干部在培训学习中提升文化素养、传承农耕文明、熏陶人文情怀起到巨大的作用,并能够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质量,提高参训者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归属感。
(三)保证培训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项目是以政府主导和政府拨付经费的公共性产品,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目前我国开展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如政府、农业委员会、组织部门等委托党委党校、行政研究院、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部门开展短期培训。和社会培训机构不同,高等农业院校是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主要参与者,把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项目当作公益性教育培训服务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
二、高等农业院校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途径
(一)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战略定位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市场竞争激烈,高等农业院校发挥农业特色明显、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等优势,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采取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品牌市场定位,根据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客户群体需求,采取差异化产品服务,设计不同的培训方案和课程。
(二)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核心价值
高等农业院校在创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过程中,要注重规划和凝练品牌价值,让客户通过教育培训过程和服务保障来认可培训质量,让培训在客户心目中获得美誉度和影响力;在客户需求调查、服务保障、内容设计、师资队伍、授课方式、培训风格、追踪反馈等方面突出特色,打响知名度,让学员和委托单位对高等农业院校培训品牌认可和忠诚。
(三)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传播
高等农业院校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传播要将其知名度、美誉度等品牌形象资产通过有效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传播,将品牌文化、品牌内涵、产品机理等现实的、潜在的、无形的行业资讯传播,形成培训品牌无可替代的价值,最终达到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客户忠诚度。
三、高等农业院校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在吉林农业大学中的实践
(一)吉林农业大学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现状
吉林农业大学从2008年至今,相继举办了“乡镇骨干公务员培训”“乡镇党委书记培训”“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岗前培训”“千村党支部书记培训”“万名村干部培训”和“吉林省新一轮村干部培训”等中短期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61期,共培训18619名农村基层干部,被批准成为“吉林省基层公务员培训基地”“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和“吉林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实践培训基地”。2014年在对参加培训的2000名农村基层干部的满意度调查中,对培训模式满意及非常满意的比例为73.05%。同时,学校遵循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政府主导,学校支撑,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高效益、构建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落实农民培训项目,突出“创新、特色、实效”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的实际需要,在提升培训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二)吉林农业大学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
1.按照需求培训。一是培训前期调研,将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需求分析放在首要位置,由专门负责培训的人员进行培训需求的调研;二是与培训主导部门建立培训计划协商制度,进而对整个培训做好系统的安排,完善培训效果。
2.探索培训教学新方式。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视频教学与先进典型相结合、研讨教学与延伸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在对2014年参加培训的农村基层干部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多项选择调查也表明,农村基层干部更喜欢直观、生动的、有助于帮助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
篇6
一、政府主导,办好农广校
夏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广校,在领导力量配备、机构设置、财政投入、政策引导上都给予大力支持。
1. 建立组织。夏邑县成立了农广校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县委副书记和副县长任副组长,组织、人事、财政、科技、教育及农口各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研究解决办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安排、协调搞好办学工作,充分发挥了部门联合办学的优势。各乡镇也都成立由乡镇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组织。
2. 健全机构。夏邑县从1986年起就把农广校定为独立设置的副科级单位,在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其规格设置,逐步增加人员编制。目前,县农广校隶属于县政府正科级一级机构,县委为农广校组建了党组,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充实专职办学人员62名,聘任了一批兼职教师,各乡镇也都配备了1名有固定编制的专职班主任。明确规定机构改革时“三不减、三不变”,即农广校机构不减、人员不减、经费不减,农广校政府办学体制不变、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不变、独立设置格局不变。
3. 赋予职能。县委、县政府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给农广校压担子、定任务,赋予新的职能。早在2000年就由县编委批准为农广校加挂了“夏邑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承担了全县农民教育培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等任务,成为全县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牵头单位。目前,县绿色证书工程办公室、农科教结合办公室、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办公室均设在农广校。
4. 保障条件。把农广校定为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事业费逐年不断增加,保障农广校办学经费。各乡镇也都列入一定的经费用于办学。同时,还保障农广校基本的办学条件,及时添置电教设备。目前,县农广校办公设施齐全,办公及教学面积达2000平方米,配有卫星地面接收设备、交互式远程教学系统、教学用车等。
5. 政策扶持。夏邑县每年都要制定下发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意见等文件,建立科学督导考核体系,与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年都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兑现奖惩。工作实施中,对学员落实优惠补助政策,在县电视台设立了农广校科教兴农专题栏目,形成了上下联动、社会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注重实效,搞好农民教育培训
1. 在教育层次上分层次开展教育培训。一是简单的实用技术培训。即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实际需要,针对广大农民广泛开展的“一事一训”型普及性培训,每年培训均在10万人次以上,为农民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初级的绿色证书培训。1991年开始试点,1996年全面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以青壮年骨干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全县每年培训不少于3000人,每年年初招生,年底结业,教学培训工作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整个生长周期进行,确保学员学到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为农村产业发展培育大批骨干农民。同时又积极承担了国家和省下达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任务,每年都高标准完成了项目任务。三是中级的中专学历教育。主要针对农村党员干部、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及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等骨干专业农民,半天课题理论教学,半天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有效促进生产发展。一方面在县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学历教育,另一方面组织力量对骨干专业农民开展学历教育。“九五”期间,对全县各行政村主要干部进行中专学历教育,每年招收学员300人左右。“十五”期间,对全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进行中专后教育,每年招收学员100人左右,实现每个行政村有一名主要干部达到中专后大专同等学历。进入“十一五”,再次加强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学历教育,认真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积极探索了全日制中职教育试点工作,“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进了农民中职教育进村的新模式,近些年每年注册中专生均不低于300人,教学成效显著。
2. 在教育方向上围绕产业发展实施教育培训。把教学培训与高效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了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相关服务一体化,促进了产业发展。1999年以来,农广校连年在车站镇等乡镇开办了食用菌专业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重点发展双孢菇种植,先后发展食用菌生产经纪人1100名,帮助组建农民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8个。目前已有19个乡镇、200多个重点村、1.2万农户、4.5万余人从事食用菌生产,全县建有双孢菇标准种植菇棚1.5万座、栽培面积750万平方米,其他菇类1500万袋,形成了以双孢菇、草菇为主,香菇、鸡腿菇、平菇等菇并举的格局,年产鲜菇1.5亿公斤,实现产值达12亿元。食用菌生产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县现有食用菌销售加工企业34家,从事食用菌相关产业人员3万多人,成为全国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
篇7
但是,我市农民教育事业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与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对就业素质提高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为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加快农民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增强我市产业竞争和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笔者认为,要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就要明确任务,把握农民教育的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
1 培养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培养深受农民欢迎、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干部,使多数乡村干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通过他们的组织发动和示范带动,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培训工作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
2 培养扎根农村、立志务农的农民技术员队伍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一大批农民技术员,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的实施,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本岗位基本知识和关键技术,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使用者,成为农业科技人员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3 培养农民企业家队伍主要选拔一批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农民,通过政策引导、创业资金扶持和跟踪服务等,将他们培养成为掌握先进文化、技术和信息,能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农民企业家。
4 培养能工巧匠队伍为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培养一大批农村建筑、装饰、修理、铸造及手工业等行业的人才,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走出土地,走出农业,成为能工巧匠,为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要勇于创新,努力实现农民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在培训形式上,一定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丰富,讲授通俗易懂。农民培训要采取长短结合、远近结合,要做到培训进村、科技入户。既要采取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快捷便利覆盖面大的形式,又要采取传统的面授辅导指导的形式。农业科技人员和农广校办学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心连心地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形成农业科技培训、推广示范、应用一体化的有机整体。
在培训机制方面,应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农民教育体系。首先,充分利用农广校的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农民教育。同时,要通过创新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打破市县、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广泛利用教育、劳动、建设、科技等部门丰富的培训资源和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运行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在管理机制上,农民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应从规划制定、工作协调、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对农民教育的指导和支持。要理顺农民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统筹管理功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
篇8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转型
当前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而作为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在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党的惠民政策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和市场教育培训,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才需要。传统的培训方式要适当进行转型,探索从技能到创业培训的转型,从人力资源开发到人力资本培育的转型,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1 理论教育向实践操作的转型
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由于农民知识层次、学习时间、记忆能力的限制,需要将理论知识培训向实践操作的转型,或将理论知识简单化、趣味化,通俗化,便于学习掌握。一是将课堂从教室向田间地头的转型。要求培训机构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必须、够用”的原则,建设多种教学实习基地,多开展实践性教学。把理性知识和技术要点在试验、示范操作中讲授,让农民在实践中学习,在示范中掌握,在操作中提高,把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让群众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二是将粉笔+黑板形式的课堂讲授向多媒体教学的转型。培训机构要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熟练掌握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力。在教育培训中,将需要讲授的知识制作成教学课件,运用影像视听设备教学,理论知识与影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把农民的听觉、视觉和大脑的记忆能力有效地调动起来,达到最佳的教育培训效果。
2 全民培训向培养乡土专家的转型
培训机构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将农民培训由全民培训向培养乡土专家转型。一是把农民培训向乡土人才转型。拥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或有基地、或有龙头、或有市场,各有各的发展能力,只要给予其必要技能提升,就能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培训机构对乡土人才进行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发挥他们的导向和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开阔农民视野、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建设的"驱动器"。二是把农民培训向农村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特派员转型。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繁荣农村经济,各地政府不断地向农村派送农业技术员或科技特派员驻村包点,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农村中的特派技术人员和科技带头人教育培训,对他们进行“充电”和知识更新 ,发挥他们“二传手”作用,让他们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孵化器"。三是把农民培训向乡镇和农村中的会计员、计生员等职业技能型人员转型。通过对这些技术员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成为科技培训的二传手,或由他们帮助农民选择品种、技术、项目和市场,成为农村中破解政策法规和科技难题的“解码器”。四是农民培训向龙头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转型。培训机构要对龙头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生产经营,提升农民市场意识,让龙头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成为引领市场动向的“心脏起搏器”。五是农民培训向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转型。党员干部在农村是农民群众的领头雁和标杆。培训机构要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科技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科技、市场、环保、大局和创新等意识的专家型人才,让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群众科技提升的“调节器”,带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改善民生、带动民富、提升民智、突出民本、赢得民心。
3 技能培训向素质和能力提升转型
农民培训过程中,要从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向换脑、增智、理念更新和能力提升上转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是要从生存型向创业型转变。当前国家特别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党的惠民政策为农民素质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培训已要从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教育培训领域也要向种养加、产供销并重转变,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向集约技术转变;向一、二、三产业全面覆盖转变;由农民向经理、老板转变,从生存型向创业型转变。二是从技能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近年来,国家为了提高农民种田水平和素质能力,注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家园建设等工程项目,加大人才培养,使农民掌握了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但是,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智能型人才,所以人才培养要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型,从技能学习向素质和能力提升转型,教育培训过程中,除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要进行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科技创新、品牌建设、领导用人科学、生态安全、企业文化等有关知识培训,将农民向市民,从民工向职工或“蓝领”转变,将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变为人力资本开发。
4 培训机构向服务组织的转型
培训机构向服务组织转型的形式有:一是送科技文化下乡服务队。农民培训机构除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外,还要有学识渊博、爱岗敬业和奉献农业教育的教师。利用先进的师资和农村各种培训场所,组成送科技下乡服务队,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二是创办教学实习、示范基地。实践教育好于课堂说教和纸上谈兵,教学基地试验实习改变黑板上搞科研加工、教室里搞种粮养畜的局面。发挥教学基地实验、示范作用,让基地成为农民教育培训大课堂。三是成立和发展科教兴农服务组织。可以由培训机构牵头,让有能力的教师为主,毕业或在校学生加入组成专业协会或服务组织,让农民自愿加入,进行公益性、有偿。这样培训机构、服务组织和会员(农民)以服务为中心,上下联动,取长补短,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具有培训有师资,试验有基地,实习有场所,市场有信息,服务有信誉。四是建立职业介绍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站。培训机构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模式,实施“双证”教育,给农民外出就业发放“绿卡”,提供就业和创业保障。五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服务平台进行知识传播和信息。提高教师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开设服务栏目,对农民群众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服务。
农民培训的有效转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部门的密切合作,有效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农民培训有效转型;只有培训模式的有效转型,才能更加高效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适应时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现武装、转移、减少和富裕农民。
参考文献:
[1]《构建培育新型农民平台,服务新农村建设》.于慎兴.《农村远教》.2007(3).
[2]《浅谈新农村建设亟待培育新型农民》.于慎兴.《农村远教》.2008(6).
篇9
1.1认识误区
各级地方政府和干部存在认识误区。对农民进行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在地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中,一般将经济指标作为主要硬性指标进行考核,而文化、教育等社会发展目标一般只能作为软指标,农民教育问题长期受到忽视。一些干部对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扫文盲”的阶段,相关工作停留在字面上、报告中,落实不足。农民自身的认识误区。“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几千年来农民的真实写照,这一传统观念仍束缚着农民的思想。农民守着几亩薄地,满足于风调雨顺带来的粮食丰收。在农村地区,一些成年农民甘于现状,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文化教育的缺乏,导致农民缺少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必然导致进一步的落后。
1.2体制障碍
城乡二元分割管理体制是造成农民科技素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主要障碍。农村享受的教育资源明显低于城市,而农村农民的人口素质低,基数大,科技素质教育迫切,科技素质提高的供需矛盾明显高于城市。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明显高于农村,农民职业高等教育学校等基本分布于城市,农民基本享受不到。农业职业中等教育萎缩严重,农民成人教育、农业广播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经费、场地和师资等问题突出。
1.3管理障碍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管理主体缺位[5]。政府是承担责任的主体,但具体由教育部门承担还是由科技部门、农业行政部门主管,没有明确的定位。近年来,实施的各项农民培训工程政出多门,有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团中央等多个部门参与,一些是多个部门联合,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就是有农业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等多个部门参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基层的约束性不够,管理的规范性、连续性不足,造成一些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工程,且成效不明显。农民职业教育缺乏相应的考核管理机制。一是对职业学校的资格认定和教务管理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未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二是对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管理,缺乏规范约束。很多职业教育学历管理涣散,农民即使拿到毕业证书,对其生产和生活帮助不大。科技素质教育与农民需求脱节,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6]。近年来,政府农业、科技部门加大了科技服务的力度,但始终“叫好不叫座,叫座不见效”。很多现代农村科技服务形式(如农民远程教育、农村信息化服务等新型科技服务)还未被广大农民普遍接受,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由于农民的主观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的科技服务不够深入,未抓住农民的“兴奋点”。政府科技项目、示范科技服务等在生产和服务针对性方面有待提高。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当前一些农民对参加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并不是农民不想参加素质培训,而是培训不能完全符合他们的需要,实效不显著。一方面,只重形式,不讲实效,不符合农民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不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脱离了农业生产实际,最终导致开设的培训班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1.4其他障碍如因地方经济、社会条件造成的农民素质
提高方面的障碍等[7]。像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开展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困难较大。一些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尚未实现脱贫致富,对农民科技培训尚不能投入很大精力进行等。此外,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强,如何保持农民工培训的连续性,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等,都受多种条件限制,目前尚无更好的解决办法。
2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对策
2.1建立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支持机制
关注农民科技素质,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是长期性的公益事业,必须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2007年《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颁布,农民有了自己的科学素质教育标准。当前,迫切需要各地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下去,把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中,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中,明确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职责任务,配备专门的人员和设备,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工作落实。加快农民科技素质考核的专项法规建设,使农民科技教育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2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
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大和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最有效的提高过程,有利于增进公共福利,应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投入。中央多次提出不断增加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应当积极运用金融、信贷、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逐步建立以政府扶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培训的补贴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3确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
培训内容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做到针对市场和农民所需的科技知识,组织相应的培训。针对农民科技基础知识的要求,大力落实农村科普工作;根据农民转移就业的需求以及转岗转业农民的特点,按照用工单位的要求设计培训内容,实行订单培训;按照农民科技文化方面的需求,开展农村文明教育培训等。培训机构的选择,应当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面向社会公开、公正、公平通过招标认定培训机构,使办学条件好、培训质量高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农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按照个人意愿,自主参加培训,自主选择培训专业,自主选择培训机构。
2.4建立农民乐于开展培训的机制
如何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接受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和自愿行为,是加快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重点。①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力度,简化补贴环节,完善补贴方式;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③要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配套政策,建立先培训再就业的制度,使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行为;④大力开展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农村文明建设的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农民接受科技教育培训的持续动力。
2.5形成规范的农民培训监管机制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面广量大,必须加强对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和管理,确保质量和效果。今后在农民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使之不断规范化,更具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意见反馈制度,把农民的意见和满意程度,作为检查教育培训质量、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和评价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3结语
篇10
农业继续教育是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农业发展中起着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培训基地进入了一个误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轻视或忽视了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培训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必须在培训教学上狠下功夫,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作者通过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和实际参与,认为用“有效教学理念”来指导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关键词:
农业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有效教学;培训效果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是对农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参与,甚至英国、美国、法国等众多国家开始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强有力地推动这一工程,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各行业继续教育工程的范围、对象、要求和方式。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邀请各国专家成立了“继续教育工程国际专家工作组”,对各国继续教育工程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和论证,并介绍和推广了先进经验。此后,我国也相继开始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程。农业系统自1979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在抓好农业领导干部培训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此可见,农业继续教育在农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很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作为继续教育实施主体的培训机构进入了一个误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教学形式单一,双师型教师匮乏,部分课堂气氛死板,轻视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培训基地如何在操作层面保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参训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培训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必须在培训教学上狠下功夫,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里,通过我本人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和实际参与,认为用“有效教学理念”来指导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1基本概念
1.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其具备三种特征: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1.2有效教学培训与传统继续教育培训
传统的农业继续教育培训一般采用直接的教授式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有着课堂上的绝对权威性,属于知识传递型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培训一般采用构建问题情境、学员自我探索、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以学员学习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相对传统而发言较轻松活泼,属于知识建构型的培训方式。
2有效教学理念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前期筹备
2.1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
农业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应根据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培训目标,细化到各个知识点,培训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适度性和实用性。包括创设情境模式、学员自主探索、协同学习、评价效果等。例如:《番茄无土栽培技术》课程讲授中,分组创设栽培中各个环节的情境,利用道具让学员自己参与模拟栽培全过程;《果树的修剪技巧》课程讲授中,在理论知识讲授结束之后,开设田间实践,让学员通过理论教学内容自己做枝条修剪,相互检查和评价,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最后做课堂效果评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2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农业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中,有以下3个原则需要遵循:一是注重人际关系与教学环境的融洽性。大家知道,在课堂教学中,若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欲望和创新才能。同时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情、学生信任,可以导致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相反,不和谐的、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易酿成消极的、沉闷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学的要素要适应学员需求。教学要素包括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即: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影响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与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主要是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教学目的反应的是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环境是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条件。我们做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员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学员需求的老师,设置符合实际的教学课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员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三是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员是继续教育培训教学中的学习主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继续教育培训的成效。作为继续教育基地等培训机构在设计各项教学活动时,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学员参与平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有效教学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学员分析
2.3.1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情分析
包括学习的起点状态和潜在状态两个部分的分析。起点状态分析包括3个方面。①知识上:学员的认知基础。如:预防兽医课程的难易程度要针对上课对象是否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②技能上:学员已有的学习能力程度,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③素质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专业技术人员均为成人,一般地学习态度较为端正,教学工作重点要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潜在状态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和可能性。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适宜于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完成学习。如:学员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应,教师应该怎样应对。
2.3.2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分析
一般地技术人员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学习中带有指向明确的动机,同时其对过往的经验有很强的信心和依赖,有着很强的速成学习心理。
2.3.3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特性分析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一般是在全年的工作过程中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插曲式、问题式、即用性、结果式等学习形式。
2.4教学素材使用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压缩、实践内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介,一般地倾向于充分调动学员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其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如在《蔬菜嫁接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中添加操作技术视频,在实践课程中设置嫁接手操课程,增强学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2.5教学模式选择
教学模式主要分正规教学模式、非正规教学模式和高适应性教学模式3种。正规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讲授模式、开放课堂模式和模拟教学模式;非正规教学模式包括实训式模式、研修式的培训模式;高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专题讲座模式,讨论交流模式,互助学习模式,活动学习模式,竞争比赛模式,才艺展示模式等。一般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多采用高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从近年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采取“专题讲座+讨论交流+活动学习/互助学习”或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效果显著。
3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后期实施
3.1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作为培训方要构建一种和谐、轻松、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取讲解式、对话式、讨论式、发现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员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3.2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中一般分为学员评价和教师评价。
4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不同于一般性学校的师资队伍,在构成上较为复杂,有双师型的专职教师,又有农业行业的技术专家;有大专院校的教授学者,也有田间地头的“土专家”,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各不相同,师范类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为了能更好地让教师队伍掌握好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更好的开展各项培训工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应该启动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培训工作,不断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培养,为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力地智力支撑。第一,提高学校现有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方式有计划地选送系统内骨干教师到省内外高等院校接受再教育,加速知识更新,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第二,邀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服务工作。通过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开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活动,增强专业教师队伍力量。第三,发挥乡镇涉农干部、农机农业大户、农民科技能手等基层人员的实践技术优势,通过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如何才能达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教学,作为培训机构,需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开展学情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构建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选择高适应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学员自动学习,进行适时的教学效果评价,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作者:李闻珠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农广校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倪才培,高阿惠.浅谈农业教育与农业现代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1,(12):39.
[3]李军靠,李延.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0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