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

篇1

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不像儿时那样喜欢向父母、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不像儿时那样听从父母、老师的意,他们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但同时由于自身心理发展水平不够成熟,面对课业负担和社会竞争等压力,他们又出现了自我矛盾和自我失衡,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更加行之有效?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建设性的心理氛围是关键。我校曾对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心理调查,“你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会更愿意选择向谁倾诉?”(①同伴;②家人;③老师;④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结果是:①75%;②11%;③12%;④2%。可见,同伴之间的影响在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凸显学生同伴群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比父母和教师更知道同伴有哪些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更了解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容易使同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根据高中生愿意接纳同龄人的想法,按照同伴评价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一心理特点,我校近几年把朋辈互助心理辅导作为突破口,以此探索适合本校的朋辈互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进一步促进我校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一、什么是朋辈互助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有需要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的学生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美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已走上了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历史虽然较短,但却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热点。

朋辈互助心理辅导(peer psy-cholical counseling)是指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专业的心理辅导,朋辈互助心理辅导所具有的亲近性、自、灵活性和时效性是专业心理辅导不可比拟的,但其目标、要求和方法等方面在层次和深度上与专业心理辅导也有明显差异,如专业心理咨询中要求不得逾越咨询关系,对咨询的内容严格保密,而朋辈心理咨询师在平时仍然会与同学有着朋友和伙伴的关系。朋辈咨询师的角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咨询师角色,仅仅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帮助,因此有时候对这种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必然存在一定的困惑和困难。

二、朋辈互助心理辅导的实施途径

(一)以构建工作体系为起点,确保朋辈心理辅导规范有序

我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工作体系由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社团”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处指导,心理辅导室由心理教师牵头并负责组织和直接管理心理社团,团委学生会和各年级班主任间接管理。心理社团人员由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下设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保健员和宿舍心理保健员,其中班级心理委员全权负责班级心理辅导相关工作,班级心理保健员主要负责关注学生课堂和课间时段在教室的心理动向,宿舍心理保健员主要负责关注学生课外时段在宿舍的心理动向和问题。各层级在履行好自己职责的同时,相互沟通,层层互助,共同为我校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二)以加强管理培训为抓手,确保朋辈心理辅导行之有效

1.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管理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归入心理社团。在心理社团组建之初,由于对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的岗位描述不够明确,导致很多班主任把班级中亟待得到心理帮助的学生推荐过来,也有很多具备助人者素质的学生由于害怕被其他同学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望而却步。为此心理辅导室专门利用广播、校刊和宣传栏等,并在德育处召开的全校班主任会上,大力宣传心理社团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意义,并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做了具体要求:一是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二是热情开朗,真诚友善;三是善于沟通,乐于接纳;四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五是积极乐观,勤奋进取。最后还利用MHT心理健康测试和艾森克人格测试对招募的学生进行筛选,每班选出3个(包括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保健员、宿舍心理保健员),全校共45个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员组成学生心理社团。

为了让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我们给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颁发任职聘书,做到持证上岗;我们每月组织一次朋辈心理辅导员例会,会议主要目的是让朋辈心理辅导员集中上交“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并根据“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汇报本班学生的心理动向,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和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等,心理教师也利用会议布置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让朋辈心理辅导员知道自己近期应该做哪些工作,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此外我们每学年还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对表现突出者颁发“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员”奖励证书,以激励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2.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朋辈互助心理辅导与一般人际互动存在着质的区别,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有一定省察能力,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心理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我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

我校心理辅导中心每个月开展一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三大块,培训方式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工作坊、心理沙龙、观摩学习等。此外还通过精心设计的培养途径:培训―演练―点评―反思―提高,保证朋辈互助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首先,心理教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基本素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接受系统培训后,指导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案例演练,要求他们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案例演练中利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在演练的同时接受其他成员观摩和c评,最后由心理教师综合点评,给予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的反馈,引导其进行自我反思,促进他们将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方法和风格。

(三)以丰富互助活动为载体,确保朋辈心理辅导助人自助

1.心理宣传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校广播站“心理和园”栏目、心理辅导室宣传栏、校园宣传栏心理专刊、“星河”校报心理健康教育专刊、高三希望小报心理专刊、黑板报和手抄报比赛、校园心理剧大赛、家长“心桥”小报等宣传阵地,定期在学生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编辑、出版、组织和实施等相关工作,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丰富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集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营养快餐。

2.心理调查

我校每年10月定期安排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对学生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描述和评价,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此作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和作为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改革及教育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朋辈心理辅导员积极协助心理教师组织和安排心理测评活动,如负责派发学生心理档案表,督促和指导学生填写以及收集工作;心理测评现场的纪律维持和技术指导;心理测评相关的专业问题解析等。此外,在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活动课、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训练前,朋辈心理辅导员还协助心理教师开展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学校各种心理活动提供了大量素材,使心育活动更受学生喜爱,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心理咨询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影响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凸显学生同伴群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果由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咨询,有些学生往往会因为身份上的距离,而觉得是在说教,并且会对某些问题避而不谈,而朋辈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近,体验相似,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容易沟通交流,易于建立信任和咨询关系。此外专业心理咨询需要事先预约,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咨询,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可以在双方达成的任何时间、地点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自主建立了心理辅导QQ群、微信群,通过这些学生喜欢的沟通方式能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并在第一时间里得到反映和缓解,避免问题的恶化,这样就建立起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学生有心理问题时也喜欢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倾诉,在咨询中朋辈心理辅导员遵守同感、尊重、真诚、保密的原则,运用心理辅导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建议,做好记录及材料的保密和整档。如果遇到没有办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会及时向心理教师反馈,请求专业支持或转介。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的心理咨询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迷途的船只,通过平等的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自助,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4.团体心理训练

我校团体心理训练倡导“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突破”的理念,经过多年尝试与实践,不断创新团体心理训练模式,已将团体心理训练由小组、班级的模式扩大到年级模式。小组模式以设计“自我探索”“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主题,吸纳对主题有相关需求的学生参与,每组不超过10人;班级模式主要是根据各班需要,自报主题,并利用班会课时间到各班开展心理训练;年级模式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固定主题,如高一级的新生适应心理训练,高二级的青春期心理训练,高三级的考前心理训练等。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教师的督导下慢慢开始尝试负责小组和班级心理训练的教练工作和年级心理训练的助教工作,通过设计各种生动、有意义的心理游戏和活动,并在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分享,不断增强学生心理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5.心理论坛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校主题德育活动,与团委学生会联合开展心理论坛活动。论坛每月一次,有围绕新生适应困难开展的“我适应我快乐”心理论坛,围绕十八岁成人宣誓开展的“化责为力,奋勇前进”心理论坛,围绕新年开展的“我的梦,大学梦”心理论坛,围绕三八妇女节开展的“花开花谢应有时”心理论坛,围绕父亲节母亲节开展的“感恩有你”心理论坛等。每一次心理论坛都由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团委学生会成员自行组织,论坛内容贴合学生实际,学生在论坛中各抒己见,舒缓情绪,不断碰撞思想和心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篇2

自我开放又称为自我揭示、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或自我披露等,这个概念最初是由杰拉德(Jourard)提出的。自我开放的意思是指把自己个人的有关信息讲出来,使别人知道这样一个过程。心理咨询过程中,最初只重视来访者的自我开放,认为这在咨询中是必须的,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后来人们也开始重视咨询者的自我开放,认为这与来访者的自我开放是同样重要的,许多文献认为这是一个咨访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拉扎勒斯(Lazarus)指出,咨询者的言语性的自我开放具有开辟治疗的交流渠道的功效。

由此可见,自我开放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来访者对咨询者的自我开放,二是指咨询者对来访者的自我开放。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只探讨咨询者对来访者的自我开放问题。因此,在这里自我开放可以定义为,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课上,根据当时的具体事件或问题,公开地暴露自己的某些人生经历、经验或感受,包括自己曾经有过的负向体验或经历,来与班级团体成员分享。

一、自我开放技术在心理辅导课中的意义

1.自我开放有利于建立真诚、信任的团体氛围

罗杰斯认为,只要创造出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气氛,每个人就都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理解和改变其对自己、对他人看法的可能性,并能表现出自我指导的行为方式。可见在心理辅导课上,心理辅导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一个真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正如特级教师钟志农所言:“心理辅导课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辅导教师的行为所建立起来的班级团体气氛,这一气氛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回应,并导致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所以,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消除学生对自由沟通和交流的防卫心理,是辅导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最主要的任务、最高超的技能,也是心理辅导课最基本的环节。”

而教师的自我开放,无疑为学生树立了一个真诚、坦率的榜样,有助于良好的团体氛围的形成。

2.自我开放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李咏吟(1995)的研究告诉我们,教师若能与学生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则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而言是吸引人的,是振奋与愉悦的,教师对学生在人格成长等方面的影响力也相应地提升。而心理辅导课上,更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咨询者的自我开放可以加强其对来访者的吸引力,尤其是咨询者自我开放提供的是有关咨询者自己的负性信息,来访者会感到更多的共情、温暖与信任。同理,心理辅导课上教师的自我开放也会令学生感到共情和温暖,在这种影响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逐渐形成。

3.自我开放有利于学生分享自己真实的感受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观察到,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作出一定的自我开放时,常常引发另外一人做出相同水平的自我开放。随着这一过程的进行,双方的个人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如果一方的自我开放未能引起另一人的自我开放,前一方的自我开放则趋于受抑制。阿尔特曼和泰勒(Altman and Taylor)称这一规律为自我开放的“互报规则”。显然这一发现对心理辅导有启发作用。

心理辅导课重视学生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一行为会在教师的自我开放下不断得到强化。

4.自我开放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根据周・哈里窗理论,人的内在可分为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和未知我四个部分。隐藏我部分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如果隐藏我太多,开放我就太少,如同筑起一座封闭的心灵城堡,无法与外界进行真实有效的交流与融合,既压抑了自我,也令周围的人感到压抑,容易导致误解和曲解,造成他评和自评的巨大反差,成为人际交往的迷雾与障碍,甚至错失机会。

自我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隐藏我部分,让教师在学生面前变得更加开放和阳光,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二、如何在心理辅导课中应用自我开放技术

1.自我开放要以真诚为基础

教师在自我开放的时候一定要真诚、坦率,在分享自己过去的经历时,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或者缩小,更不能虚构。否则,自我开放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不但会影响心理辅导课的实效性,也会使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感。

2.要慎选自我开放的时机

心理辅导课上的自我开放一般用在团体工作阶段或结束阶段,即有了一定的团体氛围、团体成员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之时。否则,教师的自我开放就显得做作和牵强。不但如此,教师过早的自我开放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某些心理暗示,违背价值中立的原则。比如,在一节题为《良好的青春期自我形象》课上,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教师让男女学生写出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异性的某些形象。在学生还没有写之前,教师就作了自我开放,表达自己喜欢何种男生和何种女生。结果学生在分享时,很多人都顺着教师的喜好来表述。可见,由于自我开放时机不对,对课堂造成了负面影响。

3.自我开放的内容不能过多

心理辅导课上的自我开放最主要的意义就是,通过教师的自我开放引出学生的自我开放。因此,教师自我开放的内容应紧贴团体讨论的主题,陈述尽量简明扼要,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占用团体过多的时间。曾经听过一节题为《报得三春晖》的课,是讲亲子关系的,教师在自我开放时,向学生分享自己和祖母的故事。教师在讲述过程中情不自已,边讲边哭,边哭边讲,一直讲了四十多分钟,结果40分钟一节的课,被她上成了70分钟,这节课的效果也可想而知。教师的自我开放是手段,学生的自我开放才是目的,因此,教师要把握自我开放的时间,不能本末倒置。

4. 自我开放的程度不能太深

太深的自我开放首先会对教师自身造成伤害,前面已经提到,根据周・哈里窗理论,隐藏我部分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适度的内敛和自我隐藏,给自我保留一个私密的心灵空间,避去外界的干扰,是正常的心理需要。没有任何隐私的人,就像住在透明房间里,缺乏自在感与安全感。教师过多过度的自我开放,会使教师在学生面前成了透明人,毫无隐私可言,尊重也就无从谈起。

另外一方面,太深的自我开放也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因为教师的言行容易受到学生的模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讲出比较隐私的话题,极易造成课下受到其他同学嘲笑、侮辱的不良后果。

5. 浅层的自我开放要以积极正向的内容为主

心理辅导课上的自我开放一般分为两个层次:较浅层次的是向学生表明自己对当时团体互动过程的现场感受,包括正向的和负向的;较深层次的是把自己过去的有关人生经历和情绪体验坦率地与学生分享。在进行浅层的自我开放时,教师尽量多分享积极正向的内容,少分享消极负向的内容。比如一节心理辅导课上,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以前遇到的挫折,学生表现得比较被动,想分享的人寥寥无几。教师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分享,就用了浅层的自我开放技术。他说:“我们班的同学为什么这么不积极,我感到很失望。”结果他讲了几遍以后,刚才想分享的人也不分享了。可见,教师在做浅层的自我开放时一定要注意这一问题,因为浅层的自我开放是关于现场感受的,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述不当,可能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破坏良好的团体气氛。

6.深层的自我开放要注意正面的经验与负面的教训相结合

在自我开放中,正面的经验可以起到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勇气的作用,负面的教训可以起到为学生提供负面教材、警醒他们人生的意义。两者都可以发挥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作出选择。

但是,教师不可以自己的偏好而在选择时有明显的倾向性。如果教师总是分享自己的正面经验,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自负的印象,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产生。反之,如果教师总是分享自己负面的教训,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消极厌世的印象,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崇敬。

总之,在心理辅导课上应用自我开放技术,如果应用得好,会让人感到眼前一亮,并且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应用不好,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辅导过程中,要多实践,勤思考,争取尽快地掌握这一技巧。(稿件编号:091113002)

参考文献:

[1]陈木金.班级经营[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215.

[2]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3]钟志农,刘鹏志,周波.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5]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